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大学生行为规律研究论文

大学生行为规律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大学生行为规律研究论文

⒈大学生消费有其不理性的一面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⒉大学生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 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 ⒊大学生更侧重时尚性消费 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对企业而言,中国移动做的较好,他们借助流行时尚代言人周杰伦为“M-ZONE ”加油助威,同时利用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推出学生卡,从而赢得不菲的业绩。

浅谈高年级大学生行为失范教育对策研究论文

论文为关键词: 高年级大学生 行为失范 原因分析 对策建设

论文摘要: 高年级大学生的思想状态趋于稳定,开始逐步思考人生,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这个阶段的学生的行为失范有其特点,即不会犯低级的错误,但若出现问题都是大问题。本文从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状态、学校环境影响、家长培养等几个方面分析高年级大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及对策。

一、高年级学生行为失范概况

高年级大学生对事情往往能够比较深入地展开思考,幼稚、冲动的错误比较少犯,往往是有系统思考的行为失范。在生活上他们已经完全适应大学集体生活,宿舍关系比较稳定,相互之间能够彼此关心,但也有个别学生之间由于日常琐事积累了怨气,达到了其容忍的极限,容易爆发成为严重的行为失范,打架斗殴就是结果之一。高年级大学生在心理上已经比较成熟,他们开始思考未来,但也有少数人学业拖拉、对自己的前途缺乏信心,产生退缩回避的心态,导致情绪比较烦躁,从而产生行为失范。高年级大学生的行为失范往往难以发现,这是因为他们年龄较大,自尊意识增强,不会轻易暴露自身问题,本身判别是非的能力其实较强,只是自身惰性阻碍其正确行为的意志。总之,其行为失范只有后果产生以后才被发觉,往往比较严重。高年级大学生的预谋能力较强,对学校及其周边环境、校园管理机制都比较熟悉,所以其行为失范的动作往往较大。高年级大学生技术能力很强,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经过两年专业学习训练,掌握了一定的高科技手段。如有个别学生的行为失范的案例: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修改学校财务系统的数据,给自己的校园卡充值消费,非法进入教务系统更改自己的学习成绩等。在即将走向社会、离开校园的大学生群体中,各种混乱的事情都会发生,如近年不时出现在网络上的裸奔庆祝毕业,这也是典型的'行为失范。总之,高年级大学生行为失范,难以预料、难以控制。

二、高年级学生行为失范原因剖析

高年级大学生经过紧张高考激动入学的低年级后已经不再心存惧怕,其行为主要受自身思想认识的影响,不再对制度、规则及原本陌生的环境感到敬畏,有自己的主张,且对自己的想法十分坚持,不再重视征求家长意见、向老师询问,从而引发许多行为失范。高年级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处于片面的阶段,往往将社会的局部当做全面,对敏感事情比较感兴趣,对问题的理解看似有一定道理,但离本质尚远。高年级大学生顾虑少,认为自己即将离开校园,规则管束于己无效。他们的综合能力比较强,经过本科几年的训练,已经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完全可以支撑部分失范的行为。高年级大学生对自身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降低,往往鄙视师长的说教,家长和他们的交流也多数是关心表面的得失成败,如课程是否通过,工作找得如何,能有多少薪水等表面情况,深层的思想问题较少过问,关心不够,导致问题积累、爆发。高年级大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多隐患,容易沾染不良社会风气。对于高年级,学校管理难度也加大,直接面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是辅导员,但辅导员往往是一对几百,不可能精细化管理,且深入掌握某个学生的想法也确实不易。并且,很多高年级大学生有很强的伪装能力,辅导员与其交流时,感觉没有任何问题,完全是一个单纯、上进的青年,其实是假象,由此留下了很多隐患,直至问题发生才被发现。

三、高年级学生行为失范对策建议

面对高年级大学生的诸多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有力对策。首先学校要重视对高年级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监测,采取技术化的手段,多渠道、深入有效地掌控他们的想法,在事务性工作以外,从思想意识入手,除了所谓的考研率、就业率这些硬性指标外,学生精神层面的健康状况从长远角度看更加重要。除了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以外,教学人员、机关管理干部都可以深入育人一线开展思想教育,这就要求辅导员将思想可能出现偏差的同学介绍给上述相关人员,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渠道让他们交朋友,深入谈心,沟通思想,发现解决问题。

其次,应发挥学生组织的功能,真正从内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班级干部、学生会、学生社团领导的功能要充分发挥出来,要在监测学生行为动向方面对他们提出要求,更要进行培训,如何取得全体同学的信任,如何有力引导同学的行为,如何及时处理化解同学的失范行为,如何捕捉反映学生思想异动的信号,这些应当成为当代大学学生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我们必须牢牢依靠学生内部的力量。

再次,广大学生家长要一如既往地关心学生的成长。尽管学生进入高年级年龄已经完全达到成人标准,生理上也完全成熟,但心智远未达到可以放松教育的地步。家长们要不厌其烦地对其反复强调正确的行为规范,决不能对非主流的、甚至自身遇到的一些偶然性的不公平事件和孩子一起发泄抱怨。要用正面的人生经验激励鼓舞大学生努力奋斗。家长拥有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教育优势,他们完全可以耐心地、一对一地和他们深入交流,相互之间的信任也是最真诚的。但随着大学生逐步进入高年级,家长和他们的交流变少了。且随着在外生活时间长了,孩子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共同语言减少,家长对子女的困惑也不理解,对其生活学习环境不了解,也不能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但心灵是可以相通的,精神力量的传递是畅通的,这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

最后,学生自身的觉悟是最关键的,大学生要始终将人格健全、行为得当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不能放松对自己思想、言行的警示、监控,不能做冲动的事情,不能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破坏公共秩序,从事非法活动。高年级大学生如自己不能管控行为,任何力量都很难预防。学校、家长、社会不可能分秒不停地提醒监督,只有加强自身修养,时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检视自身,反思言行,对照社会主义荣辱观,改进自身的不足,精益求精,有效防止行为失范。高年级大学生要从宏观角度掌握自己的人生,不能仅仅从学业分数上看得失,在即将走上社会前,应当认识到人生的成功和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品行操守有相当大的关系,技术能力只有在正确的行为引导下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只有清醒认识这一点,高度重视、时刻警惕行为失范,才能确保行为得当。

参考文献:

[1]斯琴格日勒.浅析“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第17卷(3).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李艳.当前大学生行为错位的原因与教育对策.开封大学学报,,第25卷(2).

