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解剖学报审稿费

解剖学报审稿费

发布时间:

解剖学报审稿费

大致是把你的论文的纸质版邮寄到如下地址:北京市东单三条9号《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编辑部(邮政编码:100730)另:投稿时请邮寄打印稿一份并附单位介绍信(证明无一稿多投、无泄密、作者署名无争议),再附另页,提供作者信息和推荐审稿人。投稿时需交纳审稿费100元(邮局汇款,收到后会向作者提供发票)。编辑部收到纸质投稿后,会通过Email给作者回执,告知论文编号并通知作者按论文编号寄论文电子版。需标明通讯作者,并在首页脚注中提供通讯作者的E-mail地址。

1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是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办刊宗旨在于反映国内外该领域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本刊文字以中文为主,附英文文题及摘要,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刊载栏目: 论文:字数不超过8000字为宜。除正文外,包括中英文的文题、作者和单位、摘要及关键词(3~5个)。 研究简讯:字数不超过3000字为宜。报道具有原始性、创造性,但工作量不大或阶段性的成果。不需要英文摘要,但要附有中文摘要,中英文的文题、作者和单位及关键词(3~5个)。 综述:字数不超过6000字为宜。除正文外,包括中英文的文题、作者和单位、摘要及关键词(3~5个)。欲投稿者请将电子版发至编辑部邮箱预审。2 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 文稿应为作者创作的首发稿,务求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字准确,文字精炼。文责由作者自负。作者享有文稿的著作权。 投稿时请邮寄打印稿一份并附单位介绍信(证明无一稿多投、无泄密、作者署名无争议),再附另页,提供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真实姓名、联系地址和电话、E-mail,同时注明性别、学历、职称和工作单位等信息。投稿时需交纳审稿费100元(邮局汇款)。 论文采用通栏排版的格式, 倍行距。 获得基金资助的论文在首页脚注中注明基金类型及编号。 来稿需标明通讯作者,并在首页脚注中提供通讯作者的E-mail地址。 要求字迹清楚,图表清晰,文字精炼,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及其书写规则。外文需注明文种、大小写和正斜体。 论文摘要应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和结论。字数300字左右。英文摘要内容须与中文摘要一致。 文中作者单位的英文部分要求提供标准译名,作者姓名的英文部分采用汉语拼音。 论文插图应为清晰的激光照排图,图题需中英文标注;照片应具有高清晰度和适当地反差效果,照片题目需中英文标注。图和照片的尺寸要求规范化,双栏图和照片宽度以6~7cm为宜,不超过7cm;通栏图和照片宽度以13~14cm为宜,不超过15cm。同时应标明图和照片的确切位置。插图和照片图稿,请作者自留底稿。 论文中表一律采用三线表格式,并标明在文中的确切位置。表题需中英文标注。 名词、术语请用统一正规的学术语言,如系新的术语名词,应在译名后附外文原名。 文中引用他人文献,只择最主要的列入,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引用。文献按文中出现的先后为序编排,并在文中相应位置用方括号标出(参考文献格式附后)。3 对确定录用的文稿酌收版面费。依照《著作权法》,本刊可以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涉及内容的修改要征得作者同意。文稿刊登后,按篇致薄酬,并赠送当期期刊2册。本刊所支付稿酬已含纸版、网络版杂志。4 如来稿曾在学术会议上宣读或用其他文种发表过,请在投稿时说明。5 来稿和汇款交纳审稿费请寄:北京市东单三条9号《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编辑部(邮政编码:100730) 电话: E-mail:

你可以将你需要投的文章寄到地址北京市东单三条9号《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编辑部(邮政编码:100730)《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是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全国生物医学工程工作人才沟通学术思想、交流学术经验的园地。《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的报道有创造性的最新科研论文和研究简讯。包括学科有:人工器官和生物医用材料,生物效应,生物信息与控制;生物力学;生物医学仪器;中医工程;临床工程等。

1 内容范围:《西北植物学报》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主要刊载有关植物遗传育种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生化、药用植物成分分析,以及植物群落生态学、生物多样性、植被演替、植物区系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原始论文、研究简报以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综述论文和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快报。 2 投稿:初稿需一式二份(图版、照片必须原件)或网上投稿均可。作者可提出要求回避的同行专家1—2名,也可以推荐3—5名非作者单位的审稿人。投稿时作者务必填写《西北植物学报》论文著作权专有许可使用与代理授权书(本刊网站下载)寄编辑部,同时作者须支付审稿费100元(英文150元)。 3 来稿信息要求: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地址、联系电话、电子信箱,并在篇首页页脚注明论文的基金项目:包括基金来源名称及项目编号;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学历、学位(或在读研究生)、职称 (博士生导师、院士)及所从事的专业方向。通讯作者姓名、学位、职称、研究方向。 4 打印要求:来稿请用5号字隔行或倍行距打印,标点符号力求正确。外文字母大、小写必须分清,数字或符号的斜体、上下标必须标明。凡文中首次出现的植物属、种名须附拉丁文学名(斜体)并核对无误。 5 说明:为扩大学术交流渠道,本刊已加入“中国期刊网全文 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重庆维普资讯公司)”和中国台湾 华艺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思博网(CEPS),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付给。稿件一经刊出,将赠送样刊2本和抽印本若干。 来稿请寄:陕西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林校区《西北植物学报》编辑部(712100)写 作 要 求1、题目与标题:论文题目务求简明、确切、新颖,与文章内容一致,不用副题,一般不超过20字,且中、英文题目表述要一致。题目请勿使用非公知的缩写词、字符、代号等。中文各级标题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如1, , ; 2, , ……, 层次划分一般不超过3级。2、摘要与关键词:摘要应完整准确概括论文的实质性内容,包含研究目的、材料与方法、结果、结论等要素,并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应是一篇完整的短文(一般控制在200—300字),不分段,不用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序号。英文摘要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基本一致。中、英文摘要下方应分别列出相对应的关键词3—8个。3、引言:简要评价国内外有关本研究方面的研究现状、进展和未解决的问题,说明本研究的目的。4、材料与方法:植物名称在文中首次出现要注拉丁文学名,实验方法若与前人所用相同,只需注明文献;有改进之处须交代清楚;若为新方法要详细说明。5、结果与分析:图和表要求清晰,具有自明性,数量关系尽量用图表示,对图表的分析说明和归纳要叙述准确、层次清晰,符合逻辑关系,但文字部分应避免罗列与图、表重复的数据叙述。图用电脑绘制,大小要适中(半栏图宽≤ cm,通栏图宽≤ cm),线条均匀,主辅线分明,图例差异明显,标注完整;照片要求图像清晰,整幅图版要求照片排列整齐,按宽15 cm、高≤20cm,图版说明要具体、准确。表采用三线表设计,表题明确。图、表内容应与正文相一致,图题、表题以及图表的横竖项目、注释均采用中英文对照。量和单位请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书写要规范。6、讨论:重点突出,观点鲜明,密切结合本文结果和前人研究结果,明确说明本研究的创新点并进行论述。避免简单重复实验结果或缺乏依据的过远、过多的推论及泛论。7、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为公开发表的资料,按文献在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编号,在正文中引用的相应位置右上角,用[ ]加序号标出。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请查阅本刊最新版本。

