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小班幼儿自理能力毕业论文

小班幼儿自理能力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小班幼儿自理能力毕业论文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三 幼儿园给幼儿培养良好的常规教育是在给幼儿生活、行为等方面打好良好的基础,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我认为幼儿的习惯是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由身边的抚养人在生活的言传身教,然后到幼儿园就是由幼儿园和家庭共同教育孩子。 幼儿园中,一个班级的纪律和常规可以看出这个班级教育怎样?幼儿园的班级常规可以直接的影响到幼儿的成长,没有建立好常规教育的班级无法让幼儿好好的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学中一个班级常规教育好。就能给幼儿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的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逐步进步,好的常规有利于老师开展教学活动。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他们的每日常规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突破。为了给幼儿创造出良好的常规教育环境,让他们愉快的生活。家长应积极配合如何教育幼儿的工作。家长要在思想上就要认识幼儿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来说有着多么大的意义,从而使家长努力配合教师的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一、 幼儿园常规教育分析 (一) 常规教育的作用 1. 什么是“规矩”? 什么是“规矩”?在字典里面解释这一词语就是“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在幼儿园里也是需要一定的标准、法则和习惯。幼儿园常规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来定位的。 2. 幼儿园常规的作用? 幼儿园常规作用就是幼儿们的一日生活中基本要求。我们要把这些要求制定出一个完整的计划,我们要让幼儿非常清楚的明白他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把幼儿培养成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自主能力,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没必要的困扰。幼儿园常规的作用就是让幼儿的一日生活变得丰富、规律、多姿多彩,教师要积极调动幼儿在生活中的自主性的积极性。 3.常规教育的内容 生活常规贯穿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是根据幼儿园的生活环节制定的活动规则。它包括入园、盥洗、饮水、入厕、进餐、午睡、起床、离园等环节的常规。幼儿应该形成的生活常规包括:遵守作息时间,有良好的进餐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有良好的坐、站、走姿势,以及有良好的物品收放习惯等。各年龄阶段会对幼儿的常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误区 1.强调有序性,忽视了自主性 常常说到幼儿园常规教育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常规教育就是为了“保持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偶尔会让幼儿参与讨论。其实教师完全控制着讨论的最终结果,这样的做法限制了幼儿的思想,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的行为失去了引导作用。教师都努力强调幼儿的有序性都没有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特点。 2.强调共性,忽视差异性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在上课的主要问题还是课堂纪律,教师上课时的说课内容过于活泼,幼儿也会克制不住自己跟着混乱起来,这时教师该如何是好呢?掌握不了课堂纪律就草草收场?作为教师你缺乏课堂纪律的 经验 外,最重要的是要把常规教育当作一种活动活动而开展,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不是一味的开发出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遵循幼儿的想法来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过分强调幼儿学习的有序性,忽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中幼儿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教育中幼儿的个体差异。” (二) 常规教育内容方面的问题 1.常规教育的限制性 幼儿教师和保育老师的任务都是一样重,压力也很大。但是幼儿教师他们面临的是一群不懂事的孩子,容易对孩子强压的进行说教、情绪行为控制、命令等语言指令已经让幼儿的思想方面限制。他们没有考虑过幼儿的感受,没有站在幼儿角度想问题,让幼儿处于被动状态,幼儿收到的都是“命令”。幼儿按照老师要求做事,训练幼儿各种常规训练。幼儿心里老师就是“皇帝”,说出来的就是“圣旨”,不管对与错都必须服从。幼儿的思维得到限制,剥夺他们想象自由。 2.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 常规教育应该实施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每一个环节,让幼儿能更好的融入。可是,有的教师不会把握在一日活动中的环节,那么他们大多都是把常规教育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幼儿明白,然后就是每天不断的提醒,督促。最后幼儿违反了常规就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幼儿。对于幼儿来说这样教育往往起不到好的效果。他们觉得这些都是老师强调他们去遵守的秩序,他们心里就会产生“规矩关我什么事?为什么要遵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常规落实到幼儿的心理。 (三) 如何进行常规教育 ①小班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活动的保证,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比较好动,如果没有良好的常规,保教活动就不能很好的实施。那么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必要的常规教育呢?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对幼儿园的环境、生活不熟悉,不习惯按相对一致的要求去行动。因此,我们必须从常规培养开始,使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怎么做,从而逐渐养成习惯。若能在小班时期形成良好的常规,那就有利于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经过实践,我认为进行小班常规教育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出发点: 一.建立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常规。 小班幼儿好模仿,易受暗示,自我意识刚形成,第一反抗期的来临,良好的常规能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比较协调,这样就不会束缚和限制幼儿。比如在带领幼儿进行洗手、喝水等生活活动时,如果先让幼儿分批洗手后,然后坐回椅子,再组织幼儿分批去喝水,我以为这样的常规就限制了幼儿。小班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差,让他们等待的时间过长,势必会造成常规的混乱,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一特点,我认为可以让幼儿洗完手后自由去喝水,然后给幼儿一点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样下一个环节活动时幼儿的注意力就比较容易集中,如此有松有紧的常规比较适合小班幼儿。 又如我们在安排幼儿座位时,通常是排马蹄形位子,带过小班的老师不难发现孩子为了这个椅子经常发生矛盾,不是你挤我,就是我挤你,针对这样的现象,我觉得可以在地板上用线做上相应的标志,固定幼儿椅子的位置,便与幼儿放好椅子。地上的线可以给孩子暗示,而小班幼儿正是最容易受暗示的……如此的常规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 二、常规教育必须从幼儿的需求出发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小班幼儿更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重点。所以,我们在进行常规教育时要让幼儿直接参与。以洗手为例:一般如果是徒手的示范讲解,由于小班孩子头脑中没有表象,这种方法比较难以接受。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分批带幼儿进入盥洗室,让幼儿看见水龙头,肥皂,毛巾,再亲眼看到老师的具体示范,这样使幼儿看到具体的行为标准,以及达到这个标准所使用的方法后,便于幼儿的掌握。 我们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在他们能力范围内的自理,教师适当的帮助是必须的。比如,冬季要求小班幼儿将衣服塞在裤子里,由于孩子手臂短,穿的又多,因此只能将前面几件衣服塞好,而身后的衣服很难整理好,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帮助。所以,在常规教育时,不能考虑到方便老师,而是要从幼儿需求出发,怎样做有利于幼儿,就采取怎么的做法。 三、在活动中建立常规 由于小班幼儿及容易进入角色,我们设计的活动就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如果只是单纯的说教或是机械地重复练习,孩子马上会厌倦,于是,我们可以用“小孩小孩快回家”、“小鸟小鸟快回家”或者“小兔小兔快回家”等游戏,来建立体育活动中站位的常规。在活动中建立常规是由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只有在活动中采用具体形象,让幼儿亲身体验行为的方式,才能建立稳固的常规。 幼儿的常规意识,需要不断地进行强化,才能巩固,这就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教育,并反复进行练习,不断地强化,督促。例如在培养洗手常规时,我们除了交给幼儿正确地洗手方法外,还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洗手的程序编成儿歌,让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这样他们很快掌握了正确地洗手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在活动中建立常规,还必须考虑到三个基本要素: 1、 内容少,分解细: 再以洗手为例,以前我们在教幼儿洗手时,总是教师完整的示范并讲解一下洗手的整个过程,然后让幼儿操作,但孩子们很难达到要求,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么样才算两只小手冲湿了,怎么样才算手上都擦上了肥皂,怎么样才算搓出了肥皂泡等等。因此,我们不能粗线条的教,而必须细化某一个环节。比如,一般幼儿擦肥皂都是一擦了事,于是我在指导幼儿擦肥皂时,对幼儿说:“肥皂要和你的小手做朋友,先和手心做朋友(用肥皂在手里擦一擦),然后和手背做朋友(用肥皂在手背擦一擦),最后和你的手指做朋友(用肥皂擦手指两面),这样,你的手心、手背和手指上都有了肥皂,才算是做了好朋友”。这样,在十分具体的边讲边做的过程中,就比较容易掌握擦肥皂的要领。同时,由于幼儿记忆的特点,中班幼儿可以同时提两个要求,大班幼儿可以同时提出三个要求,而小班幼儿在一次活动中只能有一个要求,即一个重点,因此,在对小班幼儿提常规要求时,切记一次提一个要求,同时要把这样要求讲细讲透。 2、 考虑仔细、周全: 教师考虑的周到,教的仔细,就有利于良好常规的建立。比如在安排午餐的位置时,既要考虑桌子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方便幼儿的进出,又要考虑幼儿进餐时情绪,将食欲好进餐快的幼儿于食欲差进餐慢的幼儿坐在一起,这样可以起到以快带慢的效果。如果教师只是随意摆放桌子,根本不考虑桌子与桌子之间的距离等问题,势必会造成孩子之间的许多矛盾,出现冲撞、将椅子举起来或顶在头顶等现象,这样就破坏了安静吃点心的常规,同样也破坏了搬椅子的常规。因此,在安排教育设施时,每个教育环节都要适合幼儿,以免使幼儿之间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3、语言要慢、轻、短。 在常规的建立中,必定有要求,有检查。我认为我们只需要轻声的语言和动作的暗示,从正面引导,以榜样作用激励幼儿,多督促幼儿。对小班幼儿讲话我们要做到慢、轻、短,即语速慢一些,声音轻一些,语句短一些,尤其是小班幼儿很容易进入角色。我们应该注重拟人化语言的运用,这在成人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中、大班孩子来说效果可能还不怎么样,但是,在小班幼儿来讲确是必须的。例如小朋友在放杯子时,老师要求他们轻放,但发现孩子们没有做到这一要求时。老师可以说:“听,是哪一只杯子在吵架啊?这些杯子都是好朋友,应该这样说话(教师示范轻放杯子,并请出错的孩子模仿一下)对,现在他们是轻轻讲话了,才是好朋友。”按这样的方式提出要求,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总之,只有立足于小班的特点,细化稳固在生活中建立的常规,才能使幼儿常规活动不乱,达到我们预期的教育效果。 ②中班 一.如何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的教育 在一个班上如果没有很好的生活常规,这个班将会是乱哄哄的,同时在这个小细节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安全隐患。每当幼儿过了一个假期后,回到集体生活就会表现:做事不认真、不踏实;老师提要求要么没听见;要么是听见做不道;导致老师不断地提醒着,分散老师注意力来维持班上纪律,同时也会影响到幼儿正常活动。为此开学第一周我班把工作重点放在常规培养。首先,三位老师要求上、下午保持一致;其次老师提要求明确、简洁,帮助幼儿记住和落实;第三加强老师和值日生检查力度;请每天值日生协助老师管理、检查。如:每天都会有值日生选择不同值日,每位值日小朋友都有自己任务;闻手香检查小朋友洗手是否用香皂;擦手摘毛巾检查小朋友是否把小手擦干净并收放到相应位置准备消毒;每天小朋友也都有自己任务:来园前放值日生或劳动图片,提示自己晚间所从事的劳动;为了帮助幼儿养成收放好习惯, 3月4日经三位老师共同商讨后,请幼儿在晚间劳动后自觉地把劳动图片收好,这无形之中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看似简单生活常规,需要老师付出很多心血帮助幼儿建立,只有家园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 (一)榜样激励法 榜样激励法是指对幼儿的良好品行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巩固其良好品行的教育方法。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比如:为了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每天幼儿穿、脱衣服和叠被子等环节用数数方法鼓励做事快幼儿,同时认真观察全班做事情况,并提出相应要求,如:安静做事,不要因说话影响自己做事速度,在老师引导下,发现幼儿做事速度明显加快了,他们也逐渐发现做事快了,会有更多时间玩。个别做事“慢”(边说边做)幼儿,发现老师每天都在关注他(她)们,也能很快完成自己事情,加入到后面游戏中来。所以每位幼儿都是非常有潜力,只要我们给他们锻炼机会,并学会用鼓励话语激励他们,相信进步更快。 (二)引导法 故事引导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榜样教育,但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启发幼儿向文艺作品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比如:利用餐前、午睡前等环节给幼儿讲故事,引导幼儿向身边榜样学习。讨论:这位小朋友遇到问题怎么做的?怎么解决问题?3月4日星期五是我班评选“小小气象员”的日子,卢树柏推荐:孙准小朋友,理由是他帮助我把写的名字放在柜子里,(卢树柏柜子高,自己放不了请哥哥帮忙)到大二班住宿帮拿拖鞋、脱鞋、拿牙刷,帮助我弄不哭(什么意思) 孙缘缘说:哄他。孙准和杨添淇用自己行动帮助身边小弟弟,他们的行为很让老师感动,老师会以此来引导全班小朋友向他们学习,学会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小朋友。 (三)生活体验欣赏法 生活体验欣赏法是指经常组织幼儿进行生活方面的自我服务活动,在活动达到目的之后,组织幼儿观赏和评价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从中欣赏规范生活的美感和进行良好的情绪体验。当幼儿能够正确欣赏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时,不仅会对生活常规教育要求产生迎合的心理,而且能够使幼儿获得成功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比如:每天晚间劳动,幼儿都会非常自觉参与到劳动中,闫一冉很认真地把第一层鞋柜里鞋一双双摆出来后擦柜子,然后第二层第三层,最后她还把全班鞋按男孩和女孩分类码放到鞋柜里,最可贵的是动画片都开演了,别的小朋友把手中劳动布放到盆里马上跑来,只有她直到把自己事做完她才过来。对于这样幼儿我们引导全班幼儿要学会欣赏别人身上闪光点,使班上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自豪感,以此为榜样用这种良好的生活体验欣赏教育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四)巩固法 行为巩固法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生活常规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在行为巩固教育时,教师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四 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因此逐步认识理解和正确掌握这些常规不但是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 那么,如何帮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老师对孩子提出的常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让孩子执行的水平上,教师应该用语言和行动具体地向幼儿说明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同时常规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有耐心,贵在坚持。 二、创设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1.游戏激发,行为巩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在游戏中巩固幼儿的常规行为。因此,我充分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如:刚入园的小班孩子,睡午觉时脱下的鞋子总是随意乱放。起床后经常会穿错鞋或找不到鞋子,经常会把我们弄得手忙脚乱,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有时还得趴在地上帮孩子找鞋,费时又费力。所以养成午睡的常规很重要。于是我就尝试着用孩子能乐意接受的游戏口吻教育孩子,帮助他们学习放好鞋子的方法。有一天午睡前,我用游戏的口吻地对孩子说:“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两只鞋子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喜欢在一起说悄悄话,如果我们睡觉时,把它们东一只,西一只分开乱放,它们就找不到好朋友了,心里会非常难过。所以我们午睡的时候脱下鞋子,一定要把两只鞋子靠拢摆整齐,让两个鞋子朋友永远亲亲热热地在一起。”我一边说,一边把正确的方法示范给孩子看。果然,孩子们上床午睡时,都非常认真地把自己的鞋子放在了一起,有的孩子还拉着我去看,指着自己放整齐的鞋子说:“老师,你看,我把两个好朋友放在一起了。”就这样,孩子开始饶有兴趣地学习摆放鞋子的常规,通过每天地坚持和经常地提醒,这一常规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2、故事引导,儿歌记忆。充分发挥故事、儿歌的引导作用,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事例,启发幼儿向故事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这一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坚持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四、重视孩子的个性化教育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个性的孩子,而且他们每个人的个性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针对孩子的性格、兴趣、 爱好 等特点来开展教育工作。 从幼儿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实现《纲要》的有关要求。在具体要求和指导方法上,也要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如对小班幼儿培养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时,要着眼于“教”。教师要以极大耐心,不厌其烦地采取多种形式,示范并结合具体讲解指导,通过游戏进行练习,重点放在幼儿学会技能上。而中班,则在小班基础上,着眼于“形成行为习惯”,可较多利用语言进行督促、检查、表扬和批评。对大班,则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求其“自觉”。在指导幼儿日常生活活动时,还必须看到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这些差异除了受家庭或幼儿园的教育影响外,还有受到体质的好坏、智力发展状况、精神状况和意志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区别对待。 五、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榜样激励是指为幼儿提供正确的行为典范,激励幼儿去模仿。为幼儿提供的榜样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榜样主要是指成人和同伴,间接的榜样有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有人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要让孩子怎样做,首先自己要做好榜样。老师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很大的,她们常常在家里、或游戏情景中模仿老师。做为老师我们更要规范好自己的言行,做孩子们的榜样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千万不可不拘小节。老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时时注意自己举止言行的规范,才能留下正确的教育影响。 六、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积极的师幼关系能让孩子的被动遵守规则行为变为自觉自愿行为,当孩子们对规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他们有了自己制定规则的想法。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如:午睡前要脱衣服,小班的幼儿有的坐在地上脱,很不卫生。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儿脱?怎么脱?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在桌子上,有的说在床上„其中王晓婷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椅子上脱,脱好后就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当天中午,所有的幼儿都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脱衣服(有的需要老师过去帮忙),并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如此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七、重视家园配合 培养幼儿常规要重视家园配合。家长在了解了我们的常规工作后,很乐意参与我们的教育活动,帮助孩子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区角材料,这样既方便了我们的教学又节省了我们的财力。做好了家园配合,才能培养良好、稳定的常规。 猜你喜欢: 1. 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 2. 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 3. 浅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论文 4. 有关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探讨论文

