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跨学科国内研究动态分析论文

跨学科国内研究动态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

跨学科国内研究动态分析论文

随着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提高,打破现有课程教学的学科界限和壁垒,探索基于学生完全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实践创新素养培养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已成为教育时代的需要。什么是跨学科的融合教育? 其本质是通过多学科课程资源的介入和融通,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本学科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学者舒梅克( Shoemaker )于1989年提出了跨学科教育的定义。 教学跨越学科边界,将课程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建立有意义的联系,让学生在广阔的领域学习。这样,校际融合教学主要针对教学过程中各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孤立甚至对立的现象和问题,通过校际融合,将不同领域的学科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整合到教学实施过程中,从而打破知识教育碎片化、学科课程孤立化的局面,从整体上实现多学科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的综合、综合关系一、跨学科融合教学问题跨学科融合教学以其不同于孤立学科分科教学的独特价值和显著优势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青睐,在一些地区、学校的教改实验和课程改革活动中,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经验探索备受关注。但总体而言,其效果还不够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1 .学科课程固守传统的教学思维,在跨学科融合意识尚未确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分科课程教学模式的影响,不同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学科思维相对独立,教师习惯以固定的学科教学思维方式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学生接触的教学方法、 由于学习方式比较单一,不同学科课程的知识内容、学科思维、课程资源未能形成有效的相互融合互通,跨学科融合的教学观念尚未真正树立。2 .不同学科间的知识只是单纯的重叠,学科间的知识并没有加深学科间的融合,主要目的是应用学科间的知识内容和教学思维,进行学科间的知识协作、方法的融合和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从而更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知识。然而,在一些教师所谓的“跨学科融合”教学中,课堂上往往出现不同学科知识的随意积累、简单拼凑、“暴力”的叠加,是为了“跨越”而“跨越”的半机械式“融合”3 .跨学科融合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因此知识学习无法应用于实际问题。 理解和掌握知识是学习过程的要求,绝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所有知识的学习都应该转移到解决现实问题中去应用,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全面个性化的发展。如果没有对所学知识的转移和应用,知识就会成为与现实生活隔离的孤立存在,知识学习就会成为刻板固化的认知活动。然而,在当前的“跨学科融合教学”中,课堂并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跨学科知识学习与解决现实问题存在脱节,导致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知识学习为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也难以发挥4 .学科教学的孤立性和知识学习的碎片化导致学科知识能力与完全问题解决能力不相匹配,孤立的学科教学和碎片化的知识学习是当前学科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学生很难形成符合通过知识学习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的综合、完整、开放的问题解决能力。如:钻木取火是一个需要融合多学科知识共同解决的问题。木质如何,什么样的植物从生物属性来看容易点燃,这需要学生具备生物学科的相关知识为什么能点燃,这与温度、闪点、反应等因素有关,需要学生调用相关化学学科的知识如何树当然整个过程的背后离不开运算等数学学科的能力。所以,即便只是钻木取火这一简单的事情,仔细研究也需要综合运用生物、化学、物理、数学等多学科、多门类的知识和能力来有效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孤立的学科教学和碎片化的知识学习已经难以适应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需要,有效突破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实施跨学科的融合教学。二、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打破学科课程教学的封闭性和孤立性,克服知识学习的碎片化和分散化,实施跨学科融合教学,实现学生多维度、系统化、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和现实要求为了解决低层次、浅层次的跨学科融合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的综合、完整、开放的问题解决能力,我们对跨学科融合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思考1 .聚焦实际解决问题,建立开放包容的课堂跨学科融合教学,首先需要变革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指师生相互作用的教学活动。传统课程有很多常见的教学方式,如讲课、讲解、示范、模仿、演习等。运用这些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向学生展示学科教学内容,明确和突破教材中的各类知识点。这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解决具体单一的知识点问题上,可以说在实践中是有效的。但必须指出,学生具体知识点的掌握并不等于现实中具体问题的解决,不能与学生综合、完整、开放解决问题能力的获得划上等号。新时代育人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要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聚焦解决现实情境下的问题,建设开放现实的学习领域。真正的问题,开放式的领域,这才是适应跨学科融合学习的教育方式。笔者认为,校际融合教育应该有两种最基本的价值观。 其一,校际融合教育教学情境真实,应来源于生活实践,立足学生思维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只有聚焦于现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通过迁移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求真、求真的实践品格和创新素养。第二,跨学科融合教育应着力构建开放现实的学习领域。学习领域的核心是学生之学。在这种学习领域,一方面,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学情,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 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智力因素的叠加,还应伴随着情感、意志、精神、德性、品质、灵性等学习者的诸多内在特质。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积极开放包容的学习领域,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学习领域中,自主、自愿、自由地表达和应用跨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法和技术,构建多学科内容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有效融通。2 .为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强化综合育人功能跨学科课程建设的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的一种新的育人观,旨在培养能促进自我实现和社会发展的高级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核心使命和价值追求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那么,核心素养是什么? 核心素养与跨学科融合教育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将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界定为“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通过特定的学习方式培养出的(横向)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横向)学科知识与技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内在动力系统的综合可见,核心素养实际上是个人在面临复杂不确定的情况下,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所表现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跨学科知识与思维的融合。核心素养内容的总体特性不仅决定了核心素养的育人功能和价值意义是综合的、系统的、整体的,也决定了学生掌握核心素养的过程和方式应是跨学科内容之间的相互交叉、整合和共同作用。可以说跨学科融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特别是在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育人目标的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学活动越来越关注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调综合育人功能的跨学科课程建设。