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语文主题丛书论文

语文主题丛书论文

发布时间:

语文主题丛书论文

每个学期的《语文主题丛书》册数都不一样,有的是五册,有的是七册等等,因此内容当然也各有不同,那么《语文主题丛书》阅读完后, 读后感 怎么写呢?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语文主题丛书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春秋时代,晋国有个大臣屠岸贾,本是晋灵公的宠臣,灵公被赵家的人刺杀后,景公即位,升他为大司寇。他要灭了赵氏。

赵朔忙把怀孕的妻子庄姬公主送入宫中。次日,屠岸贾把赵氏一家统统杀掉,发现少了公主。公主生下男孩,名武,躲过了屠岸贾。

程婴知道了,和公孙杵臼商量如何保全男婴。它们决定用程颖刚出世的小儿子冒充男婴,由公孙抱往首阳山躲起来,程婴去屠岸贾那儿假装告密。

程婴把儿子交给公孙杵臼,自己去告密了。

公孙杵臼被发现了,把程婴骂得羞愧满面。屠岸贾把婴儿往地上一摔,杀了公孙杵臼后回京了。

成立松懈了搜查,朝厥趁机派心腹将男婴带出宫去,藏于密室,雇心腹乳母喂养。

15年过后,赵武长大了,说出了冤情,景公大怒,许他杀了屠岸贾全家。

在这个感人的 历史 故事 中,忍辱负重、背着骂名、献出亲生儿子的程婴,和为了赵家仅剩的血脉,勇于牺牲的公孙杵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行为令我敬慕,同时也让我发自内心的感慨:“多么伟大的举动啊!为了别人,牺牲了自己,一种多么强烈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啊!”想着这些,我也向故事中的人物学习,自我牺牲,无私奉献!

自从读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后,让我得到了很多知识。高尔基说过“书记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从四年级上学期开始,我便定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本来是觉得新鲜才订了一套,如果觉得不好,下学期就不定了。没想到我渐渐的喜欢上读它了,我就每学期都订。里面的内容都很精彩,《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是课本上所学知识的延伸,有些是在课本上学不到的。里面大量的 文章 , 好词好句 ,对我的 作文 也有很大帮助。书中让我知道了写作的乐趣、写作的 方法 、写作的技巧。读书要有一个目的,不能乱读,也不能空读,囫囵吞枣是永远体会不到读书的真正乐趣的,所以要静下心来,仔细地去读,学会细细的品味文章的美。《语文主题学习丛书》里面的的内容都不是太难懂得,但让人也能收获很多。《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每一本都与课本的一个单元对应,这样对每个单元钻的更深,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我每次读书的时候都比别人读得慢,一本书要读很长时间,自从有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后,我就一直读,现在我的阅读速度变得很快,而且印象很深。

一提到《语文主题丛书》,同学们应该都不陌生。它是包涵了人生中酸甜苦辣的一丛书,也是一个无私奉献的“好老师”。每本书都有着它的独特之处,这本书里不仅仅有战争与邪恶,他还有和平与善良,总之这丛书里包涵了世界所有的是是非非,他可以给予人们善良欢乐之心,和邪恶伤心之情。

虽然我现在只上四年级,但似乎《语文主题丛书》已陪我了好久好久,它令我感动的流泪过,也令我愉快的笑过,它比我最珍贵的玩具,最珍贵的游戏机还重要。它包涵了生活的点点滴滴,犹如一本 教育 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待人以及怎样做事的书。这本书之所以让我这么迷恋他,就是因为它的内容就像一盏明亮的灯,在漆黑的夜里,指引着我们的路线勇敢前行!我的生活已离不开这本书了,他早已融入到了我的身体里,在我的血液中流动,是它让我对这个乏味的生活,有了更充分的了解,教给了我许多学不到的人生道理。要是没有这丛书,我也许早已沦陷到了孤身一人、寂寞难耐的黑洞,在那无穷无尽的空旷黑洞里,度过孤独的一生。

我知道,我用千言万语都无法感谢语文主题丛书给我的开心与快乐,但我还是想说一句:“语文主题学习,谢谢你!因为你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实,使我懂得更多的道理,掌握更多的指示。语文主题丛书,我和你像亲密的朋友,不是吗?”

假期里我从《语文主题丛书》上面读了许多有有趣的文章和故事呢这些文章和故事呢!这些文章和故事当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春的消息》和《萤火虫》。接下来我就要介绍这两文章了。

第一篇文章《春的消息》让我感受到冬去春来的样子。这一篇文章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第一句,风,摇绿了树的枝条,水,漂白子鸭的羽毛。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你看,春天已经来到。我盼望的春天已经来到了。从风中水中,万物复苏的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我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

第二篇文章《萤火虫》述叙了萤火虫的性格身体色雌性和雄性的不同。《萤火虫》这一篇文章让我了解了苗火虫的知识,丰富了我的课外生活,提高了我的阅读能力。

我觉得书不仅仅是知识的源泉,对我来说也是快乐的源泉。有一句书的 名言 让我永生难忘,名言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以前,我并没有发现读书能有多好玩,对读书不太感兴趣。可是在放暑假的这些日子以来,我被这一套《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吸引住了。我逐渐爱上了读书,静心阅读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读书使我受益匪浅。

特别是《慧眼观天下》这本书,它让我不出家门就能看到我们国家各地的优美风景。其中一篇文章写得太美了,那就是《黄山云海》,我看了好几遍,每一遍都好像身临其境一般。闭上眼睛,我眼前总会浮现出那美丽、壮观、犹如仙境一般的地方——黄山。据书上所说:“黄山的云海景象奇特,美极了。到了那里就好似进入变幻莫测的仙境一般。”人们都说:“黄山是人间仙境。”我想,正是因为这浩瀚的云海吧。黄山重叠嶂,许多地方见不到阳光,水分得不到蒸发,温度越来越大,云雾愈浓,形成了瑰丽的奇异的云海。

在书中就能欣赏到祖国大好山川有多美。更别提亲眼所见了。读书真好!它能让我们足不出户主能博览黄山风光,云海的美丽。我想作者之所以能写出那么好的文章,这与他爱看书勤于积累和善于思考是分不开的。

书是我们的朋友,它能让我们从中学到许多知识,增长智慧。《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真好!我爱这套书,它能帮我学到很多知识。以后我还要看更多的课外书,做一个学识渊博的学生。

语文主题丛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 语文主题丛书读后感

★ 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心得体会5篇

★ 关于语文主题学习心得体会

★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感悟

★ 七年级下册语文主题丛书目录

★ 各年级语文学习方法大全

★ 《蜗牛的奖杯》读后感范文5篇

★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 关于小学语文教师读书心得范文10篇

★ 读书心得论文3篇

浅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 一年级孩子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组织好课堂教学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证,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课堂教学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该怎样组织好学生,使其在教师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学习呢?以下是我对一年级组织课堂教学的几点想法和做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他们刚刚踏入校园进行正规化的学习。先把规矩给他们定下来,赏罚要分明,利用好前半节课,后半节课可以做练习或者游戏,不要把教学内容安排的过多,以免学生疲惫不堪,不仅没学到你意想中的知识,还使他们在下一节课中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材入手,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我们可以做一些小奖品,比如小红旗,小红花等鲜艳可爱的东西。在上课前,可以这样说:“同学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喜欢吗?如果今天谁上课坐的最端正,发言最积极,不做小动作,不说悄悄话,老师就奖给他。比比看,今天谁能得到小红花。”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课堂形式灵活多变,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课堂形式单一,很容易造成学生身心疲劳,从而转移注意力。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要想方设法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如:课堂上的小游戏、小表演、猜谜语、小活动等这些环节都能很好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而且可以根据每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小活动是最好的,能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当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时候可以运用事先约定好的一些口令组织教学。同时还要要求一年级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课堂控制能力:一年级学生年纪小,自我控制力差,情绪易激动,即使是一点小事也往往让他们兴奋半天,其行为突出表现为:拍桌子、砸笔盒、大呼小叫、拍手、离开座位跳跃等,所以教师要在突发事件刚出现苗头时,就及时给予转化或制止。具体做法是:教师说“1、2、3”,学生马上作出回答“请坐端”师:“1、2”生:“安静”、“小眼睛”“看黑板”等。也可自编儿歌激发学生兴趣、组织教学。如:“上课铃声响,安静等待老师进课堂。”(教育学生不要大声喧哗);“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 “耳朵耳朵看哪里?耳朵耳朵在听讲。”课程进行一半时可以活动一下如:……“点一点,摇一摇,拍一拍,扭一扭,笑一笑,哈哈哈,坐坐好。”小朋友对“笑一笑,哈哈哈”特别感兴趣,当说“坐会好”时,都坐得很好了。教师和学生一唱一和对儿歌,既简单,又很有节奏感。使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走神的机会。我们要认识到在一年级课堂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抓好纪律的关键。你要求学生做的每一件事,必须事先让他们清楚。然后,我们需要的是足够的耐心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让孩子知道你要他们做什么,怎么做,先怎样再怎样,哪怕是放几个学具,放哪儿,怎么放,都要说清楚。一开始的细致对以后的教学会非常有用。 三、老师讲课时要使用儿童化语言。一年级孩子不同于大学生,只要老师讲清要求就行,他们自制里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做事凭兴趣。比如做连线题,如果老师说让我们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学生一听肯定会感兴趣。如果哪个学生找错了或还没有找到朋友,老师说:“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帮他?”学生听了觉得很亲切,他们很喜欢听这种语气,老师用这种儿童的语气跟学生说话,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总之,一定得蹲下与孩子们说话。 四、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眼中是最好的,一年级的孩子也不例外,最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一听到表扬就会有更好的表现。在课堂中,教师要及时表扬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同学受到感染。当学生回答正确完整,老师即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可以说“你真棒” “你真行”“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你说得真好”等,为了带动其他学生,老师这时可以抓住时机说:“还有谁能像他那样说?”要是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如“你坐下再想想,下次你一定能行”等,也可以用“掌声”或“送小红花”等方法鼓励他们,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希望和鼓励,体会成功的喜悦,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更加坚定学习的自信和勇气。总之,组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能否吸引学生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不断实践总结,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达到最优最佳的教学效果。 现针对如何提高一年级语文教学质量谈一点体会仅供参考。一、把好拼音教学质量关。一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重点是拼音教学,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拼音的学习上,这也是很多一年级语文教师最头疼的问题。拼音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是学生识字的好帮手。拼音教学要让学生发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能借助图形帮助记忆。如:教学声母“a”时,可以编顺口溜:“张大嘴巴a、a、a;小女孩练唱a、a、a”,帮助学生记忆。再引导学生观察“a”的形,“a”像小女孩的头部,左半圆像头,竖右弯像小辫子。学生以各种方式练习发音,体会发音要领。如:用小镜子自检发音口形,同桌互检,“开火车”练习发音,小组比赛等。二、加强学生的识字、写字练习。在学生学会拼音的基础上,教给学生拼拼音的方法,使他们不再依赖教师教读,而是自己借助拼音识字。在识字教学中要,进行形式多样的识字比赛。如:同桌之间比、组与组之间比、男生与女生之间比等。还要引导学生去认识我们身边的一些学过的字,如:广告、标语等,巩固学过的知识,加深印象,这样学生的识字量会不断得到扩大。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写字练习,这与识字教学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写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在写字教学中教师更要强调写字姿势,长期严格要求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习惯。学生的执笔姿势尤为重要,正确的执笔姿势是写好一手漂亮字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不能忽视这一环节,教师要规范学生的写字笔画、笔顺,培养学生正确的读写姿势。写字教学不只是要求学生会按书照抄,而且还要记住它们的音、形,理解它们的意思。教师要让学生经常听写,不断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记忆字形的方法,如:利用加偏旁、减偏旁、比较法等方法记忆字形,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识字能力、写字能力的提高。三、加强学生的朗读练习。朗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通课文。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领读,学生跟读,这样只会导致学生形成依赖性,使他们不能自主地去学习,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要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要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通课文、熟读课文,如采取同桌之间、组与组之间、男生与女生之间进行比赛朗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四、加强学生用字组词,用词说话、写话练习。对于刚入校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词汇较少,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学生的组词、说话、写话练习。在学生学会生字的基础上,让他们用生字练习组词,鼓励学生用一个字组多个词,同时,挑选出自己喜欢的词语练习说一句话,并写下来。这样做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基础。五、加强学生的看图说话、写话练习。看图说话、写话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意思完整、表达清楚的一句话,并写下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要强调的是,在做好以上几点的同时,教师要吃透教材内容,了解教学大纲,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上好每一节课,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学生集中注意力,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紧凑性,要注意教师口语表达的艺术性。每上完一个单元都要对该单元进行一次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予以弥补。对学生学习上的点滴进步,要给予鼓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从不自觉学习转变到自觉学习上来,学生学习才能有所进步,一年级的语文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一年级学校语文写感情么写?

