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干旱区资源对环境的影响论文

干旱区资源对环境的影响论文

发布时间:

干旱区资源对环境的影响论文

摘要:由于水资源是与人类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引发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对有关专家学者对水资源管理极为关注,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水资源管理学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厚的基础.积极推进和发展水资源管理学,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水资源 管理 进展 我国水资源存在主要问题是短缺、污染和灾害,水资源管理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水资源管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水资源管理学是管理水资源知识体系,以水资源为管理对象,探讨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包括水资源数量管理、质量管理、法律管理、权属管理、行政管理、规划管理、配置管理、经济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技术管理、工程管理、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等。 1、 水资源管理学内涵 加强水资源管理成为有关水资源领域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但究竟什么是水资源管理,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在不同的卷中,对水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释。综观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他们都是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大多数概念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缺乏生态环境的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基于此,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水资源管理学是从学科角度对水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水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水文学、水资源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通过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安全,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很明确,就是围绕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目前,水资源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水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与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缺乏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要涉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解释多种多样,但都基本围绕着 “满足目前需要但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这一核心思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人类必须正视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诸多与水资源相关的问题,这给水资源管理学提出了新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无法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观点构建全新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这成为水资源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具体地说,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水资源法律管理、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行政管理、 水资源规划管理、 水资源配置管理、 水资源经济管理、 水资源投资管理、 水资源风险管理、 水资源利用技术管理、水资源工程管理、 水资源数字化管理、 国际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安全管理和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等等。

[1] 文琦,丁金梅. 水资源胁迫下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路径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1):91-96[2] 文琦,刘彦随,王建兴. 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及其生态响应-以榆林市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2):104-109.[3] 文琦,杜忠潮,李玲. 中国入境旅游目的地空间形态及演变分析,资源科学,2009,31(6):994-999;[4] 文琦. 中国农村转型发展研究的进展与趋势,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1):20-24[5] 文琦. 陕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评价,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27(1):206-211[6] 文琦. 基于集对分析的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特征与机理,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9,25(2): 176-181[7] 文琦,刘彦随. 北方干旱化对水土资源与粮食安全的影响及适应-以陕北地区为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8):7-11[8] 文琦,延军平,丁金梅. 农牧交错区生态建设与农村经济耦合发展研究-以榆林市为例,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2):189-193[9] 文琦,刘彦随,丁金梅等. 银川市水资源胁迫与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研究,资源科学,2008,30(2): 247-253[10] 文琦,刘彦随,延军平. 生态节水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10):34-38[11] 文琦,何彤慧. 生态城市目标下的银川市水资源安全分析,水土保持研究,2006,13(4):211-214[12] 丁金梅,文琦. 陕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干旱区地理,2010,33(1):136-143.[13] 杜忠潮,文琦,蔡平等. 关中地区都市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西安、咸阳和宝鸡实证对比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9):106-111.[14] 樊新刚,文琦,米文宝.宁夏城镇体系分形结构的初步研究,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184-188.[15] 丁金梅,延军平,文琦等.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榆林市生态重建研究,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26(2):200-206.[16] 姚晓艳,李媛,文琦.热点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4):389-392.

