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中国服装变化研究报告论文

中国服装变化研究报告论文

发布时间:

中国服装变化研究报告论文

发了269105587

服饰是社会综合信息的载体,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深深影响着中山装的变迁。辛亥革命不但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终结了服饰上的等级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孙中山鉴于国人穿西装有诸多不便之处,且影响国计民生(当时西装的硬领等多由外国进口,费事费钱,如辛亥革命后的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服装而输出白银就有2000多万两),中国原有服装如长袍马褂既不太实用,又不合时宜,遂精心设计新式服装。中山装端庄大方,方便实用,四个口袋均为明口袋,上面两个小衣袋为平贴袋,底角呈圆弧形,袋盖中间弧形尖出,下面两个大口袋是老虎袋(边缘悬出~2厘米),左右对称。肩部衬上垫肩,胸部垫胸衬,显得平直、丰满;腰节处略加收拢,给人一种凝重干练的美感,它是中西服饰审美理念和谐统一的体现。孙中山毕生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他所创制的中山装具有深刻的政治含义,许多重要部位都有丰富的政治内涵: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前襟五颗纽扣代表“五权(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宪法”的权力制衡理想;四个口袋有盖,钉扣,象征“四维”(礼、义、廉、耻);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四维”是孙中山所提倡的做人之本,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他目睹中国积贫积弱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地,萌发了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形成了改变中国和中国人民命运的坚定信念。他提出三民主义,高举实现民族独立自由和民主革命的旗帜。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山装物化了孙中山的政治思想。中山装不是一种普通的服装,而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中山装是在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它的诞生与辛亥革命密不可分,在“剪辫易服”的氛围下,穿着中山装意味着拥护革命、与封建专制主义决裂。因而中山装是一种奋斗精神的象征,是一种民族团结的象征,是一种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象征,一种受压迫而不屈的象征,是一种民族复兴的象征,折射着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活领域翻天覆地的变革。民国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穿着中山装者多为公职人员,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山装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非常普遍,大有“工农兵学商,都着中山装”之势,其主要原因是政权性质不同所致。新中国成立后,到处是中山装的“海洋”,不分党派,不分年龄,不分贫富,不分地位,甚至不分男女,人人都喜欢穿着中山装。穿着中山装,使人们具有强烈的民族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此时的中山装象征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改革开放后,服装千姿百态,中山装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人们对中山装的印象,并未完全淡忘、消失,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一些场合仍穿着中山装,近年来有不少年轻人爱上类似过去学生装的一种新装,也可视为中山装的变化。一百年过去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人民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满怀信心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中山装,业已成为中国人民独立、民主、团结的象征。中山装,历经百年,折射着不同时代的光影,见证了时代前进的步伐,记载了百年中国的奋斗过程,铭刻着民族复兴的曲折历程。今天,挖掘中山装的时代价值,传承中山装的文化精神,是我们华夏儿女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

我不知道你这里的汉服是指汉民族服饰 还是汉朝服饰,也不清楚你这里的唐服是指伪唐装还是唐朝服饰如果是说汉朝服饰和唐朝服饰的话,那就是他们的基本形制都是交领 右衽 周身无扣或瘾扣,同时唐朝由于和西域交流比较多 出现了圆领袍,以及收窄了袖口如果是说汉民族服饰和伪唐装的话,那就是:汉服是汉民族的民族传统服饰,而伪唐装不过是以满族马褂为原型的现代臆造品,和唐朝完全无关

Who is Miss Li? 为你解答,如有帮助请采纳, 如对本题有疑问可追问,Good luck!

中国服饰变化的研究报告论文

近代是从1984年鸦片战争后开始的,1984年当时还是清朝。 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 。明朝因皇帝姓朱 ,遂以朱为正色 ,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补子是一块约40~50厘米见方的绸料,织绣上不同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补子用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长大者为尊。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袭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皇帝戴乌纱折上巾 ,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官员朝服戴展翅漆纱幞头,常服戴乌纱帽。受到诰封的官员妻、母,也有以纹、饰区别等级的红色大袖礼服和各式霞披。此外,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 ,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后者留传下来,俗称瓜皮帽,系用黑色绒、缎等制成。 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 ,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 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 、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 ,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 ;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 ,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现代服饰 (1912年以来) 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 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改穿西装。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①男装。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传统的袄裤,头戴毡帽或斗笠,脚着自家缝纳的布鞋。②女装。辛亥革命带来了多样化,一身袄裤之外,又多穿用袄裙套装。20年代以来,妇女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服饰崇尚简朴实用 。50~70年代,中山装渐成男子主体服装,此外流行过军便装,人民装;女装受苏联影响,连衣裙风靡城市,此外还流行过列宁装等。但在农村,上衣下裤一直是大多数农民的传统装束 。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体现时代精神,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面貌簇新。

服饰是社会综合信息的载体,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深深影响着中山装的变迁。辛亥革命不但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终结了服饰上的等级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孙中山鉴于国人穿西装有诸多不便之处,且影响国计民生(当时西装的硬领等多由外国进口,费事费钱,如辛亥革命后的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服装而输出白银就有2000多万两),中国原有服装如长袍马褂既不太实用,又不合时宜,遂精心设计新式服装。中山装端庄大方,方便实用,四个口袋均为明口袋,上面两个小衣袋为平贴袋,底角呈圆弧形,袋盖中间弧形尖出,下面两个大口袋是老虎袋(边缘悬出~2厘米),左右对称。肩部衬上垫肩,胸部垫胸衬,显得平直、丰满;腰节处略加收拢,给人一种凝重干练的美感,它是中西服饰审美理念和谐统一的体现。孙中山毕生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他所创制的中山装具有深刻的政治含义,许多重要部位都有丰富的政治内涵: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前襟五颗纽扣代表“五权(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宪法”的权力制衡理想;四个口袋有盖,钉扣,象征“四维”(礼、义、廉、耻);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四维”是孙中山所提倡的做人之本,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他目睹中国积贫积弱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地,萌发了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形成了改变中国和中国人民命运的坚定信念。他提出三民主义,高举实现民族独立自由和民主革命的旗帜。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山装物化了孙中山的政治思想。中山装不是一种普通的服装,而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中山装是在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它的诞生与辛亥革命密不可分,在“剪辫易服”的氛围下,穿着中山装意味着拥护革命、与封建专制主义决裂。因而中山装是一种奋斗精神的象征,是一种民族团结的象征,是一种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象征,一种受压迫而不屈的象征,是一种民族复兴的象征,折射着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活领域翻天覆地的变革。民国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穿着中山装者多为公职人员,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山装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非常普遍,大有“工农兵学商,都着中山装”之势,其主要原因是政权性质不同所致。新中国成立后,到处是中山装的“海洋”,不分党派,不分年龄,不分贫富,不分地位,甚至不分男女,人人都喜欢穿着中山装。穿着中山装,使人们具有强烈的民族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此时的中山装象征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改革开放后,服装千姿百态,中山装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人们对中山装的印象,并未完全淡忘、消失,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一些场合仍穿着中山装,近年来有不少年轻人爱上类似过去学生装的一种新装,也可视为中山装的变化。一百年过去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人民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满怀信心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中山装,业已成为中国人民独立、民主、团结的象征。中山装,历经百年,折射着不同时代的光影,见证了时代前进的步伐,记载了百年中国的奋斗过程,铭刻着民族复兴的曲折历程。今天,挖掘中山装的时代价值,传承中山装的文化精神,是我们华夏儿女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

