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关于中国未来发展的课程论文

关于中国未来发展的课程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中国未来发展的课程论文

当代中国发展之道 一 删的文明与我们的传统篇享差三妻蓦 道 , 在中国文化与哲学中有多义,分别对于中国文化,法国启蒙运动的大师们曾为 为:本原 、 法则、方向、方法、真理、规律。探索此充满热情。伏尔泰称赞中国是“举世最优 当代中国发展之道 , 国人的共识是30年来的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 思想解放和市场经济成就了A'fr-~的一代伟国家”。狄德罗则在法国《百科全书>的《中国> 业。而当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分析便会发条目中,赞美“中国民族,其历史悠久,文化、 现:在中国崛起的背后,其实还有更为深刻和艺术、智慧、政治、哲学的趣味,无不在所有民 广阔的文化与精神因素。族之上”。 当代中国虽然属于发展中国家 , 但她其中国长达两干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带来的 实并不是从“一穷二白”中崛起的,她更不是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的局面,一直 一个新兴的暴发户。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经康乾盛世,维持到乾隆末年。其时,中国 史使她底蕴深厚,中国文明之所以能够与其的经济总量仍占世界的第一位,人口占世界 他文明古国相继生发,并且在漫长的岁月里1/3,对外贸易长期出超。由于中国所处的独 超稳定地发展,终于成为古老文明中硕果仅特地理位置以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长期 存者 , 其决定因素在于中国文明和中国文化以来一直是东亚国家和民族中最先进的,文 本身。无论是与人类文明兴起时的古巴比伦 、 明发展程度在所知世界范围内无可匹敌,古 古埃及 、 古希腊、古印度相比,还是与后来的代中国人的自我中心意识特别强烈,形成了 罗马甚至近代的西文明相比 , 中国文化与完整系统的“华夷”观念及与之相关联的一整 文明一直以其独特的方式发展着,这就不难套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方式和准则。 理解为什么在17 、 18世纪以前中国曾经是世然而,此时,以英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却正面临 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当世界上其他古文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业革命。18世纪中 明相继衰亡以后,她却生生不息。那么,这个叶,从英国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工 从未断续 、 硕果仅存的文明的灵魂又是什么业化革命浪潮,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浪潮使工 呢?业生产进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创造了人类 历史上,中外文化之交流,可以上溯到东历史上空前的繁荣。这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 汉末年的佛学传入中国,而西方和中国的直宣言》中所说:资本主义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 接接触,则大概要到唐宋时期。其时,无论是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 学术文化,还是经济贸易,中国都要比西方世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界发达得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曾中国自被迫开启了国门,一直到艰苦卓 经对中国文化心向往之,侣世纪的欧洲人喜绝的八年抗战,最终“唤醒了酣睡的巨人“,所 欢中国的东西成为一种时尚,他们不仅对合谓近代的救亡与启蒙的主题即由此而生。本 乎理性的儒家伦理道德和政府的开明专制制来,一个民族和国家在一个短暂时期的落后, 度加以理想化,而且还狂热地喜爱中国的艺是极为正常的事情。但是,我们还是要感谢 术风格,喜爱中国建筑、瓷器、家具和装饰的“五四”时代,就像我们今天感恩于改革开放 风格。所以,就学术文化而言,在18世纪以3O年的伟大实践一样,因为正是“五四”首先将古老的中国引入了现代。 “五四”是中国学术与文化史上空前 的大时代,她终结了统治中国两干多年的 儒家传统,并使其成了博物馆的陈列品: 她开创了现代中国的多元学术与文化时 代,重新估计一切价值:她将马克思主义 引进到中国,创造性地同中国文化与革命 相结合:她促成中国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 最终使中国摆脱了近二个世纪的沉沦与 屈辱,重新昂首走向了世界的前列。首先, 正是“五四”的~代思想领袖和知识精英 将“民主、科学、自由、人权、法制”等人类 的基本价值传播到了中国,他们是那个时 代中国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他们伟大的 思想和不懈的努力使古老的中国走出了 泥潭;其次,代表当时人类先进文化的西 学的输入,特别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 个学科的建立,使中国文化从更加深厚和 广阔的思想资源中吸取了人类精神的养 料,在传统几乎断裂时重新获得了新生。 二、我们的时代与我们的事业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着人类历史上从 未有过的巨变,一个在30年前经济濒临 崩溃的大国迅速崛起,成为举世瞩目的焦 点。如果说,20世纪曾经是美国梦的世纪, 那么21世纪将是造就“中国梦”的世纪, 人们不分种族、性别、信仰,只要你努力奋 斗,在你的晚年都能够实现你的梦想,过 上幸福、安逸的生活。 对于“中国梦”以及中国的世界意义, 早在1975年,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即有 先见之明。面对当时还是贫穷落后的中 国,他说:“中国今后在地球人类社会中将 要起什么作用呢?……我所预见的和平统 一 ,一 定是以地理和文化主轴为中心,不 断结晶扩大起来的。我预感到这个主轴不 在美国、欧洲和苏联,而是在东亚。”在汤 因比看来,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 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 上、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 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 的成功经验。中国人和东亚各民族合作, 在被人们认为是不可缺少和不可避免的 人类统一的过程中,可能要发挥主导作 用,其理由就在这里。 中国的发展之道之所以是和平的发 展,乃是由其文化、文明的本性与特性所 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当代全 中国人的事业,她的横空出世,既是中国 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社会主义思想 与实践的继承,更是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 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想与当代中国的 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她蕴涵了中国五 千年伟大文明的智慧,也凝聚了当代中国 共产党人的全球眼光和世界胸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体现 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发展历史,即找到了 一 个符合中国发展的理论和中国发展的 道路:这个“中国之道”的价值目标是马克 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学说。 三、我们的困难与我们的未来 尽管当代中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恢复了中华民族以往的光荣,但是我们仍 然有太多的困难与问题。这其中有些是发 展的不足,如资源的禀赋、技术的落后;有 些是发展的不当,如环境污染、人口失控; 还有更多的则是我们认识的不够。 与GDP等经济发展的硬指标相比, 我们还需要提升文化软实力。我们对市场 经济不足的方面缺乏深刻的认识,一个时 期内过分地强调GDP的增长而轻视了精 神家园的建设,忽视了文化与道德的意义 与价值。尤其是贫富分化和严重腐败,足 专家讲坛I2009.髹11隶TIo 以对我们的事业构成威胁。发达国家的历 史表明,市场经济并不完全能够自发地形 成公平与正义,这既要完备的制度建设和 相当的监督机制的形成,也需要必要的意 识形态批判。 与当代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所引发的 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急 剧变化相比,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 有相当的发展空间,科学发展观提出“以 人为本”以及党的十七大将人民民主提升 到“社会主义的生命”的高度,深刻表明了 社会主义越发展、民主越发展的道理。 与国力的逐年大幅增长相比,我国国 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藏 富于民、国强民富、共同富裕是我们事业 的目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 不是社会主义。 就不断出现的腐败案件和我们的反 腐败政策而言,我们在体制和机制方面还 有更多的工作要做,“没有监督的权力必 然产生腐败”,在体制、机制和舆论监督方 面着手,同时要依靠教育和道德的力量。 腐败对于我们事业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 毒瘤,关系到我们事业的成败。 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状况相比 较,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更需要与时俱 进。必须强化意识形态的文化功能。变硬 诉求为软诉求,变传统诉求为现代诉求, 变概念性诉求为人格诉求。当代中国,已 经进入到一个各种文化与社会思潮相互 激荡的大时代,如何重建理想信念和与时 代生活相适应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当代中 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建构;如何体现全 民族的共识,凝聚全民族的理想,从世界 优秀文明和中国古代传统资源中撷取精 华,以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伟大的时 代,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全新课题。 对于未来的中国来说,一方面,以和 平发展与和谐世界的理念影响世界,成为 多元世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另一方 面,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本身就是中 国对未来世界的特殊与杰出的贡献。满意请采纳

