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开展自主性游戏,发展幼儿自主性 幼儿园自主性游戏,是教育总目标下的重要组织形式,目前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游戏的开展不尽如人意,存在着导演与演员的问题或者是仅注重游戏的创设材料的提供,而忽视了孩子们游戏时的实际效果,还有一些甚至连游戏的材料都没有让孩子得到满足,何来游戏的效果,教师对游戏缺乏切实必要的指导。 那么我们有必要对游戏如何开展,如何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及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从而真正落实了从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的以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提高保教质量呢? 作为教师首先需要搞清什么是自主性。所谓自主性就是个体对自身行为的意识与调控的能力,个体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依据个人对事物的信心行事,主动去做该做的事情,通过自身活动获得发展,自主性涉及行为的目的意识,需掌握一定的知识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认识判断力,以及对行为的自我协调控制能力。 如何激发幼儿自主性?心理学和教育理论认为,活动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在活动中外界环境与教育要求才能成为幼儿心理反映的对象,而转化为主体发展的新需要,同时,幼儿在活动还能以自己的方式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因此,幼儿自主性的培养离不开游戏活动,而游戏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游戏因其适合幼儿年龄特点,能激发幼儿内在的活动时机,使幼儿积极参与活动过程,并与周围环境事物发生相互联系,所以能促使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区角活动的开展既让孩子游戏的领地,又给孩子创设自主性发展的舞台。 一、幼儿的自主发展 (一)有自主选择的机会和权利。 《规程》中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这就是要求我们应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对自主性游戏进行全面的设置,为幼儿进行自主选择的活动提供了保证。 首先,让幼儿有选择材料的自由。材料是开展游戏的前提,没有了材料的游戏正如“巧媳妇难煮无米之炊”一样是无论如何也开展不了的。在游戏前,老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和本班幼儿游戏的实际水平和特点,精心考虑供给幼儿什么样的材料,以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和促进幼儿游戏更好地开展。在游戏开始时,老师可千万不能实行一人一份的“配给制”,而应把材料展示在孩子面前,让他们看得到,拿得到,在老师的启发下,按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自由选择材料。 其次,让幼儿有确定主题的自由性。自主性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知识丰富,对周围事物接触面广,那么游戏的主题会层出不穷,内容则丰富充实。但如果老师要求幼儿按其意愿确立主题开展游戏,幼儿只能是进行机械的表演,如演木偶戏一样,变成是老师在游戏中的道具了。 (二)在相互交流中获得自主发展。 在同一区角活动的幼儿一般是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幼儿只有在与同伴自由交往中,学会共同生活,相互合作,学会生存。在交往中幼儿可以模仿同伴的优良行为从中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克制,每个孩子在为了能够被同伴接受,为了维持和同伴友好交往的关系,必须控制与调节自己而作出一定的努力,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个性、情感、行为习惯、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性都逐步的到发展。同时,在区角活动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面对全体幼儿进行说教的人,而应成为幼儿交流的伙伴。教师在和幼儿平等交流的基础上支持和引导幼儿的活动,对幼儿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进行指导。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这种相互交流,对提升区角活动的质量,促进幼儿独立、自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逐步学会自己制定游戏的规则 自主游戏中,游戏规则的建立不是外部强加的,也不能采取放任的方法。我们给幼儿提出两条总的原则:一、安全性;二、物归原处,要求幼儿在游戏中,针对出现的问题,自己制定、执行、调整游戏的规则,使他们既能玩地开心,又能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记得开展“水果店”游戏时,遇到这样一个难题:顾客买了一次又一次水果总是很快就卖完了,纷纷提出不满。这时服务生一个好主意:规定一段时间吃,敲响小铃后换另一批吃。就这样,新的规则从游戏的开展中产生了,由于这个规则是他们自己制定的,而且比较切合游戏的实际,所以他们都能认真地执行。游戏的评价,我们也把重点放在帮助幼儿形成、树立规则意识上,让幼儿交流各自的经验,分享自主性游戏所带来的喜悦。 二、教师的促进和培养 (一)丰富游戏材料促进自主性发展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教育目的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提供有新颖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材料,玩具物品等,以激发幼儿求知好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幼儿操作探索创造的心理需要。在游戏活动时提供幼儿半成品材料和废旧的材料,如:可乐罐、娃哈哈果奶瓶、纸盒子、火柴盒、木棒等等,让幼儿将这些材料结合游戏中所需的物品,制作成可爱的小动物和日常生活中的用具或玩具。