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发布时间: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刊名: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Beihua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主办: 北华大学周期: 双月出版地:吉林省吉林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9-4822CN: 22-1316/N邮发代号: 12-184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曾用刊名:《吉林林学院学报》与《吉林医学院学报》合并创刊时间:2000本刊为北华大学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它以反映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术研究成果、培养人才、推动科学发展为使命。所发表的学术成果力争带有创见性、前沿性和现实性。本刊由学校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组成编委会,对学报的办刊方向、宗旨与质量进行审定。《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特色:1.栏目品牌化本刊善于捕捉学术前沿信息,就学术热点、焦点、亮点及时广泛组织专家学者进行集中讨论。建有学者库,拥有庞大学者作者群网络,借助这一优势构建稳定且颇具影响的学术平台,打造特色栏目、品牌栏目。2.编辑“学者化”把握相关领域的学术动态信息,追踪学术热点、焦点,了解并结识相关学者,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学术交流、人际交往能力,是本刊选用编辑的基本条件。目前,本刊拥有两个较为成熟颇有影响的特色栏目,即“语言规划与现代化”和“东亚研究”。 北华大学坐落在风景迷人的雾凇之都、中国魅力城市、北国江城——吉林省吉林市。是吉林省省属规模最大的重点综合性大学。199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前身四所院校均有半个世纪以上的办学历史,北华大学传承了四校办学积淀的底蕴,萃取高等教育改革成果的精华,学校事业健康发展,200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成绩。北华大学学报(包括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创刊于2000年,是北华大学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创刊8年以来,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与“双百”方针,坚持“质量第一、学术第一、开放创新、打造精品”的办刊原则,努力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和特色,连续、集中、及时地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成果和学术热点、焦点问题,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活跃学术气氛,繁荣学术研究,促进学科建设和学术人才的成长。在北华大学党委和校行政班子的领导和支持下,在编辑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学者的支持下,《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取得了不斐的成绩,连续获得:吉林省一级期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优秀主编奖”,《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期刊,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等奖项。 主管单位:吉林省教育厅主办单位:北华大学ISSN:1009-5101CN:22-1319/C地址:吉林市吉林大街15号邮政编码:132033 主 编:郑 毅编 辑:李 丽李红光赵俊梅于蓬蓬李开拓王 坤英文编辑:马 颖《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委会主任:刘和忠副主任:郑毅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源期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上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万方数据-中国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据不完全统计,除三大数据以外,近年来,我刊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权威刊物转载33篇,排在省属高校学报前列,在全国综合性大学排名中也取得了很好的名次。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吉林省教育厅主管、北华大学主办、北华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FD)统计源期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吉林省一级期刊。双月刊,逢双月出版,121页,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发政治理论、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语言文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各学科学术研究论文。此外还不定期开辟区域文化研究、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等专栏。欢迎国内外学者向本刊投稿。按编排规范对作者的来稿有如下要求:?1.论文题目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字以内的摘要,3-8个关键词。?3.该论文若为基金项目,请注明名称、批号。?4.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解释或补充说明,请写在当页地脚,用数字加圆圈标注置于说明文字后,以区别于参考文献。?5.参考文献以在正文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并置于方括号中,列于正文末。正文中同一文献如出现多次,用同一序号标示,后加圆括号注明页码或章节、篇名。(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和各种未定义类型文献,请标出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论文集中析出文献需写出起、止页码)。(2)期刊,请标出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3)报纸,请标出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报纸名、出版年月日(版次)。(4)电子文献,请标出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日期。(5)外文文献所列项目和次序与中文文献要求相同。?6.英文题名、英文作者署名及通迅地址、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与中文一一对应,置于参考文献之后。7.投稿方式:(1)作者在投稿时,请把电子文本(word)发,同时应在“主题”栏注明属哪类稿件,如,文学、史学,等等。(2)也可按照不同的学科发送到各自的信箱(详见各栏目编辑介绍)。来稿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8.勿一稿多投,否则后果自负。稿件审阅时间为2个月,如2个月内没有收到稿件处理意见,请您自行处理。9.稿件文责自负,但编辑部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西安交通大学主办的社会科学方面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办刊宗旨10年来,社科版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科实力,坚持学术质量第一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刊理念,坚持树立学术精品意识,依托学校强势学科,不断开拓创新进取,努力办出重点大学学报社科版的特色,扬长避短,以特色制胜,创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的办刊方针,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报道内容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要反映高校师生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在管理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与交叉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重点和前沿问题。