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电视新闻娱乐化毕业论文

电视新闻娱乐化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电视新闻娱乐化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一般离不开“三步曲”——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题报告是开题者对论文主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方面。下面给你详细的内容: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 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开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亦可采用"德尔菲法"评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综合评议的意见,确定是否批准这一选题。开题报告的内容大致如下:课题名称、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报名提纲。报名提纲包括: (1)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有关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2)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各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进行试验性研究); (3)大致的进度安排; (4)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 (5)尚需增添的主要设备和仪器(用途、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等); (6)经费概算; (7)预期研究结果; (8)承担单位和主要协作单位、及人员分工等。

1、文艺学美学方法论视角下的电视新闻节目研究2、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冲击及影响3、民生新闻报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4、浅谈中美新闻教育的源流关系--以“密苏里模式”对中国新闻教育的影响为例5、“互联网+”时代新闻档案管理与创新6、勇于担当 坚持创新--浅谈市县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创新7、小议电视新闻制作的逻辑结构8、从两张新闻图片的热转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9、浅谈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情绪管理素质10、如何把好手机报新闻的采写关11、新闻采访写作课教学改革初探12、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13、网络时代新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4、新闻真实性受到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影响略论15、农村广播新闻节目的采编概论以上新闻学的毕业论文题目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提供一些新闻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供参考。1、新闻真实与新闻本性2、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发布会看新闻传播的审美化3、无产阶级党报的优良传统4、新闻特写研究5、深度报道研究6、新闻叙事研究7、网络新闻研究8、电视声画面研究 9、电视艺术研究10、电视诗歌散文创作研究11、“超级女生”的广告效应研究12、试论新闻语言的修辞技巧13、试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素质14、试析谈话节目的语言特点15、试论媒体语言的“雅”与“俗”16、电视新闻语言研究17、电视广告语言研究18、记者的修养19、论都市报的舆论监督作用20、论报纸的新闻策划21、论都市报的发展趋势22、新闻评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23、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24、媒体报道的大学生形象分析25、网络“暴力”初探26、重大新闻事件的新闻摄影27、浅析电视“选秀”节目28、论网络环境下受众的分化与“博客”网站的兴起29、论“受众意识”在新闻采编业务中的体现30、论“民生新闻”报道中“煽情”的艺术31、论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应对之策32、论公益性新闻策划33、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34、主持人的形象塑造35、当代网络言论文风浅析36、真人秀节目形态特征面面观37、电视体育新闻现场报道研究 38、当代中国奥运新闻传播的主要话语问题39、电视讲坛节目的传播学审视40、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关系41、论新闻报道失实42、人物访谈成功因素探析43、舆论引导和新闻报道的关系44、新闻标题的信息含量及审美特征45、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46、从“选秀节目”看电视竞争性复制策略47、报纸要强化品牌意识48、媒体在“华南虎照片事件”中的角色意识49、名牌电视栏目的品牌维护50、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新闻报道51、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困境与出路52、电视体育节目的人文精神53、传播学层面的思考:《超级女生》热播解析及反思54、从“芙蓉姐姐”现象看网络传播效果55、现代电视传媒的品牌策略56、 谈谈互联网媒体时代的新闻的时效性57、 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新闻真实58、 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59、 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60、 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61、 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62、 浅谈新闻导语写作63、 重视新闻背景的交待64、 消息中的现场描写65、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66、短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主角67、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68、论报纸的组合报道69、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70、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71、关于"弱势群体"报道的多元思考72、报纸品牌个性塑造73、短评的特点和写作74、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75、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76、编辑思想与报纸版面77、编辑的自身建设和修养78、谈谈稿件修改的基本功79、版面的语言与受众心理80、地方企业报的发展趋势81、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82、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83、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84、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85、电视记者的创作思维 86、论后网络时代新闻舆论引导的偏差87、广播电视报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趋势 88、论人文关怀在我国当代经济新闻报道中的体现 89、新时期新闻文体改革研究 90、博客:传统的颠覆还是传统的延续?--从传播学意义上看博客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91、网络言论的传播与管理92、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93、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能力培养94、因特网与现代传媒格局95、论因特网的传播特点96、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之我见97、互联网对现代汉语实用性的冲击98、互联网媒体时代的网络语言的特点初探99、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负面影响100、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正面影响101、网络媒体公信力的构建102、论广告策划在广告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103、 广告创意理论研究104、 广告诉求理论研究105、 广告对消费观念的影响106、 和谐与冲突——广告传播中的社会问题研究107、 论广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108、 论违法广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109、 论我国广告法规的体系与监管模式110、 我国广告业发展趋势111、 从创意视角分析中国广告与世界广告的差距112、 优秀广告作品的创意给我们带来的启示113、 如何看待名人广告114、 论房产广告的文化诉求115、 报刊广告文案创作116、 中国儿童广告的发展趋势117、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118、 网络广告受众的消费心理分析119、 试论广告创意技巧120、 试论广告写作的方法与技巧121、突发公共事件与媒体报道122、《百家讲坛》——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嬗变123、从《艺术人生》看人生的艺术124、试论电视剧的叙事策略——从韩剧的细节设置分析125、试论电视公益广告的人文视角126、关于电视直播节目中“出错”现象的思考127、论民生新闻中的“新闻平衡”128、探析《百家讲坛》兴起原因及启示129、谈《鲁豫有约》与《艺术人生》的异同及启示130、民生新闻的公信力考证131、论新闻访谈的原生态132、从《奋斗》看中国青春偶像剧的新形式133、一个“纸包子” 引起的思考-------试论中国电视新闻的行为规范与职业道德134、浅析民生新闻在现代化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135、《新闻调查》中的采访技巧

浅谈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我国新闻娱乐化的现状

就我国而言,因为媒介所有制的本质区别,使我国媒介在运营模式、理念和操作方法上都明显区别于西方纯商业性的媒介,我国的媒介始终坚持上层建筑和信息产业的双重属性的认定,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轮并进,并始终强调媒介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人民服务,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严肃和高质量的媒介产品始终占领着我国媒介产品的主阵地(包括新闻报道)。 但是为了更好的贴近观众且迎合市场,上世纪90年代,硬性新闻开始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软化”,尝试新闻娱乐化。

(一)湖南台《晚间新闻》改版开创新闻娱乐化先河

栏目以个性求生存,新闻也要追求个性。《晚间新闻》是湖南电视台的一块老招牌,挂牌于1983年,自1998年改版以来,一直在做新闻探索,在新闻内容和电视形式上进行了突破。它在内容上放下了架子,从和普通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入手,强调新闻故事化、情节化和细节化;在语言上打破“八股腔”,将“播新闻”改为“说新闻”,是典型的非正统模式。它因此成了新闻类的一道名牌,让人接受了“新闻原来也是可以这样报道的”。

《晚间新闻》的导向侧重在弘扬真善美,鞭斥假恶丑,特别是在重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非常有力,对促进精神文明善莫大焉。 作为一个品格健康的新兴类新闻节目,学术界因为它的出现,掀起了一阵讨论与学习的热潮,据湖南卫视称,除了接收不到湖南台的香港和台湾之外,湖南台收到了来自全国各个省的观众的热情来信,一时之间,湖南卫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全国说新闻之先河,《晚间新闻》将“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服务性”最后通过一个“可看性”得以释放,让人喜闻乐见。我认为,湖南卫视的改革在新闻娱乐化进程中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它给后来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努力的方向。

(二)严肃新闻比例下降,新闻娱乐化趋势日益显著

随着湖南台《晚间新闻》的成功改版,严肃的新闻类节目开始试探娱乐手法包装,娱乐化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比例逐渐加大。中央电视台2套经济频道也开始效仿,在深夜开播《今晚》,前半段说新闻,后半段访谈。《今晚》主要是对资讯进行重新结构和独特解读,重点突出对大众的服务性,这样的节目一经推出,就同湖南台一样,收到了观众热烈的好评,也就促使其他新闻节目中或多或少地借鉴其中的制作手段。

还是央视2套经济频道,早上的新闻栏目《第一时间》,用了三分之一时间播放各种娱乐趣闻类新闻,不再一味的播出严肃新闻,而且两名主持人也以聊天的形式进行播报。放眼全国各大电视台,也迅速推出各种新栏目,如:北京电视台的《七日》,秦皇岛电视台的《今日报道》,等,新闻娱乐化被越来越多的媒介认可、采用。

(三)新闻娱乐化呈现出“亲民化”特征

普京是俄罗斯的总统,对于一个政界要人来说,相关他的信息应该是严肃的,而我们在俄罗斯的新闻中看到了一篇题为《普京专机,马桶价值万美元》的报道:“俄罗斯总理普京是世界上乘坐飞机时间最长、飞行距离最远的国家领导人。他共有6架专机,其中的新专机伊尔-96-300价值昂贵,仅供普京使用的马桶就价值万美元。” 有心人不难发现,这种低姿态,高趣味的新闻在我国的新闻媒体中也悄然兴起,他们不约而同的都喊出了“亲民”的口号。我想带大家来看两则作为中国媒体权威的央视近两天播报的新闻。[FS:PAGE]首先是在5月26日中央一套《新闻联播》播出的一则关于小朋友和《安徒生》童话的新闻,报道称:“今年“六一”,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联手国内六家院团共同推出大型儿童剧《安徒生》,这也是北京儿艺联合兄弟院团对儿童剧资源整合的有益尝试。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美人鱼”等一个个神奇的童话形象,将在北京儿艺、济南儿艺、辽宁儿艺、西安儿艺、广西话剧团和广西木偶剧团的共同演绎下在北京5个剧场同时献给小朋友。为了让小观众对安徒生的人生经历有直观感受,在上演儿童剧《安徒生》的5座剧场还同时展出安徒生真迹和物品。”另一条新闻是中央台5月27日播出,题为“高温天气席卷华北地区,天安门广场发高烧”,该报道用新闻时间为民众分析了近期天气情况,并且运用一只可爱的大熊猫“桃桃”的避暑作为结尾:在山东济南,当高温袭来,人们在自己避暑的同时不忘动物园里动物们的“安居”。在最高气温达到摄氏度的26日,济南动物园及时为动物采取喷淋冲凉、放冰块等防暑降温措施。而34岁高龄的大熊猫“桃桃”则被安排住进了放有冰块儿的居室中。从这些权威新闻机构的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出,连一直板着面孔的央视新闻频道都打出“民生新闻”这一亮点,新闻娱乐化中“亲民化”的特征绝对是显而易见的。

二、新闻娱乐化的“利”

(一) 新闻娱乐化对受众的适应性

受众是传播活动的最终完成者,是新闻文化的主体,受众的心理需求客观上左右着新闻的走向。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受众需求必然是决定新闻选择的中坚力量。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电视和电脑正在代替印刷机,印刷文化正在成为一种绝唱,图书所造就的“阐释年代”正在成为过去,文化的严谨正让位于快速,思想性和深刻性正让位于娱乐和快感 。

实际上,我国自古以来就习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机制,媒体的教育、宣传功能得到扩大,娱乐功能却一直受到压抑,不可否认,在传媒的众多功能中,娱乐也应该非常重要。尤其是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轨的历史转型时期,人们在价值体系的断裂期,内心常会感到失落抑郁,他们需要一种宣泄的途径来释放压力,调整情绪。试想,在结束了一天的辛苦工作之后,谁还希望继续伴随着政治味浓厚的信息来消磨休息的时间?那些不具备娱乐消遣功能的新闻信息带给受众的常常不是“快乐”,而是要求他们开动脑筋,去分析去思考深刻的社会问题,大多数人都有惰性心理,在8小时工作之外,他们希望不再用脑,就能轻松获得信息与消遣。遵循着“受众需要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的宗旨,我们的传媒界从最初争论的焦点 “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到现在关心的是“观众想听什么?他们想看什么样的节目”。在这样的需求下,新闻娱乐化犹如一阵春风,一夜之间遍地开花,吹进了大小电视台以及百姓的心坎里,严肃的主流媒介的信息产品为了争夺观众,也向它抛出了橄榄枝。以中央电视台为例,一向只关注国家大事及政要活动的新闻节目逐渐深入群众,留意起了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不仅是世界各地的民风民俗开始在央视各档新闻节目中有了一席之地,就连动物园或野外各种飞禽走兽也有机会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小小荧屏开始有了更多的生命和色彩。