一年级语文主题丛书论文

电大毕业论文的写作格式、流程与写作技巧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从四年级上学期开始,我便定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本来是觉得新鲜才订了一套,如果觉得不好,下学期就不定了。没想到我渐渐的喜欢上读它了,我就每学期都订。里面的内容都很精彩,《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是课本上所学知识的延伸,有些是在课本上学不到的。里面大量的文章,好词好句,对我的作文也有很大帮助。书中让我知道了写作的乐趣、写作的方法、写作的技巧。读书要有一个目的,不能乱读,也不能空读,囫囵吞枣是永远体会不到读书的真正乐趣的,所以要静下心来,仔细地去读,学会细细的品味文章的美。《语文主题学习丛书》里面的的内容都不是太难懂得,但让人也能收获很多。《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每一本都与课本的一个单元对应,这样对每个单元钻的更深,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我每次读书的时候都比别人读得慢,一本书要读很长时间,自从有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后,我就一直读,现在我的阅读速度变得很快,而且印象很深。

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具有很明显的学前幼儿的特点,他们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据专家研究表明这个时期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保持在十分钟左右。因而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也是共性,他们最喜欢的是游戏、活动。但是他们一入小学就要从幼儿比较自由的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学习转入小学以多门学科知识和各种能力培养为主的学习,并且最先要学的是非常抽象的汉语拼音,汉语拼音作为识字的工具它本身没有意义,对于善于直观形象思维的一年级新生来说更是枯燥单调乏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提高汉语拼音学习的效率,并且在拼音教学的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快乐地度过幼小衔接的这一个多月呢?这是我多年低段语文教学中一直思索着、探究着的,也是实施新课程后继续思考着、摸索着的。从汉语拼音本身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我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教学,实践证明还是比较有效的。一、创设情境学习汉语拼音1.在听故事、讲故事中学习拼音。比如在学习韵母“a、o、e”时,我就以书中的情境图为材料引导学生编故事:早晨,太阳公公出来了,小朋友、小动物们都起床了。新的一天开始了,大家多开心啊!瞧,小姑娘来到河边的草地上练起了嗓子,aaaa a----aa aa a---在黑板上出示a(我们小朋友也来唱一唱,就在这个环节中渗透a的读音,练读a)。大公鸡也在草地上练起了嗓子,听!oo o---oo o--(出示o,多好听啊,大家来学一学,在这个环节中渗透o读音,练读o)。大白鹅在水里快活地游着,看着自己在水里的美丽倒影,不由得也唱起了歌,e---e--,我的身子多么白,我的嘴巴多么红,我是快乐的大白鹅(出示e,教学e)。小河的清晨好热闹啊!学生在听听、学学、练练的过程中掌握了aoe的读法,学得主动积极、兴趣浓厚,同时也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听话能力。2.设计一个生活情境来学习拼音。在教学翘舌音zh、ch、sh、r时,考虑到这四个声母的读音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我特意安排了一个“招待客人”的情境。今天啊,有四位客人来我们这里做客,依次出示四位“客人“,即头戴zh、ch、sh、r头饰的四个学生客人来了,我们要打招呼啊,今天这几位客人的名字很特别,叫的时候要把舌翘起来(引导学生跟着老师读zh、ch、sh、r,当学生会读之后,就请客人(学生戴头饰)进门,请进门的过程中又巩固了zh、ch、sh、 r的认读)。在招待客人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又加强了zh ch sh r的认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多读多练,轻松有趣地突破了翘舌音认读的难关。二、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学习以多种形式的游戏和有趣的活动来组织汉语拼音的学习,如“猜一猜(看口形猜韵母,根据音节猜图画等)传一传(一个接一个把看到的音节传下去)变一变(用电线折成字母)玩一玩(出卡片,一生出声母一生出韵母,拼成音节读出来,谁读得快又准,谁就赢了、拔河比赛(易混淆的字母写在黑板上,两组小朋友分立两边读卡片,读对的卡片贴在该组绳上,哪边多哪组就赢)小白鸽送信(信封上用音节写着送信人名字,读对了就能送对,给送对的一份礼物)长颈鹿请客(叫出用音节标出的菜名)考一考(拿卡片去考别人)等。通过趣味性强的游戏和活动,学生对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对音节的拼读积极性更高,学得轻松,练得扎实。三、手脑并用亲密接触汉语拼音 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用肢体来演示字母,用小手来做做字母,用身边可利用的东西来摆摆字母,用橡皮泥来捏捏字母,用纸来制作拼音卡片等,让抽象的拼音字母变得形象直观、可以触摸,使学生感受到拼音字母就在我们的周围。这种手脑并用的学习方法,既培养了动手能力,有开拓了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手段。四、联系生活多渠道学习汉语拼音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课程来源生活,生活即课程,课程即生活。汉语拼音本身就是学习汉字的工具,因此汉语拼音学习应该重在运用。在学完了全部声母之后,我就让学生为身边的一些物品标上音节做成卡片,然后贴在上面,有贴在家里的,也有贴在教室里、寝室里的,给学生营造出拼音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时刻能见到拼音,在多看多读中熟练掌握音节的拼读。我每天送学生一首诗,让他们自己去拼读;还鼓励学生试着用音节记录下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事,写得好的帖到墙报上展出;在图书角上摆上拼音读物供学生课外阅读。五、以小组合作,优带差的方式学习拼音由于智力发展、思维能力等的个体差异,学习汉语拼音时有些孩子接受得快,有的孩子接受得慢,如何做到培优又辅差呢?课堂上我通常采用学生互帮互学的学习方式,有同桌互读的,有四人小组互读的,在互读的过程中引导优生教差生,差生学优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课后还让优生带差生看拼音读物,既提高了优生的拼读能力,增设了他们学习课外知识的渠道,又带动了差生,提高了差生拼读积极性。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她永远具有不完美性。新教材拼音和识字是同步进行的,一个多月教学下来,发现该会认的生字很多学生还不会认。如何在拼音教学的同时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这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电大毕业论文的写作格式、流程与写作技巧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回答者: zzyzzy118 - 三级 2010-3-31 19:21 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具有很明显的学前幼儿的特点,他们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据专家研究表明这个时期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保持在十分钟左右。因而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也是共性,他们最喜欢的是游戏、活动。但是他们一入小学就要从幼儿比较自由的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学习转入小学以多门学科知识和各种能力培养为主的学习,并且最先要学的是非常抽象的汉语拼音,汉语拼音作为识字的工具它本身没有意义,对于善于直观形象思维的一年级新生来说更是枯燥单调乏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提高汉语拼音学习的效率,并且在拼音教学的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快乐地度过幼小衔接的这一个多月呢?这是我多年低段语文教学中一直思索着、探究着的,也是实施新课程后继续思考着、摸索着的。从汉语拼音本身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我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教学,实践证明还是比较有效的。一、创设情境学习汉语拼音1.在听故事、讲故事中学习拼音。比如在学习韵母“a、o、e”时,我就以书中的情境图为材料引导学生编故事:早晨,太阳公公出来了,小朋友、小动物们都起床了。新的一天开始了,大家多开心啊!瞧,小姑娘来到河边的草地上练起了嗓子,aaaa a----aa aa a---在黑板上出示a(我们小朋友也来唱一唱,就在这个环节中渗透a的读音,练读a)。大公鸡也在草地上练起了嗓子,听!oo o---oo o--(出示o,多好听啊,大家来学一学,在这个环节中渗透o读音,练读o)。大白鹅在水里快活地游着,看着自己在水里的美丽倒影,不由得也唱起了歌,e---e--,我的身子多么白,我的嘴巴多么红,我是快乐的大白鹅(出示e,教学e)。小河的清晨好热闹啊!学生在听听、学学、练练的过程中掌握了aoe的读法,学得主动积极、兴趣浓厚,同时也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听话能力。2.设计一个生活情境来学习拼音。在教学翘舌音zh、ch、sh、r时,考虑到这四个声母的读音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我特意安排了一个“招待客人”的情境。今天啊,有四位客人来我们这里做客,依次出示四位“客人“,即头戴zh、ch、sh、r头饰的四个学生客人来了,我们要打招呼啊,今天这几位客人的名字很特别,叫的时候要把舌翘起来(引导学生跟着老师读zh、ch、sh、r,当学生会读之后,就请客人(学生戴头饰)进门,请进门的过程中又巩固了zh、ch、sh、 r的认读)。在招待客人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又加强了zh ch sh r的认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多读多练,轻松有趣地突破了翘舌音认读的难关。二、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学习以多种形式的游戏和有趣的活动来组织汉语拼音的学习,如“猜一猜(看口形猜韵母,根据音节猜图画等)传一传(一个接一个把看到的音节传下去)变一变(用电线折成字母)玩一玩(出卡片,一生出声母一生出韵母,拼成音节读出来,谁读得快又准,谁就赢了、拔河比赛(易混淆的字母写在黑板上,两组小朋友分立两边读卡片,读对的卡片贴在该组绳上,哪边多哪组就赢)小白鸽送信(信封上用音节写着送信人名字,读对了就能送对,给送对的一份礼物)长颈鹿请客(叫出用音节标出的菜名)考一考(拿卡片去考别人)等。通过趣味性强的游戏和活动,学生对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对音节的拼读积极性更高,学得轻松,练得扎实。三、手脑并用亲密接触汉语拼音 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用肢体来演示字母,用小手来做做字母,用身边可利用的东西来摆摆字母,用橡皮泥来捏捏字母,用纸来制作拼音卡片等,让抽象的拼音字母变得形象直观、可以触摸,使学生感受到拼音字母就在我们的周围。这种手脑并用的学习方法,既培养了动手能力,有开拓了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手段。四、联系生活多渠道学习汉语拼音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课程来源生活,生活即课程,课程即生活。汉语拼音本身就是学习汉字的工具,因此汉语拼音学习应该重在运用。在学完了全部声母之后,我就让学生为身边的一些物品标上音节做成卡片,然后贴在上面,有贴在家里的,也有贴在教室里、寝室里的,给学生营造出拼音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时刻能见到拼音,在多看多读中熟练掌握音节的拼读。我每天送学生一首诗,让他们自己去拼读;还鼓励学生试着用音节记录下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事,写得好的帖到墙报上展出;在图书角上摆上拼音读物供学生课外阅读。五、以小组合作,优带差的方式学习拼音由于智力发展、思维能力等的个体差异,学习汉语拼音时有些孩子接受得快,有的孩子接受得慢,如何做到培优又辅差呢?课堂上我通常采用学生互帮互学的学习方式,有同桌互读的,有四人小组互读的,在互读的过程中引导优生教差生,差生学优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课后还让优生带差生看拼音读物,既提高了优生的拼读能力,增设了他们学习课外知识的渠道,又带动了差生,提高了差生拼读积极性。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她永远具有不完美性。新教材拼音和识字是同步进行的,一个多月教学下来,发现该会认的生字很多学生还不会认。如何在拼音教学的同时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这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主题丛书伴我行小论文

每个学期的《语文主题丛书》册数都不一样,有的是五册,有的是七册等等,因此内容当然也各有不同,那么《语文主题丛书》阅读完后, 读后感 怎么写呢?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语文主题丛书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春秋时代,晋国有个大臣屠岸贾,本是晋灵公的宠臣,灵公被赵家的人刺杀后,景公即位,升他为大司寇。他要灭了赵氏。

赵朔忙把怀孕的妻子庄姬公主送入宫中。次日,屠岸贾把赵氏一家统统杀掉,发现少了公主。公主生下男孩,名武,躲过了屠岸贾。

程婴知道了,和公孙杵臼商量如何保全男婴。它们决定用程颖刚出世的小儿子冒充男婴,由公孙抱往首阳山躲起来,程婴去屠岸贾那儿假装告密。

程婴把儿子交给公孙杵臼,自己去告密了。

公孙杵臼被发现了,把程婴骂得羞愧满面。屠岸贾把婴儿往地上一摔,杀了公孙杵臼后回京了。

成立松懈了搜查,朝厥趁机派心腹将男婴带出宫去,藏于密室,雇心腹乳母喂养。

15年过后,赵武长大了,说出了冤情,景公大怒,许他杀了屠岸贾全家。

在这个感人的 历史 故事 中,忍辱负重、背着骂名、献出亲生儿子的程婴,和为了赵家仅剩的血脉,勇于牺牲的公孙杵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行为令我敬慕,同时也让我发自内心的感慨:“多么伟大的举动啊!为了别人,牺牲了自己,一种多么强烈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啊!”想着这些,我也向故事中的人物学习,自我牺牲,无私奉献!

自从读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后,让我得到了很多知识。高尔基说过“书记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从四年级上学期开始,我便定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本来是觉得新鲜才订了一套,如果觉得不好,下学期就不定了。没想到我渐渐的喜欢上读它了,我就每学期都订。里面的内容都很精彩,《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是课本上所学知识的延伸,有些是在课本上学不到的。里面大量的 文章 , 好词好句 ,对我的 作文 也有很大帮助。书中让我知道了写作的乐趣、写作的 方法 、写作的技巧。读书要有一个目的,不能乱读,也不能空读,囫囵吞枣是永远体会不到读书的真正乐趣的,所以要静下心来,仔细地去读,学会细细的品味文章的美。《语文主题学习丛书》里面的的内容都不是太难懂得,但让人也能收获很多。《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每一本都与课本的一个单元对应,这样对每个单元钻的更深,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我每次读书的时候都比别人读得慢,一本书要读很长时间,自从有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后,我就一直读,现在我的阅读速度变得很快,而且印象很深。

一提到《语文主题丛书》,同学们应该都不陌生。它是包涵了人生中酸甜苦辣的一丛书,也是一个无私奉献的“好老师”。每本书都有着它的独特之处,这本书里不仅仅有战争与邪恶,他还有和平与善良,总之这丛书里包涵了世界所有的是是非非,他可以给予人们善良欢乐之心,和邪恶伤心之情。

虽然我现在只上四年级,但似乎《语文主题丛书》已陪我了好久好久,它令我感动的流泪过,也令我愉快的笑过,它比我最珍贵的玩具,最珍贵的游戏机还重要。它包涵了生活的点点滴滴,犹如一本 教育 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待人以及怎样做事的书。这本书之所以让我这么迷恋他,就是因为它的内容就像一盏明亮的灯,在漆黑的夜里,指引着我们的路线勇敢前行!我的生活已离不开这本书了,他早已融入到了我的身体里,在我的血液中流动,是它让我对这个乏味的生活,有了更充分的了解,教给了我许多学不到的人生道理。要是没有这丛书,我也许早已沦陷到了孤身一人、寂寞难耐的黑洞,在那无穷无尽的空旷黑洞里,度过孤独的一生。

我知道,我用千言万语都无法感谢语文主题丛书给我的开心与快乐,但我还是想说一句:“语文主题学习,谢谢你!因为你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实,使我懂得更多的道理,掌握更多的指示。语文主题丛书,我和你像亲密的朋友,不是吗?”