写作点拨: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的写,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来写,例文如下:

泱泱大国,屹立东方:神秘国度,源远流长。如今的中国,古老而年轻。几千年历史的积淀,使它就像一本经典名著,内容丰厚,需仔细品读;她又好似一位娇羞的年轻姑娘,充满魅力,若不掀开她的盖头,就不会发现她有多美的面庞。

当今的中国正以积极的心态,以宏大的魄力描绘自己的宏伟蓝图。当今的中国是科技之国。一条条高铁线路遍布全国,中国的高铁正飞快地开往世界各地,展现着我们中国的风采。它不仅仅是交通发展的代表,更是中国的科技走向世界的表现。

港珠澳大桥的全面通车,拉近了内地与港珠澳的距离,但又有多少人了解成功背后的辛酸?从计划、构图、建造、测试到最后的通车,历经多年,遇到很多困难。

试过许多方法,日复一日地工作只为大家脸上的笑容。北斗卫星的发射使中国拥有了更完美的定位系统;共享单车遍地开花;移动支付便民高效……科技正演奏着最激越的旋律。

当今中国是文化之国。走在大街小巷,我们会听到国粹京剧那字正腔圆的曲调,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饭后散步时,我们会看到广场上舞动的身影,她们正诠释着中国舞蹈的特殊魅力。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播出,使我们感受到了诗词文化的美丽,登上万里长城时,我们会看见蜿蜒于山脊上的人工建筑,不禁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每一块儿砖下都有百姓的汗水,也埋藏着当年的历史。文化正书写着动人的乐章。

当今中国是法制之国。正如茁壮生长的禾苗下总有几颗杂草,如今的社会中也存在着一些恶劣的现象,如食品安全问题,交通问题等等。面对这种破坏社会和谐的行为,我国也有许多应对之策,也颁布并完善了相关条例。有了法律的约束,人们做事自然会先想想后果,法治正建构着严密的五线谱。

面对这种破坏社会和谐的行为,我国也有许多应对之策,也颁布并完善了相关条例。有了法律的约束,人们做事自然会先想想后果,法治正建构着严密的五线谱。

当今中国是发展之国。中国在努力打造一带一路,即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开辟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借助有效的经济合作平台。

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如中国援建非洲、巴基斯坦等国家,不仅帮助他们改变了落后的现状,更为自己赢得了口碑。

中国的科技在发展,中国的文化在发展,中国的法律在发展,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建设祖国,使它成为真正的强国!

诚然,现在的中国日新月异,若仅以几张“名片”的介绍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古老的中国,这就是青春的中国,她正挥舞着双臂,指挥她的子民们一起奏响一部世纪交响曲。

也可摘选以下内容:

改革开放,使中国建设新农村的脚步越走越快。以前的农村人知识很少,只知道劳作,现在,很多人都树立了“活到老,学到老”的崭新理念。很多的农村人都上了中学、大学,成为了中国新一代的接班人。

以前,农村的生活吃不饱穿不暖,现在,农村人都纷纷过上了小康生活。手机、彩电、冰箱、电脑这些曾经连想都不敢想的东西,现在都成为了现实。

以前,农村又脏又乱,一下雨,小路变成了泥路,山上杂草丛生现在的农村,清新的空气,美丽的青山绿水改革开放,让农村展现出了勃勃的生机,让人们的生活过得更加幸福!

写作思路:主要写出中国未来发展的模样。

正文:

未来的中国,科技发达、山清水秀,是一条飞腾的巨龙。

未来的中国,到处都是无人驾驶的车,简称无人车。许多车辆在公路上奔驰,可当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车里是没有人驾驶的。人只需要坐在车上,人可以与车对话,告诉它你要去的地方,它就会以每小时百公里的速度将你送到目的地,并减少车祸的发生。瞧,未来的中国科技多么发达呀!

未来的中国,无论何时何地都会看到明媚的阳光、蔚蓝的天空、鲜艳的花朵、高耸的山峰。黑天也会看到璀璨的星光、清朗的夜空这可多亏了勤劳的华夏儿女们,他们植树造林,减少了沙尘暴的出现,泥沙也就变少了,河水也变清了,小树也翠绿了,空气变好了这样不停地良性循环,才让中国变得山清水秀。

