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自己都不要形象了,你献个毛的计策。
2001年 论文《意大利广告设计及广告人》发表于《包装世界》期2001年 论文《德国招贴设计思考》发表于《包装世界》期2001年 论文《法国招贴设计思考》发表于《包装世界》期2001年 论文《西班牙广告设计的独特风格》发表于《包装世界》期2001年 论文《推进全球驱动战略》发表于《包装世界》期2004年 论文《宣传册设计的整体构筑》发表于《包装世界》期2004年 作品《宣传册设计的整体构筑》发表于《包装世界》期2004年 论文《以形会意 以意会心》发表于《包装世界》期2004年 作品《成朝晖作品-(上)》发表于《包装世界》期2004年 作品《成朝晖作品-(下)》发表于《包装世界》期2004年 论文《汉字设计“形”与“意”的再创造》发表于《装饰》期2005年 论文《汉字设计“形”与“意”的研究》发表于《新美术》期2006年 论文《设计无疆界——综合设计教学研究刍论》发表于《中国美术馆》期2006年 论文《走向综合化的设计教育》发表于《包装世界》2006. 期2007年 论文《行板》发表于《包装&设计》“设计人生”栏目 2007年1期2007年 论文《空间· 时间·人间--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象系统设计》发表于《新设计》第5集版2007年 作品《从平面到立体 从视觉到触觉--成朝晖设计作品》发表于《新设计》第5集版2007年 论文《设计的未来与未来的设计--解析非物质设计》发表于《中国美术馆》期2007年 《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审视城市形象营造》发表于《新美术》期2008年《在知性中酝酿--成朝晖设计作品》作品与文章 发表于《新平面》第15期2008年 论文《感·触--构建感官的设计地图》发表于《360度》第16期 年 论文《非物质时代之中国设计教育发展》发表于《包装世界》2008年期 总第118期2008年 论文《城市形象的认知与表述》发表于《新美术》期 年 论文《建构识别视觉 获取感知认同 彰显城市特质--关于杭州城市标志形象的营造》发表于《包装世界》2008年期 总第120期2008年 论文《艺术中的设计与设计中的艺术》发表于《中国美术馆》期2008年 论文《城市形象系统研究的维度》发表于《中国美术馆》期2009年 论文《杭州城市形象系统设计研究》发表于《包装世界》2009年期 总第121期2009年 论文《城市气息--城市形象嗅觉识别系统营造》发表于《中国美术馆》期2009年 论文《“城市特质”-- 城市形象系统的差异化定位》发表于《新美术》期2010年 论文《设计理想与教育未来--针对非物质时代研究生教学之思考》发表于《创意设计》期2010年 论文《设计理想与教育未来--针对非物质时代研究生教学之思考》发表于《道生悟成-中国( 国际)艺术设计研究生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978-7-81083-957-02010年 论文《城市形象系统设计的认知》发表于《设计学论坛》第二卷,南京大学出版社,年 论文《杭州城市标志营造——识别·认同·特质》发表于《美美与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ISBN978-7-5480-0140-9,
东莞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人们的文明程度也随之提高!建设东莞城市形象应当每个人提高自己的文明素质水平,也要提高文化水平才能形成东莞城市形象。
可以班忙写的这个挺简单的
摘要:城市形象是城市的名片,是城市获得发展的条件。城市形象对于城市获得社会支持、公众认可起着重要作用。在分析城市形象构成要素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形象塑造的五方面内容,以期能够5I导城市形象的塑造工作。关键词:城市形象;定位;公众需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形象研究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国际以及国内的众多专家学者都进行了探讨。但是受西方潮流的影响,我国的城市形象建设缺乏独特性和竞争力,闻名世界的特色城市很少,因此本文试图探索。一,城市形象的构成要素城市形象是公众对构成城市的各个方面要素的总体评价和感知。包括城市的总体特征和风格、知名度以及城市形象定位三个方面内容。1城市形象的总体特征和风格城市形象的总体特征指城市最为显著的能代表城市整体情况的特征,这是公众对城市的总体性及概括性认识。城市形象的总体特征可以包含两大类,一类是外在的总体特征,即城市形象的硬件部分,包括城区特定的自然环境形象和人工的环境形象;一类是内在的总体特征,即城市形象的软件部分,包括城市市民精神形象和城市文化形象要素等。2城市形象的知名度知名度是评价城市形象的基本指标。知名度是一个城市被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名气大小的客观尺度。高的知名度能够获得更多的公众评价,吸引外来资源,提高城市形象。3城市形象的定位城市形象来源于城市的建设程度,但又不仅仅限于此,它更多地来源于公众评价。虽然城市建设者们不遗余力地自认为建设了良好城市形象,但未必得到公众的认可。这其中的原因来源于城市定位不准确。城市定位是城市在公众心目中的特定位置,这个特定位置一般是根据特定城市与同类城市相比较而确定的。这是城市的建设形象和城市知名度的交接点,也是公众对城市形象评价的主要方面。二、城市形象的塑造1满足公众需求——城市形象塑造优先考虑的因素如前所述,城市形象主要来源于社会公众对于城市总体特征的评价,因此城市形象塑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城市是否能够满足城市公众的需求,是否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可,这是城市形象塑造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很多的城市建设都走入了一个误区:城市形象成了当地官员的一个政绩工程,全然不顾城市形象的历史和现实,一味追求城市美化、亮化,而忽略了公众与城市形象的和谐统一。例如2008年4月3日,合肥市市容局提出的让合肥市成为“无摊”城市的提法就遭到了媒体和公众的质疑。政府执政的出发点应该是“执政为民”,而不是扰民。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刚刚起步,远没有达到国外发达国家水平,“无摊”虽然会使城市管理方便、城市市容整洁,但是却从根本上影响到了普通市民的基本生活,政府应该梳理引导而不是简单的制止取消。因此在城市形象塑造过程中,应从“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观出发,重视社会公众的需求,在城市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建设城市形象,体现城市形象和城市公众的和谐统一。2放眼战略——城市形象塑造的规划城市形象是一种总体评价,是包括城市视觉、城市环境、城市行为、城市理念等4个一级子系统,城市概况、城市发展、城市管理、城市文化等10个二级子系统,城市性质、城市规模、规划状况等30个要素构成的城市形象系统。因此城市形象的塑造绝不是简单的拆掉旧有建筑建立高楼,也不是简单的设计城市的标志口号,更不是盲目圈地占地扩大城市规模,而是要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全盘考虑,从战略的高度进行城市形象的规划。因此,我们应该从规划体系上建立历史与现代的结合、空间与水平的结合、自然与人文的结合的多元结构;从规划原理上建立城市整体的高效发展与持续发展相结合的二元理论一从规划层次上建立以总体规划为指导,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具体执行的立体层次,从规划内容上建立对城市硬件系统(外在形象)与软件系统(内在文化)相结合的城市总体形象效果,正确处理好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治理之间的矛盾。另外,我们也要建立科学的城市形象规划执行程序,以保证城市规划发挥它的作用。科学的城市规划程序包括:加强城市规划的统一管理,保证城市建设按照规划统一进行,各个城市应该明确规划部门对于城市规划的主导权与审批权,并能统一调配城市管理的相关部门协同工作;用科学的手段保证规划的具体执行,运用现代化的立体模型建立规划图,请专家进行咨询,运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设计。加强城市规划的执行后的管理,打击那些违法违章建筑,保证城市的整体统一性。3准确定位——城市形象塑造的前提城市形象定位是预期在公众的头脑中占据一个有利位置,它是城市出现在公众评价中的首要形象,对公众形成城市形象的评价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城市形象建设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来源于城市形象定位不准确。准确的城市形象定位对城市形象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能够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城市获得更多的经济、政策支持;其次,有助于城市整合各方面资源打造知名城市;再次,有利于增强市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使市民在城市建设中更多地发挥聪明才智,最后,能够为公众提供差别化利益,通过定位向公众传递与众不同的信息,使城市的个性清楚地凸显在公众面前,从而引发他们的联想与支持。 要准确地进行城市形象定位,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必须来源于对城市的透彻了解,城市定位就是改变以前的“由内而外”(城市建设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建立美丽的城市)的做法而采用“由外而内”(广大公众需要什么样的城市)的方法来规划建设城市。根据自己作为公众的体会来估计城市的变化,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也是城市普通公众,他们对城市的需求也可以成为借鉴的因素,关注同类竞争城市,中国的城市有多种分类方法,从城市规模、城市文化、城市特色、城市位置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同类竞争者的位置,城市形象定位就是要区别这些同类竞争者,而不是建成千城一面,大而全。城市形象定位应该在更广阔的时空领域中进行,尊重历史、着眼现在、关注未来。4凸显个性——城市形象建设的主要内容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间加大了各方面的交流,城市建设者们也通过学习、模仿、拷贝的途径来规划和建设城市,致使我国城市建设都走向了“统一风格”,很多县、市级城市变成了各大城市的缩微版本,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一栋栋接天的高楼成为城市的代表形象,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特个性。实际上,城市也如同人一样,与众不同才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因此,建设个性化的城市形象是城市建设中的主要内容。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第一,城市建设要重视城市的历史文化,拒绝盲目的“去旧换新”,很多城市的旧有城区、旧有建筑等都与历史有关,在这些地方承载着很多典故民俗,这些正是城市发展的独特文化底蕴,不应该“一拆了之”;第二,专注一两个城市亮点充分展示,个性就是不同于别人,我们需要在城市功能齐全的情况下,突出某一独特因素,成为吸引公众标志性的内容。第三,注重城市长远发展,城市个性也不是一个建筑,一次形象策划能够完成的,它是多方面的内容的结合,需要日积月累。5整合营销——城市形象传播的利剑城市形象塑造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传播城市形象,让城市走出去,让更多的世人了解城市。城市形象传播需要一个完整的系统,其中包括:(1)便于传播的城市名称和标志。一般来说城市名称是已经确定了的且已使用已久不应改变的,那么城市标志就需要认真设计。和企业标志一样,城市形象标志起到识别、烘托、传播城市形象的作用,因此最好请专业人员来设计或者通过社会征集的方式获得,并且要通过新闻发布会告知公众,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2)活动传播。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将中国的两大城市又以崭新的面貌展示在世界面前,举办有影响力的活动是形象传播的有效途径。每年5月18日的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就为廊坊打开了一扇面向国际的窗口,让廊坊有机会展示它的风采。(3)影视传播和出版传播。城市形象还可以通过拍摄吸引公众的影视剧和出版物来提高城市形象的知名度。(4)实施企业品牌形象工程。形成产业经济的集群优势。企业,是一个城市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来源,知名的企业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更是城市形象的主要组成部分。拥有一大批的知名企业同样能够拓展城市形象的传播。综上所述,城市形象塑造是现代城市竞争和发展的有力武器,城市形象的塑造需要城市自然环境与城市公众的和谐统一,需要对城市历史和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需要城市的准确定位和城市的综合发展条件的改善。参考文献:[1]黄静,品牌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仇保兴,优化城市形象的十大方略[J],浙江学刊,1906,(4)。[5]袁朝辉,谈公共环境标识设计与城市形象[J],地方经济,2007,(35)。
