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新民晚报总编辑是谁

新民晚报总编辑是谁

发布时间:

新民晚报总编辑是谁

历史悠久! 《新民晚报》于1929年9月9日在南京创刊,原名《新民报》。 1946年5月1日,《新民报》上海社成立,发行晚刊,经理邓季惺,总主笔赵超构,总编辑程大千。 1958年4月1日《新民报》晚刊改名《新民晚报》。 1966年8月22日,《新民晚报》被迫停刊,1966年8月22日最后一天的报纸编号为7256号。 1980年5月12日,《新民晚报》复刊,一直出版至今!

1932年,冯英子进入《昆山民报》、《新昆山报》做记者,后任苏州《早报》记者兼编《大光明报》,苏州《明报》战地记者兼上海《大晚报》记者,后入上海《大公报》为战地记者。1938年,冯英子参加组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抗战期间,分别在国际新闻社、《力报》、《正中日报》、《前方日报》、《中国晨报》等报社任职,任多家报纸的总编辑。1945年,他任南京《中国日报》总编辑,《新中华日报》总经理,苏州《大江日报》社长。1949年任香港《周末报》副社长兼总编辑,香港《文汇报》总编辑。1953年,任上海《新闻日报》编委兼编辑部主任。1960年调任《新民晚报》编委,1981年任《新民晚报》副总编辑。还曾经担任过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审,大地文化社社长,《当代中国上海卷》副主编。是一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名记者、老报人,著名杂文家、时评家,新民晚报原副总编辑、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冯英子一生从事新闻工作,曾先后在10多家报社担任记者、编辑、总编、社长等职,1987年,冯英子被评为第一批高级记者,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8月5日,冯英子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5岁。

深圳晚报总编辑是谁

祁念曾1963年至196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1969年至1980年陕西省宝鸡铲车厂新闻干事,1981年至1991年陕西省宝鸡教育学院副教授,1992年至1993年广东惠州晚报总编辑,1993年至1996年深圳市深圳晚报总编室主任,1996年至2002年深圳市深圳商报新闻研究室主任,高级编辑、教授。 姓 名: 祁念曾笔 名: 祁星性 别: 男出生年月: 1946/12民 族: 汉族

祁念曾1963年至196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1969年至1980年陕西省宝鸡铲车厂新闻干事,1981年至1991年陕西省宝鸡教育学院副教授,1992年至1993年广东惠州晚报总编辑,1993年至1996年深圳市深圳晚报总编室主任,1996年至2002年深圳市深圳商报新闻研究室主任,高级编辑、教授。 姓 名: 祁念曾笔 名: 祁星性 别: 男出生年月: 1946/12民 族: 汉族诗集《火红的战旗》(1975年陕西人民出版社),诗集《春天的歌》(1982年秦岭诗丛)。诗集《人生之恋》(1991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散文集《红烛之歌》(1987年辽宁教育出版社),《高等写作教程》(1987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宝鸡漫游》(1988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千秋业》(报告文学集)(1992年中国青年出版社),《新时期文学》(评论集)(1992年河北大学出版社),《苏轼凤翔诗文赏析》(1990年陕西人民出版社),《艺术家的脚步》(1997年京华出版社),《三秦儿女在深圳》(报告文学集,1998年三秦出版社)。《站立的河流》(诗集)(作家出版社2001年10月)《苏轼凤翔诗文赏析》是研究苏轼早期作品的唯一著作,获中国写作学会教研成果一等奖。《千秋业》是反映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第一部长篇报告文学,曾在人民大会堂举办首发式,受到国家教委,团中央和中国文联的较高评价。《写改革窗口绘时代雄风》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论文一等奖,《大海的回忆》获中国新闻出版征文一等奖。拍卖意向:电视连续剧本《苏东坡传》(16集)征集制片商和投资者。长篇报告文学《南国寻梦》反映知识分子到特区寻梦的心灵历程,20万字,征求出版商。

1963年至196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1969年至1980年陕西省宝鸡铲车厂新闻干事,1981年至1991年陕西省宝鸡教育学院副教授,1992年至1993年广东惠州晚报总编辑,1993年至1996年深圳市深圳晚报总编室主任,1996年至2002年深圳市深圳商报新闻研究室主任,高级编辑、教授。姓 名: 祁念曾笔 名: 祁星性 别: 男出生年月: 1946/12民 族: 汉族