未来的中国,就是这样,人们团结一心,让这条巨龙永远飞腾在天地之间。

年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谈一谈对中国未来发展有什么肯定

中国未来发展论文3000字

文明的曙光——论经济发展与中国文化的复兴 众所周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工业革命之前,有1000多年的时间,中国文化的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所有文明当中处于巅峰状态,但是工业革命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滑,变成为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从鸦片战争到现在的160年时间里,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直在探讨,怎样才能让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得到复兴。 文化撞击与文化自洽 要探讨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就要探讨中国在工业革命以后急剧衰落的原因。很长一段时间,不少国内外学者把中国的落后归结为中国儒家文化的保守和顽固,提出打倒孔家店,认为中国要复兴必须彻底铲除儒家文化的影响。这个说法一直延续到1980年代。 中国文化跟中国现代化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要弄清楚何谓文化。不同的学者对文化会有不同的定义,我个人喜欢的是费孝通先生的老师马林诺夫斯基的定义。他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器物层次,也就是生产、生活工具;二是组织层次,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组织;三是精神层次,即人的伦理、价值取向等。其实,这三个层次的划分与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论述有异曲同工之妙。对应起来看,器物、生产、生活工具是经济基础,而组织和伦理、价值则是上层建筑。 一个文化体,在没有外来文化撞击的时候,它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会形成一个自洽的实体。比如,在原始社会里,生产工具是石头,生产方式是游猎,生产力水平很低,它的社会组织方式是公社,伦理、价值是公有。这样一个上层建筑或曰社会组织和价值标准,有利于发挥打猎时的规模经济,以及克服因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食物不可储存给每个人的生存带来的风险,所以与非常低的生产力的水平是相洽的。后来生产力水平提高了,由游猎进入到农耕,由以石头为工具进入到以铜器为工具,组织的方式进入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宗族社会,伦理、价值由原来的公有变为私有。这种转变可以归因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农耕的生产方式中,只要每个人付出努力,将来生产、收获多少是可以预期的。所以,以家庭为单位的宗族社会组织和私有制的价值伦理有利于提高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 如果没有外来文化的冲击,每个文化体应该都是器物、组织、价值三个层次自洽的实体,并没有所谓的先进与落后的区别。只有当一个文化体跟另一个文化体碰撞了,才会有先进与落后之分。那么,先进与落后到底是靠什么来决定的?在上层建筑领域,尤其是在价值伦理方面,很难说什么是比较好的,什么是比较差的。比如,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共有、共享,与农耕社会私有制里每个人为自己负责,到底哪个比较好?确实很难说。把人类文明分为先进的文明跟落后的文明的最主要的评判标准是经济基础,也就是生产力水平。中国的文化从世界上最先进的变为世界上相对落后的,也正是由于在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器物发明的突飞猛进,经济基础快速提高,而当时中国经济基础的提升却滞后了。 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经济基础 因此,要讲中国文化的复兴,首先应该分析中国的经济基础有没有办法赶上西方国家的经济基础,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有没有办法赶上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作为经济学者,我对于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也就是经济基础提高的可能性,是相当乐观的。因为,生产力水平或是经济基础的提高,从长远来看,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技术的不断创新。而技术创新的方式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是不一样的。对于西方那些技术先进的国家,技术创新的方式只能是自己发明。而对于像中国这样经济基础比较落后的国家,技术创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己发明,另外一种就是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引进技术来取得创新。哪一种方式比较好?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好坏的唯一标准是成本孰低、效益孰高。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日本的奇迹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奇迹,其背后的秘密就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能够比较好地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来引进技术,以很低的成本取得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速度快,整个经济基础发展就快,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随之缩小了。中国在 1979年改革前后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在1979年之前,中国主张自力更生,自己发明技术,在最尖端的技术上同发达国家竞争,但是经济发展的绩效却不高;1979年以后,中国开始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一样,以引进技术为主来获取技术创新,此后的25年,中国取得了每年经济增长的成绩。 延续着引进技术这条道路,中国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能不能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让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接近?对于这一点,我也比较乐观。根据各种比较,包括人的生命预期、婴儿死亡率、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等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对比,中国在2000年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大约相当于日本在1960年的水平。众所周知,日本从1960年开始到1988年,用了28年的时间,人均收入赶上美国。尽管我不会过分乐观地认为,从2000年开始到203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会赶上美国,但是我完全相信,现在人均收入是美国的3%的中国,靠引进技术来取得经济的快速增长,到2030年的时候人均收入可能达到美国的20%。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验来看,届时人民币很可能会升值,根据升值的数量预计,我国的人均收入很可能将是美国的30%甚至40%。如果中国在2030年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20%,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5倍,那么中国的经济总体实力就会与美国相当。如果中国到那时人均收入可以达到美国的30%,中国的经济规模就比美国高50%,如果那时的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40%,中国的经济规模就是美国的两倍。当然,要把这些潜在的技术可能性转化成经济的现实,就要靠改革开放,要靠维持政治稳定,要靠提高教育、产业水平,要靠不断吸收外来的技术、管理。只有做到这些,前述的预期才能够实现。 再造内部自洽的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不仅是经济基础的现代化,也必须有和现代化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是,中国现有的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上层建筑如伦理、价值等会不会变成提高生产力水平的一个障碍,或者说如果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能够提高的话,中国的上层建筑会不会随之进行创新、调适,变成一个新的内部自洽的文化实体? “五四”运动以后,大多数学者把中国的落后归因于中国儒家文化的保守、顽固。他们批判儒家文化,认为儒家文化的代表者孔子是顽固、保守、落后的,因为孔子讲“述而不作”,他不创新。这种理解并不全面。孟子称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就是孔子之所以是圣人,是因为孔子主张的“仁”,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主张是与时俱进的,他的“述而不作”是有选择的,把过去的典章制度按照所处时代的需要给予创新性的整理、诠释。不仅孔子是这样,儒家第二个代表人物孟子也是这样。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孔子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仁”是“视人如己”的道德关怀。孟子的“义”是“义者宜也”,“义者人之正路也”,也就是人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虽然判断的标准还在于人自己的心。所以,孟子有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说法。但是,和孔子相比,孟子的“义”更强调的是人对社会的责任,他的学说反映的是战国末期社会纷乱的现实。后来儒家文化又继续发展,到了宋明时期,社会经济基础改变了,又受到印度佛学冲击。面对印度文化的冲击,中国的儒家文化并没有退缩,而是把佛教的思想消化、提升,扩大了中国儒家文化的范畴;儒家学者除了强调人对社会的责任以外,还增加了对人的终极价值的探索。宋朝武力虽不强,但是在经济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宋朝的儒家哲学被称为理学,理学大师朱熹注释的“四书”成为科举的标准教材,但是中国的文化并没有在那里停止。到了明朝,出现了王阳明的“心学”,理学和心学的差异可以从对《大学》一书中“格物致知”的理解的不同反映出来。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即物穷理”,也就是从各个事物上去找寻背后的道理。王阳明则认为 “格物致知”是“致良知”,也就是去除蒙蔽每个人良知的物欲以恢复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良知。王阳明的“心学”是适应明朝中叶资本主义萌芽以后,新兴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的要求的。 因此,作为上层建筑的儒家文化是有能力随着时代、环境的不同,而不断调整、创新的,并不是像许多学者所认为的是顽固、保守和一成不变的。实际上,这一点也可以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有能力在儒家文化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得到证明。

当代中国发展之道 一 删的文明与我们的传统篇享差三妻蓦 道 , 在中国文化与哲学中有多义,分别对于中国文化,法国启蒙运动的大师们曾为 为:本原 、 法则、方向、方法、真理、规律。探索此充满热情。伏尔泰称赞中国是“举世最优 当代中国发展之道 , 国人的共识是30年来的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 思想解放和市场经济成就了A'fr-~的一代伟国家”。狄德罗则在法国《百科全书>的《中国> 业。而当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分析便会发条目中,赞美“中国民族,其历史悠久,文化、 现:在中国崛起的背后,其实还有更为深刻和艺术、智慧、政治、哲学的趣味,无不在所有民 广阔的文化与精神因素。族之上”。 当代中国虽然属于发展中国家 , 但她其中国长达两干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带来的 实并不是从“一穷二白”中崛起的,她更不是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的局面,一直 一个新兴的暴发户。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经康乾盛世,维持到乾隆末年。其时,中国 史使她底蕴深厚,中国文明之所以能够与其的经济总量仍占世界的第一位,人口占世界 他文明古国相继生发,并且在漫长的岁月里1/3,对外贸易长期出超。由于中国所处的独 超稳定地发展,终于成为古老文明中硕果仅特地理位置以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长期 存者 , 其决定因素在于中国文明和中国文化以来一直是东亚国家和民族中最先进的,文 本身。无论是与人类文明兴起时的古巴比伦 、 明发展程度在所知世界范围内无可匹敌,古 古埃及 、 古希腊、古印度相比,还是与后来的代中国人的自我中心意识特别强烈,形成了 罗马甚至近代的西文明相比 , 中国文化与完整系统的“华夷”观念及与之相关联的一整 文明一直以其独特的方式发展着,这就不难套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方式和准则。 理解为什么在17 、 18世纪以前中国曾经是世然而,此时,以英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却正面临 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当世界上其他古文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业革命。18世纪中 明相继衰亡以后,她却生生不息。那么,这个叶,从英国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工 从未断续 、 硕果仅存的文明的灵魂又是什么业化革命浪潮,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浪潮使工 呢?业生产进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创造了人类 历史上,中外文化之交流,可以上溯到东历史上空前的繁荣。这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 汉末年的佛学传入中国,而西方和中国的直宣言》中所说:资本主义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 接接触,则大概要到唐宋时期。其时,无论是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 学术文化,还是经济贸易,中国都要比西方世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界发达得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曾中国自被迫开启了国门,一直到艰苦卓 经对中国文化心向往之,侣世纪的欧洲人喜绝的八年抗战,最终“唤醒了酣睡的巨人“,所 欢中国的东西成为一种时尚,他们不仅对合谓近代的救亡与启蒙的主题即由此而生。本 乎理性的儒家伦理道德和政府的开明专制制来,一个民族和国家在一个短暂时期的落后, 度加以理想化,而且还狂热地喜爱中国的艺是极为正常的事情。但是,我们还是要感谢 术风格,喜爱中国建筑、瓷器、家具和装饰的“五四”时代,就像我们今天感恩于改革开放 风格。所以,就学术文化而言,在18世纪以3O年的伟大实践一样,因为正是“五四”首先将古老的中国引入了现代。 “五四”是中国学术与文化史上空前 的大时代,她终结了统治中国两干多年的 儒家传统,并使其成了博物馆的陈列品: 她开创了现代中国的多元学术与文化时 代,重新估计一切价值:她将马克思主义 引进到中国,创造性地同中国文化与革命 相结合:她促成中国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 最终使中国摆脱了近二个世纪的沉沦与 屈辱,重新昂首走向了世界的前列。首先, 正是“五四”的~代思想领袖和知识精英 将“民主、科学、自由、人权、法制”等人类 的基本价值传播到了中国,他们是那个时 代中国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他们伟大的 思想和不懈的努力使古老的中国走出了 泥潭;其次,代表当时人类先进文化的西 学的输入,特别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 个学科的建立,使中国文化从更加深厚和 广阔的思想资源中吸取了人类精神的养 料,在传统几乎断裂时重新获得了新生。 二、我们的时代与我们的事业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着人类历史上从 未有过的巨变,一个在30年前经济濒临 崩溃的大国迅速崛起,成为举世瞩目的焦 点。如果说,20世纪曾经是美国梦的世纪, 那么21世纪将是造就“中国梦”的世纪, 人们不分种族、性别、信仰,只要你努力奋 斗,在你的晚年都能够实现你的梦想,过 上幸福、安逸的生活。 对于“中国梦”以及中国的世界意义, 早在1975年,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即有 先见之明。面对当时还是贫穷落后的中 国,他说:“中国今后在地球人类社会中将 要起什么作用呢?……我所预见的和平统 一 ,一 定是以地理和文化主轴为中心,不 断结晶扩大起来的。我预感到这个主轴不 在美国、欧洲和苏联,而是在东亚。”在汤 因比看来,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 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 上、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 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 的成功经验。中国人和东亚各民族合作, 在被人们认为是不可缺少和不可避免的 人类统一的过程中,可能要发挥主导作 用,其理由就在这里。 中国的发展之道之所以是和平的发 展,乃是由其文化、文明的本性与特性所 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当代全 中国人的事业,她的横空出世,既是中国 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社会主义思想 与实践的继承,更是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 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想与当代中国的 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她蕴涵了中国五 千年伟大文明的智慧,也凝聚了当代中国 共产党人的全球眼光和世界胸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体现 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发展历史,即找到了 一 个符合中国发展的理论和中国发展的 道路:这个“中国之道”的价值目标是马克 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学说。 三、我们的困难与我们的未来 尽管当代中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恢复了中华民族以往的光荣,但是我们仍 然有太多的困难与问题。这其中有些是发 展的不足,如资源的禀赋、技术的落后;有 些是发展的不当,如环境污染、人口失控; 还有更多的则是我们认识的不够。 与GDP等经济发展的硬指标相比, 我们还需要提升文化软实力。我们对市场 经济不足的方面缺乏深刻的认识,一个时 期内过分地强调GDP的增长而轻视了精 神家园的建设,忽视了文化与道德的意义 与价值。尤其是贫富分化和严重腐败,足 专家讲坛I2009.髹11隶TIo 以对我们的事业构成威胁。发达国家的历 史表明,市场经济并不完全能够自发地形 成公平与正义,这既要完备的制度建设和 相当的监督机制的形成,也需要必要的意 识形态批判。 与当代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所引发的 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急 剧变化相比,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 有相当的发展空间,科学发展观提出“以 人为本”以及党的十七大将人民民主提升 到“社会主义的生命”的高度,深刻表明了 社会主义越发展、民主越发展的道理。 与国力的逐年大幅增长相比,我国国 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藏 富于民、国强民富、共同富裕是我们事业 的目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 不是社会主义。 就不断出现的腐败案件和我们的反 腐败政策而言,我们在体制和机制方面还 有更多的工作要做,“没有监督的权力必 然产生腐败”,在体制、机制和舆论监督方 面着手,同时要依靠教育和道德的力量。 腐败对于我们事业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 毒瘤,关系到我们事业的成败。 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状况相比 较,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更需要与时俱 进。必须强化意识形态的文化功能。变硬 诉求为软诉求,变传统诉求为现代诉求, 变概念性诉求为人格诉求。当代中国,已 经进入到一个各种文化与社会思潮相互 激荡的大时代,如何重建理想信念和与时 代生活相适应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当代中 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建构;如何体现全 民族的共识,凝聚全民族的理想,从世界 优秀文明和中国古代传统资源中撷取精 华,以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伟大的时 代,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全新课题。 对于未来的中国来说,一方面,以和 平发展与和谐世界的理念影响世界,成为 多元世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另一方 面,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本身就是中 国对未来世界的特殊与杰出的贡献。满意请采纳

