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古典文献专业毕业论文

古典文献专业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古典文献专业毕业论文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一)1、论先秦儒家“乐”的思想之政治意义2、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3、论先秦两汉时代游戏的文学表现4、论先秦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美学思想5、论先秦道家科技伦理思想6、论先秦到汉代孔子历史地位的变迁7、论先秦孝道观的演变8、论先秦两汉诗歌的表演性9、论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0、论先秦儒家学习伦理思想11、论先秦儒家治国理论的现代应用12、论先秦义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3、论先秦楚乐的审美取向14、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15、论《诗经》中的玉文化16、论《诗经原始》之解《诗》主张17、简论《诗经》中的女性思想18、论《诗经·卫风·氓》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接受19、论《诗经》中的天命信仰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二)1.《诗经》的审美学特色2.论《诗经》中的征役诗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4.论《诗经》中的史诗5.论《诗经》中的农事诗6、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7、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8、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9、先秦史传寓言研究10、先秦史书寓言研究11、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12、《吕氏春秋》与杂家13、《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14、论《左传》的战争描写15、论《左传》的妇女形象16、《战国策》的艺术成就17、《战国策》名篇研究18、老子的思想19、《老子》的艺术特色20、《庄子》的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三)1、历史的界河——论先秦“礼崩乐坏”之“乐坏”2、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3、论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4、论先秦“道”“势”关系与士人的精神超越5、论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教学的启示6、论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与当代社会公德教育7、再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8、论先秦儒家生命价值观9、论先秦法律文献中的和谐思想10、从“中和”准则到“平和”心境11、论先秦东夷文化分布范围的演变12、论先秦法家社会进化历史观13、论先秦礼治思想的演变过程14、中国早期铭文石刻新论15、论先秦文学的水意象16、浅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体系17、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18、论先秦诸子的“以史为鉴”19、论先秦乐论与诗论的同构与分化20、论先秦儒家散文文学表现的历时性发展(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汉语言文学作为人文类的传统学科,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优秀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历史悠久,是高等院校设置最普遍的基础性文科专业之一。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大,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大众化过渡,对传统汉语言专业在承担社会人才培养的功能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快速发展,正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固有的教育和人才观念,冲击着传统的人文学科的命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历史悠久,是高等院校设置最普遍的基础性文科专业之一。缺乏鲜明的特色和实用的技能,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表现为以下方面的发展变化,体现出时代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传统型模式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适应计划经济时代对汉语人才的需要而制定的,比较切合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发展、人才配置方式和市场需求的实际。

汉语言文学专业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开设课程有:文学概论、写作、文学作品导读、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逻辑学、语言学概论、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美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学术思想通史、西方哲学概论、高等数学、英美文选、科学概论、史学专题、科研论文阅读与写作,共19门。

课程的设置基于培养目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目标极不明确的专业,它培养的学生所从事的职业,涉及新闻、广告、出版、广播、影视、戏剧、文秘、教育、行政(文化宣传、各级政府)等部门,专业的设置较为宽泛,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对象无法做到精确的定位,课程的安排没有一个明确的导向。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课程观念上,重语言文学轻文章。第二,在课程结构上,重学术轻实践。第三,在课程内容上,重学科专业轻文化基础。

传统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的讲解传授成为教学和考试考查主要内容。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相当严重。在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本专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普遍困难。

学生专业不专,特色不突出,就业竞争能力较差,出现了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不相适应,学生知识结构、能力与素质不相适应,教师素质能力与人才培养定位不相适应等系列问题。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显得尤为必要,优化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迫在眉睫,我们应该探索出一种既能有效解决目前的各种矛盾,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培养出真正合格的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应用型模式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形态,尤其是对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更为迫切。

应用人才,是指培养人才不以学术型、研究型的精英教育为取向,而以适应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大众化教育为取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既注重智育又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创新型人材,是指培养的人才比技能型应用人才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的能力。致力于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又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在行政、教育、新闻出版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等不同领域从事编辑评论、文秘及文化宣传工作的汉语言文学创新型应用人才,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首要任务。

市场经济社会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具有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在谈判、公关、策划、教学、写作等活动中,运用美好的、得体的、雄辩的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通过语言能够进行广告宣传和公司企业形象设计等。由此,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文学观念、语言观念发生了变化。文学的认知功能、宣传教育功能在弱化,而潜移默化的心理疏导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等在增强。社会要求通过文学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在人文素养的教学中,培养熏陶人的人品人格、提升人才的审美品位。在专业教学中,语言的符号学性质得到确认,它不再只是工具性的,它更是思想性的。社会对通过语言进行交际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母语交流沟通的水准要求越来越高。另外,对写作人才的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是上承学科研究成果,下接职业技能训练的中间环节,肩负着吸收学术成果、拓展能力、指导具体实践、形成职业技能的任务。概言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既要有理论的修养做功底,又要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职业技能的培养,这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基本定位。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应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遵循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规律,设计新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改变教学手段,配置相关教学资源。本专业课程体系将以文学类课程为主,语言类、写作类、实践类课程具体落实本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目标。具体操作方式是:

(一)文学类: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根据新的时代要求,改变观念,以提升人文素质、塑造完美的人、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人品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艺术感悟、艺术欣赏和审美判断能力,使学生对文学的把握从侧重理解抽象的、概念化的社会历史转变为侧重理解生动形象的人。课程设置也作相应的调整。

(二)语言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重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倾听理解能力协调发展,更注重交际沟通能力。

(三)写作类: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由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迫切需要“笔杆子”,而能说会写也是毕业生就业最好的标签。写作课将以培养学生实践写作能力为主,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提供相应的文学写作、公文写作、新闻写作的课程,外聘著名作家、记者、编辑、秘书等开设专题讲座,负责学生课外写作辅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从本质上改变原有写作课侧重于理论的性质,使写作课的实践本质落到实处。

(四)实践类: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一是专业工作能力层,通过学期论文、课程论文和各类实习让学生掌握综合能力;二是创新能力层,通过课外职业实践活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各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即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在完善和改革教学的基础上,形成较为清晰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面向社会、重视基础、强化实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说、能写、能办事的高素质应用型中文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应立足于传统中文基础与现代实用中文基础的有机结合,立足于课堂的拓展和实践教学的深入展开,立足于立体开放型师资结构的建立。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体现人文精神,对社会、对生活、对人体悟的最直接的载体,它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该专业的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它是一个知识系统,更是一种价值谱系,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与人有关的工作的,需要广博的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反应力、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需要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重心在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它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它作用于人的精神层面,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着实用性专业不可替代的作用。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与“高素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不能仅强调与职业技能相关的动手能力,而更应该注重与人的素质相关的专业素养。动手能力的强化,可以使学生快速适应自己的工作,但能否胜任或者是否有发展前景,则要看他的内功和修养。[1]

大学的类型、层次不同,对 社会的功能自然有所差异,汉 语言 文学专业在不同大学也自然有不同的定位,实现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复合型模式

高校是人才的培养基地,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就业的质量,也决定着学校的社会声誉。因此,为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从源头抓起,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生充分就业的根本来抓;必须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来适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全面实施素质 教育,强化大学生的 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努力打造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 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得以不断提高,并以此来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水平和质量。

当代社会是一个知识 经济初现端倪,信息化和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时代。为了更快地适应这一时代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我国政府及时地调整了高等教育政策,以扩大招生规模的方式淡化高等教育的精英色彩,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同时在人才使用上采取就业渠道多元化的市场化人才调配方式,这给大学教育理念及人才培养规格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也对高等教育改革带来了深刻影响。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当代社会现实和高等教育理念的这些变化无疑对人才培养规格及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2]

(一)当代社会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汉语人才。随着就业渠道的多元化,一种 职业定终身的现象恐怕再也不会重新出现了。人才的培养教育必须从传统的“专才型”向一专多能“复合型”方向 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上进行深入研究和调整。在保证学习好本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前提下,既要重视类似于讲演辩论、新闻 写作、公文写作、节目主持、书法 艺术、广告设计、篆刻剪纸、编辑采访等与本专业比较接近课程的开设与学习,也要重视其他跨类较大的学科如法律、经济、旅游、 计算机、外语等知识的学习,同时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要鼓励他们攻读第二学位。

(二)当代社会需要精通双语的高素质应用型汉语人才。在汉语言文学方面基础深厚又精通两门以上外语的人才肯定倍受青睐,这就为我们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 计划时提出了开设类似于“双语教学”这方面课程的现实要求。

(三)当代社会需要富于创新精神的开拓型汉语人才。当代社会需要个性特色鲜明的人文精神来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这就要求作为人文学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我们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开拓型人才,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这种创新还包括对 文化载体及传播媒介的重新认识,因为单一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正在被以视像和 网络文化为主的多媒体文化所分割,这就需要我们培养的汉语人才具有整合跨类艺术的才能,它不仅需要创新,而且还需要开拓文化的新局面。那种在文学、影视和网络媒体多栖的创新型人才一定会倍受推崇。因此,人才培养计划必须增加类似于“影视创作与欣赏”、“博客教程”等方面课程的比重。

