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诸子论文题目

诸子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诸子论文题目

论文如何定题目首先看是什么专业的题目其次根据专业和教授的口味来定题目尽可能不要大众化(一)选题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本科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长,选择适当的论文题目,但所写论文要与本专业所学课程有关。(二)查阅资料、列出论文提纲题目选定后,要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调研和进行实验,搜集、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提炼,然后列出详细的写作提纲。(三)完成初稿根据所列提纲,按指导教师的意见认真完成初稿。(四)定稿初稿须经指导教师审阅,并按其意见和要求进行修改,然后定稿。您的古代文学专业的论文具体题目是什么?准备往哪个方向写呢?有什么要求呢论文是需要多少字呢开题报告 任务书 都搞定了不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论文想写好,先要找好相关资料,列好大纲,确定好题目,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以下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供你参考 1 《诗经》分类研究(情诗、思妇诗、离别诗等)2 先秦诸子文研究(《论语》、《庄子》、《孟子》、先秦寓言等)3 屈原与楚辞研究(生平、悲剧成因、作品辨伪、思想与艺术等)4 中国文学批评史专家专著专论研究5 亡国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6 柳永词的雅和俗7 论柳永对苏轼词的影响8 苏轼的人品与词风9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10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11 论秦观词的艺术特色12 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13 《三国演义》和历史文学创作问题14 《水浒传》主题辨析15 汤显祖戏曲观的研究16 《聊斋志异》爱情题材论17 《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论18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19 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20 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21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22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23 李煜词评价之我见24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25 豪放大师苏轼的婉约词26 论关汉卿喜剧之“双璧”《救风尘》与《望江亭》27 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任选一部)中的女性艺术形象试论28 《三言》中爱情作品的反封建倾向29 《红楼梦》中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试论30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女性悲剧31 谈影视剧中历史题材作品的时代精神与当代意识32 论《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的艺术经验33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34 论《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35 论《牡丹亭》的杜丽娘形象36 论“三言二拍”表现的市民生活特色37 论《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38 论《桃花扇》的结构艺术39 论《儒林外史》对八股科举制的批判4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41 论论李汝珍的《镜花缘》42 论二晏词43 论苏轼的散文特色44 论陆游晚年的思想和诗歌创作45 从林逋的咏梅诗到姜夔咏梅诗46 辛弃疾词与南宋理学的关系47 论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48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49 论元杂剧中的李逵形象50 贾谊论51 《史记》人物传记所体现审美情趣52 《史记》人物传记中人物形象分析53 汉乐府诗分析54 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55 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56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57 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58 魏晋隐士与魏晋文学59 《世说新语》刻画人物60 魏晋南北朝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61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62 《西厢记》的传播63 元杂剧的题目正名64 元刊本杂剧中的角色问题65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66 三国演义的成书问题67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68 牡丹亭》的传播69 《红楼梦》中改名问题70 石头传说与贾宝玉形象71 石头传说与孙悟空形象72 传奇戏的文人化问题73 戏曲的案头化研究74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75 《桃花扇》中的女性问题76 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77 论辛词的英雄情节78 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79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80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81 “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82 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83 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84 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85 元散曲的艺术风格86 柳宗元的寓言创作87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88 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89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90 论杜牧的七言绝句91 论归有光的散文92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93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94 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95 论《西游记》的诙谐风格96 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97 《金瓶梅》人物论98 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99 “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100 王安石后期的诗歌101 论纳兰性德词102 苏轼词的主导风格103 《桃花扇》人物论104 秦观词的婉约风格105 《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106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107 论易安体108 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109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10 论晴雯形象的人性内涵111 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112 关汉卿性格浅析113 王维诗中的禅趣114 浅析王熙凤的理家才能115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116 试析《红楼梦》人物——惜春117 浅谈《莺莺传》的写情艺术118 论《窦娥冤》的艺术特色119 论苏轼元佑时期的创作特点120 浅论范进中举121 浅论林黛玉的性格122 苏轼词浅析123 浅析古人交友之道及现实意义124 浅析陶渊明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125 论陶渊明的矛盾思想126 浅谈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127 浅议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128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129 杜甫诗浅论130 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131 论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132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133 论晴雯134 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变化135 薛宝钗形象塑造浅析136 论李白的山水诗137 《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研究138 陶渊明与鸟(酒、自然等)139 王熙凤形象浅论140 浅析辛弃疾词中的豪壮之气141 论稼轩词的爱国主义精神142 浅析唐代诗人笔下的闺怨诗143 浅谈《金瓶梅》的讽刺艺术144 浅论李贺的诗风及成因145 浅谈陶渊明的人生价值观念146 浅析薛宝钗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147 浅论王维诗中的禅趣148 浅析鲁智深形象149 论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150 浅论苏轼诗中的自然美151 浅论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152 平儿形象分析153 浅析大历诗风154 浅论魏延的性格悲剧155 浅论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思想156 论范成大的田园诗157 论陆游作品中爱国思想的一贯性158 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159 《诗经》燕飨诗的场面描写160 《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161 《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162 《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163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164 《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165 《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166 《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167 宋玉赋试论168 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169 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170 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171 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172 论蔡邕的碑体文173 曹植诗风的衍变174 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175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176 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177 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178 《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179 《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180 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181 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182 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183 谢灵运山水诗的摹象特点184 宫体诗的女性描写185 论《文选》对诗的分类186 论南宋雅词187 《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188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189 王维诗中的禅趣190 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191 论盛唐时期绝句的特色192 论柳宗元的山水游记193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194 岑参边塞诗初探195 论李白的梦诗196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197 韩孟诗派的艺术追求198 晚唐苦吟派诗人的创作心态199 论中唐传奇的创作特色200 试论西昆体的艺术风格201 论欧阳修记体文的创作特色202 论苏轼诗203 论陆游的爱国诗204 论辛弃疾词对清词的影响205 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206 柳永词的语言特点207 苏轼对词境的开拓208 贺铸词的艺术个性209 论诚斋体210 宋末逸民诗初探211 王安石散文的写作风格212 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213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214 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215 《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216 《水浒传》的忠义观217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218 猪八戒形象分析219 论唐僧与孙悟空的矛盾冲突220 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221 《金瓶梅》的家庭生活描写222 《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223 《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224 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225 论词在元明时期的衰落226 宋江形象分析227 《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228 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229 “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230 李贽“童心说”的文学价值231 论《西游记》的成书232 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233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234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235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236 大观园的文化意义237 《红楼梦》的梦幻描写及其意义238 《长生殿》的爱情观239 《桃花扇》的结构艺术240 《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识241 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242 论清诗的宗唐宗宋之争243 论桐城义法244 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245 花间词的艺术成就246 《红楼梦》中的丫环群象247 论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248 论归有光的散文创作249 论清词中兴250 论晚唐的怀古咏史诗251 论常州词派的词学思想252 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253 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254 论明清小说题材的嬗变255 《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256 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257 道家虚静说对古代诗歌创作论的影响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1 《诗经》分类研究(情诗、思妇诗、离别诗等)2 先秦诸子文研究(《论语》、《庄子》、《孟子》、先秦寓言等)3 屈原与楚辞研究(生平、悲剧成因、作品辨伪、思想与艺术等)4 中国文学批评史专家专著专论研究5 亡国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6 柳永词的雅和俗7 论柳永对苏轼词的影响8 苏轼的人品与词风9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10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11 论秦观词的艺术特色12 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13 《三国演义》和历史文学创作问题14 《水浒传》主题辨析15 汤显祖戏曲观的研究16 《聊斋志异》爱情题材论17 《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论18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19 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20 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21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22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23 李煜词评价之我见24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25 豪放大师苏轼的婉约词26 论关汉卿喜剧之“双璧”《救风尘》与《望江亭》27 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任选一部)中的女性艺术形象试论28 《三言》中爱情作品的反封建倾向29 《红楼梦》中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试论30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女性悲剧31 谈影视剧中历史题材作品的时代精神与当代意识32 论《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的艺术经验33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34 论《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35 论《牡丹亭》的杜丽娘形象36 论“三言二拍”表现的市民生活特色37 论《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38 论《桃花扇》的结构艺术39 论《儒林外史》对八股科举制的批判4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41 论论李汝珍的《镜花缘》42 论二晏词43 论苏轼的散文特色44 论陆游晚年的思想和诗歌创作45 从林逋的咏梅诗到姜夔咏梅诗46 辛弃疾词与南宋理学的关系47 论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48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49 论元杂剧中的李逵形象50 贾谊论51 《史记》人物传记所体现审美情趣52 《史记》人物传记中人物形象分析53 汉乐府诗分析54 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55 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56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57 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58 魏晋隐士与魏晋文学59 《世说新语》刻画人物60 魏晋南北朝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61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62 《西厢记》的传播63 元杂剧的题目正名64 元刊本杂剧中的角色问题65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66 三国演义的成书问题67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68 牡丹亭》的传播69 《红楼梦》中改名问题70 石头传说与贾宝玉形象71 石头传说与孙悟空形象72 传奇戏的文人化问题73 戏曲的案头化研究74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75 《桃花扇》中的女性问题76 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77 论辛词的英雄情节78 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79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80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81 “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82 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83 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84 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85 元散曲的艺术风格86 柳宗元的寓言创作87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88 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89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90 论杜牧的七言绝句91 论归有光的散文92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93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94 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95 论《西游记》的诙谐风格96 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97 《金瓶梅》人物论 98论纳兰性德词99 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100 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去看看吧,希望能帮到你,^_^