(二)新闻娱乐化对市场的适应性

作为文化现象,新闻娱乐化在根本上说,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开放和人性解放的反映,文化生产发展竞争的激烈,很容易使文化市场趋向娱乐。现代化,特别是电子工业的发展,为娱乐化提供了空前新奇的手段,社会安定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文艺求变的自身规律,都是娱乐化发展的适宜环境。中国的新闻业自走上市场经济的轨道后,传统新闻事业体制下的新闻受众转眼间变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闻消费者,很多媒体也从以前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向市场要钱,发行量和收视率决定着媒体的存亡,想要有利润就要有好的产品,适当的迎合观众的需求不失为明智之举,从最初的纯娱乐化休闲内容的大幅度上升,到后来的把距离娱乐性最远的新闻都拉向娱乐化,这是媒介市场化的必经之路。从另一方面来看,媒体的利益还与广告、企业投资息息相关,广告商手握媒体的经济命脉,它是否投资这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是不是有观众群,能不能吸引观众,这关系到他的投资能否收到最大的回报,

无可否认,在某种程度上,娱乐化的做法至少从经济效益上给媒体带来了不少甜头。以前面的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为例,正是新闻娱乐化使一档本来平白无奇、默默无闻的普通新闻类节目,变腐朽为神奇,一跃高居全国收视率前列,迅速拥有大量的观众群,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新闻娱乐化的“弊”

任何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新闻娱乐化进程也不例外。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摸索前行阶段的缺乏经验和缺少引导,肯定会产生一些弊端,这是无法避免的。

(一) 新闻娱乐化滋生了一些“糜烂”的产品

“道德没有了,审美没有了,剩下的只有与大脑相脱离的感官和肉身上。感官与大脑脱离,全部活动就变成对视听觉的刺激,以及各种变着花样的刺激。”

这句话真实的反映了现阶段某些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职业道德的媒介,为了迎合部分读者的低级趣味,所创造的新闻产品的庸俗。文化被“娱乐化”了,而“娱乐”又被“商业化”了,消费主义甚行,观众的低品位、低格调的接受标准为低俗化提供了现实基础;广告商的插手和电视台的商业操作、赢利心理是庸俗化的一个原因。唯收视率,唯广告效益的逻辑,一味地迎合大众以满足人性中隐秘的体验刺激和快感的欲望,对物质的狂热贪恋、对他人的偷窥欲望等阴暗心理,实际上将传播真、善、美的正面报道,变成了张扬“恶”的载体。在这样追求娱乐化的同时,电视新闻必然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庸俗化,也就导致许多媒体打着劝人向善的旗号,利用观众的猎奇心理而展示社会丑恶现象,只是在结尾时象征性加入评论,请观众引以为鉴,以儆效尤,实际上,受众记住的只是媒体展示出来丑恶现象,满足了自身的猎奇心理。

我手头有一篇报道,说明了低俗化的另一个原因,它讲述的是为了得到一则新闻的第一手资料,我们的新闻工作者的丑态。这篇报道的.作者是一名记者,他被派到深圳去采访报道某演唱会,但是在下了飞机之后收到信息“陈晓旭在深圳往生”,于是他就主动跟编辑部要求自己来跑这条新闻。作为邀请他来深圳报道演唱会的主办方很生气,因为他们邀请来的记者基本上全改去跑陈晓旭逝世的新闻了,这也不知道到底是该说这些记者敬业还是不敬业。更让人无奈的举动还在后面,那天下午,记者们都呆在念佛堂,那里的大门是关着的,敲门是没有用的,本来笔者以为耐心等待会有结果,但混乱之下竟然有个记者报警说,念佛堂有人死亡,希望警方能强行进入,让记者们捡个便宜。幸好深圳警察相当职业,他们解释,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屋内发生谋杀案,他们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闯入民宅,还请记者们不要打扰逝者亡灵。笔者正要为警察的敬业感叹的时候,居然还有记者追问:这里面应该有问题,你们可以闯入啊。笔者在这里感慨,“往往出了大新闻的时候,人性的复杂和丑恶总能暴露出来。”我由此想起几年前有记者化装成护士拍傅彪遗体,这次是记者想借警方力量强行进入民宅,这种行为实在太过分了,为了得到新闻而不择手段,记者的底线在哪里?在新闻娱乐化大潮下,为了抢那些能吸引受众、有巨大经济利益的新闻,部分记者使用如此下三滥的手段,实在是有损新闻工作者的形象。那么如此素质的新闻工作者为了新闻娱乐化所带来的利益而生产出来的新闻,可能有比较高的格调吗?

(二)新闻娱乐化造就了一批“迷途”的受众

无可否认,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依赖媒体,在媒体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和空间的同时,也让我们丧失了自主的思维与行为自由,习惯于接受媒体提供的信息,满足于传媒牵引下自我营造出的五彩缤纷而又子虚乌有的梦幻世界,“这些娱乐消遣作充斥了整个社会过程……享乐意味着全身心的放松,头脑中什么也不思考,忘记了一切痛苦和忧伤。” 渐渐的,我们把媒体提供的内容误当作客观的现实,在媒体提供的信息指导下思想、行动,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如果大众媒体里充满了娱乐,尤其是原本应该严肃的新闻节目里也重视娱乐功能,无形中让观众陷入这种愉快的气氛中不能自拔,对社会麻木,进而产生逃避问题的心态。人们突然发现身边已经没有一样值得珍视的东西,任何物品、事件乃至精神都可以拿来娱乐,在经历了一次次娱乐化的旅程之后,人们并没有发现多少有意义的事件,自己的心性也追随着娱乐化的大潮而渐渐游离出原本的位置。[FS:PAGE]

有学者认为,一些媒体不断推出娱乐化新闻节目,从而使大众在不用动脑筋的乐与笑中,放松或放弃了理性判断和世界观重建的意愿,放逐了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对人生真善美的价值判断,这是有害无益的,“在当今人性的自由被物质的欲望普遍统治的状态下,以本能的满足来追求浅薄的快乐,以人性的奢侈、安逸和麻木取代人的真正自由,这种状态并非人的解放,它只能使个体进入新的异化过程。”

所以,新闻过度的娱乐化会导致民族文化传播途径的狭隘,让百姓沉浸在歌舞升平的庸碌状态中,不思考,缺文化,慢慢的丧失辨别力,从而削弱了对自身和社会的批判精神,这是很可怕的,试问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还有多少人会去注重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及社会高尚价值观念的塑造?

(三)新闻娱乐化影响了一群“迷惑”的孩子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在这个年龄段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古有“孟母三迁”,就充分的说明了“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之大。严肃类新闻作为权威性的代表,其一言一行会左右青少年思想的健康成长以及对是非善恶的分辨能力。

在对于青少年没有限制的新闻类节目中,新闻媒体若只遵从“一切为了娱乐”的信条则将使媒体忘记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关注、追求和制造单纯娱乐效应的同时丧失本应发挥的道德教育的功能。

一些娱乐化新闻节目会向青少年传达错误的、与学校、家庭等教育的内容发生冲突的信息和观念,从而阻碍青少年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本来很严肃的问题,比名人绯闻、暴力事件,被主持人“戏说”、夸大、反复强调,再加上在画面上为了追求刺激、吸引眼球而采用的未经处理的血腥镜头,这都会给孩子们造成心理阴影和误导,他们会问:“这样的做法到底对不对?”若他们的疑问得不到很好的解释,学校教育中所强调的某些道德原则、道德观念便会在他们的心中发生动摇,甚至一些意志不够坚定,尚且不能独立分辨是非的孩子会在不自觉中模仿电视上错误的行为方式,进而在真实生活中实施某些不当行为。所以,过度娱乐化的新闻讯息在传播过程中不但不会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更会在青少年受众心理不设防的情况下逐步消解常规教育所取得的教育成果。

四、对策

对于新闻娱乐化现象,目前业内的态度大致分为两个派别。“理论派”的学究们大多数极力反对,认为新闻娱乐化损害了严肃类新闻节目的权威和公众形象,长此下去势必会造成新闻节目的全线决堤;但战斗在新闻界一线的“实践派”工作者们的看法却恰恰相反,他们对新闻娱乐化十分追捧,认为它形式新颖,贴近大众,并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都很看好它今后的发展。

我认为,就像任何登上社会现实舞台上各种现象一样,新闻娱乐化的出现自然有其合理之处,它是大众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既源于我们人类思维的创造,那么我们就一定可以找出最好的途径和方法来约束和引导它的正常发展,从而使媒体真正的走向大众,同时为媒体在市场竞争中继续前行提供可靠的保障。我国新闻界于1997年1月公布了经修订后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要求新闻工作者自觉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在新闻报道中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造成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传播活动“不得宣扬色情、凶杀、暴力、愚昧、迷信及其他格调低劣、有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内容。” 基于政策,我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重视培养新闻人健康的品格

媒体的格调与导向息息相关,面对媒体市场的激烈竞争,“贴近市民、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大众化路线是必然选择,而大众化并不代表着低俗,无数事实已经表明,靠降低格调吸引读者无异于自砸饭碗,必将行之不远。只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保持健康向上的格调,才是提高媒体公信力的有效方式。新闻人作为新闻产品的创造者,其自身的品格就变得至关重要,在这个问题上,我想以 “2006感动中国”中的一个河南都市报女记者曹爱文为例,她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她在遭遇新闻的时候,将人性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上,毅然放弃了第一时间做报道,而是亲自给溺水女童做人工呼吸,积极的去拯救一个生命。她被大家亲切的称为“最美丽的女记者”,她的这种行为,为广大新闻工作者们树立了“先做人,后做事”的榜样,如果我们每个新闻工作者都有这种“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的思想,那么“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健康的品格”将不是一句只停留在口头上的空话。[FS:PAGE]

(二)新闻媒体对青少年应承担一定的道德教育的责任

媒体有着自己必须承担的道德教育的义务和必须发挥的道德教育的功能。“电视文化有它的两重性,它既能育人向上,又能诱人堕落;它既可以使你兴奋,又可以对你麻醉。所以电视不仅需要有精彩健康的画面,而且还需要向社会负责,尤其要对青少年学生们的成长负责。”

电视作为一种媒体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并不因为其面临商业化、娱乐化的压力而被抛弃。对于广大电视传播的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媒体若丧失对其进行正确、健康的道德引导,就必然招致大众的批判。

新闻娱乐化研究论文

毕业论文一般离不开“三步曲”——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题报告是开题者对论文主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方面。下面给你详细的内容: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 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开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亦可采用"德尔菲法"评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综合评议的意见,确定是否批准这一选题。开题报告的内容大致如下:课题名称、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报名提纲。报名提纲包括: (1)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有关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2)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各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进行试验性研究); (3)大致的进度安排; (4)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 (5)尚需增添的主要设备和仪器(用途、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等); (6)经费概算; (7)预期研究结果; (8)承担单位和主要协作单位、及人员分工等。

新闻娱乐化成为当今大众传播活动中的普遍现象。新闻娱乐化的表现: 一、娱乐性节目比例大量增加,严肃新闻节目比例下降。 二、新闻娱乐化除了在内容上倾向于软新闻或尽量使严肃新闻软化,在表达方式上还表现为,强调故事性、人情味,强化新闻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的道路。三、新闻和娱乐互相渗透,新闻和娱乐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新闻娱乐化的成因:一、新闻的功能有许多,报道事实、提供事实是主要的功能,但娱乐也是一项重要的功能。在大众传播时代,娱乐功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二、新闻娱乐化可以看作是媒介适应市场的行为方式,甚至有的媒体还将娱乐化作为拯救媒体的良药。;三、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新闻娱乐化充分考虑了受众的心理需求, 传者中心的传播机制逐渐被受者中心的传播机制代替,新闻娱乐化就是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的产物。 新闻娱乐化的负面影响: 一、培养了受众的顺从心理,削弱了他们的辨别力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二、过度的新闻娱乐化会导致媒介放弃其社会责任。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对于娱乐化的追求必然要导致庸俗化的倾

浅谈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新闻娱乐化的利与弊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我国新闻娱乐化的现状

就我国而言,因为媒介所有制的本质区别,使我国媒介在运营模式、理念和操作方法上都明显区别于西方纯商业性的媒介,我国的媒介始终坚持上层建筑和信息产业的双重属性的认定,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轮并进,并始终强调媒介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人民服务,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严肃和高质量的媒介产品始终占领着我国媒介产品的主阵地(包括新闻报道)。 但是为了更好的贴近观众且迎合市场,上世纪90年代,硬性新闻开始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软化”,尝试新闻娱乐化。