(四)当代社会需要文化底蕴深厚纯正的风范型汉语人才。随着21世纪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必然需要一大批人文素养深厚、道德品质高尚的风范型人才来引领社会健康发展,这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以语言文学为研究对象,是一个传统的基础性专业,其本身肩负着两个责任:一是对本民族语言、文学和文化进行研究和传承,这方面侧重于理论研究;二是使人们能在实际 工作中更好地驾驭语言文字、更好地宣传民族文化等,这方面则侧重于实际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功能逐渐倾向于实际应用方面。高校应充分根据自身的实际和社会市场需要,灵活地制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方式、考核评价体系等,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内容在注重人文方面的同时,必须有所改变,应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与经济、科学教育相配合,从而使学生成为既有谋生能力,又有人文素养,讲究责任与道德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高校能否调整自己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规格,为社会提供大量学生和家长认可、企业需要、就业前景良好、创业意识强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判断一所高校是否有社会责任意识的标志。加强高等院校办学的社会责任意识,重视对具备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将是各级相关高校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注释:

[1]周兴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当下之思[J].黑龙江高校研究,2008,(01).

[2]彭松乔.问题与出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2004,(05).

浅议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构想

一、前言

电大开放式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获得终身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汉语言文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社会在职人员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作为他们继续教育的专业,走进了电大。他们积极进取,希望学业有成,但参差不齐的文学水平和严重的工学矛盾使他们在电大的汉语言文学习中困难重重,怎样克服他们学习上的障碍,怎样使他们的学习轻松有趣,怎样顺利地完成电大学业,成为我们每位电大汉语言文学教师不容推卸的责任。

二、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员的学习障碍

(一)电大学员的基本情况

电大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大事业蓬勃发展,已培养了百万多人才。然而,电大开放教育的学习特点和学生的构成特点给他们的学习增加了困难。电大学员是具有学生与成人双重身份的特殊群体,他们来自不同专业、不同级别的单位,成分复杂。他们的社会经验、学识水平、心理状况都有别有普通大学生。电大学员大多是来自社会青年.在人生的历程中,他们初尝了充满希望、梦幻破灭、不甘沉沦的酸甜苦辣,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青年人的奋斗和追求、矛盾和困难。

(二)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是研究中国语言的词语、句法,赏析古今诗歌、散文、小说等众多的文学作品,熟悉有关编辑出版的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可以具备扎实的中国语言功底和较强的写作能力,知道如何去评价一个文学作品,进行编辑出版工作,而且还将拥有一笔财富——宽广的知识面和优秀的人文素质。首先是“语言”,然后是“文学”,其中“语言”起修饰“文学”的作用,“文学”是中心词,二者呈偏正关系。电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包括:

1.语言性的学习。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等课程。

2.文学性的学习。如:《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现代文学作品选》,《当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作品选》等课程。

3.文学教育性的学习。如:《美学》,《写作学》,《文学概论》等课程。

(三)学习中的困难

1.工学矛盾。电大学员工作与学习的矛盾问题,是制约电大办学规模和提高教孕质量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方面学员工作单位要实行岗位责任制,优化组合和目标管理;另一方而学员所在学校要求不迟到、不早退、不缺席,纪律严格.这事实上造成了学员不得不采取单一选择。

2.对生僻文字、语言难以理解。由于学员文学水平的参差不齐和一些生僻文字、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很难用到,使得他们理解起来很费力。致使一些课程的过关率较低,如《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作品选》、《文学概论》等。

三、教学构想

(一)培养电大学员的自学能力

培养电大学员的自学能力,是电大教学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也是提高电大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独立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这种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作为电大函授学员,他们学习时间主要是从生活和工作中挤出来的,比较零碎,要把这些零碎的时间用于学习,就需要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突飞猛进,知识老化、过时速度加快,一个人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凭借学校所习得的知识谋求自身长久发展,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可谓“活到老学到老”。自学能力是学员完成远程开放教育的必要条件,是实现终生学习的基石。广播电视大学,是以现代化远距离为手段,以在职成人学员为主要对象的一所学校。它既具有普通专科高校的普遍性,又具有自身教学的特殊性。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施行远距离教学,师生分离,借助媒体,通过IP课件、BBS讨论等先进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间接教学。因此,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广阔的前景。实践证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必须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远距离教育的最本质的特征是独立学习。事实上,电大教学虽然明确了采用远距离教学、面授辅导、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但从教学实际过程看,自学的环节没有很好的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二)提高阅读水平

利用远程教育的广阔平台,增加学员的文学阅读量,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水平。众所周知,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

1.积累。不少人学习时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尤其是古文,认为老师已讲清楚,我也明白,这就够了。这种学习方法是极不可取的。尤其是学习文言文时一定要注重积累,而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就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坚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背诵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地基,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

2.转化。这里说的转化是指迁移能力,即在阅读背诵的基础上,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是要掌握一些学习规律和方法。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课内学习是第一位的,是基础,课内学得好、学得精,脑中装的文章就多,知识便可转化为能力,就会举一反三,阅读的水平也就会提高得很快;相反,平时不好好学习课文,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那么,十个有十个是不会成功的。

四、结论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远离社会,它就没有生命力。传统知识型人才的培养,知识的讲解传授成为教学和考试考查主题内容。在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 兴行动计划” 中,明确提出实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工 程” 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在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将逐步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无疑得到提高。开放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是实现开放教育目标要求的基本保证,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及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客观要求。为贯彻落实《面向对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央电大从1999年实施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和探索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实施开放教育的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总干事马约尔在会上指出:“提供终身教 育与培训是我们惟一能够用必要的知识与能力武装人民的途径,使他们能够在变化的世界中生存”。市场经济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具有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在谈判、公关、策划、教学、写作等活动。面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作为电大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关注学生,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寻求应用型专业发展之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适应性。

现代文学从诞生到现在,与现代媒介一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呈现出一种互动共生、共同成长的态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文学类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文学类毕业论文 范文 一: 传统 文化 与现代文学的关联性

[摘要]传统文化是指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是民族文化中哲学、美学和艺术的结晶。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历史,也形成了独特的哲学、美学体系。这些传统文化以诗歌、戏剧、小说和 散文 等文学形式传承下来。在上世纪五四运动之后,一些传统文化被当做阻碍历史发展的精神枷锁抛弃,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一度出现与现代文学隔离的现状。在21世纪的今天,发扬传统文化是国力的体现,在现代文学中体现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学发展的新目标。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文学;批判;继承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是民族特色和民族风貌的集中体现。目前,尽管世界的发展正朝着全球化迈进,但东方人和西方人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东方人的内敛含蓄和西方人的外向粗犷并没有随着全球化发展而改变。尽管同为东方人的民族特征,但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也明显不同,像中华民族和邻近的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民族相比,虽然都具有内敛含蓄的相同点,但民族区别还是存在的,这就是不同的传统文化在不同民族体现出来的不同印记。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但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部,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儒家思想,还包括佛教、道教思想,这我还是广义的传统文化,如果细分起来,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古诗、古文、诗词、 国画 、医学、戏剧、民族音乐。在时间上可以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从社会层面上可分为宫廷文化、官方文化、文人文化和民间文化;从社会功用来分,还可以分为名号文化、服饰文化和礼仪文化等。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限于汉民族文化,由于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吸收了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就是在当前,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还有自己的特色,这些文化特色和不同民族的信仰有关。从信仰来看,我国汉族人民和大多数民族信仰佛教和道教,这样就形成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但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像西藏地区藏族人民信仰的喇嘛教、回族人民信仰的伊斯兰教以及部分民族信仰的萨满教、____,这些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它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被人们一代一代继承下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有的正逐步退出人们的生活。像我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关于婚姻方面的“问名、纳彩”等文化形式,以及结婚典礼中的拜天地仪式,在当前的社会中逐步被西方神父证婚仪式所代替。而一些传统的文化游戏,像充满文化气息的对 对联 、猜灯谜等高雅活动也成为一去不复返的历史。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要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除了在生活中体现,最主要的还是通过文学艺术形式加以传承。