祁念曾 ,出生于1946年12月,笔名祁星,汉族河南洛阳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共党员。

祁念曾1963年至1968年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1969年至1980年陕西省宝鸡铲车厂新闻干事,1981年至1991年陕西省宝鸡教育学院副教授。

1992年至1993年广东惠州晚报总编辑,1993年至1996年深圳市深圳晚报总编室主任,1996年至2002年深圳市深圳商报新闻研究室主任,高级编辑、教授。

近年来,出版诗集《人生之恋》、《春天的歌》、《站立的河流》,散文集《红烛之歌》、《艺术家的脚步》,长篇报告文学《千秋业》,论文集《新时期文学》、《新闻探索与实践》等。

扩展资料

祁念曾的获奖作品:

祁念曾的《苏轼凤翔诗文赏析》是研究苏轼早期作品的唯一著作,获中国写作学会教研成果一等奖。《千秋业》是反映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第一部长篇报告文学,曾在人民大会堂举办首发式,受到国家教委,团中央和中国文联的较高评价。

《写改革窗口绘时代雄风》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论文一等奖,《大海的回忆》获中国新闻出版征文一等奖。

福州晚报总编辑是谁

姓名:徐均朔 年龄:16岁籍贯:台湾新竹出生地:福建福州星座:射手座爱称:树叶王子粉丝昵称:叶子微博粉丝团:@徐均朔粉丝团星事件:8岁时加入了福州小茉莉合唱团,是合唱团的男声主唱,在第二届中国少年合唱节比赛中获得过小百灵奖。2009年和2011年两次代表福州到台湾表演。2010年8月20日在“跨越海峡·相约世博——第七届榕台青年夏令营”中,表演独唱和街舞。 2011年,参加第四届海峡两岸合唱节颁奖晚会暨闭幕式,福州小茉莉合唱团的徐均朔用树叶吹奏了一首《阿里山之歌》,这可是他向省歌舞剧院老师学习的“拿手好戏”。 台湾籍的徐均朔在福州十一中学习,由于父母在福州工作,他从小就在福州生活。这次来台湾参加两岸合唱节,他非常高兴。他说:“我给大家带来了福州的茉花香。” 2012年以音乐特长生进入福州十一中。 2013年4月8日和2013年6月11日 两次登上《福州晚报》。2013年录制《鼎边》。“锅边香米芬芳/穿过了上杭到下杭/料是料汤是汤/Q得我儿时心痒痒……”昨晚,在位于福州宁化街道长汀社区的一间音乐工作室里,当这段歌词从一个17岁的台湾籍男孩徐均朔口中蹦出时,满足与骄傲的表情爬上了徐爸徐妈的脸庞。这对夫妻很惊喜,儿子居然能把福州歌唱得那么好,唱出了他们儿时记忆中锅边糊的味道。徐均朔在录音室演唱的是福州本土知名音乐人赖董芳创作的《鼎边》(即锅边糊)。为了推广这首虾油味浓厚的福州本土歌曲,赖董芳一直想找位年轻人来唱。十一中的在读学生、音乐达人徐均朔因为给学校音乐社录制专辑,而进入了赖董芳的视野。小伙很帅,有点明星范。“最关键的是,徐俊朔在音乐上有态度。”赖董芳告诉主持人。受赖董芳邀请唱《鼎边》,徐均朔自己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可能”。他以前玩的都是流行音乐,这次不仅要唱福州歌,更是专业级的尝试。短短4分钟的歌,徐均朔已经录了3次,“每次去录音回来,嗓子都是哑的。10遍,20遍,甚至是50遍地唱。”从周杰伦到五月天,从中国风到摇滚范,几乎样样拿得出手的徐均朔是福州十一中出了名的音乐达人。徐均朔的爷爷是从台湾新竹到福州安家的,因为这层关系,他去了多次台湾。徐均朔说,他很小的时候就加入了福州小茉莉合唱团。“我们学校的音乐社,就是初中时我跟人一起组建的。”徐均朔说,年初时,他和音乐社的同伴们准备出专辑。徐均朔说:“没想到自己的专辑还没完成制作,就被拉上了福州歌的演唱路,现在只能每天拉着奶奶跟自己说福州话。” 2013年《中国梦之声》130609 号选手,同年6月9日《中国梦之声》第四场海选中用家乡带来的榕树叶吹奏并演唱了《白月光》和李玟的《滴答滴》以及韩红的《天路》,最终获得四位导师的一致认可,成功晋级 。2013年6月15日《中国梦之声》CK组队长,演唱《美》,萌帅全场。