(一)湖南台《晚间新闻》改版开创新闻娱乐化先河

栏目以个性求生存,新闻也要追求个性。《晚间新闻》是湖南电视台的一块老招牌,挂牌于1983年,自1998年改版以来,一直在做新闻探索,在新闻内容和电视形式上进行了突破。它在内容上放下了架子,从和普通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入手,强调新闻故事化、情节化和细节化;在语言上打破“八股腔”,将“播新闻”改为“说新闻”,是典型的非正统模式。它因此成了新闻类的一道名牌,让人接受了“新闻原来也是可以这样报道的”。

《晚间新闻》的导向侧重在弘扬真善美,鞭斥假恶丑,特别是在重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非常有力,对促进精神文明善莫大焉。 作为一个品格健康的新兴类新闻节目,学术界因为它的出现,掀起了一阵讨论与学习的热潮,据湖南卫视称,除了接收不到湖南台的香港和台湾之外,湖南台收到了来自全国各个省的观众的热情来信,一时之间,湖南卫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全国说新闻之先河,《晚间新闻》将“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服务性”最后通过一个“可看性”得以释放,让人喜闻乐见。我认为,湖南卫视的改革在新闻娱乐化进程中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它给后来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努力的方向。

(二)严肃新闻比例下降,新闻娱乐化趋势日益显著

随着湖南台《晚间新闻》的成功改版,严肃的新闻类节目开始试探娱乐手法包装,娱乐化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比例逐渐加大。中央电视台2套经济频道也开始效仿,在深夜开播《今晚》,前半段说新闻,后半段访谈。《今晚》主要是对资讯进行重新结构和独特解读,重点突出对大众的服务性,这样的节目一经推出,就同湖南台一样,收到了观众热烈的好评,也就促使其他新闻节目中或多或少地借鉴其中的制作手段。

还是央视2套经济频道,早上的新闻栏目《第一时间》,用了三分之一时间播放各种娱乐趣闻类新闻,不再一味的播出严肃新闻,而且两名主持人也以聊天的形式进行播报。放眼全国各大电视台,也迅速推出各种新栏目,如:北京电视台的《七日》,秦皇岛电视台的《今日报道》,等,新闻娱乐化被越来越多的媒介认可、采用。

(三)新闻娱乐化呈现出“亲民化”特征

普京是俄罗斯的总统,对于一个政界要人来说,相关他的信息应该是严肃的,而我们在俄罗斯的新闻中看到了一篇题为《普京专机,马桶价值万美元》的报道:“俄罗斯总理普京是世界上乘坐飞机时间最长、飞行距离最远的国家领导人。他共有6架专机,其中的新专机伊尔-96-300价值昂贵,仅供普京使用的马桶就价值万美元。” 有心人不难发现,这种低姿态,高趣味的新闻在我国的新闻媒体中也悄然兴起,他们不约而同的都喊出了“亲民”的口号。我想带大家来看两则作为中国媒体权威的央视近两天播报的新闻。[FS:PAGE]首先是在5月26日中央一套《新闻联播》播出的一则关于小朋友和《安徒生》童话的新闻,报道称:“今年“六一”,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联手国内六家院团共同推出大型儿童剧《安徒生》,这也是北京儿艺联合兄弟院团对儿童剧资源整合的有益尝试。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美人鱼”等一个个神奇的童话形象,将在北京儿艺、济南儿艺、辽宁儿艺、西安儿艺、广西话剧团和广西木偶剧团的共同演绎下在北京5个剧场同时献给小朋友。为了让小观众对安徒生的人生经历有直观感受,在上演儿童剧《安徒生》的5座剧场还同时展出安徒生真迹和物品。”另一条新闻是中央台5月27日播出,题为“高温天气席卷华北地区,天安门广场发高烧”,该报道用新闻时间为民众分析了近期天气情况,并且运用一只可爱的大熊猫“桃桃”的避暑作为结尾:在山东济南,当高温袭来,人们在自己避暑的同时不忘动物园里动物们的“安居”。在最高气温达到摄氏度的26日,济南动物园及时为动物采取喷淋冲凉、放冰块等防暑降温措施。而34岁高龄的大熊猫“桃桃”则被安排住进了放有冰块儿的居室中。从这些权威新闻机构的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出,连一直板着面孔的央视新闻频道都打出“民生新闻”这一亮点,新闻娱乐化中“亲民化”的特征绝对是显而易见的。

二、新闻娱乐化的“利”

(一) 新闻娱乐化对受众的适应性

受众是传播活动的最终完成者,是新闻文化的主体,受众的心理需求客观上左右着新闻的走向。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受众需求必然是决定新闻选择的中坚力量。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电视和电脑正在代替印刷机,印刷文化正在成为一种绝唱,图书所造就的“阐释年代”正在成为过去,文化的严谨正让位于快速,思想性和深刻性正让位于娱乐和快感 。

实际上,我国自古以来就习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机制,媒体的教育、宣传功能得到扩大,娱乐功能却一直受到压抑,不可否认,在传媒的众多功能中,娱乐也应该非常重要。尤其是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轨的历史转型时期,人们在价值体系的断裂期,内心常会感到失落抑郁,他们需要一种宣泄的途径来释放压力,调整情绪。试想,在结束了一天的辛苦工作之后,谁还希望继续伴随着政治味浓厚的信息来消磨休息的时间?那些不具备娱乐消遣功能的新闻信息带给受众的常常不是“快乐”,而是要求他们开动脑筋,去分析去思考深刻的社会问题,大多数人都有惰性心理,在8小时工作之外,他们希望不再用脑,就能轻松获得信息与消遣。遵循着“受众需要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的宗旨,我们的传媒界从最初争论的焦点 “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到现在关心的是“观众想听什么?他们想看什么样的节目”。在这样的需求下,新闻娱乐化犹如一阵春风,一夜之间遍地开花,吹进了大小电视台以及百姓的心坎里,严肃的主流媒介的信息产品为了争夺观众,也向它抛出了橄榄枝。以中央电视台为例,一向只关注国家大事及政要活动的新闻节目逐渐深入群众,留意起了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不仅是世界各地的民风民俗开始在央视各档新闻节目中有了一席之地,就连动物园或野外各种飞禽走兽也有机会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小小荧屏开始有了更多的生命和色彩。

(二)新闻娱乐化对市场的适应性

作为文化现象,新闻娱乐化在根本上说,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开放和人性解放的反映,文化生产发展竞争的激烈,很容易使文化市场趋向娱乐。现代化,特别是电子工业的发展,为娱乐化提供了空前新奇的手段,社会安定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文艺求变的自身规律,都是娱乐化发展的适宜环境。中国的新闻业自走上市场经济的轨道后,传统新闻事业体制下的新闻受众转眼间变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闻消费者,很多媒体也从以前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向市场要钱,发行量和收视率决定着媒体的存亡,想要有利润就要有好的产品,适当的迎合观众的需求不失为明智之举,从最初的纯娱乐化休闲内容的大幅度上升,到后来的把距离娱乐性最远的新闻都拉向娱乐化,这是媒介市场化的必经之路。从另一方面来看,媒体的利益还与广告、企业投资息息相关,广告商手握媒体的经济命脉,它是否投资这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是不是有观众群,能不能吸引观众,这关系到他的投资能否收到最大的回报,

无可否认,在某种程度上,娱乐化的做法至少从经济效益上给媒体带来了不少甜头。以前面的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为例,正是新闻娱乐化使一档本来平白无奇、默默无闻的普通新闻类节目,变腐朽为神奇,一跃高居全国收视率前列,迅速拥有大量的观众群,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新闻娱乐化的“弊”

任何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新闻娱乐化进程也不例外。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摸索前行阶段的缺乏经验和缺少引导,肯定会产生一些弊端,这是无法避免的。

(一) 新闻娱乐化滋生了一些“糜烂”的产品

“道德没有了,审美没有了,剩下的只有与大脑相脱离的感官和肉身上。感官与大脑脱离,全部活动就变成对视听觉的刺激,以及各种变着花样的刺激。”

这句话真实的反映了现阶段某些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职业道德的媒介,为了迎合部分读者的低级趣味,所创造的新闻产品的庸俗。文化被“娱乐化”了,而“娱乐”又被“商业化”了,消费主义甚行,观众的低品位、低格调的接受标准为低俗化提供了现实基础;广告商的插手和电视台的商业操作、赢利心理是庸俗化的一个原因。唯收视率,唯广告效益的逻辑,一味地迎合大众以满足人性中隐秘的体验刺激和快感的欲望,对物质的狂热贪恋、对他人的偷窥欲望等阴暗心理,实际上将传播真、善、美的正面报道,变成了张扬“恶”的载体。在这样追求娱乐化的同时,电视新闻必然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庸俗化,也就导致许多媒体打着劝人向善的旗号,利用观众的猎奇心理而展示社会丑恶现象,只是在结尾时象征性加入评论,请观众引以为鉴,以儆效尤,实际上,受众记住的只是媒体展示出来丑恶现象,满足了自身的猎奇心理。

我手头有一篇报道,说明了低俗化的另一个原因,它讲述的是为了得到一则新闻的第一手资料,我们的新闻工作者的丑态。这篇报道的.作者是一名记者,他被派到深圳去采访报道某演唱会,但是在下了飞机之后收到信息“陈晓旭在深圳往生”,于是他就主动跟编辑部要求自己来跑这条新闻。作为邀请他来深圳报道演唱会的主办方很生气,因为他们邀请来的记者基本上全改去跑陈晓旭逝世的新闻了,这也不知道到底是该说这些记者敬业还是不敬业。更让人无奈的举动还在后面,那天下午,记者们都呆在念佛堂,那里的大门是关着的,敲门是没有用的,本来笔者以为耐心等待会有结果,但混乱之下竟然有个记者报警说,念佛堂有人死亡,希望警方能强行进入,让记者们捡个便宜。幸好深圳警察相当职业,他们解释,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屋内发生谋杀案,他们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闯入民宅,还请记者们不要打扰逝者亡灵。笔者正要为警察的敬业感叹的时候,居然还有记者追问:这里面应该有问题,你们可以闯入啊。笔者在这里感慨,“往往出了大新闻的时候,人性的复杂和丑恶总能暴露出来。”我由此想起几年前有记者化装成护士拍傅彪遗体,这次是记者想借警方力量强行进入民宅,这种行为实在太过分了,为了得到新闻而不择手段,记者的底线在哪里?在新闻娱乐化大潮下,为了抢那些能吸引受众、有巨大经济利益的新闻,部分记者使用如此下三滥的手段,实在是有损新闻工作者的形象。那么如此素质的新闻工作者为了新闻娱乐化所带来的利益而生产出来的新闻,可能有比较高的格调吗?

(二)新闻娱乐化造就了一批“迷途”的受众

无可否认,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依赖媒体,在媒体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和空间的同时,也让我们丧失了自主的思维与行为自由,习惯于接受媒体提供的信息,满足于传媒牵引下自我营造出的五彩缤纷而又子虚乌有的梦幻世界,“这些娱乐消遣作充斥了整个社会过程……享乐意味着全身心的放松,头脑中什么也不思考,忘记了一切痛苦和忧伤。” 渐渐的,我们把媒体提供的内容误当作客观的现实,在媒体提供的信息指导下思想、行动,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如果大众媒体里充满了娱乐,尤其是原本应该严肃的新闻节目里也重视娱乐功能,无形中让观众陷入这种愉快的气氛中不能自拔,对社会麻木,进而产生逃避问题的心态。人们突然发现身边已经没有一样值得珍视的东西,任何物品、事件乃至精神都可以拿来娱乐,在经历了一次次娱乐化的旅程之后,人们并没有发现多少有意义的事件,自己的心性也追随着娱乐化的大潮而渐渐游离出原本的位置。[FS:PAGE]

有学者认为,一些媒体不断推出娱乐化新闻节目,从而使大众在不用动脑筋的乐与笑中,放松或放弃了理性判断和世界观重建的意愿,放逐了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对人生真善美的价值判断,这是有害无益的,“在当今人性的自由被物质的欲望普遍统治的状态下,以本能的满足来追求浅薄的快乐,以人性的奢侈、安逸和麻木取代人的真正自由,这种状态并非人的解放,它只能使个体进入新的异化过程。”

所以,新闻过度的娱乐化会导致民族文化传播途径的狭隘,让百姓沉浸在歌舞升平的庸碌状态中,不思考,缺文化,慢慢的丧失辨别力,从而削弱了对自身和社会的批判精神,这是很可怕的,试问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还有多少人会去注重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及社会高尚价值观念的塑造?