假期里我从《语文主题丛书》上面读了许多有有趣的文章和故事呢这些文章和故事呢!这些文章和故事当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春的消息》和《萤火虫》。接下来我就要介绍这两文章了。

第一篇文章《春的消息》让我感受到冬去春来的样子。这一篇文章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第一句,风,摇绿了树的枝条,水,漂白子鸭的羽毛。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你看,春天已经来到。我盼望的春天已经来到了。从风中水中,万物复苏的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我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

第二篇文章《萤火虫》述叙了萤火虫的性格身体色雌性和雄性的不同。《萤火虫》这一篇文章让我了解了苗火虫的知识,丰富了我的课外生活,提高了我的阅读能力。

我觉得书不仅仅是知识的源泉,对我来说也是快乐的源泉。有一句书的 名言 让我永生难忘,名言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以前,我并没有发现读书能有多好玩,对读书不太感兴趣。可是在放暑假的这些日子以来,我被这一套《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吸引住了。我逐渐爱上了读书,静心阅读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读书使我受益匪浅。

特别是《慧眼观天下》这本书,它让我不出家门就能看到我们国家各地的优美风景。其中一篇文章写得太美了,那就是《黄山云海》,我看了好几遍,每一遍都好像身临其境一般。闭上眼睛,我眼前总会浮现出那美丽、壮观、犹如仙境一般的地方——黄山。据书上所说:“黄山的云海景象奇特,美极了。到了那里就好似进入变幻莫测的仙境一般。”人们都说:“黄山是人间仙境。”我想,正是因为这浩瀚的云海吧。黄山重叠嶂,许多地方见不到阳光,水分得不到蒸发,温度越来越大,云雾愈浓,形成了瑰丽的奇异的云海。

在书中就能欣赏到祖国大好山川有多美。更别提亲眼所见了。读书真好!它能让我们足不出户主能博览黄山风光,云海的美丽。我想作者之所以能写出那么好的文章,这与他爱看书勤于积累和善于思考是分不开的。

书是我们的朋友,它能让我们从中学到许多知识,增长智慧。《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真好!我爱这套书,它能帮我学到很多知识。以后我还要看更多的课外书,做一个学识渊博的学生。

语文主题丛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 语文主题丛书读后感

★ 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心得体会5篇

★ 关于语文主题学习心得体会

★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感悟

★ 七年级下册语文主题丛书目录

★ 各年级语文学习方法大全

★ 《蜗牛的奖杯》读后感范文5篇

★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 关于小学语文教师读书心得范文10篇

★ 读书心得论文3篇

《书香伴我行》我们五彩缤纷的童年,离不开书,因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说起书,很多人都能想到它的好处。读书可以让你懂得了更多的知识;当你不开心时,就翻翻书吧!书可以让你忘记所有的烦恼、忧愁。总之一句话,书的好处多得数不清!在我的脑海中,总有一片无边无际的书的海洋,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的视线,诱惑着我的灵魂,丰富着我的知识,激发着我的潜能,提高着我的内涵。在这片知识的海洋中,我茁壮成长。在我的理解中,所谓好书应该是能够反映时代的具有丰富思想内涵、新颖的形式、风格以及精湛独特的技术语言三者兼备的优秀作品吧。如弥尔顿所说:一本好书是一个艺术大师宝贵的血液,是超越生命之外的生命。是好书伴我一路同行。叔本华曾说:在一切知识的领域中,人类知识的大部分都是呈现在做为人类文字记录的纸页和书籍中。所以我那渴求知识的心灵只有在书的海洋中沐浴才会得到滋润。我在书中解读百态社会、解读世界风情、解读古典文化……书是我的精神食粮,我在书中汲取着营养,没有营养的供应,我还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进吗?读好书时的意境陶冶了我的情操。有时人成功的灵感就产生于良好的情操中。在细雨蒙蒙的午后,读着冰心清新明丽、隽永含蓄,有行云流水之美的散文,让心灵在她细腻的笔下轻轻游动,如同班得瑞的音乐在耳旁轻轻奏响;如同露珠在晨光照耀下的美丽,如同山泉悄悄地从心田流过。这种读书的意境,是我茁壮成长的氧气。书引起我无尽的思索,在这种思索中我快乐地成长。好书让我写作文时驾轻就熟。能很多同学一提起写作文就会头疼,可是我却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体会。在不断的阅读中,我的头脑中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在写作文时,我总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写出令人满意的作文。好书能让我调整心态,净化灵魂。在一个人的成长岁月中,不可能永远的一帆风顺,不可能总是激情满怀,此时,一本好书就如同一位人生导师,给我们人生之帆导航。读一读老舍先生的那本幽默散文,在他富有个性的语言中领略人生的乐趣;读一读那本《让心灵透透气》,在美的语境中品尝自由。看着那些拨动人心灵的文字,亲吻着文学的碧波,生活纯洁的美、感人的爱展现在我面前。在此时,我真正地体会到了托玛斯·肯皮斯的那句话:“我曾四处寻找幸福,其实幸福就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看书。”书,你让我开心,让我忧愁,和你在一起,让我的童年生活如此的丰富多彩。你是我的良师,更是我的益友,谢谢你,一路伴我成长。书,像一双千里眼,让我们了解世界;书,又像一个时间隧道,带我们回想远古,想象未来;书,更像慈祥的知识老人,把深奥的知识传授给我们。每一本好书都像一位启蒙老师,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它告诉了我做人的准则,让我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树起我人生的奋斗目标。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仿佛也把我带到了那座小木屋里,同时,也告诫我:不能以外貌来判断人的美和丑;《头悬梁锥刺股》中的主人公苏秦激起了我勤学的火花,将来报效祖国;《卖火柴的小女孩》让我看到了她那悲惨的童年生活,使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那种坚强的意志深深地打动了我,教育我要在困难面前树立信心;一套《中华上下五千年》丛书展示了一部熠熠生辉的中国历史,让我看到了我们伟大祖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使我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了…… 从读书中,我学到了,要想读好书,靠的是顽强的毅力、执着的热情,正如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孔子手不释卷,才有“韦编三绝”的故事,中华才有这位大名鼎鼎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读书使我快乐,读书伴我成长。知识是无穷的,学无止境,相信每个人都明白这个道理,更重要的是在无止境中去学习。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生命的延续而不断延伸,人生没有完结,学习就不该停止。我们的生命依靠学习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精彩世博行自己写吧,锻炼锻炼自己的写作水平,相信自己,自己的才是最独一无二,最棒的。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整理的六年级记事作文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从五年级开始,我们进入主题丛书学习。丛书里的文章使我知道了要珍惜时间,从此改掉了做事爱拖拉的坏毛病;使我学会了自强自立,做事不再依靠父母;使我知道了各族的文化,丰富了我的知识……丛书将永远是我成长之路上的指路明灯。

读了丛书,我收获甚多:例如《自强自立》上的《九步之暖》让我学会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在地震中重生》让我明白了任何人的心里都会有善良的一面,哪怕是罪犯;《一碗无法拒绝的炒饭》让我懂得了有时候善意的拒绝也会伤害人……《赤子之心》中的《最后一个爆破手》让我懂得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黎明前的陨落》让我明白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归侨“飞虎队”抗战纪实》中几位空军将士向我们诠释了“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在生活中,我也因为丛书懂得了珍惜时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每天早上我都是五点半起床,待整理完毕时才六点半,我把这半个小时的时间用来读书,这样一来,我每天早上都比别人多学上半个小时。我以前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读了丛书后,我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学着帮助长辈干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了。总之,丛书带给我的帮助实在太多太多。

我喜欢阅读丛书,因为它能使我从中受益,丛书将永远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

“爸,妈,我回来了!”我推开门,喜气洋洋地跟他们打招呼,“在这次全国青少年‘春蕾杯’作文竞赛中,我得了二等奖。”我一边夸耀自己的“功绩”,一边看爸妈的表情。“是吗?”爸爸点了一下头,便和妈妈进屋做饭去了。“好了,今天晚上该有好菜了。”此时,我眼前似乎已经摆满了丰盛的菜肴,耳畔似乎回荡着夸奖声

“吃饭喽!”我跑到桌前,奇怪,面前摆着的只是家常便饭。“可能把好菜藏起来了,让我大吃一惊?”爸妈像往常一样,坐在桌前吃了起来,我却还在伸长脖子向厨房张望。“你怎么还不吃饭?”妈妈捅了我一下,“啊,怎么他们没有”顿时,我心里凉了半截,我用筷子扒拉着碗中的饭,往嘴里送着。吃饭时爸妈只字未提我得二等奖的事,更甭说什么表扬了。我的心全凉了。

晚饭后,我独自呆在屋里生闷气:“难道我二等奖就换来这些?该夸几句呀!”我的眼泪顺着脸颊流到了眼前的奖状上,把二等奖都浸湿了。 “好了,别想了,反正事情都过去了。”我拉开抽屉,漫不经心地翻着书。突然我被最底层的一个奖状吸引住了——是一张政府发的证书。上面写着:史忠民同志在侦察破案中,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

我不禁回忆起爸爸的件件往事。爸爸带着警察叔叔抓了许多坏人。多年来,他为工作勤勤恳恳,默默奉献。可是他回家后,从来不说自己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成绩,得到了什么荣誉。爸爸还经常鼓励我去做默默无闻的“蜜蜂”,不做大吵大闹的“知了”。

想到了这些我明白了:爸爸和妈妈认为我长大了,不能再像孩子那样去哄了。他们是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教育我要谦逊,不要浮夸和自满。

多么纯真的爱呀!我的`眼睛湿润了,我赶忙把自己的奖状同爸爸的奖状一起放在了抽屉的最底层

抛开繁琐的作业和紧张的考试,开心迎接快乐的暑假,在这漫长的暑假中,我计划要去图书馆多阅读些课外书来充实自己,才不会在家一直玩电脑浪费时间,此外,还要和全家出去游山玩水,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然后还要探视年迈的外公和外婆,因为我很想念他们,希望这是个充实且愉快的暑假。

有天早上妈妈突然心血来潮提议去熏衣草森林,于是爸爸就开车载我们全家出游,一到那里放眼望去美景如画,浪漫的紫色花海加上一片绿意盎然的风景,真是美不胜收啊!还有鸟语花香伴随着清新舒服的自然风徐徐吹拂,享受着大自然芬多精的洗礼,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啊!到了中午,我们还在一间玻璃童话屋内享用色香味俱全的美味餐点和香甜特别的熏衣草冰淇淋,全家一起共度了愉快的幸福时光。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期待已久回外婆家的日子终于到来,我带着雀跃无比的心情和全家一起搭高铁,看到久违的外公外婆,大家都好高兴,我还和表哥表姐们一起玩乐高积木,藉由我们的巧手和大家集思广益的创意,完成了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积木造型,大家都觉好欢乐又好有成就感啊!

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几天相聚的时光很快就过了,又要依依不舍互道珍重再见,期待下次再相逢。只是暑假再长久终将会结束,很快又要开学了,所以我也要开始慢慢收心,迎接我的四年级生活。这次的暑假留下了许多开心美好的回忆,真是个多采多姿的暑假啊!

今天我和妹妹在家,爸爸妈妈都去上班了,我们觉得很无聊,就玩起了捉迷藏,而且跟平时的捉迷藏不一样噢。

我们拿洋娃娃来当今天的主角,首先是妹妹先藏,我找,我闭着眼睛数了三十声后,便睁开眼睛寻找了,我用我的“千里眼”来找。我看见床上鼓鼓的,我心想:哈哈,妹妹一定是藏在被子里的,被子鼓鼓的,很明显是放了东西在里面。我翻开被子,结果看到的是一堆玩具,并没有洋娃娃的踪迹。而妹妹则在一旁哈哈大笑:“哈哈,我就知道你一定会找那,我设计的“陷阱”还不错吧?”我不理会她继续寻找洋娃娃,我找了洗衣机里,书柜,冰箱,沙发,床底下,结果没找到洋娃娃。妹妹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姐,你就认输吧,你是找不到洋娃娃的。”我说:“认输?不可能,我的字典里没有“输”这个字。”我环顾四周,我慢慢的寻找洋娃娃,我往天花板上一看,看到了洋娃娃的一只手。我便搬来椅子,踩上去,把洋娃娃取了下来。我骄傲地对妹妹说:“哈哈,我找到了,接下来该我藏你找了。”

妹妹在数数,我在一次环顾四周,突然我看到了一个很隐蔽的地方,那个地方是床帘的下面,有一个箱子,里面都是一些积木。我把积木拿出来,放洋娃娃进去,再放积木进去。哈哈,这下积木完全遮住了洋娃娃,看你怎么找。我心想。我走到客厅对妹妹说:“好了,不用数了,我已经藏好了。”妹妹便去找了,妹妹在找洋娃娃,而我却悠哉悠哉地在看电视,过了十多分钟,妹妹说:“姐,我不找了,快点告诉我洋娃娃在哪里?”我便去拿洋娃娃了。“原来你藏在这里啊!怪不得我找不到。”

我们欢快的度过了这一天。

今天我们的大课间活动是跳长绳。

做完操,大课间活动音乐一响,两个负责甩绳的同学就已经麻利地将长绳展开,一人抓一头,用力地甩了起来。长绳在地上被甩得“啪啪”作响。

看!才过了几秒钟,小罗同学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了长绳内。正好这时绳子甩了下来,他看准时机,轻轻一跳,绳子就从他脚下“哧溜”一声过去了。他脚一落地,立刻又拔起那“飞毛腿”,冲出了长绳。整个过程不紧不慢,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简直就是一道“蓝色闪光”!

