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上有
[编辑本段]什么是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编辑本段]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出现全球变暖趋势的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摄氏度(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另外,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编辑本段]全球变暖的历史与预测 全球变暖是真实的,而且正在进行! 主流科学界一致对全球变暖是越来越清楚了,每天在改变我们的气候都是真实的,他们也正在进行中。在20世纪末年初以来,表面平均温度的地球增加了约 ( 摄氏度) 。在过去的40年中,气温上升约 ( 摄氏度) 。在过去400-600年,全球变暖,在20世纪是更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间, 7分之10的年,在20世纪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其中一个最强劲的下午1998是最热的一年,因为可靠的温度测量开始的。 此外,变化,在自然环境支持的事实,即地球正在变暖; 山区giaciers也在逐渐消退; 在过去四十年里,北极冰厚度已经下跌了大约40 % ; 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约快三倍超过了过去的100年相比在以前的3000年里 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植物和动物改变其范围和行为回应气候。 根据仪器记录,相对于186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度。自1979年,陆地温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温度快一倍(陆地温度上升了摄氏度,而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度)。根据卫星温度探测,对流层的温度每十年上升摄氏度至度。在1850年前的一两千年,虽然曾经出现中世纪温暖时期与小冰河时期,但是大众相信全球温度是相对稳定的。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估计,自1800年代有测量仪器广泛地应用开始,2005年是最温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记录高了摄氏百分之几度。 世界气象组织和英国气候研究单位也有类似的估计,曾经预计2005年是仅次于1998年第二温暖的年份。 在人类近代历史才有一些温度记录。这些记录都来自不同的地方,精确度和可靠性都不尽相同。在1860年才有类似全球温度仪器记录,相信当年的记录很少受到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从最近的千禧年内的多方记录所展示的长远展望,在过去1000年的温度记录中可以看到有关的讨论及其中的差异。最近50年的气候转变的过程是十分清晰,全赖详细的温度记录。到了1979年,人类更开始利用卫星温度测量来量度对流层的温度。 在2000年后,各地的高温记录经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罗诺镇录得摄氏度,破139年来的记录。同年,8月10日,英国伦敦的温度达到摄氏,破了1990年的记录。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测得最低温度为摄氏度,破了1873年以来的记录。8月7日夜间,德国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气温记录。在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汉、福州都破了当地高温记录,而中国浙江省更快速地屡破高温记录,67个气象站中40个都刷新记录。2004年7月,广州的罕见高温打破了五十三年来的记录。2005年7月,美国有两百个城市都创下历史性高温记录。2006年8月16日,重庆最高气温高达43度。台湾宜兰在2006年7月8日温度高达度,破了1997年的记录。2006年11月11日是香港整个十一月最热的一日,最高气温高达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温度还要高。 据新华社电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古代农业活动曾使世界避免进入新冰川期。这说明,人类活动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可能持续了数千年。研究人员说,砍倒大树并开垦第一片田地的史前农民使大气中甲烷和CO 2等温室气体含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气温因此逐渐回升。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拉迪曼说:“要不是早期农业带来的温室气体,目前地球气温很可能还是冰川时期的气温。”拉迪曼承认,研究结果非常容易引起争议。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17日说,科学家通过两项最新研究预测,即使现在全世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本世纪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在18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连续发表两篇论文,从不同角度预测了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他们的成果将由联合国下属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评估,收录到2007年公布的下一份全球气候变化报告中。 在第一篇论文中,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魏格雷提出了一个较简单的数学模型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他认为,由于海洋存在“热惯性”,对温室气体等外界影响的反应有所滞后,本世纪全球变暖的趋势只不过是以前排放温室气体的后果。 据魏格雷预测,到2400年,已存在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成分,将至少使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摄氏度;不断新排放的温室气体,又将导致全球平均气温额外升高2至6摄氏度。这两个因素还会分别引起海平面每世纪上升10厘米和25厘米。 他在论文中说,要遏制气候变暖的趋势,现在就必须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极其低的水平,即使这样海平面上升的趋势恐怕也难以避免,每世纪10厘米的上升速度可能是最乐观的预测。 由杰拉尔德·梅尔等人发表的第二篇论文则预测,由于“热惯性”的存在,即使本世纪中人类不向大气排放任何温室气体,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也将至少升高摄氏度,海平面将上升11厘米以上,其中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比科学家早先的预测值高了一倍多。梅尔对此解释说,这是因为以前的预测没有考虑到冰川融化等的影响。 梅尔的研究小组用两套数学模型,借助超级计算机模拟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低、中、高时的气候和海平面变化情况。[编辑本段]全球变暖的条件 地球气候变暖和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有关。但日本和丹麦科研人员近日指出,温室气体增加并非导致气候变暖的惟一原因,太阳活动变化在其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环境信息研究院的伊藤公纪教授制作了一张图表。从图上看,过去200年间地球平均气温和太阳磁场强度的变化曲线基本吻合。伊藤公纪由此推断,太阳活动对气候变暖也有影响,仅用温室气体增加解释气候变暖可能不够全面。 太阳活动对地球气温的影响已被专家们关注了很长时间。一般来说,太阳黑子多的时候,太阳活动剧烈。比如史料曾记载,公元17世纪时太阳黑子很少出现,当时的地球气候也相对寒冷。但地面获得的探测信息也显示,太阳活动强弱变化引起的太阳辐射能量变化幅度仅为,如此微小的变化似乎不足以对气候造成太大影响。 然而,最近国际空间科学界出现了一种假说,认为太阳活动的变化会改变地球上空的云量,“放大”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从而左右气候变化。提出这种假说的丹麦科学家推测,射向地球的宇宙射线可较稳定地使部分大气离子化,使云容易生成,从而吸收太阳的大量辐射,降低地球温度。但是,太阳活动高峰时释放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能干扰宇宙射线射向地球,使云不易形成,进而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目前,丹麦科研人员正在研究与云形成有关的各种因素,以论证上述假说。 也有日本专家提出,虽然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幅度只有,但他们发现这种能量变化能使地球大气对于太阳紫外线的吸收量变化幅度达到百分之几,这种吸收量的增加会使大气臭氧层温度升高。日本气象研究所第二研究部负责人小寺邦彦表示,臭氧层温度的变化会波及对流层,从而对寒流和季风造成影响,但目前尚不清楚上述机制能对地球气候变暖产生多大影响。为了继续研究这个课题,小寺邦彦等人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已于去年开始工作。[编辑本段]全球变暖的原因 全球变暖的原因很多,概括以后有以下几点: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危肋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10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行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关于北京地区近51年来蒸发降水趋势的研究
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是汽化的两种不同方式。蒸发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过程,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上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北京地区近51年来蒸发降水趋势的研究的论文范文,仅供参考!
论文摘要: 58~2008 年51 年北京地区诸项气象资料运用彭曼公式进行计算,得到其潜在蒸发值。应用Mann-Kendall 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定量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各气象要素,降水和潜在蒸发的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潜在蒸发呈上升趋势,降水补给呈下降趋势,这对于供水保障是十分不利的。将造成水资源总量的下降,引起用水困难,加剧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造成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干旱问题。
论文关键词: 潜在蒸发;降水;Mann-Kendall 法;北京
中国北京地区气候干旱, 水分短缺, 蒸发的任何变化都将对水分平衡和农业生产产生重要影响[1]。潜在蒸发是表征大气蒸发能力的一个量度, 它标志大气中存在着一种控制充分湿润下垫面蒸发过程的能力, 是评价气候干旱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是利用气象要素计算得出。同时,大气降水也是水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水资源的重要补给源,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和大规模人类活动使得水文循环发生巨大的变化,加剧了水资源问题的复杂性。同时分析蒸发和降水的变化趋势,不仅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也能为区域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了解区域内水资源变化的'特性。
1 研究内容
研究区概况北京地区处于中纬,在东亚大陆的东端,气候受蒙古高压的控制,因此具有大陆性季风区的特点,所以北京地区四季分明,其气候特点是春季多风,夏季闷热多雨,秋季舒爽,冬季寒冷干燥。又由于北京境内地形复杂,山地平原高差悬殊,因此,局部地区又具有明显的气候垂直地带性。
研究方法为对比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区域各气象要素,降水和潜在蒸发的变化工程硕士趋势及其对大气水文循环的影响,应用1958~2008 年51 年北京地区诸项气象资料--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日照时数的日观测值,运用彭曼公式进行计算,得到其潜在蒸发值[4]。应用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定量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各气象要素,降水和潜在蒸发的变化趋势。
潜在蒸发计算-penman 公式由彭曼公式的表达式可知,彭曼公式由两部分加权而得,其中,第一部分为水体吸收净辐射热量引起的蒸发,第二部分为风速饱和差引起的蒸发[10]。
分别为其权重因子。其中, Δ 是指气温为a t 时饱和水气压曲线之坡度,为温度计常数,当温度以摄氏计,水汽压以毫巴(mbar)计时,其值为。
趋势检验方法本文采用Mann-Kendall 方法(MK 法)对北京地区的气象要素,潜在蒸发和降水量进行趋势检验。MK 法是一种非参数趋势检验方法,通过计算Kendall 统计量τ ,方差2τσ ,标准化变量M 判断序列变化趋势显著性[6]:
M 为正,系列具有上升或增加趋势;M为负,系列具有下降或减少的趋势。若M 的绝对值大于或等于、 和,分别表示通过了信度90%、95%、99%的显著性趋势检验”
2 潜在蒸发变化趋势研究
年尺度分析年尺度潜在蒸发趋势,北京电子工程站潜在蒸发值呈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上升幅度为统计值为,通过信度为95%的显著性检验。
北京站年尺度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见图2,其M-K检验统计值分别为,, 和。在北京站,气温的变化趋势最为明显,然后依次是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风速。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通过了信度为99%的显著性检验。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风速均呈下降趋势,并通过信度为99%,99%和90%的显著性检验。年份累积降水量(mm)降水趋势北京地区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其MK 统计值为,并通过信度90%的显著性检验。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综合以上年尺度分析结果可知,北京地区在1958~2008 年的51 年期间,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这可能受整个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潜在蒸发也呈明显上升趋势[7][8],而降水补给呈下降趋势。这对于水资源保障是十分不利的因素,将造成水资源总量的下降,引起用水困难,加剧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引发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干旱问题[9]。
季尺度分析著性检验,且气温呈显著上升的趋势而日照时数呈显著下降的趋势,风速与相对湿度分别通过信度为90%,95%的显著性检验,且都呈下降趋势,又考虑到潜在蒸发虽未通过信度检验,但呈微弱上升趋势,说明在春季,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变化趋势对潜在蒸发的促进水利工程作用程度略大于风速与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对潜在蒸发的抑制作用。
并且在春季,北京地区的降水通过了信度为9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北京的春季降水量呈比较显著的上升趋势,原因可能是受蒙古大陆性气团影响;夏季,变化趋势最明显的气象要素为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风速,都通过信度为99%的显著性检验,且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的变化呈下降趋势,而风速的变化呈上升趋势。气温呈上升趋势且通过信度为95%的显著性检验。潜在蒸发在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的共同促进作用下,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且通过的信度为95%的显著性检验。
但降水量呈显著的下降趋势,这种蒸发显著上升而降水量显著下降的趋势会加剧北京地区夏季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对社会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秋季,变化趋势最明显的气象要素又变为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潜在蒸发,都通过信度为99%的显著性检验,且日照时数与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潜在蒸发呈上升趋势。由于风速与气温的变化极其微弱,我们可以认为,在秋季相对湿度的变化趋势对潜在蒸发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日照时数减少对潜在蒸发的抑制作用。可以清楚的看出,降水量在秋季的变化趋势非常微弱,因此这种蒸发显著上升而降水量变化不明显的现象同样会对北京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状况造成不利的影响;
冬季,变化趋势最明显的气象要素只剩下风速,呈下降趋势,且通过了信度为99%的显著性检验,其次是气温和日照时数的变化,均过信度为95%的显著性检验,且变化趋势分别为上升和下降,降水、潜在蒸发与相对湿度的变化趋势都很微弱,因此可以判断气温上升对潜在蒸发的促进作用与日照时数下降对潜在蒸发的抑制作用基本相当,相互抵消,从而导致潜在蒸发的变化趋势非常微弱。考虑到北京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这种蒸发和降水的变化趋势仍会对该地区的水资源状况产生负面作用。
3 结论
本文给出了以下结论:
(a) 从年尺度和季尺度的分析结果来看,北京地区1958~2008 年51 年间,随着各气象要素的变化,潜在蒸发呈明显上升趋势,而补给项大气降水呈明显下降趋势[10]。
(b) 北京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这种蒸发和降水的变化趋势会对该地区的水资源状况产生负面作用,引起用水困难,加剧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造成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干旱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琼芳,刘轶,王鸿杰,气象变化趋势对蒸发皿蒸发的影响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08,26(5):1-3.