二、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学中的体现

我国的传统文化能流传至今,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利用之外,更多的则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传承下来的。我国的文学作品是以诗歌开始,然后发展到散文、戏剧、小说这些形式。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记载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人们的劳动、生活、祭祀等活动。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哲学得到了告诉发展,“诸子百家”用他们的散文记录了自己的思想,使后人了解到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思想内涵。到了汉朝,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我国的文人都是用儒家思想来作为行事标准。这种文化思想在我国历代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儒家思想对人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品德的要求是“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人追求的最高目标是“治国平天下”,天下太平是每个人的最终理想,因此“文死谏,武死战”成为一种最伟大的献身。一些有抱负的文人就将忧国忧民的思想写进了他们的诗歌中,这些诗歌在《乐府诗》和“建安七子”的诗歌中体现为对战争的不满;在太平年间,诗人们希望人们安居乐业,所以对于国家用人制度、赋税政策造成的内乱忧心忡忡,这种思想从魏晋时代的鲍照、左思一直延续到唐宋时期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宋朝的范成大、范仲淹的诗歌中。他们用自己的诗歌表达对国家对人民的关心。因为儒家思想的最高准则是“平天下”,因此对于国家完整看得高过自己的生命,对于维护国家的尊严也超出了自己的生命的爱惜。因此才有苏武北海牧羊十八年不变节,辛弃疾的“栏杆拍遍”的愤慨,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牵挂,才有南厓海战后的十万军民跳海为宋帝殉葬的壮举,才有后来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的不屈。进入元朝之后,我国的戏剧得到了高度发展,一些生活趣事,历史 典故 被编成戏剧广为流传,这种老少皆宜的文化形式不断传承了历史文化,还将人们生活中的一些礼仪文化进行了传播。进入明朝以后,小说又得到了空前发展,当时的小说种类繁多,不同题材的小说都宣传了不同的文化,像才子佳人小说中,大量的诗词唱和,表现了封建时代男女相爱的含蓄委婉;而流传后世的《三国演义》不仅宣传了儒家的忠君思想,还将我国的古代军事文化做了细致的描写;《水浒》宣扬的是我国的侠义文化;《西游记》则是描写了我国的佛教文化。我国明清时期的戏剧对传统文化的传播,都是以儒家思想为准则的。像戏剧中对于爱情的描写都是突出忠贞不移,在极端情况下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倾向,像《桃花扇》,将个人情感和国家民族气节结合在一起;而《清忠谱》则是为正义,为尊严不惜牺牲个人性命。这个时期流行的小说也是以宣传儒家思想的忠恕、信义、仁义为主,除了四大名著,像《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这些在民间广受欢迎的通俗小说,宣传的是朋友之间的仁义,为了正义而奋斗的主题。《金瓶梅》和《红楼梦》虽然描写的是家庭生活,没有直接歌颂仁义,但对于两个大家族走向衰败时,那些落井下石的背义之人还是进行了讽刺。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现代文学是从五四运动之后开始的,以现代白话文写成的诗歌和戏剧、小说,它们和古代文学相比,无论是形式还是表现手法都有较大的区别。现代文学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有个从隔离到传承的过程。

1、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隔离

五四运动的爆发是在我国民族处在落后、衰微的状态之下,一代热心青年在为民族为国家的落后深感痛心的同时,在积极寻找落后的思想根源,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是几千年来思想体系建立在以儒家思想为准绳的体系之上造成。因此,五四运动在文化上对我国的儒家思想进行的彻底否定,将西方的个性解放思想引进到中国。五四运动之后的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化的隔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形式上,用白话文代替了八股文,用现代诗代替了律诗。另一个是在表现内容上,现代文学受西方影响,表现的是人物个性和命运,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忠孝和节操对人性的压抑进行了批判。与此同时,现代文学摈弃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引进了西方一些思想家的哲学思潮,像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哲学。这种隔离在上世纪前半叶表现得还不明显,在新中国建国之后,尤其是“”时期,现代文学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隔离现状发展到了彻底否定的地步,不仅否定了儒家文化,也否定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好在这种状态随着“”的结束得到了改善。

2、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学中的体现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的现代文学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隔离状态,但由于作家的思想观念不同,一部分人认为传统文化落后,但也有一部分作家在作品中用现代的文学眼光来传承传统文化。沈从文在他的小说中以反映湘西地域文化为主,他的代表作《边城》就将我国传统的道教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的“和”“仁”“信”等思想通过小说反映出来。巴金的《家》《春》《秋》是用批判的态度来描写封建家族,但对于封建家族方面的文化也有所涉及。在张恨水的系列小说中,通过对生活在下层的民间艺人生活的描写,将我国的民间曲艺和家族文化都做了比较细致的描写。老舍的《四世同堂》描写的是抗战时期一个大家族的遭遇,其中对于国家兴亡的关心和我国古代作品中对于国家兴亡的看法是一致的。丰子恺的散文集《缘缘堂 随笔 》通篇都充满了传统的佛教思想,将爱护生灵,体现童真作为表现主题。叶圣陶等人的作品也同样反映了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和我国古代诗人对民生的关注相似。解放后,赵树理写的一系列“山药蛋”派作品,像《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作品,其中也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结束后,我国的文学创作在思想上得到了彻底解放,文学作品出现了异彩纷呈的局面,出现了大批既有现代文学特点又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像莫言的《红高粱》,内容是反映国家兴亡与个人的关系,但表现方式上又综合了西方的文学表现手法。阿来的《尘埃落定》,表现的是我国藏族土司文化小说中有大量的佛教文化的表现;而陈忠实的《白鹿原》反映的是“民族的秘史”,涉及到了我国传统的儒家精髓,而白鹿两家秉承的“耕读传家”的治家传统以及家传的“修身齐家”的人格理想都对儒家思想做了诠释。在当代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籍作家迟子建,她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反映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人生活,其中对于鄂温克的历史、生活现状以及他们信奉的萨满教都做了详细描写。《伪满洲国》则是将伪满时期的下层百姓作为表现对象,表现了东北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在她的所有作品中,都是以表现东北地区的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为主,向世人展示了东北黑土地上的特色文化。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一些著名作家都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上来,像王蒙对老子的研究,刘心武对《红楼梦》的研究。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学对现代文学发展的主要作用,离开了传统文化,文学也失去了民族特性。

[参考文献]

[1]骆素青,刘义婧,赵秀忠.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J].中国宗教.2011(07).

[2]翟文铖,杨新刚.“传统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学评论.2010(01).

[3]朱德发.重探60年五四文学革命研究的误区———质疑“彻底反传统文学”论[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二:现代文学 教育 文本细读的地位与 方法

【摘要】文本细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学术能力,是克服现代文学教育中片面注重文学史弊端的重要手段。高校现代文学教育应该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阅读的直觉 经验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坚持审美批评和社会批评相结合,提升学生直觉阅读经验后的理论深度;从外部创新课堂形式,树立学生课题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题形式中培养自觉阅读的习惯。

【关键词】文本细读;高校;现代文学教育;地位与方法

自1929年春,朱自清在清华开设“中国新文学研究”至今,现代文学教育走过了近90个春秋,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以文学史为中心的学术体制和教学体系。文学史教育在建构学生的理论体系、培养学生史的意识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轻视文本细读,以至于学生文本解读能力下降,文学审美趣味减弱,进而影响到学术研究风气:“对于‘宏大阐释’和‘宏观把握’的热衷”,“喜欢制造宏大课题”,其害大焉。因此,我们必须 反思 文学史中心论教学体制的弊端,重视文本细读在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一、文本细读在中国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地位

对于文本与文学史之间的关系,陈思和先生曾有这样生动的比喻:二者“类似于星星和天空之间的关系。构成文学史的最基本元素是文学作品,是文学的审美……构成天幕下一幅壮丽的星空图”。2试想,我们如果天空没有星星,只有几个符号,说这是月亮、这是太阳,那么估计我们都没有看星空的兴致了。因此,文本是文学史的内核,在以文学史为核心的现代文学教学体制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其价值主要体现在:首先,文本细读是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兴趣是如果我们的课堂,一开始就是大谈文学史关于某段时期的基本概况,谈某位作家的基本特色,举几个老调重弹的例子,那么学生如听天书,不知所云,甚至会轻视现代文学,以为现代文学不过就是反封建,追求自由平之类的枯燥名词。如《狂人 日记 》,按传统讲法,先分析鲁迅生平,揭示其思想是讲“礼教吃人”,艺术成绩,简单枯燥,理论先行。但是,如果我们带着学生去读《狂人日记》让学生去体会,提出问题。如“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学生也许会问:为何见了月光,就爽快,觉得以前全是发昏?引发思考。接着就是“我怕得有理!”为何?既有对过去的害怕,三十年来一直吃人和被人吃,也有对未来的恐惧,梦醒了,不知路在何方。这恰是一个刚觉醒者的心理写真。接着引导学生读吃人的意象演变,辩证吃人与封建意识形态的关系,将抽象的吃人变为丰富的审美的存在,从而引发阅读兴趣,调动他们课后阅读的积极性。其次,文本细读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学术修养的基础。在当今社会,大学教育已经成为基础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高雅的趣味、理性的精神是大学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基本功能,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怎么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审美趣味和理性精神呢?阅读是重要手段。陈思和先生曾说:“在大学本科生阶段,甚至是硕士研究生阶段,能够指导学生细读文学名著,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通过文学名著的阅读提高他们对文学史的基本理解,要比言目的理论鼓吹或者死记硬背一些文学史知识有益得多。”现代文学是既具有文学的一般特性,也有其特殊性,即现代性,既是语言的现代性,也是“人学”的现代性。如读宗白华的《流云小诗•夜》。将自我瞬间的感觉融入宇宙中。看似物我相融,其实早不是古典的意境,而是现代人的情怀,人不是自然的附庸,而是理性的存在。情绪的瞬间变化,就在“星”与“宇宙”的意象的关系中得到转化,节奏虽情感而起伏跌宕。如果我们带着学生朗诵体味,一字一句地分析,慢慢地欣赏,在这种体味到人的渺小与伟大,对于我们理性地看待自己,理性地看待社会,不是善莫大焉吗?亦能让他们分辨出诗歌的美学,提高欣赏的趣味,或许可以对网络语言起到净化作用。