在《意见》中,教育部明确提出要统一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协作,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在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和地区、学校课改活动中,教育工作者通过学科融合、项目探索和实践创造,相继提出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动手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项目式学习( PBL )等新的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3 .探索多样的学习实践,赋予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的更大空间意义的学习活动,是学习者认知、思维、情感、意志、动机、精神乃至身体等全方位的投入过程,使学生不断认识自己的内在特质,挖掘自身潜力这样的学习活动终将使人成为千差万别的人,成为与众不同的人,成为全面发展、具有个性特征的人这种“全面而有个性”的生命体,不能生长在纯粹孤立的学习实践“土壤”上,而需要接受多种“养料”的滋养,实现跨学科的融合性学习。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应该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不可能通过僵化、死板、固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出富有个性特征、充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而是积极探索基于跨学科融合的多样化学习实践传统的课堂学习过于注重学科知识演习、学科技能训练和考试对策训练,忽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情感和差异化的认知经验,难以真正挖掘学生的内心感受和生命体验,无法实现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因此,只有实施多样化的学习实践,引导学生进入跨学科融合的综合化学习空间,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质,创造思维和综合能力。跨学科融合教学以整合学科相关内容为基础,打破知识内容边界和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素养。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统筹校内外各种资源,探索多种学习实践,为学生营造跨学科融合学习的空间。跨学科融合教育不能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局限在学校课堂内,而应该充分利用校园外社区、博物馆、实践基地、虚拟空间等多种资源,引导学生进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这些“大课堂”鼓励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进行项目探索、动手合作、实践创造,使学习活动既有自主性、合作性、实践性、创造性又有趣4 .为了建立协同评价机制,倡导多维学习评价模式的学习评价是收集学生、课堂相关信息,通过比较形成判断,实施反馈,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服务,促进学生的学习。类似的说法有“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学习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课程评价”等。学习一定有反馈,反馈一定有评价。跨学科融合教学需要建立协同评价机制,倡导多元多维的学习评价模式。跨学科融合教学要针对评价主体,积极开展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在评价形式上,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结果性评价为辅,特别是学生在实际或模拟的生活环境中,运用跨学科知识和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以及解决问题所体现出的交流合作、质疑反思、批判性思维等多种复杂能力评价内容不仅关注学生对跨学科知识流动和运用的评价,而且关注不同学科思维技能、问题解决方式、学科素养融合的评价; 学生对智力因素的评价(如知识学习、观察力、理解力、创造性等)和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如情感、动机、意志力、参与),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思维过程、技能提高的评价,还要关注对精神品质、价值观的评价在评价对象上,不仅要评价学生个人、小组团队在跨学科融合教育中的学习成绩,还要评价班级、学校乃至地区实施跨学科融合教育的整体水平,形成从起点看变化、从现状提高、从结果改进的增值评价模型跨学科融合教学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整体设计、深度融合,使知识应用具有灵活性、迁移性,使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系统性,使问题解决能力具有综合性、完整性,使人才培养具有复合性、创新性。跨学科融合教学是一个新生事物,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必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实施路径,深化改进策略。出处丨《中国教师》作者丨张嫂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你的选题是不是属于法学论文范畴?这样的问题似乎有点多余。你是一个法学专业学生,你的论文研究对象是法律现象,当然属于法学论文啊! 这还真的不一定。 例如,子桐曾经指导的某个同学,他想写行政不作主题,他自选的题目是《行政不作为的行动逻辑及其治理》。乍看上去,这个选题属于法学论文的范畴,但是在看完提纲之后, 子桐发现这名同学要写的不是行政主体的行政责任、不作为认定之类的法律问题,而是以行政不作为的内在逻辑及其行政治理为主要内容,这显然偏离了法学论文的范畴。 再举一个例子,有个同学以《英国律师会馆研究》作为选题,以英国律师会馆发展的历史这一法律文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然而,律师会馆属于法律职业共同体机构,其主要责任偏重于法律人才的培养, 更倾向于历史学研究,要将其归入法学论文的范畴略显勉强。 除此之外,对法学论文范畴的讨论还涉及到一个跨学科研究的问题, 将法学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研究能够促进法学研究的进步,但对于法学毕业论文选题来说,存在跨出法学大门的可能性。 子桐将在本文中对法学毕业论文选题中 “法学论文的范畴”和“法学的跨学科研究” 两个问题进行说明。 到底什么是法学论文呢?一般来说, 以法律规则的解释、适用为内容的研究属于典型的法学论文,这也是法学研究的核心领域。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那就是“法律场景”,场景的法律属性强弱决定了研究问题的法学属性强弱。例如,法庭是最典型的法律场景,在法庭上,法官与当事人围绕着具体的法律问题对现行法律进行解释和适用。 此外,法学研究还存在一些“边缘”领域, 例如比较法、历史法、习惯法、公序良俗、甚至网络社区公约,这些都可以成为法学研究的对象。这些边缘领域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其本身也是引导人们如何行为的规则体系,同样具备“公平”“公正”“权利”“义务”等内涵。 从上述法学论文范畴的界定,绝大多数法学毕业论文的选题都能够落入法学论文的范畴。论文主题只要从整体上可以归为法学的范畴,就一般认为是一篇法学论文。但是, 子桐建议我们还是不要选择过于边缘的选题,选题边界越模糊,你毕业论文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法学有其核心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就是针对具体的法律现象对法律条文进行解释,这其中还会加入典型案例、不同的学说观点,从而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证。例如,《贪污受贿犯罪定罪量刑标准问题研究》这样的选题就是典型的运用法学核心研究方法撰写的论文。 当前,法学研究范式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都已经在法学研究当中得到了运用。 《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障问题研究》这一选题就从妇女社会学视角,对妇女的弱势地位进行了系统阐述,进而讨论农村妇女基本权益的保护问题上。 《礼之退隐——以近代中国刑律中君亲条文的变动及其争论为中心》,这一选题由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礼制到后来的礼法之争,再进一步讨论了“礼宪之争”问题,将宪政与中国传统礼制的融合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证。又如《民国时期教学自由权研究》这一选题也是历史学与法学研究结合的尝试。 法学与政治学具备天然的联系,政治学所研究的国家、政府等对象是法律的制定者,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法律实施,而国家职能的履行也需要借助法律加以确认。 政治学与法学的交叉运用的比较广泛,例如《当代中国法庭仪式的政治学考察》一文将法庭仪式也视为“政治仪式”的一种,从政治学视角讨论了我国法庭仪式的文化不适、日常缺位、表演虚化等问题。 又如《美国言论自由的观念转向与制度嬗变》的选题从政治自由角度探讨宪法学问题,将政治学当中的政府权威的构建、政府形象、社会公信力等政治学研究问题与宪法学当中言论自由问题相结合进行阐述,政治自由是政治性言论的宪法保护基础。 法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在刑法学、犯罪学领域已经有了较为成熟运用,例如《暴力犯罪心理成因及防治研究》,在非刑事领域也存在一些较好的研究成果,例如《法律运行中的非理性研究》。法学与心理学的结合侧重对人的情感、动机、认知与非认知等因素,并运用心理学理论研究影响人们做出法律行为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总之,法学毕业论文的交叉学科选题能够带来全新的视角、观点、方法和理论框架,能够带来“新”意。法学属于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跨学科研究模式也是一门学科实现更广范围影响,实现理论创新的必然选择。 子桐建议我们在进行跨学科选题时 ,首先要突出法学问题,其他学科的内容应当处于辅助与次要地位。不管采用何种跨学科结合,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法学问题”展开。 原文地址:

怦然心动论文国内外研究动态

作文要自己动手动脑想,不然在关键时候你会OUT的

....在百度上的,100%的都讨厌写作文!更别提议论文了!操!

如果让我推荐一部爱情电影,墙烈首推《怦然心动》(豆瓣分)。十星好评都无法表达对它的喜爱,打着爱情的“旗号”深入浅出的道出了许多人生真谛,用感情的明线穿起了成长与人生的许多面。二刷这部电影时,感触很深。《怦然心动》这部电影讲的是小女孩茱莉与小男孩儿布莱斯相遇成长的故事,茱莉小时候见到布莱斯的第一面因为他朗星般的眼睛就迷上了他,认为布莱斯对她有同样的好感,只是因为害羞所以没有行动,为了打破男孩儿的“害羞”,她做出了许多努力,而男孩儿的“害羞”只是因为厌恶和躲避,直到男孩儿外公的引导,男孩儿开始发现女孩儿的珍贵,渐渐爱上女孩儿的故事。影片分别以女孩和男孩为第一视角阐述共同的经历,直观阐述两个人在经历这一系列成长的内心想法,影片中男生女生视角与思维的不同,对彼此真实想法理解的反差, 有趣又耐人寻味。一、整体大于部分女孩儿在小时候见到男孩儿后就一直很喜欢他,但男孩儿一直厌烦躲避她。当她恳求男孩儿帮她一起保护无花果树不要被砍掉时,男孩儿却转身座上校车走了,无花果树最后被砍掉另女孩儿十分伤心。一日父亲在庭院里画画,和女孩儿聊天,告诉她整体大于部分,她开始慢慢领悟父亲这句话儿,也开始审视男孩儿的整体是否大于部分的叠加。父亲的谈话方式或许是每个孩子都梦寐以求的理想父母、理想朋友:平等,轻松,没有说教和评判,充分尊重女孩儿的感受,用孩子接受的方式来引导。父亲:你和布莱斯基是怎么回事呀?茱莉:您是什么意思?没怎么样啊。父亲:噢,好吧,我的错。茱莉:您怎么会这么想?父亲:没有原因,只是,你一直都会说起他。茱莉:我有么?父亲:嗯哼茱莉:我不知道,我觉得跟他的眼睛有关系或他的笑容。父亲:他人怎么样?茱莉:什么?父亲:你得看整体啊。茱莉:整体是什么意思?父亲:一副画不仅仅是各个组成部分的叠加,牛本身不过是只牛,草地不过是草和花而已,阳光透过树木,不过就是一缕光线,不过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就会产生魔力。一副画的美感来自于构成画的所有元素,个体元素的出彩于否,并不能决定整幅画的美,要看整体构图综合表现力。父亲“你得看整体啊”的这句话,给我很多启发和思考:识人:美丽的外表或才华,只是构成人的一个维度,想要了解对方是个怎样的人,还要看构成这个人的各个维度:如人品、性格、三观、自我、为人处事、思维认知、心智成熟度等等,综合起来才能客观的看到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同时亦无法简单用好与坏去定义一个人,没有绝对的好人亦无绝对的坏人。人性的基本盘是善与恶的交锋动态变化,所谓的“好人”是善占上风,所谓的“坏人”是恶占上风。做事:有必要追求细节的完美么?一件事情,细节完美,整体不行,很难运作;整体很好,细节有瑕疵,正常运作。这个细节本身只占整体的10%,即使付出了200%的努力,它的成效最多是10%。人的精力有限,很难面面俱到,若过于追求细节的完美,不仅很难达成,还有可能错过决定关键的80%(每次对细节的过于追求都会消耗原本追求整体的精力)。二、斯人如彩虹,遇上方知有男孩儿的外公最先发现女孩儿的勇敢善良独立有主见,一日晚上散步时外公对他说,“有的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过有时候,你会遇到一个如彩虹般绚烂的人,当你遇到这个人,你会觉得无比幸福。“当看到这一幕时被外公的话深深击中,令我反思,在过去的岁月里,有没有因为外在,而错过一些人,也让我想起一些人,他们或许并没有华丽的外在,却有一颗有趣而美好、智慧有主见、绚烂如彩虹般的灵魂,让时光这头的我想起他们时眼里有光。外在有着很强的迷惑性,可能是假相也可能是真相。内在是绝对真相从而去表现外在的万象。年少时我们常被漂亮的东西所吸引,不管它是真是假或本身并没有那么好,历经过才明白内在的珍贵,开始学会穿过外在看真实的内在。无论是交友还是识人,如果一开始先放下外在,会不会更能看到一个人的本质,客观的判定这个人是否值得交往。三、偏见男孩儿的父亲对女孩儿家庭在未经了解的情况下,轻易下了各式各样的定论与事实不符的偏见,这对当事人很不公平也不尊重,同时也使自己变得更加狭隘。例如电影中:男孩儿的爸爸望着正在画画的女孩儿爸爸说“这个砖匠自以为是画家,你的卡车还不够丑吗?还想再画一张更丑的么?”“听我一句话,他要是整理一下他们的庭院,世界会变得更美丽。”随着电影的展开,了解了女孩儿家的情况,发现这些都是男主父亲自以为是的偏见,因为这些偏见,男孩父亲将自已隔离起来。那怎样才能客观的看待人事物呢?电影中男孩儿外公的做法给了很好的参考。有一天晚上男孩儿的父亲和外公因为女孩父亲坚持将智障弟弟送私疗养院的事不同意见产生了不愉快的争执。后男孩儿和外公一去散步,男孩儿问外公。男孩儿:如果我残疾了,他们会怎么对待我?外公:没发生的事不能假设的布莱斯?男孩儿:我爸刚才那么说,我觉得他会把我扔进精神病院。外公:不会,不会,这样说不公平,你不能因他没做过的事而谴责他。很多时候事情并不是一个平面,而是有6个面的正方体,每一面都是事情本身,看到了其中一面,了解了其它的5个面,才知道原来是个正方体。若在未能充分了解的情况下,任由头脑的想象轻易下定论,就会有各种各样偏离真相的偏见,偏见不仅隔离了真相,也隔离了自己与他人,就像电影中的父亲,冷漠自私。头脑中想象可能发生的事并不等于事实,布莱斯因为爸爸说的话对他进行了推断,并相信了这个推断在自己处于那种情况下会变成事实,个人看法本身带着较强主观性与局限性,有太多影响因素,导致人在不同场景下产生不同心理作出不同行动。真实是已经发生的客观,用个人意愿揣测他人,对别人不公平也偏离客观,更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伤害彼此感情。四、家庭教育女孩儿一家晚餐时,因为男孩儿说她家院子太乱,养鸡不卫生,她提出想要整理院子,父母因意见不同引发了争吵。争吵后,爸爸和妈妈分别都去找女孩儿,告诉她这不是她的错,分别向她道歉,爸爸向他解释他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妈妈说他非常爱父亲,因为爱他的坚强与善良。她很同情父母,并觉得有这样的父母很幸运。看电影前,觉得父母吵架会损害家庭与亲子关系,可现实中每个家庭都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争吵与冲突。看完电影后,发现真正损害家庭亲子关系的并不是父母吵架本身,而是父母在吵架后怎么应对,怎么向孩子解释。在应对吵架时如果没有妥善处理,不仅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阴影,也很容易让孩子认为是自己的错导致了父母的争吵,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与恐惧。如果像电影中的父母在争吵后直接告诉女孩儿这不是她的错,并去安慰她,告诉父母相爱,反而不仅能化解争吵,同时也能增进孩子对父母的理解。女孩儿和男孩儿在国外属于正常恋爱,遇到什么困惑可以得到父母亲人对孩子感情的正面引导与探索,在中国就属于父母老师学校棒杀的早恋。感情是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顺着人的感情自然生长未必是件坏事,压抑孩子的感情与感受未必是件好事,什么样的人值得爱、如何识人、拥有爱人的能力,本身也是让每个人幸福的核心功课,在孩子成长中自然萌发时进行打压而不是正面培养会不会也无形中扼杀了孩子们的爱人能力?电影已落幕,心里装满喜悦和启发,若未来我有了喜欢的人,我想和她分享这个故事。