作为幼儿园的老师们,我们不仅要关注幼儿园内生活活动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对家庭教育相关方面进行研究和指导,提高家长素质,更新家长尤其是祖辈家长的育儿观念,有效提高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从小班第一个学期,我班就同家长紧密配合,加强家教指导,共同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通过几个月的家园合作,探索到了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一些途径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罪。”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既是幼儿成长的需要,也是民主、平等、和谐家庭氛围的需要。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只要幼儿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结合家园同心,培养幼儿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自理能力的培养要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也不是学会了就可以放松要求的,要坚持不懈。作为家长,态度应该是:幼儿是否学会都要沉住气,让他们自己去做,家长可以在旁保护、指导,幼儿能做的事情一定让他们自己去做,大人不能包办,这就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意志,增强幼儿克服困难的信心。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幼儿树立好的榜样。因此,家庭和幼儿园应保持教育的一致,互相配合支持,才是有利于幼儿良好发展的教育合力。

摘要: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产生深远的意义,但现在大部分的幼儿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

我们在家庭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能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创设一个锻炼的环境,挖掘一个锻炼的空间,那么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就能不失所望。这对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肯定是有益的,因此我认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小班幼儿   生活自理能力    儿歌    游戏    一日活动   家园共育

正文

目前,大部分每个家庭中都只有一个孩子,受着两代甚至三代人的恩宠,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任何事都有人为他们包办代替,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从而导致孩子失去很多自己做事的机会。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由于以前家长地包办代替,养成事事依赖大人的习惯,没有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意识。因此我们先从精神和心理上入手,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气氛,产生生活自理的愿望。结合游戏活动  游戏是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良好途径,我们还将枯燥的自理活动内容寓于游戏之中,来提高幼儿的兴趣。

根据我国《幼儿园指导纲要》的要求,对于幼儿,我们不能只是将其看成是一个“被保护的人”,要不断地指导幼儿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产生深远的意义,但现在大部分的幼儿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健康领域所提出的目标之一。如今《指南》一再的强调“指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能力的基本方法”,可见,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一、利用儿歌,使幼儿愿意自己动手来做事

小班幼儿年龄小,各种能力本来就弱,再加上在家里事事都有别人为他们包办代替,失去了许多做事的机会,小朋友们也养成了习惯,根本不愿意动手做事情。每当上完厕所的时候,许多小朋友们就会喊:“老师、老师,帮我提裤子”。特别是午睡后起床的时候,更是喊声一片,“老师、老师帮我穿衣服。”“老师、老师帮我穿鞋子”……有的小朋友本来是还可以动手的,听见别的小朋友再叫,也不愿意动手了,就坐在床上等老师来帮他。可是小班的幼儿特别喜欢边读边做事,因此我们利用了这一特征,为了让幼儿愿意自己动手做事,我们就编了一些好听的儿歌,上完厕所后,就教幼儿念“毛衣卷起来,秋衣塞进裤子里,前面塞一塞,后面塞一塞,左面塞一塞,右面塞一塞,小裤子提一提,毛衣放下来.”幼儿边念儿歌边自己动手提裤子,一周下来,幼儿基本上都会提裤子了。比如穿衣时,我们先让幼儿认识衣领、衣袖、衣襟,再教他们穿衣:衣服后面向着自己,两手握住衣领,喊一声“刮大风啰!”将衣服甩在身后,搭在身上;接着继续说、做:“风来我不怕,露出小脑袋,将手伸到袖筒里”。让幼儿手里拿着衣服喊着、笑着、做着,非常开心。我们让幼儿在提裤子、洗手、进餐、脱衣服、穿衣服、穿鞋子时都非常开心的念着儿歌,通过一个月的练习,大部分幼儿都非常乐意自己动手做事了,还学会了许多的本领。

二、利用各种游戏,让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方法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就设计各种游戏,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方法。在区角活动中我们设计了“给小动物喂食”,让幼儿再给动物喂食使不仅锻炼了小肌肉的发展,还学会了使用勺子的方法,还设计了“芭比时装秀”,让幼儿在给芭比娃娃换衣服时,学会了穿衣服、扣扣子的方法。当发现很多孩子不能区分鞋子的左右时,我们进行了“给鞋宝宝找朋友”这一活动,帮助幼儿掌握如何区分鞋子的左右。在亲子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亲子游戏“我为爸爸妈妈系围巾”,幼儿和父母一起边玩边学会了系围巾的方法。总之,我们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操作中,得到生活体验,得到生活能力锻炼。

三、利用一日活动,让幼儿进行生活技能的操作练习

为了使幼儿熟练掌握生活技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幼儿反复练习。我们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学习途径。比如来园自己摆放自带物品、上午喝牛奶自己插吸管、有鼻涕了自己去拿面巾纸擦干净、中午吃饭是自己动手吃完饭和菜……所有的环节和活动在这种“家”的情景中展开,以不同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参与、动手实践,从而多维立体的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四、家园共育,达成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园之间要及时沟通信息,交流看法,确定教育策略,协调实施针对性的教育。老师与家长加强日常联系,达成一致目标,为此,我们召开了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孩子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希望家长在家中为幼儿创设自己动手的条件,让孩子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传授给家长们一些教学技巧。在家园联系栏里,我们定期向家长宣传生活活动指导要点,还向家长介绍一些有关的常识,如“怎么教幼儿自己穿脱衣”等。我们还把每月的培养目标,写在家园联系栏里,交待内容,让家长了解。家长明确了活动意义,在家里不仅督促幼儿,还教会幼儿一些掌握技能的窍门,并时常和教师商讨教育的方法,谈一谈自己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学会生活自理是幼儿的必须要掌握的,在生活自理的过程中幼儿也会得到许多快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也能促进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家庭幼儿园,社会都应该重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在家庭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能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创设一个锻炼的环境,挖掘一个锻炼的空间,那么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就能不失所望。这对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肯定是有益的,因此我认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是非常必要。