二、文本细读的方法

首先,以人为本,注重直觉体验,不断设问,追寻问题进行思考,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文学即是人学。文学阅读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汇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读文学作品时,应该直面作品,注重直觉体现。特别是现代文学,写的是现代人的境遇,更容易与读者产生心灵的碰撞,碰撞之后,我们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了问题,就有了阅读的起点,也就逐步找到进入作品的切口,进而一步步观照作品,反观自身。譬如说,读鲁迅的《过客》,我们现代读者第一印象就觉得这个人“在路上”,而且坚持“在路上”,那么他为什么要一直在路上。我们也一直在路上,我们会是为鲜花而活吗?抑或是看到坟墓就不走呢?我们是否思考自己是谁?这些直觉体验后的思考,让我们一步步解开他所拒绝的事物的喻指,进一步思考“过客”的生命状态和人生哲学,鲜花是希望,放弃,坟墓是绝望,亦放逐,就连我是谁都不思考,只为“我还得走”的绝对命令而活着,这恰恰是最强大的意志力,在反复的疑问和解疑过程中,我们一步步切近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其次,坚持文史结合,坚持审美批评与社会批评相结合。文本细读,要坚持论从史出,文史相合,坚持审美批评与社会批评相结合,切记陷入“新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的窠臼。具体方法,我比较赞成王卓慈所言的“教师通过文木细读的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的阅读中上升到理论思考,再运用相应的文学理论对作品进行剖析和评论”,“从而使其能够对接触到的文学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具体说来,即先直觉体验,再结合文学史、作者生平及相关的文学理论使学生的阅读理论化,最后再回来文本,加深印象, 总结 方法,积累经验,指导今后的阅读。如徐志摩的诗歌,我们先通过直觉读出《雪花的快乐》的欢快,《再别康桥》中淡淡的哀愁,《火车擒住轨》中发愤,我们在结合徐志摩的生平、思想,联系中国现代诗歌史,加深理解,会发现,这是徐志摩爱情、人生和思想一步步发展的写照,更是徐志摩诗歌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嬗变的轨迹,然后我们再结合这些理论、知识读徐志摩诗歌,理解即更深刻。最后,打破老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通过引导,使学生成为作品阅读的主体。老师先示范,带领学生进入阅读的情景,引导学生设问,逐步深入思考,负责解释难点。例如,我们在讲解小说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体悟,将小说改编成剧本,并进行排演,改编的过程既是阅读深入以至再创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无论是对思想内蕴,艺术手法,都会作深入的思考,应用到实践中去;排演的过程,既是加深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又是陶冶学生人格、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过程。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来主导课堂,设计问题,分组研讨,集中评点,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实现课堂形式的多样化,也是从外部培养学生文本细读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结语

文本细读是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文学教学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为了更好地开展现代文学教育,纠正文学史中心主义的现代文学教学体制,我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重视文本细读中学生的直觉作用,在直接中设疑,建立问题意识,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需要坚持审美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文本细读中的思辨能力和理论深度;需要通过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打破老师的中心地位,引导学生成为文本细读的主体,自觉地在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中培养文本细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克瑜.当前文本研究中的文本细读问题[J].文艺争鸣,2009(03).

[2]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J].河北学刊,2004(02).

[3]王卓慈.文木细读与名著选木的叠交汇通[J].黑河学刊,2005(05).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

2.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3.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4. 汉语毕业论文范文

5. 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

6. 古典文学论文精选范文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近百年中国古代文学的性别研究2、微信与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与创作3、从"内""外"之争到文化诗学--文化诗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语言学转向述评4、中国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化教学5、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6、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7、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主要特征8、中国古代文学的重数传统与数理美--兼及中国古代文学的数理批评9、再论古代文学文体学的内涵与方法10、"诗言志":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的一个标本11、论中国古代的文体学传统--兼论古代文学文体研究的对象与方法12、学科史·研究史·学术史--国学与古代文学关系的三个视角13、困窘与出路:古代文学研究"文化学转向"的背后14、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现代化"的点滴思考15、论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及其呈现

古典舞专业论文题目

1、题目: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本专科毕业论文一般无需单独的题目页,硕博士毕业论文一般需要单独的题目页,展示院校、指导教师、答辩时间等信息。英文部分一般需要使用Times NewRoman字体。2、版权声明:一般而言,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内均需在正文前附版权声明,独立成页。个别本科毕业论文也有此项。3、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4、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之间需要用分号或逗号分开。5、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正文各一级二级标题(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标注更低级标题)、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6、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本科文学学士毕业论文通常要求8000字以上,硕士论文可能要求在3万字以上(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7、致谢: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8、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所有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可以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也可以按照音序排列(正文中则采用相应的哈佛式参考文献标注而不出现序号)。9、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10、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有时也常将个人简介附于文后。

舞蹈服饰与民族舞蹈相融的艺术探析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的生态式舞蹈教育研究“单元式”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研究学科建设视野下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当代中国社区文化建设背景下的群众舞蹈文化研究民族舞蹈技术技巧的课程设置及应用研究当代美国舞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舞蹈文物及其文化表达中国朝鲜族专业舞蹈教育历史、现状及其展望研究综合类艺术院校舞蹈表演专业人才教育现状与对策探究民族民间舞蹈表演人才的基本功训练探究对兰州市业余体育舞蹈开展的分析报告高等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舞蹈教育研究高职院校公关礼仪类专业舞蹈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实施对策对当前中国校外儿童舞蹈教育发展的思考浅析江南舞蹈素材在创作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运用海峡两岸舞蹈创作比较研究舞蹈创作主体与文本研究我国体育舞蹈拉丁舞运动员比赛服装色彩研究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形体舞蹈课程设计研究布依族丧葬仪式舞蹈研究关于舞蹈艺术教育的调研报告营销理念中的普通高校舞蹈学专业课程建设研究叙事性舞蹈创作分析与研究有寓意的群舞调度与舞蹈主题论舞蹈思维的意义民族舞蹈题材水墨画研究与创作解读舞蹈“大头和尚逗柳翠”舞蹈作品与文学作品动作捕捉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的数字化保护论武夷文化中的“茶”舞蹈元素莆仙戏曲元素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探戈舞蹈的源流与演变体育舞蹈专业学校形体训练课程现状调查与分析入华粟特人墓葬壁画图像研究及其舞蹈编创实践论舞蹈美育与“整体教育”浅析校园舞蹈作品中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我国体育舞蹈教师继续教育研究舞蹈纯粹性内涵实质研究探究闽南民间舞蹈作品创作的“窘况”及对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钢琴伴奏创编研究舞蹈治疗对于智障儿童交往能力的干预研究舞蹈道具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中国舞蹈与戏曲舞蹈之关系论舞蹈元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价值与实施方略舞蹈艺术“舞蹈感觉”内涵及其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践与理论的穿越、对话审视 实践 创新中外优秀拉丁舞选手舞蹈风格差异性研究中国舞蹈等级考试评估标准研究17世纪美国舞蹈教育研究我国高校舞蹈课的推广与普及研究舞蹈意境初论长春地区普及型舞蹈教育模式探究论舞蹈剧目教学音乐运用的管见国内外优秀拉丁舞蹈选手伦巴舞蹈关键技术的研究从现存汉画像石(砖)资料中看两汉时期的舞蹈活动高中舞蹈教学现状及音乐选修课“音乐与舞蹈”教学初探体育舞蹈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影响壮族民间舞蹈的教育传承现状及研究论西汉皇室舞人的舞蹈艺术执着地追求 大胆地探索论太极文化对中国舞蹈文化的影响学前舞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关于舞蹈音乐的应用与选择的研究5-6岁儿童自由舞蹈表现特点研究舞蹈创作手法的运用与研究湖南省体育舞蹈发展现状与对策的研究朝鲜族与蒙古族头顶道具舞蹈的比较之考吴晓邦舞蹈教育思想初探武汉市少儿舞蹈培训机构发展现状及价值研究体育舞蹈文化在我国的传播及发展研究论舞蹈在河南豫剧现代戏中的运用从《水墨》探析多种舞蹈语汇融入体育舞蹈表演性作品中的研究延边少儿舞蹈考级教育现状研究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开展现状调查研究中国专业舞蹈教育现状及分析研究舞蹈教育的伦理审视安徽省体育舞蹈开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数字化舞蹈艺术的特征表达与视频检索技术山东省高校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培养的研究音乐融存于身体之中云南高校舞蹈编导人才培养浅论北京市朝阳区小学体育舞蹈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现状与对策的研究音乐表现手段对舞蹈作品创作的作用从传播学视角探讨体育舞蹈的推广策略研究对北京体育大学舞蹈剧目《舞侠》编创的分析与研究钢琴伴奏在新疆高校舞蹈专业集训中的运用研究延边“非遗”舞蹈关照下的朝鲜族学院派舞蹈创作四川省高师体育舞蹈开展现状研究黑龙江地区鄂伦春族舞蹈文化的研究长春地区普通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研究即兴舞蹈与幼儿舞蹈教育内蒙古科尔沁地区萨满舞蹈研究中国传统舞蹈的仪式性特征及其对当代传统舞教学的启示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我国体育舞蹈开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体育舞蹈表演性音乐的编辑原则与方法长沙市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广西高校体育舞蹈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分析研究“念动训练法”对舞蹈基本功技术技巧训练的辅助作用关于舞蹈的思考陕西省理工科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中国芭蕾舞剧作品中音乐与舞蹈的民族性融合我国高师舞蹈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汉族民间舞蹈的祭祀性关于四川师范大学舞蹈教育专业本科课程结构的问题研究

