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 儿童 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弱势群体,其规模正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而不断增加,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亦成为社会普遍关注却始终无法彻底解除的难题之一。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2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教育 的思考》
摘要: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弱势群体,其规模正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而不断增加,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亦成为社会普遍关注却始终无法彻底解除的难题之一。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留守儿童是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特殊群体之一。有观点认为,留守儿童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造就的产物,因为“二元体制”的存在,使得农村孩子进入城市要面临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福利障碍。为了减轻负担,父母不得不忍痛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委托他人照看。这种照看是一种单纯的生活上的照料,谈不上辅助孩子教育和身心发展,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极为不利。也正因为如此,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却一时难以彻底破除的社会难题之一。2015年6月9日,毕节市七星关区的4名留守儿童集体喝农药自杀,这一悲剧的发生迅速引发了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再次集中关注。事实上,这次自杀事件的发生已经不是首例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悲剧。通过互联网搜索“留守儿童”这一关键词,我们可以发现早已有留守儿童的悲剧见诸报端。如早在2008年,安徽一名12岁的留守儿童因父母经常外出务工而上吊自杀;2012年11月,同是毕节市七星关区的5名流浪儿童在垃圾箱里生火取暖,一氧化碳中毒死亡;2014年1月,安徽省一名9岁留守儿童在自家厕所自缢身亡,同年,湖北省13岁的留守少女在家中割腕自杀未遂,等等。关于留守儿童的惨痛事件频频发生,仅2015年上半年就发生多起,有坠楼的、有溺水的、有被性侵的。这些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悲剧社会早已承受不起,但为什么又总在发生并有恶化之势?难道是因为他们吃不饱穿不暖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留守儿童悲剧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关爱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进而酿成悲剧。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虽非一朝一夕所能及,但并非无能为力。本文从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为切入点,简要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及其消极影响,进而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缓解之道。强调社会应该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关爱、呵护留守儿童,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杜绝悲剧的再发生。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影响
在我国,留守儿童的规模应用庞大来形容。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万,占农村儿童,占全国儿童。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①另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 报告 2015》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占比超过1/3,留守老人接近1/4,留守家庭成为常态家庭模式。贵州省地处祖国大西南,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欠发达态势,人口基数大,外出务工人员规模也大,留守儿童问题突出。2014年,由贵州省社科院发布的《贵州社会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贵州省在校中小学生为658万人,农村留守儿童约为240万人,在校生留守儿童为98万人,学龄前留守儿童约150万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60%(详见表1)。②一系列的数据均反映出贵州省留守儿童问题较为严峻。留守儿
童问题的严峻性不仅仅是数据上的反映,更多的问题是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在学习、生活、精神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障碍,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各项问题之首。曾有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相对于同龄的非留守儿童而言,留守儿童因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其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多方面,并且容易产生消极影响,这种影响轻则在性格上叛逆或孤僻,重则造成人生悲剧。
(一)性格孤僻且叛逆
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务工而使他们的童年生活里缺少最重要的“营养”补充,导致成长环境“营养不良”。尽管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监护人的照顾,但由于代际原因,这些亲人的关爱始终替代不了父母的关爱。相关研究表明:的留守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情感交流,37%的留守儿童表示经常不想跟任何人说话,30%的留守儿童经常感到孤独。③因此,留守儿童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不喜欢说话,也不爱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独来独往,久而久之形成内向的性格。同时,由于自我意识和自尊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他们不愿意接受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亲人的管教,逐渐产生叛逆心理,常常因小事而容易暴跳如雷,和他人顶撞,即使是无理的也要闹一闹,甚至是唯吾独尊。这些行为习惯或性格的形成,不利于留守儿童长大后快速、顺利融入社会。在讲求团队合作精神的当今社会,这部分性格孤僻而叛逆的人将与社会格格不入,个人价值或人生目标难以实现,长期的压抑情绪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社会的仇恨心理,这种心理一旦爆发将会对社会和他人产生严重的危害。
(二)自卑心理明显
自卑心理是大部分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农村的孩子本来在机会上就与城市同龄儿童存在差异,长期与父母的聚少离多容易导致孩子内心封闭,缺乏自信。在别人谈论爸爸妈妈或爸爸妈妈接送其他小朋友上下学、逛街购物的时候,这些留守儿童会在第一时间想起自己的爸爸妈妈在哪里?为什么不能陪伴在自己身边?自己是不是被遗弃等想法。同时,由于代际原因,现有监护人无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进行辅导或满足不了学习需要,他们除了照顾孩子的起居饮食外,无法对孩子的其他需求进行满足。此外,在学校召开运动会或家长会的时候,这些留守儿童也会因为自己的父母不能到场而忧心忡忡,更加封闭。留守儿童缺乏自信心或自卑心理强烈是长期缺乏和谐亲子关系的结果,这种心理状态的产生极不利于还在今后的全面发展,可谓是在起跑线上输给了同龄人。
(三)思想道德状况堪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思想道德素养的形成。然而,由于父母外出打工,长期与孩子处于分离状态,父母除了能够在物质方面尽可能的满足孩子外,在教育方面应尽的义务微忽甚微,更谈不上通过父母的 言行举止 来影响和培育孩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在留守儿童的日常教育中,很多家长甚至认为只要孩子不淘气,每天多给点零花钱也愿意。事实上,很多时候正是这种想法苦了或害了孩子。孩子一旦手里有充裕的钱,他就能做很多学习外的事情,养成不好的习惯,最常见的就是抽烟和上网。实践证明: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打工而得不到良好的 家庭教育 和监管,部分留守儿童容易做出偷盗、打架斗殴、上网、吸烟等不良举动,严重者还会拉帮结派,危害他人。这些表现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负面影响如不加以制止,将会直接影响孩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即使父母期望再大,也难以如愿。
(四)对学习产生排斥
父母外出打工是希望能够创造一个优裕的家庭环境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好好学习,将来能够出人头地,所以将孩子留在农村而选择进城务工。但是,由于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父母没有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和管教,而孩子的现有监护人又由于年长或忙于农活而不能承担起所监护对象的教育职能。这样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几乎是完全自由无约束的。童年时代玩的天性,加上弱小的自制能力,留守儿童对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认识。于是乎,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课,偶尔还会出现扰乱课堂纪律的情况,课后作业无法完成,严重者还会出现逃课、逃学现象,最终对学习产生排斥,出现厌学心理,失去上进心,与父母的初衷背道而驰。曾有一项针对贵州、重庆、河南等劳务输出大省的调研显示:的留守儿童对学习不感兴趣,经常没完成作业。④可见,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好坏与父母外出务工所产生的长期分离有很大的直接性关系。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由贫困而导致的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这个庞大群体身上承受着的痛苦,正由一次次的悲剧传递给社会。尽管学界、政府及各类社会组织早已关注留守儿童现象并努力改变这个群体的学习、生活环境,但时至今日,所有的工作似乎都没有阻止留守儿童群体悲剧的发生。在未来,如何缓解或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
(一)家庭方面
为了让孩子能够有亲情的哺育,父母选择外出务工一定要因时、因势、因地进行,即根据家庭生活条件和孩子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最近务工。一方面,如果家庭生活条件已能自给,那么可留下一方在家照顾、教育孩子,切不可因想外出感受繁华的现代都市生活而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另一方面,如家庭条件确实艰苦,为了维持生存不得不外出务工,那么,对于留守在家的子女,父母至少需要做到“三个保证”。第一,保证每天晚上给孩子通电话或视频聊天,询问孩子学习情况,鼓励孩子认真学习,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就在身边,能够像非留守孩子一样用心学习,正常成长。暑假时还应该将子女接到工作地近距离进行亲情培养和沟通;第二,保证三天以内给现有监护人通电话,询问子女的学生生活情况,对存在的困难要及时协调监护人进行解决;第三,保证一个星期给学校班主任老师通电话,实时了解和把握自己的子女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及其他方面的表现,支持学校教育工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家庭环境最重要,而父母的陪伴则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 方法 。
(二)学校方面
学校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担负着直接的重要责任。因此,为适应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需要,学校需要进行传统教育模式的革新。第一,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积极的和向上的价值观;第二,完善教师专业结构,实时引进社会工作专业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专业的大学 毕业 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介入,弥补现有教师专业结构不能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第三,通过开展团队游戏、感恩教育、道德教堂等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培养自信、团结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陶冶道德情操;第四,加强校园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刻苦学习,遵纪守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五,加强农村小学教师家访力度和频率,建立留守儿童教育联动机制,营造良好的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环境。
(三)政府方面
政府职能部门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后勤保障功能,政府需要多举措做好后勤保障部长的职能。第一,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乡镇政府需要根据上一级职能部门颁发的社会保障制度,结合辖区内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制度,并负责落实和监督。第二,县级以上政府预算专项财政资金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基础设施投入,通过完善的学校生活环境让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学校关怀,培养留守儿童自理能力、群体意识及团队精神,学会感恩;第三,联合教育、妇联、民政等职能部门对辖区内留守儿童进行全面、详细排查,对留守儿童个人及家庭信息登记造册,建立健全的农村留守儿童动态管理机制,便于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第四,加强学校周边的环境整治和监管,依法取缔有碍学生学习的网吧、酒吧、游戏厅等场所,为学校教育营造良好社会空间。第五,建立健全的农村留守儿童法制保障体系,依法对侵害留守儿童的行为进行惩罚,切实保障留守儿童权益。
(四)社会方面
留守儿童作为弱势群体之一,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关心和关怀。例如,作为企业,应该让常规管理制度更加人性化,可以允许留守儿童父母定期带薪返乡看望子女,建立留守儿童关爱基金,免费组织留守儿童进城、进厂见父母,等等;作为街坊邻居,应该主动关心留守儿童,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留守儿童关怀,让留守儿童感受家的温情;作为村委会,要通过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台账制度全面把握留守儿童个人及家庭情况,建立一对一的帮扶制度,不定期对留守儿童家庭进行走访,在政策上给予照顾。社会的力量是无穷的,企业、街坊邻居、村委会等组织的加入将会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注释:
①全国妇联课题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2013年5月10日。
②贵州省社科院.《贵州社会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3月27日。
③新华网:留守儿童背后的中国农村家庭困局,2015年6月1日。
④新华网:留守儿童背后的中国农村家庭困局,2015年6月1日。
参考文献:
[1]李桂枝.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5(4).
[2]邹同文.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J].素质教育论坛,2010(2).
[3]郑雷.浅议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J].才智,2015(1).
[4]张煜晗,张程,俞立静,杨子刚.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思考[J].现代交际,2015(01).
作者简介:陈文忠(1972?C),男,贵州威宁县人,小学中级教师,现任威宁县黑石头镇青山小学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小学教育。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2000字论文
健康的 议论文 800字怎么写?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健康的议论文800字10篇,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健康的议论文800字(一)
健康是生命的调味料,让生活有滋有味;健康是生命的润滑剂,让生活无比流畅。同学们,你们是否注意过健康,关心过健康呢?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不瞒大家说,每当我走过快餐店时,看着门口海报印着的鸡腿、汉堡我也会心动,往往情不自禁的就走了进去。可是,据有关数据显示,这种“洋快餐”平均14天才换一次油,麦当劳炸油中含有重金属“砷”超出规定标准竟高达11倍多,因为油的严重不达标,所加工出来的食物绝大多数都含有致癌物质。吃这种食物,不就等于自己花钱买罪受吗?
还有许多同学早上起来空着肚子,去街上买零食吃。就因为这,我们班时常有人生病拉肚子,不仅影响了学习,还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通过一些调查后,我发现,这些同学吃了零食就不愿意吃主食,总是口袋一有钱就去买零食。可实际上吃零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比如说,零食里含有食品添加剂,长时间食用会影响人的消化吸收功能。这样一来,其实这零食也就是同学们生病的“罪魁祸首”。
有的人说:“饭后运动很好啊,可以促进消化。”其实不是的,饭后“百步走”,不仅不能让你活“九十九”,还会因为运动量的增加而引起人心脏功能减退,血管硬化,血压下降等现象。
健康生活不仅需要合理的饮食安排,更重要的还是体育锻炼。
每天早晨是我最快乐的时候。一大早起来,我和家人一起去莲湖公园晨练,呼吸新鲜空气,最幸福不过了。因为我知道,“生命在于运动”。晨练让我头脑清醒,有益于大脑神经,每次老师上课提问,我都会以很标准的答案回馈老师。不单如此,晨练让我拥有了一副好身体,为我减病消灾,为好好学习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这种一举多得的好事,怎能不值得大家来学习呢?
“不要在犹豫和恐惧中浪费生命。”这是爱默生的一句 名言 。同学们,行动起来吧,关注健康,重视健康,为美好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让自己活得更加充实,更加有色彩!
健康的议论文800字(二)
前天,我外婆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突发心肌梗塞。省中医院的医生们经过全力抢救,外婆九死一生,挣脱了死神的拥抱。今天下午,我去病房探望外婆,我一走进病房,只见躺在病床上的外婆脸色蜡黄,骨瘦如柴,身上到处粘着监控线,鼻中还插着氧气管。顿时,一股刺骨的寒意冷彻心扉。一时之间,我竟忘了喊一声:“外婆。”
我顿时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珍珠,扑簌簌地落了下来,我一头扎进外婆的怀抱,摇着外婆说:“外婆,外婆,您快点好起来,我要跟您学弹琵琶、拉二胡,再也不调皮,不惹您生气了”。外婆有气无力地抚摸着我的脑袋对我说:“你一定要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珍惜健康啊!”我呜咽着对外婆说:“现在的医学这么发达,您一定会好起来的。”外婆轻声对我说道:“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我体验到这种感觉了。过去我整天以咖啡、可乐等饮料代替茶水,荤菜和油炸食品吃得比较多,这些垃圾食品几乎夺走我的生命,你一定要以我的教训为戒啊!”外婆的一席话犹如醍醐灌顶,使我茅塞顿开。我在生活当中常常忽略健康,狂吃垃圾食品,喝饮料,整天沉迷于游戏,而我真正应该做的是积极锻炼身体,多吃有营养的食物,珍惜健康,不让外婆的悲剧在我们这代人身上重演!
临走时,外婆羡慕地看着我说:“健康真好啊!”望着外婆苍老的面容,我的眼眶不禁又湿润了。我的眼前浮现的是外婆当年健步如飞的健康身姿,我仿佛昨天还与她手牵着手走在公园里欣赏春天的杨柳发嫩芽;品赏夏日荷塘里的莲花;多希望今天能再次与外婆前往公园去品味秋季里的金桂飘香,待到漫天雪花飞舞时,外婆我一定来陪您一起去踏雪赏梅。
走在回家的路上,望着几根脚下的枯枝不禁触景生情,感叹当生命邂逅疾病,顿感生命的脆弱。“良好的健康状况和由之而来的愉快的情绪是幸福的保障。”因此我们一定要珍惜所拥有的健康,健康就是所有幸福的前提,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拥有健康就拥有幸福!
健康的议论文800字(三)
随着科技的进步,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很多在以前可能是吞噬整个村庄、部落的不治之症,在今天也许只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毛病。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一种新的疾患却越来越普遍的在现代人中蔓延,令很多的临床医学家摇头蹙眉。
也许,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感觉自己周身疲乏,胃口不好、头昏失眠,总之是浑身不舒服,可是到了医生那里,横查竖查,就是查不出毛病来。许多人以为是不是医生没本事,抑或是自己在无病呻吟,其实,这就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往往是疾病的前期表现,如不加以重视,就会发展成严重的疾病。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情绪对人的健康有着非常密切关系,是导致“亚健康”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由于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对健康的要求有了新的标准:不仅要健康的躯体,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身心都健康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健康。因此,心境恶劣作为一种病症被放到每一个临床医学家的面前。
在各种传媒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因心里疾患而导致的悲剧:考不上大学就跳楼自杀,因为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行凶杀人,因患上忧郁症而使事业受挫,找不到工作就自暴自弃、服毒寻死……
这些也许都是比较极端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不健康的心绪已潜伏在我们心底,时时蠢蠢欲动,但我们要学会释放,时时保持健康向上,乐观豁达的心态,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同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造成亚健康状态的罪魁祸首。
在我们家对面的李叔叔就是一位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他时不时地呼朋唤友,直到深夜还在喝酒聊天,吵得人难以入睡。直到凌晨酩酊大醉才会作罢,早上则睡到十一、二点。还曾经因为喝酒喝到胃出血,花了许多钱去医院看。每次走在路上或电梯里,总见他眉头紧锁,不停地抽烟,也不管别人愿意不愿意接受“二手烟”,拉着一张脸,好像别人都对不起他似的。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类似这样的人,但他们也许尚不自知,也许还乐在其中,不知危险已悄悄袭来。
很多百岁老人谈到他们健康长寿的秘诀时不外乎几句话:合理膳食,适度运动,戒烟少酒以及平和乐观的心态。因此,每一个希望自己活的健康,活的有尊严的人都应该谨记这几句话,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快乐!