东莞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人们的文明程度也随之提高!建设东莞城市形象应当每个人提高自己的文明素质水平,也要提高文化水平才能形成东莞城市形象。
写作思路:可以根据城市的特点,提出合理的建议,比如积极发展旅游观光业,同时引进游艇、观光船等水上项目,积极发展旅游观光业,吸引居民来休闲娱乐;倾力打造文化娱乐产业、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等等。
正文:
作为东莞市民,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期待——希望我们的城市环境更优美、市容更整洁、秩序更优良、生态更和谐,希望我们的城市文明程度高、宜居宜业宜游形象好!而这一切,正是我们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初衷。
我的建议如是:
1、积极发展旅游观光业。城以河美,河以城靓。杨下河的水质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居民的生活环境,而且直接决定着未来北城区的城市形象。建议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按照“统一规划、分段整治”和“功能性、实用性、生态性”相结合的原则,对河道进行生态综合治理。
主要包括河堤加固、河底清淤、砌筑拦水坝、河堤防护、沿河污水管线铺设、护坡处理、两侧河堤绿化等内容。整个工程可坚持执行“生态、自然”这一理念,充分保护杨下河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同时引进游艇、观光船等水上项目,积极发展旅游观光业,吸引居民来休闲娱乐。
2、倾力打造文化娱乐产业。 和谐城市,一直崇尚文化的力量。我们邹城市具有极其厚重的文化历史积淀。 根据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文化名市”的目标,建议以高科技动感技术为手段,在杨下河两翼打造一个标志性的文化项目即“影像邹城”。通过高科技的手段精美地再现,让外来人真正地领悟到邹城市深厚的文化意蕴,达到宣传邹城的目的。
3、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随着钢山街道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先后建设了鑫琦社区、崇义社区、钢山花园社区,和正在建设的前八社区、杜庄社区、朱山社区等。
政府自己都不要形象了,你献个毛的计策。
写作思路:可以根据城市的特点,提出合理的建议,比如积极发展旅游观光业,同时引进游艇、观光船等水上项目,积极发展旅游观光业,吸引居民来休闲娱乐;倾力打造文化娱乐产业、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等等。
正文:
作为东莞市民,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期待——希望我们的城市环境更优美、市容更整洁、秩序更优良、生态更和谐,希望我们的城市文明程度高、宜居宜业宜游形象好!而这一切,正是我们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初衷。
我的建议如是:
1、积极发展旅游观光业。城以河美,河以城靓。杨下河的水质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居民的生活环境,而且直接决定着未来北城区的城市形象。建议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按照“统一规划、分段整治”和“功能性、实用性、生态性”相结合的原则,对河道进行生态综合治理。
主要包括河堤加固、河底清淤、砌筑拦水坝、河堤防护、沿河污水管线铺设、护坡处理、两侧河堤绿化等内容。整个工程可坚持执行“生态、自然”这一理念,充分保护杨下河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同时引进游艇、观光船等水上项目,积极发展旅游观光业,吸引居民来休闲娱乐。
2、倾力打造文化娱乐产业。 和谐城市,一直崇尚文化的力量。我们邹城市具有极其厚重的文化历史积淀。 根据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文化名市”的目标,建议以高科技动感技术为手段,在杨下河两翼打造一个标志性的文化项目即“影像邹城”。通过高科技的手段精美地再现,让外来人真正地领悟到邹城市深厚的文化意蕴,达到宣传邹城的目的。
3、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随着钢山街道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先后建设了鑫琦社区、崇义社区、钢山花园社区,和正在建设的前八社区、杜庄社区、朱山社区等。
我可 帮你
1.《浅谈恶俗争议广告》,载《陕西教育》2009年第2期2.《浅谈企业市场营销规划与战略》,载《管理观察》 2009年第3期3.《关于长吉两市未来发展规模预测与加强两市一体化、同城化建设的研究》,第三作者,载《农业与技术》2009年第5期4.《第二届东北城市发展论坛暨城市发展与城乡统筹理论研讨会综述》,第三作者,载《经济纵横》2009年第11 期5.《我国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改革》,第二作者,载《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2期6.《吉林省城市形象品牌化研究》,载《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第12 期7.《吉林省城市形象品牌化传播策略研究》,载《经营管理者》2010年12期8.《东北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载《东北城市年鉴2009》2010年
摘要:城市形象是城市的名片,是城市获得发展的条件。城市形象对于城市获得社会支持、公众认可起着重要作用。在分析城市形象构成要素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形象塑造的五方面内容,以期能够5I导城市形象的塑造工作。关键词:城市形象;定位;公众需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形象研究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国际以及国内的众多专家学者都进行了探讨。但是受西方潮流的影响,我国的城市形象建设缺乏独特性和竞争力,闻名世界的特色城市很少,因此本文试图探索。一,城市形象的构成要素城市形象是公众对构成城市的各个方面要素的总体评价和感知。包括城市的总体特征和风格、知名度以及城市形象定位三个方面内容。1城市形象的总体特征和风格城市形象的总体特征指城市最为显著的能代表城市整体情况的特征,这是公众对城市的总体性及概括性认识。城市形象的总体特征可以包含两大类,一类是外在的总体特征,即城市形象的硬件部分,包括城区特定的自然环境形象和人工的环境形象;一类是内在的总体特征,即城市形象的软件部分,包括城市市民精神形象和城市文化形象要素等。2城市形象的知名度知名度是评价城市形象的基本指标。知名度是一个城市被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名气大小的客观尺度。高的知名度能够获得更多的公众评价,吸引外来资源,提高城市形象。3城市形象的定位城市形象来源于城市的建设程度,但又不仅仅限于此,它更多地来源于公众评价。虽然城市建设者们不遗余力地自认为建设了良好城市形象,但未必得到公众的认可。这其中的原因来源于城市定位不准确。城市定位是城市在公众心目中的特定位置,这个特定位置一般是根据特定城市与同类城市相比较而确定的。这是城市的建设形象和城市知名度的交接点,也是公众对城市形象评价的主要方面。二、城市形象的塑造1满足公众需求——城市形象塑造优先考虑的因素如前所述,城市形象主要来源于社会公众对于城市总体特征的评价,因此城市形象塑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城市是否能够满足城市公众的需求,是否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可,这是城市形象塑造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很多的城市建设都走入了一个误区:城市形象成了当地官员的一个政绩工程,全然不顾城市形象的历史和现实,一味追求城市美化、亮化,而忽略了公众与城市形象的和谐统一。例如2008年4月3日,合肥市市容局提出的让合肥市成为“无摊”城市的提法就遭到了媒体和公众的质疑。政府执政的出发点应该是“执政为民”,而不是扰民。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刚刚起步,远没有达到国外发达国家水平,“无摊”虽然会使城市管理方便、城市市容整洁,但是却从根本上影响到了普通市民的基本生活,政府应该梳理引导而不是简单的制止取消。因此在城市形象塑造过程中,应从“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观出发,重视社会公众的需求,在城市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建设城市形象,体现城市形象和城市公众的和谐统一。2放眼战略——城市形象塑造的规划城市形象是一种总体评价,是包括城市视觉、城市环境、城市行为、城市理念等4个一级子系统,城市概况、城市发展、城市管理、城市文化等10个二级子系统,城市性质、城市规模、规划状况等30个要素构成的城市形象系统。因此城市形象的塑造绝不是简单的拆掉旧有建筑建立高楼,也不是简单的设计城市的标志口号,更不是盲目圈地占地扩大城市规模,而是要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全盘考虑,从战略的高度进行城市形象的规划。因此,我们应该从规划体系上建立历史与现代的结合、空间与水平的结合、自然与人文的结合的多元结构;从规划原理上建立城市整体的高效发展与持续发展相结合的二元理论一从规划层次上建立以总体规划为指导,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具体执行的立体层次,从规划内容上建立对城市硬件系统(外在形象)与软件系统(内在文化)相结合的城市总体形象效果,正确处理好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治理之间的矛盾。另外,我们也要建立科学的城市形象规划执行程序,以保证城市规划发挥它的作用。科学的城市规划程序包括:加强城市规划的统一管理,保证城市建设按照规划统一进行,各个城市应该明确规划部门对于城市规划的主导权与审批权,并能统一调配城市管理的相关部门协同工作;用科学的手段保证规划的具体执行,运用现代化的立体模型建立规划图,请专家进行咨询,运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设计。加强城市规划的执行后的管理,打击那些违法违章建筑,保证城市的整体统一性。3准确定位——城市形象塑造的前提城市形象定位是预期在公众的头脑中占据一个有利位置,它是城市出现在公众评价中的首要形象,对公众形成城市形象的评价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城市形象建设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来源于城市形象定位不准确。准确的城市形象定位对城市形象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能够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城市获得更多的经济、政策支持;其次,有助于城市整合各方面资源打造知名城市;再次,有利于增强市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使市民在城市建设中更多地发挥聪明才智,最后,能够为公众提供差别化利益,通过定位向公众传递与众不同的信息,使城市的个性清楚地凸显在公众面前,从而引发他们的联想与支持。 要准确地进行城市形象定位,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必须来源于对城市的透彻了解,城市定位就是改变以前的“由内而外”(城市建设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建立美丽的城市)的做法而采用“由外而内”(广大公众需要什么样的城市)的方法来规划建设城市。根据自己作为公众的体会来估计城市的变化,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也是城市普通公众,他们对城市的需求也可以成为借鉴的因素,关注同类竞争城市,中国的城市有多种分类方法,从城市规模、城市文化、城市特色、城市位置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同类竞争者的位置,城市形象定位就是要区别这些同类竞争者,而不是建成千城一面,大而全。城市形象定位应该在更广阔的时空领域中进行,尊重历史、着眼现在、关注未来。4凸显个性——城市形象建设的主要内容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间加大了各方面的交流,城市建设者们也通过学习、模仿、拷贝的途径来规划和建设城市,致使我国城市建设都走向了“统一风格”,很多县、市级城市变成了各大城市的缩微版本,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一栋栋接天的高楼成为城市的代表形象,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特个性。实际上,城市也如同人一样,与众不同才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因此,建设个性化的城市形象是城市建设中的主要内容。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第一,城市建设要重视城市的历史文化,拒绝盲目的“去旧换新”,很多城市的旧有城区、旧有建筑等都与历史有关,在这些地方承载着很多典故民俗,这些正是城市发展的独特文化底蕴,不应该“一拆了之”;第二,专注一两个城市亮点充分展示,个性就是不同于别人,我们需要在城市功能齐全的情况下,突出某一独特因素,成为吸引公众标志性的内容。