[2] 刘波,马柱国,丁裕国. 中国北方45 年蒸发变化的特征及与环境的关系[J].高原气象,2006 ,25 (5) :840-848.
[3] 谢贤群,王菱,中国北方近50 年潜在蒸发的变化[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5):683-691.
[4] 侯战生,卢宾,鄱阳湖水面蒸发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1990,18(6):31-40.
[5] 付学功,董晓丽,彭曼公式在河北平原的应用[J],河北水利科技,1995,16(2):8-12
[6] 周连童,黄荣辉,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和降水蒸发差的时空变化特征,气候与环境研究[J],2006,11(3):280-295
[7] 陈俊旭,张士峰,华东,基于水足迹核算的北京市水资源保障研究,资源科学[J],2010,32(3):528-534
[8] 王萍,黄大英,张彤,2014 年南水北调引江水进京前首都水资源保障的思考,水资源[J],2010,1:30-31
[9] 陆龙泉,王国法,浙江省金衢盆地降水和蒸发变化及其周年分布,浙江农业学报[J],2001,13(2) :94~98.
普通雨量器降水量观测误差的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普通雨量器 降水量 观测误差 分析
【论文摘要 】 本文分析了普通雨量器降水量观测过程中引起降水量误差的原因,并依据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的有关规定对普通雨量器降水量观测误差的控制做了明确的要求,对基层测站的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
1、导言
普通雨量器是使用时间最长,而且设置最广泛的降水量观测仪器,它采取了把自然降水量通过已知一定面积的承水口收集后导入储水瓶,然后再将收集到的降水量用专用量杯量取的方法测取,所以它构造简单,使用方便,是基层测站常用的降水量观测仪器之一。但在观测过程中和其它水文观测项目一样,由于受一些因素的影响难免存在一些观测误差,下面就其存在的误差进行探讨。
2、误差来源
湿润误差
普通雨量器的承雨器和储水平内壁对部分降雨的吸附造成的水量损失,称湿润误差。湿润误差是负向系统误差,使观测的降水量系统偏小。湿润误差与雨量器的材料、结构以及风速、空气湿度和气温有关。雨量器内壁越光滑,口径越小,承雨器湿润面积越小,湿润误差越小。风速大、湿度小、气温高,湿润误差就大。
湿润误差包括承雨器和储水瓶两部分,用下式计算:
△pω=(C1+C2)n (1)
式中:△pω—为等时段降雨量观测的湿润误差(mm);
C1、C2—分别为承雨器和储水瓶一次降水量观测中的湿润误差(mm);
n—为该时段内雨量器的湿润次数。
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指出,每年降水量的湿润损失一般为—,一年累计湿润误差可使降水量偏小2%左右;降微量小雨次数多的干旱地区,年湿润损失可达10%。
蒸发误差
降水停止到观测时刻或降水间歇期间雨量器储水瓶中水分蒸发造成的损失,称蒸发误差。蒸发误差属负向系统误差。蒸发误差可用下式计算:
Δpe=edhd+enhn (2)
式中Δpe—为时段降水观测蒸发误差(mm);
ed、en—分别为雨量器白天和夜间蒸发损失率(mm/h);
hd、hn—分别为时段降水观测中白天和夜间的蒸发时间(h)。
降水观测蒸发损失与观测站所处的区域的气候条件有关,而且随季节不同而变化,所以蒸发误差的有关参数必须通过实验确定,不可盲目借用。
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指出,蒸发损失量可占年降水量的1—4%。
溅水误差
较大的落在地面上,可溅起—高,并形成一层雨雾随风飘入雨量器内,使观测的降水量大于实际降水量,这项误差称为溅水误差。溅水误差属于正向系统误差。
实践证明带风圈的雨量器溅水误差可使年降水量偏大1%。
地面雨量器的溅水误差可使年降水量偏大—1%。
动力误差
风对雨量器承受降水的干扰造成水量损失,称动力误差。动力误差由飘溢现象产生。飘溢现象是指降雨或降雪时部分降雨或降雪不落入雨量器中的现象。飘溢现象主要是由于雨量器在大风气流中发生流严重变形而产生的,此时经过雨量器上方的气流和雨点的迹线几乎与地面平行,使雨滴飘走而不是落在雨量器内,雪中的比重更小,因而飘溢现象更严重。
动力损失等于雨量器捕捉降水量与实际降水量之间的差值。由于观测降水时多种因素影响,很难确定出实际降水量或真值降水量,而地面雨量器受风的影响较小,也就是说,不管风速有多大,地面风速总为零。雨滴又总要活在地面上,所以在无雨是溅入和风吹雪的干扰时,地面雨滴是捕捉的降水量接近实际降水量。
仪器误差
这里的仪器误差,是仪器作为工厂的合格产品本身具有的误差,不包括仪器现场安装调试不合格、器口安装不水平等认为原因产生的误差。
承雨器环口直径加工误差
设实际降水量为p0,承雨器环口标准内径为D0,含有加工误差的直径为D,由此观测的降水量为p,由于
(3)
应用权对标准差传播体,得
S(p)=2S(D) (4)
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规定,雨量器承雨器口内径采用200mm,允许误差为,相对误差为,以此作为限差,得器口加工误差标准差S(D)=,由此引起的降水量观测误差标准差为
S (p)=2S(D)= %
当降水量p=10mm时,承雨器器口误差引起的降水量误差标准差S(p)=。
量雨杯示值误差
量雨杯的内径为40mm,截面积为,承雨器截面积为,是量雨杯的25倍,亦即将雨器收集到的1mm深的降水倒入量雨杯内,水柱则有25mm高;这就等于将降水深度放大了25倍,从而提高降水测量精度。
测记误差
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要求,降水量观测要求记至,其相应标准差为。
其他误差
观测场距离建筑物或树木太近、仪器承雨口不水平等,都可以给降水量带来较大误差,但只要按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的要求操作,这些误差时可以减小或完全避免的。
3、消除误差的'方法
溅水
雨水溅失对于大多数雨量器来说约为,可视为器差,很容易消除。
蒸发
蒸发引起的误差则与许多因素有关,基层测站站的地理位置,气象条件(温度、风、湿度),还有仪器本身的结构、材料等。据多年工作经验得知,各种类型的雨量器由于蒸发引起的平均误差占年降水量的3-6%,单独的观测误差是。
为了减小蒸发的影响,一是要求承雨器的接雨面一定要光滑,使雨水到达接雨面很快通过漏斗;减少雨水的沾附;二是降雨一经停止时,立即进行测量,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和湿度较小的干燥季节,要及时量取由蒸发引起降水量的损失。
动力
风是造成影响准确地测量降水量的主要原因,风往往导致仪器测得的降水量偏小,降雨时,观测误差取决于降雨类型,确切地说取决于雨滴大小和风速。而在固态降水时,被风吹走的降雪量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加。所以理想的条件应该是:雨量器器口上空能形成平行的气流,避免有风的局地加速度,尽可能减少冲击器壁气流或湍流。在仪器安装时,避免装在过于空旷和四周有高大的树林或建筑物的地方。风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大的,因此雨量器内收集的降水量随着仪器安置高度的增加而减少。所以雨量器的器口高度应尽可能低一些,低到能防止从地面可能溅入雨水为度。《降水量观测规范》统一规定为为普通雨量器的高度70cm。
4、结论
湿润误差、蒸发误差和动力误差属于负向系统误差,其中湿润误差和蒸发误差的确定还比较容易,但确定动力误差却比较复杂,为探讨动力损失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可在区域内选择若干雨量站展开地面雨量器与标准高度雨量器对比观测实验。动力损失Δpa用捕捉率来表示,两者关系为
Δpa=pm(1- ) (5)
(6)
式中pm—为标准高度雨量器观测降水量;
Pg—为地面雨量器观测降水量;
R—为捕捉率,捕捉率越大,动力损失越小,当R=1时,Δpa=0。
基层测站对降水量观测值,一般不对上述系统误差进行修正;但应对这些误差有所认识,在观测中按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要求采取措施尽量减少上述误差。尽可能将误差控制在1—2%以内。
在要求较高的水平衡分析和水资源评价中,如需考虑上述误差,可通过实验确定有关参数。
参 考 文 献: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
Science:过去气候预示着我们的未来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已改变了地球的气候,并推动它走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温暖状态。尽管这种增温状态在地球 历史 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相似型,但过去的气候——“古气候(paleoclimates)”为理解全球变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研究过去是为了预测将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试图从古气候变化规律中寻找未来全球变化的趋势。
在漫长的地质 历史 时期,地球经历了多次大幅度的气候变化,如白垩纪中期高温期和晚更新世末次冰盛期等(图1),这些气候变化为未来气候演变的模拟和预测提供了参考信息。过去的气候状态与今天截然不同,但提供了丰富的证据。过去的气候状态可以揭示出大气CO2浓度在一定的范围内(400-2000ppm)变化时地球气候系统是如何运行的(图1)。
图1 距今1亿年以来的气候演化 历史 和未来200年不同情景预测情况(Tierney et al.,2020)