关注健康,从我做起。身心健康,你我共同追求。
健康的议论文800字(四)
健康成长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拥有健壮的身体,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心理是人生成功的基础。我们是地球的小主人,也是祖国的未来,所以健康成长应该从我做起,从小抓起,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保持平静的心态,培养优秀的素质,用微笑去面对每一天。
妈妈给我讲过一个真实的 故事 :一个小孩,因为父母非常溺爱他,从小养成了无礼、任性、霸道等很多不好习惯。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了爸爸单位的同事李伯伯,他不仅没向李伯伯问好,当李伯伯向他打招呼时,他还张口骂人。李伯伯为了让孩子纠正这个不好行为而将此事告诉了他爸爸。当爸爸批评 教育 他时,他不仅没有认错,还对爸爸拳打脚踢,哭闹不已。再后来,他在学校见谁不顺眼,就去打别人,同时他有了网瘾,经常逃学泡在网吧里,如果身上的零花钱用完了,就去偷,再用偷来的钱去上网。最终走进了少年看守所。这件事情告诉我们,良好的习惯要从小养成,坏的习惯有时会毁掉人的一生。
中国著名的残疾人作家,哲学硕士张海迪,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15岁时,跟随父母下放到农村。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靠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习,编著了许多书籍,并成为了作家,成了中国残联副主席。
当我们得知一名年仅12岁女学生因不堪学习重负,留下遗书自缢身亡,一名14岁 八年级 的男生揣着一份未做完的试卷坠楼而去的报道后,我们再看看张海迪的 事迹 ,或许我们的心里会感到震撼,一个残疾人为何会获得那么大的成就?张海迪虽说身体不健全,但她却正确地接受了现实,勇敢地战胜了困难,对人生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这靠的是什么?靠的不仅仅是她对生命的执着、勇气和毅力,更重要的是她一颗充满阳光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心。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不珍惜生命、不热爱生活,不能健康成长的失败教训,也有很多象张海迪、海伦·凯勒一样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成功典型,失败的教训是一面镜子,警示我们严以律己,好的典型是一面旗帜,引导我们奋发向上。我们要从规范行为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从健全阳光向上的心理做起,经受住各种考验,拥有一个健康的心;从热爱学习做起,为了我们的理想而奋力拼搏;从珍爱生命做起,善待生命、热爱生命,让生命更加精彩;从宽厚待人、勤俭节约、学会感恩做起,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顺利的绕过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块绊脚石,做一颗向日葵,迎着灿烂的阳光茁壮成长。
健康的议论文800字(五)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多么朴实而深刻的养生之道啊。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天空晴朗,温暖的阳光照射着大地。我们学校在本部大操场上举行了一场体育比赛。比赛的内容是跳大绳。但自已这次没有被选上,不能为自己班出一把力,心中感到很是的失落,只有在场下为上场的同学加油助威了。
只听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同学们随着绳子的甩动,开始有节奏地跳起来。刚开始,同学们跳得不是很顺利,常常被绳子绊倒……我们开始有点失望。再看看场下的老师一个劲儿地为同学们加油、鼓劲:“加油!加油!”此时此刻,我才真正地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可是,今天我们的同学也许由于紧张,也许是因为准备工作没做好,老是跳错,因此而耽误了不少时间。最后,我们班拿了第二名。通过这次比赛我知道了:我们虽然没有拿到第一名,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只要同学们尽心尽力,就可以了。
体育活动有很多种,下面我再给你们介绍一个吧!
迎着凉爽的秋风,伴着温暖的阳光,一场激动人心、扣人心弦的“绑腿”跑比赛拉,拉开了帷幕……
星期四下午第三节课,我们学校在操场上举行了一场激动人心、扣人心弦的“绑腿”
跑比赛。在比赛前我们处了不知多少搅,不知有多少位同学受伤,但那都是值得。
比赛前我们做了热身运动:伸伸手,弯弯腰,压压腿,舒展舒展身体。一想到马上就要进行比赛了,我紧张得面红耳赤,我的搭档王智鸿见状,拍拍我的肩膀,鼓励我说:“郭宏娜不要紧张,只要努力,我们一定会胜利的。”我微笑着向他点点头。
来到操场,我们熟练地系好了松紧带。“嘟——!”随着哨声响起,比赛开始了。
我们大声喊着“一二,一二”的 口号 想终点冲刺。我们班跑完后,看着别的班跑。其中有的班摔到了,但是他们勇敢地站了起来,继续跑向了终点。
到了6年级跑了,他们有的像雄鹰一样冲向终点,有的像兔子一样……
比赛结束了,我们班拿了第二名。通过这次比赛让我知道了班级团结的无私力量。
健康的议论文800字(六)
埃默森先生说:“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我们如果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对于人生的理想,就有发挥的可能!埃默森先生之所以这么说,原因是因为:自己的身体如果不健康,想成就任何事功也难。健康之所以可贵,在于用再多的财富也不能换到一个健康的身体。因此,我们要懂得如何养身,才能让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
”健康“的 方法 很简单,我们只要每天早睡早起;饮食正常,不吃油炸的食物,做适当规律性的运动……等,就能使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而且早睡早起,也能使自己的身体机能正常的运作,还可以呼吸到清晨新鲜的空气。只要我们每天三餐定时定量,并控制食欲,不吃垃圾食物,再加上持之以恒的运动,那么,想要到百岁时,依然能健步如飞、老当益壮,也绝不是”空想“,是可以实现的梦想。正如胡适先生所说的:”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
现代的人都以为瘦就是美、就是健康。其实并不尽然,像名模姬赛儿,就曾瘦得百病丛生。因此,我们千万不要因为爱美,而伤害了自己的身体,否则,后悔就来不及了。因为营养不良,免疫力降低,就会造成病原体的滋生,疾病就会跟着来。有些人是属于易胖体质,所以吸吸空气、喝喝水也会胖,就容易成为被人取笑的对象而拚命减肥,戕害健康,最后连宝贵的生命也赔上了。因此,我们也要有口德,千万别随便嘲笑别人,免得使别人想快速的减肥,却失去了健康。
如果一个人保览群书,知识也很丰富,但是身体却很不健康,需要常常请假去看病或者住院治疗,那么有再多、再丰富的知识也是没有用的。而残障并不等于不健康,像没有双手和双脚的乙武洋匡,他只要坐上轮椅,就可以去电视台上班甚至 出国 旅行,他是一个有朝气、有活力的”健康人“;至谢坤山先生因为发生意外,所以受了很大的伤害,但是他勇敢的接受自己身体的残缺,让自己走过横逆,成为一个身、心、灵都十分健康的人,借着”嘴“画出自己的世界,也借着演讲的机会鼓励别人,他也算是一个”健康人“。我认为健康并不是只有身体的健康而已,还需要加上心理的健康,才能算是真正的”健康人“。
”地球生病了!“这是现在全世界各个国家担心忧虑的问题。地球已经不健康了,所以北极和南极的冰层才会逐渐融化。而这都是人类造成的,因为我们吹太多的冷气,用太多的石化原料……,所以地球才会慢慢的”发烧“,因此,如何让地球变得更健康,就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了。而如何让我们的身体、心理健康,就要仰赖个人平时的生活作息和保健 措施 了。健康是我们一切的根本,失去了健康,人生就是晦暗的。因此,人人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这样我们才能尽情追逐自己的梦想,达成自己的愿望。有了健康,人生才会多彩多姿,千万不要等到失去了健康,才悔恨不已。唯有健康,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也唯有健康,才能使我们自由自在的读书、工作……等,并且完成自己人生的这一趟丰富之旅。
健康的议论文800字(七)
现在的都市人都很注重健康,希望自己能一直身体健康。但是他们却又一直忙于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去锻炼,这让他们陷入了两难?
正因于此,市面上出现了一种新兴行业,专门搞养生,正好满足这些上班族的“味口”。班还是照样上,只不过在上班过程中,喝喝各种药品,一点儿也不浪费时间。不过这些人就没有想过,光喝什么所谓的养生药,就一定会健康吗?
一个同学的妈妈,就是做这一行的,搞得是什么经络养生,专门帮别人按摩,说是就这么按几下就能变得更加健康,实在是匪夷所思。也许长期按摩真的会有效果,但是这价格可不是一般上班族可以支付地起的。
还有一位亲戚,差不多也是干这行的。先卖完美的,最近推出了一款叫芦苇什么汁的, 广告 做的响响当当,朋友圈大半被大串大串的广告刷屏。其中有一例就是说:有一位原来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就因为喝了这个东西,变成了年级第一。说实话,这个我是一点都不相信,说是变好了还差不多,变成了年级第一实在浮夸。还有说喝了这个东西,甲状腺就被治好了,那还要医院干嘛?
现在的人,都十分相信喝了这些东西,就一定会变好,从而不再去真正锻炼身体,获得真正的健康。
现在的健康变了,似乎可以用金钱去衡量,健康真是那么容易获取的吗?
健康的议论文800字(八)
健康是自然所能给我们准备的最公平最珍贵的礼物。健康是多么可贵!相信每一个生病的患者都深有体会。俗语说:平安是福,健康是本。
健康是美丽的,健康是光明,而与之相对的病魔则是黑暗。光明使我们能在阳光下快乐地成长,而黑暗会让我们忍受病痛的折磨。我的外婆生病了,看着她因忍受病痛而皱的眉,因缓解疼痛而佝偻的腰,我好心疼。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健康的重要性。因为外婆生病全家都忙碌了起来,妈妈每天早起晚回地往医院赶,连我都没有时间管了。奶奶在家给我和外公洗衣做饭,比平时忙了很多。好在外婆马上就要动手术了,等外婆手术后就能慢慢地恢复健康,我们家又会和平日一样热闹而温暖了。到时候我一定会提醒外婆不要总生气,还要注意适当锻炼,这样就能健健康康的了!因为健康的身体需要像阳光一样的有朝气,积极地心态连疾病也会望而却步。
说到健康,我不由得会想到我的舅舅。我舅舅是个聋哑人,他听不到所以也不会说话,虽然他的嗓门很大,但是却不能像我们一样正常的交流,我只能用妈妈交给我的一些简单的手语和写字与他交流。像舅舅这样的残疾人他们会比我们更加渴望健康而又健全的身体,当我们坐在一起叽叽呱呱地聊天时,舅舅就会露出无比羡慕的眼神,他一定很想知道我们说什么,也一定很想加入我们的聊天。所以他总会不断地写字问我或者妈妈,我们在说些什么。
健康健全的身体很重要,健康的心理对我们也很重要。还记得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着的“蓝鲸死亡游戏”。对于那个事件我和妈妈也关注了一段时间。我觉得参加这种游戏的人,心理都不太健康,他们对家庭或者对社会甚至对生活都有着极端的思想,他们喜欢独处,孤僻,他们心理的阴暗面让他们喜欢暗黑,不愿在阳光下积极地面对生活。看着那么多参加这个游戏而走向死亡的人,我觉得不可理解,他们虽然拥有健康的身体,但是却因为不健康的心理而让他们没有明天,没有未来。
所以,健康是多么珍贵呀!健康给我的启示就是:只有健康地活着,才会有精彩的未来。
健康的议论文800字(九)
“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
是啊,一辈子是多么的短暂,在这个物质社会,多数人为追求财富而不惜一切,在红灯绿酒中徘徊,在烟雾酒气中穿梭,在各种娱乐场所为谈生意狂欢……
他们想不到自己的健康,看不到那个快撑破的肚子,看不到家人对他们的担心,他们的眼睛里只有钱, 其它 的,一概不论。
我在杂志里看过这样一篇 文章 ,一位商人,他为了自己的事业,为了自己的家庭,为了自己的家庭,为了那充满诱惑的金钱,他不惜一切努力,不分昼夜的工作,为了应酬喝已装不下的酒,日复一日,他的生意是好起来了,可是他的身体跨了,他被医院查出患有癌症,他伤心了,绝望了……
但在医生和家人的鼓励中,他振作了起来,他开始和病魔做斗争,他不再经营他的事业,而是用他挣得钱做自己想做的,他每天都过得特别开心,他的身体好像有了起色,病情有了好转的迹象,虽然他过了三年还是去世了,但至少他懂得了健康的定义。
是啊,健康是什么也换不来的,在健康面前,金钱又算什么,有再多的钱,没有健康的身体去享受,又有何用呢?
“钣后百步走,活到99”一些人会为了健康而这样说,想必健康是多么的重要,所以,他们为了健康晨练,所以,他们坚持早睡早起,所以,他们想着该怎样的营养搭配才是健康,而这些,貌似都是老年人对健康的健康。
新一代的人,新一代的思想总想着贪睡,去玩,喜欢吃一些垃圾食品……是啊,我们还年轻,有健康可以摔洒,但真有一天,我们有幸可以看到未来的自己的健康,还会像现在这样开心吗?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应追求一个健康的身体。
来,跳健康操吧,“左三圈……”
健康的议论文800字(十)
健康是生命的财富,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世界上因为有了生命才如此丰富美丽,但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在暄哗的都市里,我过着自已独特的绿色健康生活。同学们,让我们手拉手,一起来做运动。让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让我们过一个健康而又快乐的暑假。
远离油炸食品大街上,小巷里,随处可见油炸食品被人们捧在手心、拿在手里。随着经济地发展,美食也越来越大众化。可是,人们往往被那油炸食品的外表所迷惑,不知其危害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油炸食品安全性存在很大的问题。高温加工的淀粉类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较高,丙烯酰胺是已知的人类可能致癌物,其对人体健康存在着潜在危害。所以,为了你的健康,请不要吃油炸食品。
多做运动今天我和爸爸像往常一样打 羽毛球 时,我问爸爸:“是不是不运动就会得肥胖症呢?”爸爸说:“你上网查查不就知道了?”我连忙打开电脑一查,原来是这样:肥胖症并不是只有不运动才会引发,但我们还是要坚持运动,因为只有健康才是最好的。
拒绝“三无产品”在各个学校旁的小店铺里,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三无”产品。什么“香辣丝”啊,什么“鸡肉条”啊,都是“三无”产品。何谓三无呢?就是:无生产厂名、无生产厂址、无生产卫生许可证编码的产品。这种不法商家的产品,我们一定不能因为一时贪吃,而不顾自己的健康!同学们,请关注健康吧!生命只有一次,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从现在起,随我踏上绿色的健康生活之旅吧!