摘要 目的:了解90后大学生的消费现状,深入调查我校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剖析其形成不良消费观念的原因,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针对浙江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2009级和2010级学生发放问卷170份,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中有59%大学生属于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生活消费来源于家庭或亲友的资助。而在消费结构上,关于学习消费的比重只有。结论:我们以看到90后大学生消费具有自主性和多元化的特点,消费来源趋于单一,在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价值观 前言 消费价值观是消费活动中的基本观点与态度,是个体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和消费过程等方面的总体认识与价值判断。客观讲,大学生消费的主流还是理性的,但还是有越来越多不健康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不断滋生、蔓延。90后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是否拥有科学理性的消费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消费模式及发展趋势。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对构建节约型社会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开展此次调查,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观。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是浙江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2009级和2010级学生170名,其中男生85名,女生85名。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共发放问卷170份,回收170份,剔除无效问卷6份,有效问卷16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通过查阅相关书籍,论文及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相关研究成果及相关理论。 2 调查结果分析  消费来源 调查显示,有的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于家庭或亲友的资助,有的大学生依靠学校奖助学金和国家贷款来维持日常开销,只有的同学会依靠自己劳动来获取自己所需费用。  消费水平 据调查,我们发现的大学生月消费额在700~1300元的水平上,有的同学每月消费不足700元,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每月消费达到1300以上。  消费结构 调查显示,在饮食方面的消费占据主导地位,占有的比重;而在购买学习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和价值观调查研究用品和书籍这一方面的消费支出较低,只有;有的同学倾向于交际消费;另外,关于通讯费用和休闲娱乐消费的比重也较高。 3 结论  90后大学生消费上缺乏自强自立, 过于依赖父母,作为90后一代大学生,大数都为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心理较重调查显示有的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于家庭或亲友的资助,而依靠勤工俭学和兼职来获取自己生活费用的学生只有,这表现为大学生作为消费主体的独立性较差。经济来源狭隘,只有一小部分人会依靠自己努力来解决或部分解决学习生活费用,这严重违背了大学生自立自强的价值观,究其原因也离不开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日常开支不能进行有效地监督和控制,为其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经济条件。  90后大学生消费奢侈之风日盛, 浪费现象严重在大学校园,水龙头、厕所的水流不停,很多学生却熟视无睹;自习教室晚上人走后随手关灯的习惯又有多少人在秉持,有很多90后大学生没有形成可持续消费和节约资源的观念;而且学生之间互相攀比,盲目消费的现象也比较严重,比如说不顾实际消费能力购买最新款的手机、昂贵的名牌衣服和包包。调查数据中显示,90后大学生在休闲娱乐,交际上的消费比重分别占和,说明90后大学生在人情方面和自我感觉方面的消费比较看重,消费观念比较开放和前卫。  90后大学生消费结构不合理 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主要为生活、学习、交际、娱乐等四方面。学习费用主要是对学习用品、书籍和辅导班等的支出;生活费用则主要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花费;交际费用主要用于与同学、朋友、老师间的交往;娱乐费用则是学生用于休闲娱乐的成本。很多大学生却本末倒置,将本应占较大比例的学习生活费用转向了交际娱乐花费,这既影响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业。  90后大学生消费心理不成熟,消费自主性增强 90后大学生追求自我,有较强的自尊心,在消费上习惯于将自己拥有的某种才华或优势作为炫耀的资本,以求得自尊心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而在消费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互相攀比、追求享乐与虚荣的心理,缺乏足够的理性。90后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还具有个性化和自主性的一面。随着他们的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和消费经验的不断增加,为了突出和展现自我,其消费行为也随之表现出个性化的一面。 4 建议  高校应加强90后大学生对理财理论层面相关教育课程的开展 通过关于理财理论层面的相关课程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消费,如何理性地进行消费,使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对其过度消费和盲从攀比等心理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引导大学生对不良消费行为和心理进行自我解剖与反思,也能方便学校掌握问题所在,同时制定出对应的措施,使学生在教学中接受并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和人生价值观。  高校应健全勤工助学机制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90后大学生的生活消费还是由父母供给的,然而存在很多消费偏误问题的原因也是因为大学生对金钱来之不易的道理不理解,因而学校可以开展各种活动,建立健全勤工助学机制,让学生体会到金钱的来之不易。使90后大学生理解家长挣钱的不容易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亲身体验到自己劳动所得是不易的,有助于90后大学生开始学习理财对自己不良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得以深刻反省,从而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家长要重视子女正确消费观的形成 家长作为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位老师,要做好良好的带头和示范作用。而且父母也是大学生生活消费费用最主要和直接的给予者,更要了解子女在校的消费情况,也要根据家庭实际收入消费水平,子女的实际需要等,引导子女合理地进行消费选择,帮助孩子树立理性的,独立的消费观。  学生也要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健康科学的消费理念 学生应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每个月为自己的消费制定合理的计划,理性消费,避免消费的无计划性。在具体消费过程中,要把握消费适度原则,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明确消费标准,量力而行。要积极参加学校、社会、网络等开展的关于消费、理财方面的讲座,了解并正确认识金钱及消费规律,养成理性消费心理。  积极发挥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 90后大学生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而这一心理很容易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现阶段网络媒体发展迅速,大众传媒对学生的影响也很明显,因此,我们要利用传播媒介的特点发其正面导向作用,加强积极健康合理的消费信息的宣传,把握消费规律,帮助大学生解决在消费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提供科学有效的消费意见,加强对大学生合理科学的消费方式的引导,促使大学生践行合理的消费行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科学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晨.浅析90后大学生消费偏误及其引导[J].科学时代(上半月),2011,(11):273—274. [2]董婷婷.90后大学生消费观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及思考[J].商业经济,2010,(1):22—23. [3]周莹.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2):23—25. [4]宋海南.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8):46—48. [5]曲苒.大学生消费价值观分析及教育对策浅探[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4):124—125.

搭售行为法律规制研究论文

经济法是个很大的概念啊,你的老师 不会就告诉你;写篇 关于经济法的论文!它没和你说其他的啊?新颖很简单,比如;1.论经济法中数学原理的使用,举一些使用数学公式的经济学的例子,然后最结论,经济法中数学的作用是很大的2.论经济法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关系,列举下历史上关于经济的法律的指定过程,最后证明两者有关系3.论经济法与古希腊艺术的关系,这个不太好联系,主要就是 列举希腊文明,然后把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描述下,用政治的决定上层建筑的什么观点,证明下 两者有关系.我第一的的论文题目是;论古代风水学在现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结果老师说我观点太新颖,回去重写!

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之类的很多啊~~~

法律分析:搭售传统上属于“本身违法”行为。虽然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搭售有了合同搭售、捆绑折扣和技术性搭售之分,搭售违法判断标准也日趋复杂,但合同搭售“本身违法”仍是美国、欧盟普遍接受的标准,而在欧盟,捆绑折扣、技术性搭售也被视为“准本身违法”。我国搭售规制立法采用单一的“合理标准”,导致反垄断执法机构未能像其美国、欧盟、俄罗斯、印度等国外同行那样对微软、谷歌等软件巨头的捆绑行为进行有效规制。建议以公平价值为首要价值,将消费者需求作为独立产品判断标准,对搭售违法判断标准予以完善,规定合同搭售、技术性搭售构成“准本身违法”。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法》 第五十五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大学生偏离行为研究论文

《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研究述评》

摘 要|:大学生违法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主要从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心理特点、犯罪成因、心理干预措施等方面入手,对当代国内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价。

关键词:大学生 违法犯罪 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6-230-02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各方面的转型期,改革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加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的影响,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刑法分则中规定的犯罪有十类共400余种,而大学生犯罪至少已经涉及其中的五类数十种之多,涵盖了政治、经济、刑事等各个方面。处于大学阶段的青少年,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但他们的心理发展却相当不稳定,当一些心理矛盾和冲突得不到及时化解时,就可能衍生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

一、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内部心理特征

(一)认知特征

在认知特征方面,主要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与其低水平的认知相关。如韦庆辛(2005)认为,部分大学生的认识水平较低,对道德法纪的认识愚昧无知、观念糊涂,甚至到了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地步,以至于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第二种观点认为,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已经到了很高的阶段,只是不够成熟和稳定才会导致犯罪。如裴涛等人(2009)认为,由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无法合理地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社会的实践经验良好对接,导致自己的观点具有片面性、偏激性和局限性,在处理复杂和困难的问题时,往往难以调控好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一旦出现犯罪欲求倾向,就变得难以抑制。第三种观点认为,大学生的违法犯罪是由于其混乱的认知发展所导致的。教育体制的改革、经济体制格局的激烈变动、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冲突、能力和社会期望值之间的冲突、理想和社会现实的冲突等,都会造成大学生的心理冲突和认知偏差。

(二)情绪情感特征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大学生违法犯罪者容易急躁,遇事不冷静,好感情用事,不善于用理智去控制情感,对他人缺乏尊重和同情心,有遇事不顾后果的特点。例如,大学生违法犯罪者通常都缺少社会性情感,情绪体验低级、庸俗,有不良倾向的消极情感情绪(如嫉妒、愤怒),自尊与自卑情感并存。另外,大学生的情感反应具有不稳定性和冲动性,其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情绪变化多而且快,而冲动性则主要表现在他们情绪困扰往往很大,无法有效、及时地缓解不良情绪,导致负性情绪累积,产生违法犯罪行为。强烈的交往需要与自我封闭的冲突也是大学生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容易出现心理活动的闭锁性,表现为谨慎、疑虑、不愿坦露内心世界,但同时他们也有一种希望被人理解、与人交往的强烈愿望,由此形成了自我封闭与渴望交往的矛盾,从而引起情绪、情感上的困扰。由于社会阅历浅,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容易被人引诱,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三)意志特征

现有的研究显示,大学生意志力薄弱对违法犯罪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尚未定型,当面对来自社会的各种诱惑时,意志力面临严峻考验,因此,被视为犯罪的“易感人群”。大学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意志的两极性明显,一方面是社会要求完成的意志活动,他们难以实现,显得意志力薄弱,在外界诱因的诱惑下,很容易使意志活动偏离正确方向;另一方面,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需求,在实施反社会倾向的活动中,会千方百计地去排除主客观障碍,显示出顽强的意志力。另外,有学者认为,存在侥幸心理也是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的主要特征之一。例如,姚岚(2001)在分析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特点时指出,在这些大学生中,“很多人并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犯罪,但由于自以为能够成功的侥幸心理占了上风,驱使他们为达到个人目的铤而走险”。侥幸心理是促使大学生犯罪意识“外化”的心理机制。

(四)个性和行为特征

自我意识的扩张,是处于大学阶段的青少年的重要心理特征。当个人意愿落空时,处于这种意识状态的大学生,往往会降低人的社会需求水平,对自我过分怀疑,压抑自我的积极性,并可能引发严重的情感损伤和内心冲突,其心理体验常伴随较多的自卑感、盲目性、自信心丧失和情绪消沉、意志薄弱、孤僻、抑郁等现象。有的大学生甚至会失去理智,对自己的行为不能以社会道德法律规范进行调节与控制,从而实施犯罪。在违法犯罪的大学生中,存在三种类型的极端个性:虚荣型、暴躁型和抑郁型。虚荣型的人有过高的荣誉需求结构,虚荣心强,名利思想重,嫉妒心强;暴躁型的人性格急躁,社会适应性差,易和他人争执,比较容易酿成恶性事件;抑郁型的人性格内向、孤僻,沉溺于内心体验,过分敏感,有时会产生企图以外部的过激行为达到消除自己精神负担的行动。关于大学生违法犯罪的行为特征,韦庆辛(2005)认为其具有模仿性、冲动性、凶残性、娱乐性、易变性、纠合性等特点,且大学生犯罪动机的产生易为外界诱因引起,具有不稳定、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情绪性、未被意识的特征。