语副词研究 郭振 摘要:副词是一种半虚半实的词。它们能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否定作用等,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用作句中的次要成分,这是它近似实词的一方面;但是它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同时有不能用作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也不能用作宾语、定语,这是她同其他各类虚词性质相近的一方面。 关 键 词: 来源 ;发展变化 ;语法特征 Abstract: The adverb is one kind of half empty half solid word. They can express the behavior, the movement or the nature, the condition degree, the scope, the time, the possibility, the denial function and so on, have certain glossary significance, can serve as in the sentence independently the accessory constituent, on the one hand this is it is approximate the full word; But it cannot alone express one material object, one kind of truth or one kind of real situation; Simultaneously has cannot serve as the sentence the principal constituent: Subject, predicate; Also cannot serve as the object, the attribute, on the one hand this is she with other each kind of function word nature close. Key words : Origin ; Development change ; Grammar characteristic 副词是一种半虚半实的词。它们能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否定作用等,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用作句中的次要成分,这是它近似实词的一方面;但是它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同时又不能用作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也不能用作宾语、定语,这是它同其他各类虚词性质相近的一方面[1]。在这里我们把能修饰动词、形容词、名词性谓语,在句中作状语或补语的单音虚词或复合虚词的词叫做副词。副词一般只能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其它副词前作状语,一般不能和名词组合[2]。本文根据上述标准,从汉语中副词的来源、发展变化以及在现代汉语中的语法特征和一些特殊用法为切入点比较系统地对汉语副词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一 副词的来源 关于副词的来源可以分为两大的部分: 一 实词虚化是单音副词的主要来源 1. 由实词本义直接引申虚化为副词。主要指由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直接虚化为副词。 a. 名词→副词(箭头前面的是本义,后面的是引申义。 下同) 早:早晨→很早、尽早、早点儿 A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古文观止-瘗旅文-王守仁) B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周书-召诰第十四) C 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先秦诸子-儒-春秋三传-春秋左传-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D 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先秦诸子-儒-春秋三传-春秋左传-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E 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先秦诸子-道-庄子-外物第二十六) “早”的本义只指“早晨”这一时段,如A,而例BCDE中的“早”并非指“早晨”这一时段, 而是“很早”或“较早”的意思。 首:头→首先、开始、第一 A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经-伯兮) B 初,吴王首反,并将楚兵,连齐、赵。 (汉书-荆燕吴传) C 余爱司空表圣《诗品》,而惜其祗标妙境,未写苦心;为若干首续之。(清·袁枚-续诗品) D 体同而事核,辞清而理哀,盖首出之作也。(文心雕龙卷十三·哀吊) E 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史记-宋微子世家第八) “首”由“头”义引申虚化为副词,如A。人初生头先出,故可引申为“首先”、“开始”之义,如BCD。《方言》:“人之初生谓之首。”而E则是“第一”的意思。 b. 动词→副词 滋:增益→越发、更加 A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春秋三传-春秋左传-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B是以窦太后滋不说。(左传·隐公元年) C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孟子-告子章句下) D若能为旱,焚之滋甚。(春秋三传-春秋左传-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滋”由“增益”的“加多”义如A引申虚化为“越发”、“更加”如BCD。 c . 形容词→副词 劣:弱、少→仅仅、刚刚 A薄劣东风,夭斜落絮,明朝重觅吹笙路。(元-张翥-踏莎行) B释鞍就穴直上,可百余仞,石路逶迤,劣通单步。(水经注-渭水) “劣”有“弱、少”义,如A,当它转化为副词以后,仍存有这一语义;但已经不是对事物的形容,而是对动作行为的限定,如B。 d. 数词→副词 A天子大说,赐南越大臣印绶,一用汉法。(汉书·终军传) B鲁哀公问舜于孔子,孔子不对。三问,不对。(荀子·哀公) C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中庸-第十三章) “一”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向来指事物的本源,事物的统一体,在A中虚化为“完全、全都”。 “三”在古汉语中表示“多次”,是约定俗成的用法。而C中的“四”也是多次的意思。 2. 由实词间接引申虚化而来 a. 实词由其本义先引申出新义,这个新义并不改变原词性,然后再引申虚化为副词。 本:草木的根→根基、根源→本来、原来 A是以广以平,则不丧本茎。(吕氏春秋·辩土) B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C仆本寒乡士,出身蒙汉恩。(南北朝-鲍照-代东武吟) “本”是其本义,指草木的根。“本”并不是由“草木的根”直接引申虚化为副词的,而是 先引申为“根基、根源”义,由此再引申虚化为“本来、原来”义。 日:太阳→白天、一天→日益、日渐 A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明-张煜言-八月辞故里) B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王国维-人间词话) C故农战之民日寡,而游食者愈众。(商君书·君臣) 因为有“太阳”才能称得上“白天”,这是“日”由“太阳”义引申出“白天”义的重要因素;因为自然界的规律是日复一日,所以才有可能虚化为“日益、日渐”。例中的“日寡”和“愈众”对举为文,尤可看出“日”的“愈益”义。 总:捆束→聚合→全都 A婉兮娈兮,总角兮。(诗·齐风·甫田) B其水三泉奇发,西北流,总成一川。(水经注·汾水) C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东坡全集·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总角”,指把头发结扎成角状的髻;“总”是“捆束”的意思。“捆束”是把分散的东西聚拢在一起,故可以引申为“聚合”义,如例,分散的东西聚合在一起,自然成为一个整体;而这一整体又蕴含着原来分散的个体。这就给“总”引申虚化为副词的“全都”义提供了嬗变的条件。例中的“总相宜”,意为淡妆亦相宜,浓抹亦相宜,“总”统摄“淡妆、浓抹”。 b. 实词在由其本义引出新义时改变了词性, 然后再引申虚化为副词。 遽:驿车→疾速→立即、赶快 A吴、晋争长未成,边遽乃至,以越乱告。(国语·吴语) B夫子何为遽?国家得无有故乎?(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C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吕氏春秋·去宥) “遽”是古代传递紧急信息的快车。由“遽”的功能特性引发出形容词“疾速”义,再由“疾速”义引申虚化为副词“立即、赶快”义。 背:脊背→背对→暗中、背地里 A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周易·艮) B王背屏而立,夫人向屏。(国语·吴语) C当交颜而面从,至析离而背毁者,伪人也。(抱朴子·外篇·行品) “背”由“脊背”引申为“背对”,再引申虚化为“暗中、背地里”义,容易理解,不赘述。 c. 由实词假借而来 由实词假借为副词是副词的又一来源。“还”本义是“返回”,假借为“旋”,义为“迅疾、很快”;“阳”本义为“明亮”,假借为“佯”,义为“假装”等等。 二 从结构上看复合副词的构成[3] 除了单音副词外,在古汉语中还有为数不少的复合副词。复合副词早在先秦就已产生,汉代以后则大量出现。考察复合副词的结构,大抵有如下三种类型。 1 联合式 由两个同义或近义的副词连用构成。 A 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史记-张仪列传) 这类复合副词在组合时,其前后位置有的可以互换,“犹尚”也可作“尚犹”。《陈书·裴蕴传》:“我去尚犹未克,鼠窃安能济乎?” 2 后置式 由副词与助词相结合而构成。 A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文心雕龙卷二·征圣) B幽寺寻僧,逸兴岂知俄尔尽。(古代蒙学-声韵启蒙-卷下-二萧) C别卿已来,倏焉二载,吾所缀文,已成一集。(魏书·崔挺传) D比来朝廷或有事赐与,皆缘征发,须是优恩,若寻常则无此例。(旧唐书·裴度传) E正参参欲住,轻衫掠处,又特地,因风起。(王国维-水龙吟) 后置式复合副词的产生跟助词出现的早晚有关。助词“然”、“焉”、“尔”等出现较早,所以副词跟这些助词结合后形成的复合副词也出现得较早。助词“来”、“地”等较晚见,与其相关的复合副词也出现得较晚。 3 重叠式 由单音副词的重叠连用而构成。 A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古文观止-卷08:唐文) B珑珑金锁甲,稍稍城乌绝。(曹邺-成名后献恩门) C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贼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文选·司马迁:报任安书) D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於此矣。(史记-秦始皇本纪) E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庄子-胠箧第十) 由重叠方式构成的复合副词,大多表示对所述事实周遍性的强调,或者表示对动作行为频度的强调。副词能够重叠连用而构成复合副词的为数不多,大抵只是在表示时间、状态、范围、程度中的少数副词。 二 副词在近代汉语中的变化 近代汉语副词的发展变化是多方面的, 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分析这种发展变化。把近代汉语副词作为一个断代平面的系统来看,其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与上古、中古汉语相比,近代汉语中产生了大量的新的副词,而有些上古、中古汉语中的常用副词则已消失或走向衰落;与现代汉语比较,则又有不少副词已经衰亡或只保留在书面语中或某些方言中。有些副词,既不见于上古、中古汉语,现代汉语中也不再使用,而是只见于近代汉语,甚至近代汉语中的某一个时期。如“不方、重重、次第、大须、的毕、都来、端的、非分、干当、故故、恒常、火急、即渐、看、苦死、蓦、偶自、权时、塞、煞、甚生、相将、旋旋、一纳、只首、白干、大段、大故、大小、都自、多少、不成”等等。例如: 1‧慈母意,总恩怜,护惜都来一例看。 2‧只是如今这般人,已是大段好了。 3‧圣人虽说他不是,然亦不大故责他。 