第三,注重城市长远发展,城市个性也不是一个建筑,一次形象策划能够完成的,它是多方面的内容的结合,需要日积月累。5整合营销——城市形象传播的利剑城市形象塑造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传播城市形象,让城市走出去,让更多的世人了解城市。城市形象传播需要一个完整的系统,其中包括:(1)便于传播的城市名称和标志。一般来说城市名称是已经确定了的且已使用已久不应改变的,那么城市标志就需要认真设计。和企业标志一样,城市形象标志起到识别、烘托、传播城市形象的作用,因此最好请专业人员来设计或者通过社会征集的方式获得,并且要通过新闻发布会告知公众,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2)活动传播。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将中国的两大城市又以崭新的面貌展示在世界面前,举办有影响力的活动是形象传播的有效途径。每年5月18日的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就为廊坊打开了一扇面向国际的窗口,让廊坊有机会展示它的风采。(3)影视传播和出版传播。城市形象还可以通过拍摄吸引公众的影视剧和出版物来提高城市形象的知名度。(4)实施企业品牌形象工程。形成产业经济的集群优势。企业,是一个城市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来源,知名的企业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更是城市形象的主要组成部分。拥有一大批的知名企业同样能够拓展城市形象的传播。综上所述,城市形象塑造是现代城市竞争和发展的有力武器,城市形象的塑造需要城市自然环境与城市公众的和谐统一,需要对城市历史和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需要城市的准确定位和城市的综合发展条件的改善。参考文献:[1]黄静,品牌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仇保兴,优化城市形象的十大方略[J],浙江学刊,1906,(4)。[5]袁朝辉,谈公共环境标识设计与城市形象[J],地方经济,2007,(35)。
摘要:城市形象是城市的名片,是城市获得发展的条件。城市形象对于城市获得社会支持、公众认可起着重要作用。在分析城市形象构成要素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形象塑造的五方面内容,以期能够5I导城市形象的塑造工作。关键词:城市形象;定位;公众需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形象研究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国际以及国内的众多专家学者都进行了探讨。但是受西方潮流的影响,我国的城市形象建设缺乏独特性和竞争力,闻名世界的特色城市很少,因此本文试图探索。一,城市形象的构成要素城市形象是公众对构成城市的各个方面要素的总体评价和感知。包括城市的总体特征和风格、知名度以及城市形象定位三个方面内容。1城市形象的总体特征和风格城市形象的总体特征指城市最为显著的能代表城市整体情况的特征,这是公众对城市的总体性及概括性认识。城市形象的总体特征可以包含两大类,一类是外在的总体特征,即城市形象的硬件部分,包括城区特定的自然环境形象和人工的环境形象;一类是内在的总体特征,即城市形象的软件部分,包括城市市民精神形象和城市文化形象要素等。2城市形象的知名度知名度是评价城市形象的基本指标。知名度是一个城市被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名气大小的客观尺度。高的知名度能够获得更多的公众评价,吸引外来资源,提高城市形象。3城市形象的定位城市形象来源于城市的建设程度,但又不仅仅限于此,它更多地来源于公众评价。虽然城市建设者们不遗余力地自认为建设了良好城市形象,但未必得到公众的认可。这其中的原因来源于城市定位不准确。城市定位是城市在公众心目中的特定位置,这个特定位置一般是根据特定城市与同类城市相比较而确定的。这是城市的建设形象和城市知名度的交接点,也是公众对城市形象评价的主要方面。二、城市形象的塑造1满足公众需求——城市形象塑造优先考虑的因素如前所述,城市形象主要来源于社会公众对于城市总体特征的评价,因此城市形象塑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城市是否能够满足城市公众的需求,是否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可,这是城市形象塑造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很多的城市建设都走入了一个误区:城市形象成了当地官员的一个政绩工程,全然不顾城市形象的历史和现实,一味追求城市美化、亮化,而忽略了公众与城市形象的和谐统一。例如2008年4月3日,合肥市市容局提出的让合肥市成为“无摊”城市的提法就遭到了媒体和公众的质疑。政府执政的出发点应该是“执政为民”,而不是扰民。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刚刚起步,远没有达到国外发达国家水平,“无摊”虽然会使城市管理方便、城市市容整洁,但是却从根本上影响到了普通市民的基本生活,政府应该梳理引导而不是简单的制止取消。因此在城市形象塑造过程中,应从“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观出发,重视社会公众的需求,在城市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建设城市形象,体现城市形象和城市公众的和谐统一。2放眼战略——城市形象塑造的规划城市形象是一种总体评价,是包括城市视觉、城市环境、城市行为、城市理念等4个一级子系统,城市概况、城市发展、城市管理、城市文化等10个二级子系统,城市性质、城市规模、规划状况等30个要素构成的城市形象系统。因此城市形象的塑造绝不是简单的拆掉旧有建筑建立高楼,也不是简单的设计城市的标志口号,更不是盲目圈地占地扩大城市规模,而是要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全盘考虑,从战略的高度进行城市形象的规划。因此,我们应该从规划体系上建立历史与现代的结合、空间与水平的结合、自然与人文的结合的多元结构;从规划原理上建立城市整体的高效发展与持续发展相结合的二元理论一从规划层次上建立以总体规划为指导,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具体执行的立体层次,从规划内容上建立对城市硬件系统(外在形象)与软件系统(内在文化)相结合的城市总体形象效果,正确处理好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治理之间的矛盾。另外,我们也要建立科学的城市形象规划执行程序,以保证城市规划发挥它的作用。科学的城市规划程序包括:加强城市规划的统一管理,保证城市建设按照规划统一进行,各个城市应该明确规划部门对于城市规划的主导权与审批权,并能统一调配城市管理的相关部门协同工作;用科学的手段保证规划的具体执行,运用现代化的立体模型建立规划图,请专家进行咨询,运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设计。加强城市规划的执行后的管理,打击那些违法违章建筑,保证城市的整体统一性。3准确定位——城市形象塑造的前提城市形象定位是预期在公众的头脑中占据一个有利位置,它是城市出现在公众评价中的首要形象,对公众形成城市形象的评价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城市形象建设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来源于城市形象定位不准确。准确的城市形象定位对城市形象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能够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城市获得更多的经济、政策支持;其次,有助于城市整合各方面资源打造知名城市;再次,有利于增强市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使市民在城市建设中更多地发挥聪明才智,最后,能够为公众提供差别化利益,通过定位向公众传递与众不同的信息,使城市的个性清楚地凸显在公众面前,从而引发他们的联想与支持。 要准确地进行城市形象定位,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必须来源于对城市的透彻了解,城市定位就是改变以前的“由内而外”(城市建设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建立美丽的城市)的做法而采用“由外而内”(广大公众需要什么样的城市)的方法来规划建设城市。根据自己作为公众的体会来估计城市的变化,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也是城市普通公众,他们对城市的需求也可以成为借鉴的因素,关注同类竞争城市,中国的城市有多种分类方法,从城市规模、城市文化、城市特色、城市位置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同类竞争者的位置,城市形象定位就是要区别这些同类竞争者,而不是建成千城一面,大而全。城市形象定位应该在更广阔的时空领域中进行,尊重历史、着眼现在、关注未来。4凸显个性——城市形象建设的主要内容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间加大了各方面的交流,城市建设者们也通过学习、模仿、拷贝的途径来规划和建设城市,致使我国城市建设都走向了“统一风格”,很多县、市级城市变成了各大城市的缩微版本,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一栋栋接天的高楼成为城市的代表形象,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特个性。实际上,城市也如同人一样,与众不同才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因此,建设个性化的城市形象是城市建设中的主要内容。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第一,城市建设要重视城市的历史文化,拒绝盲目的“去旧换新”,很多城市的旧有城区、旧有建筑等都与历史有关,在这些地方承载着很多典故民俗,这些正是城市发展的独特文化底蕴,不应该“一拆了之”;第二,专注一两个城市亮点充分展示,个性就是不同于别人,我们需要在城市功能齐全的情况下,突出某一独特因素,成为吸引公众标志性的内容。第三,注重城市长远发展,城市个性也不是一个建筑,一次形象策划能够完成的,它是多方面的内容的结合,需要日积月累。5整合营销——城市形象传播的利剑城市形象塑造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传播城市形象,让城市走出去,让更多的世人了解城市。城市形象传播需要一个完整的系统,其中包括:(1)便于传播的城市名称和标志。一般来说城市名称是已经确定了的且已使用已久不应改变的,那么城市标志就需要认真设计。和企业标志一样,城市形象标志起到识别、烘托、传播城市形象的作用,因此最好请专业人员来设计或者通过社会征集的方式获得,并且要通过新闻发布会告知公众,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2)活动传播。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将中国的两大城市又以崭新的面貌展示在世界面前,举办有影响力的活动是形象传播的有效途径。每年5月18日的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就为廊坊打开了一扇面向国际的窗口,让廊坊有机会展示它的风采。(3)影视传播和出版传播。城市形象还可以通过拍摄吸引公众的影视剧和出版物来提高城市形象的知名度。(4)实施企业品牌形象工程。形成产业经济的集群优势。企业,是一个城市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来源,知名的企业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更是城市形象的主要组成部分。拥有一大批的知名企业同样能够拓展城市形象的传播。综上所述,城市形象塑造是现代城市竞争和发展的有力武器,城市形象的塑造需要城市自然环境与城市公众的和谐统一,需要对城市历史和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需要城市的准确定位和城市的综合发展条件的改善。参考文献:[1]黄静,品牌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仇保兴,优化城市形象的十大方略[J],浙江学刊,1906,(4)。[5]袁朝辉,谈公共环境标识设计与城市形象[J],地方经济,2007,(35)。
市场营销 活动主要是指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通过交换和创造商品及价值完成企业目标,增加企业经济利润的社会过程和管理过程。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市场营销 毕业 生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消费心理透视与市场营销管理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有序发展,我国现代企业组织的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开展水平,逐步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我国基层民众基础性思想认知观念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水平不断提升的历史背景之下,消费心理状态对企业市场营销工作最终开展效能的影响作用逐步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围绕消费心理透视与市场营销管理工作的相互关系问题选取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消费心理;市场营销;管理;分析讨论