(五)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者在变态心理的支配下会反复出现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大学生犯罪与人格障碍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主要有偏执型、分裂型、爆发型、强迫型和癔病型,具有这些人格障碍的人通常难以与人相处,缺乏社会责任感,遇到困难总是不能合理归因,固执且好猜疑和仇视。由于大学生某些人格特征的极端发展,对其行为有很大的消极控制力,从而引发犯罪。同时,大学生的偏常行为也正是他们偏常人格的反映。例如,犯有盗窃罪的大学生一般具有贪婪、自私、虚荣和多疑等性格;暴力犯罪者则有易冲动、多疑、偏执、刻薄等心理特点。

二、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外部因素

(一)家庭因素

家庭和父母的教育对大学生的一生成长至关重要。大学生走什么样的道路,如何成长,同家庭的关系甚为密切。个别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与他们的家庭有着直接的联系。家庭的过度溺爱、家庭成员关系及性格的负面影响、家庭不良文化氛围的影响等因素都是造成大学生犯罪的“家庭教育失误”。造成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残缺、问题家庭和贫困家庭等。

(二)学校因素

学校在学生个性品行培养上起主导作用,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当今社会中校园人文精神的缺失被认为是大学生犯罪最深层次的思想意识根源。朱云和桂忠孝(1996)通过对入狱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引起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学校因素主要来自三组对立的矛盾:学生个性培养与人格塑造的矛盾、教学内容理念性与社会现实性的矛盾、教师职业崇高性与少数教师无为性的矛盾。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薄弱、学校管理存在漏洞等因素,也会对大学生违法犯罪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社会因素

1.社会失范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将“失范”定义为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原有的社会价值准则被破坏,不能继续控制和调节社会成员的行为;社会成员缺乏明确的价值准则的指引,人们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准确位置,难以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进而引起不满情绪、挫折感、冲突以及越轨行为。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失范主要表现在局部的社会机构失衡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社会结构的分化与重组所带来的负向效应、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引发的社会价值评价系统的紊乱等方面。社会的失范,会让部分是非辨别能力较差且缺少社会阅历的大学生感到迷惘困惑、无所适从,从而造成部分失去规范约束的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偏差;同时,也减少了人们相互自然监视和彼此非正式控制的这种传统社会制约的可能性,增加了大学生犯罪的机会。

2.文化冲突

索尔斯坦·塞林(1938)认为,文化冲突的本质是价值观的冲突。在一个具有统一价值观念,拥有社会成员共同承认的规范意识的社会中,文化冲突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在多元复杂的当代社会中,社会整体的价值观与部分社会的价值观是不可能统一的,因此,两者之间极易形成冲突。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冲突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纵向文化冲突和横向文化冲突。其中,纵向文化冲主要是指传统社会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的冲突、学生文化与社会(成人)文化的冲突;而横向文化冲突则包括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冲突、正统渠道的主流文化与社会亚文化的冲突等。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总是在文化冲突中进行错误的价值选择的结果,不同类型的价值选择导致不同类型的犯罪。

3.社会大环境的信息污染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作为信息传播主要渠道的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有意无意地传播大量包含暴力内容的信息,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具有诱导作用。媒体的扩大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的极端心理问题,不仅会使处于青春后期期待别人关注的大学生对社会中出现的极端行为产生模仿与认同,也会让大学生以模仿社会中的某些极端行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失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尚存欠缺的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不良的社会环境因素都会降低大学生的认同感。吴殿朝(2008)在其研究中引入了社会控制理论的“socialbond”概念,并将其译为“社会腱”,用以指代个人与传统社会之间的联系。他认为,国内大学生的“社会腱”由依恋、认同和信念三个因素构成。认同作为“社会腱”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同时存在于家庭、学校、社会三种教育环境链条中,但是,这一链条中存在的一些负面因素却使大学生的认同降低,致使“社会腱”链条破裂,发生犯罪。

三、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心理干预

目前,大部分研究者都是从思政角度,强调对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学校教育。而真正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犯罪心理干预的实证研究目前并不多,主要散见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我调适和疏导

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还比较滞后,从一定程度上讲,大学生的自我调适与防范是目前大学生避免因心理问题而导致违法犯罪的最重要的手段与措施。曹国辉(2005)认为,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自我调适和自我疏导:确立新的适合的追求目标;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与就业的压力;积极转移注意力,学会正确的自我宣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二)团体辅导

韦志兆(2010)基于犯罪心理的人格诱因,强调了团体心理咨询技术在大学生犯罪心理预防与矫正中的应用价值。在团体心理咨询中,他将61名同学分成5个小组进行自信心培训。团体活动前后对学生进行16PF人格因素量表测试,将测量得分进行前后比较,结果显示,活动前后成员自信状况差异显著,团体心理咨询对成员人格因素的发展有积极影响。他进一步提出,可以充分利用团体心理咨询的形式为大学生在不同时期的成长需要和面临的问题与挫折提供服务,促进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矫治人格偏差。

(三)人格矫治

对于大学生群体中的人格障碍者,可以通过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支持疗法和认知疗法进行矫治。

四、总结与展望

关于大学生不道德现象的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全校各年级部分学生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实践时间: 调查主题: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更为激烈的时代。当代大学生应该修身立德,全面成才。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各种非道德现象,例如:旷课、损毁公物、打架斗殴、考试作弊、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正不压邪等不时向高校袭来,这充分暴露出当前教育中严重的现实问题。 因此,通过分析、研究大学生非道德行为规范,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源,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和解决方法,对预防大学生非道德现象的蔓延,纠正道德观念上的不良倾向,加强人才品质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调查内容: 在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一个非道德现象指标,该指标主要包括了大学生有违于道德规范和正常价值观、人生观的异常行为。我们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异常行为、品行异常行为、学习异常行为、审美异常行为和体育异常行为,以及自我修养异常行为等六个方面对大学生非道德行为进行调查。 实践过程: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00份。 调查结果: 其中,有%的大学生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经常”让座位给老,弱,病,残人士; 在大学里,“课桌文化”,“墙壁文化”一直都十分盛行,而有%的大学生对乱图乱画的现象表示否定等。 从一定程度上看,我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现状的主流是好的,其中绝大多数人思维活跃、目光远大、乐于助人,廉洁自爱。他们对思想道德建设有清楚的认识,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知荣辱、讲道理的大学生。 但仍有部分当代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却偏离了主流的发展方向,与主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主要表现在: 第一,学习缺乏热情,上课经常迟到早退,敷衍完成学习任务,甚至出现随便逃课现象。 第二,社会公德意识较差。在公共场所中行为举止不得体,直接破坏了大学生的形象。 第三,勤俭节约意识淡化。 实践总结: 一、道德意识个体化趋势和道德判断的多元化倾向; 二、新旧道德矛盾冲突带来的困惑,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和做人处事方面; 三、生活和学习上的非道德倾向日益严重。 实践对策(当代大学生非道德现象的预防措施和解决方法): 一、加强学风建设,建立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 二、加强校园道德建设,改善学生周围道德氛围 三、加大理想观念教育力度,健全学生价值观念 个人观点: 近年来,大学普遍实行扩招,导致大学生人数与日俱增的同时,大学教育的问题也开始凸现,根据资料显示,有%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数量上升的同时,大学生的总体道德素质并没有随之上升。那造成大学生道德素质有所下降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呢?有的大学生认为思想观念不同,大学环境导致大学生更加注重实际利益,还有的则认为大学扩招,林子大了就什么鸟都有了。关于这个主要原因,我是比较认同第一种观点的,也就是环境导致大学生更加注重实际利益,而大学虽盲目扩招,但飞进林子里的不一定以劣鸟居多啊! 在如今这个充满激烈竞争、弱肉强食的社会里,部分大学生已经看透了社会竞争的残酷性,一旦出现了有利于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他们都会想方设法去办妥事情,从而获取相关利益。他们只顾着自己的感受与享乐,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自然也就变了。大学生是促使国家未来能够繁荣发展的生力军,面对着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有所下降的现状,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去改善,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从而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一,以人为本,推崇“仁爱”原则。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应该以自我为中心,做到理解人、尊重人才是可贵的。 第二,怀有感恩的心。感谢每一个曾经施恩于自己的人,学会知恩图报。有了这颗善心的支撑,才能回报社会和他人,从而形成高尚的人格,完善我们的道德品质。当代大学生是不能缺少“感恩意识”的,否则,往往会使他们存在着人格缺陷,而马加爵残害杀死四名同学就是例证。 第三,加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通过自身不断地反省、批判与激励,使荣辱观逐渐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道德品质,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固然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也是不容忽视的。法律素质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大学生法制现状的需要。 在这次调查中,有很多的被调查者例如被问到“你买了某种商品但你后来发现了,你会怎么做?”“假设不幸遭劫或被盗,你会报案吗?”等关乎自身切实利益的问题时,他们都会积极地运用法律武器去保护自己。但是当被问到“当你在路上遇到一个小偷正往路人口袋里偷东西,你会怎么做”等不与自己利益形成直接冲突的问题时,虽然有%的被调查者会立刻告诉被偷者,但是却有%的人会选择“明哲保身,视而不见”,选择后者的比例虽然不高,但这就表明了当某些大学生遇到与自己利益无关的事情时,他们那种维护别人权益的主动性不会太高,因此,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大家的注意。面对着这些问题,我认为至少应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我们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态度去看待四周发生的一切现象,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促进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法制教育,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三、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把已学的法律知识用于实践中。 当代大学生比以往任何时期的大学生都更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要抵制那些对大学生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就要求大学生能够自觉地培养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做一个德才兼备、知法守法的称职大学生。