4‧老婆道:“嗔道恁恁久惯老成!原来也是个意中人儿,露水夫妻。” 5‧脚踏这一段了,又看第二段。如此逐旋捱去,捱得多后,却见头头道理都到。 6‧兵行雾中,直到夹寨下营,梁军兀自睡卧未起。 正是这些副词的广泛使用,使得近代汉语副词从整体上显示出一种明显的时代特色。 就近代汉语本身这一历史阶段来看,副词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比较晚唐五代、宋代、元代、明代四个不同时期的副词,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变化,总是有些副词消亡或走向衰落,同时又不断地有新的副词产生。如《敦煌变文集》中的副词“都来(表强调语气)、不方、非分、非甚、火急、急手、镇、镇长”等,宋代以后就不大使用了。《朱子语类》中的“大段、大故、终始、将间、逐旋”等,元代以后又不大使用了。《金瓶梅词话》中的“要便、生死、只顾、只个、嗔道、干净、稳定”等,明代以后也不大使用了。不同时代新产生的副词如《敦煌变文集》中的“好生、甚生、当即、眼看、苦死、偏偏”等;《朱子语类》中的“大段、大故、怪、顶、重行、白、白地、平白”等;《新编五代史平话》中的“兀自、大举、正在”等;《金瓶梅词话》中的“老、绝、越发、只当、要便、趁早、苦死、左右、死活、管定、恒是、想必、好歹”等[4]。正是因为不同时代都有一些原有副词消亡和一些新的副词产生,所以在近代汉语的不同时期里,整个副词系统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别。当然,仅就四种文献中的副词所显示出来的差别看,不排除方言的影响,还有因文献的文体和内容的不同带来的副词使用方面的差异,但参考不同时期的其它有关文献,这种差别主要还是副词系统的历时发展演变的反映。 三 现代汉语中副词语法特征以及一些特殊的用法 关于现代汉语中副词的语法特征我把它分成以下三点: 1、副词都能做状语,大多数副词还可以充当句首修饰语。(这一点古今相同)比如: 也许她已经走到半路上。 难道这种产品还受欢迎吗? “已经”、“还”修饰句中位于,“也许”、“难道”是句首状语,修饰全句。少数副词可以充当补语。比如:坏透了 糊涂透顶 感慨万千 好得很 好极了。 2、副词是附着性的,大多数不能单用[5]。 比如问“味道怎么样?”只能回答说“好”或“很好”,不能说“很”。只有一部分副词,比如“不”、“别”、“没有”、“马上”、“也许”、“大概”、“一点儿”等可以单用,比如: 什么时候出发? 马上。 你去吗? 不,我不去。 3、有一部分副词能起关联作用。既可以独用,也可以合用。 a、独用:说了又说 打不赢就走 说清楚再走 不去也可以 这样更没有道理 b、合用:又白又胖 不偏不倚 越忙越乱 既聋又哑 也好也不好 非去不可 c、和连词配合使用:不但……还 只有……才 既然……就 除非……才 如果……就 即使……也 虽然……却 不论……都 同时在现代汉语中副词一般来说是不能修饰名词,但是也有一些特殊的用法,不过被修饰的名词却有特殊之处,或者具有特定的语义基础,或者是功能发生了转化[6],例如: 真快,又星期天了。 我们要站在时代的最前沿。 小张长得很帅,就是太奶油了一些。 他真男人! 他真女人! 例中的名词义本身具有顺序义,是循环时间名词:星期一 ——星期二——……星期天——星期一,例中的名词“前沿”具有“量度”义,例中的名词都可以认为是性状化,因为它的性质可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奶油——缺乏阳刚气 男人——充满男子汉气概(例注意是“他”而非“她”)女人——做事办事很女性化。 参考文献 : [1]. 赖先钢《语言研究论稿》学林出版社 2005年2月 [2]. 郭锡良 《古代汉语讲义》 《电大教育》编辑部 [3]. 黄珊《古汉语副词的来源》1996 [4]. 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简论》1994 [5]. 张斌 《新编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7月 [6]. 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3年9月 致谢: 这篇论文历时半年终于定稿,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文会堂老师的精心指导。文老师从去年11月份选题开始,首先在我构思之初加以诱导、启发,帮助我确定写作方向;然后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为我提供参考书目,并对论文的初稿、二稿进行不厌其烦的修改,事无巨细,认真负责。在此,我深表感谢一 副词的来源 关于副词的来源可以分为两大的部分: 一 实词虚化是单音副词的主要来源 1. 由实词本义直接引申虚化为副词。主要指由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直接虚化为副词。 a. 名词→副词(箭头前面的是本义,后面的是引申义。 下同) 早:早晨→很早、尽早、早点儿 A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古文观止-瘗旅文-王守仁) B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周书-召诰第十四) C 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先秦诸子-儒-春秋三传-春秋左传-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D 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先秦诸子-儒-春秋三传-春秋左传-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E 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先秦诸子-道-庄子-外物第二十六) “早”的本义只指“早晨”这一时段,如A,而例BCDE中的“早”并非指“早晨”这一时段, 而是“很早”或“较早”的意思。 首:头→首先、开始、第一 A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经-伯兮) B 初,吴王首反,并将楚兵,连齐、赵。 (汉书-荆燕吴传) C 余爱司空表圣《诗品》,而惜其祗标妙境,未写苦心;为若干首续之。(清·袁枚-续诗品) D 体同而事核,辞清而理哀,盖首出之作也。(文心雕龙卷十三·哀吊) E 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史记-宋微子世家第八) “首”由“头”义引申虚化为副词,如A。人初生头先出,故可引申为“首先”、“开始”之义,如BCD。《方言》:“人之初生谓之首。”而E则是“第一”的意思。 b. 动词→副词 滋:增益→越发、更加 A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春秋三传-春秋左传-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B是以窦太后滋不说。(左传·隐公元年) C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孟子-告子章句下) D若能为旱,焚之滋甚。(春秋三传-春秋左传-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滋”由“增益”的“加多”义如A引申虚化为“越发”、“更加”如BCD。 c . 形容词→副词 劣:弱、少→仅仅、刚刚 A薄劣东风,夭斜落絮,明朝重觅吹笙路。(元-张翥-踏莎行) B释鞍就穴直上,可百余仞,石路逶迤,劣通单步。(水经注-渭水) “劣”有“弱、少”义,如A,当它转化为副词以后,仍存有这一语义;但已经不是对事物的形容,而是对动作行为的限定,如B。 d. 数词→副词 A天子大说,赐南越大臣印绶,一用汉法。(汉书·终军传) B鲁哀公问舜于孔子,孔子不对。三问,不对。(荀子·哀公) C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中庸-第十三章) “一”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向来指事物的本源,事物的统一体,在A中虚化为“完全、全都”。 “三”在古汉语中表示“多次”,是约定俗成的用法。而C中的“四”也是多次的意思。 2. 由实词间接引申虚化而来 a. 实词由其本义先引申出新义,这个新义并不改变原词性,然后再引申虚化为副词。 本:草木的根→根基、根源→本来、原来 A是以广以平,则不丧本茎。(吕氏春秋·辩土) B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C仆本寒乡士,出身蒙汉恩。(南北朝-鲍照-代东武吟) “本”是其本义,指草木的根。“本”并不是由“草木的根”直接引申虚化为副词的,而是 先引申为“根基、根源”义,由此再引申虚化为“本来、原来”义。 日:太阳→白天、一天→日益、日渐 A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明-张煜言-八月辞故里) B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王国维-人间词话) C故农战之民日寡,而游食者愈众。(商君书·君臣) 因为有“太阳”才能称得上“白天”,这是“日”由“太阳”义引申出“白天”义的重要因素;因为自然界的规律是日复一日,所以才有可能虚化为“日益、日渐”。例中的“日寡”和“愈众”对举为文,尤可看出“日”的“愈益”义。 总:捆束→聚合→全都 A婉兮娈兮,总角兮。(诗·齐风·甫田) B其水三泉奇发,西北流,总成一川。(水经注·汾水) C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东坡全集·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总角”,指把头发结扎成角状的髻;“总”是“捆束”的意思。“捆束”是把分散的东西聚拢在一起,故可以引申为“聚合”义,如例,分散的东西聚合在一起,自然成为一个整体;而这一整体又蕴含着原来分散的个体。这就给“总”引申虚化为副词的“全都”义提供了嬗变的条件。例中的“总相宜”,意为淡妆亦相宜,浓抹亦相宜,“总”统摄“淡妆、浓抹”。 b. 实词在由其本义引出新义时改变了词性, 然后再引申虚化为副词。 遽:驿车→疾速→立即、赶快 A吴、晋争长未成,边遽乃至,以越乱告。(国语·吴语) B夫子何为遽?国家得无有故乎?(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C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吕氏春秋·去宥) “遽”是古代传递紧急信息的快车。由“遽”的功能特性引发出形容词“疾速”义,再由“疾速”义引申虚化为副词“立即、赶快”义。 背:脊背→背对→暗中、背地里 A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周易·艮) B王背屏而立,夫人向屏。(国语·吴语) C当交颜而面从,至析离而背毁者,伪人也。(抱朴子·外篇·行品) “背”由“脊背”引申为“背对”,再引申虚化为“暗中、背地里”义,容易理解,不赘述。 c. 由实词假借而来 由实词假借为副词是副词的又一来源。“还”本义是“返回”,假借为“旋”,义为“迅疾、很快”;“阳”本义为“明亮”,假借为“佯”,义为“假装”等等。 二 从结构上看复合副词的构成[3] 除了单音副词外,在古汉语中还有为数不少的复合副词。复合副词早在先秦就已产生,汉代以后则大量出现。考察复合副词的结构,大抵有如下三种类型。 1 联合式 由两个同义或近义的副词连用构成。 A 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史记-张仪列传) 这类复合副词在组合时,其前后位置有的可以互换,“犹尚”也可作“尚犹”。《陈书·裴蕴传》:“我去尚犹未克,鼠窃安能济乎?” 2 后置式 由副词与助词相结合而构成。 A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文心雕龙卷二·征圣) B幽寺寻僧,逸兴岂知俄尔尽。(古代蒙学-声韵启蒙-卷下-二萧) C别卿已来,倏焉二载,吾所缀文,已成一集。(魏书·崔挺传) D比来朝廷或有事赐与,皆缘征发,须是优恩,若寻常则无此例。(旧唐书·裴度传) E正参参欲住,轻衫掠处,又特地,因风起。(王国维-水龙吟) 后置式复合副词的产生跟助词出现的早晚有关。助词“然”、“焉”、“尔”等出现较早,所以副词跟这些助词结合后形成的复合副词也出现得较早。助词“来”、“地”等较晚见,与其相关的复合副词也出现得较晚。 3 重叠式 由单音副词的重叠连用而构成。 A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古文观止-卷08:唐文) B珑珑金锁甲,稍稍城乌绝。(曹邺-成名后献恩门) C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贼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文选·司马迁:报任安书) D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於此矣。(史记-秦始皇本纪) E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庄子-胠箧第十) 由重叠方式构成的复合副词,大多表示对所述事实周遍性的强调,或者表示对动作行为频度的强调。副词能够重叠连用而构成复合副词的为数不多,大抵只是在表示时间、状态、范围、程度中的少数副词。

