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热门两会热点论文参考文献

热门两会热点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热门两会热点论文参考文献

①王日庠:《中美关系向何处去》,第119页、16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⑤宫力:《中美关系热点透视》,第286页~287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

议论文汇编的代号是C 可以参考“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上的文献 以下摘自中国期刊网上某文献后列出的会议论文集(参考文献),以供参考 1 殷涌光,贾庆胜; 冻肉电加热解冻特性实验研究 [A];中国西部农产品加工及产业化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 [C]; 2001年 2 赵艳; 影响采摘后芦笋中类黄酮积累的因素研究 [A];食品安全监督与法制建设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食品研究生论坛论文集(下) [C]; 2005年 3 何晓莉,王志盈,袁林江; 管式电凝聚法处理印染废水COD的特性研究 [A];2001年全国工业用水与废水处理技术交流会论文汇编 [C]; 2001年 4 吴达,曹妙玲; 单品种膨丝理化指标特性研究 [A];上海烟草系统2001年度学术论文选编 [C]; 2001年 5 NAGAO A.,MIURA K.,张怀宝; 卷烟燃吸过程中的燃烧特性研究 [A];2004年CORESTA会议第58届烟草科学研究会议论文集 [C]; 2004年 6 关于发展漳州食品产业集群的若干建议 [A];湖北省罐头工厂代号考评工作专题会议论文集 [C]; 2004年

论“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因及对策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发展,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群众呼声最强烈的问题,已成为全国普通存在的热点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不仅是一个民生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综合性、体制性的社会问题。重点阐述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矛盾,而且也详述了它的成因及揭示了看病难看病贵的对策。关键词:医疗体制改革;医疗卫生;医疗保险1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原因分析随着国家各个领域的飞速发展,看病难看病贵的显现越来越凸显了。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是从病人的方面来剖析。中国病人中没有医疗保险的人当中绝大多数是农民,约占37%正是因为这样,我觉得他们缺乏有关医疗保险的法律和法规,没有对医疗保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预见,所以一去到医院,就总觉得看病难看病贵,那些病人就被这样一个事实所吓倒,同时心理为这笔昂贵的医药费用而产生崩溃。所以像这种情况也就犹然而产生了。其次,从国家的方面来看,不但有政策方面的原因,而且还有国家和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严格和财政投入不足的原因。政策方面,我国关于医疗立法还存在很多的缺陷,立法还很不健全,法律监测也很不完善,所以当病人在上医院看病接受治疗时只能是心理感觉价格高而无法用法律来得到根本的保障,况且,医院以及一些卫生院或诊所是属于事业单位,也是具有赢利性质的,所以患者就更加受蒙蔽了。同时,国家对医疗市场的监管不严,还没有真正的落实到每一个人,所以这就大大地主张了看病难看病贵的不良状况。至于财政投入方面,在2007年我国用于医疗救助的各级财政投入达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地方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亿元,比2006年的亿元增长了,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亿元,较2006年27亿元增长了40%。其中江西、上海、辽宁、浙江、江苏等地的地方各级财政城乡医疗救助资金投入超过2亿元,江西、上海和河南等地省级财政投入资金超过1亿元,广西、安徽、重庆等地今年财政投入比2006年增长了2倍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这还是很不足,这么大一个国家投入这么的少,不仅让我们老百姓看病难,同时也不能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此外,我国医疗卫生投入只占世界的2%,但是我国的人口总数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2%左右,用2%的医疗费用去解决22%的人口健康问题肯定会觉得看病难,看病贵。据前几年统计部门称,中国有病而不去就诊的老百姓约占,这一数字看了的确令人吃惊啊。面对这种压力,我觉得国家和政府应该要高度的重视,不要让这种局面继续发展下去。关于医疗保险方面,目前中国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特别的窄。从结构上看,基本医疗保险主要覆盖的还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而农民、城镇非正式就业人员、弱势群体(低收入或下岗、失业职工)还没有被保险制度所覆盖,医疗保险制度应有的公平性和优越性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在有的农村,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非常的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没充分凸现出来,所以我们可以经常从电机屏幕中看到农民工因工伤或意外伤害而没有钱治病,就算给农民保险,但仍还是不够充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首先是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资金来源不足。随着基层社区集体经济力量的下降向农民集资成为建立合作医疗资金的重要来源,但向农民投资的难度,重要取于农民对医疗的满意程度。但是国家对医疗事业的投入甚少。然后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不稳定。因为国家对医疗合作大多是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但是地方政府行政官员为了各自的利益,使得他们对执行政策的主动 性大大降低,没有足够推动合作医疗政策的落实。此外,近期国家实行一些惠民政策而取消了合作医疗项目,这一政策与国家支持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相冲突,因而加大发展国家医疗政策的难度。接着是农村卫生体制难以适应农民从享有卫生保健的要求。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区域内部因乡村劳动力的急剧分化和大规模的非农化、职工化,农民对医疗保障的要求也不相同,这给建立统一的农村医疗保障体制,即农村保障的主体、方向、管理方法方面都构成了障碍。最后就是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不均衡,难以发挥最大的效益。一是农村的行政区域设置的卫生医疗网点业务不足。不少地方的农民基本可以做到小病不出乡,大病直接去县或乡级医院。因此县或乡的医疗布局不能适应新的情况。二是卫生机构重叠,人员臃肿,造成卫生资源的极大浪费。此外还有卫生人员的分布非常不协调。总之这些都是产生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不足之后自然就产生病人看病难看病贵。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有所淡化对病人看病产生了麻烦。首先医疗机构没有充分保障每一个获得基本卫生服务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其次就是县域经济困难,特别是很多西部的一些县域非常贫因,所以这有可能导致公立医

中国周边形势论文参考文献有以下五个

1、王日庠:《中美关系向何处去》,第119页、16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2、宫力:《中美关系热点透视》,第286页~287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

