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正在给整个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因特网在中国的迅速延伸,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从因特网上获取各种信息(参见图1),因特网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因特网为依托,远程教学、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正在中国迅速兴起,据调查统计:在中国未来最有希望的十项网上事业中,网上学校(13%的可能性)仅次于网上购物(15%的可能性)和网络通讯(15%的可能性),名列第三(参见图2)。由此可见,教育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因特网的迅速发展,一场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到教学内容,乃至教育观念和教育目的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正在静悄悄地发生,并已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之一。如何正确地认识这场新的教育变革,客观地分析因特网对当前教育的各种影响,积极地推进教育改革,是当前颇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因特网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模式,但可能会动摇教育的目的1.从学校教育到网络教育——社会需求的满足因特网为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模式——网络教育。网络教育是近十年才兴起的、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教学中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与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相比,网络教育的最大优点在于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教师不必到教室去授课,学生也不必按部就班地学习,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通信网络在一种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交流,教学方式由传统的教师控制教学进度改为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内容和安排学习进度,从而满足了社会普通性和个体独立性学习的需要,并为进一步实现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了条件。附图 目前,网络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根据网络校园(TeleCampus)网站的数据显示,在北美和欧洲,提供本科网络教育的就有164所大学,提供研究生网络教育的有313所大学(注: )。加州虚拟大学(California VirtualUniversity,以下简称CVU)便是一个成功的尝试。CVU成立于1997年10月,由加州政府资助,合作的注册学院和大学从成立时候的65间,至1998年8月增加到95间。在过去6个月,网上课程成倍增长,目前共有1600门网上课程。有人甚至预言:随着“无纸社会”的到来,将来的所有学校都会变成“虚拟学校”,没有校园,没有课室,没有教师,没有同学,学生只需要有一台连通因特网的电脑,便可通过利用电子教室、电子黑板、电子图书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学到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所有课程,修满学分,获得学位。念大学不再是大学生的“专利”。当然,人们网上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获得文凭,而是训练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基本技能,提高了解新知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网络教育倡导自主学习,使学制变得更加灵活。学生通过网络自主选修自己需要的课程,自主决定听课的时段,自主查阅电子图书资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完成学业所需的时间和进度。学制因人而异,有的人可能两年或三年完成学业,有的人可能在五年或更长时间内完成。网络教育更加接近社会需要。网上学习不限于专业课程,还要接触大量的新知识新信息。学生在获得就业机会的同时,还可以实行半工半读。学生了解社会越真实广泛,学习的侧重点和努力方向就越明确,走出“校门”后的适应能力也就越强。2.从情感交流到网络交流——教育目的的动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教书育人。传统的教育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地交流、讨论与沟通。学生们必须知道他们应该学习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学习这些东西。学生们需要去发现求知的内在涵义,以获得学习的动力,并将之应用到他们的个人生活中去。教师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即是要向学生解释这一切,并随时给予指导。但是电脑和因特网将会改变这种交流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无需直接面对面,彼此只是通过通信网络在一种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交流,不再有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不再有心灵火花的撞击,不再有由于相处而产生的师生情谊。这种长期的冷面无情的交流将会导致学生逐渐失去接受道德与理想教育的兴趣,对前途产生迷惘的情绪,失去行为规范,学校也就将会失去存在的意义。虽然因特网将会逐渐取代教师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它却无法代替教师教给学生所有重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如理想、纪律、责任以及协作精神等。因此,因特网可能会削弱教师在德育方面的作用,从而动摇教育的根本目的。
优点是可以像现代化的工厂生产线一样大批量生产国家需要的人才,缺点是对抽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
中国式教育的优势:1、我国的现状是独生子女家庭居多,这样的家庭成长的孩子有种“恃宠生娇”的态势。为了避免孩子在家里横行霸道,家长通常采用“从严”的教育方式,可以在孩子心目树立绝对的权威。2、父母想在孩子的心里树立家长的权威,并不能靠单方面的力量就能形成,它是父母在和孩子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中国教育方式的严厉,令孩子觉得父母是不可侵犯的,遇到事情不能够随意顶撞父母。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要求孩子在公共场合或者别人面前要绝对服从父母的安排。正因为父母的强权教育,很多时候,中国的孩子在外人的眼里都是乖宝宝,不会轻易给父母带来麻烦。
自己动手,才符合要求嘛
中国式教育的优点就是可以让人们了解到很多关于我们古代的事情,而且也可以培养人们变得非常的有礼貌,所以能够将传统文化传承下来,但是弊端就是很多教育都是应试教育,而且在教育的过程中只关注成绩,不关注孩子的心理,也不注重兴趣爱好发展。
中国的教育模式由于其应试教育的本质一直饱受诟病。但是,从本质上说,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教育模式,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有其优、缺点,中国的教育模式也不例外。作为一位在教职上兢兢业业耕耘了三十年的老教师,我觉得自己对中国教育体制的了解不可谓不深刻,现在此斗胆对国内教育模式的优缺点做一简单分析。
优点:
1.相对公平。国家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及义均政策确保每个孩子都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有相对平等的接8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而且,在国家统一划一的教育模式之下,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也相对均等。这种教育体制确保了阶层上升通道的相对畅通。
2.基础扎实。可以说,世界上最好的基础教育在中国。我们的基础知识系统性强,配套练习层次丰富,训练方法成熟。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的思维得到严格的训练,具备厚积薄发的潜力。
3.教学模式统一,操作性强。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要解决数量庞大的孩子的教育,大班制不可避免。统一的教学模式是应对大班制的最佳办法。
4.对学生优秀品行的培养。应试教育不但培养了学生认真踏实、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品质,还能让学生明白一份汗水一份收获的道理。
缺点:
大班教学抹杀个性。所有学生使用一本教材,填鸭式教育,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学生个性无法得到合理发展;学习内容局限于课本,脱离生活,学习资源较匮乏;题海战术,耗费学生大量时间与精力。累。唯分数论英雄。评判标准唯一,扼杀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多弊端,但它也确实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近年来,我国引进了许多国外的教育思想和经验,重新重视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等思想,尊重学生兴趣,倡导在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着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优点是可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可以让更多人接受优质的教育,缺点就是忽视了孩子们的个性发展,没有办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影响社交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要适时调整教育模式,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要加强体育教育和素质教育。
缺点:中国的教育模式太“死板”,是传统的“模式教育模式” 也就是像做模具一样,先做好个模型,然后全部照搬过去。严重缺乏个性与创造力想像力。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潜能的发挥。优点:教育质量是比较高的。基础打得比较好,要求比较严格,学生们学习非常努力,整个教育质 量,包括基础教育,也包括高等教育,质量是比较高的。校园传统教育所接受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还有人生的教育,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所享受的是一种文化熏陶;是5000年文化的传递。
拓展知识: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
回答如下:
一、大学生学习公民素质教育的有利之处:
1、有利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尤其离不开具有良好的公民意识、行为习惯和能力的青年大学生的积极参与。