大学生恋爱应该采取正确的方式,更要正确地处理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分清主导地位和次要地位。只有形成了正确的恋爱观,才能实现学业和爱情双丰收。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恋爱心理2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生恋爱心理论文2000字篇一 《浅谈大学生恋爱心理》 [摘要]美好的爱情一直以来是人们最大追求,而大学生恋爱已经越来越被人视为平常了。然而,恋爱问题恰恰又是其最感困惑的问题之一,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关注大学生恋爱心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行为,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恋爱就象吃辣椒,不吃的时候它总是奇香无比,但真正吃的时候却辣的你痛不欲生,后悔莫及,发誓永不再吃,然而辣劲刚过,你又对它朝思暮想。越辣越香,越香越辣,你永远在思念与后悔之间游离,这就是恋爱的逻辑。——《恋爱的人们》罗曼 [关键词]恋爱;恋爱心理特征;心理困境;解决 方法 爱情无疑是大学生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而大学生恋爱也早已不再新奇了。卧谈会上、餐厅饭桌旁、课间教室里,都常有兴致勃勃的谈论。一些恋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成双成对活动在校园里。爱情是那样独具魅力,拨动着同学们的心弦,令人寻觅和向往。然而,恋爱问题恰恰也是大学生最感困扰的问题之一,因为恋爱问题处理不当,导致当事人心理痛楚、人格扭曲,甚至引发精神失常的例子在大学校园里时有发生。 那么,爱情究竟是什么?大学生恋爱心理的阶段特征是什么?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的心理困境有哪些?大学生如何避免恋爱中的心理危机? 一、什么是恋爱 恋爱,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定义。现代定义为两个人基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最强烈、最稳定、最专一的感情。但在远古的母系社会、古代的父系社会时,爱情有另一种体验,并不是单纯的一夫一妻制。 二、当前大学生通常反映出的恋爱心理特征是什么 1.性爱的好奇心理——由生理发育成熟导致的性冲动与性亲近要求的产生而形成。 2.依赖心理——由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和习惯了他人的呵护与关爱所致,属于“情感寄托型”的恋爱动机,缺乏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易受挫。 3.补偿心理——由功利型的恋爱动机所引发,即希望在所爱的人那儿获得社会地位、经济等方面的补偿。 4.游戏人生心理——其恋爱动机是:满足与异性交往的欲望,寻求刺激、填补精神上的空虚,甚至发生了婚前性行为。 三、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的心理困境 恋爱心理困境之一: 总感到自己缺乏吸引力,一些人为自己还没有恋人而自卑,认为自己对异性没有吸引力,不敢坦然与异性交往,更怕在异性面前失误。 上述心理困境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对恋爱吸引力的误解与缺乏科学的认知。表面上看似乎人们的择偶心理倾向于外在魅力,实际上男女大学生,在选择异性对象的条件上大多都认为性格、才能、人品和 兴趣 爱好 更具吸引性的作用。所以,大学生应从各方面多寻找自己的长处,以增强自信;其次,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看到事物的两面性,“迟到的爱”也许会是真爱,早到的爱也许提前消失。 恋爱心理困境之二: 能做恋人的异性朋友难寻,这种恋爱心理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对友情和恋情的认识还很肤浅。当然,也不排除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观念更新所形成的复杂人际关系对大学生们的影响及心理冲击。 揭示爱情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复杂性,引导大学生在寻求爱情的过程中既要有主观上的用心、又要顺应自然。择偶中的逆反心理、从众心理等都会事与愿违,极易伤害自己和同学。为此,在与异性的交往中要学会控制感情,勇于说“不”,不自作多情,更不要错把迷恋当爱情。 恋爱心理困境之三: 由于上大学时心理年龄都还很小,思想也不成熟,没有能力去处理那失败的恋爱带来的问题。所以,许多大学生在恋爱前都会考虑到恋爱失败怎么办?害怕承受不了而不敢爱。甚至于有些大学生在恋爱失败后,由于承受不了失败恋爱的打击,思想上看不开,成天沉溺于失恋的痛苦中不能自拔,更甚至是走上犯罪和自我毁灭的道路,例如:报复、自杀等一系列过激行为,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 恋爱心理困境之四: 不知如何面对婚前性行为和“试婚”现象,这除了与大学生性心理发育的成熟及角色的特殊性相关外,一方面是受西方“性自由、性解放”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在学校性知识教育上的薄弱、大众媒体宣传的不适当有关。 四、大学生如何避免恋爱中的心理危机 对于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危机,辅导的重点在于优化大学生们对婚恋与性科学知识的认知和对社会的认知,强化大学生们的责任意识,即对自己、对朋友、对父母、对社会和集体承担不同的责任。 具体做法: 一是开设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恋爱与成才、恋爱与身心健康、恋爱与人格塑造等方面的辅导课,以及性生理、性心理、性社会等方面的 健康知识 教育; 二是进一步为大学生们提供恋爱心理方面的咨询服务机会与条件; 三是为大学生们提供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的机会,让他们去感受为社会服务实现自身价值的成功心理体验。 总之,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观对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对于在大学生中出现的恋爱现象,我们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尤其要学会理性的处理好因爱情而引起的一系列矛盾与选择。拥有正确的恋爱观,合理恋爱,才能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因爱情而锦上添花。 五、结束语 恋爱,不要功利,未来的变数很多,现在出色的未必将来就是胜者,你和他/她都是如此;一切随缘,不要为了排遣寂寞和无聊而去寻找恋情,要对自己和别人负责,其实找些朋友比找个恋人更容易happy;但是如果真的遇见让自己心动的人,那就抓紧机会主动上前吧,学生时代的恋情还是很珍贵的,值得回味一生。 参考文献: [1]《社会心理学》作者:(美)泰勒(Taylor),(美)佩普劳(Peplau),(美)希尔斯(Sears). [2]《恋爱心理学》作者:烨子. [3]《完全图解恋爱心理学》作者:穆铭. [4]《男人的真话与谎话》作者:李达烨. [5]《情爱物语——情爱告白》作者:彭彦彰. [6]《男人的特权女人的选择》作者:张维青,刘纳. 大学生恋爱心理论文2000字篇二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之恋爱问题》 摘要:不可否认,在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学习到了许多,无论是大学生性格的塑造,还是宿舍集体间 人际交往 的技巧。而这门课程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关于大学生恋爱的问题了。 关键字:大学生恋爱;失恋;心理特征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两句词想必我们都不陌生,当然,爱情这个话题亘古以来就是人们所讨论的 热点 。在现在的大学里,无疑是广大学子关注的热点之一。现在的大学生恋爱早已不再是过去的“犹抱琵琶半遮面”了,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拨动着同学们的心弦,令人寻觅和向往。然而,恋爱问题恰恰又是莘莘学子们最感困惑的问题之一。因为恋爱影响到学习,生活,人格,价值观的情侣大有人在。就此,我们来讨论一下大学生应该如何对待失恋?以及如何去恋爱?以便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当前大学校园中,情侣随处可见。或许是在繁忙的高考之后,来到了大学顿时感觉轻松了许多。大学的确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地方,没有繁冗的作业,没有老师父母日夜的催促和监督。最关键的是大学里面对恋爱的态度是自由且不加干预的。也许,正式因为如此,许多刚上大学的同学们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学里面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更有的人说“大学里不谈一场恋爱就算不上是真正读了大学”但是,很多情侣真的做好了恋爱的准备了吗?他们自身足以成熟来面对恋爱吗?我想是没有的。在我看来,现在很多大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对爱情的看法仍不全面,自身的资本也不够来好好爱一场。在我看来,现在的大学生恋爱,通常反映出的心理特征是: 1.对性的好奇心理——由于生理发育已经成熟,对的性冲动感与对性的亲近感很强。 2.对对方的占有心理——在高校这个聚集着众多才子佳人的地方。有些大学生认为:一定要先找个好的,不然以后找到的就是别人挑剩下的。 3.依赖心理——由于现在的学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习惯了他人的呵护与关爱。在大学这个远离父母的地方,出于对情感的寄托而选择恋爱,希望继续依赖对方。 4.攀比心理——看见周围的人都成双成对,而自己却形单影只,心理极度不平衡! 5.补偿心理——部分恋爱只是为了从对方那里获得社会地位、经济等方面的补偿。 6.寻求刺激——由于自己生活的无趣,希望在感情上充实自己的生活。而在感情上寻找到的刺激感就是他们所追求的。 有的大学生对恋爱的态度是“不求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可否认,这种恋爱看起来似乎很美好很浪漫。我无意去指责这种恋爱是否含有玩弄的成分。但抱有此观点的同学们,希望你在找另一半之前先提前说明一下,以免最后不能好聚好散。 而有的同学想要在大学里拥有一份很纯真的恋爱,然后一起步入婚姻的殿堂。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但我想说的是现实和理想是有很大差距的。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我们已经到了恋爱的年纪;另一方面,我们却没有完全进入社会,在经济上还没有独立,而未来的不确定性很大。所以,大学生即使获得了真爱, 毕业 后也有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天各一方。 倘若恋爱最后无疾而终,也不要太过于伤心,更加不要剑走偏锋。甚至想要通过了结生命来寻求解脱。我一直认为失恋之后想要通过自残来挽回,或是想要通过死来解脱的人都是懦夫!这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不光是对不起父母,更加对不起自己! 感情,拥有了,就好好珍惜;失去了,就坦然放手;有时候,顺其自然何尝不是一种洒脱?你要知道,在你尚未拥有这份感情的时候,你一个人不也是过得很好?为什么要去为一个与你不再相干的人伤身伤神呢?失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再也走不出阴影,从而自暴自弃!人生在世,世事无常。人心易变,感情尤其如此。所以如何去恋爱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门学问。 恋爱的方法我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此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先爱自己,再爱他人;这里我不是鼓励人要自私,而是我认为一个连自己都不懂得爱的人,怎么会懂得爱他人呢?何况,对于一个人而言,若是自己不懂得爱自己,你又凭什么指望别人来爱你?人们常说,爱一个人爱七分足矣,剩下三分来爱自己。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古往今来,为爱痴狂的人大多以悲剧收场。凡事都有限度,过犹不及。因此我们还是谨慎为妙,以免重蹈覆辙! 第二:尊重,包容和理解;这是针对情侣双方而言的。恋爱关系必须建立在双方共同意愿上。在恋爱关系中要尊重对方的感情、意愿和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都有自己的难处。既然选择了彼此就要学会包容对方的小缺点,同时也要学会理解对方的难处。这样才能培育美丽的爱情之花。 第三,信任与忠诚;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人与人相处,信任是基础,倘若彼此间存在猜疑和背叛,那么这种感情绝对不可能长久。 第四,责任与奉献。爱的责任要求双方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彼此的身心健康负责,这是爱的具体体现。而奉献则又进了一步,是为深爱的人所做的一种放弃和牺牲,是对恋人的无私帮助。 第五,端正恋爱动机,把握爱情真谛。健康的恋爱心理是美满爱情顺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选择恋人要注重内在品质、兴趣爱好以及道德情操,而不是光看外表、金钱以及势力,更不仅仅是为了告别空虚与寂寞,或者是生理需要。否则,动机不纯,爱将不爱。 第六,摆正爱情位置。爱情在人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没有爱情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但爱情不是人生的唯一,更不是生命的全部。作为大学生,应该以学业为重,爱情次之;家庭为重,爱情次之。大学生要衡量好爱情与学业的轻重,不可为爱情而荒废了学业。其次,大学生在大学努力学习,掌握技能,提升自己的能力,不仅仅是对现在负责,更是为将来的美满爱情以及家庭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做准备。 任何东西都是有双面性,恋爱也不例外。恋爱有它美好的一面,也会有它不好的一面。恋爱的时候一定会体会到幸福甜蜜的感觉,但是必然的,也会尝到其中的苦涩。在大学里,不要选择盲目的恋爱,不光是恋爱,干什么也不要盲目。要知道,盲目的后果就是误己误人。而对于恋爱,两个人要互相支持才能长久!我相信,爱情的美好要大于它的不好。要合理去恋爱,不要冲动,一段感情的维持不是简单的事情,要共同经营。 以上就是我在学习完这门课程后对大学生恋爱的感想。希望同学们也能和我一样以此为鉴,愿大家都能收获一份美好的感情。 大学生恋爱心理论文2000字篇三 《浅析高校大学生恋爱心理误区及教育途径》 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颁布,让高校大学生的恋爱走到了阳光底下。由于缺乏对大学生恋爱知识的普及和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加之大学生的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对爱情缺乏理智的分析和思考,责任心、担当意识较差,大学生的恋爱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一、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误区 1、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纯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发展变化迅速, 文化 、价值多元的时代,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也不再像从前一样单纯。有的是为了排解孤独寂寞,在枯燥的大学生活中寻找一些乐趣,相互得到一些心灵的慰藉;有的是为了寻找一张长期饭票,帮助其解决生活中、经济上遇到的困难;有的受从众心理的驱使,把恋爱当成自己能力和魅力的体现;还有的大学生把恋爱当取经,认为在大学里谈恋爱,能够取得一些恋爱 经验 ,为今后真正的恋爱打一些基础。 2、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不成熟 当代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唯我独尊,加之社会阅历浅,思想还不够成熟,一些大学生的行为较为幼稚和任性。恋爱中很多大学生不懂认知他人的方法和技巧,不懂得尊重和珍惜感情,也不知道爱情的真谛,缺乏责任心和担当勇气。一些同学把恋爱当作游戏,对恋爱随随便便,高兴则在一起,不高兴就分开;一些同学把对方视为自己的私有物,相处中缺乏包容和理解,因为小事就大吵大闹,甚至还会大动干戈;一些同学谈恋爱只是为了面子,为了寻求刺激;还有的恋爱双方只是出于某种现实的目的在一起,缺少共同的兴趣和话题,对未来也没有长远的规划。 3、大学生的恋爱行为不慎重 受到西方文化、自由思潮的影响,加之很多高校缺乏对大学生恋爱行为的监管和引导,大学生的恋爱行为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大学校园里成双入对的出入已属平常,有的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就接吻、拥抱或进行一些亲昵的行为,造成公众场合下的视觉污染;当前大学生的婚前性行为问题也越来越多,而且呈不断上升的态势。大学周边的居民住宅区成为滋生这种行为的温床,很多大学生打着 考研 、学习的旗号,不住学生宿舍,而租住学校附近的房屋,恋爱中的大学生住在一起,生活堕落、混乱,造成怀孕、生殖器官疾病甚至感染上性病。 二、造成大学生恋爱心理误区的主要原因 1、社会因素 伴随我国对外开放形势的不断扩大,西方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鱼贯而入,对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恋爱观;加之报纸、媒体、影视、网络对社会上一些坏风气、坏现象不分青红皂白的大肆报道和宣传,混淆了大学生的是非观,冲击着大学生传统的婚恋观,使大学生在这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里是非难辨,真假不分,甚至误入歧途。另外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让大学生的恋爱也增加了许多功利的因素,大学生的恋爱变得现实而冷酷,比起浪漫的爱情,他们更看重对方的经济条件和家庭环境。 2、高校因素 我国高校虽然都开设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但这些课程无论从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还是教学理念上都比较落后,大多是照本宣科,没有打入到学生内心深处,课程的实效性差强人意。加之在学校生活当中,知行有时并不能合一,高校缺乏对学生诚信和道德行为的约束、监管和评价体系,这让同学们感到课本的知识和现实是完全脱节的,丧失了对德育教育课程的兴趣。随着对大学生恋爱婚姻制度的放宽,很多高校对大学生恋爱的监管完全放松,管理制度软弱无力,学生犯错几乎不用付出什么成本,而且针对于大学生的恋爱知识、恋爱心理等课程较少,这更加剧了大学生的不文明恋爱行为,助长了大学生恋爱观的偏离。 3、自身的因素 当今的大学生大多都是“90后”、独生子女,他们敏感脆弱、自私自利,思想不够成熟,自我认知程度较底,缺乏和别人沟通交往的能力,自我控制、抗压抗挫能力较弱,面对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等压力,很多同学自己难以承受,于是找个恋人来分担、缓解自身的压力和内心的孤独。高校缺乏对大学恋爱行为的监管和引导,高校周边的网吧、酒吧、游戏厅、甚至出租房屋、宾馆等不良环境较多较繁杂,这些给大学生的恋爱、同居甚至不正当的性行为提供了条件。 三、帮助大学生走出恋爱心理误区的途径 1、优化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应努力营建一个和谐、美好、宁静的校园环境,让大学生能够身心愉悦的在学校中生活和学习,减少浮躁、孤独等不良情绪。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知识竞赛、技能比赛,开拓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大学生的能力,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促进大学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2、培养健康的恋爱行为 高校要不断加强两课的建设,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修养,开设有关大学生恋爱知识,恋爱心理等选修课程,让大学生了解恋爱、婚姻的基本知识,掌握与异性交往的一定策略,在思想上深刻的认识到不文明的恋爱行为是低俗的、可耻的,婚前性行为是不可取的,会对大学生造成无法估量的危害。学校还要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工作老师的作用,建设集筛查、教育、帮助、干预、和追踪于一体的恋爱心理帮助的工作体制,切实做到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问题、行为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 3、严明校规校纪 高校要建设良好的校风和严明的校纪。在学校、班级、学生中强化团结、友爱、健康、文明等风气的形成。要科学的量化学生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特别要加强大学宿舍 规章制度 的管理,严格规定宿舍的作息时间,对违反宿舍纪律、夜不归宿的同学要做到及时发现,严肃处理;对于在恋爱中道德败坏,行为不检的学生要给予严厉的批评和适当的教育,必要的话要对其进行记过或开除的处理。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恋爱心理论文 2. 大学生恋爱心理论文3000字 3. 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的论文3000字 4. 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 5. 大学生恋爱心理方面的论文