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现状研究论文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发现,现在的大部分幼儿,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有专家指出:幼儿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是在学前期。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能否抓住这个关键阶段,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自理现状,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教育,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高低的关键。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三 幼儿园给幼儿培养良好的常规教育是在给幼儿生活、行为等方面打好良好的基础,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我认为幼儿的习惯是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由身边的抚养人在生活的言传身教,然后到幼儿园就是由幼儿园和家庭共同教育孩子。 幼儿园中,一个班级的纪律和常规可以看出这个班级教育怎样?幼儿园的班级常规可以直接的影响到幼儿的成长,没有建立好常规教育的班级无法让幼儿好好的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学中一个班级常规教育好。就能给幼儿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的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逐步进步,好的常规有利于老师开展教学活动。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他们的每日常规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突破。为了给幼儿创造出良好的常规教育环境,让他们愉快的生活。家长应积极配合如何教育幼儿的工作。家长要在思想上就要认识幼儿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来说有着多么大的意义,从而使家长努力配合教师的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一、 幼儿园常规教育分析 (一) 常规教育的作用 1. 什么是“规矩”? 什么是“规矩”?在字典里面解释这一词语就是“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在幼儿园里也是需要一定的标准、法则和习惯。幼儿园常规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来定位的。 2. 幼儿园常规的作用? 幼儿园常规作用就是幼儿们的一日生活中基本要求。我们要把这些要求制定出一个完整的计划,我们要让幼儿非常清楚的明白他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把幼儿培养成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自主能力,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没必要的困扰。幼儿园常规的作用就是让幼儿的一日生活变得丰富、规律、多姿多彩,教师要积极调动幼儿在生活中的自主性的积极性。 3.常规教育的内容 生活常规贯穿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是根据幼儿园的生活环节制定的活动规则。它包括入园、盥洗、饮水、入厕、进餐、午睡、起床、离园等环节的常规。幼儿应该形成的生活常规包括:遵守作息时间,有良好的进餐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有良好的坐、站、走姿势,以及有良好的物品收放习惯等。各年龄阶段会对幼儿的常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误区 1.强调有序性,忽视了自主性 常常说到幼儿园常规教育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常规教育就是为了“保持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偶尔会让幼儿参与讨论。其实教师完全控制着讨论的最终结果,这样的做法限制了幼儿的思想,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的行为失去了引导作用。教师都努力强调幼儿的有序性都没有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特点。 2.强调共性,忽视差异性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在上课的主要问题还是课堂纪律,教师上课时的说课内容过于活泼,幼儿也会克制不住自己跟着混乱起来,这时教师该如何是好呢?掌握不了课堂纪律就草草收场?作为教师你缺乏课堂纪律的 经验 外,最重要的是要把常规教育当作一种活动活动而开展,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不是一味的开发出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遵循幼儿的想法来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过分强调幼儿学习的有序性,忽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中幼儿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教育中幼儿的个体差异。” (二) 常规教育内容方面的问题 1.常规教育的限制性 幼儿教师和保育老师的任务都是一样重,压力也很大。但是幼儿教师他们面临的是一群不懂事的孩子,容易对孩子强压的进行说教、情绪行为控制、命令等语言指令已经让幼儿的思想方面限制。他们没有考虑过幼儿的感受,没有站在幼儿角度想问题,让幼儿处于被动状态,幼儿收到的都是“命令”。幼儿按照老师要求做事,训练幼儿各种常规训练。幼儿心里老师就是“皇帝”,说出来的就是“圣旨”,不管对与错都必须服从。幼儿的思维得到限制,剥夺他们想象自由。 2.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 常规教育应该实施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每一个环节,让幼儿能更好的融入。可是,有的教师不会把握在一日活动中的环节,那么他们大多都是把常规教育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幼儿明白,然后就是每天不断的提醒,督促。最后幼儿违反了常规就用惩罚的方式教育幼儿。对于幼儿来说这样教育往往起不到好的效果。他们觉得这些都是老师强调他们去遵守的秩序,他们心里就会产生“规矩关我什么事?为什么要遵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常规落实到幼儿的心理。 (三) 如何进行常规教育 ①小班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活动的保证,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比较好动,如果没有良好的常规,保教活动就不能很好的实施。那么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必要的常规教育呢?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对幼儿园的环境、生活不熟悉,不习惯按相对一致的要求去行动。因此,我们必须从常规培养开始,使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怎么做,从而逐渐养成习惯。若能在小班时期形成良好的常规,那就有利于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经过实践,我认为进行小班常规教育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出发点: 一.建立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常规。 小班幼儿好模仿,易受暗示,自我意识刚形成,第一反抗期的来临,良好的常规能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比较协调,这样就不会束缚和限制幼儿。比如在带领幼儿进行洗手、喝水等生活活动时,如果先让幼儿分批洗手后,然后坐回椅子,再组织幼儿分批去喝水,我以为这样的常规就限制了幼儿。小班幼儿年龄小,坚持性差,让他们等待的时间过长,势必会造成常规的混乱,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一特点,我认为可以让幼儿洗完手后自由去喝水,然后给幼儿一点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样下一个环节活动时幼儿的注意力就比较容易集中,如此有松有紧的常规比较适合小班幼儿。 又如我们在安排幼儿座位时,通常是排马蹄形位子,带过小班的老师不难发现孩子为了这个椅子经常发生矛盾,不是你挤我,就是我挤你,针对这样的现象,我觉得可以在地板上用线做上相应的标志,固定幼儿椅子的位置,便与幼儿放好椅子。地上的线可以给孩子暗示,而小班幼儿正是最容易受暗示的……如此的常规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 二、常规教育必须从幼儿的需求出发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小班幼儿更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重点。所以,我们在进行常规教育时要让幼儿直接参与。以洗手为例:一般如果是徒手的示范讲解,由于小班孩子头脑中没有表象,这种方法比较难以接受。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分批带幼儿进入盥洗室,让幼儿看见水龙头,肥皂,毛巾,再亲眼看到老师的具体示范,这样使幼儿看到具体的行为标准,以及达到这个标准所使用的方法后,便于幼儿的掌握。 我们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在他们能力范围内的自理,教师适当的帮助是必须的。比如,冬季要求小班幼儿将衣服塞在裤子里,由于孩子手臂短,穿的又多,因此只能将前面几件衣服塞好,而身后的衣服很难整理好,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帮助。所以,在常规教育时,不能考虑到方便老师,而是要从幼儿需求出发,怎样做有利于幼儿,就采取怎么的做法。 三、在活动中建立常规 由于小班幼儿及容易进入角色,我们设计的活动就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如果只是单纯的说教或是机械地重复练习,孩子马上会厌倦,于是,我们可以用“小孩小孩快回家”、“小鸟小鸟快回家”或者“小兔小兔快回家”等游戏,来建立体育活动中站位的常规。在活动中建立常规是由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只有在活动中采用具体形象,让幼儿亲身体验行为的方式,才能建立稳固的常规。 幼儿的常规意识,需要不断地进行强化,才能巩固,这就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教育,并反复进行练习,不断地强化,督促。例如在培养洗手常规时,我们除了交给幼儿正确地洗手方法外,还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洗手的程序编成儿歌,让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这样他们很快掌握了正确地洗手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在活动中建立常规,还必须考虑到三个基本要素: 1、 内容少,分解细: 再以洗手为例,以前我们在教幼儿洗手时,总是教师完整的示范并讲解一下洗手的整个过程,然后让幼儿操作,但孩子们很难达到要求,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么样才算两只小手冲湿了,怎么样才算手上都擦上了肥皂,怎么样才算搓出了肥皂泡等等。因此,我们不能粗线条的教,而必须细化某一个环节。比如,一般幼儿擦肥皂都是一擦了事,于是我在指导幼儿擦肥皂时,对幼儿说:“肥皂要和你的小手做朋友,先和手心做朋友(用肥皂在手里擦一擦),然后和手背做朋友(用肥皂在手背擦一擦),最后和你的手指做朋友(用肥皂擦手指两面),这样,你的手心、手背和手指上都有了肥皂,才算是做了好朋友”。这样,在十分具体的边讲边做的过程中,就比较容易掌握擦肥皂的要领。同时,由于幼儿记忆的特点,中班幼儿可以同时提两个要求,大班幼儿可以同时提出三个要求,而小班幼儿在一次活动中只能有一个要求,即一个重点,因此,在对小班幼儿提常规要求时,切记一次提一个要求,同时要把这样要求讲细讲透。 2、 考虑仔细、周全: 教师考虑的周到,教的仔细,就有利于良好常规的建立。比如在安排午餐的位置时,既要考虑桌子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方便幼儿的进出,又要考虑幼儿进餐时情绪,将食欲好进餐快的幼儿于食欲差进餐慢的幼儿坐在一起,这样可以起到以快带慢的效果。如果教师只是随意摆放桌子,根本不考虑桌子与桌子之间的距离等问题,势必会造成孩子之间的许多矛盾,出现冲撞、将椅子举起来或顶在头顶等现象,这样就破坏了安静吃点心的常规,同样也破坏了搬椅子的常规。