Ma J., He J., Qi S., Zhu G., Zhao W., Edmunds WM., Zhao Y. 2013. Groundwater recharge and evolution in the Dunhuang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 Applied Geochemistry 28: J., Chen L., He J., Zhang Y., Li X., Edmunds WM. 2013. Trends and periodicities in observed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runoff in a desert catchment: case study for the Shiyang River Basin in Northwestern China. Water and Environment Journal 27, Z, Ma J., Zhao W., Jiang Y., Love A. 2013. Profiles of geochemical and isotopic signatures from the Helan Mountains to the eastern Tengger Desert, northwestern China.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90: Y, Ma J., Zhang Y., Zhao M., Edmunds WM. 2013. A new theoretical model accounting forfilm flow in unsaturated porous Resources Research 49 (8), F., Ma J., Wang, YQ., Zhang, YL., Chen, LH, Edmunds WM. 2013. Simulation of the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petroleumpollutants in the soils of the Loess plateau: a case study in the Maling oilfield of northwestern Chin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185(10):8023-8034. Ma J., Zhang P., Zhu GF., Wang YQ., Edmunds WM., Ding Z., He J., 2012. The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chemicals and isotopes in precipitation in the Shiyang River system, northwestern China. Journal of Hydrology 436–437: 92– J., Wang YQ., Zhao YP., Jin X., Ning N., Edmunds WM., Zhou X., 201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loride and nitrate within an unsaturated dune sand of a cold-arid desert: Implications for palaeoenvironmental records. Catena 96: J., Pan F., He J., Chen L., Fu S., Jia B., 2012. Petroleum pollution and evolution of water quality in the Malian River Basin of the Longdong Loess Plateau, Northwestern China.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66: 1769-1782He J., Ma J*., Zhang P., Tian L., Zhu GF, Edmunds WM., Zhang Q., 2012. Groundwater recharge environments and hydrogeochemical evolution in the Jiuquan Basin, Northwest China. Applied Geochemistry 27: 866–878. Ma J., Ding Z., Edmunds ., Gates, ., Huang, T., 2009. Limits to recharge of groundwater from Tibetan Plateau to the Gobi desert, implication for management in the Mountain front. Journal of Hydrology, 364: J., Edmunds , He J., Jia B., 2009. A 2000 year geochemical record of palaeoclimate and hydrology derived from dune sand moisture.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76: J., Ding Z., Wei G., Zhao H., Huang T. 2009. Sources of water pollution and evolution of water quality in the Wuwei basin of Shiyang river, Northwest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90: 1168-1177. Ma J., Ding Z., Gate ., Su Y. 2008. Chloride and the Environmental Isotopes as the Indicators of the Groundwater Recharge in the Gobi Desert, Nothwest China. Environmental Geology, 55: , ., Edmunds, ., Ma, J., Paul, ., 2008, A 700-year history of groundwater recharge in the drylands of NM china. The Holocene, 18: , ., Edmunds, ., Ma, J., Scanlon, ., 2008. Estimating groundwater recharge in a cold desert environment in northern China using chloride. Hydrogeology Journal, 16: , ., Edmunds, ., Darling, ., Ma, J., Pang Z., Young ., 2008. Conceptual model of recharge to southeastern Badain Jaran Desert groundwater and lakes from environmental tracers. Applied Geochemistry 23: 3519-3534. Ma J., WM Edmunds. 2006. Groundwater and lake evolution in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ecosystem, Inner Mongolia. Hydrogeology Journal, 14: , Ma J., Aeschbach-Hertig, W., Kipfer, R., Darbyshire, ., 2006. Groundwater recharge history and hydrogeochemical evolution in the Minqin Basin, North West China. Applied Geochemistry, 21: 2148-2170.马金珠, 王刚, 李丁, 颉耀文. 2006. 民勤盆地沙漠化贫困化与水资源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学报, 21(4): 1-8. Ma J., Wang ., Edmunds WM. 2005.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and their changes under th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y in the arid northwest China-a case study of Shiyang river basin.