(三)新闻娱乐化影响了一群“迷惑”的孩子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在这个年龄段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古有“孟母三迁”,就充分的说明了“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之大。严肃类新闻作为权威性的代表,其一言一行会左右青少年思想的健康成长以及对是非善恶的分辨能力。

在对于青少年没有限制的新闻类节目中,新闻媒体若只遵从“一切为了娱乐”的信条则将使媒体忘记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关注、追求和制造单纯娱乐效应的同时丧失本应发挥的道德教育的功能。

一些娱乐化新闻节目会向青少年传达错误的、与学校、家庭等教育的内容发生冲突的信息和观念,从而阻碍青少年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本来很严肃的问题,比名人绯闻、暴力事件,被主持人“戏说”、夸大、反复强调,再加上在画面上为了追求刺激、吸引眼球而采用的未经处理的血腥镜头,这都会给孩子们造成心理阴影和误导,他们会问:“这样的做法到底对不对?”若他们的疑问得不到很好的解释,学校教育中所强调的某些道德原则、道德观念便会在他们的心中发生动摇,甚至一些意志不够坚定,尚且不能独立分辨是非的孩子会在不自觉中模仿电视上错误的行为方式,进而在真实生活中实施某些不当行为。所以,过度娱乐化的新闻讯息在传播过程中不但不会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更会在青少年受众心理不设防的情况下逐步消解常规教育所取得的教育成果。

四、对策

对于新闻娱乐化现象,目前业内的态度大致分为两个派别。“理论派”的学究们大多数极力反对,认为新闻娱乐化损害了严肃类新闻节目的权威和公众形象,长此下去势必会造成新闻节目的全线决堤;但战斗在新闻界一线的“实践派”工作者们的看法却恰恰相反,他们对新闻娱乐化十分追捧,认为它形式新颖,贴近大众,并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都很看好它今后的发展。

我认为,就像任何登上社会现实舞台上各种现象一样,新闻娱乐化的出现自然有其合理之处,它是大众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既源于我们人类思维的创造,那么我们就一定可以找出最好的途径和方法来约束和引导它的正常发展,从而使媒体真正的走向大众,同时为媒体在市场竞争中继续前行提供可靠的保障。我国新闻界于1997年1月公布了经修订后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要求新闻工作者自觉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在新闻报道中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造成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传播活动“不得宣扬色情、凶杀、暴力、愚昧、迷信及其他格调低劣、有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内容。” 基于政策,我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重视培养新闻人健康的品格

媒体的格调与导向息息相关,面对媒体市场的激烈竞争,“贴近市民、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大众化路线是必然选择,而大众化并不代表着低俗,无数事实已经表明,靠降低格调吸引读者无异于自砸饭碗,必将行之不远。只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保持健康向上的格调,才是提高媒体公信力的有效方式。新闻人作为新闻产品的创造者,其自身的品格就变得至关重要,在这个问题上,我想以 “2006感动中国”中的一个河南都市报女记者曹爱文为例,她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她在遭遇新闻的时候,将人性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上,毅然放弃了第一时间做报道,而是亲自给溺水女童做人工呼吸,积极的去拯救一个生命。她被大家亲切的称为“最美丽的女记者”,她的这种行为,为广大新闻工作者们树立了“先做人,后做事”的榜样,如果我们每个新闻工作者都有这种“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的思想,那么“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健康的品格”将不是一句只停留在口头上的空话。[FS:PAGE]

(二)新闻媒体对青少年应承担一定的道德教育的责任

媒体有着自己必须承担的道德教育的义务和必须发挥的道德教育的功能。“电视文化有它的两重性,它既能育人向上,又能诱人堕落;它既可以使你兴奋,又可以对你麻醉。所以电视不仅需要有精彩健康的画面,而且还需要向社会负责,尤其要对青少年学生们的成长负责。”

电视作为一种媒体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并不因为其面临商业化、娱乐化的压力而被抛弃。对于广大电视传播的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媒体若丧失对其进行正确、健康的道德引导,就必然招致大众的批判。

娱乐艺人新闻毕业论文

错,就错在圈子外面的人太过天真,太过于把娱乐圈当回事儿,却忘了所谓的'娱乐圈”,原本就是胡搞乱扯的'娱乐”,而不是本质意义上的真正艺术ο 多少人,都喜欢打着'文学艺术”的旗号,最终目的,却不过是为了挤进娱乐圈里并做条权势下的奴才罢了ο 有圈子的地方,就肯定有所谓的'领导”,而'领导”,当然不会是艺术家,而仅仅不过是一些喜欢玩弄'艺术家”的伪君子罢了ο 作协,呵呵,多么响亮的名称,可惜,其本质也不过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娱乐圈ο 与美协一样,作协领导,一般也都特喜欢做邪,至于美协的领导呢,呵呵,差不多也都特喜欢媚邪ο 至于文联,就更不用提了,现在的文联,说穿了,也不过就是瘟联ο 娱乐圈的概念,应该普及到任何文艺领域里去,因为,事实上早已经先斩后奏地普及完了,就差:一个娱乐圈的名号ο比如:文联娱乐圈,美协娱乐圈,做协娱乐圈,如此一来:岂不众乐乐,更胜于独乐乐,亦不亦悦乎? 大学里的教授先生们,也用不着再扭扭捏捏地像个小媳妇一样,明摆着想嫁人了,却还要在亲爹娘的面前假发毒誓:'我这辈子一生不嫁,就留在爸妈跟前伺候两位老人”ο这类的人话,是任谁都不会去轻易相信的ο所以我劝教授先生们,与其假做斯文地去研究那些从来都不屑于去研究的东西,还不如干脆点,把大学名号换掉,改成:教授娱乐圈ο如此一来,多好ο不但抄袭学生之毕业研究论文的行为能得到公众的原谅,就算偶尔蹦到娱乐圈里的传媒上顺口胡说八道几句,也肯定不会有人跳出来去指责你们的,因为谁都知说这人走了背字,打喷嚏掉下巴、咳嗽一声肋叉子折了、上厕所没带纸、抽大烟烫胳肢窝、横垄地里拉车一步一个坎、吃糖饼烫后脑勺、干啥啥不行、吃嘛嘛不香,总而言之就一个字――衰!每年娱乐圈都要涌现出几个衰人,有的是不得以而为之、有的是弄巧成拙偷鸡不成、有的是不怕狗仔偷拍就怕狗仔惦记,成了各有千秋,有 色无界的娱乐新闻,在这样一个太阳照常升起1、洪金宝――衰到生命呼叫转移 好端端的一个大活人,在山东拍戏,却无辜被某人硬生生讹出一则“死讯”来,洪金宝的衰可谓天外飞仙、飞来横祸,被“语不惊人别人死不休”的职业娱记看上了,被恨人不死的策划编排了,被中国几大门户网站之一供奉了,被不知真相的善良的网友们祭奠了......估计洪金宝先生胖大的肚子更加浑圆了,不过您面对这样的事儿你能咋说呢?不如自我调侃一下:提前了,这是一次提前的预演。 2、朱军――衰,但煽情照常升起 央视名嘴朱军今年也是流年不利,先是在春晚高潮参与抢词事件、旋即身陷“家父门”,把毛岸青称为“家父”被网友和媒体冷 嘲热讽,正当“朱一哥”要以拿手的煽情大法忽悠大伙时,其一哥的名分也成了争论的焦点,对后不是别人,正是春晚上跟他抢词的李咏,怎不让朱哥怒由心头起、恶从胆边生,当然要像男人一样去口水仗,可正在这个节骨眼上,朱哥后院起火,曾经炙手可热的口碑很高的央视节目《艺术人生》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锤,网友们拿参加过的嘉宾的死说事儿,并冠以谐音《遗书人生》来恶搞。不过朱军再怎么说也是央视的名嘴,对于这些是非看得很淡,春晚照上、煽情依旧,衰?爱咋咋的! 3、郑希怡――衰的有色无界 关于郑希怡的衰可以概括为一个场景:当郑希怡从多伦多回来,哭哭啼啼的召开记者招待会:“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公司给我穿 的衣服不会太好,但没想到连个‘点’也包不住,丢死人了啊……”旁边一位好心的记者赶紧过来劝:“你这不算什么,去年年底,香港‘欢乐满东华’电视直播中表演空中飞人,一女的甩脱长裤,那才叫个丢人呐!” 郑姑娘闻听此言嚎啕大哭:“那个也是我……”为什么露点的总是郑希怡,而且还露的这么货真价实保质保量,按照我们的传统观念是无法解释的,不过娱乐时代自有解释,“露点”已经成了娱乐圈吸引公众眼球的传统武器,用“点”来和道德法律打擦边球,赚取最大化的利润,在这样的观念熏陶下,作为艺人尤其是女艺人的“点”已经不是某个生理部位,已经纯粹物化成色情挑逗品,被公司、媒体拿来遮遮掩掩的引逗公众,在露与不露之间创造财富。所以对于郑希怡来说,露点不衰,牺牲色相却没红才是真的衰! 4、萧淑慎――衰成烂苹果 11月,台湾艺人萧淑慎二次吸毒被捕,她在网上绝望的留言“我是废人!”看得让人心痛,当年光良MV中的“宇宙超级美少女”与我们 渐渐远行。当年红艺人纷纷堕落,不禁让人感慨世事难料!5、柯以敏――衰到拿强奸当投名状 8月11号,“毒舌”柯以敏在自己的博客上连发两篇言辞犀利的文章,其中一个很有她的风格――《我不想再被强奸》,这不禁 让人惊呼:敢对柯老师下手,谁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这么强?!不过冷静下来一想,这就是柯老师的不对了,强奸(因为原文没加引号,所以我只能认为是直译的那种)属于刑事案件,应该拨打或编辑短信到110,比较严重可以捎带拨打120,公安部门自会给你个说法;如果觉得事情不大又咽不下这口气,可以找当地民政部门反映,组织街道办事处、妇委会等相关领导坐在一起开个协调会;如果觉得无所谓,就应该学习那个著名的“段子”里的农妇,拍拍身上的灰尘、振作疲惫的精神,潇洒的说一句“啥大不了的,我以为是抢鸡蛋呢!”这么大的事情放在网上公布算什么?怕别人不知道还是受了强烈的刺激,以为网友能为你报仇雪恨,实在让人想不明白。衰到拿强奸说事儿,柯老师满嘴的臭大粪看来是喷完了!6、刘德华――衰,因为粉丝的后现代生活 相信很多人都对这桩发生在今年3月的闹剧记忆犹新,因为直到现在,可悲的杨丽娟还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还在对她的 梦中情人进行着骚扰。一个兰州的普通家庭,竟然因为女儿迷恋刘德华而搞得家破人亡,不禁让人叹息,到底杨父,一个人民教师,放纵女儿不理智地追星,是出于怎样的一种心理?为了嫁给刘德华,一家三口砸锅卖铁来到香港,无钱回去的父亲就此自杀,客死他乡。在他的遗书中,满满地都是写了抱怨刘德华的语句,对于女儿出格的行为却不以为然。这是一起家庭悲剧,更是一起社会悲剧。而由此事衍生出来的,又是一连串的闹剧:状告刘德华、歌手杨臣刚赞助两万元、要请杨拍电视剧等等。很多人都在借此炒作,最无辜的,当属天王刘德华,也衰的莫名其妙。7、郭德纲――衰却不屈,但愿别心中有鬼 去年风光无限的德云班主,今年开春就挨了当头一棒。当天,郭德纲代言的藏秘排油被曝光,郭德纲博客写道“央 视。电光闪处,屏幕中。藏秘排油,千夫所指,万人切齿。人在三更梦,祸到大门前,一个声音低声道:毁他……忽闻门外小童议论:不上春晚,遭报应了吧。”郭德纲没有央视话语权重,可无论在央视,还是在郭德纲面前,唯独消费者的话语权是弱势的,没有指责代言人的话语权,也没有选择谁来指责的话语权,郭德纲的衰与他的抗辩一样,就当是一段子吧!8、李赛凤――衰,因为“男才女貌” 按理说,一家子要摊上乱伦、通奸、偷情这些破事儿,即便别人不知道也觉得没脸见人,走路靠墙根,上街带墨镜,毕竟家 丑不可外扬,谁还没个起码的羞耻心啊!可人家李赛凤夫妇不但扬还扬的有声有色,整天拿着用过的避孕套、奸情照片等脏物到处吆喝,就跟说别人家事儿似的,这心理素质真是超强。但请李赛凤夫妇注意,不管你们两口子孰是孰非,都完全是你们自家的事情,没有必要吆喝的地球人都知道,公众知道了也没有义务给你们当裁判,想离婚找民政部门,想打官司上法院,收起避孕套啊、内裤啊、照片啊这些脏物,到该展示的时候当证据,好钢用在刀刃上,别跟个摆地摊的似的在各种媒体上炫耀。再者这些破烂事儿出现在公众面前本身就是一种视觉污染,是对公众的不尊重,如同把自家的臭鞋烂袜子挂在广场上,是没有公德心的表现,这么基本的做人准则想必著名演员和著名医生不可能不知道。从李赛凤夫妇丑闻PK的内容看,两人都不干净,既然不干净就买瓶妇炎洁洗洗,洗洗更健康,洗完了到街道办事处找个热心的大妈调解调解,好好学学五讲四美、八荣八耻,以不再说了为荣,以没完没了为耻。9、毕福剑――衰,别拿自己不当干部 38辆悍马和8辆霸道车组成超豪华车队、在闹市区招摇过市、任意阻拦其他正常行驶的车辆、故意造成交通拥堵,毫无疑问,这场 婚礼的主人显摆的是自己的阔绰和气派,而主人显然明白,仅仅只有车,再豪华再气派也会被人当作就趁几个糟钱的暴发户、土财主,于是,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的出面就为这场令全社会瞩目的婚礼打上了“层次”、“档次”的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说,毕福剑所起的作用充其量是比那38辆悍马排气量更大、规格更豪华的第39辆悍马。央视的名嘴们果然在07年忙得一塌糊涂。毕富剑这位一笑起来你就找不到他眼睛的名嘴,就在岁末火了一把,上了无数次头条。如果说朱军是栽在了自己手里,那么毕大爷更倒霉,栽在了沈阳的那位富豪手里了。主持人走穴,本来就不是什么特别大的事,但是被别人拿去当作炫富的工具,就比较郁闷了。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质疑就不好了。最后在这样的压力下,也只能承认错误接受处罚。10、曹雪芹――衰并成为无数衰人的集结号 如果曹雪芹老先生在天有灵的话,面对“你想看到什么样的林妹妹”、“你希望哪个林妹妹能胜出”、“你希望这个林 妹妹PK掉哪一个林妹妹”这样的问题时,估计能气的活过来,可这样的事情如今就在轰轰烈烈、堂而皇之的进行着,就算是红楼选秀成了烂尾楼,依然有包工头愿意接着干,没别的着,继续海选呗!估计参与过红楼梦中人的“秀男秀女”们是中国娱乐圈里最郁闷的一群,到消协投诉的念头都有,不过比他们更郁闷的还有一位,就是死后不得安宁的草学且老先生,谁考虑过他的感受?!