健康的议论文800字5篇相关文章:
★ 健康的议论文800字5篇
★ 关于健康的作文800字
★ 以健康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 关于健康的800字作文
★ 关于健康生活作文800字
★ 健康成长作文800字
★ 携手防疫抗艾共担健康责任优秀作文800字5篇
★ 生命的议论文高一800字5篇
★ 学高和身正800字精选议论文5篇
★ 2020关于疫情议论文800字精选5篇
心理健康 教育 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课程,学校要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从日常生活的小事抓起,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中,使他们在心理上不会出现负担,专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欢迎阅读!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改进策略 对每一个家庭来说,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核心的事件。初中生正是青春发育期,他们的自立能不断地增强,学会独立的面对一些问题,好奇心和求知心理也在渐渐增强,但是在心理尚未成熟的同时,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还有待提到,他们的自尊心也在快速的变强,如果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会硬撑,逞强或是憋在心里不说出来,这样长久下去肯定会对身体造成很多的伤害,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学校的建设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那么应从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出发,来实现杰出人才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快速适应当今复杂而多变的社会形势。 1现阶段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在学习方面出现的困扰 小学和初中教育在 教学 方法 上存在着很多的不同,课业的难易程度也随着年级的高低而逐年的增加,当学生升入中学后,知识的难度明显超出原来所学的知识,有些学生的适应能力不是很强,初中生本就对学习缺乏主动意识,在这种情形下,更会失去兴趣和热情,便会产生一些厌学的反应,导致学习成绩渐渐下降,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这样便引起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众多的初中学校依旧只是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学校教授学生的知识只是为了让学生去应对考试,学校只是履行着一个管理者的职能,向学生不假思索和顾虑的施加压力,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为了完成繁重的课业,总是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希望可以不辜负学校、老师及家长的期望,致使学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一旦没有完成好自己预期的任务,便有可能产生消极的心理。 在 人际交往 方面存在的问题 优秀人才的形成离不开周围环境的熏陶,在初中阶段,主要的人际交往关系并不复杂,只是学生和家人,老师及同学的关系。如果学生处理不好这几方面的关系,那么便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一方面,学生希望得到老师及家长的关心与理解,教师和家长的态度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在数学课堂上,老师让小林到黑板上去解方程,小林本就是个容易紧张的人,被叫到后更加慌乱,一时乱了思路,如果老师这时说:“你回去吧,别在这浪费时间了”,学生便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有一种挫败感,使师生关系也变得紧张,但是如果老师换成:“别紧张,慢慢想”那么对学生是一种鼓励,便会推动小林快速将题解出来。另一方面同学的陪伴很重要,但是一旦处理不好,便会使他们内心十分寂寞、孤独和沮丧。 学校对心理课程的不重视,缺乏正规心理教师 学校只重视专业的学科教学,并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能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与应对,也不能进行专业的疏导。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我国的教师方向培训的往往是各专业学科的,并不重视心理专业方面教师的培养。 2初中生心理健康应对策略 设置心理健康疏导机构。建设心理健康疏导机构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学校可以定期为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以学生的需求为重心,了解到学生在各方面存在的问题,给学生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组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并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同时学校要了解到学生们的兴趣所在,将兴趣放在第一位,去让学生为了 爱好 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他们心理上的压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交际关系。在初中这个年龄的学生,正是性格最为突出的时候,他们的自控能力不是很强,那么如何引导他们处理父母、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重要。通过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家长及老师对他们自身的评价与期望,帮助他们能处理好与异性的关系,逐步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心理稳定了学生自然会把主要精力刚到学习上,带动学习成绩的提高。 培训专兼职的心理教育老师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这与教师也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水平密不可分,所以师资力量也至关重要,首先要将教师的心理疏导意识培养起来,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心的关爱学生,随时掌握学生的心态,适当的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学校可以有计划的将教师送到专门的心理教育机构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认真吸收,回到学校后,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疏导。 3结论 总之,学校要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模式,从日常生活的小事抓起,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中,使他们在心理上不会出现负担,专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作者:姜伊素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曲行娣.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改进策略[J].中国培训,2015(09):43. [2]王广中.苏北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4(23):38-40. [3]古吉慧.初中心理素质训练课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2015(05):54-60. [4]郝丽.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5(04):25-29.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定位及实践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中,中学校园这块净土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许多学生因为面临升学的压力,而导致心理脆弱;同时,媒体的发达,使海量的信息不断的涌入学生的视线,当前的中学生面临着更多的诱惑,也必然陷入从未有过的迷茫;另外,留守 儿童 的增多,独生子女问题,都是导致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诱因。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开展,迫在眉睫。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坚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的教育原则,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不断修正对自我的认识,增强自我的调控能力过程中,越来越能对抗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各种挫折和压力,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注重活动体验和心灵感悟,追求“教学无痕”的最高意境和“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为指导思想。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 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第二,能够适应环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懂得谦让;第三,生活中能拥有幸福感;第四,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初中心理健康教师要立足于以上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予以适时的指导,达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目的。 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 初中阶段,正处于个体人格的形成时期,正确的指引,将无疑会促进学生人格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人格健全的青少年应该是豁达包容,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的;应该有广泛的兴趣,充满了求知欲;应该有坚定的意志,愉快的情绪。心理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在校青少年的人格发育,并在必要的时刻做出积极的引导 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初中阶段是人生中思维发展和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学生告别了小学时候的懵懂,生活的圈子和学习的内容都在增大、增多,这时,他们开始思考“我是谁”这样的哲学命题。所以,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展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营建工作。 专题讲座形式 专题讲座是一种比较好开展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它需要教师在讲座之前进行一系列的调查,例如:开展班级问卷形式,调查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比较关注的问题,然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最终确定讲座题目。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在学校范围内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知名度,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大量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初中心理健康的专题讲座命题的主要是围绕“考试焦虑”“情绪的调节”“做真实的自己”“培养自制力”等几个方面。 课程辅导形式 一般情况下,初中心理健康课的课程安排是两周一节,教师可以利用这节课的时间设计一些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课程,侧重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全面培养。例如:《自信心的训练》、《挫折下的心理指导》、《正确面对与他人的矛盾》、《人际关系指导》、《自我心理修养指导》等内容,都适合拿到课堂上来,心理教师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思考,帮助学生预防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或者对已经产生的轻微心理问题进行适当的疏导和指正。 个体咨询形式 个体咨询是着眼于少数学生展开的一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其一,在开学初,心理教师可以下发到各个班级一些心理问卷,在问卷中可特设一栏:“有困惑的学生可以在这一栏划对勾,等待心理教师的预约。”其二,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可以设一个心理信箱,学生如果想预约心理教师进行个体咨询,就可以在信箱内留言。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咨询辅导,一定要做好案例辅导的记录,同时要坚守保密的原则,且不可把学生的访谈信息以任何形式泄露给任何人,包括学生的班任和父母。 网络交流形式 与个体咨询受到时间地点的约束相比,网络交流的心理辅导形式的优点在于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学生可随时通过电子邮件或者QQ向心理教师诉说自己的苦恼或愿望。这也是那些不善言辞,或较为拘谨的学生常常选择的形式 4结语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整个课程的开展要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要意识到初中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所以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与异性交往、与家长相处等各个方面可能遇到的挑战,对于学生的困惑,要能够理解,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疏通。帮助学生完成由儿童到青少年的转变,做好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养成良好的品行,建立健全、健康的人格。 作者:姜伊素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姚传学.走进学生心灵——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偶拾[J].新闻世界,2012(09). [2]刘鸿.做学生的朋友[J].中学课程辅导[J].教师通讯,2013(07).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三:如何做好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灌溉祖国的花朵,肩负培养祖国接班人的重任。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以及价值观,避免学生畸形发展。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会为影响其教学行为,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使用心理知识调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其始终保持乐观、平和、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同时为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一方面,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是学生尊敬的对象,学生模仿能力较强,教师可以将自身的心理健康影响转化为一种教育资源,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进而熏陶感染学生,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大有益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心理出发,设计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心理矛盾与冲突,采用科学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两个方式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因此,作为奋斗在教育事业第一线的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有关心理咨询和辅导的知识,热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心理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掌握心理辅导的相关知识,团结家庭与社会的力量,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不能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素质教育不再是一个 口号 ,我们要多元化评价学生。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多使用正面语言激励学生,为学生创造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加深师生之间的情义。 2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 各级政府应当重视教育,尤其是心理教育,辅助教师的工作,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及时帮助教师解决问题,维持教师情绪,使教师带着积极情绪进入课堂教学。首先,学校应当配备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或者派教师定期参加心理教育的专业培训,完善教师队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服务。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增加教师的培训内容,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开发能力,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实现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最后,教育部门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定期组织培训活动,普及有关 心理 健康知识 。例如:构建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及时帮助教师解决心理上的问题,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增强其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保证后面的课堂教学工作有序进行。 3学校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并帮助教师在参与和实践心理健康教育中不断学习和提高教育能力。首先,对初中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有关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自我调节的技术。课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心理卫生与健康的理论部分;二是实际训练操作。第一部分的课程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实现,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全面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后一部分的课程是最有效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角色扮演、人际交往、相互询问等,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手段,从而使学生可以及时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组织不良后果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其次,设立热线信箱。通过这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谈,避免出现学生由于害羞或者碍于颜面等问题将问题搁置,导致学生出现心理疾病。同时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聆听学生的苦恼,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最后,设计心理咨询教室。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深化,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日益迫切,因此,建立心理辅导室势在必行。如今学生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他们由从前的拘束、害羞转变为落落大方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前的怀疑态度转变为充分信任。心理咨询服务不仅仅是学生的需求,这这个时代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课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活动,打开学生的心扉,了解学生的思想,及时解决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实现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 作者:孙红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沭河中学
初中心理辅导以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作为根本出发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以全面提高初中生心理素质。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初中心理辅导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心理辅导论文篇1 浅谈班主任做好初中毕业班学生心理辅导的策略 摘 要: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和引导者,是学生的精神导师。因此,作为学生的班主任,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特别是针对学生的心理方面了解后,要及时疏导他们的困惑,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应当说,由于初中毕业学生的特点,做好他们的心理辅导工作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既要深入地了解他们,还要履行好班主任的职责。 关键词:班主任 毕业班 学生 心理辅导 毕业班,在学生学习生涯中是家长、教师、学生关注的焦点,智育成为重头戏。初三学生,随着中考的临近,心理负荷与日俱增。进入初三,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学习节奏加快,总有一种咄咄逼人的紧张感;二是学习负担加重,一种新的知识刚刚学完,另一种新的知识又跟上,学生感觉很难应付,时间长了,他们会觉得很累,内心深处有一种失落感;三是面对家长的希望和老师的更高要求感到力不从心,精神恍惚,本来简单的问题也变成了难题,出现知识恐慌和能力恐慌。这些都说明,多数初三学生正生活在阴影笼罩之下,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为此我认为,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不能靠简单的方法满足于解决一些显现出来的班级问题、学生矛盾,更重要的是应注重学生的心理调节教育。学生心理状况调节好了,班级管理就顺手了,学生成绩也就容易提高了。 一、初三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1.敏感,缺乏自信和恒心。 他们对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产生动摇,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会走入另一个极端,灰心丧气,怯懦自卑,没有恒心。 2.注意力不持久,爱隐居,经常做白日梦。 临近毕业,一方面由于升学等烦恼的事情多,他们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想通过隐居的方式逃避现实世界;另一方面他们又富于幻想,胸怀远大的理想,对未来的中学生活充满向往,经常做白日梦。 3.想驾驭别人,不服从,易激动。 随着思考方式的改变,他们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喜欢质疑和争论,居功自傲,盛气凌人;自以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强烈要求自作主张,竭力摆脱家长的管束,在思想言行的各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独立性,喜欢“对着干”,情绪易激动,难控制。 二、造成初三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他们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关,也与教师、家长的期望和社会的发展有关。 1.生理因素的影响。 进入少年期的毕业班学生由于体内激素的作用,在身体技能和形体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大脑发育趋向完善,智力提高很快,身高和体重迅速增加,第二性征开始出现,性意识开始觉醒。这些生理变化会使学生产生神秘感,非常在意自己在异性眼中的形象,但由于世俗文化的牵制和约束而无法表达出来,造成情绪困扰,出现青春期焦虑,如注意力下降、爱出神遐想、对自己的身材或皮肤不满意、情绪起伏明显,从而对学习和身体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自己把成绩看得太重,过分追求成绩的完美。 初三学生正处于未成年与成年的转型时期,价值观与世界观善未成熟,他们多数用外界的评价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因此,他们爱面子,自尊心极强,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对自己的期望过高,他们会因高度重视考试分数而忧心忡忡。 3.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老师“盼铁成钢”的高期望值下,学生的心理负担会日益加重。 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学生的自信心会受到挫伤。家长把重点高中看成是孩子成才的唯一出路,为了让孩子能考上,对他们另眼相看,家务不用做,零用钱也比平时给得多,语重心长的嘱咐也多起来。评价体制是束缚教师教学的锁链。为了追求升学率,提高教学质量,他们加班加点,不怕苦累地奋战着,既要看好尖子生、中等生,又要兼顾后进生。在家长和教师的“补贴”下,学生只能埋头苦读,就算背上的包袱再重也不吭声。 4.班级中的后进生,由于在学习、行为等方面表现不如他人,经常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指责。 他们或者很自卑,把自己封闭在自我世界里,不喜欢与别人交往;或者自暴自弃,彻底放弃学习;或者产生敌对心理,与家长、老师对着干;或者寻求其他发泄方式,如沉迷于网吧、逃学、抽烟、喝酒、打架等。这些不良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 1.班主任应“平视”学生。 毕业班的学生是即将成人的学生,其基本的认识水平、辨别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以“平视”的态度对待学生,不仅是人格上的原因,更是师生情感因素决定的。只有“平视”学生,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的缺点,才能科学地评价学生;只有“平视”学生,班主任才会以朋友的身份去帮助学生调节心理,严格对待,宽容待人。“平视”必将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扶正,必将成为班主任开展工作的保证。 2.有效地利用良好的人际关系软环境。 人际关系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除特殊情况,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基本上脱离了对老师、家长的依赖。