2、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与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之间则存在着内在联系。
现代市场经济要求有现代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的支撑,要求大学培养出的人才必须是具有现代平等、权利、责任、参与、竞争、道德和法律等意识,具有高度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具有团队精神和国家意识的合格公民。
3、有利于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一个法治与德治充分融合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热爱国家、热心公益,乐于奉献社会,是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的倡导者。
4、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公民教育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内容,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特点,反映了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要求和任务。
5、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可以引导大学生群体首先学会适应新时代未来公民社会的要求,从一个合格的公民开始做起,实现一个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的自我追求、提升与完善。
二、大学生学习公民素质教育的弊端:
有可能让大学生降低对个人的要求,减少创新变革的动力,不能在社会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基本释义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并非反义词。
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要的话要谈一谈大学生首先对社会对各个地方的看法,还有就是对自己的个人素质进行培训。
分析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分析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前我们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 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都需要我们加快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创新能力,从而在新一轮的竞争中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其中,教育起着强大的支撑作用,是人才的主要培养和输送的环节,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我们国家提出素质教育的理念, 并且在实践中推行, 其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将我们的巨大人口变成资源和财富,是我们当前发展的趋势。然而,实践中素质教育的实施,并非向人们所想象的那么顺利,在推行素质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素质教育在推行中存在的问题
素质教育从提出到实践中, 存在着执行不力、政策扭曲等问题上,这些问题的存在有传统思想束缚、现实政策等各方面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思想观念、能力的问题
1.长期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在教育观念上,应试教育对教师、学生、家长的影响都较为深, 教师认为开展素质教育会影响对文化课程的时间、 精力的投入。 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学生,在师资力量、教学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来说, 只有努力提高文化课程的水平,才会有良好的竞争力,所以,学生也会抵触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发展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 家长对素质教育也存在疑虑,从而对素质教育产生片面的想法。
2.教育者自身能力的问题。 教育者的自身素质不高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中小学教师都不是专业出身,有很多人没有接受所教科目系统的理论训练,这些都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政策的错误导向
1. 考核机制与素质教育理念不相匹配。当前, 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仍然沿用传统的评价体制, 这种考核机制的导向会使学校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去进行文化教学,也就是应试教育的导向。
2. 政策与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不同步。虽然提倡进行素质教育,但是升学政策、招生政策、教师的考核政策并没有得到改变,依然是以文化课程的考试成绩来决定学生的命运,因此,虽然有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倡导,但是在现实中执行不到位。
(三)物质条件配备不足
1.师资队伍的配备不足。 由于历年来重视文化课的教育, 因此学校多注意文化课教师的引进与培养,而不重视音、体、美等教师的培养,多出现由非专业的教师兼职的情况,或者是素质课程所占比例偏小, 对素质教育的教师考核力度小等情况。
2.教学设备的配备不足。 教学配套设施不完善, 从而影响教学的质量; 文体器材不足,学生不能科学地进行体育训练,而是以传统的形式,如跑步,跳远等进行体育训练,不能及时发现、培训体育方面的优秀学生;教学手段现代化推进速度较慢,影响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能力培养,难以完成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二、素质教育问题如何去解决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传统的教育理念是考试论英雄, 进行精英教育, 从而误导教师和资源倾向于少数优秀的学生身上, 忽视多数学生的培养以及忽略学生的个性培养,使教师、学生、家长都片面地追求文化的考试,而不是关注自身长远、全面的发展。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最重要的就是有正确的教育目的, 即把教育的重点和着力点转移到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的素质教育上来。
(二)逐步转变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最有力的一个杠杆就是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而要想顺利地推行素质教育, 评价指标体系要与素质教育的思想相一致, 即评价体系的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而不是片面地追求成绩,因此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 以及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指标就应该转变。
(三)重视沟通,实施全方位一体化教育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业, 更是全社会的事业,学校必须注意全方位沟通,实施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教育。 因为学生的整体素质的个性发展光靠学校单方面努力是不可能实现的。 学校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开放课堂,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形式, 不仅能沟通学校与社会的信息渠道,让全社会都来了解、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推动社会教育观的转变,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素质教育发展的氛围,为其全面、深入实施培育肥沃的土壤。
(四)增加教育的投入素质教育不再是单纯地传授文化知识,而是要求德、智、体、美的全方位发展,这势必需要学校教学设备的支撑, 包括多媒体的教学环境,良好的艺术训练环境,设施健全的操场等,这都需要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长期以来我们教育的投入占 GDP 比重较低,最近几年终于提到 4%左右, 相比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投入还是远远落后的。 同时,在素质教育中转变一个理念, 要将全社会动员起来,使社会参与学校的教学投入和办学,例如现在一些较大的企业会定时地资助中小学的教育设施的建设,教师的培养等工作。
(五)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训 ,建立合理的教师队伍要想使素质教育思想顺利落地实施,基层工作的教师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 我们看到教师队伍发展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老化,他们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同时也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依然延续十几年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因而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加强师资培训刻不容缓, 建设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素质教育是社会整体系统的共同努力,需求政策、实施等同步的发展,尽管目前素质教育在推行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产生,但是我们不应该就此推翻素质教育,而是积极地探索其成功实施的模式,不断地发展素质教育的可行措施,从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学生
摘 要 中学体育教学一直随着教学的发展而发展,让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引达到热爱对某项运动的目的。中学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环节,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引入素质教育观念,中学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开展所遇到哪些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提议,本文将对此做以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 中学 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中学体育教学对素质教育观念的引入,逐步改善中学体育的传统教学。中学体育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元素,让教学更人性化,更能培养学生热爱运动,进而到达强身健体的教学目的。那么,在中学体育教学该如何引如素质教育观念呢?
