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水稻高产研究论文

水稻高产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水稻高产研究论文

无论从种植面积还是产量上来讲,水稻都是我国的第1大粮食作物。下面是我整理的水稻栽培技术论文范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摘 要: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产量与我国粮食安全有紧密联系。提高水稻产量,特别是单产,对于稳定粮食总量有直接作用。水稻栽培技术与产量、品质关系甚密,本文培肥地力,浸种、催芽,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7个方面,综合论述了水稻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旨在为提高我国水稻的产量、品质提高可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无论从种植面积还是产量上来讲,水稻都是我国的第1大粮食作物。我国有大约2/3的人口是以稻米作为主食。在我国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是我国水稻主产区,水稻种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了和。然而,近年来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南方沿海城市和一些大城市城郊的稻田被占用,导致水稻总产量减少。

1 新世纪水稻栽培发展的目标

进入21世纪,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已经由单一的追求高产,发展成为追求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这一综合目标。面对新目标,水稻栽培种植技术必须要有新发展[1]。控制人口、节约用地,只能暂时缓解稻米现阶段的供需矛盾,要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安全还得不断提高稻米的单产。提高稻米单位面积的产量、增加稻米总产量才是解决我国稻米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探求水稻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势必成为我国水稻栽培发展的重要方向。笔者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就水稻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论证。

2 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培肥地力

土壤地力是决定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高地力的稻田通常能获得高产。培肥地力的主流方法是通过采用稻麦秸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通常的做法是在秋冬季用秸秆还田、春季施用有机肥、插秧前施用化肥的三段连续培肥法[2]。

对于育秧的秧田通常需要施用厩肥、饼肥、绿肥和人粪尿等作为底肥。值得注意的是,有机肥必须要经过充分腐熟后无害化后方可施用,否则会对秧田带来较大的危害。为了加快秧苗的早期生长,施用适量的硫酸铵、尿素和磷胺、过磷酸钙等肥料,是十分有效的措施。

科学浸种、催芽

通常,在浸种催芽前需要将种子置于太阳下晒1~2d。为了能去掉瘪种、黑粉病的种子,应将晾晒后的种子置于盐水中。然后,用稀释1000倍的50%多菌灵浸种1~2d对种子进行消毒、杀菌。在催芽前10d左右应将种子捞起、晾干,避免消毒液对种子正常发芽造成影响。

水稻种子适宜的发芽温度在27~38℃。值得注意的是,早稻催芽通常在气温很低的春季,因此采用必要的保温措施是非常重要的。种子破胸阶段的温度以不超过35℃为宜,催芽温度控制在25~28℃较好。在催芽的过程中,应掌握好“高温破胸、适温催根”的准则。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合理调节播期,将水稻灌浆期调节和光、温、水、肥等条件吻合,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3]。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对于增加水稻产量是十分必要的。通常水稻种植的株行距控制在13cm×26cm,每穴3~5基本苗,每667m2的基本苗以6万~8万株为宜。此外,插秧的深浅应基本一致,栽插深度以2~较为合适,应做到穴正而行直、不丢穴、不漂秧[4]。

科学施肥

科学施肥应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减少因施肥过多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避免因施肥不足导致减产的情况。调整肥料的结构和施用量,应遵循稳定前期用肥量,适当控减后期用肥量的总则。穗肥应以抽穗开花期追肥为主,施肥一定要准施、不可迟施,以防止出现贪青晚熟的不良现象[5]。通常来讲,优质稻品种的双季稻施肥量每667m2每季施用纯氮量应在10kg左右。基肥和追肥比例控制在为5:5或6:4,基肥的肥料种类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除了保证充足的氮素供应外,还需要配合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配合施用一定数量的磷钾肥,特别是钾肥对于提高稻米品质作用甚佳。

合理灌溉

灌溉对稻米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合理灌溉是保证稻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管水应遵循“薄水插秧、大水活苗、浅水分蘖、够苗晾田”的总原则。如果稻田水分不足,对稻草的千粒重有显著影响,从而造成减产的局面。此外,稻田水分不足还能降低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从而严重影响稻米品质[8]。

病虫害防治

为了确保大米的优质无公害化,在病虫防治上应特别注意农药带来的污染。首先,应做好病虫害的及时观察,做到“有病及早治”。防治手段应以生物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应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并严格控制农药的施用量。如9月中旬防治稻飞虱、卷叶螟等,应避免使用有机磷类的高毒高残留类农药,并且应保证最后一次用药时间距离收获期至少要大于35d[6]。

适时收获

收获时间对稻米的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收获过早,籽粒充实不足、产量下降;收获过迟,稻米的透明度下降、垩白增加,稻米品质下降。收获期的确定有的以稻谷含水量来定,有的以穗后天数来定。对于浙江省的实际情况,以稻谷含水量在22%~25%时收获为宜,早稻以齐穗后25~30d,中稻为30~35d,晚稻为45d左右收获的产量和品质较好。

3 发展展望

科学的栽培技术,是获得高产、优质稻米的必要保证。在2013年的工作中,应继续加强栽培技术的更新;应注重对现有的栽培技术进行推广,而不是仅仅的停留在文章中、技术规程文件上。研究新的栽培技术和推广,对于保证粮食安全同等重要。

参考文献

[1] 凌启鸿,张洪程,丁艳锋,等.水稻高产技术的新发展—精确定量栽培[J].中国稻米,2005(1):3-7.

[2] 陈晓燕,陈利,段坤.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5):117-117.

[3] 雷武逵.优质稻保优增效高产综合栽培技术[J].西南农业学报,2008,21(4):942-945.

[4] 张宏.江淮中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3):271-272.

[5] 周日明.浅析施肥对水稻优质栽培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02(1):68-70.

[6] 张栩,薛应征,王书玉,等.河南省沿黄水稻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4(9):15-16.

作者简介:祝平(1977-),男,浙江海宁人,助理农艺师。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水稻栽培技术论文范文

水稻栽培技术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论文

摘要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对于其栽培是关乎粮食丰产的重要因素。水稻栽培技术的好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比较大,如果水稻的栽培技术比较差,那么稻米的品质也将严重下降。文章对水稻的栽培技术措施进行研究,针对栽培技术措施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希望通过提升水稻稻米品质来优化人们生活质量。

关键词 :水稻栽培;技术措施;稻米品质;影响

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对于生活主食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其中水稻稻米质量对人们的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稻米品质的提升有赖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要想将稻米品质有效提升,首先需要建立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体系,采用集成栽培技术,从根源上提升水稻稻米质量。

1在水稻栽培中影响稻米品质的因素

肥料

稻米的品质表现是水稻基因与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稻米的品质表现除了与自身基因的特性有关,还与其它外在技术息息相关,这些外在技术就是人为的水稻栽培技术。在水稻栽培环节中,水稻本身的整精米率与蛋白质都容易受到外在技术施工的影响。例如,以氮肥为例进行分析,经过研究发现,随着施工中的施氮量增加,使得水稻中二者含量也增加,而垩白粒率以及垩白度在不同水稻品种中的表现不一,且稻米中的直链淀粉含量对氮素的含量反应不敏感。稻米中的氨基酸与蛋白质含量,都随着氮肥的增加而增加[1]。

栽插密度

水稻的不同栽植密度对稻米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在实际栽植环节中,栽植密度比较小,水稻产量将会降低,反之,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在单位面积内进行大密度的栽植,也不会产生较好的效果。在插秧过密的情况下,水稻的株行距比较小,整精米率下降,进而使得稻米的品质大幅下降[2]。

病虫害

病虫害对于稻米的质量危害较大,水稻的病虫害防治是关乎水稻的生长以及水稻稻米品质的另一关键所在,水稻在不同的生长时期中,容易被不同的病虫害所破坏。在北方水稻栽植中,影响水稻生长主要病虫害分别为: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以及二化螟虫,将这些病虫害简称为“三病一虫”。

灌溉方式与灌溉水质

灌溉方式的不同以及灌溉水质的好坏也决定着稻米的品质。首先,水质污浊,稻米的生长质量将会较差,并且营养成分较低。在实际的水稻灌溉中,不同的灌溉方式针对不同时期的水稻,如果灌溉方式选择不恰当将会对稻米的品质产生严重影响。

2提升稻米品质的技术措施

合理施肥

水稻品质的提升需要从水稻的施肥上进行分析,其中农家有机肥能够提供水稻生长期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经过施肥环节中的肥料分解与发酵,将有机物中的`营养物质有效吸收。合理的肥料选择以及有规律的施肥时间,是提升稻米品质的关键所在。在对水稻施肥的环节中,能够促进水稻生长主要肥料元素有:氮、磷、钾、硅。但是这些元素对水稻稻米质量产生的影响各有不同。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氮肥中的N,合理的氮肥施加,一方面能够对稻米外观的品质进行改善,另一方面还能够增加稻米的营养成分,提升其内在品质。不同含量的氮肥对稻米质量的影响不尽相同,例如,氮肥一次性施肥,虽然能够提升直链淀粉含量,但却降低蛋白质含量;分期施氮肥,不仅能够提升稻米中蛋白质含量,还能够有效降低垩白度[3]。

合理稀植

在进行起秧之前需要将苗床透水,并保证秧苗多带泥土,并且少断根,并坚持随起随运随插秧的原则。对水稻进行合理稀植,主要可以实现的方式有浅插、宽行、窄株等方式。在秧苗良好情况下,或者在插秧时间比较早的前提下,采取合理稀植,可以提高稻米的整精米率,从而提升稻米品质,但是当秧苗的生长素质比较差以及插秧比较晚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密植。

三病一虫防治

对于三病一虫的防治是提升稻米质量的关键,在实际的栽植环节中,首先需要选取抗病虫害比较强的品种,在先进的农耕技术以及化学药剂防治下,科学选择农药,做好病虫测报,选择最佳防治时期,减少用药次数与用药量,从而提升稻米品质。其次,选择良好的栽植环境,尽量保证环境是一种无污染环境,从插秧、秧苗培育的各个环节中,避免病虫害的出现,同时该环节也是降低水稻病虫害的重要农业技术措施之一。水稻的根系生长环节中,也可以观察出水稻是否具有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观察水稻的根系生长健壮程度,如果水稻的根系比较发达,那么其将具有较强的病虫害抵御能力,该特征是以水稻选种方式,提升水稻生长质量的重要依据[4]。

采用科学的灌溉方式与无污染的灌溉水源

水稻的灌溉是促进水稻生长,提升稻米质量的重要环节,水稻灌溉主要从水质以及灌溉技术方面来分析。在清澈、无污染水源灌溉条件下的稻米粒质饱满,品质甚佳。可见灌溉水质的选择对水稻的质量影响较大。其次灌溉技术的好坏也与水稻的质量有着密切关系。水稻灌溉技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水稻生长前期,建立根系生长浅水层,该层能够有效实现分蘖,并且促进水稻根系发育。第二,中期湿润,形成“满水增氧”来改善水稻的根部生长环境。优质的稻米生产用水量约600~700m3,并且在水稻收获的前半个月停水,如果水分过多,则会对稻米品质产生严重影响,甚至会降低加工品质。

参考文献

[1]王秋菊.黑龙江地区土壤肥力和积温对水稻产量、品质影响研究.沈阳农业大学,2012

[2]付景.超级稻产量形成生理与栽培调控的研究.扬州大学,2012

[3]李静.生态条件和栽培密度对水稻群体特征、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四川农业大学,2013

[4]薛亚光.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栽培技术及其生理基础的研究.扬州大学,2013

分析杂交水稻种植特点论文

一、分蘖和有效穗

1978、1979年秋季,我们在福建的龙海、平和等县进行了杂交水稻高产的调查,较完整地掌握了52块田的资料,结合该地区农业局验收整理的388块田的资料;从中选出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相差3T5公斤/公顷之内的197块田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汕优2号、四优2号的早、晚季都表现产量与总粒数的偏相关达显着水准(公式略)根据穗数和穗粒数计算标准偏回归系数,说明增穗的增产潜力大于增粒的增产潜力。我们又调查了全省6个地区11个县的晚季杂交水稻有效穗数与产量的关系。得出每公顷产3了50公斤以下的有效穗数为135~180万。每公顷产6250、6000公斤的为225~24D万,每公顷产6750、7500公斤的为270、28与万;每公顷产9750、12000公斤的为300、345万。这说明有效穗多产量高,有效穗少产量低。197块田的资料分析指出:基本苗数、最高茎莫数、分集成穗率分别与有效穗数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