因此,在安排教育设施时,每个教育环节都要适合幼儿,以免使幼儿之间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3、语言要慢、轻、短。 在常规的建立中,必定有要求,有检查。我认为我们只需要轻声的语言和动作的暗示,从正面引导,以榜样作用激励幼儿,多督促幼儿。对小班幼儿讲话我们要做到慢、轻、短,即语速慢一些,声音轻一些,语句短一些,尤其是小班幼儿很容易进入角色。我们应该注重拟人化语言的运用,这在成人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中、大班孩子来说效果可能还不怎么样,但是,在小班幼儿来讲确是必须的。例如小朋友在放杯子时,老师要求他们轻放,但发现孩子们没有做到这一要求时。老师可以说:“听,是哪一只杯子在吵架啊?这些杯子都是好朋友,应该这样说话(教师示范轻放杯子,并请出错的孩子模仿一下)对,现在他们是轻轻讲话了,才是好朋友。”按这样的方式提出要求,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总之,只有立足于小班的特点,细化稳固在生活中建立的常规,才能使幼儿常规活动不乱,达到我们预期的教育效果。 ②中班 一.如何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的教育 在一个班上如果没有很好的生活常规,这个班将会是乱哄哄的,同时在这个小细节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安全隐患。每当幼儿过了一个假期后,回到集体生活就会表现:做事不认真、不踏实;老师提要求要么没听见;要么是听见做不道;导致老师不断地提醒着,分散老师注意力来维持班上纪律,同时也会影响到幼儿正常活动。为此开学第一周我班把工作重点放在常规培养。首先,三位老师要求上、下午保持一致;其次老师提要求明确、简洁,帮助幼儿记住和落实;第三加强老师和值日生检查力度;请每天值日生协助老师管理、检查。如:每天都会有值日生选择不同值日,每位值日小朋友都有自己任务;闻手香检查小朋友洗手是否用香皂;擦手摘毛巾检查小朋友是否把小手擦干净并收放到相应位置准备消毒;每天小朋友也都有自己任务:来园前放值日生或劳动图片,提示自己晚间所从事的劳动;为了帮助幼儿养成收放好习惯, 3月4日经三位老师共同商讨后,请幼儿在晚间劳动后自觉地把劳动图片收好,这无形之中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看似简单生活常规,需要老师付出很多心血帮助幼儿建立,只有家园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 (一)榜样激励法 榜样激励法是指对幼儿的良好品行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巩固其良好品行的教育方法。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比如:为了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每天幼儿穿、脱衣服和叠被子等环节用数数方法鼓励做事快幼儿,同时认真观察全班做事情况,并提出相应要求,如:安静做事,不要因说话影响自己做事速度,在老师引导下,发现幼儿做事速度明显加快了,他们也逐渐发现做事快了,会有更多时间玩。个别做事“慢”(边说边做)幼儿,发现老师每天都在关注他(她)们,也能很快完成自己事情,加入到后面游戏中来。所以每位幼儿都是非常有潜力,只要我们给他们锻炼机会,并学会用鼓励话语激励他们,相信进步更快。 (二)引导法 故事引导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榜样教育,但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启发幼儿向文艺作品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比如:利用餐前、午睡前等环节给幼儿讲故事,引导幼儿向身边榜样学习。讨论:这位小朋友遇到问题怎么做的?怎么解决问题?3月4日星期五是我班评选“小小气象员”的日子,卢树柏推荐:孙准小朋友,理由是他帮助我把写的名字放在柜子里,(卢树柏柜子高,自己放不了请哥哥帮忙)到大二班住宿帮拿拖鞋、脱鞋、拿牙刷,帮助我弄不哭(什么意思) 孙缘缘说:哄他。孙准和杨添淇用自己行动帮助身边小弟弟,他们的行为很让老师感动,老师会以此来引导全班小朋友向他们学习,学会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小朋友。 (三)生活体验欣赏法 生活体验欣赏法是指经常组织幼儿进行生活方面的自我服务活动,在活动达到目的之后,组织幼儿观赏和评价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从中欣赏规范生活的美感和进行良好的情绪体验。当幼儿能够正确欣赏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时,不仅会对生活常规教育要求产生迎合的心理,而且能够使幼儿获得成功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比如:每天晚间劳动,幼儿都会非常自觉参与到劳动中,闫一冉很认真地把第一层鞋柜里鞋一双双摆出来后擦柜子,然后第二层第三层,最后她还把全班鞋按男孩和女孩分类码放到鞋柜里,最可贵的是动画片都开演了,别的小朋友把手中劳动布放到盆里马上跑来,只有她直到把自己事做完她才过来。对于这样幼儿我们引导全班幼儿要学会欣赏别人身上闪光点,使班上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自豪感,以此为榜样用这种良好的生活体验欣赏教育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四)巩固法 行为巩固法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生活常规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在行为巩固教育时,教师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 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论文四 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因此逐步认识理解和正确掌握这些常规不但是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 那么,如何帮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老师对孩子提出的常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让孩子执行的水平上,教师应该用语言和行动具体地向幼儿说明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同时常规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有耐心,贵在坚持。 二、创设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1.游戏激发,行为巩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在游戏中巩固幼儿的常规行为。因此,我充分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如:刚入园的小班孩子,睡午觉时脱下的鞋子总是随意乱放。起床后经常会穿错鞋或找不到鞋子,经常会把我们弄得手忙脚乱,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有时还得趴在地上帮孩子找鞋,费时又费力。所以养成午睡的常规很重要。于是我就尝试着用孩子能乐意接受的游戏口吻教育孩子,帮助他们学习放好鞋子的方法。有一天午睡前,我用游戏的口吻地对孩子说:“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两只鞋子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喜欢在一起说悄悄话,如果我们睡觉时,把它们东一只,西一只分开乱放,它们就找不到好朋友了,心里会非常难过。所以我们午睡的时候脱下鞋子,一定要把两只鞋子靠拢摆整齐,让两个鞋子朋友永远亲亲热热地在一起。”我一边说,一边把正确的方法示范给孩子看。果然,孩子们上床午睡时,都非常认真地把自己的鞋子放在了一起,有的孩子还拉着我去看,指着自己放整齐的鞋子说:“老师,你看,我把两个好朋友放在一起了。”就这样,孩子开始饶有兴趣地学习摆放鞋子的常规,通过每天地坚持和经常地提醒,这一常规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2、故事引导,儿歌记忆。充分发挥故事、儿歌的引导作用,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事例,启发幼儿向故事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这一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坚持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四、重视孩子的个性化教育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个性的孩子,而且他们每个人的个性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针对孩子的性格、兴趣、 爱好 等特点来开展教育工作。 从幼儿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实现《纲要》的有关要求。在具体要求和指导方法上,也要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如对小班幼儿培养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时,要着眼于“教”。教师要以极大耐心,不厌其烦地采取多种形式,示范并结合具体讲解指导,通过游戏进行练习,重点放在幼儿学会技能上。而中班,则在小班基础上,着眼于“形成行为习惯”,可较多利用语言进行督促、检查、表扬和批评。对大班,则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求其“自觉”。在指导幼儿日常生活活动时,还必须看到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这些差异除了受家庭或幼儿园的教育影响外,还有受到体质的好坏、智力发展状况、精神状况和意志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区别对待。 五、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榜样激励是指为幼儿提供正确的行为典范,激励幼儿去模仿。为幼儿提供的榜样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榜样主要是指成人和同伴,间接的榜样有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有人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要让孩子怎样做,首先自己要做好榜样。老师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很大的,她们常常在家里、或游戏情景中模仿老师。做为老师我们更要规范好自己的言行,做孩子们的榜样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千万不可不拘小节。老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时时注意自己举止言行的规范,才能留下正确的教育影响。 六、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积极的师幼关系能让孩子的被动遵守规则行为变为自觉自愿行为,当孩子们对规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他们有了自己制定规则的想法。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如:午睡前要脱衣服,小班的幼儿有的坐在地上脱,很不卫生。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儿脱?怎么脱?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在桌子上,有的说在床上„其中王晓婷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椅子上脱,脱好后就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当天中午,所有的幼儿都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脱衣服(有的需要老师过去帮忙),并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如此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七、重视家园配合 培养幼儿常规要重视家园配合。家长在了解了我们的常规工作后,很乐意参与我们的教育活动,帮助孩子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区角材料,这样既方便了我们的教学又节省了我们的财力。做好了家园配合,才能培养良好、稳定的常规。 猜你喜欢: 1. 关于幼儿园教育方面的论文 2. 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 3. 浅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论文 4. 有关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探讨论文