新闻低俗化案例分析(媒体素养 论文)新闻低俗化案例分析新闻:近日,20出头的温州一富商之女出嫁时,除了豪华婚宴、200多平方米的豪宅、轿车作嫁妆外,富商夫妇还“陪嫁”了一样特殊的“嫁妆”,在娘家服侍女儿20多年的保姆。此事在当地反响不小。 【搜狐IT左右间】就单凭“陪嫁保姆”这四个字,这个新闻就足以吸引数万人的眼球。 谁会看?读者会看,因为这是新闻,可以满足好奇;评论家们会看,因为这很可能是一个评论文章的切入点,可以获取批判灵感。 谁最高兴?撰写此文的记者和编辑以及报社。记者和编辑对此文有“直接创意”,报社的发行量会因此而上升。谁最不高兴?保姆以及富商一家,甚至当地富商最不高兴!因为已经有人表明“温州某些富商彻底抛弃了对子女的危机教育”。 对于事件本身,目前引起的争论点在于:这种行为是否得当和合法合理。反对者认为,“陪嫁保姆”太过荒谬,和封建社会小姐出嫁陪嫁丫鬟的做法没什么两样,是“爱的扭曲”,表明温州某些富商彻底抛弃了对子女的危机教育;赞成者认为,陪嫁保姆和为子女买车买房一样,是父母关爱子女的一种方式。 我的理解是,这只是雇佣保姆的问题,根本与“陪嫁”沾不上边。可记者却楞是“天才”地搞出“陪嫁保姆”。此保姆和我们日常所见到的保姆一样,是一个拿着雇主工资、为雇主提供服务的雇员,所谓的“陪嫁保姆”只不过是保姆的工作地点由娘家变成了夫家。这样一种正常的雇佣关系怎么就被冠以“陪嫁保姆”之名,成了封建余孽,被人们竞相批判呢? “祸根”就是那个始作俑者的记者。我以为,这个“陪嫁保姆”新闻就可以归入以下之“没心没肺的新闻语言”。 没心没肺的新闻语言举例: 1、吉林某报,报道一跳楼自杀者,标题为《昨晚上演高空飞人》。 评价:在这里,你几乎看不到媒体对遇险者命运的关注,这件事情之所以会得到报道,只是因为它有几分稀奇,而不是因为它事关一个人的生与死。 2、江苏某行人被农用车撞倒,又被该车从头部轧过,当场惨死于血泊中,9月6日,该省一媒体赫然出现《骑车人“中头彩”惨死》的标题。同是这家媒体,不久前在报道另一起相似车祸时,用的标题更绝:“公交车轮从头越”。 评价:作为一个常人,这样的悲惨场面谁也不愿意看到。而该报却颇费心思,分别采用了双关(“中头彩”)和套用诗句(“从头越”)的文学化表现手法,以期为标题增添一些娱乐元素。如果,只是如果,如果该文作者不幸被恐怖分子割头,次日该报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新闻标题??《从无冕之王,到无头苍蝇》? 3、成都某报在同天的要闻版和成都版分别刊登了两篇新闻《哦嗬 第9根断指忘在自贡了》和《10米高空脚打滑 哦呵》。前篇报道了一位青年的手指被机器切掉了9根,然后送往医院进行续接手术,在手术的时候才发现还有一根忘在自贡了;后篇报道一位民工因为一时不慎而失足殒命。 评论:一连呼叫的两个“哦嗬”,记者露出的低俗笑容让读者的心都凉透了。对于一个生命,我们就仅仅用“哦呵”来表示对他的“哀悼”? 看了这么多“没心没肺”的新闻语言,你不想说点什么么? 够了,已经够了。“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庄重。”用这句话来概括一些记者的表现就够了。 保姆更换雇主,这种情况再正常不过,对“陪嫁保姆”的发明者,笔者深感佩服,天才!你找准了一个点,一个新闻点,一个可以让我们都异常感兴趣的卖点。佩服! 想到一个真实的案例: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最高奖。1994年的“特写性新闻摄影”奖项获得者是南非“自由记者”凯文卡特拍摄的一张饥饿苏丹小女孩的照片。3个月后,凯文卡特自杀。 人们纷纷质问,身在现场的凯文卡特为什么不去救那个小女孩一把?!就连凯文卡特的朋友也指责说,他当时应当放下摄影机去帮助小女孩。 凯文卡特之死是记者追求“好的”的新闻、“精彩的”的镜头,与社会公德之间尖锐冲突的结果。 凯文卡特的遗言:“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叹息!“陪嫁保姆”远远没有“苏丹小女孩”悲惨。 凯文卡特的真实照片报道却遭遇公众的指责,这是真实、客观的新闻报道,人们却如此苛刻、责难。想想这虚无的“陪嫁保姆”新闻,人们应该怎样表现?再来说下苏州媒体吧,尤其指苏州电视台: 第一:内容低俗化,愚化老百姓 苏州电视台整体节目几乎看不到积极向上青春时尚的东西,都是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每个频道都是一两个小男人和小女人在上面家长里短的说个不停。更有很多用苏州话的本地节目就更是针对中老年朋友了,让年轻人也老龄化。但他们除去反映市井气息之外,好象并没有引深的如何引导,让观众如何积极健康的生活。报纸更是如此,尤其是〈城市商报〉,本来应该是苏州唯一一份商业信息类报纸,但现在上面每期都登些婚外恋什么的,硬是把一份本该更火的报纸给低俗化了。 第二:栏目不创新 节目老掉牙 我想这个苏州媒体肯定认为我们冤枉了他,是的,他们也会搁三叉五的推出新的栏目,关键是换汤不换药。没有什么新鲜事。如一套搞了个〈故事连载〉栏目这个在全国不是创新的东东来,其二套马上推出个〈故事会〉(其在湖南早就有了);这面刚搞了个〈苏阿姨〉、这面马上就是〈山海经〉。集团内部就如此抄袭,更何况其他的呢。而报纸呢,更是相互翻版。那么多报纸看一份就行了,其他的标点符合就不会变的。理论回应:重构传媒现实之假想 事实上,人们对于传媒低俗化的抨击,并非由于它报道了明星、美女、绯闻之类的事件——在一个崇尚“秀”的时代,这类事件的发生是无法(没有法律依据、也没有办法)避免的;也并非因为它在事件报道中表现出的娱乐化倾向——娱乐作为人的一种天性是不能被扼杀的。人们所诟病的,是它对此类事件的“解释”:它的所谓“解释”,要么是对事件中的某些使人敏感的细节的“不人道、无关怀”的渲染,要么干脆是一味地迎合并“放大”人性原始本能中残留的“低俗”。 因此,面对公众的诟病,当下中国传媒业界所能选择的,是以一种新的思想进行思考,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方式对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做出一种有别于以往唯事实论的、尤其是以令人不齿的低俗方式的解释,以便在新的基础上建构新的传媒现实,并以此肩负起建构中国社会的新的现实的使命。 新闻精品:传媒现实建构之“现实”路径 新的传媒现实的建构,有许多可供选择的路径。然而,就应对低俗之风而言,尤其是就当下传媒运行所奠定的“现实”基础而言,以“新闻精品”为诉求点建构中国新的传媒现实应被视为最佳的路径。“新闻精品”可以被顾名思义地理解为“新闻报道中的精致作品”。对于新闻人来说,这一“新的认识”,在基本的意义上,可以归纳为:新闻精品来自于人所熟悉的新闻和精品,其品格和价值则高于新闻和精品——简而言之:新闻之体,精品之魂。于是,人们对它的认识便会远远超越其作为作品的具象或器物的层面,而将其升华为一种意识的指向,一种营造传媒现实的文化的内核——价值观。 传媒现实之运行:新闻精品建构的三个维度 在新闻精品的分析结构中,亦即在新闻精品的“理想类型”模式建构中,存在着三个基本的维度。 一、事实显度 新闻精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我们可以将其当作新闻中的艺术品去看待。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活动就是一种显现活动,没有去显现这个环节,新闻的要素、乃至新闻本身是无法凭空制作的。因此,新闻人的最高使命莫过于去充分地显现那些已经存在的、正在发生的新闻。而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现场短新闻、视觉新闻以及60年代作为一个议题延宕下来、到90年代依然存在争议但却不乏鲜活的散文式新闻,就是一种突出的新闻“显现”——中国新闻人旨在提高新闻显现度的一次大演练。 二、思想深度 新闻精品是蕴涵着精神张力的作品。这种张力,部分地来自于它所能够达到的思想深度。尽管有学者指出,深度报道观念也存在内在矛盾,即过分关注思想上求“深”,而忽略对“客观呈现事实”的把握;过分关注宏观问题,而较少透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过分表现精英意识、启蒙意识,而较少眼睛向下,以生活的名义去揭示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我们姑且不去论及这个观点本身的偏激之处。它所指出的深度报道中的过分求“深”、过于宏观、理性甚至过分追求宏大气势的倾向是存在的。用历史的眼光看,在一个特定的时期,需要这样惊雷式的宏大气势去震撼那些观念上的体制上的和行为习惯上的顽固的冰土。春雷过后,需要“随风潜入夜”的细雨。传媒人需要在认识论的层面跃上一个新的高度,去布施细雨。 三、人文高度 这个高度,就是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度。人文关怀在传播与创作理念上体现在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真实生活的关注,对真实社会心理的关注,尤其是对广大普通百姓的关注。而在电脑和全球互联网系统得以巩固的今天,传媒已经初步实现了这种整合,即是说,它应该拥有了转型的基础能力,就势必要把传播的重心转向“人文关怀”——媒体把目光投向“人”,在传播过程中凸现“人”,把对“人”、尤其是对普通人的尊重与关怀,把对他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的情感的需求的重视提升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去认识,去显现,在我看来,这就是新闻传播中的人文关怀。综观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新闻领域,其中最值得称道的当数《南方周末》和中青报的《冰点》。有学者指称,《冰点》确实受到了《生活时空》的影响,但它并未硬去模仿,相反,它的报道理念相异于“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在《冰点》主编李大同看来,把老百姓的生活原汁原味地搬上媒介,还不算是新闻。他“反复强调的是要关注人群的命运和生存状态。这种命运和状态决不是因为它‘普通’而应当关注,而是因为它在特定时空中呈现‘不普通’才引起我们的关注。换句话说,只有普通人的不普通之处方能构成新闻,才会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缺乏情节悬念的、琐碎的、不能提供感悟和共鸣空间的、大体在受众经验范围之内的(看了开头就知道了什么结尾)过分‘普通’的生活,决不是新闻的‘摇篮’。归根结底,媒介上的普通人的报道,不管因其曾经稀缺而引起过什么样的轰动,一旦成为新闻常规,最终还是不能摆脱新闻规律的制约:普通人的报道,照样要在新闻标准面前经受严格的考验。”李大同在分析“冰点人物”受欢迎的原因时进一步指出,“在这些普通人的命运上,折射出了社会的变迁,(即)他们身上反映出的行为方式、信念和品格,在当今社会的流行趋势中,成了一种‘稀缺’的品种。但这些‘稀缺’的东西,人们感到并不应该被湮灭,相反应当有较大的回归。这是一些不能用财富来衡量、随财富而增长、用财富可以换到的东西,具有某种‘永恒价值’的味道。这些报道的新闻性,体现在‘少’;体现在与社会流行观念及行为方式的反差上等。如果这两个条件丧失,也就难以构成新闻了。” 从这番话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一旧一新两个关于新闻(价值)标准的考量:一个是传统的新闻标准早就规定好了的公式,即“平常人+不平常事=新闻”。一个是具有现代意义的人文层面的新闻标准——有关普通人的“行为方式”、“信念”和“品格”,因为与某些社会流行(时髦)的东西形成反差而被纳入了新闻的范畴,更因为社会变迁的缘故而显得“稀缺”,而具有某种“永恒价值”的味道。在西方新闻界,属于这个层面的报道被称之为“生活方式报道”,是从“新闻是相对的”这一认识中开发出来的新的报道空间。 结语:新时期的世界观与新的传媒现实期待 米歇尔?福柯指出,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世界观或概念结构,它决定了该时期知识的本质。这使得一个时代的人们不可能用另一个时代的人们的思想思考。所以现在的我们需要的是以一种不同于传统概念的“新闻精品”去改变传媒现实,以属于新时期的世界观去观察、去思考、去建构新的传媒现实。参考文献:[1]余家宏等.新闻学简明词典[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2页。 [2]孔祥军.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新闻学专辑。 [3]刘海贵.中国现当代新闻业务史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页。 [4]李大同.冰点’98——寻回心灵深处的感动[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年版,第492页。