随着我国现代国民经济和社会建设事业的顺利推进,以及国际商品市场市场环境中竞争态势的日趋激烈,我国现有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实际面对的市场激烈程度也在不断发展提升。近年来,在我国现代国民经济建设事业保持快速稳定增长态势的历史背景下,基础消费行为对国民经济增长发展事业的贡献效应逐步引起了广泛关注,而随着我国基层民众基础性思想观念认知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水平不断提升,消费心理因素对消费行为决策和市场营销活动开展水平的营销效应逐步引起了广泛密切关注,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具体围绕消费心理透视与市场营销管理工作的相互关系问题,展开简要的阐述论述分析。
一、消费心理的基本内涵和具体表现类型
(一)消费心理的基本内涵
所谓消费心理,就是独立的消费者个体在具体开展实物商品,以及劳务性服务项目的遴选、对照、细致分析、购买决策与实践、具体应用,以及应用效果和主观感受评价等实践活动过程中所产生和体验的一系列内在心理活动。消费心理对消费者最终形成的消费行为决策具备深刻影响,是最终决定消费者是否开展针对某一特定商品对象的购买实践行为的基础性决策因素。举例论之,图1表示魔种 篮球 鞋产品的外观示意图,因其外观设计特征而导致的消费者主观消费心理感受状态差异,对消费者实际获取的消费活动决策结果,具备极其深刻的影响效应。
(二)消费心理的具体表现类型
遵照消费者个体实际开展的消费行为的表现特征,通常可以其实际形成和表现的消费心理,具体划分为四种表现类型:
第一,从众心理,通常指的是传统消费心理学研究视域之下的“入乡随俗”心理,就是在看到周围人针对某些具体类型的商品类型展开购买行为基础上,自己也会跟随实施购买行为,因而这种消费心理具备一定程度的趋同特征。
第二,攀比心理,在攀比性消费心理的作用和驱使条件下,独立消费者在具体开展商品消费行为决策过程中,往往并不重点关注产品实际具备的应用价值和使用功能,而其主要的心理关注侧重点,则在于与周围其他人开展的商品购买行为实施比较。
第三,求实心理,所谓求实性消费心理,其在基本内涵和表现特征层次具备鲜明的彼此相反性,其具体的基本内涵,在于消费者在实际开展商品消费行为决策过程中,重点关注商品实际具备的实用性,以及对自身实际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实现了对商品消费行为综合效能水平的充分关注,具备较为充分的理性化表现特征。
第四,求异心理,所谓求异性消费心理,指的是消费者在具体开展商品选购和商品消费决策行为过程中,单纯片面追求自身购买商品与他人购买商品的相互差异特征,切实满足自身推陈出新和标新立异的主观心理欲求,忽视了在具体的消费行为开展过程中其他因素对最终消费活动效能水平的影响效应,因而导致此种消费心理具备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不科学性。
二、消费心理分析企业市场营销管理问题的具体思路
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具体发展过程中依然展现着一定程度的严峻性,传统的以销售者主体占据主导性控制地位的“卖方市场”形态,正逐步被以“消费者群体”为主导的卖方市场形态所替代,直接导致我国现有的各类产品生产型企业实体,以及劳务输出型企业实体,正在真切面对着一系列表征鲜明的市场性经营发展挑战。
根据目前已经获取的实证性研究数据,在现有的历史发展背景下,我国消费者终端市场尚未实现饱和发展状态、依然能够在后续开展的消费行为实践过程中,开辟和创造数量充足的消费行为活动实践空间。对于现阶段独立存在的企业组织实体而言,如何结合目标消费者群体实际具备的消费心理活动和消费实践行为表现特征,制定和事实上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开展方案,是我国现代企业在现有的市场环境格局之下面临的首要发展问题。
我国现代企业布局必须借由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工作开展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不断扩展企业产品销售和劳务性服务项目经营实践过程中的市场波及面和覆盖面,优化和扩展对象消费者群体的消费消费实践行为开展空间。在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基本理论的研究视域中,所谓消费终端问题,事实上,指的就是消费者在完成针对特定商品对象或者是劳务服务对象要素的购买活动基础上,其在具体使用商品购买对象或者是劳务服务购买对象过程中所获取的心理感受,在消费者获取良好心理感受条件下,其往往会对具体开展的商品购买消费和劳务服务购买消费行为产生充分的接纳心理,并引导其他消费者实施类似消费行为,为特定企业市场营销工作效能水平的切实提升,构筑支持条件。
三、结语
针对消费心理透视与市场营销管理关系问题,本文具体选取消费心理的基本内涵和具体表现类型,以及消费心理分析企业市场营销管理问题的具体思路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分析,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参照。
参考文献:
[1]万品维,徐婀娜.基于消费心理透视市场营销管理[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12).
[2]郭俊华.消费心理透视与市场营销管理分析[J].日用化学品科学,2009(12).
[3]张政.消费心理透视与市场营销管理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7).
[4]杨柳.服装市场营销中消费心理特点分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4(11).
[5]徐琴.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消费心理分析》课程建设的 方法 探讨[J].学理论,2010(31).
浅析图书市场 营销策划
一、目前针对读者设置营销体验 策划方案 需要提供的支持因素整理
确保阶段新兴图书资源在书店之中经营只是初始规范要求,更为主要的任务在于令受众人群明白书籍出版意义以及相关内涵机理。经过读者购买欲望广泛性刺激过后,使得图书发行端口产生无比高涨的回应绩效。其间由于读者对于某类图书产品保留较高喜好程度,对于广大书商来讲无形之中可以增加货源,可以说是一类较为妥善的互动关联。如今随着信息技术全面发展,有关终端类读者数量难以清晰技术,有关内部书评、书摘以及新书介绍内容呈现方式必须得到全面调整,至此建立起全新营销模式的出版商规划体系,目前此类行为模式已经成为我国传统图书营销方案转型的必要适应途径。
1.手机图书营销体验单元。
相关规划主体可以考虑令最新阶段相关图书类产品快速向手机等新兴媒介终端转移,借助其固有的智能移动式交流平台和对应阅读指导性程序,令内部用户精确搜集并解读一系列图文并茂的电子声像书籍资料,至此获取前所未有的视觉感官享受。再就是透过手机传输途径公布一切书籍促销活动效益和优惠券,保证全新类型图书产品盈利 渠道 的拓展结果。
2.图书网络博客营销体验单元。
此类架构主要联合图书作者、读者个体固定观念和行为习惯作为支撑性线索,同时配合多样化博客 文章 进行心得深层次研究的行为模式,确保读者对于相关图书感知兴致全面高涨并且愿意主动花钱购置。如今我国受到广泛认知的图书博客网络非豆瓣网莫属,其核心理念在于联合借助评论单元设置吸纳各类用户读书偏好信息,之后交友书籍作者审视,确保日后著作产品能够朝着广大消费者需求层面逐层转移,稳定网站访问和书籍实际购置数量。
3.数字化营销体验单元。
结合客观层面审视,图书作为一类特殊的知识产品类型,其自身能够提取的数字化分析元素极为丰富,包括旅游景点、人文风情特色等,都可以借助数字化操作流程衍生一类全新营销素材。在全新数码终端的广泛衍生和创新营销功能映衬作用下,一时间数字化图书营销活动开始全面扩展,对于后期图书传播方式产生较为深刻的牵引效应。相信此类营销手段必定会在较短时间范围内转化成为我国图书营销的全新组成架构。
4.主题营销体验单元。
其实就是为后期图书销售活动开放一定的噱头效应,确保内部促销活动主题和书籍内涵相互贴合,贯彻富有针对性的促销控制指标,确保不同层面读者潜在阅读需求急剧膨胀,至此为图书市场空间广阔性绽放提供不竭支撑动力。在整个主题性营销活动管制体系内部,规划主体需要事先和相关职能单位进行协调,确保一切社会公益活动、签名售书会、作者-读者联欢活动都能得到应有支持力度;再就是经过主题书评、读书征文等途径,为 热点 图书销售业绩添加独到的演绎光芒。
需要特别引起关注的是,主题销售模式的另一类手段便是设置主题式书店规格或是在固定卖场设置主题交流区域,因为内部顾客群相对稳定一些,并且随着提供给读者的书籍针对性逐渐强化,一时之间令图书分类格局呈现出细化形态。归根结底,此类主题区域就是主张联合不同层次读者阅读需求进行专门设置的销售交流场所,涉及内部图书资源类型划分方式将以往传统学科划分体系全面覆盖,将现代化人员一切时尚、休闲理念全面灌输到书籍和主题交流活动之中,借此锁定固定读者群。
结合以往实践 经验 调查整理,有关此类主题书店、交流区域等都会设定在经济交流黄金地点,当中读者关注热点繁多,加上 文化 氛围足够个性、购买条件极为便利以及持久化情感联络结果,使得主题书架营销模式在既定竞争领域中长期处于不败巅峰。
二、出版品牌在图书营销策划体系中的协调策略解析
结合以往实践调查经验整理解析,涉及出版品牌和一类出版社名称有着本质化区别,当中名称始终保留对特定事物功能的辨别,不会针对其具体个性加以清晰呈现。也就是说,此类品牌时刻保留图书商品个性以及读者高质量认同效应,是与传统图书产品区别开来的名称、标志、包装等符号的组合。
有调查表明:有的读者在选购同类内容读物时,偏好某家出版社的图书;有的偏好某个作家或某个编辑的作品;有的因喜爱某种丛书当中的一种,而对整套丛书产生兴趣。这事实上是品牌效果在起作用。好的品牌是读者对其产品的承认和信任。品牌策划实际上就是创名牌的过程,它通过人们对名牌产品的崇拜而实现促销的目的。在市场消费心理逐渐成熟、读者购书渐趋理智的今天,每一种新书的制作和投放市场的策划,出版社、责任编辑都要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了解和掌握读者的阅读口味、购买心理和实际需求,树立为读者负责的意识,将图书品牌命名与塑造出版社品牌紧密联系起来,加以创造和维护。这是一项代代相继的系统化工程,需要长期规划,精心策划。
三、结语
综上所述,如今我国图书市场营销策划要素众多,这和人们生活质量和个性化阅读需求提升结果有着必要性关联,作为对应销售规划主体,必须确保时刻树立标准营销策划理念,必要情况下将此类营销活动视为一类高科技规范系统,确保当中异质化规范主体主观能动性得到全数发挥。尤其对于出版社来讲,其必须能够透过长期战略角度完成阶段化营销理念改革任务,同时全面引进并改良现代化最新书籍营销理论、方式;进而培养和维护自身营销策划队伍实力,最终为我国图书销售业务空间可持续拓展奠定深刻适应基础。
浅谈船舶重工企业市场营销策略
在我国加入WTO之后,随着国际船舶市场的日益放开,我国船舶企业目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那么,为了提高我国船舶重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造船能力以及船舶出口产量的不断提升,船舶重工企业就必须严格依据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以“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为核心内容来科学整合营销要素,在充分结合营销策略的基础上,制定出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可行性的市场营销策略,从而在逆境中寻求生存之道,谋求更大的发展。
一、船舶重工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营销方式陈旧落伍
首先,形象营销意识的缺乏。形象塑造是现代企业十分注重的营销环节[1],但以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船舶重工企业并没有将企业形象与营销工作充分结合起来,没有建立起企业与客户以及其他利益相关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其次,整体营销意识的缺乏。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现代营销需要各个方面的协同作战,需要服务商、供应商、财务公司、船东、职员、竞争者、同盟者、新闻传媒、政府以及广大民众的合作,但目前我国部分船舶重工企业,不仅没有树立起合作营销的理念,公共关系方面的工作也不够到位,这就使得船舶重工企业在营销工作上难以形成合力。
(二)营销渠道比较单一
首先,长度结构单一。部分船舶重工企业在实际的营销过程中过于注重零级渠道,没有依据不同的服务来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直接导致船舶重工企业销售人员压力过大的现状,销售效率与质量偏低。其次,宽度结构单一。部分船舶重工企业在实际的营销中过分注重感情关系较牢靠的渠道,并没有严格依据企业的分销战略、产品的特质、市场的特征、服务的性质以及用户的分布等因素来拓宽分销渠道,导致销售覆盖面不广,业绩难以突出。再次,广度结构单一。船舶重工企业的销售,不仅没有进行多元化选择,同时也没有严格按照企业混合渠道模式(即多种渠道的组合)来进行销售。
(三)营销团队水平较差
目前,很多船舶重工企业的营销团队之所以缺乏战斗力,其根本的原因,即在于这些船舶重工企业在招聘营销人员的过程中,并没有注重人才年龄、性别、知识结构以及气质等方面的互补与搭配。与此同时,部分船舶重工企业长期存在不健康的用人机制,如一些领导任人唯情,吸收了众多能力不强且缺乏工作热情的人员,并且对于能力较强的优秀销售人员的利用也缺乏合理性,加之缺乏健全的考核激励机制,过分重视船舶配套设备方面的研发投入,对营销资金的投入严重不足,直接促使这些优秀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受到打击,最终导致营销业绩不断下降。
二、船舶重工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策略
(一)开辟新的营销渠道