摘要: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产生深远的意义,但现在大部分的幼儿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

我们在家庭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能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创设一个锻炼的环境,挖掘一个锻炼的空间,那么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就能不失所望。这对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肯定是有益的,因此我认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小班幼儿   生活自理能力    儿歌    游戏    一日活动   家园共育

正文

目前,大部分每个家庭中都只有一个孩子,受着两代甚至三代人的恩宠,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任何事都有人为他们包办代替,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从而导致孩子失去很多自己做事的机会。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由于以前家长地包办代替,养成事事依赖大人的习惯,没有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意识。因此我们先从精神和心理上入手,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气氛,产生生活自理的愿望。结合游戏活动  游戏是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良好途径,我们还将枯燥的自理活动内容寓于游戏之中,来提高幼儿的兴趣。

根据我国《幼儿园指导纲要》的要求,对于幼儿,我们不能只是将其看成是一个“被保护的人”,要不断地指导幼儿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产生深远的意义,但现在大部分的幼儿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健康领域所提出的目标之一。如今《指南》一再的强调“指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能力的基本方法”,可见,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一、利用儿歌,使幼儿愿意自己动手来做事

小班幼儿年龄小,各种能力本来就弱,再加上在家里事事都有别人为他们包办代替,失去了许多做事的机会,小朋友们也养成了习惯,根本不愿意动手做事情。每当上完厕所的时候,许多小朋友们就会喊:“老师、老师,帮我提裤子”。特别是午睡后起床的时候,更是喊声一片,“老师、老师帮我穿衣服。”“老师、老师帮我穿鞋子”……有的小朋友本来是还可以动手的,听见别的小朋友再叫,也不愿意动手了,就坐在床上等老师来帮他。可是小班的幼儿特别喜欢边读边做事,因此我们利用了这一特征,为了让幼儿愿意自己动手做事,我们就编了一些好听的儿歌,上完厕所后,就教幼儿念“毛衣卷起来,秋衣塞进裤子里,前面塞一塞,后面塞一塞,左面塞一塞,右面塞一塞,小裤子提一提,毛衣放下来.”幼儿边念儿歌边自己动手提裤子,一周下来,幼儿基本上都会提裤子了。比如穿衣时,我们先让幼儿认识衣领、衣袖、衣襟,再教他们穿衣:衣服后面向着自己,两手握住衣领,喊一声“刮大风啰!”将衣服甩在身后,搭在身上;接着继续说、做:“风来我不怕,露出小脑袋,将手伸到袖筒里”。让幼儿手里拿着衣服喊着、笑着、做着,非常开心。我们让幼儿在提裤子、洗手、进餐、脱衣服、穿衣服、穿鞋子时都非常开心的念着儿歌,通过一个月的练习,大部分幼儿都非常乐意自己动手做事了,还学会了许多的本领。