创刊伊始,《海峡都市报》就奉行“全省战略”,以福州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张。《海峡都市报》把发行范围分成A、B、C、D四个区域:A区为福州城区;B区为闽南的厦漳泉三角地区;C区是福州8个郊县;D区则是南平、三明等内陆城市。其中,A区、B区加起来的发行量占到总发行量的80%。这种“点面结合”的方式,为《海峡都市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基础。 与250万元的开办费相比,福建日报社在《海峡都市报》初创阶段实行的一项政策显然更具战略意义——赋予《海峡都市报》独立法人的资格,允许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海峡都市报》成长轨迹与其它城市同类报纸几无二致。凭借社会新闻、娱乐新闻吸引读者眼球,凭借自办发行大力开拓早间自费市场,凭借广告全面代理制和活动策划促进广告销售。一些重大新闻事件成为《海峡都市报》腾空而起的一个个节点。譬如,1998年法国世界杯期间,报纸借机扩版至16版(与晚报基本持平),大做足球文章,报纸销量很快超过6万份;当年底,《海峡都市报》实现盈亏平衡;2002年,实现广告收入8000万。 在《海峡都市报》创刊之前,福州市委机关报《福州晚报》已经营了15年,占据着福州报业市场的大半壁江山。1997年,《福州晚报》广告经营额突破5000万元,处于国内同类报纸的一流水平。 面对《海峡都市报》强劲的上升势头,《福州晚报》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1998年5月,福州晚报印刷厂引进进口印刷设备,投产了福建省内最先进的彩色生产线。世界杯期间,也扩版推出《世界杯金页》,同时提早出报,在福州城区增设了30个报纸零售点,弥补发行时间劣势。 在竞争中,《福州晚报》开始检讨自身的不利因素:其一,报种单一,既要承担机关报职能,又需与都市报展开正面竞争;其二,下午出版,零售时间短,不利于争夺零售市场。 1998年9月1日,《福州晚报》以上午版和下午版的形式与读者见面。10月1日,《福州日报》正式创刊,承担机关报职能,《福州晚报》也正式改版。 抱着在市场上一试身手的态度,在办报上,新创办的《福州日报》强调 “党报也要在市场上有所作为,坚持弘扬主旋律的方针不能动摇,但表现手法应该多种多样,要按新闻规律报道市委、市政府活动”;用人制度方面,《福州日报》的大多数员工由社会招聘而来;经营上,单独组建发行队伍,并大力拓展房地产广告,承办福州住交会…… 在《福州日报》依靠党报优势和制度创新迅速持平并赢利的同时,《福州晚报》也在采编、用人制度、发行结构等方面推行改革。譬如,实行“双向聘任”上岗,将福州八县(市)和外埠报纸发行交由邮局发行,保持市区的自办发行,集中力量覆盖城区读者。 但毋庸讳言,由于历史惯性,《福州晚报》办报方针一度在传统机关报和都市类报纸之间游移,对《海峡都市报》重视不足且防御措施不够得力,这大大延缓了晚报品牌优势向新报纸的嫁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宝贵的无形资产。随着《海峡都市报》进一步做大和新生报纸加入战团,《福州晚报》广告出现了下滑。 2000年,《海峡都市报》的发行量已号称20万,报纸发展达到诞生后的第一个高峰。9月24日,福建海都传媒有限公司成立,准备发展拓伸产业,并与中国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营业部达成授信6亿元人民币的银企合作协议,额度创全国媒体之最,一时成为轰动性新闻;此外,还计划着手将该公司包装上市。这些设想后来因种种原因没能实现,但其强劲扩张的势头为福建报业市场描绘出巨大的想象空间,这让其它报纸心动不已。 2000年6月6日,《福建经济快报》成功从一家国企融资,改版走综合性都市报道路。同年8月28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福建省分会旗下的《东南快报》创刊。 面对“群狼环伺”的局面,《福州晚报》在一年之内两次扩版。为解决扩版所带来的资金紧张问题,报社决定广告提价;这次提价后来为福建报业同行所质疑,它致使部分广告商转投其他报纸。2001年1月13日,《福州晚报》改为早间出版,加入早报市场争夺。 福州报业市场显出“世事如棋局局新”的态势。 ■2000-2004年,争夺福州 ·《福建经济快报》出局 最初,至少从办报方针看,《福建经济快报》尝试着实行差异化竞争,它提出以主流新闻覆盖高端读者的诉求;在经营上,依靠合作方的投资,《福建经济快报》采取了强力扩张策略,报纸很快由周五刊改为日报,版面由对开4版增至8版。 但在成本扩张的同时,这些努力并没能带来广告经营的同比增长。更为致命的是积累的债务问题。 为保全资产,2003年,《福建经济快报》最大的债权人福州晚报社印刷厂(共计超过1000万元的债权),向法院提起诉讼。4月初,法院依法冻结了《福建经济快报》房产及资金账户,报社资金链就此断裂。 2003年6月6日,在创刊整整3年后,《福建经济快报》宣布休刊。这引发了福建报人的反思:究竟采取怎样的规模和速度才是合理的扩张策略。 