(一)秧苗案质与甚木苗19T7年进行了秧苗素质研究。设秧苗素质与本田施氮量两种处理。试验结果产量差异显若。兹将其中四个处理分析如下:扁蒲秧2本,210公斤N/公顷,“”.75公斤/公顷三叉秧l本,105公斤/公顷,公斤/公顷扁蒲秧3本,210公斤/公顷,公斤/公顷二叉秧1本,105公斤/公顷,公斤/公顷单秆秧比二叉秧、三叉秧多用1、2倍种子和多l倍氮肥,每公顷仅分别增加150公斤和24.了5公斤。根据考种材料,二叉秧的有效穗数较三本秧少,而穗实粒数则多5D%。故多叉秧具有省种、省肥、大穗的增产作用。我们又分析各节位分孽穗的产量比重,三叉殃2/o、3/O两节位分集穗占总穗数的46%,产量占总产量的49%。多本秧5/0、6/0、7/。三节位分萦的产量占总产量的82%,前者为低节位分莫,穗大、粒多;后者为中节位分孽,穗较小、粒少。莫家让“指出,多叉秧叶绿素含量较无孽秧多,从出苗到黄熟期,多叉秧的光合势较无粟秧高9~33%,根系也较发达,这样,多叉秧的发达恨系吸收氮素与叶绿素含量高的,光合势强的叶片光合产物合成的氨基酸输送到地上部的生长中心。初期促进分集,形成分桑优势,幼穗分化至成熟期壮秆大穗,形成穗粒优势。

(二)最高分藕数与分戴成旅奉19T块田的最高茎葵数为405~540万/公顷,在此范围内,最高茎孽数与有效穗数呈极显着正相关每公顷产IO50D斤以上的69块田的苗、株、穗比例为1,3,2,即每公顷插24、30万丛,基本苗120、180万,最高茎孽数480、540万,最后有效穗330、375万,分粟成穗率65、70%。要实现这种群体动态指标,首先要培育多叉壮秧,在这基础上按杂交稻大田分孽习性进行肥、水管理。19了8年我们观察了四优2号大田分孽习性的结果:1、第一次分孽的成穗率为98%,分布于1/0、9/0节位上。第二次分孽的成穗率为40%,分布于2/0”5/D节上。第三次分萦的成穗率为零。

2、分孽的发育受氮、碳营养影响很大。本田分桑以第7节位分粟的穗粒数最多,7/0节位分粟于5/7出生。第一次追肥于4/28,每公顷施碳锋和过磷酸钙各公斤。按当时气候条件,大约6、7天才能为稻根吸收。这说明第7/O节位分莱的成长与氮素营养密切相关。拔节期具有3个叶片以上的'分禁,一般都能成穗;但若“大封行”出现于孕穗之前,这些分孽会因光照不足而死亡,相对地,抽穗一乳熟期群体“稀疏”,基部透光率增加,植株基部腋芽重新萌发成分萦。这些都说明杂交水稻分萦的成长和消亡与碳素营养密切相关。3、据偏相关分析,节位与各节有效穗数呈显着的负相关即节位愈低,有效穗愈多。以上洁果可作为育秧、整田施肥、插秧和本田肥、水管理的依据。

二、每穗粒数与粒重

1979年我们调查了汕优3号与IR661的穗发育情况(表略)无i仑分化颖花数、抽穗时颖花数或穗实粒数汕优3号都多于IR661;但颖花退化率则高,结实率低。因此,生产上不仅要促花,更重要的是保花,不仅要促大穗,更重要是减少退化,提高结实率。据197块田的资料分析,产量与结实率的偏相关达显着水准,总粒数与结实率呈极显着负相关,也说明保花和提高结实率的重要性。颖花结实率低的主要因素是:1、养分不足,分配不匀。1979年我们以四优2号和红410(对照)为材料,选择生长正常的主穗各20穗,定德定花观察不同位次颖花的生长势,结果四优2弓一的强势花占连,比红逮10减少;中势花,比对照减少;弱势花匕对照多。一说明杂交水稻结实率低是弱势花多造成的。不同位次的颖花结实率也不一致。19了9年我们对四优2号剪除颖花对结实率影响进行了观察。第一次枝梗颖花的结实率为,第二次枝梗颖花的结实率仅49%。剪除第二次枝梗颖花后,第一次枝梗颖花的结实率提高到;剪除第一次枝梗颖花后,第二次枝梗颖花的结实率提高到90%。说明第二次枝梗颖花结实率低是养分不足和分配不匀引起的。1981年的杂交稻种植期研究结果,无论早季种植或晚季种植的杂交水稻,从返青期到幼穗分化期,光合效率和干物质日增量都最大,幼穗分化至抽穗次之,抽穗至成熟最小,此结论与曹显祖报告相一致。这是杂交水稻的一种生理现象。从研究中也看出,晚季种植(6/18播,了/15插,10/15收),出苗到幼穗分化处在28℃/日均温,160小时日照和太阳辐射量“的足光下,充分发挥杂交稻光合强度大的优势(比早季高)。因此,分集块,叶面积大(大倍),干物质日增重,为穗(库)发育提供大量能源。抽穗后,由于气温逐渐下降,光照弱,光合效率较早季植‘厂降快(降40.了%),单位体积干物质积累转化处于劣势,但植株营养体大,总干物质积累仍较早季植为大。因此,有效穗较早季植的增加万/公顷,每穗粒数增加粒,结实率提高,千粒重增加克,产量增加191了.75公斤/公顷。此外,从威优2号、沮l(龙2号后期追肥试验结果看出,在侮公顷施150公斤氮素情况下,提取23%(尿素了5公斤/公顷)为孕穗期追肥,可以明显提高乳熟期的干重、活力和冠层叶叶绿素含量(),光合势和干物质日增长分别比对照提高和lD%,从而使结实率较对照提高。以上说明,杂交水稻由于中后期光合效率下降导致养分不足,弱势颖花多,结实率低。后期追肥可以改变这个缺点,提高结实率。2、受生态条件影响。颖花受情后,谷粒灌浆的养分来源有二。其一为抽穗前贮藏于茎秆和叶鞘的碳水化合物转运到穗;其二为抽穗后冠层叶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1978年从分期播种试验的资料看出,二者的比例因抽穗后的环境条件不同而异,可分为三种类型:(1)抽穗后20天候平均气温约28℃,日照率75%,相对湿度7D、80%,灌浆成熟期短(31~35天);抽穗前养分占31、39%,抽稗后养分占69~61%。(2)抽穗后20天候平均气温26、28℃,日照率47、51%,相对湿度85%以上;抽穗前养分占42~60%,抽穗后养分占邪、40%。(3)抽穗后20天候平均气温℃,日照足,相对湿度T9%以下,灌浆成熟期达51日;抽穗前后养分各占28%和了.2%。考种结果,高温、足光、适湿的稻穗灌浆成熟期虽短,但结实率高,籽粒饱满,千粒重大,产量高;低温、足光、湿度小,则结实率低,籽粒不饱满;高温、多雨、寡照、湿度大,结实率和籽实饱满度都受影响。这是抽穗后气侯条件对杂交稻穗粒发育的影响。因此,调节播种、插秧期使生殖生一长处于最适的光照条件下是提高结实率的关键。19了8~19了9两年的四优2号发育期的温度处理结果看出:从枝梗分化至开花期低温(19℃)处理,结实率都降低。低温处理三天对结实的危害程度为、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孕德期>抽穗期。无论抽穗、开花或灌浆用35℃或40℃的高温处理3小时,结实率和千粒重都降低。抽穗开花期遇到35℃以上高温,花粉败育不受精;灌浆期高温则影响光合产物的运转而形成畸形来。开花期遮光或阴雨则结实率降低,强势花结实率从87%降至58‘4%。由于稻田中各稻穗,稻穗中各颖花的发育并非同步,抽穗开花期35℃处理3小时和40℃处理3小时后,用人工辅助授粉,其结实率分别从、5D%提高到78%、62%。

三、根系发育与叶片生长

根系发育研究结果:四优2号和汕优3号的根量、根粗和根系干重都比穗数型常规稻红410和矮秆大穗型品种大家伙为大(略小于高秆大穗型品种三磅70箩),发根力和根系活力较强。根干重以黄熟期为最大。发根力可持续到孕穗初期,根系活力以黄熟期为高峰。杂交水稻的“浮根”发达。浮根从第11/0叶开始发生,持续至成熟期。四优2号、汕优3号的根可达5次恨,而410、大家伙仅二、三次根。倪文等〔7〕报告,浮根的吸收力比一般根高2一3倍。川田拼“J报告,高次根的发生与穗枝梗及其着生的颖花同步。因此,浮根发达与杂交水稻穗大颖花多有密切联系。杂交水稻在水层灌溉条件F根量大、根粗、干重大、浮根发达,但后期黄根、褐根、黑根多,几乎找不到白根;旱作栽培的根系和干重均小,没有浮根,但白根多;湿润灌溉的介于二者之间。此结论与Das,.等’‘报告相一致。不同组合对缺水的敏感性不同,四优2号大于汕优3号。早期水层灌溉、中期晒田、后斯湿润的,根量、干重、根粗、浮根量都大和发达。收获后一天,o、20cm土层的根系黄褐色,20、40cm土层为黄白色,根的弹性大。因此,合理灌溉以改善土壤环境,发挥杂交水稻的根系优势,为穗多、穗大、结实率高奠定基础杂交水稻根系发育与地上部生长有密切联系。单位时间最天发根增长量出现于分集盛期,无效分孽开始死亡期的单位时间根干重增长量最大,紧接着出现最大茎伤流强度增长量。说明了杂交水稻的发根开始时生长迅速;其次是稻根加粗,内含物充实,干重增大;再次是根系活力的发挥。根系的这种发展过程可作为肥水管理的依据。剪根试验结果表明,4/0“8/。叶期剪根,即剪除1/0、5/0节位根,明显减少了分孽和有效穗数;12/0叶期剪根则穗实粒数和结实率减少;14/0、16/O叶期剪根则影响结实率和粒重。综上所述,出苗—穗分化期的发根力最强,“浮根”发生;在栽培上应该浅水足肥,以促分蔡,增加穗数。穗分化—齐穗期的浮根大量发生,根系活力大,根干重增长快;应适当搁田,足肥以促大穗。齐穗,-一成熟期的根系活力旺盛,需湿润灌溉,补肥,以提高结实率和粒重。在叶片生长方面,四优2号和汕优3号的主茎叶可分为三类:(1)1/0、10/0(1l/0)节,包含叶—鞘—节—分萦(缺节间),都是营养生长期发生和生长的。(2)11/0、12/0(12/、13/0)节,包含叶—鞘(缺分孽和节间),为过渡期发生和成长的。(3)13/0~15/0(14/0~16/0)节,包括叶—鞘—节—节间(缺分集),都是生殖生长期生长的。根据主笔叶的叶形、出叶积温、生存期和功能,叶片可分为四组,(表略)1980年对杂交稻根、叶与产量因素的关系的研究结果:剪除主茎4/0、1。/O叶则影响1~7/0节位分孽;4/0~8/0叶期剪根(剪去1/0、5/0节根)则影响1/0、5/0节位分孽;剪去4/0~10/O叶或12/O叶期剪根(剪去9/O节根),严重降低穗粒数;剪去14/O~16/O叶或12/O期剪很严重降低结实率。水稻叶、根、穗、粒的这些关系,可作为看苗诊断和管理的参考。另外,从两年的分期播种试验和植期研究看出,中熟杂交稻属感温性的基本营养生.长型。生育期间日均温在1T、28℃之间,每升高1℃营养生长期缩短5天,日均温27~28℃的主长期较稳定。安全齐穗温度为23℃。四尤2号全生育期所需的活动积温为3061℃,1/0、16/0叶期的活动积温为1731℃,剑JlJ?—抽穗期的为380℃。抽穗—完熟期为905℃。幼穗分化期的生育积温指数为,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为,抽德期为。这些结论与浙汀农科院绍兴基点组(19了0)的报告相一致。总之,中熟杂交稻属感温性基木营养生长型,具有分禁力强、根系发达和穗粒多三大优势,三者旧互联系,培育多叉壮秧是发挥三大优势的基础。根据活动积温及生育积温指数调整播种期,使生殖生长期处于光、温、湿最适期,既使茎、鞘、叶贮藏养分顺利运转到穗,又利于穗粒发育。根据叶、孽、根、穗、粒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肥、水管理,协调促桑保蔡,促花保花,实现穗足、粒多、粒饱、高产的目的。

结论

(一)杂交水稻具有分集力强、根系发达和穗粒多三大优势。多孽壮殃是基础。它具有省种、省肥、根多、秆壮、穗大的增产作用。

(二)节位与有效穗数呈显着负偏相关。2/O、3/O二节位的分孽憾产量占总产量的49%。分菜的发生和增长与碳、氮素营养密切相关。

(三)杂交水稻穗大、颖花多,但结实率不高。其原因是杀分不足和花期对温、光的适应范围较窄。

(四)根多、根重、“浮根”发达。最大发根量和根干重分别出现于分孽盛期和孕穗期。最大伤流强度于黄熟期。前期水层灌溉、中期晒田、后期湿润的根系发达,白根多。

(五)杂交水稻可分为四个叶组:1/0、3/0为秧期叶,决定秧苗素质;4/0~9/D(10/0)为分孽期叶,决定分孽和穗数;10/0(11/0)~12/O(13/0)为拔一节期叶,影响节间干重和穗粒数;13/0(14/0)~15/0(16/0)为穗发育期叶,影响结实粒和粒重。