主要栏目现设有10余个栏目,以经济、管理、交叉科学、哲学、社会学研究为主,兼有历史、文学、中国文化、法学、高等教育等研究内容。其中,重点栏目为教育部评定的名栏目“经济与管理研究”;特色栏目为“和谐社会构建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钱学森科学思想研究”、“交叉科学研究 ”、“科技创新论坛”、“国际学术论坛”、“哲学研究”、“社会学研究”、“国际法学与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文化与艺术研究”、“政治学与行政学研究 ”、“公共政策与绩效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收录情况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现为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期刊(2004年)、《中文核心目录要览》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8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06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2002年、2006年)。获奖情况全国高校百强社科学报(2002年、2006年)、《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2000年)、陕西省五佳学报(2006年)。影响引子影响因子连续4年名列全国理工院校社科学报第一位。发展历程创刊于1981年,初始刊名为《西安交通大学教学研究》,1986年更名为《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1994年更名为《西安交通大学教育研究》,1997年由教育教学研究类刊物改为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并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立足交大,面向全国,胸怀世界,力求充分发挥西安交通大学在管理、经济、人文、社会等学科上的学术优势,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现实,抓住国家改革和发展以及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依托国家级、省部级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不断提高学报学术质量;充分发挥重点理工大学在跨学科和交叉科学研究中的优势,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尤其是在运用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和解决经济与社会问题方面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充分发挥名校优势,经常邀请国内外资深专家和学术精英,就具有理论深度和现实意义的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撰写特稿。学报坚持优先刊登具有原创性的理论成果,不断提升知名度与影响力,努力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创新与发展作出学术期刊应有的贡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詹姆斯·莫里斯,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哈佛大学教授黄万盛先生,夏威夷大学教授、国际易学学会会长成中英先生,国际哲学学会主席、德国卡尔鲁斯大学教授汉斯·兰克,清华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著名中国思想史专家张光之教授,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张世英先生,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杭生先生,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资深院士张光斗、张存浩、刘东生、罗沛霖、何祚庥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俊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汪应洛教授等都曾在本刊发表过重要成果。 刊名: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主办:西安交通大学周期:双月出版地:陕西省西安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008-245XCN:61-1329/C邮发代号:52-259历史沿革:现用刊名: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曾用刊名:西安交大教育研究创刊时间:1981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期刊荣誉:Caj-cd规范获奖期刊 1 来稿要求 1 来稿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准确性和可读性。发稿重点为经济、管理、交叉科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省(部)级以上政府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获得基金资助的项目,需在首页脚注注明项目全称及编号。 2 稿件应包含题目(限20字以内)、作者(不宜超过4人,首页脚注需注明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单位、职称、职务、邮政编码等内容)、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3-8个)、正文(8000-12000字)、参考文献以及与中文一致的英文题目、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其中,特别指出: 21 正文的章节层次可分至三级,分别以“一”、“(一)”、“1”的形式题注。“引言”不单独设章节,且无须题注。 22 正文中的图、表随文出现,并标示图序、图题、图注和表序、表题、表注,涉及数据的必须注明出处。表格一律使用三线表形式,不画竖线,横线仅保留顶线、底线及栏目线,表项(纵第1栏)与表头(横第1栏)间逻辑上为主谓关系,表头前后栏间为递进或并列关系。 23 参考文献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并在文中相应位置加注序号。未公开发表的一律不引用。文献著录的内容应符合国家标准,其主要格式如下: 231 普通图书:[序号]著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232 期刊:[序号]著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233 论文集:[序号]著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234 报告:[序号]著者.题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235 学位论文:[序号]著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 授予年. 236 报纸:[序号]著者.篇名[N].报纸名称,出版年-月-日(版). 237 电子文献:[序号]著者.篇名[EB/OL].[发表年-月-日]文献可获得地址. 238 著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写法。外文著者,姓的首字母大写,名用缩写,不加缩写点。著者多于3人时,只著录前3人,中文后面加“等”,外文加“et al”,著者间加“,”。 3 稿件请采用Word版A4页面设置,并通过E-mail发送电子文本。E-mail。 2 投稿约定 1 本刊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库等媒体,有关稿酬与印刷版稿费一并支付。不愿意通过某媒体发行者,请在来稿首页注明。 2 本刊对来稿的文字和表述方式有修改权,不愿改动者请事先说明。 3 本刊仅受理作者尚未公开发表的学术性稿件,严禁一稿多投。自收稿之日起2个月内,未收到录用通知的,作者可自行处理。来稿不退,请自留底稿。来稿一经刊用,即按规定致酬,并赠刊物两册。 4 凡向本刊投稿者,均视作自动接受上述约定。 5 地 址: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编辑部 邮 编:710049 6 为了便于编辑理解你的文章,请在文后附300字的介绍——指出该文的价值点和创新之处!