自己去汉服吧看看吧

18世纪至20世纪的中国服饰变化论 通常胡虚

服装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童装设计海岛服设计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一、选题依据:1、指导老师的研究项目,服装设计的开题报告怎么写。2、一般0-2岁的婴幼儿不可用大红大绿等刺激性强的色彩去伤害视觉神经;浅淡色不仅能避免染料对皮肤的毒害,还可衬托出婴幼儿清澈的双眸和粉嫩的皮肤。3、儿童在2~3岁可认识颜色,善于捕捉和凝视鲜亮的色彩。4、4-6岁儿童可以认识4种以上的颜色,能从浑浊暗色中判别明度较大的色彩。5、6~12岁是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色彩的应用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心理素质。6、本次的设计是以童装色彩设计为重点,结合现代时尚以及相关元素的基本使用法则,进行具有时代特点的童装设计。二、研究意义:1、制作一系列童装,巩固专业知识,学会灵活运用专业所学。2、选择好童装的色彩是做好童装销售的重要环节。3、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童装的色彩对于儿童的心里状态有很深的影响4、通过此项研究来开发童装的色彩以适应儿童心里需求文献综述(对已有相关代表性研究成果的综合介绍与评价)1.《服装材料学》朱松文等编这本书系统的介绍了服装用纤维原料、纱线、织物、皮革等各类服装材料的种类、结构和形态,以及它们的各种性能对服装的影响。同时他还介绍了服装的各种辅料的种类、性能和选用方法,国际服装新材料及其流行趋势,各类服装对材料的要求和选用方法。2.《时装设计艺术》刘晓刚、许玥著是我在本次设计方面参考的书籍,这本书弥补了我在设计方面的不足,让我知道了设计的本质就是服务于社会,让自己所设计的服装能够最终穿在人们的身上。3.《中国服装辅料大全》孔繁薏,姬生力主编本书在内容上涵盖了服装辅料的各个种类,介绍了各辅料的品种、分类、规格、性能、工艺、品质标准,以及在服装上的运用。通过资料的收集,经过自己的总结体会,我对服装有了最根本的认识,从基础出发,这是掌握和理解更多知识的前提。研究内容(包括基本思路、框架、主要研究方式、方法等)基本思路:了解指导老师的研究项目,进行分析研究,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拟订设计稿,确定要设计的题目,开题报告《服装设计的开题报告怎么写》()。最后的制作,根据美观、舒适、实用的理念制作出一系列的童装。框架:确立设计的题目为"童装设计"后,从以下多方面来制作论述:1、根据指导老师研究项目,并进行相关设计;2、进行与设计主题相关的研究,并分析将要进行的设计的特点以及优势;根据儿童生理心里的特点,设计出儿童喜爱的童装;3、具体设计的总体草图中,按照设计的要求,进行选择绘制一个系列(4套)效果图拟订设计稿和制作方案;4、后期的制作和整理;主要研究方式方法:尽可能大量地查看相关资料进行学习、研究、分析,在学习中总结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自己的独到认识解决论文中的问题。研究进程安排3月1日-3月19日:毕业实习;3月22日-4月2日:市场调研、分析;4月5日-4月9日:草图设计;4月12日-4月16日:效果图讲评与确认;4月19日-4月23日:纸样设计与制图;4月26日-5月21日:服装剪裁、服装加工、服饰设计;5月24日-6月18日:完成论文/报告书、服装;6月21日-6月25日:上交论文/报告书、毕业设计电子文件、答辩。主要参阅文献[1]《人类心灵的展示》杨治良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04-01第1版[2]《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日)原田玲仁著;郭勇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1第1版[3]《面料与服装设计》朱远胜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4]《服饰心理学》华梅著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5]《服装材料学》朱松文等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年2月第3版[6]《中国服装辅料大全》孔繁薏,姬生力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3月第2版[7]《时装设计艺术》刘晓刚、许玥著东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2版[8]《品牌服装设计》刘晓刚著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9]《纺织品设计的面料再造》王庆珍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主要网络:其它说明指导教师是否同意开题签名:年月日教研室教学负责人签署签名:年月日

自己找就有了,不过设计会帮。

据学术堂了解,开题报告的目的是确定研究什么,用什么方法研究,相当于论文的研究计划,不是给别人看,而是为自己的论文制定研究方案和研究纲领.注意,开题报告不是写论文提纲.因此,开题的核心问题是研究方法是否具体可行,分析什么,如何收集数据,用什么方法.一、写开题报告之前的准备1.明白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开题报告是在学位论文研究课题确定之后对课题进行的论证和设计,阐述这个课题有什么价值、应该怎样进行研究,提出研究方案,以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也就是说,确定了的开题报告是研究工作的行动指南,尽管可以随时修正,但不能随意推翻.2.开展充分的调查研究工作:开题报告不是凭空写出来的,动笔写之前要做到大量的工作,包括广泛地阅读文献,熟悉导师或师兄师姐做过的工作,落实实验室工作条件,摸清楚研究对象基本情况.3.认清开题活动的作用:开题活动是集思广益的学术交流,其作用是从同行那里获取更多有益的帮助.通过开题活动,让更多同行--导师以外的其他老师,课题组以外的其他同学--在短时间里听懂、看懂自己要做什么,并给予具体的建议.自己的开题报告写得不清晰,同行不知从何帮助,开题活动也就沦为走过场.二、 开题报告的编写提纲1.科学问题:开题报告总有一个准确、规范、简洁的题目.紧接着这个题目,就必须说明,本课题要做什么研究,即开题报告要开门见山地说明本研究的科学问题.这里,要让读者在很短的时间里读懂,本课题要做什么.可以枚举一些事件、现象作为开场白来引出本研究的科学问题,但这些事件、现象要简洁,要贴切,要直指本科学问题.很多老师和学生喜欢把科学问题放在立题依据下面或者后面写,曰"摆事实,讲道理",总结出科学问题.可是,对于初学的学生,会把读书心得都写出来,很难聚焦到自己的科学问题上.使读者,参与开题活动的老师和同学,摸不着头脑.因而,倡导开门见山地写科学问题.2.立题依据:包括学术上的理论依据和社会实践中的现实需求.就题目、科学问题涉及的相应方面,阐述、分析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不足(问题).为了表达言而有据,要尽可能多地引用国内外同行近3-5年的研究成果,包括声誉高的和一般的学术刊物上的成果.引用他人的数据、图件、观点,要在相应的地方作标注,且只标注自己读过的文献.科学研究没有国界,写立题依据时,不要分国内进展、国外进展.通过这一科学阐述、分析,认定本研究的问题,是个科学问题,值得开展研究.如果读者从这些阐述、分析中无法得出这个认识,说明立题没有科学依据,或者立题依据没有写好.对于有地域空间限制的研究对象,应该对研究对象进行详细但简洁的介绍.3.研究目标和目的意义:说清楚通过本课题研究,解决所提出的科学问题的全部,或者部分.要求简洁、明确.几句话就可以,避免啰嗦.目的意义包括学术上的理论意义(价值),社会实践中的应用意义(价值),可以做适当的广义延伸,但不能夸夸其谈.4.研究的内容:包括两个侧面.一是要写清楚开展哪几方面的研究(通常3-5个方面),在每个方面下面还可以写出更细致的次一级内容;二是拟解决关键问题,关键问题是前述几个方面中的某个或者贯穿其中的什么,解决了关键问题,整个课题研究就迎刃而解.常见学生把内容和方法放在一起写,有记流水账的感觉.看见了很多操作细节,但不清楚要从哪些方面开展研究,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所以,建议把内容和方法分开写.5.研究方案:针对研究内容,说明怎样做,包括两个层次.第一是研究思路,整个研究分哪些步骤,每一步骤具体作什么,各个步骤组合起来,使整个研究圆满完成.为了方便阅读,使用步骤框架图,做到一目了然.第二是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选择研究的材料(对象)、使用什么取样(试验)方法获取什么数据、使用什么分析方法(指数、公式、模型)处理什么数据得到什么结果.通用的方法,一笔带过,具体的要求则越细越好.假设自己有事不能操作,与自己有相近背景(知识和技能)的其他人可以依照该方案去操作.6.创新性: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都要有创新,指本研究在内容、方法上的创新.以肯定语气,几句话概括,不超过3条.创新是个相对的概念,有世界性创新、国内创新、地区性创新,后者的创新价值已经很勉强了.研究生的研究,有时是补充一些必要的科学数据,距离学术创新较远,但不等于没有价值,要说明补充这种科学数据的价值.可以用新意来表达,不要总是用创新这个词.7.可行性分析:如果研究问题是科学的,研究内容是翔实的,那么,研究方案是否可行,就要论证.可行性分析包括方案的可行性,人力、财力、物力(试验条件)、时间等,是否可行,特别要说明自己能否胜任.8.预期成果:针对研究目标,写出预期成果.包括两方面:得出什么数据、结论;怎样表达方式这些数据、结论,以及展示(呈现)形式及数量.9.研究进展计划:针对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用时间顺序依次阐述,什么时候做什么,得到什么.10.参考文献:按规范格式[作者.论文题目(专着名称).发表刊物,年度,卷(期):页码(出版地:出版社,年度,页码)],列出前文标注引用的参考文献.不列没有标注引用的文献,标注引用的文献则一定要列出.三、 编写开题报告1.遵循既定的格式要求撰写.不再赘述.2.使用规范的学术语言:尽量使用学术术语,行文逻辑要清晰,使用字体要统一.3.使用必要的图、表:用图(照片)、表来直观、翔实地表达观点,图(照片)、表要有连续的编号.如果是引用他人的图(照片)、表,一定要在引用的地方标注来源.4.提交两个文本:详细论述的打印(Word)文本和用于演讲的PPT文本.PPT文本是在打印文本基础上精简的,要求图多、字少,色彩鲜艳,布局朴实.四、开题报告的考核指标包括以下几点问题界定清晰.选题应该源于实践,问题要具体,解决问题高视角,方案上升到理论,有普遍借鉴意义.研究目标明确有限.剖析实际问题,将实际问题提升到理论水平解决.研究内容具体、明确.不要大题小作,要小题大做.不同内容点之间的系统性、有限性、适中性.研究方法与技术方案具体可行.论文要用数据说话,在此必须指出数据的收集方法.