由此看来,学生能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极其重要的。作为毕业班班主任,注意对学生人际关系的指导,对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个特殊的优势,来调节学生心理,实施教育。可以说,健康的个性是离不开健康的人际关系的。人际环境是班主任用以调节学生心理的重要资源。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学生的生活单调、乏味,“三点一线”的范围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活动空间。可根据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特点,积极组织一些文体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如体育方面可组织篮球比赛、排球比赛等,文艺方面可组织朗读比赛、歌咏比赛等,让有各方面爱好的学生都能在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的特长。 4.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 要指导学生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来调整自己对考试的期望值,不要好高骛远,认清自己的起点,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走,只要自己努力过、付出过就无怨无悔。这样可以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放下精神包袱,使他们轻装上阵。树立自信心,是克服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树立自信心,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自信训练。考试意味着与别人竞争,但不到最后鹿死谁手还不知道呢。学生通过挑战消极的自我意识,可以找到正确的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和自制力,以一种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面对学习、面对考试。 5.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取得家长、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情感交流。 学生心理负担加重,不仅有着学校方面的原因,家庭也有重要影响。有些家庭父母关系紧张,孩子因缺少关爱而变得自卑、情绪低落、易冲动;有的家庭,父母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导致孩子不求上进、自暴自弃、放任自流;有的家庭过分溺爱孩子,造成孩子自私、任性、我行我素……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共同探讨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解决。 总之,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是一门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的工作,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差异,创造性地处理各种问题,在工作中看到学生进步,就会感觉到班主任工作充满着魅力。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为学生考虑,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答学生心里的困惑,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初中心理辅导论文篇2 论初中生的考试焦虑及其心理辅导策略 摘 要:初中生的考试焦虑在现在非常常见,甚至一些学生因为考试焦虑产生严重的行为问题。通过对初中生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及其常见表现的分析,提出一些心理辅导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生 考试焦虑 心理辅导 一、初中生考试焦虑的概念 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评价能力、人格特征与其它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在身心发育和社会成熟方面与之互有一些交叉。初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初中阶段心理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动荡性和自主性几个基本特点,这些特点也决定了特定时期的他们有着特定的焦虑状态和焦虑程度。 二、初中生考试焦虑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学习压力过大 学习压力过大是导致初中学生考试焦虑的首要因素。在初中阶段如果学习任务过重,考试次数过多,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学生经常会错误地夸大考试与个人得失及前途的关系,过分渲染考试失败的情景等,这些都会造成学生心理负荷过重,使学生在过大的压力下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二)学业期望值过高 对学业成绩看得比较重要,反而对考试失败的恐惧越高,越容易产生考试焦虑。一般来说,学生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关系到学生以后的人生前途。基于这一点,学生、家长和老师对于学生学业都非常重视,各方面对学业的过高要求和期望,加大了初中生的课业压力,很容易让学生对考试产生焦虑情绪。 (三)过去考试失败经验的影响 初中生大多数在初中时都有过考试失败的经验,偶然的考试失败会重新唤起他们过去的考试失败经验,引发焦虑情绪,如果经历多次考试失败,则容易把失败的结果归结为自己不聪明、能力差、就会对自己的学业失去信心,因而面临考试就会过度的紧张和焦虑。 三、初中生考试焦虑的行为表现 初中生考试焦虑的行为表现一般发生在重大考试前20天左右,主要症状有精力不集中,心烦意乱,情绪波动较大,程度较为严重的还会出现头痛、腹泻、发烧等症状。中度的考试焦虑者,会在考试前的一段时间里,较多的想到考试情景,经常感到紧张不安,对众多的复习材料感到发愁和忧虑,缺乏自信心,老是感到把握不大,心里没底,有的会发生失眠噩梦。影响正常的复习进行。重度的考试焦虑者,在考试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就产生了对考试的恐惧感和焦虑情绪,对功课复习有严重的畏难情绪,自信心差,出现头痛、失眠、多梦易醒、食欲不振、心悸盗汗、脾气不好等症状,严重影响复习和考试成绩。 学生考试焦虑行为在考场上也会表现出来。 ①学生会出现怯场行为,即考试时由于心理过度紧张,情绪不安,大脑处于兴奋状态,难以控制自己,无法集中注意力,严重时会出现头晕,活动失常,无法进行考试。 ②对考试丧失信心。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表现出情绪低落、心态消极,对考试没有信心,无法集中注意力,最终导致弃考。 ③学生由于考试焦虑,在考场上随机的偶发事件就会导致其心烦意乱和恐慌,影响正常思维,造成考试成绩下降。 四、针对初中生考试焦虑问题的心理辅导策略 对于初中生来说,考试无疑是他们在学校生活中所面临的重要事情。面对考试,很多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适度的焦虑有利于学生保持和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和感受刺激性,能激发学生始终处于思维的主动自觉状态,有助于提高学业成绩。但是对于考试的过度焦虑不仅影响智力活动的正常发挥和认知任务的顺利操作,而且有可能击溃人的心理结构,歪曲人的意识,影响人的行为,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造成明显不良影响。为了缓解和减轻初中生的考试焦虑情绪,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实施相应的心理辅导策略。 (一)重组认知 1.关于压力。在辅导过程中心理教师深刻地同学生探讨压力的作用。心理压力的存在是一个人生命历程中的一种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在很多况下,这种压力可以成为个体发展的动力。但是,在压力过大时,压力也会成为导致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原因,从而变成一种阻力。 2.关于“失败”。在重组认知的过程中,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失败和挫折:一帆风顺是长辈对子女,子女对自己的一种美好祝愿。但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来看,一味地一帆风顺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失败、挫折能磨练人的意志,有时,成长的道路上多经历几次失败并不是坏事。失败并不是天崩地裂的事情。 (二)行为训练 同强迫症一样,考试焦虑也不仅仅只是一种观念上的偏差,它更是一种行为上的不能适应。因此,在矫治时除了帮助学生重组认知之外,还必须考虑作出行为上的矫正。 1.采用冥想法消除“恐惧源”,矫正对考试的不正确认识,消除不必要的压力,以平常心去看待考试。 2.在大考到来之前三、四天,恢复到平时的作息时间,给身体一个必要的休整时间,使自己达到一种最佳心理状态。 学校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也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平时应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心理学讲座等方式教给学生一些简单、易行的心理保健方法。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应摒弃成绩高于一切的思想,切忌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调节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学校适当组织一些趣味知识竞赛、热门话题辩论、体育竞赛等活动,可以让学生转移注意力,同时把在这些活动中的成功体验带到学习中去,以提高抵御焦虑心理的免疫力。 参考文献: [1]杨辉.一则考试心态调整的案例分析[J]心理辅导,2004,5. [2]金荣,张颖梅. 初中生考试焦虑问题及教育策略[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7. [3]郭念峰.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66. [4]魏心.初中生考试焦虑集体治疗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3) [5]孙建兴.初中生考试焦虑心理分析与矫正[J]科教文汇,2006,5. 猜你喜欢: 1.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 初中心理辅导论文范文 3.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4. 浅谈初中生心理健康论文 5. 初中生心理教育研究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3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打工谋生,由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他们不仅成为外出务工父母的一块心病,也大大增加了学校教育、班级管理的难度。“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关键词: 关爱、帮助、责任正文:当今,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名词,如“留守儿童”就是其中一个。那么,何谓“留守儿童”呢?即父母在外务工,在外做生意或父母离异家庭的子女。这些孩子都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现在,“留守儿童”的人数比例已占到农村学校学生人数的50%——60%,其数量之多,令人惊叹。而对他们的教育也成为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难题。人们长说“寻其病根,治其顽症”。教学也是如此。我在此就“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 “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问题
(一) 管理难由于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不在身边,而爷爷奶奶们只是抱着让他们吃饱穿暖、不出事的态度来管教他们。所以,这些孩子在家里处处受着宠溺,爷爷奶奶也都由着他们的性子而为。他们到了学校之后,受不了纪律的约束,大多数孩子便表现为纪律性差,自觉性差。如:上课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好贪玩……经常出现屡禁不止、屡教不改的现象。这给教学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 家庭教育不力现今,在经济利益的驱驶及生活的压力下,许多农民外出打工,这也是造成儿童留守的重要原因。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由祖父母等老人抚养,而大多数老年人没有文化知识,对孩子进行不了学习上的辅导,加之近年来教材的变化也让部分有文化的老年人辅导起来感到吃力,因而对于家庭辅导他们也是力不从心。而教师又不能长期加班加点帮其辅导,这也就造成课后再辅导的难题。当然家庭教育绝不仅仅是一般认为的家庭课后辅导,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应当是对孩子生活与做人常识的教育,同时,其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 学习吃力由于这些“留守儿童”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主动性差,加之家庭教育跟不上等因素,这些孩子均学习吃力。尽管在校期间老师的督促约束。可回到家,爷爷奶奶又督导不力,致使这些学生养成了一紧一松的习惯。学校与家庭不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收效甚微。我个人认为:要缓解这些“留守儿童”学习吃力的现状,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就是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应用参与教学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形成互动,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使他们逐渐改掉以前的厌学情绪,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成绩。“留守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远不止以上这些,他们有的还要面临生活的压力和同伴的奚落(父母离异留在农村的孩子),时间久了,就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伤害和影响,更有甚者还会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因而对他们的教育就至关重要,特别是家庭教育必须到位,让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的环境既宽松又不失紧张,让他们的童年生活充满情趣。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及各位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 “留守儿童”的个性特征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我发现留守儿童具有这样的个性特征:
(一) 外强中干型 在坚强的外表下,他们有一颗脆弱的心,他们极易受到伤害,情绪不稳定。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呵护,渴望得到父母的教育,渴望自己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与父母交流,但是没有。而老人们的教育方式,要么溺爱,要么无暇顾及。所以,他们更多的对老师有一种心理依恋。平时生活中的解不开的疙瘩,同学中的小矛盾,都愿意告诉老师。下课时愿意到老师的办公室去坐坐。有时也会抱住老师的胳膊撒娇。他们喜欢热闹,不喜欢独处,希望能从同学相处中得到快乐。而一旦看到别的父母来看望自己的孩子时,他们那颗脆弱、敏感、易碎的心,马上有了反应,伤心流泪、情绪低落、急躁易怒,甚至厌学、仇恨父母。这类孩子的学习大多不够稳定,时好时坏,受情绪影响很大。
(二) 放任自流型 这类孩子的父母大多以做生意为主。他们的家庭相对于其他家庭来说较富裕。因而这些孩子的零花钱大多比较充裕,这便使他们养成了好吃懒做、乱花钱的毛病。小卖部中的食品、玩具是他们的最爱。他们上半周当大款大吃大喝,下半周便节衣缩食,甚至连生病、买作业本的钱都没有,于是就靠借债过日子。这些孩子胸无大志,学习更是一团糟。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天高皇帝远”你想管也“鞭长莫及”。于是他们便更加肆无忌惮,反正老师也不能把他怎么样,打不得,骂不得,一副“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架势,指一指,转一转,一旦老师稍有放松,便当起了“坐家”,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养老院”,吃饱、喝足、混天黑。
(三) 天天向上型 这类孩子的家境一般,父母大多出外打工时间较短,靠出卖苦力或做小生意为生。他们的父母用勤劳和汗水换来还不算错的收入,积攒着辛苦换来的每一分钱。为的是能让孩子上好的学校,不走自己没有文化的老路。这些孩子大多保留着农村孩子的淳朴和节俭,从不乱花钱,因为他们深知父母挣钱不易,所以,他们的成绩一直不错。不过,这样的孩子大多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喜静不喜闹,有的甚至还有点不合群。
三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矫正方法
(一) 平等的爱,担负起“师长”的责任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是职业的、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爱。无论所教的学生是优是劣,都应一视同仁,待之以爱千万不能随个人兴趣,利益来选择,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爱”。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融入心灵深处。”由于学生各自不同的个性心理和成长环境,出现在教师面前的形象也不同。特别是学生家长的社会地位,身份职业各不相同,教师应一碗水端平,坚持平等对待的原则,不能因为家长的身份、地位左右自己的观点、态度。这就要对学生的角色定位,切实担负起“师长”的责任,善于走进每位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真正了解他们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力所能及地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道德情感,不是私人情感,是出于教育人的需要。
(二) 真情的爱,抚平受伤的心灵教师应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陶行知教导我们:“教育是叫人化人,化人者也能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用真情去关心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善于与学生沟通,给学生以生理和情感上的安全感;关爱每一个学生,有信心教育好每一位同学,特别是那些留守学生。只有在爱的氛围里,在信任和理解中,学生才会释放出所有的潜能,发展起天赋与个性。老师要用真情的爱,抚平他们受伤的心灵,让每个留守学生都能体味成功的愉悦。“没有常识,也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要就是得到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活而言,每个学生都是为了赏识而来人间的。”对一名后进的留守学生,老师只要对他们点滴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就能让他体验成功和快乐。是啊,真正自暴自弃的学生是没有的,只要老师不用暴力语言伤害学生,不抛弃学生,学生是不会自我抛弃的。
(三) 真挚的爱,加大帮扶的力度师爱的职业收获是育人。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服务精神,系教育的命脉。”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启发我:越是有“问题的学生”,越需要老师真挚的爱。只有老师拿出真挚的爱,才能加大对留守学生帮扶的力度。要加大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首先对本班留守儿童进行摸底,以居住地集中为片进行登记,针对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建立相应的动态档案,本着需要的原则,进行分类指导,给予帮助。其次是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家访力度。为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建立留守儿童家长与子女定期联系制度,要求家长每周要和子女电话联系至少一到两次,并经常进行书信交流。我还为每位留守儿童准备一份成长记录袋详细记载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学习及思想等情况。留守儿童一旦有困难,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转化措施,做到有的放矢。
(四) 无私的爱,搭起潜能的平台《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提出:“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至少八种不同的智能,但这些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能都各具特色。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展他们的潜能。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提高留守儿童的自信心,为留守学生搭起发挥他们潜能的平台。 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教育改革、实践新课程标准及面对“留守儿童“问题结合起来,分析研究掌握教育规律,善于辨证地、发展地看待每一位留守学生,真正做到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爱护,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空间。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教育需要家长、老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协作。让我们大家共同携起手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无私的帮助,使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有健康、快乐、幸福的童年。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提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打工谋生,由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他们不仅成为外出务工父母的一块心病,也大大增加了学校教育、班级管理的难度。“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关爱、帮助、责任
当今,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名词,如“留守儿童”就是其中一个。那么,何谓“留守儿童”呢?即父母在外务工,在外做生意或父母离异家庭的子女。这些孩子都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现在,“留守儿童”的人数比例已占到农村学校学生人数的50%——60%,其数量之多,令人惊叹。而对他们的教育也成为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难题。
人们长说“寻其病根,治其顽症”。教学也是如此。我在此就“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问题
(一) 管理难
由于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不在身边,而爷爷奶奶们只是抱着让他们吃饱穿暖、不出事的态度来管教他们。所以,这些孩子在家里处处受着宠溺,爷爷奶奶也都由着他们的性子而为。他们到了学校之后,受不了纪律的约束,大多数孩子便表现为纪律性差,自觉性差。如:上课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好贪玩……经常出现屡禁不止、屡教不改的现象。这给教学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 家庭教育不力
现今,在经济利益的驱驶及生活的压力下,许多农民外出打工,这也是造成儿童留守的重要原因。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由祖父母等老人抚养,而大多数老年人没有文化知识,对孩子进行不了学习上的辅导,加之近年来教材的变化也让部分有文化的老年人辅导起来感到吃力,因而对于家庭辅导他们也是力不从心。而教师又不能长期加班加点帮其辅导,这也就造成课后再辅导的难题。当然家庭教育绝不仅仅是一般认为的家庭课后辅导,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应当是对孩子生活与做人常识的教育,同时,其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 学习吃力
由于这些“留守儿童”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主动性差,加之家庭教育跟不上等因素,这些孩子均学习吃力。尽管在校期间老师的督促约束。可回到家,爷爷奶奶又督导不力,致使这些学生养成了一紧一松的习惯。学校与家庭不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收效甚微。我个人认为:要缓解这些“留守儿童”学习吃力的现状,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就是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应用参与教学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形成互动,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使他们逐渐改掉以前的厌学情绪,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留守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远不止以上这些,他们有的还要面临生活的压力和同伴的奚落(父母离异留在农村的孩子),时间久了,就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伤害和影响,更有甚者还会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因而对他们的教育就至关重要,特别是家庭教育必须到位,让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的环境既宽松又不失紧张,让他们的童年生活充满情趣。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及各位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 “留守儿童”的个性特征
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我发现留守儿童具有这样的个性特征:
(一) 外强中干型
在坚强的外表下,他们有一颗脆弱的心,他们极易受到伤害,情绪不稳定。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呵护,渴望得到父母的教育,渴望自己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与父母交流,但是没有。而老人们的教育方式,要么溺爱,要么无暇顾及。
所以,他们更多的对老师有一种心理依恋。平时生活中的解不开的疙瘩,同学中的小矛盾,都愿意告诉老师。下课时愿意到老师的办公室去坐坐。有时也会抱住老师的胳膊撒娇。
他们喜欢热闹,不喜欢独处,希望能从同学相处中得到快乐。而一旦看到别的父母来看望自己的孩子时,他们那颗脆弱、敏感、易碎的心,马上有了反应,伤心流泪、情绪低落、急躁易怒,甚至厌学、仇恨父母。这类孩子的学习大多不够稳定,时好时坏,受情绪影响很大。
(二) 放任自流型
这类孩子的父母大多以做生意为主。他们的家庭相对于其他家庭来说较富裕。因而这些孩子的零花钱大多比较充裕,这便使他们养成了好吃懒做、乱花钱的毛病。小卖部中的食品、玩具是他们的最爱。他们上半周当大款大吃大喝,下半周便节衣缩食,甚至连生病、买作业本的钱都没有,于是就靠借债过日子。
这些孩子胸无大志,学习更是一团糟。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天高皇帝远”你想管也“鞭长莫及”。于是他们便更加肆无忌惮,反正老师也不能把他怎么样,打不得,骂不得,一副“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架势,指一指,转一转,一旦老师稍有放松,便当起了“坐家”,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养老院”,吃饱、喝足、混天黑。
(三) 天天向上型
这类孩子的家境一般,父母大多出外打工时间较短,靠出卖苦力或做小生意为生。他们的父母用勤劳和汗水换来还不算错的收入,积攒着辛苦换来的每一分钱。为的是能让孩子上好的学校,不走自己没有文化的老路。