先秦诸子论文题目

语录体的先秦诸子散文有《论语》《墨子》等。先秦诸子散文发展三阶段: 春秋末期: 《论语》《墨子》语录体为主 战国中期:《孟子》《庄子》语录体向专题论文发展 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专题论文第一阶段:《论语》《墨子》 语录体为主 《论语》:主要是记孔子言行的书,有孔子弟子所记.语言接近口语(师生谈话录),没有过多修饰. 《墨子》:此书也是墨子弟子所记.文章质朴,较少文采,但逻辑性强,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理,是说理文的一大进步. 第二阶段:《孟子》《庄子》 语录体向专题论文发展 《孟子》:实则仍为语录体,但《孟子》是当场纪录,作者就是孟子.是一本集体著作,其中大量采取对话,双方都有所辩驳,大大促进了散文向论文体发展. 《庄子》:有的仍含有辩驳的影子,但有些篇章带有驳论,论辩,对答,正面阐明自己的观点.开始演变为专题论文,中国的论文真正地确立了. 第三阶段:《荀子》《韩非子》专题论文 《荀子》:其文多长篇大论,大抵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韩非子》:其散文特点锋芒锐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 1,摆脱了语录体,成为专题论著. 2,不是一个学派的集体著注,而是一个学者的个人论文集. 3,不是以驳论文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述为主.

如果以西方哲学的解释模式与框架来看待中国哲学史上的庄子哲学,庄子的人格理想内容似乎并不见容于西方“哲学”这一学科的尺度标准。因此胡适之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这本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中谈到庄子哲学,竟取了《庄子》中的“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比附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胡适说:“这十一个字竟是一篇‘物种由来’。他说万物本来同是一类,后来才渐渐的变成各种‘不同形’的物类。却又不是一起首就同时变成了各种物类。这些物类都是一代一代的进化出来的,所以说‘以不同形相禅’。”⑴这种以西方哲学为标准裁剪中国思想内容,起了削足适履的不良后果。事实上,中国哲学的主要着重点始终不像西方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哲学那样,主要重于形而上的冥思,正如牟宗三先生所概括的,“中国哲学,从它那个通孔所发展出来的主要课题是生命,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命的学问。它是以生命为它的对象,主要的用心在于如何来调节我们的生命,来运转我们的生命、安顿我们的生命。”⑵由此对中国哲学的解释,便更应该有自己的侧重点,方能避免使中国哲学史沦为西方哲学观念的一个异域变种。庄子的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汉、魏晋“黄老”并称转而为“老庄”并称,老庄之学在魏晋玄学中扮演了一种重要的角色,并且真正开始渗进中国文人的骨髓。《庄子》以其汪洋恣肆、瑰丽多姿的文辞深深地吸引了历代文士,而庄子所提出来的人格理想,超然适己的生活精神,更是深刻地参与构建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本文以《庄子》的内七篇思想为主,旁及外杂篇中与内七篇思想相契合、印证的文字,从对庄子的人格理想的产生原因开始,分析庄子的出世隐逸型人格的特征,讨论庄子的人格理想的哲学基础,具体内涵。一、政治动荡与礼崩乐坏背景中的人格理想 庄子所处的战国时代,适“道术将为天下裂”的时代。庄子说:“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返,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⑶这一时期,也是世界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age)。雅斯贝尔斯说,公元前一千年内,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四大古代文明,都进行哲学的突破性发展,人类文明从原始阶段进入高级文化阶段,并各自形成特殊的文化传统。⑷“轴心时代”的中国,大体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政治社会上的政局动荡,与文化思想上的礼崩乐坏。在人类历史上,大凡社会转型,矛盾加剧,必然激发人新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催生新的文化体系与人格精神。这一时代,正如孟子说的,“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儒道墨等百家蜂起,纷纷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刚健有为人格,道家的适己无为人格,也各有其代表性之典型人物。庄子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提出他的人格理想并践行他的人格理想。庄子所处的战国中晚期,以周礼为根本制度而延续了数百年的政治格局,早在春秋时期便已经开始崩坏,而到了庄子时代则到了最后溃亡的前夕,社会处于激烈动荡之中,诸侯战争,臣下弑君之事层出不穷,道义被赤裸裸的暴力代替。这样的时代,容易让人产生对政治的憎恶感,乃至对生命变幻,人生无常的绝望感。庄子的无为适己,与这样的政治局面直接相关。当政治暴力发展到可以极大地随意地摧残个人生命的时候,个人的抗争变得微不足道形同尘芥,这时便只有被逼转入个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以求得精神世界的舒展与张扬。庄子以后的历史上,中国文人拥抱老庄之学,走向上水田园的时候,往往就是在面对政治,个人的力量苍白无力,由拯救的激情转入绝望的时候。现存的《庄子》一书中,多次写到战争、内讧、弑君。《逍遥游》、《齐物论》、《人间世》、《让王》诸篇,都有战乱记载的痕迹,可见时代现实对庄子思想的刺激及其形成的影响之大。庄子对这一系列的战争以一句著名的话作为总结:“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他说:“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耶?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则不乃窃齐国,并与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⑸面对这样的政治局面,庄子愤怒而且无奈。他的理想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反动。在《马蹄篇》中,描述了庄子的理想社会:“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⑹ 这种思想,根源于老子所说的理想世界。老子的理想世界描述为:“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⑺庄子的“至德之世”,没有政治与道德规范的约束,它是一种原始的、自然的、亲切的生活状态,没有生活的负累,更没有政治,没有战争,人的精神世界是原始的、朴实无华的。老子庄子对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的描述,我们不能理解为那是他们真的认为可以达到的状态,而应该理解为,那是他们心目中与他们的精神世界相契合的理想环境与理想状态。从庄子对“至德之世”的描述我们可以极其明显地感受到他对现实政治的憎恶,乃至对政治本身的憎恶。政治与文化上的礼崩乐坏之后出现的是百家争鸣的局面。新兴的“士”这一阶层纷纷提出政治理论进入政治实践,“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⑻百家诸子的理想,大多是获用于王侯将相,以推行他们的治国理论与道德教诲。孔孟在诸侯国之中奔走游说仁义道德,墨子学派辗转列国劝说兼爱非攻。而庄子则开辟了一条彻底为己适己之路,把人生的意义与目标转向内在,转向精神世界的超越。《史记》记载,庄子“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庄子曾经拒绝过楚威王的招揽。“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⑼这种以政治为污泥浊水,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的超然洒脱的精神境界,极为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文人。人们往往把这种反政治的隐逸精神,上溯到许由洗耳,伯夷叔齐采薇,老子出关的隐逸传统。反政治的人格导向是隐逸的文化心态。即“出世”。在赵国时代的政治理论中,健康的政治生活不外乎兴教化与立法度。而庄子齐万物,否认教化的意义,因此正如钱穆先生所说的,“在庄周思想中,政治事业遂若成为多余之一事。”⑽《庄子》中的政治理想,为反政治的。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曰:“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也。”⑾其中道家老子多有治国之言,而庄子“务为治”的色彩似乎最淡。孔子虽然不满于“今之学者为人”,追求“古之学者为己”,但是其“为己”之学与庄子的“适己”之学不同,在于孔子还是强烈地希望他的学说能够运用于政治,以拯救礼崩乐坏,战乱频仍的局面,仍“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以其其后学的理想人格,主要集中在“君子”理想上。“君子”的本质,是“仁”。君子不但要自我解脱,而且要推己及人。《论语》记载:“子路问孔子。孔子曰:‘修己为敬。’问:‘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⑿ 在孔子看来,理想的人格,一方面要向内“修己”,一方面则要由“修己”外推到“安人”,“安百姓”,这一外推的过程就是进入社会生活,进入政治生活的过程。孔子本人“一以贯之”之道是“忠恕”。《论语》说:“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⒀ 对这句话,朱熹在《四书集注》中的注解是:“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⒁清代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发挥道:“是故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立己达,忠也;立人达人,恕也。二者相因,无偏用之势。”⒂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以“仁”为本质核心的“君子”型人格,必须完善自身道德修养,并且凭借自身道德修养进入国家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君子”型人格的实际体现,正在于孔子、孟子这些大儒为了挽救苍生于水火,不惜栖栖惶惶奔走于列国之间,以仁义道德游说各诸侯国君主。而庄子的“适己”之学,是知其不可而不为,彻底转向自我内在精神的超越。在庄子的思想中,似乎没有一个足以像“君子”概括儒家人格理想一样的称号可以概括他的人格理想,在庄子这里,强调的始终是“修己”而不求于“安人”与“安百姓”。二、庄子理想人格的内涵 出世的隐逸人格、自然人格是庄子理想人格的主要表现,适己之学是庄子在出世精神支配下的人生取向。而这种理想人格的背后,则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1、庄子之“道”延生的理想人格大凡一种人格理想,总植根于其背后的哲学根基。这一哲学根基是人对整个社会人生的最后态度,也是回答“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人”的深层答案。庄子的理想人格的哲学基础是“道”。从西方哲学观念看来,“道”是一个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哲学范畴。庄子的“道”的性质,集中与《大宗师》中的这段话:“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⒃ 孔子的个人遭遇,也像是嘉年华游乐场的极限运动。今早还跟国君、权臣、上大夫们在一起谈笑风生,吃喝玩乐(孔子那一堆什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沽酒市脯,不食,46等等的穷讲究,估计就是那时落下的),他日流亡,在路上跟人打群架,绝粮七日,饿眼昏花中,怀疑颜渊偷食的(接着就惭愧地认错了),也是孔子。动荡变化的时代,大起大落的人生,容易失衡的心理,决定了孔子不可能是个单纯的人,而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人,痛苦彷徨的人。