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使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的动作,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一般借助音乐,也借助其他的道具。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包括运动、社交、求偶、祭祀、礼仪等。在人类文明起源前,舞蹈在仪式,礼仪,庆典和娱乐方面都十分重要。中国在五千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舞蹈,它产生于奴隶社会,发展到秦汉之际已形成一定特色。下面是学术堂最新整理的关于舞蹈的论文题目:1. “不动行不成,形成仍在动”——试论中国古典舞的动感与艺术形象2. 朝鲜族舞蹈和韩国舞蹈风格比较浅析3. 川剧艺术中舞蹈语态的挖掘与继承4. 从生活到舞蹈创作——谈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5. 傣族舞蹈文化浅析6. 当代巴渝地区舞蹈创作中的巴渝舞文化意蕴7. 对非物质文化铜梁龙的体验式学习8. 汉代舞蹈风格研究9. 汉代袖舞的整理与研究10. 汉族秧歌队现代审美意识11. 龙舞艺术所表达的民族心理与审美意识12. 论群众舞蹈文化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13. 论文化修养和传统精神如何在舞蹈教学中渗透14. 论舞蹈教育中现代化管理的重要作用15. 蒙古族舞蹈文化浅析16. 人类学视野中的民间舞蹈要素研究17. 试论民族舞蹈创作与民族文化的关系18. 试论赏识教育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19. 试论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的艺术审美20. 铜梁龙舞的舞蹈语态与审美风格

“不动行不成,形成仍在动”——试论中国古典舞的动感与艺术形象朝鲜族舞蹈和韩国舞蹈风格比较浅析川剧艺术中舞蹈语态的挖掘与继承从生活到舞蹈创作——谈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傣族舞蹈文化浅析当代巴渝地区舞蹈创作中的巴渝舞文化意蕴对非物质文化铜梁龙的体验式学习汉代舞蹈风格研究汉代袖舞的整理与研究汉族秧歌队现代审美意识龙舞艺术所表达的民族心理与审美意识论群众舞蹈文化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论文化修养和传统精神如何在舞蹈教学中渗透论舞蹈教育中现代化管理的重要作用蒙古族舞蹈文化浅析(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古典文献毕业论文选题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近百年中国古代文学的性别研究2、微信与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与创作3、从"内""外"之争到文化诗学--文化诗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语言学转向述评4、中国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化教学5、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6、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7、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主要特征8、中国古代文学的重数传统与数理美--兼及中国古代文学的数理批评9、再论古代文学文体学的内涵与方法10、"诗言志":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的一个标本11、论中国古代的文体学传统--兼论古代文学文体研究的对象与方法12、学科史·研究史·学术史--国学与古代文学关系的三个视角13、困窘与出路:古代文学研究"文化学转向"的背后14、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现代化"的点滴思考15、论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及其呈现

一篇好的古代文学论文首先是要选好标题,选准了标题就等于完成论文写作的一半,题目选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古代文学 毕业 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一) 1. 论先秦儒家“乐”的思想之政治意义 2. 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 3. 论先秦两汉时代游戏的文学表现 4. 论先秦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美学思想 5. 论先秦道家科技伦理思想 6. 论先秦到汉代孔子历史地位的变迁 7. 论先秦孝道观的演变 8. 论先秦两汉诗歌的表演性 9. 论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0. 论先秦儒家学习伦理思想 11. 论先秦儒家治国理论的现代应用 12. 论先秦义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3. 论先秦楚乐的审美取向 14. 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 15. 论《诗经》中的玉 文化 16. 论《诗经原始》之解《诗》主张 17. 简论《诗经》中的女性思想 18. 论《诗经·卫风·氓》在高中 语文教材 中的接受 19. 论《诗经》中的天命信仰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二) 1.《诗经》的审美学特色 2.论《诗经》中的征役诗 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4.论《诗经》中的史诗 5.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6.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7. 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8. 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9. 先秦史传寓言研究 10. 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11. 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 12. 《吕氏春秋》与杂家 13. 《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 14.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 15. 论《左传》的妇女形象 16.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7. 《战国策》名篇研究 18. 老子的思想 19. 《老子》的艺术特色 20. 《庄子》的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三) 1、历史的界河——论先秦“礼崩乐坏”之“乐坏” 2、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 3、论先秦儒家道德 教育 思想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4、论先秦“道”“势”关系与士人的精神超越 5、论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教学的启示 6、论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与当代社会公德教育 7、再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 8、论先秦儒家生命价值观 9、论先秦法律文献中的和谐思想 10、从“中和”准则到“平和”心境 11、论先秦东夷文化分布范围的演变 12、论先秦法家社会进化历史观 13、论先秦礼治思想的演变过程 14、中国早期铭文石刻新论 15、论先秦文学的水意象 16、浅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体系 17、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 18、论先秦诸子的“以史为鉴” 19、论先秦乐论与诗论的同构与分化 20、论先秦儒家 散文 文学表现的历时性发展 猜你喜欢: 1.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2. 最全古代文学论文题目参考 3.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4.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5. 文学论文题目大全

毕业论文是在学业完成前写作并提交的论文,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选题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1. 茅盾与林语堂笔下的女性形象比较

2. 形象——文学艺术的共同特征

3. “自我表现”与“摹仿现实”

4. 说“艨胧”——对语言艺术的特点的新认识

5. 面向生活——当前文艺创作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6. 艺术,需要呕心沥血的创造

7. “性文学’是文学表现人性的必然趋向吗?

8. 试论文学的不朽魅力

9. 艺术典型化的要求过时了吗?

10.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试论文艺创作中的主体与客体

11. 化丑为美——典型化在塑造反面形象上的魔力

12. 对实践派美学理论的历史考察

13. 试论美学与文艺学的关系

14. 简论“自然人化”与自然美

15. 试论自然美的根源与本质

16. 艺术美与现实美关系之我见

17. “意象”与“意境”的比较研究

18. 试论艺术美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19. 试论艺术创作中“形似”与“神似”的辩证关系

20. 社会美与自然美特点的比较研究

21. 试论人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

22. 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

23.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

24. 论《诗经》中的爱情诗

25. 论《离骚》抒情主人公的悲剧形象

26. 论《韩非子》的寓言艺术成就

27. 论司马迁《史记》人物传记的进步倾向

28. 被压迫者的心声——汉乐府中的人民自由精神

29. 《孔雀东南飞》与中国叙事诗传统

30. 试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及它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古典文献学毕业论文选题