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61(2): J., Wang G., Huang T., Ding Z., Edmunds WM. Groundwater Recharge Rate and Recharge history during the Last 1200 Years in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In: Cheng G., Lei Z., and Lars B. et al (Eds)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oasis-hydrosphere-desert Interaction in Arid Regions 27-29, October 2005, Beijing : China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359-369 (ISTP)Ma J., Li D, Xie Y, Chen FH. Impact of Water saving on the desertification and pauperrization in the Minqin basin, Gansu province. In: Cheng G., Lei Z., and Lars B. et al (Eds)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oasis-hydrosphere-desert Interaction in Arid Regions 27-29, October 2005, Beijing : China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349-358 (ISTP).马金珠, 李相虎, 贾新颜. 2005. 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层次评价-以民勤县为例. 干旱区研究, 22(1): 11-16.马金珠, 李相虎, 黄天明. 2005. 石羊河流域水化学演化与地下水补给特征. 资源科学, 27(3): 117-122. 马金珠, 陈发虎, 赵华. 1000年以来巴丹吉林沙漠地下水补给与气候变化的包气带地球化学记录. 科学通报, 2004, 49(1): 22-26.马金珠, 朱中华, 2004. 石羊河流域地表水环境恶化及原因探讨.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8(8):133-138.马金珠, 李丁, 李相虎, Edmunds W. M. 巴丹吉林沙漠包气带Cl示踪与气候记录研究. 中国沙漠, 2004, 24(6): 674-679马金珠, 安新平, 赵华. 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04, 11(1): 1-5.石培泽, 马金珠, 赵华. 民勤盆地地下水地球化学演化模拟. 干旱区地理, 2004, 27(3):305-309李丁, 马金珠, 南忠仁. 民勤盆地地下水水位下降特征与可持续利用评价. 中国沙漠, 2004, 24(6): 734-739.朱高峰, 马金珠. 金昌市水资源特点及供需平衡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 18(8):154-157.李丁, 马金珠, 南忠仁. 干旱区灌溉农田退耕还林政策实施的WSU-PRA调查研究—以甘肃民勤绿洲为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 18(8):82-86. Ma J., Li D., Zhang J., Edmunds WM, Prudhomme C. 2003. Groundwater recharge and climatic change during the last 1000 years from unsaturated zone of SE Badain Jaran desert.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8: J., Edmunds . Geochemistry evolution of groundwater beneath Minqin Basin.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Urban Environment (edited by Yanxin Wang).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3: 98-102. (Ei, ISTP)马金珠. 干旱区地下水补给与气候变化的包气带地球化学记录. 地球学报, 2003, 22(S1):22-29.马金珠. 干旱区地下水脆弱性特征与评价方法. 干旱区地理, 2003, 26(1): 44-49.马金珠, 魏红. 2003. 民勤盆地地下水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分析. 干旱区研究, 26(4): 44-49. 马金珠, 高前兆,李吉均.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塔里木盆地南缘地下水和环境效应. 干旱区地理, 2002, 25(1): 16-23.马金珠. 新疆和田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 中国沙漠, 2002: 22(3): 242-248. Ma Jin-zhu, Li Ji-jun, 2001. The Groundwater resources and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south edge of Tarim Basi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1(1).57-63.马金珠, 李吉均. 塔里木盆地人类活动干扰下地下水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2):134-139.马金珠, 李吉均. 干旱区地下水在脆弱生态环境中的作用.in: 2000年全国博士后大会论文集. 科学出版社, 北京, 2001.马金珠. 塔里木盆地南缘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中国沙漠, 2001:(2):170-174. Ma Jinzhu, Gao Qianzhao. The Groundwater Evolu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Fragile Ecology in the South Edge of Tarim Basin. 中国沙漠, 2000,20(2):145-149马金珠, 高前兆.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地下水在脆弱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3):88-95. 马金珠, 张惠昌, 钱鞠. 腾格里沙漠包气带水汽热运动的耦合模型及水热状况模拟. 中国沙漠, 1998: 18(4):340-345.马金珠, 钱鞠. 巴谢河中游那勒寺灌区环境水文地质影响预测评价.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34(1):106-111.马金珠, 高前兆. 西北干旱区农业灌溉水资源优化分配的DDP模型.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34(3)145-150. 马金珠, 钱鞠. 黑河流域水资源优化利用.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 33(2): Jinzhu. Sustainabl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Inland River Basin of Arid Northwest 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997: 7(4):347-351.马金珠, 高前兆, 钱鞠. 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系统与生态环境问题.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997: 11(4):15-21.