写作点拨: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的写,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来写,例文如下:

泱泱大国,屹立东方:神秘国度,源远流长。如今的中国,古老而年轻。几千年历史的积淀,使它就像一本经典名著,内容丰厚,需仔细品读;她又好似一位娇羞的年轻姑娘,充满魅力,若不掀开她的盖头,就不会发现她有多美的面庞。

当今的中国正以积极的心态,以宏大的魄力描绘自己的宏伟蓝图。当今的中国是科技之国。一条条高铁线路遍布全国,中国的高铁正飞快地开往世界各地,展现着我们中国的风采。它不仅仅是交通发展的代表,更是中国的科技走向世界的表现。

港珠澳大桥的全面通车,拉近了内地与港珠澳的距离,但又有多少人了解成功背后的辛酸?从计划、构图、建造、测试到最后的通车,历经多年,遇到很多困难。

试过许多方法,日复一日地工作只为大家脸上的笑容。北斗卫星的发射使中国拥有了更完美的定位系统;共享单车遍地开花;移动支付便民高效……科技正演奏着最激越的旋律。

当今中国是文化之国。走在大街小巷,我们会听到国粹京剧那字正腔圆的曲调,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饭后散步时,我们会看到广场上舞动的身影,她们正诠释着中国舞蹈的特殊魅力。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播出,使我们感受到了诗词文化的美丽,登上万里长城时,我们会看见蜿蜒于山脊上的人工建筑,不禁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每一块儿砖下都有百姓的汗水,也埋藏着当年的历史。文化正书写着动人的乐章。

当今中国是法制之国。正如茁壮生长的禾苗下总有几颗杂草,如今的社会中也存在着一些恶劣的现象,如食品安全问题,交通问题等等。面对这种破坏社会和谐的行为,我国也有许多应对之策,也颁布并完善了相关条例。有了法律的约束,人们做事自然会先想想后果,法治正建构着严密的五线谱。

面对这种破坏社会和谐的行为,我国也有许多应对之策,也颁布并完善了相关条例。有了法律的约束,人们做事自然会先想想后果,法治正建构着严密的五线谱。

当今中国是发展之国。中国在努力打造一带一路,即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开辟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借助有效的经济合作平台。

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如中国援建非洲、巴基斯坦等国家,不仅帮助他们改变了落后的现状,更为自己赢得了口碑。

中国的科技在发展,中国的文化在发展,中国的法律在发展,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建设祖国,使它成为真正的强国!

诚然,现在的中国日新月异,若仅以几张“名片”的介绍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古老的中国,这就是青春的中国,她正挥舞着双臂,指挥她的子民们一起奏响一部世纪交响曲。

也可摘选以下内容:

改革开放,使中国建设新农村的脚步越走越快。以前的农村人知识很少,只知道劳作,现在,很多人都树立了“活到老,学到老”的崭新理念。很多的农村人都上了中学、大学,成为了中国新一代的接班人。

以前,农村的生活吃不饱穿不暖,现在,农村人都纷纷过上了小康生活。手机、彩电、冰箱、电脑这些曾经连想都不敢想的东西,现在都成为了现实。

以前,农村又脏又乱,一下雨,小路变成了泥路,山上杂草丛生现在的农村,清新的空气,美丽的青山绿水改革开放,让农村展现出了勃勃的生机,让人们的生活过得更加幸福!