这个专业还可以,下面是些参考资料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开拓创新精神,掌握现代化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和手段,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品德优、素质好、基础实、能力强的应用型和外向型中文专业人才,以及具有扎实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与中文专业相关的多元化应用型专业人员。其中包括通过各种资格证书考试而获得准入许可的各种专门人才,如中小学语文教师、高级文秘、国家公务员、文案策划人员、新闻传播工作者、网站编辑、机关管理者和对外汉语教学教师,以及报考研究生进一步深造者和文学创作者。主要课程:写作、文学概论、美学、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汉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办公自动化、语文教学论、儿童文学研究、影视文学基础、中国语文教育史、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秘书学、档案管理学、中文信息检索、秘书实务、公文写作、传播学、新闻采访与编辑、新闻评论写作、网络新闻学、摄影概论和数码摄像等课程。 一、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汉语言文学具体包括三个主要的专业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文秘与办公自动化和新闻传播。我们将根据社会对应用人才的实际需求,来决定中文专业学科发展的内容、方向和重点。从目前社会对人材需求的走势来看,汉语言文学教育将是中文系在最近一个时期内办学的主体专业。 本专业主要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和中文领域多元化专业技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新闻传播专业人员、国家公务员、高级文秘人才、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以及中文电脑应用管理人才、文学创作人员、报考研究生继续深造者等,为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求职奠定宽厚、扎实的基础。其中以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总的要求是,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开拓创新精神,掌握现代化中文信息处理的技术和手段,网络时代应具有的读写核心技能,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品德优、素质好、基础厚、能力强的应用性专门人才。 对培养对象的具体要求: 1.热爱祖国,热爱本职工作,追求真理,具有远大理想、高尚品质和实事求是、勤奋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竞争意识,成为自觉为国家现代化服务的人才。 2.具有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较宽厚文化素养、科学思维方式和独立创新精神。有较强的文字和口语表达能力,办公自动化的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前沿信息和发展动态。 3.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初步科学研究能力。 4.掌握一种外国语,能够较好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5.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人格魅力、审美情趣和健康体魄。 二、学制与修业年限 本科学制为 4年,修业年限3—5年。本专业实现学分制。毕业累计最低需要修完 155 学分。其中公共教育课43学分。专业基础课58学分。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10学分。专业主干课10学分。专业选修课为34学分。学生修完规定学分、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东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公共教育课 ( 4 3 学分)1.写作 ( 4 学分) 系统讲授文章写作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体内容包括:一、导论;二、写作的思维模式;三、文章的材料检索;四、文章的表达手法;五、文章的起草修改;六、文章结构方式;七、文章的语言风格;八、文章的文体模式;九、文章的审美形态;十、记叙文;十一、议论文;十二、说明文;十三、诗歌;十四、散文;十五、小说;十六、戏剧;十七、应用文。作文训练配合知识、理论侧重文学体裁写作,包括指导、批改、讲评等环节。2.文章解读论(2学分)提供新的文本解读的理论和方法,展示文本解读的新视野。具体内容包括:一、文本阅读的理论定位和本质功能;二、文本阅读的中西方传统;三、评点式和考据式阅读;四、文体论式的阅读;五、社会学和文化学阅读;六、语义学和接受美学阅读;七、电脑文本的阅读。最后附录文本阅读精要训练,把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3.文学概论 ( 4 学分)讲授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一、本质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反映,是艺术的一种主要形式。二、构成论,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品体裁,以及文学作品内容与艺术形式关系。 三、创作论,文学的创作过程,典型形象与典型化,意境与意境的创造,文学的风格和流派。四、发生发展论,文学的起源和发展,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创作方法的演变,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五、鉴赏批评论,文学鉴赏的性质、基本过程、心理特征,文学批评的性质、作用、标准和原则,以及批评家的修养等。4.现代汉语 ( 6 学分) 讲授现代汉语概况及规范化,现代汉语语音、词汇及汉字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现代汉语语法和修辞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包括词素、短语、单句、复句病句修改,选词、炼句、辞格等。通过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5.古代汉语 ( 8 学分) 讲授语言典范的古代文学、历史等方面的文章,掌握古代汉语常用词汇和组词造句的规律,语法、文字、音韵、词汇方面的基本知识,学习古代汉语必备的工具书、古书注解、标点、今译等知识,并进行练习。6.中国现当代文学 ( 8 学分) 讲授 “ 五四 ” 至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发展历程,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各个时期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情况,重要的作家作品,科学地分析、总结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7.中国古代文学 ( 12 学分) 先秦文学、秦汉文学和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和宋辽金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和清代文学。了解这些历史阶段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过程;掌握文学史的基本线索;学习各历史时期产生的重要作品;正确地评价各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及代表作家的思想、艺术成就;探索中国古代文学的规律与特色;继承优秀的文学传统,以服务于当代的文化建设事业。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44学分) 1 . 语文学科教学论(4)讲授语文教学的性质、目标、原则,读文教学,作文教学,听说教学,语文知识教学,教学方法,语文教师,语文教材的体系、课本的编辑和典型教材分析。语文课文试讲。 2.电脑中文信息处理 (2学分) 第一章电脑写作:电脑写作:写作方式的革命、 中文平台和输入方法、 电脑写作的信息处理、电脑写作的表现手法、电脑写作的结构方式、电脑写作的语言风格、电脑写作的审美形态和电脑写作的实用技巧。 第二章多媒体: 多媒体的基本概念、多媒体电脑系统、多媒体技术应用、 Windows 多媒体特性、多媒体附件程序、多媒体属性设置和配置Windows 声音方案。第三章网络技术:电脑网络基础知识、网络的广泛运用、如何上网、网上浏览的方法与技巧、超越语言障碍、收发电子邮件、网络信息检索、网上下载软件、网上聊天与交流、巧妙使用脱机工作、遵守网络礼仪和高效上网技巧。 3.语言学概论 (2学分) 讲授语言的存在和性质,语音、语汇、语法、语义、文字理论,语言和社会,语言和心理,语言的分类,语言的起源和发展,语言学的应用。 4.中国文化概论 (2学分)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研究中国文化现象、体系和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它探讨中国人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精神的物化形态,以及中国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讲授内容包括:中国文化的内在意蕴、中国文化的结构功能、中国文化的积淀变迁、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与地域类型、中国文化与语言文字、中国文化与文学艺术、中国文化与科学技术、中国文化与哲学思想。它可以提供一种宽广全息的文化视角,阐释和理解中国人行为的方法及原则,使之呈现出清晰秩序、和潜在意义。 △文学系列 1.中国古代文论 ( 2学分) 讲述《尚书 ·尧典》、《论语》、《墨子》、《庄子》、《毛诗序》、《论衡·艺增》、《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序》、《文选序》、《戏为六绝句》、《与元九书》、《答李翊书》、《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与李生论诗书》、《书黄子思诗集后》、《答洪驹父书》、《论词》、《岁塞堂诗话》、《沧浪诗话·诗辨》、《论诗三十首》、《童心说》、《曲律》、《醒世恒言序》、《序山歌》、《闲情偶寄》、《论文偶记》等古代文论名篇。 3.中国当代文艺思潮 ( 2学分) 讲授我国当代文学思潮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局限,并注意介绍、评述在当代文艺思潮的不同阶段出现的重要事件、作品、理论论争等问题, 以提高学生对当代文艺思潮、文学现象的分析和把握能力,正确认识当代文学的发展规律。 4.中国现代小说研究 ( 2学分) 讲授中国现代小说的兴起和发展脉络,思想和艺术成就。重点分析人生派、乡土派、浪漫派、新感觉派、京派、海派等小说流派的不同的文学主张和不同的艺术风格。既讲各个流派的总体特征,又注重作家个性透视。 5.中国当代小说史 ( 2学分) 讲授我国当代小说发生、发展的特点、基本规律及存在的局限;并对当代小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有影响的作品、重点作家的创作进行介绍和评述,以期引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加深对当代文学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6.文体学 ( 2学分) 总共讲述十二章内容:第一章总论、第二章文体的多维内涵、第三章文体的层面结构、第四章文体的形态分类 (上)——分类的依据、方法和规则、第五章文体的形态分类 (下)——中国文体分类的历史走向、第六章文体的历史嬗变、第七章中国狭义文章的流变、第八章中国文学体裁的流变、第九章文体的国际移植、第十章文体的复杂变异、第十一章文体的理论模式、第十二章文体的识别方法。 9.唐宋诗词赏析 ( 2学分) 解读唐宋诗词中的著名篇章,提高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水平。同时学生还可以创作古代诗词样式的作品,古为中用,为现实服务。 10.东北乡土美学 ( 2学分) 地域美学是在国际上非常重视的一门学科,而在国内则刚刚起步。东北乡土美学内蕴丰富,特色鲜明,亟待开拓。