(六)幼穗分化期生育积温指数为,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为,抽穗期为户。

(七)总粒数与产量呈显着偏相关。统计分析表明:“四优2号”和“汕优3一号”是在一定穗拉数的基础上增加穗数来增加总粒数增产的。高产田的群体结构是按1,3,2的苗、株、穗比例

水稻耐高温研究现状论文

无论从种植面积还是产量上来讲,水稻都是我国的第1大粮食作物。下面是我整理的水稻栽培技术论文范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摘 要: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产量与我国粮食安全有紧密联系。提高水稻产量,特别是单产,对于稳定粮食总量有直接作用。水稻栽培技术与产量、品质关系甚密,本文培肥地力,浸种、催芽,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7个方面,综合论述了水稻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旨在为提高我国水稻的产量、品质提高可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无论从种植面积还是产量上来讲,水稻都是我国的第1大粮食作物。我国有大约2/3的人口是以稻米作为主食。在我国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是我国水稻主产区,水稻种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了和。然而,近年来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南方沿海城市和一些大城市城郊的稻田被占用,导致水稻总产量减少。

1 新世纪水稻栽培发展的目标

进入21世纪,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已经由单一的追求高产,发展成为追求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这一综合目标。面对新目标,水稻栽培种植技术必须要有新发展[1]。控制人口、节约用地,只能暂时缓解稻米现阶段的供需矛盾,要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安全还得不断提高稻米的单产。提高稻米单位面积的产量、增加稻米总产量才是解决我国稻米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探求水稻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势必成为我国水稻栽培发展的重要方向。笔者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就水稻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论证。

2 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培肥地力

土壤地力是决定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高地力的稻田通常能获得高产。培肥地力的主流方法是通过采用稻麦秸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通常的做法是在秋冬季用秸秆还田、春季施用有机肥、插秧前施用化肥的三段连续培肥法[2]。

对于育秧的秧田通常需要施用厩肥、饼肥、绿肥和人粪尿等作为底肥。值得注意的是,有机肥必须要经过充分腐熟后无害化后方可施用,否则会对秧田带来较大的危害。为了加快秧苗的早期生长,施用适量的硫酸铵、尿素和磷胺、过磷酸钙等肥料,是十分有效的措施。

科学浸种、催芽

通常,在浸种催芽前需要将种子置于太阳下晒1~2d。为了能去掉瘪种、黑粉病的种子,应将晾晒后的种子置于盐水中。然后,用稀释1000倍的50%多菌灵浸种1~2d对种子进行消毒、杀菌。在催芽前10d左右应将种子捞起、晾干,避免消毒液对种子正常发芽造成影响。

水稻种子适宜的发芽温度在27~38℃。值得注意的是,早稻催芽通常在气温很低的春季,因此采用必要的保温措施是非常重要的。种子破胸阶段的温度以不超过35℃为宜,催芽温度控制在25~28℃较好。在催芽的过程中,应掌握好“高温破胸、适温催根”的准则。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合理调节播期,将水稻灌浆期调节和光、温、水、肥等条件吻合,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3]。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对于增加水稻产量是十分必要的。通常水稻种植的株行距控制在13cm×26cm,每穴3~5基本苗,每667m2的基本苗以6万~8万株为宜。此外,插秧的深浅应基本一致,栽插深度以2~较为合适,应做到穴正而行直、不丢穴、不漂秧[4]。

科学施肥

科学施肥应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减少因施肥过多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避免因施肥不足导致减产的情况。调整肥料的结构和施用量,应遵循稳定前期用肥量,适当控减后期用肥量的总则。穗肥应以抽穗开花期追肥为主,施肥一定要准施、不可迟施,以防止出现贪青晚熟的不良现象[5]。通常来讲,优质稻品种的双季稻施肥量每667m2每季施用纯氮量应在10kg左右。基肥和追肥比例控制在为5:5或6:4,基肥的肥料种类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除了保证充足的氮素供应外,还需要配合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配合施用一定数量的磷钾肥,特别是钾肥对于提高稻米品质作用甚佳。

合理灌溉

灌溉对稻米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合理灌溉是保证稻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管水应遵循“薄水插秧、大水活苗、浅水分蘖、够苗晾田”的总原则。如果稻田水分不足,对稻草的千粒重有显著影响,从而造成减产的局面。此外,稻田水分不足还能降低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从而严重影响稻米品质[8]。

病虫害防治

为了确保大米的优质无公害化,在病虫防治上应特别注意农药带来的污染。首先,应做好病虫害的及时观察,做到“有病及早治”。防治手段应以生物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应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并严格控制农药的施用量。如9月中旬防治稻飞虱、卷叶螟等,应避免使用有机磷类的高毒高残留类农药,并且应保证最后一次用药时间距离收获期至少要大于35d[6]。

适时收获

收获时间对稻米的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收获过早,籽粒充实不足、产量下降;收获过迟,稻米的透明度下降、垩白增加,稻米品质下降。收获期的确定有的以稻谷含水量来定,有的以穗后天数来定。对于浙江省的实际情况,以稻谷含水量在22%~25%时收获为宜,早稻以齐穗后25~30d,中稻为30~35d,晚稻为45d左右收获的产量和品质较好。

3 发展展望

科学的栽培技术,是获得高产、优质稻米的必要保证。在2013年的工作中,应继续加强栽培技术的更新;应注重对现有的栽培技术进行推广,而不是仅仅的停留在文章中、技术规程文件上。研究新的栽培技术和推广,对于保证粮食安全同等重要。

参考文献

[1] 凌启鸿,张洪程,丁艳锋,等.水稻高产技术的新发展—精确定量栽培[J].中国稻米,2005(1):3-7.

[2] 陈晓燕,陈利,段坤.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5):117-117.

[3] 雷武逵.优质稻保优增效高产综合栽培技术[J].西南农业学报,2008,21(4):942-945.

[4] 张宏.江淮中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3):271-272.

[5] 周日明.浅析施肥对水稻优质栽培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02(1):68-70.

[6] 张栩,薛应征,王书玉,等.河南省沿黄水稻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4(9):15-16.

作者简介:祝平(1977-),男,浙江海宁人,助理农艺师。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水稻栽培技术论文范文