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报

1、中国社会科学报指的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并且是面向全国理论界、学术界的大型理论学术报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权威学报。2、中国社会科学报一般很难在报刊亭上找到,不像中国证券报那么热销,但是在图书馆展览里面都是跟热门的经济类报纸摆放陈列在一起的。

《中国社会科知学报》是中国社会科学领域最高学道术类报纸,在很多学校算做一类核心期刊之列。这要看具体学校的规定,受篇幅影响,每篇文章一般不超过3000字。该报纸在国内外影响较大,受到很多答学术机构和学者的重视。

《中国社会科学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面向全国理论界、学术界的大型理论、学术报纸。

报刊职能

《中国社会科学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扎根学术、服务中国、面向未来,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国际性、悦读性的有机统一,倾力打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精良的报纸。

《中国社会科学报》关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瞩目热点、难点、焦点和前沿问题;坚持理论创新,鼓励学者在坚持科学精神和科学原则的前提下,运用新方法,开辟新领域,提出新观点。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倡坦诚、平等、说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支持和扶持学派的形成与发展;注重对国内外社会思潮、学术动态的分析和评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弘扬优良的学风和文风,强调实事求是,鼓励严谨治学,提倡深入浅出,注重由博返约。

《中国社会科学报》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面向全国理论界、学术界的大型理论、学术报纸,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第一份全国性的理论、学术专业报纸。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的报刊出版单位。1979年成立。编辑、翻译出版七种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和一份学术理论报纸,承办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创刊 每周一至周五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创刊 月刊 每月25日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80年创刊 季刊 季中月1日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创刊 月刊 每月20日出版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83年创刊 季刊 季末月25日出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

《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07年创刊 双月刊 双月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5年创刊  季刊 季初月15日出版

《中国文学批评》2015年创刊  季刊  季初月20日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双百”方针,积极倡导理论和学术创新,弘扬实事求是的学风和严谨朴实的文风,努力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扩展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扎根学术、服务中国、面向未来,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国际性、悦读性的有机统一,倾力打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精良的报纸。

《中国社会科学报》关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瞩目热点、难点、焦点和前沿问题;坚持理论创新,鼓励学者在坚持科学精神和科学原则的前提下,运用新方法,开辟新领域,提出新观点;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倡坦诚、平等、说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支持和扶持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注重对国内外社会思潮、学术动态的分析和评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弘扬优良的学风和文风,强调实事求是,鼓励严谨治学,提倡深入浅出,注重由博返约。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将利用自身深厚的理论学术积淀和完备的编辑出版体系,使《中国社会科学报》与《中国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in China、《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历史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

协同作业、相辅相成,努力成为深刻反映学术前沿、时代精神与中国经验的权威阵地,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高端平台,展示中华民族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当代智慧的重要窗口。