一、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引入素质教育观念
(一)针对学生自己的特长,让学生自己做主。
有的学生喜欢田径,有的学生喜欢篮球,有的学生喜欢足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把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聚成一组,对某一组的某一特长进行单独的讲解,这样教学既轻松,又有效率。针对学生自己的特长,让学生自己做主选择,有针对的学习更有利于兴趣的培养。相比,每节课大家都学的是一样的内容,对于不感兴趣的学生来说算是一种煎熬。
(二)人性化教育。
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叛逆”是中学生最突出的表现。
由于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等多方面的困惑得不到答案,在心里就产生了“叛逆”心理。对于这种“叛逆”心理,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多引导,多鼓励,少批评。例如,在教某个技术动作的过程中,总有些学生掌握不了技术要领,对技术动作做错或做的不规范,这时,就得要求老师人性化的教学,多多鼓励引导,如果用些简单粗暴的办法来惩罚学生,结果只会让学生产生心理恐惧,久而久之,便放弃了体育兴趣爱好。素质教育不仅在于学生自我做主,而且也在于老师的鼓励很引导。
(三)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
身体的健康除了外在体魄的强壮,还应包括内在心理的健康。青春期最最痛苦的莫过于性心理的变化。老师可以安排相应的课程讲述青春期的性心理方面的知识,帮助中学生安全健康的渡过青春期的困惑。除此之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知道,一份汗水才有一分收获,只有拼搏进取才会有赢的希望。让学生们在体育活动中培养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二、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观念影响着素质教育教学的不彻底。
“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提出来了很多年,但实施起来仍然有很大的困难,尤其在农村中学,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严重制约了中学体育的素质教育教学。很多中学教育工作者认为,体育课就是让学生们跑跑步,打打球,随意玩玩就可以的。这样的传统教学态度,对体育教学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老师不愿改变教学方法,是某些老师脑子没有素质教育教学的概念。落后的传统教学观念严重影响素质教育教学的开展。
(二)体育课程安排过少。
有的学校为了升学率,为了教学任务,安排的体育课程过少,一周保证不了了一课时,有的甚至直接取消体育课程。对体育课程的不重视,学生很难在体育课上得到应有的体育教学,时间久了,只会让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散步,就是到处跑着玩,完全无纪律无组织。过少的体育课程安排,正常的体育教学都很难保质保量的完成,更别提对学生们的心理方面的教育。
三、对在中学体育素质教育教学中所出现问题的提议
(一)引进高素质的体育教师。
要想素质教育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发展,引进有较高素质的体育教师是首要的。受过大学教育的体育教师,更能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知道学生的兴趣所在。通过引进有大学学历高素质的体育教师,不仅让整个教师队伍得到提升,而且对待教育工作更有激情、更有效率。素质教育不仅在学生身上体现,更在老师的身上体现,什么样的老师带出什么样的学生。
(二)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
重视中学生的心理教育也是体育素质教育教学的体现。素质教育本就“以学生为本”,体育不仅让学生如何喜欢上运动,更重要的是在运动项目中培养学生坚韧、敢吃苦、敢拼搏的精神。
对中学生的心理教育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性心理的心理教育,帮助中学生顺利渡过青春期;另一方面就是挫折心理教育,由于心智发育的不成熟,很多学生还是不敢面对挫折失败,在失败的阴影中形成自卑极端的性格,这些都是不利于中学生健康发展的。
重视对中学生的性心理教育和挫折心理教育,让学生健康的走过中学时代。
(三)加强对素质教育的宣传。
很多学校没有采取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采取素质教育教学,是因为对素质教育的不了解和不熟悉。加强中学校园素质教育的宣传,让更多的老师了解知道素质教育,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体育的素质教育教学。
总之,中学体育素质教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体现。通过让学生自我选特长、人性化教学、心理方面的教育等措施让素质教育教学融入中学体育教学,虽然在体育素质教育教学中存在素质教育教学的不彻底、体育课程安排过少的问题,但可以通过引进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加强对素质教育的宣传来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孙海兰.西部地区中小学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07.
[2]王家宏,王维群,陆阿明.江苏省中学体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2,06.
摘要 :近年来社会提倡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相辅相成的教育方式,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目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现状出发,对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建议
教育一直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国家全力支持教育事业以教育培养出一代代为祖国发展前仆后继做贡献的新兴力量。随着国力的发展,教育事业越来越欣欣向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向了社会,然而学生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关于大学生问题的报道屡见不鲜,不仅是专业能力问题,更多的是素质方面出现了纰漏。本文对目前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建议。
1素质教育的提出
教育是对知识的传承,教育是通过教授的方式来育人。它是以丰富被教育者的内涵,充实被教育者的人生和见识为主任的。而中国的高等教育还未从传统教育方式走向社会要求的教育方式,教学偏向功利化,学生接受应试教育只关注成绩,等来到社会中发现自己对社会的适应性差。而随着这种现象的加重,素质教育理念应运而生。素质教育是指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出发,以全面协调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专业文化知识、健康的身心素质、良好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及丰富多样的个性为宗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实际需求,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基本素质为目的,充分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培养教育者的健全个性为本质特征的教育方式。素质教育一词最开始运用于反对中小学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受教育者创造性的发展、主动的发展、全面协调的发展,强调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而应试教育可以归纳为适应性的发展、被动的发展、片面化的发展。应试教育更多地注重受教育者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而素质教育则更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突破性思维意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素质教育所坚持的基本理念。而目前的素质教育却和理想状态相去甚远。
2当代大学生教育现状
素质教育的提出使得中国教育向另一个方向转变,而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却存在一些转变上的问题。一是氛围环境问题。中国教育大环境中目前起主导的还是应试教育方式,而在这种教育方式中许多学生变成了考试的奴隶。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没有什么创新能力可言。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可能在身体素质方面已趋于成熟,但心理方面还是一个被应试教育保护得很好的花骨朵,而这样的大学生在离开了紧密的学习考试压力和父母的唠叨限制后,十分容易被外界影响带动。对他们有直接影响的一个是学校对素质教育的态度。学校里的素质教育课程多是一些选修课程,从课程性质上就比专业课程差了一截。而每个学期学生都会有几门比较难的课程,或是高数英语或是专业技术强的'课程,这个时候学生对于素质教育课程也就变成了选择性听教。虽然大学主张进行素质教育,但并没有放弃应试教育,而是降低一点应试教育在教育中的比重,毕竟中国目前的学生都是被应试教育的方法教育出来的,突然进行大转变学生也会难以适应,所以大学里的课程还都是用以考试为主、以出勤和平时作业为辅的方式来审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些课程可能没有平时作业的就只看出勤和期末考,而这些课程绝大多数都是素质教育类的课程。素质教育毕竟有别于应试教育,如果还是用应试教育的方式去考核素质教育,也就回到了原点,素质教育也就成了一种形式。并且对于应试教育出来的学生来言,期末考核并不是什么难事,这也就出现了大学生“一天一门课,一周一学期”的备考现象。当前大学生都会接触到的素质教育方式基本就是一些人文学科的课程,其他方面多是由学生自主参加的,对素质教育实行放养,虽然人文知识的掌握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但是其他方面也必不可缺。大学生是成年人有自我独断能力,但是应试教育出来的学生在这一方面较为欠缺,可能就会因为不想在人前展示而避开这些使自己成长的方法,最后反而会越来越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且目前这种既不放应试教育又要把握素质教育的方式出现了一种两边都抓不住、捉襟见肘的窘迫和无力局面。不仅学生对于素质教育课程敷衍了事,甚至这种态度成了一种习惯,导致学生对于专业课程也随意应付,到了最后学生反而东不成西不就。而另一方面就是学校的学习氛围。每个学生在上大学前都是勤勤恳恳地埋头苦读,为什么到了大学一个个都变成了低头族?诚然学生被压抑了那么久之后会放肆地玩,并且不具有足够的定力去约束自己,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也会让学生对于老师的敬畏根深蒂固,为什么会在课堂上出现大部分学生明目张胆地玩手机的现象?笔者以为还是周围环境的影响起了引导。
人在环境中往往会适应环境而改变。大学生的手机几乎不离身,上课也必然是带着的,而从一开始的偶尔打开手机看看消息到后来的上课只是换个地方玩手机,这其中不仅有学生的自制力问题还有老师的纵容和周围同学、学长学姐的影响,渐渐地反而会觉得上课不玩手机才是不正常的。二是教学过程不尽如人意。首当其冲的原因就是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素质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是学生接触到的多是一些文学心理课程,而这些课程的教授内容都是止于课堂、书本、教材、老师的阅历,缺乏实践认知,对于学生而言太过于纸上谈兵,无法真正深刻理解其内在意义,也就导致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片面化。而乏味的课程内容也就使得学生对于课程丧失兴趣,甚至于对此类课程都报以一种敷衍的态度。而且教学方式十分单调,如今的教学方式还是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为主导,以一种灌输训练式教育来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规范,但是这种方式只能浮于表面,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并参与进来。而且素质教育的内容比较空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没能起到什么作用,反而让学生对素质教育课程失去求知欲,虽然课堂都要求师生之间的互动,老师想尽方法和同学进行互动,但对这类课程丧失兴趣的学生都会尽量避免和老师的互动,而且老师一个人并不能顾及到全班的学生,以至于本来是针对全班采取的互动最终变成了针对课堂中活跃的某几个学生的讲课,而不大活跃的学生也就越发自顾自。但偏偏思想素质教育的课程很多都是一百多人的大课堂,即使老师整堂课时间都在教室中走动也顾及不到一些边缘的同学。经常是一堂课老师在四处走动和学生互动,学生在关注老师是不是走到身边然后收起手机低头避免眼神交流,原本应该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了一场猫捉老鼠游戏。其实学校都有一些实践课程,而且是必修的课程,不过这类实践课程一般是给学生一段时间去自己完成一项任务,而对于实践的验收方式就是一份报告,这样的实践方式学生是否真的进行了,是否从中学习到什么又有谁能保证呢?而且我们国家对于素质教育是实行主辅修制,主修的是专业课程,这类课程量较大而且难度较高,学生在这类课程上需要花费很大精力,而对于辅修的素质教育学生也就没有太多精力能够投入,而且这类课程的考核方式基本都是一张试卷,学生只需要将书上内容背下来应考,对于这类课程也就更无所谓了。