水稻高温热害的成因及发生特点水稻在含苞、抽穗期对温度极为敏感(即抽穗前后各10天),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日平均温度30℃以上就会产生不利影响。孕穗期如遇35℃以上的持续高温,水稻花器发育不全,花粉发育不良,活力下降;抽穗扬花期如遇35℃以上高温就会产生热害,影响散粉和花粉管伸长,导致不能受精而形成空壳粒,造成结实率下降,千粒重偏低,甚至绝收。如何防止水稻高温热害?1、选用耐高温的品种不同品种对高温热害的受灾程度有一定差异。农民在生产中首先应选择高产耐高温品种,以减轻高温对品种灌浆结实的影响。2、适时播种移栽应根据往年高温情况,适时播种移栽,使一季中稻的最佳抽穗扬花期安排在8月中旬,以有效地避开7月下旬至8月上旬存在的常发性的高温伏旱天气。3、采取灌深水,实行以水调温保持稻田有一定水层,可显著降低高温伏旱气候条件下产量损失程度。抽穗扬花期田间水层保持5~10厘米,可降低田间小气候温度2~3℃,减轻热害。尤其是对缺水干旱的田块,要及早提水灌溉,增加田间湿度,防止干旱与高温热害叠加影响。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日灌夜排或长流水灌溉。4、采取根外喷肥,增强水稻抗逆能力根外喷施3%过磷酸钙溶液或磷酸二氢钾溶液,外加喷施叶面营养液肥垄上牛人,以增强水稻植株对高温的抗性,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或在抽穗期时可结合使用快收宝,不仅能保证水稻安全抽穗,有效缩短水稻齐穗期,提高成穗率,使穗子更大、结实率更好、产量更高、成熟更早!而且能提高水稻对极端高温和异常低温的耐受能力。且无残留,无毒害。5、防控病虫害,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做到防病虫与防热害相结合。水稻主要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等病虫害。叶面喷施药肥一定要掌握好喷施浓度和喷施时间。溶液浓度不宜过高,否则,过高浓度容易导致植株叶片损伤,影响养分吸收;时间最好是傍晚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品种和品质与稻作行业的质量和效益直接相关,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广大农民的收入。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稻作行业的基本情况,摸清我国水稻品种与品质的现状,从而为调整我国水稻品种结构、改善我国稻米质量、提高稻作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打下坚实基础,根据农业部的统一部署,我们于2000年开展了对全国水稻品种与品质的普查工作。 一、基本情况 普查工作于2000年7月开始,到2001年2月结束,前后历时8个月。我们先后派出12个工作小组,赴全国26个省(市、区)水稻种植地区,拜访各地有关的领导、专家、技术工作者、生产者和经营者,了解各地水稻品种与品质的情况,也了解各地与稻作相关的科研、生产和销售的情况,有关稻作结构调整、发展优质米生产的经验和情况,有关稻作结构调整、发展优质米生产的经验和做法,并落实水稻品种样品的征集工作。本次共征集全国除新疆、西藏、青海、山西、台湾外的27个省(市、区)的水稻样品1109份,品种919个。其中早籼稻品种349个、中籼稻148个、晚籼稻120个、南方粳稻172个、北方粳稻97个、籼糯稻14个、粳糯稻19个(表1)。其中当年种植面积达6667hm2(10万亩)以上的主栽品种332个,非主栽品种587个,包含了各地种植的传统品种、特质品种、专用品种和近年审定推广的新品种。 表1征集的品种情况 类别品种数占%类别品种数占% 早籼稻北方粳稻 中籼稻籼糯稻 晚籼稻粳糯稻 南方粳稻合计919100 样品的理化品质指标的检测依据农业行业标准""NY/T83-1988米质测定方法""进行,感官品质指标依据国家标准""GB/T15682-1995稻米蒸煮试验品质评定""进行。食用水稻品种的品质评价根据农业行业标准""NY20-1986优质食用稻米""进行,也参照国家标准""GB/T17891-1999优质稻谷""中相应部分的品质指标进行评价;特异种质品种的评价参照""中国优特稻种质资源评价""中的相应标准执行。 二、结果及分析 1、品种分布情况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的气候、生态条件差别很大,水稻品种类别的分布也有明显的差异。籼稻品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15个省(市、区),即海南、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福建、江西、浙江、江苏、上海和安徽。此外,北方地区的陕西和河南有小面积种植少数籼稻品种。而粳稻品种主要分布于北方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包含东北、内蒙、华北、西北(除青海外)及湖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和云南等省市。我国南方的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海南等9个省(区),仍是早、晚稻都种植的双季稻区;而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江苏、上海等南方省(市)经过近年种植结构的调整,已基本上由过去的双季稻区改成单季稻(中稻)区了。 目前,杂交稻仍以籼型杂交稻为主,分布于南方地区,其中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广西、广东、江西、福建、贵州等省(市)是杂交稻的主要产区。 2、优质品种评价筛选 依据国家《优质稻谷》三级标准中与品种品质相关的品质指标(糙米率、整精米率、长宽比、垩白率、垩白度、胶稠度、直链淀粉),评价筛选出优质品种118个,占普查品种总数的%。其中籼稻13个,占%;粳稻94个,占%,糯稻11个,占%。各稻组评价筛选的优质品种情况见表2。 表2品种米质达国标3级以上的食用稻优质品种 项目 品种 粳稻一级 (19个) 嘉64-1、秀水11、滇系4号、99鉴72、CR99、沈农8718、上育397、宁稻216、97XW-723、津原28、1045、9618、中系8215、水晶3号、黄金晴、豫粳6号、富士光、寒优湘晴、品优湘晴 二级(53个) 皖稻54、华安2号、当选晚2号、88-146、滇杂32、越富A/南34、云陆29、楚粳香1号、珍优1号、沈农8801、辽优7号、辽137、辽371-308、辽粳294、辽粳454、宁粳16号、98XW-258、腾系747、9807、牡丹江17、龙粳8号、东农V10、合江23、中作321、中作23、1613、京稻21、中作93、中作37、寒幽湘晴、牡丹江19、合江19、垦育16、新秋光、丰优201、农大3号、晚粳9873、晚粳太子11、农大7、农大3号、圣稻301、京引119、971、8-502、9602、常优99-1、武育粳3号、沛优801、金优湘晴、996022、中优4号、沛优01、申优1号 三级(21个) 99-39、西22-2、合系22-2、沈农18、农林315、辽盐16、金引2号、吉96010、975、龙粳10、临稻6号、中作93、九稻19、九稻22、九稻20、空育131、秋光、96-50、R109、苏农86、98-110 籼稻一级(1个) 赣晚籼19号 二级(5个) 枝优香、培两优288、两优培九、98-9 三级(6个) 优I桂99、桂香占、D优527、9709、秋优1025、湘晚籼9号 粳糯优质(11个) 凉糯2号、沈农香糯1号、津糯6号、太子粳糯、丙97-48、嘉99-7、祥湖84、紫香糯2315、97-48、D26、糯22 3、特质品种的评价与筛选 以《中国优特稻种资源评价》中的相应标准评价筛选了具有特异品质性状的水稻品种115个,占%。其中高糙米率(籼稻≥%,粳稻≥%)品种21个,包含籼稻13个,粳稻8个;高蛋白质含量(≥13%)品种13个,全部为籼稻品种;低垩白率(≤5%)品种49个,包含籼稻335个,粳稻14个;特低直链淀粉含量(<10%并>2%)品种9个,全部为籼稻品种;高直链淀粉(籼≥%,粳≥%)并软胶稠度(籼≥60mm,粳≥70mm)品种23个,其中籼稻21个,粳稻2个。具体品种见表3。 表3水稻特质品种 项目 品种 高糙米率品种 籼稻13个(≥%) 粳稻8个(≥%) 嘉育948、K88A/7044、培杂28、培杂279、香两优463、香二优781、金优315、金优80、闽科早22、金优18、金优456、协优390 沾粳7号、武粳4号、武粳5号、鲁粳12号、镇稻88、9707、镇稻5171、9632 高蛋白质含量(≥%) 籼稻13个 湘早籼7号、南保早、抗优148、2757、浙9248、博优212、博优270、金优80、K优47、D优13、C优22、冈优缙恢1号、1290S/F674 低垩白率(≤5%) 籼稻35个 粳稻14个 香两优68、西光、特籼占25、海香1号、浙9248、茉莉新占、闽香早占948、舟优早1号、汕优占、莉花香粘、泰国18、西山香、桥圩香占、黄壳香、双丰占、田东香、桂华占、七桂占、新马占、莉花香、桂艮占、马隘香米、E优540、香优61、中国香稻、91315、黄梅香稻、湘晚籼9号、郴优早2号、优99、晚籼选5、益晚籼7号、Y9413-5、1504、双佳1号 滇粳优1号、滇系4号、99鉴72、双竹粘、CR99、金引二号、宁稻216、97XW-723、98XW-258、975、1613、富士光、观95、品优湘晴 特低直链淀粉含量(<10%并>2%)籼稻6个 粳稻2个 中丝2号、浙农8010、渝优2142、西软米84-4、优99、Y9413-5 滇粳优3号、银光 高直链淀粉含量(籼≥25,粳≥22%) 并软胶稠度(籼≥60mm,粳≥70mm)籼稻20个 粳稻2个 汕优64、优Ⅰ晚三、金优402、金早22、中优402、优154、绵优151、博优大占、金优77、赣晚籼29号、金优207、金优64、金新优77、金优晚3、博优964、Ⅱ优128、博优64、汕优晚3、粤优016、K优507 高原粳2号、珍优2号 4、各稻组品质性状比较 除去不合格的或特殊的18个样品外,其余的1091份样品,分别统计各稻组的理化品质指标,结果见表4.根据以上统计结果,比较分析了各稻组的品质优劣;也对杂交稻和常规稻的品质作了比较。 (1)不同季节种植的籼稻品种品质有所差异。早籼、中籼和晚籼的整精米率分别为%、%和%;垩白度分别为%、%和%。可见,晚籼的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均优于早籼和中籼;中籼的外观品质与早籼相仿,但碾磨品质优于早籼。 (2)北粳品质较南粳为优。通常把东北、内蒙、华北、西北等北方地区种植的粳稻称为北粳,其余地区(主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的粳稻称南粳。南粳和北粳的垩白度分别为%和%,透明度分别为级和级,可见北粳的外观品质较南粳优;胶稠度分别为和,说明北粳的质地一般较南粳的粘。 (3)籼粳和粳糯分属不同的亚种(前者属籼型,后者属粳型),其品质也大不相同。从表可见,两类粳稻除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有很大的差别外,与蒸煮和食味品质相关的直链淀粉和碱消值两项指标也有明显的差别,籼糯的分别为%和级,粳糯的分别为%和级,表明粳糯的糯性优于籼糯。 (4)根据对495份杂交籼稻样品和271份常规籼稻样品理化品质指标的统计结果,杂交稻的碾磨品质(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与常规稻的相仿,这与通常认为杂交稻出米率差的观念不一致,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杂交稻的平均垩白率(%)和垩白度(%)都明显大于常规稻的垩白率(%)和垩白度(%),可见杂交稻的外观品质不如常规稻。另外,杂交稻的直链淀粉含量(%)高于常规稻(%),而胶稠度()也较常规稻)的短,说明两者适口性也有差异。 5、优质性状评价比较 以农业行业标准《优质稻米》二级标准评价品种品质各项指标,并分别统计总体和各稻区的优质性状率,其结果见表5。总体上看,直链淀粉含量、精米率和碱消值等品质指标的优质率较高,都达90%以上;而垩白率、垩白度和整精米率等3项指标优质率较低,均不足50%。其各项同品质指标达标率的高低顺序为:直链淀粉含量>精米率>碱消值>糙米率>长宽比>胶稠度>蛋白质含量>粒长>透明度>整精米率>垩白度>垩白率。分别观察各组的品质性状达标率,情况大体相似,但有以下两点明显差异:(1)南粳和北粳的整精米率的达标率比较高,分别达%和%;(2)籼糯的直链淀粉含量达标率低,仅%。 三、存在问题 1、品种多、乱、杂多数水稻主产区省份都有千百个水稻品种在生产上应用,一些乡镇内应有数十个品种种植,混杂着籼、粳、糯,早、中、晚,杂交、常规等各种类型的水稻品种。多数品种年种植面积在几千至几万亩之间,百万亩以上的品种很少。由于品种杂,规模小,影响了稻作的规模效益和产业化发展。 2、优质品种少,专用品种不明显目前多数品种的食用品质处于中下水平,优质品种少,仅占品种总数的12%上下,尤其是籼稻品种。籼稻品种品质的主要问题是整精米率低(碎米多)、垩白大,影响了稻米的外观品质和市场价值。此外,多数水稻品种的品质雷同,有特色的专用品种少,影响了水稻品种的开发利用,如饲用、食用原料及其他工业原料用等。 3、缺少产业化经营从品种(种子)到稻米产品,各地区仍主要是小生产、小经营状态,实行产业化经营的为数极少。育、繁、推脱节,产、加、销分离的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农民不管品种品质混种,粮食部门不问品种品质混收,加工企业不明原粮品种品质混杂加工。其结果是产品质量低,市场竞争力弱,行业效益差等,产生了恶性循环。 4、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品种要优化,品质要分流,需要有适宜的评价标准,以便引导选育优质品种,筛选专用品种。但目前尚缺相应的质量标准。实践证明,原农业行业标准《优质食用稻米》,已不能适应现代稻米市场对品种品质和稻米品质评价的要求;新国家标准《优质稻谷》面向流通和仓贮的稻谷,不很适合于品种品质或市场稻米品质的评价。目前,市场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监督管理制度,很多水稻种子或稻米产品,都标榜自己是优质品种、优质产品,鱼目混珠、良莠混杂的现象严重;而制假售假,以次充好,毒谷、毒米等事件时有发生,影响极坏,危害极大。 四、建议 1、加速水稻品种结构调整的步子 各地区主管部门要按照食用、饲用、食品加工用和工业原料用不同角度,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预测,尽快作出品种结构调整的规划,发展那些优质、适销品种,限制或淘汰那些品质差、市场不适销的品种。优质育种、优质引种及优质品种的示范推广应成为当地品种工作的重心,加大投资力度;并落实强化优质优价政策,发挥经济杠杆作用,指导品种结构的调整。力争在今后三五年内,当地的水稻品种结构有一个明显的改观。 2、发展产业化经营 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打破部门及地域封锁、分离的格局,以便创造市场化的良好氛围,实现公平竞争的法则。要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组建""公司+基地或农户+科技单位""的经济共同体模式,实施科研、生产、加工、经营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创建名牌产品,实现产业最大化效益。 3、健全并强化质量保障体系 要健全水稻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包括制订不同用途的水稻品种品质标准、稻米质量等级标准和各种米制品的质量标准。要适应稻米市场发展的需求,加强质检机构的建设,更新技术设备,加强检验测试能力;并发挥质检机构在稻米的生产、加工、贮运及市场销售全过程的质量保障和监控作用,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益,促进稻米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高温、大田对照两种条件下用不同品种分别对水稻开花期、灌浆期和全生育期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等性状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分析,初步建立了水稻开花期和灌浆期的耐热性鉴定指标,深入研究了高温胁迫对水稻生理、生化、产量等指标的影响,充分论证了高温胁迫下水稻生理生化特性与品种耐热性的关系,揭示了决定水稻耐热性的关健生理生化机制。主要结果如下: 1.水稻开花期高温胁迫降低了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增加了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通过相关分析表明,开花期高温胁迫与对照条件下的叶绿素、游离脯氨酸、MDA含量和SOD活性的变化幅度与品种的热敏感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因此,高温下的叶绿素、游离脯氨酸、MDA含量和SOD活性的变化幅度可作为水稻开花期耐热性生理鉴定指标。对此4项指标变化幅度与热敏感指数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可预测水稻开花期耐热性。 2.灌浆期高温胁迫严重影响水稻的光合能力,酶保护机制和渗透调节能力。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可溶性糖、蛋白质、MDA含量和SOD活性都是与水稻灌浆期耐热性密切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但不同品种灌浆期耐热性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3.以水稻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可溶性糖、蛋白质、MDA含量和SOD活性等与灌浆期耐热性密切相关性状的耐热指数为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其综合成2个新的彼此独立的综合指标,再利用隶属函数值法求出每一品种耐热性的综合评价值,可较为全面、准确地评判各水稻品种的耐热性强弱。 4.全生育期高温胁迫加速了水稻植株衰老和保护性功能的丧失,导致生育后期水稻叶片酶保护性机制失活,叶片渗透调节能力降低,干物质生产减少,茎鞘物质转运受阻,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转换率都显著下降,导致产量显著降低。在整个大环境升温情况下,应该注重生育中后期的田间管理。

毕业论文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杂交水稻是通过不同稻种相互杂交产生的,而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对配制杂交种子不利。要进行两个不同稻种杂交,先要把一个品种的雄蕊进行人工去雄或杀死,然后将另一品种的雄蕊花粉授给去雄的品种,这样才不会出现去雄品种自花授粉的假杂交水稻。

可是,如果我们用人工方法在数以万汁的水稻花朵上进行去雄授粉的话,工作量极大,实际并不可能解决生产的大量用种。因此,研究培育出一种水稻做母本,这种母本有特殊的个性,它的雄蕊瘦小退化,花药干瘪畸形。靠自己的花粉不能受精结籽。

为了不使母本断绝后代,要给它找两个对象,这两个对象的特点各不相同:第一个对象外表极像母本,但有健全的花粉和发达的柱头,用它的花粉授给母本后,生产出来的是女儿。

长得和母亲一模一样,也是雄蕊瘦小退化,花药干瘪畸形、没有生育能力的母本:另一个对象外表与母本截然不同,一般要比母本高大,也有健全的花粉和发达的柱头,用它的花粉授给母本后,生产出来的是儿子,长得比父、母亲都要健壮。

扩展资料:

主要价值

营养

收获的稻粒称为稻谷,有一层外壳,碾磨时常把外壳连同米糠层一起去除,有时再加上一薄层葡萄糖和滑石粉,使米粒有光泽。碾磨时只去掉外壳的稻米叫糙米,富含淀粉,并含约8%的蛋白质和少量脂肪,含硫胺、烟酸、核黄素、铁和钙。碾去外壳和米糠的大米叫精米或白米,其营养价值大大降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稻

百度百科—杂交水稻

简单通俗地讲就是: 对粮食作物进行人工杂交培育是产量的重要途径。袁隆平在发现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的基础上,发挥遗传学家孟德尔、摩尔根及其追随者们提出的基因分离、自由组合和连锁互换等规律对作物育种的重要指导作用,跳出无性杂交学说圈,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培育出了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大大提高水稻的产量。