3、《2009形势与政策论文》,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周边安全形势与中国安全战略选择》,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09中国周边形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6、《论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两会热点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1.两会议案对政府行政进行机构改革成为热点关注议论话题。笔者认为,当前推进政府转型,需要明确以下几大理念。 理念之一:政府转型的基本趋势是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发展并成为核心职能 一般来说,世界各国都经历了政府转型过程。在市场经济国家,早期的政府职能范围非常有限,基本定位在“守夜人”的角色,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承担了调解社会经济供求关系职能。随着19—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市场失灵”的问题受到普遍重视,这些国家的政府逐步扩大了宏观调控、调解收入分配、维护公平竞争以及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职能。196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滞胀问题凸现,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带来的“政府失灵”问题成为新的焦点,结果引发了国有经济私有化的浪潮,并突破了一些传统上被认为属于自然垄断的领域,如电力、电信行业等。至此,这些国家的政府职能重点转向公共服务领域并趋于稳定,反映在公共支出结构上,转移性支出以及有关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福利性支出成为主体部分。 从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转型的简要描述中可以看出,政府转型的基本趋势是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发展并成为核心职能。而政府转型的核心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政府和市场能够有效克服自身的缺陷,发挥彼此不能或难以相互替代的功能,实现政府与市场功能的良性互动。这是现代公共服务体系赖以形成的基本前提和制度基础。 与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转型的过程相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的政府转型尽管在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表现出共性,但转型的起点和走向则呈现出不同的轨迹。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全面控制经济运行,政府转型所面临的初始问题是“政府失灵”而不是“市场失灵”问题。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转型是由不干预市场运行,到通过扩大公共服务来调整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而计划经济国家的政府转型则是通过缩小政府干预经济的范围,在培育和发展市场的同时,向主要提供公共服务转变。这样,在政府转型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矫枉过正”情形,市场经济国家更有可能发生政府“干预过度”的问题,计划经济国家可能产生“市场扭曲”的问题。 就我国的情况来说,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尽管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形成,但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错位”现象依然存在。从政府的公共支出结构看,经济建设仍然占有主导性地位,成为制约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因素。从经济运行状况看,行政性垄断的广泛存在,既导致了不公平竞争,也抑制了市场活力,增加了社会公共服务成本。从体制方面看,政府在许多领域依然承担着决策者、生产者、监控者等多种角色,集裁判员与运动员于一身,制约了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转型的进程。理念之二:必须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和和谐社会过程中,政府转型必须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曾经被作为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提出,近年来开始受到不少质疑。对此应该作具体分析。一是要考虑到改革的初始背景是分配领域中的平均主义窒息了社会活力,而且平均主义只强调结果均等,否认不同个人、群体的贡献,实际上是不公平的。二是当时提出的效率与公平具有不同指向,效率是与市场资源配置机制相联系的,选择了市场也就选择了效率;而“兼顾公平”主要是为避免因市场效率引致分配结果差距过大,其内涵与今天我们一般说的社会公平正义有很大不同。三是当时改革主要是在经济领域,政府转型主要在微观“搞活”经济方面,分配差距过大以及其他社会公平缺失问题还没有充分显现。因此,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与当初的改革原则本身没有必然联系,但由于政府转型相对滞后以及实践中存在对改革原则的扭曲或片面理解,致使人们在公平与效率问题上产生了较大的分歧。 根据改革进程的深化与社会认识水平的提高,应该说,社会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问题,选择的侧重只是随着主要矛盾的变化才出现的,最终则是要实现二者的平衡,从而推动社会进步与和谐。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反映了党在公平与效率关系上认识的深化。需要明确的是,政府与市场的功能是不同的。市场运行必然以效率为取向,这是市场机制的本质属性;市场运行也要求公平(竞争规则、秩序的公平),但市场本身并不能完全提供这种公平。政府虽然在促进社会经济效率方面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市场环境的改善而间接实现的,不是政府直接追求微观效率。政府在价值取向上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这是政府作为公共权力受托者的本质属性。3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不是源于政府坚持了“效率”原则,而是在于政府放弃了直接追求效率,把效率机制交给了市场,逐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改善市场环境、促进公平竞争等方面。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市场提供效率,政府维护公平正义,应该是我国市场深化改革和政府转型的基本价值取向。理念之三: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社会管理型政府转变传统计划经济的基本理念是将公共利益、公共所有、公共管理等同起来,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是控制经济社会的唯一主体;同时,由于否定市场,市场也就不在公共利益的考虑之中。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但传统体制及其理念的惯性依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功能的科学定位。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利益是政府、社会公众和市场的共同需求,也是各类主体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来维护的;财产的公共所有不再是实现公共利益的唯一选择,非公有产权在基本制度规范下同样可以实现公共利益;公共管理无论在范围上还是在参与主体方面都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在这个意义上,政(学生无忧网整理)府转型不仅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且要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公有产权和非公有产权的关系。这就必然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政府功能的科学定位问题。-2.五年全国公路建设投资一万二千三百四十三亿元,扣除价格变动因素,是一九五○年到一九九七年全国公路建设投资总和的一点七倍。公路通车里程由一九九七年的一百二十三万公里增加到二○○二年的一百七十六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由四千七百七十一公里增加到二点五二万公里,从居世界第三十九位跃升到第二位。铁路营运里程由六万五千九百六十九公里增加到七万一千五百公里;五年建成新线五千九百四十四公里,复线四千六百零三公里,电气化线路五千七百零四公里。新建、改扩建机场五十个。港口万吨级码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一点四四亿吨。交通建设空前发展,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初步形成 ----摘自朱镕基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电子站牌、出租车上的GPS装置、IC卡刷卡机,令我们的出行更加便捷横贯东西川流不息的长安街是首都北京的象征,更是北京市民日常出行的交通要道。有心人不难发现,北京的城市交通系统信息化工程近年来动作不断。现今,在北京长安街沿线乘坐1路公交车的乘客不用为等车而焦急了,因为你可以在新安装的电子站牌上实时看到1路车的运行位置。2002年10月15日,北京市第一块电子车牌出现在1路公交车日坛路车站。通过电子站牌,乘客能够随时了解1路公交车的运行位置,真正做到了让等车人“心中有数”。新出现的电子站牌是北京公交智能化调度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信息传递和互通,北京所有的1路公交车全都装上了GPS系统,指挥中心将接收到的车辆数据进行整理编辑,再由中央电视塔的调频广播发射机发射到电子站牌上。目前,这种先进的公交信息服务系统还处于试验运行阶段,所提供车辆位置信息仅供参考,但不久后将正式投入使用,范围也将扩大。除了新亮相的电子站牌,出租车上的GPS装置、公交车上的IC卡刷卡机和停车场里的电子显示牌都在不知不觉中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科技的发展正在为城市交通提速贡献自己的力量。目前这些还只是分散的资源,城市交通数字化之路建设的下一步目标就是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曾几何时,春运曾是中国经济发展与交通滞后的独特景观,如今,迅速增长的公路、铁路、民航运力让数以亿计的人们走得出去回得来,路网带我们走遍天涯海角5年来,大大小小的机场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机场设施的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让我们来看看机场的候机楼吧。几年前我国民用机场旅客航站建筑面积较小,给旅客乘机带来了很多不便,而现在候机楼不仅仅面积增加,而且技术含量也在明显提高。机场候机楼设计概念逐步多样化,前列式、指廊式及其它综合方式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北京首都机场、上海浦东机场、杭州萧山机场等机场的航站楼均采用大跨度钢屋架结构、预应力混凝土及高强度混凝土,外形各具特色,楼内柱间距大大增加,空间宽阔,流程通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机场现代化提供了有力保障。电子离港系统的广泛应用,结束了几十年来手工办理值机手续的历史,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了服务差错率,提高了服务质量。在登机口通过条形码阅读器扫描登机牌并自动记录旅客人数,优化了旅客登机程序。离港系统具有计算机自动分配飞机载量平衡的功能,确保载量数据的可靠性,对飞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电子离港系统为多柜台联办值机、无行李办理值机手续和多种旅客服务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随着技术的更新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成,离港系统具有的延伸服务潜力日益显现,已成为机场经营管理的可靠数据来源。民航交通的快捷,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乘飞机出行。今年春节前,在北京上学的小赵心情非常激动,因为她可以坐飞机回家过年了,几千公里的路程只需两个小时就到了。像小赵这样春节回家过年选择乘坐飞机的人群正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曾几何时,春运,这个中国经济发展与交通滞后结合形成的独特景观,带给许多人的是痛苦的回忆。如今,迅速增长的运力带给数以亿计的人们一个容易实现的渴望———回家过年,外出旅游。在这跨世纪的5年,我国铁路建设不断展开新动作,其风采和魅力日益显露。联接东北与华东的陆海通道,纵贯华北、华中和华南的洛湛通道,西安至南京的东西部新通道及投资仅亚于三峡工程的京沪高速铁路的相继建成通车。铁路每年完成客运量10亿人次左右,是1949年的10倍,“买票难”、“乘车难”的帽子被甩掉了。2000年12月18日,可以说是一个好日子,全长1262公里的京沪高速公路全线贯通。这是一条历时13载、用393亿元打造出的黄金路线。它不仅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六省市连成一线,在华北与华东之间形成了一条便捷、快速的公路运输大通道,还与京沈高速公路、沈阳至长春至吉林高速公路、沪杭甬高速公路相接,使京津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和长江三角洲融为一体,成为东部发达地区最有力的经济“助推器”。5年来,高速公路建设成就格外引人注目,东部地区省会与地市级城市间建立以高速公路为主的快速公路网已经基本完成。现如今,一条条高速路由中心城市辐射出去,密密织就了大城市圈,在中华大地上遍地开花。据悉,截至2001年底,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9453公里(不包括港澳台),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山东省高速公路里程达2077公里、河北1565公里,广东1500公里。2002年11月高速公路突破2万公里。到2005年,全国公路总里程将新增20万公里。到2010年,总长约万公里、纵贯东西和横穿国境南北的“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系统将全面建成。铁路在四次大提速之后,将于今年和2005年再进行两次大提速,并建成“三个中心”、“三个提速圈”。