解剖学报稿费

汪猷字君谋,1910年6月7日出生于杭州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汪知非是清末秀才,年轻时深受西方科学技术和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影响,遂弃功名仕途,在浙江从事测量和盐务等工作。父母先后于1928年和1930年病故。1941年汪猷与协和医学院儿科助教李季明女士结婚,夫妻感情甚笃。汪猷聪颖好学,从小深受父亲影响,喜爱自然科学。1921年考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浙江大学前身之一),就读于应用化学系,从此汪猷与化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27年考入金陵大学工业化学系。1931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由于他历年学习成绩优秀,获得斐托飞(φτφ)学会金钥匙奖的荣誉。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到北平协和医学院作研究生后转作研究员。师从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吴宪,研究性激素的生物化学。他首先使用了问世不久的瓦堡微量呼吸器测定男性激素对正常鼠和阉鼠的各部器官的影响。在名师指点下,汪猷的研究才华脱颖而出,发表了4篇论文,深得吴宪的器重。1935年8月,汪猷作为中国生理学会代表团成员与吴宪等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十五届国际生理学大会。这是汪猷第一次去国外参加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他见到了不少仰慕已久的国际生理、生化界大师,如巴甫洛夫和胰岛素发现者班丁(F.G.Banting)等。这使他下决心奋发图强,日后希跻身于国际著名学者之列。大会结束后,汪猷赴德国慕尼黑大学化学研究所,在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维兰德(H.Wieland)指导下当研究生。在维兰德及其助手唐纳(E.Dane)指导下,汪猷从事不饱和胆酸和甾醇的合成研究。找到了甾环内引进共轭双烯的改进方法,合成了胆甾双烯酮和胆甾双烯醇。1937年冬,汪猷获慕尼黑大学最优科学博士学位。1938年秋,他又去海德堡威廉皇家科学院医学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任客籍研究员。在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库恩(R.Kuhn)指导下进行藏红素化学的研究。合成了十四乙酰藏红素。这是当时分子量最大的有机化合物。在国内外名师和著名学术机构的优良学风的薰陶和严格训练下,汪猷养成了严肃、严谨的学风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这对他以后的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39年春,汪猷离开德国转赴英国。在伦敦密特瑟克斯医学院考陶尔生化研究所陶慈(E.C.Dodds)的研究室任客籍研究员,从事雌性激素类似物的化学合成研究。当时欧洲战云密布,我国正遭受日本法西斯铁蹄的蹂躏。怀着振兴祖国科学事业的强烈愿望,汪猷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研究条件和物质生活,于1939年8月回国。在协和医学院先后任讲师、助教授等职。除讲课外,他的大部分时间继续在吴宪指导下从事甾族性激素的化学研究,包括孕妇尿中甾三醇葡萄糖苷排泄量的测定和中药当归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等。他在与妇产科医生合作的一项研究中发现了怀双胞胎的孕妇尿中甾二醇葡萄糖排泄量特别高。珍珠港事变之后,日本侵略军于1942年1月占领协和医学院,研究设备、资料和研究记录、样品全被日本侵略军搜掠一空。教授、医生、学生都被迫离开实验室,离开医学院。中国抗生素事业的开拓者1942年4月,汪猷进入上海丙康药厂,担任厂长和研究室主任。这是一家小药厂,主要生产针剂、止咳润喉糖之类。当时上海沦陷、视听闭塞。1944年他偶然获悉国外发现了一种从霉菌里培养出来的抗生素,激起了他对新学科的研究渴望。他刻苦学习微生物学、发酵等方面的知识,决心在中国开拓抗生素研究的道路。汪猷对霉烂的桔子表面的烂毛发生了兴趣。经过几年研究试验,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分离得到了一种抗菌物质桔霉素。1947年汪猷的论文“桔霉素”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国内“大公报”等报纸报道了他研究成功桔霉素的消息。美国一家通讯社也做了报道。但是汪猷的才华和研究成果并未得到药厂厂主的赏识,汪猷于1947年8月愤然离开丙康药厂。1947年9月汪猷借用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筹备处的两间原病理和尸体解剖实验室,同两位自愿从丙康药厂退职跟随他的助手继续进行桔霉素的研究。当时他本人没有工资和报酬,汪猷一家的生活十分拮据,但他对清贫甘之如饴,刻苦努力,埋头研究。在助手的合作下,桔霉素的化学及其抗菌作用的研究未曾中断。后得到林可胜、冯德培的支持被聘为医学研究所筹备处的研究员。这一时期汪猷发表了“抗生素桔霉素”、“双氢桔霉素”、“桔霉素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和抗菌活力”等6篇论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汪猷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研究员。1952年底调入有机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并担任副所长。由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使他得以对桔霉素的结构、合成、生物作用、毒性和药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终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表了“桔霉素”、“桔霉素骈醇”等10余篇论文。虽然由于桔霉素的毒性,未能用于临床,但是40年代汪猷在如此简陋、困难的条件下,对桔霉素开始了系统的研究,成为中国抗生素研究的开拓者。他的这一研究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1956年度科学奖金三等奖。 50年代是抗生素研究的鼎盛时期。随着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力开展抗生素的研究。汪猷是积极的倡导者和组织者。1952年汪猷在中国科学院领导下曾参加组织召开我国首次抗生素工作会议。以后又参加组织了上海抗生素研究工作委员会和全国抗生素研究工作委员会。1955年在北京主持了国际性的抗生素学术会议。这些活动都为推动我国抗生素的研究和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与此同时,他与合作者于1953年开始研究链霉素及金霉素的分离、提纯以及结构和合成化学。曾发表“有关链霉素菌株的选育、发酵及提取的研究”、“自L-双氢链糖酸内脂合成L-双氢链糖”、“金霉素的抗生作用机制”等近10篇论文。他和助手们在50年代即合成了几种性能优良的阳离子交换树脂,用于提取发酵液中链霉素与碱性抗生素。他们大胆地提出用离子交换树脂法代替当时使用的活性炭的分离工艺,并多次深入生产现场,指导和帮助解决生产工艺问题,汪猷不仅重视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课题,也不忽视学科中的基础理论研究。他和同事们在研究链霉素的立体化学中纠正了美国著名碳水化合物专家、链霉素结构的测定者沃尔弗浪姆(M.L.Walfrom)等提出的链双糖胺β苷键的结论,确证为α苷键。这项成果被选入上海1960年科研成果论文集。中国生物有机化学的先驱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国家对科学事业的重视,大为激发了汪猷对振兴祖国科学事业的热情,他的研究生涯进入了黄金时期。60年代开始,汪猷先后开展了生命基础物质——蛋白质、核酸、多糖的研究以及有机催化、生物催化、石油发酵和单细胞蛋白生产,模拟酶化学,生物合成等研究。他的研究活动几乎包括了这一时期我国生物有机化学的全部内容。这些研究都以出色的成果载入了我国有机化学发展史册。1965年9月,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它是第一个全合成的、与天然产物性质完全相同的、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胰岛素的分子组成和结构是1955年英国科学家桑格尔(F.Sanger)阐明的。虽然此后各国科学家都开展了胰岛素人工合成的探索,但由于胰岛素结构复杂、合成工作量繁复浩大,直到1958年英国《自然》杂志还断言“人工合成胰岛素在相当长时间里未必会实现。”可是,在这场世界性的科学竞赛中,中国科学家领先了,我国得到了人工合成的结晶的牛胰岛素。这一举世瞩目的成果博得了国际科学界的高度评价。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是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部分科学家合作进行的。王应睐、汪猷、邢其毅等负责领导组织这项研究工作。汪猷还直接参加了牛胰岛素A链和C14标记的牛胰岛素的全合成等研究项目。对合成方案、产物的鉴定分析标准都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汪猷与合作者发表了“肽的研究”、“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牛胰岛素A链的合成及其与天然B链组合成结晶牛胰岛素”、“C14标记牛胰岛素A链和C14标记牛胰岛素的合成”等论文。胰岛素合成成功,推动了我国多肽激素医药工业的建立和生化试剂工业的发展。自1968年开始至1981年完成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全合成是继胰岛素全合成以后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中又一成就,是我国生物化学及有机化学研究史上又一项崭新的科研成果,也是汪猷科研生涯中耀眼的篇章。1967年4月在北京由当时国家科委主任聂荣臻元帅主持召开有关基础理论研究的座谈会上,汪猷首先提出把核酸化学提到日程上来,作为下一步的攻坚目标。这一建议得到了与会科学家的赞同和聂荣臻元帅的支持。经过酝酿与调查,1968年中国科学院正式下达任务,把“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列为重大科研项目,组织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细胞研究所、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上海化学试剂二厂等单位,前后100余位科技人员从事这项研究。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分子量在2.6万道尔顿以上,是由76个核苷酸(其中有4种常见的核苷酸、7种修饰的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汪猷是协作组副组长,他和协作组组长王应睐及协作组领导成员王德宝等对这项高难度研究进行精心规划。经过13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在1981年11月完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全合成。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含有全部修饰核糖核苷酸的并具有接受丙氨酸、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等生物活性的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这项研究使我国在生命基础物质的研究上步入了新的阶段,且为国家培养了一支从事核酸化学和核酸生物化学的研究队伍。为我国的基因工程、核酸的工业生产、核苷类抗癌药物的研究与生产奠定了基础。汪猷与合作者发表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全合成”、“核酸化学研究”、“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3′-半分子(36—76)的合成”、“生物学上有趣的天然大分子的合成研究”、“多核苷酸合成的研究”等多篇论文。汪猷还在国际核酸化学会议、中德核酸蛋白质学术讨论会及中美天然产物化学讨论会上做了学术报告。尽管他工作繁忙,但对此项工作的指导十分具体、细致。他提出并成功地将羧酰咪唑应用于核糖核酸的酰化反应,使核酸化学合成中单体的保护方法的研究获得了进展。随后他又应用31P核磁共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羧酰咪唑酰化机制和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并取得了成果,发表了“在寡聚核糖核苷酸合成中偏磷酸酯在TPS或DCC激活核苷酸的反应中的作用”、“N苯甲酰咪唑与核糖核苷酸的反应机制”、“用31PNMR法研究核糖核酸酶A水解核酸的机制”等论文。在进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合成研究的同时,汪猷还承担了另一项重大科研项目——天花粉蛋白的化学研究。天花粉是我国特有的引产中药,宋代已有记载。1966年底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开始从事这方面研究。1972年汪猷在国家科委的一次科研规划会议上,建议将天花粉的研究列为中国科学院重点课题。他认为这项基础理论研究,既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又有明确的应用前景。自1978年开始,汪猷参加和直接指导了对天花粉有效成分天花粉蛋白的一级结构的测定,并与协作单位共同完成了二级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初步测定。这是完全由我国化学家和物理化学家完成分离、提纯并测定一级及空间结构的第一个蛋白质。当汪猷将这一研究成果在1985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药用天然产物有机化学讨论会上演讲时,受到与会科学家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他曾与合作者发表了“天花粉的科学评价—历史,化学与应用”等多篇论文,并主编了《天花粉蛋白》一书。 汪猷在多糖化学研究方面也有建树,最突出的成就是与屠传忠等共同研制成功高效、安全的新型代血浆(即血管扩张剂)——羧甲基糖淀粉。这是我国独创的代血浆,和国际上广泛应用的代血浆——右旋糖苷比较效果相同,但具有原料易得、工艺简便等优点,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1979年英国《自然》杂志有一篇评论高分子代血浆的文章中曾提及中国有不少成果是“重复西方专利资料”,但这项成果则是“原始的”(首创性的)。