《中国社会科学报》前身是社科院办公厅编辑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和社科杂志社编辑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内容偏社科,属于行业报。为进一步扩大《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已在广东、上海、陕西、武汉等四地建立记者站,吉林、四川、重庆、美国等记者站正在筹备中。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拟将《中国社会科学报》由周二刊改为周三刊,分别于周一、周三、周五出版,报纸零售价由原来每期3元调整为每期2元,全年订价296元。订户可在邮局订阅,也可直接联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事业发展中心进行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内统一刊号:CN11-0274;邮发代号:1-287。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30年宣传片

第3版。《中国社会科学报》是张涛的文章,其中理论版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排序是第3版。《中国社会科学报》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面向全国理论界、学术界的大型理论、学术报纸。

贵州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贵州大学学报属于省级以上期刊,《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你应该想问她是不是中文核心,答案是:不是中文核心期刊,一个普刊而已。我在读她的研,也在发论文,比较清楚。

是否核心期刊直接知网查询,如果有核心期刊的标志就是核心期刊。如果没有核心期刊的标志就不是核心期刊。但是对于有的单位来说有的普刊也划分到核心期刊里面的。您讲的这本期刊并非核心期刊。

查询网址附上知网期刊查询

一、学报编辑部主任、副主任主 任: 杨军昌(教授、博士、省管专家)副主任:闵 军(编 辑) 童国萍(副编审) 周感芬(副编审、副研究馆员)二、学报综合办公室人员主 任:毛元学(副教授、硕士)副主任:钟昭会(副编审、硕士)工作人员:吴 平(馆员) 庄 琳(助理馆员) 黄效白(助理馆员)三、《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 编:封孝伦(教授、博士、博导、省管专家)副主编:闵 军(编 辑) 童国萍(副编审) 罗晓明(编 审) 赵广示(副编审、硕士)四、《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 编:宋宝安(教授、博士、博导、省核心专家)副主编: 王先桃(副编审) 曾 晶(副教授、副编审)五、《山地农业生物学报》主 编:金道超(教授、博士、博导、省核心专家)副主编:赵德刚(教授、博士、博导、省管专家)赵 致(教授、博士、博导、省管专家)编 辑:杨 华(讲 师) 钟昭会(副编审、硕士)六、《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主 编:封孝伦(教授、博士、博导、省管专家)执行主编:项锡黔(教授)副 主 编:罗晓明(编审)(兼) 张应华(教授)七、《教育文化论坛》主 编:封孝伦(教授、博士、博导、省管专家)常务副主编:杨军昌(教授、博士、省管专家)副 主 编:周感芬(副编审、副研究馆员)李琼英(副编审、副教授)编 辑:毛元学(副教授、硕士)

长沙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长沙学院的院校代码为11077,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代号编排

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

学校简介:

长沙学院(ChangshaUniversity),简称“长大”,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实行省市共建共管、以长沙市为主管理的体制,属于湖南省“双一流”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湖南省2011计划,是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截至2021年3月,学校占地约1970亩,校舍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藏书万册;全日制本科生15412人,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423人。截至2022年4月,学校设有14个学院,开设49个本科专业。

历史沿革

长沙学院办学起源于1970年开办的长沙市革命委员会教师培训班、1978年开办的长沙市湘江师范学校大专班、1979年开办的湖南省长沙基础大学和1983年开办的长沙大学。1986年,湖南省长沙基础大学改名为长沙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长沙市湘江师范学校并入长沙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1996年,长沙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并入长沙大学。2004年,长沙大学升格为本科,并更名为长沙学院。

学科体系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拥有省重点学科5个,湖南省“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7个,联合培养硕士点建设4个。

学术资源

截至2019年12月,长沙学院图书馆建筑面积近3万平米,馆藏纸本文献138万余册,纸质期刊1700余种;拥有数据库45个,其中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共建共享数据库17个。

《长沙大学学报》为双月刊,其中1、3、4、6期为哲学社会科学版,2、5期为自然科学版,栏目设有哲学社会科学版:长沙文化研究(重点特色栏目)、经济管理、政法历史、语言文学艺术、教育教学等;自然科学版:基础研究、工程与机械、电子与计算机、管理科学、教育教学、体育研究等。