本课程面对东北地域的人的心态,人的行为等诸多存在,以及深为国际瞩目的多彩的乡土艺术,结合人类文化学的最新成果,研究东北民间独特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发现东北乡土所特有的思维方式,表述方式和接受方式。 11.儿童文学 ( 2学分) 本课包括 “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儿童文学体裁论”两大部分。在基本理论部分讲授儿童学的概念、本质、意义、功能等;在体裁部分讲授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小说、儿童故事、儿童散文、儿童戏剧、科学文艺样式的基本特点、审美功能以及著名的作家、作品。 12.小说观念与中国小说 ( 2学分) 讲授中国历史上小说观念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来审视中国小说的发展历程和脉络流向。并通过小说的叙事方式、叙事视点、叙事牛乳叙事话语和叙事技巧的研究,从而揭示小说特征和创作规律。 13.艺术概论 ( 2学分) 讲授除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体裁如雕塑、绘画、舞蹈、电影、电视、音乐、建筑、杂技、实用装饰等基本知识和艺术欣赏。 14.影视文学基础 ( 2学分) 讲授电影和电视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影视艺术的功能、特性,样式与风格,艺术鉴赏的特点、要求,影视评论与写作。 15.电影作品解读 ( 2学分) 师生共同鉴赏、分析和评论最新世界各种电影节获奖作品,来品味世界各种艺术风格和体裁的电影作品,从而提高鉴赏和评论电影的水平。 16.文学创作 ( 2学分) 主要讲授文学写作的准备 ——深入生活,加强思想、艺术修养;几种主要文学体裁写作。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文学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为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提供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 17.汉字与书法 ( 2学分)讲授汉字的起源,汉字书法概论,书法与汉字书写的关系,书法艺术论。书法技法:包括执笔与运笔,选帖与临摹。楷书技法,各种书体介绍:行、草、隶、篆、章法布局;书法欣赏与创作。硬笔书法:钢笔、粉笔。辅之课堂作业指导。语言与文化 ( 2学分) 18.语言与文化从语言与文化之间所建立的语言的文化与文化的语言之联系出发,重点介绍语言系统与文化、语言运用与文化、语言接触与文化、语言起源与文化、语言变化与文化等内容,对语文应用、外语学习、对外汉语教学、解读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使用价值。 19.汉字学 ( 2学分) 第一章:概说(定义、特点、范围、简史);第二章: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规律;第三章:汉字的基本结构;第四章:研究汉字的基本方法;第五章:汉字与文化;第六章:古代字书与检字法;第七章:汉字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20.音韵学 第一章,音韵学的对象、功用和学习方法;第二章,音韵学的基本知识(1.汉语音韵结构特点、2.反切、3.关于声母的概念、4.关于韵母的概念、5.关于声调的概念);第三章,等韵学基本知识(1.六部韵图简介、2.韵图的结构、3.等的实质);第四章,《广韵》音系(1.《广韵》的体例和性质、2.介绍余乃永的《新校互注宋本广韵》、3.《广韵》的声母系统、4.《广韵》的声母和现代普通话声母的比较、5.《广韵》的韵母系统、6.韵图对《广韵》韵母的分析、7,韵图为声母分等的实质、8.《广韵》声韵结合关系、9.《古今字音对照手册》和《方言调查字表》介绍、10.《广韵》韵母与现代普通话韵母的比较、11.《广韵》的声调、12.《广韵》音系的构拟、13.《广韵》反切的规律、);第五章,汉语音韵学简史(1.韵书产生以前的古音研究、2.《广韵》以后的韵书和音韵研究)21.汉语词汇学 第一章 绪论(一、什么是汉语词汇学;二、汉语词汇学的形成和发展三、汉语词汇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四、汉语词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二章 词、词素(一、词、二、词素);第三章 词汇(一、什么是词汇;二、词汇成分;三、词汇的内容和范围;四、词汇的其他类集);第四章 词义(一、什么是词义;二、词义的类型;三、词义类聚;四、词义的演变和发展;五、词义的特性;六、词义发展研究;七、词的释义);第五章 词汇学著作介绍(一、现代汉语词汇学著作;二、近代汉语词汇学著作;三、古代汉语词汇学著作;四、汉语词汇学史著作)。 24. 古汉语语词解诂方法 本课程主要从形、音、义、语法、方言、现代汉语语素、成语、外域语等多角度展示了语词研究和阐释的方法。有很多是发前人所未发,具有独特的视野,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课程中注意了材料和方法、语言和文化、古语与今语、理论同实践的关系,使课程内容既具有理论深度又具有实用价值,可使学生加深对语言的认识,拓宽语言研究的视野,增强语言研究的能力,提高古今语言的素养。 △语文教育系列 25. 中国语文教育史 ( 2学分) 纵观中国历史上各个阶段语文教育的状况和发展,来研究中国语文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趋向。尤其应该突出中国历史上著名语文教育家的著述阐释,来推陈出新。 26.中外母语教育比较 ( 2学分) 通过中外母语教育的内容、体系、教材、方法等的比较研究,来分析中西方在母语教育方面的各自优势和长处,从而实现中西方母语教育的互补。 27.文学名著鉴赏 ( 2学分) 重点鉴赏中外现代和当代不同作家和体裁的经典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名篇,提高学生文学鉴赏的能力和水平。 28.教育学 ( 2学分) 教育基本理论大致包括教育的本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儿童身心发展等理论问题。社会的发展促使教育学的规范也应随之有所突破和变革,使人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从粗糙的综合到分析、抽象、概括,再到更高一级更为深入的综合的全过程。本课程试图通过对教育系统发生的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的分析,回答教育展开过程背后的内在逻辑规律与动力系统。 29.教育心理学 ( 2学分) 主要内容包括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如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内容结构、发展历史与展望、研究方法、学习特点以及学习的基本理论等;知识的学与教,如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学与教,学生问题的解决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认知发展、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的问题,教学设计的心理学问题以及学习的测量与评定等;品德与个性的形成与教育,如学生品德、人格的形成与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中的动机与社会心理因素,如学生的成就动机、学生群体心理与班级人际关系,以及教师的行为表现等等。 30.中文工具书使用 ( 2学分) 讲授工具书的定义、特点、分类,编排与检索,查考古今图书,查考篇目文句、报刊资料、汉语字词、人物生平资料、地理文献、古今典章制度、古今重大事件、百科知识、纪年法与历法的对照换算。 △文秘与办公自动化系列40.秘书实务 ( 2学分) 讲授秘书与秘书工作的概念,秘书工作的任务、特点,秘书的素质与修养,秘书与决策,秘书与调查研究、信息资料、公共关系,秘书与文书,秘书与写作,秘书的工作方法及办公自动化。 41.公文写作 ( 2学分) 讲授国务院规定的我国公文种类。具体讲授公文的起源、历史演化、基本分类、主要特点、基本功能、表达方式、结构类型、语言风格、规范格式、写作要求,以及典范例文的分析等。 42.中国秘书史 ( 2学分) 讲授中国秘书工作的起源,了解中国秘书工作的发展历程,历代秘书机构的演进,秘书人员的培养、选用、考核,各种秘书工作制度和法规,总结秘书工作的历史经验,探索我国秘书工作的规律。 43.中外秘书比较 ( 2学分) 讲授中国与美、英、法、日等国秘书工作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共同规律,以及各自的特点,借鉴发达国家秘书工作的有益经验。 44.文书学 ( 2学分) 讲授文书的含义、特征、种类,现代文书的作用和用法,文书工作的任务、特点、制度、组织、程序等。 45.档案管理学 ( 2学分) 讲授档案管理工作的性质和原则,档案的收集、价值鉴定、保管、检索、提供利用、编研,统计和档案工作的现代化。 △电脑教育技术系列 46.电脑写作 ( 2学分) 主要讲授电脑写作的思维模式、中文平台、输入方法、信息检索、表达方式、结构形态、语言风格、起草修改、文体模板、审美形态、存储打印、实用技巧,以及常用文体的写作。它还包括中文信息处理的电脑辅助软件和相应的电子设备使用。提高学生运用电脑处理中文信息的实际能力。 47.多媒体与网络技术 ( 2学分) 主要讲述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两大部分内容。多媒体包括:多媒体的基本概念、多媒体电脑系统、多媒体技术应用、 Windows 98 多媒体特性、多媒体附件程序、多媒体属性设置、配置 Windows 98 声音方案。网络技术包括:电脑网络基础知识、网络的广泛运用、如何上网、网上浏览的方法与技巧、过好语言关、收发电子邮件、网络信息检索、网上下载软件、网上聊天与交流、巧妙地使用脱机工作、遵守网络礼节、高效上网技巧。 48.网络课件制作 ( 2学分) 讲授网络课件制作的实用知识和基本理论。介绍网络课件制作的最新软件: Dreamweaver MX 、 Fireworks MX 、 Flash MX 的基本使用方法和实用技巧。讲授软件功能、文档创建方法、网页素材收集、网页定位技术、网页审美构图、网页图片优化、网页链接技术、网页上传和维护等。 49.电脑中文实用软件 ( 2学分) 介绍和中文专业及办公自动化有关的最新软件的主要种类、具体功能、安装和使用方法、应用范围等知识。如字处理软件、写作软件、阅读软件、看图软件、资料库软件、影视播放软件、杀毒软件、百科全书软件、绘图软件、系统应用软件等。 58.专业资格证书 ( 3学分/1个证书) 学生通过国家培训、认定和考试,获得国家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秘书资格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均可分别获取 3学分。 △毕业论文和专业实习 (必修,10学分) 59 . 专业实习 ( 6 学分) 专业实习是高等学校专业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检验各种专业理论的价值和学习的成效,以及发现学生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专业实习也是学生寻找就业途径、提前了解社会现实的一种方式。学生在进入三年级以后,可以利用寒暑假或者四年级上学期招聘前后两个月的时间,自主独立完成专业实习任务。 根据近年来国内高校专业实习的一般模式,采取分散实习的方式。根据专业设置,主要拟定四个实习方向: 1.中小学语文教育;2. 新闻与宣传;3. 文秘与办公自动化;4.对外汉语教学。学生可自主选择实习方向和实习单位。在学校老师提供咨询、实习单位有关人员的具体指导下,独立完成实习任务。0. 毕业论文 (4学分) 讲述属于毕业论文写作相关知识和撰写方法。具体包括:一、毕业论文的概念内涵;二、毕业论文的选题原则;三、毕业论文的信息检索;四、毕业论文的结构方式;五、毕业论文的语言特色;六、毕业论文的审美形态;七、毕业论文的内容提要;八、毕业论文的示范例文;九、毕业论文的注意事项;十、毕业论文的法规文件。 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和选题,分组开题,在相关专业导师的指导下,按照学院关于毕业论文发学术规范要求,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职业资格证书研修课 60. 教师资格教育课 (3学分)课程由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教学三部分构成。学生必须通过培训、考试、认证后方能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并获得学分。 60.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课程 (3学分/门)职业资格证书属技能性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拓宽就业渠道的有力措施。中文系课程的开设,要适当考虑这种技能鉴定考试的需求。凡取得一个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可以获得3学分