作为实现企业营销目标的关键因素,营销渠道无疑将直接关系到企业营销策略是否能够顺利实施以及实施的效果。因此,对于船舶重工企业而言,在前期市场调研进行营销渠道的选择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客户需求的因素,依据不同目标客户群体获得信息的方式、习惯来进行营销渠道的选择与设计。然而,纵观我国船舶重工企业,基本上都还采用者直接营销的方式,营销渠道相对较少,能够影响到的客户群体也十分有限。基于此,船舶重工企业理应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如联盟企业、修船代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微博、微信等)来开辟新的营销渠道,进一步加大营销力度,从而有效地扩大对目标客户群体的影响面,吸引更多的目标客户。
(二)建立科学的营销管理机制
具体来说,理应建立起将营销业绩与营销人员实际薪资直接挂钩的绩效考核方案,因为这种具有公平性、科学性的机制不仅能够让员工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满足员工的成就感与荣誉感,让员工在经济利益需求得以满足的基础上享受到精神方面的利益,同时还能够让员工挑战高薪的斗志得以激发。因此,在营销策略的实施过程中,及时地反馈营销效果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及时调整与完善营销策略的问题与漏洞。基于此,对于船舶重工企业来说,无论是市场人员、营销人员,还是其他相关部门的人员,都应该及时地了解营销策略实施的效果,然后将了解到的实际情况第一时间反馈到企业经营管理层,再由经营管理层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最终及时地制定出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可行性的营销策略调整方案,有效地完善营销策略,最终提升营销效果。
(三)加强营销团队的管理
1.制定科学的销售计划制度。船舶重工企业首先就应该准确了解船舶市场状况以及船东公司的相关信息,在全面掌握这些信息的基础上来制定出销售目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销售目标的制定不仅要注重具体化、量化以及可操作性,同时还要严格依据国内外市场、标题船工程以及船东公司规模等来进行分解,将具体的工程与指标落实到特定的部门和人员上。当然,除了布置目标数字之外,还应该与销售人员制定 实施方案 ,要拥有明确的市场开发计划,保证船舶及配件报价、市场开发、生产安排、经营与售后服务有条不紊地进行。
2.建立销售过程管理制度。毫无疑问,“只注重结果,严重忽视过程”是当下很多船舶重工企业的通病,但是要想将营销策略的实效性得以充分体现,对销售过程的管理无疑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2]。基于此,船舶重工企业理应建立起销售过程的管理制度,如“3E-PRC”制度,通过工作日志,构建自动反馈机制,以此来让营销人员主动将自己的工作状况进行及时反馈,而相关管理层则对根据营销人员的工作日志来对他们的每一次进步与成绩进行实时反馈,严格依据营销人员每天的工作饱满度来调配任务。同时,工作日志的存在也有利于管理层对每件事情执行状况的实时掌握,能够帮助管理层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建立科学合理的业绩考核制度。上述提到,目前我国部分船舶重工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明显缺乏具有较强合理性的业绩考核制度,这种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更会直接关系到企业最终的营销效果。那么,要想改变这样的状况,船舶重工企业就必须尽快建立起能够对营销人员销售业绩定期进行定性与定量考核的制度,其中考核指标主要包含了工作热情、合作精神、国内外市场占有率、报价数、利润率、单船总产值、新客户开发数、船东评价、总销售额中推销员费用的所占比重、季度平均 拜访 次数以及对工作的责任感以及对公司的忠诚度等。
三、结语
市场营销直接决定了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国内船舶重工业企业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市场营销活动的重要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目前国内还有部分新成立的船舶重工业企业因为近年来受到外部经济条件的制约,存在订单量降低、产值下滑以及企业竞争力下降等问题,所以我们又必须要对市场实施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同时展开深入分析,然后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实现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借助于制定科学完善的市场营销策略,最终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城市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新模式——近域城市整合研究王士君 高 群 王 丹摘要 市场机制下的生产要素流动以及经济发展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走向,改变了近域城市间要么行政协调、要么纯粹竞争的传统相互关系,代之以“整合并共同繁荣 ”这一新的发展模式。以前期实证研究为基础 ,从理论上论述了城市整合的背景、理论内涵和城市不整合的状态特征 指出制度创新、生产要素互补、企业集团化 、统一市场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共享共建是近域城市整合的动力机制和“结节点”同时还提出了“成长三角” 、 “雁行式” 、 “多极式” 、“双核式”等近域城市整合发展模式 。关 健 词 城市 整合 模式1“近域城市整合”的提出及理论内涵城市间距离缩短 ,大城市群崛起并左右区域经济,这是近年我国区域与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个新特点。目前 ,我 国有 大城 市 万 人 口 以 上个川 ,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与现代化交通通讯手段的双重推动下 ,形成了诸如京津唐 华北 、沪宁杭 华东 、辽 中南 辽宁 、成渝原 四 川 、深广 广东 、厦泉漳 福建 、青济 山东 、长吉 吉林 、哈大齐 黑龙江 等众多城市群。这些 由地域邻近的两 、三个大城市为主体组成的大城市群—即近域大城市,是区域存量资本和生产要素高度集聚的地区,是区域未来发展的生长点和增长极。然而 ,与城市群崛起的同时, “过分追求局部利益而忽视甚至破坏整体持续发展 ’ , ,也成为当前我国区域与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大城市聚集地 区 ,受局部利益驱动 ,城市间相互作用的负面后果更为严重 。在世界经济日益走向区域化 、集团化的今天 ,大城市间这种不整合关系,不但严重制约 了城市 自身的发展 ,也破坏了相关区域的发展。因此 ,探讨区域城市群体的整合机制和模式 ,促进地区合作关系的形成 ,成为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前沿性的问题。“整合”一词 源于 地质学 英文为或者 ’ ,现 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 、经济学的研究。 “社会整合”是指调整社会中不同因素的矛盾、冲突和纠葛,使之纳入统一体系的过程川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各分立而又有联系的单位通过相互适应,遵循相 同的行 为规范 ,从而达到团结一致 ,形成一个均衡的体系 “文化整合”是指相异的或矛盾的文化特质在相互适应以后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文化体系 “经济整合”是指对产业结构 、经济的组织结构等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和重组 ,提高产业的集约化程度、扩大经营规模,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优势互补 ,从而增强竞争力 。而“近域城市整合”则是指地域毗邻的城市间,建立在合作、竞争和控制三维框架下 的动态 的、可调控的可持续发 展过 程。“整”是“合”的前提 , “合”是“整 ”的结果 , “整 ”是开始,“合”是相对的、暂时的均衡。而“整”与“合”所产生的效应即是“发展 ” ,发展是整合的最终 目标。城市是 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的复合体,城市整合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 。 群体中的城市彼此都存在差异 ,差异的存在是整合的内在基础 。基于差异的整合,是城市相互作用从无序到有序、从无机到有机、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最佳方式。城市的整合基于互补和共享 ,是以多元主体和异质性因素的存在为前提的。整合并不抑制多元状态 ,而是增进多元主体和各种异质性因素的交往和联系。整合是拓宽城市生长点和生存空间的切入点 ,是对现存城市关系格局 的一种 突破。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 、彼此联系 、协同作用 ,在空间形态上就表现为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点一轴一面系统的融合。通过整合不仅可以改变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也能够改变和塑造城市自身,整合是形成有序结构和网络化的必要途径 ,是寻求城市间固有的规律性的手段 。 当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每个城市都追求自身利益 ,都想扩大 自己的影响范围。这是整合的障碍 ,也是整合发展的意义所在。也正 因为此 ,整合发展中的宏观调控 、规划或计划协调手段必不可少。无论是区域 ,还是城市,在很大程度上 ,整合是一种政府行为。因为城市 间的排斥、竞争和磨擦需要整体的调控以及必要的约束和限制。 “协调”和“一体化 ”这两个概念在很多情况下可以替代“整合”一词 ,但是“整合”比这两个概念更具包容力、灵活性和力度。整合包括被整合者的相互协调 ,但不限于协调 ,它还包括磨合、调控、约束甚至 限制。整合并不排斥竞争,如果整合方式合理 ,合作与竞争都是形成有序的积极因素。在整合过程中,竞争的一般概念必须深化拓宽。 “竞争”一词 的丁文词源意为“共 同追求” ,这一涵义更相似于合作的概念 ,而不是冲突性的对抗行为这一狭隘的概念。合理的竞争能促进专业化和创新发展 ,但是不受控制的竞争 盲 目竞争行为会阻碍协调 ,过多的控制又会抑制创新 ,三者都适度才会在整合中形成 良性循环。2 近域城市整合的动力机制和“结节点”,在经济活动中,城市之间的相互影响或依存关系不是暂时的,而是连续不断的,他们的相互作用动静结合、反复进行。每个城市都会发现他们处于一种类似的“囚徒的困境” ,不整合的发展方式将使各方的整体利益受损。如果存在一个相互沟通的渠道 ,那么对城市群体来说,合作意向是各方的最佳选择 。在无限次“博弈”的过程中,各方都有机会影响竞争对手的行为 ,只要各方都关心未来的收益 ,那么不整合所产生的后果就足以说服各方采取有效的策略,以理性务实的态度对待整合,城市群体中的各方就会取得最优效益。各方的着眼点应是他们在整个过程中的总体利益而不是某一阶段的局部利益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整合的目标是总体利益和各自利益都较大。要实现这一 目标需建立针对 目标的分析评价反馈系统和实施管理协调系统 ,通过这两个系统的引导与制约使 目标与结节点 推动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深化,从而使整合的过程不断深化。在这个大的系统中,会不断的有新的结节点加入整合过程 ,目标也处于经常的更新之中,整合的目标和结节点都是在不断变化 中的要素,分析评价反馈系统和实施管理协调系统也相应的不断升级优化,这其中包含着保证整合进行的触发机制和整体协调机制。近域大城市之间的整合必须构建这样的作用机制才能保证整合的有序进行。这里的“结节点 ”实质是指城市整合的切入点,既有要素含义 ,又有空间区位意义 。因为在现有条件下 ,近域大城市的整合很难 自发形成,必须在制度、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动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凸显整合的结点 ,也就是探索城市间协作、交流 、发展的生长点 ,城市间进行整合的“锲合点 ” 。它们可以是城市之间通过交流而产生的具有进一步扩散价值和作用的推动性政策、推动性产业和特殊的地域。 “结节点”不仅使城市 自身获益 ,也使城市群体的发展水平提高,其社会经济活动服务于整个城市群体。如制度上的创新 、生产要素的互补 、企业的集团化 、统一市场体系的建立 、共享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从地域上看,城市的边缘区 、城市群体间共享性的基础设施所在地等已经在发挥整合结节点的作用。制度创新制度确定了社会经济活动的规则 ,主要包括政策和体制两个方面。我 国的大城市仍 以单位所有制 、就业终身制等传统的社会体制维持社会的运作,社会体制滞后于经济发展。因此 ,应通过职能分工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城市的调控和管理体制、财税体制、户籍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坚持制度创新,建立具有更高运行效率的经济运作机制和社会组织机制 ,来打破城市之间要素流动不畅的局面 ,创造更有力的制度环境,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态势,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期城市间经济关系的整合所必须的,也是首先需要解决的 。