外国学者到上海有机化学所参观时,至今仍对这个项目很感兴趣。值得一提的是,当初代血浆问世后,需进行健康人安全试验,汪猷是志愿受试的首批报名者之一。60年代初,汪猷提出开展有机催化和生物催化的基础研究。汪猷和王大琛从事的生物催化研究,迅速取得了成果并显露了应用前景——石油微生物转化。汪猷敏锐地意识到这项研究对国民经济尤其是对农牧业的重要意义,遂不失时机地把这项研究转向应用基础研究,把实验室研究成果扩大到中试和设计试生产,组织协调各项应用试验。汪猷是我国石油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研究的开创者。曾发表“石蜡油微生物氧化产物支链九烷酸和十二烷酸研究的初步报告”、“石蜡油微生物氧化产物羟基羟酸研究的初步报告”、“分枝杆菌石蜡油发酵液中的支链脂肪酸”等论文。汪猷还在1973年维也纳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会议和1981年巴黎单细胞蛋白国际会议上分别宣读了“关于石油蛋白作为新饲料的若干问题”和“中国正构烷烃酵母作为食物的进一步研究”等论文。石油发酵生产的单细胞蛋白作为饲料的研究已通过国家鉴定。 汪猷在50年代后期负责并如期完成了国家急需的二个活性染料的剖析任务。在60年代负责完成了对高感光度高空侦察片中片基和增感染料剖析的军工任务。1985年以来,汪猷领导开展了抗疟药青嵩有效成分青嵩素的生物合成研究。发表了论文“青嵩素的二维核磁共振研究”、“青嵩素的生物合成研究”、“青嵩素和青嵩素B生物合成中的关键中间体——青蒿酸”。1986年,在蛋白质化学和核酸化学研究的基础上,汪猷组织人力开展了模拟酸化学的研究,已发表“具有合成核酸活性的多肽I.C-端去四肽和去六肽核糖核酸酶A及其水解和合成活性”等5篇论文。 汪猷的学术成就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受到了国家的嘉奖。其中有二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1982年7月)及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1988年8月);一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天花粉蛋白的化学(1988年8月);一项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1956年1月);以及多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年)。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生涯中,汪猷始终站在有机化学发展的前沿,在生命基础物质的研究以及其他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方面取得多项成就,为我国有机化学的发展做出贡献。为中国有机化学事业的发展再做贡献汪猷是我国有机化学家的杰出代表。这不仅由于他在有机化学研究工作中取得重大成就,还由于几十年来他为国家培养、组织了一支训练有素、学有所成,能承担重大科研课题的队伍,建设了有机化学研究基地。自1952年汪猷被调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后,相继任副所长、代理所长、所长、名誉所长。他把全部精力倾注于有机化学研究所的成长和发展。毕生追求就是振兴中国的有机化学事业,进而推向世界先进水平之列。汪猷根据我国有机化学研究的实际状况和有机化学发展的规律提出有机化学研究所体制、专业设置的“二经二纬二辅助”的方针,二经是有机合成化学和物理有机化学;二纬是天然有机化学和元素及金属有机化学;二辅助是配合全所研究工作,建立分析化学实验室和生物化学实验室。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1973年汪猷又及时提出建立计算机化学实验室。有机化学所有着雄厚的有机合成研究力量,但70年代前没有一个专门的研究室从事物理有机化学的研究。1973年汪猷提出建立物理有机化学研究室,请擅长物理有机化学的蒋锡?出任室主任,组织从事有机化学中理论问题的研究。从研究所的体制上保证了基础研究的比例。汪猷在执长有机化学所的数十年间,带领全所人员积极承担国家下达的应用研究课题的同时,鼓励科研人员勇于进取,努力开展基础性研究,勇于开拓新学科、新领域。汪猷先后主持领导了近10项基础性研究课题,他也亲自参加和组织了多项重大应用性课题,甚至是任务性研究。近40年来,有机化学研究所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共发表研究论文2600多篇,获得研究成果达300项。这些成就正是研究所稳定、健康发展的证明。汪猷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作为主管业务的所长,他深知建设一支具有真才实学、勇于探索的精兵强将对于科学事业的重要性,50年代开始,汪猷亲自主持制订全所科研人员的业务学习计划,使他们较快地掌握了最新的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分离技术、立体化学、谱学等知识。他还多次亲自为本所专业外语及文献阅读辅导班、有机化学微量操作短训班、有机化学实验班、德文训练班授课。1955年起招收研究生,至1965年汪猷共培养研究生7名,还培养了一批在职科技人员。汪猷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认真、严谨的研究风尚。1978年后,汪猷是国务院和中国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并亲自负责指导研究所的研究生培养工作。80年代末,他不顾自己古稀高龄,两次去新疆、一次去云南考察,指导边远地区的科学事业,为当地有关研究所的研究方向、人才培养、仪器保养等作详细指导,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研究上的难题。如新疆化学所在天然有机化学方面力量比较薄弱,在汪猷的支持下,有机化学研究所派出周维善、林国强赴疆进行短期工作培训。汪猷还亲自代培了一名维吾尔族女进修生,还为新疆化学所代培研究生。蛋白质的结构分析在我国曾较薄弱,汪猷结合天花粉蛋白一级结构的测定研究课题,于1980年邀请西德B·维特曼·利博特(B.Wittmann-Liebold)和亨辛·埃特曼(A.Henschen-Edman)这二位蛋白质结构化学家到有机化学研究所举办蛋白微量顺序测定讲习班。后由该所再办学习班,把这一新技术推广到全国许多单位,为提高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测试水平做出了贡献,受到了好评。改革开放以来,汪猷积极为研究所的业务骨干的出国进修、留学创造条件。他根据研究所的专业设置方向、学科发展趋向,有计划有重点地派遣科研人员,让他们到国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回国报效祖国。汪猷受中国化学会委托担任《化学学报》主编达24年。由于他的不懈努力,学报由复刊时的季刊发展为双月刊,进而为月刊,篇幅也不断增加。并且于1983年创办了《化学学报》的英文版,使国际化学界能及时了解中国同行的研究进展。汪猷积极为中国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和友谊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他是1955年北京抗生素国际会议、1979年中国一前联邦德国蛋白质和核酸学术讨论会、1980年中美天然产物化学会议的主持人之一。他组织并主持有来自五大洲33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名科学家参加的1985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上海药用天然产物有机化学讨论会,其学术水平和组织工作均受到与会科学家的高度评价。50年代以来,他曾到比利时、荷兰、英国、奥地利、捷克、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古巴、澳大利亚、罗马尼亚、法国、瑞士、瑞典、美国、苏联、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参观访问、考察、讲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许多国际著名科学家建立并保持着友好的往来和密切的联系。汪猷的学术成就受到国外同行的赞誉。他被聘为国际著名的有机化学杂志《四面体》、《四面体通讯》的顾问编委(1982—至今),《四面体计算机化学》和《四面体不对称合成》的顾问编委(1989—至今)以及《核酸研究》编委(1982—至今)。1984年他被列入美国马尔基(Marquis)第七版名人录,1984年3月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外籍院士,1986年当选为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名誉会员。1987年11月慕尼黑大学按德国传统为获得博士学位50年并取得了突出成就的汪猷举行了重发博士学位文凭的隆重仪式。这是一种极高的荣誉。1988年他又当选为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通讯院士。1990年在他80岁时,《四面体》以其第46卷第9期作为献给汪猷80寿诞的专刊,辑录了海内外著名有机化学家专门为他撰写的学术论文。其中包括美、法、英、德、日、瑞士、香港等地著名有机化学家,这是国际化学界对汪猷的学术成就所给予的殊荣。求索不息严以律己汪猷有着为祖国科学事业彻底献身的精神,多少年来,他总是早起晚睡,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科学研究就是他的全部生活.他已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奖成果近10项。半个世纪以来,他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列,勇敢地迎接挑战性的难题。30年代他研究甾体,40年代研究抗生素,以后是合成胰岛素和核糖核酸。他对“无涯之知”的求索从未停息。多少次他与同行或学生探讨甚至争论一些科学命题。他反对停滞的观点,勇于进取。因此当胰岛素合成后,他思索在深化蛋白质化学所取得成果的同时,开展另一重要的生命基础物质——核酸化学的研究。经过国内有关科学家的集思广益,形成了“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课题。历经13年,前后上百人的艰苦研究,核酸合成的任务完成了。在欢庆这一成就时,汪猷发表了“无涯之知,世代之功”(《红旗》1982年第4期)的文章。告诫他的同事、助手和学生“学无止境”,不要满足于已得之功,揭开自然科学的奥秘需要世世代代不懈地努力。汪猷身体力行,尽管当时他已过古稀之年,仍壮心不已,继续去攻克新的科学堡垒,1985年和1986年他组织人力开展了两项国内尚属空白和尚无系统研究的重要学科;生物合成和模拟酶化学,至今已陆续发表多篇论文,取得了可喜结果。汪猷对研究工作刻意求新、求精的精神是他治学态度的又一特点。他大胆、积极地采用新方法、新技术。在他主管有机化学研究所期间,非常重视大型仪器设备的配置和更新。我国第一台用于有机化学研究的红外光谱仪和核磁共振仪都率先建立于该所。他总是在自己的研究工作中积极应用新技术。从事抗生素研究时,他率先采用当时还属先进的技术,如离子交换、层析和电泳等。在胰岛素、核酸和模拟酶的研究中,他将同位素技术、核磁共振、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及时用于检测、动态跟踪、机理研究等。他首次应用计算机拟合方法于天花粉的结构测定,取得了可喜的结果。凡是汪猷直接负责的研究课题,从路线设计、合成方法、分析手段、数据处理直到撰写论文,他都亲自指导,严格把关,一丝不苟。胰岛素的全合成曾开过二次鉴定会。在1965年底的第一次成果鉴定会上,参加会议的大多数专家对研究结果都表示满意,但汪猷作为这项成果的主要负责者之一,带头发难,指出胰岛素的合成虽然基本完成,但数据不够充足,应再补充一些必要的数据再进行鉴定。他的这种严谨求实的学风受到与会者的赞赏,使几个月后召开的第二次鉴定会取得圆满成功。汪猷爱护青年,提携后学。1984年他主动退出了所、室领导岗位,放手让中青年化学家去挑担子。他说:“中青年思想敏捷、精力充沛,以中青年更新老年,必然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开创和发展。当然老的科技工作者有更成熟的经验,更丰富广博的学识、见闻、思虑,但体力日衰、反映渐钝的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老科学工作者应该主动地、有意识地、实事求是地培养青年接班人。”他的行动给该所的老同志起了表率作用,推动了该所体制改革的步伐。汪猷博闻强记。他能熟练使用英、德两种语言,能阅读法、俄、日文献,谙熟中外科学史中的典故、轶事,他常借这些故事教诲他的助手和学生,指点成才之路。 汪猷酷爱写诗,藉以叙情记事、抒怀言志。汪猷为人正直,品德高尚,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绝不谋一己私利。“文化大革命”中汪猷被诬陷,身处逆境,仍坚持原则,拒不承认强加于他的罪名,也丝毫不说假话。他默默地忍受着“文化大革命”遗留下的巨大创伤,并不鸣冤叫屈。在他复任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后,他一如既往,宽厚待人,从不计较私怨。粉碎“四人帮”之后,组织上着手解决一部分高研人员的住房问题,有一套较理想的房子,组织上打算让汪猷搬进去,汪猷婉言相谢说:“我的住房已经可以了,我年纪已大,也住不了多长时间,还是给别的同志。”他把较好的住房让给了另一位高研。汪猷克己奉公、公私分明。他每年的外事活动、学术交流、外出开会频繁。凡是私人用车、复印资料坚持自己付款,外事活动中凡以个人名义请客送礼或邮寄年历等费用,从不向公家报销。相反,出国访问或参加国际会议,他尽可能地节约伙食、交通费用,把省下来的钱包括在国外作学术讲演所得酬金为研究所添置打字机、幻灯机,购买急需的试剂等等。实行奖金制度以来,无论是论文稿费、研究成果的奖金、月度奖、年终奖等等,他都分文不受。甚至连《化学学报》的主编费、审稿费也统统交给编辑部。他认为他所有的成果都是依靠大家的努力,功劳是大家的。 近几年来,汪猷曾推荐多人出国,为研究所的业务骨干创造了许多留学、进修的条件。但他却从未为自己学化学的女儿写过一封推荐信,没有为她提供出国机会。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安排自己的女儿出国时,他回答:“出国学习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如果我先给她联系,那在研究所里我还怎么执行好国家的政策!”汪猷就是这样一位严以律己、不谋私利的优秀学者。汪猷于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热爱党,维护党的威信,拥护社会主义。他党性强,时时以共产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1959年至1987年,他曾被选为第二、三、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1986年汪猷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党员。他的一言一行,严格地履行着他入党时立下的誓言“我决心争取做一个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忠实的马列主义信徒和实践者,党的革命事业的先锋。”

