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求是杂志社主编姓名

求是杂志社主编姓名

发布时间:

求是杂志社主编姓名

《求是》杂志社刘彦华担任杂志社秘书长,级别为正厅级,相当于副省长或市长级别。

《求是》杂志是中共中央机关刊物之一,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理论刊物,担负着全面系统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完整准确地宣传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促进党的事业发展的任务,是党中央指导全党全国工作的重要思想舆论工具,是党在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阵地。

扩展资料:

1、负责制度

求是杂志实行编委会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内设办公室、总编室、求是理论网编辑部、政治编辑部、经济编辑部、文化编辑部、科教编辑部、国际编辑部、评论部、红旗文稿编辑部、发行出版部、人事部、机关党委、纪委;下设红旗出版社、红旗画刊社、小康杂志社、事业服务中心。

2、杂志内容

《求是》杂志集中宣传共产主义中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

《求是》杂志的作者

《求是》杂志的作者是中国共产党各层级的领导人或干部,也包括中国解放军军队的各阶层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彦华

《实录毛泽东》李捷,于俊道主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实录毛泽东作者名:李捷、于俊道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年份:2018-1-1页数:356内容介绍:全面了解毛泽东客观反映历史,细节还原真实追寻273位亲历者——搜集他们走近毛泽东的观察与描述梳理226万字实录——力求编写一部堪称经典的领袖传记翻开本书,作者将带你重温毛泽东在1893—1927年间早年奋斗史的峥嵘岁月,领略其指点江山、意气风发的非凡风采,进而体悟到伟人的人生阅历带给我们的启发与智慧。作者介绍:李捷《求是》杂志社社长,中国史学会会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参加撰写《毛泽东传》(1949—1976),出版著作《毛泽东与新中国的内政外交》《国史静思录》等。于俊道中央文献出版社编辑一部主任,编审。参加编辑《朱德军事文选》,参加撰写《朱德年谱》《朱德传》,主编《共和国领袖生活丛书》系列、《领袖交往实录》系列、《元帅交往实录》系列、《将军交往实录》系列、《毛泽东交往录》等,著有《中国革命中的共产国际人物》《朱德红扁担》等。

《求是》杂志社秘书长刘彦华

《求是》杂志社刘彦华担任杂志社秘书长,级别为正厅级,相当于副省长或市长级别。《求是》杂志是中共中央机关刊物之一,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理论刊物,担负着全面系统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完整准确地宣传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促进党的事业发展的任务,是党中央指导全党全国工作的重要思想舆论工具,是党在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阵地。

求是杂志社主编是谁

1974年-1976在四川省蒲江县复兴乡插队;1976年-1978年入伍进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西藏拉萨指挥部后勤部汽车连任驾驶员;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82年考入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92-1993年经考试入英国牛津大学哲学系,为高级访问学者和注册学生,在著名哲学家M.达米特教授和著名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家G.A.科亨教授指导的博士班,进修PPE课程及当代哲学和国外马克思主义;2003年在哈佛大学,参加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合办的“高级公共管理班”,获EMPA。1984年后,先后在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中央党校校刊《理论月刊》编辑部、中央党校办公厅,任教员、编辑和秘书;1992年,在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现国际战略研究所),任马克思主义研究室主任;1996年在中央党校研究生院任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党总支书记;1999年任中央党校办公厅副主任、外事办主任;2003-2009年任中央党校出版社总编辑;2009年,任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2012年7月10起,任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期间,1994-1995年曾在中共中央理论刊物《求是》杂志社任总编辑理论秘书;2004年在中组部中央现代农村远程教育办公室任副主任;1994年破格晋升为中央党校研究员;200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业方向或研究旨趣: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当代国外政治哲学,文化和文明理论。

《求是》杂志副总编朱铁志的死因是自杀,据介绍,他是在所在单位的地下车库自缢身亡的。朱铁志去世的消息,也让众多的文学爱好者感到非常惋惜和痛心。

事情发生于二零一六年六月二十五日,朱铁志被发现在所在单位的车库自缢身亡,享年五十六岁,就在六月二十九日,朱铁志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对于朱铁志为何会在车库自杀,官方也没有给出公告,外界也是不好猜测的。但是,对于这样一位大作家,竟然选择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是让人感到非常惋惜和痛心。那么,朱铁志是怎样一个人?