最近,美国亚利桑那大学Jessica Tierney和合作者在Science上刊登综述性论文,系统地总结和评价了古气候研究在科学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重要作用,强调了它对现代气候模拟研究和未来气候变化预测的重要性。该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评述了古气候研究能够有效评估、修正和完善现有气候模式,减少气候模拟研究的不确定性和认识未来气候变化等方面的价值。
一、古气候对气候敏感度的约束
平衡气候敏感度(Equilibrium climate sensitivity,ECS)已经被广泛采用,并被作为地球气候系统对辐射强迫响应的简单度量标准。其定义为大气CO2加倍增长后,地球系统反馈过程(水汽、云、雪)从几年到几十年内达到平衡后,导致的全球近地表空气温度的变化幅度。由于ECS的高低对环境、经济 社会 影响非常重要(Hope et al.,2015),因此减小ECS估算误差一直是学术界优先考虑的主题之一。一些新观点认为,ECS变化与气候背景有关,并随其变化——具体来说,在较暖的气候状态下,ECS会增加(Meraner et al.,2013)。研究地质 历史 时期的温暖气候可以为ECS值的波动范围提供参照。
二、冰冻圈稳定性的古气候视角
对未来海平面上升的预测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主要原因是对冰盖稳定性和临界状态缺乏足够的认识(Bamber et al.,2019)。古气候记录可以为理解过去冰盖变化与海平面上升之间的关系、冰冻圈对气候变暖的敏感性提供证据,从而降低预测的不确定性。在过去的几年里,古气候学界在地质证据和气候建模方面取得了重要进步,在冰盖大小、形状和范围的代用指标的产生和解释方面取得进展(Wise et al., 2017;Rovere et al., 2016;Gulick et al.,2017),将有助于增加我们对温暖气候状态下冰冻圈动力学的理解。
三、古气候揭示的区域和季节性气候变化信息
未来气候变暖将改变降雨和温度的空间模态和季节性变化模式,给人类 社会 带来巨大的影响(Wilby, 2007)。陆地表面的区域性变化(积雪减少、冻土融化、绿化、荒漠化)可能进一步触发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反馈作用,从而减弱或放大太阳辐射强迫效应,进而影响气候变化(Arneth et al.,2010)。当前,气候模型在区域降雨未来变化的趋势和幅度上还存在重大分歧(Knutti and Sedláck,2013)。改进对区域气候变化的预测能力,需将气候系统的内部变化(例如,年际-百年振荡)与外部强迫(例如,温室气体或气溶胶)的作用有效分开。在这方面,古气候研究提供的区域和季节性气候变化信息至关重要,因为它们记录了长期、连续的气候变化 历史 ,极大延长了现代气候的器测记录(Deser et al.,2012)。
四、气候突变
气候突变是古气候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即地球气候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出现异常变化,严重偏离了平均气候状态。其特征是温度、降水模式和海洋环流的发生显著改变,并在地质记录中留下明显的气候环境印迹,比如白垩纪中期海洋缺氧事件中无处不在的黑色页岩(Jenkyns,2010)。研究者认为,气候突变记录了地球一度进入异常状态,并恢复至正常状态的信息,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此外,发生在大约56Ma前后,由迅速的温室气体释放所引发的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就是古气候记录中最显著的气候突变之一,可为理解人类排放温室气体所引起的全球变暖提供重要参考。
五、架起古气候数据与模型之间的桥梁
气候模型提供了对地球系统温度、风速和降水等直接的模拟结果。但是古气候信息是间接的,主要是通过对气候变化有响应的物理参数(如:磁化率和粒度)、化学参数(如:元素)和/或生物化石(如:有孔虫、孢粉)等代用指标来重建过去气候变化。然而,气候环境代用指标并不是完美的气候记录,有固有的不确定性。尽管可通过转换函数等方法,将古气候定量重建结果与模拟结果进行直接比较,但如果不考虑这些方法的不确定性,就可能导致错误的解释。这种在模型结果和代用指标之间产生的“语言障碍”,造成利用古气候代用指标指示过去气候变化和评估气候模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如何将古气候数据和气候模拟结果有效结合就显得至关重要(图2)。论文作者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三个关键的步骤:(i)选择合适的与指标记录相关的化学示踪方法;(ii)明确代用指标的气候环境意义;以及(iii)整合古气候记录与模型数据的分析方法。
图2 基于古气候指标优化后的末次冰盛期海表面温度、地面温度和降雨情况。图中DSST为末次冰盛期(LGM)与晚全新世海表面温度的差值,DSAT为地表温度的差值,DPrecip为年平均降水量的差值(Tierney et al., 2020)
古全球变化研究表明,远在人类工业活动之前,全球气候就不断发生变化。地球 历史 上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自然因素。相对于地球长期的气候演化,工业化以来全球气候的变化是微小的,是漫长地球演化过程中众多气候波动的一小段。未来随着人类排放温室气体逐渐增加,预估地球气候未来变化趋势仍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古气候研究是我们理解未来气候变化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有限的器测气候数据之外,检验气候模型预测结果的唯一途径。古气候学的未来是将地质证据与气候模型研究相结合,以便更准确地评估和预测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致谢:感谢新生代室郝青振研究员、吴海斌研究员对本文的修改和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Arneth A, Harrison S P, Zaehle S, et biogeochemical feedbacks in the climate system[J]. NatureGeoscience, 2010, 3(8): 525-532.
Bamber J L, Oppenheimer M, Kopp R E, et al. Ice sheet contributionsto future sea-level rise from structured expert judgment[J]. Proceedings of the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9, 116(23): 11195-11200.
Deser C, Phillips A, Bourdette V, et al. Uncertainty in climatechange projections: the role of internal variability[J]. Climate dynamics,2012, 38(3-4): 527-546.
Gulick S P S, Shevenell A E, Montelli A, et al. Initiation andlong-term instability of the East Antarctic Ice Sheet[J]. Nature, 2017,552(7684): 225-229.
Hope C. The $10 trillion value of better information about thetransient climate response[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A: 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2015, 373(2054): 20140429.
Jenkyns H C. Geochemistry of oceanic anoxic events[J]. Geochemistry,Geophysics, Geosystems, 2010, 11(3).
Knutti R, Sedlácek J. Robustness and uncertainties in the new CMIP5 climate modelprojections[J].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3, 3(4): 369-373.
Meraner K, Mauritsen T, Voigt A. Robust increase in equilibriumclimate sensitivity under global warming[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013, 40(22): 5944-5948.
Rovere A, Raymo M E, Vacchi M, et al. The analysis of LastInterglacial (MIS 5e) relative sea-level indicators: Reconstructing sea-levelin a warmer world[J]. Earth-Science Reviews, 2016, 159: 404-427.
Tierney J,Poulsen C,Montanez I et al. Past climates inform ourfuture[J].Science, 2020, 30(6517).
Wilby R L. A review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the builtenvironment[J]. Built Environment, 2007, 33(1): 31-45.
Wise M G, Dowdeswell J A, Jakobsson M, et of marine ice-cliff instability in Pine Island Bay from iceberg-keelplough marks[J]. Nature, 2017, 550(7677): 506-510.