杨守仁,水稻科学家和农业教育家。他承先启后,对我国传统种稻经验进行了论证和实验,提出育苗先育根、稀播出壮秧、上粪犹用药,促中有控,控中有促等赋有科学内涵和辩证关系的技术概括;潜心开拓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理想株形和超高产育种三个研究新领域,积累资料,塑造论点,为深化我国作物栽培科学,提高水稻育种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杨守仁,水稻科学家和农业教育家。他承先启后,对我国传统种稻经验进行了论证和实验,提出育排行第二。童年时代曾上过私塾,从《三字经》读到《书经》。也断断续续地放过牛,粗知农活的艰辛。11岁以后,到舅家所在的皇塘镇读初级小学,后又就读于丹阳县立第一小学。毕业时蒙恩师周晓春先生的资助,考入南京江苏省立第一中学初中部。刚读完一学期便因“北伐”战争辍学而在家放牛。后来在江苏省立南京中学初中部毕业,即免试升入毋需缴膳宿费用的高中师范科。在此期间,他曾在南京市民众夜校兼课,教过不少失学的小商贩和尼姑。这使他对旧社会的阴暗面有了较多的了解。由于学习成绩优异,留在校内附属小学任教。一年之后,积累了足够上国立大学一年有余的费用,便决心升学。终于1933年9月迈进了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的大门。 他在大学的学习生活是极其艰苦努力的,寒暑假也留在学校,刻苦自学。三年级时,他曾荣获品学兼优的甲种奖学金。毕业时名列前茅,并获学士学位。随即被当时位于南京孝陵卫的中央农业实验所(以下简称中农所)派来的周拾禄先生选中,前往该所稻作系在赵连芳主任领导下任助理员。 七七事变爆发后,抗日战争烽火蔓延至淞沪一带,此时他正出差湖南参加湘米改进委员会工作。不久,中农所西迁长沙,后又转迁四川。他因兼任湖南省衡阳稻场主任而留在湖南。当时他主持“南特号”水稻良种的大面积推广,兼办农贷。后来日本侵略者迫近长沙,他为了不使大量稻种资敌,决定提前发给农民,并于事毕之后,赶赴西迁沅陵的省农业改进所交代。不料所方竟以所属推广人员已全部遣散,拒绝报销已发工资,不得以他只好借款赔清了结。沅陵交账之后,他星夜赶回衡阳,料理稻场疏散事宜。尔后取道广西、贵州进入四川,抵达成都,即在中农所四川工作站工作。此行千里跋涉,在兵荒马乱中,备尝了当时人民颠沛流离之苦。 八年抗战时期,四川等地是当时我国农业科学工作者的主战场。那时杨守仁正值英年,又无家属拖累,因而经常出差在外,从事调查研究和技术推广。他主持过西南五省水稻良种的区域试验,也参与了川南地区创建双季稻制度。因此他曾到川南、川东乃至川中各地多次进行考察,并写成《旱年种稻法纲要》等文章,为嗣后这一地区的开发做了不少的基础性工作。 1944年,杨守仁离开中农所,参加了设在中央训练团的台湾班。1945年抗日战争刚结束,他便由重庆乘轮东下,转赴台湾参加接收工作。先是陪同卢守耕先生接管台湾省糖业试验所,后又去嘉义支所,并被任命为该支所所长。第二年即1946年他在该支所发现高抗稻瘟病的粳稻品种“光复1号”。这在粳稻品种中还是第一例。1947年他考取公费留美,于该年年底到达威斯康星大学深造。一年后因成绩全“A”而免试获硕士学位,又因提出“田间试验缺区估计新方法”较当时生物统计界权威F.耶茨(Yates)的方法显为简便而被J.H.托里(Torrie)教授留为助教,同时攻读博士学位。在三年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他读完了以农艺为主系、植物生理和植物病理为辅系的为研究生开的高级课程,并完成了题为《某些气象因素对大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的博士论文。当1951年1月获得博士学位时,托里教授曾留他继续在美工作,但他认为“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终于1951年春取道香港归国。先在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农学院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转至济南的山东农学院,1953年春奉命支援边疆,被调到今天的沈阳农业大学。现任一级教授,并被国家批准为首批可招收作物栽培专业博士生的导师。 拳拳赤子之心,教书育人四十载 杨守仁从1951年春归国至今,已执教四十个春秋。作为新中国的农业教育家,他衷心拥护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他常讲教书不能误人子弟,要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弘扬正气,言传身教。他认为“教不严,师之惰”是我国传统教育经验,并常以“业精于勤”、“行成于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等古训来鼓励人们。在宁夏,至今仍流传着1963年他在那里所说的“搞育种先要搞栽培,搞栽培先要走江湖”的名论。四十年来,他的直接和间接学生已遍布华夏各地,不少已担当起一方面的重任。 作为新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曾多次受到极不应该的对待。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他痛失了妻女,自己在劳动期间也曾“休克五小时、大小便失禁”。但他的拳拳赤子之心,始终未忘怀于所从事的工作,并深信公道自在人心,过了冬天就是春天。 作为新中国的作物科学家,他发扬了浙江大学校训“求是精神,”做到了敢于坚持直理,说老实话。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他认为苏联的“5”分制未必就比百分制好;在“大跃进”中,他坚持反对那种“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浮夸风;在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认为主要原因不是自然灾害而是人为所造成的。1978年2月在武昌参加植物远缘杂交会议后,他根据“玉米稻”不强调杀雄、玉米花粉管在水稻柱头上长不下去、后代无远缘杂交常遇到的困难以及它本身毫无玉米性状等理由,写出了《我所知道的“玉米稻”》一文,后来在1985年的《作物杂志》上发表,明确指出当时所谓“玉米稻”是靠不住的。1984年在连年丰收声中,他预感到轻视农业必将遭到又一次惩罚,为此连续写了三篇《粮食危言》,力陈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他的那种异乎寻常的爱国爱民之心,经常跃立于纸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了科学的春天,使他真切地感到知识分子的黄金时期即将到来。1978年他以特邀代表身份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后来又被聘为第一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第一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和中国水稻研究所理事。1981年9月国家科委负责同志专程到沈阳农大视察,随即一次拨款30万元资助杨守仁开展“水稻理想株形育种的基础研究”。1984年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7年他主持的籼粳稻杂交育种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获农业部老有所为精英奖。在荣誉面前,他以实际行动做出了回答:除又招收四名博士研究生外,老而笔耕不已。1989年78岁时,他终于完成了《水稻高产栽培及高产育种论丛》书稿(农业出版社1990年9月出版)。同年10月还参加了中国水稻所落成典礼暨稻作科学讨论会,并亲自宣读了有关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理论的论文,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钦羡。 作为新中国的一位水稻科学家,他的影响面是很大的。除撰写书籍、论文之外,他曾兼任过二十个以上的学术团体的职务,并是多届沈阳市和辽宁省的人大代表,五届和六届省人大常委。自70年代以来,他应邀讲学的地方多达10来处,遍及祖国各大城市。他曾连任多年的沈阳市水稻科技人员培训班的主任和盘锦农垦局的顾问。 弘扬传统种稻经验,发展栽培科学 杨守仁大学毕业后在中农所工作了8年。这使他有机会亲聆我国水稻界前辈赵连芳、卢守耕、周拾禄、朱凤美等先生的教诲,并得到同辈胡仲紫、柯象寅、吴鸿元等先生的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陈永康、崔竹松、姜德玉等劳模和众多水稻工作者的接触也较频繁,因而较早地熟悉了各地水稻栽培的实情和问题;他在大学和留学期间,对农艺、植物生理、植物病理、生物统计和农业气象等学科多有钻研;加上编著、审稿和参加学术会议等等,因而逐步地使他成为一位基础坚实、学识广博、经验丰富而又能融栽培和育种于一身的水稻科学家。这对他得以承先启后,在弘扬我国传统种稻经验方面做出一番贡献,是大有关系的。 他常说,作物栽培这一学科的精华在于辩证运用。在耕作改制方面,他在抗日战争时期便研究过我国两季稻的种类和分布,四川冬水田的开发利用和南方稻区发展绿肥的重要性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他除坚持“北粳南引”的研究外,曾多次向有关方面建议先在长江流域下游各地推行籼稻改粳稻,以满足京、沪、宁、杭各大中城市的需要。在水稻栽培生理生态方面,除以现代科学阐明“稀播培育壮秧”、“育苗先育根”、“肥田宜稀”、“用粪犹用药”和“节水种稻”等传统种稻经验外,他很强调“水稻的半水生性”、“水层在水稻栽培上的作用”、“源足、库大、流畅”和“根粗与抗旱性的关系”等论点。近年在穗大的物质基础及其不利的一面等研究,以指导今后水稻的高产更高产也有明显的指导作用。至于在水稻的生产管理方面,除早年发表过有关旱年种稻的生产技术外,还著有《我国各地稻作的安全生育期》、《水稻铲秧早插的好处和作法》、《从自然条件看我国北方的水稻栽培》、《评水稻“V”字形施肥法》等重要论文。特别是对水稻栽培的促控技术,尤具有独到见解。他认为叶色变化规律在水稻栽培上至关重要,是水稻高产量、高效益的中心问题,但叶色变化并不是目的,促进或控制要审时度势地运用,达到生长稳健、内外协调从而获得高产的长势和长相。他从各地的实践中总结出“促中可以有控、控中可以有促”的新经验。至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方面,他认为辽宁省早年学习朝鲜的大垅栽培、畜力中耕的做法是合乎当时需要的。我国辽宁丹东地区从水稻瘟病较重,多年的经验认为穗肥要早施、少施甚至不施,日本专家无视我国传统种稻经验,强要重施穗肥,因而遭到了严重失败。日本专家在公主岭搞的水稻高产试验是成功的,但第二年他们归国后,我国在控制后提早复水的做法也是正确的。此外他还写了《对当前水稻群体问题的讨论》、《论水稻要有一个较长的长粗时期》、《培育大穗十要》等论文都深为同行重视。他的高年之作《对水稻高产栽培上若干理论问题的讨论》可以说是一篇融汇古今中外水稻高产栽培经验的精心论述。 他主编或撰译过许多作物栽培或与水稻有关的科技书。1957年他与李竞雄、周可涌共同主编了我国第一部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作物栽培学》,后来又参加了《中国水稻栽培学》和《东北水稻栽培》等著作的编写。他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稻条目主编之一、《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的副主编。他还于1984年访问日本后,组织有关人员译校了水稻名著《稻的生物学》。特别是他自己先后完成的《水稻专题讨论文集》和《水稻高产栽培及高产育种论丛》两本讨论性专著,其内容凝聚了他大半生的心血,并体现了他的博而能约和容易为广大读者所欢迎的撰写风格。 杨守仁不仅是水稻栽培学家,也是一位农业推广的专家。早年他曾在湖南衡阳主持过“南特号”的大面积推广,后来在川南又参加发展双季稻的开创工作。留美回国以后,边教边学,一直坚持常到生产第一线,并兼任农场顾问。他还编写了好几种科普读物。他对生产的关心,人所共知,因而来往信、电也较多。1954年江淮地区闹大水,延至8月水退。他身在沈阳,心系黄淮人民。曾连夜拟成长电,通过农业部发往沿江各地,指出时届八月已不宜再补种晚稻,终于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损耗。 正因为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生产、编著、审稿、学术活动等方面,几十年如一日,一年忙到头,经常夜以继日,对家事全然不管,以至对三个子女都曾得过麻疹,竟然一无所知。这使他对已去世十余年的伴侣,今天仍然异常怀念和感激。 灿粳稻杂交育种、水稻理想株形育种及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开拓者 灿稻和粳稻是栽培稻的两个亚种,二者有细胞遗传的和形态生理的明显差异。如何把两方面的优点结合起来而尽量淘汰两方面的缺点,是水稻界梦寐以求的大事。杨守仁早在留美期间对此就有准备,1951年春刚到青岛山东大学农学院时,便有意识地进行籼粳稻杂交育种的基础研究。 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伊始,在丁颖教授的支持下,杨守仁便得到该院的资助,在沈阳继续开展此项研究。1959年他发表了《籼粳稻杂交问题之研究》(农业学报),1962年又在《作物学报》上刊登了《籼粳稻杂交育种研究》的续编。文中提出籼粳稻杂交育种的难点在于后代结实率低和性状不稳定,但可通过生物学的方法加以克服,尤以多次杂交最为有效可靠。并认为复交胜于回交,因为前者可以有针对性的继续改进和扩大遗传基础。籼粳水陆稻杂交与籼粳稻杂交的情况则相似,都有可能育成适合我国北方需要的水旱两用品种。他相信,将来许多地方的栽培稻将是籼中有粳,粳中有籼。