2006年该刊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010年获得湖南省“优秀学报一等奖”,“长沙文化研究”栏目获“特色栏目奖”;在第四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评优活动中,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台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入编期刊、《书生数字期刊》入编期刊、《中国报刊订阅指南信息库》收录期刊。

师资队伍

截至2022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115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92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10余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5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5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85人。

其中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劳动模范等国家级人才人;有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省12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人选、省“百人计划”、省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省“100个科技创新人才”、省芙蓉教学名师、省青年芙蓉学者等90余人次。拥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22年4月,学校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教育部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8个,省级特色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8个;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省级实践教学平台34个;建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0门。

合作交流

截至2022年4月,长沙学院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校 、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国外近30多所高校签订了校际交流协议,接收培养外国留学生100多名,有200多人赴海外访问、留学、进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学术科研

截至2022年4月,学校建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21个、市级平台21个。

2010年截至2022年4月,学校获纵向科研项目共计2052项,纵向科研项目经费近2亿元,承担国家自科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2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科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828项。

截至2022年4月,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36项,其中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国家级)1项,省科学技术奖18项(包括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省自然科学三等奖7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4项(包括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文化和旅游部优秀研究成果(旅游类)优秀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50项。

优势专业及学科

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日语

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物业管理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旅游管理

湖南省特色专业(3个):日语、公共事业管理、软件工程

湖南省一流专业(18个):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生物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动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法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公共事业管理、功能材料、土木工程、英语、视觉传达设计、音乐学、广播电视编导、汉语言文学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软件工程、物业管理、生物工程、通信工程、土木工程

重点学科

“十二五”期间湖南省重点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企业管理

“十一五”期间湖南省重点学科:高等教育学

湖南省“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生物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设计学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还有个社会科学版,均有正规刊号。是正规刊物。可以上知网上查一下。