百度百科上有
[编辑本段]什么是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编辑本段]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出现全球变暖趋势的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摄氏度(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另外,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编辑本段]全球变暖的历史与预测 全球变暖是真实的,而且正在进行! 主流科学界一致对全球变暖是越来越清楚了,每天在改变我们的气候都是真实的,他们也正在进行中。在20世纪末年初以来,表面平均温度的地球增加了约 ( 摄氏度) 。在过去的40年中,气温上升约 ( 摄氏度) 。在过去400-600年,全球变暖,在20世纪是更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间, 7分之10的年,在20世纪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其中一个最强劲的下午1998是最热的一年,因为可靠的温度测量开始的。 此外,变化,在自然环境支持的事实,即地球正在变暖; 山区giaciers也在逐渐消退; 在过去四十年里,北极冰厚度已经下跌了大约40 % ; 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约快三倍超过了过去的100年相比在以前的3000年里 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植物和动物改变其范围和行为回应气候。 根据仪器记录,相对于186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度。自1979年,陆地温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温度快一倍(陆地温度上升了摄氏度,而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度)。根据卫星温度探测,对流层的温度每十年上升摄氏度至度。在1850年前的一两千年,虽然曾经出现中世纪温暖时期与小冰河时期,但是大众相信全球温度是相对稳定的。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估计,自1800年代有测量仪器广泛地应用开始,2005年是最温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记录高了摄氏百分之几度。 世界气象组织和英国气候研究单位也有类似的估计,曾经预计2005年是仅次于1998年第二温暖的年份。 在人类近代历史才有一些温度记录。这些记录都来自不同的地方,精确度和可靠性都不尽相同。在1860年才有类似全球温度仪器记录,相信当年的记录很少受到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从最近的千禧年内的多方记录所展示的长远展望,在过去1000年的温度记录中可以看到有关的讨论及其中的差异。最近50年的气候转变的过程是十分清晰,全赖详细的温度记录。到了1979年,人类更开始利用卫星温度测量来量度对流层的温度。 在2000年后,各地的高温记录经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罗诺镇录得摄氏度,破139年来的记录。同年,8月10日,英国伦敦的温度达到摄氏,破了1990年的记录。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测得最低温度为摄氏度,破了1873年以来的记录。8月7日夜间,德国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气温记录。在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汉、福州都破了当地高温记录,而中国浙江省更快速地屡破高温记录,67个气象站中40个都刷新记录。2004年7月,广州的罕见高温打破了五十三年来的记录。2005年7月,美国有两百个城市都创下历史性高温记录。2006年8月16日,重庆最高气温高达43度。台湾宜兰在2006年7月8日温度高达度,破了1997年的记录。2006年11月11日是香港整个十一月最热的一日,最高气温高达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温度还要高。 据新华社电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古代农业活动曾使世界避免进入新冰川期。这说明,人类活动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可能持续了数千年。研究人员说,砍倒大树并开垦第一片田地的史前农民使大气中甲烷和CO 2等温室气体含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气温因此逐渐回升。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拉迪曼说:“要不是早期农业带来的温室气体,目前地球气温很可能还是冰川时期的气温。”拉迪曼承认,研究结果非常容易引起争议。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17日说,科学家通过两项最新研究预测,即使现在全世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本世纪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在18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连续发表两篇论文,从不同角度预测了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他们的成果将由联合国下属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评估,收录到2007年公布的下一份全球气候变化报告中。 在第一篇论文中,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魏格雷提出了一个较简单的数学模型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他认为,由于海洋存在“热惯性”,对温室气体等外界影响的反应有所滞后,本世纪全球变暖的趋势只不过是以前排放温室气体的后果。 据魏格雷预测,到2400年,已存在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成分,将至少使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摄氏度;不断新排放的温室气体,又将导致全球平均气温额外升高2至6摄氏度。这两个因素还会分别引起海平面每世纪上升10厘米和25厘米。 他在论文中说,要遏制气候变暖的趋势,现在就必须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极其低的水平,即使这样海平面上升的趋势恐怕也难以避免,每世纪10厘米的上升速度可能是最乐观的预测。 由杰拉尔德·梅尔等人发表的第二篇论文则预测,由于“热惯性”的存在,即使本世纪中人类不向大气排放任何温室气体,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也将至少升高摄氏度,海平面将上升11厘米以上,其中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比科学家早先的预测值高了一倍多。梅尔对此解释说,这是因为以前的预测没有考虑到冰川融化等的影响。 梅尔的研究小组用两套数学模型,借助超级计算机模拟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低、中、高时的气候和海平面变化情况。[编辑本段]全球变暖的条件 地球气候变暖和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有关。但日本和丹麦科研人员近日指出,温室气体增加并非导致气候变暖的惟一原因,太阳活动变化在其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环境信息研究院的伊藤公纪教授制作了一张图表。从图上看,过去200年间地球平均气温和太阳磁场强度的变化曲线基本吻合。伊藤公纪由此推断,太阳活动对气候变暖也有影响,仅用温室气体增加解释气候变暖可能不够全面。 太阳活动对地球气温的影响已被专家们关注了很长时间。一般来说,太阳黑子多的时候,太阳活动剧烈。比如史料曾记载,公元17世纪时太阳黑子很少出现,当时的地球气候也相对寒冷。但地面获得的探测信息也显示,太阳活动强弱变化引起的太阳辐射能量变化幅度仅为,如此微小的变化似乎不足以对气候造成太大影响。 然而,最近国际空间科学界出现了一种假说,认为太阳活动的变化会改变地球上空的云量,“放大”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从而左右气候变化。提出这种假说的丹麦科学家推测,射向地球的宇宙射线可较稳定地使部分大气离子化,使云容易生成,从而吸收太阳的大量辐射,降低地球温度。但是,太阳活动高峰时释放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能干扰宇宙射线射向地球,使云不易形成,进而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目前,丹麦科研人员正在研究与云形成有关的各种因素,以论证上述假说。 也有日本专家提出,虽然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幅度只有,但他们发现这种能量变化能使地球大气对于太阳紫外线的吸收量变化幅度达到百分之几,这种吸收量的增加会使大气臭氧层温度升高。日本气象研究所第二研究部负责人小寺邦彦表示,臭氧层温度的变化会波及对流层,从而对寒流和季风造成影响,但目前尚不清楚上述机制能对地球气候变暖产生多大影响。为了继续研究这个课题,小寺邦彦等人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已于去年开始工作。[编辑本段]全球变暖的原因 全球变暖的原因很多,概括以后有以下几点: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危肋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10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行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虚拟变量设置的原则 在模型中引入多个虚拟变量时,虚拟变量的个数应按下列原则确定:(1)如果回归模型有截距项 有m种互斥的属性类型,在模型中引入(m-1)个虚拟变量。(2)如果回归模型无截距项,有m个特征
名词解释 1.虚拟变量:在经济计量分析中,经常会碰到所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受到诸如战争、 自然灾害、国际环境、季节变动以及政府经济政策变动等质量变量的影响。
虚拟变量(dummy variable)也叫哑变量,翻译不同而已。因为dummy的含义有假的、虚拟的、哑的等各种含义,所以国内翻译也不一样。但是他们俩是一回事。虚拟变量其实算不上一种变量类型(比如连续变量、分类变量等),确切地说,是一种将多分类变量转换为二分变量的一种形式。Dummy这个词意思是虚拟的、假的,所以dummy variable意思就是假的变量,不是真实的变量。那它到底虚拟在什么地方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详细解释一下。例:某研究者检测了四种不同类型社区(分别用0、1、2、3表示)的SO2情况。研究者欲分析社区类型是否与SO2水平有关系,或者说,不同社区类型的SO2水平是否不同。该例子中,因变量SO2水平是一个定量资料,自变量社区类型是一个分类资料,分析方法可以考虑一般线性模型。首先要强调一点,不管是一般线性模型还是广义线性模型,它们都是“线性”的,也就是说,只要你采用了这些模型,就已经默认了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所以,对于例中的数据,如果用一般线性模型,其结果如下图所示。图中的意思是,随着社区类型从0到3之间的改变,SO2水平是线性增加的,增加的幅度(斜率)是。也就是说,社区类型从0变为1,SO2增加;社区类型从1变为2,SO2增加;社区类型从2变为3,SO2增加。但我们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从0到1时,似乎增加的幅度更大;而从1到2时,似乎增加的幅度没有这么大。也就是说,这个幅度,只是一个平均幅度,是从0到3增加的平均幅度。如果我们想具体了解从0到1、从1到2、从2到3真实的增加值,就需要用到虚拟变量了。所谓虚拟变量,就是把原来的一个多分类变量转化为多个二分变量,总的来说就是,如果多分类变量有k个类别,则可以转化为k-1个二分变量。如变量x为赋值1、2、3、4的四分类变量,就可以转换为3个赋值为0和1的二分类变量。在进一步解释虚拟变量的含义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参照”的含义。分类结果的解释一般是要有参照类别的。比如我们说男性肺癌发生率高,暗含了“相对女性”这样的参照;50岁以上人群冠心病发生率更高,暗含了“相对50岁以下人群”的参照。没有参照,就没法说高或低。比如我们单独说80%这个数字,它是高还是低呢?相对70%就是高的,相对90%就是低的。所以分类变量的结果需要结合参照来解释。当我们把k个类别的多分类变量转化为k-1个二分变量后,每一个二分类变量表示相对参照类的大小。例如,多分类变量x用1、2、3、4表示,我们设定以1作为参照,那么生成的3个虚拟变量分别表示:2和1相比的大小、3和1相比的大小、4和1相比的大小。通过生成虚拟变量,就把原来的一个系数变成了多个系数,这多个系数更详细地显示了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尤其在非线性关系的时候,尤其重要。因为当你在用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这些方法的时候,已经默认了是线性关系了,你是不可能找出非线性关系的。下图比较了虚拟变量与原始变量的拟合效果。蓝色线是将其作为定量变量纳入,给出了直线的拟合效果。红色线是将其作为虚拟变量纳入,给出了相对参照而言,没个类别的拟合效果。不难看出,虚拟变量给出了真实的拟合效果,而定量变量在社区=0时高估,在社区=1时低估,结果很容易有偏。在作为定量资料的时候,我们计算的斜率只有一个,即。而将其作为3个虚拟变量后,便计算出3个系数,分别为431、、,分别表示:社区=1与社区=0相比,SO2平均高431;社区=2与社区=0相比,SO2平均高;社区=3与社区=0相比,SO2平均高。