国家未来发展论文

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增加了不确定性。我国由于对房地产的调控,引发经济的衰退,还有通货膨胀问题都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今年是国民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也是最复杂的一年,引起的欧盟债务危机,墨西哥湾的漏油事故.此外,在经济回升过程中避免出现所谓的“大起大落”和二次探底目前由于金融危机尚未完全消退,所以现在谈金融危机结束。国内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有三个隐忧。美国和欧洲的失业率又进一步回升。而失业率的提升,对于经济回暖的冲击还是非常大的。我国的经济一直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趋势,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不仅为世界的发展,也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社会事业也实现了大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面对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等问题,我们要努力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抓住战略机遇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同时, 我们也必须看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需要高度关注的情况和问题,认真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积极应对。

改革往何处去?中国发展走什么样的道路?当前,不少重要领域已进入改革“深水区”,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将呈现出怎样的大趋势? 针对十七大报告中关系国计民生的诸多内容,半月谈编辑部结合专家研讨意见,就其中社会普遍关注的八大热点问题在未来五年发展演变的基本走势,进行了前瞻和展望。 走势一:改革进入战略转折期 中国即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我国改革也在进入战略转折期。”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刀阔斧相比,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传统改革思路是以经济体制改革拉动其他改革,但今后5年中,改革重点将悄然发生变化,政府自身改革成为改革的一大关键。“十七大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的部署。”汪玉凯指出,下一步,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将在三个方面取得突破:公民参与、党内民主、政府转型。 “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新的转型。通过近30年的改革,我们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规模扩张,实现了劳动力转移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一轮经济转型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如果说前30年我们较好地解决了经济发展‘快’的问题,那么新一轮经济转型要解决经济发展‘好’的问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研究员说,“新一轮经济转型,我们必须更好地应对诸多挑战。” 一是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减少经济增长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二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三是缓解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构建有利于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促进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可以预见,今后5年这些方面的改革将逐步深化。”王一鸣说。 在中央党校教授贾建芳看来,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下一步改革将体现以人为本,更充分满足民众的吁求。“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即各项制度安排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共富、自由、平等、民主、和谐、互助合作。” 走势二:经济发展明天会更“好” 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变化体现了我们对经济发展的认识更加全面。”王一鸣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内涵上主要是指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关键是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要求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以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才能使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根本性突破和实质性进展。”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高度依赖低成本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王一鸣认为:“各种迹象表明,长期以来支撑我国经济较快增长的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正在发生重要改变。一是劳动力供需总量和结构变化,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使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加大。二是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和矫正土地价格扭曲,土地成本将上升。三是对能源和矿产资源需求迅速增加,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提高,将使资源成本有较大上升。四是用经济手段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将明显加大环境成本。” 走势三:服务型政府放下“官架” 政府自身改革是下一步改革的关键环节。汪玉凯认为,政府建设将呈现三个趋势:第一,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第二,由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治理型政府;第三,用现代电子技术手段改革政府管理方式和理念,政府由手工作业型转向电子网络型。 过去一些地方政府搞“偏好型决策,强制型服务,检查型工作”,不能很好地履行政府的职能。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丁元竹研究员预测,政府工作将出现两个趋势:就决策模式而言,政府将更多地让老百姓参与决策;就服务模式而言,政府将更多地购买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 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既是对满足民众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需求的庄严承诺,又圈点出了实现政府职能转型的具体路径和重点所在。 走势四:更多民众跻身 中等收入群体 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十七大报告的这一论述,为未来五年百姓收入和家庭财产的普遍增加勾勒出了一条主线。 “同样经历约30年的高速增长,日本的国民工资水平达到了美国的80%,而中国在经历近30年高速增长后,国民工资水平只有美国的6%。”汪玉凯指出,十七大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部署,必将改变目前广大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过低的格局。 “不能简单地抱怨分配不公平。”中国社科院樊平副研究员认为,“不少劳动者文化层次偏低又没什么技能,工资竞争自然没有优势。”十七大报告提出,“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从提升人力资本的角度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作出了保障。 宪法和物权法先后提出保护公民合法私产,十七大报告中首次进一步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专家认为,这表明政府既要拓宽百姓生财渠道,又要帮助百姓实现财产增值。 走势五:公民利益表达渠道 更加畅通 近年来,农村矛盾凸显,而其中不少民生问题根本上还是民权问题。比方说,征地纠纷背后多是集体所有权被架空,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中的形式主义、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盲目决策则与农民主体地位和权益的保障不力密切相关。十七大报告强调发展基层民主,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这将有利于从根本上破解当前的农村纠纷。 “执政要坚持政治公理。”贾建芳教授强调,“所谓政治公理,即承认民众是有利益诉求的,这种诉求是要表达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应坚持‘选举、透明、参与、人权、法治、责任’六大原则。” 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更不是不让矛盾表达,而是让矛盾表达得非常有序。樊平预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将进一步畅通底层群众的利益表达渠道。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这表明,老百姓在关系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中有更多的话语权。 走势六:工人地位得到改善 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十七大报告对工人民主权利的实现路径作出了部署。 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经济关系和谐,而经济关系和谐首先是劳资关系和谐。中国人民大学常凯教授认为,今日中国的劳资关系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即共产党如何进一步夯实执政基础;又是社会问题,即如何维护民生、保障社会稳定;同时还是国家形象问题,即国内劳工标准如何适应国际贸易的要求、如何积极融入全球劳动力市场。因此,政府应该对劳资关系进行干预。“十七大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六个方面社会建设,这为下一步完善劳工政策提供了依据。” “今后对工人、对劳工问题该给予更多的重视。”常凯认为,“如果说资产所有者是新的社会阶层,那么工人也不是我们原来意义上的工人。工人的构成、权益维护状况、福利现状等都迥异于前。农民工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阶层,而且已经发展到‘第二代’乃至‘第三代’,他们关心的不仅仅是赚钱。对这个庞大群体的诉求,执政者理应有更多更切实的政策回应。” 走势七:生态环境保护迎来拐点 近来环境突发事件频发,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已接近边界。贾建芳认为,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遭遇环境危机影响到群众正常生活,这意味着仅仅注重发展经济是不够的,“只要有一项关键指标是后退的,那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可能会被颠覆”。 一些地方不断蔓延的污染事件正在演变为警醒人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反面教材,如今已经很少有官员还固执于“宁愿毒死,不愿饿死”的口号。生态文明的观念渐入人心。 十七大报告提出,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王一鸣从经济学视野对这一要求进行了解读:“当前最迫切的,一是要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资源价格偏低,必然造成对资源过度需求和浪费,误导资源性产业过度发展,致使产业结构升级缺乏压力和动力。二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以增值税为主体的财税体制,客观上刺激了地方不顾资源和环境条件,盲目发展财政增收效应大的传统重化工业。三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实施生态环境指标统计考核公布制度,形成政府机构、专业组织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这些改革如果能够进展顺利,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的目标就不难实现。 走势八:房价有望避免暴涨暴跌 “快速城市化使得地价快速上涨,而‘溢出的财富’应该更多地收归中央财政。”中国社科院易宪容研究员分析说,“近年来土地产生的财富约有50万亿元。这部分财富的公平分配,可通过区域之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来实现。中央财政通过一定分配机制,用来自发达地区城市化的巨额收益缩小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公共服务差异。” 易宪容认为,这一轮经济增长过程中,房地产带动了很多地区和产业的发展,表现为经济繁荣,居民住房水平得到一定程度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高房价,进而造成两大资产价格泡沫,一个是房地产,一个是股市。这是我国经济未来的重大风险。 如何应对这些风险?易宪容认为,关键看政府如何权衡经济与房地产市场的关系:是让房地产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是短时间内把规模做大。目前,房地产市场最大的问题在于,一些地方政府短时间内把大量土地卖出去。他举例说,南方某市在2000~2006年间,每年批地数十平方公里,几乎到了无地可卖的地步。显然,这样的发展道路将难以为继。 “有一个银行信贷员告诉我,他们同事每个人都通过按揭买了四五套房。这是拿银行的钱在炒房,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住房人均面积的增加将失去其应有的意义。”易宪容说,“政府把住房的消费和投资区分开,有效控制投资,同时对信用政策进行很好的规定,房地产业就可以在拉动经济与促进民生福祉二者之间实现均衡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她吹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号角,开启了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蓝图。根据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经验,现代化建设需要尊重规律和尊重国情,需要选择合适的目标、路径、模式和重点,并与时俱进坚持不懈。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要坚持改革开放,就是要坚持在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教育、科学与技术、国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国家的进步,可以极大的促进国民发展的积极性。中国的现代化之路要坚持走经济改革之路,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改革中国的经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到今日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中国经济要继续保持快速稳步增长就必须坚持经济改革,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经济政策。中国的现代化之路要坚持走文化体制改革之路,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要继续加强文化服务主体和打造文化市场主体,同时要深入推进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一是完善市场格局,加快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二是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逐步实现由以办文化为主变为以管文化为主;三是创新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方式,确保文化企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力也越来越强盛,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信心增强,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更加深入广泛,中国现代化之路要走教育改革之路,教育改革是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决定性意义。进行现代化教育改革要从学前教育做起,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继续推进素质教育,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育质量;要深入发展高等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大力发展 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加强下岗职工的职业培训,实现再就业。中国现代化之路要坚持科学技术的革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任何时代的进步都不可避免地受科技水平的发展所影响,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断更新科学技术,开发新能源,实现教育结构与企业的密切结合、互补,共同开发新产品,各自利用优势加快科技跟新换代的速度。中国现代化之路要坚持开放的对外外交政策,坚持“一带一路”的基本战略,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秉持着共商、共享、共建的原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和谐包容,坚持市场运作,坚持互利共赢。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 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改革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写作思路:主要写出中国未来发展的模样。