“三个中心”即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建成连接主要城市的快速客运网,总里程达14000~16000公里;“三个提速圈”即以中心城市为圆心,半径在500公里左右的城市间实现“朝发夕归”,半径在1200~1500公里实现“夕发朝至”,半径在2000~2500公里的实现“一日到达”。高速公路联网,铁路大提速,交通科技让我们体验时代的“快感”2000年9月15日,正值“两纵两横”三个重要路段中的京沈高速公路通车。之前,从北京到沈阳乘最快的一班火车要9个小时,汽车走102国道需18个小时,京沈高速公路开通后只要6个小时。京沈高速公路成为华北与东北之间最便捷的大通道。曾经是海空部队飞行员的赵先生,现在每次来往于沈阳与北京之间,都选择乘坐“虎跃”高速直达大巴。他说:“我喜欢那种风驰电掣的感觉,就好像我依然驾驭着战斗机在蓝天上飞。”“千里江陵一日还”。现在,从铁路的任何一个节点,1500公里内都可以夕发朝至,一日何止千里!过去,“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现在岭南的荔枝离开枝头不到6小时,已摆上西安的超市货架,进入寻常百姓家。曾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现在乘500吨轮渡可溯江入川,沿高速公路可直达锦城,蜀道已成康庄大道。当沈大、济青、沪宁、成渝、京石、京津塘等地高速公路迅速延伸之时,铁路建设早已按耐不住它时代的步伐。1995年10月,铁路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铁道部党组果断决策,提出了科技发展的十个现代化奋斗目标,逐步实现大宗货物运输重载化,旅客运输快速化,安全技术装备现代化,牵引动力电气、内燃化,车辆大型专业化,运营管理现代化和主要运输过程控制自动、半自动化,铁道结构重型化,养路、装卸、检修机械化,铁路设计施工现代化,铁路宏观决策科学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铁路技术体系。我国铁路提速拉开了帷幕。1997年4月1日,全国铁路第一次大提速在京沪、京广、京哈线实施。这次提速,全路运行时速达120-160公里的特快旅客列车有8对;夕发朝至列车78列。货物列车最高时速达80公里;京沪、京广线开行重载列车64对,首次推出了月开行达515趟的“五定”(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间,定运价)货运班列。1998年10月1日,第二次大提速使京广、京沪、京哈三大干线提速区段得到延展。2000年10月21日,以西部为重点的第三次大提速,使陇海、兰新、京九、浙赣等干线的运输能力全面提高。2001年10月21日开始正式实施铁路的第四次提速。在提速攻关的日子里,是我们的铁路工作者对全路的线路、桥梁、机车、车辆、通信、信号、安全装备等行车设备设施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更新改造。提速试验先在沪宁线、京秦线、沈山线、沈大线等线路上进行,数百名科技人员参加测试,取得10亿多个关键技术数据,为确保我国铁路全面提速的成功取得了科学依据。我国相继成功地开发出的“东风11”、“韶山8”和“东风4D”型快速客运机车,“新曙光”内燃动车组、准高速双层内燃动车组、“蓝箭”交流传动电动车组、“春城号”动车组、“中原之星”电力动车组,“先锋号”和“奥星”机车,新型产品研制之多之快,让人应接不暇。这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名副其实的“中华牌”机车车辆,在关键技术、制造工艺和整体技术水平上已经接近和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采用,新设备的不断研制成功,使我国铁路装备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成为了我国高速火车的动力源。科技进步使得铁路安全技术设备水平大幅度提高,为铁路提速保驾护航。通用式机车信号、列车自动停车装置和列车安全运行速度监控记录装置,车站计算机联索设备,客车红外线轴温检测装置,钢轨探伤仪,轨道动态检查仪,道口报警装置等安全设置,已在全路普遍推广使用,初步形成了列车运行监控和列车超速防护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高速公路,给我们的交通送来了时代节奏。铁路提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全路客票收入每年递增10%以上,1999年全路提前一年扭亏为盈。正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制造水平的提升为我国铁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科技进步,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原动力2001年6月29日在我国交通建设史上又可以说是一个好日子,望眼雪域高原,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在那天正式开工建设。而如今,全长1142公里,途经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与多年连续冻土地段550公里,翻越唐古拉山路段海拔最高达5072米的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青藏铁路已初具规模。其中,冻土地区建设铁路的技术性难题已基本解决。在青藏高原的高寒冻土地区修建铁路,是世界性工程技术难题。没有充分的科研成果是根本办不到的。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创造着我国乃至世界铁道建设史上的奇迹?铁道部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朱振升回答了这一问题:是我国工程技术人员为青藏铁路的修建提供着强大的技术后盾,是他们在海拔4780米的风火山常年冻土地区开展路基、桥涵、房屋试验与多年不间断的观测、研究,取得了1300多万个试验数据后,阐明解决冻土问题的核心是控制融沉和冻胀变形;提出冷却地基冻土,减少传入冻土的热量,保持冻土热稳定性的技术路线,从而为施工中解决冻土引起的线路病害找到了有效措施。铁道部发展计划司长期规划处林仲洪处长说,在今后的几年里,为了满足国家开发西部地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求,我们将在抓好青藏铁路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构建西部路网基本框架,完善“八纵八横”的铁路路网通道,加强跨越东西部主干线的建设;在城市密集区发展城际多线铁路,在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运输,在全国主要城市与港口构建15个专门的集装箱节点站,满足国家对能源输送与高附加值物资增长的需求。到2020年铁路总营业里程将达9万公里。1997年1月,“韶山8”型大功率客运电力机车牵引着我国自行研制的准高速客车,在北京环行线上开始启动。铁道部各级领导坐在试验车上,认真地注视着计算机屏幕上的各种数据变化和列车快速行驶时的平稳性能。当列车速度冲到公里/小时,并稳稳地行驶2公里后,铁道部傅志寰部长高兴地说:“我国列车已进入高速行列,这是我国铁路史上一个里程碑”。1998年6月,“韶山8”型电力机车牵引的快速列车在郑武线跑出了240公里/小时,成为当时“中国第一速”,新华社迅速向全世界播发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5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原动力,我国的交通状况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交通的高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中最引人注目的篇章。现今,每打开一本交通地图,铁路、公路、飞机航线所勾画的祖国交通网不免令人“眼花缭乱”。铁路“八纵八横”的框架给中国经济布下了一张好棋盘,以高速公路为主的快速公路网已见规模。数字化交通正在打造着“城市交通新理念”。据统计,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万公里,反映铁路运输效率的重要指标———运输密度达到每公里3000万吨,居世界第一。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0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高速公路里程达到了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民航机队的规模发展到1000多架,运输周转量达到了140亿吨公里,已经形成世界最大的民航市场。水运、集装箱吞吐量已经增长到2653万标准箱,其中上海港达到634万标准箱,稳稳地坐上了世界第5把交椅。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和客货运输总量规模迅速扩展及质量水平大幅提高,我国交通整体结构明显改善,5年来,我们已建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现代交通运输系统。交通是篇大文章,寥寥几千字又怎能囊括5年来我国交通事业的变化与发展。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我们交通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而这些正是科技服务于交通为其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要想富,先修路。科技作用于交通的意义更在于使得迅猛发展的交通事业有力地拉动了我国不发达地区区域经济的积极增长,逐步把我国经济推上了快车道。科技典范摊开中国铁路运营图,西藏自治区日前还是一片空白。如今,国家在“十五”计划中把建设青藏铁路列到新世纪重大工程中,在全国铁路横向大动脉———陇海线的西端又延长了1118公里。提起第一次上山,青藏铁路第五标段科技攻关组组长、青年路基专家王永义说:“当时已近年底,山上气候和环境条件极其恶劣,在决定上不上山时,采取什么技术时,众说不一。青藏铁路全长1118公里,其中多年冻土地段约600公里,海拔高于4000米的地段960多公里,青藏铁路将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和最长的高原铁路。昆仑山隧道地处海拔4600米以上的高原多年冻土区,其隧道施工究竟采用哪种合理的支护方法,始终是专家的科研课题。有人主张采用湿喷混凝土技术,可在国内多年冻土隧道从未有过实践,没有成熟的经验,一些专家持怀疑态度,所以设计要求采用模筑混凝土技术,但也没有绝对把握,况且在昆仑山隧道冻土含冰量高,围岩破碎,冻土开挖暴露时间过长会造成冰层融化和坍塌。王永义带领攻关小组迎难而上,他们与有关科研单位一道,选择了湿喷混凝土技术率先在全线开展攻关。通过大量室内及现场试验,终于在高寒低温及冻土条件下实现了湿喷混凝土速凝、早强、耐久,将其作为隧道临时支护及时封闭围岩裂隙,有效阻止了冰融速度,证实湿喷混凝土支护的可行性,填补了我国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可以引用部分话题话题一:改善民生“必须把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水平作为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根本目标.”在林树森省长向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句话让人们的心在寒冬里热乎乎的.2007年,贵州省财政收入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亿元,比上年增加亿元,增长.列席本届人大一次会议的省财政厅厅长李岷告诉记者,政府的“钱袋子”鼓了,将财力“大把”投向普通百姓,解决了一系列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是本届省政协新成立的界别,该界别的何文江委员感慨地说:“这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对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工作的高度重视.加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工作,促进各种社会关系和谐共存,需要广泛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希望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工作,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在省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人大代表向会议议案组提交的建议、意见中,绝大多数与民生有关.杨继凯代表提出了解决大方县农民生产生活用煤困难的建议,张明富代表建议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支持回乡创业者,孙炜代表建议省政府整合“四大工程”培训资金,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可谓件件关民生.“1年10块钱,看病管1年!”面对记者的采访,戴燕代表说起了自己的亲身感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低保的实施,切切实实为农村家庭减轻了负担,受到广大农民欢迎.但是我省农村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困难群体比重大,农村各项社会保障事业滞后,希望农村社会保障幅度更大些、受益面更宽些.曾孔祥代表认为,帮助解决城镇低保居民的家庭解决就医、子女就学等实际困难,是构建和谐贵州的重要内容,建议政府部门健全低保标准调整机制,让符合条件的低保人员应保尽保.针对农村教育、医疗等问题,多数代表认为,现在群众仍然存在就学难、就医难现象,建议政府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让百姓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话题二:生态文明两会开幕后,来自省统计局的聂坤琪委员再一次字斟句酌地推敲了自己准备的提案――《加快中心城市废旧电池回收步伐,让“废旧电池回收箱”尽快来到市民身边》,正式提交提案委员会.他说,虽然废旧电池回收看似一件小事情,但是却关乎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大问题.“走一条生态文明发展之路”,这11个字,已成为贵州3900多万各族干部群众的共识.代表委员们认为,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根本途径.黔东南自治州州长李飞跃代表一席话激起共鸣:“发展道路是可以选择的,发展阶段是可以跨越的,要发挥我省的后发优势,抓住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历史性机遇,使我省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直接进入生态现代化的最新发展阶段.”孙国强代表说,巩固和增强生态优势,是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之间开辟一条“绿色通道”.能不能管钱,能不能吃饭,能不能靠它发展,实现跨越,实践证明是可以的.“贵州森林覆盖率近年来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目前已达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旅游业迅速发展,五年累计接待旅游者亿人次,比前五年增长72%,实现旅游总收入1432亿元,是前五年的倍.”代表委员们盘点家底后深感自豪:青山绿水正在成为贵州最靓丽的符号.此前,林树森省长曾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生态文明不只是拿来看的,而是要拿来当饭吃的”.这句话被媒体广泛引用