简单来说以虚拟变量等于0为比较基础的超额增长量虚拟变量又叫二值变量(binaryvariable)或哑变量(dummyvariable),变量只取两个值,一般是0或1,它用来表示一个只具有两种状态的因素。例如,X表示性别,性别为男对应X=1,性别为女对应X=0。在回归分析里面,例如设C表示消费,Y表示收入,则方程“C=a1+a2*Y+a3*X+扰动项”中虚拟变量X前的系数表示性别对于消费的偏效应。虚拟变量(DummyVariables)又称虚设变量、名义变量或哑变量,用以反映质的属性的一个人工变量,是量化了的自变量,通常取值为0或1。引入哑变量可使线形回归模型变得更复杂,但对问题描述更简明,一个方程能达到两个方程的作用,而且接近现实。模型中引入虚拟变量的作用1、分离异常因素的影响,例如分析我国GDP的时间序列,必须考虑"**"因素对国民经济的破坏性影响,剔除不可比的"**"因素。2、检验不同属性类型对因变量的作用,例如工资模型中的文化程度、季节对销售额的影响。3、提高模型的精度,相当于将不同属性的样本合并,扩大了样本容量(增加了误差自由度,从而降低了误差方差)有以下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与经济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按年统计)在一国领土范围内所产生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统计时,要将国内生产而输出国外的包括进去,在国外产生而在本国消耗的则不计算在内。区分国内产生和国外产生一般以“常任居民”为标准,只有常任居民在一年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所得到的收入才计算在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内。常任居民是指:(1)居住在本国的公民;(2)暂居外国的本国公民;(3)长期居住在本国但未加入本国国籍的居民。因此,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国的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以市场价格表示的产品和劳务的总值。也就是在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减去“国外要素收入净额”后的社会最终产值(或增加值)以及劳务价值的总和。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国内生产总值的持续、稳定增长是着意追求的目标。经济增长率也称经济增长速度,它是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基本指标。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其经济发展总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就比较困难;对经济尚处于较低水平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发展潜力大,其经济发展速度可能达到高速甚至超高速增长。这时就要警惕由此可能带来的诸如总需求膨胀、物价指数上升等问题,以避免造成宏观经济的过热态势。因此,应该追求适度经济增长这一目标。2.失业率。高就业率(或低失业率)是经济社会追求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失业串上升与下降是以GNP相对于潜在GNP的变动为背景的,而其本身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问题。当失业率很高时,资源被浪费,人们收入减少,在这种时期经济的痛苦还会蔓延到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家庭生活,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3.通贷膨胀。通货膨胀是指用某种价格指数衡量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通货膨胀常被视为经济的头号大敌,政治家和银行家天天对通货膨胀的危险性作出判断。各国都曾为控制通货膨胀采取过猛烈的行动。那么通货膨胀究竟对社会经济会产生哪些影响呢?总的来说:(1)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2)不同商品相对价格和产量的纽曲,有时甚至是整体产量和就业的扭曲。但是这种影响是十分复杂的,因为,通货膨胀从方式上有平衡和不平衡之分,有被预期和末被预期之分,从程度上则有温和式、严重的和恶性的二种。温和式通货膨胀(年率低于10%)对经济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而严重的通货膨胀则指两位数的广阔空间;恶性通货膨胀指三位数以上的通货膨胀。无论通货膨胀的实际或者觉察到的代价究竞如何,各个国家在今天都不会长期容忍高的通货膨胀率。或迟或早,它们要采取厦步骤减轻通货膨胀,但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反作用通常是高失业率和GNP的低增长,因此而损失的产量和就业数量本身作为通货膨胀的代价是很大的。4.利率,利率或称利息率,是指在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资金额的比率。利率直接反映的是信用关系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使用资金的代价,也是债权人出让资金使用权的报酬。从宏观经济分析的角度看,利率的波动反映出市场对资金供求的变动状况。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市场利率有不同的表现。在经济持续繁荣增长时期,资金供不应求,利率上升;当经济萧条市场疲软时,利率也会随着资金需求的减少而下降。除了跟整体经济状况密切相关之外,利率还受到物价上涨幅度的牵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宏观调控能力的不断加强,利率特别是基准利率已经成为一项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5.汇率。汇率是外汇市场上—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相互交换的比率。实质上可以把汇率看作是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一方面,一国的汇率会因该国的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水平、利率水平、经济增长率等因素的变化而波动;另一方面,汇率及其适当波动又会对一国的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分工异常发达、各国问经济联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汇率的变动对一国的国内经济、对外经济以及国际问的经济联系都产生着重大影响。为了不使汇率的过分波动危及一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协调,各国和中央银行都通过在外汇市场上抛售或收购外汇的方式干预外汇市场,以影响外汇供求,进而影响汇率。此外;的宏观经济政策发生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到一国对外贸易结构、通货膨胀水平以及实际利率水平等因素,从而对汇率水平产生影响。本世纪70年代以来,除了各国金融当局经常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使干预越来越多地成为影响汇率变动的重要因素之外”还出现了几个国家的中央银行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情况。6.财政收支。财政收支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财政收入是国家为了保证实现职能的需要,通过税收等渠道集中的公共性资金收入;财政支出则是为满足执行职能需要而使用的财政资金。核算财政收支总额是为了进行财政收支状况的对比。收大于支是盈余,收不抵支则出现财政赤字。如果财政赤字过大,弥补手段不足以平衡收支;或者即使总量上能勉强平衡,却又形成结构上的失衡,就会引起社会总需求的膨胀和社会总供求的失衡。7.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一目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他往来中所产生的全部交易的系统记录。这里的“居民”是指在国内居住一年以上的自然人和法人。国际收支中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经常项目主要反映我国的贸易和劳务往来状况;资本项目则集中反映我国同国外资金往来的情况,反映着我国利用外资和偿还本金的执行情况。全面了解掌握国际收支状况,有利于从宏观上对国家的开放规模和开放速度进行规划、预测和控制。8.固定资产规模。固定资产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固定资产再生产中投入资金的数量。规模是否适度,是影响经济稳定与增长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规模过小,不利于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物质技术基础;规模安排过大,超出了一定时期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可能,又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经济建设便无法顺利进行,经济发展便大起大落。
普通雨量器降水量观测误差的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普通雨量器 降水量 观测误差 分析
【论文摘要 】 本文分析了普通雨量器降水量观测过程中引起降水量误差的原因,并依据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的有关规定对普通雨量器降水量观测误差的控制做了明确的要求,对基层测站的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
1、导言
普通雨量器是使用时间最长,而且设置最广泛的降水量观测仪器,它采取了把自然降水量通过已知一定面积的承水口收集后导入储水瓶,然后再将收集到的降水量用专用量杯量取的方法测取,所以它构造简单,使用方便,是基层测站常用的降水量观测仪器之一。但在观测过程中和其它水文观测项目一样,由于受一些因素的影响难免存在一些观测误差,下面就其存在的误差进行探讨。
2、误差来源
湿润误差
普通雨量器的承雨器和储水平内壁对部分降雨的吸附造成的水量损失,称湿润误差。湿润误差是负向系统误差,使观测的降水量系统偏小。湿润误差与雨量器的材料、结构以及风速、空气湿度和气温有关。雨量器内壁越光滑,口径越小,承雨器湿润面积越小,湿润误差越小。风速大、湿度小、气温高,湿润误差就大。
湿润误差包括承雨器和储水瓶两部分,用下式计算:
△pω=(C1+C2)n (1)
式中:△pω—为等时段降雨量观测的湿润误差(mm);
C1、C2—分别为承雨器和储水瓶一次降水量观测中的湿润误差(mm);
n—为该时段内雨量器的湿润次数。
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指出,每年降水量的湿润损失一般为—,一年累计湿润误差可使降水量偏小2%左右;降微量小雨次数多的干旱地区,年湿润损失可达10%。
蒸发误差
降水停止到观测时刻或降水间歇期间雨量器储水瓶中水分蒸发造成的损失,称蒸发误差。蒸发误差属负向系统误差。蒸发误差可用下式计算:
Δpe=edhd+enhn (2)
式中Δpe—为时段降水观测蒸发误差(mm);
ed、en—分别为雨量器白天和夜间蒸发损失率(mm/h);
hd、hn—分别为时段降水观测中白天和夜间的蒸发时间(h)。
降水观测蒸发损失与观测站所处的区域的气候条件有关,而且随季节不同而变化,所以蒸发误差的有关参数必须通过实验确定,不可盲目借用。
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指出,蒸发损失量可占年降水量的1—4%。
溅水误差
较大的落在地面上,可溅起—高,并形成一层雨雾随风飘入雨量器内,使观测的降水量大于实际降水量,这项误差称为溅水误差。溅水误差属于正向系统误差。
实践证明带风圈的雨量器溅水误差可使年降水量偏大1%。
地面雨量器的溅水误差可使年降水量偏大—1%。
动力误差