生产要素互补在城市群体中,由于资源享赋的差异 ,各城市在生产要素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互补,某些城市在经济发展的初级生产要素上比较丰富,如 自然资源、初级劳动力资源等 ,某些城市的高级生产要素较有优势,如资本、高级技术人才、科教机构 、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网络等。城市间通过推动生产要素的互补 ,加速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合理配置 ,从而使生产要素得到高效利用 。企业集团化改革开放以来 ,企业 已经逐渐成为独立的市场行为主体和区域经济的运行主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集团可以逐渐发展成为城市之 间连接的桥梁。企业集团可以股权、资金 、技术、销售为纽带 ,统一控制与支配企业的生产经营 ,采取多种联合形式,有效的突破城市 间的行政壁垒 ,解决城市群体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通过存量调整和资产重组等方式推动国有资产从劣势企业 向优势企业转移,形成跨城市、多方位、多层次的协作 ,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城市主导产业在城市间的相互渗透 ,建立产业间的密切联系 ,构造更为灵活的产业体系,在互动互补 的过 程 中实 现 各城 市 主 导 产业 的共 同发展 。从而达到经济整合发展的目的。统一市场体系的建立近域大城市群体可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凭借市场机制的作用协调城市间的经济社会活动 ,谋求共同发展。市场发育成熟、市场体系健全 、市场规则合理 ,城市群体内外的资源才能得到优化配置。这个市场体系应包括各种生产要素,其 中最重要的是资本市场和人才市场。因为一个功能完善的资本市场对整合经济条件各异的大城市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有利于城市群体利用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 ,人才的 自由流动有助于实现各城市在市场上的效率和公平。共享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城市的空间格局具引导作用 ,基础设施的布局与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都涉及较大的区域范围而不仅仅局限于市区或城市本身。科学、高效率的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以及 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对城市群体的持续 、健康、快速发展非常重要。基础设施与生态的共建和共享使各城市共同分担责任和利益 ,摆脱仅从 自身利益 出发的局限性,避免了不合作的方式使各方的整体利益都受到损害。3 城市间不整合的状态特征城市经济职能趋同,分工不合理 ,产业同构化长期的行政壁垒阻碍城市间的横向联系以及同一区域资源结构的相似性,是造成城市工业结构雷同、产品结构类似、技术结构相同的主要原因。城市之间普遍缺乏合理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 ,城市之间重复建设并争原料、争市场 ,从而导致城市分工不明确 在城市开发区建设方面也表现 出专业化不 明显的特征 ,对产业配置缺乏宏观调控 ,各种类型的开发区结构雷同。这些现象总体上导致城市经济职能趋同、分工不合理 、产业 同构化 ,因而整个城市群体的发展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 ,难以发挥整体效应。城市群体内市场屏障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市场体制尚不完善 ,市场的作用 尚未达到理性水平 ,其在生产、管理和流通领域中的基础作用受到 限制 ,实际上各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封锁和割据。市场的分割使竞争力本就脆弱的国内企业进入市场的成本提高 ,由此带来 巨大的经济损失。僵硬的行政区域管理系统人为地将经济活动束缚在按行政隶属的条块中,导致经济的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各城市作为独立的行政区 ,为追求 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往往采取行政手段实施地方保护 ,直接干预经济而不考虑整个区域的经济环境 在外 向型经济中各自为战,在吸引外资和引进项 目上竞相低价恶性竞争,从而损害了城市群体的整体利益。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由于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大城市的集聚和迅速扩张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预大大加强 ,人地矛盾日趋激烈 ,而且各个大城市的经济结构大多 向重型化发展 ,长期以来环境的治理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本来就很脆弱的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尤其是市际的交叉污染相互扩散导致环境污染加剧 ,往往造成区域整体环境质量下降。如辽中南城市群的工业废气排放不仅造成低层大气污染 ,还形成酸雨危及东北地区各省 长江三角洲素以“江南水乡”著称,但京杭大运河、淮河污染和太湖富营养化的问题已经危及城市居民的饮用水,苏州、无锡、常州市内河道早 已鱼虾绝迹 地面水源严重污染 过量开采地下水也造成区域性大面积地下水漏斗和极为严重的地面沉降现象。缺乏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城市规划自成一体各城市的城市规划多以 自身行政区范围为界 ,往往不考虑区域整体发展状态 ,追求 自成体系,各大城市间缺乏应有的整合。这样既难以保持和发扬各城市的特色和优势,也难以形成整体区域经济网络。城市规划着重于条条 ,缺乏有效处理块与块 、条与块之间建设发展问题的协调机制 ,使区域发展 中的许多现实间题得不到解决 。交通网络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大城市的交通通讯情况 比中小城市发达 ,但是由于各地交通网络建设缺乏统筹规划 ,仍 旧难以满足城市群体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需求。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体内虽然拥有水运 、铁路、公路 、航空和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 ,交通线网密度和运量在全国同类区域中均为最高,但仍远远落后于本地 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 ,在综合交通运输网建设 中忽视了内河航运的统一规划 ,不但使水运的优势没能充分发挥而且使交通体系整体上难以形成网络。交通设施的建设往往未充分考虑城市群体发展的整体利益 川 。又如湖南黄花国际机场建在长沙市最北端, 增加了株洲 湘潭两市市民共享这一基础设施的难度 。企业规模偏小 ,组织结构封闭大中型企业本应在城市群体中发挥规模优势,组织产业链条和产品链条 ,但是绝大部分企业将科研 、生产 、销售以及社会服务功能都集 中于一体,企业组织结构呈现“大而全 ”的高度封闭性 ,降低 了企业对地方的经济联系和生产的社会化水平 同时 ,受部门和地方利益的制约,企业不同所属关系形成各自的利益群体 ,企业的联系与协作仍然局限于本部门和本地区 ,不注重城市群体内企业的有效和合理的经济联系 。以上这些不整合状态已经构成大城市群体健康发展的突出障碍 ,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4城市整合发展的一般模式“成长三角”整合发展模式”“成长三角”模式下的诸城市群体 ,不仅在结构形态上表现为“三角形 ” ,而且在经济发展上 由于城市规模和实力的不同也形成了以一个主角带动两个副角的稳定结构。典型的“成长三角”整合模式的城市群体有 长沙一株洲一湘潭 ,厦 门一泉州一漳州 ,武汉一宜 昌一襄樊 ,哈尔滨一大庆一齐 齐 哈 尔等。三角结构中,长沙、武汉 、哈尔滨、厦 门等,或为首府城市或为区域的经济中心 ,无论在政治地位还是社会文化发展水平,都远高于其副角城市 ,因此 ,在城市群体的整合发展过程中,主角城市可充分利用科技和人力资源优势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对于不适宜发展的产业或基础不好的产业可主动转移向副角。整合的重点在于改变城市功能趋同、城市间分工不明确 、 “大而全 ”的工业发展的历史烙印,通过职能更新 ,树立主角城市的形象 ,重点发展都市旅游业 、信息产业 、金融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较高层次的产业结构 副角城市可通过突 出发展在全国乃至世界居优势地位的专业化部门巩固“成长三角”的产业实力 ‘ 。“雁行 ”整合发展模式 “雁行”整合发展模式的结构是以核心城市作为整个城市群体的“发 展极 ” ,以铁路 、公 路 、海路 、河路 、航空构成交通框架,以其他不同功能和规模的大城市为“协调极” ,形成高层次的、整体的经济网络和新型的地域生产力关系。城市群体共有的文化底蕴和城市间文化的认同与融合对于城市群体社会经济整合十分有利,并且城市之间的经济联合与协作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发展极 ”位于城市群体整合发展的“领头雁 ”位置 ,负责引导人流 、物流 、资金流 、信息流在整个城市群体中的互动运行,同时,作为创新区 ,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观念创新等,不断的向其他大城市推出新技术、新产品、新观念 发展极 与其他大城市形成一定的分工体系和发展梯度 ,从而在整合的过程中,有利于人流、物流 、资金流、信息流的增值循环 ‘ 。 “雁行”整合发展模式的典型大城市群体有 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体包括包括上海 、南京、杭州 、宁波、苏州、无锡、常州,此七大城市分属三个省级行政区管辖 以沈阳为核心的辽东半岛城市群体,包括沈阳 、大连、鞍山、抚顺 、本溪 、辽阳 以青岛为核心的山东半岛城市群体,包括青岛、济南 、淄博、潍坊、烟台以郑州为核心的河南城市群体,包括郑州、洛阳、开封 、平顶山、新乡 。“多极式”整合发展模式 “多极式 ”整合发展模式以香港、广州 、深圳 、澳门所形成的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体最为典型 ,城市之间存在强大的吸引力和制衡关系,是一种多极化的格局。港澳和深穗之 间的合作 已有 良好的基础 ,但“前店后厂”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城市群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必须展开全方位的整合。因为港澳地区有大量广东移民,在文化上同深穗存在紧密的血缘联系,四大城市也各有优势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有着较为成熟的市场体制并且拥有大量高级管理 、技术人才 澳门虽地域狭小,但在旅游博彩服务业方面已取得相当成功的经验 ,而且澳门有“欧洲咨讯中心”之称,可双 向传播欧洲与澳门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信息 广州是华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 中心,虽然与香港相比实力较为逊色 ,但其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的作用也是香港不可替代的,在基础研究和高科技的研发方面也拥有雄厚的科研力量和专业人才 深圳是群体中的第三大城市 ,虽然基础科研力量并不雄厚 ,但 由于机制灵活和政策的优惠,高新技术产业却相对发达 。所以 ,可在港、澳 、深、穗之间建立协调管理机制 ,协调有关各方的基础设施、环保及产业结构等各种问题 ,特别是各大城市之间的竞争关系。香港、澳门发挥其国际化优势 ,为整个城市群体筹集资金 ,开拓国际市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建设国际化的信息网络为主导 在工业 、科技、文教、国内交通方面以广州为主导 ,发挥广州作为华南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的地理 、历史优势 深圳则致力于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先锋。“双核”整合发展模式在“双核 ”整合发展模式 中,随着高速公路等现代交通通讯的进步 ,城市在空间上距离缩短 ,而且两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也 比较类似 和接近。问题在于各城市的单干思想 比较强烈,整合愿望淡薄。但是面临共同的困境如 资金不足 、资源曦乏 、基础设施滞后等等,单独解决这些问题 ,两市都力不从心。如果整合解决共同性 问题 ,把整合深入到各个层面 、各个环节中,发挥整体优势,两市都将从中受益。因此 ,顺从发展的客观要求,人为地促进整合进程 ,将大大加快城市群体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双核型整合发展模式中,中心和副中心之 间的整合实际上是区域 间的整合,两市的整合可以带动区域的整合。由于两市发展水平接近 ,在这种双核型城市格局中,关键在于打破条块分割 ,促进城市互补 ,特别是 目前相对较弱的城市的具体定位和策略选择 ,正确的处理与中心城市在发展中的优势互补新型合作关系。通过副中心城市的超常规发展 ,促使 “双核牵引”的崭新格局形成 ” 。与其他模式相 比, “双核 ”整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改变两市孤立发展的状态,使彼此的毗邻状态成为区位的优势 ,而不是制约。从整体角度调整和重组产业的布局 ,逐步确立城市经济综合体中的主导产业群体,形成两市之间多维度的产业转移、传递和互动。 “双核”整合发展模式的典型大城市群体有 北京一天津 ,成都一重庆 ,长春一吉林 ,石家庄一保定等等。参考文献【1】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 〔 」北京 统计 出版社,【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 目建议 面对 世纪我国城市化新形势,要重视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国家 自然 科学基金委员会简报,