杂交水稻是通过不同稻种相互杂交产生的,而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对配制杂交种子不利。要进行两个不同稻种杂交,先要把一个品种的雄蕊进行人工去雄或杀死,然后将另一品种的雄蕊花粉授给去雄的品种,这样才不会出现去雄品种自花授粉的假杂交水稻。可是,如果我们用人工方法在数以万汁的水稻花朵上进行去雄授粉的话,工作量极大,实际并不可能解决生产的大量用种。因此,研究培育出一种水稻做母本,这种母本有特殊的个性,它的雄蕊瘦小退化,花药干瘪畸形。靠自己的花粉不能受精结籽。 为了不使母本断绝后代,要给它找两个对象,这两个对象的特点各不相同:第一个对象外表极像母本,但有健全的花粉和发达的柱头,用它的花粉授给母本后,生产出来的是女儿。长得和母亲一模一样,也是雄蕊瘦小退化,花药干瘪畸形、没有生育能力的母本:另一个对象外表与母本截然不同,一般要比母本高大,也有健全的花粉和发达的柱头,用它的花粉授给母本后,生产出来的是儿子,长得比父、母亲都要健壮。这就是我们需要的杂交水稻,一个母本和它的两个对象,人们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特点,分别起了三个名字:母本叫做不育系,两个对象,一个叫做保持系,另一个叫做恢复系,简称为“三系”。有了“三系”配套,我们就知道在生产上是怎样配制杂交水稻的了:生产上要种一块繁殖田和一块制种田,繁殖田种植不育系和保持系,当它们都开花的时候,保持系花粉借助风力传送给不育系,不育系得到正常花粉结实,产生的后代仍然是不育系,达到繁殖不育系目的。我们可以将繁殖来的不育系种子,保留一部分来年继续繁殖,另一部分则同恢复系制种,当制种田的不育系和恢复系都开花的时后,恢复系的花粉传送给不育系,不育系产生的后代,就是提供大田种植的杂交稻种。由于保持系和恢复系本身的雌雄蕊都正常,各自进行自花授粉,所以各自结出的种子仍然是保持系和恢复系的后代。

水稻纹枯病研究论文

1LiLihua*, Liu Chao, Lian Xingming.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in rice roots under low phosphorus stress.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2010, 72:423-432.(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SCI收录,IF:)2. Li Lihua, Qiu Xuhua, Li Xianghua, Wang Shiping, Zhang Qifa, Lian Xingming*.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of rice responses to low phosphorus stres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0, 55(3): 251-258(第一作者,SCI收录,IF:)3. Li Lihua, Qiu Xuhua, Li Xianghua, Wang Shiping, Lian Xingming*. The expression profile of genes in rice roots under low phosphorus stres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 Life Sciences, 2009, 52(11): 1055-1064(第一作者,SCI收录,IF:)4. Huang Yi, Li Lihua, Chen Ying, Li Xianghua, Xu Caiguo, Wang Shiping and Zhang Qif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at early seedling stage between a rice hybrid and its parents using a cDNA microarray of 9198 uni-sequence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 Life Sciences, 2006, 49 (6): 519-529(第二作者,SCI收录,IF:)5. Kai Zhong, Xia-Ling Gao, Zheng-Jun Xu*, Li-Hua Li, Rong-Jun Chen, Xiao-JianDeng, Hong Gao, Kai Jiang, Isomaro Yamaguchi.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streptomyces strain Eri11 exhibiting antioxidant activity from the rhizosphere of Rhizoma Curcumae Longae. Afric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Research , 2011, 5(11):1291-1297 (第四作者,SCI收录,IF:)科研项目:1.教育部新教师基金:水稻多逆境诱导基因QsMSI1功能研究(主持)2.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一个水稻钙调素结合蛋白基因功能(主持)专利:1徐正君,钟凯,李利华等防治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的链霉菌菌株,CN101984044A2徐正君,姜凯,李利华等一种防治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的芽胞杆菌菌株CN101962623A3徐正君,江斌,李利华等一种新的水稻DREB类转录因子OsDREBx、其编码基因及应用CN101885762A

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90多篇,2000年后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Sci论文4篇、核心期刊47篇、第一作者42篇、通讯作者10篇。主编(译)专著5部;参与编写、翻译出版专著8部。完成农业部“水稻病虫害网络专家诊断系统”病害部分内容。 1. 南方优质稻米生产技术:中鉴100和中香1号生产技术 黄发松主编、参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ISBN7 -80119-433-O/ 2002-062. 浙江效益农业百科全书:优质稻 参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ISBN7 -80119-433-O/ 2002-063. 水稻杂草防除—全球综合状况(原著:联合国粮农组织之粮农组织植物生产与保护论文集139) 参译(第11章)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04. 优势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参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025. 水稻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原色图谱 傅强、黄世文主编 金盾出版社 2005-036. 农民增收百项关键技术丛书:优质水稻品种及栽培关键技术 参编 中国三峡出版社农业科教出版中心 2006-017. 超级稻栽培技术 黄世文副主编 金盾出版社 2006-128. 中国现代水稻 参编第13章4万字 金盾出版社 2007-019. 2009年中国水稻产业发展报告 参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0810. 水稻生产100问:水稻技术100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一万个为什么 参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0311. 水稻病虫害及防治原色图册 傅强、黄世文、谢茂成主编 金盾出版社 2009-1112.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解析 黄世文、王玲、刘连盟主编 金盾出版社 2010-0413. 稻田浮萍:农业综合体系中多功能小型水生植物,原著:Ronald A. Leng 黄世文、王玲、刘连盟主编译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 2010-06 201173.对中国南方部分籼型杂交水稻纹枯病抗性的评价 王玲, 黄雯雯, 刘连盟, 傅强, 黄世文* 作物学报, 2011, 37(2): 263-270201072. 5个水稻品种对水稻纹枯病菌鉴别能力的比较 王玲,黄雯雯,刘连盟,刘恩勇,范锃岚, 黄世文* 中国稻米,16(2): 36-3871. 水稻纹枯病立枯丝核菌的分类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黄雯雯,王玲,刘连盟,刘恩勇,黄世文* 中国稻米,16(3): 34-3870. 水稻稻曲病G蛋白β亚基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序列分析 刘连盟,王玲,黄雯雯,刘恩勇,黄世文* 中国水稻科学,2010,24(4): 353-35969. 浙皖鄂地区水稻纹枯病菌5个种群的遗传结构分析 王玲, 黄雯雯, 黄世文*, 刘连盟, 刘恩勇. 生态学报,201030(20): 5439-544768. Rice spikelet rot disease in China–1. Characterization of fungi associated with the disease Shi-wen Huang, Ling Wang, Lian-meng Liu, Shao-qing Tang, De-feng Zhu, Serge Savary*(Sci) Crop Protection, 2011, 30(1): 1-967. Rice spikelet rot disease in China–2. Pathogenicity tests, assessment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disease, and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control options Shi-wen Huang, Ling Wang, Lian-meng Liu, Shao-qing Tang, De-feng Zhu, Serge Savary*(Sci) Crop Protection, 2011, 30(1): 10-1766. 皖鄂地区水稻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研究 王玲, 黄雯雯, 黄世文*, 刘连盟, 刘恩勇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6): 623- 629200965. 水稻后期穗部病害---穗腐病研究 黄世文, 王玲, 刘连盟, 黄雯雯, 朱德峰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p206. 彭友良,朱有勇主编,2009,7月,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64. 水稻纹枯病抗性研究进展(综述) 鄂志国,张丽靖,黄世文,王磊 核农学报, 2009, 23 (6): 997-100063. 水稻纹枯病寄主-病原物互作鉴别品种与菌株的筛选 陈夕军, 王玲, 左示敏, 王子斌, 陈宗祥, 张亚芳, 鲁国东, 郭泽建*, 黄世文*, 潘学彪* 植物病理学报, 2009, 39(5):514-52062. 植物抗病促生蛋白对粳稻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黄世文,王全永,王玲,黎起秦 中国稻米,2009,16(6): 27-3261. 三种研究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方法的比较 王玲,黄世文*,黄雯雯,刘连盟 科技通报2009, 25(5): 588-59260. 水稻主要病虫害“傻瓜”式防控技术理论与实践(2) 黄世文,黄雯雯,王玲,刘连盟 中国稻米, 2009, 16(5): 48-5159. 水稻主要病虫害“傻瓜”式防控技术理论与实践(1) 黄世文,黄雯雯,王玲,刘连盟 中国稻米, 2009, 16(4): 13-1658. 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方法对超级杂交稻纹枯病发生的影响 黄世文, 王玲, 陈惠哲, 王全永, 朱德峰 植物病理学报, 2009, 39 (1): 104-10957. 水稻重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核心技术 黄世文, 王玲, 黄雯雯, 刘连盟 中国稻米, 2009, 16(2): 55-56200856. 转真菌蛋白基因水稻生物学性状观察及抗病性鉴定 黄世文, 王玲, 王全永,毛建军, 邱德文 浙江农业科学, 2008, 1:85-8755. 土壤中有益放线菌的高效分离、筛选和生物测定技术 黄世文, 高成伟, 王玲, 王全永 植物保护, 2008, 34(1):138-14154. 纹枯病菌对不同水稻品种叶片中抗病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黄世文, 王玲, 王全永, 唐绍清, 陈惠哲, 鄂志国,王磊, 朱德峰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 (2):219-22253. 水稻品种ZH5及其杂交后代纹枯病抗性和农艺性状研究 黄世文, 王玲, 王全永, 唐绍清 杂交水稻, 2008, 23(4):7-1152. 新月弯孢菌CLE菌株胞外蛋白对水稻纹枯病的诱导抗性及其菌种鉴定 王玲, 黄世文*, 唐绍清, 朱德峰, 王 磊. 中国生物防治, 2008, 24 (3): 257-26151. 稗草病原真菌AAE的分子鉴定及其粗蛋白诱导水稻的稻瘟病抗性 王玲, 黄世文*, 王全永, 鄂志国, 王磊, 张建萍, 朱德峰, 傅强 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 (3): 327-33050. 植物生长素对水稻叶片衰老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王玲、黄世文*、王全永、朱德峰 浙江农业科学, 2008, 3, 310-31349. 新奇生物制剂对籼稻功能的影响 王全永 黄世文* 王玲 黎起秦 浙江农业科学, 2008, 6: 707-71248. 水稻干尖线虫病在籼粳杂交晚稻上危害及防治 王 玲, 黄世文*, 禹盛苗, 许德海 中国稻米, 2008, 15(5): 65-6647. 抗褐飞虱和抗除草剂转基因粳稻新品系的选育及其中间试验 王玲, 于恒秀, 黄世文, 赵志鹏, 龚志云, 汤述翥, 顾铭洪, 刘巧泉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8, 29 (3): 23-27200746. 一份抗纹枯病优质水稻品种ZH5的抗病虫特性和生物学性状 黄世文, 王 玲, 王全永, 唐绍清等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6): 657-66345. 两种氮肥用量对超级稻产量性状和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王 玲, 黄世文*, 林贤青等 植物保护, 2007, 33 (3): 76-7944. 利用啤酒和味精废水开发微生物发酵培养基及其应用研究 黄世文, 王 玲, 王全永 上海环境科学, 2007, 26 (4):180-18443. 植物激活蛋白诱导的生物化学活性及其应用 王全永, 黄世文*, 王 玲, 黎起秦 植物保护, 2007, 33 (4): 20-2342. 利用工农业废水开发微生物发酵培养基及其应用研究 黄世文, 王 玲, 王全永 浙江农业科学2007, 4: 476-48041. 工农业发酵废水生物处理及应用研究进展 黄世文, 王 玲, 王全永 中国生物防治, 2007, 23 (增刊):70-75200640. 沼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分析 王 玲, 黄世文*, 刘经荣, 袁翠枝 江西农业学报, 2006, 18(5): 42-45200539. 两株放线菌对多种病原真菌抑菌效果及发酵培养基筛选 黄世文、卢继英、王玲、黎起秦 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 中国农业出版社, p: 664-67038. Macro-lesions on Rice Near-isogenic Lines of Morphological Markers Enhanced Rice Resistance to Blast (Magnaporthe grisea) Huang Shi-wen, Lu Ji-ying, Luo Kun et al Rice Science, 2005, 12 (2):148-15037. HAS-1对多种病原真菌的拮抗研究 黄世文, 卢继英, 罗 坤等 第四届全国生物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5, 4月, 上海36.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Actinomyces TAS-1 as Potential Bio-control Agent for Disease HUANG Shiwen, LU Jiying, LUO Kun, 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control and Bio-technolog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China, May 10-13, 200535. 稗草病原菌防御性接种防治稻瘟病研究初报 黄世文, 卢继英, 赵 航等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19 (4): 384-38634. 沼气生产及沼肥用于水稻的现状及展望 黄世文, 廖西元 中国沼气,2005, 23 (2): 23-2633. 转基因水稻抗病性研究进展及环境安全性评价 黄世文 植物保护2005, 31 (4): 5-932. 病原菌毒素与孢子协同作用防治稗草研究 黄世文, 余柳青, 段桂芳等 植物病理学报, 2005, 35(1): 66-72200431. NTG诱导及核辐射改良稗草生防潜力菌研究 黄世文, 余柳青, 段桂芳等 核农学报, 2004,18 (6): 423-42730. 大田杂草生物防治研究现状、问题及展望 黄世文, 余柳青, 罗宽 植物保护, 2004, 30 (5): 5-1129. 一种筛选稗草生防潜力菌的简易生测方法 黄世文, 余柳青, 段桂芳等(省优秀论文三等奖) 中国生物防治, 2004, 20 (1): 53-5628. Comparison study on potential biological control fungi of barnyardgrass (Echinochloa spp). Huang Shi-wen,Yu Liu-qing, Duan Gui-fang, Li Di, Luo Kuan Plant protection towards the 21st century proccedings of the 15th international plant protection congress, Beijing, China, May 11-16, 2004. Foreign language press,p:604200327. 应用均匀设计法筛选稗草病原菌产孢最佳配方培养基 黄世文, 余柳青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 (6): 493-49726. 稻糠与浮萍控制稻田有害生物初步研究 黄世文, 余柳青,段桂芳等 植物保护, 2003, 29 (6): 22-2625. 水稻品种(组合)与稻曲病的发生及防治 黄世文, 余柳青 中国稻米, 2003, 10(4): 32-3324. 稗内脐蠕孢菌(Drechslera monoceras) 原生质体制备 段桂芳, 黄世文, 颜秋生等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3, 11 (2): 245 -248200223. 稻田杂草生物防治研究现状、问题及建议(武汉会议) 黄世文, 余柳青, 罗宽 喻子牛、陈守文主编:《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进展》, 中国农业出版社, 北京, 200422. 生物有机肥“肥士特”对作物产量和抗病性试验 黄世文,余柳青,等 2002年生物农药技术研讨会及产品展示会,苏州,2002, 09-25-2821. 稻曲病研究进展 黄世文,余柳青 江西农业学报, 2002, 14(2): 45-5120. 稗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原生质体的制备 黄世文,段桂芳、颜秋生等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2, 2(4):33-3619. 几种病原真菌对稗草的致病性及化学除草剂对病原菌的增效作用 黄世文,余柳青,段桂芳等 中国生物防治, 2002,18 (增刊): 41 -45 18. Structure and validation of RICEPEST, a production situation-driven, crop growth model simulating rice yield response to multiple pest injuries for tropical Asia 黄世文排名第8位, (Sci) Ecological Modelling, 2002, 153: 247 -268200117. 影响链格孢菌生长及产孢的因子 黄世文,余柳青等 中国生物防治, 2001, 17(1):16-1916. 国际水稻所的微生物除草剂研究进展 段桂芳、余柳青、黄世文 世界农业, 2001, 1:37-3915. Efficacy of pathogenic fungi and combination use with the herbicide to control Echinochloa crus-galli in rice field S. W. Huang, L. Q. Yu 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18th Asian-Pacific weed science society conference, Beijing, P. R. China, May 28-June 2, 2001.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P: 399-40514. Studies on Allelopathy of Rice (Oryza Stativa) for Barnyardgrass Control 余柳青、徐正浩、黄世文 同上, 2001, P: 198-20213. 三株病原真菌对稗草生防潜力的研究 黄世文,段、余等 植物保护学报, 2001, 28(4): 313-31712. 影响稗草病原菌内脐孢(Drechslera monoceras)生长及产孢的因子 段桂芳、黄世文、余柳青 《面向21世纪的植物保护发展战略》,2001, 8,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950-95211.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potential pathogenic fungi as bioherbicides of barnyardgrass (Echinochloa cruss-galli) in China S. W. Huang, A. K. Watson, G. F. Duan et al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Notes, 2001, 26 (2): 35-3610. Testing a yield loss simulation model for rice in Chinese rice-wheat system production environments 黄世文排名第4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Notes,2001, 26 (1): 28-299. 拜田净和磺酰脲类除草剂混用的互作类型研究 黄世文排名第3 《面向21世纪的植物保护发展战略》,2001,8,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020~1025 8. 好安威干拌种剂防治晚稻秧苗害虫 黄世文排名第6 植物保护, 2001,27(1): 40-4120007. 利用稗草病原菌开发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 黄世文,A. K. Watson等 《微生物农药及其产业化》,主编: 俞子牛(科学出版社)2000,P:260~2666. 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和开发进展 余柳青、黄世文、徐正浩 《微生物农药及其产业化》, 主编: 俞子牛(科学出版社)2000,P: 255-2595. 淡紫灰吸水链霉菌及其紫外诱变菌株用于害物生防研究 黄世文,余柳青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0,8(1): 79-844. Preliminary study on three pathogens with potential biological control in Barnyard grass (Echinochloa crus-galli) Huang shiwen,A .K. Watson et al Chinese Rice Research Newsletter (CRRN), 2000, 8 (1): 8-93. Inhibiting efficacy of metabolites of Streptomyces lavendulohygtroscopicus and its ultraviolet induced strain on two rice diseasesHuang shiwen, Yu liuqing Chinese Rice Research Newsletter (CRRN), 2000, 8 (2): 5-62. Study on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barnyard grass (Echinochloa spp.) with fungi pathogens Huang S., Watson AK et al Abstracts of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Conference: 31 March-3 April, Published by IRRI, 2000. P: 2001. Rice Pest Constrainst in Tropicl Asia: Characterization of Injury Profiles in Relation to Production Situations Serge Savary, Laetitia Willocquet, Francisco A. Elazegui, Paul S. Teng, Pham Van Du, Defeng Zhu, Qiyi Tang, Shiwen Huang, Xianquing Lin, H. M. Singh, and R. K. Srivastava (Sci) Plant Disease, 2000, 84 (3): 341-356