朱铁志于1960年出生于吉林省通化市,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之后长期供职于《求是》杂志社。在学术上,朱铁志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学者,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北京市杂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事实上,朱铁志一生著述甚丰。著有杂文集《固守家园》、《自己的嫁衣》、《思想的芦苇》、《被亵渎的善良》、《精神的归宿》、《浮世杂烩——小人物系列杂文》、《你以为你是谁》、《克隆魂》、《沉入人海》、《理智的勇气》等十余部。

除此之外,朱铁志还主编了《20世纪中国幽默杂文》、《中国当代杂文经典》、《中国杂文大观》(第四卷,合作主编)、《真话的空间》、《中国新文学大系》杂文卷、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最佳杂文年选》等杂文书籍。朱铁志的作品曾荣获鲁迅文学奖、中国新闻奖等多种奖项,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深受全国众多读者的喜爱。

朱铁志始终忠诚于中国杂文事业并作出了非凡的业绩和巨大的贡献,他不仅对杂文理论有所建树,而且对杂文文体创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朱铁志精准地将杂文概括为“文明之文、文化之文、文学之文、文雅之文”,并将“独立人格、独到见解、独特表达”奉为其创作的圭臬,为读者捧出了两千多篇或震聋发聩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朱铁志在离世之前,曾留下了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即便我做不到‘生如夏花之绚烂’,但我期待‘死如秋叶之静美’。如果我死,决不希望别人为我写什么生平事迹之类的东西。我的生平早已用我的行动写在我生命轨迹上,用我的文字写在我的作品里。‘荣’不因外在材料而多一分,‘辱’不因外在评价而少一毫。乞求高评价,说明缺乏底气,没有自知之明,无异于自取其辱。假作谦虚状,显得故作姿态、装模作样,也不免贻笑大方。”