旅游文化相关的论文算是简单的,如果是专业的论文还是需要专业的合作伙伴,可以搜一下“春泥期刊库”,会给你更多的帮助
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一) 旅游文化蕴含真实的历史文化。历(厯)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是一只脚,表示人穿过树林。汉代徐慎所著的《说文解字》里便说:“历,过也,传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它社会现象。”(英国.IB.泰勒)旅游文化作为一种历史和文化,应该“真实”,这种真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是靠拉几个“洋专家”,“土权威”捏造、篡改的历史。在这场“丝路起点”争论中。河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河南大学易学考古研究所所长蔡运章在古籍《穆天子传》找到了佐证:西周时期穆天子从洛阳出发,西游到昆仑山会见西王母。这种带有传奇色彩的“佐证”,只能是传说而已,笔者认为并不能构成历史文化的真实场景。获取历史本真的方法很多,特别是“丝绸之路”作为涉及气象、宗教、贸易、艺术等方面的特质“旅游产品(旅游资源)”,更应运用现代的考古方法进行科学断定,通过多方面寻找史料,多方论证,才能还原其本真性。(二) 旅游文化的真实性也是相对的。要绝对复原“丝绸之路”是不可能的。在研究时,我们应尽可能的在现阶段考虑周全。在张骞出使西域前,也有零碎的丝绸资料可走。蔡运章先生认为,早在张骞出使西域前,丝绸之路已经开通。商代时期,中原到西域就有一条“玉石之路”,安阳殷墟富豪墓以及洛阳一些富豪墓里出土的玉器有不少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事实上,商州时期,直至张骞出使,长安以西是蛮荒之地,汉朝对此冷淡,甚至有放弃掉“凉州”的打算。我们研究问题,要用哲学的观点,应该分清主次和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研究“丝绸之路”要首先确定其历史概念上的内涵和外延。唯有张骞是代表大汉政府主权国家出使西域的,这是其一;学术界认可研究丝绸之路的起止时间和起止路线已有定论,就应在这个范畴内深入研究,这是其二。丝绸之路陆路有三条,在历史中有过演变,但应有一个公认的界定。当然,我们不应反对历史的置疑和推敲,但任何一种颠覆是要有根据的。所以,旅游文化的本真性是相对的,应考虑旅游、历史、文化三者的最佳结合。这样才有研究价值和意义。一些考古的东西仅限于历史的范畴,对旅游文化的作用应有所选择。经过慎重考虑,中国专家目前侧重于主张以张骞出使西域时间为起点,清中期为时间终点,这一主张在“新疆会议”上基本被中亚沿线国家接受。(三) 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还表现在它的“真实性”不受政府及其媒体的歪曲。政府出于政治目的,经济意识或者为了迎合某种观点、理论,主导宣传、媒体轰炸,造成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在体验、传播中褪色或者变味。西安、洛阳媒体报道时各有偏颇,缺乏“中立”立场,这也许是为了制造新闻“卖点”。但有点“祸国殃民,贻误子孙”。洛阳媒体在对“新疆会议”上的《初步行动计划》表述有意篡改,这种“黑色幽默”有悖于职业良知。旅游文化主体从心理上需要真实的历史文化,旅游文化作为一种学术探讨,不应将民间调查上升到学术依据。旅游客体应反映客观的历史文化,旅游文化媒介需要掌握、了解真实、准确、最新的历史文化。我们应尊重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探首溯源,赋于客观真实历史意义上的旅游文化,才能发展本地、本区域、本民族的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市场商品性(一)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旅游主体、客体、媒介各种关系的总和,在初期表现为旅游资源,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旅游产品。一旦形成旅游产品,其市场商品性随之而来。“丝绸之路起点”之争,说白了是一种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与旅游文化之争,西安、洛阳两城市都想站在文化的“高地”,用“丝绸之路起点”这种旅游文化世界知名品牌支撑自己的城市文化,塑造城市良好的品牌形象,让城市在整体竞争中获胜。(二) 旅游文化应该在市场上商品化,但不能违背旅游文化的真实历史。西安、洛阳之争,不仅仅看到联合国对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经济援助,还在于旅游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城市文化内涵的提升。在今天,各个旅游城市利用文化品牌进行城市经营,加快国际化旅游城市进程中,应尊重旅游文化的真实历史,走市场化道路,不要大肆铺张,大建一些虚无的城市广场、城市标志等,违背商品的市场价值规律。(三) 旅游已成为城市的“名片”,旅游文化更是“名片”的“芯片”。西安、洛阳两城市渴望自己的城市明确定位,希望早日打造城市的旅游文化品牌,应该按照旅游、历史、文化的规律办事,并要分析、研究旅游文化的特殊性,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不要一方面大搞古城拆迁,一方面大搞新城建设。笔者看到西安、洛阳两个城市及两个城市在旅游文化经营方面旧城已经破坏十分严重,新城的快速建设让旅游文化消失殆尽。所以说,旅游文化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应统筹考虑,从城市的色彩定位、形象等各个方面来最终确定自己的特色。例如,北京的胡同文化,广东的汉奸别墅,湖南的清代妓院遗址,长安古乐等等旅游文化内容(类别)应有选择性的接收或者传承。七、结尾西安、洛阳两城市争夺“丝绸之路起点”这一事件,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两个城市对旅游文化的重视,旅游文化已成为旅游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走向共赢”是最好的选择,但这种选择,不是打着中华民族“和为贵”的旗帜,漠视旅游文化历史本真性的选择。也不是为了保住洛阳加入申遗名单,在“不影响西安”的前提下,将始点由西安东移至洛阳。丝绸之路在世界的商贸、文化、交流上是有重要作用,当前,商贸交易有“回潮”趋势,备受沿线各国关注。其申遗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巨大的工程,任何一国无法单独申报,申遗工作应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据悉,这个政府关于丝绸之路申遗的准备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西安作为起点城市,在重新设立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汉长安城、唐大明宫、西安碑林等将作为丝绸之路的捆绑项目出现;丝绸之路在甘肃省全长1600公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组对天水麦积山、武威文庙、天梯山石窟、张掖大佛寺,以及嘉峪关和魏晋墓等文物点进行了重点考察,包括10处石窟、6处古建、7处古遗址、4处古墓葬在内的物质遗存,被列入了申遗保护方案;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由之路,新疆已经启动了近两年的对沿线遗址的调查、研究、保护工作除了陕西,甘肃和新疆三省,将河南(洛阳)也纳入了丝绸之路申遗项目单位,但并不是以“丝绸之路起点”的名义纳入的,主要还是考虑了其丝绸之路的遗迹。笔者考虑,可能是为了全面展示丝绸之路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甘肃在打“丝绸之路”品牌上也下了很多功夫,如成立甘肃省丝绸之路协会,办《丝绸之路》杂志,新疆,陕西也不例外。丝绸之路已成为一种驰名世界的旅游品牌,例如举办“丝绸之路国际模特大赛”等等,影响甚广。关于旅游文化及其历史所谓本真性和市场的商品性问题,笔者只是泛泛而谈,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更多的师长们加入到研究旅游文化学科建设、基础理论、发展探究等等问题的队伍中来,不断创新,为发展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尽自己一点心意。
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越来越多的旅游城市提出将旅游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旅游的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对做好旅游管理的探讨
摘要: 如何做好旅游管理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旅游人文资源开发以及应对旅游危机管理两方面阐述了旅游管理的思想。
1旅游管理要加强在人文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建议
促进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统一自然资源不管多么美丽,没有人的参与就失去意义,没有人文的氛围就失去了颜色。以杭州西湖为例,是我国独有兼具美丽的湖光山色和悠久历史文化韵味的景区,这里孕育的文化非常丰富。既有家喻户晓的白蛇娘子传奇,又有文人墨客留下的象“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佳句。这些资源都可以在西湖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西湖旅游区的各个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名人故居这一旅游资源。游客在游山玩水之间,也可以充分了解到西湖文化的历史和典故,同样也可以利用杭州的民俗艺术团体在西湖景区表演西湖文化的传统民俗节目,巧妙的将文化资源和自然景物结合起来,使得游客更容易理解杭州,实现西湖景区的人文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保护西湖资源,对西湖的生态、水质、卫生状况加强保护和监督。
努力发掘人文历史旅游资源我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众多的文化资源,像龙舟赛、元宵灯会、清明踏青、五月花会、八月观潮、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十月庙会等民俗活动,开发利用条件极其优越。要充分利用这些民俗文化,重点打民俗旅游,这样不仅可以为当地的旅游产业带来巨大的收入,也会对当地的城市发展和定位等具有很好的作用。
提高人文素质,完善旅游设施文化旅游具有文化传播和交融的作用,具有很强宣传作用,旅游就像一张名片,在带给游客旅游资源享受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形象进行了宣传。从事旅游资源服务的人员素质对旅游形象具有重要影响,在旅游景点的一些人性化的配套设施对旅游地形象也有重要影响。好的人文素质、礼貌切近的服务态度会对旅游者带来很大正面的影响,会提高游客对旅游满意度,进而对整个城市的形象具有更好的印象。旅游设施的完善程度也会对游客带来不同的感觉,游客在旅游时一般比较放松,一些人性化的设施会让他们感觉很亲切,一些带有游客可认知的语言无疑会增加亲近感。
优化资源配置,改进旅游经营策略和其他产业一样,人文旅游产业的开发、经营等需要进行细化研究,所不同的是一般其他企业开发的是有形产品,而人文旅游产业开发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产品,产品的质量通过旅游群体的满意程度体现。开发怎样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市场前景如何、如何合理规划使得资源配置优化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旅游产品经营策略都需要因地制宜、通过对人文旅游产业的科学研究实现。目前,我国很多旅游景点在人文旅游开发方面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①通过加强在人文旅游产业方面的研究,使得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更加成功,则可以大大减小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风险;②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值得关注,不同的旅游资源如何配置更加合理,如何配置才能更加吸引旅游者,使得运行成本降低,产业收益增加,这些方面也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③人文旅游产业的经营策略非常值得研究,并非景点门票价格定得越高,旅游产业的收入就越多,不同的旅游景点采用联合消费还是单项消费更好也需要根据消费者的旅游消费心理和旅游景点的具体情况确定。
2加强旅游危机管理的措施