3改善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的建议
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在中小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缺席,寄望于在大学期间恶补回来的方式并不能长久发展下去,这只能是权宜之计,如果之后的教育无法在中小学就加强素质教育,等到了大学,素质教育也只能是一个空壳。对于目前这种状况的改进建议有以下几点。第一是改变教育理念。这不仅仅是学校应该改变的,更是老师、家长、学生应该改变的。思想是从小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新的一代人在老一代人的带领下成长,如果老一代人没能让自己的思想与时俱进,那么新一代很容易按照之前有弊端的老思想成长着。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能只满足于过去,只要求掌握专业技能,忽视其素质教育。只有有创造力,技术能力、求知求进、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能走得更高更远。学校在素质教育之前应该让学生明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二者相互包容、相辅相成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有为青年,而不是让素质教育成为辅助教育。第二是改变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氛围。课程是教育的基本途径,素质教育还是要从课程入手。目前的教学内容枯燥,学生急需老师引导才能融入课堂,这就需要老师对上课方式进行改变,而不是照本宣科,将书上的文字传授给学生。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老师可以更多地从身边出发或者从一些视频趣闻入手,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并且目前的学生对于应试是擅长的,但是对于素质教育的探知方式和转化能力掌握较少,需要老师对这些方面进行引导,而不是靠学生摸索,很可能学生在尝试摸索这类知识的时候不得其门也就放弃了。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通过这种带领的方式使得课程活跃起来,参与课程的人多了,慢慢地就会带动全班的氛围。笔者有所感触的是小班化的教学,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老师几乎站在任意位置都能很方便地和班级里的学生进行眼神交流,让学生感到老师在和自己交流,从而去听并尝试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上不仅学生要尊重老师,学生也想要体会到被重视,而不是学生低头,老师觉得他不尊重自己就放任他。除了课程还有实践,只有被应用起来的知识才能被牢记。原本也是有实践,但是实践的水分有多少,学生和老师都大致清楚,但还是这么过去了。老师对这类课程的不重视,学生对这些课程的不上心,最后只会使得素质教育的实施越来越难。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为人方面得到提升,课程只是手段,不能将手段当做目的,甚至用考试作为审核标准,这类课程的考试只能审核学生的背书能力,其他的并没有什么帮助。与其这样徒留形式,不如让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实践,当堂就能得到结果,也能保证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这类方式慢慢改变学生对素质教育课程的看法,让学生接纳并认同这类课程,最后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
4结语
学校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不是印制文凭的工厂,教育不是流水线生产,这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应该明白并且改变的。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和掌握知识是对自己的负责,如果自己都不对自己负责,谁又会对你负责。对于学校和老师,教书育人是第一要务,虽然阻隔住你们的障碍很多,如今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学生的思想灌输方式、学生固有的思想等,但也是会在各方努力下而改变的。学校应当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提高认识,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科学设置课堂,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保证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周新亭.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州大学学报,2012(2):104-105.
[2]廖晓文,毛盼娣.教育者视野下当代大学生素质现状调查研究——以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为例[J].延边党校学报,2014(6):123-125.
[3]任立华.中美大学生素质教育比较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新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三大基本素质:坚定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必备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这三大素质的培养,必须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和灵魂。
针对目前的现状,要真正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德育中也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树立智力、非智力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树立做事和做人相结合的教育观念。在教学内容上,要加强人文陶冶和基本公民素质训练。
文化与素质是成正比关系的。教育需培养人,以文化育人,提升人,使人成为人才。文化使人的技能与素质日臻完善。莘莘学子不仅要苦读圣贤之书,更要以圣贤之言和科学精神为指导,,做一个有益于家庭,有益于单位,有益于组织,有益于党、民族和国家的人。
对大学生自身来说是一种尴尬;对教育来说是一种功能的匮乏;对民族、国家长远的发展来说是一种或缺。不能因现实的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的遥远而放弃追求。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新时代,要敢为天下先,要敢做新时代的真人。
当然,强调德育,不是要削弱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综合素质型人才,而思想道德素质在形成人的综合素质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虽然大学生进行公民素质教育有可能让大学生降低对个人的要求,不能在社会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但是大学生要在接受素质教育的同时努力发挥自身的长处,提升自己的能力。
新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三大基本素质:坚定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必备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这三大素质的培养,必须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和灵魂。
针对目前的现状,要真正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德育中也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树立智力、非智力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树立做事和做人相结合的教育观念。在教学内容上,要加强人文陶冶和基本公民素质训练。
文化与素质是成正比关系的。教育需培养人,以文化育人,提升人,使人成为人才。文化使人的技能与素质日臻完善。莘莘学子不仅要苦读圣贤之书,更要以圣贤之言和科学精神为指导,,做一个有益于家庭,有益于单位,有益于组织,有益于党、民族和国家的人。
对大学生自身来说是一种尴尬;对教育来说是一种功能的匮乏;对民族、国家长远的发展来说是一种或缺。不能因现实的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的遥远而放弃追求。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新时代,要敢为天下先,要敢做新时代的真人。
当然,强调德育,不是要削弱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综合素质型人才,而思想道德素质在形成人的综合素质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虽然大学生进行公民素质教育有可能让大学生降低对个人的要求,不能在社会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但是大学生要在接受素质教育的同时努力发挥自身的长处,提升自己的能力。
分析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分析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前我们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 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都需要我们加快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创新能力,从而在新一轮的竞争中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其中,教育起着强大的支撑作用,是人才的主要培养和输送的环节,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我们国家提出素质教育的理念, 并且在实践中推行, 其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将我们的巨大人口变成资源和财富,是我们当前发展的趋势。然而,实践中素质教育的实施,并非向人们所想象的那么顺利,在推行素质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素质教育在推行中存在的问题
素质教育从提出到实践中, 存在着执行不力、政策扭曲等问题上,这些问题的存在有传统思想束缚、现实政策等各方面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思想观念、能力的问题
1.长期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在教育观念上,应试教育对教师、学生、家长的影响都较为深, 教师认为开展素质教育会影响对文化课程的时间、 精力的投入。 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学生,在师资力量、教学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来说, 只有努力提高文化课程的水平,才会有良好的竞争力,所以,学生也会抵触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发展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 家长对素质教育也存在疑虑,从而对素质教育产生片面的想法。