学生姓名 课题名称 阅读文献 情 况 国内文献 17 国外文献 3 篇 篇 开题日期 开题地点 学 号 专业 服装艺术 设计

文献综述与调研报告: 新古典主义兴盛于 18 世纪中期, 世纪上半期发展至顶峰。 19 新古典主义是西方艺术现代变革 的产物,也是法国大革命前夕的民情显示它对应着 18 世纪纤巧的洛可可艺术风尚,意在用古罗马 文化来振兴当代艺术,推崇高尚质朴的思想和为国献身的英雄主义。一方面强调要求复兴古代趣 味特别是古希腊罗马时代那种庄严、肃穆、优美和典雅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它又极力反对贵族 社会倡导的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风格。 本课题的意义在于,设计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古典主义艺术特征的女性礼服。新古典主义时期 的女装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极端造型的反思。之所以以此时的女装为研究对象,是因为新古 典主义时期女装典雅自然的人本主义风格与今日服装设计所提倡的人性化设计理念相统一,也顺 应了当前中国国情——倡导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浮华聚现的要求。那么研究当时的女装结构 必然对现今的服装设计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新古典主义,尤指帝政时期的女装造型极为简练、 朴素,女装向古希腊、古罗马的自然样式靠近。帝政时期多见克尔莱特领饰、帕夫袖、泡泡袖、 波浪袖。拿破仑时期,女装的基本造型为:高腰身、细长裙、白兰瓜形的短帕夫袖,大而低的方 形领口。后来裙子变短,下摆变宽,有褶、飞边、蕾丝边饰。衣服重叠穿着是女装的另一大特色, 流行两种颜色的重叠。 设计中造型放弃洛可可时期雍容浮华和巨大的裙撑,轮廓上简洁流畅。采用多处波浪褶饰。 采用泡泡袖、波浪袖等元素,在装饰服装的同时修饰女性修长的体态美。朴素,简洁大方而不失 典雅。体现出女性的纯真简洁,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面料选用轻盈飘逸、较为透明的欧根纱, 以及线条感强的缎布,蕾丝作为辅料,并装饰以珠片和部分刺绣。设计中,如何除去多余雕饰仍 旧显示女性自信、优雅高贵的美?需要更加注重对轮廓、线条、比例的要求,简约而不能简单。 要使自己的设计在运用新古典主义元素的基础上充满时代感,最重要的事要将古典主义风格融入 具有市场前途的设计。服装简洁的外形对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强调精致。在处理服装的 褶皱时,要对立体裁剪更熟练。最后要将古典主义风格融入具有市场前途的设计,为客户所需要。

参考文献 1. Taryn Benbow-Pfalzgraf, Contemporary Fashion (2nd Edition) St. James Press, , London, 2002 Sorger, The Fundamentals of Fashion Desidn,AVA Publishing SA,Switzerland, 2006 Morris,Fashion Illustrator, Laurrence King Pulishing, UK, 2006 4. 〔英〕皮库克〔Peacock,J.〕 ,20 世纪西方女装史经典图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 5. (美)沃斯利 著,西方女装百年图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6.华梅,礼服--21 世纪国际顶级时尚品牌,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7.包铭新,曹喆,国外后现代服饰,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 8.袁熙旸,安特卫普的秘密——当代比利时前卫时装,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9.梦亦非,世界顶级服装设计师 TOP20,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10. (英)琼斯,时装设计,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11. (英)麦凯维,玛斯罗,时装设计:过程、创新与实践,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12.黄嘉,创意服装设计,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3.袁利,一本纯粹的设计师手稿——巴黎•时装•教育,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14.刘元凤,服装艺术设计,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5 15.李当岐,西洋服装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16.袁仄,外国服装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7.远藤教三,服饰美学,造形社 1975 18.南 近子,巴黎近代史,艺风堂出版社 1990 19.石山,服饰意匠,光生馆 1968 20.刘元凤,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服装设计教程 1998

本课题的基本内容,预计解决的难题

主要内容:新古典主义兴盛于 18 世纪中期,19 世纪上半期发展至顶峰。新古典主义是西方艺术现 代变革的产物。以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为灵感来源,查阅相关资料,做相关市场调研等,对新古 典主义风格有深刻的了解。设计不仅要具有新古典主义特点,又符合现代流行趋势的女性礼服。 解决问题:在设计方面,新古典主义崇尚简约自然,如何除去多余雕饰仍旧显示女性自信、优雅 高贵的美,需要对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化作更多的了解。除去繁复累赘的效果,需要更加注重对 轮廓、线条、比例的要求,简约而不是简单!另外,不能照搬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设计元素,要在 此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和设计者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体现新古典主义的发展,而不是简单的传 承和套用。要使自己的设计在运用新古典主义元素的基础上充满时代感,最重要的是要将古典主 义风格融入具有市场前途的设计。

一 课题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通过浏览相关网站和图书,搜索文献,了解新古典主义风格,找到相应的灵感 来源。结合必要的市场调研,查看相关时尚杂志,了解当下的流行趋势,使设计的服装更符 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符合当下的市场需求。选择面料上根据实际需求查找不同面料颜色和面 料肌理的特点,找到最搭配服装风格的面料。 2.技术路线: 市场调研→资料收集→文献综述→寻找切入点→设计→图稿→反馈和修改→正稿→裁剪图→ 制作→成衣→论文论据→论文结论→反馈与完成

二 研究工作条件和基础 通过对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学习,我具备了一定查阅文献的能力。大学四年对服装设 计课程的学习,效果图的绘画、服装制版和成衣制作。我已具备了一定的设计能力、制作 能力。并学习了一定的计算机绘画和制版技能,具备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和制作的能力。 在制作服装过程中,需要使用实验室的服装制作配套设备。除了关注服装设计本身以外,重 视与时代背景、其他艺术知识等相关信息的联系和研究。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从中获得更多 的启迪进而产生更好的想法。增长见识,与他人合作学习,博采众长。

五、进度计划 起讫日期

2 月 25 日——3 月 1 日

工作内容 采风和市场调研 开 题 设计定稿 完成效果图和结构图 成衣制作 完成技术资料 展示 提交毕业设计说明书 答辩考核 文献调研完成日期 撰写论文完成日期 论文实验完成日期 评议答辩完成日期