二、利用各种游戏,让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方法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就设计各种游戏,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方法。在区角活动中我们设计了“给小动物喂食”,让幼儿再给动物喂食使不仅锻炼了小肌肉的发展,还学会了使用勺子的方法,还设计了“芭比时装秀”,让幼儿在给芭比娃娃换衣服时,学会了穿衣服、扣扣子的方法。当发现很多孩子不能区分鞋子的左右时,我们进行了“给鞋宝宝找朋友”这一活动,帮助幼儿掌握如何区分鞋子的左右。在亲子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亲子游戏“我为爸爸妈妈系围巾”,幼儿和父母一起边玩边学会了系围巾的方法。总之,我们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操作中,得到生活体验,得到生活能力锻炼。

三、利用一日活动,让幼儿进行生活技能的操作练习

为了使幼儿熟练掌握生活技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幼儿反复练习。我们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学习途径。比如来园自己摆放自带物品、上午喝牛奶自己插吸管、有鼻涕了自己去拿面巾纸擦干净、中午吃饭是自己动手吃完饭和菜……所有的环节和活动在这种“家”的情景中展开,以不同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参与、动手实践,从而多维立体的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四、家园共育,达成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园之间要及时沟通信息,交流看法,确定教育策略,协调实施针对性的教育。老师与家长加强日常联系,达成一致目标,为此,我们召开了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孩子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希望家长在家中为幼儿创设自己动手的条件,让孩子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传授给家长们一些教学技巧。在家园联系栏里,我们定期向家长宣传生活活动指导要点,还向家长介绍一些有关的常识,如“怎么教幼儿自己穿脱衣”等。我们还把每月的培养目标,写在家园联系栏里,交待内容,让家长了解。家长明确了活动意义,在家里不仅督促幼儿,还教会幼儿一些掌握技能的窍门,并时常和教师商讨教育的方法,谈一谈自己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学会生活自理是幼儿的必须要掌握的,在生活自理的过程中幼儿也会得到许多快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也能促进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家庭幼儿园,社会都应该重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在家庭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能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创设一个锻炼的环境,挖掘一个锻炼的空间,那么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就能不失所望。这对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肯定是有益的,因此我认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是非常必要。

幼儿园小班自理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开题报告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开题报告宝塔区第二幼儿园课题组张延红一、选题背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对幼儿来说是一项基本的技能,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幼儿的坚持性、独立性、责任心和自信心的培养以及锻炼幼儿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较早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将使孩子受益一生。但由于现代家庭的对幼儿的包办干预严重,导致大部分幼儿在幼儿园期间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不足,例如在独自就餐、如厕、午睡及与同龄人交流等具体事务上的存在困难,这些困难导致很多幼儿会产生极大的挫败感,主要表现在对上幼儿园排斥、在幼儿园不愿上厕所等。刚刚入园的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出始阶段,就像一张白纸,可塑性非常强,是培养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的最佳时期,故我选择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研究》这一课题,来探索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以期达到提高我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目的。二、理论依据: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的任务,是要为幼儿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而幼儿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习惯的培养,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意义重大。《纲要》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提出: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要让幼儿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所以,如何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成为众多家长及幼教工作者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三、实用价值:第一,达到对广大幼儿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更新幼儿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解决很多幼儿教师在实践中的难题。第二,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丰富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的活动,增强幼儿的坚持性、独立性、责任心和自信心以及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提高幼儿的独立能力,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使良好的生活习惯伴随幼儿一生,使幼儿受益终

行为习惯是指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符合道德规范和原则要求的习以为常的行为倾向和社会风尚。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幼儿时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熏陶,会对幼儿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那么呢?一、循循善诱,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老师要明确不同年龄段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与侧重。在向幼儿提出每一点要求之前,要事先考虑,根据幼儿能力逐步提高,循序渐进。如小班的孩子在一开始,只要让幼儿掌握简单的生活规则。如:上课安静地坐好,不影响别人等。在社会行为方面则要求待人要有礼貌,早上来园见到老师要说“老师早上好”!下午离园要会说“老师再见”!受到别人的帮助要说“谢谢”!与人讲话要专心,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插嘴,午餐不掉饭粒,饭菜全吃光……在这些过程中教师做到语言简练、内容具体,孩子们做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为了让孩子们记住,我们将要求编成儿歌,教给孩子。如在要求孩子讲文明礼貌时,我们将要求编成儿歌《人人夸我好宝宝》。“小朋友,早早起,进园叫声老师早。见到同伴微微笑,看见长辈问声好。讲文明、懂礼貌,人人夸我好宝宝”。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时,我们创编了儿歌《样样都吃身体棒》。“小朋友们个个棒,洗净小手坐桌旁。青菜绿呀萝卜红,西红柿呀水灵灵,米饭馒头香喷喷,样样都吃不挑拣,宝宝身体最最棒”。二、创设环境,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学家杜威说过:“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因此,我们对周围的环境进行精心设计,让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教育氛围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熏陶,养成习惯。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在活动室内专门设置了“好习惯之星”评比栏,每周评出习惯好的孩子十名,将这十名孩子的照片放在栏中,每周更换。有了这个,孩子们对每周老师提出的习惯要求就会尽心去做,效果非常好。为了让孩子们掌握习惯要求,我们将室内的主题墙与良好习惯紧密相连,如本周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叠衣服,我们就将叠衣服的顺序图贴在主题墙内,并附儿歌,让孩子们边看边叠边读,幼儿很快就学会了。在室外环境中,我们将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喷绘成一幅幅图片,张贴在孩子们每天都要经过的走廊、楼道等地方,在赏心悦目的教育氛围中,随时随地地提醒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运用游戏,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尤其是角色游戏,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反复感知、体验、模仿角色的优良行为,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我班有位小朋友叫明明,入园好长时间了,每天来园离园从不与老师打招呼,他妈妈叫他也不说,我一想,要是让他担任角色会怎样呢?于是在“娃娃家”游戏中我让他一个人待在“家”里,然后我到他家去做客,我故意将门敲得响一点,他问:“谁呀?”“您请进。”“您要喝水吗?”我一惊,也挺会说的吗,于是我与他聊了一会儿,我起身要走时,他说:“再见!”可是下午放学时他又不与我打招呼了。第二天,我又让他在“小医院”游戏中扮“医生”,我扮“病人”到“医院”看病,他热情地说:“您请坐,哪儿不好受?”我说:“头疼。”他说:“我给您检查一下。”过了一会儿,她说:“我开点药,您吃了就好了”。我说:“谢谢!”她说:“不用谢。”我走的时候还跟我说“再见”。经过几次的反复训练,现在明明能主动与我打招呼,看见其他小朋友和家长也很有礼貌了。四、 正确评价,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幼儿由于没有完全掌握自我评价的内部标准,因此需要成人的评价来界定自己的行为。这就是说教师、家长的评价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如在孩子帮助老师拿送各种游戏器材、收拾玩具、摆放桌椅等,教师要给予认同、赞赏的积极评价,增强幼儿的自尊与自信。面对孩子的过失行为,教师给予关心与期望的评价,如:当孩子乱扔垃圾的时候,老师可以跟大家说:“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将地上的垃圾捡起扔进垃圾桶里,做个讲卫生的好宝宝!”当有的孩子活动时不遵守规则时,可以用孩子感兴趣的游戏来约束他的行为。让幼儿在宽容、理解中自觉地改正过失,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五、言传身教,为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好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在孩子的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平时能够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树立正确榜样,潜移默化的来影响孩子、教育孩子。为此,教师要做到仪表大方,衣着整洁,精神振作,语言亲切,经常给幼儿加以帮助,提高其自理能力。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时刻注意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点滴的闪光思想,及时发现,及时提出,在积极的师幼互动中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孩子们的帮助,如晨间拿玩具时,我们真诚地对孩子说声“请”,拿好后对孩子说声“谢谢!”教师这样以身作则,使幼儿在平等的氛围中受到礼貌的熏陶,从而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六、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除了幼儿园教育外,还需要家庭的配合,家庭教育也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一切事情都由大人包办代替,要什么给什么,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习惯。而此时幼儿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幼儿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如果家庭教育配合,会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反之,也会对幼儿园教育产生抵消作用。因此,我们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园橱窗、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端正家长的教育态度,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帮助家长克服“重智轻德”的思想障碍,从而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家庭中得到延伸和巩固。就拿叠衣服来说吧,由于天气或冷或热,幼儿穿的衣服也就或多或少,多了天气热就得脱衣服,我们教育孩子脱下的衣服要叠整齐放在柜子里,有的孩子很快就能叠好,但有的孩子却很难,为此我们专门进行了“自己的事自己做”主题活动,并让家长配合我们的工作,一个星期下来,孩子们动手能力明显增强了。总之,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必须将它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通过幼儿园、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氛围,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摘要: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产生深远的意义,但现在大部分的幼儿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