2.教育者自身能力的问题。 教育者的自身素质不高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中小学教师都不是专业出身,有很多人没有接受所教科目系统的理论训练,这些都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政策的错误导向
1. 考核机制与素质教育理念不相匹配。当前, 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仍然沿用传统的评价体制, 这种考核机制的导向会使学校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去进行文化教学,也就是应试教育的导向。
2. 政策与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不同步。虽然提倡进行素质教育,但是升学政策、招生政策、教师的考核政策并没有得到改变,依然是以文化课程的考试成绩来决定学生的命运,因此,虽然有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倡导,但是在现实中执行不到位。
(三)物质条件配备不足
1.师资队伍的配备不足。 由于历年来重视文化课的教育, 因此学校多注意文化课教师的引进与培养,而不重视音、体、美等教师的培养,多出现由非专业的教师兼职的情况,或者是素质课程所占比例偏小, 对素质教育的教师考核力度小等情况。
2.教学设备的配备不足。 教学配套设施不完善, 从而影响教学的质量; 文体器材不足,学生不能科学地进行体育训练,而是以传统的形式,如跑步,跳远等进行体育训练,不能及时发现、培训体育方面的优秀学生;教学手段现代化推进速度较慢,影响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能力培养,难以完成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二、素质教育问题如何去解决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传统的教育理念是考试论英雄, 进行精英教育, 从而误导教师和资源倾向于少数优秀的学生身上, 忽视多数学生的培养以及忽略学生的个性培养,使教师、学生、家长都片面地追求文化的考试,而不是关注自身长远、全面的发展。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最重要的就是有正确的教育目的, 即把教育的重点和着力点转移到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的素质教育上来。
(二)逐步转变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最有力的一个杠杆就是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而要想顺利地推行素质教育, 评价指标体系要与素质教育的思想相一致, 即评价体系的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而不是片面地追求成绩,因此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 以及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指标就应该转变。
(三)重视沟通,实施全方位一体化教育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业, 更是全社会的事业,学校必须注意全方位沟通,实施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教育。 因为学生的整体素质的个性发展光靠学校单方面努力是不可能实现的。 学校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开放课堂,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形式, 不仅能沟通学校与社会的信息渠道,让全社会都来了解、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推动社会教育观的转变,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素质教育发展的氛围,为其全面、深入实施培育肥沃的土壤。
(四)增加教育的投入素质教育不再是单纯地传授文化知识,而是要求德、智、体、美的全方位发展,这势必需要学校教学设备的支撑, 包括多媒体的教学环境,良好的艺术训练环境,设施健全的操场等,这都需要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长期以来我们教育的投入占 GDP 比重较低,最近几年终于提到 4%左右, 相比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投入还是远远落后的。 同时,在素质教育中转变一个理念, 要将全社会动员起来,使社会参与学校的教学投入和办学,例如现在一些较大的企业会定时地资助中小学的教育设施的建设,教师的培养等工作。
(五)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训 ,建立合理的教师队伍要想使素质教育思想顺利落地实施,基层工作的教师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 我们看到教师队伍发展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老化,他们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同时也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依然延续十几年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因而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加强师资培训刻不容缓, 建设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素质教育是社会整体系统的共同努力,需求政策、实施等同步的发展,尽管目前素质教育在推行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产生,但是我们不应该就此推翻素质教育,而是积极地探索其成功实施的模式,不断地发展素质教育的可行措施,从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学生
摘 要 中学体育教学一直随着教学的发展而发展,让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引达到热爱对某项运动的目的。中学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环节,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引入素质教育观念,中学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开展所遇到哪些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提议,本文将对此做以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 中学 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中学体育教学对素质教育观念的引入,逐步改善中学体育的传统教学。中学体育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元素,让教学更人性化,更能培养学生热爱运动,进而到达强身健体的教学目的。那么,在中学体育教学该如何引如素质教育观念呢?
一、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引入素质教育观念
(一)针对学生自己的特长,让学生自己做主。
有的学生喜欢田径,有的学生喜欢篮球,有的学生喜欢足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把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聚成一组,对某一组的某一特长进行单独的讲解,这样教学既轻松,又有效率。针对学生自己的特长,让学生自己做主选择,有针对的学习更有利于兴趣的培养。相比,每节课大家都学的是一样的内容,对于不感兴趣的学生来说算是一种煎熬。
(二)人性化教育。
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叛逆”是中学生最突出的表现。
由于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等多方面的困惑得不到答案,在心里就产生了“叛逆”心理。对于这种“叛逆”心理,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多引导,多鼓励,少批评。例如,在教某个技术动作的过程中,总有些学生掌握不了技术要领,对技术动作做错或做的不规范,这时,就得要求老师人性化的教学,多多鼓励引导,如果用些简单粗暴的办法来惩罚学生,结果只会让学生产生心理恐惧,久而久之,便放弃了体育兴趣爱好。素质教育不仅在于学生自我做主,而且也在于老师的鼓励很引导。
(三)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
身体的健康除了外在体魄的强壮,还应包括内在心理的健康。青春期最最痛苦的莫过于性心理的变化。老师可以安排相应的课程讲述青春期的性心理方面的知识,帮助中学生安全健康的渡过青春期的困惑。除此之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知道,一份汗水才有一分收获,只有拼搏进取才会有赢的希望。让学生们在体育活动中培养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二、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观念影响着素质教育教学的不彻底。
“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提出来了很多年,但实施起来仍然有很大的困难,尤其在农村中学,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严重制约了中学体育的素质教育教学。很多中学教育工作者认为,体育课就是让学生们跑跑步,打打球,随意玩玩就可以的。这样的传统教学态度,对体育教学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老师不愿改变教学方法,是某些老师脑子没有素质教育教学的概念。落后的传统教学观念严重影响素质教育教学的开展。
(二)体育课程安排过少。
有的学校为了升学率,为了教学任务,安排的体育课程过少,一周保证不了了一课时,有的甚至直接取消体育课程。对体育课程的不重视,学生很难在体育课上得到应有的体育教学,时间久了,只会让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散步,就是到处跑着玩,完全无纪律无组织。过少的体育课程安排,正常的体育教学都很难保质保量的完成,更别提对学生们的心理方面的教育。
三、对在中学体育素质教育教学中所出现问题的提议
(一)引进高素质的体育教师。
要想素质教育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发展,引进有较高素质的体育教师是首要的。受过大学教育的体育教师,更能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知道学生的兴趣所在。通过引进有大学学历高素质的体育教师,不仅让整个教师队伍得到提升,而且对待教育工作更有激情、更有效率。素质教育不仅在学生身上体现,更在老师的身上体现,什么样的老师带出什么样的学生。
(二)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
重视中学生的心理教育也是体育素质教育教学的体现。素质教育本就“以学生为本”,体育不仅让学生如何喜欢上运动,更重要的是在运动项目中培养学生坚韧、敢吃苦、敢拼搏的精神。
对中学生的心理教育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性心理的心理教育,帮助中学生顺利渡过青春期;另一方面就是挫折心理教育,由于心智发育的不成熟,很多学生还是不敢面对挫折失败,在失败的阴影中形成自卑极端的性格,这些都是不利于中学生健康发展的。
重视对中学生的性心理教育和挫折心理教育,让学生健康的走过中学时代。
(三)加强对素质教育的宣传。
很多学校没有采取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采取素质教育教学,是因为对素质教育的不了解和不熟悉。加强中学校园素质教育的宣传,让更多的老师了解知道素质教育,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体育的素质教育教学。
总之,中学体育素质教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体现。通过让学生自我选特长、人性化教学、心理方面的教育等措施让素质教育教学融入中学体育教学,虽然在体育素质教育教学中存在素质教育教学的不彻底、体育课程安排过少的问题,但可以通过引进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加强对素质教育的宣传来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孙海兰.西部地区中小学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07.