3 月 11 日——3 月 1 日

3 月 18 日——3 月 3 日

4 月 1 日——4 月 14 日

4 月 15 日——5 月 1 日

5 月 20 日——5 月 26

5 月 27——6 月 2 日

6 月 3 日——6 月 9 日

6 月 10 日——6 月 1 日

论文阶段完成 日期

指 导 教 师 评 语

导师签名: 年 月 日

学 系 意 见

通过开题( ) 开题不通过( ) 学系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姓名 学号 专业方向 计算机网络

论文(设计题目) 服装网站设计 论文( 设计题目) 题目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1) 国际动态: 深圳市 WTO 事务中心通过纺织行业协会和服装行业协会, 就欧美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启 动保障措施设限,向各纺织服装企业发出了预警信息。服装企业要想成功地在国际市场中 打拼,关注相关预警信息是重要保证。在艺术和设计领域,国外各种新思潮的涌入和渗透, 带动着我们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一起跟随国际流行动态前进。虚荣夸大的装饰化风格成为新 的形式主义,使其更具国际化,紧随国际时尚潮流。 2)国内动态: 中国服装的演变历史大约是在夏商时期初见端倪,到了周代渐趋完善。当时的服饰依 据穿着者的身份、地位各有分别。发展至今,中国的服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 在女装方面。如以自然简单的款式,取代华丽而夸张的服装款式等等。 我国服装历史悠久,款式、面料绚丽多彩,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的珍品之一。随 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不少现代多功能及高科技的奇妙服装,以满足人 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将来服装的发展趋势是不求名贵,但求方便,更求舒适,越来越薄 的“绿色”服装。 (二)选题的意义 服装是一种带有工艺性的生活必需品,而且在一定生活程度上,反映着国家、民族和 时代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水平以及社会风尚面貌的重要标志,是两个文明建 设的必然内涵。从社会、思想和文化变迁的角度看服装的变化,服装就成为考察社会文化 变迁的窗口。所以一部优秀的社会生活史必定是社会文化史;一部优秀的社会文化史必然 要对社会生活作出具体详实的文化和社会的阐释。 (1)大力弘扬我国服装业进取拼搏的精神,促进服装业的发展 由于网络平台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更优秀的服装业发展动态,不仅使 消费者在网上看到服装业的最新发展趋势,而且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及其专业技术实现消费者远程交互自主买卖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学习设计理论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服装网站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服装品牌的设计、构建性服装网站环境的设计、服装情境的设计、服装资源的设计、 消费者自主买卖活动的设计、消费者与本网站互动的设计、消费者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 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模式等

服装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

据学术堂了解,一万种开通报告,有一万种开题形式,不同学校会有不同开题模板,照猫画虎就行.这里介绍三种开题模板.详尽的开题报告会要求撰写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动态;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拟解决问题;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手段、关键技术等;研究计划、研究基础、研究困难、参考文献等.较简略的开题报告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研究内容、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研究区域、研究结论等)、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假设、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可行性分析、实施方案、研究计划、研究创新点、研究基础、研究保证等.最简略的开题报告也要求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同类研究工作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研究内容和拟解决关键问题等.形式千变万化,但重要的也就是数得清的几项,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也就是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切忌不要写了开题报告,还是不知道论文要写什么.

开题报告是有格式要求的。课题名称、选题背景、理由、国内外成果综述、研究内容、目标、方法、步骤、预期成果等。请参考我设计的一个开题报告: 1、课题名称: 关于人工智能的可行性研究 2、课题的来由: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分工日趋复杂,并且有的工种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产生了越来越高的生活需求,越来越多人的迫切需要从消费水平进入享受水平,人们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二者之间的矛盾导致现有人力无法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急切需要一种更为发达、效率更高的生产工具代替人力进行生产流程,只有这样才能最大显得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现代人工作的压力、紧张和心理疾病才有可能得到根本的缓解,也才有利于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从中看到了希望。就是依托计算机技术来开发人工智能,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3、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本课题研究通过探讨人工智能的原理明确开发人工智能的可行性。开发人工智能将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将有助于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将有助于社会、文化、教育等改革。 4、活动计划与活动步骤:(含分工) (1)组长负责进行资料收集、查询、整理,完成人工智能相关文献综述; (2)两组员负责通过资料查询了解人工智能原理等相关理论知识; (3)两组员通过访谈计算机专家了解人工智能的可行性; (4)全体组员通过访谈、观察了解工厂工人工作压力情况和人们生活状况,了解人们的需要; (5)全体组员对查询和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完成研究。 5、可行性分析: (1)我们课题组对计算机技术非常感兴趣,具有较好的基础,尤其是人工智能感兴趣; (2)我们联系到了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和科研院所的计算机专家作为指导教师; (3)人工智能理论研究成果比较多,对我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性支撑; (4)我们收集到了比较多的相关资料和书籍等。 6、小组分工:(参见4) 7、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等。 8、预期成果:论文、研究报告、访谈调查报告 9、表达形式:幻灯展示、实验模型、口头汇报 技术路线一般是指研究的准备,启动,进行,再重复,取得成果的过程,不是指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更不是指答辩的准备和进行过程,许多同学会出现这些偏误。

据学术堂了解,开题报告的目的是确定研究什么,用什么方法研究,相当于论文的研究计划,不是给别人看,而是为自己的论文制定研究方案和研究纲领.注意,开题报告不是写论文提纲.因此,开题的核心问题是研究方法是否具体可行,分析什么,如何收集数据,用什么方法.一、写开题报告之前的准备1.明白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开题报告是在学位论文研究课题确定之后对课题进行的论证和设计,阐述这个课题有什么价值、应该怎样进行研究,提出研究方案,以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也就是说,确定了的开题报告是研究工作的行动指南,尽管可以随时修正,但不能随意推翻.2.开展充分的调查研究工作:开题报告不是凭空写出来的,动笔写之前要做到大量的工作,包括广泛地阅读文献,熟悉导师或师兄师姐做过的工作,落实实验室工作条件,摸清楚研究对象基本情况.3.认清开题活动的作用:开题活动是集思广益的学术交流,其作用是从同行那里获取更多有益的帮助.通过开题活动,让更多同行--导师以外的其他老师,课题组以外的其他同学--在短时间里听懂、看懂自己要做什么,并给予具体的建议.自己的开题报告写得不清晰,同行不知从何帮助,开题活动也就沦为走过场.二、 开题报告的编写提纲1.科学问题:开题报告总有一个准确、规范、简洁的题目.紧接着这个题目,就必须说明,本课题要做什么研究,即开题报告要开门见山地说明本研究的科学问题.这里,要让读者在很短的时间里读懂,本课题要做什么.可以枚举一些事件、现象作为开场白来引出本研究的科学问题,但这些事件、现象要简洁,要贴切,要直指本科学问题.很多老师和学生喜欢把科学问题放在立题依据下面或者后面写,曰"摆事实,讲道理",总结出科学问题.可是,对于初学的学生,会把读书心得都写出来,很难聚焦到自己的科学问题上.使读者,参与开题活动的老师和同学,摸不着头脑.因而,倡导开门见山地写科学问题.2.立题依据:包括学术上的理论依据和社会实践中的现实需求.就题目、科学问题涉及的相应方面,阐述、分析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不足(问题).为了表达言而有据,要尽可能多地引用国内外同行近3-5年的研究成果,包括声誉高的和一般的学术刊物上的成果.引用他人的数据、图件、观点,要在相应的地方作标注,且只标注自己读过的文献.科学研究没有国界,写立题依据时,不要分国内进展、国外进展.通过这一科学阐述、分析,认定本研究的问题,是个科学问题,值得开展研究.如果读者从这些阐述、分析中无法得出这个认识,说明立题没有科学依据,或者立题依据没有写好.对于有地域空间限制的研究对象,应该对研究对象进行详细但简洁的介绍.3.研究目标和目的意义:说清楚通过本课题研究,解决所提出的科学问题的全部,或者部分.要求简洁、明确.几句话就可以,避免啰嗦.目的意义包括学术上的理论意义(价值),社会实践中的应用意义(价值),可以做适当的广义延伸,但不能夸夸其谈.4.研究的内容:包括两个侧面.一是要写清楚开展哪几方面的研究(通常3-5个方面),在每个方面下面还可以写出更细致的次一级内容;二是拟解决关键问题,关键问题是前述几个方面中的某个或者贯穿其中的什么,解决了关键问题,整个课题研究就迎刃而解.常见学生把内容和方法放在一起写,有记流水账的感觉.看见了很多操作细节,但不清楚要从哪些方面开展研究,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所以,建议把内容和方法分开写.5.研究方案:针对研究内容,说明怎样做,包括两个层次.第一是研究思路,整个研究分哪些步骤,每一步骤具体作什么,各个步骤组合起来,使整个研究圆满完成.为了方便阅读,使用步骤框架图,做到一目了然.第二是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选择研究的材料(对象)、使用什么取样(试验)方法获取什么数据、使用什么分析方法(指数、公式、模型)处理什么数据得到什么结果.通用的方法,一笔带过,具体的要求则越细越好.假设自己有事不能操作,与自己有相近背景(知识和技能)的其他人可以依照该方案去操作.6.创新性: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都要有创新,指本研究在内容、方法上的创新.以肯定语气,几句话概括,不超过3条.创新是个相对的概念,有世界性创新、国内创新、地区性创新,后者的创新价值已经很勉强了.研究生的研究,有时是补充一些必要的科学数据,距离学术创新较远,但不等于没有价值,要说明补充这种科学数据的价值.可以用新意来表达,不要总是用创新这个词.7.可行性分析:如果研究问题是科学的,研究内容是翔实的,那么,研究方案是否可行,就要论证.可行性分析包括方案的可行性,人力、财力、物力(试验条件)、时间等,是否可行,特别要说明自己能否胜任.8.预期成果:针对研究目标,写出预期成果.包括两方面:得出什么数据、结论;怎样表达方式这些数据、结论,以及展示(呈现)形式及数量.9.研究进展计划:针对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用时间顺序依次阐述,什么时候做什么,得到什么.10.参考文献:按规范格式[作者.论文题目(专着名称).发表刊物,年度,卷(期):页码(出版地:出版社,年度,页码)],列出前文标注引用的参考文献.不列没有标注引用的文献,标注引用的文献则一定要列出.三、 编写开题报告1.遵循既定的格式要求撰写.不再赘述.2.使用规范的学术语言:尽量使用学术术语,行文逻辑要清晰,使用字体要统一.3.使用必要的图、表:用图(照片)、表来直观、翔实地表达观点,图(照片)、表要有连续的编号.如果是引用他人的图(照片)、表,一定要在引用的地方标注来源.4.提交两个文本:详细论述的打印(Word)文本和用于演讲的PPT文本.PPT文本是在打印文本基础上精简的,要求图多、字少,色彩鲜艳,布局朴实.四、开题报告的考核指标包括以下几点问题界定清晰.选题应该源于实践,问题要具体,解决问题高视角,方案上升到理论,有普遍借鉴意义.研究目标明确有限.剖析实际问题,将实际问题提升到理论水平解决.研究内容具体、明确.不要大题小作,要小题大做.不同内容点之间的系统性、有限性、适中性.研究方法与技术方案具体可行.论文要用数据说话,在此必须指出数据的收集方法.