我有巴金的怀念鲁迅先生四十五年了,一个声音始终留在我的耳边:“忘记我。”声音那样温和,那样恳切,那样熟习,但它常常又是那样严厉。我不知对自己说了多少次:“我绝不忘记先生。”可是四十五年中间我究竟记住一些什么事情?!四十五年前一个秋天的夜晚和一个秋天的清晨,在万国殡仪馆的灵堂里我静静地站在先生灵柩前,透过半截玻璃棺盖,望着先生的慈祥的面颜,紧闭的双眼,浓黑的唇髭,先生好像在安睡。四周都是用鲜花扎的花圈和花篮,没有一点干扰,先生睡在香花丛中。两次我都注视了四五分钟,我的眼睛模糊了,我仿佛看见先生在微笑。我想,要是先生睁开眼睛坐起来又怎么样呢?我多么希望先生活起来啊!四十五年前的事情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不管我忘记还是不忘记,我总觉得先生一直睁着眼睛在望我。我还记得在乌云盖天的日子,在人兽不分的日子,有人把鲁迅先生奉为神明,有人把他的片语只字当成符咒;他的著作被人断章取义、用来打人,他的名字给新出现的“战友”、“知己”们作为装饰品。在香火烧得很旺、咒语念得很响的时候,我早已被打成“反动权威”做了先生的“死敌”,连纪念先生的权利也给剥夺了。在作协分会的草地上有一座先生的塑像。我经常在园子里劳动,拔野草,通阴沟。一个窄小的“煤气间”充当我们的“牛棚”,六七名作家挤在一起写“交代”。我有时写不出什么,就放下笔空想。我没有权利拜神,可是我会想到我所接触过的鲁迅先生。在那个秋天的下午我向他告了别。我同七八千群众伴送他到墓地。在暮色苍茫中我看见覆盖着“民族魂”旗子的棺木下沉到墓穴里。在“牛棚”的一个角落,我又看见了他,他并没有改变,还是那样一个和蔼可亲的小小老头子,一个没有派头、没有架子、没有官气的普通人。我想的还是从前的事情,一些很小、很小的事情。我当时不过是一个青年作家。我第一次编辑一套《文学丛刊》,见到先生向他约稿,他一口答应,过两天就叫人带来口信,让我把他正在写作的短篇集《故事新编》收进去。《丛刊》第一集编成,出版社刊登广告介绍内容,最后附带一句:全书在春节前出齐。先生很快地把稿子送来了,他对人说:他们要赶时间,我不能耽误他们(大意)。其实那只是草写广告的人的一句空话,连我也不曾注意到。这说明先生对任何工作都很认真负责。我不能不想到自己工作的草率和粗心,我下决心要向先生学习,才发现不论是看一份校样,包封一本书刊,校阅一部文稿,编印一本画册,事无大小,不管是自己的事或者别人的事,先生一律认真对待,真正做到一丝不苟。他印书送人,自己设计封面,自己包封投邮,每一个过程都有他的心血。我暗中向他学习,越学越是觉得难学。我通过几位朋友,更加了解先生的一些情况,了解越多我对先生的敬爱越深。我的思想、我的态度也在逐渐变化。我感觉到所谓潜移默化的力量了。我开始写作的时候,拿起笔并不感到它有多少重,我写只是为了倾吐个人的爱憎。可是走上这个工作岗位,我才逐渐明白:用笔作战不是简单的事情。鲁迅先生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我仰慕高尔基的英雄“勇士丹柯”,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我把这幅图画作为写作的最高境界,这也是从先生那里得到启发的。我勉励自己讲真话,卢骚是我的第一个老师,但是几十年中间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给我照亮道路的还是鲁迅先生。我看得很清楚:在他,写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开的。他写的全是讲真话的书。他一生探索真理,追求进步。他勇于解剖社会,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的每篇文章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他的确是把心交给读者的。我第一次看见他,并不感觉到拘束,他的眼光,他的微笑都叫我放心。人们说他的笔像刀一样锋利,但是他对年轻人却怀着无限的好心。一位朋友在先生指导下编辑一份刊物,有一个时期遇到了困难,先生对他说:“看见你瘦下去,我很难过。”先生介绍青年作者的稿件,拿出自己的稿费印刷年轻作家的作品。先生长期生活在年轻人中间,同年轻人一起工作,一起战斗,分清是非,分清敌友。先生爱护青年,但是从不迁就青年。先生始终爱憎分明,接触到原则性的问题,他绝不妥协。有些人同他接近,后来又离开了他;一些“朋友”或“学生”,变成了他的仇敌。但是他始终不停脚步地向着真理前进。“忘记我!”这个熟习的声音又在我的耳边响起来,它有时温和有时严厉。我又想起四十五年前的那个夜晚和那个清晨,还有自己说了多少遍的表示决心的一句话。说是“绝不忘记”,事实上我早已忘得干干净净了。但在静寂的灵堂上对着先生的遗体表示的决心却是抹不掉的。我有时感觉到声音温和,仿佛自己受到了鼓励,我有时又感觉到声音严厉,那就是我借用先生的解剖刀来解剖自己的灵魂了。二十五年前在上海迁葬先生的时候,我做过一个秋夜的梦,梦景至今十分鲜明。我看见先生的燃烧的心,我听见火热的语言:为了真理,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但是当先生的言论被利用、形象被歪曲、纪念被垄断的时候,我有没有站出来讲过一句话?当姚文元挥舞棍子的时候,我给关在“牛棚”里除了唯唯诺诺之外,敢于做过什么事情?十年浩劫中我给“造反派”当成“牛”,自己也以“牛”自居。在“牛棚”里写“检查”写“交代”混日子已经成为习惯,心安理得。只有近两年来咬紧牙关解剖自己的时候,我才想起先生也曾将自己比作“牛”。但先生“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和血”。这是多么优美的心灵,多么广大的胸怀!我呢,十年中间我不过是一条含着眼泪等人宰割的“牛”。但即使是任人宰割的牛吧,只要能挣断绳索,它也会突然跑起来的。“忘记我!”经过四十五年的风风雨雨,我又回到了万国殡仪馆的灵堂。虽然胶州路上殡仪馆已经不存在,但玻璃棺盖下面慈祥的面颜还很鲜明地现在我的眼前,印在我的心上。正因为我又记起先生,我才有勇气活下去。正因为我过去忘记了先生,我才遭遇了那些年的种种的不幸。我会牢牢记住这个教训。若干年来我听见人们在议论:假如鲁迅先生还活着……当然我们都希望先生活起来。每个人都希望先生成为他心目中的那样。但是先生始终是先生。为了真理,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如果先生活着,他绝不会放下他的“金不换”。他是一位作家,一位人民所爱戴的伟大的作家。