毕业论文题目的选定不是一下子就能够确定的,若选择的毕业论文题目范围较大,则写出来的毕业论文内容比较空洞。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古代文学方向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古代文学方向论文选题(一) 1. 论《聊斋志异》中的华妖狐魅形象 2. 论元杂剧中的水浒杂剧 3. 论《西游记》的游戏笔墨 4. 论近代改良主义文学的创作特征 5. 论《儒林外史》对八股制艺弊端的反思 6. 论《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7. 论明清传奇的曲词艺术 8. 论《红楼梦》玉石崇拜的文化心理 9. 论孙悟空的孝义 10. 论《红楼梦》中诗歌之功能 11. 《牡丹亭》的人文主义精神探析 12. 论李贽思想对晚清小说世俗化倾向的影响 13. 对生命的漠视——试论水浒传〉叙述的暴力化倾向 14. 《莺莺传》主题嬗变浅议 15. 论关羽艺术形象的悲剧色彩 16. 试论《金瓶梅》的文学史地位 古代文学方向论文选题(二) 1、中国古代神话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刍议 2、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3、中国古代神话的美学意义 4、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5、论《诗经》中政治讽谕诗所表现的忧患意识 6、论《诗经》的婚恋诗 7、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 8、论《诗经》的讽刺艺术试论 9、《诗经》大小雅怨刺诗之异同 10、孔子与《诗经》 11、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12、浅析《左传》中关于“梦”的叙述 13、论《左传》的战争描写艺术 14、《左传》与《战国策》行人辞令比较研究 15、《战国策》的寓言艺术 16、论《战国策》的纵横家形象 古代文学方向论文选题(三) 1. 西蜀词与南唐词艺术特色比较研究 2. 论春秋笔法的内涵与外延 3. 庄子《逍遥游》本义考 4. 论春秋战国时代行人在先秦文学发展中的作用 5. 唐代咏侠(或僧,或道)诗创作论 6. 初唐宫体诗与南朝宫体诗异同论 7. 陈子昂文学史地位浅论 8. 李白歌形体诗艺术成就浅论 9. 李白咏月诗浅论 10. 白居易闲适诗浅论 11. 韩愈文学主张得失论 12. 晚唐咏史诗浅论 13. 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浅探 14. 浅谈杜甫对李商隐诗歌创作的影响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 猜你喜欢: 1.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方向 2. 古代文学方向论文 3.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4. 文化方向论文题目 5. 2017文化方向论文选题

诸暨香榧论文题目

(一)香榧的地理分布

中国种植香榧已有2 000多年历史,香榧广泛分布于华东、华中的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区,主要分布在我国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地。浙江香榧的人工栽培有1 300多年的历史,香榧产量占全国70%以上,诸暨、嵊县、绍兴3县交界的会稽山脉中段是浙江香榧的集中生产区,也是我国香榧主产区和全国香榧的栽培中心,香榧分布面积大而集中,无论产量、质量均居全国首位。现有香榧林面积9 000余亩,一般年总产量300t左右,历史上产量最高的1979年为485t。

据调查,浙江香榧的集中产区主要分布于海拔200~600m的中低山区(表7-6)。主要分布在诸暨市的赵家镇、陈蔡镇,嵊州市的谷来镇、竹溪乡,绍兴县的稽东镇以及东阳县的玉山等地,其中以诸暨市为最多,香榧是诸暨市6个年产值或销售额超亿元的特色农业产业区,主要分布在东溪、斯宅等地,以钟家岭、西坑、黄坑、杜家坑等村产量最多,品质居上,集聚了6 000多亩香榧林,拥有香榧古树2万多株。诸暨的“枫桥香榧”以其馥郁芳香、风味佳美而驰名中外,在国内外享有较大影响,“枫桥香榧”产区集中,主产地的香榧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50%,丰产年在70%以上。

表7-6 浙江省香榧集中分布区不同海拔香榧林面积统计

(二)地质背景对诸暨香榧产地分布的影响

调查表明,香榧的生长对背景具有强烈的选择性。诸暨香榧的主产区在地质背景上位于诸暨西北的湖塘岗-山口火山喷发区内,区内出露的地层和岩石类型主要有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嵊县组玄武岩,白垩系红色碎屑岩,侏罗系—白垩系磨石山群火山碎屑岩,以及三叠系碎屑岩和中元古界陈蔡群变质岩。其中,以侏罗系—白垩系磨石山群酸性火山碎屑岩和熔岩分布最广,可进一步划分为九里坪组、茶湾组、西山头组、高坞组、大爽组5个岩性组。此外,还零星出露有前中生代的正长混合岩和燕山期的中酸性侵入岩。

表7-7列出了不同地质背景条件下香榧的产出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香榧主要产于上侏罗统茶湾组、西山头组、大爽组火山碎屑岩,以及前中生代变质混合岩的地质背景上,其中尤以产于上侏罗统西山头组之中的香榧生长最为茂盛,品质也最好。

(三)土壤对诸暨香榧分布和品质的影响

香榧生长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但就产量与品质而言,除与地形、气候及栽培管理水平有关之外,土壤是一个重要因素。

诸暨香榧产地土壤的成土母质均为上侏罗统火山碎屑岩的风化残积物或坡积物,海拔和地形坡度、坡向不同,土壤类型也不同,主要土种有黄泥土、红粉泥土、石砂土、山地黄泥土和山地石砂土等。不同土壤类型上种植的香榧结果性不一样,土层较深、质地较粘、红壤化程度较高的黄泥土和山地黄泥土中香榧结果性良好,而其他土壤类型上种植的香榧结果性较差。从土壤剖面来看,高产香榧林土壤下部常有一明显的橙黄色半风化底土层,相对较实,当地农户称这为“隔土”,而在阴湿的深谷或土层浅薄、砾石含量高、土体中无明显半风化层的土壤则往往是低产香榧林。

表7-7 浙江诸暨香榧产地地质背景

土壤质地和养分丰缺对香榧的生长也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土壤质地为重壤土或轻石质重壤土的黄泥土和山地黄泥土香榧的产量较高、品质较佳,香榧结果数量随着土壤粘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多。从表7-8可以看出,土壤表土层养分丰富,香榧结果多、产量高,反之则结果少、产量低,由于榧树具有庞大的侧根群,根系水平分布可超过冠幅的2倍,侧根系集中分布在20~40cm之间,故土体上层肥力高低对香榧结果影响很大。

表7-8 浙江诸暨土壤养分与香榧结果率比较

(一)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诸暨香榧主要产地出露的土壤类型主要有潮土、黄泥土、红粘土、红松土、紫砂土等,香榧主要生长在黄泥土之中。

香榧种植区的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见表7-9。从表中可看出如下特征:

1)本区土壤中氧化物含量和浙东地区平均值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氧化物含量变化较大,其中SiO2含量低,为浙东的 倍,K2O含量最高,为浙东的 倍。总体具低SiO2、高CaO、Na2O、K2O的特征,这显然与区内广泛分布的中酸性火山岩有关。

2)本区土壤呈酸性,pH值变化较小,在~之间,平均,低于浙东地区土壤pH平均值。土壤中主要有益元素含量和浙东地区平均值比较,高于浙东平均值的有Mo、Mn、N、P、La、Ce、Se、F、I等,其中以P最高,含量是浙东平均值的倍;低于浙东平均值的有Ni、Sr、Cu、Co、B、Ti、Sc、Cl、Zn、S、Y等,最低为Cu,含量是浙东平均值的倍。

表7-9 浙江诸暨香榧产地土壤地球化学特征一览表

注:含量单位氧化物和C为%,其余为mg/kg。

3)香榧种植区土壤中主要有益元素在土壤表层和母质层中变化较大,表层中最低的为La,其含量仅为母质层的倍;表层中最高的为P,其含量为母质层的倍;土壤表层中La、Ce、I、Ni、Cl、Ti、Co、B、Sc、Mo等元素含量显著低母质层;表层土壤中以Zn、F、Cu、Sr、N含量高为特征,可高出母质层~倍。

(二)成土母质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按香榧产地土壤母岩(质)背景不同,本区可分为茶湾组区(J3c)、西山头组区(J3x)、高坞组区(J3g)、大爽组区(J3d)、正长混合岩区(Mi)5个成土母质区,其元素含量列于表7-10。

表7-10 浙江诸暨香榧产地成土母质元素地球化学分区特征

注:含量单位氧化物和C为%,其余为mg/kg。元素含量相对值的高低由以下方法确定,如果 <xMin+[xMaxxMin]/3,则取值低;如果 >xMax-[xMax-xMin]/3,-。

从表中可以看出,香榧产地成土母质的地球化学特征具有较显著的差异。茶湾组(J3c)、西山头组(J3x)、大爽组(J3d)3个成土母质区中,SiO2、Fe2O3含量相对较高,Al2O3、Na2O含量相对较低;B、Cl、Co、Mn、Ni等元素含量相对较高。而高坞组(J3g)成土母质区以SiO2、N高,Al2O3、Fe2O3、B、Cu、Ni、Sc、Y、Mn、Ti低为特征;正长混合岩成土母质区(R)以高Na2O、K2O、Al2O3,低SiO2、Fe2O3、MgO、CaO、S、Se、Mn、F、B为特征。