就业前景:主要到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新闻、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具有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马克思主义文论、比较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外国文学史、民间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

我是学汉语言的,刚好有同学在青岛大学读中文,一般来说叫汉语言的师范类多,就像我,叫中国语言文学的非师范类,但中文不论如何还是以当老师最多,其次是文秘类工作,就业还行的,但考研比较难啦,青岛大学的中文系整体水平还是不错的,他也没听说修双学位,就语言学科来说,根据自己未来的规划学第二学位我觉得还是有用的。

古典文学毕业论文

一篇好的古代文学论文首先是要选好标题,选准了标题就等于完成论文写作的一半,题目选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古代文学 毕业 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一) 1. 论先秦儒家“乐”的思想之政治意义 2. 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 3. 论先秦两汉时代游戏的文学表现 4. 论先秦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美学思想 5. 论先秦道家科技伦理思想 6. 论先秦到汉代孔子历史地位的变迁 7. 论先秦孝道观的演变 8. 论先秦两汉诗歌的表演性 9. 论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0. 论先秦儒家学习伦理思想 11. 论先秦儒家治国理论的现代应用 12. 论先秦义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3. 论先秦楚乐的审美取向 14. 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 15. 论《诗经》中的玉 文化 16. 论《诗经原始》之解《诗》主张 17. 简论《诗经》中的女性思想 18. 论《诗经·卫风·氓》在高中 语文教材 中的接受 19. 论《诗经》中的天命信仰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二) 1.《诗经》的审美学特色 2.论《诗经》中的征役诗 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4.论《诗经》中的史诗 5.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6.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7. 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8. 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9. 先秦史传寓言研究 10. 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11. 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 12. 《吕氏春秋》与杂家 13. 《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 14.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 15. 论《左传》的妇女形象 16.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7. 《战国策》名篇研究 18. 老子的思想 19. 《老子》的艺术特色 20. 《庄子》的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三) 1、历史的界河——论先秦“礼崩乐坏”之“乐坏” 2、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 3、论先秦儒家道德 教育 思想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4、论先秦“道”“势”关系与士人的精神超越 5、论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教学的启示 6、论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与当代社会公德教育 7、再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 8、论先秦儒家生命价值观 9、论先秦法律文献中的和谐思想 10、从“中和”准则到“平和”心境 11、论先秦东夷文化分布范围的演变 12、论先秦法家社会进化历史观 13、论先秦礼治思想的演变过程 14、中国早期铭文石刻新论 15、论先秦文学的水意象 16、浅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体系 17、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 18、论先秦诸子的“以史为鉴” 19、论先秦乐论与诗论的同构与分化 20、论先秦儒家 散文 文学表现的历时性发展 猜你喜欢: 1.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2. 最全古代文学论文题目参考 3.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4.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5. 文学论文题目大全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近百年中国古代文学的性别研究2、微信与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与创作3、从"内""外"之争到文化诗学--文化诗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语言学转向述评4、中国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化教学5、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6、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7、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主要特征8、中国古代文学的重数传统与数理美--兼及中国古代文学的数理批评9、再论古代文学文体学的内涵与方法10、"诗言志":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的一个标本11、论中国古代的文体学传统--兼论古代文学文体研究的对象与方法12、学科史·研究史·学术史--国学与古代文学关系的三个视角13、困窘与出路:古代文学研究"文化学转向"的背后14、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现代化"的点滴思考15、论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及其呈现

1、《诗三百》诗歌观念与孔子论诗 2、《楚辞》的楚文化精神 3、《楚辞》与《诗经》赋比兴艺术的发展 4、《左传》梦象的文学意蕴 5、《战国策》的写人意识及写人艺术 6、论汉代的诙谐小赋 7、从两汉乐府民歌看中国古代诗歌的叙事艺术 8、从意象构成比较建安与盛唐风骨的异同 9、论《史记》语言的文学特色 10、论玄学与魏晋诗歌的关系 11、汉魏六朝诗歌中对女性美描写的变化发展 12、从《文选》看萧纲的文学思想 13、陶渊明田园诗中情景理结合的艺术特征14、南朝山水诗发展的轨迹 15、谢朓山水诗情景交融的艺术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16、吴声、西曲的产生与发展 17、南朝文学对北朝的影响 18、论“盛唐气象” 19、论李白饮酒诗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 20、李商隐诗歌的意象选择与组合特点 21、唐代桂林山水诗概观 22、论王维《辋川绝句》的“空” 23、王昌龄与李益边塞七绝之比较 24、杜甫咏物诗中的人道主义 25、李商隐咏七绝的艺术技巧 26、论柳宗元的柳州诗 27、唐玄宗与杨贵妃题材在文学作品中嬗变 28、比较唐代古文运动与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不同特点 29、唐代传奇与唐代古文运动的关系30、宋诗理趣与唐诗情蕴漫议 31、苏轼题画诗研究 32、苏轼黄州时期创作的变化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一)1、论先秦儒家“乐”的思想之政治意义2、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3、论先秦两汉时代游戏的文学表现4、论先秦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美学思想5、论先秦道家科技伦理思想6、论先秦到汉代孔子历史地位的变迁7、论先秦孝道观的演变8、论先秦两汉诗歌的表演性9、论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0、论先秦儒家学习伦理思想11、论先秦儒家治国理论的现代应用12、论先秦义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3、论先秦楚乐的审美取向14、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15、论《诗经》中的玉文化16、论《诗经原始》之解《诗》主张17、简论《诗经》中的女性思想18、论《诗经·卫风·氓》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接受19、论《诗经》中的天命信仰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二)1.《诗经》的审美学特色2.论《诗经》中的征役诗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4.论《诗经》中的史诗5.论《诗经》中的农事诗6、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7、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8、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9、先秦史传寓言研究10、先秦史书寓言研究11、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12、《吕氏春秋》与杂家13、《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14、论《左传》的战争描写15、论《左传》的妇女形象16、《战国策》的艺术成就17、《战国策》名篇研究18、老子的思想19、《老子》的艺术特色20、《庄子》的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三)1、历史的界河——论先秦“礼崩乐坏”之“乐坏”2、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3、论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4、论先秦“道”“势”关系与士人的精神超越5、论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教学的启示6、论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与当代社会公德教育7、再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8、论先秦儒家生命价值观9、论先秦法律文献中的和谐思想10、从“中和”准则到“平和”心境11、论先秦东夷文化分布范围的演变12、论先秦法家社会进化历史观13、论先秦礼治思想的演变过程14、中国早期铭文石刻新论15、论先秦文学的水意象16、浅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体系17、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18、论先秦诸子的“以史为鉴”19、论先秦乐论与诗论的同构与分化20、论先秦儒家散文文学表现的历时性发展(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 索引序列
  • 古典文献专业毕业论文
  • 古典舞专业论文题目
  • 古典文献毕业论文选题
  • 古典文献学毕业论文选题
  • 古典文学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