在看这个电影之前,最先知道的是电影的经典台词。

Some of us get dipped in flat, some in satin, some in gloss. But every once in a while you find someone who's iridescent, and when you do, nothing will ever compare. 有些人沦为平庸浅薄,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可不经意间,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彩虹般绚丽的人,从此以后,其他人就不过是匆匆浮云。

应该是14年末的时候吧,那时候觉得写的好好啊,写到心里去了。但是只是觉得说的好有道理的样子啊。并没有感同身受,也没有看过电影,没有带入感。

15年末的时候论文答辩结束,提交了之后松懈了,想看个电影。想了想,看看小清新的吧。怦然心动一直都没有看,看一下吧。

看到片名的时候,真真是觉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啊,flipped-怦然心动。听起来中文的名字就瞬间心动了。

15年的那个时候,心里没有爱情,只想暴富。哈哈,开玩笑~就是那个时候不会对爱情有什么向往,觉得有没有都没什么不同,并且没有什么期待。

就这么一个冷血动物,就猝不及防的看到小女孩看着小男生的眼神

我真的是,瞬间就融化了。眼睛里都是爱情啊。

世事总是没有那么顺利啊。男生总是躲着女生,或许是女生太热情吓到了他吧(什么鬼)。他不喜欢她,不喜欢她的一切。但是她一直都是在身边的。

她没有太好的东西,就把自己养的觉得特别有营养的鸡蛋送给他。就是我没有宝藏。但是我愿意把我手里最好的东西都给你。即使我没有,我愿意为了你去创造。

男生是什么时候发现心动的呢?应该是他看到女生跟别的男生笑的特别开心的时候吧。你一直拥有一个东西你从来不觉得那是珍贵的。直到有一天你不再拥有了,你才知道,她是那么好。但是,她从来没想过,要用离开的方式教会你珍惜。

所以男生的外公在和他散步的时候告诉他,你会遇到一个彩虹般绚烂的人,当你遇到那个人,你会发现,其他的都是浮云。他才知道,在很小的时候,他就已经遇到了那个彩虹般绚烂的人了,只是彩虹一直在身边,他没有发现那是彩虹。

我们也总是这样,总需要在失去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拥有着那么好的东西。但是万幸的是,都还来得及。

感谢上天让我遇到你。

我们会遇到很多的人,聚聚散散,分分合合,好的不好的,聊得来的聊不来的,真心的假意的,会遇到很多。这些人都在那段路上教会我们一些道理。让我们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

后来的一天,你遇到了一个彩虹般绚烂的人。可能她早就出现在你的生活里,只是你没有发现她是彩虹。但是还好,还来得及。在来得及的时候,去告诉那个人,遇见你真好啊。

论文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

国内外研究现状需要在论文中写出你的研究综述,写出关于你做的课题的国内研究的现在和国外目前的研究现状,比如研究糖尿病课题你需要写清楚国内对于糖尿病研究到了什么层次,治疗药物,治疗方法以及治疗的精确程度,写国内外现状需要你阅读大量文献。

在写开题报告时,一定要重视“国内外研究现状”部分的撰写,国内外研究现状是重灾区,很多同学说我复制别人的,老师也不一定去查,那你就错了,老师看过的文献比你吃的大米还多,而且由于不同学者的文风不同,你复制的时候如果不修改,很容易被看出来不是一个人写的。

论文的撰写

在写作之前,同学们应该先收集和阅读相关的论文,整理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要对其观点进行充分阐述论证,并按照时间,国家进行分类,最后再进行客观评述,也就是说是否存在研究空白,是否亟待解决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述评评述是对前面论述的内容做一个总结,或是提出自己的取舍褒贬,指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所需的条件,或是提出预测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还可提出展望和希望。结语的作用是突出重点,结束整篇文献。

字数以200~300字为宜。参考文献部分是指本文献综述引用和参考的文献。应当详细列举井注明篇目、著者、出处等。参考文献著录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索。

在写之前、或者说是查找相关文献之前,你需要明确这样几个问题:

(1)研究所属的领域或者其他领域,这个问题已经知道多少;

(2)已完成的研究有哪些;

(3)以往的建议与对策是否成功;

(4)有没有建议新的研究方向和议题。

因此文献综述部分,是有一个内在逻辑的。你需要遵循以下步骤:

1、了解前人已经提出的问题

通过对研究课题的相关文献进行阅读,了解前人在研究课题方面提出了哪些问题。一般地,对于任何研究主题,都或多或少有前人涉及过,都会提出若干观点,为论文写作或者研究提供启发。

2、明确前人解决了哪些问题

了解前人解决了什么?解决到什么程度?这是文献综述所要解决的第二大议题。

3、那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在进行文献研究时,也可以注意前人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研究前人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对研究者产生借鉴启发作用。作为硕士研究者,可以尝试在相同的背景下模仿其研究方法,常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案例研究、规范研究、实证研究、演绎推理等。

4、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这个部分就可以表现出你这篇文章的研究意义)

通过文献综述的研究,找出前人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是文献研究时需要得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找到某一研究主题前人尚未研究的方面和内容,作为论文研究的依据。同时结合前人的研究思路,构思怎样进行研究。

5、探讨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这个部分就需要简要说明你接下来的研究工作)

当然,在写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时候你不需要长篇大论,或者把关注的学科写成一篇非常全面的历史纪录。这时候你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将前人的研究进行排除筛选。

以上内容就是青藤小编关于国内外研究现状怎么写的相关分享,希望对小伙伴们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毕业论文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及时在本平台进行查看哦!