总而言之,《求是》杂志副总编朱铁志去世,去世的原因是自杀。

求是杂志社主编张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包括学术界、思想界在内的世界许多人都把眼光投向东方,关注着中国所发生的变化。的确,在中国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30多年,中国从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第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00多美元,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人们要问,中国在短短的时间内所发生的这种奇迹般的变化,魔力在哪里、奥秘在哪里?这是个“时代之谜”,揭示谜底就像魔法一样吸引着所有关注和瞩目中国的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以下简称《中国震撼》)一书,给出了自己探究中国崛起之谜的答案。对于这个答案或许会有不同看法和评说,但在思想界、学术界乃至社会生活中所引起的冲击和热议则是肯定的,甚至可以说在对中国的发展持有种种顽固偏见和肤浅短视的议论那里,也不失为一个“震撼”。 “中国震撼”首先来自中国的崛起。《中国震撼》一书,开篇之首,就是以翔实的资料和确凿的事实讲述了中国的发展和崛起。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客观实在。尽管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分配差距拉大、资源环境约束、权钱交易腐败等种种问题,尽管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质疑和想法,尽管抱有偏见和别有用心的“唱衰中国”的声音也从来没有中断过,但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却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来自中国发展和崛起的震撼,是一种什么样的震撼,读完《中国震撼》一书,会很自然得出以下三点感悟。 一是和平发展崛起的震撼。在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13亿人口、幅员辽阔、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实现现代化、实现振兴和崛起,无疑是一个时代前沿的大课题。这个课题本身就具有难以比照的巨大吸引力。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不用说是始于当代,但作者分析探究的眼光并不固着于当代的几十年、也不固着于近代以来的上百年,而是把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崛起置放在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历史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因而有了“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这个主题。这个主题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有着没有中断的五千多年文明历史而又在现代发展崛起的国家,中国是绝无仅有的。正如作者所讲:“数千年古老文明与现代国家形态几乎完全重合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 那么,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什么方式的崛起?是一种和平发展的崛起。这是产生中国震撼的第一个冲击波。该书在阅览古今中外大国崛起的历史轨迹之后写道:“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崛起的最大特点就是和平,对外没有发动战争,对内保持了安定团结,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非同寻常的奇迹。回顾世界历史,西方崛起的过程几乎就是一部动荡与战争的历史。”史实确实如此。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的崛起哪一个不是充满侵略、战争、屠杀、征服、奴役,是不光彩的、血与火崛起的历史。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则完全不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复兴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对外是推动和谐世界建设,对内是倾力建设和谐社会,这不就是当代文明的最重要内涵和标志!和平发展的道路是文明发展的道路,这取决于中国的国策方针、取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取决于当今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国际环境,但也取决于中国几千年热爱和平的文明历史传统。显而易见,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和平发展的崛起,是一种发展文明的崛起。所以,“中国震撼”首先是和平发展崛起的震撼。 二是发展模式崛起的震撼。《中国震撼》一书认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也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崛起”,“中国崛起的背后是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并把中国发展模式概括为八大特点,即“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强调“这些特点是我对30年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显然,在作者那里,中国模式及其八大特点指的就是中国发展道路的基本特征、中国发展经验的基本概括,在这里,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中国道路是相通的,是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的指代称谓。应该讲,经过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30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找到和形成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积累和凝聚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创立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也是党的十七大概括的,中国的成功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这个概括既是中国现代化发展历史的科学凝练的总结,也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现代化发展历史的鲜明显著的区别。蕴含其中的主要原则、成功经验和基本特征,尽可以开掘和丰富,尽可以有或多或少的不同解读,但其核心和精髓的内容大体是一致的。比如:书中用“实践理性”来表述的实事求是,以及政府作用、社会稳定、注重民生、渐进改革、对外开放等等。这些原则和经验,在研究和讨论中国发展和崛起的境内外学术界、思想界就不断地被提到、被阐述。为什么用中国道路的基本特征、中国模式的基本特点、中国经验的基本原则所概括的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崛起,竟那样的相同相似、大同小异?原因就在于研究立场的公正客观、理性良知,就在于受中国国情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状况的制约和决定。只要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去考察研究当代中国,就会走到一起,就会形成较多的共识。比如:讲到政府的作用,作者说:“中国的超大型的规模意味着国家治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每年一个短短的春运就有超过20亿的人次上路。2010年春运的客运流达到25亿人次。”“这意味着把美洲、欧洲和非洲的人口在一个月内挪动了一下。除了像中国这样一个比较高效运转的政府体制外,没有任何一种体制可以处理这种挑战。”这样的论证应该说是有力有理,令人信服的。其实,春运还不是最大最难的事情,中国的底子薄、基础差、资源紧缺、发展不平衡,人口13亿多,又处于转轨变型的深刻变革中,吃穿住行、柴米油盐哪一样事情不大不难!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洪灾、旱灾等,筹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界博览会、广州亚洲运动会等,更是具有挑战性的难事大事。如果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府领导和组织,要办大事、难事、喜事、急事是不可想象的,其结果也是难以预料的。此外,作者也指出,不能把中国模式绝对化、封闭化、凝固化,要作为不断开放、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来看待,这和不能把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绝对化、封闭化、凝固化的道理是一样的。由此可见,“中国震撼”又是中国发展模式崛起的震撼。 三是政治价值观念崛起的震撼。作者还认为,中国的崛起不仅是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也不仅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崛起,还是一种政治话语的崛起,也就是一种政治价值观念的崛起。这一看法是很有见地的。确实如此,中国的崛起,不单单是经济的发展,也是民主政治的发展,是民主政治价值观念的发展。民主政治制度及其民主政治价值观念的建设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的目标,我们也矢志不渝地为之而奋斗。只要不是无知,只要不抱偏见,就会看到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民主政治、平等自由、公平正义、人权保障等事业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和长足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观、人权观、自由平等观,这是不能否认的、也是难以抹杀的。但问题是,总有些人格外钟情偏爱西方那一套政治制度以及附着其上的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观念,把西方的政治制度以其价值观念绝对化、神圣化,顶礼膜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观念的过程中,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一切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这是没有问题的,也是坚定不移的。但各国有各国的国情和实际。不顾中国的国情和实际,试图机械照搬西方那一套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观念,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行不通的。正如作者写的:“中国这种‘文明型国家’,如果采用西方政治模式,自己的优势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最后整个国家就会走向崩溃。”“中国模式的相对成功表明:不管什么政治制度,最后一定要落实到‘良政’才行,落实到中国人讲的‘以人为本’、‘励精图治’才行。”“中国人认为无论是什么制度,最终都必须体现在是否能够实现良政上,体现在自己人民的满意和认同上,并认为这才是民主的实质。”这些关于良政更为重要、更能体现民主实质的论述,是富有很大启发意义的。尤其作者告诫:“不被西方话语忽悠”,“西方多党民主制度在很多地方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游戏民主’,其特点是把民主等同于竞选,把竞选等同于政治营销,把政治营销等同于拼金钱、拼资源、拼公关、拼谋略、拼形象、拼演艺表演。”作为走过100多个国家、专注研究现实政治的作者,特别是亲眼看到了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给某些国家带来“散、软、短、泛、粹”的民主综合征以及经济社会陷入停滞倒退的困境,他关于民主问题的告诫和论述是在比较鉴别中选择,更是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重视。显而易见,“中国震撼”同时还是中国政治价值观念崛起的震撼。 (作者张晓林 系《求是》杂志社总编辑) 《中国震撼》的思想震撼 清醒的自信 亲和的解疑——读《中国震撼》有感邓小平英文翻译张维为:中国崛起是非常不容易的

