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杂志是期刊还是报纸

杂志是期刊还是报纸

发布时间:

杂志是期刊还是报纸

杂志属于期刊,期刊包含杂志,期刊的含义更大;杂志是生活方面的,杂志是杂记,期刊是学术方面的。杂志”,又称期刊,是一种定期出版物,有固定名称,并用期号连续不断的形式,间隔地、不断的出版。“杂志”的形成于罢工、罢课或战争中的宣传小册子。这种类似于注重报纸的时效的手册,兼顾了更加详尽的评论。所以一种新的媒体随着这样特殊的原因就产生了。“杂志”这个词第一次被用以称为刊物,是1931年在伦敦出版的《绅士杂志》,后来就正式被沿用为杂志的通称。在最初,杂志和报纸的形式差不多,极易混淆。后来,报纸逐渐趋向于刊载有时间性的新闻,杂志则专刊小说、游记和娱乐性文章,在内容的区别上越来越明显。在形式上,报纸的版面越来越大,为三到五英尺,对折,而杂志则经装订,加封面,成了书的形式。此后,杂志和报纸在人们的观念中才具体地分开。

不同的杂志,不同的科目的发表周期也有所不同,很难有一个有效的对比,或者总结。一般来说有几方面的原因:稿件的长短,期刊的差别,审稿人的不同,这些都会影响审稿的时间,一般来说三个月能出来算比较快的了,正常在六个月左右,当然也有比较慢的需要六个月以上的时间,所以发表sci论文是需要耐心的。 想要通过中间机构投稿的 要注意下 平台的信息可信度 ,或能淘宝第三方交易的 这样就比较好 ,像我就是这样的 嘿嘿 ~~~

嗯,对的。

据了解期刊,也称杂志,指有固定名称。

用卷、期或者年、季、月顺序编号,按照一定周期出版的成册连续出版物。

求是是报纸还是杂志

红旗杂志是1958年毛主席倡导创办的思想理论刊物,由毛主席题写刊名“红旗”,在当时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合称“两报一刊”,是新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文化战线的核心领导力量。

当年毛主席倡导创办红旗杂志,主要是为新中国思想文化领域急需一面理论旗帜,对新中国起到理论导向的作用,同时也给世界各国特别是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及时准确地听到新中国的声音、了解新中国。后来的实践证明了毛主席的卓越远见,红旗杂志对于振奋亿万人民的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至今无数长辈依然怀念《红旗》!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怀念红旗杂志!

1988年《红旗》改成了《求是》,图一为最后一期《红旗》和第一期《求是》。

求是》是一本政治理论刋物,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对它了解的并不多。

《求是》的前身是1958年创刊的《红旗》杂志。1988年6月《红旗》停刊,并在此基础上于7月1日创办了《求是》杂志。原由中共中央主办的《红旗》改名《求是》后不再由中共中央主办,委托中共中央党校主办。

《红旗》改《求是》后,取消了社论和评论,其下属的“红旗出版社”改名为“大地出版社”。

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一个月以后,《求是》又改由中央主办,恢复了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的地位,并恢复了社论和评论,下属的“大地出版社”也重新更名为“红旗出版社”。

《求是》刊名由邓小平题写。下面第二图是1988年5月11日,邓小平为《求是》题写刊名的情况。

《求是》杂志为半月刊。每月1日、16日出版。

中央三报一刊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以及理论杂志《求是》。人民日报(People's、Daily)是中国共产党委员会机关报。报纸于1948年6月15日在河北省平山县里庄创刊。时由《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经济日报》是1984年经济日报社出版的报刊,由国务院主办的中央直属党报,是中央、国务院指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是全国经济类报刊中权威性、公信力最强的报纸。光明日报创刊于1949年6月16日,是中央主办,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思想文化大报。《求是》杂志是中国中央委员会主办的机关刊。

三报指的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一刊指的是《求是》

文摘旬刊是报纸还是杂志

人民日报,南方周末报,中国青年报,环球时报,光明日报。杂志:读者,意林,青年文摘,演讲与口才等

《文摘旬刊》杂志自1981年创刊以来,在读者心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拥有长期稳定、数量庞大固定的读者群体。杂志发行量95余万份、覆盖全国各大中小城市。1.常规渠道:邮局订阅、书报亭、书店。2.专业渠道:目录直销、网上书店、团购。3.特殊渠道:吉林日报报业集团渠道优势。4.政府机关:日报集团、政府科室。5.代理渠道:区域代理发行销售为主,从省会城市到经济发达区域,以及城市的重点区县《文摘旬刊》报为周报,每周五出版,合订本每月一期。报纸及合订本行销全国,报纸期发110余万份,合订每期发行95余万份,读者众多,传阅率高。

多着去了。。。

中国第一期刊是《文摘旬刊》因为它已超出杂志的范围。做的非常好!