正文:

未来的中国,科技发达、山清水秀,是一条飞腾的巨龙。

未来的中国,到处都是无人驾驶的车,简称无人车。许多车辆在公路上奔驰,可当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车里是没有人驾驶的。人只需要坐在车上,人可以与车对话,告诉它你要去的地方,它就会以每小时百公里的速度将你送到目的地,并减少车祸的发生。瞧,未来的中国科技多么发达呀!

未来的中国,无论何时何地都会看到明媚的阳光、蔚蓝的天空、鲜艳的花朵、高耸的山峰。黑天也会看到璀璨的星光、清朗的夜空这可多亏了勤劳的华夏儿女们,他们植树造林,减少了沙尘暴的出现,泥沙也就变少了,河水也变清了,小树也翠绿了,空气变好了这样不停地良性循环,才让中国变得山清水秀。

未来的中国,就是这样,人们团结一心,让这条巨龙永远飞腾在天地之间。

以中国未来发展为主题的论文

写作点拨: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的写,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来写,例文如下:

泱泱大国,屹立东方:神秘国度,源远流长。如今的中国,古老而年轻。几千年历史的积淀,使它就像一本经典名著,内容丰厚,需仔细品读;她又好似一位娇羞的年轻姑娘,充满魅力,若不掀开她的盖头,就不会发现她有多美的面庞。

当今的中国正以积极的心态,以宏大的魄力描绘自己的宏伟蓝图。当今的中国是科技之国。一条条高铁线路遍布全国,中国的高铁正飞快地开往世界各地,展现着我们中国的风采。它不仅仅是交通发展的代表,更是中国的科技走向世界的表现。

港珠澳大桥的全面通车,拉近了内地与港珠澳的距离,但又有多少人了解成功背后的辛酸?从计划、构图、建造、测试到最后的通车,历经多年,遇到很多困难。

试过许多方法,日复一日地工作只为大家脸上的笑容。北斗卫星的发射使中国拥有了更完美的定位系统;共享单车遍地开花;移动支付便民高效……科技正演奏着最激越的旋律。

当今中国是文化之国。走在大街小巷,我们会听到国粹京剧那字正腔圆的曲调,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饭后散步时,我们会看到广场上舞动的身影,她们正诠释着中国舞蹈的特殊魅力。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播出,使我们感受到了诗词文化的美丽,登上万里长城时,我们会看见蜿蜒于山脊上的人工建筑,不禁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每一块儿砖下都有百姓的汗水,也埋藏着当年的历史。文化正书写着动人的乐章。

当今中国是法制之国。正如茁壮生长的禾苗下总有几颗杂草,如今的社会中也存在着一些恶劣的现象,如食品安全问题,交通问题等等。面对这种破坏社会和谐的行为,我国也有许多应对之策,也颁布并完善了相关条例。有了法律的约束,人们做事自然会先想想后果,法治正建构着严密的五线谱。

面对这种破坏社会和谐的行为,我国也有许多应对之策,也颁布并完善了相关条例。有了法律的约束,人们做事自然会先想想后果,法治正建构着严密的五线谱。

当今中国是发展之国。中国在努力打造一带一路,即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开辟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借助有效的经济合作平台。

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如中国援建非洲、巴基斯坦等国家,不仅帮助他们改变了落后的现状,更为自己赢得了口碑。

中国的科技在发展,中国的文化在发展,中国的法律在发展,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建设祖国,使它成为真正的强国!

诚然,现在的中国日新月异,若仅以几张“名片”的介绍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古老的中国,这就是青春的中国,她正挥舞着双臂,指挥她的子民们一起奏响一部世纪交响曲。

也可摘选以下内容:

改革开放,使中国建设新农村的脚步越走越快。以前的农村人知识很少,只知道劳作,现在,很多人都树立了“活到老,学到老”的崭新理念。很多的农村人都上了中学、大学,成为了中国新一代的接班人。

以前,农村的生活吃不饱穿不暖,现在,农村人都纷纷过上了小康生活。手机、彩电、冰箱、电脑这些曾经连想都不敢想的东西,现在都成为了现实。

以前,农村又脏又乱,一下雨,小路变成了泥路,山上杂草丛生现在的农村,清新的空气,美丽的青山绿水改革开放,让农村展现出了勃勃的生机,让人们的生活过得更加幸福!

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增加了不确定性。我国由于对房地产的调控,引发经济的衰退,还有通货膨胀问题都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今年是国民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也是最复杂的一年,引起的欧盟债务危机,墨西哥湾的漏油事故.此外,在经济回升过程中避免出现所谓的“大起大落”和二次探底目前由于金融危机尚未完全消退,所以现在谈金融危机结束。国内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有三个隐忧。美国和欧洲的失业率又进一步回升。而失业率的提升,对于经济回暖的冲击还是非常大的。我国的经济一直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趋势,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不仅为世界的发展,也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社会事业也实现了大发展,开创了新局面。面对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等问题,我们要努力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抓住战略机遇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同时, 我们也必须看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需要高度关注的情况和问题,认真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积极应对。