3月8日下午,云南省委宣传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在北京举行了电视剧《锻刀》创作研讨会。

此次会议由中国视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秘书 长张显主持。国家民委原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丹珠昂奔,中国视协主席赵化勇,中国文联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中国文联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主任张德祥,国家民委办公厅巡视员、副主任(主持工作)普永生,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原副主任王伟国,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节目组组长郭婷,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部责任编辑上官儒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曾庆瑞,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联合会副会长李洋,《中国艺术报》社长向云驹,《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当代电视》副主编王军强、影视独舌主编李星文,求是杂志社原副 秘书 长魏天顺,求是杂志社影视中心副主任成保宏,国家民族音像出版社原社长景宜等专家出席本次会议。

云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红苹,昭通市委副书记、市长郭大进,出品制作单位云南文化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陶国相,副总经理李建生,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创作中心主任许秋芳,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创作中心副主任李裔群,昭阳区委副书记、区长陶毅,昭通市政府办公室主任郭晓东,昭通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朱大庆,昭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志参加了本次会议。

云南题材影视口碑收视双丰收

会议首先由云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红苹代表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赵金部长发言:“由云南省委宣传部和云南文投集团等单位联合摄制的36集电视连续剧《锻刀》,自2016年10月1日开播至今,相继在中央电视台一频道、八频道已经播出了三次,创下了央视2016年电视剧收视的新纪录,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广泛好评。

《锻刀》的成功摄制,为我们提供了以下4条基本 经验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电视剧《锻刀》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中共云南省委高度重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推动云南文艺大繁荣大发展,明确提出以打造文艺滇军、构建文艺升级版为目标,着力实施‘云岭文化名家工程’、‘云南文艺精品工程’,推动形成人才辈出、精品纷呈的生动局面。云南在支持少数民族影视题材和抗战题材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并取得较好的成效,如景宜老师担纲创作的《金凤花开》、《茶颂》,蒋晓荣和于荣光制作的《木府风云》,张丽影制作的《滇西一九四四》、《中国远征军》等等,而这次云南本土制作团队制作的《锻刀》,是民族题材和抗日题材较完美的结合,是云南人写云南、创造云南更大影响力的影视佳作。

二、坚持勇于创新的精神,是电视剧《锻刀》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优秀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水平。电视剧《锻刀》在题材上大胆创新,弥补了滇军抗战的影视作品的空白,表现了云南军民共赴国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历史事实,被誉为一部反映民族统战的影视精品,开掘了中国战争剧的新视角和新格局,对中国战争剧类型影片进行了一次积极的探索和创新。