风对雨量器承受降水的干扰造成水量损失,称动力误差。动力误差由飘溢现象产生。飘溢现象是指降雨或降雪时部分降雨或降雪不落入雨量器中的现象。飘溢现象主要是由于雨量器在大风气流中发生流严重变形而产生的,此时经过雨量器上方的气流和雨点的迹线几乎与地面平行,使雨滴飘走而不是落在雨量器内,雪中的比重更小,因而飘溢现象更严重。
动力损失等于雨量器捕捉降水量与实际降水量之间的差值。由于观测降水时多种因素影响,很难确定出实际降水量或真值降水量,而地面雨量器受风的影响较小,也就是说,不管风速有多大,地面风速总为零。雨滴又总要活在地面上,所以在无雨是溅入和风吹雪的干扰时,地面雨滴是捕捉的降水量接近实际降水量。
仪器误差
这里的仪器误差,是仪器作为工厂的合格产品本身具有的误差,不包括仪器现场安装调试不合格、器口安装不水平等认为原因产生的误差。
承雨器环口直径加工误差
设实际降水量为p0,承雨器环口标准内径为D0,含有加工误差的直径为D,由此观测的降水量为p,由于
(3)
应用权对标准差传播体,得
S(p)=2S(D) (4)
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规定,雨量器承雨器口内径采用200mm,允许误差为,相对误差为,以此作为限差,得器口加工误差标准差S(D)=,由此引起的降水量观测误差标准差为
S (p)=2S(D)= %
当降水量p=10mm时,承雨器器口误差引起的降水量误差标准差S(p)=。
量雨杯示值误差
量雨杯的内径为40mm,截面积为,承雨器截面积为,是量雨杯的25倍,亦即将雨器收集到的1mm深的降水倒入量雨杯内,水柱则有25mm高;这就等于将降水深度放大了25倍,从而提高降水测量精度。
测记误差
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要求,降水量观测要求记至,其相应标准差为。
其他误差
观测场距离建筑物或树木太近、仪器承雨口不水平等,都可以给降水量带来较大误差,但只要按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的要求操作,这些误差时可以减小或完全避免的。
3、消除误差的'方法
溅水
雨水溅失对于大多数雨量器来说约为,可视为器差,很容易消除。
蒸发
蒸发引起的误差则与许多因素有关,基层测站站的地理位置,气象条件(温度、风、湿度),还有仪器本身的结构、材料等。据多年工作经验得知,各种类型的雨量器由于蒸发引起的平均误差占年降水量的3-6%,单独的观测误差是。
为了减小蒸发的影响,一是要求承雨器的接雨面一定要光滑,使雨水到达接雨面很快通过漏斗;减少雨水的沾附;二是降雨一经停止时,立即进行测量,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和湿度较小的干燥季节,要及时量取由蒸发引起降水量的损失。
动力
风是造成影响准确地测量降水量的主要原因,风往往导致仪器测得的降水量偏小,降雨时,观测误差取决于降雨类型,确切地说取决于雨滴大小和风速。而在固态降水时,被风吹走的降雪量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加。所以理想的条件应该是:雨量器器口上空能形成平行的气流,避免有风的局地加速度,尽可能减少冲击器壁气流或湍流。在仪器安装时,避免装在过于空旷和四周有高大的树林或建筑物的地方。风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大的,因此雨量器内收集的降水量随着仪器安置高度的增加而减少。所以雨量器的器口高度应尽可能低一些,低到能防止从地面可能溅入雨水为度。《降水量观测规范》统一规定为为普通雨量器的高度70cm。
4、结论
湿润误差、蒸发误差和动力误差属于负向系统误差,其中湿润误差和蒸发误差的确定还比较容易,但确定动力误差却比较复杂,为探讨动力损失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可在区域内选择若干雨量站展开地面雨量器与标准高度雨量器对比观测实验。动力损失Δpa用捕捉率来表示,两者关系为
Δpa=pm(1- ) (5)
(6)
式中pm—为标准高度雨量器观测降水量;
Pg—为地面雨量器观测降水量;
R—为捕捉率,捕捉率越大,动力损失越小,当R=1时,Δpa=0。
基层测站对降水量观测值,一般不对上述系统误差进行修正;但应对这些误差有所认识,在观测中按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要求采取措施尽量减少上述误差。尽可能将误差控制在1—2%以内。
在要求较高的水平衡分析和水资源评价中,如需考虑上述误差,可通过实验确定有关参数。
参 考 文 献: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
第一个感觉太平常了。第二个还可以。第三个极端降水,范围太小,资料不好找。第四个还可以。第五个.........说不出什么。要我选,就选第二个或者是第四个。
1:年内变化就是降水量在每个月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那几个月份,是集中性降水还是平均型,也就是年内每个月的差值变化大或者小,季节变化就是说降水是集中于那个季节,是属于夏雨型还是冬雨型还是全年型。这个主要用来判断某地降水是否稳定的指标2,年际突变就是说在不同的年数里(比如2010与2011年之间的比较)的一个年降水分布以及量的比较,通过降水量图分析在10年内或者20年内每一年的降水是否稳定,是呈现逐渐降低还是逐渐增多的态势等。从而判断年际间某地降水特征和降水稳定性。(结合降水变化线形图判断变化速率幅度等)3极端降水趋势倾向率分析:就是分析一个地区在正常降水范围之外的一些明显增多或者明显减少的频率,而且分为倾向减少频率和间隔和倾向增多频率及间隔。4,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趋势分析,:平均气温分主要为两种。第一种是年际间平均气温和第二种年内平均气温。其中又分为最高和最低。在分析趋势时主要分析年际或(年内)间平均最低或(最高)气温是逐年升高趋势还是降低,降低或升高的幅度的大小。(可结合一些线形图可以看出起幅度和变化特征)5降水的预测主要是通过年内及年际气温和气候的降水特点,从中分析其大致变化趋势,再通过一些降水和气温数据求出平均数。从而得出某地降水规律的图像,从而大致预测未来降水的变化。备注(不知道你想问这个)
节约用水的宣传片是不是在愚人? 宣传片说地球上的水被人们用了就没有了,叫人们节约用水,不然河流地球就会变干旱。但水到哪里去了?根据物质守恒定理,人们不管怎样用水,用多少水,经过各种循环后(自然循环和人工循环),水还是在地球上,还是那么多。 当然,我说的是“水不是用了就没有了,河流和地球不会因人们用水而变干旱”,并不是说“水被污染了还能喝,地球环境被破坏了还能居住”。不过即使水被污染了,但生活用水污染不大,能自然循环净化,污染水和破坏环境的都是大工业和化工行业,被污染了的水可以净化处理后再排出,海水可以通过人工净(淡)化,只是用水成本高了。自来水是高利润的垄断行业,越用得多赚钱越多,从二十年前的两毛钱一吨升到现在的三块钱一吨不也是一样那么多人用吗?即使明天升到六块钱一吨人们不也一样要用吗?商品饮用水1-5元/500毫升人们不也是在接受吗?浪费(多用)的水是没有污染的,即使每天打开自家水龙喉放掉一百吨水或买一百瓶商品饮用水倒掉,浪费的也是自家的钱,水依然流在地球上,淡水还是淡水,还是那么多。 谁敢说地球到哪年没水喝?地球绝对不会有那一天。地球最大的资源就是水。航空母舰长期在大海航行,但不会从岸上带大量淡水出航,一艘尼米兹级航母的每日净化淡水量足够半个纽约市的日耗水量。 现在经济社会什么都离不开钱,每个人每个企业都会量着自己的能力花钱,多钱的多花,少钱的少花,节约是对花不起钱的人来说的。花钱是对社会做贡献,花钱能繁荣经济,增加就业,再生财富。节约并不是永远对的,就象现在经济衰退,政策也是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不要以消耗资源做借口,资源是给人们用的,不单是水,人们用的看的穿的吃的喝的住的玩的都要消耗资源,几元钱让人吃饱一餐,几百几千几万元也是吃饱一餐,一百多元可以租个房间来住,几百万几千万的楼宇也是住人,几万元一辆小车几百万也是一辆小车,几十元买一套衣服,几百几千几万元也是买一套衣服,难道我们说高消费的人浪费吗?不是。他们带动了很多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很多就业职位,增加了国家税收,他们是在推动社会进步。要保护水资源要从解决污染问题着手而不是从节约用水着手,千百万居民一点一滴节约一个月的水都不够一间大型钢厂一天的用水量,所以节约用水是不能保护水资源的的。人们是在回避污染问题。说淡水用过后会变咸更是无知,因为地球本无淡水,淡水是由(大洋的)咸水蒸发的水精气形成的霜雪雨露冰而来,霜雪雨露冰和空气中水精气是不咸的 ,只要有霜雪雨露冰和空气中水精气就会有淡水,霜雪雨露冰和空气中水精气是永远有的。淡水(包括地下淡水)的主要来源是雨水和融化的冰(雹)雪,我国的年均降水量有600毫米,算有300毫米被地表吸收和蒸发了,还有300毫米流入江河湖海,我国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每年上天给我国的人均淡水有:9600000000000*立方米,这些水循环再用可用量可翻几倍到几十倍或更多,所以我国并不缺水。 “滔滔江水滚滚东去”,“百川归大海”,“大江一去不复返”,这些话大家都听多了,这说明水是永远流动的,不会停下来留给人们用的,你用与不用,汹涌的河水也会一刻不停地流入大海。每年的洪水期,各条河流巨量的水流入大海难道说人们把水浪费了吗?那时人们还祈求水来少些。某些干旱的地区自古就是,与用水无关,何况宇宙在运动地球在运动,某些多水的地区会变干旱,某些干旱的地区会变成泽国,就象黄河断流,海平面上升,四川掩塞湖一样,此乃易理。要解决干旱地区水资源不足的方法是南水北调东水西输和在干旱地区多建大型水库。那些鼓吹水用了就没有的人不是无知就是为了提升水价而愚人。 节约用水的宣传片是不是在愚人? 宣传片说地球上的水被人们用了就没有了,叫人们节约用水,不然河流地球就会变干旱。但水到哪里去了?根据物质守恒定理,人们不管怎样用水,用多少水,经过各种循环后(自然循环和人工循环),水还是在地球上,还是那么多。 当然,我说的是“水不是用了就没有了,河流和地球不会因人们用水而变干旱”,并不是说“水被污染了还能喝,地球环境被破坏了还能居住”。不过即使水被污染了,但生活用水污染不大,能自然循环净化,污染水和破坏环境的都是大工业和化工行业,被污染了的水可以净化处理后再排出,海水可以通过人工净(淡)化,只是用水成本高了。自来水是高利润的垄断行业,越用得多赚钱越多,从二十年前的两毛钱一吨升到现在的三块钱一吨不也是一样那么多人用吗?即使明天升到六块钱一吨人们不也一样要用吗?商品饮用水1-5元/500毫升人们不也是在接受吗?浪费(多用)的水是没有污染的,即使每天打开自家水龙喉放掉一百吨水或买一百瓶商品饮用水倒掉,浪费的也是自家的钱,水依然流在地球上,淡水还是淡水,还是那么多。 谁敢说地球到哪年没水喝?地球绝对不会有那一天。地球最大的资源就是水。航空母舰长期在大海航行,但不会从岸上带大量淡水出航,一艘尼米兹级航母的每日净化淡水量足够半个纽约市的日耗水量。 现在经济社会什么都离不开钱,每个人每个企业都会量着自己的能力花钱,多钱的多花,少钱的少花,节约是对花不起钱的人来说的。花钱是对社会做贡献,花钱能繁荣经济,增加就业,再生财富。节约并不是永远对的,就象现在经济衰退,政策也是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不要以消耗资源做借口,资源是给人们用的,不单是水,人们用的看的穿的吃的喝的住的玩的都要消耗资源,几元钱让人吃饱一餐,几百几千几万元也是吃饱一餐,一百多元可以租个房间来住,几百万几千万的楼宇也是住人,几万元一辆小车几百万也是一辆小车,几十元买一套衣服,几百几千几万元也是买一套衣服,难道我们说高消费的人浪费吗?不是。他们带动了很多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很多就业职位,增加了国家税收,他们是在推动社会进步。要保护水资源要从解决污染问题着手而不是从节约用水着手,千百万居民一点一滴节约一个月的水都不够一间大型钢厂一天的用水量,所以节约用水是不能保护水资源的的。人们是在回避污染问题。说淡水用过后会变咸更是无知,因为地球本无淡水,淡水是由(大洋的)咸水蒸发的水精气形成的霜雪雨露冰而来,霜雪雨露冰和空气中水精气是不咸的 ,只要有霜雪雨露冰和空气中水精气就会有淡水,霜雪雨露冰和空气中水精气是永远有的。淡水(包括地下淡水)的主要来源是雨水和融化的冰(雹)雪,我国的年均降水量有600毫米,算有300毫米被地表吸收和蒸发了,还有300毫米流入江河湖海,我国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每年上天给我国的人均淡水有:9600000000000*立方米,这些水循环再用可用量可翻几倍到几十倍或更多,所以我国并不缺水。 “滔滔江水滚滚东去”,“百川归大海”,“大江一去不复返”,这些话大家都听多了,这说明水是永远流动的,不会停下来留给人们用的,你用与不用,汹涌的河水也会一刻不停地流入大海。每年的洪水期,各条河流巨量的水流入大海难道说人们把水浪费了吗?那时人们还祈求水来少些。某些干旱的地区自古就是,与用水无关,何况宇宙在运动地球在运动,某些多水的地区会变干旱,某些干旱的地区会变成泽国,就象黄河断流,海平面上升,四川掩塞湖一样,此乃易理。要解决干旱地区水资源不足的方法是南水北调东水西输和在干旱地区多建大型水库。那些鼓吹水用了就没有的人不是无知就是为了提升水价而愚人。