自己找就有了,不过设计会帮。

中欧应对气候变化研究报告论文

全球变暖的后果: 1. 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 2.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3.水温升高可能会给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将灭绝。 4.许多小岛将无影无踪;将感染疟疾等传染病…… 5.因为还有热力惯性的作用,现有的温室气体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6.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为控制温度升高,人们设想了一些方法: 1. 撑起“太阳伞” 研究表明,在空间支起一把“太阳伞”,把太阳光遮挡掉即可。伞需要依靠太阳光压和星球引力维持在空间规定的位置上,这个空间位置也不是任意选择的。据研究,这个位置位于从地球至太阳距离的1%处的某点上。在这个点上,任何物体相对于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距离始终是保持不变的。 2. 竖起“反射镜” 在空间安置一面反射镜,把部分太阳光集中反射到某个局部区域,就能改变这个局部区域的气候状况。例如,由于高空云层能阻挡地球向空间散发热量,会使地球表面越来越热。人们利用空间反射镜,就把太阳光集中反射到高空云层上,让云层逐渐受热而散开,加快地表热量的散失,降低地球温度。 制造和安装空间反射镜,在技术上已不再是天方夜谭。1993年2月4日,俄罗斯科学家在“进步”号宇宙飞船上,成功地进行了代号为“旗帜”的人造月亮试验,首次将太阳光反射到地球背阳的一面。这为空间反射镜的利用提供了很大启发。 3.制造“尘埃云” 4.编织“激光网” 科学家提出建议,在人造卫星上配置激光发射装置和巨大的反射镜,形成“激光网”。据此设想,美国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实施办法:发射4颗人造地球卫星,4颗卫星发射的激光互相碰撞。这样,当太空中对海面温度有影响的红外线通过时,就会被与其能量相当的激光网阻挡,红外线就被反射并照射到海面上。海面温度便人为升高,产生气流,形成云雨,以此调节地球上的温度。 1.更多森林大火 全球变暖除了让冰川融化,飓风肆虐外,还加剧了森林大火。过去几十年中,在美国的西部各州,有更多森林大火发生,影响的区域更广。科学家发现,气温升高、冰雪提早融化都跟野火肆虐有关系。由于冰雪提早融化,森林地带变得更乾燥,而且乾燥时间变长,增加了起火的可能性。 2.古迹彻底毁掉 全球变暖很可能会令文明古迹彻底毁掉。海平面上升以及更恶劣的天气都有可能破坏这些无可替代的历史古迹。目前,全球变暖导致的洪涝灾害已经破坏了有600年历史的素可泰古城,这里曾经是泰国古代王朝的首都。 3.「回弹」的群山 普通登山者可能留意不到,由于山顶的冰雪融化,阿尔卑斯山和其他山脉的高度在过去一个世纪中都经历了缓慢的回弹过程。几千年来,这些冰山长期压著地表,导致地表受到压制。随著冰川融化,压在地面上的重量得以减轻,地表慢慢回弹。由于近年来全球变暖加速了冰川的融化,这些山脉回弹的速度加快。 4.运行更快的卫星 二氧化碳的增加改变著大气电离层的密度,这对在该层运行的卫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不断上升,低空的二氧化碳分子相撞时释放热量,导致空气变暖,而在高空二氧化碳分子稀薄,相互撞击的机会不够频繁,所以热量就向四周辐射,让周围的空气变得凉爽(电离层气体的温度比低空要高)。随著更多二氧化碳到达高空,更多冷却过程发生,空气流动性变差,所以大气变得更加稀薄,对卫星的拉力更小,导致卫星运行速度加快。 5.改变动物基因图谱 由于植物今年提早开花,那些按照以前的时间迁徙的动物或许会错过所有的食物。而那些能够调整自己的内部生物钟早早适应变化的动物更有机会生育有更强生存能力的子女,从而传递它们的基因信息,因此最终改变整个种类的基因图谱。 6.冻土解冻令地表不平 全球变暖使得永久冻土层解冻,导致地表收缩,变得凹凸不平,从而产生一些地坑,对铁路、高速公路和房屋等建筑造成损害。而对于高山来说,冻土层的融化甚至可能导致泥石流。 7.湖泊消失 过去几十年中,北极周边地区有125个湖泊消失。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这些湖泊之所以消失可能是由于湖底永久冻结带解冻。由于这些永久冻结带解冻,湖水已经渗透到了土壤里。 8.极地植物现生机 北极冰层的融化为北极的生物带来了光明前景。研究发现,现在的北极土壤中叶绿素的浓度比古代土壤要高,显示了近几十年来北极地区的生物繁荣。 9.动物向更高地势迁徙 从19世纪初开始,花栗鼠、老鼠等动物就开始向高处迁徙。研究发现,这些动物之所以向更高的地方迁徙,可能是因为全球变暖导致它们的栖息地环境发生变化。栖息地环境的改变还威胁著北极熊等极地动物,因为它们栖息的冰层在慢慢融化。 10.过敏症加剧 研究显示,空气中更高浓度的二氧化碳量以及更高的气温也是导致过敏的因素之一。全球变暖令植物比以前早开花,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让植物制造出更多的花粉,令空气中的花粉浓度增加。过敏源早来,过敏季节又迟迟不走。过敏症就只能越来越严重了。 全球变暖所导致的后果可能人人都可以背出来:气温升高、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不过,地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另外一些后果如加剧过敏症、令森林大火肆虐以及让北极湖泊消失等可能人们很少了解到。 1.对气候的影响 随着温度的上升,预计有些地区的水灾、旱灾、火灾及热浪冲击的发生率也会上升。 ——IPCC1995年报告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并进一步发展,有些国家的整个国土最终将变得不适于人类居住。 ——兰姆 将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所造成的危害,谁也无法确切地说明将来会有多严重?科学家正在估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计算,2004年才能阐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机理,这样就能发现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2006年才能准确的预知因地球升温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这一切要到2050年。显然,科学家和政治家都不会等到进一步的结果出来才采取防治措施,现在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应该都让公众了解,才不至于使人们不得不在50年后自咽苦果。 温室效应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就会寒冷无比,温度就会降到零下20摄氏度,海洋就会结冰,生命就不会形成。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有没有温室效应的问题,而是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把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致使温室效应与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的问题。 温室效应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黄荣辉院士说:“由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温室效应,在过去100年里,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大约已升高了——摄氏度,到2030年估计将再升高1——3摄氏度”。 当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1摄氏度,巨大的变化就会产生:海平面会上升,山区冰川会后退,积雪区会缩小。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如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旱化严重;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 年起,降水连年减少,与50年代相比,现在华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1/3,水资源减少了1/2;我国每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由于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预计到2050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这将淹没沿海大量低洼土地;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加剧,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以上美元的经济损失。 因此,全球气候变化预测不仅成为国际上重要的科学研究课题,而且已成为我国政府在制定政策与进行经济建设决策的依据。特别是1992年6月联合国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许多国家已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5年3月已开缔约国第一次大会,这标场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为促进本国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所发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的科学和有关环境政策问题。 早在1987年的气候分析就说明,发生在埃塞俄比亚、苏丹和索马里等非洲国家的日益严重的饥荒和降雨模式的巨变是一致的。据4月27日法新社记者报道,位于埃塞俄比亚南部的欧加登地区是一个生活着约300万游牧民的半荒凉地区,3年来一直没有下雨,牛、羊,甚至骆驼都已渴死。1984年——1985年的干旱夺走近100万人的生命。现在,800万人等待着食品紧急援助。在将一个半世纪以来的气候测量资料与近几十年降水模式的巨大变动对比后,结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降水量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到了50年代,经过相对雨水较多的一段时期之后,北非和中东降雨量极大地减少。”近40年来,干旱持续,并且出现得更加频繁,同一时期“欧洲的降水量显著增加”。这40年的气温变化趋势是造成反复、持久饥荒的因素之一。研究人员担心,这一趋势只是全球变暖的早期结果。 西班牙气象局的数据显示,2000年初是自1947年以来西班牙最干旱的冬天。大量种植区已不可能恢复在今后几个月中形势将更加恶化。水库的蓄水量仅达到50%,水消费量的80%已用于农业。