接下来就轮到我了。和“蓝色闪光”比起来,我可就差多了。望着面前高速飞旋的绳子,我心里直打颤——被打到了肯定非常疼,而且,如果拦住脚,狠狠地倒在地上的话可不是好玩的!想到这,我浑身发软,脚底无力,头上也渗出了冷汗,仿佛在我面前的不是长绳,而是刀山火海似的。

但这又有什么办法呢?临阵脱逃是不可能了,这也太丢人了!于是我狠下心,咬咬牙,向前直冲过去。

刚冲进去,从余光里就瞄到了绳子的身影。妈呀,快跳哇!我见绳子来了,闭上眼用力一跳,呵,绳子竟然过去了。哈,太好了!我脚一落地,就立刻向前跑。但是,当我快冲出去时,还是被绳子给绊了一下,后面的人就自然而然地失败了。大家都哈哈哈地笑了起来。“看来跳这个也没想象中可怕嘛!”我自语道。

跳长绳活动真是有趣!我期待着下一次活动的到来!

妈妈经常教育我不能说谎,可是,她却说谎了。

记得是暑假的一天。今天,热的要死,小区又偏偏在这个时候停电。真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啊!我总算度过了炎热的白天,到了难熬的夜晚。妈妈上班回来,在房间里查资料。我想早早地吃完饭就睡觉。吃完饭,休息了一会儿,我就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可能是因为太热了,怎么也睡不着。我总是时不时的从床上起来,打开电风扇的开关。可是,每次的结果都让我破口大骂。我在床上睡不着,就到外面看电视,可是心太烦,看不到一会儿就又不想看了。又跑到屋里睡。可是又怎么睡也睡不着。

妈妈可能是听到我走来走去的声音,就起来看我。我看到妈妈,就向她诉苦:“妈妈,我快被热死了。”妈妈和蔼地说:“我试试。我听说,只要闭上眼睛就会凉爽一点。”我半信半疑地说“可以吗?”妈妈笑笑说“你试试。”我慢慢地闭上眼,脸上仿佛有阵阵微风拂过,凉爽极了。我情不自禁地叫出来:妈妈是真的,你可真厉害!”我慢慢的想把眼睛睁开看看究竟,却被妈妈制止了,妈妈说:“别睁开,睁开就不灵了!”我疑惑不解,为什么睁开会失灵呢?可是竟然能有凉爽的风,也值了。我点了点头,伴随着凉爽的风,我有点犯困,慢慢的,我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清脆的闹钟声把我从梦乡中唤起来。我揉揉朦胧的睡眼,居然看见妈妈坐在我的小床旁,可能是昨天晚上太累了,没有听见闹钟声靠着床在睡觉,汗流浃背的。。我明白了,我都明白了,昨天的风是……

妈妈,你的谎言是善意的,你的谎言是伟大的,你的谎言是无私的,你的谎言是对我深深的爱。你的爱就像是一阵凉爽的风,滋润我的心。

我很荣幸我生活在一个非常文明的社区里,它的名字叫“圭塘”。在这里,文明的事件随处可见!

就在今年4月10日,我路过圭塘河,看到中学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和老师家长们沿着河畔捡垃圾,被他们清理过的河畔,实在是太美了,岸上只有绿莹莹的小草和被修剪的像艺术品的小灌木,河水清澈见底,平静的像一面镜子,岸上的一切都倒映在水中,形成了一部高清大片!几年前的圭塘河还令人叹息,现在的圭塘河如此清澈,这么逆天的转变要感谢政府提倡讲文明,讲卫生的政策。

消防安全当然是很重要的,如果火把城市的繁荣烧了,那么再文明也没用!我经常看到消防员们在翰墨新楼盘里进行消防演习,每个消防员都十分严肃认真,仿佛真的发生火灾一样!消防意识要从小抓起,就像我们学校每个月都要举行一次消防演习。上个月我们还使用了烟雾弹,老师们给我们讲了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和逃生的标志,每次消防演习,每个同学都以最快的速度,有序地冲下去,因为不拥挤,所以大家都顺利“脱险”。

讲文明,讲礼貌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现在,坐公交车的时候,每个人都会主动让座了,车厢内变得十分温馨。不管刮风下雨,每个路口都有交警叔叔在指挥,各方的车辆都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甚至礼让拥挤的人群!没人再向车窗外丢垃圾,道路干净卫生,路边的绿化很好,空气很清新!

虽然我们所在的城市、社区已经很文明了,但我们要保持文明的好习惯,让我们的圭塘社区成为文明社区中的“大哥大”,让我们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共享幸福快乐健康的生活!

走在路上,一阵冷风刮过,树上便发出一阵沙拉沙拉的声音。随即一片又一片枯黄的树叶从树枝上缓缓飘落,在空中旋转出一个角度,轻轻落在地上,连生命的最后时刻也不忘保持优雅的姿态。这满地的枯黄树叶告诉人们:秋天已经到来了。

走在秋天给予我们的金黄色地毯上,听着枯树叶在脚下发出清脆的“沙沙”声,我心里感到无比畅快。走在林荫小道上,看着树枝上空落落的。傍晚到了,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皎洁的月光洒满了大地,路上一片寂静。我静坐在长板凳上,倾听着风的声音,不免觉得一股凉意涌入全身,我起身准备回家。突然,在路边隐约看见一个蓝色的身影。

我走近了看,原来是扫地阿姨!她用双手拿着一把打扫把,吃力地将道路上的落叶扫到一起,随后再将落叶扫入巨大的垃圾桶中。垃圾桶中已装满了落叶。一阵大风吹过,我不禁冷得直打寒颤,可她却无动于衷,她只穿了一件如此单薄的短袖啊!而风却又将她刚刚扫到一起的落叶吹散了。她不嫌麻烦地一次又一次再将叶子扫到一起,一遍一遍地重复,她却毫无怨言,默默地为行人开辟出干净整洁的道路。我被她感动了,说:“阿姨,要不您坐会儿休息一下?”她却朝我微笑了一下,说“谢谢你,小姑娘!但前面还有好长的路等着我清理呢!”看着她那双布满皱纹的手,我的心里说不上滋味。

秋天虽然是一个令人感到寒冷的季节,但是这件事却让我感受到了温暖与真情。我将它好好记录在我的“秋天记事本”中。

“忙假”对于初三的我们来说,多么陌生的一个词啊,但不知为何,这次的忙假竟然也把我们放回家了5天。我想这只是让我们换个不用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地方做作业罢了。

此次假期中,我不仅从作业中领略到新的知识,我还感悟到社会的现实与残酷,物尽天择,适者生存。这天我来到了学校中与同学约好一起打篮球,刚进校门口就看见一老大爷买糖葫芦,于是我们都买了他一个,就进去打球了……当我们打完了做出校门口来到了超市,没想老大爷也在那,我们正选着没想到突然一只猥琐的手伸向了老大爷的口袋,当我们正感到出什么事时老大爷早已在一旁哭诉着:“那该死的小偷啊,这是我一天卖糖葫芦的钱啊。”当我们正商量一起把老大爷买的东西给他付了时,他却把东西放回了原处,默默地走出了超市,我们连忙出来看时,只见老大爷暗淡的背影正慢慢离去,不一会便看不见他的背影了。于是我们继续回到超市购物,相继听见一些人说“可怜的老大爷呀”,要是我在场的话,那贼怎么怎么样“……我只想说你们如果能把你们说的化为你们的实际行动。而不是在旁边你一言,我一语,诚如是,国家何愁不富强,人们何愁不安康!

通过今天我认识到了许多:看着现在的中国,任然处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真是一点不错,人们的素质太低了,些许人老人家在他们面前摔倒了都不舍得上前去扶一把,认为脏手;些许人为了些小便宜,放下自己的尊严,唯利是图;些许人不想用自己的双手去劳作来换取酬劳去想去偷去抢,以致走上一条不归路,违法犯罪;更是有些许人为了赚钱,用劣质原料生产,却以高价卖出欺消费者,丧尽天良!我想面对现在这种种局面,应该更加大科教兴国之路,待有朝一日,必将拥有我们自己的一片天!

其实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 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 让你的生活过得更充实,学习到不同的东西。感受世界的不同。 不需要有生存的压力,必竞都是有父母的负担。 虽然现在读书的压力很大,但请务必相信你是幸福的。 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孩子连最基本的教育都没办法享受的。 所以,你现在不需要总结,随着年龄的成长,你会明白的,还是有时间多学习一下。 新年快乐!新学年成绩更上一层楼。 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都有一个相同的爱好-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每个人都做过的事情,有许多人爱书如宝,手不释卷,因为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那么,读书有哪些好处呢?1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量.多读一些好书,能让我们了解许多科学知识.2读书可以让我们拥有"千里眼".俗话说的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多读一些书,能通古今,通四方,很多事都可以未卜先知.3读书可以让我们励志.读一些有关历史的书籍,可以激起我们的爱国热情.4读书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读一些有关写作方面的书籍,能使我们改正作文中的一些不足,从而提高了我们的习作水平.读书的好处还有一点,就是为我们以后的生活做准备. 那么,读哪些书比较好呢?读什么书是根据自己的年龄段和自己的文化水平来做选择的.幼儿应该读一些启蒙类的书.如<<幼儿经典枕边故事>>,<<唐诗三百首>>等.3~4年级的小学生应该读一些漫画类,知识类,文学类的书.如<<儿童文学>>,<<中华上下五千年》等。5~6年级的小学生应该读一些知识类,文学类,传记类的书。如《女生日记》,《调皮的日子》,《百科全书》等。 在书的海洋里,我们领略到了匹诺曹的诙谐有趣;走进了小兵张嘎的那个抗日年代,激起了无限的爱国热情;你听,这是什么声音,啊,原来是《巴黎圣母院》里的那个敲钟人在敲钟呢;啊,凤凰人,在我们的论坛里,我闻到了一股清新的香味,是浓浓的书香!!! 读书的好处很多。 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总之,爱好读书是好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关于"读书的好处"的议论文 书给我们带来了遐想和乐趣,书给我们带来了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力量。读书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读书能明白事理,增强能力;读书能陶冶性情,德润人心沿着书籍构成的阶梯,学做人,学做事,攀上一个又一个科学的高峰。争取不断超越,走向卓越。 “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每一个人要想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越壮阔,就要拥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是人类通向进步\文明和发展的唯一途径.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我们要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我们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对于各科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 我们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读书是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的,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大量的阅读,可以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汇到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直至形成能力。 读书不仅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我们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或学习的榜样,如军人、科学家、老师、英雄人物等。这些令我们崇拜或学习和模仿的楷模,也可以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所认识。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每一个学生要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把读书,应视为自己的乐趣。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功课那么多,作业要完成,那有时间看书?其实只要你肯挤时间来读书,就不愁没有时间。就像大文学家鲁迅先生说的: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是有的。”他自己就是把大家喝咖啡、谈天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最终鲁迅写出了许多好文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可以用午休、放学做完功课以后、节假日等点滴时间来读书。每天一小时,积少成多,积沙成塔。 同学们:“同沐四季风,共享读书乐”让我们与书交朋友吧!让读书之花,盛开四季校园。