当代中国发展之道 一 删的文明与我们的传统篇享差三妻蓦 道 , 在中国文化与哲学中有多义,分别对于中国文化,法国启蒙运动的大师们曾为 为:本原 、 法则、方向、方法、真理、规律。探索此充满热情。伏尔泰称赞中国是“举世最优 当代中国发展之道 , 国人的共识是30年来的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 思想解放和市场经济成就了A'fr-~的一代伟国家”。狄德罗则在法国《百科全书>的《中国> 业。而当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分析便会发条目中,赞美“中国民族,其历史悠久,文化、 现:在中国崛起的背后,其实还有更为深刻和艺术、智慧、政治、哲学的趣味,无不在所有民 广阔的文化与精神因素。族之上”。 当代中国虽然属于发展中国家 , 但她其中国长达两干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带来的 实并不是从“一穷二白”中崛起的,她更不是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的局面,一直 一个新兴的暴发户。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经康乾盛世,维持到乾隆末年。其时,中国 史使她底蕴深厚,中国文明之所以能够与其的经济总量仍占世界的第一位,人口占世界 他文明古国相继生发,并且在漫长的岁月里1/3,对外贸易长期出超。由于中国所处的独 超稳定地发展,终于成为古老文明中硕果仅特地理位置以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长期 存者 , 其决定因素在于中国文明和中国文化以来一直是东亚国家和民族中最先进的,文 本身。无论是与人类文明兴起时的古巴比伦 、 明发展程度在所知世界范围内无可匹敌,古 古埃及 、 古希腊、古印度相比,还是与后来的代中国人的自我中心意识特别强烈,形成了 罗马甚至近代的西文明相比 , 中国文化与完整系统的“华夷”观念及与之相关联的一整 文明一直以其独特的方式发展着,这就不难套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方式和准则。 理解为什么在17 、 18世纪以前中国曾经是世然而,此时,以英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却正面临 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当世界上其他古文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业革命。18世纪中 明相继衰亡以后,她却生生不息。那么,这个叶,从英国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工 从未断续 、 硕果仅存的文明的灵魂又是什么业化革命浪潮,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浪潮使工 呢?业生产进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创造了人类 历史上,中外文化之交流,可以上溯到东历史上空前的繁荣。这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 汉末年的佛学传入中国,而西方和中国的直宣言》中所说:资本主义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 接接触,则大概要到唐宋时期。其时,无论是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 学术文化,还是经济贸易,中国都要比西方世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界发达得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曾中国自被迫开启了国门,一直到艰苦卓 经对中国文化心向往之,侣世纪的欧洲人喜绝的八年抗战,最终“唤醒了酣睡的巨人“,所 欢中国的东西成为一种时尚,他们不仅对合谓近代的救亡与启蒙的主题即由此而生。本 乎理性的儒家伦理道德和政府的开明专制制来,一个民族和国家在一个短暂时期的落后, 度加以理想化,而且还狂热地喜爱中国的艺是极为正常的事情。但是,我们还是要感谢 术风格,喜爱中国建筑、瓷器、家具和装饰的“五四”时代,就像我们今天感恩于改革开放 风格。所以,就学术文化而言,在18世纪以3O年的伟大实践一样,因为正是“五四”首先将古老的中国引入了现代。 “五四”是中国学术与文化史上空前 的大时代,她终结了统治中国两干多年的 儒家传统,并使其成了博物馆的陈列品: 她开创了现代中国的多元学术与文化时 代,重新估计一切价值:她将马克思主义 引进到中国,创造性地同中国文化与革命 相结合:她促成中国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 最终使中国摆脱了近二个世纪的沉沦与 屈辱,重新昂首走向了世界的前列。首先, 正是“五四”的~代思想领袖和知识精英 将“民主、科学、自由、人权、法制”等人类 的基本价值传播到了中国,他们是那个时 代中国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他们伟大的 思想和不懈的努力使古老的中国走出了 泥潭;其次,代表当时人类先进文化的西 学的输入,特别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 个学科的建立,使中国文化从更加深厚和 广阔的思想资源中吸取了人类精神的养 料,在传统几乎断裂时重新获得了新生。 二、我们的时代与我们的事业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着人类历史上从 未有过的巨变,一个在30年前经济濒临 崩溃的大国迅速崛起,成为举世瞩目的焦 点。如果说,20世纪曾经是美国梦的世纪, 那么21世纪将是造就“中国梦”的世纪, 人们不分种族、性别、信仰,只要你努力奋 斗,在你的晚年都能够实现你的梦想,过 上幸福、安逸的生活。 对于“中国梦”以及中国的世界意义, 早在1975年,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即有 先见之明。面对当时还是贫穷落后的中 国,他说:“中国今后在地球人类社会中将 要起什么作用呢?……我所预见的和平统 一 ,一 定是以地理和文化主轴为中心,不 断结晶扩大起来的。我预感到这个主轴不 在美国、欧洲和苏联,而是在东亚。”在汤 因比看来,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 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 上、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 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 的成功经验。中国人和东亚各民族合作, 在被人们认为是不可缺少和不可避免的 人类统一的过程中,可能要发挥主导作 用,其理由就在这里。 中国的发展之道之所以是和平的发 展,乃是由其文化、文明的本性与特性所 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当代全 中国人的事业,她的横空出世,既是中国 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社会主义思想 与实践的继承,更是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 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想与当代中国的 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她蕴涵了中国五 千年伟大文明的智慧,也凝聚了当代中国 共产党人的全球眼光和世界胸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体现 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发展历史,即找到了 一 个符合中国发展的理论和中国发展的 道路:这个“中国之道”的价值目标是马克 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学说。 三、我们的困难与我们的未来 尽管当代中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恢复了中华民族以往的光荣,但是我们仍 然有太多的困难与问题。这其中有些是发 展的不足,如资源的禀赋、技术的落后;有 些是发展的不当,如环境污染、人口失控; 还有更多的则是我们认识的不够。 与GDP等经济发展的硬指标相比, 我们还需要提升文化软实力。我们对市场 经济不足的方面缺乏深刻的认识,一个时 期内过分地强调GDP的增长而轻视了精 神家园的建设,忽视了文化与道德的意义 与价值。尤其是贫富分化和严重腐败,足 专家讲坛I2009.髹11隶TIo 以对我们的事业构成威胁。发达国家的历 史表明,市场经济并不完全能够自发地形 成公平与正义,这既要完备的制度建设和 相当的监督机制的形成,也需要必要的意 识形态批判。 与当代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所引发的 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急 剧变化相比,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 有相当的发展空间,科学发展观提出“以 人为本”以及党的十七大将人民民主提升 到“社会主义的生命”的高度,深刻表明了 社会主义越发展、民主越发展的道理。 与国力的逐年大幅增长相比,我国国 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藏 富于民、国强民富、共同富裕是我们事业 的目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 不是社会主义。 就不断出现的腐败案件和我们的反 腐败政策而言,我们在体制和机制方面还 有更多的工作要做,“没有监督的权力必 然产生腐败”,在体制、机制和舆论监督方 面着手,同时要依靠教育和道德的力量。 腐败对于我们事业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 毒瘤,关系到我们事业的成败。 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状况相比 较,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更需要与时俱 进。必须强化意识形态的文化功能。变硬 诉求为软诉求,变传统诉求为现代诉求, 变概念性诉求为人格诉求。当代中国,已 经进入到一个各种文化与社会思潮相互 激荡的大时代,如何重建理想信念和与时 代生活相适应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当代中 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建构;如何体现全 民族的共识,凝聚全民族的理想,从世界 优秀文明和中国古代传统资源中撷取精 华,以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伟大的时 代,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全新课题。 对于未来的中国来说,一方面,以和 平发展与和谐世界的理念影响世界,成为 多元世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另一方 面,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本身就是中 国对未来世界的特殊与杰出的贡献。满意请采纳

关于课程发展的论文

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政治试题分析探究 2 试论政治教师如何面对新课程改革 3 促进“生态江苏”建设的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研究 4 论新课程改革中中学政治教师的专业发展 5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探析 6 论新课程改革中中学政治教师的素质培养 这里可以找到这几篇毕业论文 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论文

一、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对策

加大高职院校语文课程重视力度

要想实现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改革,就必须加大高职院校语文课程重视力度,从上级的教育部门到下面的高职院校与教师都应该重视语文课程的改革。探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素质与语文能力的人才,语文教学就朝着什么方向发展。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个人修养为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的指导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而漫长的过程,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语文课程改革也需要不断地变化与创新。

加大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内容改革力度

我国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有古代文学作品、现代文学作品以及外国文学作品赏析、书面表达训练、语文常识等几个部分,都是比较全面的书面写作部分,忽视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表达能务与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高职语文教学能否发挥其作用主要取决于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内容。改革的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应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进行考虑,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的语文教学要求与目标也不相同。根据已改版的北大版高职院校语文教材,取长补短,择优而用,呈现全新的高职院校语文教材。

加大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力度

传统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现代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需求,语文教学方法改革是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然趋势,应在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内容改革中体现出来。传统的高职院校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注重板书,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后也不布置作业,或者布置作业也不知是何人所写,导致学生的语文写作都是纸上谈兵,没有教学效果。改革后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写作能力,在教师的监督与指导下完成写作,课后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相应的点评进计入平时成绩当中,这样才能使得语文教学发挥出其实际效果。例如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去分析研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将专题性强的图片引进课堂,达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目的。

加大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考试制度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语文考试制度仍然采用传统闭卷方式,学生的成绩分为平时与考试两部分,且大多数高职院校语文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较小。高职院校语文考核的方法有许多种,例如分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讨论结果进行发言分析总结。或者让学生以论文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学作品分析与思考能力。考试只是检验语文教学的一种方式,只要把握好考试的内容,将考试题目灵活变通,全方面体现学生的文化素质。

二、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传统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唯有实行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改革,才有发展的空间。传统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理念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对于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应适应发展的需求,重新进行定位与思考,建立现代化语文教学理念与课程,这样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才会发挥出其作用。