论“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因及对策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发展,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群众呼声最强烈的问题,已成为全国普通存在的热点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不仅是一个民生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综合性、体制性的社会问题。重点阐述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矛盾,而且也详述了它的成因及揭示了看病难看病贵的对策。关键词:医疗体制改革;医疗卫生;医疗保险1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原因分析随着国家各个领域的飞速发展,看病难看病贵的显现越来越凸显了。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是从病人的方面来剖析。中国病人中没有医疗保险的人当中绝大多数是农民,约占37%正是因为这样,我觉得他们缺乏有关医疗保险的法律和法规,没有对医疗保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预见,所以一去到医院,就总觉得看病难看病贵,那些病人就被这样一个事实所吓倒,同时心理为这笔昂贵的医药费用而产生崩溃。所以像这种情况也就犹然而产生了。其次,从国家的方面来看,不但有政策方面的原因,而且还有国家和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严格和财政投入不足的原因。政策方面,我国关于医疗立法还存在很多的缺陷,立法还很不健全,法律监测也很不完善,所以当病人在上医院看病接受治疗时只能是心理感觉价格高而无法用法律来得到根本的保障,况且,医院以及一些卫生院或诊所是属于事业单位,也是具有赢利性质的,所以患者就更加受蒙蔽了。同时,国家对医疗市场的监管不严,还没有真正的落实到每一个人,所以这就大大地主张了看病难看病贵的不良状况。至于财政投入方面,在2007年我国用于医疗救助的各级财政投入达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地方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亿元,比2006年的亿元增长了,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亿元,较2006年27亿元增长了40%。其中江西、上海、辽宁、浙江、江苏等地的地方各级财政城乡医疗救助资金投入超过2亿元,江西、上海和河南等地省级财政投入资金超过1亿元,广西、安徽、重庆等地今年财政投入比2006年增长了2倍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这还是很不足,这么大一个国家投入这么的少,不仅让我们老百姓看病难,同时也不能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此外,我国医疗卫生投入只占世界的2%,但是我国的人口总数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2%左右,用2%的医疗费用去解决22%的人口健康问题肯定会觉得看病难,看病贵。据前几年统计部门称,中国有病而不去就诊的老百姓约占,这一数字看了的确令人吃惊啊。面对这种压力,我觉得国家和政府应该要高度的重视,不要让这种局面继续发展下去。关于医疗保险方面,目前中国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特别的窄。从结构上看,基本医疗保险主要覆盖的还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而农民、城镇非正式就业人员、弱势群体(低收入或下岗、失业职工)还没有被保险制度所覆盖,医疗保险制度应有的公平性和优越性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在有的农村,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非常的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没充分凸现出来,所以我们可以经常从电机屏幕中看到农民工因工伤或意外伤害而没有钱治病,就算给农民保险,但仍还是不够充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首先是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资金来源不足。随着基层社区集体经济力量的下降向农民集资成为建立合作医疗资金的重要来源,但向农民投资的难度,重要取于农民对医疗的满意程度。但是国家对医疗事业的投入甚少。然后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不稳定。因为国家对医疗合作大多是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但是地方政府行政官员为了各自的利益,使得他们对执行政策的主动 性大大降低,没有足够推动合作医疗政策的落实。此外,近期国家实行一些惠民政策而取消了合作医疗项目,这一政策与国家支持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相冲突,因而加大发展国家医疗政策的难度。接着是农村卫生体制难以适应农民从享有卫生保健的要求。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区域内部因乡村劳动力的急剧分化和大规模的非农化、职工化,农民对医疗保障的要求也不相同,这给建立统一的农村医疗保障体制,即农村保障的主体、方向、管理方法方面都构成了障碍。最后就是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不均衡,难以发挥最大的效益。一是农村的行政区域设置的卫生医疗网点业务不足。不少地方的农民基本可以做到小病不出乡,大病直接去县或乡级医院。因此县或乡的医疗布局不能适应新的情况。二是卫生机构重叠,人员臃肿,造成卫生资源的极大浪费。此外还有卫生人员的分布非常不协调。总之这些都是产生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不足之后自然就产生病人看病难看病贵。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有所淡化对病人看病产生了麻烦。首先医疗机构没有充分保障每一个获得基本卫生服务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其次就是县域经济困难,特别是很多西部的一些县域非常贫因,所以这有可能导致公立医