论文大学生行为研究现状

“餐饮消费几乎是所有大学生消费的最主要构成。”调查显示,的大学生每月餐饮消费额在250~350元的范围内,在350~500元的范围内的有。

1.杰格迪什N.谢斯(美)(2003)随着全球商业的发展,市场营销学越来越成为企业界人士以及商科学生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学科,其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也使其本身充满魅力。现代营销学权威菲利普•科特勒将营销学简短地定义为“有利益地满足需求”。企业界人士也越来越切身地体验到企业的营销行为必须以消费者行为为核心,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创造并传递消费者价值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者行为学无疑就成为任何有志于学习和掌握营销学和管理学的学生以及企业营销人士所必须学习的基础。2.德尔.I.霍金斯(2003)市场营销是一门试图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学科。这些影响,无论是对施加这种影响的企业、被影响的个人还是整个社会,无不具有深刻的含义。每个人既是社会的一员,又是一名消费者,从这个意义上,消费者行为以及试图影响它的尝试,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特点与经济状况和消费结构密切相关。经济状况和消费结构的差异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在培养大学生提高理财能力,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的同时,应注意帮助大学生调整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不良情绪。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探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探究全文如下: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大学生消费心理、行为特点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培养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提高消费能力的途径:社会积极倡导正确的消费观;学校教育应进行与消费心理、行为有关的消费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教育;家庭应帮助子女摒弃不健康、不合理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大学生应有意识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关键词】 大学生;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引导路径