香榧产地成土母质的元素相关分析显示有7种元素组合:

1)组合,主要以正长混合岩成土母质区元素含量低为特征;

2)P-Sr-Zn-CaO组合,主要以西山头组成土母质区元素含量高为特征,同时可能为影响香榧质量的特征组合;

3)Cl-F组合,元素含量在各区中变化明显,从高到低依次为:茶湾组成土母质区、大爽组成土母质区、西山头组成土母质区、高坞组成土母质区、正长混合岩成土母质区。

4)Ce-La-K2O-Na2O-(Se)组合,元素含量在正长混合岩成土母质区和其他区不同,正长混合岩成土母质区元素含量高出数倍。

5)Co-Ti-Fe2O3-Mn-Sc-MgO-Cu组合,元素含量以茶湾组、西山头组、大爽组3个成土母质区比高坞组、正长混合岩成土母质区相对高为特征。

6)B-Ni-(Al2O3)组合和SiO2-(Mo)-pH-I组合,这2个组合的元素含量在各区中没有明显的分布特征。

(三)土壤地球化学特征与香榧适生性关系分析

实地调查表明,产于成土母质为西山头组地层、土壤类型为黄泥土的香榧生长最为茂盛,品质也最好,质量优于其他区域,因而设定其为适宜区,其他地区为较差区。应用判别分析中的相关系数求法,计算元素在分区中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越大,该元素区分两者的显著性越好,元素含量差异对香榧质量影响越大。

通过计算分割度和相关系数(表7-11),可以看出,香榧的生长质量和Sr、P、Zn、Cu、CaO、Ni、B、Co密切相关,呈正相关。对比元素组合特征,发现香榧主要受控于P-Sr-Zn-CaO组合和Co-Ti-Fe2O3-Mn-Sc-MgO-Cu组合的地球化学环境。

表7-11 浙江诸暨香榧质量和土壤元素含量相关系数

经过筛选主要控制元素(表7-12)后,利用相关系数作为权值,对各区元素进行标准化变换,求各区主要控制元素的和,来表示其适宜性(K值),结果表明,西山头组火山岩分布区适宜性最佳(K=),大爽组和茶湾组次之(K=、),高坞组稍差(K=),正长混合岩及中酸性侵入岩更差(K=)。

香榧为我国特有的著名珍稀干果。诸暨香榧品种类型齐全,前人曾作调查云:“榧子之品质,随产地而异,以粒数均匀、壳薄而尖小者为最优。此外果皮之是否取尽,亦与品质有关。诸暨枫桥出产之榧子,皮肉多用手剥除,且粒数均匀,堪称上等。”枫桥香榧的原产地在枫桥一带,是通过嫁接繁殖的人工栽培品种,据考证,从最初选育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诸暨所产香榧外壳细体秀气,具有壳薄仁满、种仁酥松细腻,质脆味香、营养丰富的优良品质,为榧中珍品,是经产地榧农长期生产实践和科技工作者反复研究筛选出来的优良品种,为浙江省第173号林木良种,现已作为主导品种在全省加以发展。因香榧产量高、品质优、风味好、目前已占全部结果榧树的90%以上。历史上,枫桥古镇一直为香榧的集散地,久而久之,香榧就被称为“枫桥香榧”。香榧,简称“榧”,属常绿乔木。香榧是稀世珍果,培植一枝成榧常需长达20年左右方有收获,其生命力极强,产果期通常有五、六百年,甚至上千年,而且香榧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性,就是从开花到结果,要通过三年才会成熟,所以枝头上三代同堂,因此,当地榧农也称之三代果。香榧主要产于浙江省诸暨、绍兴、嵊州、东阳等地,因诸暨枫桥的香榧产量大,质量好,故得此名,早在清朝末期“枫桥香榧”就开始驰名中外。香榧以其色、香、味俱佳而见称,宋代诗人苏东坡也有诗曰“彼美玉山果,餐为金盘食”,可见其诱人的程度。她不仅香脆可口,营养丰富,而且还有多种药用价值。她具有化痰、止渴、清肺润肠.消痔等功能,香榧果衣还可以驱蛔虫,所以吃的时候不必将果衣仔细去掉。香榧仁含脂肪50%,脂肪酸中以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占,因此有降血脂的功能,可预防血管硬化、冠心病,还有美容长发等作用,成为真正的绿色保健食品,是馈赠亲朋的最佳礼品。香榧,又有细榧(芝麻榧、米榧等)和粗榧(茄榧、獠牙榧、大小圆榧等)之分,其中以细榧品质最佳。另有木榧,因壳厚质粗,只供药用。枫桥香榧,壳面洁净黄亮,种衣深褐色,核仁微白淡黄,外形一端尖,一端略圆,颗粒瘦长,每斤约290颗左右。

诸葛亮周瑜论文题目

周瑜如果不死(谈的是演义,非史实) 在三国演义里,周瑜是个“明星”人物,是作者重点刻画的人物之一。其荣辱可用一句话概括: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为什么说成也诸葛?周瑜一生打得最漂亮的一仗,是赤壁之战,而这并非周瑜一人之功劳,没有诸葛孔明的“诸葛亮舌战群儒”、“七星坛诸葛祭风”,恐怕周瑜难建赤壁奇功,所以说是成也诸葛。 败也诸葛,这个很好理解,因为周瑜是被诸葛孔明“三气”给气死的。就是这“三气”,直接暴露了周瑜鸡肚心肠、不能容人的人格缺陷。且看周瑜与孔明交锋中,嫉妒心强的体现: 从周瑜与孔明一次次交锋来看,周瑜的妒忌之心是一次比一次强烈,先是暗忖,再是摇首顿足,接下来是大惊,最后到了骇然的地步。可以说,后面的章节不用看了,也知道周瑜必定是命丧孔明之手。换句话说,如果周瑜不死在孔明手里,那才叫奇怪呢!本人认为,主要有两点: 一是周瑜心胸狭窄。此一说可见前文。补充一例: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周瑜打黄盖,他又以为“此番须瞒过他也!”鲁肃知道孔明遭已看出是计,“却不敢明言。”为什么不敢明言?若让周瑜知道,他岂不是更加惶恐?其实,这也反映出鲁肃也深知周瑜的人格缺陷。 二是周瑜无自知之明。他过分高估自己。每一次,计谋还未开始,周瑜就算定诸葛要命丧自己之手。周瑜确实很有才,年纪轻轻当上东吴的总督。孙权的先姊就留下遗言:“外事不决问周瑜”。而赤壁之战更是其才能的集中体现。但是,周瑜似乎忘记他的对手是孔明。孔明是谁?“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周瑜其才,比之凤雏孔明缺有差得远了。 事实上,周瑜也知道孔明之才在已之上,自己是无论如何也比不了的。但他仍然一而再、再而三地想杀孔明,这便是周瑜心胸狭窄和无自知之明的交集。 但要插上一句,周瑜的忠心是不可否认的,他要杀孔明,因为他认为孔明是“东吴之祸”,而不是说是自己的祸。从这个为国分忧的角度讲,周瑜的“自不量力”应该给予褒奖,值得世人称道。 周瑜的死,怪不得孔明,可以说是周瑜本人自己把自己送上死路。试问:如果周瑜心胸宽阔、不忌才恃能,怎么会有英年早逝的下场?换个角度来说,周瑜才能并非天下第一,即使没有孔明的存在,周瑜也会死在他人手里。什么叫性格决定命运?这里就有体现。当然,周瑜还有其它缺陷,如性情暴躁,恃已之能等等。 周瑜的“既生亮,何生瑜?”千古流传,成为世人的笑柄。周瑜至此也没明白反省自己、修炼自身内功的要义。如此说来,周瑜若不被气死,天也不会答应! 如果周瑜不死,那么之后司马懿会同意中国吗?逐诸葛亮会死吗?周瑜的出现直至死亡,只是在三国中奠定了一个形象俊俏,心胸狭窄的任务罢了,也为此衬托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所以周瑜死还是不死都无法影响三国这段历史的发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周瑜与诸葛亮作文(精选8篇),欢迎大家分享。

提起诸葛亮,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通天文,晓地理,神机妙算,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同时,人们也知道周瑜气量狭窄、不能容人,以至于英年早逝。既生瑜,何生亮的典故广为流传,然而这一切都是出自罗贯中小说的文笔,历史上的二人真是如此吗?

就《三国演义》来说吧,周瑜身为东吴大都督,统领吴国兵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下的许多将领如:黄盖、程普、韩当等,都是跟随过孙坚出生入死的老将,如他真无才能无胸襟,岂能服众?《三国演义》中第一个不服他的便是程普,可周瑜不但不气恼,不报复,反而恭敬有加,气度非凡,使程普在自传中写下了:与公瑾交,如饮佳酿,不觉令人陶醉。

诸葛亮对降将魏延早有成见,平时不重用他,后来在数次伐魏战中也不听他的计策,足见他把私人偏见看得比国家大事还重,以至统一大业的高远计划以失败而告终。

诸葛亮三气周瑜是两人斗智的最高巅峰,别的不说,就说周瑜的美人计吧,刘备入赘东吴周瑜想借此机会软困,可每次使出的计谋均被诸葛亮的三个锦囊妙计所破,人常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前提是必须有了政策,才能产生对策,而人家诸葛亮却是在连周瑜还不知道自己的下一个政策是什么内容的情况下,他的对策就已经出来了,也许诸葛亮真能神机妙算吧,那么后来的挥泪斩马谡,火烧连营七百里,以及走麦城却和他的神机妙算甚不吻合呀!鲁迅曾说过: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难道他真是妖人?