敦煌学丛书论文集

1949年:《荷泽神会禅师(668—760)语录》,收入《法兰西远东学院丛刊》第31卷,河内1949年版,共X+120页;巴黎法兰西远东学院1974年再版。1956年:《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收入《法兰西远东学院丛刊》第39卷,西贡1956年版,共ⅩⅥ+332页,10幅图版;巴黎法兰西远东学院1977年再版。中译本,耿升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英译本正在付印中。1959年:《蒙古入主中原前夕中国中原的日常生活》,巴黎,哈切特(Hachette)出版社1959年版,288页;1978和1990年由同一出版社再版。英译本,伦敦阿兰和昂温出版社1962年版,美国斯坦福大学1977年再版;匈牙利文译本,贡多拉,布达佩斯1980年版;中译本,中国文化大学,台北1982年版;意大利文译本,里佐利大学丛书,米兰1983年版;日译本,东京1990年版;中文新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1964年:《前帝国时代的古代中国》,巴黎,法国大学出版社1964年版,现已5次再版。日译本,波兰文译本、英译本、意大利文译本均已出版。1970年:《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伯希和敦煌汉文写本目录》第1卷(与吴其昱先生合作)。巴黎,辛格—波利尼亚克(Singer-Polignac)基金会1970年版,共408页。1972年:《中国社会史》,收入《世界之命运》丛书,巴黎,阿尔芒—科兰(Arman Colin)出版社1972年版,共766页和36幅插图;由同一出版社于1980年出版了修订第2版,共700页;同一出版社1990年出版了增订第3版,共700页。意大利文译本,埃诺迪译,都灵1978年版;德译本,安塞尔·韦拉克译,法兰克福1979年版;英译本,剑桥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1982、1983和1985年再版本;罗马尼亚文译本,麦里丹娜译,布加勒斯特1985年版;朝鲜文本,汉城1985年版;西班牙译本,巴塞罗那1991年版;中译本,耿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英文再版本正在付印中。1982年:《中国和基督教》,收入《历史文库》,巴黎,加利玛尔出版社1982年版,共342页;1991年同一出版社再版本加入了一个副标题:《第一次冲突》。德译本,阿尔特米斯译,苏黎世和慕尼黑1984年版;意大利文译本,马里埃蒂译,卡萨列蒙菲拉托1984年版;英译本,剑桥大学出版社和人文科学会馆出版社,剑桥—巴黎1985年版;西班牙文译本,经济文化基金会,墨西哥1989年版;中译本(耿升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日译本正在印制中。1991年:《唐甑的<潜书>》,译自中文,由谢和耐作序和注释。巴黎加利玛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版,收入《东方知识》丛书,1991年版,共346页。1994年:《中国的智慧,社会与心理》,收入《历史文库》,巴黎,加利玛尔出版社1994年版,共398页。 1951年:《神会禅师传,禅宗史研究》,载《亚细亚学报》第239卷,1951年,第29—68页。1952年:《中国古代的行为》,载《经济、社会、文明年鉴》第7年,第1期,1952年1—3月,第31—38页。1954年:《神会语录补编》,载《法兰西远东学院学报》第44卷,第2期,1954年,第453—466页。1955年a*:《沩山灵祜大师遗迹》,载《法兰西远东学院学报》第45卷,第1期,1955年,第65—70页。1955年b:《中国的经济和人的活动》,载《评论界》杂志第103期,1955年12月,第1092—1102页。1956年:《宋代城市中的商贾与工匠》,载《中国宋代的艺术》,巴黎,塞尔努斯基(Cernuschi)博物馆1956年版,第10—11页。1957年a:《从敦煌卖契(9—10世纪)看中国的专卖制度》,载《通报》第45卷,第4—5期,1957(1958)年,第295—391页。1957年b:《汉文中的颜色表述》,载由I·梅耶松(Meyerson)主编的《颜色问题》,巴黎,国民教育刊物出版与发行处1957年版(高等研究实验学院第6系《综合丛书》,第295—299页)。1959年a:《唐代的经济和社会》,载由戴密微主编的《中国的面貌》第1卷,巴黎大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81—85页(吉美博物馆丛刊,可供出售类图书第63卷)。1959年b:《唐代的中国在亚洲的影响》,载戴密微主编的《中国的面貌》第1卷,巴黎,法国大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85—89页(吉美博物馆丛刊,可供出售类图书第63卷)。1959年c*:《中国的文字记载与历史》,载《心理学学报》第1卷,1959年1—3月,第31—40页。1960年a*:《中国5—10世纪的佛教徒中的火焚自杀》,载《汉学研究所论丛》第2卷,巴黎,法国大学出版社1960年版(《汉学研究所文库》第14卷),第527—558页。1960年b:《中国的铁器时代》,载《人文》杂志第1卷,第1期,1960年,第68—76页。1962年:《远东的历史》,载《历史学报》第3期,1962年,第107—118页。1963年*:《中国文字的形态及其心理功能》,载由郭恩(M.Cohen)主编的《各民族的文字和心理》,巴黎,阿尔芒—科兰出版社1963年版,第29—44页。1964年:《中国和朝鲜于公元前5—3世纪的思想演变》,与韦尔南(J.-P.Vernant)合作,载《纪尧姆·布岱学会会刊》第4套,1964年,第3期,第308—314页。后转载于韦尔南的著作集:《古代希腊的神话和社会》,巴黎,马伯乐(Maspero)出版社1974年版;巴黎,新发现出版社1988年再版,第81—91页。1966年:《敦煌写本中的租骆驼旅行契》,载《为戴密微先生祝寿的汉学研究论文集》,巴黎,法国大学出版社1966年版(《汉学研究所文库》第20卷),第41—51页。1969年a:《中国车辆小考》,载由韦尔南主编的《古代希腊的战争问题》,海牙木冬出版社1969年版,第309—312页。1969年b*:《伊斯兰教鼎盛时期的中国城市考证》,载由胡拉尼(A.H.Hourani)和斯泰恩(S.M.Stern)主编的《伊斯兰城市》,牛津大学卡西雷书店1969年版,第77—85页。1970年a:为《中国佛教》和《中国》(1840年之前)而写的条目,载《世界百科全书》,巴黎,世界百科全书出版社1970年版(1989年版本的第4卷第399—403页和第5卷第510—532页)。1970年b:《中国的第2次“文艺复兴”》,载纪念奥德里古尔(A.G.Haudricourt)主编的《语言、技术、自然和社会文集》,巴黎,克林西克(Klincksieck)出版社1971年版,第33—36页。1972年:《论17和18世纪的中欧交流》,载《亚洲学报,东方文化研究所所刊》(东京)第23卷,1972年,第78—92页。日译文载《东方学报》第44卷,1972年,第1—21页。1973年a*:《利玛窦的归化政策和1600年左右中国文化生活的演变》,载《宗教社会学档案》第36卷,1973年,第71—89页。中译文载《国外中国学研究译丛》,西宁1986年版,第281—297页;《明清间入华耶稣会士和中西文化交流》,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91—122页。1973年b:《中国文明中的占卜术和科学观念》(日文),载《东方学报》第45期,1973年,第1—11页。1974年a:为《世界百科全书,宝鉴—索引》所写的《玄奘》、《黄巢》、《慧远》、《鸠摩罗什》和《李贽》等条目,巴黎,世界百科全书出版社1974年版。在1990年版中,“黄巢”条载第1658页,《慧远》条载第1665页,《鸠摩罗什》条载第1923页,《李贽》条载第2026页,《玄奘》条载第3736—3737页。1974年b:《小偏差和大偏差——中国》,载韦尔南主编的《占卜与理性》,巴黎,塞伊(Seuil)出版社1974年版,第52—69页。1974年c:《利玛窦的归化政策和1600年左右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生活的演变》,载《宗教科学前景的发展,中国的革命运动》,佛罗伦萨L·S·奥尔斯基出版社1974年版,第115—144页。1976年*:《中国社会和文化史讲座开课讲演》,1976年,共31页。1976年b:《16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的中国哲学和基督教》,载《尚蒂伊国际汉学讨论会论文集》(17—18世纪的法国北京传教区,这次讨论会1974年9月召开),巴黎,美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13—25页。中译文载《明清间入华耶稣会士和中西文化交流》,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55—67页。1977年:为托玛斯·德·博西埃尔(Thomas de Bossière)夫人的《17和18世纪中国宫廷中的一名比利时官吏——安多(Antoine Thomas,1644—1709年)传》,巴黎,美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Ⅶ——Ⅹ页。1978年*:《论中国古代法律中的责任观念》,载《中国的法律》一书,佛罗伦萨L·S·奥尔斯基出版社1978年版(《威尼斯文明研究丛书》第34卷),第127—136页。1979年a:《论1584年的第一部中文教理书的不同文本》,载鲍吾刚(W.Bauer)主编的《慕尼黑东方研究——中国中原和蒙古研究》(第25卷),《福赫伯(Herbert Frank)纪念文集》,威斯巴登,法兰兹·斯泰纳·韦拉克GMBH出版公司1979年版,第407—416页。1979年b:《戴密微,1894—1979年)传》,载《通报》第65卷,第1—3期,1979年,第1—19页。1979年c*:《在大海的附近》,载安田朴(R.Etiemble)主编的《神话》,巴黎,迪迪埃知识出版社1979年版,第87—88页。1979年d:《17世纪的基督徒和中国人的世界观》,载《迪欧根尼》(Diogène)杂志第105卷,1979年1—3月,第93—115页;经修订的英译文载《中国的科学》,费城1980年版,第4卷,第1—17页;中译文载《明清间入华耶稣会士和中西文化交流》,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68—90页。1979年e:《敦煌写本中的一项缓税请状》,载由苏远鸣(Michel Soymié)主编的《敦煌学论文集》,日内瓦—巴黎德罗兹书店1979年版,第45—47页。中译文载《敦煌译丛》,兰州1985年版,第173—176页。1980年a:为荣振华(Joseph Dehergne)和李渡南(D.D. Leslie)的《从18世纪耶稣会士们的未刊书简看中国的犹太人》,巴黎,美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ⅩⅤ—ⅩⅦ页。1980年b:《普实克(Jaroslav Pruv? ek,1906—1980年)传》,载《通报》第66卷,第4—5期,1980年,第266—269页。1980年c:《帝国观念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载莫里斯·迪威执(Maurice Duverger)主编的《帝国的观念》一书,巴黎,法国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97—416页。1981年a:《论17世纪的中国历史》,载《经济、社会、文明年鉴》,1981年5—6月,第3期,第467—472页。1981年b*:《静坐仪、宗教和哲学,论理学派的静坐》,载《法兰西远东学院学报》第69卷(纪念戴密微的专刊号),1981年,第289—305页。1981年c:《戴何都(Robert des Rotours,1891—1980年)传》,载《通报》第67卷,第1—2期,1981年,第1—3页。1981年d:《人或文牍,唐甑(1630—1704年)的政治观一瞥》,载埃克梅(D.Ekeimeier)和福赫伯主编的卡尔·宾格尔(Karl Bünger)纪念文集《东亚的国家和法律》,威斯巴登哈拉索维茨1981年版,第112—125页。1982年:为德罗绘(Hubert Delahaye)、戴仁(Jean-Pierre Drège)和戴文保的著作《长城》写的序言,巴黎,阿尔芒—科兰出版社1982年版,第6—14页。1983年:《明末的中国社会》,载《东西方的一次撞击,利玛窦》,巴黎,塞夫勒中心1983年版,第33—43页。1984年a:《利玛窦时代的中国文化形势》,载《利玛窦研究学术讨论会文集》。玛切拉塔1984年版,第101—120页。1984年b:《马伯乐(Henri Maspero)的生平与著作》,载《纪念马伯乐文集》,巴黎,辛格—波利尼亚克基金会1984年版,第15—24页。1985年a:《近代中国和传统中国》,载《中国研究》第4卷,第1期,1985年,第7—13页。1985年b:为斯拉姆(S.R.Schram)主编的《中国国力的基础与极限》一书所写的导言,伦敦—香港,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导言第27—34页。1985年c:《敦煌写本中的碾户和梁户》,载《敦煌译丛》,兰州1985年版,第157—172页。1985年d:《敦煌写本中的一项缓税请状》,载《敦煌译丛》,兰州1985年版。1985年e*:《裸葬》,载《学者通报》,1985年1—9月,第3—16页。1985年f:《明代的传教士,评斯宾塞(J.Spence)的《论利玛窦的记法》,当时文献的补充,1985年9月25日,第1059—1060页。1986年a:《法国科学院院士戴密微传记和著作》,载《金石和美学科学院报告》,1986年7—10月,第595—607页。1986年b*:《中国16—17世纪的俱乐部、书院和会社》,载《金石和美文学科学院报告》,1986年11—12月,第676—685页。1986年c:《利玛窦的归化政策与当时的中国政局》,载《国外中国学研究译丛》,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1—297页。1987年a*:《论胡人的道德》,载《从苍穹到大地,从花园到炉灶,吕西安·贝尔诺(Lucien Bernot)纪念文集》,巴黎,社会科学高等学院1987年版,第676—685页。1987年b*:《中国的历史和农业》,载《东方经济社会史学报》第30卷,1987年,第221—228页。1987年c*:《论中国人的身心》,载《献给韦尔南的政治论文集》,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1987年版,第265—269页。1987年d:《在中国和反改革的欧洲之间最初撞击时另一方的看法》,载《第4届哥伦布研究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热那亚,哥伦布基金会1987年版,第265—269页。1987年e:《11—19世纪中国官府的组织、原则和实践》,载布罗什—莱内(F.Bloche-Lainé)和埃狄纳(G.Etienne)主编的《为国家服务》论集,巴黎社会科学高等学院1987年版,第11—29页。1987年f:为施拉姆主编的《中国国家权力的基础与极限》写的导言,伦敦—香港,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9(15—27?)页。其法译文载《日佛会馆学报》1988年。1988年a:《他方的形象,中国的史学和人类学》,载《文集》第27卷,1988年,第65—76页。1988年b:为马若安(Jean-Claude Martzloff)的《中国数学史》写的序言,巴黎,马松出版社1988年版。1988年c*:《基督教在17世纪的中国的同化问题》,载由佛雷斯特(Alain Forest)和坪井主编的《天主教和亚洲社会》文集,巴黎—东京,阿尔玛塘—上智大学1988年版,第35—46页。1988年d*:《论儒教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东京亚洲文化研究所和上智大学1988年版,共17页(《亚洲文化研究所纪要》第3卷,第32期)。1988年e*:《论国家,17世纪中国和欧洲之比较》,载《日佛会馆学报》第50卷,1988年,第21—34页。1989年a*:《科学和理性,中国资料的新奇性》,载《科学史杂志》第62卷,第4期,1989年,第323—332页。1989年b:《中国思想概论》,载雅各布(A.Jacob):《世界哲学百科全书》,巴黎,法国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91—1595页。1990年a:《中国社会中儒教传统的影响》,载《思想》杂志第792卷第6期,1990年,第50一56页。1990年b:为许理和(Erik Zürcher)的著作《佛教、基督教和中国社会》写的介绍,巴黎,朱利雅尔出版社1990年版(于法兰西学院所作的报告、论文和讲义),第7—10页。1990年c:为詹嘉玲的《对三角和准确圆周率的速算法(1774年),在数学方面的中国传统与从欧洲传去的因素》著作写的序言,巴黎,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1990年版,第79—88页。1990年d:《王夫之有关汉代法律的某些考证》,载由出间和许理和主编的《中国秦汉时代的思想和法律》,莱敦不里尔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2页。1991年a*:《应该怎样读史书,王夫之(1619—1692年)思想的一条小注》,载《日佛文化》第54卷,东京日佛会馆1991年3月版,第70—72页。另一种文本载《东方学报》(布拉格)第59卷,1991年,第152—161页。1991年b*:《中国17世纪的哲学家王夫之的智慧》,载格多夫尔(G.Godoffre)主编的《世界的智慧》论集,巴黎,法国大学欧洲学院1991年版,第97—104页。1991年c:《基督教在中国的首次同化尝试》,载《许理和新作集》(文学和艺术类),第213期,1991年9月14—15日,第67页。1991年d*:《论儒教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载由水口和汪德迈(Léon Vandermeersch)主编的《儒教和亚洲社会》,巴黎—东京,阿尔玛塘和上智大学,1991年版,第27—37页。1991年c:为戴廷杰(Pierre-Henri Durand)的著作《文士与政权,中华帝国时代的一次文字狱》写的序言,社会科学高等学院出版社1991版,第9—11页。1992年a:为胜雅律(Harro Von Senger)的《为了生存和继续生存的三十六计》写的序言,巴黎联合出版社1992年版,第Ⅴ—Ⅶ页。1992年b:为《哲学百科全书,著作和辞书》所写的“戴震”、“王夫之”、“颜元”、“章学诚”和“张载”等条目,载第2卷,巴黎,法国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010—4011、4053—4054、4062—4063、4068—4069页(其实际出版时间为1993年)。1993年a:为詹嘉玲(Catherine Jami)和德罗绘(H.Delahaye)主编的《欧洲在中国,17—18世纪的科学、宗教和文化的相互影响》所写的导言,这是于高(Hugot)基金会组织的一次学术讨论会的文集(1991年10月14—17日),巴黎,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1993年版,第5—13页。1993年b*:《中欧交流中的时空、科学和宗教》,同上引书,第231—240页。1993年c:《易变与不变》,载《人文科学研究文集》第100卷,1993年12月,第27—31页。1993—1994年:《中欧交流中的时空、科学和宗教》,载《中国科学》第11期,1993—1994年,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版,第92—102页(1993年b一文的英译文)。1994年:《中国人的变化观念》,载《中国的变化观念和感知》,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1994年版,第1—12页。(注:每篇论文出版时间之后带有*符号者,系指该文被再版而收入1994年的《中国的智慧》的文集中了)