事实上,目前每7名欧洲人中就有1人不能饮用自来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水的缺乏将成为今后25年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必须立即改变目前导致生态系统恶化的习惯。” 气候专家兰姆针对上述萨赫勒地区最近4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及随之而来的饥荒和逃亡状况说,“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并进一步发展,有些国家的整个国土最终将变得不适于人类居住”。尽管气候学家们还是不愿意把全球变暖和这些灾难明确地联系起来,但这并不影响以下的必然结论:不管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现代化的、富裕的全球文明之中,仍有一些脆弱的社会正多多少少由于气候型态的变化而承受巨大的苦难。目前,对于受难的人们,世界上其他地区除了修修补补之外,提不出真正的解决办法。而且,虽然几乎全世界的科学界都在大声疾呼,人类文明的现行模式正在使星球气候条件发生巨变,其后果很可能数倍于近10000年来人类所经历过的后果,我们对于正在形成的灾难的主要成因却仍然毫无作为。 事实上这一结果现在已经明显感觉到了,正如IPCC1995年报告中说:“随着温度的上升,预计有些地区的水灾、旱灾、火灾及热浪冲击的发生率也会上升”。 2.冰川融化 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塞义德·哈斯内恩 如果全球变暖趋势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国将近20%的地区在15年内可能被水淹没。 ——赛义达·乔杜里 1998年是美国东部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年份,这一年南极2850平方千米的冰盖从威尔金斯和拉尔森冰架上分裂出去。南极巨大冰盖的其他部分也在全线后撤之中。 印度尼西亚的卡斯坦兹山是热亚洲唯一山顶常年积雪的山峰。但在最近几个世纪以来,卡斯坦兹山的冰川已明显地缩小,结果使雪线上升了大约100米。 除两极地区的冰冠以外,喜玛拉雅冰川是世界冰体最大的组成部分,共约有万条冰川。这些冰川的融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河流——印度河与恒河的水源。如果这两条大河的水源枯竭或者逐渐减少为涓涓细流,农业社会的基本组成元素就会遭到彻底的破坏。 近年来,人们对从巴塔哥尼亚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川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普遍认为的温室效应而融化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在南亚地区,问题并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虽然全球变暖的许多不良影响可能要到21世纪末才会变得非常严重,但是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会给人们造成麻烦。 国际冰雪委员会(ICSI)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喜玛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国际冰雪委员会负责人塞义德·哈斯内恩说:“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位于恒河流域的喜玛拉雅山东部地区冰川融化的情况最为严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从不丹到克什米尔地区的冰川退缩的速度最快。以长达3英里的巴尔纳克冰川为例,这座冰川是4000万——5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而形成的许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来,它已经后退了半英里。在经过了1997年严寒的亚北极区冬季之后,科学家们曾经预计这条冰川会有所扩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进一步后退了。 孟加拉国环境与森林部长赛义达·乔杜里指出:“如果全球变暖趋势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国将近20%的地区在15年内可能被水淹没。” 华盛顿州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员、气候专家鲁比·伦发现,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山区从11月下旬到来年3月下旬的降雪将变为降雨,从而使如今900多米的平均雪线上升到1250米。这将不仅仅使卡斯卡德山脉中部的滑雪胜地变为泥浆,重要的是将给干燥的山脉东侧的农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因为这些农民依靠山上春季的融冰雪水流下来灌溉他们的苹果树和小麦。 3.疾病肆虐 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保罗.受泼斯坦 哈佛大学新病和复发病研究所的保罗.受泼斯坦注意到,植物也随雪线而移动,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随着山峦顶峰的变暖,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1985年之后在卢旺达.赞比亚.埃塞俄比亚.斯威土兰和马达加斯加的高海拨地区都出现过传染性疟疾。1988年马达加斯加高地的一次爆发杀死了10万多人。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的气象影响专家欧文.杰元逊认为,升温和降雨的增加,再加上不断增加的抗药性,这几种因素的协同一致,促成了这些疾病的流行。 在疟疾、黄热病和登革热这样的疾病向上、向外的扩散中,气候是个关键的因素,因为它既影响带病昆虫的安居之地,也影响疾病的传染性本身。传播疟疾的按蚊通常在冬天需要平均温度摄氏度以上才能存活,疟原虫的活跃与感染,需要17.75摄氏度,如果平均温度增加2.5至3.7517.75摄氏度,就会使登革热的传播速度加倍。同时迁移的还有携带黄热病和登革热的伊蚊,它们此前局限于赤道两侧纬度大约35度的区域,全球升温将使它的活动范围扩展到纽约、芝加哥、北京、伊斯坦布尔和马德里。 这并非耸人听闻,1999年7月,西尼罗病毒首次登陆西半球,袭击了纽约市,令市民和医疗卫生组织大为震惊,当局动用直升机和地面人员在市内大面积喷洒杀虫剂来消灾灭病。长期跟踪研究这种疾病的流行病学家和卫生专家把这种疾病的爆发流行照咎于全球气候大规模长期变化对当地气候的影响。专家们对一个日益谈暖的地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担以,并提醒人们应该人新的疾病的爆发和它因气候变化的关系中吸取教训。据2000年元月报道,一个目前在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和亚利桑那州出现流感以后,包括纽约、宾夕法尼亚、新泽西、弗吉尼亚、马里兰和首都华盛顿在内的19个州都有这种疾病流和。引发上次流感的是一种称作“悉尼A型流感”的病毒,流感导致的死亡率在美国呈上升之势,据一周内122个美国城市的数据,因患流感或肺炎而死亡的人数占死亡总数的7.8%。这不啻是2000年给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大国的一个警告。 西尼罗病毒、疟疾、黄热病等热带传染病自1987年以来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密西西比、德克萨斯、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和科罗拉多等地相继爆发,一再证实了专家们关于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的科学推断。 4.新冰河期 现在的物种灭绝率已经 “达到地质史上一次巨大灭绝性一半的水平”。 ——戴维·蒂尔曼 关于全球变暖的另一项研究结果更令人吃惊,由北极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风的类型的不断改变,大量淡水正汇入北西洋,从而对墨西哥湾暖流造成破坏。正是这些暖流把温暖的表层水从加勒比海带到欧州西北部,并使欧洲形成温暖的气候。而墨西哥暖流一旦因全球变暖被切断后,欧洲西北部温度可能会下降5-8摄氏度之多,欧洲可能面临一次新的冰河时代! 这项研究是位于阿伯丁的苏格兰海洋实验所分析了设在兰群岛海域到法罗群岛海域之间自1893年以来的1.7万多次海水盐度测量结果得出的。在过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深层海水盐度变得越来越小,浓度越来越低,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从大西洋北部汇入了该地区。这些新数据第一次充分证明了德国科学家在大约3年前设计的计算机模型。 对这一问题严重性的认识,用哈佛大学生物学家受德华·O·威尔逊的话来说,现在的物种灭绝率已经 “达到地质史上一次巨大灭绝性一半的水平”。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升高,而世界人口将在2050年之前达到100亿。“我们的世界正在朝着由人造设施来代替现有免费自然资源的方向发展”,明尼苏达大学的戴维·蒂尔曼说。但是,我们还没有掌握自然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在亿年前的二叠纪大灭绝中,96%的物种灭亡了。后来随着许多新物种的出现,地球上终于恢复了丰富的种群,但是这个过程足足经历了一亿年。威尔逊说:“一些人认为,自然界会复兴人类所毁灭的一切” 。谚语云:“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万物皆可应运而生。”或许自然界真的能够恢复一切,但这个漫长的过程对于现代人类无论如何是没有意义的。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天气最动人的特质就在于它的变化多端。1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仍然在为准确预报天气情况而努力,在控制气候方面却收效甚微;然而,对环境的破坏却是史无前例的。 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主任迈克尔·麦克拉说,或许有一天人类将不得不认真考虑做一种完全不同的气候实验。全球变暖是由于燃烧化学物燃料,过量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太空中设置巨大镜子来使阳光辐射解度发生偏转。然而,正如新泽西州拉特洛斯大学环境预测中以主任罗尼.阿维萨说,“要控制气候的想法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在对气候的控制走出科幻小说前,我们必须做力所能及的事。