再看他的军事才能:周瑜二十岁便跟随孙策统兵打仗,三年内出兵帮孙策攻下了十余个县,孙策死后,周瑜更是重担在挑,重权在握,他先讨伐邓龙,击败来犯的曹操,攻下了南郡、夷陵后在征讨西川途中不幸病故。

诸葛亮出山时二十六岁,初期,刘备得他并非是如鱼得水,而是节节败退。赤壁战后,刘备在诸葛亮的辅助下羽翼渐渐丰满,刘备称帝,封诸葛亮为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使后人对他的评价,然心有余而力不足,诸葛亮亲自率兵连年伐魏,却徒劳无功,最后还被司马懿拖死军中

光阴荏苒,眨眼瞬间,一千八百多年过去了,岁月的长河起伏变幻,有的人被埋没了真面目,有的人被升华了真形象,有的人被霉变或发酵了其功绩,而史册则永远是斩新的,洁白的,永远,永远都是。

大家都知道周瑜有多么记恨诸葛亮!整本书全部围绕着周瑜嫉妒诸葛亮来写。

比如:诸葛亮造出了飞鸡,周瑜就要争着造飞鸭;周瑜发明了换血法,就要给诸葛亮换笨血;周瑜每天想象着诸葛亮的无数种死法,来维持生命……但诸葛亮是很聪明的,他的神机妙算躲过了周瑜的各种圈套。而这本书刻画了智慧、料事如神、神机妙算、胆大心细的诸葛亮,善良能干、尊重人才的刘备,小肚鸡肠、马虎的周瑜,勇敢的张飞,诚实的鲁肃,厉害的魔法师于吉,会写诗的曹操,身体健壮的典韦,幽默的蒋干和神医华佗等这些经典的主人公。语言也特别幽默,深受大众喜爱。

我记得我在看《三国演义》时最佩服的就是诸葛亮!和诸葛亮有关的我记的特别清楚,包括周瑜和诸葛亮做对。周瑜死前那声:“既生瑜,何生亮!”不仅透露了周瑜对诸葛亮的嫉妒,也表出了诸葛亮的智慧是无人能比的。

通过这些小故事,我也收获了不少道理:张飞酒后误事让我知道做什么事都不能马虎大意,没有原则,不然最后都不会有好下场;周瑜嫉妒诸葛亮让我知道马虎大意都是不对的,所以我们要做一名聪明,做事仔细认真的小学生!生活中,有时没必要对抗明知自己抗不过的事情,学会及时的避让,保护自己也是一种智慧的选择。如果周瑜学会避让,不自命不凡也不至于房塌人伤的悲惨结局……

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曾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我的性格很倔强,一次,我明知道自己的成绩没有努力肯定比不上姐姐,但我却倔着性子非要和姐姐比,非要得第一!可结果就是被姐姐甩了下来,回到家还哭了一顿,又倔着脾气不吃饭。妈妈一直在劝我,最后把她惹恼了就不准让我吃饭了。我就后悔:我怎么有个这么倔的脾气?

我经常像张飞一样:马马虎虎。上低年级时,我厌烦透了作业!回到家连书包都不想碰,我就草草地应付了作业,根本没想后果。然而后果就是:作业撕了,重写!从那以后,我可再也不敢应付作业了。

这本书根据《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来“再次改编”让我重新认识了三国!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诸葛亮台风和周瑜台风》的书,它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斗智斗勇、幽默风趣的三国故事,它的.故事情节及其中的相关人物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书中有一个最精彩的片段让我记忆犹新。当吴国和魏国即将开战之时,周瑜让魔法师于吉心爱的宠物乌鸦去魏国查看兵力,结果乌鸦一去就是八天八夜,于吉心急如婪,十分担忧乌鸦的安危。结果乌鸦第九天终于回来了,周瑜问于吉索要乌鸦得到对方兵力的情报,可乌鸦不会说出太大的数,只会一个一个的重新对周瑜数。结果数了三天三夜,战争即将开始了,才只数了三万人,还没数完。结果周瑜被迫无奈匆忙上阵,打了败仗。这个片段不但可以让我们开怀大笑,而且还告诉了我们做事需要勤于思考,要分清主次、轻重缓急,不能鲁莽冲动、不假思索。

另外这本书还整合了许多人的特点,如:刻画了智慧、料事如神、神机妙算、胆大心细的诸葛亮,善良能干、尊重人才的刘备,小肚鸡肠、马虎的周瑜,勇敢的张飞,诚实的鲁肃,厉害的魔法师于吉,会写诗的曹操,身体健壮的典韦,幽默的蒋干和神医华佗等这些经典的主人公。

总之,这本书真地很赞!它不但使用了漫画和小说这种引人注目的特点吸引读者的眼球,而且运用了“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和“一分钱,一分货”等名言佳句,也让我们增长了不少知识,也更让我们喜爱三国故事。故它非常值得阅读,所以大家有机会一定要读一下。

一气周瑜

《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周瑜和诸葛亮约定,如果周瑜夺取南郡失败,刘备再去取,周瑜第一次夺取失利受伤,然后又将计就计,打败了曹兵,但是诸葛亮却乘机夺取了南郡等地,既没有违约,又夺取了地盘。

二气周瑜

刘备的夫人死后,孙权按照周瑜的计策假装把自己的妹妹孙尚香许配给刘备,想把刘备到东吴,再将其杀害。谁知吴国太(孙权的母亲)看中了刘备,不仅不许孙权杀他,还真要把孙尚香许配给他。周瑜便想让刘备长期与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隔开,并且用声色迷惑刘备,使之丧失得天下的雄心,但是失败了。诸葛亮又使计让刘备安然的回到了荆州,并且让周瑜中了埋伏,还让士兵讥讽周瑜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让周瑜气得吐血。这也就是现在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句俗语的由来了。

三气周瑜

《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刘备向东吴借取荆襄九郡,图谋发展壮大自己,然而东吴怕养虎为患,等刘备强大后势必对自己构成威胁,三番五次要求其归还荆州,刘备和诸葛亮就以攻取西川后,必还荆州为由,但迟迟不攻取,此举令周瑜气急败坏,遂想出了过道荆州帮助刘备攻取西川,因为欲攻取西川必须途经荆襄,可是周瑜实则是为了攻取荆州,此计却被诸葛亮识破,使得周瑜被围,周瑜气急又加之旧伤复发,不治身亡。

我刚刚看一专家写了一文章《周瑜和诸葛亮是历史的罪人赤壁之战周瑜虽然赢了但有碍历史进程》题目很吸引人,文章还是文言文的引用了很多史料。我就看了下,主要是说周瑜和诸葛亮不应该各为其主,如果大家都帮曹操,天下早统一了,就不会有九十年的三国内战,国家也不会落至司马家手里,也不会有三百年南北朝我觉得这专家就是吃饱了撑的,你历史老师没有告诉你历史没有如果,当年如果你爸要是没有见到你妈,现在你也不知道在哪里发表这谬论。什么东西,用现在的所谓的统一思想来看三国,你不是脑袋被砸了。国家花这么多钱养你们专家是写这种文章的吗?你要宣传国家统一的思想没有错,干吗老拿历史人物干漱,一点专业素养都没有。

我觉得看历史要客观,周瑜的赤壁之战是以少剩多的经典战役,这是事实,这就够了。

现代诸葛亮三气周瑜(周俊宇)重庆市奉节县牛津英语培训中心五年级写作班周俊宇在崭新的22世纪,科技发达,已经有了时空穿梭技术。一天,人们特别邀请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和周瑜的到来,开展一场现代诸葛亮三气周瑜的重演。周瑜很妒忌诸葛亮,准备在现代跟诸葛亮比一个高低,一决雌雄。于是二人打开电脑,开始了科技化的一次比拼。

一、木马杀毒周瑜首先给诸葛亮下载了一个又一个木马病毒,使诸葛亮的电脑无法正常运转,先削弱诸葛亮电脑强大的实力。而诸葛亮却不慌不忙,慢悠悠的,文质彬彬地饮了一口咖啡,提一提神,好久都没有动静了。电脑上显示:您的程序已被周瑜传下了木马。周瑜见好久都没有动静,以为诸葛亮已经束手无策,得意地笑了起来。过了一会儿,诸葛亮才不慌不忙地拿出了自己的U盘,上面下载着最新版的杀毒程序,不久周瑜的电脑显示,您下载的木马已被破解。这局诸葛亮胜。

二、打入文件资料说到打入文件资料,就是比谁的字打得快。周瑜用全拼打字法,眼看就要打完了,这时诸葛亮把需要打入电脑的资料快速浏览了一遍。不一会儿,电脑就转发了那一些资料。原来,诸葛亮把自己刚发明的声控打字电板放入了电脑内部,阅读的速度当然比打字快,所以诸葛亮胜利了。周瑜想:在最后一轮的比拼中我一定能赢!

三、比游戏最后一轮比拼是比赛游戏——飞机,谁先到终点,谁就赢。“开始!”随着电脑游戏程序的一声令下,周瑜先下手为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速度至最高点,像一支离弦的箭又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冲向了终点。诸葛亮谨慎地驾驶着飞机,认真地躲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障碍物。

而周瑜速度不仅快还凭着自己熟练的高超技术躲过了一切障碍物,在离终点只有一步之遥时,周瑜突然想上WC,他想到自己离胜利只有一步,所以就慢悠悠的,但同时诸葛亮已险胜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再次发生了。这就是现代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哟!