旅游业是一个相对脆弱的行业,由其自身所具有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决定了她的触角极大地延伸到其他各个行业领域,使得外界瞬息的变故都牵动着整个旅游行业敏感的神经。旅游危机已成为世界许多地区的旅游业上空的阴云,良好的危机管理成为旅游业——这个应优先考虑快乐和关照产业的急迫需要。
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一种竞争意识、超前意识、鞭策意识,也是一种凝聚剂。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在感觉危机、认识危机的前提下,经常地、系统地讲形势、讲问题,使员工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和与企业共同承担危机与风险的主人翁责任感。居民与旅游者要强化安全意识,强调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确保平安健康也是一种增收途径。
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应是政府危机管理的核心和重点,作为旅游地区政府应首先树立危机意识,加强旅游危机战略性研究,从根本上防止危机的形成和爆发或将其及早制止于萌芽状态。
建立预警机制,实施预防管理在建立旅游灾害预警机制方面已经达成普遍共识。所谓"旅游预警制度",主要是有关部门在国内外发生疫情、战争、社会问题、自然灾害等影响旅游的事件,予以发布并警示,从而有利于旅行社和游人预见问题,并主动采取积极的安全措施。
建立应付旅游危机的应急机制旅游危机爆发后,最紧要的是建立起一套快速反应机制,尽量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灾害、事故发生后,在第一时间实施有效抢救,减少人员伤亡;在疫情发生时,防止疫情扩散;在治安事件发生后,尽快侦破案件,惩治违法分子,保护受害人,处理善后事宜。因为自然灾害导致旅游地暂时不能接待旅游者,及时告知旅游者,减少旅游者的期待成本和预期心理,有利当地旅游市场的恢复。
旅游危机过后尽快采取措施复苏旅游业首先,旅游危机过后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促销活动。其次,要利用媒体重树区域旅游形象。旅游危机之后,要尽快挖掘正面报道的价值,予以针对性的促销。第三,做好事件旅游营销,加大市场对旅游地的关注。
总之,当组织或个人面对危机时,应当把社会公共利益放在核心地位,及时反应、控制、补救、总结,并有意识地将危机转化为契机,因势利导,借题发挥,将损失减小到最少。旅游行业是很脆弱,但不经磨练、不经危机,这个行业永远都是脆弱的。作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努力构建比较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动本部门以及整个行业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如东.政府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及制度创新[D].同济大学,2006,(08).
[2]牛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利益相关者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7,(03).
[3]王咏.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的初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05).
[4]张志娟.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D].厦门大学,2001.
[5]乌杰.浅谈旅游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策略[J].科技资讯,2008,(01).
[6]陈景翊,姜春红.中国旅游业危机管理对策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三亚市旅游房地产发展驱动因素量化分析
[摘要]三亚市是我国旅游房地产发展的代表城市,总体发展水平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本文在对相关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三亚市旅游房地产发展的主要驱动因子,对我国城市旅游房地产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三亚市地处海南省的最南端,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拥有土地面积平方千米。三亚市是中国热带滨海旅游资源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在境内长达209千米,每岸线上,密布亚龙湾、大东海、鹿回头公园、天涯海角、南山文化旅游区等闻名中外的旅游景点。不仅具备现代国际旅游五大要素——阳光、海水、沙滩、绿色植被、洁净空气,而且还拥有河流、港口、温泉、岩洞、田园、热带动植物、民族风情等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作为旅游业与房地产业相互渗透融合产生的新兴产业,旅游房地产目前在中国越来越得到重视,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而三亚市的旅游房地产发展不仅走在全国前列,也最具有代表性。胡浩(2005)以上海为例研究了大都市旅游房地产发展与布局,徐翠蓉(2005)以青岛市、苏琼琼(2006)以杭州市、程叙(2008)以重庆市、谢志林(2008)以南宁市和任宜煊(2009)以山东省海滨城市为例对旅游房地产项目开发及市场发展状况等进行了研究。而有关旅游房地产发展驱动方面,刘艳红(2004)认为经济增长(内因)和经济全球化(外因)共同促进了旅游房地产发展。胡浩(2005)认为休闲时间增加、政府大力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居住职能变化、商业服务业发展等条件促进了旅游房地产项目开发。从文献综述看,并没有学者对三亚市的旅游房地产发展状况做过研究,也没有专门对城市旅游房地产发展驱动因素进行研究,方法也局限于简单的定性分析。本文利用多元统计学当中的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研究影响三亚市旅游房地产发展的驱动因子,建立三亚市旅游房地产发展驱动因子逐步回归方程,并分析各驱动因子间的关系及其作用,为该市旅游房地产可持续发展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寻求城市旅游房地产发展的共性。
1三亚市旅游房地产发展现状特征
自从1996年三亚市在亚龙湾成功举行中国度假休闲游开幕式,凯莱度假酒店正式起航,后来几十个大型旅游项目相继投建,三亚市的旅游房地产业开始蓬勃发展,至今已有十多年。
现阶段三亚市的房地产销售主要为旅游房地产,其发展呈现以下特征:
(1)产品特征:旅游房地产产品主要以公寓、住宅、别墅和产权式酒店为主,作为岛外客户的“第二居所”、“第三居所”等,其中公寓、住宅所占比例较高。
(2)产品分布:主要分布具有一定景观的区域,充分利用海景、河景、山景资源。目前正在开发海景沿线的基础上向纵深发展。
(3)置业人群:有调查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购房者来自于岛外,这一群体占到了三亚市总体楼盘客户的90%以上.并且大多为二次甚至多次置业者,集中来源于“两区都”,即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东北高寒地区和首都北京。
2三亚市旅游房地产发展驱动因素的量化分析
指标选取和数据标准化
本文通过对《三亚年鉴》中社会经济、城市发展、旅游业以及房地产业等方面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选取了第三产业主导性X1、对外贸易商品进出口总值X2、全社会贷款余额X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4、旅游总收入X5、接待过夜旅游者人数X6、社会旅客周转量X7、实有客房数X8、文教卫科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例X9、城市居民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X10和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Y等11个指标变量进行分析,其中指标Y代表三亚市旅游房地产的发展。由于不同的自变量Xi,它们的取值范围和单位都不相同,为了在无量纲影响下进行计算,利用统计软件对三亚市2000—2006年X1~X10和Y进行标准化处理,结果见上页表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因子分析
通过统计软件对标准化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相关系数矩阵,见表2。可见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大都在以上,所选取的10个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可以提取综合指标。而从公因子方差中可以看到X1-X8的共同度都在90%以上,最低的X10也有的共同度,即这些变量的信息丢失较少,都能被因子解释,因此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从因子分析的总方差解释中可知第一个因子的特征根为,解释10个变量总方差的;第二个因子的特征根为,解释10个变量总方差的;第三个因子的特征根为1024,解释10个变量总方差的。前三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能够包含大部分变量的信息,故选取三个主要因子,见表3。
表3显示的是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知,第一因子F1基本反映了X2~X8变量的信息,包含对外贸易、金融、物价、旅游业等方面,因此可命名为“城市经济和旅游发展水平”因子。第二因子F2主要反映了X9、X10变量的信息,可命名为“城市公共事业发展水平”因子。第三因子F3反映了X1变了的信息,可命名为“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因子。根据因子得分的系数矩阵,可以写出以下的各因子的得分函数:
F1=
F2=
F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因子分析只是对多个指标变量的降维处理,并不能解释各因子的影响作用,因此还需要对各因子和因变量Y之间的关系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根据表4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A+
方程式中的常数项为A,值为,偏回归系数B1为,B3为,经T检验,B1和B3的概率P值均小于,按给定的显著性水平的情形下,均具有显著意义。
从表达式可以看出:F1对因变量Y的影响远远大于F3,就是说三亚市旅游房地产的发展主要是受F1(城市经济和旅游发展水平)直接驱动影响。而F3涵盖了城市除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其他产业的发展水平信息,对旅游房地产的发展起到支持作用,驱动力明显不如F1大。具体到城市科教文卫、交通等公共事业的发展水平因子F2,由于主要服务于三亚本地居民而对旅游房地产发展的驱动不明显,被剔除在驱动力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之外,这也与三亚旅游房地产的主要消费群体来自市外的情况是吻合的。
以上分析只是对三亚市旅游房地产发展驱动因素的量化分析,还有看到一些不能量化的方面:第一,地方政府为增加财政收益,对旅游房地产业大力扶持,出台一系列相关利好政策,促进旅游房地产的发展。第二,居住理念与消费文化的转变也促进了旅游房地产的发展。第三,大量闲余资本的炒房投机行为已经成为影响三亚市旅游房地产发展的驱动因素之一。
3结论
依托于独特旅游环境和较大的国际知名度,)三亚市旅游房地产的发展呈现出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其所体现出来的特征具有城市旅游房地产的典型意义。综合上述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三亚市旅游房地产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三亚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以及城市综合经济水平,旅游业和综合经济水平越高,对旅游房地产发展的驱动力作用越大。城市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旅游房地产的发展业起到一定的辅助驱动作用。
——城市旅游房地产的发展除了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与民间资本的投资推动之外,最根本的驱动因素是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提高城市旅游素质,发展城市旅游经济,发挥旅游产业关联带动作用是城市旅游房地产良好发展的先决条件。
城市旅游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很多城市已把发展旅游文化上升到重要发展主题,结合国内大部分城市发展,本文总结城市旅游文化日益起作用的主要方面为:(1)城市旅游文化创造品牌效应。城市旅游文化是城市的独特资源,发掘城市旅游文化资源并形成特定文化对城市现代化产生巨大的推动。城市旅游文化的的成熟发展,为城市创造品牌效应。在“经营城市”的今天,城市旅游文化就是城市的名片、城市的商标。(2)城市旅游文化创造消费需求,尤其是现代化的消费需求。(3)城市旅游文化对城市的聚集和整合功能。(4)城市旅游文化构建城市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