我们在家庭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能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创设一个锻炼的环境,挖掘一个锻炼的空间,那么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就能不失所望。这对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肯定是有益的,因此我认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小班幼儿   生活自理能力    儿歌    游戏    一日活动   家园共育

正文

目前,大部分每个家庭中都只有一个孩子,受着两代甚至三代人的恩宠,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任何事都有人为他们包办代替,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从而导致孩子失去很多自己做事的机会。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由于以前家长地包办代替,养成事事依赖大人的习惯,没有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意识。因此我们先从精神和心理上入手,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气氛,产生生活自理的愿望。结合游戏活动  游戏是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良好途径,我们还将枯燥的自理活动内容寓于游戏之中,来提高幼儿的兴趣。

根据我国《幼儿园指导纲要》的要求,对于幼儿,我们不能只是将其看成是一个“被保护的人”,要不断地指导幼儿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产生深远的意义,但现在大部分的幼儿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健康领域所提出的目标之一。如今《指南》一再的强调“指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能力的基本方法”,可见,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一、利用儿歌,使幼儿愿意自己动手来做事

小班幼儿年龄小,各种能力本来就弱,再加上在家里事事都有别人为他们包办代替,失去了许多做事的机会,小朋友们也养成了习惯,根本不愿意动手做事情。每当上完厕所的时候,许多小朋友们就会喊:“老师、老师,帮我提裤子”。特别是午睡后起床的时候,更是喊声一片,“老师、老师帮我穿衣服。”“老师、老师帮我穿鞋子”……有的小朋友本来是还可以动手的,听见别的小朋友再叫,也不愿意动手了,就坐在床上等老师来帮他。可是小班的幼儿特别喜欢边读边做事,因此我们利用了这一特征,为了让幼儿愿意自己动手做事,我们就编了一些好听的儿歌,上完厕所后,就教幼儿念“毛衣卷起来,秋衣塞进裤子里,前面塞一塞,后面塞一塞,左面塞一塞,右面塞一塞,小裤子提一提,毛衣放下来.”幼儿边念儿歌边自己动手提裤子,一周下来,幼儿基本上都会提裤子了。比如穿衣时,我们先让幼儿认识衣领、衣袖、衣襟,再教他们穿衣:衣服后面向着自己,两手握住衣领,喊一声“刮大风啰!”将衣服甩在身后,搭在身上;接着继续说、做:“风来我不怕,露出小脑袋,将手伸到袖筒里”。让幼儿手里拿着衣服喊着、笑着、做着,非常开心。我们让幼儿在提裤子、洗手、进餐、脱衣服、穿衣服、穿鞋子时都非常开心的念着儿歌,通过一个月的练习,大部分幼儿都非常乐意自己动手做事了,还学会了许多的本领。

二、利用各种游戏,让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方法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就设计各种游戏,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方法。在区角活动中我们设计了“给小动物喂食”,让幼儿再给动物喂食使不仅锻炼了小肌肉的发展,还学会了使用勺子的方法,还设计了“芭比时装秀”,让幼儿在给芭比娃娃换衣服时,学会了穿衣服、扣扣子的方法。当发现很多孩子不能区分鞋子的左右时,我们进行了“给鞋宝宝找朋友”这一活动,帮助幼儿掌握如何区分鞋子的左右。在亲子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亲子游戏“我为爸爸妈妈系围巾”,幼儿和父母一起边玩边学会了系围巾的方法。总之,我们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操作中,得到生活体验,得到生活能力锻炼。

三、利用一日活动,让幼儿进行生活技能的操作练习

为了使幼儿熟练掌握生活技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幼儿反复练习。我们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学习途径。比如来园自己摆放自带物品、上午喝牛奶自己插吸管、有鼻涕了自己去拿面巾纸擦干净、中午吃饭是自己动手吃完饭和菜……所有的环节和活动在这种“家”的情景中展开,以不同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参与、动手实践,从而多维立体的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四、家园共育,达成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园之间要及时沟通信息,交流看法,确定教育策略,协调实施针对性的教育。老师与家长加强日常联系,达成一致目标,为此,我们召开了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孩子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希望家长在家中为幼儿创设自己动手的条件,让孩子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传授给家长们一些教学技巧。在家园联系栏里,我们定期向家长宣传生活活动指导要点,还向家长介绍一些有关的常识,如“怎么教幼儿自己穿脱衣”等。我们还把每月的培养目标,写在家园联系栏里,交待内容,让家长了解。家长明确了活动意义,在家里不仅督促幼儿,还教会幼儿一些掌握技能的窍门,并时常和教师商讨教育的方法,谈一谈自己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学会生活自理是幼儿的必须要掌握的,在生活自理的过程中幼儿也会得到许多快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也能促进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家庭幼儿园,社会都应该重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在家庭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能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创设一个锻炼的环境,挖掘一个锻炼的空间,那么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就能不失所望。这对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肯定是有益的,因此我认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是非常必要。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毕业论文

1.幼儿保育与健康研究2.幼儿锻炼与健康研究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4.幼儿膳食研究5.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研究6.幼儿园的生活制度研究7.幼儿意外事故研究8.城乡幼儿园保育工作差异研究9.城乡幼儿生长发育研究

摘要: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产生深远的意义,但现在大部分的幼儿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

我们在家庭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能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创设一个锻炼的环境,挖掘一个锻炼的空间,那么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就能不失所望。这对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肯定是有益的,因此我认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小班幼儿   生活自理能力    儿歌    游戏    一日活动   家园共育

正文

目前,大部分每个家庭中都只有一个孩子,受着两代甚至三代人的恩宠,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任何事都有人为他们包办代替,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从而导致孩子失去很多自己做事的机会。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由于以前家长地包办代替,养成事事依赖大人的习惯,没有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意识。因此我们先从精神和心理上入手,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气氛,产生生活自理的愿望。结合游戏活动  游戏是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良好途径,我们还将枯燥的自理活动内容寓于游戏之中,来提高幼儿的兴趣。

根据我国《幼儿园指导纲要》的要求,对于幼儿,我们不能只是将其看成是一个“被保护的人”,要不断地指导幼儿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产生深远的意义,但现在大部分的幼儿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健康领域所提出的目标之一。如今《指南》一再的强调“指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能力的基本方法”,可见,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一、利用儿歌,使幼儿愿意自己动手来做事

小班幼儿年龄小,各种能力本来就弱,再加上在家里事事都有别人为他们包办代替,失去了许多做事的机会,小朋友们也养成了习惯,根本不愿意动手做事情。每当上完厕所的时候,许多小朋友们就会喊:“老师、老师,帮我提裤子”。特别是午睡后起床的时候,更是喊声一片,“老师、老师帮我穿衣服。”“老师、老师帮我穿鞋子”……有的小朋友本来是还可以动手的,听见别的小朋友再叫,也不愿意动手了,就坐在床上等老师来帮他。可是小班的幼儿特别喜欢边读边做事,因此我们利用了这一特征,为了让幼儿愿意自己动手做事,我们就编了一些好听的儿歌,上完厕所后,就教幼儿念“毛衣卷起来,秋衣塞进裤子里,前面塞一塞,后面塞一塞,左面塞一塞,右面塞一塞,小裤子提一提,毛衣放下来.”幼儿边念儿歌边自己动手提裤子,一周下来,幼儿基本上都会提裤子了。比如穿衣时,我们先让幼儿认识衣领、衣袖、衣襟,再教他们穿衣:衣服后面向着自己,两手握住衣领,喊一声“刮大风啰!”将衣服甩在身后,搭在身上;接着继续说、做:“风来我不怕,露出小脑袋,将手伸到袖筒里”。让幼儿手里拿着衣服喊着、笑着、做着,非常开心。我们让幼儿在提裤子、洗手、进餐、脱衣服、穿衣服、穿鞋子时都非常开心的念着儿歌,通过一个月的练习,大部分幼儿都非常乐意自己动手做事了,还学会了许多的本领。