大学生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论文如下:

气候变化原因

在地球的漫漫历史中,气候总在不断变化,究其原因可概括为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科学研究认为,太阳辐射的变化、地球轨道的变化、火山活动、大气与海洋环流的变化等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而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是造成目前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人类生产、生活所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土地的利用、城市化等。

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于2007年发表的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温上升由人类活导致的可能性超过90%。这份由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500名科学家共同完成的报告详细计算了各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后认为,进入工业时代以来,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净影响是气温升高。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将从下述三个方面对人居环境产生影响,一是气候变化后,资源生产、商品及服务市场的需求产生了变化,使支持居住的经济条件受到了影响;二是气候变化对能源输送系统、建筑物、城市设施以及工农业、旅游业、建筑业等特定产业的一些直接影响,转而对人居环境产生了影响;三是气候变化后,因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使得居住人口迁移。

人类居住地尤其是河边和海岸带居民受气候变化最普遍、最直接的威胁是洪涝和滑坡。人类居住环境目前正遭遇包括水和能源短缺、垃圾处理和交通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因高温、多雨而加剧。

低海拔海岸区的城镇化快速发展,正在迅速地增加那里的人口居住密度,使得人为财富(城市)处于海岸气候极端事件的威胁之中。

面临气候变化时,居民收入大部分来源于受气候支配的初级资源产业,如农业、林业和渔业的经济单一居住区,比经济多样化的居住区更脆弱。

当前,全球变暖及极端天气灾害的增加使保险业面临严峻挑战。近一二十年来因气候灾害引起的保险损失逐年增大,2006年的飓风、2007年的洪灾和山林火灾更是使得保险公司损失惨重,股东和客户都更加担忧保险公司能否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幸运的是,保险公司正逐步认识到,气候变化在制造威胁的同时,也为保险行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机会。当前,世界保险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式已经出现了转折,从消极回避发展到积极应对,力图把气候变化风险转变为气候变化机遇。伦敦劳合社就认为,保险业必须行动起来,积极适应气候变化趋势,才是生存之道。保险业过去在火灾和地震等灾害风险管理中发挥了领导作用,当前保险公司也极有可能创造出预防损失的方法和产品来为客户、政府和公司自身减轻气候灾害的损失,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面对气候变化的空前挑战和纷繁复杂的市场情况,如何选择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方式,已成为中国的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监管机构及政策制定机构关注的问题。本文研究了世界保险机构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方式方法,以资借鉴。 全球气候变化对保险业的影响 2007年初,TICC陆续发布了第一、第二和第三工作组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决策者摘要),使气候变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报告指出,近50年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可能性,从2001年第三次评估报告中的66%提高到2007年第四次评估的90%以上,进一步从科学上确认了人为活动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气候变化将增加自然灾害,数十亿人将受到影响,上亿人将面临饥荒的威胁。世界不安甚至恐慌情绪日益浓厚,舆论声称“气候变化是人类21世纪最大的挑战”。 保险业与气候变化有着天然的联系,被作为检测气候变化影响的一个重要窗口。IPCC报告用专章描述保险与气候变化的联系,认为保险将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从金融服务来讲,保险是主要的风险分担机制;从实体经济来讲,保险是主要的风险管理机制。在保险服务可得和保费可支付的情况下,保险也是消费者长期福利和发展的保证。通过气象灾害损失数据的计算,保险提供了一个全球气候变化的观察窗口,同时保险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也决定了保险同时也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途径。保险业必然成为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先行者和排头兵。 保险业影响巨大。保险是世界上最大的行业,2006年全球保费收入逾4万亿美元,是石油工业的3倍,按国家收入排序将排在第3的位置。保险业还是现代社会经济金融的支柱之一。保险业的政策选择,将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保险业具有风险管理的天然优势,保险业在帮助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管理气候变化风险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强有力的历史责任。保险政策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实施也有非常大的影响。例如,在美国,可再生能源相关的保险产品使更多的公司和投资者参与到可再生能源投资项目和快速增长的碳排放贸易项目中来。就像保险业在减轻建筑火灾和地震中被证明发挥了领导作用,人们寄希望于今天保险业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对全球变暖的认识,以及深入的前瞻性的思考和创造出使气候变化影响最小化的方案。 气候变化对保险业影响非常大。气候变化直接导致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飓风和暴雨。对公众健康、农业生产、森林抚育、水资源管理、沿海地区、生态系统都会产生较大危害。气候变化对保险服务的可得性和可支付能力都有负面影响,潜伏着放慢保险业发展并且把更多负担转嫁给政府机构和个人的风险,包括财险、健康险、寿险、责任险等大多数的险种都会受到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应对气候变化要求保险能够更好地应付不确定性

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中美欧既是最引人关注的责任方,也是重要的利益攸关方,还是全球治理制度的关键建设者,这些构成了中美欧三边关系的基本要素。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形势与政策关于气候问题的2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气候问题下的碳排放权交易初探》