这些孩子大多保留着农村孩子的淳朴和节俭,从不乱花钱,因为他们深知父母挣钱不易,所以,他们的成绩一直不错。不过,这样的孩子大多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喜静不喜闹,有的甚至还有点不合群。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抚养、教育和关爱,他们的特殊成长环境如亲子教育的缺失、亲密度较低、不良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在教育上存在着内容狭窄、监护人与儿童交流不足、教养方式不当等问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人格发展不可能健全,尤其是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家庭和学校以及留守儿童自身多方面的共同配合。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需要留守在家乡,并需要成人或委托监护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如恶劣的住房条件、昂贵的借读费用、无安全保障等),进城务工人员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两地分隔的局面。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试从留守儿童的心理、原因分析和解决对策现状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状
1.学习困难与注意缺陷。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学习主动性本来就低,再加上祖辈们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其家庭作业往往很难得到及时辅导,普遍对学习兴趣不大,学习自信心普遍较低。另外,因为心理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全身心集中于学习,久而久之,有些便会感到学习压力增大从而厌恶学习,导致成绩下滑,有的甚至产生辍学的念头。
2.性格缺陷,任性、自私,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脾气暴躁,逆反心理重、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他们在家常和代为抚养的监护人发生顶撞,以自我为中心,稍有不满意便大发脾气,叛逆怨恨。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后天生活中他人对其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要求和欲望盲目满足造成的一种心理特征。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因长辈的过分溺爱造成儿童的任性、自私的现象尤为突出。
3.人格发展呈不健全趋势,道德现危机。留守儿童大都是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一起生活,他们主要负责孩子的吃喝问题,学习上要么不管不问,要么心有余而力不足。生活上也出现两种极端,要么过分溺爱,要么放任自流。这些孩子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都会养成封闭的个性,古怪的性格,松懈对自己的要求,荒废自己的学业,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平时跟祖父母一起生活。祖父母过分的溺爱,使有的学生染上了爱吃零食的恶习。平日里,祖父母隔三差五的会给些零花钱够他们买些学习用品或早餐之用,慢慢的,随着欲望的增加,他要买更多的零食甚至是玩具,甚至还会出现偷偷拿祖父母的钱出去花的现象。
4.耐挫力差。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群体当中出现了较严重的心理危机: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卑心理加剧,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与父母的疏离隔膜感增强。留守儿童在面临自身不适或者困难时,往往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表现为行动迟缓,意志力不强。
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小学阶段正是留守儿童成长发育的关键期,而父母在此阶段并不能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提供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缺乏,这就容易造成他们在对事情的认识、价值观上产生偏离,个性及心理发展出现异常,有些甚至会因此逐渐走向极端。同时由于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可以说无孔不入,以致少数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留守儿童,毒害他们幼小的心灵。
2.是中国农村老人的“养而非教”监护模式。老人的教育能力与正确教育方法的缺失,在老人的传统观念里,认为只要孩子能吃饱穿暖、不出现安全问题就是尽到了责任,因此在照顾孩子过程中,要么过分溺爱娇纵,要么粗暴放任自流,很少在情感上关心孩子。孩子与老人家彼此间过大的年龄差距也是与孩子之间有效沟通的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3.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实施单位,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生活、学习上难以赋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即便是在教师的职权和职能范围内,也往往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如师资短缺,有的老师身兼数职,要教授数学、历史、地理等多门课程,非常辛苦,已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关心留守子女。
三、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监护人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务工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形成正确合理的教养方式。在挣钱的同时,多想想孩子,不要无视孩子的存在,常回家看看,常和孩子谈谈,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多给孩子关爱和呵护。同时,抚养管理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是其他亲戚应民主、平等地面对孩子,不能过分溺爱和放任,给孩子以科学的管理和引导,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这比挣钱,更有价值——因为有孩子才有将来。
(二)教师要讲究科学方法,促进心理健康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辅导
家庭情况,父母亲务工地,临时监护人姓名、年龄、住址及监管儿童个数,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质、学生行为、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进行详尽地记载,作为样本材料的对照依据。
2.开展留守儿童主题活动
健康的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中慢慢形成和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农村学校要创造条件,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如指导留守儿童每月给父母打电话、写信,加强与家长的亲情交流的主题活动;洗脸、刷牙、洗脚,作息习惯,就餐方面的指导的挑战活动。让学生明白,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父母一直关注和爱他们,老师也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关爱他们。
3.不定期地开展心理调查
把一些留守儿童组织在一起,不定期地开展心理调查,了解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困惑,从而进行心理训练和心理指导。
4.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
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留守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可以进行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也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也可以通过写日记、周记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下一代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政府和职能部门责无旁贷,心理和社会等专业人员要积极的关注。让我们行动起来,关心、关爱和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共同创造幸福安康和谐的社会。
“城中村”的存在,为本地农民增加收入、以房租分享城市化带来的级差收益提供了机会,为外地人口以低房租成本和生活成本在城市谋生提供了方便。但是,城乡结合部的自我无序蔓延,也带来大量社会问题,滋生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病”。巨量流动人口在“城中村”栖居,无法融入城市,也使得这种“城市病”在各类城市的局部区域加剧。 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城中村”问题能否解决好,越来越成为地方政府治理的重要课题,成为城市健康发展的头等大事,也是影响社会稳定与政治安定的关键问题。 为了找出破解“城中村”问题的方案和路径,本调研组从北京2010年启动的50个重点村改造入手,寻求 “城中村”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思路与做法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地区主要分布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四区与大兴、通州、顺义、昌平、房山、门头沟六区相接壤的地区,涉及77个街道乡镇和1673个社区(村),本市户籍人口万人,流动人口万人。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流动人口占到全市流动人口总量的。 北京市政府于2008年在海淀北坞村和朝阳大望京村进行试点后,2010年启动50个城乡结合部重点村建设工程,为破解城乡结合部难题进行探索。 此次改造的目标为:以保护农民利益和原住农民彻底融入城市为前提,使农民成为有住房、有产业、有就业、有股权、享受社保和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新市民,实现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完全城市化。1.整合土地在重点村改造中,政府并没有直接把农村集体土地全部征为国有,在城市化改造后拆迁整理出来属于农村的集体剩余土地,即安置房、集体产业所占土地,可以不改变所有制性质,直接参与城市建设,用于农民安置的产业项目可以定向出让供地,允许农民在建设用地上建租赁房。 土地也是重点村城市化改造的重要资金来源。政府通过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统筹融资抵押物及土地储备上市来实现城市化建设项目的资金平衡。 通过土地融资和集体所有制不变,“城中村”既能实现土地重新安排用途、集约利用,也能获得未来的集体土地收益,有利于农民的生存和发展。 50个重点村改造,拆迁整理出45平方公里土地,其中平方公里建回迁安置房,平方公里建集体产业,13平方公里回建绿地,4平方公里建设基础设施,平方公里出让后用于平衡建设资金。拆迁后高楼层回迁房的建设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同时留出来大量绿地,绿地占各村总面积占到五分之二左右。这既有利城市环境质量,也为未来的开发留下潜在留备土地。 同时,土地也不影响社会保障水平。政府按照不挂钩土地管理政策,不区分遗留集体剩余土地多少,不改变剩余土地的产权属性,制定“农转居”的工作方案,探索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2.拆旧建新由于旧村的各方面问题,进行城市化建设必然会遇到旧村拆除的问题。 在50个重点村改造中,旧村拆除面积253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产权院面积1290万平方米,非住宅单位面积1240万平方米。 拆迁方式从总体政策上来说,是在土地储备、绿化隔离建设等模式下明确资金平衡规划,确定拆迁主体、委托拆迁企业启动、实现的。 在一村一策规划指导下,各村的拆迁面积和片区由各村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规划方案,审批后实施。其中朝阳区注重土地资源统筹利用,打破了乡域界限,在更大范围内规划房屋拆迁和土地利用,实现了土地优化管理和集约利用。 因为拆迁面积与补偿紧密相关,为了预防通过各种手段侵街占道、加盖房屋,利用违法建设等不当得利行为,政府通过明确拆迁房住宅和非住宅认定标准、拆迁补偿奖励标准来遏制违章、抢建、抢装的问题。 具体规定如下:被拆迁宅基地的权属及面积、被拆迁住宅房屋的权属及面积以《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审批文件作为确认依据,有异议的由村委会审核。被拆迁非住宅建筑以《房屋所有权证》、审批文件作为确认依据,农业设施、农村集体公共设施也分别需农业主管部门审批文件、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确认作为依据。 同时,政府实行“多建不多得,少建不少得,老实人不吃亏”原则,对于违法高层建筑不予补偿,鼓励少建,对于闲置宅基地进行奖励。例如,昌平区对房屋占地面积超过宅基地面积85%的部分,不再通过评估作价方式给予补偿;未达到宅基地面积85%以内的宅基地闲置面积,按每平方米1000元给予奖励。 同时,各重点村可根据实际公议补偿方案,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一般的做法是,村支书、村干部先深入每家每户进行利益调节、处理争议,然后再确定具体的拆迁补偿方案,以实现大多数人都认可的目标。 例如,唐家岭村如果仅按照宅基地面积补贴,一些有着大面积宅基地的家庭将获得远远多于一般人家的拆迁补偿,但村里大部分宅基地面积在160平方米以下,为了让大部分人同意补偿方案,大于160平方米的宅基地不再纳入补偿范围。以前通过违法建设高层房屋获得的暴利性租金收入(改造前部分村民一年的租金收入可达20万-30万元,甚至数百万元)不复存在。 拆迁的补偿方案确定了定向补偿、实物补偿、留地安置等多种补偿安置方式。北京各城区的重点村拆迁可以灵活创新确定补偿方式。例如,朝阳区各乡具体制定住宅腾退补偿政策,就考虑了居住面积小的困难户等情况,具体补偿方式由农民自主选择。石景山区创新提出“1∶房屋实物面积安置”“院地补助”,并举办拆迁困难户联席会评议实施办法。 在重点村改造中,将建设1181万平方米回迁安置房,计划在动迁后两年时间内回迁。 截至2013年6月,已有48个重点村回迁安置房已开工建设,其中33个村已经全部开工建设,15个村部分开工建设。其中,有16个村已全部竣工并陆续回迁,另有5个村部分竣工。作为回迁安置房的配套工程,已规划4平方公里用于水务、交通、医疗、学校等公共设施,实现公共服务与城市接轨,提高生活水平。3.产权改革农村城市化的关键问题是产业发展问题,农村集体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农民利益得到保障,农村城市化才是健康的。 在重点村改造中,政府将拆迁整理的土地按照每个劳动力人均50平方米标准,共规划620万平方米产业用房,统筹重点村产业与周边高端产业功能区协调发展。 同时,试点集体土地上建设租赁房,加强对农村集体土地出租和使用的管理。拆迁中留地安置的补偿方式也为集体产业留下发展空间。 同时,政府全面启动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提出 “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要求,让农民拥有股份,成为集体经济的收益者。 目前,各重点村产业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各重点村基本都进行了集体资产量化处理、所有成员界定及农龄登记工作。 至2013年6月,50个重点村中已有44个村完成产权改革,其余6个村也已启动改革。4.转农为居50个重点村现已全部启动整建制农转居工作。通州区和昌平区都将改造与区人力社保局、民政局、公安分局对接,将整建制农转居与社会保障挂钩。而在丰台区,农转居则是与征地工作同步进行的。 目前,市政府已批准丰台、石景山、通州、顺义、昌平、房山区的28个重点村整建制农转居工作方案,部分村完成了整建制农转居。 在农转居过程中,确定了实行城乡制度衔接,社会保险及一次性就业补助等由征地、项目投资承担的原则。也就是说,征地补偿等“收入”必须先支付村民的社保和就业补偿,然后再考虑他用。 农民转为居民后,全面接轨城市社保体系,搬迁村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步提升,实现各类救助群体社会保障全覆盖。各村也在尽快落实社会保险补缴工作。比如,大红门村2815名村民均可参加“新农合”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此外,政府还着手推进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多渠道拓展就业渠道,力争有就业愿望的人员100%就业,从而使农民的技能有所提高。 比如,大兴区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抓住了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资源整合的机遇,加强两区就业工作融合对接,使得瀛海镇、旧宫镇大部分劳动力在开发区实现就业。实践中的制度创新北京50个重点村建设改造工程,通过制度创新消除了城乡二元体制,为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了重要实践,为其他需要改革、重建的村落提供了借鉴和经验。1.城乡统筹理念“一村(乡)一策”的城乡统筹理念,首先为重点村起到极大的指导作用,赢得了宝贵时间,且充分利用本村的优势资源,对症下药,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在城市化改造中,各重点村按照一村一策的政策,根据自身资源进行了规划和改造,采用的模式主要有土地储备、绿隔建设政策模式。 土地储备模式即由村里向土地储备机构贷款,开始拆迁和回迁楼建设,整理出的部分土地交由土储部门列入土储上市,实现资金平衡。 绿隔建设模式则是由各村委会的农工商联合公司、农民出资合作建房,集体和政府也投入,项目享受绿隔建设的优惠政策。 此外,重点村对自身土地规划与建设拥有一定的自主性。如丰台区大红门村的土地改造规划,虽然日后作为森林公园的土地所有权归于政府,但使用权依然属于大红门村,这一模式对其他村日后改造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另外,在行政审批上,由于北京市发改委下放了重点村建设的立项核准权和招投标核准权,直接指导重点村的科学立项,不断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和效率,进而使得拆迁、建设、产业发展、整建制农转居工作得以落实。2.土地管理与所有权改革创新土地资源统筹利用及所有制改革是制度创新的一大方面。由于农民集体的剩余土地在调整规划后可不改变所有制性质直接参与城市建设,且允许在集体土地上建租赁房,将重点村一定比例的土地列入土地储备,某种程度上实现了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的同地同权。 非农产业的增加,则提高了土地的流动性,使土地利用向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 例如,海淀区唐家岭村,除回迁房之外,村里还拥有不少的写字楼、租赁房屋,为该村提供了重要的土地租金收入。 由于改造方案结合各个村的实际情况,个别村的成功经验也很有借鉴意义。如朝阳区建设用地不足的龙爪树村,在保持建设用地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打破乡域界限,与其他乡适当置换用地性质,实现双赢。 按照“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思路,进行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在吸引外来资金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利用自有资金,让农民真正成为有资产的市民。农民真正参与建设,才会更有积极性。3.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且必要的步骤,旨在缩小城乡在生活方式、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差距,而建设资金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此次重点村改造中,北京市各部门都积极为重点村改革搭建融资平台,保障建设资金需求。 北京银监局对融资政策进行专门指导,并对重大项目融资进行具体指导和协调,这保证了融资的方向和效率,让有限的资金资源产生最大的价值。另外,市政部门建立的应急风险资金能够有效缓解资金筹集压力,在关键时能有力地支持重点村建设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融资计划优先满足的是重点村基础设施资金需求,这与土地改革中发展非农产业相吻合。如道路交通,从大红门村的改造经验来看,用自己的钱搞道路建设,借政府之力贷款融资,既缓解了道路建设的燃眉之急,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政策建议(一)政府要对“城中村”改造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推进实施。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在50个重点村改造中部分村的政策落实不到位,甚至没有开始改造。 比如,昌平区东三旗村就没有开始原计划的改造。据村民反映,政府在改造计划发布后没有落实后续改造工作。鉴于此,政府应加强督促、落实各重点村改造工作,而不是只完成方案和政策设计,就不管了。 此外,重点村回迁安置房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问题也应引起重视,部分村出现了资金紧张、无法完成建设任务的局面。主要原因有集体自有资金不足、土地融资困难、后期融资受到严格限制等问题,因此政府应该对资金问题予以重视。 (二)进一步落实改造后的农民权益。 调研中发现,村民的权利意识较为淡薄,对本村的改造意图、改造后权益不甚了解,因此可能会成为改造的阻力。建议加强宣传教育,让村民对自身权益有充分了解,从而支持“城中村”改造进行。 在改造过程中,每个村几乎都划出很大一部分土地被征用为绿地,但这部分土地补贴并不按照市价,补贴资金极少。虽然一些重点村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即把绿地所占土地无偿交给政府,但是村子保留该土地将来用作其他用途的收益权。 建议今后接受改造的村庄借鉴此方法,维护村子和村民的土地权益,保留土地收益。就总体而言,部分村出现了用地减少、农民权益受损的问题。 整建制农转居进程也有一定困难,主要原因在于资金紧缺,难以完成社会保障对接的费用,以及程序上限制条件过于苛刻,要求必须完成拆迁任务、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集体资产处置工作以及社会保障保险衔接费用筹集到位,因此离整建制农转居的实现还有一定距离。 (三)真正落实农民产业用地。 在现实中,重点村改造后的产业及回迁房用地实际比例过小。 参照台湾“城中村”改造方法,其村子留用土地占到原村总面积45%左右。但此次改造的留用土地占比远远小于该比例,农民的权益受到了一定损害。 建议在“城中村”改造中充分考虑农民的权益,增加回迁房和产业用地比例。 此外,虽然每个重点村都留下了产业用地,但由于审批过程复杂,加上村庄自有资金短缺,这些土地迟迟不能开工建设。 同时,因为产业用地的用途并没有合理、详细的规划,资源短缺的村子多数将此地用作物流等用途。 建议各村综合自身实际情况对产业用地进行良好规划,有条件的可以多个村连成产业区,这将有助于集体产业壮大以及未来的发展。 (四)落实农民房屋产权。 公租房产权只有70年,改造之前农民拥有宅基地的永久使用权,巨大的权益落差会加大改造的难度,引起农民的反感抵触。 建议政府充分考虑农民权益,给予70年后公租房补贴承诺,让农民权益得到明确保障,也让农民安心上房。并且在改造过程中还出现了小产权房问题,也需要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五)重视外来人口居住成本问题。 原居住在“城中村”中的大量外来人口在改造时被迫离开村子,改造后由于房租升高不能回到原村继续居住。因此这些人的去向将成为很大的问题,可能加重其他未改造地区的压力,造成新的“城中村”问题,从而抵消改造效果。外来人口居住成本的上升,也会抬高城市雇工成本,给城市长期发展造成负面效果,必须引起重视。 (六)增强农民在“城中村”改造中的自主性。 “城中村”的改造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的,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宣传、拆迁、回迁,造成了政府与农民处于对立面的表象。 但实际上改造对于村庄和村民的未来长远发展是有利的,也是“城中村”融入城市客观上必经的阶段,是村民变居民、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 因此,建议提高农民的自主意识,提升农民对“城中村”改造的理解,给农民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应阶段,而不是进行运动式的突击改造。这样农民才会支持“城中村”改造,减少争端,并积极地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让农民也加入到改造的队伍中,也可以集思广益,减少未来可能遗留下的问题
城中村需要区别对待,有文化和社会价值的要保留,对设施和配套不完善的需要改善。城中村的改造无模式,要因地制宜的改造,要利村民、利社会。
城中村相信大家都有听说过,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所以就开始征收周边农村的耕地为了能够获得扩展的空间。但是耕地被征收了,当地的农民却仍然留在原居住地,并且保有一部分供他们建房居住的宅基地,也就相当于村庄进入了城市,这样就形成了城中村。那出现城中村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相信大家都还不是特别清楚,接下来就为大家来介绍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因为我国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及土地的二元所有制结构所造成的,农民在土地和房屋租金快速增值的情况下,追求土地和房屋租金收益最大化,使村民可以低价甚至无偿地取得土地的使用权,由各户村民自行建设后租出获得尽可能的租金,这样的做法就加剧了城中村的形成。其次城中村它也具有农村和城市双重特征,同时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产物。虽然我们的城市建设在不断发展,但还是要在郊区建设更多新城和职能中心,让更多地区成为新的城中村,所以想要改造城中村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也是一项长期工作。以上就是城中村形成的主要原因,本质上还是因为我国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及土地的二元所有制结构,相信大家通过上述内容的介绍和了解,都能够对城中村有比较清晰的认知,也能够正确看待我们生活中存在的城中村。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3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打工谋生,由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他们不仅成为外出务工父母的一块心病,也大大增加了学校教育、班级管理的难度。“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关键词: 关爱、帮助、责任正文:当今,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名词,如“留守儿童”就是其中一个。那么,何谓“留守儿童”呢?即父母在外务工,在外做生意或父母离异家庭的子女。这些孩子都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现在,“留守儿童”的人数比例已占到农村学校学生人数的50%——60%,其数量之多,令人惊叹。而对他们的教育也成为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难题。人们长说“寻其病根,治其顽症”。教学也是如此。我在此就“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 “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问题