优秀两会热点话题论文参考文献

1.两会议案对政府行政进行机构改革成为热点关注议论话题。笔者认为,当前推进政府转型,需要明确以下几大理念。 理念之一:政府转型的基本趋势是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发展并成为核心职能 一般来说,世界各国都经历了政府转型过程。在市场经济国家,早期的政府职能范围非常有限,基本定位在“守夜人”的角色,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承担了调解社会经济供求关系职能。随着19—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市场失灵”的问题受到普遍重视,这些国家的政府逐步扩大了宏观调控、调解收入分配、维护公平竞争以及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职能。196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滞胀问题凸现,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带来的“政府失灵”问题成为新的焦点,结果引发了国有经济私有化的浪潮,并突破了一些传统上被认为属于自然垄断的领域,如电力、电信行业等。至此,这些国家的政府职能重点转向公共服务领域并趋于稳定,反映在公共支出结构上,转移性支出以及有关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福利性支出成为主体部分。 从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转型的简要描述中可以看出,政府转型的基本趋势是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发展并成为核心职能。而政府转型的核心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政府和市场能够有效克服自身的缺陷,发挥彼此不能或难以相互替代的功能,实现政府与市场功能的良性互动。这是现代公共服务体系赖以形成的基本前提和制度基础。 与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转型的过程相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的政府转型尽管在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表现出共性,但转型的起点和走向则呈现出不同的轨迹。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全面控制经济运行,政府转型所面临的初始问题是“政府失灵”而不是“市场失灵”问题。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转型是由不干预市场运行,到通过扩大公共服务来调整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而计划经济国家的政府转型则是通过缩小政府干预经济的范围,在培育和发展市场的同时,向主要提供公共服务转变。这样,在政府转型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矫枉过正”情形,市场经济国家更有可能发生政府“干预过度”的问题,计划经济国家可能产生“市场扭曲”的问题。 就我国的情况来说,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尽管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形成,但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错位”现象依然存在。从政府的公共支出结构看,经济建设仍然占有主导性地位,成为制约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因素。从经济运行状况看,行政性垄断的广泛存在,既导致了不公平竞争,也抑制了市场活力,增加了社会公共服务成本。从体制方面看,政府在许多领域依然承担着决策者、生产者、监控者等多种角色,集裁判员与运动员于一身,制约了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转型的进程。理念之二:必须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和和谐社会过程中,政府转型必须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曾经被作为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提出,近年来开始受到不少质疑。对此应该作具体分析。一是要考虑到改革的初始背景是分配领域中的平均主义窒息了社会活力,而且平均主义只强调结果均等,否认不同个人、群体的贡献,实际上是不公平的。二是当时提出的效率与公平具有不同指向,效率是与市场资源配置机制相联系的,选择了市场也就选择了效率;而“兼顾公平”主要是为避免因市场效率引致分配结果差距过大,其内涵与今天我们一般说的社会公平正义有很大不同。三是当时改革主要是在经济领域,政府转型主要在微观“搞活”经济方面,分配差距过大以及其他社会公平缺失问题还没有充分显现。因此,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与当初的改革原则本身没有必然联系,但由于政府转型相对滞后以及实践中存在对改革原则的扭曲或片面理解,致使人们在公平与效率问题上产生了较大的分歧。 根据改革进程的深化与社会认识水平的提高,应该说,社会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问题,选择的侧重只是随着主要矛盾的变化才出现的,最终则是要实现二者的平衡,从而推动社会进步与和谐。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反映了党在公平与效率关系上认识的深化。需要明确的是,政府与市场的功能是不同的。市场运行必然以效率为取向,这是市场机制的本质属性;市场运行也要求公平(竞争规则、秩序的公平),但市场本身并不能完全提供这种公平。政府虽然在促进社会经济效率方面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市场环境的改善而间接实现的,不是政府直接追求微观效率。政府在价值取向上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这是政府作为公共权力受托者的本质属性。3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不是源于政府坚持了“效率”原则,而是在于政府放弃了直接追求效率,把效率机制交给了市场,逐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改善市场环境、促进公平竞争等方面。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市场提供效率,政府维护公平正义,应该是我国市场深化改革和政府转型的基本价值取向。理念之三: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社会管理型政府转变传统计划经济的基本理念是将公共利益、公共所有、公共管理等同起来,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是控制经济社会的唯一主体;同时,由于否定市场,市场也就不在公共利益的考虑之中。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但传统体制及其理念的惯性依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功能的科学定位。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利益是政府、社会公众和市场的共同需求,也是各类主体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来维护的;财产的公共所有不再是实现公共利益的唯一选择,非公有产权在基本制度规范下同样可以实现公共利益;公共管理无论在范围上还是在参与主体方面都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在这个意义上,政(学生无忧网整理)府转型不仅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且要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公有产权和非公有产权的关系。这就必然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政府功能的科学定位问题。-2.五年全国公路建设投资一万二千三百四十三亿元,扣除价格变动因素,是一九五○年到一九九七年全国公路建设投资总和的一点七倍。公路通车里程由一九九七年的一百二十三万公里增加到二○○二年的一百七十六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由四千七百七十一公里增加到二点五二万公里,从居世界第三十九位跃升到第二位。铁路营运里程由六万五千九百六十九公里增加到七万一千五百公里;五年建成新线五千九百四十四公里,复线四千六百零三公里,电气化线路五千七百零四公里。新建、改扩建机场五十个。港口万吨级码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一点四四亿吨。交通建设空前发展,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初步形成 ----摘自朱镕基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电子站牌、出租车上的GPS装置、IC卡刷卡机,令我们的出行更加便捷横贯东西川流不息的长安街是首都北京的象征,更是北京市民日常出行的交通要道。有心人不难发现,北京的城市交通系统信息化工程近年来动作不断。现今,在北京长安街沿线乘坐1路公交车的乘客不用为等车而焦急了,因为你可以在新安装的电子站牌上实时看到1路车的运行位置。2002年10月15日,北京市第一块电子车牌出现在1路公交车日坛路车站。通过电子站牌,乘客能够随时了解1路公交车的运行位置,真正做到了让等车人“心中有数”。新出现的电子站牌是北京公交智能化调度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信息传递和互通,北京所有的1路公交车全都装上了GPS系统,指挥中心将接收到的车辆数据进行整理编辑,再由中央电视塔的调频广播发射机发射到电子站牌上。目前,这种先进的公交信息服务系统还处于试验运行阶段,所提供车辆位置信息仅供参考,但不久后将正式投入使用,范围也将扩大。除了新亮相的电子站牌,出租车上的GPS装置、公交车上的IC卡刷卡机和停车场里的电子显示牌都在不知不觉中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科技的发展正在为城市交通提速贡献自己的力量。目前这些还只是分散的资源,城市交通数字化之路建设的下一步目标就是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曾几何时,春运曾是中国经济发展与交通滞后的独特景观,如今,迅速增长的公路、铁路、民航运力让数以亿计的人们走得出去回得来,路网带我们走遍天涯海角5年来,大大小小的机场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机场设施的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让我们来看看机场的候机楼吧。几年前我国民用机场旅客航站建筑面积较小,给旅客乘机带来了很多不便,而现在候机楼不仅仅面积增加,而且技术含量也在明显提高。机场候机楼设计概念逐步多样化,前列式、指廊式及其它综合方式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北京首都机场、上海浦东机场、杭州萧山机场等机场的航站楼均采用大跨度钢屋架结构、预应力混凝土及高强度混凝土,外形各具特色,楼内柱间距大大增加,空间宽阔,流程通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机场现代化提供了有力保障。电子离港系统的广泛应用,结束了几十年来手工办理值机手续的历史,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了服务差错率,提高了服务质量。在登机口通过条形码阅读器扫描登机牌并自动记录旅客人数,优化了旅客登机程序。离港系统具有计算机自动分配飞机载量平衡的功能,确保载量数据的可靠性,对飞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电子离港系统为多柜台联办值机、无行李办理值机手续和多种旅客服务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随着技术的更新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成,离港系统具有的延伸服务潜力日益显现,已成为机场经营管理的可靠数据来源。民航交通的快捷,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乘飞机出行。今年春节前,在北京上学的小赵心情非常激动,因为她可以坐飞机回家过年了,几千公里的路程只需两个小时就到了。像小赵这样春节回家过年选择乘坐飞机的人群正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曾几何时,春运,这个中国经济发展与交通滞后结合形成的独特景观,带给许多人的是痛苦的回忆。如今,迅速增长的运力带给数以亿计的人们一个容易实现的渴望———回家过年,外出旅游。在这跨世纪的5年,我国铁路建设不断展开新动作,其风采和魅力日益显露。联接东北与华东的陆海通道,纵贯华北、华中和华南的洛湛通道,西安至南京的东西部新通道及投资仅亚于三峡工程的京沪高速铁路的相继建成通车。铁路每年完成客运量10亿人次左右,是1949年的10倍,“买票难”、“乘车难”的帽子被甩掉了。2000年12月18日,可以说是一个好日子,全长1262公里的京沪高速公路全线贯通。这是一条历时13载、用393亿元打造出的黄金路线。它不仅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六省市连成一线,在华北与华东之间形成了一条便捷、快速的公路运输大通道,还与京沈高速公路、沈阳至长春至吉林高速公路、沪杭甬高速公路相接,使京津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和长江三角洲融为一体,成为东部发达地区最有力的经济“助推器”。5年来,高速公路建设成就格外引人注目,东部地区省会与地市级城市间建立以高速公路为主的快速公路网已经基本完成。现如今,一条条高速路由中心城市辐射出去,密密织就了大城市圈,在中华大地上遍地开花。据悉,截至2001年底,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9453公里(不包括港澳台),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山东省高速公路里程达2077公里、河北1565公里,广东1500公里。2002年11月高速公路突破2万公里。到2005年,全国公路总里程将新增20万公里。到2010年,总长约万公里、纵贯东西和横穿国境南北的“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系统将全面建成。铁路在四次大提速之后,将于今年和2005年再进行两次大提速,并建成“三个中心”、“三个提速圈”。“三个中心”即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建成连接主要城市的快速客运网,总里程达14000~16000公里;“三个提速圈”即以中心城市为圆心,半径在500公里左右的城市间实现“朝发夕归”,半径在1200~1500公里实现“夕发朝至”,半径在2000~2500公里的实现“一日到达”。高速公路联网,铁路大提速,交通科技让我们体验时代的“快感”2000年9月15日,正值“两纵两横”三个重要路段中的京沈高速公路通车。之前,从北京到沈阳乘最快的一班火车要9个小时,汽车走102国道需18个小时,京沈高速公路开通后只要6个小时。京沈高速公路成为华北与东北之间最便捷的大通道。曾经是海空部队飞行员的赵先生,现在每次来往于沈阳与北京之间,都选择乘坐“虎跃”高速直达大巴。他说:“我喜欢那种风驰电掣的感觉,就好像我依然驾驭着战斗机在蓝天上飞。”“千里江陵一日还”。现在,从铁路的任何一个节点,1500公里内都可以夕发朝至,一日何止千里!过去,“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现在岭南的荔枝离开枝头不到6小时,已摆上西安的超市货架,进入寻常百姓家。曾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现在乘500吨轮渡可溯江入川,沿高速公路可直达锦城,蜀道已成康庄大道。当沈大、济青、沪宁、成渝、京石、京津塘等地高速公路迅速延伸之时,铁路建设早已按耐不住它时代的步伐。1995年10月,铁路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铁道部党组果断决策,提出了科技发展的十个现代化奋斗目标,逐步实现大宗货物运输重载化,旅客运输快速化,安全技术装备现代化,牵引动力电气、内燃化,车辆大型专业化,运营管理现代化和主要运输过程控制自动、半自动化,铁道结构重型化,养路、装卸、检修机械化,铁路设计施工现代化,铁路宏观决策科学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铁路技术体系。我国铁路提速拉开了帷幕。1997年4月1日,全国铁路第一次大提速在京沪、京广、京哈线实施。这次提速,全路运行时速达120-160公里的特快旅客列车有8对;夕发朝至列车78列。货物列车最高时速达80公里;京沪、京广线开行重载列车64对,首次推出了月开行达515趟的“五定”(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间,定运价)货运班列。1998年10月1日,第二次大提速使京广、京沪、京哈三大干线提速区段得到延展。2000年10月21日,以西部为重点的第三次大提速,使陇海、兰新、京九、浙赣等干线的运输能力全面提高。2001年10月21日开始正式实施铁路的第四次提速。在提速攻关的日子里,是我们的铁路工作者对全路的线路、桥梁、机车、车辆、通信、信号、安全装备等行车设备设施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更新改造。提速试验先在沪宁线、京秦线、沈山线、沈大线等线路上进行,数百名科技人员参加测试,取得10亿多个关键技术数据,为确保我国铁路全面提速的成功取得了科学依据。我国相继成功地开发出的“东风11”、“韶山8”和“东风4D”型快速客运机车,“新曙光”内燃动车组、准高速双层内燃动车组、“蓝箭”交流传动电动车组、“春城号”动车组、“中原之星”电力动车组,“先锋号”和“奥星”机车,新型产品研制之多之快,让人应接不暇。这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名副其实的“中华牌”机车车辆,在关键技术、制造工艺和整体技术水平上已经接近和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采用,新设备的不断研制成功,使我国铁路装备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成为了我国高速火车的动力源。科技进步使得铁路安全技术设备水平大幅度提高,为铁路提速保驾护航。通用式机车信号、列车自动停车装置和列车安全运行速度监控记录装置,车站计算机联索设备,客车红外线轴温检测装置,钢轨探伤仪,轨道动态检查仪,道口报警装置等安全设置,已在全路普遍推广使用,初步形成了列车运行监控和列车超速防护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高速公路,给我们的交通送来了时代节奏。铁路提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全路客票收入每年递增10%以上,1999年全路提前一年扭亏为盈。正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制造水平的提升为我国铁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科技进步,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原动力2001年6月29日在我国交通建设史上又可以说是一个好日子,望眼雪域高原,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在那天正式开工建设。而如今,全长1142公里,途经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与多年连续冻土地段550公里,翻越唐古拉山路段海拔最高达5072米的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青藏铁路已初具规模。其中,冻土地区建设铁路的技术性难题已基本解决。在青藏高原的高寒冻土地区修建铁路,是世界性工程技术难题。没有充分的科研成果是根本办不到的。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创造着我国乃至世界铁道建设史上的奇迹?铁道部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朱振升回答了这一问题:是我国工程技术人员为青藏铁路的修建提供着强大的技术后盾,是他们在海拔4780米的风火山常年冻土地区开展路基、桥涵、房屋试验与多年不间断的观测、研究,取得了1300多万个试验数据后,阐明解决冻土问题的核心是控制融沉和冻胀变形;提出冷却地基冻土,减少传入冻土的热量,保持冻土热稳定性的技术路线,从而为施工中解决冻土引起的线路病害找到了有效措施。铁道部发展计划司长期规划处林仲洪处长说,在今后的几年里,为了满足国家开发西部地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求,我们将在抓好青藏铁路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构建西部路网基本框架,完善“八纵八横”的铁路路网通道,加强跨越东西部主干线的建设;在城市密集区发展城际多线铁路,在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运输,在全国主要城市与港口构建15个专门的集装箱节点站,满足国家对能源输送与高附加值物资增长的需求。到2020年铁路总营业里程将达9万公里。1997年1月,“韶山8”型大功率客运电力机车牵引着我国自行研制的准高速客车,在北京环行线上开始启动。铁道部各级领导坐在试验车上,认真地注视着计算机屏幕上的各种数据变化和列车快速行驶时的平稳性能。当列车速度冲到公里/小时,并稳稳地行驶2公里后,铁道部傅志寰部长高兴地说:“我国列车已进入高速行列,这是我国铁路史上一个里程碑”。1998年6月,“韶山8”型电力机车牵引的快速列车在郑武线跑出了240公里/小时,成为当时“中国第一速”,新华社迅速向全世界播发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5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原动力,我国的交通状况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交通的高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中最引人注目的篇章。现今,每打开一本交通地图,铁路、公路、飞机航线所勾画的祖国交通网不免令人“眼花缭乱”。铁路“八纵八横”的框架给中国经济布下了一张好棋盘,以高速公路为主的快速公路网已见规模。数字化交通正在打造着“城市交通新理念”。据统计,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万公里,反映铁路运输效率的重要指标———运输密度达到每公里3000万吨,居世界第一。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0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高速公路里程达到了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民航机队的规模发展到1000多架,运输周转量达到了140亿吨公里,已经形成世界最大的民航市场。水运、集装箱吞吐量已经增长到2653万标准箱,其中上海港达到634万标准箱,稳稳地坐上了世界第5把交椅。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和客货运输总量规模迅速扩展及质量水平大幅提高,我国交通整体结构明显改善,5年来,我们已建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现代交通运输系统。交通是篇大文章,寥寥几千字又怎能囊括5年来我国交通事业的变化与发展。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我们交通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而这些正是科技服务于交通为其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要想富,先修路。科技作用于交通的意义更在于使得迅猛发展的交通事业有力地拉动了我国不发达地区区域经济的积极增长,逐步把我国经济推上了快车道。科技典范摊开中国铁路运营图,西藏自治区日前还是一片空白。如今,国家在“十五”计划中把建设青藏铁路列到新世纪重大工程中,在全国铁路横向大动脉———陇海线的西端又延长了1118公里。提起第一次上山,青藏铁路第五标段科技攻关组组长、青年路基专家王永义说:“当时已近年底,山上气候和环境条件极其恶劣,在决定上不上山时,采取什么技术时,众说不一。青藏铁路全长1118公里,其中多年冻土地段约600公里,海拔高于4000米的地段960多公里,青藏铁路将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和最长的高原铁路。昆仑山隧道地处海拔4600米以上的高原多年冻土区,其隧道施工究竟采用哪种合理的支护方法,始终是专家的科研课题。有人主张采用湿喷混凝土技术,可在国内多年冻土隧道从未有过实践,没有成熟的经验,一些专家持怀疑态度,所以设计要求采用模筑混凝土技术,但也没有绝对把握,况且在昆仑山隧道冻土含冰量高,围岩破碎,冻土开挖暴露时间过长会造成冰层融化和坍塌。王永义带领攻关小组迎难而上,他们与有关科研单位一道,选择了湿喷混凝土技术率先在全线开展攻关。通过大量室内及现场试验,终于在高寒低温及冻土条件下实现了湿喷混凝土速凝、早强、耐久,将其作为隧道临时支护及时封闭围岩裂隙,有效阻止了冰融速度,证实湿喷混凝土支护的可行性,填补了我国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房价高的原因在哪里?其一土地垄断说,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梁季阳委员说:“当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我国土地资源紧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大于供给,房价上涨是必然的。错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舆论导向。”房地产市场的病根在于土地垄断,在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土地是国家的,是地方政府垄断,就把土地审批权集中在中央,根据人民需要拿出相应部分开发房地,不给那些想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地方大员权利。据统计,目前十大房地产企业的土地储备规模超过3亿平方米,可供给各自开发七、八年,甚至超过十年。1998年至2008年十年间全国用于房地产开发土地,目前仍有近40%囤积在开发商手中。我们对囤积土地的开发商,束手无策,只能说明一些政府职能部门无能,真是悲哀。其二税收说,一套房子经过立项,建设配套,销售等诸多环节。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政协副主席万志给出答案:据初步统计,我国现阶段涉及房地产的税种有12项之多,涉及房地产的收费多达50项共62项。这62项属政府要调整的,让百姓住上房是政府要办的实事,62项税收也太惊人了吧。其三开发商说,建房应该是为中国的百姓,解决安家问题,可是目前开发商已经钻到钱眼里了,他们哪里是为人民,他们是在喝百姓的血呀。房地产实际利润是什么样子呢?任玉岭做过调查,一个国有成分占主要比例的企业老板说他的利润不止100%,而另一个从美国回来的房地产老板说他在美国的利润是在15%上下,回国内达到150%。中国的利润是美国的6倍以上,开发商说他没得这么多,巨大利润哪里去了。言外之意是什么?其四腐败说,今年1月10日,国务院出台了促进房地产平稳发展的通知。这次“两会”代表委员针对房价高的问题有提出不少好建议。不要让代表委员的话白讲,对房地产腐败问题要有像足坛扫黑那样,在房地界刮一场反腐风暴,对房地产行贿者和受贿官员全要绳之以法,使房价回到合理的市场价格。其五,政府决心说。前面所说的四点都是当前房价高的具体表现形式。而最重要的是政府的决心。关于人民生活,使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使国家稳定,强国富民是党和国家想做到的。我就想一个问题,这样一个让百姓高兴的大好事,地方政府怎么就这么难做到呢。就一个高房价的问题迟迟不能解决,这是为什么?最后让说一句孙子兵法中的一句话结束本文:“上下同欲者胜”。