《敦煌的历史和文化》(宁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敦煌的历史和文化

作者:宁可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3-12

页数:164

内容简介:

神州文化集成丛书

第一函--------第五函 50册

第一函: 1.宋明理学 2.四书五经 3.中国古人论天 4.中国古代人才观 5.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6.老子与道家 7.墨子及其后学 8.白马非马 9.易学今昔 10.华夏文明的起源

第二函: 1.星占与梦占 2.从黄帝到崇祯 3.藏传佛教 4.中国养生术 5.巫.舞.八卦 6.道教与仙学 7.中国神话传说 8.宗教礼仪与文化 9.神秘文化的启示 10.道臧与佛藏

第三函: 1.中国书法艺术 2.中国四大古典悲剧 3.中国戏曲文化 4.晋唐宋元卷轴画史 5.敦煌的历史和文化 6.中国地方志 7.中国图书 8.中国酒文化 9.中国家谱 10.唐风宋韵

第四函: 1.中国古代官制 2.中国古代兵器与兵书 3.中国古代历法 4.中国古代交通 5.针灸与气功 6.中国煤文化 7.中国度量衡 8.中国古代刑与法 9.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10.阴阳五行与中医学

第五函: 1.中印文化交流史 2.中国文化在朝鲜半岛 3.中国文化在日本 4.中国文房四宝 5.伏尔泰与孔子 6.纳西文化 7.客家文化 8.中国古代婚俗文化 9.利玛窦与徐光启 10.中国文化在俄罗斯

作者简介:

宁司,男,1928年出生,湖南浏阳人。中共党员。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史学会、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文史杂志》顾问。从事中国古代经济史、隋唐五代史、敦煌学、史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论著有:《宁可史学论集》、《史学理论研讨讲义》、《敦煌社邑文书辑校》(合作)、《敦煌历史与文化》(合作),主编和参加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隋唐五代经济史》、《中华五千年纪事本末》、《中华文化通志》、《敦煌学大辞典》、《英藏敦煌文献(汉文非佛经部分)》等,在《历史研究》、《红旗》、《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

郝春文,北京通州人,1955年生,历史学博士、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主编。承担或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多项:曾十多次应邀到英、法、美、日、俄等国讲学、研究或参加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出版《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1至7卷)、《中古时期社邑研究》等著作10多种:发表《从冲突到兼容——中古时期传统社邑与佛教的关系》等论文和书评100多篇。

姜亮夫的学术视野极为宏远,研究范围极为广阔,李学勤先生就此有“宽无涯涘”的评价。据《姜亮夫全集》前言所举,有楚辞学、敦煌学、语言学、历史学四大方面,“而在这些方面他都有为学人所必读的重要著作,其贡献之大,乃世人共见”(李学勤:《姜亮夫全集序》)。而据姜亮夫先生自己说,史学是他创立学术功业的长期实践的一个“中心”。在《史学论文集序》中,可以看到他这样的话:“我一生治学至杂,但也有个不太明显的中心——古史,往往被楚辞、汉语、敦煌、文学等冲淡,而史学的问题自‘五四'以后,非常庞杂,学说纷起,新材料也时时发现,我在这潮流中,追逐不已,为许多科学性强的学说所震撼。”于是,“下决心走朴学道路,与史学正式接触。曾发愿注《后汉书》,但王先生昆明湖之痛第一想到屈原,所以廿八岁写成《屈原赋校注》,从此对古史接触多了,于是才扩大为古史学的研究。”他还写道:“总的说来,治史是我的治学目的”,“志趣所在,主于古史与近世史”。姜亮夫先生在《楚辞通故·自叙》中又说道:“要之以语言及历史为中心,此余数十年根株所在”。对于列于《姜亮夫全集》中第一种专著的《楚辞通故》,姜亮夫先生曾经说:“全书似当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归趣。然予于马列新说不练达,无真知,若徒衣被华采,而运不中程,则对学术为伪妄,为不忠实,以媚世冒不诚之罪辜。余钝根人也,性躁而疏,亦颇知其率直浅露,勿事于侜张,其有未达,愿学焉而已。”“辩证唯物主义非强学不可知。余学之不专,敢以真诚为言,虽愚暗莫能通达,浪费精力时间,乃至纸笔、物质,不能不深自检束者矣!”(1卷第2页,第5页)这是1976年秋天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留下的文字,由此可以察见学者深心的“真诚”和“率直”。那么,在这里,姜亮夫先生所谓“运不中程”的“程”,指的是什么呢?“程”在这里,应当是指学术的法度、程式、规范、原则。《孟子·离娄上》开篇就写道:“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按照汉代学者赵岐的解释,“离娄,古之明目者。”“公输子鲁班,鲁之巧人也。”“虽天下至巧,亦犹需规矩也。”孟子接着又说:“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规矩,方员之至也。”以“目力”和“规矩”的结合,则可以不穷其用。孟子以工匠技术为喻言政治文化,《孟子·告子上》又记录了他的名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赵岐注:“大匠,攻木之工。规,所以为圆也。矩,所以为方也。诲,教也。教人必以规矩。学者以仁义为法式,亦犹大匠以规矩者也。”孟子在这里所讲述的道理,是直接的政治范畴的王道主义或者道德范畴的“仁义”精神的宣传,然而从学术层面来理解,或许也可以借用以强调学术“法式”或者学术的“程”的作用。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一六《试文格式》中就有这样的论说:“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今之为时文者,岂必裂规偭矩矣乎?”我们面对现在的社会文化形势,其实同样也可以看到“今之为时文者”中颇多“明目者”和“巧人”“裂规偭矩”的行为,即对于学术原则和学术规范的破坏和违背。久已成为中国学术优良传统的“法式”和“程”或说“规矩”,最主要的是实学的原则。在关于《楚辞通故》一书总体学术宗旨的陈述中,姜亮夫先生有“以实证定结论,无证不断”的说法。对于这一原则,姜亮夫先生以为“似颇合科学律令,与辩证唯物主义相表里者”。这种科学风格在空疏之风有所上扬,学术泡沫充溢书市,“徒衣被华采,而运不中程”者大有人在的今天,应当有益于指正学术途径,净化学术气氛。姜亮夫先生在《楚辞通故·自叙》中说,他生平治学,在于“以语言、历史相关合,求所以为国宣教,为青年作导游”。如果有一些青年学子能够有心继承这种实学传统,发扬这种实学精神,则可以不愧对老一代学者的苦心。那么,我们也许还可以借用孟子的话来形容这种科学的学术风格的传递:“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我们强调“以实证定结论,无证不断”的实学传统的科学意义,并不是否定博采和创新。就姜亮夫先生的学术实践而言,是始终重视学术视野的扩展和学术方法的更新的。他所谓“五四”以后史学“学说纷起,新材料也时时发现”,自己曾经“在这潮流中,追逐不已,为许多科学性强的学说所震撼”的回忆,就是证明。李学勤先生总结说,“姜亮夫先生于三十年代广读马克思、恩格斯及摩尔根、穆勒利尔、梭罗金、涂尔干等人的著作,并于1935年赴欧洲,于巴黎大学进修考古学。他与马伯乐、伯希和、戴密微、叶慈、翟理斯等英法汉学家结识,且在法京国民图书馆应王重民先生之邀,检阅敦煌卷子,多有收获,足见他的学术,绝非闭门墨守者可比”(《姜亮夫全集序》)。姜亮夫先生自己也曾经说,他的古史研究,注意利用“我们考古工作大发达”的有利条件,成果中也“有些文化人类学的踪影”,他甚至主张“把自然科学许多说素尤其是材料引入人文科学,来对文史作一些具体分析”,这些都是传统史家无可比拟的。姜亮夫先生对考古文物的重视,特别值得史学工作者关注。他曾经说,当年前往欧洲,“本意想学考古学”,“我看了巴黎的四十多个美术博物馆,伦敦的大不列颠博物馆,加深了我如何用科学方法研究古籍的想法”,他甚至曾经准备“跟着到希腊、埃及去考古发掘”。姜亮夫先生在古史研究中,也注目“民俗史的舞台”,重视对“由礼俗转化为民俗”以及相反“借民俗可知礼俗的根源”等社会文化现象的考察。他回顾自己学术生涯时,所谓“余一生无他业,日与故纸堆为侣”,然而“生平治学方法,亦多所变革”的总结,应当说是符合事实的。正如姜亮夫先生自己所说,在追求“铢两悉备,确切深透”的基础上,“为新方法(综合)、新课题而努力,是余之愿也”。一方面求实,一方面求新,正是姜亮夫先生学术工作的原则。 姜亮夫先生以治楚辞学和敦煌学知名,然而对于秦汉史研究亦多有令专门治秦汉史者惊异的成就。姜亮夫先生自己曾经说:“秦代史中,我只写过一小本《石鼓文小考》及一篇《诅楚文考》,《诅楚》已入《楚辞学论文集》一书之中,《石鼓文小考》后来散入《读书朴识》中去了。”这两种成果,严格说来,应当说是“秦史”研究,而非“秦代史”研究的收获。姜亮夫先生这里的“秦代史”一语,体现出将秦史研究前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史的思路,在他的学术意识中大概早已形成。有关两汉社会政治学术文化等方面的论著,姜亮夫先生说:“即以‘《史》、《汉》优劣'一个小题而论,我同金鹤望先生有过讨论,因搜集一下过去的讨论,即得文至卅多篇,而一切分别专科,如《地理志》、《河渠书》、《艺文》、《食货》等研究的论文也实在不少。我有过一本《读书朴识》,《史》、《汉》的摘记为多,但都是语言文字考证为主,我已收入《商旧录》中。”《桓谭疑年的讨论》则收入《史学论文集》“还有《国策论》上下两篇,主要是说西汉以‘孝'治国,加深了中国家庭的牢固性,东汉末以义气相尚,一方面成英雄割据,一方面也成为义气相尚的民风,乃至于后世江湖义侠之所由,……”。对于也可以归入汉史研究成果的一篇早期文稿《曹子建与洛神赋》,姜亮夫先生有语极诚恳的回忆。他写道:“……残存一篇《曹子建与洛神赋》,金先生说‘思路奇古,未必服人之心',不知何人说与季刚黄先生知道,他见我时说:‘你学胡适格式,他以类书为文,你连类书都未翻过。……'这是我一生受严师最大的一次教诲,从此以后,不依靠类书,也知道了类书对做学问的限度。不知为何,近年来一位河南大学的同学把原稿送还我,我第一次重见此文,近来想想‘严师为难',决定连这稿也烧掉,以求心之所安。”学术大师面对传统实学“格式”和“严师”“教诲”毅然焚稿以求心安的故事,可以看作学术史的珍闻,作为后生学子,读来不能不深为感动。 《中国声韵学》上海 世界书局 民国22 [1933]《敦煌 伟大的文化宝藏》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6《陆平原年谱》上海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屈原赋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张华年谱》上海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中华书局 1959《晋陆平原先生机年谱》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民国67[1978]《楚辞今绎讲录》北京出版社 1981《古文字学》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4《楚辞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敦煌学概论》中华书局 1985《莫高窟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楚辞通故》济南 齐鲁书社 1985《敦煌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敦煌碎金》,陶秋英纂辑,姜亮夫校读,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2《楚辞书目五种》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古史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姜亮夫文录》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屈原赋今译》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文学概论讲述》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