(一) 管理难由于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不在身边,而爷爷奶奶们只是抱着让他们吃饱穿暖、不出事的态度来管教他们。所以,这些孩子在家里处处受着宠溺,爷爷奶奶也都由着他们的性子而为。他们到了学校之后,受不了纪律的约束,大多数孩子便表现为纪律性差,自觉性差。如:上课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好贪玩……经常出现屡禁不止、屡教不改的现象。这给教学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 家庭教育不力现今,在经济利益的驱驶及生活的压力下,许多农民外出打工,这也是造成儿童留守的重要原因。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由祖父母等老人抚养,而大多数老年人没有文化知识,对孩子进行不了学习上的辅导,加之近年来教材的变化也让部分有文化的老年人辅导起来感到吃力,因而对于家庭辅导他们也是力不从心。而教师又不能长期加班加点帮其辅导,这也就造成课后再辅导的难题。当然家庭教育绝不仅仅是一般认为的家庭课后辅导,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应当是对孩子生活与做人常识的教育,同时,其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 学习吃力由于这些“留守儿童”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主动性差,加之家庭教育跟不上等因素,这些孩子均学习吃力。尽管在校期间老师的督促约束。可回到家,爷爷奶奶又督导不力,致使这些学生养成了一紧一松的习惯。学校与家庭不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收效甚微。我个人认为:要缓解这些“留守儿童”学习吃力的现状,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就是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应用参与教学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形成互动,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使他们逐渐改掉以前的厌学情绪,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成绩。“留守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远不止以上这些,他们有的还要面临生活的压力和同伴的奚落(父母离异留在农村的孩子),时间久了,就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伤害和影响,更有甚者还会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因而对他们的教育就至关重要,特别是家庭教育必须到位,让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的环境既宽松又不失紧张,让他们的童年生活充满情趣。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及各位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 “留守儿童”的个性特征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我发现留守儿童具有这样的个性特征:
(一) 外强中干型 在坚强的外表下,他们有一颗脆弱的心,他们极易受到伤害,情绪不稳定。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呵护,渴望得到父母的教育,渴望自己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与父母交流,但是没有。而老人们的教育方式,要么溺爱,要么无暇顾及。所以,他们更多的对老师有一种心理依恋。平时生活中的解不开的疙瘩,同学中的小矛盾,都愿意告诉老师。下课时愿意到老师的办公室去坐坐。有时也会抱住老师的胳膊撒娇。他们喜欢热闹,不喜欢独处,希望能从同学相处中得到快乐。而一旦看到别的父母来看望自己的孩子时,他们那颗脆弱、敏感、易碎的心,马上有了反应,伤心流泪、情绪低落、急躁易怒,甚至厌学、仇恨父母。这类孩子的学习大多不够稳定,时好时坏,受情绪影响很大。
(二) 放任自流型 这类孩子的父母大多以做生意为主。他们的家庭相对于其他家庭来说较富裕。因而这些孩子的零花钱大多比较充裕,这便使他们养成了好吃懒做、乱花钱的毛病。小卖部中的食品、玩具是他们的最爱。他们上半周当大款大吃大喝,下半周便节衣缩食,甚至连生病、买作业本的钱都没有,于是就靠借债过日子。这些孩子胸无大志,学习更是一团糟。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天高皇帝远”你想管也“鞭长莫及”。于是他们便更加肆无忌惮,反正老师也不能把他怎么样,打不得,骂不得,一副“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架势,指一指,转一转,一旦老师稍有放松,便当起了“坐家”,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养老院”,吃饱、喝足、混天黑。
(三) 天天向上型 这类孩子的家境一般,父母大多出外打工时间较短,靠出卖苦力或做小生意为生。他们的父母用勤劳和汗水换来还不算错的收入,积攒着辛苦换来的每一分钱。为的是能让孩子上好的学校,不走自己没有文化的老路。这些孩子大多保留着农村孩子的淳朴和节俭,从不乱花钱,因为他们深知父母挣钱不易,所以,他们的成绩一直不错。不过,这样的孩子大多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喜静不喜闹,有的甚至还有点不合群。
三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矫正方法
(一) 平等的爱,担负起“师长”的责任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是职业的、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爱。无论所教的学生是优是劣,都应一视同仁,待之以爱千万不能随个人兴趣,利益来选择,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爱”。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融入心灵深处。”由于学生各自不同的个性心理和成长环境,出现在教师面前的形象也不同。特别是学生家长的社会地位,身份职业各不相同,教师应一碗水端平,坚持平等对待的原则,不能因为家长的身份、地位左右自己的观点、态度。这就要对学生的角色定位,切实担负起“师长”的责任,善于走进每位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真正了解他们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力所能及地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道德情感,不是私人情感,是出于教育人的需要。
(二) 真情的爱,抚平受伤的心灵教师应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陶行知教导我们:“教育是叫人化人,化人者也能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用真情去关心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善于与学生沟通,给学生以生理和情感上的安全感;关爱每一个学生,有信心教育好每一位同学,特别是那些留守学生。只有在爱的氛围里,在信任和理解中,学生才会释放出所有的潜能,发展起天赋与个性。老师要用真情的爱,抚平他们受伤的心灵,让每个留守学生都能体味成功的愉悦。“没有常识,也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要就是得到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活而言,每个学生都是为了赏识而来人间的。”对一名后进的留守学生,老师只要对他们点滴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就能让他体验成功和快乐。是啊,真正自暴自弃的学生是没有的,只要老师不用暴力语言伤害学生,不抛弃学生,学生是不会自我抛弃的。
(三) 真挚的爱,加大帮扶的力度师爱的职业收获是育人。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服务精神,系教育的命脉。”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启发我:越是有“问题的学生”,越需要老师真挚的爱。只有老师拿出真挚的爱,才能加大对留守学生帮扶的力度。要加大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首先对本班留守儿童进行摸底,以居住地集中为片进行登记,针对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建立相应的动态档案,本着需要的原则,进行分类指导,给予帮助。其次是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家访力度。为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建立留守儿童家长与子女定期联系制度,要求家长每周要和子女电话联系至少一到两次,并经常进行书信交流。我还为每位留守儿童准备一份成长记录袋详细记载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学习及思想等情况。留守儿童一旦有困难,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转化措施,做到有的放矢。
(四) 无私的爱,搭起潜能的平台《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提出:“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至少八种不同的智能,但这些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能都各具特色。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展他们的潜能。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提高留守儿童的自信心,为留守学生搭起发挥他们潜能的平台。 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教育改革、实践新课程标准及面对“留守儿童“问题结合起来,分析研究掌握教育规律,善于辨证地、发展地看待每一位留守学生,真正做到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爱护,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空间。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教育需要家长、老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协作。让我们大家共同携起手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无私的帮助,使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有健康、快乐、幸福的童年。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提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打工谋生,由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他们不仅成为外出务工父母的一块心病,也大大增加了学校教育、班级管理的难度。“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关爱、帮助、责任
当今,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名词,如“留守儿童”就是其中一个。那么,何谓“留守儿童”呢?即父母在外务工,在外做生意或父母离异家庭的子女。这些孩子都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现在,“留守儿童”的人数比例已占到农村学校学生人数的50%——60%,其数量之多,令人惊叹。而对他们的教育也成为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难题。
人们长说“寻其病根,治其顽症”。教学也是如此。我在此就“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问题
(一) 管理难
由于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不在身边,而爷爷奶奶们只是抱着让他们吃饱穿暖、不出事的态度来管教他们。所以,这些孩子在家里处处受着宠溺,爷爷奶奶也都由着他们的性子而为。他们到了学校之后,受不了纪律的约束,大多数孩子便表现为纪律性差,自觉性差。如:上课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好贪玩……经常出现屡禁不止、屡教不改的现象。这给教学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 家庭教育不力
现今,在经济利益的驱驶及生活的压力下,许多农民外出打工,这也是造成儿童留守的重要原因。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由祖父母等老人抚养,而大多数老年人没有文化知识,对孩子进行不了学习上的辅导,加之近年来教材的变化也让部分有文化的老年人辅导起来感到吃力,因而对于家庭辅导他们也是力不从心。而教师又不能长期加班加点帮其辅导,这也就造成课后再辅导的难题。当然家庭教育绝不仅仅是一般认为的家庭课后辅导,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应当是对孩子生活与做人常识的教育,同时,其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 学习吃力
由于这些“留守儿童”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主动性差,加之家庭教育跟不上等因素,这些孩子均学习吃力。尽管在校期间老师的督促约束。可回到家,爷爷奶奶又督导不力,致使这些学生养成了一紧一松的习惯。学校与家庭不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收效甚微。我个人认为:要缓解这些“留守儿童”学习吃力的现状,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就是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应用参与教学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形成互动,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使他们逐渐改掉以前的厌学情绪,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留守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远不止以上这些,他们有的还要面临生活的压力和同伴的奚落(父母离异留在农村的孩子),时间久了,就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伤害和影响,更有甚者还会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因而对他们的教育就至关重要,特别是家庭教育必须到位,让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的环境既宽松又不失紧张,让他们的童年生活充满情趣。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及各位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 “留守儿童”的个性特征
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我发现留守儿童具有这样的个性特征:
(一) 外强中干型
在坚强的外表下,他们有一颗脆弱的心,他们极易受到伤害,情绪不稳定。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呵护,渴望得到父母的教育,渴望自己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与父母交流,但是没有。而老人们的教育方式,要么溺爱,要么无暇顾及。
所以,他们更多的对老师有一种心理依恋。平时生活中的解不开的疙瘩,同学中的小矛盾,都愿意告诉老师。下课时愿意到老师的办公室去坐坐。有时也会抱住老师的胳膊撒娇。
他们喜欢热闹,不喜欢独处,希望能从同学相处中得到快乐。而一旦看到别的父母来看望自己的孩子时,他们那颗脆弱、敏感、易碎的心,马上有了反应,伤心流泪、情绪低落、急躁易怒,甚至厌学、仇恨父母。这类孩子的学习大多不够稳定,时好时坏,受情绪影响很大。
(二) 放任自流型
这类孩子的父母大多以做生意为主。他们的家庭相对于其他家庭来说较富裕。因而这些孩子的零花钱大多比较充裕,这便使他们养成了好吃懒做、乱花钱的毛病。小卖部中的食品、玩具是他们的最爱。他们上半周当大款大吃大喝,下半周便节衣缩食,甚至连生病、买作业本的钱都没有,于是就靠借债过日子。
这些孩子胸无大志,学习更是一团糟。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天高皇帝远”你想管也“鞭长莫及”。于是他们便更加肆无忌惮,反正老师也不能把他怎么样,打不得,骂不得,一副“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架势,指一指,转一转,一旦老师稍有放松,便当起了“坐家”,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养老院”,吃饱、喝足、混天黑。
(三) 天天向上型
这类孩子的家境一般,父母大多出外打工时间较短,靠出卖苦力或做小生意为生。他们的父母用勤劳和汗水换来还不算错的收入,积攒着辛苦换来的每一分钱。为的是能让孩子上好的学校,不走自己没有文化的老路。
这些孩子大多保留着农村孩子的淳朴和节俭,从不乱花钱,因为他们深知父母挣钱不易,所以,他们的成绩一直不错。不过,这样的孩子大多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喜静不喜闹,有的甚至还有点不合群。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抚养、教育和关爱,他们的特殊成长环境如亲子教育的缺失、亲密度较低、不良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在教育上存在着内容狭窄、监护人与儿童交流不足、教养方式不当等问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人格发展不可能健全,尤其是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家庭和学校以及留守儿童自身多方面的共同配合。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需要留守在家乡,并需要成人或委托监护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如恶劣的住房条件、昂贵的借读费用、无安全保障等),进城务工人员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两地分隔的局面。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试从留守儿童的心理、原因分析和解决对策现状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状
1.学习困难与注意缺陷。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学习主动性本来就低,再加上祖辈们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其家庭作业往往很难得到及时辅导,普遍对学习兴趣不大,学习自信心普遍较低。另外,因为心理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全身心集中于学习,久而久之,有些便会感到学习压力增大从而厌恶学习,导致成绩下滑,有的甚至产生辍学的念头。
2.性格缺陷,任性、自私,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脾气暴躁,逆反心理重、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他们在家常和代为抚养的监护人发生顶撞,以自我为中心,稍有不满意便大发脾气,叛逆怨恨。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后天生活中他人对其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要求和欲望盲目满足造成的一种心理特征。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因长辈的过分溺爱造成儿童的任性、自私的现象尤为突出。
3.人格发展呈不健全趋势,道德现危机。留守儿童大都是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一起生活,他们主要负责孩子的吃喝问题,学习上要么不管不问,要么心有余而力不足。生活上也出现两种极端,要么过分溺爱,要么放任自流。这些孩子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都会养成封闭的个性,古怪的性格,松懈对自己的要求,荒废自己的学业,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平时跟祖父母一起生活。祖父母过分的溺爱,使有的学生染上了爱吃零食的恶习。平日里,祖父母隔三差五的会给些零花钱够他们买些学习用品或早餐之用,慢慢的,随着欲望的增加,他要买更多的零食甚至是玩具,甚至还会出现偷偷拿祖父母的钱出去花的现象。
4.耐挫力差。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群体当中出现了较严重的心理危机: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卑心理加剧,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与父母的疏离隔膜感增强。留守儿童在面临自身不适或者困难时,往往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表现为行动迟缓,意志力不强。
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小学阶段正是留守儿童成长发育的关键期,而父母在此阶段并不能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提供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缺乏,这就容易造成他们在对事情的认识、价值观上产生偏离,个性及心理发展出现异常,有些甚至会因此逐渐走向极端。同时由于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可以说无孔不入,以致少数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留守儿童,毒害他们幼小的心灵。
2.是中国农村老人的“养而非教”监护模式。老人的教育能力与正确教育方法的缺失,在老人的传统观念里,认为只要孩子能吃饱穿暖、不出现安全问题就是尽到了责任,因此在照顾孩子过程中,要么过分溺爱娇纵,要么粗暴放任自流,很少在情感上关心孩子。孩子与老人家彼此间过大的年龄差距也是与孩子之间有效沟通的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3.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实施单位,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生活、学习上难以赋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即便是在教师的职权和职能范围内,也往往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如师资短缺,有的老师身兼数职,要教授数学、历史、地理等多门课程,非常辛苦,已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关心留守子女。
三、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监护人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务工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形成正确合理的教养方式。在挣钱的同时,多想想孩子,不要无视孩子的存在,常回家看看,常和孩子谈谈,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多给孩子关爱和呵护。同时,抚养管理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是其他亲戚应民主、平等地面对孩子,不能过分溺爱和放任,给孩子以科学的管理和引导,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这比挣钱,更有价值——因为有孩子才有将来。
(二)教师要讲究科学方法,促进心理健康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辅导
家庭情况,父母亲务工地,临时监护人姓名、年龄、住址及监管儿童个数,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质、学生行为、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进行详尽地记载,作为样本材料的对照依据。
2.开展留守儿童主题活动
健康的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中慢慢形成和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农村学校要创造条件,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如指导留守儿童每月给父母打电话、写信,加强与家长的亲情交流的主题活动;洗脸、刷牙、洗脚,作息习惯,就餐方面的指导的挑战活动。让学生明白,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父母一直关注和爱他们,老师也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关爱他们。
3.不定期地开展心理调查
把一些留守儿童组织在一起,不定期地开展心理调查,了解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困惑,从而进行心理训练和心理指导。
4.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
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留守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可以进行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也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也可以通过写日记、周记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下一代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政府和职能部门责无旁贷,心理和社会等专业人员要积极的关注。让我们行动起来,关心、关爱和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共同创造幸福安康和谐的社会。