①王日庠:《中美关系向何处去》,第119页、16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⑤宫力:《中美关系热点透视》,第286页~287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

到图书馆找找,按索引,关键字都行

优秀两会热点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嗯,这个还是要单独拿出来说一说。79

两会议案对政府行政进行机构改革成为热点关注议论话题。笔者认为,当前推进政府转型,需要明确以下几大理念。51-51免费论文网-网-欢迎您 理念之一:政府转型的基本趋势是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发展并成为核心职能 一般来说,世界各国都经历了政府转型过程。在市场经济国家,早期的政府职能范围非常有限,基本定位在“守夜人”的角色,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承担了调解社会经济供求关系职能。随着19—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市场失灵”的问题受到普遍重视,这些国家的政府逐步扩大了宏观调控、调解收入分配、维护公平竞争以及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职能。196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滞胀问题凸现,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带来的“政府失灵”问题成为新的焦点,结果引发了国有经济私有化的浪潮,并突破了一些传统上被认为属于自然垄断的领域,如电力、电信行业等。至此,这些国家的政府职能重点转向公共服务领域并趋于稳定,反映在公共支出结构上,转移性支出以及有关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福利性支出成为主体部分。 理念之二:必须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和和谐社会过程中,政府转型必须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理念之三: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社会管理型政府转变 传统计划经济的基本理念是将公共利益、公共所有、公共管理等同起来,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是控制经济社会的唯一主体;同时,由于否定市场,市场也就不在公共利益的考虑之中。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但传统体制及其理念的惯性依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功能的科学定位。 理念之四: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与监督制度是政府转型的关键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基本不存在独立的经济利益,虽然党政干部并非没有利益追求,但追求机制主要是取得“上级”对自己执行决策结果的认可。然而,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行政性分权和市场机制作用的扩大,不仅使政府及其部门之间具有了相对独立利益,而且也使权力与市场“交换”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我自己部分摘的 想看的话给你个网址吧