长沙大学学报是国内外公开行的学术性期刊,每年四期,其中一、三期为哲学社会科学版,二、四期为自然科学版、每期6个印张共96页。

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书评4篇,另发表译文十余篇/集。1. 2011,英语专业学生对依托项目学习的评价,《外国语文研究》第2期。2. 2011,《二语研究中的问卷:编制、实施及数据处理》(第二版)评介(吴延国,本人第一作者),《现代外语》第3期320-322页。3. 2011,兴趣驱动的课外学习调查:以个性化英语学习课程为例(夏赛辉,本人第一作者),《中国外语教育》,第1期3-11页。4. 2011,寓外语教育于项目之中——《依托项目的二语与外语教育:过去,现在语未来》述评(夏赛辉,本人第二作者),《英语教师》第3期61-64页。5. 2011,'英语研究式学习课程'的理据与理念,《英语教师》第2期2-6页。6. 2010,词合作为EFL词汇习得单位的理据,《重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7. 2010,国外依托项目的二语/外语教学研究三十年,《中国外语》第二期。8. 2010,依托项目的学习对英专学生学习认知的影响,《中国英语教育》(电子版),第2期。9. 2010,语言学理论课程教材编写的创新探索:简评'高等院校研究性学习系列教材'(夏赛辉,本人第一作者),《中国外语教育》第1期。10. 2009,对CLEC语料库动-名搭配失误的描写及诊断分析(本人一作者,杨士超),《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二期。11. 2009,中国英语学生词典使用定量实证研究数据收集与统计方法现状分析(何家宁,本人第二作者),《现代外语》第一期。12. 2009,Effects of Word Exposure Frequency on Incidental Acquisition of English Vocabulary by Chinese EFL Learners(第一作者,许凤),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第一期(首文)。13. 2008,关于应用语言学研究生文献导读的思考与实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第4期。14. 2008,基于模糊数学原理的口语测试模糊评估框架(第一作者),《外语教学与研究》第6期(栏目首文)。15. 2008,民族认同与文化流利性(第一作者),载陈新仁主编《全球化语境下的外语教育与民族认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6. 2008,关于词类在词汇附带习得中的作用研究(许凤,第二作者),《长沙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17. 2008,项目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易龙,第二作者),《中国轻工教育》第3期。18. 2007,英语专业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中国大学教学》第10期81-84页。19. 2007,Autonomatizing linguistic processing in L2 oral production. In Hu, W. & Q. Wen (eds.) ELT in China (IV).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 2006,EFL学习者习得英语形容词-名词搭配知识的定量研究(第一作者),载《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21. 2006,Strategy Use in Chinese EFL Learners' Processing of English Idioms (与研究生王晓旻合作,本人二作者),载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第3期2-11页。22. 2006,Spoken Language and Applied Linguistics(McCarth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导读(),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剑桥大学出版社。23. 2005,国内近二十年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现状分析(与研究生王晓旻合作,本人二作者),载《外语界》第4期。24. 2005,以基于问题的课堂技术研究为抓手,实现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可持续发展(第一作者),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曾凡贵、张文忠主编,),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5. 2005,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第二主编),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6. 2005,湖南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载《湖南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章兢、刘子建主编,),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7. 2004,国外EFL/ESL习语习得研究概述(与研究生王晓旻合作,本人二作者),载《国外外语教学》第4期第7-15页。28. 2004,听力策略在英语听写中的使用特点及影响作用分析(与邓媛合作,本人二作者),载《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第2期第61-65页。29. 2004,英语专业学生产出性词汇发展的实验研究(与研究生童淑华合作,本人二作者),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108-113页。30. 2004,《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探讨》(曾凡贵主编,本人第一副主编),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31. 2003,论自主英语学习,载《湖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95-100页。32. 2003,外语课堂环境下第二语言词汇能力发展的认知心理模式(第一作者),载《现代外语》第4期第373-384页。收入《湖南省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百人工程专家文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33. 2003,《流利性面面观》述评,载《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235-237页。34. 2003,Quantifying Chinese EFL Learners' Outside Class Contact with English(第一作者),载《中国英语教学(三)》(胡文仲主编,第537-557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35. 2002,4/3/2口语练习法之能为与不能为,载《现代外语》第4期第418-422页。该文被收入文秋芳、王立非主编的专题论文集《英语口语研究与测试》;36. 2002,The Development of L2 Oral Fluency in the EFL Classroom Setting(专著),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37. 2002,简评Babylon Revisited的三个译、注本(第二作者),载《中国翻译》第2期第58-60页。38. 2002,外语教学实验研究质量调查(第二作者),载《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第35-44页。39. 2002,模糊评分:外语口语测试评分新思路(第一作者),载《现代外语》第1期第98-102页。40. 2001,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的定量分析(第一作者),载《现代外语》第4期第341-351页。该文被收入文秋芳、王立非主编的专题论文集《英语口语研究与测试》,2004。41. 2001,意向识别与意义推理,载《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何自然、冉永平主编,第254-262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6月。42. 2001,Anxiety of L2 Oral Communication—Some Concepts Reconsidered,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2: 9-12。43. 2001,返实格立论,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1期117-121页。44. 2000,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的定性分析,载《现代外语》第3期第273-282页。该文被收入文秋芳、王立非主编的专题论文集《英语口语研究与测试》,2004;45. 2000,帮助学生建立自主性英语学习的良性循环,载《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第2期第82-86页。46. 2000,'费时低效':问题与出路——回应井升华,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增刊)第176-181页。47. 1999,国外口语流利性研究现状,载《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41-48页。该文被收入文秋芳、王立非主编的专题论文集《英语口语研究与测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8. 1999,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的理论模式,载《现代外语》第2期202-217页。该文被收入《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辑》2002;收入文秋芳、王立非主编的专题论文集《英语口语研究与测试》,2004。49. 1998,介绍Jane Willis的《任务学习法概览》,《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77-78页。50. 1998,对外语教学研究的几点批判性思考,载《教学与研究》(赵国杰主编),江西高校出版社。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据我所知,广州大学既不是985,也不是211,只是广东省着力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具有冲一流资格的,还是未来可期的。

根据全国985和211大学名单可知:广州大学不是985大学,也不是211大学。全国共有115所211大学,39所985大学,其中广东有4所211大学,2所985大学,目前985和211大学建设已经统筹为双一流大学建设。