构建高职语文课程自主学习体系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展与学生未来就业相关的新式课程,让学生通过实际应用掌握语文学习的技能,提高学生的书面写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推进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在文化学作品上,让学生自己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丰富学生的个人的精神素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在改革过程中,应逐渐构建学生语文课程自主学习体系。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知识会越来越丰富,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渴望也会越来越强烈。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承担着教学的责任,还肩负着知识传递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改善教学方法,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同时,细化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广泛阅读课外知识,并通过灵活的语文课程进行学习内容的交流与讨论,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知识的殿堂,建立起一个学生自方学习的语文教学体系。

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

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应在传统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拓展新的语文教学课程,完善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就业能力与文化素质的培养,使每一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获得就业能力时,个人文化素质也能得到很好的提高。而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网络资源的普及,网络已逐渐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网络丰富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学习条件,将语文课程教学应用到网络当中,引导学生网上学习。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单纯只靠书本上的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大量地学习课外知识,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的学习资源,不断地提取营养,丰富自己的语言与情感,从而丰富自身的语文文化素养。

开展高校语文课程评价体系

开展高职院校语文课程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有效促进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的发展。目前,现有的高职院校语文课程评价体系过于单一,不具有科学性与系统性,只是针对教学结果做出一些评价,缺少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学习过程的评价。因此,改革后的高职院校语文课程评价体系,要将现代的教学理念与管理理念相融合,开展科学的、系统的、动态的语文评价体系,以综合评价学生语文素质为目标,在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全面关注学生的事业、情感以及个人素质的发展,使语文课程评价体系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相融合。

三、结语

语文课程是学生人文素质与精神素质的产物,承担着知识传承与交际工具的重要作用,也是体现一个现代人才的个人素质与修养的重要标准。高职院校语文承担着培养现代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探索能力等,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基于学生与学校发展需求的大学先修课程建设实践论文

大学先修课程,是指在高中阶段开设的、由部分高中生选修的、具有大学水平的学术性课程,它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大学理事会提出的一个允许高中生选修大学课程的项目,其旨在拓宽高中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更高效地完成大学学业。20××年7月,国家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规定我国高中教育要积极探索多样化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课程形式和发展途径,随后全国各学校与机构纷纷积极推进大学先修课程的实践。大学先修课程由此成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我校从20××年开始探索、筹备大学先修课程,于20××年1月开设了大学化学、微积分、高级英语三门课程;于20××年1月新增开了大学物理课程。本文将对我校大学先修课程的实践经验进行梳理与分析。

一、大学先修课程是落实课程改革精神、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高中教育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高中课程体系的建构以及高中课程改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所以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来看,我校开设的大学先修课程不仅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在高中阶段选修大学课程,试着接受大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训练,享受到契合其学习兴趣、符合其真实能力水平的教育,从而为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它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发现自己的学科特长,为其将来选择大学专业乃至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说,建设大学先修课程是践行课程改革,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先修课程定位于中学与大学的`衔接

大学先修课程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学术性课程,它的难度一定得高于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我校的大学先修课程强调知识传授的严谨性和逻辑性,注重让学生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帮助其领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会介绍该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并进行探讨,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大学课堂的氛围和大学学习的思维方式。不过还应意识到的是,大学先修课程毕竟是在普通高中开设的、面向高中生的课程,其知识结构也不能过高。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大学先修课程是一种在高中基础上开展的拓展类课程,它是连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性课程。基础教育主要是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而高等教育则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提供引导和帮助。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这两个阶段的教育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界限,两者无论是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还是在管理方式和学业要求上,均有较大差异。

综上所述,大学先修课程应既能体现大学课程的学术性价值,又要兼顾高中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所以衔接是大学先修课程的重要特征和价值所在,也是我校将大学先修课程更名为“大学衔接课程”的首要原因。基于这一认识与定位,我校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更加明晰。以我校的“化学衔接课程”为例,课程定位为基于高考和化学竞赛的大学衔接课程,其中的化学竞赛指的是上海市高中学生“华理化工杯”化学竞赛和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华理化工杯’’化学竞赛的基本要求是以《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试行稿)》为基本范围,着重考查参赛者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综合运用化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全国化学联赛的基本要求则与大学化学专业一年级学生的专业课要求相近,这无疑更贴近大学先修课程对于课程内容学术性的要求。由此,我校根据这两个竞赛的不同特点,设计了衔接高中与大学的大学先修课程。当然,大学先修课程不同于竞赛课程,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应用公式进行解题,它更注重对学生知识逻辑结构的构建,从而培育他们的化学学科素养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所以我校的“化学衔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1)学生通过化学基本原理的学习,初步了解现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满足学生参加化学竞赛或个性化发展的需求;(3)通过基础知识的教学以及思维和方法的训练,来满足学生进行拓展性、研究性学习,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

三、大学先修课程的设计应关注学情

我校在大学先修课程的设计过程中非常关注学情,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选择教学内容,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实效性。下面以我校“大学化学衔接课程”中“物质结构中原子结构”的教学为例进行分析。

我校对大学先修课程与高中化学课程中的“物质结构中原子结构”知识点进行对比、分析(详情见下表)。其中,大学先修课程以北京大学化学先修课程的要求为范本,高中化学课程以《上海市高中化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验本)》为范本。

根据下面表格,高中与大学关于该知识点的异同之处可谓一目了然,所以在教学时,我校能根据此表来有效研究学情,从而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例如在第一轮次授课时,教师发现学生很难理解量子化模型所揭示的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难以理解薛定谔方程的形式,自然就无法通过求解单电子原子的薛定谔方程来理解波函数、量子数等概念。因此在第二轮次授课时,我校及时根据学情删除了有关薛定谔方程及波函数的概念,从高中生比较熟悉的电子云、电子层、电子亚层的伸展方向以及电子自旋等内容切入,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共价键的相关理论,此时教师发现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接受速度大大提高。

四、课程实施中注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

我校大学先修课程的实施,主要采用教研组合作与课程内容模块化结合的方式。还是以“大学化学衔接课程”为例,其主要内容分为物质结构基础、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溶液中的三大平衡、元素化学、有机化学五大模块,每个模块由专门教师负责,课程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的设置则通过教研组集体研讨完成,以确保各模块间的逻辑衔接与统一性。

在课程内容的实施过程中,我校主要采用常规讲授、慕课学习、项目式学习三种方式。对于较难的知识,主要以常规讲授为主,并注重课程内容与高中知识的衔接。对于相对容易理解的概念,则采用慕课学习、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目前,由清华大学领衔的中国慕课大学先修课程(MOOCAP)已经上线,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这一课外优质资源进行自学,并记录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同时,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来预设一些问题,供他们在网上学习时思考。此外,对于在讲课时未能完全理解的内容,他们也可通过网络资源进行辅助学习,此类“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协同教学,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

经过多年实践,我校认为大学先修课程无论是从教育改革、学校发展,还是学生的个性发展而言,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教学领域。如何应对未来形势,开发出更多符合我国国情,契合学生、学校发展需求的大学先修课程,并为此建设一个课程体系,是一项意义深远的任务。

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先修课程“物质结构中原子结构”知识点的比较表

模块高中化学大学化学先修课程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原子结构,原子、离子符号、结构示意图,质量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同位素的概念,电子云概念,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从电子层j电子亚层、电子云的空间伸展方向和电子自旋解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电子式、电子排布式书写(仅限1N 18号元素),短周期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结构,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主族元素及短周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描述——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化模型,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描述——电子运动的特点,电子运动的波函数与原子轨道(电子运动的波函数与原子轨道、量子数的取值与原子轨道、自旋量子数的取值规则),核外电子排布(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描述、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电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 索引序列
  • 关于中国未来发展的课程论文
  • 中国未来发展论文3000字
  • 国家未来发展论文
  • 以中国未来发展为主题的论文
  • 关于课程发展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