洗手时,用盆洗比用水长流的方法更节省水,洗涤蔬菜水果或洗碗时也一样,开着水龙头不间断的冲洗非常费水,间断冲洗就能节约水。把用过的水存下来还可以再次利用。 家庭中洗衣机的用水量大,为了节水,生产厂家和科研人员都下足了功夫,要在保证洗干净衣服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节约用水。 这种倾斜的造型并不是为了美观或标新立异,10度的斜面设计自有它的道理。洗衣筒歪了10度后,它的水位就相对加深了,能达到较大水量的洗涤效果。所以它省水。 洗衣机设定的程序一般都是一次洗涤,两次漂洗,水主要都耗费在漂洗上了。如果不用洗衣粉,不就能省下漂洗的水了吗? 这种超声波洗衣机,每秒能发出2万次的冲击波,可以将污垢从衣物上“震”下来。洗衣机里还安装了一个特殊的电解水装置,能把自来水中的水分子分解成氢离子和氧离子,利用离子对污渍、灰尘的分解和吸附作用来清洁衣物。双管齐下,这种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比普通洗衣机要节水30%以上。 还有洗衣机的水位不要定得太高,否则衣服之间缺少摩擦,洗不干净反而还浪费水。 除了洗衣机,坐便器也是家庭中的用水大户,用水量大约占居民用水量的35%左右,一个三口之家一个月就要冲掉3千多升水。 技术人员研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坐便器,每次用水量仅为4升,比现有的坐便器要节约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水。 它的水箱在注水的同时存积了空气,利用供水管道中的压力来压缩内部积攒的空气,再推动水以较高的速度流入便盆。与传统洁具的“拉”力不同,这种新型的洁具是采用“推”力将污物排出,冲力大,所以能节约水。 其实,家庭中的其他生活用水一样可以用来冲洗马桶,比方说经过最后一次漂洗,衣服洗干净了,从洗衣机排出的水看上去还比较干净,直接流进下水管还真有点可惜。还有像洗完脸、洗过菜的水,如果能再次利用就好了。业余发明家吴汉平研制了一套生活用水回用装置,获得了国家专利。他将厨房的洗涤槽、卫生间的面盆和坐便器水箱连接到一个储水箱上。洗涤槽、面盆流出来的比较干净的水进入储水箱,供冲厕使用。 现在我来教你省水小秘方1.要用省水形马桶,般审型马桶加装2段式冲水配件。2.水箱底下浮饼拆下 即成无段式控制出水。 3.小便池自动冲水器冲水时间调短。 4.用米水、洗衣水、洗碗水及洗澡水等清水来浇花、洗车,及擦洗地板。5.清理地毯法由湿式或蒸汽式改成乾燥粉沫式。6.将除湿机收集的水,及纯水机、蒸馏水机等净水设备的废水回收再利用。 现在我说完了6项省水秘方,你是否想到比我更好的省水方法呢?你是否在省水呢?我想你应该在省水吧!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知道爱惜,而浪费挥霍。事实上,水资源日益紧缺,而我市的城市供水工作更是在严重缺水的边缘艰难度日,自来水来之不易。 人不可一日无水,水是生命之源,珍惜水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在此,我们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节水常识: 刷牙 浪费:不间断放水,30秒,用水约6升。 节水:口杯接水,3口杯,用水0.6升。三口之家每日两次,每月可节水486升。 洗衣 浪费:洗衣机不间断地边注水边冲洗、排水的洗衣方式,每次需用水约165升。 节水:洗衣机采用洗涤—脱水—注水—脱水—注水—脱水方式洗涤,每次用水110升,每次可节水55升,每月洗4次,可节水220升。 另外,衣物集中洗涤,可减少洗衣次数;小件、少量衣物提倡手洗,可节约大量水;洗涤剂过量投放将浪费大量水。 洗浴 浪费:过长时间不间断放水冲淋,会浪费大量水。 盆浴时放水过多,以至溢出,或盆浴时一边打开水塞,一边注水,浪费将十分惊人。 节水:间断放水淋浴(比如脚踏式、感应式等)。搓洗时应及时关水。避免过长时间冲淋。 盆浴后的水可用于洗衣、洗车、冲洗厕所、拖地等。 炊事 浪费:水龙头大开,长时间冲洗。烧开水时间过长,水蒸汽大量蒸发。用自来水冲淋蔬菜、水果。 节水:炊具食具上的油污,先用纸擦除,再洗涤,可节水。 控制水龙头流量,改不间断冲洗为间断冲洗。 洗车 浪费:用水管冲洗,20分钟,用水约240升。 节水:用水桶盛水洗车,需3桶水,用水约30升。使用洗涤水、洗衣水洗车。使用节水喷雾水枪冲洗。利用机械自动洗车,洗车水处理循环使用。 节水小方法: 节约用水,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这是经过讨论同学们一起研究出一些生活节水小方法: 一、淘米水洗菜,再用清水清洗,不仅节约了水,还有效地清除了蔬菜上的残存农药; 二、洗衣水洗拖帕、帚地板、再冲厕所。第二道清洗衣物的洗衣水擦门窗及家具、洗鞋袜等; 三、大、小便后冲洗厕所,尽量不开大水管冲洗,而充分利用使用过的“脏水”; 四、夏天给室内外地面洒水降温,尽量不用清水,而用洗衣之后的洗衣水; 五、自行车、家用小轿车清洁时,不用水冲,改用湿布擦,太脏的地方,也宜用洗衣物过后的余水冲洗; 六、冲厕所:如果您使用节水型设备,每次可节水4一5kg; 七、家庭浇花,宜用淘米水、茶水、洗衣水等; 八、家庭洗涤手巾、小对象、瓜果等少量用水。宜用盆子盛水而不宜开水龙头放水冲洗; 九、洗地板:用拖把擦洗,可比用水龙头冲洗每次每户可节水200kg以上; 十、水龙头使用时间长有漏水现象,可用装青霉素的小药瓶的橡胶盖剪一个与原来一样的垫圈放进去,可以保证滴水不漏; 十一、将卫生间里水箱的浮球向下调整2厘米,每次冲洗可节省水近3kg;按家庭每天使用四次算,一年可节药水4380kg。 十二、洗菜:一盆一盆地洗,不要开着水龙头冲,一餐饭可节省50kg; 十三、淋浴:如果您关掉龙头擦香皂,洗一次澡可节水60kg; 十四、手洗衣服:如果用洗衣盆洗、清衣服则每次洗、清衣比开着水龙头节省水200kg; 十五、用洗衣机洗衣服:建议您满桶再洗,若分开两次洗,则多耗水120kg; 十六、洗车:用抹布擦洗比用水龙头冲洗,至少每次可节水
(1)钟华平.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影响[J].世界地质,1996(2)“十一五”期间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与环境承载力问题研究[J].领导决策信息,2004(3)左其亭.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理论、方法、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造福子孙后代》(5) 行政院环保署「安全饮用水手册」(6) 中国水资源公报 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7) 中国城市排水建设与发展 (8)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第二十六讲:关于我国农业法制建设的几个问题(9) 水资源合理分配的基本路线 作者:关业祥 水利部规计司处长(10) 张岳,刘钰等.加快建立我国农业节水保障体系的对策和建议.中国水利,(11)刘 跃.中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中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12)楚泽涵,水资源问题应引起关注 《古地理学报》(13)李圭白,李星,水的良性循环与城市水资源 《中国工程科学》(14)王水燕 谈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资讯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人类的渴望,水是关系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但是,我们偏偏缺的就是水。缺水,是不争的无奈。 ——因为缺水,多少沃野绿洲变成浩瀚的戈壁,我们的先人不得不无数次背井离乡,迁涉远土。 ——因为缺水,我们曾不得不动员起全家的男女老幼,拿起那所有可以使用的坛坛罐罐去四处抢水。然而长久以来,我们最不尊重的、无节制开发的、大大方方浪费的、明明白白污染的、无时不刻跑冒滴漏的也是水。用水者从来很少问起:自来水——你从哪里来?所以,我们不得不再次拿起“节水光荣,浪费可耻”这个口号,去唤醒人们的觉悟。应该说,自然因素造成的水资源不足状况,我们无法在整体上改变,但人为因素加剧的缺水,则可通过努力使之缓解。这个努力,就是大力提倡节水和治污,这是我们在改变缺水状况的努力中能够做到也必须做到的事情,关键在于——节水,要从我做起,要从每一个用水人做起。节水,是因为缺水据多年记载,全国670多个城市中,约有400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年缺水量达60多亿立方米,由于缺水每年影响工业产值约2000多亿元,许多城市在天旱时被迫定时限量供水。问题的严重性更在于——水源极为紧缺。我国是世界上最贫水的13个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300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且时空分布严重不均。从时间上讲,北方各省(市、区)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其余时间则多旱少雨;从空间上讲,南方多北方少,北方人均水资源更低,不足2000立方米,有些省份甚至低于500立方米。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1750立方米为用水紧张线,1000立方米为生存基本线。足见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状况是十分突出的。问题还在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群的继续增加,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用水的比重还要逐步上升,城市缺水的矛盾将会愈加突出。就我省来讲,陕西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266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量的1/2,世界人均量的1/8。按耕地面积计算,亩均水资源量860立方米,仅为全国亩均量的44%。陕西南北狭长,水资源分布很不均衡,水土组合极不合理。秦岭以南土地面积占全省的37%,而水资源量占全省的71%,秦岭以北地区面积占全省的63%,而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29%。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城市群相对集中、人口占全省60%、耕地面积占全省55%、工农业产值占全省80%以上的关中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388立方米,为全省人均量的30%,不到全国人均量的1/6,约为世界人均量的1/26,与已经出现水资源严重危机的北方几个省市人均量相当。其次,我省水资源年际、年内变化十分悬殊。据水文资料记载,我省地表径流在丰水年可达800亿立方米以上,而枯水年则不足280亿立方米,丰枯比达3:1。水资源年内分布也很不均衡,7—10月占全年径流量的60—70%,而其余8个月径流量仅占全年的30—40%。除此而外,我省以干旱缺水为主要特征的灾害十分频繁。据对1371年至1990年的620年历史记载分析,发生1—2年以上大范围持续干旱290次,平均两年一次。其中1950—1990年发生不同级别的旱灾37次,平均年一次,年平均成灾面积超过1300万亩。进入90年代以来,我省干旱缺水的形势更加严峻,1994年—1995年全省发生的特大干旱,仅夏秋两季受灾面积就超过5000万亩,严重干旱2800万亩,绝收510万亩。长期的干旱缺水,不仅造成农业大面积减产,而且致使全省各城市均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大面积水荒,对工业生产、城市生活和社会稳定产生严重影响。由此不难看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仅如此,随着我省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缺水的矛盾将会愈加突出。因此,在认真做好城市供水工作的同时,突出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且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意义深远。节水,治污回用是根本出路水资源的短缺,用水量的不断增加,本身就是一对难以化解的矛盾,而对水的浪费和污染,有如雪上加霜,使矛盾更加突出。水污染在我国已十分严重。城市污水排放量从1990年的近180亿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约360亿立方米左右,其中生活污水近80%未经处理直排水体。我国有%的城市河段受到中度或严重污染,118个大城市中%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的一些城市虽然水源充足,但由于污染的加剧,可资利用的却很少,成为缺水型城市。“守着江河缺水喝”,是我国许多城市面临的窘境。可见,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使有限的水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使可以再利用的水资源不能进入再利用的良性循环。节流、治污、开源,这三方面措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节流”是由我国贫水的基本水情决定的,必须放在优先位置。“治污”具有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增加供水量的多重效益,是解决城市缺水问题的根本出路。“多渠道开源”的内涵除了合理适度开发地表、地下水资源外,还包括雨水利用、海水代用、海水淡化和污水资源再生利用等,而污水资源的再生利用应当成为“开源”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说,城市水资源利用要治污为本,这是保护供水水质、改善水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首先,工业污水防治要进行战略转变。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末端处理、达标排放为主的工业污染控制战略,现已被国内外证明是耗资大、效果差、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专家指出:污水防治应实行从以末端治理为主向以源头控制为主的战略转变。