人物简介:

周瑜:一个对诸葛亮妒忌的人,口头上说自己喜欢诸葛亮,但话中有话,笑里藏刀,爱看的书:《诸葛亮的100个特级大错误》。

诸葛亮:一个被周瑜认为是大坏蛋的人,其实他不坏,是著名的军师。爱看的书:军书,科技书。

故事内容: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喝酒。喝酒的时候,他对诸葛亮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空中交战,用什么最好?”诸葛亮说:“用导弹最好。”“对!特别是装上核弹头的导弹,可军中缺弹,又缺材料,请先生在3天内造好!”“行!OK!”诸葛亮含笑说道!“呵!看你怎么办!一旦造不成,就在新闻发布会上数落你。”周瑜放心里暗自得意……

第一天,诸葛亮买了许多机器,“咚咚咚咚……”吵得大家心烦意乱。一大叔语:“要不是他是军师,如果他是乌龟,我早把他杀了、斩了,煮了、烧了、蒸了……”第二天,他又向鲁肃借了几只雷达,还向曹操发Email版的“批评信”……

第三天,雷达“嘟嘟”地响了。诸葛亮把几个网球拍往天上一扔,远处飞了几枚导弹,网球拍像活的一样把导弹接住了,神……

下午的时候,诸葛亮如期交差,导弹除去没燃料的,不多不少,正好10枚。周瑜见了,长叹一声,说:“诸葛亮先生知识渊博,我真不如他也。”?

去三国吧或者诸葛亮吧的精品贴里面找,很多

关于先秦诸子的研究论文

以下是有关先秦文学的研究论文范文衔接地址,希望对你的论文写作有所帮助和借鉴

如果以西方哲学的解释模式与框架来看待中国哲学史上的庄子哲学,庄子的人格理想内容似乎并不见容于西方“哲学”这一学科的尺度标准。因此胡适之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这本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中谈到庄子哲学,竟取了《庄子》中的“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比附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胡适说:“这十一个字竟是一篇‘物种由来’。他说万物本来同是一类,后来才渐渐的变成各种‘不同形’的物类。却又不是一起首就同时变成了各种物类。这些物类都是一代一代的进化出来的,所以说‘以不同形相禅’。”⑴这种以西方哲学为标准裁剪中国思想内容,起了削足适履的不良后果。事实上,中国哲学的主要着重点始终不像西方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哲学那样,主要重于形而上的冥思,正如牟宗三先生所概括的,“中国哲学,从它那个通孔所发展出来的主要课题是生命,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命的学问。它是以生命为它的对象,主要的用心在于如何来调节我们的生命,来运转我们的生命、安顿我们的生命。”⑵由此对中国哲学的解释,便更应该有自己的侧重点,方能避免使中国哲学史沦为西方哲学观念的一个异域变种。庄子的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汉、魏晋“黄老”并称转而为“老庄”并称,老庄之学在魏晋玄学中扮演了一种重要的角色,并且真正开始渗进中国文人的骨髓。《庄子》以其汪洋恣肆、瑰丽多姿的文辞深深地吸引了历代文士,而庄子所提出来的人格理想,超然适己的生活精神,更是深刻地参与构建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本文以《庄子》的内七篇思想为主,旁及外杂篇中与内七篇思想相契合、印证的文字,从对庄子的人格理想的产生原因开始,分析庄子的出世隐逸型人格的特征,讨论庄子的人格理想的哲学基础,具体内涵。一、政治动荡与礼崩乐坏背景中的人格理想 庄子所处的战国时代,适“道术将为天下裂”的时代。庄子说:“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返,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⑶这一时期,也是世界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age)。雅斯贝尔斯说,公元前一千年内,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四大古代文明,都进行哲学的突破性发展,人类文明从原始阶段进入高级文化阶段,并各自形成特殊的文化传统。⑷“轴心时代”的中国,大体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政治社会上的政局动荡,与文化思想上的礼崩乐坏。在人类历史上,大凡社会转型,矛盾加剧,必然激发人新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催生新的文化体系与人格精神。这一时代,正如孟子说的,“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儒道墨等百家蜂起,纷纷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刚健有为人格,道家的适己无为人格,也各有其代表性之典型人物。庄子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提出他的人格理想并践行他的人格理想。庄子所处的战国中晚期,以周礼为根本制度而延续了数百年的政治格局,早在春秋时期便已经开始崩坏,而到了庄子时代则到了最后溃亡的前夕,社会处于激烈动荡之中,诸侯战争,臣下弑君之事层出不穷,道义被赤裸裸的暴力代替。这样的时代,容易让人产生对政治的憎恶感,乃至对生命变幻,人生无常的绝望感。庄子的无为适己,与这样的政治局面直接相关。当政治暴力发展到可以极大地随意地摧残个人生命的时候,个人的抗争变得微不足道形同尘芥,这时便只有被逼转入个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以求得精神世界的舒展与张扬。庄子以后的历史上,中国文人拥抱老庄之学,走向上水田园的时候,往往就是在面对政治,个人的力量苍白无力,由拯救的激情转入绝望的时候。现存的《庄子》一书中,多次写到战争、内讧、弑君。《逍遥游》、《齐物论》、《人间世》、《让王》诸篇,都有战乱记载的痕迹,可见时代现实对庄子思想的刺激及其形成的影响之大。庄子对这一系列的战争以一句著名的话作为总结:“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他说:“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耶?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则不乃窃齐国,并与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⑸面对这样的政治局面,庄子愤怒而且无奈。他的理想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反动。在《马蹄篇》中,描述了庄子的理想社会:“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⑹ 这种思想,根源于老子所说的理想世界。老子的理想世界描述为:“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⑺庄子的“至德之世”,没有政治与道德规范的约束,它是一种原始的、自然的、亲切的生活状态,没有生活的负累,更没有政治,没有战争,人的精神世界是原始的、朴实无华的。老子庄子对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的描述,我们不能理解为那是他们真的认为可以达到的状态,而应该理解为,那是他们心目中与他们的精神世界相契合的理想环境与理想状态。从庄子对“至德之世”的描述我们可以极其明显地感受到他对现实政治的憎恶,乃至对政治本身的憎恶。政治与文化上的礼崩乐坏之后出现的是百家争鸣的局面。新兴的“士”这一阶层纷纷提出政治理论进入政治实践,“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⑻百家诸子的理想,大多是获用于王侯将相,以推行他们的治国理论与道德教诲。孔孟在诸侯国之中奔走游说仁义道德,墨子学派辗转列国劝说兼爱非攻。而庄子则开辟了一条彻底为己适己之路,把人生的意义与目标转向内在,转向精神世界的超越。《史记》记载,庄子“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庄子曾经拒绝过楚威王的招揽。“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⑼这种以政治为污泥浊水,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的超然洒脱的精神境界,极为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文人。人们往往把这种反政治的隐逸精神,上溯到许由洗耳,伯夷叔齐采薇,老子出关的隐逸传统。反政治的人格导向是隐逸的文化心态。即“出世”。在赵国时代的政治理论中,健康的政治生活不外乎兴教化与立法度。而庄子齐万物,否认教化的意义,因此正如钱穆先生所说的,“在庄周思想中,政治事业遂若成为多余之一事。”⑽《庄子》中的政治理想,为反政治的。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曰:“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也。”⑾其中道家老子多有治国之言,而庄子“务为治”的色彩似乎最淡。孔子虽然不满于“今之学者为人”,追求“古之学者为己”,但是其“为己”之学与庄子的“适己”之学不同,在于孔子还是强烈地希望他的学说能够运用于政治,以拯救礼崩乐坏,战乱频仍的局面,仍“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以其其后学的理想人格,主要集中在“君子”理想上。“君子”的本质,是“仁”。君子不但要自我解脱,而且要推己及人。《论语》记载:“子路问孔子。孔子曰:‘修己为敬。’问:‘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⑿ 在孔子看来,理想的人格,一方面要向内“修己”,一方面则要由“修己”外推到“安人”,“安百姓”,这一外推的过程就是进入社会生活,进入政治生活的过程。孔子本人“一以贯之”之道是“忠恕”。《论语》说:“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⒀ 对这句话,朱熹在《四书集注》中的注解是:“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⒁清代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发挥道:“是故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立己达,忠也;立人达人,恕也。二者相因,无偏用之势。”⒂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以“仁”为本质核心的“君子”型人格,必须完善自身道德修养,并且凭借自身道德修养进入国家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君子”型人格的实际体现,正在于孔子、孟子这些大儒为了挽救苍生于水火,不惜栖栖惶惶奔走于列国之间,以仁义道德游说各诸侯国君主。而庄子的“适己”之学,是知其不可而不为,彻底转向自我内在精神的超越。在庄子的思想中,似乎没有一个足以像“君子”概括儒家人格理想一样的称号可以概括他的人格理想,在庄子这里,强调的始终是“修己”而不求于“安人”与“安百姓”。二、庄子理想人格的内涵 出世的隐逸人格、自然人格是庄子理想人格的主要表现,适己之学是庄子在出世精神支配下的人生取向。而这种理想人格的背后,则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1、庄子之“道”延生的理想人格大凡一种人格理想,总植根于其背后的哲学根基。这一哲学根基是人对整个社会人生的最后态度,也是回答“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人”的深层答案。庄子的理想人格的哲学基础是“道”。从西方哲学观念看来,“道”是一个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哲学范畴。庄子的“道”的性质,集中与《大宗师》中的这段话:“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⒃ 孔子的个人遭遇,也像是嘉年华游乐场的极限运动。今早还跟国君、权臣、上大夫们在一起谈笑风生,吃喝玩乐(孔子那一堆什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沽酒市脯,不食,46等等的穷讲究,估计就是那时落下的),他日流亡,在路上跟人打群架,绝粮七日,饿眼昏花中,怀疑颜渊偷食的(接着就惭愧地认错了),也是孔子。动荡变化的时代,大起大落的人生,容易失衡的心理,决定了孔子不可能是个单纯的人,而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人,痛苦彷徨的人。

这里面有几篇关于先秦的论文,但是都是大篇幅的,不是名人的,是一些学生的论文~你自己下载下来在斟酌一下,去粗取精~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上新浪网教育去查有你想要的。

  • 索引序列
  • 诸子论文题目
  • 先秦诸子论文题目
  • 诸暨香榧论文题目
  • 诸葛亮周瑜论文题目
  • 关于先秦诸子的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