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是电视剧《锻刀》取得成功的重要措施。电视剧《锻刀》之所以能成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兼具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作品,我们在研究选题上下功夫,力图通过滇军抗战这一故事题材,弥补民族抗战和民族统战的空白。从剧本创作到拍摄、发行,相关单位统一协调,全力配合,在此过程中,中央电视台的责任编辑全程参与本剧创作,保证剧本顺利完成;《锻刀》的投资本着党委政府给予一定的引导性资金、向市场发行影视基金、引入上市公司苏州传视,按市场化运营管理;在同类型的电视剧中,《锻刀》投资是属于较低的,没有使用‘一线演员’,节约的资金全部用于制作,因此该剧赢得了制作精良的口碑。

四、坚持用符合文艺规律的方式领导文艺事业,是电视剧《锻刀》取得成功的重要动力。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文艺工作,要用符合文艺规律的方式领导文艺事业,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保护好文艺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云南省委充分利用云南悠久厚重的历史、五彩斑斓的民族文化、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云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把繁荣影视艺术、发展影视产业作为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来抓,创作生产了一批具有云南特色、反映时代特征且被全国观众所喜爱的影视作品。电视剧《锻刀》是云南涌现的又一影视精品力作。”

昭通8位作家集体创作结晶

昭通市委副书记、市长郭大进发言:“一是感谢。电视剧《锻刀》从创作拍摄开始就得到了各位领导、专家的倾力指导,凝聚了创作人员的心血和汗水。以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夏天敏老师为首的昭通8位作家,为了把昭通人民抗战中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完整地反映出来,花了3个月的时间来阅读资料、采访抗战老兵和他们的家属,收集整理了厚达1米多高的资料,之后历经三年时间完成了脚本。

二是感动。《锻刀》自播出以来得到了政治上的高度肯定和社会上的普遍认可,这源于其背后真实的历史。电视剧《锻刀》尊重历史、还原事实,用心用情精心制作,完整地呈现了抗战爆发云南起义这一段历史。剧中不断提到‘昭通’、‘昭通人’,反映出昭通人民‘宁愿正面死、不愿背后生’的英雄气概和报国情怀,让人们记住了抗战中的昭通热血儿女,记住了他们为抗日练就的侠肝义胆和豪情壮志,记住了敢于拼搏、不怕牺牲的‘锻刀精神’。

三是希望。昭通文化资源富集,特别是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丰厚。是我国“南丝绸之路”的要冲和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近现代以来,昭通诞生和哺育了抗日名将罗炳辉将军,云南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国柱,爱国将领龙云、卢汉、曾泽生,国学大师姜亮夫,时代英雄徐洪刚等一大批雄才俊杰。电视剧《锻刀》开掘了中国战争剧的新视角和新格局,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兼具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精品力作。”

过年总理点名要看这部剧 第二部即将开拍

云南文化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陶国相代表电视剧《锻刀》的出品和制作单位详细介绍了该剧的创作生产情况。他首先介绍云南文投集团作为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在7年快速发展中,形成了影视产业、文化演艺、文化旅游、金融投资、文化园区开发等九大业务板块,打造了一批全国领先的文化项目,为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

2016年,云南文投集团总资产亿元,营业收入亿元,利润2700万元。陶国相介绍:“云南文投集团在影视产业方面,承担着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要求‘挖掘云南影视题材,宣传展示云南’的任务。集团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勇于探索,充分依托云南文化资源厚重多元、自然资源丰富多彩的优势,整合影视人才和影视资金,占据影视产业制高点,采取多种措施破解影视制作的难题,全力抓云南少数民族题材、云南历史文化题材、重大现实题材的作品,不断推动影视产业向前发展。电视剧《锻刀》是云南文投集团总结以往的创作经验倾力打造的作品。《锻刀》的创作初衷:一是为贯彻落实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云南省委宣传部对繁荣影视制作的要求;二是为推进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三是为充分展示云南各民族团结奋进、忠心爱国的品质。云南文投集团认真谋划,准确定位,以讲好中国故事、云南故事为要求,最终创造了‘云南题材,云南制造,达到国家级水平’的先例。