《我的失恋》鲁迅的这首诗,不但辛辣地讽刺了当时流行的失恋诗,而且还教育了青年,爱情应建立在共同的志趣的基础上,门第不同,生活不同,立场观点不同,思想感情两样,怎么能相互产生感情呢�这也是对当时流行的或则以地位、财富为条件,或则“一见钟情”的恋爱观的批评。 这首诗是鲁迅作来讽刺徐志摩的。鲁迅在《集外集》自序中他说,“我其实是不喜欢做新诗的……待到称为诗人一出现,就洗手不作了。我更不喜欢徐志摩那样的诗。”无论如何,徐志摩该是个优秀诗人吧,这样的诗人出现了,本该喜欢才是,怎么反而更不喜欢了。只能说鲁迅不光不喜欢徐志摩的诗,更不喜欢徐志摩这个人。他写《我的失恋》,讽刺的不只是徐的诗,更多是徐这个人。盾加剧,进行上下求索时候的作品。《野草》在思想上以书写内心、解剖心灵为主要特色,也有部分针砭现实之作。反映了鲁迅战斗、探索、彷徨、苦闷的内心感受。但是,着重表现的是黑暗重压下的战斗精神、追求精神、牺牲精神。如《秋夜》中枣树可贵的韧性战斗精神,正是鲁迅精神富有诗意的形象表现。《死火》、《腊叶》、《过客》中虽有矛盾的思想,但是更多的表现出鲁迅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雪》和《好的故事》是绚烂明丽的,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光明理想的向往。《野草》中,《影的告别》、《希望》、《墓碣文》等篇章,重点袒露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彷徨,更显示了鲁迅敢于解剖自己的精神。最后两篇《淡淡的雪痕》、《一觉》,可以看出作者已经脱离了苦闷和彷徨,格调明朗,洋溢着乐观、昂扬的战斗精神。《野草》在艺术上多采用象征主义手法,以创造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感受,构思奇特,境界奇幻。同时,作者也注重写实手法、抒情手法的并用。语言精致形象、饱含深情,具有音乐美、绘画美的特点。《野草》以深邃的思想哲理和成熟优美的语言艺术放射异彩,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希望》在《野草·希望》中,鲁迅先生反复地重复这样一句话:“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在“绝望”、“希望”与“虚妄”三者之间,鲁迅不仅表明了通常意义上关于“希望”而“虚妄”的逻辑关系,还更深刻更深邃也更鲁迅个人化的是他同样也表明了与“希望之为虚妄”相同的“绝望之为虚妄”。即在鲁迅那儿,绝望同样也被认知为了一种虚妄。在鲁迅的作品中,“绝望”一词的出现频率远不如另一个词“虚无(虚妄)”。“虚无”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在存在主义哲学家眼里,同其他物质一样也是一种存在的形式和方式。这种虚无作为一个特殊和特定的存在,是人的对象化的虚空,即人在外在世界“恶”的存在中所选择的一种丧失了现实自由后的精神存在,是虚空的抽象。而这种“虚无”在鲁迅先生那儿,则是由“绝望”与“虚妄”之为的虚无。这其中便包含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即表明“绝望”在鲁迅的精神系统中,不是最终的结果,而只是一种情感理性的、指向虚妄的最终结果的认知态度与价值判断。因此,把“绝望”作为分析与判断鲁迅人文精神的重要构成,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基点。分享到网易微博