如在小巧手活动区中,我们投入了大量的各种纸盒,有的孩子把纸盒做成了漂亮的纸盒娃娃,有的做成电视机、洗衣机什么的,还有的把几个盒子连起来装上轮子就成了一列火车。孩子们的探究、创造的欲望在运用开发性材料的过程中得到满足。 活动区材料要随着幼儿的兴趣变化而不断调整。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中发展的,那么在区角活动中,我们可以说幼儿是在与材料的“对话”中获得发展的。材料是幼儿进行活动的物质支持,是幼儿学习的工具。不同的材料会与幼儿进行不同的“对话”,体现其不同的教育价值。活动区材料的提供要满足幼儿当前的活动需要,适合幼儿活动的特点。如围绕“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这一主题,我们在区角中增添了一些能够发出声音的物品,如小铃、小鼓、玻璃瓶等,让幼儿通过操作实验来感受声音的来源。对“声音是物体振动引起的”这一原理形成初步的认识。也可让孩子亲自参与收集材料,有助于激发幼儿内在的操作欲望,在以往的教学就活动中,教师总是材料的提供者,而实践表明幼儿亲自收集材料能有效地激发其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更加喜欢操作材料,只要有机会,他们便将自己收集到收集到的材料投入区角,使区角的材料日趋丰富。 (二)积极鼓励自主探索和创新。 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最初的创造意识是幼儿进行自主探索和创新的重要途径,而要达到这一要求,提供给幼儿可持续探索的环境和材料以及进行个别辅导是十分重要的。幼儿初步的创造意识是在不断操作实物的活动中萌芽的,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是在不断操作实物的活动中发展的,持续不断的实践活动是幼儿初步创造活动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区角活动为促进幼儿惊醒持续不断的探索活动,促进幼儿创造意识的萌芽和初步创造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区角活动要求教师提供给幼儿的活动材料应不断引发幼儿思考“做什么”和“怎么做”,应不断促进幼儿从多个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也为幼儿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索活动,进而促进幼儿创造意识的萌芽和初步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总之,幼儿真正需要的是自己动手,自己操作,他们需要的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而是在活动过程中的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愉快的体验,对他来说才是最重要了的。而作为教师在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区域活动以后,就应该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和活动区相互作用,既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材料发现并解决活动中所产生的问题,让幼儿真正成为区域活动的主体。在幼儿与区域活动的相互作用中,他们不再满足于教师给予“是什么”,而更热衷于对“为什么”的探索,我们时常能看到幼儿变着花样地摆弄材料,所以教师不再是输出知识的教育者,而是提供舞台,指出方向,关键时刻给予指导的“导师”。只有教师成了幼儿活动的“导师”通过区域活动让幼儿自主发长的目标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幼儿园优秀游戏活动案例:“豆芽”的故事导读:这是一个发生在娃娃家游戏中的系列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小名叫“毛豆”的女孩。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女孩是怎样结合已有经验,生成这个游戏并推动游戏发展的,同时体会教师在游戏指导中是如何追随孩子的脚步,聆听孩子的想法,为孩子提供所需要的帮助的。▌一、活动背景这是一个发生在娃娃家中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小名叫“毛豆”的六岁零两个月的女孩,游戏的内容和情节主要由幼儿生成及推动。在一个学期的角色游戏中,大班幼儿生成了许多不同的游戏内容和情节,它们相互交融,也相互影响。“豆芽”的故事正是在这样的游戏情境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它向我们展现了教师倾听幼儿声音、判断幼儿兴趣、尊重幼儿意愿、满足幼儿需要的重要意义。幼儿基于自己的已有经验生成新的游戏内容和情节,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不断巩固和提升新的经验,游戏水平也随之提高。▌二、活动内容与过程●故事一:“豆芽”出生了一天,在娃娃家,孩子们一边布置环境,一边讨论宝宝是从哪里来的。毛豆说:“当然是妈妈生出来的!”说着,毛豆就把布娃娃塞进衣服,指着鼓鼓囊囊的肚子说:“我要生宝宝了。”(见图1)她用两只手捂着鼓起的肚子,慢慢地走向“医院”。“医生”正在忙碌着,没有注意到这个“特殊”的病人。毛豆拍打着鼓起的肚子,大声喊:“我要生宝宝了!”“医院”里所有人都围了过来,有的捂着嘴笑,有的伸出手轻轻抚摸毛豆的肚子,还有的在小声议论……毛豆把肚子挺得更高了,似乎在提醒“医生”“我要生孩子了”。头一次遇到这样的病人,所有“医生”都傻了,不知道怎么帮助她。毛豆只好推开“医生”,自己躺到了地垫上,一字一顿地说:“我、要、生、宝、宝、了!”“医生”们围了过来。“快开刀吧!”毛豆提高嗓门说。图1 要生宝宝了“医生”拿起塑料小刀在毛豆的衣服上划了一下(见图2),毛豆提醒道:“你忘记给我吃药了。”“医生”立刻递给毛豆一个药瓶,毛豆接过药瓶假装喝药。这时随着药瓶倾倒,里面的彩色绉纸球(游戏时当作药丸用的)掉落下来。“医生”把绉纸球塞进毛豆衣服里说:“这个可以止血。”接着,“医生”从毛豆衣服里取出布娃娃。“宝宝生出来了!”所有人都拍手欢笑(见图3)。图2 去医院生宝宝图3 宝宝从肚子里生出来毛豆躺在地垫上,“医生”把刚出生的“宝宝”放在小方桌上,三位“医生”全都站在桌子旁,有的给“宝宝”打针,有的用听诊器给“宝宝”检查身体。毛豆躺在地垫上喊:“我还躺在这里呢,你们没人来给我看病吗?”活动室里比较嘈杂,“医生”们继续围着“宝宝”忙碌着,没人回应毛豆。游戏分享环节,毛豆借助我在孩子游戏时拍摄的照片,向大家绘声绘色地讲述着生孩子的故事。她还告诉大家:“我的宝宝叫豆芽。因为我是毛豆,毛豆的孩子就是‘豆芽’。”从这一天开始,我的游戏观察记录本上就开启了对“豆芽”故事的连续记录。因为幼儿的学习就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就是幼儿主动探索世界的过程,值得我们去记录、分析、反思。教师的思考:
《试论幼儿游戏教育教学》
摘要:游戏符合幼儿好动的年龄特征,切合他们具体形象的认知特点。妙趣横生的游戏和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能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孩子。前苏联的阿尔金称游戏为“儿童的心理维生素”。幼儿游戏蕴藏着幼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这是游戏的本质所决定的。
关键词:幼儿 游戏 教学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能把幼儿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能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能最大程度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在幼儿阶段的游戏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的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合理运用各种游戏,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开发孩子智力以及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以下是笔者在多年的幼儿教育中总结的几点看法,在此和广大同仁交流分享。
一.正确认识幼儿游戏教学。
我国学者丁海东在他的《学前游戏论》中这样论述:“游戏是发生在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游戏是幼儿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也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更是幼儿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游戏能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并且能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良好情感及发展其社会性。幼儿园教学由于受幼儿身心发展的制约,有着不同于中小学教学的特点。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游戏观,要认知到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性,要认识到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任何禁止幼儿从事游戏活动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都是不尊重孩子的体现,都是违背幼儿成长规律的。教师要多从幼儿的角度理解游戏,要尊重、理解和爱戴孩子,要尽可能满足幼儿的各种需要,做到在教学中游戏,游戏中教学。正确认识、把握与协调幼儿园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它们有机联系、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相辅相成,以易于理解的、简单的、具有启蒙性的知识为内容,通过有趣的游戏、自身的操作活动、直观的教具、灵活的形式进行,使之能有效为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服务。
二.给予孩子自主选择游戏的机会,培养孩子自主意识。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孩子们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如何使游戏真正成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如何在游戏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教师应摆正自身在游戏活动中观察者、引导者、参与者的地位,放手给予孩子自由选择游戏、发挥潜能的机会,让孩子自主的去选择玩什么,怎样玩,玩多久等等,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例如,我在组织幼儿进行诗歌朗诵的教学活动时,提前在教室的图书区准备了许多关于冬天赞美雪花的图书和图片。为了给幼儿奠定升学的基础,激发他们读书的热情,提高阅读能力,我要求幼儿带自己喜爱的图书来到幼儿园,在图书自选区里举行“我来读”的游戏活动,每个幼儿都可以将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通过这样让孩子自主的去选择的方式,孩子们都积极的去挑选了自己最爱的图书和自己最擅长的阅读方式,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都有效的阅读了自己所选的内容,在让孩子有效的参加活动的同时,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的调动,孩子的自主意识也得到有效的培养,这对孩子的未来有效发展起重要作用。
三.利用游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潜在动力和前提。”幼儿也是如此,处在幼儿时期的孩子们,兴趣将是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最直接和最有力的动力。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任何事物,都是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和实施教育影响的契机。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高尔基曾说过:“儿童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识周围的世界”。在幼儿阶段的教学中,为了孩子能更好地学习,教师应如实的根据课程的需要、孩子的爱好、心理规律等各方面特点,合理设计各种孩子喜欢的游戏,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有效的开展游戏,使孩子主动愉快地去游戏,通过游戏去激发孩子想象的兴趣,激活孩子想象的思维,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语言活动中讲“记得牢”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我就用游戏的口吻:“小白兔跳跳到我们家做客,给小朋友带来了许多礼物,我们看一看它给我们带了什么礼物?”利用语言增加神秘感,一下子就紧紧抓住了幼儿的注意力,而整个过程中,又用“变魔术”、“击鼓传花分礼物”等游戏手段,使幼儿在饱满愉快的情绪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学中有玩,玩中有学的目的。孩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学习兴趣极为浓厚,在教学的很多个环节中,孩子的思维都异常的活跃,孩子的学习兴趣得到增强,教学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