大学生这一阶段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发展规律。通过对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分析,对解决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提高消费能力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一、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是在消费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即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寻找、选择、购买、使用、估评和处置与自身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时所发生的心理活动。

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在寻找、选择、购买、使用、评估和处置与自身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时所表现出的行为过程。

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消费心理描述消费者内部的心理活动,是内隐的;而消费行为反映消费者外部的行为举止,是外显的。同时,消费心理又是消费行为的基础,支配着消费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方向,根据消费心理可以推断消费行为;消费行为则是满足消费心理需要和实现消费者购买动机的过程,反映消费心理的状态和活动过程,根据消费行为可以分析消费心理。消费心理支配着消费行为,消费行为又反映了消费心理。

在研究消费心理的过程中必然要研究消费行为,而研究消费行为的过程中也必须分析消费心理,所以合称为消费心理和行为。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项目

1、基本生活学习消费

包括餐饮支出和生活用品支出等。此费用是大学生必须支出,用以维持和保证正常生活。学习费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于学习方面的费用,如买书、音像物品等支出。此项的支出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支出。

2、旅游、上网、休闲消费

旅游消费也是大学生消费行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购买电脑、手机、上网卡消费;再就是是服装、生活用品消费。

3、人情、恋爱消费

主要表现在恋爱及同学间交往的支出。主要包括同学各种聚餐、生日礼物、恋爱消费等支出。

4、考证费用、投资

三、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特点

1、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多样化、提高自身的消费成为新趋势

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衣、食、住、行的消费,而是追求精神上、心理上的消费。如人际交往消费、学习知识消费、娱乐消费等;大学生个人需要的多样性,需求强度的差异和需求层次的不同导致消费在消费层次、消费数量等方面会表现出多样性。

2、大学生消费的具有主导性与合理性

主导性是大多数大学生是在满足生活消费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满足学习消费需要,必要的娱乐消费来调节自己的生活,合理性是主要表现为大多数大学生能根据家庭收入水平和自身的实际需求,量入而出。

3、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追求个性化、时尚化

当代大学追求自我价值,思维敏捷、灵活,见多识广。追求个性化生活,显显示自我个性。这种消费心理与行为更多表现在生活方式、生活用品上。网络上消费。如大学生网购,新颖的购物环境和购买方式可以满足追求时尚的心理要求,按照自己的想法有选择的消费,充分地表现自我。

4、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缺乏理智

从众、攀比和对追求品牌时尚也都在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体现。许多大学生只为了享受或时尚,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消费。对物质欲望和感官快乐的追求与满足,作为人生幸福和快乐的目标。

5、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差别较大

消费水平的差异主要是受到家庭状况的影响。富裕家庭学生消费水平高,个别学生极高。处在贫困线的同学还在为生活学习费用伤脑筋,出现消费两极化。

大学生在地区、家庭、家庭结构、性别、年级不同存在消费差异。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导致家庭收入的不平衡,再就是各自家庭结构的不同,也会带来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差异;男生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大,女生则在意自我形象和他人印象,在服装、穿着等方面的消费比较大;低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在保障平常学习所需、购买生活用品上花费较多,高年级学生即将毕业,在择业应聘、考试、培训、购买资料方面的经济投入较大。

6、不平衡性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而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行业的不平衡,导致家庭收入的不平衡,再者各自家庭结构的不同,也会带来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不平衡;

四、产生大学生不良消费心理及行为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具备可塑性。因此,社会风气或学校环境都使他们受到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的变迁,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并存, 不良思想、文化的出现。网络与媒体的多样性与弊端;传统消费观念受到了强烈冲击。享受主义 炫富、虚荣心、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消费心理滋生。

2、学校环境影响

学校教育注重知识的教育,品德教育缺失。使大学生消费道德观念淡薄化。不良的校园消费环境如校园里普遍存在着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消费等现象也加重了大学生不良消费心理问题。

3、家庭因素影响

家长自身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家长对孩子消费的教育和引导不够,对不健康、不合理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没有及时予以纠正。对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培养不够。

4、个人心理因素

大学生是消费的主体,大学生消费中的问题,主要是由自身心理因素造成的。

没有形成良好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习惯。思维能力不足与性格的不成熟是造成不良消费的主要原因。使得大学生在面对外界的物质诱惑和误导时无抵御能力。从而出现攀比性、从众性、享乐性等非理性的消费心理问题。

五、引导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建议

1、社会积极倡导正确的消费观

社会应建立良好的消费环境和消费风尚,净化校园周边消费环境,为大学生良好消费观念、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形成提供保障。社会可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向大学生宣传正确消费心理与行为。

2、学校教育应进行与消费心理与行为有关的消费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情感、道德意识的教育

通过开设有关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不良消费心理危害的严重性,树立正确的消费心理。学校要形成良好消费风气,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应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家庭应帮助子女摒弃不健康、不合理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

引导子女科学、合理地消费,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心理,帮助大学生提高理财能力,培养正确的消费习惯。

4、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的消费观

“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用,两三千元是扮酷,四千五千真大户!”这是一句曾在大学校园风靡一时的流行语。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花钱大手大脚”、“盲目攀比跟风”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负翁”、“卡奴”等词也成为部分大学生的代名词。 但是,中国理财网日前发布的《2007年中国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总体趋于理性合理,大学生对自身消费有良好的把握。和通常印象中的大学生“无节制消费”不同的是,调查报告指出,全国大学生平均每月消费总额主要集中在300~500元和500~1000元两个范围内。每月消费在300~1000元之间的大学生有。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6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每月消费性支出为元。可以看出,大学生每月的消费总额普遍与家庭经济情况相匹配,并偏低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餐饮消费几乎是所有大学生消费的最主要构成。”调查显示,的大学生每月餐饮消费额在250~350元的范围内,在350~500元的范围内的有。北京某高校大三学生黄涛现在每个月要花费800元左右,其中500多元花在了“吃”上,另外200多元消费,分别花在手机话费、生活用品以及学习娱乐上。“吃饭啊,买点生活用品什么的,偶尔和同学出去玩。”北京林业大学大一学生陈明一个月要花费800元左右。这个在上大学前甚至没拿过10元以上钞票的新生说,自己从小接受父母严格的消费观念影响,上大学后也依然坚持正常消费,不需要的东西坚决不会买。调查报告认为,大一新生在开始全新的大学生活的同时,消费心理仍然保留有中学的消费痕迹,处于消费尝试的阶段。家庭情况较好的学生每月消费处于中高端水平,而家庭经济情况一般的学生,初次掌握财权,消费就会持有明显的谨慎态度,加之对消费环境的陌生,导致消费目标不明确。“我就曾经被人“忽悠”买了东西,但绝对不是自己在非理性消费。以后消费经验丰富了,这种情况肯定能减少。”陈明说。调查显示,大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消费会呈现明显的社会化倾向。具体表现为交通消费、通讯消费、餐饮消费等消费水平普遍增高。之前有报道称,大学生添置衣服、请客吃饭这种交际费用占了生活开支的一大部分,往往成为铺张浪费的主要来源。北京联合大学大四学生小马却不这么认为,他一个月基本开销800元左右。“找工作,总得置办几身拿得出去的衣服吧?简历也要精致。还要天天在外面跑,花钱自然少不了。另外和同学朋友联络感情、扩大人脉也是必须的啊!”调查中也发现,仍有的学生存在负消费现象。这些学生中一部分是家庭经济情况不佳的贫困学生,但也不乏由于过度消费产生的校园“负翁”。“多的时候,一个月差不多能用2000元吧。”中国传媒大学大四学生卢叶曾经是大家心目中的“月光女神”。说起曾经的“卡奴”生活,她依旧心有余悸。卢叶说,自己家庭比较富裕,一上大学就办了好几张信用卡。平时刷卡方便,见东西就买,但很多东西买回来都闲置在那里。一到还款日就很郁闷,“拆了东墙补西墙”。现在她已经决定不再做“卡奴”。同宿舍的几个女生每月都有记账习惯,闲置的东西会放到“二手”市场去卖,有的还做兼职,日子过得“精打细算”。受到同学的影响,卢叶每月的消费也少了很多。安徽大学大一学生小姚直言自己不会办信用卡,“担心自己会控制不了消费,索性就不办了。信用卡使用风险也大,比较之下还是用现金好。”大学生的钱是从哪儿来?调查显示,高达的学生是从父母那里获取生活费用,但是大部分大学生都有打工经历。渴望经济独立的思想与绝大部分仍然依赖父母的现状成为大学生独特的矛盾。小马从大三开始就不向家里索要生活费了。“男生过了18岁就应该自己养活自己。”小马说,自己又是学经济的,所以就拿了些钱投资股票,虽然挣得不多,但是正常开销足够了。一方面经济独立,一方面也能实践专业知识。网友“田舍郎”则是由父母每学期赞助一点钱,其他钱靠自己打工来挣。“多挣就能多花。”“田舍郎”说,他每到假期就有旅游的计划,这之前他就会出去打工,把钱攒足了再去,如果没有多余的钱来旅游,就只有放弃。事实上,大多数打工的学生经济状态并不窘迫,甚至普遍良好。在对于打工动机的调查中,“补贴日用”这一项只占第二位。更多的学生选择了“增长社会经验”这一项,占。“大学生消费总体上是趋于理性的。大一到大四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财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辅导员刘老师认为,学生消费与周围环境的影响关系密切,往往是一个宿舍或者一个班级的环境都能影响到学生的消费观。清华大学新闻系大三学生小方说,自己在进大学前一直对金钱和理财没有明显意识,“进大学后发现花钱的地方特别多,不自觉地就有了危机感。后来也做过一些兼职,兼职的最大感受就是挣钱不容易。第一次兼职的工资是300块,拿到钱时却不舍得花了,这才感觉到父母赚钱确实很辛苦。”小方说现在的自己也会遇到消费的冲动,“虽然冲动但不盲目了,花钱时会想想是不是真正需要”