解剖学报投稿版面费

刊登载大体]解剖学、神经生物学、组织学、胚胎学、细胞学、分子细胞学、生殖生物学、临床解剖学、断层影像解剖学、比较解剖学、人类学等各学科的创见性研究论著,并辟有“新技术方法”、“综述”、“述评”、“研究通讯”、 “书讯”、“书评”等栏目。 投稿请登陆《解剖学报》网站,进入作者在线投稿系统,首次登陆请根据提示完成投稿流程。]来稿须附加盖单位公章的推荐书及受资助基金名称、基金号和复印件以及第一作者的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学位、职称,课题负责人的Email地址和电话。同时声明不涉及知识产权及保密问题。如发现一稿两用,本刊将发表该文重复发表的声明,并在2年内拒收第一作者的任[何来稿。 论著一]般不超过8 000字(包括参考文献、英文摘要、表和文内插图),每文可附文后插页图1面。欢迎投4 000字以内的短篇文章(包括中、英文摘要),结果与讨论合述,可附1面图。在中、英文作者姓名右上角,请用*表示课题负责人。“研究通讯”每篇不超过1 500字(不附插图、表、文献、关键词)。来稿可用英文撰稿(应附中文对照)。综述为约稿,不收自由投稿,可附不超过50条的文献(综述的文献不加文题)。附英文题目、[中图分类号。 来稿用5号字以倍行距排字。正文分前言、材料和方法、结果、结论4部分,各部分内用阿拉伯数字标明顺序和层次,层次最多不超过3级。标题应简明,尽量用中文。前言须说明研究目的、理论依据和国内外该研究的背景,总字数不超过300字。材料尽量融在方法中介绍,要写明名称、数量(符合统计学标准)。常用的方法、文献有记载者可引文献,有改进和创新者应写明改进的步骤。结果的数据要经统计学处理,不展开讨论,也不要引用文献。讨论应围绕结果展开,避免综述式叙述,讨论不插入图表。计量单位以1991年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共同发布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中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法定计量单位为准,并应注意新旧单位换算。量符号以斜体、拉丁或希腊字母表示,如m(质量)、t(时间)。单位符号以正体、拉丁或希腊字母表示,如kg(千克)、m(米)。图表中表示量和单位时,采用“量/单位”的标准化形式,如“t/h”(时间单位/小时)。 该刊实行课题负责人负责制,即退修、退稿、校样、样书、版面费通知、稿费及业务联系等均与课题负责人联系。有特殊例外者,应在投稿时说明联系人。论文刊登后获奖者,请将奖励证书复印件及时寄往编辑部。