陶国相说:“电视剧《锻刀》定位为‘战争民族情感巨制’,由著名编剧、著名导演、资深制片人以及一群高颜值、实力派演员共同打造的大片,从故事结构和情感方面区别于以往的抗战剧。电视剧《锻刀》的拍摄方式是以现实主义的风格从普通小人物着眼,展现出一个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在战火洗礼下,逐渐锻造出的民族抗日精神,来展现民族情怀、国家抱负。电视剧《锻刀》制作完成后,云南文投集团在首轮发行中采用了地网台同步的方式,既在中央电视台和各地方卫视黄金档播出,同时又在爱奇艺、优酷、腾讯、乐视、搜狐五大热门视频网站上开播,播出平台覆盖全国观众的主流收视途径,取得了良好的播出效果。不仅在2016年刷新了央视八套近三年来的收视率,成为‘电视剧王’,更在五大热门视频网站上获得了超过18亿次的点击率,观众人群超越老中青年龄界限,获得全国人民的喜爱。云南本土各族人民在观看该剧之后更深受感动和激励,极大的增进了民族团结,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今年大年初一,我接到中央电视台打来的电话,说总理办公室要求我们当天把《锻刀》光碟送达,总理要审看这部电视剧,我们火速完成了报送。在春节期间,总理仍心系云南边疆各民族群众,要求我们报送该部电视剧进行审看,我们的心里感到无比的喜悦。总结电视剧《锻刀》的几个成功经验:一是中央精神的准确指引以及云南省领导的高度重视,我们文化企业要认真领会中央和省委的精神和要求,积极筹划,开拓进取,贯彻执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战略。二是充分发挥云南本土作家的优势,深入挖掘云南本土题材。该剧以滇军血战台儿庄、武汉保卫战、滇西抗战、越南接受日本投降、海城起义和昆明起义6个云南历史片段为蓝本进行故事创作;三是充分依托北京的人才资源。该剧影视剧本由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夏天敏工作室创作,著名编剧徐兵组织策划、资深编剧王军执笔,剧本历时3 年,数易其稿,精心制作;四是充分利用北京的影视平台和影视资金来共同打造,我们在北京成立云文影业投资公司,确保各个环节沟通顺畅,工作做到极致精准;五是该剧弥补了历史空白。该剧全面展示了滇军赴内地抗战的历史,还深挖了云南民族医药的历史,非常成功地植入了云南白药,电视剧的对白、台词中用了大量的云南地方、地域名词,是云南历史的真实再现。全剧对云南的自然风光、人文情怀、民族团结等方面的宣传达到了极佳的效果,是‘云南题材,云南制造’里程碑式的精品力作。”

陶国相在发言即将结束时,又宣布了一个好消息:“电视剧《锻刀Ⅱ》已经签署完相关拍摄协议,开始拍摄了。”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部责任编辑上官儒烨介绍了《锻刀》在中央电视台八套和一套的收视率统计情况:“《锻刀》是我们去年播出的一个电视剧,单集收视率最高达到,最高单集收视份额达到,全剧平均最高收视率是。基本上我们央视8套里收视率过1%有一批,过2%很少见,《锻刀》收视率平均能破2%,这是我们去年播出的毋庸置疑的 ‘剧王’。第一集播出时收视率是,到最后一集攀升至,最后10集都在左右,非常地稳定,说明该剧的收视黏性和忠诚度非常高。去年我们8套在全台的15个开播频道里面,破天荒地成为第一名,其中有《锻刀》的贡献。”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在对电视剧《锻刀》的思想性、艺术性等方面做出高度肯定的同时,也指出该剧的不足之处,希望创作团队再接再厉,继续创作出更多更好地讲述“中国梦、中国气派”、讲述“云南故事、云南味道”的精品力作。