那就是,淘汰物耗能耗高,用水量大、技术落后的生产工艺,推行“清洁生产”,在生产过程中提高水的利用率,实行中水处理,进行循环利用,减少污水排放量,逐步做到零排放。这样既减少了污染,又节约了水资源,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利润,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其次,要下大气力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切实重视城市生活污水的再生利用。目前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已是我国城市水的主要污染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是当前和今后城市节水和城市水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处理生活污水设施的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来抓,而且是急不可待的事情。一是要按照保本微利原则尽快提高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使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营运具备能够偿还投资贷款、维持日常运营费用的运行机制。污水处理费对设施运行成本补偿不足,是导致我省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缓慢、污水处理能力严重滞后的重要原因,所以,调整污水处理费势必成为发展污水处理产业的关键所在。污水处理回用是解决城市生态环境用水和工业、服务业用水最有效、最廉价的手段;提高污水处理回用率,是改变水质型城市缺水状况,避免远距离调水导致城市用水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根本措施;污水处理回用这一可靠的水资源也是城市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条件。因此,应该把污水处理工作摆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位置,将污水处理费的调整,优先于供水价格的调整。二是要建立稳定的污水处理设施专项投资渠道,同时引入市场机制,构筑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步伐。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需要的不仅仅是建设污水处理厂的投入,而且还需要建设形成拦截汇集污水的完整的管网系统,甚至其所需的投资量,远远大于污水处理厂建设本身。因此,必须建立一个稳定规范的财政注入资金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同时,还必须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吸纳集体、个人、外商投入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营运,并建立完善的投资回报机制和完整易行的处理回用、销售收费规则,以对各种社会资金产生一定的吸引力。节水,价格调整不容回避如果说有什么能让全民都关心节水问题,那就是水价。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福利性水价,水价之低,对节水十分不利。一方面令人对水的珍惜只停留在口头上,而不切实体现在行动上;另一方面,低水价造成城市供水和治污投入不足,既限制了供水事业的发展,也限制了污水的循环利用。因此用调整水价的方式,建立一套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水价形成机制和管理机制,逐步提高城市供水价格,促进全社会节水,已势在必行。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它是一种再生能力很低且具有很高价值的资源和商品,运用经济杠杆原理促进人们节水,既符合商品经济原则,又保护和节约了水资源,是一举多得的事情。水是商品这种认识,过去在人们的头脑中是没有的。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管理上的低水价和普遍存在的水资源浪费现象。水价改革涉及面广,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和承受能力,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提价问题。因此,如何改革,成为大家密切关注的焦点。《十五计划纲要》中提出“建立合理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水价形成机制”,为水价的改革确定了目标。城市水价改革的方向,是要逐步实行容量和计量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制度及阶梯式计量水价,建立完善的、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在将定额内用水价格逐步调整到位的同时,拉大定额外用水和定额内用水的价差,实行超额累进加价收费制度,使超额用水付出更高的经济代价。实行这种政策,有两个好处,一是水费不会成为低收入居民太大的负担;二是利用价格杠杆促进节水。兄弟省市和国外的实践证明,这种办法是完全可行的,关键是应该在“合理”上下功夫,过低的水价是赔本生意,是最不合理的。节水,应用节水型器具是关键节水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但又必须从微小处着手,从点点滴滴开始,这正应了那句“不汇涓滴,无以成江海”的话。所以涉及千家万户的节水型器具的开发、推广、应用就势必成为城市节水的关键。城市供水和使用过程中,跑冒滴漏现象十分严重。据调查资料显示,住宅楼平均耗水的20%是由于流失而损失的,10-15%是由于剩余水未重复利用而损失(如洗过衣服的剩余水可用于拖地、冲厕,洗过菜的剩余水可用来浇花等),若能使用节水型器具和重复利用剩余水,使这些损失减少一半,则每年全国就可节约几十亿立方米的高质量可饮用水。据有人试验发现,水龙头以每秒一滴的速度滴水,35分钟就可损失240毫升的净水,这样一年就要滴掉36吨净水。事实上,这样的龙头在千家万户中确实不少,甚至在公共场所的一些龙头还长年淌水,却无人在意。为了推广新型节水器具和节水新技术,有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这些器具和技术在节水中发挥了作用。国家和我省每年都公布一批定点节水产品,并且明文规定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必须使用节水器具。北京在2000年出台了26项节水措施,其中包括:强制淘汰螺旋式升降铸铁水龙头,出资4000多万元向居民发放200万只节水龙头;强令洗车场必须使用自动循环水设施,采用循环水洗车后,有的洗车点一个月的水费只有90元。据悉上海、南京、济南等市也已经禁用9升座便器,推广使用6升座便器,并强制使用节水龙头。尽管各方开始积极推广使用新型节水器具和节水新技术,但这些器具和技术的普及,并在节水中发挥明显作用的情况还未出现,于是形成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老式马桶和水龙头仍在广泛使用,传统的洗车方法仍随处可见。对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节水意识不强,对使用节水器具和技术缺少足够的认识和热情。 ——水价过低导致新型节水器具和节水新技术缺乏市场。 ——相关政策不够有力,不够配套,奖罚不分明。 ——旧的器具和技术使用的面广量大,淘汰较难,“三同时”落实未被重视。 ——节水器具价格较高,影响了群众的购买和使用。针对这些问题,国家有关方面正在积极制定对策,以使城市节水工作更进一步开展。“强化城市节水工作,强制淘汰浪费水的器具和设备,推广节水器具和设备,加强节水技术、设备的研究开发和节水设施的建设”是《十五计划纲要》中提出的目标和要求。节水器具是节水的硬件,可以有效遏制水的浪费,因此它的尽快推广使用,是符合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这是城市节水工作的关键所在。节水,呼唤法规的完善自九十年代初以来,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城市供水条例》,建设部与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联合制定发布了《节水型城市目标导则》等政策规定,我省也先后出台了《陕西省水资源管理条例》、《陕西省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陕西省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管理条例》等项地方法规。这些法规政策对城市节约用水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些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大多是原则性和指导性的,对于技术性较强的城市节水工作来讲,力度还尚不够。节水工作的实践,呼唤法规政策的尽快完善和细化,使节约用水成为各行各业和每个城市居民必须遵循的一项法律制度。据悉,国家有关方面和我省已经和正在抓紧制定完善以下三个方面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一是制定并实施节水型用水器具的强制性标准。这项标准将明确规定城市所有新建、改建和扩建房屋中,必须采用节水型用水器具,无论是建设单位还是建筑设计单位,违反规定继续采用国家明令淘汰的卫生洁具和配件的,要按照有关规定严加惩处。还规定要限期完成现有公共建筑和各单位房屋建筑中不符合节水要求的用水器具的更换改造,并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和引导居民尽快更换现有住宅中不符合节水要求的用水器具。二是制定城市自来水管网漏失率的控制标准和检测规范。这一规范要求进一步深化城市供水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成本约束力度,促进供水企业加强对自来水管网的日常检测维护,尽快将管网漏失率降低到控制标准之下;对漏失率在15%以上的,要限期整改。“十五”期末,所有大中城市运行使用年限超过50年的供水管网,必须全部完成更新改造。三是研究制定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定额标准。制定这一标准的目的,不是要限制居民正常的用水需求,而是要通过定额管理这样一种手段,促进人们转变在多年低水价情况下形成的粗放型用水习惯和观念,增强全民的节水意识,树立正确的用水观念。节水,从我做起人们是否具有节水意识,对节水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当前人们的节水意识如何?毋庸讳言,现在人们的节水意识还相当淡薄,水的浪费现象还比比皆是。相当数量的人对水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自来水”的水平上,即认为水是不尽不竭的,没必要为浪费一点水而大惊小怪,甚至认为水不是“贵如油”,而是“淡如水”。另外一些人虽然认识到水的宝贵,但对水资源短缺的紧迫性认识不足,节约用水仍然没有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为什么在开展节水工作已20年后的今天,人们的节水意识仍然这么淡薄,水的浪费现象还这么严重?这是因为,其一,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很少有缺水的切身感受,对广大消费者来说,很少考虑到长远,既无近忧,又无远虑。用水对他们来说,的确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其体验一直停留在开龙头和关龙头这个再简单不过的动作上,至于开辟水源的艰苦,制水净水的复杂过程和投入巨资解决城市用水的豪大工程,他们要么不闻不问,要么知之很少。那么,他们节水意识的淡薄也就不足为怪了。其二,以往我们的节水宣传,仅仅依靠媒体的小篇文章上,既无“家喻户晓”式的宣传,又没有行之有效的强制措施,对培养良好的节水习惯尚不能起到直接的作用。其三,还应该看到,良好的习惯和意识是逐步形成的,节水意识的形成和提高也是这样,它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那么,怎样加强人们的节水意识呢?我们不可能人为地让人人都去切身感受缺水的恐慌,也不能无止境地去等待人们自己提高,因此,只能在节水意识的强化上下功夫。除过提高水价、征收污水处理费、核定生活用水定额、超定额累进加价等重要的、一定要用的经济手段外,还应切实重视宣传、教育和监督工作。采取各种动人、有效的形式,加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情教育和宣传,使全体公民掌握实情,掌握科学的用水知识,树立正确的水观念,增强全社会对水的忧患意识,懂得保护水资源、水环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转变落后的用水观念和习惯,把节水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和责任,还要注意培养少年儿童从小懂得节水和我要节水的原本意识。只要人人都“从我做起”,节水、惜水、爱水的前景将会灿烂无比。节水,要从每一个人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