摘要:综观我们农村的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应试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自信心严重受挫,特别是后进生。本文阐述了影响农村学校后进生自信心的两个因素、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的常见表现及自信心在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并论述了培养自信心的方法和途。提出了:第一,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关爱。第二,给予鼓励提高其价值感。第三,进行积极正向的心理暗示。第四,努力为后进生创造显能的机会。第五,加强与家长沟通,促进自信。 关键字:农村学校 后进生 自信心 培养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曾说过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罗兰也说过:“没有比打击一个人的自信心更残忍的事了!”,可见,自信心在人一生中所起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那么,什么是自信心呢?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也称为信心。产生自信心,是指不断地超越自己,产生一种来源于内心深处的最强大力量的过程。综观我们农村的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应试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自信心严重受挫,特别是后进生。 “后进生”就是那些学业不良、表现不好而经常排在班级后面的不求上进的学生。这些孩子往往在学校遭受冷遇,批评或训斥;在家庭中受打骂,缺少温暖,他们常常带着精神负担去上学,遭受着种种困难去学习。自卑已成为阻碍农村学校后进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 一 农村学校后进生为何会缺乏自信心?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会有哪些表现? 自卑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家庭方面:农村学生往往有特殊的家庭背景。他们的家庭存在各种各样的情况,大部分家庭经济贫困;不少家庭的父母为了生计出外务工,把孩子留在家里让老人照顾;还有些家庭因父母离婚,让孩子饱受单亲之苦。再加上农村这个大背景,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上都缺乏足够的资源,虽然中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判定,但他们生活的阅历明显不足,认识往往存在片面性,甚至会很偏激,这极易导致他们的“三观”出现偏差。而贫困地区农村学生的父母大多自身知识水平较低,未能适当地从心理上关心孩子,未能在学习上给予有用的帮助和指导,或者因外出讨生活疏于管教,使孩子的家庭教育缺失,影响到了孩子良好行为意识及习惯的形成。 学校方面: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较为落后,农村学校的教育设施相对匮乏,教师存在师资队伍质量不高、教育教学质量偏低的情况,大部分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成绩,眼中有“分”无“人”,对后进生缺乏关爱,时常因他们成绩差或违反校纪校规进行批评训斥,有的甚至进行体罚,使他们得不到尊重和信任,从而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而自暴自弃。 后进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屡遭挫折,因为常受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抱怨,家长的责备,所以对生活和学习缺乏热情和信心。他们表现出对班级不负责任,不愿参加班级活动,顶撞老师欺负同学,严重时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焦虑心理、防御心理、报复心理、破坏心理等等。我们看一看以下几个案例: 1 ,平常上课后进生在教师的提问下,时常面红耳赤,紧张得说不出话,或者回答问题时声音小得几乎只有他自己能够听见。他们心里不相信自己能够答对问题,也怕答错遭老师批评和同学的取笑。久而久之,他们就更加觉得自己不行。 2,班上有一个女生,长得很胖,大部分的日子她都在疑心和自卑中度过,她疑心同学们会在暗地里嘲笑她的样子太难看。她从不敢穿裙子,也不愿意上体育课,害怕与人交往。而同学们疏远她却是因为她的强烈自卑。 3,班上有一个男生,他的父亲因贩毒坐牢,母亲弃他而另嫁,他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在班里,他几乎不和任何人说话,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他把自己封闭起来,但是越封闭自己,越是对自己丧失信心。 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来自信心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忽略了自信心的培养,就不能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二 自信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奠基石。 自信的孩子会充分肯定、认同自己,他们更容易有坚定的目标,不容易感到迷茫和彷徨。自信能让他们获得自我满足的心理需求,心理更加健康。拥有自信的学生往往能快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他们更善于表现自己的优势,达成最终的目标。如:达尔文小时侯学习成绩不如他妹妹,老师和父亲都说他是一个“十分平庸的孩子”,“甚至在一般智慧水准之下”。可是他并不气馁,而是更加坚定目标前进,进行了为期五年的环球旅行考察,收集了大量的生物和地质方面的资料,后来又经过二十年的分析、综合和写作,终于写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著作《物种起源》。自信的人常常不畏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他们敢于尝试,不怕失败,即使失败也很容易重新站起来挑战,自信让他们更加勇敢和果断。如:古希腊著名演说家戴蒙斯·赛因斯成功的事例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戴蒙斯·赛因斯原先患有严重的口吃,而且呼吸困难,声音微弱。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希腊非常崇尚雄辩术,他立志要当一名雄辩家,并相信自己能成功,于是他刻苦训练,把石头含在嘴里练,把自己关在地下室练,虚心向名人学习。他通过艰苦的努力,最终成为了雄辩之父。在许多伟人、名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自信力量的强大。“自信是英雄的本质,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三 培养自信心的方法和途径。 自信心是学生学习和产生创新意识、发展实践能力的原动力,是学生成才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呢? 第一是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关爱。自信源自于爱,父母与老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爱,一个在充满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肯定比在缺少爱中长大的孩子要自信得多。因为生而为人都渴望被看见,被关爱。后进生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信任,当他们被忽视时就会做出一些糟糕的事情引起别人的关注,他们会出现叛逆,自卑,偏执,容易感情用事等人格方面的问题。若是老师能热爱自己的学生,平等对待他们,没有分别之心,他们能感受到温暖和关怀,他们就会对自己有信心。所以老师应该给后进生更多的关爱和帮助,经常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使他们切实地体会到自己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一个值得别人爱的人。 第二是给予鼓励提高其价值感。天才永远是少数,但每一个孩子都一定有自己特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保护学生的特点,调动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并经常给予表扬和肯定,尝试提高他们的价值感。从细微的小事去着手锻炼他们,当他们哪怕只有一丁点进步时,都要及时肯定和表扬。并多用鼓励的言语去确认他们的价值感。比如:“你能把这件事做好!”“我觉得你很能干。”“你比以前进步了,好样的!”学生的自我评价多数来自家长和老师的看法,《学习与革命》中写道:“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老师的每一声赞许都犹如一束阳光,能够温暖孩子的心田。 第三是进行积极正向的心理暗示。老师可以选择一些积极向上的、富有激励的格言警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诵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关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进中学前我们班的学生各科成绩都比较差,为了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知识。我在班里的墙上粘贴了六句激励学生的话: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别人说我行,努力才能行;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今天若不行,明天争取行;不但自己行,帮助别人行;相互支持行,合作大家行!我让学生每天早读把这几句话大喊三遍,要求大声喊,使劲喊。一个学期后,学生各科的成绩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第四是努力为后进生创造显能的机会。后进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成绩比较落后,他们难以在学习方面取得自信力。老师要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有意识的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要解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帮助他们越过障碍,允许学生尝试错误,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学生一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便能获取自信心。如我在每天早读课开始的5分钟,会让学生轮流上讲台带读诗词,后进生虽然是“面红耳赤”地走上讲台,也可能紧张得说不出话,但在老师和同学的多次鼓励下,他们渐渐也能上讲台顺畅地带读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老师应组织学生多参加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地创造机会让缺乏自信的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其中。 第五 加强与家长沟通,促进自信。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与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家庭参与教育对学校教育的效果有巨大的影响,不少学生缺乏自信的原因都跟家庭教育的环境和方式有关,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客观分析学生在校的表现及原因,共同探讨解决学生不良心理状态的方法。可以利用家长会,让家庭教育做得好的学生家长介绍经验,使家长就孩子的教育方法相互学习。对于教育方法不当的家长应多指导,真诚耐心的提出有建设性的提议,做好家长与学生的沟通作用,让家长尽可能多陪伴孩子,尊重及包容孩子,多给他锻炼的机会,让他从微小的进步中去累积对自己的认可。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健全的人格是高素质人才所必备的。范德比尔特说过:“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自信心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基石性的作用,也是成才必备的一种心理表现品质。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做人、做事的成败问题。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它是今后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任务。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3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打工谋生,由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他们不仅成为外出务工父母的一块心病,也大大增加了学校教育、班级管理的难度。“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关键词: 关爱、帮助、责任正文:当今,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名词,如“留守儿童”就是其中一个。那么,何谓“留守儿童”呢?即父母在外务工,在外做生意或父母离异家庭的子女。这些孩子都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现在,“留守儿童”的人数比例已占到农村学校学生人数的50%——60%,其数量之多,令人惊叹。而对他们的教育也成为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难题。人们长说“寻其病根,治其顽症”。教学也是如此。我在此就“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 “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问题
(一) 管理难由于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不在身边,而爷爷奶奶们只是抱着让他们吃饱穿暖、不出事的态度来管教他们。所以,这些孩子在家里处处受着宠溺,爷爷奶奶也都由着他们的性子而为。他们到了学校之后,受不了纪律的约束,大多数孩子便表现为纪律性差,自觉性差。如:上课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好贪玩……经常出现屡禁不止、屡教不改的现象。这给教学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 家庭教育不力现今,在经济利益的驱驶及生活的压力下,许多农民外出打工,这也是造成儿童留守的重要原因。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由祖父母等老人抚养,而大多数老年人没有文化知识,对孩子进行不了学习上的辅导,加之近年来教材的变化也让部分有文化的老年人辅导起来感到吃力,因而对于家庭辅导他们也是力不从心。而教师又不能长期加班加点帮其辅导,这也就造成课后再辅导的难题。当然家庭教育绝不仅仅是一般认为的家庭课后辅导,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应当是对孩子生活与做人常识的教育,同时,其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 学习吃力由于这些“留守儿童”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主动性差,加之家庭教育跟不上等因素,这些孩子均学习吃力。尽管在校期间老师的督促约束。可回到家,爷爷奶奶又督导不力,致使这些学生养成了一紧一松的习惯。学校与家庭不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收效甚微。我个人认为:要缓解这些“留守儿童”学习吃力的现状,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就是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应用参与教学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形成互动,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使他们逐渐改掉以前的厌学情绪,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成绩。“留守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远不止以上这些,他们有的还要面临生活的压力和同伴的奚落(父母离异留在农村的孩子),时间久了,就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伤害和影响,更有甚者还会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因而对他们的教育就至关重要,特别是家庭教育必须到位,让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的环境既宽松又不失紧张,让他们的童年生活充满情趣。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及各位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 “留守儿童”的个性特征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我发现留守儿童具有这样的个性特征:
(一) 外强中干型 在坚强的外表下,他们有一颗脆弱的心,他们极易受到伤害,情绪不稳定。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呵护,渴望得到父母的教育,渴望自己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与父母交流,但是没有。而老人们的教育方式,要么溺爱,要么无暇顾及。所以,他们更多的对老师有一种心理依恋。平时生活中的解不开的疙瘩,同学中的小矛盾,都愿意告诉老师。下课时愿意到老师的办公室去坐坐。有时也会抱住老师的胳膊撒娇。他们喜欢热闹,不喜欢独处,希望能从同学相处中得到快乐。而一旦看到别的父母来看望自己的孩子时,他们那颗脆弱、敏感、易碎的心,马上有了反应,伤心流泪、情绪低落、急躁易怒,甚至厌学、仇恨父母。这类孩子的学习大多不够稳定,时好时坏,受情绪影响很大。
(二) 放任自流型 这类孩子的父母大多以做生意为主。他们的家庭相对于其他家庭来说较富裕。因而这些孩子的零花钱大多比较充裕,这便使他们养成了好吃懒做、乱花钱的毛病。小卖部中的食品、玩具是他们的最爱。他们上半周当大款大吃大喝,下半周便节衣缩食,甚至连生病、买作业本的钱都没有,于是就靠借债过日子。这些孩子胸无大志,学习更是一团糟。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天高皇帝远”你想管也“鞭长莫及”。于是他们便更加肆无忌惮,反正老师也不能把他怎么样,打不得,骂不得,一副“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架势,指一指,转一转,一旦老师稍有放松,便当起了“坐家”,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养老院”,吃饱、喝足、混天黑。
(三) 天天向上型 这类孩子的家境一般,父母大多出外打工时间较短,靠出卖苦力或做小生意为生。他们的父母用勤劳和汗水换来还不算错的收入,积攒着辛苦换来的每一分钱。为的是能让孩子上好的学校,不走自己没有文化的老路。这些孩子大多保留着农村孩子的淳朴和节俭,从不乱花钱,因为他们深知父母挣钱不易,所以,他们的成绩一直不错。不过,这样的孩子大多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喜静不喜闹,有的甚至还有点不合群。
三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矫正方法
(一) 平等的爱,担负起“师长”的责任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是职业的、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爱。无论所教的学生是优是劣,都应一视同仁,待之以爱千万不能随个人兴趣,利益来选择,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爱”。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融入心灵深处。”由于学生各自不同的个性心理和成长环境,出现在教师面前的形象也不同。特别是学生家长的社会地位,身份职业各不相同,教师应一碗水端平,坚持平等对待的原则,不能因为家长的身份、地位左右自己的观点、态度。这就要对学生的角色定位,切实担负起“师长”的责任,善于走进每位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真正了解他们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力所能及地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道德情感,不是私人情感,是出于教育人的需要。
(二) 真情的爱,抚平受伤的心灵教师应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陶行知教导我们:“教育是叫人化人,化人者也能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用真情去关心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善于与学生沟通,给学生以生理和情感上的安全感;关爱每一个学生,有信心教育好每一位同学,特别是那些留守学生。只有在爱的氛围里,在信任和理解中,学生才会释放出所有的潜能,发展起天赋与个性。老师要用真情的爱,抚平他们受伤的心灵,让每个留守学生都能体味成功的愉悦。“没有常识,也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要就是得到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活而言,每个学生都是为了赏识而来人间的。”对一名后进的留守学生,老师只要对他们点滴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就能让他体验成功和快乐。是啊,真正自暴自弃的学生是没有的,只要老师不用暴力语言伤害学生,不抛弃学生,学生是不会自我抛弃的。
(三) 真挚的爱,加大帮扶的力度师爱的职业收获是育人。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服务精神,系教育的命脉。”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启发我:越是有“问题的学生”,越需要老师真挚的爱。只有老师拿出真挚的爱,才能加大对留守学生帮扶的力度。要加大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首先对本班留守儿童进行摸底,以居住地集中为片进行登记,针对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建立相应的动态档案,本着需要的原则,进行分类指导,给予帮助。其次是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家访力度。为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建立留守儿童家长与子女定期联系制度,要求家长每周要和子女电话联系至少一到两次,并经常进行书信交流。我还为每位留守儿童准备一份成长记录袋详细记载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学习及思想等情况。留守儿童一旦有困难,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转化措施,做到有的放矢。
(四) 无私的爱,搭起潜能的平台《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提出:“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至少八种不同的智能,但这些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能都各具特色。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展他们的潜能。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提高留守儿童的自信心,为留守学生搭起发挥他们潜能的平台。 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教育改革、实践新课程标准及面对“留守儿童“问题结合起来,分析研究掌握教育规律,善于辨证地、发展地看待每一位留守学生,真正做到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爱护,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空间。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教育需要家长、老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协作。让我们大家共同携起手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无私的帮助,使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有健康、快乐、幸福的童年。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提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打工谋生,由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他们不仅成为外出务工父母的一块心病,也大大增加了学校教育、班级管理的难度。“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关爱、帮助、责任
当今,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名词,如“留守儿童”就是其中一个。那么,何谓“留守儿童”呢?即父母在外务工,在外做生意或父母离异家庭的子女。这些孩子都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现在,“留守儿童”的人数比例已占到农村学校学生人数的50%——60%,其数量之多,令人惊叹。而对他们的教育也成为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难题。
人们长说“寻其病根,治其顽症”。教学也是如此。我在此就“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问题
(一) 管理难
由于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不在身边,而爷爷奶奶们只是抱着让他们吃饱穿暖、不出事的态度来管教他们。所以,这些孩子在家里处处受着宠溺,爷爷奶奶也都由着他们的性子而为。他们到了学校之后,受不了纪律的约束,大多数孩子便表现为纪律性差,自觉性差。如:上课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好贪玩……经常出现屡禁不止、屡教不改的现象。这给教学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 家庭教育不力
现今,在经济利益的驱驶及生活的压力下,许多农民外出打工,这也是造成儿童留守的重要原因。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由祖父母等老人抚养,而大多数老年人没有文化知识,对孩子进行不了学习上的辅导,加之近年来教材的变化也让部分有文化的老年人辅导起来感到吃力,因而对于家庭辅导他们也是力不从心。而教师又不能长期加班加点帮其辅导,这也就造成课后再辅导的难题。当然家庭教育绝不仅仅是一般认为的家庭课后辅导,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应当是对孩子生活与做人常识的教育,同时,其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 学习吃力
由于这些“留守儿童”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主动性差,加之家庭教育跟不上等因素,这些孩子均学习吃力。尽管在校期间老师的督促约束。可回到家,爷爷奶奶又督导不力,致使这些学生养成了一紧一松的习惯。学校与家庭不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收效甚微。我个人认为:要缓解这些“留守儿童”学习吃力的现状,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就是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应用参与教学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形成互动,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使他们逐渐改掉以前的厌学情绪,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留守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远不止以上这些,他们有的还要面临生活的压力和同伴的奚落(父母离异留在农村的孩子),时间久了,就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伤害和影响,更有甚者还会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因而对他们的教育就至关重要,特别是家庭教育必须到位,让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的环境既宽松又不失紧张,让他们的童年生活充满情趣。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及各位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 “留守儿童”的个性特征
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我发现留守儿童具有这样的个性特征:
(一) 外强中干型
在坚强的外表下,他们有一颗脆弱的心,他们极易受到伤害,情绪不稳定。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呵护,渴望得到父母的教育,渴望自己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与父母交流,但是没有。而老人们的教育方式,要么溺爱,要么无暇顾及。
所以,他们更多的对老师有一种心理依恋。平时生活中的解不开的疙瘩,同学中的小矛盾,都愿意告诉老师。下课时愿意到老师的办公室去坐坐。有时也会抱住老师的胳膊撒娇。
他们喜欢热闹,不喜欢独处,希望能从同学相处中得到快乐。而一旦看到别的父母来看望自己的孩子时,他们那颗脆弱、敏感、易碎的心,马上有了反应,伤心流泪、情绪低落、急躁易怒,甚至厌学、仇恨父母。这类孩子的学习大多不够稳定,时好时坏,受情绪影响很大。
(二) 放任自流型
这类孩子的父母大多以做生意为主。他们的家庭相对于其他家庭来说较富裕。因而这些孩子的零花钱大多比较充裕,这便使他们养成了好吃懒做、乱花钱的毛病。小卖部中的食品、玩具是他们的最爱。他们上半周当大款大吃大喝,下半周便节衣缩食,甚至连生病、买作业本的钱都没有,于是就靠借债过日子。
这些孩子胸无大志,学习更是一团糟。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天高皇帝远”你想管也“鞭长莫及”。于是他们便更加肆无忌惮,反正老师也不能把他怎么样,打不得,骂不得,一副“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架势,指一指,转一转,一旦老师稍有放松,便当起了“坐家”,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养老院”,吃饱、喝足、混天黑。
(三) 天天向上型
这类孩子的家境一般,父母大多出外打工时间较短,靠出卖苦力或做小生意为生。他们的父母用勤劳和汗水换来还不算错的收入,积攒着辛苦换来的每一分钱。为的是能让孩子上好的学校,不走自己没有文化的老路。
这些孩子大多保留着农村孩子的淳朴和节俭,从不乱花钱,因为他们深知父母挣钱不易,所以,他们的成绩一直不错。不过,这样的孩子大多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喜静不喜闹,有的甚至还有点不合群。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抚养、教育和关爱,他们的特殊成长环境如亲子教育的缺失、亲密度较低、不良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在教育上存在着内容狭窄、监护人与儿童交流不足、教养方式不当等问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人格发展不可能健全,尤其是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家庭和学校以及留守儿童自身多方面的共同配合。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需要留守在家乡,并需要成人或委托监护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如恶劣的住房条件、昂贵的借读费用、无安全保障等),进城务工人员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两地分隔的局面。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试从留守儿童的心理、原因分析和解决对策现状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状
1.学习困难与注意缺陷。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学习主动性本来就低,再加上祖辈们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其家庭作业往往很难得到及时辅导,普遍对学习兴趣不大,学习自信心普遍较低。另外,因为心理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全身心集中于学习,久而久之,有些便会感到学习压力增大从而厌恶学习,导致成绩下滑,有的甚至产生辍学的念头。