关于丛书研究的论文

清代北京印刷的一大特点,是民间印刷作坊的兴盛,据统计最多时有120多家,集中在隆福寺和琉璃厂两处。在这些作坊中,也有专门从事书籍装订和字画裱装者。 清代最通用的书籍装帧形式是线装,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和包背装等,都有使用。卷轴装在清代多用于字画的装裱,其装裱工艺十分精致考究。底面多用上等宣纸,画芯四边裱以素色彩绫,轴外裱以锦缎,轴头用料则分为不同的档次。经折装除用于佛经及字帖外,也用于一般书籍,宫廷印刷的《耕织图》,《南巡图》等,刻印十分精良,其装帧采用经折装,所不同的是开本约一尺见方,封皮用厚纸板裱以黄绫。康熙、雍正年间刻印的《龙藏》,共720册,全为经折装,书皮裱以黄绫,10册一函,规模巨大。蝴蝶装在宫廷印刷的书籍中也有使用,曾有过清代中期的蝴蝶装书,用上等宣纸印刷,版边留有较大空白,封皮用硬纸板裱以黄绫,并有前后环衬页,一边裱于封皮内侧,装帧平整,裁切跟齐,属于宫廷书籍装帧之上品。包背装在清代也有较多的使用,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一套共36315册,为著名的写本,共抄写七部,共计254205册,全为包背装。全书封皮用厚纸外裱绫衣,四库分别用不同颜色,其经库用绿绫,史库用红绫,子库用蓝绫,集库用灰绫,最后分别用木函装书。线装为清代书籍装帧的主要形式,除皇家用书的封使用料有特殊要求外,一般的线装书则力求“护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四大要素。其封皮有纸面和市面两种,封面多贴书签,书本部较薄,一部书装于函套。清代线装书的前面多留有一、二张白页,其后才是扉页,内容有书名、刻印者名及年代、地点等。函套多用半包式,底口多有书根字,写有书名、卷次等。 从开本大小来看,清代则是多种多样,政府出版物的开本都较大,民间出版物多为中小开本,有一种称为夹带本的,是历代最小的开本,约相当于今天的128开,字很小,但印刷装订都很精致。 清代出现了一种连续性出版物,一种是《晋绅录》,一种是《京报》,《晋绅录》按季出版,内容为中央、地方官员的名录,以红纸为封皮,称为红皮书。《京报》相当于今天的报纸,但也装订成册,每期二三页或六七页不等,封皮有白纸,黄纸不等,封面盖有红色“京版”二字,有刻版和木活字两种,由于有时限性,印装都十分粗糙。但作为连续性出版物,在出版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18世纪初期开始,西方的印刷技术逐渐传入我国,近代出版印刷业开始兴起。随着新型印刷技术的应用,书籍的装帧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今天所使用的册页装及矩形开本等基本形式,则起源于我国的宋代,约公元14世纪,逐渐传向西方。虽然在材料、工艺方法等方面有阶改进,但其基本形式,仍为中国古代所首创。 如何写论文 写下自己的想法是完善它的好方法。你可能发现自己的想法在纸上会变成一团糟。 写作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当你越来越熟悉它的时候,就会很快了。如果你把它当作一种艺术,你就会在写作的过程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你也会遇到和其他作者一样的滞碍。这有很多原因,而且不一定能顺利解决。追求完美是一个原因。 记住:写作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你发现所写的不是你开始想写的,写下粗稿,以后再修补。写粗稿可以理出自己的思想、渐渐进入状态。如果写不出全部内容,就写纲要,在容易写具体的内容时再补充。如果写不出来,就把想到的东西全部写出来,即使你觉得是垃圾。当你写出足够的内容,再编辑它们,转化成有意义的东西。另一个原因是想把所有的东西都有序的写出来(in order)。你可能要从正文写起,最后在你知道你写的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再写简介。写作是很痛苦的事情,有时候一天只能写上一页。追求完美也可能导致对已经完美的文章无休止的修改润饰。这不过是浪费时间罢了。把写作当作和人说话就行了。 写信也是练习的好方法。大多的文章也会因为风格很想给朋友的信件而易读(can be improved)。写日记也是很好的锻炼。这两种方法还有其他的好处。 无休止的修改格式而不是内容也是常犯的错误。要避免这种情况。 LaTex(附:CTex)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但是它自己有很多自定义的宏定义。你也可以利用别人类似的代码,许多站点(包括MIT)都维护有扩展库。 清楚自己想说什么。这是写清楚要的最难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你写出笨拙的东西,不断的修补,就表明不清楚自己想说什么。一旦真正想说了,就说吧。 从每一段到整个文章都应该把最引人入胜的东西放在前面。让读者容易看到你写的东西(Make it easy for the reader to find out what you've done)。注意处理摘要(carefully craft the abstract)。确定(be sure)说出了你的好思想是什么。确定你自己知道这个思想是什么,然后想想怎么用几句话写出来。大篇的摘要说明文章是写什么的,说明有一个想法但没有说到底是什么。 不要大肆夸耀你自己做的事情。 你经常会发现自己写的句子或者段落不好,但不知道怎么修补。这是因为你自己进入了死胡同。你必须回去重写。这会随着你的练习减少。 确信你的文章真的有思想(ideas)。要说清楚为什么,不仅仅是怎么样。 为人而写,不要为了机器而写。不仅仅需要正确,还需要易读。读者应该只做最明显简单的推理。 完成文章以后,删除第一段或者前面的几句话。你会发现这些话其实对主旨没有影响。 如果你在所有的工作做完以后才开始写,就会失去很多好处(benefit)。一旦开始研究工作,好的方法是养成写不正式文章的习惯,每隔几个月(every few months)记下最新的和你刚学的东西。从你的研究笔记开始比较好。用两天时间来写,如果太长的话就说明你太追求完美了。这不是要进行判断的东西,而是与朋友共享的。在封面上说明“草稿”(DRAFT-NOT FOR CITATION)。拷贝很多份,给那些感兴趣的人看,包括导师。这种做法对以后写正式的论文很有好处。 得到反馈: 如果你加入私人文章交流网(Secret Paper Passing Network),会收到很多别人的文章,他们请你评论。知道别人对论文的意见很重要。你给别人帮助,别人会在你需要的时候帮助你。而且,自己也能提高。为文章写有用的评论是一门艺术。你应当读上两遍,第一遍了解其思想(IDEAS),第二遍看表达。 当然也可以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评价,要学会吸取有建设性的建议,忽略破坏性(destructive)和无意义的建议。为了得到建议,你要写清楚自己的观点,写你所作的事情,即使你没准备写一个没有完整的期刊或者会议文章,然后交给别人看。即使是将要发表的文章,也应该写清楚,这样可以增加得到建议的机会。 以简要的形式降序组织评论(建议)对你和你所评论的人都有用:最上面内容相关,中间是风格和表述,最后是语法和文法。

从这些辽代北京的印刷品来看,多数为卷轴装,也有蝴蝶装和经折装。有的书籍还经过染潢防虫处理。其中《契丹藏》是最具代表性的辽代北京印刷品,纸墨、刻工、装帧都十分考究。每卷卷首都有图画,代表了我国古代书籍重视插图的优良传统。从辽代现存书籍的刻印、装帧水平来看,北京的书籍出版印刷的历史,似应再向前推移。 在应县木塔中,还发现几件雕版印刷着彩佛像,它是采用雕版方法印刷线条轮廓后,再用手工涂染成彩色。这是距今发现最早的印刷涂彩张贴挂图。 公元ll27年,金灭辽,定燕京(今北京)为中都,这里成为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海陵王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金政府设立秘书监和国子监,专门从事书籍的收集、出版、印刷。金军占领汴京后,又将那里的大批书籍、印版运到北京,汴京的一批刻版、印刷、装订工匠也来到北京,使北京的刻印装力量又进一步扩大,由于金政府的重视,北京出书的品种大大超过辽代。据统计,金代北京出版刻印的书籍有经史子集。医学、道藏和佛藏,总计超过200种。 金代北京的书籍装帧形制,大约与南宋相同,北京的印刷品中卷轴装已很少使用,佛藏和道藏多用经折装,一般书籍多用蝴蝶装。 蝴蝶装是印刷术发明后新出现的书籍装帧形式。有人推断,五代冯道组织刻印儒家经典,使用的就是蝴蝶装,但无实物留传,还难以确定。北宋初年,所印经、史著作,都用蝴蝶装,并很快在全国通行。从辽代开始,北京也使用蝴蝶装,其进程大体和中原一带相当。蝴蝶装的应用,是书籍装帧形制的一大改革。是书籍从卷轴、经折向册页的转变,从而确定了一直延用至今的书籍基本装帧形制。 7、包背装(元代、明代的书籍装帧)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迁都燕京,改名为大都,此后近百年间,北京成为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元朝在出版,印刷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例如,印书的品种超过前代;木活字的首创和应用,朱墨双色套印书籍以及包背装的推行和广泛应用等。 元政府十分重视书籍的收藏、出版和印刷,编修所、秘书监、经籍所主要从事书籍的出版、印刷和收藏,兴文署、艺文监、广成局、国子监等机构,也从事书籍的出版印刷。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历书编印机构、每年出版印刷大历、小历、回回历三种,印量达300多万册。由于政府的提倡,京城民间的印刷业也十分繁荣,他们编印的多为戏曲、话本、诗词等书。 元代北京出版书籍的装帧形式,以蝴蝶装、经折装为主,蝴蝶装多用于一般书籍,如政府编印的经史类书籍。经折装则多用于佛经。在字体方面则多选用赵体,民间出现的话本中,使用了较多的简化字。 元代的蝴蝶装书籍中,出现了一种开本较大、版芯较小的书籍装帧形式,这是前代所少见的。如元大德年间刻印的《梦溪笔谈》一书,开本为高416毫米,宽280毫米,而整版版芯的尺寸只有高152毫米,宽200毫米,版面的四边留有很大的空白。两空白面之间垫一张白纸,并与两白面粘连在一起,克服厂一般蝴蝶装在阅读时需翻过一空白页的缺点。封皮用硬纸裱以织物。这种装帧形式在古代是很少有的。 元代中期开始,书籍多用包背装。色背装的工艺特点是:本页齐中缝文字向外折叠,配页后,撞齐,订口在书页空白边,用纸捻穿订扎平,订口外裁切,书背刷糨糊,贴上封皮后,裁切上下书口。一般书籍多用厚纸作封皮,宫廷用书,则用纸裱以黄绫。元代北京印刷的《秘书监志》一书中,记有表背匠焦庆安的打面糊物料配方:黄蜡、明胶、白矾、白芨、藜篓、皂角、茅香各一钱,藿香半钱,白面五钱,硬柴半斤,木炭二两。这个配方中,包括了粘合剂、防腐剂和芳香剂三大部分,可见当时书籍装帧的用料是很科学的,它可以使书籍长久保存。 包背装较蝴蝶装有很多优点,一是阅读方便,二是书籍更为坚固耐用。也是书籍装帧形式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更接近于今天书籍的装帧形式。 明代是我国古代出版印刷业最为辉煌的时代,而只有到了明代,北京才真正成为全国出版印刷的中心。 明代的中央很多机构,都从事出版印书活动,而印书的内容按其职能各有侧重,北京国子监主要印刷教育用书(如经史类书),钦天监以印历书为主,礼部主管地方政府的印刷,此外如都察院、太医院、史局、兵部、工部、顺天府等机构,也都从事过印书活动。有的部门还设有印刷所。 明代在北京设立的司礼监经厂,是一所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印刷厂,其总人数为120O人。其中从事书籍装帧的工匠就有700多人。明代北京的民间印刷业也很繁荣,分布在京城的印刷作坊有十几家。 明代北京的书籍装帧,是历代集大成者。书籍的开本大小、开本比例形式多种多样,历代的书籍装帧形式,都有使用,而工艺则更为考究。 明代北京所印书籍的装帧形制,以经厂本最有代表性。它所印的经史类书籍,版面行格疏朗,字体楷书端正,大黑口、双鱼尾、注释用双行小字,多采用包背装。藏书家多称“监书天下第一”。经厂印刷的《大统历》,有两种装帧形式,一种是包背装,一种是经折装,印刷有墨印和蓝印两种。凡经厂所印的各种书籍,封皮用料有几种不同的档次,以黄绫裱纸包皮者,多供宫廷使用;以素色绫绢裱皮者,多供官员使用;以厚纸包皮者,可供一般官员使用或向民间出售。经厂印装的《大藏经》(北藏),为经折装,长度约一尺,封皮用硬纸裱以黄绫及各色彩绫,其装潢十分考究。明代北京的巨帖写本书《永乐大典》,共11095册,书高一尺七寸,宽一尺,为历代开本最大的书,也近似于黄金比例。该书为包背装,封皮裱以黄绫,是历代书籍装帧中最为壮观者。 线装是明代兴起的一种新型书籍装帧形制,也是我国古代最完美的一种书籍装帧形式。线装书的加工流程为:折页、配页、撞齐、订纸捻、配 封皮、三面裁切、打眼、穿线、包书角等。明代线装书的封皮,多数为纸面,选用较厚的纸,或几层纸滚贴而成。较为考究的书皮,则在厚纸上滚 以布、绫、锦、绢等织物,包角是在书的订口上下两角裁切边处贴以细绢,以使其美观坚固。有的书还有书根,即在书的下切口靠订口处写上书名 及卷次,以便于阅读时查找。线装的订眼是为了穿线,随书的开本大小和设计要求,有四眼、六眼、八眼不等。订线多用白丝线穿双道,书要压 实,线要拉紧。明代孙从添在《藏书纪要》中说:“订线用清水白绢线双眼订结,要订得牢揪得深,方能不脱而紧,如此订书乃为善也。” 8、线装书(明清时代的书籍装帧) 线装书的封皮文字称书笺,只有书名和卷次,印或写在长条纸上,贴于封面的左上角。扉页所载内容较详细,有书名、出版印刷者名、出版年代等。更详细的出版情况,多印于书后。有些政府出版的书籍,还在书的第一页或封面盖有印章。最有代表性的是经厂印刷的《大统历》,不但盖有政府公章,并有政府文告,申明不得私自翻印。 明代北京的书籍装帧还包括函套,以便将一部书的各册包装为一个整体。函套多用厚纸板外裱以蓝布(也有用绫锦者),随书的大小、厚度而制。函套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四面包裹,露出书的上下口,称半包式;另一种是将书的六面全部包裹,称全包式。除厚纸布面函套外,还有夹板和木匣两种外包装,夹板式是用两片与书同大小的木板,夹于书的上下,再用布带捆牢。木匣则是按一部书的大小,制成木匣,将书装入。 明代北京的版本中,还有一种书页内衬纸的装帧形式,这多用于较薄的纸张,有一种罗纹纸,薄如蝉翼,透印严重,衬纸后不但克服了透印现象,也增加了书页的强度。 由于刻版和印刷技术的发展,为书籍的装帧艺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中包括版面艺术、字体艺术,插图艺术和文字的多色印刷。明以前的印书字体,多选用颜、欧、赵等名家书体。明初开始,书籍用字一改传统风气,改用横平竖直,横轻竖重的匠体字,这就是现在书籍常用的宋体字。宋体字萌芽于宋,由还不成熟而未能推广。成化年间,国子监、经厂的版本中,开始使用宋体字,从而很快在全国推广,字体的风格也有粗体、中粗体和细体几种。这种印刷专用字体的广泛应用,标志着古代书籍版面艺术的新发展。我国古代书籍的插图艺术,有着优良的传统。唐代的佛经印刷中,就配有卷首图,宋代有插图的书籍就更多了。到了明代,书籍的插图艺术达到很高水平,在民间刻印的戏曲、话本中,使用较多的雕刻精美的插图;官方出版的科技书、医学书、方志书中,也使用了较多的插图,特别是宫廷使用的启蒙读物中,出现了短版彩色印刷的插图。 出于书籍产量的大增,使社会的中下层人士也有读书机会,从书籍的装帧形式来看,也分成不同的档次。就是经厂本,也分为不同的装帧档次,既有供上层使用的豪华本,也有供中下层人士使用的普通本。民间作坊的印本,主要供社会一般人士需要,从刻印到装帧,也力求简朴实用,成本较低,在开本上,既有较大的开本,也有中小开本。明代孙从添在《藏书纪要》中说:“装订书籍不在华美饰观,而要护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方为第一。这代表了明代人对书籍装帧的一般要求。 公元1644年,清政府在北京建都,这里仍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清政府十分重视书籍的出版印刷,并设立了专门从事书籍出版印刷的机构--武英殿。 康熙年间,集中了一批知识分子,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并制造铜活字25万个,印刷了这一大部头丛书。乾隆年间,武英殿在金简主持下,又刻制枣木活字大小各一副,共计253500个,乾隆皇帝亲自将活字版定名为“聚珍版”。除用这套木活字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外,还印了其他一些书籍。清政府除用活宇版印书外,也用雕版印刷了较多的书籍,以《耕织图》、《南巡图》等质量最高。