干旱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那么干旱会带来哪些危害呢?干旱对人造成的危害有哪些?下面请大家来佰佰安全网寻找答案吧。干旱对人造成的危害有哪些?小编总结如下:1、农业方面:农作物缺水会减产,甚至枯死;2、工作方面:工作用水困难,可能面临停产;3、水电方面:水力发电数量减少,部分地区用电紧张,甚至停电,给人们生活带来严重困难;4、生活方面:生活用水紧张,严重时影响饮水,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可能导致珍惜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道路暴晒可能会出现问题,影响交通。干旱的发生是由于该地区长期不降雨或者降雨量偏少造成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偏低、土壤缺水的现象,在我国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生上述现象的次数较多。在农业上一旦出现干旱状况受到影响最大的就是种植的农作物。这时期农作物常常会出现因严重缺水,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从而造成农业上的旱灾。长期干旱形成的旱灾会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甚至是造成绝收的严重危害。干旱现象的频发会严重的影响到农业的正常生产,因此采用有效的管理措施降低干旱对农业生产的损失,通过耕作保墒防早旱,植被覆盖防旱等措施来降低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以上内容由佰佰安全网调查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期自然灾害安全小知识内容更加精彩,大家不要错过哦。( 责任编辑: 何显抢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论文

[1] 文琦,丁金梅. 水资源胁迫下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路径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1):91-96[2] 文琦,刘彦随,王建兴. 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及其生态响应-以榆林市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2):104-109.[3] 文琦,杜忠潮,李玲. 中国入境旅游目的地空间形态及演变分析,资源科学,2009,31(6):994-999;[4] 文琦. 中国农村转型发展研究的进展与趋势,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1):20-24[5] 文琦. 陕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评价,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27(1):206-211[6] 文琦. 基于集对分析的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特征与机理,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9,25(2): 176-181[7] 文琦,刘彦随. 北方干旱化对水土资源与粮食安全的影响及适应-以陕北地区为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8):7-11[8] 文琦,延军平,丁金梅. 农牧交错区生态建设与农村经济耦合发展研究-以榆林市为例,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2):189-193[9] 文琦,刘彦随,丁金梅等. 银川市水资源胁迫与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研究,资源科学,2008,30(2): 247-253[10] 文琦,刘彦随,延军平. 生态节水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10):34-38[11] 文琦,何彤慧. 生态城市目标下的银川市水资源安全分析,水土保持研究,2006,13(4):211-214[12] 丁金梅,文琦. 陕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干旱区地理,2010,33(1):136-143.[13] 杜忠潮,文琦,蔡平等. 关中地区都市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西安、咸阳和宝鸡实证对比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9):106-111.[14] 樊新刚,文琦,米文宝.宁夏城镇体系分形结构的初步研究,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184-188.[15] 丁金梅,延军平,文琦等.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榆林市生态重建研究,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26(2):200-206.[16] 姚晓艳,李媛,文琦.热点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4):389-392.

查重率要求在百分之十五以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创刊于1987年,是由内蒙古农业大学主管,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干旱半干旱地区研究委员会、内蒙古农业大学主办的自然资源核心期刊。据2018年7月《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编辑部官网显示,《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编辑委员会编委有28人。据2018年7月24日中国知网显示,《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共出版文献7112篇、总被下载2299451次、总被引84847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据2018年7月2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干旱区资源与环境》载文量为5769篇,被引量为53254次,下载量为67195次;影响因子为。报道内容:《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以区域性、综合性、学术性为报道内容。以刊登干旱区形成、演变及环境特征、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整治、干旱地区绿洲建设与绿洲化、干旱地区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理论及技术方面的论文为特色。主要栏目:《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主要栏目有干旱区形成、演变及环境特征、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整治、干旱地区绿洲建设与绿洲化、干旱地区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理论及技术方面的论文。