2.性格缺陷,任性、自私,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脾气暴躁,逆反心理重、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他们在家常和代为抚养的监护人发生顶撞,以自我为中心,稍有不满意便大发脾气,叛逆怨恨。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后天生活中他人对其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要求和欲望盲目满足造成的一种心理特征。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因长辈的过分溺爱造成儿童的任性、自私的现象尤为突出。
3.人格发展呈不健全趋势,道德现危机。留守儿童大都是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一起生活,他们主要负责孩子的吃喝问题,学习上要么不管不问,要么心有余而力不足。生活上也出现两种极端,要么过分溺爱,要么放任自流。这些孩子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都会养成封闭的个性,古怪的性格,松懈对自己的要求,荒废自己的学业,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平时跟祖父母一起生活。祖父母过分的溺爱,使有的学生染上了爱吃零食的恶习。平日里,祖父母隔三差五的会给些零花钱够他们买些学习用品或早餐之用,慢慢的,随着欲望的增加,他要买更多的零食甚至是玩具,甚至还会出现偷偷拿祖父母的钱出去花的现象。
4.耐挫力差。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群体当中出现了较严重的心理危机: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自卑心理加剧,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与父母的疏离隔膜感增强。留守儿童在面临自身不适或者困难时,往往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表现为行动迟缓,意志力不强。
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小学阶段正是留守儿童成长发育的关键期,而父母在此阶段并不能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提供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缺乏,这就容易造成他们在对事情的认识、价值观上产生偏离,个性及心理发展出现异常,有些甚至会因此逐渐走向极端。同时由于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可以说无孔不入,以致少数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留守儿童,毒害他们幼小的心灵。
2.是中国农村老人的“养而非教”监护模式。老人的教育能力与正确教育方法的缺失,在老人的传统观念里,认为只要孩子能吃饱穿暖、不出现安全问题就是尽到了责任,因此在照顾孩子过程中,要么过分溺爱娇纵,要么粗暴放任自流,很少在情感上关心孩子。孩子与老人家彼此间过大的年龄差距也是与孩子之间有效沟通的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3.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实施单位,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生活、学习上难以赋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即便是在教师的职权和职能范围内,也往往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如师资短缺,有的老师身兼数职,要教授数学、历史、地理等多门课程,非常辛苦,已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关心留守子女。
三、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监护人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务工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形成正确合理的教养方式。在挣钱的同时,多想想孩子,不要无视孩子的存在,常回家看看,常和孩子谈谈,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多给孩子关爱和呵护。同时,抚养管理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是其他亲戚应民主、平等地面对孩子,不能过分溺爱和放任,给孩子以科学的管理和引导,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这比挣钱,更有价值——因为有孩子才有将来。
(二)教师要讲究科学方法,促进心理健康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辅导
家庭情况,父母亲务工地,临时监护人姓名、年龄、住址及监管儿童个数,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质、学生行为、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进行详尽地记载,作为样本材料的对照依据。
2.开展留守儿童主题活动
健康的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中慢慢形成和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农村学校要创造条件,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如指导留守儿童每月给父母打电话、写信,加强与家长的亲情交流的主题活动;洗脸、刷牙、洗脚,作息习惯,就餐方面的指导的挑战活动。让学生明白,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父母一直关注和爱他们,老师也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关爱他们。
3.不定期地开展心理调查
把一些留守儿童组织在一起,不定期地开展心理调查,了解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困惑,从而进行心理训练和心理指导。
4.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
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留守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可以进行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也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也可以通过写日记、周记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下一代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政府和职能部门责无旁贷,心理和社会等专业人员要积极的关注。让我们行动起来,关心、关爱和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共同创造幸福安康和谐的社会。
心理健康 教育 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课程,学校要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从日常生活的小事抓起,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中,使他们在心理上不会出现负担,专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欢迎阅读!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改进策略 对每一个家庭来说,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核心的事件。初中生正是青春发育期,他们的自立能不断地增强,学会独立的面对一些问题,好奇心和求知心理也在渐渐增强,但是在心理尚未成熟的同时,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还有待提到,他们的自尊心也在快速的变强,如果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会硬撑,逞强或是憋在心里不说出来,这样长久下去肯定会对身体造成很多的伤害,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学校的建设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那么应从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出发,来实现杰出人才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快速适应当今复杂而多变的社会形势。 1现阶段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在学习方面出现的困扰 小学和初中教育在 教学 方法 上存在着很多的不同,课业的难易程度也随着年级的高低而逐年的增加,当学生升入中学后,知识的难度明显超出原来所学的知识,有些学生的适应能力不是很强,初中生本就对学习缺乏主动意识,在这种情形下,更会失去兴趣和热情,便会产生一些厌学的反应,导致学习成绩渐渐下降,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这样便引起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众多的初中学校依旧只是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学校教授学生的知识只是为了让学生去应对考试,学校只是履行着一个管理者的职能,向学生不假思索和顾虑的施加压力,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为了完成繁重的课业,总是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希望可以不辜负学校、老师及家长的期望,致使学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一旦没有完成好自己预期的任务,便有可能产生消极的心理。 在 人际交往 方面存在的问题 优秀人才的形成离不开周围环境的熏陶,在初中阶段,主要的人际交往关系并不复杂,只是学生和家人,老师及同学的关系。如果学生处理不好这几方面的关系,那么便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一方面,学生希望得到老师及家长的关心与理解,教师和家长的态度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在数学课堂上,老师让小林到黑板上去解方程,小林本就是个容易紧张的人,被叫到后更加慌乱,一时乱了思路,如果老师这时说:“你回去吧,别在这浪费时间了”,学生便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有一种挫败感,使师生关系也变得紧张,但是如果老师换成:“别紧张,慢慢想”那么对学生是一种鼓励,便会推动小林快速将题解出来。另一方面同学的陪伴很重要,但是一旦处理不好,便会使他们内心十分寂寞、孤独和沮丧。 学校对心理课程的不重视,缺乏正规心理教师 学校只重视专业的学科教学,并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能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与应对,也不能进行专业的疏导。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我国的教师方向培训的往往是各专业学科的,并不重视心理专业方面教师的培养。 2初中生心理健康应对策略 设置心理健康疏导机构。建设心理健康疏导机构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学校可以定期为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以学生的需求为重心,了解到学生在各方面存在的问题,给学生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组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并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同时学校要了解到学生们的兴趣所在,将兴趣放在第一位,去让学生为了 爱好 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他们心理上的压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交际关系。在初中这个年龄的学生,正是性格最为突出的时候,他们的自控能力不是很强,那么如何引导他们处理父母、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重要。通过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家长及老师对他们自身的评价与期望,帮助他们能处理好与异性的关系,逐步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心理稳定了学生自然会把主要精力刚到学习上,带动学习成绩的提高。 培训专兼职的心理教育老师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这与教师也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水平密不可分,所以师资力量也至关重要,首先要将教师的心理疏导意识培养起来,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心的关爱学生,随时掌握学生的心态,适当的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学校可以有计划的将教师送到专门的心理教育机构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认真吸收,回到学校后,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疏导。 3结论 总之,学校要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模式,从日常生活的小事抓起,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中,使他们在心理上不会出现负担,专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作者:姜伊素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曲行娣.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改进策略[J].中国培训,2015(09):43. [2]王广中.苏北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4(23):38-40. [3]古吉慧.初中心理素质训练课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2015(05):54-60. [4]郝丽.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5(04):25-29.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定位及实践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中,中学校园这块净土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许多学生因为面临升学的压力,而导致心理脆弱;同时,媒体的发达,使海量的信息不断的涌入学生的视线,当前的中学生面临着更多的诱惑,也必然陷入从未有过的迷茫;另外,留守 儿童 的增多,独生子女问题,都是导致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诱因。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开展,迫在眉睫。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坚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的教育原则,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不断修正对自我的认识,增强自我的调控能力过程中,越来越能对抗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各种挫折和压力,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注重活动体验和心灵感悟,追求“教学无痕”的最高意境和“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为指导思想。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 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第二,能够适应环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懂得谦让;第三,生活中能拥有幸福感;第四,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初中心理健康教师要立足于以上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予以适时的指导,达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目的。 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 初中阶段,正处于个体人格的形成时期,正确的指引,将无疑会促进学生人格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人格健全的青少年应该是豁达包容,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的;应该有广泛的兴趣,充满了求知欲;应该有坚定的意志,愉快的情绪。心理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在校青少年的人格发育,并在必要的时刻做出积极的引导 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初中阶段是人生中思维发展和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学生告别了小学时候的懵懂,生活的圈子和学习的内容都在增大、增多,这时,他们开始思考“我是谁”这样的哲学命题。所以,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展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营建工作。 专题讲座形式 专题讲座是一种比较好开展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它需要教师在讲座之前进行一系列的调查,例如:开展班级问卷形式,调查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比较关注的问题,然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最终确定讲座题目。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在学校范围内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知名度,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大量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初中心理健康的专题讲座命题的主要是围绕“考试焦虑”“情绪的调节”“做真实的自己”“培养自制力”等几个方面。 课程辅导形式 一般情况下,初中心理健康课的课程安排是两周一节,教师可以利用这节课的时间设计一些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课程,侧重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全面培养。例如:《自信心的训练》、《挫折下的心理指导》、《正确面对与他人的矛盾》、《人际关系指导》、《自我心理修养指导》等内容,都适合拿到课堂上来,心理教师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思考,帮助学生预防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或者对已经产生的轻微心理问题进行适当的疏导和指正。 个体咨询形式 个体咨询是着眼于少数学生展开的一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其一,在开学初,心理教师可以下发到各个班级一些心理问卷,在问卷中可特设一栏:“有困惑的学生可以在这一栏划对勾,等待心理教师的预约。”其二,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可以设一个心理信箱,学生如果想预约心理教师进行个体咨询,就可以在信箱内留言。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咨询辅导,一定要做好案例辅导的记录,同时要坚守保密的原则,且不可把学生的访谈信息以任何形式泄露给任何人,包括学生的班任和父母。 网络交流形式 与个体咨询受到时间地点的约束相比,网络交流的心理辅导形式的优点在于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学生可随时通过电子邮件或者QQ向心理教师诉说自己的苦恼或愿望。这也是那些不善言辞,或较为拘谨的学生常常选择的形式 4结语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整个课程的开展要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要意识到初中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所以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与异性交往、与家长相处等各个方面可能遇到的挑战,对于学生的困惑,要能够理解,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疏通。帮助学生完成由儿童到青少年的转变,做好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养成良好的品行,建立健全、健康的人格。 作者:姜伊素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姚传学.走进学生心灵——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偶拾[J].新闻世界,2012(09). [2]刘鸿.做学生的朋友[J].中学课程辅导[J].教师通讯,2013(07).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三:如何做好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灌溉祖国的花朵,肩负培养祖国接班人的重任。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以及价值观,避免学生畸形发展。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会为影响其教学行为,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使用心理知识调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其始终保持乐观、平和、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同时为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一方面,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是学生尊敬的对象,学生模仿能力较强,教师可以将自身的心理健康影响转化为一种教育资源,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进而熏陶感染学生,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大有益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心理出发,设计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心理矛盾与冲突,采用科学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两个方式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因此,作为奋斗在教育事业第一线的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有关心理咨询和辅导的知识,热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心理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掌握心理辅导的相关知识,团结家庭与社会的力量,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不能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素质教育不再是一个 口号 ,我们要多元化评价学生。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多使用正面语言激励学生,为学生创造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加深师生之间的情义。 2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 各级政府应当重视教育,尤其是心理教育,辅助教师的工作,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及时帮助教师解决问题,维持教师情绪,使教师带着积极情绪进入课堂教学。首先,学校应当配备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或者派教师定期参加心理教育的专业培训,完善教师队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服务。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增加教师的培训内容,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开发能力,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实现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最后,教育部门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定期组织培训活动,普及有关 心理 健康知识 。例如:构建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及时帮助教师解决心理上的问题,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增强其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保证后面的课堂教学工作有序进行。 3学校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并帮助教师在参与和实践心理健康教育中不断学习和提高教育能力。首先,对初中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有关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自我调节的技术。课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心理卫生与健康的理论部分;二是实际训练操作。第一部分的课程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实现,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全面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后一部分的课程是最有效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角色扮演、人际交往、相互询问等,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手段,从而使学生可以及时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组织不良后果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其次,设立热线信箱。通过这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谈,避免出现学生由于害羞或者碍于颜面等问题将问题搁置,导致学生出现心理疾病。同时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聆听学生的苦恼,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最后,设计心理咨询教室。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深化,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日益迫切,因此,建立心理辅导室势在必行。如今学生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他们由从前的拘束、害羞转变为落落大方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前的怀疑态度转变为充分信任。心理咨询服务不仅仅是学生的需求,这这个时代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课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活动,打开学生的心扉,了解学生的思想,及时解决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实现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 作者:孙红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沭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