摘要:本文从碳排放权交易的背景出发,详细分析了气候问题的演变及处理原则,并分析了国内外碳排放权交易的实例,结合我国的困境,以期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气候问题 碳排放权交易 温室气体减排

一、背景:气候问题的演变

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问题的解决也理应在全球共同努力的提前下积极进行。在诸多环境问题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全球变暖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国际社会作了多方面的努力。从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揭开气候问题的新篇章,到1997年《京都议定书》(下文简称《议定书》)中确立了国际排放贸易机制、联合履行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的基本原则,再到最近签订的《哥本哈根协议》,各个国际会议及协议皆为碳排放权交易奠定了法律基础,也使温室气体减排以及碳排放权的框架被赋予了规定世界秩序的属性。

二、处理气候问题的原则

在当代社会,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复杂的社会条件的多元的利益冲突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是文明的问题。要想积极有效地处理气候问题,必须厘清对该问题的处理原则,探求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1.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既不能离开发展,片面地强调保护和改善环境,也不能不顾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而盲目地追求发展。尤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讲,只能在适度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明确国际环境主体的主要责任。按照国际法,国家对国际不当行为应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在1997年的草案中也将保护环境纳入国家义务,以期进一步加大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而各国对全球环境负有共同责任,但又有差别的责任的限制。

3.维护各国资源主权。其具体应包括:其一,“各国拥有按照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其二,国家负有“确保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或在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的责任”。

4.积极促成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参与。占了世界陆地面积和总人口的的70%以上的发展中国家是处理任何国家问题不可忽视的部分,且随着发展与崛起,其在国际上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而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有广大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也将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三、碳排放权交易概述

在实践中国际社会比以往更清醒地认识到,对公有资源不计成本的自由使用,只会使使用者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尽力攫取资源。为了有效避免“公地悲剧”,国际社会在处理气候问题的同时衍生出了碳排放权交易这一新兴事物。

(一)概述

碳排放权交易即碳减排购买合同或协议,其基本原理是,由环境部门根据环境容量制定逐年下降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然后将碳排放总量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分解为若干碳排放配额,分配给各区域,被允许像商品那样在市场上进行买卖,进行余缺调剂。减排技术的发明、运用和少排放的区域通过出让节余的碳排放配额赚取收益;多排放的区域要花钱来购买碳排放配额,增加了扩大排放的成本。市场定价机制将使多排放代价等于减排或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碳排放配额交易就可能使交易双方都受益。同时,通过加强排放指标的度量及市场监督和核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该制度将有利于调动区域和产业部门的内在积极性,使它们主动地、持续地减少污染物排放,还便于因地制宜。

(二)发展概况

目前,在推动排放权交易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欧盟已经制定了相对较成熟的欧盟气体排放交易方案,且自碳排放市场开始交易以来,交易量和成交金额稳步上升。纵观全球,已建立了20多个碳交易平台。而目前,国际碳市场可分为配额交易市场和项目交易市场两大类。配额交易市场内,交易的对象主要是指政策制定者通过初始分配给企业的配额,如《议定书》中的配额AAU。项目交易市场中,交易对象主要是通过实施项目削减温室气体而获得的减排凭证,如由清洁发展机制CDM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其中,EUETS的配额现货及其衍生品交易规模最大,2008年接近920亿美元,占据全球交易总量3/5以上。

(三)碳排放权交易对我国的影响与意义

“碳排放权交易”的本质是希望尝试建立一种市场机制来有效地调节温室气体在全球的排放总量。“碳排放权交易”运行到现在,已经在全球催生了一个庞大的市场和产业链。而对碳排放权交易问题的研究在诸多领域都属于前沿问题。自从2005年该机制投入商业运行以来,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市场,中国共获得了CDM碳信用额度的48%,价值超过10亿美元,这几乎占CDM过去5年发放的总信用额的一半。对我国来说,建立碳市场,是提高我国碳交易价格、增强我国议价能力的需要,是规范国内企业交易操作的需要,也是应对国际压力和全面参与国际公约的需要。

四、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实例

中国目前是以CDM为主的碳项目市场。截至2009年10月2日,中国在联合国执行委员会(EB)注册项目达638个,占全球的;中国在EB已注册项目的年均减排量为亿吨,占全球的。在东道国在EB注册的CDM项目总数来看,中国俨然占了大头,比例高达。而兴起的各种交易所也积累了不少实务。(如下表)

五、碳排放权交易的思考

(一)我国面临的困境

就目前现状分析,国际气候合作的前景不容乐观,概述之:第一,发达国家运用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向发展中国家施压,迫使其承担更多的减排义务,接受法律约束;第二,为了降低成本,越来越多的合作将跨国进行,矛盾与摩擦也会增多;第三,在《议定书》之上,急切需要建立更完善的、监督执行能力更强的国际约束机制。

虽然作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供应大国,中国始终处于不具备价格发言权的尴尬境地,处于国际碳市场及碳价值链的低端位置。纵观全局,中国发展碳交易市场仍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具体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上,中国市场排污评估标准体系不完备,缺少网络化的可核证的注册和交易日志记录系统;制度上,中国在碳税、能源效率标准、碳交易市场制定等方面尚存在缺失或具有不完备性。

(二)应对办法

为了在这场看不进烟火的气候之战中掌握主动,争取更多的话语权,我国必须坚持贯彻处理气候问题的各项原则的同时,苦练内功:

1.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到国内战略转型的重要位置。转变思维,开展广泛的宣传和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降低气候变化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尽早将气候问题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提高气候变化的减缓和应对能力,实现低碳发展转型。

2.采取综合措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成本。我国应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降低减排温室气体的成本。国内成立了多家交易所,但开展的实质性交易不多。我国迫切需要制定并实施相关的激励政策,研究排放权交易制度,并完善法规和相关的制度。

3.开展国际合作,依靠科技进步应对气候变化。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应研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路线图,特别是我国长期减排的方向和潜力。加强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国际合作,开展低碳城市试点,探索低碳发展的新路子。

4.完善排放权交易的法律法规。明晰的产权归属,能有效划分责任,有益于排放权交易的进行。虽然目前我国已有一些地方性的政策法规,但还不够完备细致,需要以“公地的悲剧”理论、外部性理论、科斯定理等为基础,结合我国国情和其他国家的实践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5.建立完善的排放权交易平台。在进行排污权交易时,信息收集的程度将直接影响交易成本和交易成功率。如果信息不充分,就会导致交易价格上升,交易成功率下降。可以考虑利用网上平台,良好的网上平台可以使信息得到充分的释放,同时降低成本。

6.加强政府监督。排放权交易的整个过程离不开政府的监督行为,没有政府的有效监管,排放权交易很难实施。政府作为交易的监督者和保护者,有责任保证市场机制更好地运行,促使交易双方完成其承诺的减排责任。

六、结语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把发展清洁能源和环保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显示着优越性的同时制度不完善、议价能力低等问题也困扰着碳交易市场,故而新兴的碳排放权交易要想真正持续发挥其生命力,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释:

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关于国家责任的条文草案》第19条3.

该项交易信息摘自2009年11月23日《中国环境报》.

该项交易信息摘自2010年02月10日《华尔街日报》.

参考文献:

[1][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曹荣湘译.气候变化的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9年版.

[2]GarrettHardin:TheTragedyoftheCommons,Science,December13,1968,()().

[3]JaridDiamond:TheWorstMistakeintheHistoryof Human Race:West Civilization,Guilford,Conn:Dushkin .

[4]高荣琨.当前全球气候问题斗争形势.国际资料信息.2007(7).

[5]黄伟锋主编.国际法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蔡恩泽.低碳经济催生新机遇.中外企业文化.2009(7).

[7]吴健,马中.科斯定理对排污权交易政策的理论贡献.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8]邓海峰.排污权:一种基于私法语境下的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形势与政策关于气候问题的2000字论文

  • 索引序列
  • 中国服装变化研究报告论文
  • 中国服饰变化的研究报告论文
  • 服装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 服装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
  • 中欧应对气候变化研究报告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