电脑报是报纸还是杂志

报纸。周刊,每周日。

过去10年,《电脑报》的产值增长了近千倍,而随着基数日渐膨胀要想保持飞速的成长已经很难。与TOM合资拓展海外市场与《电脑报》社及重庆中科普传媒公司签订合作意向书,成立合资企业,TOM占合资公司49%的股权,《电脑报》集团占有51%股权,合资公司经营期限不少于20年。《电脑报》集团注入旗下《电脑报》、《电脑报合订本》、《电脑报配套光盘》和电脑参考图书广告和发行业务等资源。TOM沿袭了惯用的“现金+股权”的收购方式,现金支付电脑报亿人民币,其余则以每股港元发行新股给电脑报,新股数目约为3300万股,约占TOM现有股本不足1%。虽然《电脑报》对合资一事不愿发表更多的评论。李志高还是表示:“《电脑报》从零创业到现在一年几千万利润,一直都有深重的危机感。所以一切有利的资源我们都尽量利用。几年以来,我们一直想介入海外市场,但我们对此了解不多,我们寻找海外合作伙伴不仅TOM”。以《电脑报》现有的资金积累和盈利能力足够满足现在的发展,《电脑报》融资需求不强烈。与TOM合资,《电脑报》是想利用国际传媒的经营理念、资本运作思路,通过他们这个平台,向海外市场进军。未来3年,《电脑报》的海外业务将达到10%。”《电脑报》的危机也许在于,偏居重庆,向外拓展少了些许地缘优势。而且《电脑报》普及电脑知识的内容定位,决定了《电脑报》走的是读者路线。不同于《计算机世界》和《中国计算机报》两大IT传媒的企业定位。这样在IT广告市场分成上,“计世”与“中计”占据了30%和20%的市场份额,而《电脑报》只有10%。《电脑报》不但被人指摘读者定位低端,而且随着计算机知识普及渠道的越来越广泛,《电脑报》的优势受到了挑战。 2001年,《电脑报》增长率为20%出头。业内认为,《电脑报》进入了一个发展平台期。否认发展进入平台期《电脑报》向来否认已进入发展瓶颈。《电脑报》常务副总编刘信中表示:“《电脑报》并未进入发展平台期,发行量和广告量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我们有计划控制发行量,以节省成本,不使经营压力太大。”刚开始创办时,电脑报是四开四版的小报,第一年报纸亏损了20多万元,还要靠副业——办电脑培训班来维持生计。现在《电脑报》发展近100个版,发行量67万,《电脑报》最自豪的就是“中国发行量第一的计算机报”。电脑报社长陈宗周说过,“电脑报比10年前创办时足足增加了1000倍。”《电脑报》3年没有提价了,但是版面在增长,一份《电脑报》目前亏7毛钱,发行基数越大,报社压力越大。与同类报纸相比,《电脑报》的发行是其几倍或10倍,但《电脑报》的广告量不可能是其10倍,广告与发行不同步。刘信中告知 :“以前业界认为,《电脑报》拥有的是低端读者,但实际上从戴尔电脑的模式看,终端用户是最有效的。目前《电脑报》要做的是拓展业务发展空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眼下《电脑报》整合了多家报刊成为电脑报报业集团(中科普集团),看准出版、教育等市场,也意图打造一个集报纸、互联网、影视等互动媒体平台。刘信中认为《电脑报》目前的盈利能力在媒体和产业两方面。《电脑报》合订本发行一套达到5000万码洋;电子出版物和图书销售码洋是1个亿左右;出版将是《电脑报》将来的一个重要盈利点;在产业方面,《电脑报》与清华合作成立的软件机构,致力于自主研发成果等。计划上市后走并购道路TOM+《电脑报》是否能与《计算机世界》和《中国计算机报》集团三分天下还未可知。对于TOM来说,一切经营状况良好、传媒领域的排头兵都可能成为其收购对象。TOM在2000年上市后的短短1年之内实施了17项并购。在内地,两年来TOM收购或参股的领域遍布出版、户外广告、互动电视与音像乃至电信增值服务。包括9月9日与著名的三联出版社成立合资公司,经营期刊广告和销售发行业务。TOM的野心在于“致力于体育推广、户外媒体、印刷媒体及网上媒体成为行业翘楚”,并建立大中华区最大的中文媒体平台。但TOM的扩张太过迅速,无暇把这些性质不同的媒体有效的整合。有业内人士认为,TOM此前收购了PCHOME和香港的《亚洲周刊》,TOM“两岸三地互动合作”的模式,对《电脑报》的发展有所助益。作为同类媒体,可以资源互补、共享。除了借助外力,《电脑报》的上市想法更切实际。“以《电脑报》为核心,与之相关的21家报刊和《电脑报》所属的20家中小型公司组成的中科普集团运作上市”是老总陈宗周的想法。但《电脑报》的高层一再强调:“《电脑报》要上市,首先要符合国家法律、政策要求。经营方面按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把出版、编辑和经营剥离开。”事实上,政策原因以及《电脑报》内部利益的整合还要拖延上市时间。《电脑报》有关人士透露:“上市并非最终的目的,上市拿到资金后会走并购道路,买一些优良资产,把企业作大。但以《电脑报》目前的资金积累要想迅速作大尚有一定难度。我们的目标是做中国的科普传媒集团。”