干旱生态环境保护 马克思曾经引用比·特雷莫的名言:“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在不久前举行的“自然地理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上,有专家指出,地球表层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针对这种差异性的研究工作也具有全球、国家和区域的不同尺度。在不同尺度的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应与人口资源环境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因为资源环境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他强调,客观存在的自然地带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必须不断加深对地球自然系统的认识,改善人类对自然界价值的评估。 我国西北干旱区幅员辽阔,包括内蒙古、陕北半干旱的草原地带,宁、甘、新、青干旱的荒漠地带。在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发展战略中,生态建设是重要的内涵。陆地表层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取决于温度、水分条件的组合,形成受自然地带规律制约的空间格局。我按照尊重自然的原则,对目前我国生态建设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植树造林与“绿化工程” 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绿化等于植树造林”、“生态建设就是植树造林”的片面认识,这主要是源于对自然地带性规律缺乏了解。通常,湿润、半湿润地区自然条件好,可以植树造林,也有森林分布;而在半干旱、干旱区则仅能在局部地段植树,山地的适宜部位有森林分布,但不宜大面积造林。有学者提出以森林覆被率作为我国各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指标之一,这是值得商榷的。以我国西北干旱区为例,适宜森林生长分布的区域面积有限,目前一些省区的森林自然覆被率多在5%以下。如果要求这些省区大面积植树造林,以达到对湿润、半湿润地区要求的同样的森林覆被率指标,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因此,半干旱、干旱气候下各省区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应当尊重自然,既不应背上森林覆被率低的包袱,也不应片面追求不切实际的造林指标。 然而,在半干旱、干旱区仍然可以看到引水灌溉、植树及建造机场高速“绿化带”,或在部分高速公路两侧山丘沿等高线挖坑种植灌木,进行喷灌以营造“绿化工程”等现象。结果事与愿违,既不见林带,又破坏了原已十分脆弱的环境。有关部门甚至提出要在乌鲁木齐市郊拍卖荒漠山丘土地,以承包方式实施“植树绿化”的计划。在我国西北干旱区绿洲边缘可以适当地营建小规模的农田防护林,但是不宜大片营造森林,更不应过分渲染、夸大防护林的作用。 有学者根据干旱、半干旱区自然地带特点,提出应当重新审视三北防护林建设问题。因为在干旱、半干旱区大规模营造防护林,既无助于防患沙尘暴,也不符合水资源短缺的客观实际,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三北防护林建设项目区域范围总面积达×104 平方公里,其中荒漠占55%,草原和荒漠草原占20%。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大面积造林,完全违背地域分异规律。对于重大的改造大自然的计划或工程,必须开展动态监测,不断地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及时加以修正和改进。正如马克思引自比·特雷莫的名言所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以下为本人总结出的几个关键点: 一 自然保护区建设 沙漠作为大自然的产物有其形成、演化和发展的自然规律。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西北干旱区开发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值得认真总结与吸取。例如,在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北麓冲积平原的莫索湾地区,原有天然植被较好,由于不合理的大规模垦殖,强度樵采薪柴和过度放牧,导致沙丘活化严重。盆地中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有大面积的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和梭梭()林生长,还有独特的春季短命植物,是温带荒漠中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也是温带干旱区重要的基因宝库。虽然受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原有植被遭到破坏,但只要采取适当的封育措施,将能较快地恢复演替为相应的顶极群落。实践表明,封育保护是恢复沙区退化生境的一种有效方式。