二、利用各种游戏,让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方法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就设计各种游戏,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方法。在区角活动中我们设计了“给小动物喂食”,让幼儿再给动物喂食使不仅锻炼了小肌肉的发展,还学会了使用勺子的方法,还设计了“芭比时装秀”,让幼儿在给芭比娃娃换衣服时,学会了穿衣服、扣扣子的方法。当发现很多孩子不能区分鞋子的左右时,我们进行了“给鞋宝宝找朋友”这一活动,帮助幼儿掌握如何区分鞋子的左右。在亲子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亲子游戏“我为爸爸妈妈系围巾”,幼儿和父母一起边玩边学会了系围巾的方法。总之,我们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操作中,得到生活体验,得到生活能力锻炼。

三、利用一日活动,让幼儿进行生活技能的操作练习

为了使幼儿熟练掌握生活技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幼儿反复练习。我们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学习途径。比如来园自己摆放自带物品、上午喝牛奶自己插吸管、有鼻涕了自己去拿面巾纸擦干净、中午吃饭是自己动手吃完饭和菜……所有的环节和活动在这种“家”的情景中展开,以不同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参与、动手实践,从而多维立体的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四、家园共育,达成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园之间要及时沟通信息,交流看法,确定教育策略,协调实施针对性的教育。老师与家长加强日常联系,达成一致目标,为此,我们召开了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孩子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希望家长在家中为幼儿创设自己动手的条件,让孩子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传授给家长们一些教学技巧。在家园联系栏里,我们定期向家长宣传生活活动指导要点,还向家长介绍一些有关的常识,如“怎么教幼儿自己穿脱衣”等。我们还把每月的培养目标,写在家园联系栏里,交待内容,让家长了解。家长明确了活动意义,在家里不仅督促幼儿,还教会幼儿一些掌握技能的窍门,并时常和教师商讨教育的方法,谈一谈自己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学会生活自理是幼儿的必须要掌握的,在生活自理的过程中幼儿也会得到许多快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也能促进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家庭幼儿园,社会都应该重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在家庭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能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创设一个锻炼的环境,挖掘一个锻炼的空间,那么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就能不失所望。这对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肯定是有益的,因此我认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是非常必要。

小班自理能力论文的文献

摘要: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产生深远的意义,但现在大部分的幼儿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

我们在家庭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能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创设一个锻炼的环境,挖掘一个锻炼的空间,那么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就能不失所望。这对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肯定是有益的,因此我认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小班幼儿   生活自理能力    儿歌    游戏    一日活动   家园共育

正文

目前,大部分每个家庭中都只有一个孩子,受着两代甚至三代人的恩宠,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任何事都有人为他们包办代替,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从而导致孩子失去很多自己做事的机会。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由于以前家长地包办代替,养成事事依赖大人的习惯,没有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意识。因此我们先从精神和心理上入手,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气氛,产生生活自理的愿望。结合游戏活动  游戏是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良好途径,我们还将枯燥的自理活动内容寓于游戏之中,来提高幼儿的兴趣。

根据我国《幼儿园指导纲要》的要求,对于幼儿,我们不能只是将其看成是一个“被保护的人”,要不断地指导幼儿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产生深远的意义,但现在大部分的幼儿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健康领域所提出的目标之一。如今《指南》一再的强调“指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能力的基本方法”,可见,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一、利用儿歌,使幼儿愿意自己动手来做事

小班幼儿年龄小,各种能力本来就弱,再加上在家里事事都有别人为他们包办代替,失去了许多做事的机会,小朋友们也养成了习惯,根本不愿意动手做事情。每当上完厕所的时候,许多小朋友们就会喊:“老师、老师,帮我提裤子”。特别是午睡后起床的时候,更是喊声一片,“老师、老师帮我穿衣服。”“老师、老师帮我穿鞋子”……有的小朋友本来是还可以动手的,听见别的小朋友再叫,也不愿意动手了,就坐在床上等老师来帮他。可是小班的幼儿特别喜欢边读边做事,因此我们利用了这一特征,为了让幼儿愿意自己动手做事,我们就编了一些好听的儿歌,上完厕所后,就教幼儿念“毛衣卷起来,秋衣塞进裤子里,前面塞一塞,后面塞一塞,左面塞一塞,右面塞一塞,小裤子提一提,毛衣放下来.”幼儿边念儿歌边自己动手提裤子,一周下来,幼儿基本上都会提裤子了。比如穿衣时,我们先让幼儿认识衣领、衣袖、衣襟,再教他们穿衣:衣服后面向着自己,两手握住衣领,喊一声“刮大风啰!”将衣服甩在身后,搭在身上;接着继续说、做:“风来我不怕,露出小脑袋,将手伸到袖筒里”。让幼儿手里拿着衣服喊着、笑着、做着,非常开心。我们让幼儿在提裤子、洗手、进餐、脱衣服、穿衣服、穿鞋子时都非常开心的念着儿歌,通过一个月的练习,大部分幼儿都非常乐意自己动手做事了,还学会了许多的本领。

二、利用各种游戏,让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方法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就设计各种游戏,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方法。在区角活动中我们设计了“给小动物喂食”,让幼儿再给动物喂食使不仅锻炼了小肌肉的发展,还学会了使用勺子的方法,还设计了“芭比时装秀”,让幼儿在给芭比娃娃换衣服时,学会了穿衣服、扣扣子的方法。当发现很多孩子不能区分鞋子的左右时,我们进行了“给鞋宝宝找朋友”这一活动,帮助幼儿掌握如何区分鞋子的左右。在亲子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亲子游戏“我为爸爸妈妈系围巾”,幼儿和父母一起边玩边学会了系围巾的方法。总之,我们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操作中,得到生活体验,得到生活能力锻炼。

三、利用一日活动,让幼儿进行生活技能的操作练习

为了使幼儿熟练掌握生活技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幼儿反复练习。我们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学习途径。比如来园自己摆放自带物品、上午喝牛奶自己插吸管、有鼻涕了自己去拿面巾纸擦干净、中午吃饭是自己动手吃完饭和菜……所有的环节和活动在这种“家”的情景中展开,以不同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参与、动手实践,从而多维立体的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四、家园共育,达成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园之间要及时沟通信息,交流看法,确定教育策略,协调实施针对性的教育。老师与家长加强日常联系,达成一致目标,为此,我们召开了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孩子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希望家长在家中为幼儿创设自己动手的条件,让孩子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传授给家长们一些教学技巧。在家园联系栏里,我们定期向家长宣传生活活动指导要点,还向家长介绍一些有关的常识,如“怎么教幼儿自己穿脱衣”等。我们还把每月的培养目标,写在家园联系栏里,交待内容,让家长了解。家长明确了活动意义,在家里不仅督促幼儿,还教会幼儿一些掌握技能的窍门,并时常和教师商讨教育的方法,谈一谈自己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学会生活自理是幼儿的必须要掌握的,在生活自理的过程中幼儿也会得到许多快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也能促进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家庭幼儿园,社会都应该重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在家庭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能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创设一个锻炼的环境,挖掘一个锻炼的空间,那么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就能不失所望。这对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肯定是有益的,因此我认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是非常必要。

孩子在家里,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几乎都有父母细心照顾,在父母照料下生活, 孩子能独立支配的活动和事情很少,独立生活的能力,自理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都较差。为此,家长要提前从以下方面做好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及早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一)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即将成为一个小学生了, 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师,要慢慢地学会生存、生活、学习和劳动, 能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学习生活中,要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二)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孩子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习惯,逐渐减少父母或其它成人的照顾,学会生存。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学会自己起床睡觉,脱穿衣服鞋袜,铺床叠被,学会洗脸、漱口、刷牙、洗手、洗脚、自己大小便,学会摆放、洗涮碗筷、端菜盛饭,收拾饭桌;学会洗简单的衣物,如小手绢、袜子等。(三)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画册、文具和玩具;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它工具,会削铅笔,并能制作简单的玩具等。(四)培养孩子服务性劳动的能力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点简单的劳动技能,会开、关门窗,扫 地、抹桌椅,在活动、游戏或开饭前后,拿出或放回餐具、玩具、用具、其它用具和图书等。

  • 索引序列
  • 小班幼儿自理能力毕业论文
  • 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现状研究论文
  • 幼儿园小班自理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毕业论文
  • 小班自理能力论文的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