1987年10月《葡萄》参加山东省首届艺术节书画展,山东省文化厅主办。1988年3月16日,《骤雨》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山东省美协等单位主办。1991年6月6日,在山东工会学院展厅举办个人首次画展。展出作品80幅,山东电视台做专题报道。 1991年7月1日,在深圳美术馆与北京书画家举办联展,展出作品50幅。深圳电视台、《深圳特区报》、香港《大公报》、《文汇报》均做专题报道。《香远》被香港浸会大学收芷。1993年《香魂》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展出,被评为《国画项一等奖》。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等单位主办。1998年6月13日中央广播电台“空中之友”节目,在北京采访后,以“不与人争与己争,千秋翰墨自天成”为题进行播出,共20分钟。1999年12月应中共中央“求是”杂志社邀请,出任“庆祝建党80周年共产党人书画大展”办公室主任。 2001年7月1日,《迎朝晖》6米白梅获“建党80周年共产党人书画大展”一等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求是”杂志社主办。2001年3月应邀在国二招为国务院画八米白梅《万玉争晖》。2001年8月为全国人大作画《春回大地》。2001年10月伟全国政协画《报春图》。2001年12月在北京成立“张光明艺术工作室”,地址位于北京崇文区广渠门忠实东里东区8号楼209室。 2002年应邀出任山东英才学院艺术学院院长。2005年4月18日,个人第二次画展在山东工会学院展厅展出,展出作品100幅,作品以梅花为主,还有蔬果及人物画等。2005年5月16日,济南电视台“翰墨人生”录制专题节目,全面介绍画家张光明。2005年12月荣获2005年《中国书画百杰》称号,由中国国画家协会、中国书画报等单位主办。

求是杂志社主编助理

朱铁志(1960- ), 吉林通化人。中共党员。1969年跟随父母下乡,1978年参加高考,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毕业后到求是杂志社工作。历任《红旗》杂志编辑,《体育报》记者,曾任《求是》杂志编委,编审,现为《求是》杂志副总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杂文学会常务理事1。

李捷,求是杂志社社长。1955年2月生,山东平阴人,汉族,研究生学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9年12月入伍。1979年2月至1983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一分校历史系学习。1983年3月至1983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分校历史系教员。1983年9月至1986年8月,中央党校理论部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1986年8月至1987年4月,北京联合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历史系教员。1987年4月起先后任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研究组研究人员、毛泽东研究组生平小组副小组长、第一编研部毛泽东研究二处副处长、第一编研部主任助理、第一编研部副主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兼第一编研部副主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兼第一编研部主任。2004年10月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2012年3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党组书记。2014年4月,任求是杂志社社长。 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求是杂志社现任社长为李捷。2014年4月30日上午,求是杂志社召开领导干部会议,宣布中央关于求是杂志社社长调整的决定。中央决定,李宝善同志调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李捷同志任求是杂志社社长。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潘立刚宣布中央决定并作重要讲话,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雒树刚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李宝善、李捷同志分别讲话,求是杂志社总编辑陶骅主持并讲话。李捷简历1955年2月生,山东平阴人,汉族,研究生学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12月入伍。1979年02月至1983年03月,北京师范大学一分校历史系学习。1983年03月至1983年09月,北京师范大学分校历史系教员。1983年09月至1986年08月,中央党校理论部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1986年08月至1987年04月,北京联合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历史系教员。1987年4月起先后任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研究组研究人员、毛泽东研究组生平小组副小组长、第一编研部毛泽东研究二处副处长、第一编研部主任助理、第一编研部副主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兼第一编研部副主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兼第一编研部主任。2004年10月,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2012年03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党组书记。2014年04月,任求是杂志社社长。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求是杂志社编辑部人员名单

厅级。相当于副省长或市长。

求是杂志实行编委会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内设办公室、总编室、求是理论网编辑部、政治编辑部、经济编辑部、文化编辑部、科教编辑部、国际编辑部、评论部、红旗文稿编辑部、发行出版部、人事部、机关党委、纪委;下设红旗出版社、红旗画刊社、小康杂志社、事业服务中心。

秋实是求实、求是的谐音。秋实是一个写作班子,不是一个人。比如:闫志民是北大教授;常光民是《求是》杂志社政治编辑部主任;李传柱是《求是》杂志社政治编辑部的编辑;杨绍华是女性,是《求是》杂志的记者,政治编辑部的编辑; 王传志是《求是》杂志的记者。

  • 索引序列
  • 求是杂志社主编姓名
  • 求是杂志社主编是谁
  • 求是杂志社主编张
  • 求是杂志社主编助理
  • 求是杂志社编辑部人员名单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