建议加强对整个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自然保护,划定有特别价值的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国家荒漠公园。位于中昆仑山的阿尔金自然保护区自1983年建立以来,山地草原等各类植被得到保护,藏野驴(Asinus kiang)、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和野牦牛(Poephagus mutus)等珍稀动物种群逐渐增长,植被天然恢复的成效明显。 二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谈到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时,有学者指出,环境整治、生态建设与区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与世界其他荒漠区相比,我国西北干旱区得天独厚。一系列高山上发育着许多山地冰川,为荒漠绿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源。目前主要问题是水资源利用不充分,管理不善、效率低下且浪费很大。 水是干旱区十分紧缺的资源,在节约田间灌溉用水方面,需要结合当地条件做切实的科学试验,总结出适宜于干旱区应用的技术措施。地膜覆盖农业在干旱区的发展前景很大,在薄膜塑料覆盖下,既能获得充足的光合有效辐射能,消除日温变化大的缺点,又可以节约水的消耗,将有利于扩展各种植物生长。当然也应研究地膜覆盖下地表条件改变后,对土壤、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西北干旱区内的跨流域引水工程计划需要十分谨慎,应当以服务城市和工矿用水为主要目标。而不宜调水用于垦殖发展农业,否则将破坏天然植被,加重土壤次生盐渍化。当前北疆山麓平原绿洲地下水超采开发,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严重威胁着该地区绿洲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有人从湿润地区的角度出发,认为调水到西北干旱区是开发和整治的必要前提。他们以为只要有充足的水,沙漠、戈壁都可以变良田,粮食、棉花、水果都是优质品。于是有人提出“东水西调,彻底改造北方沙漠”的设想,也有人主张从雅鲁藏布江调400亿立方米的水到新疆,认为完全具备了相应的科学技术能力。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干旱区的问题不是调水能解决的,客观存在的自然地带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从自然条件看,还是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对西北干旱区进行大规模的、远距离跨流域调水的设想,都存在可行性、市场需求、投资效益等诸多问题,需要慎重分析,决不可轻率决策。 土地资源的垦殖 在20世纪50~60年代,西北干旱区的开发多以土地资源的垦殖利用为主。农垦在当时起到积极的作用并取得较明显的成绩,然而大面积垦殖对环境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很突出。以新疆为例,从1950年至1998年,累计垦荒×104公顷,加上原有耕地,应有耕地面积×104公顷。而1998年实有耕地331×104公顷,丧失耕地面积×104公顷,丧失率达。如按新垦荒地计算,丧失率则高达,其中除少数为建设占用外,绝大部分为再次返荒。柴达木盆地在1953~1965年累计垦殖开荒×104公顷,开荒的土地大多是较好的草地或林地。由于土地次生盐渍化和土地沙化,保留到1995年的实际耕地面积仅有×104公顷,弃荒率达55%以上,撂荒地的表土风蚀量远大于耕地和荒漠地。可见,西北干旱区虽然地域广阔,但适宜农耕的土地大多已经开垦利用。何况后备耕地资源中,盐渍化土地面积所占比例很高。今后应以提高现有农田的产出为主, 而不应盲目开荒垦殖扩大耕地面积。近年新疆有关部门曾提出垦殖千万亩以上荒地的计划,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担忧。 石羊河下游绿洲的危机 自然界是有机的整体,区际间彼此联系、相互制约,上下游之间的作用与影响更为突出。石羊河下游的民勤绿洲开发历史悠久,20世纪上半叶土地沙漠化严重。50~80年代初,一系列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沙办法取得较好成效。民勤盆地在50年代以来曾经建成以沙枣林为主的防护林,并大面积加以推广。截至1991年,累计营造沙枣林×104公顷 ,灌木林×104公顷 。由于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导致严重衰退,×104公顷沙枣林成片死亡,×104公顷枯梢, ×104公顷 人工灌木林死亡。可见在干旱荒漠区的绿洲,防护林带的营造不宜片面追求林地覆被面积的比例,而应适度安排。否则,区域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不仅影响农牧业生产的发展,所营造的林带也将衰败而失去作用,使沙漠化卷土重来。 目前全球气温上升,干旱地区也在逐渐扩散。人类的生存环境由人类自己掌握,通过这次研究干旱环境资料和对干旱生态的仔细研究,本人内心震撼不已,我们的家园在不断的受到破坏,防治势在必行,希望科学家可以早日研究出更加合理简易化的方法和技术,更希望更多的人们可以了解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具备对防治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点评