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刍议有声语言创作中主持人个性化风格的建构引言:主持工作是有声的艺术创作形式,通过主持人对文字材料的感悟理解,以有声语言的形式传播给受众。在媒体分布多维化、信息资源广泛共享化、媒介形态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节目的制作传播形式和栏目风格越来越受到创作人员的高度重视,而对于一个栏目来说,主持人的个性化风格又起到决定性作用。在由许多栏目和版块构成的电视台整体节目中,这些栏目和板块的内部构成都是以主持人主持的形式呈现,甚至更有一些栏目名称直接用主持人的名字命名,使栏目因主持人的个性化而形成栏目独一无二的特征。从这个角度来看,节目主持人的个性风格是节目收视率、栏目成活的关键。对于主持人个体来讲,他们个性化风格的建构不管是对于自身发展还是栏目成功甚至中国电视业的发展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一、有声语言创作中主持个性风格建构的必要性(一)主持人个性化风格是有声语言创作的题中之义主持人是媒体和受众之间联系的桥梁,没有主持人的主持工作,内容再丰富的节目都无法传达给受众。从中央电视台1980年7月12日开播的《观察与思考》节目第一次打出主持人字幕以来到今天二十七年的时间,主持人已经成为中国的受众再熟悉不过的名词。主持人的工作处于传播过程中“喉舌的喉舌”。主持是一门对语言艺术要求很高的工作,它通过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与受众进行交流,其中有声语言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因为语言是与受众进行交流的最主要的方式,无论新闻、综艺还是娱乐节目都是通过有声语言来传达的,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节目的整体质量。同时,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有声语言作为一种有声符号必然包含了主持人对书面语言的个人理解、承载着对作品感悟的思想感情。别林斯基说“一个人的一切作品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怎样分歧,还是有着共同的面貌,标志着仅仅为这些作品所共有的特色,因为它们都发自一个个性发自一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我。” [1]这说明无论一位主持人如何加工、组织素材,原始文字材料的理解和表达都必须经过他所特有的文化素养、审美感受、性格气质和语言表达才能的过滤,不可避免的打上主持人个性的烙印。(二)传媒业的发展和实践呼唤主持人的个性化风格关于个性化,从宏观上看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带来的必然的多元化需求,从微观上看是传播激烈竞争的必然趋势。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曾经说过:“向未来挺进,就必然要脱胎换骨远离标准化,脱离产品的划一,脱离千人一面的艺术。” [2]《非常6+1》的成功与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主持人有直接关系。制片人哈文说:“节目组几十个人在工作,到了录制现场,就只有看主持人的表现了。主持人就像汽车驾驶员,方向盘、油门、离合器都由他操作,在关键时刻,只有他能控制现场;主持人的作用任何人也替代不了。”这句话通俗地道出了主持人风格的关系相辅相成。随着电视传媒业‘窄播化’进程的加剧,节目主持人‘大众情人’的时代也将宣告结束,主持必将分众化,以最大程度地吸引着自己节目所针对的受众的目标,满足这一特定部分受众的收视需求进而满足他们选择节目的心理需求。与这种分众化趋势所映照的是,个性主持人将会随之受到推崇。在广播电视传播中,播音员主持人是传播主动一方的最后执行者、是传播体的代表,他们应该成为一个栏目、一家电视台的个性化标志。在遵从社会主流价值判断和对栏目定位及传播对象的认识和遵从的基础之上,主持人的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视角、独到的见解、独创的构思、独有的感受和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都是个性化的特征。时代发展呼唤主持人的个性化,传媒的分众趋势呼唤主持人的个性化,主持人职业的生存模式更需要传播者自身的个性化。(三)受众多样化的审美需求要求播音主持风格的多元化从“文革”结束后的70年代末,全国二十几家电视台发展到如今年的360家电视台;电视节目套数也发展到了2058套。受众也从二十年前收看几套节目的几个主持人到现在可以收看各个频道的栏目和不同风格的主持人。中国电视的成长与观众的成长是同步的。面对成熟的观众,电视栏目与节目的创新更增强了难度,对电视传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众不再满足于单一的传播模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渠道丰富了个体的选择。在这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一个对主持人而言“个性即生命”。凤凰卫视“早间说新闻”的异军突起引起大陆电视人的深刻反省。人们如此热烈地欢迎这样一种轻松愉快的主持风格充分反映出在内地电视人创造的播音主持风格与受众多元化需求之间存在着急需填补的空白区间。再如江苏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的主持人孟非,据AC尼尔森南京地区电视节目收视调查公司的数据统计:《南京零距离》开播第二周,就进入排行榜(周平均收视率)前50名;第六周进入该排行榜前15名;第八周成为该排行榜第一名并一直保持领先。平均收视率为8.8%,最高收视率为17.7%。直今仍保持着高收视率。[3]勿庸质疑主持人孟非直陈观点,不隔靴搔痒的个性化主持方式已经成为了 “节目中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成为了观众喜欢的主持人并且在2004年获得了首届中国电视十大名栏目名主持的称号。受众这种多元化审美需求也可以从主持人观念的不断革新中寻找到端倪。二十年来,对应着电视传播理念与主持人节目的发展变化,主持队伍构成经因了四个阶段,与此同时,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来源、工作机制方面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第一阶段:主持人节目初创时期 (1980—1983) 2.第二阶段: 主持人规模扩展时期 (1984—1992) 3.第三阶段:新闻评论类主持人节目崛起时期 (1993—20世纪末) 4.第四阶段: 主持人节目深入发展时期 (20世纪末—当前)综上所述,二十几年来主持人节目走过的四个阶段,我们不难看出主持人主流演变的轨迹是:从普通话语音、单纯的语言表达的语言基础层面的素质要求,以及一味强调漂亮年轻的误区,向关强调人文素养,重视文化内涵和看好个性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的变化。二、制约主持人个性化风格建构的瓶颈因素分析现实的情况是,个性鲜明的主持人毕竟为数不多,特别是在一些省级和地市级电视台,一方面播音员主持人岗位编制已满,一方面却又缺少优秀的主持人。那么制约播音主持风格形成的瓶颈又在哪呢?笔者认为,制约主持人个性化风格形成独特风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物理的、社会的、心理的因素都可以是影响个体主持人个性化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综合而言,以下方面问题值得特别关注:(一)院校的模式化培养模式有调查显示:在我国现阶段电视节目播音员、主持人的队伍当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占了70%,而在这70%当中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又占了45%[4]比重之大。这一群体势必会对整个播音主持队伍的的发展起到了领军的作用,与此同时,院校模式化培养的烙印在他们身上也体现无遗。1、专业院校招生选拔对播音主持风格的影响全国播音主持专业院系的招生,基本都被纳入了艺术类招生,考核成绩由高考成绩和专业面试成绩构成。其中专业面试是对考生声音、形象、普通话语言表达方面的先天条件及后天基础做出判断和选择,往往具有很严格的评判标准;而对考生高考的成绩的要求却远低于一般高校的录取标准线。考核标准的跷跷板“相貌、声音”一头被抬高,“文化素质”一头被压低,这种重视了现有显性基础,但忽略了隐性发展潜力的倾向是令人担忧的。同时,一些不具备办学条件的院校纷纷开设播音与主持专业,招生条件放低、教学不规范、毕业生就业也成为难题,这些直接影响到播音主持队伍的发展,更加影响到主持人个性化风格的构成。2、播音主持专业课程设置对播音主持风格的影响多数院校的播音主持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专业课程的开设,忽视人文课程和社会实践的开展。学生在校时接受较多的语言表达方面和外部形态的有关训练,但人文素养不足,社会了解不深,因此在工作单位表现为:“上手快但内涵不足,出场鲜亮但后劲不足”;主持人节目的深入发展和多样化发展,需要复合型的、有生活阅历的主持人,专业院校的毕业生知识结构的上层建筑扎实,基础建设空虚的“工具理性”式的畸形直接导致了技巧载体下的个性表达不足。 (二)主持人自身素质对个性化风格建构的影响素质,按照《辞海》上的解释,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5]而所谓人的综合素质,就是人们自身所具有的各种生理的、心理的和外部形态等方面的较为稳定的特点的总和。个体素质的表现形态至少可以体现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几个方面。作为节目“灵魂”的主持人,自身的素质高低不仅可以影响到个体风格的形成,也直接影响到整个节目的质量。1、缺乏政治性敏感性:2003年2月25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频道《心灵之约》节目正在进行直播,主持人罗刚忽然接到一个电话谎称要谈“中日友好关系”,在约定的三分钟时间里,这位自称“小原真太郎”的人却大发反华言论,直到三分钟后,罗刚才进行反击。节目播出后引发了听众尤其是青年听众强烈的愤怒情绪,主持人罗刚和导播因为工作的严重错误,而被开除公职。这一事件折射出新闻媒体的政治导向性,也为主持人政治素质的建设敲响了警钟。党的指导思想、先进理论是对社会实践的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我们经济、社会、思想建设的方向标,对此必须保持高度的关注并上升到思想上层建筑的高度。2、思想、文化素质积淀不足:据调查分析,20—30岁之间的主持人在我国播音主持队伍当中占有45%的比例,40岁以上的主持人仅占4%。而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知名度的主持人,像丹?拉瑟、汤姆?布罗考等都是人到中年,甚至更大年纪时才坐上了主播的位置。他们几乎都是资深记者出身,有着丰富的新闻从业经验和社会阅历,更准确的说他们有着较高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思想素质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群体规范、行事风格、道德取向紧密联系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深邃的群体觉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这种能力对不同层次受众群体的思想把握十分必要;而这里提的文化素质更类似于心理学中的晶体智力,总是和一定的专业和相关知识的积淀联系在一起,它对于开拓主持人独特的视野、丰富言语载体的内容、形成独特的个性风格不无裨益。因此,如何丰富和提高我国主持人的思想和文化素质、形成年龄结构的合理梯次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都是制约主持人主体形成个性化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指对自我情绪和外部形态的良好调控,也不仅指对现场情况的良好协调和随机应变能力,它还应体现在对受众心理、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准确把握上,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行为反应和问题处理风格,形成个性鲜明的播音主持风格。(三)评价主体对主持人个性风格建构带来的影响作为评价的两大主体——受众和播音员主持人的管理机构,两者都可以说是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衣食父母”。但是一部分受众和广播电视管理机构的认知不同也是导致主持人丧失个性化风格的主要原因。1评价主体之一——观众电视是动态的传播媒介,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双向性。做为受众,他们的喜好决定了主持人和其栏目的成活和发展。而受众的文化程度、知识背景不同,对于主持人以及节目的喜好就会大相径庭。而这种喜好的交互作用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因为节目高品位、高质量,主持人的个性化从而提高了受众的观赏水平,另一方面,为了调和“众口”,为了迎合部分观众不高的欣赏水平。某些节目和主持人以牺牲节目风格和自我的个性为代价希望使受众满意。笔者认为:主持人是以双重角色出现在节目中的。作为一个文化传播者,主持人应该考虑受众的社会心态和接受心理。主持人竭尽所能的认识及把握受众的需要,并能追随受众进而引导受众。用真实的、非虚构的空间相互交叉组合的结构方式来传播;把复杂的社会问题置于文化背景上,把深奥的文化问题化为具体的生活现象。但是主持人也要处理好受众中心与传媒引导的关系,处理好商业利益与社会效应的关系,不懈努力地提高节目的文化含量,少一些庸俗、媚俗,多一些健康、益智、怡情元素。传播学大师施拉姆和波特指出:在新闻传播中,“一个人用整个身体进行传播,并且动用全部力量来解释收到的信息”。 [6]作为一个主持人,只有用整个身体、用全部力量来传承悠久的民族文化,才会有吸引受众的永恒魅力。2评价主体之二——广播电视的管理者广播电视的管理者他们的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的评价对于主持人个性风格的形成也有巨大的影响。广播电视学会和各级电台、电视台的领导等权威机构和人员对待主持人有着“生杀大权”。但这一评价机构的组成人员更应该紧跟国际接轨,紧跟电视业的发展步伐,由各个方面的人士组成,全面的、立体的、多维度的看待主持人的发展。单从业务的角度去简单地评判一名主持人的好坏,不仅了影响一个好主持人的潜力发挥,更会毁掉一个好的栏目。倾听多方意见、综合考虑主持人的发展才是发展之策。崔永元在一次在央视主题为“珍惜受众信任,推广健康形象”研讨会上直言道: “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目前有些电视台把收视率当成命根子,因为收视率影响广告收益,收视率也就成了衡量节目质量和主持人能力的标准,从而造成少数主持人放松自身约束,迎合庸俗、低俗之风。当然这一言论有特定的指向性,它针对的是面向特定审美层次受众的一些娱乐类节目,因为这一群体构成了人群的大多数。追求收视率无可厚非,它是媒体生存的基础,问题是如何形成面向不同群体的不同审美层次的栏目、形成不同主持风格的个性化栏目,这不仅是提升媒体层次的需要,也是社会受众审美水平不断提升的需要,是社会群体自我素质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结合不同类别节目,形成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媒体管理主体改革的一个方向。 三、有声语言创作中主持人个性风格建构的途径探索找到了制约播音主持风格建构的症结就像找到了病人的“病根”,“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有声语言创作中主持人个性风格建构的途径探索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自身素质的提高主持人素质的全面提高,这种提高除了在技术层面、观念形态、知识结构等方面需要“长跑+快跑”之外,更应在综合能力及心理、品格上狠下功夫。越来越多的主持人更多更广的参与节目的选题、策划。随着主持人中心制的逐步推行,更多的主持人将成为节目和栏目组的双重负责人。目前,主持人和所有新闻从业人员一样,正面临着席卷全球的信息革命所多方改变,面临着新技术时代的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解决有声语言创作中个性风格平平的主要途径。(二) 建立多维度的用人选拔机制和院校培养方式央视体育节目的主持人兼制片人张斌说:以往的电视是一种很封闭的渠道,现在门槛低了,但是要求更高了。比如北京电视台的元元,上海电视台的曹可凡和央视《今日说法》的撒贝宁都不是从专业院校出来的,但是他们却成为了受众喜爱的主持人,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是他们成功的基础。院校的培养应该尽快制定和改进:1双学位培养复合型主持人 专业院校可以面向各类不同学科的毕业生开办主持艺术双学位,而不是现今的从高中毕业生中选拔;2完善就业机制:专业院校应该在学科当中更多的加入实践的比重,并且有用人单位联合办学,指定培养。对招生对象进行有针对性地、对口培养专业方向加具体、鲜明的主持人。这些方式的施行可以改变现在的艺术院校特别是播音与主持盲目过“热”,招生过多,而最后就业情况不乐观的现状。(三)建立健全不同层次的业务评价机制和评奖制度中央电视台人事办公室的晋延林也曾经说过:国内对主持人人力资源还没有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电视台在管理中还存着一些误区,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电视节目的水准和主持人个性化的形成。[7]现在很多电视台都建立了节目质量评估体系,从观众、制作人、专家等多个层面对节目进行评议和讲评,这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从月评、季评、年评到台评、省评、全国评这些都对主持人的个性化风格建构起到直接的作用。但是评奖过程中,除了对获奖的主持人奖励之外,更加重要的是要找到他们的不足和缺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评奖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同时业务评价的主体应该采取多元的组成部分,其中除去专家、主管领导之外更应该有主持人同行和受众。多与观众座谈,了解观众需要也是一个必要的途径。结 语有声语言中主持人个性化风格的建构虽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但是它的建构元素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电视业的发展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主持人在节目中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已的风格。与此同时,“我们完全不必因为有些人的曲解而不敢提个性化,从客观工作环境讲,如果没有积极的工作机制,不给有潜质的主持人机会和压力,总是简单的重复,主持人的创作个性也难以形成;从主观角度看,对于年轻的主持人来说,不要把个性化作为首要的目标,急于寻找个性,更忌离开栏目硬去设计和孤立地追求自我的个性,只有当你全身心地融入到节目当中,关注社会生活,用心思索感悟,真诚服务受众,你的创作个性才会渐渐凸显和形成。”