论我国可转换债券发行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摘要: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公司融资的金融工具,不但开拓了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而且繁荣和促进了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但由于其在我国起步晚,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我国可转换债券发行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000b6a3fed62关键字:可转换债券 上市公司 融资 可转换债券是债券的一种,它可以转换为债券发行公司的股票,通常具有较低的票面利率。从本质上讲,可转换债券是在发行公司债券的基础上,附加了一份期权,并允许购买人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将其购买的债券转换成指定公司的股票,从而弥补低利率的不足。然而,影响可转换债券收益的除了转券的利率外,最为关键的就是可转换债券的换股条件,也就是通常所称的换股价格,即转换成一股股票所需的可转换债券的面值。当要转换的股票市价达到或超过转券的换股价格后,可转换债券的价格就将与股票的价格联动,在股票上涨时,购买转券与投资股票的收益率是一致的,但在股票价格下跌时,由于转券具有一般债券的保底性质,所以转券的风险性比股票又要小得多。一、可转换债券市场的现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的可转债融资在20世纪90年代才真正出现,从2000年起,上市公司成为了可转换债券试点和实施的主要对象。2000年2月25日和3月14日虹桥、鞍钢两只规范化上市公司可转换公司债券终于面世,它标志着我国在金融创新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给证券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2001年4月底中国证监会在总结以上几家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并颁布了《上市公司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办法》及三个配套文件,为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奠定了较完备的法律基础。2006年5月《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出台,2006年7月27华发转债成功上市成为股改之后首支上市可转债,接着柳华转债,凯诺转债,招商转债也相继上市。近期发行的转债品种在票面要素上与股改前发行的品种没有太大变化,然而发行方式却有了明显改变,发行规模基本上全部向原有股东配售,放弃余额上网定价和网下配套。新券上市溢价幅度较大,平均溢价,超过股改前新券上市溢价幅度。从2008年融资方式来看,可转债已成为除定向增发外的主要融资渠道。据悉,深万科(000002)和江苏阳光(600220)均已在年初通过了证监会的发行审核,可以预见,一轮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的高潮即将在中国酝酿而成。二、我国可转换债券发行中存在的问题(一)政策因素制约过大可转换债券是证券市场高度发展的产物,它的正常运行离不开高效、健全的证券市场。但我国证券市场目前尚不够成熟,某些方面受国家计划制约,企业以何种方式在证券市场上筹集资金,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家政策。以宝安公司为例。从1992年起,处于试点阶段的股票市场日趋活跃,大量资金涌入股市,股票供不应求,导致股票飙升,牛市特征尽显。当时宝安公司业务迅速扩大,资金异常短缺,公司希望配售发行新股,但因国家对新股发行额度的限制而不能实现,因而丧失了在牛市中高价配售新股的机会,即丧失了可能获得的利益。为了筹集巨额资金,宝安公司推出了可转换债券。从宝安可转换债券发行后的实际情况看,如采用该公司原拟订的“期限为5年,年利率为8%,转换价为发行前一个月宝安股票平均收市价的110%,上市后即允许进行转换”等条款,那么其可转换债券的风险将会降低,也会有更多债券转换为股票,使之成为一只发行较成功的可转换债券,投资者和发行公司也将成为受益者。遗憾的是,由于受有关政策的制约,这一条款未能被接受。违背市场规律的后果,只能由投资者和发行公司来承担。(二)证券市场不成熟,可转换债券正常运行的环境尚不具备证券市场不成熟,股价大起大落,公司无法对自己股票的未来市场进行较准确的预测,这种情况下,发行可转换债券筹资,就必定会承受很大的风险。从严格意义上讲,可转换债券是证券市场高度发展的产物,在不成熟的证券市场是不适合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以南玻公司为例。做一下公司发行情况的简单介绍。南玻公司发行的B股可转换债券,就因B股市场的不确定性太大,导致B股未来市价预测失误,使公司付出了过高的筹资代价。如果南坡公司不发行可转换债券,而先发行债券,在债券快到期时,再发行B股普通股票,那么股东权益将不会被稀释,也不会付出过高的资金成本。(三)公司未将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理财的基本目标从实践结果考察,我国公司在制定可转换债券的各项条款时,均十分重视会计账面上的资金成本和债券的转换率,简单地认为会计账面上的资金成本越低越优、转换率越高越优。会计账面上的资金成本越低,公司获得的会计利润就越大;转换率越高,公司的还债压力就越轻,风险就越小。但是,公司会计利润最大化并不代表股东财富最大化。如果公司会计利润的增加是建立在股东权益稀释基础上,那么,这种利润的增加并不可取。宝安A股可转换债券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再者,对减轻公司还债压力的评价,离不开还债所付出的成本或代价。在公司理财中,重视经营者利益而轻视所有者利益,是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问题。这种现象如不制止,必然会损害公司所有者的利益。三、可转换债券规范化探讨解决可转换债券发行中的诸多问题已成为其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面针对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一)减少政策干扰,便可转换债券尽快按市场规律运行减少政策干扰,建议国家证券监管部门将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权、条款制定权等权利交给上市公司。如要控制额度,也可将它与配股额度捆在一起,由公司决定是直接配售新股还是发行可转换债券,国家只需从维护证券市场稳定发展、保护公司原股东和新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的角度,对发行公司进行监督即可。我国允许未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虽然目的是为了改善国企资本结构,增加国企融资途径,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未上市的股份公司,股票无市价,其可转换债券的转换价格难以合理地确定,这样势必会增大投资者和发行公司的风险。再次,未上市公司的股票不能在市场上流通,其可转换债券也就必然难以在市场上流通。笔者认为,国家在末上市公司中选择若干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决策,无论有何充分的理由,都是违背可转换债券运行规律的,因此应尽快促使未上市公司的上市工作。(二)完善和发展可转换债券市场我国债券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债券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因此我国债券市场尚需完善。首先,要为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发展定好位置。事实验证,可转换债券早已成为各国资本市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深受融资者和投资者的共同欢迎,因此,应使可转换债券市场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和有益补充;我国股票市场的波动特别大,引入可转换债券市场这种缓冲机制,为股市的稳定和金融的安全“保驾护航”;增加金融产品,促进机构投资者的大发展,满足各类基金对资产组合多样化的要求,降低资产的非系统性风险,促进机构投资者的大发展;支持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和发展,享受企业高速成长可能带来的收益;借鉴韩国KT集团的经验,为国有资本顺利退出铺就新的通道。 其次,构建我国的可转换债券市场体系。增加可转换证券的投资品种,促进可转换债券市场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产品的多样化,构建产品体系;放宽可转换债券发行条件,丰富可转换债券的发行主体,构建供方体系;培育和发展可转换债券投资基金,吸引更多资金进入可转换债券市场,构建需方体系;拓展可转换债券承销业务,推动可转换债券的评级和咨询服务,构建中介体系;以场内电子撮合交易为主,辅以场外柜台交易,尝试引入坐市商制,构建交易体系。(三)树立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股份公司的一切理财行为,均应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基本目标。将这一要求用于可转换债券筹资,就是要确保股东权益不被稀释。因为股东权益稀释往往是一种机会损失,在会计账上无法加以反映,所以这种股东权益稀释的机会损失,经常被公司经营集团忽视。如公司把股东权益是否被稀释放在首位,就不会产生因追求低资金成本而导致股东权益被稀释的损失。例如在牛市中,股票市价高起,公司有可能利用市场看好公司股票的心理,将可转换债券中的风险性资本收益率定得较高,而将固定的利息收益率定得较低。这样,公司就可获得节约利息支出,增加会计账面盈利的好处。但是,一旦股市由牛转熊,公司就会出现呆滞证券,造成股东权益稀释。在牛市中发行可转换债券,若以利润取大化为目标,则可能是可取的,但若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则可能是不可取的。与牛市相反,在熊市中,市场对股市未来多不看好,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固定利息收益率需定得较高才有利于它的发行。这样做不仅可有效地避免股东权益稀释,而且还有可能使股东权益增值。所以在熊市中发行可转换债券,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也许并不可取,但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则可能是可取的。毋庸置疑,可转换债券的实践与创新对于拓展上市公司融资渠道、丰富证券市场的品种结构等方面都有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然而,可转换债券本身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派生金融产品,再加上我国的可转换债券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它既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也潜伏着许多隐患,需要努力维护和促进它的发展,使可转换债券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展现它特有的魅力,焕发出新