三、论文的写作 (一)作好准备--收集资料 选题确定之后,论文有了中心思想,在写作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是,要写好一篇论文,作者还必须占有丰富、准确、全面、典型、生动具体的材料。从中研究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用具有说服力的题材(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些材料必须是有根有据的,而不是主观臆断的。它们或是通过自己亲身实践研究的出的,或是他人以前研究总结的可靠成果。因此,资料的收集对论文的写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收集资料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阅读有关的理论书籍。 参加教育教学研究,撰写论文,必须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对于教育、教学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理解掌握。 2、调查研究,收集有关的论据。 论文的中心思想确定后,作者明确了所要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要着手拟订调查提纲。列出调查研究从何入手,了解哪些方面的情况,每个方面包括哪些项目和具体内容,需要哪些典型的材料和数据,取材的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应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等等。 3、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 作者不仅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对于与教育、教学相关

1.公元十至十二世纪华北平原交通与城市地理的研究,《历史地理》第十辑,1990年。2.论唐代后期华北三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和演化,《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年。3.应用彩红外航片研究城市历史地理--以九江、芜湖、安庆三座沿江城市的文化景观演化与河道变迁关系为例,《北京大学学报》(历史地理学专刊),1992年。4.唐、宋运河城市城址选择和形态的研究,《环境变迁研究》第四辑,1993年。5.记英国伦敦所见四幅清代绘本北京城市地图,《国学研究》第二辑,1994年。6.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研究的几点看法,《北大史学》第二辑,1994年。7.中、西封建社会城市形态的比较研究,《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1998年。8.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保护与误区,《史地新论--浙江大学(国际)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9.老北京城地域结构启示录(中法学术系列讲座报告),《法国汉学》第七辑,中华书局,2002年。10.唐代城市的形态与地域结构,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唐代的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8月。11.清末《云南省城图》与昆明城市建设发展史,郑锡煌主编《中国古代城市地图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5年。12.明清时期地方城市形态试析,载《石泉先生九十诞辰纪念论文集》,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496—536页。13.中国城市形制演变历史阶段之考察,载台湾大学《城市与设计学报》,第[一]十七期,2007年3月,页2—75。14.忆古道今——北京城市历史演变和传统文化风貌,载武晓峰主编《人文日新——清华文新论坛演讲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页162—186。15. 甘、青地区考察所见古城址初识,载《张广达先生八十华诞祝寿论文集》,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2010年,页527~556。 1.赤河考——关于宋代黄河下游河道的研究,《历史地理》第四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2.论中国古代陂塘水利工程湮废的原因,《中国农史》1986年第三期。3.唐宋运河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运河访古》,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4.英国境内的古罗马哈德里安长城遗迹及其维护,《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5.历史上欧洲地域的界定,《欧洲的分与合》,1999年。6.迈向21世纪数字化时代的中国历史地理学,《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1年第21—29页。7.历史时期农牧业接壤地区的交通、聚落与文化互动,《统万城遗址综合研究》,三秦出版社,2004年。8.孔道与平台:杀虎口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载《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山西大学学报编辑部,第30卷第2期,页1~6,2007年3月。9.古地图上的治河保运工程与淮安——兼倡议淮安市建立古地图与运河工程博物馆,载《运河之都——淮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年,页48--66。10.偶然抑或必然——运河中的地理因素,载《华夏地理》2009年第3期,2009年,页68—69。 1.欧洲所藏部分中文古地图的调查与研究,《国学研究》第三辑,1995年。2.马国贤与铜版康熙《皇舆全览图》的印制--兼论早期中文地图在欧洲的传布与影响,台湾东吴大学《东吴历史学报》第四期,台北,1998年。3.二十世纪以前的中国传统舆图,《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史学卷,2000年。4.古地图和中国城市形态变迁史,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编《历史地理》——中国文化中心讲座系列,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2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城市遗址与布局图组的编纂——兼谈历史地图与读史地图之别,《侯仁之师九十寿辰纪念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6.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中文舆图特藏,《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7.地图与档案,载北京市档案馆编《档案与北京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年7月,页170~182。8.(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藏清代舆图的初步整理与认识,载台湾,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学术季刊》,第二十五卷第一期,2007年,页151—178。9.中国古旧地图的收藏与利用(一)——中国王朝时代舆图的绘制与收存,载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城市季风》,2007年第2期。10.中国古旧地图的收藏与利用(二)——中国古旧地图的流传与收藏,载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城市季风》,2007年第3期,第8—13页。11.中国古旧地图的收藏与利用(三)——古地图的利用,载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城市季风》,2007年第4期,第8—10页。12.黄、运河工水利舆图及其科学价值,载《水利学报》第39卷第8期,2008年,页947—954。13.古地图史料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载《中国名城》2008年第2期,扬州:《中国名城》杂志社,2008年,页37—39。14.中国传统河工水利舆图初探,载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编《邓广铭教授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第794—818页。15.古地图与历史地理研究,载徐少华主编、晏昌贵副主编:《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第474--482页。16. 中国古旧地图的收藏与利用,载广州市规划局、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编:《图说城市文脉——广州古今地图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10年1月,第80~87页。17. 中国古地图的调查与地图学史领域的国际汉学交流,载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办:《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一期),中华书局,2010年3月,第145~207页。18. 记16—18世纪中西方舆图传递之二三事,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跨越空间的文化——16~19世纪中西文化的相遇与调适》,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5月,第466~481页。19. 传世15—17世纪绘制的中文世界图之蠡测,载刘迎胜主编、杨晓春副主编:《大明混一图》与《混一疆理图》研究——中古时代后期东亚的寰宇图与世界地理知识,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丛书2,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12月,页164~184。 1.La Formation de reseaux urbains dans la Chine du XI siecle,translated by Christian LamourouxBULLETIN DE L'ECOLE FRANCAISE D'EXTREME-ORIENT, TOME 82, Paris, .Survey and Study of pre-1900 Chinese Maps seen in EuropeHistory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Portugal and East Asia II, Edited by Luis Saraiva, CMAF-UL 2001, Lisboa, Dec. 2001, pp. 23-44. ISBN:972-95229-3-63.Father Matteo Ripa and the Complete Map of the Empire in the Emperor Kangxi Era: Disseminating and influence of the Chinese maps in Europe since the 16th CenturyISTITUTO UNIVERSITARIO ORIENTALE, LA MISSIONE CATTOLICA IN CINA TRA I SECOLI XVIII-XIX, MATTEO RIPA E IL COLLEGIO DEI CINESI, Atti del Colloquio Internazionale Napoli, 11-12 febbraio cura di Michele Fatica e Francesco D'Arelli, Napoli, 1999, .Geographical Space on the Chinese History StudiesStudy of Chinese History, ,, Dakeu, Korea, 20005.Survey and Study of pre-1900 Chinese Maps seen in EuropeHistory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Portugal and East Asia II, Edited by Luis Saraiva, CMAF-UL 2001, Lisboa, Dec. 2001, pp. 23-44. ISBN:972-95229-3-6Published by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 ISBN:981-256-078-56. Chinese maps in the Collections of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The Portolan, Journal of the Washington Map Society, Number 62, Spring 2005, pp. 37-44.(该文刊载在美国华盛顿地图学会杂志)7.The Chinese maps drawn by Korean collected in the Library of Congress:In Memory of the Late Dr. Chan Lee,Journal of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Geography, , (Series ) April 30, 2004. .Coastal Space and Coastal Maps in the Chinese History,The Perception of Maritime Spac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urces, East Asian Maritime History 2, East Asian Economic and Socio-cultural Studies, Edited by Angela Schottenhammer and Roderich Ptak, Harrassowitz Verlag ·Wiesbaden, 2006,—.中国古地図の再会——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図の整理と考察,载藤井譲治、杉山正明、金田章裕编《大地の肖像:絵図·地図が语る世界》,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07年,第410—424页。10. Research Trends of Urban History in China,Asian Research Trends. New SeriesNo. 3 (2008) Published by The Toyo Bunko, pp. .近世以後における中国都市形态史研究,森部豊訳,载『都市と环境の歴史学 第2集特集 国际シンム东アジアの都市史と环境史——新しい世界へ』,中央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研究室,2009年3月。

  • 索引序列
  • 语文主题丛书论文
  • 一年级语文主题丛书论文
  • 主题丛书伴我行小论文
  • 敦煌学丛书论文集
  • 关于丛书研究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