水稻稻瘟病发生与防控研究论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水稻的市场交易为广大的农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收入。但是,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病害,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一般导致水稻减产10%——30%,严重时可导致绝收。那么,水稻稻瘟病是什么呢?水稻稻瘟病如何防治呢?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有哪些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水稻稻瘟病的传播途径

稻瘟病的病菌主要靠空气气流传播,在当年发病的稻草上越冬,次年7月上旬,温度适宜时,病稻草上的病菌借气流传播到水稻叶片上引起发病。在病斑上发生大量的灰绿色霉层就是病菌,靠风、雨再传染到其他叶片、节、穗颈上,造成持续发病。水稻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种植感病品种、插秧密度过大、施用氮肥过多过晚,都会导致发病加重。若7月阴雨连绵,雨日多,形成低温、高湿,光照少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

二、水稻稻瘟病的发病条件

气候条件不仅影响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并直接影响病菌的繁殖,传播和侵染。

温度:适于稻瘟病菌繁殖和侵入的温度为25-28℃,水稻连续遭受数天低温再转为正常温度时,3-6天后稻株抗病性显著降低,尤其夜间有15℃以下的低温影响更明显,因而晚稻抽穗期遇寒露风或骤然降温,常加重穗颈瘟的危害。

湿度:平均相对湿度90%以上时有利于病害发生,雾多雾重或时晴时雨,雨日多,阴雨连绵等湿度大的天气,病菌生长繁殖快,孢子形成多,侵入率增高。光照:光照不足有利于病菌孢子形成,萌发和侵入,并使稻株同化作用缓慢,呼吸量减少,淀粉与氨态氮比例低,硅质化细胞少,组织柔嫩,抗病率降低,易发生病害。

品种和生育期在导致稻瘟病发生流行因素中,水稻本身的抗病性是主要的。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发病程度不同,幼苗3-5叶期、分蘖盛期和孕穗期至抽穗始期易感病,同一器官(如叶、茎节、穗等)在幼嫩时期较老熟时期易感病,所以在水稻分蘖盛期,新叶增长速度时易感染叶瘟。

三、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症状

稻瘟病可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造成危害,具体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不同类型,其中以叶瘟、节瘟、穗颈瘟危害为严重。

苗瘟:由种子带菌造成,常发生于3叶前。受害后,苗基部变灰黑,上部变褐,若田间湿度较大,则可产生灰黑色霉层(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叶瘟:根据病斑可分为4种类型,即慢性型、急性型、褐点型、白点型。慢性型病斑边缘褐色带有淡黄色晕圈,中央灰白色,由暗绿色小斑扩大为梭形斑,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发展较慢;急性型病斑呈近圆形或椭圆形,叶片正反面均有褐色霉层;褐点型病斑一般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白点型病斑在嫩叶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一般不产生孢子。

节瘟:水稻抽穗后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绕节扩展,病部变黑,易折断。

穗颈瘟:穗颈部初现褐色小点,造成枯白穗和秕谷。

四、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1)减少菌源

收获后及早处理病稻草,不在秧田附近堆积病稻株,稻草不堆放在明年准备做种田的附近,病稻草堆放在避风雨处,不能用病稻株催芽、盖种、扎秧把、堵水口或搭棚,以免菌源传播。利用病稻草做堆肥,要充分腐熟后施用(堆肥发酵温度在52-56℃,病菌经10天左右死亡)。另外要搞好播种前种子处理,种子播种前晒1-2天,用泥水选种,再用1%生石灰水侵种2-3天,也可用50%多菌灵千克兑水50千克侵30千克谷种,侵泡48小时。

(2)栽培管理

肥料:一次性过量施用氮肥比分次施用或在保肥力差的沙土、浅土田比粘土、深土田上施用都更有利于病害流行。偏施、迟施氮肥使稻株贪青徒长,组织幼嫩,硅质化程度下降,株间通风透光不良,田间湿度增高,都可加重病害发展。适施补施磷钾肥,可以选用“以色列沃叶磷酸二氢钾”可提高稻株的钾氮比,促进氮的正常代谢,降低可溶性氮化物含量,增加茎秆纤维素,稻株组织坚硬,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

灌溉:水分管理对稻瘟病的发生流行影响也很大,稻田长期深灌,冷水串灌使土温水温降低,土壤缺氧,根系发育不良,降低生活力和抗病力。同时田间湿度增大,有利于病菌生长繁殖。

(3)水稻稻瘟病用药要点

遵循“重在预防,早抓叶瘟,狠治穗瘟”的原则。主要按3个步骤进行:第1步早期预防。在水稻拔节期,如果阴天或下雨天连续2d以上,应马上施药预防稻叶瘟。预防用药有三环唑、咪鲜胺或新长山的稻瘟酰胺等产品,视天气情况连续预防2——3次,每5——7d喷施1次,可基本控制稻瘟病的发生。第2步及时用药。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用药控制病情,以防病菌扩散全田造成流行。选用的药剂有富士一号、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等,不可漏喷。第3步看田施药。如果叶瘟和穗瘟发生已经很严重,每穴有30%以上的有效穗受害时,可根据水稻所处生育期采取2种解决方法:一是稻穗未到完熟期,叶片有20%保持绿色,这时要继续施药以控制病害扩散,而且必须先用强氧化剂先灭菌,然后用富士一号等进行后期保护。二是稻穗已经达到完全成熟,粒皮黄色,稻粒干硬,这种情况就不必采取防治措施,因为即使不防治也不会进行再侵染和扩展。

在药剂防治过程中,喷撒农药时要求做到“五准”:一是病虫诊断要准。二是用药要准,对症下药。三是药液配兑要准,按说明书剂量要求配药。四是面积要准,以便准确用量。五是时间要准,把握病害发生的时期及时用药,喷药时间一般选择15:00以后喷药,早上叶片有露水不宜喷药,中午日照强,药液挥发快,不宜喷药。若喷药后8h内降雨,药液被冲洗,等雨后天晴还应补喷,或加入优质的增效剂,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近年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稻瘟病发病率及发病程度逐渐增加,科学有效防治稻瘟病已成为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应引起充分重视。

水稻种植防病稻瘟增产分析农科论文

一、试验的设计

水稻在本田的生育过程,分为营养生长期(包括返青、分粟)及生殖生长期,或简称“长苗期”及“长穗期”。一般把“幼穗形成期”作为上述两个生长期的分界。施肥是为了“促苗”或“促穗”。我们便称促一苗的肥料为“苗肥”,促穗的肥料为“穗肥”。选主秆叶片数为15的“云粳九号”品种供试。设计将营养生长期的苗棵长相控制在既不徒长(叶色浓绿,叶片披软)又不脱肥(下部叶片枯黄)的范围内,并分为三个级别。第一级的苗色最绿,生长旺盛,分粟较多,到分孽末期封行,不见田水,幼穗形成期要求轻微褪色。第二级苗色绿,叶片较挺,分集中等,全株似水仙花状,分簸末期苗色褪黄。第三级苗色浅绿,分孽中常,生长平稳,叶片挺直,不封行,但无缺氮而枯叶的现象。每级苗棵分设两区。一级苗的两个区中,以一个区在剑叶从第二叶鞘露出叶尖时(叶龄为)表层追穗肥;另一区不施穗肥。二级苗棵的两个区中,以一个区在幼穗形成期(叶龄为10一11)表层追穗肥;另一区不施穗肥,称为标准区,作为全试验的对照。三级苗棵的两个区,都在幼穗形成期(叶龄10一n)深层追肥,但施肥量不相同。行距5一6寸,株距2一3寸。在中等肥力稻田内进行,不施底肥。施用不同用量的氮化肥,达到上述三种苗棵长相。各处理的要点(表略)