新闻娱乐化论文选题题目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看下(新闻传播科学)期刊里面,看下别人是怎么选题的,你参考借鉴下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异地重大突发新闻的本地化报道2、浅析报刊专栏评论的创新与发展3、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4、突发性事件报道与社会舆论平稳5、危机传播的界定及媒体角色定位6、"媒介审判"现象研究7、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与法律冲突8、探寻传统媒体的"众议"空间9、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10、浅析我国电视民生新闻11、论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空间12、浅析故事化栏目的生命力13、试论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14、"民生新闻"、方言播报形式探析15、故事中的电视-由、《新闻调查》、看中国电视专题片的叙述方式16、浅谈社会新闻编辑的新思维17、从播音员到主持人再到新闻主播探讨三者的素质差异(大陆范围内)18、联系着的人--浅析新闻人物专访中的心理互动19、从车祸现场报道看新闻报道的人性化20、媒体公信力的流失、浅析不良广告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

1、中国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娱乐化倾向)与规制 2、新闻炒作的道德思考 3、有偿新闻在中国当下的具体表现及其治理 4、论当下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 5、论新闻自由与个人隐私(隐私权、知情权和采访权的冲突与平衡) 6、论隐性采访所面临的道德法律问题及规避之策 7、(网络)虚假新闻的危害与治理 8、司法新闻报道中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的冲突与平衡 9、新闻侵害名誉权问题研究(典型案例分析) 10、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11、论当前我国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