任理轩: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 发布日期:2011-05-10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们又迈上了新的征程。“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内外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许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两会前夕,在人民网推出的“你最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调查中,社会保障、司法公正、反腐倡廉、个人收入、房价调控、医疗改革、物价调控、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教育改革位列其中。两会期间,这些问题也成为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话题,许多议案提案对此都有涉及。网友的关注、两会的热议,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体现了人们对过上更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也凸显了科学对待这些热点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课题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问题,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而逐步产生并日益凸显的,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一个现实国情。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日中国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就没有人民生活日见红火的生动景象。 然而,发展是一个过程,它不仅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而且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的,“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而随着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评判标准的深刻变化和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权利意识、公平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这些问题带来的困扰、造成的压力感受更明显,对尽快解决这些问题、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要求和期待更强烈。因此,我国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凸显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是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伴生现象。 问题是一种现象,因一定的客观条件而存在,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客观实际和人们主观认识相互作用的直接结果,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数量明显增多,表现更加复杂。我国在30多年的时间里走过了发达国家数百年才走完的历程,任务的叠加必然带来矛盾和问题的叠加,有的问题在多年发酵以后逐渐显现出来,有的问题在客观条件形成之时自然产生出来。尤其是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问题不仅数量多、表现在方方面面,而且形态多样、十分复杂。而现代科技和传播手段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大大强化乃至放大了这些问题,使之显得更加突出。 关系改革发展大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热点问题带有普遍性、综合性、代表性。分析一下人民网的调查结果不难发现:无论是社会保障、司法公正、反腐倡廉、个人收入、房价调控问题,还是医疗改革、物价调控、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教育改革问题,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都关系和影响大局。同时,这些问题都与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心理感受和幸福指数。 不同问题相互交织,解决难度明显加大。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形态多样,既有全局性的,也有局部性的;既有长期积累的,也有新近形成的;既有经济领域的,也有社会领域的;既有不同特点,也有共同之处。从总体上看,不同社会热点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强,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还有不少属于“两难”问题,它们彼此依存、彼此牵扯,往往“按下葫芦浮起瓢”。 容易引发对立情绪,甚至造成社会冲突。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热点问题是公众利益和情绪的集中体现与表达。有的社会热点问题“热”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加以妥善解决或者进行必要的降温。如果应对和处理不及时、不妥当,就很容易引起群众的不满和对立情绪,甚至演变成群体性事件。2010年,全国群体性事件呈高位运行状态,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由于对热点问题处理不当而引起的。 社会热点问题凸显及其新特点表明,我国改革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关口,难得机遇和严峻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同在。科学对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已经成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课题,成为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突出任务。而科学对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归结起来不外乎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也就是要弄清“怎么看”,明确“怎么办”。 在“怎么看”上增进共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清才能方向明。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十分复杂,正确认识并不容易,特别需要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立场、观点、方法正确,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形成正确认识;立场、观点、方法不对,必然陷入主观和片面,造成认识偏差。面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思想武器来加以认识。这样才能不断增进共识,为有效解决问题奠定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从这个前提出发,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呢? 理性地看。就是客观承认、积极面对。问题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会因为人们不承认而消失。事实上,世界上不少国家在特定的发展阶段都曾经出现过这样那样的社会热点问题,我国在经过30多年的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后社会热点问题凸显并不奇怪。因此,面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应当客观承认、积极面对。那种对问题视而不见、漠然置之的态度,那种闻问题而色变、视问题为洪水猛兽的态度,是不理性、不可取的,既不利于正确认识问题,更不利于有效解决问题。 严肃地看。就是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看问题应坚持实事求是,不放大,也不缩小;不言重,也不看轻。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都是大问题而不是小问题,切不可掉以轻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志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却把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看小了、看轻了、看淡了:或者认为它们同其他社会问题一样都是“问题”,没什么了不起;或者认为它们既然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就是“正常的”;或者认为“虱子多了不痒”、问题多了不愁,用不着太在意。这些认识需要及时改变。 全面地看。就是系统分析、整体把握。同其他事物一样,问题都是普遍联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复杂问题更是如此。要正确认识问题,就要对它全面地看:既要瞻前顾后,也要左顾右盼;既要总体把握,也要分清主次。如果“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很容易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比如,对于“看病难”问题,就可以从多个层面寻找原因——政府投入不足:2009年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仅占,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75%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55%的平均水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本应为“金字塔”型的医疗卫生体系,在我国却呈现为“倒金字塔”型,高新技术、优秀人才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城市的大医院,从而导致了“全国人民上协和”的现象;人们的心理因素:有些人的病在社区诊所和一般医院就能看好,却非得去找大医院的名专家,导致原本稀缺的优质医疗资源更加紧张;等等。所以,出现类似“看病难”的问题,很难说只有哪一个方面的原因。只有坚持从总体上进行把握,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进而推动问题的有效解决。 具体地看。就是区别对待、“就事论事”。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在性质、成因、形态上有某种相同和类似的方面,但不可能完全一样;即使是同一个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是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范围内的问题就在什么范围内解决,不能搞“一人生病,全家吃药”。比如,对于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和收入分配不公这两个问题,有的人简单地把它们都归结为体制机制不合理的结果。其实,这两个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不一样:社会保障总体水平不高,固然有制度设计相对滞后的原因,但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不具备实行“高福利”的现实条件;收入分配不公固然也有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原因,但主要原因在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到位,收入分配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把这两个问题的成因等同起来,势必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发展地看。就是看到变化、面向未来。社会热点问题与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必然随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因一定的客观条件而存在,也会因客观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从总体上看,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都是前进和发展中的问题,必将在前进和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解决。特别应当看到,党和政府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并在不断加大解决的力度。当然,解决任何问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面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应保持良好的心态,既不能动摇信心、看不到希望,也不能盲目乐观、不下大力气解决。 在“怎么办”上凝聚力量 行动是认识的指向,重行动才能出实效。对于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既要正确认识即弄清“怎么看”,更要有效解决即明确“怎么办”。弄清“怎么看”,最终是为了明确“怎么办”;明确了“怎么办”,又有利于进一步弄清“怎么看”。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怎么办”?总的来说要靠发展、靠统筹、靠实干、靠群众。 加快改革发展。社会热点问题凸显,从根本上说是发展不充分、不科学导致的。有效解决社会热点问题,根本途径就在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努力“做大蛋糕”,不断增加社会财富,才能为有效解决问题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切实“分好蛋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为有效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做大蛋糕”,应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分好蛋糕”,应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人民权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注重统筹兼顾。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数量多、涉及广,性质、表现、成因复杂多样,解决难度也大。这就要求我们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以战略思维、系统观念和全局视野进行通盘考虑,认真研究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主攻方向、重点任务、先后顺序、实施步骤、有效措施等,制定路线图,列出进度表,确保稳步、协调推进;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充分考虑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愿望、呼声、要求,把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与推进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防止顾此失彼;把科学精神和负责态度有机统一起来,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统筹规划又突出重点,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哪些问题已有解决的可能、可以尽快解决,哪些问题尚不具备解决的条件、需要逐步解决,防止急于求成。 坚持真抓实干。解决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实打实、硬碰硬的工作,不能靠拍胸脯、喊口号,也不能“等等看”、“慢慢来”。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和作风,主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掌握全面信息,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考虑群众的感受和感情,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雷厉风行、少说多做,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抓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一件事一件事地落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在这个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急事先办、小事快办,着力化解各种矛盾纠纷,避免把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为此,需要健全必要的工作机制、形成有力的工作措施,细化任务、明确责任,做到该哪个部门和岗位管的就归哪个部门和岗位来管,谁出了问题就追究谁的责任。同时,把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成效纳入干部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奖优罚劣、导向鲜明,切实改变回避矛盾、只说不练的现象。 紧紧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动力。解决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不能仅仅依靠一个、几个部门或一部分人,而需要依靠广大群众共同努力。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应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着力做好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的工作,特别要适应人民群众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新形势,畅通和拓宽渠道,搭建和丰富载体,健全和完善机制,方便人民群众反映意见和表达诉求;多做析事明理、解疑释惑的工作,把有关政策、所作努力讲清楚,把实际状况、面临困难讲明白,让人民群众深入了解问题的成因与实质,赢得人民群众对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理解和支持。最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树立人人有责、人人有权、人人共享的观念,积极建言献策,自觉履行义务,协力推动社会热点问题的有效解决,共同谱写幸福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关于2022两会热点论文

关于热点话题

1.关于这两年疫情的爆发,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停课封校让我们的生活受到影响,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并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方案和措施来处理

2.关于大学生创业备受关注

大学生毕业创业求职也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每年的毕业生越来越多,导致我们,就业压力大找工作困难,这些问题一直在面临,在就是对于毕业生创业申请创业补贴和贷款时,依旧门槛过高没有办法筹集资金,关于创业就业的相关政策还是需要有所改,激发青少年参与和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小康社会的共同目标,以共同富裕为己任,让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激发自己的奋斗目标

3.关于教育

我们每年都会出行对于教育改革,但是依然在贫困地区实现不了教育全体化,那些贫困偏远地区由于资源匮乏,没有好的教育环境,没有好的老师,应加大对于贫困地区支教老师的待遇,让有志青年参与进来有干劲,才能提升教育水平。

美好生活的憧憬

2022年两会重点议题(热点议题)是:

1、推动新技术发展和应用,尤其是对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发展建议。

2、相关的如何鼓励创新的政策会被讨论,如发展产业集群、促进产学研结合、鼓励创新型企业、保护知识产权、改变研究人员激励机制等。

3、如何推进区域规划和大城市群建设,推动京津冀一体化,缓解南北分化等也是长期热点问题。

4、由于当前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生育率降低,影响未来持续发展,如何推动人口增长预计也是热议问题。

两会议题关键词:

调查显示,反映民生期待的热词位居榜单前列。2022全国两会热词中,收入分配、住房保障、高质量教育、就业创业等热词备受网民关注,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综合对比近年两会调查数据,收入、住房、就业等一直是网民关注的焦点议题。网民期待代表委员带来更多、更具体的议案和提案,进一步补短板、解难题、兜底线。

以上内容参考凤凰网-2022全国两会十大热词 透露出这些美好期待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网-2022年全国两会,哪些热点值得关注

春节延长假期,全面放开生育,提高税收起征点,直播打赏有三天冷静期,给三胎家庭提供经济适用房这些议案都是比较热门的。

今年的两会的热点话题很多,可以说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说一下大家比较关心的六点。对于大学生也是应该要知道的。

  • 索引序列
  • 热门两会热点论文参考文献
  • 两会热点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优秀两会热点话题论文参考文献
  • 优秀两会热点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关于2022两会热点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