毕业论文指之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撰写

一、 写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意义

通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考察学生对自己课题目前研究范围和深度的理解与把握,间接考察学生是否阅读了一定的参考文献。

这不仅是毕业论文 撰写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而且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前沿,从而开拓思路,在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或避免研究重复。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写法

在撰写之前,要先把从网络上和图书馆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找出课题的研究开始、发展和现在研究的主要方向,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

1. 在写毕业论文时,简写课题的研究开始、发展和现在研究的主要方向, 最重要的是对一些现行的研究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 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的年份。

2. 再者简单撰写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可分技术不足和研究不足。

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 还有哪些理论或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等等。

3. 最后简略介绍发展趋势。

三、 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写的是把研究现状,而不是写课题物本身现状,重要体现研究。

例如,写算法的可视化研究现状,应该写有哪些专著或论文、哪位作者、有什么观点等;而不是大量算法的可视化研究何时产生、有哪些交易品种、如何演变,此只需一笔带过,也是对研究的一种把握。

2.要写最新研究成果和历史意义重大的研究成功,主要写最新成果。

3.不要写得太少或写的太多。

如果写的少,说明你查阅的材料少;如果太多则说明你没有归纳,只是机械的罗列。

一般2-3 页A4 纸即可。

4.如果没有与毕业论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较靠近的内容来写。

多从网络上找资料,学习和练习。

叶圣陶论文研究国内外动态

一、关于叶老的人物简介如下: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笔名有叶陶、 圣陶、桂山等,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及出版人。他是五四运动首个文学研究会的创立人之一,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他的座右铭“文学为人生”很有名。叶圣陶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二、叶老的文学贡献如下:1、现实主义: 生活的镜子。现实主义是叶圣陶最为鲜明的特点。叶圣陶是现实主义写作的先驱之一。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的阴暗面和人性。因为是一名教育家,在叶圣陶的作品中,他记述了许多知识分子,他们中的许多人是被剥削者,是没有能力反抗的社会底层的人。叶圣陶在他的作品中一贯反映着真相与现实。他在自己的小说如《火灾》、《线下》和《稻草人》中表达了自己的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思想。这些文章聚焦于社会底层人民的痛苦生活。他的广受赞誉的小说《倪焕之》就记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悲情生活。叶圣陶发现新中国的很多人是自私、冷淡、伪善和保守的。人们为了安稳的生活放弃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叶圣陶在作品中讽刺了这些人。他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希望唤醒人们的知觉并正视这些社会顽疾。叶圣陶不仅写故事,而且报道社会的谬误。他的作品不是用来消遣,而是用认知和对现实的思考来连填充人们的余暇。“……写作的基础是一双有洞察力和善于观察的眼睛,而我的眼睛却不怎么拥有洞察力……当然,没有必要以写作为目的训练而一个人的眼睛,对于眼睛的训练,是为了洞察现实,丰富生活。 ”(摘自—叶圣陶,《过去随谈》46页)2、儿童文学儿童文学: 培养年轻的心灵叶圣陶的第一篇关于儿童文学的学术论文题作《儿童之观念》,批评了中国儿童受到的坏影响。事实上,叶圣陶是20世纪20年代第一位写童话的作者。他的作品《稻草人》于1923年出版。 这部儿童读物在许多青少年当中极受欢迎。另一个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讲述了一块石头被雕刻成英雄的形象。这个简单易读的故事背后的寓意是嘲笑专家的傲慢自大与人们的麻木。叶圣陶的学生丁玲曾经称赞他的童话能够启迪人们对社会更多的思考。叶圣陶的童话是简单的,但是却拥有着深刻的内涵。他相信儿童对周围环境拥有个人看法,所以应当提高他们的批判能力。通过叶圣陶的故事,孩子们可以逐渐获得这个社会与他们之间关系的清晰认识。三、作品列表:1、小说类:《春宴琐谭》第一部白话小说1918《雪朝》(与朱自清等人合蓍)(诗)1922《隔膜》(小说集)1922《火灾》(小说集)1923《线下》(短篇小说)1925《倪焕之》(长篇小说)1928《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话)1931《文心》(教育)(与夏丏尊合著)1934《未厌居习作》(散文)1935《圣陶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1936《叶绍钧选集》(文选)19362、童话代表作《稻草人》《旅行家》《小白船》《古代英雄的石像》《一粒种子》《玫瑰和金鱼》《月亮姑娘的亲事》《含羞草》《快乐的人》《稻草人》(小说,早年童话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3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年北京 编者的话 一、 叶圣陶同志是著名的作家、 教育家、 语言 学家。 我们编辑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的主要目 的, 是便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叶圣陶同志的 语文教育思想, 为改进语文教育作参考, 并适应一 般读者学习语文的需要。 二、 本书编入叶圣陶同志一九一九年以来论述 语文教育的文章一百一十二篇, 书简三十六封。 分 为六部分: (一) 语文教育和语文学习的论述;(二) 作者编辑的和参加编辑的各级学校语文课本的例 言、序言等; (三)阅读和文章分析; (四)写作、 写作教学和作文评改; (五) 语言文字和修辞; (六) 语文教育书简。 每一部分各按年代顺序编排。 从报 章杂志或手稿录载的,以发表日期或写作日期为 序,从单行本录载的,以出版年月为序。 编入本书的文章,文字都经过作者校改。 三、 本书在编辑过程中, 得到王洒原同志、 叶 至善同志的帮助, 又承吕叔湘同志为本书作序。 我 们在此一并志谢。 四、 本书是由我所教育史研究室和教学法研究 室编辑的, 负责编辑工作的是蒋仲仁、 杜草甬两同 志。限于水平,编辑工作中难免存在缺点和错误, 希望读者指正。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一九八?年八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 吕叔湘 叶圣陶先生从一九一二年起从事语文方面的教学、 编辑、 出版工作, 前后六十多年, 对于这半个多世 纪里我国语文教育工作中的利弊得失知道得深切 详明, 写下了大量文章, 收在这个集子里的就有一 百多篇。 凡是关心当前语文教育问题的人都应该读 一读这本集子。 按说这本集子里边的文章大部分是 解放以前写的,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过时呢?这是因 为现在有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 骨子里还是老 问题,所以这些文章绝大部分仍然富有现实意义。 这本集子里的文章, 涉及的面很宽, 性质也多种多 样, 有商讨语文教育的理论原则的, 也有只谈论一 篇文章或者评议一两个词语的。 通观圣陶先生的语 文教育思想, 最重要的有两点。 其一是关于语文学 科的性质: 语文是工具, 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 具。 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 教语文是帮助学 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过去语文教学的成绩 不好,主要是由于对这两点认识不清。 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 它, 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 这样一个 简单的事实, 为什么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 会认识不清呢?是因为有传统的看法作梗。 “学校里 的一些科目, 都是旧式教育所没有的, 惟有国文一 科, 所做的工作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项, 正是旧式教 育的全部。 一般人就以为国文教学只需继承从前的 传统好了,无须乎另起炉灶。这种认识极不正确, 从此出发, 就一切都错。 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 的: 读古人的书籍, 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 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 处; 学古人的文章, 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 到家, 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 有效果没 有效果。 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 读书作文 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廪’ ,飞黄腾 达起来做官做府, 当然更好; 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 必要的知能, 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 同时使社会间 接蒙受有利的影响, 这一套, 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因此, 旧式教育可以养成记诵很广博的 ‘活书橱’ , 可以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 ,可以养成或 大或小的官吏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 ;可 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 的普通公民。 ”(87?88 页) 圣陶先生在这里扼要地指出旧式语文教学的三大弊病, 并且在好些处别的地方加以申说。 第一是在 阅读教学上不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把语文本 身的规律放在次要的地位。 “国文是各种学科中的 一个学科, 各种学科又像轮辐一样辏合于一个教育 的轴心, 所以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而外, 更需 含有教育的意义。 说到教育的意义, 就牵涉到内容 问题了。 ……笃信固有道德的, 爱把圣贤之书教学 生诵读, 关切我国现状的, 爱把抗战文章作为补充 教材,都是重视内容也就是重视教育意义的例子。 这是应当的, 无可非议的。 不过重视内容, 假如超 过了相当的限度, 以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只在灌输固 有道德, 激发抗战意识, 等等, 而竟忘了语文教学 特有的任务, 那就很有可议之处了。 道德必须求其 能够见诸践履, 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 要达 到这样地步, 仅仅读一些书籍与文篇是不够的。 必 须有关各种学科都注重这方面, 学科以外的一切训 练也注重这方面, 然后有实效可言。 国文诚然是这 方面的有关学科, 却不是独当其任的惟一学科。 所 以, 国文教学, 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 也就足 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 实在是不必的。 ”(56?57 页) 第二种弊病是在作文教学上要求模仿一套程式。 “不幸我国的写作教学继承着科举时代的传统, 兴 办学校数十年, 还摆脱不了八股的精神。 (437 页) ” 所谓八股的精神就是第一, 不要说自己的话,“代 要 圣人立言” 第二, , 要按照一定的间架和腔调去写。 圣陶先生很形象地加以形容说: “你能够揣摩题目 的意旨以及出题目的人的意旨, 按着腔拍, 咿唔一 阵, 就算你的本领; 如果遇到无可奈何的题目, 你 能够无中生有, 瞎三话四, 却又丁丁当当的颇有声 调,那更见出你的才情。 ”(40 页)他并且用自己小 时候的经验做例子,我八九岁的时候在书房里 “ ‘开 笔’ ,教师出的题目是《登高自卑说》 ;他提示道: ‘这应当说到为学方面去’ 。我依他吩咐,写了八 十多字,末了说: ‘登高尚尔,而况于学乎?’就在 ‘尔’字‘乎’字旁边博得了两个双圈。登高自卑 本没有什么说的,偏要你说;单说登高自卑不行, 一定要说到为学方面去才合式:这就是八股的精 神。 ”(438 页) 第三种弊病就是读书作文不是为了增长知识, 发表 思想,抒发感情,而是为了应付考试。 “从前读书 人学作文, 最主要的目标在考试, 总要作得能使考 官中意, 从而取得功名。 现在也有考试, 期中考试, 期末考试, 还有升学考试。 但是, 我以为现在学生 不宜存有为考试而学作文的想头。 只要平时学得扎 实, 作得认真, 临到考试总不会差到哪里。 推广开 来说,人生一辈子总在面临考试,单就作文而言, 刚才说的写封信打个报告之类其实也是考试, 不过 通常叫作‘考验’不叫作‘考试’罢了。学生学作 文就是要练成一种熟练技能, 一辈子能禁得起这种 最广泛的意义的‘考试’即‘考验’ ,而不是为了 一时的学期考试和升学考试。 ”(154 页) 过去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把语文课看成知识课, 看 成跟历史、 地理或者物理、 化学一样, 是传授一门 知识的课,因而要以讲为主。在读文言文的时代, 自然逐字逐句大有可讲, 到了读白话文课本,“从 就 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 讲时代背景, 讲段落 大意, 讲词法句法篇法, 等等, 大概有三十来年了。 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了教师的 ‘讲’ 而且要求讲 , ‘深’ 讲 , ‘透’ 那才好。 (149 , ” 页)“我想,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就是认为一 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 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 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 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功课的教学, 果真是这么一回事 吗?”(151 页) 这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法, 其流弊, 第一是学 生 “很轻松, 听不听可以随便。 但是, 想到那后果, 可能是很不好的。 其次, ” “学生会不会习惯了教师 都给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呢?永远不离开教 师是办不到的, 毕业了, 干什么工作去了, 决不能 带一位教师在身边,看书看报的时候请教师给讲 讲, 动笔写什么的时候请教师给改改。 那时候感到 不能独自满足当前的实际需要,岂不是极大的苦 恼?”(151?152 页) 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起什么作用?圣陶先生的看法是, “各种学科的教 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 。 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 , 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 而是把学习的方 法教给学生, 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在这个问题 上, 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 现在已经众口传诵, 那就是: “教是为了不教。 这句话在这本论文集里 ” 多次出现,例如:‘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 “ 在如何看待 ‘讲’ 和怎么 ‘讲’说到如何看待 。 ‘讲’ , 我有个朦胧的想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 文), ‘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 ,换个说法, ‘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语文教材 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 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因此, 教师就要 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 ,务 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 索。 ”(152 页)又如: “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 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 不待老师讲; 自能作文, 不待老师改。 老师之训练 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717 页)“我 近来常以一语语人, 凡为教, 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 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倚 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 ”(720 页)“尝谓教 师教各种学科, 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 而学 生能自为研索, 自求解决。 故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 盘授与, 而在相机诱导。 必令学生运其才智, 勤其 练习, 领悟之源广开, 纯熟之功弥深, 乃为善教者 也。 ”(721 页)“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 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 俾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 展 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 ”(741 页)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关键在于使学生的学习由 被动变为主动。 例如要求学生预习, 给以必要的指 导;发起对课文的讨论(主要指语文方面,不是内 容方面),予以有效的启发;对学生的作文只给些 评论和指点, 让他自己去考虑如何修改; 如此等等。 这一切,作者在《精读指导举隅》的《前言》以及 别的篇章里都有详细的论述。 这样教学, 当然比逐 句讲解吃力, 但是这才是教学的正经道路。 正如圣 陶先生所说, “把上课时间花在逐句讲解上,其他 应该指导的事情就少有工夫做了;应该做的不做, 对不起学生,也对不起自己。 ”(83 页) 前面说过, 这本集子里边谈到的问题很多, 上面只 是就它的主要内容, 就是关于语文教育的指导思想 作了些简单的介绍。 此外, 如第三部分关于文章的 分析鉴赏, 第四部分关于写作当中的某些具体问题 的讨论, 也都有很多好见解, 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 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借阅读这本集子的机会来对照 检查我们自己的工作。 有许多现在还常常有争论的 问题, 事实上圣陶先生多年前已经遇到, 并且提出 了他的看法。 有的话尽管是对学生说的, 实际上也 适用于教师。比如“举一反三”这件事,要教给学 生这样做, 教师就要首先这样做。 那末, 现在有些 教师希望每一篇课文都有人给写出类似教案的文 章来发表在刊物上, 让他上课的时候照本宣科, 那 就完全不对了。 这个集子里有一篇题为 《中学国文 教师》 的文章, 列举七类教师, 都是在教学上犯了 这样或那样的毛病的, 很值得我们拿来作为反面的 借鉴。 当然, 我希望这种种类型的教师都已经或者 即将绝迹。 语文教学二十?韵 (代自序) 教亦多术矣, 运用在乎人, 孰善孰寡效, 贵能验诸 身。 为教纵详密, 亦仅一隅陈, 贵能令三反, 触处自引 伸。 陶不求甚解, 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 潜心会本 文。 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