广州大学(Guangzhou University),简称广大(GU),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综合性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国家“111计划”建设高校 [52]  、广东省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 、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是2000年由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广州教育学院、原广州大学和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五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原广州大学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私立广州大学创办的1927年,原广州教育学院创办于1953年,原广州师范学院创办于1958年,原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创办于1984年,原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85年。

截至2022年6月,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以及黄埔研院/研究生院三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880亩,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0043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6951人。有在岗教职工324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515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2042人;拥有8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博士授权点和2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39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和2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院系专业截至2020年7月,学校设有27个学院,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2022年本科招生专业74个,其中理工类专业41个、人文社科类专业25个、艺术类专业8个,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2022年招生专业74%。

学科建设截至2021年9月,学校拥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博士授权点和2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39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和2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有3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3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将近2/3的本科专业进入国家和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拥有4个省“冲一流”重点建设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和16个市级重点学科。博士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学、土木工程、统计学、教育学

师资力量截至2021年6月,现有在岗教职工3217人,其中专职教学科研人员2001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中被聘为副高以上专业职务者1364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414人。现有全职两院院士4人、全职外国院士1人、特聘院士3人、双聘院士4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名、欧亚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青年长江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3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7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9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3人;“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团队1个,“珠江人才计划”领军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5人;“广东特支计划”领军人才6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学名师4人、青年文化英才1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7人、讲座教授2人、青年珠江学者10人;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8人;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含广州市杰出专家、优秀专家、优秀青年后备人才)195人。

教学建设培养模式“1234”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即一个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开放式育人体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内与课外的“两个结合”;讲台、实验室、科研平台的“三个开放”;“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模块+经典阅读+社会实践”“四年不间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4321”体育教育工程:即体育教育“四年不间断”,“课程、课外阳光跑(全覆盖)、社团/竞赛”三种体育教育模式并行,引导学生至少掌握两种运动技能,最终养成一生锻炼的习惯。“平台、课程、师资”三维一体的艺术教育体系:即教育教学实践平台“教务处、相关院系、团委三位一体”“认知课程、体验课程、创意课程三位一体”,师资队伍“专业教师、校外专家、朋辈小老师三位一体”,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质量工程截至2019年12月,学校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3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将近2/3的本科专业进入国家和省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有3门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60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精品开放课程;共组建33个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三创营”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科研平台截至2022年,现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含培育基地)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73个。组建了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智能制造工程研究、计算科技研究、大湾区环境研究等15个科研团队。

研究成果2016年以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类项目36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大项目课题3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2项,重点项目11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联合基金项目14项,重大研究计划2项,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声像灯光、减震隔震等一批成果在广州塔、港珠澳大桥、南海岛礁、故宫博物院等工程中得到充分应用;累计制定30余分国家、省及行业标准。学术资源馆藏资源截止到2020年12月,图书馆馆藏图书万册,报刊2006种,网络数据库72个(以总库计算),其中中文数据库36个,外文数据库36个。 截至2018年4月,学校档案馆馆藏约13余万卷(册),共5个全宗,分为党群、教学、科研、产品、基建、设备、外事、出版、财会、声像、人物、校史以及实物等共15个门类,主要以1953年后形成的各类档案为主;此外,还保存有在校学生个人人事档案万余卷,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考试试卷等万余册。学术期刊《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有廉政论坛、灾害风险与公共安全、大湾区文化研究、后理论转向、后理论与后人类研究、传播与社会发展等栏目,侧重刊发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前沿问题研究稿件,廉政论坛栏目入选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并获首届“名栏建设成就奖”。先后入选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扩展版来源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刊,被MR、CA、CSA、AJ、ZBI、UIPD等国际检索文献数据库收录;先后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广东省“特色科技期刊”“优秀科技期刊“称号。《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注重应用科学和技术研究,重点刊发生物计算技术方面的稿件,先后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广东省“特色科技期刊”“优秀科技期刊“称号,并被MR、CA、CSA、AJ、ZBI、UIPD等国际权威检索文献数据库收录。《电镀与涂饰》《电镀与涂饰》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曾获得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广东省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等荣誉称号。《文化研究》《文化研究》连续入选南京大学中文社科文献索引CSSCI来源集刊,并于2014、2015和2016年连续三次获得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学术集刊奖(优秀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刊物每辑分别设置三到四组不等的研究专题,并常设“其他专题”发表相关研究成果。《乐府学》《乐府学》集刊创办于2006年,2017年1月被南京大学中文社科文献索引研究中心纳入CSSCI来源集刊,先后设有“文献考索”、“音乐考察”、“文学研究”、“名篇解读”、“唐后乐府”、“年会专稿”等栏目。《中国不动产法研究》《中国不动产法研究》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7-2018来源集刊,为中国房地产法律实务研究论坛纸质版定期刊物,每卷设有论坛聚焦、理论探索、实务聚焦、域外采风等栏目。合作交流截至2019年12月,2016年以来,学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154项,新增产学研合作平台28个,加入产学研协同合作联盟22个,共建研发中心50多个、实习基地300多个;与广州无线电集团、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广州智能装备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机械工业集团、腾讯科技、华为、360企业安全集团、广州越秀集团等71家企业单位新建合作关系。