我知道怎么做,可以写,你了解吗

电视娱乐节目毕业论文

错,就错在圈子外面的人太过天真,太过于把娱乐圈当回事儿,却忘了所谓的'娱乐圈”,原本就是胡搞乱扯的'娱乐”,而不是本质意义上的真正艺术ο 多少人,都喜欢打着'文学艺术”的旗号,最终目的,却不过是为了挤进娱乐圈里并做条权势下的奴才罢了ο 有圈子的地方,就肯定有所谓的'领导”,而'领导”,当然不会是艺术家,而仅仅不过是一些喜欢玩弄'艺术家”的伪君子罢了ο 作协,呵呵,多么响亮的名称,可惜,其本质也不过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娱乐圈ο 与美协一样,作协领导,一般也都特喜欢做邪,至于美协的领导呢,呵呵,差不多也都特喜欢媚邪ο 至于文联,就更不用提了,现在的文联,说穿了,也不过就是瘟联ο 娱乐圈的概念,应该普及到任何文艺领域里去,因为,事实上早已经先斩后奏地普及完了,就差:一个娱乐圈的名号ο比如:文联娱乐圈,美协娱乐圈,做协娱乐圈,如此一来:岂不众乐乐,更胜于独乐乐,亦不亦悦乎? 大学里的教授先生们,也用不着再扭扭捏捏地像个小媳妇一样,明摆着想嫁人了,却还要在亲爹娘的面前假发毒誓:'我这辈子一生不嫁,就留在爸妈跟前伺候两位老人”ο这类的人话,是任谁都不会去轻易相信的ο所以我劝教授先生们,与其假做斯文地去研究那些从来都不屑于去研究的东西,还不如干脆点,把大学名号换掉,改成:教授娱乐圈ο如此一来,多好ο不但抄袭学生之毕业研究论文的行为能得到公众的原谅,就算偶尔蹦到娱乐圈里的传媒上顺口胡说八道几句,也肯定不会有人跳出来去指责你们的,因为谁都知说这人走了背字,打喷嚏掉下巴、咳嗽一声肋叉子折了、上厕所没带纸、抽大烟烫胳肢窝、横垄地里拉车一步一个坎、吃糖饼烫后脑勺、干啥啥不行、吃嘛嘛不香,总而言之就一个字――衰!每年娱乐圈都要涌现出几个衰人,有的是不得以而为之、有的是弄巧成拙偷鸡不成、有的是不怕狗仔偷拍就怕狗仔惦记,成了各有千秋,有 色无界的娱乐新闻,在这样一个太阳照常升起1、洪金宝――衰到生命呼叫转移 好端端的一个大活人,在山东拍戏,却无辜被某人硬生生讹出一则“死讯”来,洪金宝的衰可谓天外飞仙、飞来横祸,被“语不惊人别人死不休”的职业娱记看上了,被恨人不死的策划编排了,被中国几大门户网站之一供奉了,被不知真相的善良的网友们祭奠了......估计洪金宝先生胖大的肚子更加浑圆了,不过您面对这样的事儿你能咋说呢?不如自我调侃一下:提前了,这是一次提前的预演。 2、朱军――衰,但煽情照常升起 央视名嘴朱军今年也是流年不利,先是在春晚高潮参与抢词事件、旋即身陷“家父门”,把毛岸青称为“家父”被网友和媒体冷 嘲热讽,正当“朱一哥”要以拿手的煽情大法忽悠大伙时,其一哥的名分也成了争论的焦点,对后不是别人,正是春晚上跟他抢词的李咏,怎不让朱哥怒由心头起、恶从胆边生,当然要像男人一样去口水仗,可正在这个节骨眼上,朱哥后院起火,曾经炙手可热的口碑很高的央视节目《艺术人生》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锤,网友们拿参加过的嘉宾的死说事儿,并冠以谐音《遗书人生》来恶搞。不过朱军再怎么说也是央视的名嘴,对于这些是非看得很淡,春晚照上、煽情依旧,衰?爱咋咋的! 3、郑希怡――衰的有色无界 关于郑希怡的衰可以概括为一个场景:当郑希怡从多伦多回来,哭哭啼啼的召开记者招待会:“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公司给我穿 的衣服不会太好,但没想到连个‘点’也包不住,丢死人了啊……”旁边一位好心的记者赶紧过来劝:“你这不算什么,去年年底,香港‘欢乐满东华’电视直播中表演空中飞人,一女的甩脱长裤,那才叫个丢人呐!” 郑姑娘闻听此言嚎啕大哭:“那个也是我……”为什么露点的总是郑希怡,而且还露的这么货真价实保质保量,按照我们的传统观念是无法解释的,不过娱乐时代自有解释,“露点”已经成了娱乐圈吸引公众眼球的传统武器,用“点”来和道德法律打擦边球,赚取最大化的利润,在这样的观念熏陶下,作为艺人尤其是女艺人的“点”已经不是某个生理部位,已经纯粹物化成色情挑逗品,被公司、媒体拿来遮遮掩掩的引逗公众,在露与不露之间创造财富。所以对于郑希怡来说,露点不衰,牺牲色相却没红才是真的衰! 4、萧淑慎――衰成烂苹果 11月,台湾艺人萧淑慎二次吸毒被捕,她在网上绝望的留言“我是废人!”看得让人心痛,当年光良MV中的“宇宙超级美少女”与我们 渐渐远行。当年红艺人纷纷堕落,不禁让人感慨世事难料!5、柯以敏――衰到拿强奸当投名状 8月11号,“毒舌”柯以敏在自己的博客上连发两篇言辞犀利的文章,其中一个很有她的风格――《我不想再被强奸》,这不禁 让人惊呼:敢对柯老师下手,谁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这么强?!不过冷静下来一想,这就是柯老师的不对了,强奸(因为原文没加引号,所以我只能认为是直译的那种)属于刑事案件,应该拨打或编辑短信到110,比较严重可以捎带拨打120,公安部门自会给你个说法;如果觉得事情不大又咽不下这口气,可以找当地民政部门反映,组织街道办事处、妇委会等相关领导坐在一起开个协调会;如果觉得无所谓,就应该学习那个著名的“段子”里的农妇,拍拍身上的灰尘、振作疲惫的精神,潇洒的说一句“啥大不了的,我以为是抢鸡蛋呢!”这么大的事情放在网上公布算什么?怕别人不知道还是受了强烈的刺激,以为网友能为你报仇雪恨,实在让人想不明白。衰到拿强奸说事儿,柯老师满嘴的臭大粪看来是喷完了!6、刘德华――衰,因为粉丝的后现代生活 相信很多人都对这桩发生在今年3月的闹剧记忆犹新,因为直到现在,可悲的杨丽娟还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还在对她的 梦中情人进行着骚扰。一个兰州的普通家庭,竟然因为女儿迷恋刘德华而搞得家破人亡,不禁让人叹息,到底杨父,一个人民教师,放纵女儿不理智地追星,是出于怎样的一种心理?为了嫁给刘德华,一家三口砸锅卖铁来到香港,无钱回去的父亲就此自杀,客死他乡。在他的遗书中,满满地都是写了抱怨刘德华的语句,对于女儿出格的行为却不以为然。这是一起家庭悲剧,更是一起社会悲剧。而由此事衍生出来的,又是一连串的闹剧:状告刘德华、歌手杨臣刚赞助两万元、要请杨拍电视剧等等。很多人都在借此炒作,最无辜的,当属天王刘德华,也衰的莫名其妙。7、郭德纲――衰却不屈,但愿别心中有鬼 去年风光无限的德云班主,今年开春就挨了当头一棒。当天,郭德纲代言的藏秘排油被曝光,郭德纲博客写道“央 视。电光闪处,屏幕中。藏秘排油,千夫所指,万人切齿。人在三更梦,祸到大门前,一个声音低声道:毁他……忽闻门外小童议论:不上春晚,遭报应了吧。”郭德纲没有央视话语权重,可无论在央视,还是在郭德纲面前,唯独消费者的话语权是弱势的,没有指责代言人的话语权,也没有选择谁来指责的话语权,郭德纲的衰与他的抗辩一样,就当是一段子吧!8、李赛凤――衰,因为“男才女貌” 按理说,一家子要摊上乱伦、通奸、偷情这些破事儿,即便别人不知道也觉得没脸见人,走路靠墙根,上街带墨镜,毕竟家 丑不可外扬,谁还没个起码的羞耻心啊!可人家李赛凤夫妇不但扬还扬的有声有色,整天拿着用过的避孕套、奸情照片等脏物到处吆喝,就跟说别人家事儿似的,这心理素质真是超强。但请李赛凤夫妇注意,不管你们两口子孰是孰非,都完全是你们自家的事情,没有必要吆喝的地球人都知道,公众知道了也没有义务给你们当裁判,想离婚找民政部门,想打官司上法院,收起避孕套啊、内裤啊、照片啊这些脏物,到该展示的时候当证据,好钢用在刀刃上,别跟个摆地摊的似的在各种媒体上炫耀。再者这些破烂事儿出现在公众面前本身就是一种视觉污染,是对公众的不尊重,如同把自家的臭鞋烂袜子挂在广场上,是没有公德心的表现,这么基本的做人准则想必著名演员和著名医生不可能不知道。从李赛凤夫妇丑闻PK的内容看,两人都不干净,既然不干净就买瓶妇炎洁洗洗,洗洗更健康,洗完了到街道办事处找个热心的大妈调解调解,好好学学五讲四美、八荣八耻,以不再说了为荣,以没完没了为耻。9、毕福剑――衰,别拿自己不当干部 38辆悍马和8辆霸道车组成超豪华车队、在闹市区招摇过市、任意阻拦其他正常行驶的车辆、故意造成交通拥堵,毫无疑问,这场 婚礼的主人显摆的是自己的阔绰和气派,而主人显然明白,仅仅只有车,再豪华再气派也会被人当作就趁几个糟钱的暴发户、土财主,于是,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的出面就为这场令全社会瞩目的婚礼打上了“层次”、“档次”的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说,毕福剑所起的作用充其量是比那38辆悍马排气量更大、规格更豪华的第39辆悍马。央视的名嘴们果然在07年忙得一塌糊涂。毕富剑这位一笑起来你就找不到他眼睛的名嘴,就在岁末火了一把,上了无数次头条。如果说朱军是栽在了自己手里,那么毕大爷更倒霉,栽在了沈阳的那位富豪手里了。主持人走穴,本来就不是什么特别大的事,但是被别人拿去当作炫富的工具,就比较郁闷了。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质疑就不好了。最后在这样的压力下,也只能承认错误接受处罚。10、曹雪芹――衰并成为无数衰人的集结号 如果曹雪芹老先生在天有灵的话,面对“你想看到什么样的林妹妹”、“你希望哪个林妹妹能胜出”、“你希望这个林 妹妹PK掉哪一个林妹妹”这样的问题时,估计能气的活过来,可这样的事情如今就在轰轰烈烈、堂而皇之的进行着,就算是红楼选秀成了烂尾楼,依然有包工头愿意接着干,没别的着,继续海选呗!估计参与过红楼梦中人的“秀男秀女”们是中国娱乐圈里最郁闷的一群,到消协投诉的念头都有,不过比他们更郁闷的还有一位,就是死后不得安宁的草学且老先生,谁考虑过他的感受?!

在百度文库搜 开题报告,有很多范文

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素

各部分撰写内容

论文标题应该简洁,且能让读者对论文所研究的主题一目了然。

摘要是对论文提纲的总结,通常不超过1或2页,摘要包含以下内容:

目录应该列出所有带有页码的标题和副标题, 副标题应缩进。

这部分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释研究背景,缩小研究问题的范围,适当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

这一部分不只是你已经阅读过的相关文献的总结摘要,而是必须对其进行批判性评论,并能够将这些文献与你提出的研究联系起来。

这部分应该告诉读者你想在研究中发现什么。在这部分明确地陈述你的研究问题和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研究问题应该足够广泛,而次要研究问题和假设则更具体,每个问题都应该侧重于研究的某个方面。

提供一些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的选题,供参考。1、新闻真实与新闻本性2、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发布会看新闻传播的审美化3、无产阶级党报的优良传统4、新闻特写研究5、深度报道研究6、新闻叙事研究7、网络新闻研究8、电视声画面研究 9、电视艺术研究10、电视诗歌散文创作研究11、“超级女生”的广告效应研究12、试论新闻语言的修辞技巧13、试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素质14、试析谈话节目的语言特点15、试论媒体语言的“雅”与“俗”16、电视新闻语言研究17、电视广告语言研究18、记者的修养19、论都市报的舆论监督作用20、论报纸的新闻策划21、论都市报的发展趋势22、新闻评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23、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24、媒体报道的大学生形象分析25、网络“暴力”初探26、重大新闻事件的新闻摄影27、浅析电视“选秀”节目28、论网络环境下受众的分化与“博客”网站的兴起29、论“受众意识”在新闻采编业务中的体现30、论“民生新闻”报道中“煽情”的艺术31、论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应对之策32、论公益性新闻策划33、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34、主持人的形象塑造35、当代网络言论文风浅析36、真人秀节目形态特征面面观37、电视体育新闻现场报道研究 38、当代中国奥运新闻传播的主要话语问题39、电视讲坛节目的传播学审视40、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关系41、论新闻报道失实42、人物访谈成功因素探析43、舆论引导和新闻报道的关系44、新闻标题的信息含量及审美特征45、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46、从“选秀节目”看电视竞争性复制策略47、报纸要强化品牌意识48、媒体在“华南虎照片事件”中的角色意识49、名牌电视栏目的品牌维护50、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新闻报道51、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困境与出路52、电视体育节目的人文精神53、传播学层面的思考:《超级女生》热播解析及反思54、从“芙蓉姐姐”现象看网络传播效果55、现代电视传媒的品牌策略56、 谈谈互联网媒体时代的新闻的时效性57、 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新闻真实58、 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59、 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60、 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61、 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62、 浅谈新闻导语写作63、 重视新闻背景的交待64、 消息中的现场描写65、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66、短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主角67、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68、论报纸的组合报道69、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70、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71、关于"弱势群体"报道的多元思考72、报纸品牌个性塑造73、短评的特点和写作74、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75、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76、编辑思想与报纸版面77、编辑的自身建设和修养78、谈谈稿件修改的基本功79、版面的语言与受众心理80、地方企业报的发展趋势81、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82、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83、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84、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85、电视记者的创作思维 86、论后网络时代新闻舆论引导的偏差87、广播电视报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趋势 88、论人文关怀在我国当代经济新闻报道中的体现 89、新时期新闻文体改革研究 90、博客:传统的颠覆还是传统的延续?--从传播学意义上看博客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91、网络言论的传播与管理92、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93、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能力培养94、因特网与现代传媒格局95、论因特网的传播特点96、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之我见97、互联网对现代汉语实用性的冲击98、互联网媒体时代的网络语言的特点初探99、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负面影响100、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正面影响101、网络媒体公信力的构建102、论广告策划在广告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103、 广告创意理论研究104、 广告诉求理论研究105、 广告对消费观念的影响106、 和谐与冲突——广告传播中的社会问题研究107、 论广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108、 论违法广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109、 论我国广告法规的体系与监管模式110、 我国广告业发展趋势111、 从创意视角分析中国广告与世界广告的差距112、 优秀广告作品的创意给我们带来的启示113、 如何看待名人广告114、 论房产广告的文化诉求115、 报刊广告文案创作116、 中国儿童广告的发展趋势117、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118、 网络广告受众的消费心理分析119、 试论广告创意技巧120、 试论广告写作的方法与技巧121、突发公共事件与媒体报道122、《百家讲坛》——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嬗变123、从《艺术人生》看人生的艺术124、试论电视剧的叙事策略——从韩剧的细节设置分析125、试论电视公益广告的人文视角126、关于电视直播节目中“出错”现象的思考127、论民生新闻中的“新闻平衡”128、探析《百家讲坛》兴起原因及启示129、谈鼎丁尺股侔噶踌拴穿茎《鲁豫有约》与《艺术人生》的异同及启示130、民生新闻的公信力考证131、论新闻访谈的原生态132、从《奋斗》看中国青春偶像剧的新形式133、一个“纸包子” 引起的思考-------试论中国电视新闻的行为规范与职业道德134、浅析民生新闻在现代化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135、《新闻调查》中的采访技巧

  • 索引序列
  • 电视新闻娱乐化毕业论文
  • 新闻娱乐化研究论文
  • 娱乐艺人新闻毕业论文
  • 新闻娱乐化论文选题题目
  • 电视娱乐节目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