叶圣陶(1894.10..16)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原名绍钩,字圣陶,主要笔名有叶陶、 圣陶、桂山等。江苏苏州人。 叶圣陶原名时绍钩,生于江苏苏州。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用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更多…… 作品目录: ·稻草人 ·潘先生在难中 ·生活 ·昆曲 ·三种船 ·记游洞庭西山 ·驾长 ·桡夫子 ·牛 ·没有秋虫的地方 ·藕与莼菜 ·客语 ·“良辰入奇怀” ·两法师 ·牵牛花 ·看月 ·说书 ·一个少年的笔记 ·《苏州园林》序 ·倪焕之(长) ·“今天天气好呵!” ·从焚书到读书 ·我们与绅士

叶圣陶 (1894~1988) 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原名绍钧,字圣陶,主要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江苏苏州人。1907年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1911年毕业后任10年小学教师。1914年开始发表了10余篇文言小说,1919年加入新潮社,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叶圣陶从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他还出版不少诗集、评论集和论著,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论文开题报告国内动态研究

法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以下是我整理的法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文题目:关于雇凶杀人犯罪刑事责任的研究

学院:

学号:__

姓名:__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希望通过对雇凶杀人犯罪刑事责任的研究促进司法界对于该类犯罪的关注,进而明确各个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在司法判决中形成统一的规定。意义:将促进理论界和实践中对于雇凶杀人这一特殊的犯罪形式的进一步的关注,减少该类犯罪司法过程中过多的死刑判决。

二、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雇凶杀人是一种复杂的犯罪现象,其中涉及人员众多,关系复杂,对其刑事责任的认定面临很大的困难,而且目前我国刑法及司法解释并没有对其作出明确规定,理论界对于雇凶杀人犯罪概念的界定、雇凶杀人中各个行为人的法律地位及其作用大小、雇主及被雇佣人的刑事责任程度等问题一直存在争论,相应地,司法实践中对于雇凶杀人案件的处罚要么过重,死刑适用过多,要么过轻,不足以震慑该类犯罪,因此,如何认定雇凶杀人案件中各个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大小及其分配,成为目前实务界与理论界共同面对的课题。目前理论界的讨论大多集中在雇佣犯罪这一整体现象,鲜有学者专门针对雇凶杀人案件进行整体梳理。相信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的颁布,理论界和实践中对于雇凶杀人这一特殊犯罪形式将展开更进一步的关注的。

三、论文的主攻方向、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本文主要是从雇凶杀人这一特殊的犯罪现象着手,主要通过对雇主、转雇人、杀手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指出各个行为人在典型的雇凶杀人犯罪和非典型的雇凶杀人犯罪中的刑事责任承担依据,对雇凶杀人案件中刑事责任承担的一般原则进行展开论述,并着重针对雇凶杀人犯罪中犯罪未完成形态问题进行研究。再次,针对如何限制雇凶杀人犯罪中的死刑适用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构想,主要有以下四点:

(1)改善法官的死刑价值观;

(2)严格死刑适用的标准;

(3)严格区分主犯和从犯;

(4)通过扩大适用其他刑罚减少死刑的适用。

研究方法上,主要是通过分析大量国内的雇凶杀人案件,研究各个案件中犯罪实行者承担的刑事责任及最终判处的刑罚,通过分析各个案件的性质及特点来

四、参考文献:

1、王磊:《宪法的司法化》,法律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2、蔡定剑:《监督与司法公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3、宋冰主编:《程序、正义与现代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司法理念与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6、龙宗智:《论人大对法院的个案监督》,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7、谢鹏程:《人大的个案监督权如何定位》,《法学》1999年,第3期;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流动人口大量增多。随着人口流动所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本文在研究了众多学者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法律保障的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流动人口及受教育权的相关概念作了界定,并分析了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现状,得出完善受教育权益保障迫在眉睫。其次,分析了我国在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法律保障的建设成就及法律保障存在的漏洞或不足。再次,根据问题结合原因并借鉴国外经验对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法律保障提出建议。

2、研究意义

我国的流动人口是20世纪80年代中叶出现的,是在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特有现象。流动人口尤其是流动民工群体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必然出现的特殊群体,也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从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保障现状分析出发,探究目前造成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缺损的原因,有利于明确我国当前面临的保障困境,探讨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问题的对策,促进受教育权益问题的解决。有助于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实现教育和社会的公平,并对维护我国社会的安定团结及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1、国内研究动态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农民工大军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以下是我国学者的主要观点:

陈信勇,蓝邓骏在《流动人口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应然与实然》一文指出当前流动人口子女权益缺损主要有几点表现:

1.入学条件遭受不公正对待。许多地区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需要很多证明才能申请就读公办学校。虽然国家已经取消借读费,但是还有很多公办学校巧立名目征收类似于借读费的歧视性费用。

2.难以平等享有教育资源。我国基础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及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不均造成流动人口子女与优质教育无缘。