[2]王家宏,王维群,陆阿明.江苏省中学体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2,06.
摘要 :近年来社会提倡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相辅相成的教育方式,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目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现状出发,对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建议
教育一直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国家全力支持教育事业以教育培养出一代代为祖国发展前仆后继做贡献的新兴力量。随着国力的发展,教育事业越来越欣欣向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向了社会,然而学生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关于大学生问题的报道屡见不鲜,不仅是专业能力问题,更多的是素质方面出现了纰漏。本文对目前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建议。
1素质教育的提出
教育是对知识的传承,教育是通过教授的方式来育人。它是以丰富被教育者的内涵,充实被教育者的人生和见识为主任的。而中国的高等教育还未从传统教育方式走向社会要求的教育方式,教学偏向功利化,学生接受应试教育只关注成绩,等来到社会中发现自己对社会的适应性差。而随着这种现象的加重,素质教育理念应运而生。素质教育是指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出发,以全面协调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专业文化知识、健康的身心素质、良好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及丰富多样的个性为宗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实际需求,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基本素质为目的,充分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培养教育者的健全个性为本质特征的教育方式。素质教育一词最开始运用于反对中小学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受教育者创造性的发展、主动的发展、全面协调的发展,强调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而应试教育可以归纳为适应性的发展、被动的发展、片面化的发展。应试教育更多地注重受教育者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而素质教育则更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突破性思维意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素质教育所坚持的基本理念。而目前的素质教育却和理想状态相去甚远。
2当代大学生教育现状
素质教育的提出使得中国教育向另一个方向转变,而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却存在一些转变上的问题。一是氛围环境问题。中国教育大环境中目前起主导的还是应试教育方式,而在这种教育方式中许多学生变成了考试的奴隶。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没有什么创新能力可言。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可能在身体素质方面已趋于成熟,但心理方面还是一个被应试教育保护得很好的花骨朵,而这样的大学生在离开了紧密的学习考试压力和父母的唠叨限制后,十分容易被外界影响带动。对他们有直接影响的一个是学校对素质教育的态度。学校里的素质教育课程多是一些选修课程,从课程性质上就比专业课程差了一截。而每个学期学生都会有几门比较难的课程,或是高数英语或是专业技术强的'课程,这个时候学生对于素质教育课程也就变成了选择性听教。虽然大学主张进行素质教育,但并没有放弃应试教育,而是降低一点应试教育在教育中的比重,毕竟中国目前的学生都是被应试教育的方法教育出来的,突然进行大转变学生也会难以适应,所以大学里的课程还都是用以考试为主、以出勤和平时作业为辅的方式来审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些课程可能没有平时作业的就只看出勤和期末考,而这些课程绝大多数都是素质教育类的课程。素质教育毕竟有别于应试教育,如果还是用应试教育的方式去考核素质教育,也就回到了原点,素质教育也就成了一种形式。并且对于应试教育出来的学生来言,期末考核并不是什么难事,这也就出现了大学生“一天一门课,一周一学期”的备考现象。当前大学生都会接触到的素质教育方式基本就是一些人文学科的课程,其他方面多是由学生自主参加的,对素质教育实行放养,虽然人文知识的掌握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但是其他方面也必不可缺。大学生是成年人有自我独断能力,但是应试教育出来的学生在这一方面较为欠缺,可能就会因为不想在人前展示而避开这些使自己成长的方法,最后反而会越来越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且目前这种既不放应试教育又要把握素质教育的方式出现了一种两边都抓不住、捉襟见肘的窘迫和无力局面。不仅学生对于素质教育课程敷衍了事,甚至这种态度成了一种习惯,导致学生对于专业课程也随意应付,到了最后学生反而东不成西不就。而另一方面就是学校的学习氛围。每个学生在上大学前都是勤勤恳恳地埋头苦读,为什么到了大学一个个都变成了低头族?诚然学生被压抑了那么久之后会放肆地玩,并且不具有足够的定力去约束自己,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也会让学生对于老师的敬畏根深蒂固,为什么会在课堂上出现大部分学生明目张胆地玩手机的现象?笔者以为还是周围环境的影响起了引导。
人在环境中往往会适应环境而改变。大学生的手机几乎不离身,上课也必然是带着的,而从一开始的偶尔打开手机看看消息到后来的上课只是换个地方玩手机,这其中不仅有学生的自制力问题还有老师的纵容和周围同学、学长学姐的影响,渐渐地反而会觉得上课不玩手机才是不正常的。二是教学过程不尽如人意。首当其冲的原因就是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素质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是学生接触到的多是一些文学心理课程,而这些课程的教授内容都是止于课堂、书本、教材、老师的阅历,缺乏实践认知,对于学生而言太过于纸上谈兵,无法真正深刻理解其内在意义,也就导致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片面化。而乏味的课程内容也就使得学生对于课程丧失兴趣,甚至于对此类课程都报以一种敷衍的态度。而且教学方式十分单调,如今的教学方式还是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为主导,以一种灌输训练式教育来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规范,但是这种方式只能浮于表面,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并参与进来。而且素质教育的内容比较空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没能起到什么作用,反而让学生对素质教育课程失去求知欲,虽然课堂都要求师生之间的互动,老师想尽方法和同学进行互动,但对这类课程丧失兴趣的学生都会尽量避免和老师的互动,而且老师一个人并不能顾及到全班的学生,以至于本来是针对全班采取的互动最终变成了针对课堂中活跃的某几个学生的讲课,而不大活跃的学生也就越发自顾自。但偏偏思想素质教育的课程很多都是一百多人的大课堂,即使老师整堂课时间都在教室中走动也顾及不到一些边缘的同学。经常是一堂课老师在四处走动和学生互动,学生在关注老师是不是走到身边然后收起手机低头避免眼神交流,原本应该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了一场猫捉老鼠游戏。其实学校都有一些实践课程,而且是必修的课程,不过这类实践课程一般是给学生一段时间去自己完成一项任务,而对于实践的验收方式就是一份报告,这样的实践方式学生是否真的进行了,是否从中学习到什么又有谁能保证呢?而且我们国家对于素质教育是实行主辅修制,主修的是专业课程,这类课程量较大而且难度较高,学生在这类课程上需要花费很大精力,而对于辅修的素质教育学生也就没有太多精力能够投入,而且这类课程的考核方式基本都是一张试卷,学生只需要将书上内容背下来应考,对于这类课程也就更无所谓了。
3改善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的建议
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在中小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缺席,寄望于在大学期间恶补回来的方式并不能长久发展下去,这只能是权宜之计,如果之后的教育无法在中小学就加强素质教育,等到了大学,素质教育也只能是一个空壳。对于目前这种状况的改进建议有以下几点。第一是改变教育理念。这不仅仅是学校应该改变的,更是老师、家长、学生应该改变的。思想是从小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新的一代人在老一代人的带领下成长,如果老一代人没能让自己的思想与时俱进,那么新一代很容易按照之前有弊端的老思想成长着。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能只满足于过去,只要求掌握专业技能,忽视其素质教育。只有有创造力,技术能力、求知求进、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能走得更高更远。学校在素质教育之前应该让学生明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二者相互包容、相辅相成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有为青年,而不是让素质教育成为辅助教育。第二是改变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氛围。课程是教育的基本途径,素质教育还是要从课程入手。目前的教学内容枯燥,学生急需老师引导才能融入课堂,这就需要老师对上课方式进行改变,而不是照本宣科,将书上的文字传授给学生。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老师可以更多地从身边出发或者从一些视频趣闻入手,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并且目前的学生对于应试是擅长的,但是对于素质教育的探知方式和转化能力掌握较少,需要老师对这些方面进行引导,而不是靠学生摸索,很可能学生在尝试摸索这类知识的时候不得其门也就放弃了。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通过这种带领的方式使得课程活跃起来,参与课程的人多了,慢慢地就会带动全班的氛围。笔者有所感触的是小班化的教学,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老师几乎站在任意位置都能很方便地和班级里的学生进行眼神交流,让学生感到老师在和自己交流,从而去听并尝试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上不仅学生要尊重老师,学生也想要体会到被重视,而不是学生低头,老师觉得他不尊重自己就放任他。除了课程还有实践,只有被应用起来的知识才能被牢记。原本也是有实践,但是实践的水分有多少,学生和老师都大致清楚,但还是这么过去了。老师对这类课程的不重视,学生对这些课程的不上心,最后只会使得素质教育的实施越来越难。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为人方面得到提升,课程只是手段,不能将手段当做目的,甚至用考试作为审核标准,这类课程的考试只能审核学生的背书能力,其他的并没有什么帮助。与其这样徒留形式,不如让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实践,当堂就能得到结果,也能保证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这类方式慢慢改变学生对素质教育课程的看法,让学生接纳并认同这类课程,最后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
4结语
学校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不是印制文凭的工厂,教育不是流水线生产,这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应该明白并且改变的。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和掌握知识是对自己的负责,如果自己都不对自己负责,谁又会对你负责。对于学校和老师,教书育人是第一要务,虽然阻隔住你们的障碍很多,如今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学生的思想灌输方式、学生固有的思想等,但也是会在各方努力下而改变的。学校应当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提高认识,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科学设置课堂,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保证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周新亭.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州大学学报,2012(2):104-105.