《福建经济快报》的出局对福州报业产生了有重大影响。它的大部分读者,被《东南快报》接收。而《福州晚报》的1000多万债权也未能保全,这对于急需资金的晚报来说,打击沉重。此消彼涨间,《东南快报》赢得了机遇。 ·《东南快报》挑战 2003年3月,《东南快报》成功说服《海峡都市报》发行部的数位骨干转投阵营。此事通过互联网在全国报界流传甚广,被视为福州报业竞争升级的序幕,但同样也激起了《海峡都市报》强烈警觉。 2004年元旦,经历了编辑大纲调整、激励机制改革等多方面整改后,《东南快报》扩版至日均36版,在版数上与《海峡都市报》基本持平。5月,《东南快报》挑起发行大战,在“五一”黄金周期间将订报促销品价格翻了一番,希望在广告投放旺季来临前把发行量推向新台阶。 同时,《东南快报》推出以“福州+厦门”为重点的发行概念,在厦门加大投入,号称拿下4万份的发行量,以此对抗《海峡都市报》以“福州+泉州”为重点的发行理念。一时间,《海峡都市报》30多位员工流失。有网友在BBS中称:“福州报业进入战争状态”。 面对挑战,《海峡都市报》在稳定队伍的同时,迅速应战。2004年3月3日,进行大规模的改扩版,强化CI设计,实行导读式头版;报纸改为分叠式,便利读者阅读……在发行上,则在5月回敬对手一个名为“初夏送清凉”的发行促销战。 在一来一往的攻守中,《海峡都市报》守住了阵地,并在经营上摆脱了2000-2002年的缓慢增长状态。福州城五区的订阅量有了明显上升,全省发行量最高号称达到40万份;同时广告增速达到了历史同比最高点。2003年,《海峡都市报》广告收入首次过亿。2004年,广告收入更是高达亿元,较2003年同比增长47%(据记者的调查,全省报业广告收入总额的同比增长幅度约20%)。 而《东南快报》也扩大了战果,发行量有了明显增长。据悉,如果不计在厦门的巨额发行贴补,《东南快报》2004年应略有盈余。 在福州报业竞争最激烈的“2003-2004赛季”,人力流、资本流出现的异动,同“口水战”交织在一起,一时为全国同行所关注;同时,一号两刊、融资方式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这为竞争增加了诸多不确定因素。 ■竞争指向闽南 ·省报集团的闽南布局 厦门是《海峡都市报》创办初期的重要目标市场,1997年,《海峡都市报》在厦门设立了相当规模的采编、经营分支机构。1999年3月9日,福建日报社将旗下一张严重亏损的报纸移师厦门,投入400万改造经费创办《海峡导报》,接管《海峡都市报》在当地的市场份额。 《海峡都市报》随之将闽南发展的重点移至泉州,创办“泉州地方版”;2004年6月30日,有独立刊号的《海峡都市报·闽南版》面世,在泉州每周出版60余版的“闽南新闻版”,配以《海峡都市报》的“全省性”共享版面在闽南发行。 省报这种通过地理布局实现子报差异化竞争的模式,最初也许是源于被动式的、改造亏损子报的目的。但随着市场格局的逐渐厘清,这种举措的战略意义逐渐明晰—— 首先,福州—泉州—厦门一线,城市化水平居于全国先列,但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普遍偏小。福州作为省会,城市人口也不过200多万。城市容量的有限性,是异地扩张的动因。 其次,目前,福建省20个30亿元以上(产值)规模的产业集群分别有5个在福州,2个在厦门,10个在泉州,三地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经济上的同一性,是异地扩张的客观条件。 2002年8月,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后,集团布局调整速度明显加快。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社长陈逸清坦言:属于集团松散型子报的《福建经济快报》的休刊,让他考虑了很多问题——同城报纸同质化竞争、子报如何规避风险、集团的合理发展速度、未来发展方向等等。 省报集团在福建最富裕的沿海“一线三点”谋篇布局,直观地体现在印刷厂的设立与扩张上。集团成立后,省报集团投资过亿改造福州的印务中心;同时,在厦门和泉州也分设了印厂。在经济上,三个印刷厂2004年为集团贡献了1765万元的利润;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为集团子报的异地扩张积蓄了切实的物质资源,显示了集团坚定的扩张决心。 ·厦门变局 作为市委机关报,2004年,《厦门日报》扩版至日均对开24版,自费订阅率高达78%,这是两个位列国内同类媒体前茅的数据。(厦门全市人口200万强,其中户籍人口130多万;而对报纸经营最具含金量的“岛内户籍人口”仅60余万,从理论上说,平均每5个“岛内户籍人口”就拥有一份《厦门日报》。) 2004年,厦门日报社旗下各报的广告总收入超过亿,其中《厦门日报》约占80%,并成为全省唯一的进入纳税300强的报社(居第86位),这同样居于国内同类媒体前沿。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厦门日报》56年来积累的品牌优势。事实上,在1999年《海峡导报》创办之前,《厦门日报》几乎独享厦门这块福地…… 2001年11月《海峡导报》连续刊登宣传广告,为改版、扩版造势;当月,由四开16版扩至24版。