大学生观展行为研究论文

浅谈高年级大学生行为失范教育对策研究论文

论文为关键词: 高年级大学生 行为失范 原因分析 对策建设

论文摘要: 高年级大学生的思想状态趋于稳定,开始逐步思考人生,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这个阶段的学生的行为失范有其特点,即不会犯低级的错误,但若出现问题都是大问题。本文从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状态、学校环境影响、家长培养等几个方面分析高年级大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及对策。

一、高年级学生行为失范概况

高年级大学生对事情往往能够比较深入地展开思考,幼稚、冲动的错误比较少犯,往往是有系统思考的行为失范。在生活上他们已经完全适应大学集体生活,宿舍关系比较稳定,相互之间能够彼此关心,但也有个别学生之间由于日常琐事积累了怨气,达到了其容忍的极限,容易爆发成为严重的行为失范,打架斗殴就是结果之一。高年级大学生在心理上已经比较成熟,他们开始思考未来,但也有少数人学业拖拉、对自己的前途缺乏信心,产生退缩回避的心态,导致情绪比较烦躁,从而产生行为失范。高年级大学生的行为失范往往难以发现,这是因为他们年龄较大,自尊意识增强,不会轻易暴露自身问题,本身判别是非的能力其实较强,只是自身惰性阻碍其正确行为的意志。总之,其行为失范只有后果产生以后才被发觉,往往比较严重。高年级大学生的预谋能力较强,对学校及其周边环境、校园管理机制都比较熟悉,所以其行为失范的动作往往较大。高年级大学生技术能力很强,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经过两年专业学习训练,掌握了一定的高科技手段。如有个别学生的行为失范的案例: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修改学校财务系统的数据,给自己的校园卡充值消费,非法进入教务系统更改自己的学习成绩等。在即将走向社会、离开校园的大学生群体中,各种混乱的事情都会发生,如近年不时出现在网络上的裸奔庆祝毕业,这也是典型的'行为失范。总之,高年级大学生行为失范,难以预料、难以控制。

二、高年级学生行为失范原因剖析

高年级大学生经过紧张高考激动入学的低年级后已经不再心存惧怕,其行为主要受自身思想认识的影响,不再对制度、规则及原本陌生的环境感到敬畏,有自己的主张,且对自己的想法十分坚持,不再重视征求家长意见、向老师询问,从而引发许多行为失范。高年级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处于片面的阶段,往往将社会的局部当做全面,对敏感事情比较感兴趣,对问题的理解看似有一定道理,但离本质尚远。高年级大学生顾虑少,认为自己即将离开校园,规则管束于己无效。他们的综合能力比较强,经过本科几年的训练,已经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完全可以支撑部分失范的行为。高年级大学生对自身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降低,往往鄙视师长的说教,家长和他们的交流也多数是关心表面的得失成败,如课程是否通过,工作找得如何,能有多少薪水等表面情况,深层的思想问题较少过问,关心不够,导致问题积累、爆发。高年级大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多隐患,容易沾染不良社会风气。对于高年级,学校管理难度也加大,直接面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是辅导员,但辅导员往往是一对几百,不可能精细化管理,且深入掌握某个学生的想法也确实不易。并且,很多高年级大学生有很强的伪装能力,辅导员与其交流时,感觉没有任何问题,完全是一个单纯、上进的青年,其实是假象,由此留下了很多隐患,直至问题发生才被发现。

三、高年级学生行为失范对策建议

面对高年级大学生的诸多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有力对策。首先学校要重视对高年级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监测,采取技术化的手段,多渠道、深入有效地掌控他们的想法,在事务性工作以外,从思想意识入手,除了所谓的考研率、就业率这些硬性指标外,学生精神层面的健康状况从长远角度看更加重要。除了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以外,教学人员、机关管理干部都可以深入育人一线开展思想教育,这就要求辅导员将思想可能出现偏差的同学介绍给上述相关人员,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渠道让他们交朋友,深入谈心,沟通思想,发现解决问题。

其次,应发挥学生组织的功能,真正从内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班级干部、学生会、学生社团领导的功能要充分发挥出来,要在监测学生行为动向方面对他们提出要求,更要进行培训,如何取得全体同学的信任,如何有力引导同学的行为,如何及时处理化解同学的失范行为,如何捕捉反映学生思想异动的信号,这些应当成为当代大学学生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我们必须牢牢依靠学生内部的力量。

再次,广大学生家长要一如既往地关心学生的成长。尽管学生进入高年级年龄已经完全达到成人标准,生理上也完全成熟,但心智远未达到可以放松教育的地步。家长们要不厌其烦地对其反复强调正确的行为规范,决不能对非主流的、甚至自身遇到的一些偶然性的不公平事件和孩子一起发泄抱怨。要用正面的人生经验激励鼓舞大学生努力奋斗。家长拥有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教育优势,他们完全可以耐心地、一对一地和他们深入交流,相互之间的信任也是最真诚的。但随着大学生逐步进入高年级,家长和他们的交流变少了。且随着在外生活时间长了,孩子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共同语言减少,家长对子女的困惑也不理解,对其生活学习环境不了解,也不能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但心灵是可以相通的,精神力量的传递是畅通的,这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

最后,学生自身的觉悟是最关键的,大学生要始终将人格健全、行为得当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不能放松对自己思想、言行的警示、监控,不能做冲动的事情,不能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破坏公共秩序,从事非法活动。高年级大学生如自己不能管控行为,任何力量都很难预防。学校、家长、社会不可能分秒不停地提醒监督,只有加强自身修养,时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检视自身,反思言行,对照社会主义荣辱观,改进自身的不足,精益求精,有效防止行为失范。高年级大学生要从宏观角度掌握自己的人生,不能仅仅从学业分数上看得失,在即将走上社会前,应当认识到人生的成功和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品行操守有相当大的关系,技术能力只有在正确的行为引导下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只有清醒认识这一点,高度重视、时刻警惕行为失范,才能确保行为得当。

参考文献:

[1]斯琴格日勒.浅析“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第17卷(3).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李艳.当前大学生行为错位的原因与教育对策.开封大学学报,,第25卷(2).