[2]廖晓文,毛盼娣.教育者视野下当代大学生素质现状调查研究——以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为例[J].延边党校学报,2014(6):123-125.
[3]任立华.中美大学生素质教育比较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素质 教育 是指为 发展 及提高人的素质而进行的教育,也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的创造力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具有全体、全面、全程的特性。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素质教育为题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师素质》
论文关键词:教师素质;教育观念;科研创新;职业道德
论文摘要: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所培养的人的素质。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较高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素质教育是指为 发展 及提高人的素质而进行的教育,也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的创造力的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具有全体、全面、全程的特性。作为人的素质,则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因材施教,形成受教育者的稳定的品质和个性特征。如人的思想、知识、身体、 心理品质等。知识可以用言传口授的方式,由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素质则不能用传递的 方法 去掌握。人们用言传口授的方法,给予别人的是关于素质的知识,而不是素质本身。
教师素质是指教育教学 工作特有的品质和能力,它不仅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而且还具有专业特征。
实施素质教育意味着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对事业的热爱,还要具有 现代 人的素质。它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 政治 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 规律 ,积极参与教研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成为教育家式的教师。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在长期的教育 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观念陈旧、理论匮乏,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落后等问题,是制约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因为教育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教学方法 过死,使学生变成了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 考试 方法僵死,考试内容死板,使得学生死读书本;对学生以分定优劣的评价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和创造力的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教育观念的改变。
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素质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 措施 ,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教师应树立符合时代发展步伐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质量观,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步提高认识和完善自身素质,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
二、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随着知识的剧增,科技的飞速发展,教师所学的知识和传授知识的办法对他们的职业岗位赋予的要求将越来越不适应,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掌握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技能,形成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为这样不仅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有利,还对成长中的学生基本能力发展指导有利。
随着 科学 技术的飞速发展,每个人都面临着“学习的革命”的严峻挑战,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不懂电脑、不会外语、不会捕捉和使用信息的人。称职的教师应该是学科知识、人文知识、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等多元化集一身的综合型教师。
三、科学研究能力
教育科研具有现实性和 应用性。培养一支既会教学又懂教育,既有广博的科学 文化 知识,又有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的教师队伍,其结果可直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是推动教育发展的真正动力,实现由“ 经验 型”向“科研型”的转变,也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以教育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育教学,应该成为每位教师的行动准则。教师队伍是一支教育科研的强大生力军,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起着教育理论工作者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增强科研意识,学习教育理论,掌握科研方法,参与科研实践,逐步提高科研能力。
四、开拓创新能力
新的世纪惟有创新才有希望。教师的创新能力表现在能以创新精神对待教学和科研 工作,勇于改革,敢于创造。在 教育 教学中,要敢于有所突破,在理论上要敢于在前人基础上求新求异,向前 发展 ;在教学的 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探索 规律 ,大胆创新 实践。
五、高尚的 职业道德
新型的教师职业道德,应当是具有高尚的 社会道德规范、良好的师生关系,丰富的学识和 科学 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在向学生渗透着自己的思想、立场和观点。因此,教师本身应具有良好的 政治 思想道德素质。教师所具有的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敬业乐教、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行为,其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
六、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 心理素质
体魄健康是指人在运动、劳动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及灵敏性等方面的能力。教师特定的生活 环境和工作特点,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因为教师的劳动是一项既包含脑力劳动又包含体力消耗的艰苦工作,身体健康是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前提。其次,教师的工作是通过听、看、写、讲来完成的,所以教师必须有良好的 听力 、视力和声音,耳聪目明以及声音洪亮是教师必备的身体素质。
教师还应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力强。精神乐观向上能造成一种和谐以及生机勃勃的氛围,给学生情绪上的感染。教师需具备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以积极的情绪对待生活、工作和学生,要经常表现出风趣幽默的健康情绪。宽阔的胸怀和愉快的心境,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坚持不懈地了解学生及探索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这种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是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也是教师为人师表以及教书育人所必需的。
总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一代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广大教师的神圣职责。每一位教师都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参考 文献 :
[1]程景民 现代 素质教育概论[M]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
[2]周宏教育新概念[M]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年.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素质教育为题的论文
回答如下:
一、大学生学习公民素质教育的有利之处:
1、有利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尤其离不开具有良好的公民意识、行为习惯和能力的青年大学生的积极参与。
2、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与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之间则存在着内在联系。
现代市场经济要求有现代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的支撑,要求大学培养出的人才必须是具有现代平等、权利、责任、参与、竞争、道德和法律等意识,具有高度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具有团队精神和国家意识的合格公民。
3、有利于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一个法治与德治充分融合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热爱国家、热心公益,乐于奉献社会,是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的倡导者。
4、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公民教育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内容,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特点,反映了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要求和任务。
5、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可以引导大学生群体首先学会适应新时代未来公民社会的要求,从一个合格的公民开始做起,实现一个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的自我追求、提升与完善。
二、大学生学习公民素质教育的弊端:
有可能让大学生降低对个人的要求,减少创新变革的动力,不能在社会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基本释义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并非反义词。
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
彻底废除了中国的基础创新,知识分子都用国家的巨额资金采购进口仪器设备来做狗屁论文