《干旱区地理》(原名《新疆地理》)1978年创刊,现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

刊载内容:自然地理、区域地理、全球变化、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土壤学、水文与水资源,环境变化、气候、气象、植物生态与植物地理以及植被恢复、动物生态学与动物地理学、干旱区生态与及其生态系统建设、灾害与防治、资源开发与利用、干旱区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干旱区资源环境研究重大科学问题:即干旱区生态系统与演化机制、干旱区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发展

查重率要求在百分之十五以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创刊于1987年,是由内蒙古农业大学主管,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干旱半干旱地区研究委员会、内蒙古农业大学主办的自然资源核心期刊。据2018年7月《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编辑部官网显示,《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编辑委员会编委有28人。据2018年7月24日中国知网显示,《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共出版文献7112篇、总被下载2299451次、总被引84847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据2018年7月2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干旱区资源与环境》载文量为5769篇,被引量为53254次,下载量为67195次;影响因子为。报道内容:《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以区域性、综合性、学术性为报道内容。以刊登干旱区形成、演变及环境特征、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整治、干旱地区绿洲建设与绿洲化、干旱地区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理论及技术方面的论文为特色。主要栏目:《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主要栏目有干旱区形成、演变及环境特征、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整治、干旱地区绿洲建设与绿洲化、干旱地区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理论及技术方面的论文。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自1987年创刊以来,至今已历时26年,已经连续出版26卷,超百期。发表论文2000余篇。主要刊登有关干旱区形成、演变及环境特征、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整治途径等方面的论文。特别是干旱地区绿洲建设与绿洲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干旱地区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的理论与研究方面的成果及论文。以发表学术论文为主,所发论文大多质量较高,在自然与社会科学界、期刊编辑、出版界有很大影响。

干旱区研究受地理环境、地形因素、水源气候等环境影响干旱区地理,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受各自因素影响所以排名是干旱区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干旱区地理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官网投稿

2019年投了一次,初审15天被拒,由于主题不符。 2019年又投稿一篇,这次过了初审,14天收到外审意见,返修后送复审,20天左右通过后编辑要求对格式,图片方面进行修改和校对,再次返修后等了半个月收到录用。 总体来说,退稿速度和审稿速度都比较快,不耽误事,全程邮件沟通,也能及时得到回复,一个版面500元,有彩图另算,录用到见刊时间要半年到一年左右。

1.文章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加副标题,并译成英文。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写单位名称(一、二级单位)、所在城市(不是省会的城市前必须加省名)、邮编,不同单位的多位作者应以序号分别列出上述信息。3.提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应是一篇能客观反映文章核心观点和创新观点的表意明确、实在的小短文,切忌写成背景交代或“中心思想”,100-200字为宜。4.关键词:3-5个,以分号相隔,选择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的具有独立性的实在词。5.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6.正文文字:一般不超过1万字,正文用小4号宋体,通栏排版。7.数字用法:执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公元纪年、年代、年、月、日、时刻、各种记数与计量等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清代及其以前纪年、星期几、数字作为语素构成的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临近两数字并列连用的概略语等用汉字数字。8.图表:文中尽量少用图表,必须使用时,应简洁、明了,少占篇幅,图表均采用黑色线条,分别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应有简明表题(表上)、图题(图下),表中数据应注明资料来源。9.注释:注释主要包括释义性注释和引文注释,集中列于文末参考文献之前。释义性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引文注释包括各种不宜列入文后参考文献的引文和个别文后参考文献的节略形式,其序号为①②③……。10.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论著时所引用的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书目,是对引文作者、作品、出处、版本等情况的说明,文中用序号标出,详细引文情况按顺序排列文尾。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普通图书[M],会议论文[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汇编[G],档案[B],古籍[O],参考工具[K],其他未说明文献〔Z〕。格式与示例如下:(1)图书类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其他题名信息(任选)[文献类型标识].其他责任者(任选).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文章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建议外文刊名后加ISSN号),年,卷(期):起止页码.(3)报纸文章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4)古籍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O].其他责任者(包括校、勘、注、批等).刊行年代(古历纪年)及刊物机构(版本).收藏机构.(5)析出文献格式:[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6)电子文献格式: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7)文献重复引用标记:同一作者的同一文献被多次引用时,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只出现一次,其中不注页码;而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角标外著录引文页码。11.基金项目: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12.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13.来稿请注明作者电话、E-mail,收刊人及详细地址、邮编。14.其他:请勿一稿两发,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投稿要求