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 摘要: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的身心成长以及学习和科研极其重要。我们必须透彻体认和扎实践行科学发展观,“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身心成长;学习和科研;践行 十六届三中全会嘹亮吹响了折射治国理政理念深刻跃迁的科学发展号角。这是我党依据“时代精神的精华”、“文明活的灵魂”和“普照光”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汲取了国内外发展的正反经验,高屋建瓴和“计深远”地提出的一种崭新的发展观。五年来,它愈来愈透显出强大的真理力量,愈来愈得到亿万人民的高度认同,真真切切沁人心髓,已经并将久远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产生穿透性的影响。作为“铁肩担道义”和“舍我其谁”的当代大学生,我们必须以极强的自觉性和彻底的坚定性来透彻体认和扎实践行科学发展观。“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毕业歌》) 一、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的重大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哺育当代博士生身心成长 首先,科学发展观使当代大学生富有深切社会责任感和发自内心的奉献意识。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与全面的发展观、对立统一的发展观的高度有机统一。这就要求我们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密切统一,在个人发展的同时,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自觉奉献。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未来社会就是追求“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6页)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就是以人以本,它既重视每个公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又强调每一个人的发展是其他人发展的必要前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大学生要克服极端个人主义和唯我主义,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服务他人和奉献社会中去。“智周万物,道济天下”,当代大学生要有担当精神,要“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 其次,科学发展观指导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合理完善。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协调地发展自己,要求我们有一个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这既有利于我们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又有利于全面地发展综合能力。目前,广泛存在的重理轻文、重技术轻人文的偏向亟需扭转。本身专业学得再好,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深厚的人文素养,也是绝对不行的。 再次,科学发展观指导当代大学生人格健全。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求我们取得学业的成功,而且要求大家人格健全、心智健康。人格健全就是指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不是多重性格的多面人。当代大学生要摈弃功利主义、自由主义、虚伪欺诈和懒散依赖等不良思想品德,并且能用自己优良人格品质感染、教育他人。 (二)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博士生学习和科研的指导作用 首先,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学习和科研的有力武器。它可以使我们全面审视自己,弥补缺陷,克服弱点,发扬优点。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科研,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充分体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因为,科学发展观张扬人的主体性,可以充分激发我们学习的热情、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增强学习和科研的兴趣及欲望。其次,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习,有利于大学生扩大知识面。现今的科学研究已经不是一个学科的单打独斗,而是众多学科的协同作战。如果没有多个学科背景,研究人员往往不能很好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就是要求大学生学习不能老在一门学科上钻,要适当学习其他学科,各个学科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惟有如此,我们以后的科学研究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 二、当代大学生如何扎实践行科学发展观 (一)看清形势,认准目标 当代大学生“头悬梁,锥刺股”的目的就是“为中华之崛起”。我们夙兴夜寐地探寻知识和本领,就是为了更好地为了国家的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不仅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也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明晰了目标,使我们能够更加自觉地认识到“学习为什么、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重大问题。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准建设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德才兼备,为建设祖国而“时刻准备着”。当代大学生必须深刻地体认到:只有科学发展才能真正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这是160年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逻辑和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满意请采纳

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谈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价值观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论文摘要: 通过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的分析,提出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自我分析、职业分析,明确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培养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着力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随着扩招后毕业生大量的涌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大学生们的眼光主要聚集在高薪高福利的工作岗位,成百上千的学生去竞争数个或数十个有限的名额;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城市里社区服务性工作需要大量人才。这种“高期望,高待遇”的择业心态令许多的大学生出现择业难、就业难的现实状况。那么,当代大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如何,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如何?

1.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与思索

2006年4月,北森测评网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新浪网联合进行《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调查》数据结果表明:①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学生选择在1年内更换工作;;2年内,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75%②33%的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第一份工作仅仅是由学校到社会的跳板;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③正确的职业选择应兼顾兴趣/爱好和未来的发展空间,但事实是仅有的人在择业的同时考虑了这两个因素。由此可以看出: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很多大学生一进大学就准备考研,较少考虑择业,认为找工作是遥远的事情,对于集体和团队的活动不想参加,怕耽搁学习时间,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少于思考。一看到社会某种职业收人高就想从事该职业,看到其他的职业地位高就又想从事其他的职业,甚至有的认为职业规划是家长的事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形式没有实际的效用。

择业时的盲目性、随机性、从众性倾向明显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多元化格局已形成,学生能选择的角度和层面增多,部分学生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的考证或参加培,成为“考证一族”,他们在择业时没有考虑,跟着感觉走,也有学生盲目从众,容易导致频繁的跳槽。

大学生价值观处于一种发展的不稳定状态

表现为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模糊,自我定位、自我设计不客观。部份大学生对于职业有着“高期望值、好高鹜远、见异思迁”的倾向,这与他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客观现实有着显著的不适应,令学生本人择业难,也让用人单位选择学生充满犹豫。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转变为一元为主、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新结构和新格局。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也不在是单一的考虑社会的需求,而是增加更多的自我选择,考虑以实现自我价值和兼顾经济收人为标志的价值取向。以“利他”为核心的一元价值观向多元取向的价值观转变是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复杂性的基本表现。如何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形成与时代的发展相一致,既满足个人需要又正视社会现实的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给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思考。

2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特点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在共性中兼具鲜明的个性特色

上世纪80年代前的中国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强调信奉集体、国家利益的社会本位价值观,以服从集体和国家需要为特征。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在择业时敢于追求个人价值、成就欲望明显增强,然而择业的社会责任感相对减弱。他们的职业价值观从“关注社会”到“关注个人”,逐步形成“利义并重”(集体与个人兼顾)的合理的功利主义倾向的价值观,在择业时将发展前景、成长的机会、薪酬福利、自我需求作为择业的主要因素。有部分学生受市场经济与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建立了信奉拜金主义和信奉极端个人主义的错误价值观,为了满足自己的择业意愿,不惜一切手段,滋生了严重的个人主义。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以社会本位兼顾个人本位的共性中突出鲜明的个性特色,使高校教育要注意关注群体教育和关注个体教育,突显人性化、个性化和细致化的特征,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阶段性

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与自我了解、自我定位、自我设计等职业人生的认知水平密切相关。在大学低年级时,由于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模糊、摇摆,常会把报酬看成最重要的职业价值标准,希望自己毕业后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这种现象随着学生对职业的进一步了解,“三观”教育的逐渐内化,学生择业观会有改变。高年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逐渐确定时,会思考职业与自我的人生价值的关系,关注职业的发展空间和未来前景。从职业生涯来看,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形成是有阶段性的。大学生价值观处于在一种发展的不稳定状态,在这种快速多变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稳定的价值观。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

尽管职业价值观可以随着某一阶段的自身需求满足后,随之产生并确定新的'职业价值观。但是大学生形成一个自身认同的职业价值观,在没有大的事件的影响和干预下,这种内化的职业价值观会保持稳定性。而各行各业都会对员工进行职业教育,就是强化、固化正确的价值观,维护它的稳定性。作为高校教育者和就业指导人员,要促使学校培养的“产品”个体能够适应社会市场的需要,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3大学时代是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职业价值观是个人希望从事某项职业的态度倾向,也是个人对某一项职业的希望、愿望和向往。目前,schwatz通过大量的跨文化研究得出的一般价值观的四个维度相对应,即文化的开放态度(与内在价值相对应)、保守(与外在价值相对应)、自我超越(与社会价值相对应)、自我提高(与威望价值相对应)。也就是说,个体价值观本身是一种特殊的认知结构,这个认知结构派生出了具有相似结构的职业价值观。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确定,就能让他对各种职业价值拥有基本的认识,能调适自己的择业心态,坚持自己择业的行为以及信念和理解等。大学生所具有的职业价值观决定着他们对自己、对社会和未来的看法,也影响着他们的前途,因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相当重要。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建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一方面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另一方面却面对很多用人单位而不知如何选择。出现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对大学生没有进行职业兴趣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国外已经有so多年的发展历史,有着较完善的学说理论和系统的教育机构。国内学者、许多的高校以及学生本人都逐渐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目前国内一些高等学院也将就业指导的机构转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有效地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学生对自己的价值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职业生涯教育已经成为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5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将职业价值观的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使大学生能够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出发,寻找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目标,从职业的角度做好未来的人生规划。培养大学生在择业时立足本专业,放眼社会,把“爱一行干一行、干一行爱一行”作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态度,在各个不同的岗位发挥作用,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无论在城市、乡村、西部、边疆,无论在国有企业、在集体的、乡镇的、合资的、民营的企业,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应是个人目标服从于社会的主导目标,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

坚持职业道德的教育

针对当前各个行业出现的违反行业法规的事件,对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能够尽早地认识到职业道德。高校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要加强集体主义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核心的价值观教育。倡导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是教会学生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要让大学生懂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职业道德操守是一个职业者应具备的基本品格。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充分利用大学生的团队活动,培养团队精神,让大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认识到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高校在教育中应多引人团队创业成功的案例。如2004年,在企业人才需求专题研讨会上,美国毕益辉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外资企业的人事经理称:“我们不要高校的尖子生,因为他们的个人能力过强,与别人的磨合能力差,会造成整个团队协作出现困难。企业不是找最优秀的人,而是找最合适的人。我们要的是人品好、踏实的年轻人一个经历团队训练的人,能协作并互通有无,懂得信任和欣赏合作伙伴。可见,培育学生的团队精神就是提高学生参加竞争的综合能力。未来的人才只有具备谦虚谨慎,懂得尊重、关心、团结他人的素质,才能有所建树并得到社会的承认。

建立健全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机构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职业规划是指“根据个人情况及所处的环境,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通道,并采取行动和措施,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需要专门的机构和专业人士来开展工作。在教育内容上,指导学生调整职业价值观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基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角色换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分析来进一步端正认识。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简单就业指导,更不是对正确价值观的简单说教。高校应建立相关的教育机构,组织开展创业培训、择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和跟踪辅导等针对个人和团队的差异性辅导和咨询,使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一门系统、科学、实用的职业人生指南。有效干预不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个人职业价值,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提高择业的心理承受力,掌握基本就业策略,选择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最优的职业之路。

  • 索引序列
  • 大学生行为规律研究论文
  • 搭售行为法律规制研究论文
  • 大学生偏离行为研究论文
  • 论文大学生行为研究现状
  • 大学生观展行为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