你可以将你需要投的文章寄到地址北京市东单三条9号《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编辑部(邮政编码:100730)《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是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全国生物医学工程工作人才沟通学术思想、交流学术经验的园地。《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的报道有创造性的最新科研论文和研究简讯。包括学科有:人工器官和生物医用材料,生物效应,生物信息与控制;生物力学;生物医学仪器;中医工程;临床工程等。

在2008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吉林医学不是核心期刊。这些是医学核心期刊:(五)医药、卫生R 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表1、中华医学杂志 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3、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4、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学报)5、第二军医大学学报6、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7、 解放军医学杂志 8、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9、四川大学学报. 医学版 10、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1、复旦学报 医学版 12、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13、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14、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15、中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16、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17、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8、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广东医学20、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2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22、上海医学 23、郑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24、江苏医药 25、山东大学学报. 医学版 26、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7、实用医学杂志 28、山东医药 29、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30、重庆医学 31、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32、天津医药33、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34、江苏大学学报. 医学版 35、武汉大学学报. 医学版36、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37、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R1 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表1、中国公共卫生 2、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3、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4、卫生研究 5、营养学报 6、中华预防医学杂志7、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8、中华医院管理杂志9、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10、 中国职业医学 11、 环境与健康杂志12、中国卫生统计 13、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14、环境与职业医学15、国外医学. 卫生学分册 16、中国卫生经济 17、毒理学杂志18、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19、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现代预防医学21、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2、中国妇幼保健 23、中国学校卫生24、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5、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6、生殖与避孕 R2 中国医学类核心期刊表1、中草药 2、中国中药杂志 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4、中成药5、中药材 6、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7、中国针灸 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中药药理与临床 10、中华中医药杂志 11、针刺研究12、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13、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4、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5、辽宁中医杂志 16、时针国医国药 17、中医杂志 18、新中医19、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中国天然药物 R3 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表1、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中国病理生理杂志3、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4、 解剖学报 5、中国免疫学杂志6、免疫学杂志 7、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8、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9、生理学报 10、 解剖学杂志 1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2、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13、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14、生理科学进展 15、中华病理学杂志 16、神经解剖学杂志17、现代免疫学 18、病毒学报 19、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21、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改名为:国际免疫学杂志) 22、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3、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4、国外医学. 生物医学工程分册(改名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5、基础医学与临床R4 临床医学核心期刊表1、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3、中国临床康复(改名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4、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5、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6、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7、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8、临床检验杂志 9、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0、中华护理杂志 11、检验医学 12、中国急救医学13、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4、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15、中国全科医学16、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17、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18、中国输血杂志19、中国实验诊断学 20、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1、护士进修杂志 R5 内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1、中华内科杂志 2、中华血液学杂志 3、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4、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5、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6、中华肝脏病杂志7、中华消化杂志 8、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9、中华肾脏病杂志10、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11、中华糖尿病杂志(改名为:中国糖尿病杂志)12、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3、中华传染病杂志 14、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5、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6、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17、中国循环杂志18、高血压杂志(改名为:中华高血压杂志) 19、中国老年学杂志20、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1、中国内镜杂志 22、肠外与肠内营养23、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4、中华消化内镜杂志R6 外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1、中华外科杂志 2、中华骨科杂志 3、中华泌尿外科杂志4、中华创伤杂志 5、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6、中华实验外科杂志7、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8、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9、中华创伤杂志10、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11、中华烧伤杂志 12、中华麻醉学杂志13、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14、 中华手外科杂志 15、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6、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17、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18、中华器官移植杂志19、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1、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2、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3、临床麻醉学杂志 24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5、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6、中华男科学杂志R71 妇产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1、中华妇产科杂志 2、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3、实用妇产科杂志 4、现代妇产科进展 R72 儿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1、中华儿科杂志 2、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3、中国实用儿科杂志4、临床儿科杂志 5、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6、中国当代儿科杂志R73 肿瘤学类核心期刊表 1、中华肿瘤杂志 2、癌症 3、中国肿瘤临床 4、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5、肿瘤 6、肿瘤防治研究 7、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8、中国癌症杂志 9、实用肿瘤杂志R74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类核心期刊表 1、中华神经科杂志 2、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3、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4、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5、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6、中华神经科杂志7、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8、国外医学. 脑血管疾病分册(改名为: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9、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R75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类核心期刊表 1、中华皮肤科杂志 2、临床皮肤科杂志 3、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R76 耳鼻咽喉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1、中华耳鼻咽喉头颅外科杂志 2、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改名为:临床耳鼻咽喉头颅外科杂志) 3、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4、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R77 眼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1、中华眼科杂志 2、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3、中华眼底病杂志4、眼科研究 5、眼科新进展R78 口腔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1、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3、实用口腔医学杂志4、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5、口腔医学研究 R8 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表 1、中华放射学杂志 2、中华核医学杂志 3、临床放射学杂志4、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5、实用放射学杂志6、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7、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8、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9、放射学实践 10、介入放射学杂志R9 药学类核心期刊表 1、药学学报 2、中国药学杂志 3、中国医院药学杂志4、药物分析杂志 5、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6、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7、中国药理学通报 8、中国抗生素杂志 9、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0、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11、中国新药杂志12、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13、中国药房 14、中国现代应用药学15、华西药学杂志 16、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17、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1、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 3、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4、解剖学报 5、中国免疫学杂志 6、免疫学杂志 7、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8、

解剖学报投稿快嘛

《解剖学报》在2011版核心期刊(北大最新核心目录是2011版)要发文章加好友刊名: 解剖学报 Acta Anatomica Sinica主办: 中国解剖学会周期: 双月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0529-1356CN: 11-2228/R历史沿革:现用刊名:解剖学报创刊时间:1953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11)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2年计划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解剖学报是08中文核心,北京的。