自然科学版国际刊号为ISSN 1671-4229,国内刊号为CN44-1546/N。两刊均为大16开,每期内文96个页码。编辑部设在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广州大学行政B后座二楼。广州大学是由广州多所市属高校于2000年月7月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大学。学报编辑部由原广州师院、广州大学、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广州师专等四家学报编辑部合并而成。合并前的各刊都有较长的办刊历史和各自的特色。其中原《广州师范学院学报》创办于1980年,并于1999年被评为全国首届优秀社科期刊。学校合并初期,广州大学学报编辑部以《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的形式在2001年出版了12期。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从2002年起,学报编辑部开始出版目前的《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月刊)和《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广州大学学报》坚持“二为”办刊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办刊方针,立足广州,面向海内外,重视基础理论探索,突出地方特色和应用研究。《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着重推动科技创新,突出应用科学和技术研究,是展示自然科学各学科科研、学术成果的重要园地和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窗口。2002年社会科学版在第二届优秀社科学报评选活动中,获“优秀栏目策划奖”;2003年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继被“中国学术期刊规范化与评价研究中心”评为《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后,又先后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2004年,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自然科学版荣获优秀出版编辑奖;2005年自然科学版成为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收录刊源,社会科学版在保持原有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良好转载的基础上,又有多篇文章被全国最高反馈刊物《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及《中国高校文科学术文摘》转摘。2005年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显示,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均比上年翻了两番。《广州大学学报》拥有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编辑队伍,广州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陈永亨教授兼自然科学版主编,编辑部主任郑洁编审兼社会科学版主编,13位编辑中(含主编),硕士、博士学历4人,具有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6人。学报编辑部不断完善相关措施,通过采取对作者优稿优酬、对编辑优稿奖励等手段,充分调动作者及编辑写稿、组稿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双向互动,全面提升编辑人员素质和学报综合竞争力,以确保学报学术质量稳步提升,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办好一个刊物,需要获得社会各界,特别是专家、学者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多年来对《广州大学学报》所给予的热情关注与大力扶持,真诚地期盼各界朋友一如既往地对本刊给予热情关注与更大支持。

广州大学不是211也不是985。广州大学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高校、“冲一流”重点学科建设高校,是以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命名的综合性大学。 广州大学简介广州大学于2000年合并组建,有着90多年的办学传统。学校紧紧抓住国家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及广东省和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机遇,坚持面向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主动对接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接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对接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开放,锐意改革,开拓进取,高质量发展。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两个校区。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设有26个学院,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拥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1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8年本科招生专业63个。广州大学优势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土木工程、心理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给水排水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省级特色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工业设计、工程管理、化学工程与工艺、法学、教育学、生物工程、物流管理特色重点学科:凝聚态物理、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广播电视艺术学

  • 索引序列
  •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报
  • 贵州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长沙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