3.民工子女学校成为歧视源头,并且遭遇义务教育根本价值强烈冲突。

4.由于流动人口的工作、居住的流动性使得子女学习过程不稳定从而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李业春在《进城农民工子女受义务教育权法律保障机制研究》一文指出:

1.辍学和超龄上学现象严重。

2.多数流动人口子女只能就读农民工子女简易学校,学习条件特别简陋。

3.流动人口子女易产生不健康心理状态,影响对社会的认知,很难产生对社会的认同。

鹿文卿在《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保障研究》一文认为受教育权有缺损体现在受教育待遇上的多个不平等。

1.教育经费不足,根据国务院规定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经费的供给以流入地政府为主,流入地政府的财政直接影响到受教育权的实现。

2.教育及教学设施匮乏,多数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缺乏并且存在安全隐患。

3.参加教育及教学活动的不平等,流动人口子女容易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而无法正常参加某些教学活动。

顾益民,张慧洁在《行政法语境下的流动人口受教育权保障》中通过行政法视野分析认为造成受教育权益缺损原因有:

1.县市等基层行政单位所承担的教育财政压力和行政责任与其政治经济和法律地位不成比例,负担沉重。

2.缺乏有限的行政监督行为和系统性的行政责任追究机制。教育行政责任人往往是基层县市级的教育管理者,责任追究中裁量空间过宽。

邬雪红,姜国平在《论我国流动儿童受义务教育权的司法保护》中详细分析了司法保护的诸多缺陷影响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问题的解决。

1.宪法不能进入普通司法程序作为法院判案的`依据,不能通过宪法予以救济。、

2.尚未建立宪法诉讼制度,有时只能通过民事诉讼的替代方式对受教育权予以保障。我国民事法律中没有对受教育权予以明确规定,民法理论上也没有关于受教育权的概念。

3.受教育权也很难通过行政诉讼救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限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和财产权的行政行为,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的行政行为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而且只有当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特定相对人的受教育权时,行政相对人方可提起行政诉讼。

郑风,李娜在《论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法律保障的完善》中分析了法律保障的不足,认为:

1我国对公民受教育权实现的程序性规定较少。

2.法律体系存在内在矛盾并且与现实制度的不配套使受教育权利得不到实现。

3.在教育法体系中,有关保障受教育权的部分比较单薄,对侵犯受教育权所负责任主体、法律责任、法律救济途径的规定还比较模糊。

顾倩在《论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中认为需要扩展法律保障范围以及完善司法救济制度。

1修改部分法规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并制定一部切实保护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法》。

2.增加行政诉讼救济途径并确立民事诉讼赔偿制度,当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受到除行政机关和公立学校以外的平等民事主体侵犯时,应当追究侵权者的民事责任,认为应该建立宪法诉讼保障制度。

李业春在《进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法律保障机制研究》一文认为应该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制定《义务教育经费法》,保证教育经费的合理、足额的投入与使用。制定一部切实保护农民工子女受义务教育权的《农民工子女教育法》并完善《义务教育法》。

鹿文卿在《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保障研究》一文提出可以可以采用公益诉讼的救济方式,公民、社会团体及国家机关都可以作为原告,以“行政不作为”为诉因,以侵犯受教育权的主体为被告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流动人口子女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属于弱势群体,当个人诉求利益遇到困难时,国家应当提供一种公益诉讼以实现他们的诉求,维护他们的权利。

陈思琦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探析》中提出应该加强教育法规的可操作性并且制定《教育经费法》规范教育财政投入。增加中央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总体投入及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完善各种教育经费监督机制,明确违反教育经费法的法律责任。逐步扩大对行政诉讼法中作为保护范围的“合法权益”的解释",放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2、国外研究动态

1944年英国政府颁布了《1944年教育法案》,明令废除学校教育中的双轨制,确立人人享有最低限度的平等受教育福利权。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平等的立法理念得到进一步的重视。1967年的《儿童和他们的小学》强调政府更加关注教育机会和社会协调,减少社会阶层之间的屏障,通过国家干预,突破因社会经济障碍而陷入贫困的儿童无法摆脱困境的恶性循环,对于那些处于“教育优先区”的贫困与处境不利儿童给予额外的教育资源。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政策,推进教育民主化,确保不会有人因贫穷等问题而丧失接受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受教育权,2004年颁布的《儿童法案》,采用法律的形式保障儿童权利,包括卫生权利和平等受教育权等。

美国的“教育券”计划。美国一些地处经济发达地区、条件比较优越、历史比较悠久、牌子比较响亮且又有政府保障的学校,反而不如一些私立学校和条件不利学校更具创新精神。为了实现公平竞争,在更深层次上实现学校均衡发展,在部分地区采取了诸如“自由择校”和“教育券”等制度,把国家的人均教育经费以“教育券”的形式发给学生家长,由他们自由选择自己信任的学校,达到学校在竞争中的均衡。

美国的特许学校运行办法。学校要和教育管理部门签订一个合同,学校要对学生承担责任,公共管理部分就把本地的学生经费给该学校。根据特许学校法,民间也可以兴办,民间兴办的学校可以从国家获得公共经费。特许学校被认为是公办学校,不得收取学费,也不得用任何理由拒绝一个在该学区的申请者。

二、主要研究内容、创新之处

(一)主要研究内容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保障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主要研究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法律保障问题。首先通过分析众多学者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法律保障制度建设的文献的基础上,对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相关概念作了界定,并分析了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的重大意义。其次,阐述了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保障的历史进步及其如今面临的困境,概括了我国近年来在法律在政策对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问题做出的努力,并通过调查得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再次,从法律保障、政策、学校、家庭和自身因素分别分析了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难实现的原因,进而就完善其宪法、民事、行政法律保障提出对策和设想。

(二)创新之处

研究内容的创新:当前,学术界对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保障制度从社会学、教育学等角度研究相对较多,从法律角度研究的比较少。而我国的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制度存在诸多不足。本文在研究内容上就从这一角度进行研究。

开题报告“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写作方法:

在写之前,同学们要先把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

在写毕业论文时,对这些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的年份。还要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哪些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需要进一步研究。

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不要把研究现状写成事物本身发展现状。例如,写股指期货研究现状,应该写有哪些专著或论文、哪位作者、有什么观点,而不是写股指期货本身何时产生、有哪些交易品种、如何演变。

(2)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3)不要写得太少。如果只写一小段,那就说明你没有看多少材料。

(4)如果没有与毕业论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较靠近的内容来写。

  • 索引序列
  • 跨学科国内研究动态分析论文
  • 怦然心动论文国内外研究动态
  • 论文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
  • 叶圣陶论文研究国内外动态
  • 论文开题报告国内动态研究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