同时,对编辑方针进行微调,收缩在福州、泉州、漳州的采编、发行力量,集中优势资源加强原创新闻和本地新闻,力求融入并抢占厦门本地市场。当年,《海峡导报》实现了微利。 其后两年,《海峡导报》通过引入广告代理制,以分类广告及展会策划为突破口拓展广告空间;在不断扩版的过程中,通过开设“社区新闻版”等形式,策划“新闻进社区”,推广入户征订。 2004年,《海峡导报》的广告收入较上年增加2000万(同比增加60%),达到5200万的历史高位,地产等高品质广告开始出现较大幅度增加。 面对《海峡导报》的竞争,居于领先地位的《厦门日报》通过建立新闻改革的长效机制来维持自身的强势地位。2001年10月22日,《厦门日报》的社庆日,《厦门日报》在开办“读者节”的同时改扩版,引入都市报的先进理念,强化“更有活力的新闻”。迄今为止进行的五轮改扩版,有效强化了队伍的市场意识,使其自费订阅率始终保持在70%以上。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是:为了增强版式视觉效果,《厦门日报》设置了版式总监,这在同类报纸中可谓“先锋”。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征订占比90%以上的发行结构,降低了《厦门日报》在零售市场上的号召力;旗下的《厦门晚报》与日报捆绑发行,二者发行重合率高达95%,同样在零售市场上作为不大;另一张子报《厦门商报》,则尚未摆脱亏损。 零售市场的空白,为《海峡导报》在1999-2001年渡过艰难的初创期,留出了市场空间。 目前,在厦门的零售市场上,《海峡导报》《海峡都市报》《东南快报》以及泉州日报社旗下的《东南早报》,大多委托一家由《海峡导报》培植起来的队伍零售,一元钱买两份报纸的报价结构,使零售市场出现了“竞争+搭售”的局面。各报间伴生的竞争关系,互相制约却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作为挑战者和零售市场上的领先者,《海峡导报》的一项重要任务仍是扩大并稳定征订量,以获取高质量的受众群体。随着发行结构的调整,《海峡导报》在岛内的零售量占发行量的比重逐渐降低(2003年,约为50%;2004年约为30%,绝对数也有下降)。目前,按照各方提供的数据,经多方印证后可以大致推算出:在厦门岛内,报纸的零售总量只约为征订总量的1/6。 厦门的零售市场如何打破僵局,让人拭目以待。 2005年,《厦门日报》广告增长目标定为10%的增幅,考虑到其基数,这应该是相当好的业绩预期。而《海峡都市报》的增长预期是1600万。两家竞争对手的增幅预期相差并不大。但对于《厦门日报》而言,维持强势并不意味着永远取得强势。福建报业的消息人称:厦门日报社正在探索在政策框架内,在可融资的经营领域引入国有资本,改造旗下的一张子报,以此正面对抗《海峡导报》的竞争。 ·《泉州晚报》正面出击 1985年创办的《泉州晚报》是泉州市委机关报。作为一份以晚报命名的党报,它一直强调做“党报、晚报”的结合体。在《海峡都市报》进入泉州之前,《泉州晚报》的利润率一度高达70%左右。 2000年8月15日,《泉州晚报》推出《东南早报》,力求打造一份“立足泉州,闽南概念”的区域性都市报,通过“做强母报,发展子报”来完善报业结构并稳定市场占有。此时,《海峡都市报》在泉州已有超过5万份的发行量。 同时,“闽南概念”让《东南早报》每年需为在厦门发行补贴700-800万元,而每年来自厦门广告收入仅100万元左右。 福建报业的许多同行质疑此举是“同质竞争”,是“把左口袋的钱拿出来放进右口袋”。但《泉州晚报》总编辑施能泉对此的回答是“《东南早报》就是要针锋相对地抢市场。如果我们实行所谓差异化竞争,就是把市场拱手相让。对整个报社而言,只要是1+1>1就好,创办《东南早报》虽然降低报社的利润率,但如果没有这张报纸去占领、巩固市场,以后《泉州晚报》能否‘守得住’就难说了。” 经过数年经营,2004年,《东南早报》实现了较快增长。版数由年初的四开32版扩为年末的56—64版,发行量增长60%以上,广告全年实收3928万元,基本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而《泉州晚报》当年的广告实收额也达到7308万元,整个报社的利润3000万元。 但业内人士分析,《东南早报》让泉州晚报社至少损失了1000万元利润。 值得一提的是,与《东南快报》在2003-2004年的争夺,使《海峡都市报》在泉州的采编力量流失了20多人,到今年3月,《海峡都市报·闽南版》的当地新闻版数才逐渐恢复正常,这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海峡都市报·闽南版》在泉州的拓展速度,客观上为《东南早报》的发展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空间。 即便如此,《海峡都市报·闽南版》在泉州也号称拥有14万份的发行量,拥有不俗的影响力。作为省报集团的一个新生儿,《海峡都市报·闽南版》的投入规模、发展思路、管理模式尚未定型;除此之外,省报集团在泉州还有一份《石狮日报》虎视眈眈……参考资料:

80后作词人,营销策划人,新锐写手中国文艺研究会会员;福建省音乐协会会员。工作经历颇丰,命途多桀。曾做过房产经纪人、电商营销助理、文案策划专员等职业。1988年11月生于福州。天蝎座。性喜静,独爱秋; 初中时期,因厌恶对课本知识乏味的学习,浑浑噩噩地度过。为此,迷恋篮球与写作。2004年曾于私立高中就读一年,后转入本省一级达标学校。人生目标依旧迷茫,自卑与逆反心理愈演愈烈。2005年以《为你发如雪》一文于市内各所一二类达标学校校刊转载。先后在各学校,班级间初露锋芒。2006年上半年以笔名雾幻湿人。发表处女诗《一千年,梦不休》于《中学生时代》杂志。2006年至2008年经常性以更换笔名的形式发表各类散文,杂文,诗歌于各大报刊,杂志。作品刊登于,《中学生时代》、《意林》、《读者》、《少年文艺》、《东南快报》、《福州晚报》、《悬疑志》等。高三时期参加《萌芽》杂志举办的“特莱米雅杯”第九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投稿篇目为散文诗《梦魇未央》;荒诞现实主义小说《穿梭于你的我的梦里梦外》。最终入围,并获奖。2006年发表诗歌、散文:《一千年,梦不休》、《屋顶上的流浪》。2007年发表诗歌、杂文 、随笔:《樱花季》、《“诚信”变形记》、《洗尽2006穿上2007》、《繁与简》等。2008年发表散文:《一壶漂泊难入喉》;同年本篇由新浪锐博客首页推荐。经常性于榕树下发表文字。加入新生代文学创作团队《浮夸世界》担任版主。.参与首届全国优秀流行音乐歌曲创作大赛,以歌词《纯朴》获本省入选的10佳歌词代表作品之一。散见于各类报刊新闻。2009年发表诗歌:《捉一只萤火虫》。致力于撰写纪实性无厘头长篇校园小说《大学趣忆录》,并坚持诗词创作。2010年上半年担任书境文化传媒采编部副主管,负责《书境文化报》人物采写专栏,并接受本报的专版访谈推介《吴剑中:与方文山叫板的作词达人》。同年发表散文《再见吧,温室花朵》于《求学》、诗歌《想过的女人都是一首诗》、散文《旧巷子》获首先杯文学创作大赛优秀奖,散文《旧巷子》发表于《小散文》杂志。短篇纪实悬疑《回魂记》发表于《悬疑志》。歌词作品《非诚勿扰》入选《中国当代情歌选》;歌词作品《全城热恋》由郝刚推荐发表于《东南快报》全城热恋专版;歌词作品《盖世称雄》获“南帝北丐”网游全国歌曲征集佳作奖,入围前三十;期间,参加本市“恒星杯”第二届榕城高校十大写手,最终以另类杂文《你徘徊在我所经过的时代》分的成绩,并列第二名,荣获“榕城高校十大写手称号”。2010年下半年,任福建广播电视报房产教育版块编辑,企划之一。发表稿件《怎样把孩子从游戏中拉回来?》;同时期,发表作品《荒野》于2011年1月份《泉港文艺》。后于十一位校园写手出版合著《麦田里的十二根笔》,聘为特邀副主编。发表作品《那些消逝的流年暖月》、《天空不伤》,已由内蒙古出版社出版。此期间,于福州闽江学院山鹰文学社《旗鹰报》特邀发表《被埋没的一类人》,晨笛文学社特邀发表《预言诗》等作品。2011年,担任华影金孔雀音乐传播公司出版发行的王晨EP单曲《下一个明天》、《温柔心海》、《荒漠》,大麦天乐文化音乐传播公司出版发行瑜彧流行民歌《太阳雨》的词作者。另有词作品《脚印》、《彩虹的愿望》由华影音乐音乐传播公司陆续发行中。2012至2013年,担任由王锦麟创办的北京尚鼎音乐传播公司出版发行的苏泉《超越自己》 、北京大麦天乐音乐传播公司出版发行的桑雨桐《我猜不透》、《最美的远方》、冯克东《oh baby,生日快乐》 词作者;此期间,加入福建省知名舞台艺术导演马立晖工作团队担任福建省内校园“一校一特” 文化建设项目规划兼任校园歌曲创作,并在福州市多所名校掀起了校歌改革式的热潮,多首脍炙人口的新鲜校歌纷纷出炉,如福州市鼓楼区钱塘小学校歌《钱塘莲语》、福州市鼓楼实验小学校歌《阳光节奏》、福州市台江区第三中学小学校歌《百年香樟 美丽台三》、福州市台江第五中心小学校歌《拥抱羽坛的梦》、福州市台江区光明小学校歌《兰花吟》等,同年协力策划福州市马尾区魁岐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与文化创意包装,为其创作校歌《有爱就有一切》 。