二、栽培管理情况

1.秧苗情况:一九七五年三月二十五日播种,一般水秧育苗。曾喷药杀叶蝉预防普通矮缩病。秧苗质量基本达到无病壮秧的标准。五月十三、十四日移栽。秧龄53一54天,秧苗叶龄为6。(即多数有6片叶)。2.各区施肥情况:按设计要求的三种苗棵级别调节苗肥的用量。一级苗用纯氮量14?8一17?7斤/亩,二级苗用斤/亩,三级苗用斤/亩。按“早施氮肥”的原则,于裁秧前作水皮肥或栽后第四天施用一次,栽后约两周(五月三十日)分孽开始时再施一次。都是表层撒施。除第1区的水皮肥用硝按外,其余均用尿素。穗肥的施用法有两种,一为表层追肥,一为深层追肥。深层追肥是将规定数量的尿素加三倍重量的红土,混和均匀,搓成粒肥,塞入泥土中3厘米深处。每隔一行塞肥,每两个粒肥之间的距离为6寸左右。施肥期及施肥量(表略)。4.田水管理:为了达到设计中苗棵褪色的要求,在栽后第四周末,(分栗盛期后),一、二级苗均已较繁茂,而一级苗已接近封林时,于六月一l-一日在田内开沟排干二级苗(第3、4区)田水,次日田边开缺排去一级苗(第1、2区)田水。三级苗的两区,始终保持干干湿湿状态,不排水晒田。六月二十四日,水稻进入幼穗形成期,全部复水,保持水层。5.其他管理措施:用化学除草剂除草,未中耕,在整个生育期中无草害。五月二十七日用杀虫脉防治螟虫一次,以后未见有枯心和白穗。唯未警惕稻秆潜蝇,以后造成了相当损失。6.栽种稻瘟病秧:六月二十五日,移栽已有稻瘟病的“373”秧苗于保护区内,繁殖病菌。

三、观察的结果

1.稻株生长及成穗情况按前述施肥管理的结果,各区的苗棵在营养生长期的长相,基本上符合设计的要求。各区的苗棵,均在栽后的第二周末开始发生分孽,与1974年保山的观察结果是一致的。因“苗肥”的用量不同,三种级别的苗棵颜色,繁茂程度,叶片的挺直程度等,有显着的差别。第三级苗棵在营养生长期间的叶色淡绿,分巢正常,直至孕穗期都未封行,但无缺氮枯黄的现象,到六月末,株高约为55厘米。深层追肥后约一周,叶色逐渐转绿,但绿而不浓,一直保持到抽穗以后。二级苗于六月十一日排水晒田后约一周,苗色开始褪黄,到六月二十四日复水时,见脚叶尖部有枯黄现象,复水后,叶色稍微转绿;以?后,表层追肥区的叶色,比不追穗肥区的较绿些。一级苗棵的生长,始终最旺盛,与一般认为丰产的苗棵近似。六月末,株高达到65厘米左右,无论6寸或5寸的行距,都已封行。在晒田期间,只是轻微褪色。六月三十日调查每丛分孽数代表最高分粟数,成熟后调查每丛穗数、株高及剑叶长。2.稻瘟病发生情况调查在营养生长期间,试验区基本上没有叶瘟。本所其他试验田及种子繁殖田的叶瘟亦轻。出穗后,部分其他试验田内,发生不同程度的穗瘟,而本试验区穗瘟极轻,基本上控制了稻瘟的为害,调查了试验区及本所其他稻田内“云粳九号”的穗瘟发生情况(表略)3.实产及考种结果九月二十五日收割。脱粒、晒干、扬净称重。收割前,每区取有代表性稻株10丛考种。结果(,见三级苗于幼穗形成期深层追肥的处理,获得较好的收成。比标准区(二级苗不施穗肥)增产27一35%。千粒重有显着的增加,实粒数也有增多。

四、讨论

在水稻营养生长的前期施用不同数量的氮肥,结合田水管理,使苗棵的长相在既不徒长,又不脱氮的范围内表现出三种不同的繁茂程度,然后分别施用穗肥,观察各种处理对防病增产的效果。结果,都基本上控制了稻瘟的为害。且在营养生长期的长相为“苗色淡绿,生长平稳,叶片挺直,分粟中常而不封行”的三级苗棵上于幼穗形成期进行深层追肥的处理,获得了较好的收成。与标准区相比,增产27一35%。在这种处理下,其成穗率有所提高,空桃率显着下降,千粒重明显地增加。在“早施氮肥”的基础上,为水稻防病增产的施肥技术,增添了新的`内容。增加有效穗是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用增施肥料来增加有效穗,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促进分集的大量发生以求得穗多(例如本试验的第2区)结果是总穗数虽多,无效分孽也多,成穗率下降。另一种是只要求适当数量的分栗,即保证略多于所希望的穗数,在这个基础上施用穗肥来促进已有的大部分分栗长成有效穗,其成穗率便高(如本试验的第5区)。这两种方法,都可获得较多的有效穗,为增产打下有利的基础,但在其他方面,却有明显的差异。今年,保山县农科所植保组与沈官大队试验站研究施肥与穗瘟的关系,见单株最高分孽数与穗瘟有一定的相关,即随单株最高分草数的增加,后期的穗瘟亦有加重的趋势按此推论,采用促使多发分莫来获得多穗,很易造成穗瘟的加重。相反,适当抑制分粟的过多发生,则有利于对穗瘟的控制。在上述的试验中,还可看出营养生长期的苗裸长相不同,千粒重也有差异。即苗棵愈旺盛,千粒重亦有愈低的趋势。另外苗棵长相为三级,而采取深层追肥促穗,实粒数显着增多,而空批率下降。由此看来,采用增施肥料以促分靡数的增加,苗棵旺盛,获得多穗而增产,往往易使稻瘟加重,千粒重和结实率降低,不利于防病增产。在前期适当控制其分孽和繁茂程度以防病,在这个基础上于幼穗形成期深层追肥促使穗多、粒多、粒重以增产,对于防病增产都可兼顾,从而可望获得稳产高产的效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水稻的市场交易为广大的农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收入。但是,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病害,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一般导致水稻减产10%——30%,严重时可导致绝收。那么,水稻稻瘟病是什么呢?水稻稻瘟病如何防治呢?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有哪些呢?下一、水稻稻瘟病的传播途径稻瘟病的病菌主要靠空气气流传播,在当年发病的稻草上越冬,次年7月上旬,温度适宜时,病稻草上的病菌借气流传播到水稻叶片上引起发病。在病斑上发生大量的灰绿色霉层就是病菌,靠风、雨再传染到其他叶片、节、穗颈上,造成持续发病。水稻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种植感病品种、插秧密度过大、施用氮肥过多过晚,都会导致发病加重。若7月阴雨连绵,雨日多,形成低温、高湿,光照少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二、水稻稻瘟病的发病条件气候条件不仅影响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并直接影响病菌的繁殖,传播和侵染。温度:最适于稻瘟病菌繁殖和侵入的温度为25-28℃,水稻连续遭受数天低温再转为正常温度时,3-6天后稻株抗病性显著降低,尤其夜间有15℃以下的低温影响更明显,因而晚稻抽穗期遇寒露风或骤然降温,常加重穗颈瘟的危害。湿度:平均相对湿度90%以上时有利于病害发生,雾多雾重或时晴时雨,雨日多,阴雨连绵等湿度大的天气,病菌生长繁殖快,孢子形成多,侵入率增高。光照:光照不足有利于病菌孢子形成,萌发和侵入,并使稻株同化作用缓慢,呼吸量减少,淀粉与氨态氮比例低,硅质化细胞少,组织柔嫩,抗病率降低,易发生病害。品种和生育期在导致稻瘟病发生流行因素中,水稻本身的抗病性是主要的。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发病程度不同,幼苗3-5叶期、分蘖盛期和孕穗期至抽穗始期最易感病,同一器官(如叶、茎节、穗等)在幼嫩时期较老熟时期易感病,所以在水稻分蘖盛期,新叶增长速度最高时最易感染叶瘟。三、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症状稻瘟病可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造成危害,具体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不同类型,其中以叶瘟、节瘟、穗颈瘟危害最为严重。苗瘟:由种子带菌造成,常发生于3叶前。受害后,苗基部变灰黑,上部变褐,若田间湿度较大,则可产生灰黑色霉层(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根据病斑可分为4种类型,即慢性型、急性型、褐点型、白点型。慢性型病斑边缘褐色带有淡黄色晕圈,中央灰白色,由暗绿色小斑扩大为梭形斑,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发展较慢;急性型病斑呈近圆形或椭圆形,叶片正反面均有褐色霉层;褐点型病斑一般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白点型病斑在嫩叶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一般不产生孢子。节瘟:水稻抽穗后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绕节扩展,病部变黑,易折断。穗颈瘟:穗颈部初现褐色小点,造成枯白穗和秕谷。四、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技术(1)减少菌源收获后及早处理病稻草,不在秧田附近堆积病稻株,稻草不堆放在明年准备做种田的附近,病稻草最好堆放在避风雨处,不能用病稻株催芽、盖种、扎秧把、堵水口或搭棚,以免菌源传播。利用病稻草做堆肥,要充分腐熟后施用(堆肥发酵温度在52-56℃,病菌经10天左右死亡)。另外要搞好播种前种子处理,种子播种前晒1-2天,用泥水选种,再用1%生石灰水侵种2-3天,也可用50%多菌灵千克兑水50千克侵30千克谷种,侵泡48小时。(2)栽培管理肥料:一次性过量施用氮肥比分次施用或在保肥力差的沙土、浅土田比粘土、深土田上施用都更有利于病害流行。偏施、迟施氮肥使稻株贪青徒长,组织幼嫩,硅质化程度下降,株间通风透光不良,田间湿度增高,都可加重病害发展。适施补施伯示麦磷钾肥可提高稻株的钾氮比,促进氮的正常代谢,降低可溶性氮化物含量,增加茎秆纤维素,稻株组织坚硬,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灌溉:水分管理对稻瘟病的发生流行影响也很大,稻田长期深灌,冷水串灌使土温水温降低,土壤缺氧,根系发育不良,降低生活力和抗病力。同时田间湿度增大,有利于病菌生长繁殖。(3)水稻稻瘟病用药要点遵循“重在预防,早抓叶瘟,狠治穗瘟”的原则。主要按3个步骤进行:第1步早期预防。在水稻拔节期,如果阴天或下雨天连续2d以上,应马上施药预防稻叶瘟。预防用药有三环唑、咪鲜胺或新长山的稻瘟酰胺等产品,视天气情况连续预防2——3次,每5——7d喷施1次,可基本控制稻瘟病的发生。第2步及时用药。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用药控制病情,以防病菌扩散全田造成流行。选用的药剂有富士一号、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等,不可漏喷。第3步看田施药。如果叶瘟和穗瘟发生已经很严重,每穴有30%以上的有效穗受害时,可根据水稻所处生育期采取2种解决方法:一是稻穗未到完熟期,叶片有20%保持绿色,这时要继续施药以控制病害扩散,而且必须先用强氧化剂先灭菌,然后进行后期保护。二是稻穗已经达到完全成熟,粒皮黄色,稻粒干硬,这种情况就不必采取防治措施,因为即使不防治也不会进行再侵染和扩展。在药剂防治过程中,喷撒农药时要求做到“五准”:一是病虫诊断要准。二是用药要准,对症下药。三是药液配兑要准,按说明书剂量要求配药。四是面积要准,以便准确用量。五是时间要准,把握病害发生的时期及时用药,喷药时间一般选择15:00以后喷药,早上叶片有露水不宜喷药,中午日照强,药液挥发快,不宜喷药。若喷药后8h内降雨,药液被冲洗,等雨后天晴还应补喷,或加入优质的增效剂,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近年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稻瘟病发病率及发病程度逐渐增加,科学有效防治稻瘟病已成为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应引起充分重视。以上就是关于水稻稻瘟病如何防治,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的详细内容,希望您的水稻田能够尽快的恢复健康。

上面的太专业了,普通的农民是看不懂的,我来回答下.1.选用抗病品种.2.加强肥水管理,后期少施氮肥.3.化学药物防治:苗,叶瘟在初见病斑用药,一个星期后用第二次;穗瘟在破口期和平穗期各用一次药.附药剂配分,保护性的药剂有75%三环唑.治疗性的有春雷毒素,稻瘟灵一类的.如果在药剂中加点微量元素会有很好的效果.

  • 索引序列
  • 水稻高产研究论文
  • 水稻耐高温研究现状论文
  • 毕业论文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 水稻纹枯病研究论文
  • 水稻稻瘟病发生与防控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