正面:经济全球化作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浪潮,到底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呢?衡量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与得失,最关键的问题是要研究经济全球化给中国提供了哪些机遇,带来了哪些风险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据统计,流人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在改革开放之初(1979—1982年)累计为11.66亿美元。以后逐年上升,进入20世纪 90年代迅速增加,到2002年底,累计达到44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自1993年以来一直居世界第二位,居发展中国家的第一位。在过去 20年,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所有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30%。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人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中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管理创新。事实上,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已经给了人们很多启迪和借鉴。 第二,有利于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能更快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口商品结构,强化经济竞争力。 第三,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可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第四,可以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科技人才、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积极参与,就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企业可以利用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的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负面:因为西方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能够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有更多的优势,获得更多的利益。具体表现为:第一,发达国家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和高新科学技术,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发达国家掌握了经济全球化赖以发展的信息技术的基础,世界研究与开发的投资、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也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正是利用其雄厚的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优势,集中精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信息含量的高新技术产业,而将传统工业和一般技术成熟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第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器,是实现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载体。目前,主宰全球经济局面的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公司,在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中,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只有5家。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全球性的联合、兼并和扩张,进一步发展其高度发达和高度集约型的经济,使其产品竞争力始终高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使得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地位 。
中国是贸易外向型经济,依赖出口,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无穷机遇。“本土文化的流失以及过度畸形的被西方文化侵入”这是改革开放后就有的,和全球化没什么关系。全球化主要是在经济范畴,所以一般抗议全球化的活动都在“八国峰会”“二十国峰会”。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只有利,带来的弊病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有谁见过在中国抗议“全球化”的?抗议较多的都是本国经济低弥,对外来产品本国产业没有竞争力的国家。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利弊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按照更优方式的重新配置。强势国家因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而受益,弱势国家则可能丧失原来支配的资源和市场而被边缘化。经济势力最强、技术进步领先的美国是最大受益者,中国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受益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既可以发挥廉价劳动力和市场潜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又可以弥补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和就业压力大等方面的劣势。 一、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可以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 (一) 人口众多的大国优势 人口众多曾是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最大障碍。在全球背景下,这一劣势正在向比较优势方向转化,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一方面,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以长期维持低工资成本的优势。另一方面,人口众多,潜在市场需求巨大。 自2002年加入WTO,中国的对外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3年来的发展更充分显示出中国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比较优势。 一是2002年中国进出口同比增幅仅,从2002年起中国外贸猛然提速。2002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2003年增长,2004年1~10月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预计全年外贸总额将突破万亿美元大官,将超过日本成为仅词语美、德两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3年全球进出口商品贸易总额为万亿美元,其中美国为13%,德国为9%,中国不到6%,2004年中国将达7%左右。按照近3年的增长速度或稍低一点,在今后几年中,中国将在贸易总额上超过德国,在出口总额上超过美国,2010年后不久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这一预测是建立在中国经济又很高的外贸依存度至上的,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将占GDP的70%,远远高出美国、日本、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大国,日本对外贸易占GDP的最高年份之有36%。 二是直接利用外资迅速增长。自2002年中国世纪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突破500亿大关以来,中国已连续3年成为世界上世纪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一大国。按商务部统计,2004年1~10月份,全国世纪使用外资金额亿美元,全年有望突破650亿美元。由于中国利用外资的水平建立在劳动成本低廉和潜在市场的巨大比较优势基础至上,只要经济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在短期内将没有国家能够取代中国的地位。 (二) 劳动力的长期比较优势 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中国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这早已是公认的事实。值得主义的是这种优势的长期性,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低成本优势将长期维持。东亚先期发展国家经验表明,随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这类产业很快会因工资成本上升在国际间发生提督转移。由于中国劳动力供给潜力巨大,许多改革开放之初就已形成的产业,20多年后工资成本仍没有多大变化。直到最近两年发达地区的“民工荒”才显露出工资向上的压力,距竞争力丧失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况且,这些产业在国内的提督装一和赋予农民工市民待遇的社会政策改革,将延缓工资成本上升的过程。可以预测,这种竞争优势维持的时间大体与城市化进程一致。 二是中国在中高技能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开始显露。 对于中国来说,劳动资源丰富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有利于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的行本;但要维持这一优势又需要不断将潜在的劳动供给转变为现实供给,通过增加各层次劳动力供给来降低工资水平,以维持竞争力,这又会使就业压力长期化。 欧盟官员分析经济全球化利弊 欧盟委员会贸易司司长桑德拉说,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人们在经济全球化问题上的分歧及它所带来的利弊也不容忽视。(千金难买牛回头 我不需再犹豫) 桑德拉是22日在此间举行的第五届亚欧经济部长会议上做上述表示的。她是此次会议的欧盟代表、曾任欧盟委员会亚洲关系司司长两年。 桑德拉说,不论是富国还是穷国都感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扩大,对世界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许多国家从中获利。新世纪给经济全球化带来机会。经济全球化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高度依存,国际贸易与合作越来越重要。亚欧高层论坛共同讨论合作问题,探讨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机遇与挑战,以及中国的投资环境,其讨论成果将使亚欧成员受益。 桑德拉说,经济全球化对生产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全球经济的增长率在20世纪最后的40年每年达到%。而在19世纪中期还没有出现单边或多边贸易自由化时,每年仅是1%。她说,通过对各个国家的分析可以看出,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减少贫困是非常有利的。中国和印度就是成功的例子。很多发展中国家利用开放进行对外贸易,使其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已经占了出口的70%。而在30年前,他们仅仅出口大量的原材料产品。(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但是,她认为,经济全球化也有一定问题,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贸易带来的利益被某些保护方式大大抑制了,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很少进入到最贫困的国家。因此,对穷国家采取辅助性措施,会使各个方面取得最大利益。 她说,实现经济全球化需要加强贸易、金融等方面标准的设立,所有的国家都应该对实现这个目标作出贡献。因为最富的国家经济势力是最强的,但同时要保证贫困的国家发展经济,那些国家需要急切的改革。 桑德拉认为,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在降低环境成本、完善市场规则等方面作出努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必须将全部成本考虑进去。经济全球化有重要意义,但也增加了很多风险,人类现在要寻求将经济全球化的利益最大化、将风险最小化,在两者之间取得最好的平衡,建立起适应条件变化的规则,以及合理的国内政策。 她说,经济的发展,对亚洲和欧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亚欧应当共同关注并保持对话,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 为期三天的第五届亚欧经济部长会议22日开幕,来自亚欧会议26个成员的代表全部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