新京报总编辑是谁

黄玉浩黄玉浩,男,原《新京报》揭黑记者,获得新京报社深度部年度新人和年度记者两次,五年间获得新京报社总编辑奖、年度调查提名奖合计近 40 次。人物简介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第二季全国六强选手。北京健康盒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环球医城创始人。主要经历2008年获中国年度风云记者称号

2003年7月,广州检察院以涉嫌受贿罪将《南方都市报》总经理俞华峰带走,在未查出经济问题的情况下,对俞华峰采取监视居住。《南方都市报》主编、东山区人大代表程毅中被带走。200 3年11月,《南方都市报》首次报道了“非典再现广州”。随后,在值班的社委被撤职、降职,作家记者曾也被要求免职。2004年1月6日,在广州市公安局的领导下,广州市税务部门在没有任何手续的情况下,进入《南方都市报》九楼财务室,对所有账户进行搜查。广州市检察院侦查员分批对南方都市报领导班子和南方日报集团社委程毅中、邓海燕等10余人实施批捕,几乎使南方都市报正常报道程序陷入瘫痪。2004年1月20日,邓海燕被广州市检察院批准逮捕。2004年3月4日,东山区人民法院206号法庭开庭审理了余华峰贪污受贿案,余华峰当庭否认其贪污受贿。2004年3月5日,广州市东山区人民法院第206庭审理了李玟_涉嫌收受余华凤贿赂97万元一案。李玟_的辩护律师否认受贿。2004年3月9日,程毅中被迫辞去《新京报》总编辑的职务。