1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是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办刊宗旨在于反映国内外该领域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本刊文字以中文为主,附英文文题及摘要,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刊载栏目: 论文:字数不超过8000字为宜。除正文外,包括中英文的文题、作者和单位、摘要及关键词(3~5个)。 研究简讯:字数不超过3000字为宜。报道具有原始性、创造性,但工作量不大或阶段性的成果。不需要英文摘要,但要附有中文摘要,中英文的文题、作者和单位及关键词(3~5个)。 综述:字数不超过6000字为宜。除正文外,包括中英文的文题、作者和单位、摘要及关键词(3~5个)。欲投稿者请将电子版发至编辑部邮箱预审。2 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 文稿应为作者创作的首发稿,务求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字准确,文字精炼。文责由作者自负。作者享有文稿的著作权。 投稿时请邮寄打印稿一份并附单位介绍信(证明无一稿多投、无泄密、作者署名无争议),再附另页,提供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真实姓名、联系地址和电话、E-mail,同时注明性别、学历、职称和工作单位等信息。投稿时需交纳审稿费100元(邮局汇款)。 论文采用通栏排版的格式, 倍行距。 获得基金资助的论文在首页脚注中注明基金类型及编号。 来稿需标明通讯作者,并在首页脚注中提供通讯作者的E-mail地址。 要求字迹清楚,图表清晰,文字精炼,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及其书写规则。外文需注明文种、大小写和正斜体。 论文摘要应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和结论。字数300字左右。英文摘要内容须与中文摘要一致。 文中作者单位的英文部分要求提供标准译名,作者姓名的英文部分采用汉语拼音。 论文插图应为清晰的激光照排图,图题需中英文标注;照片应具有高清晰度和适当地反差效果,照片题目需中英文标注。图和照片的尺寸要求规范化,双栏图和照片宽度以6~7cm为宜,不超过7cm;通栏图和照片宽度以13~14cm为宜,不超过15cm。同时应标明图和照片的确切位置。插图和照片图稿,请作者自留底稿。 论文中表一律采用三线表格式,并标明在文中的确切位置。表题需中英文标注。 名词、术语请用统一正规的学术语言,如系新的术语名词,应在译名后附外文原名。 文中引用他人文献,只择最主要的列入,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引用。文献按文中出现的先后为序编排,并在文中相应位置用方括号标出(参考文献格式附后)。3 对确定录用的文稿酌收版面费。依照《著作权法》,本刊可以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涉及内容的修改要征得作者同意。文稿刊登后,按篇致薄酬,并赠送当期期刊2册。本刊所支付稿酬已含纸版、网络版杂志。4 如来稿曾在学术会议上宣读或用其他文种发表过,请在投稿时说明。5 来稿和汇款交纳审稿费请寄:北京市东单三条9号《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编辑部(邮政编码:100730) 电话: E-mail:

解剖学报可以有2个通讯作者。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解剖学报注意,课题负责人的E-mail地址和电话(通讯作者最多2人),同时声明不涉及知识产权及保密问题。

解剖学报最新稿约

参考文献可以输入百度学术(中文和外文文献)或者谷歌学术(外文文献)检索,能检索出该参考文献的相关信息,文献的DOI和文献的来源等信息。用DOI可以试试从scihub中获取原文,也可以直接去文献来源就是收录该文献的数据库中获取原文。

什么是权威期刊? 权威期刊没有固定的标准,不同的、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要求,但制定标准都有一个大致的原则,如国家权威学术期刊的原则是:

《解剖学报》在2011版核心期刊(北大最新核心目录是2011版)要发文章加好友刊名: 解剖学报 Acta Anatomica Sinica主办: 中国解剖学会周期: 双月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0529-1356CN: 11-2228/R历史沿革:现用刊名:解剖学报创刊时间:1953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11)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2年计划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怎么查参考文献的出处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资源爆炸、信息污染、信息安全等诸多问题随之汹涌而来,面对海量的数据源和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在搜索、下载论文的过程中,你是否遇见过找不到相关网页、误入恶意网站、只能看到论文摘要而无法获取全文、查询过程浪费大量时间等等困扰?而作为一名作者,自己的科研成果被广泛地传播、引用,不仅可以为学术界做出巨大贡献,对作者本人而言也无疑是最有吸引力和成就感的事。然而在传统出版模式中,作者科研成果的传播却存在着发表为电子版的周期长、作者几乎不参与自身科研成果的传播过程、更不知道自己科研成果被引用和反馈情况等。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信息一对一传递过程中的衰减造成的,例如网络链接失效等。当我们有了DOI,如此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DOI——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数字对象标识符),出版物被赋予的DOI号是唯一固定的。学术信息资源加上了DOI,就如同贴上了条形码一样,永远指向最有效的链接,无论在互联网的哪里都有迹可寻。为推进中文DOI的发展,2007年初,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万方数据公司联合申请,成为DOI的唯一中文注册机构,从而将DOI引入中国。就医学领域而言,万方医学网收录的中文期刊论文的参考文献也已通过DOI成功链接到国外近500余家医学出版机构近500余家的400万条数据。DOI在我们的文献检索过程中究竟是如何帮助我们的呢?以下内容包括:一、“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兄弟相见;二、从“二次文献”找到其“全文资源”的本尊;三、从“参考文献”追踪其“全文资源”欢迎各位网友查看,喜欢的话请给予评分,以后还有好东西上传免费共享![hide]一、“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兄弟相见如果读者在纸质期刊上,看到一篇文章,可以通过DOI到互联网上通过多种途径去检索从而直接得到获取该文章电子版的地址。包括直接在google和百度等搜索引擎上进行搜索,或者在万方医学网上搜索;还可以使用DOI解析器,直接输入DOI进行解析;二、从“二次文献”找到其“全文资源”的本尊基于DOI系统的解析机制又能保证从二次文献到全文的有效指引,使得读者既可以有更多的途径来获取二次文献,又可以准确获得链接全文资源的地址。例如在Elsevier公司的文摘引文数据库Scopus,检索到《解剖学报》的一篇文章,Scopus只收录该文章的二次文献,点击获取全文按钮,通过DOI的后台解析,可以直接链接到《解剖学报》全文独家合作的万方医学网获取该文章全文地址。三、从“参考文献”追踪其“全文资源”万方医学网收录了1000多种生物医学中文期刊,基于DOI解析链接服务,为这1000多种生物医学中文期刊的文后参考文献提供了与其全文的直接链接。读者点击参考文献就可以直接链接到全球1500多家中外文出版机构的电子版全文地址,保证了读者对学术研究历程的有效追踪:有关专家指出,知识链接经历了从封闭系统到开放系统转移的发展历程:单个出版商的封闭系统,到出版商之间的一对一协议系统,再到多个出版商之间的协议系统,直到以开放链接为基础的全开放系统。而万方医学网正是立足于医学领域,基于DOI的解析与链接服务,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医学知识链接全开放系统。万方医学网通过DOI的引入,逐步实现了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的链接、二次文献与全文资源的链接、参考文献题录与其全文的链接、中西文数字资源的链接,从而真正达到仅仅利用万方医学网这样一个平台,便可建立与国际数据库医学知识资源链接的目的。于是对作者而言, 这样一个平台的建立,通过纸质资源的电子化、二次引用、参考文献链接等方式,大大增加了自己成果的曝光度,既能更广泛地传播自己的学术成果,又能保证自己学术成果的唯一标识永久被获取。万方医学网愿意继续努力推进中文DOI的发展,为广大读者提供稳定、可靠的检索平台而继续努力!

  • 索引序列
  • 解剖学报审稿费
  • 解剖学报稿费
  • 解剖学报投稿版面费
  • 解剖学报投稿快嘛
  • 解剖学报最新稿约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