1.文章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加副标题,并译成英文。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写单位名称(一、二级单位)、所在城市(不是省会的城市前必须加省名)、邮编,不同单位的多位作者应以序号分别列出上述信息。3.提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应是一篇能客观反映文章核心观点和创新观点的表意明确、实在的小短文,切忌写成背景交代或“中心思想”,100-200字为宜。4.关键词:3-5个,以分号相隔,选择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的具有独立性的实在词。5.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6.正文文字:一般不超过1万字,正文用小4号宋体,通栏排版。7.数字用法:执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公元纪年、年代、年、月、日、时刻、各种记数与计量等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清代及其以前纪年、星期几、数字作为语素构成的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临近两数字并列连用的概略语等用汉字数字。8.图表:文中尽量少用图表,必须使用时,应简洁、明了,少占篇幅,图表均采用黑色线条,分别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应有简明表题(表上)、图题(图下),表中数据应注明资料来源。9.注释:注释主要包括释义性注释和引文注释,集中列于文末参考文献之前。释义性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引文注释包括各种不宜列入文后参考文献的引文和个别文后参考文献的节略形式,其序号为①②③……。10.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论著时所引用的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书目,是对引文作者、作品、出处、版本等情况的说明,文中用序号标出,详细引文情况按顺序排列文尾。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普通图书[M],会议论文[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汇编[G],档案[B],古籍[O],参考工具[K],其他未说明文献〔Z〕。格式与示例如下:(1)图书类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其他题名信息(任选)[文献类型标识].其他责任者(任选).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文章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建议外文刊名后加ISSN号),年,卷(期):起止页码.(3)报纸文章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4)古籍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O].其他责任者(包括校、勘、注、批等).刊行年代(古历纪年)及刊物机构(版本).收藏机构.(5)析出文献格式:[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6)电子文献格式: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7)文献重复引用标记:同一作者的同一文献被多次引用时,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只出现一次,其中不注页码;而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角标外著录引文页码。11.基金项目: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12.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13.来稿请注明作者电话、E-mail,收刊人及详细地址、邮编。14.其他:请勿一稿两发,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

不可以。《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是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干旱半干旱区研究委员会及内蒙古农业大学合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宗旨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促进科技发展,活跃学术气氛,交流学术经验,繁荣学术研究,及时反映国内外干旱区研究趋势与动态,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发展与建设提供有益经验。署名及作者信息:署名作者最多不超过5名。作者单位应具体到研究室或院系,地点及邮编号详细到街区;第一作者附简介,写明籍贯、性别、出生年月、职称、职务、研究方向、联系方式(电话可另附,印刷时删除)、电子邮箱等,通讯作者只附电子邮箱或联系方式。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杂志《干旱区资源与环境》JournalofAridLandResourcesandEnvironment(月刊)1987年创刊,是综合性学术刊物。特点是综合性强、审稿快、发文量大,凡研究干旱半干旱甚至季节性干旱区的论文,研究干旱半干旱问题及防治技术的论文,特别是绿洲建设的论文,不论属于社会科学领域或者自然科学领域均可刊用;每年刊载论文440篇左右,属于中文核心期刊

  • 索引序列
  • 干旱区资源对环境的影响论文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论文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点评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官网投稿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投稿要求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