您好,原新京报记者刘名洋目前在北京某知名媒体公司任职,他担任该媒体的新闻总编辑,负责统筹媒体的新闻报道工作。他曾在新京报任职多年,在任职期间,他曾多次获得新闻奖项,被誉为新闻界的佼佼者。他拥有丰富的新闻报道经验,深受新闻界人士的尊敬。

你可以去查查

新安晚报总编辑是什么级别

总编(报社主编)是媒体、出版社、资讯公司统领各主营业务部门或内容供应部门主编、编辑的最高领导,负责对公司或该机构的总体经营发展和主营业务大方向的把控。对总编辑工作作一概括就是:把握出版方向,负责图书质量,营造发展环境,参与出版经营管理,带好编辑队伍。一般报纸的副主编可以设一到两个。副主编就是主编的助手,具体协助主编负责报纸的宏观事宜,并指导和监督编辑部的其他成员的采编等工作。所以要根据报纸期刊的工作安排去决定副主编人数。因为报社的类别不同,其主编的级别也随之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中宣部直属报社,如人民日报社,其社长为副部级,主编(或总编)为副部级或正厅级。各省、直辖市党的机关报,其社长为正厅级,主编(或总编)为副厅级。各省府所在地的市党报,其社长为副厅级,主编(或总编)为正处级。各地级市党报,其社长为正处级,主编为副处级。各县级市党报(有的县尚未设立),其主编为正科级。其余的非党的机关报社,一般为合资或私营,企业性质,其主编非事业编制,没有固定级别!主编和总编的区别如下1、定义不同主编是对某种出版物(包括报纸、期刊、学报、年鉴、丛书、辞书、文集、选集等)编辑事务主持者的称谓。总编是总编辑的简称,是新闻或出版单位的业务总管。总编是新闻媒体、学术期刊、出版社等单位统领各主营业务部门或内容供应部门主编、编辑的最高领导。2、职责不同主编的职责是在编委会或总编辑领导下,组织并领导日常编辑事务,如审稿、审样、撰写重要言论等。按编辑方针实施某个方面的具体编辑业务。总编总编具体负责研究、制定和实施编辑和采访工作方针,组织领导编辑部日常业务工作,并协调版面配置、采访人力调动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图书出版者出版图书应当和著作权人订立出版合同,并支付报酬。

总编办主任在每个报社是不一样,有的报社权力非常大,可能负责人事等行政方面,但有的报社中这个头衔就跟总编秘书差不多。在大部分地方来讲,应该是比部门主任低一点的,因为报社的核心还是各个版面。不过不排除有的地方会权力比较大。编委一般是主编、副主编、分部门主编组成。

现任总编:周跃敏,男,1958年7月生,江苏省苏州市人,高级编辑。1982年2月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新华日报社工作,先后任新华日报体育记者,扬子晚报文体部副主任、第一新闻部主任、经济新闻部主任,扬子晚报编委兼经济新闻部主任,扬子晚报副总编辑,新华日报社副总编辑。2006年6月,任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原总编:周正荣同志:1995年7月—2006年6月任总编辑1997年7月—2006年6月任党委书记2001年8月—2006年6月任董事长2006年6月13日卸任。2002年12月,新华日报在整合原有版面的基础上,由10—12版增加到16个版 。这是自1995年以来的第三次改版。这是新华日报自1995年以来第三次改版。

从业内现状看,这个角色有两种类型,一是业务龙头,统筹各部位采编工作,重点打理要闻版,是报社的核心部门;还有一类是业务辅助,管管考核、培训、辅助岗位等,是个没能力干不了、有能力不愿干的部门。 部门名称多数叫总编室,很少有称总编办的。 报社的编委组成一般包括社长、总编、副总编,以及报社主要编辑部门领导。简而言之,就是对报纸内容和报道安排具有最大话语权、影响力的一伙人。

  • 索引序列
  • 新民晚报总编辑是谁
  • 深圳晚报总编辑是谁
  • 福州晚报总编辑是谁
  • 新京报总编辑是谁
  • 新安晚报总编辑是什么级别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