《电脑报》所刊的文章经常被《人民日报》、《新华文摘》、《新闻出版报》、《科技日报》、《读者》等数十家报刊转载。1996年,《电脑报》在四川省首次报刊质量评审中被评为一类报纸,得分居重庆市报纸首位。《电脑报》的发行靠读者自愿订阅和在报摊购买,读者中80%以上具有大专学历。目前,《电脑报》期发行量达70万份,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科技和科普类报纸。《电脑报合订本》每年发行量超过125万套,是中国目前发行量最大的科普图书。由于在科普工作中的突出成绩,电脑报社被中宣部、科技部、中国科协等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著名科学家、学者周光召、许嘉璐、朱高峰等担任《电脑报》顾问。电脑报是目前中国第一大IT报刊、它的简单、易学、易懂和普及性的专业内容成为IT入门初学用的掌中至宝,而它每年发行的《电脑报合订本》更是IT从行人员的必不可少的技术手册。经过十年励精图治的发展,她已经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成为广大电脑爱好者和初学者的首选读物。电脑报分为A(新闻评论周刊)、B(评测实验室)、C(笔记本整机)、D(平板数码)、E(硬件发烧友)、F(APP软件)板块,另外增加独立的“i企业”周刊和月末刊:科技新知。

《电脑报》、《计算机爱好者》这些都是不错的报刊,个人一直喜欢看就就是《电脑报》这本杂志,内容丰富新鲜,是科技界及互联网爱好者们推荐的报刊,能从里面海量信息中学到好多非常实用的技巧等知识,全面提升阅读体验。

文汇报是报纸还是期刊

可以说是党的宣传工具之一

由中共上海市委直接领导,上海出版,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

文汇报在解放前是一份进步报纸,曾两度被封杀(一次是日伪,一次是国民党),其办报人还是有点骨气的。据徐铸成的回忆,国民党封杀文汇报后还是想给一条出路的,但是有条件:一由官方入股,二派个编辑部副主任。这在今天是多少报纸梦寐以求的啊,但徐铸成断然拒绝了。此后一部分报人到香港续办文汇报(今天也成为中国大陆在港机构的一份子了);建国后上海也恢复了文汇报,但很快就被并入北京的教师报。也许觉得文汇报毕竟是老牌报纸,有关方面后来又恢复了文汇报(当时报址有两处可选,或在北京,则今天也是“中央大报”,但上海有关方面很热心,最后文汇报还是回到上海)。1957年得到毛泽东表扬,说他看报总先看文汇报,再看人民日报。不久反右一来,文汇报因发表了许多批评时政的文章而遭殃,毛泽东亲自撰文批“文汇报近来的资产阶级方向”,轰动一时。文革之前姚文元发表批《海瑞罢官》文章,拉开文革序幕。整个文革期间,张春桥姚文元控制下的文汇报大红大紫,成为四人帮的得力工具,在国内影响几乎比肩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前几天央视播出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讲文革期间,昆仑山上的哨卡里只有一份报纸,就是文汇报)。文革后文汇报率先登载反思文革的作品,如小说《伤痕》、戏剧《于无声处》,影响巨大。巴金复出后的第一篇作品也刊于文汇报。可以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尤其是前半期,文汇报迎来了一个高峰期,维续了全国性大报的地位。此后文汇报影响渐渐下降(上海有关方面对媒体管得较紧,解放日报等上海大报现在在国内都缺少影响力)。该报作为上海两大综合性日报之一,以侧重思想、文化方面为特色(解放日报的文化论坛大量请电视上的学术明星、媒体主持人,甚至小沈阳之类,但文汇讲坛却只请所谓高端学者,或官方已退高层人员,以示严肃性),“笔会”栏目多名家名作,是国内报纸中品味较高的副刊,已成为该报品牌。文汇报出过许多有影响的报人,如柯灵、唐弢、黄裳等,在文学史上都有一席之地的。不过文汇报在经营上好像比较弱,广告不多,这对报纸的发展非常不利。

文汇报现在还有的,发展很好。《文汇报》是一份综合性报纸,由进步知识分子于1938年1月25日在上海创刊,是在全球具有广泛影响的大型综合性日报。

  • 索引序列
  • 杂志是期刊还是报纸
  • 求是是报纸还是杂志
  • 文摘旬刊是报纸还是杂志
  • 电脑报是报纸还是杂志
  • 文汇报是报纸还是期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