四.利用游戏,开发孩子智力,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游戏对于幼儿来说,除了能引起情绪上的变化外,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往往还会有不少新的好奇、新的发现。就拿幼儿最爱玩的吹肥皂泡来说吧,一些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就会纳闷:为什么一吹就会出泡泡呢?为什么吹出的泡泡是圆的呢?为什么会出现五颜六色的色彩呢?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不失时机的给孩子讲解一些相关的科学道理,开发学生的智力,当孩子在发现相同的现象时,就会渐渐的明白很多事物都可以用相同的道理去解释。幼儿的信心就会得到极大的满足,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另外,在幼儿的生活中,往往不会缺乏创造美,如他们在折叠糖纸、粘贴树叶、制作玩具、搭积木等过程中都能显示出自己的独特智慧来,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的给予孩子保护,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为孩子的后继学习以及科学探究打下基础。在幼儿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点点滴滴,合理的运用游戏去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方方面面能力,让孩子在快乐中逐渐学习知识,了解世界,培养能力。
总结:搞好幼儿阶段的教育,是教师教学的需要,是孩子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社会的需要。游戏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探索新的游戏教学法,努力为幼儿游戏创造条件,科学地指导幼儿游戏,巧妙地利用游戏进行科学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定仁,徐继存主编.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可以的,是
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可以的,是
3+3策略开启幼儿园自主游戏新思路论文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生活、学习、成长的基本活动。自主性,是幼儿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新世纪人才必备的重要个性品质。然而,受传统的教师中心教学思想的影响,游戏中往往教师的干预过多,教师自以为设计得很好的游戏,孩子们却并不喜欢,更没有主动去玩的兴趣。笔者尝试运用“3+3”策略,为幼儿设计自主游戏环节,促进幼儿由“被动游戏”向“自主游戏”“快乐游戏”转变,让孩子体验到自主游戏的乐趣。
一、“三个开放”策略,了解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真正需求
(一)开放人际,扩大幼儿自主游戏的玩伴范围
1.打破班际界线,混龄游戏拓展游戏玩伴
维果斯基认为:与同龄活动相比,在混龄活动中,儿童有机会与各种发展水平的伙伴结成广泛的关系,这就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广泛的互动经验与联系。事实上,“各种发展水平的伙伴”就是儿童合作活动中最有利学习的资源,是促进孩子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为了扩大幼儿自主游戏中的玩伴范围,我们尝试进行开放人际策略——组织一系列打破班际的混龄自主游戏,如混龄开心日活动、大课间混龄户外锻炼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充分合理地运用混龄幼儿资源,让幼儿自主协商、讨论、自行分工以达成合作。
2.教师参与游戏,成为幼儿游戏玩伴
在幼儿自主游戏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不是策划者、指挥者,而应是“年长一点的玩伴”。所谓“年长一点的玩伴”,主要是指教师要以玩伴的身份参与游戏,为幼儿自主游戏的可持续开展提供支持,适时引导幼儿提高其游戏水平。教师在自主游戏过程中,还要适时“弱化”自己,站在幼儿的视角,以平等“大小孩”的身份参与幼儿自主游戏中,成为幼儿真正的游戏玩伴,从而促进更有效的师幼互动,达到扩大幼儿自主游戏玩伴范围的目的。
(二)开放空间,拓展幼儿自主游戏的潜能
1.开放环境空间,促融合
幼儿园应全面地考虑具有吸引力的自主游戏环境创设,使幼儿能自由自主地参与各类自主游戏活动。首先,我们要合理利用幼儿园各功能场室。美术室变成桌球游戏室、游泳池变成大型构建城,音乐室变成了电影院……每一个活动室都不是单一固定的功能,而是兼顾游戏开展需要,充分发挥各场地之间的合理融合利用。其次,还要本着资源共享的理念,进一步充分利用幼儿园的自然环境资源,为幼儿打造截然不同的游戏场所。小小的山坡、蜿蜒的路径让幼儿体验到自然的变化;水池、沙坑满足幼儿使用自然材料的乐趣。
2.开放心理空间,促创新
游戏是体验积极情感的活动,这一特征表明,游戏是一种具有心理安全的轻松愉快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以一种开放、尊重、真诚、理解、热情的态度与幼儿平等相处,给幼儿营造开放的心理空间,哪怕是一句亲切鼓励的话语:“你试一试,一定行!”或是一个鼓励的眼神,或是摸摸他的小脑袋,拍拍他的小肩膀,都会给予幼儿激励与动力。
(三)开放材料,推进幼儿自主游戏的内容
1.根据材料性质投放
在自主游戏中,我们一般投放的开放性材料有两种,一种是非结构化材料,另一种是低结构化材料。所谓非结构化材料,是指教师在投放时没有设定目标,也没有设计玩法的游戏材料如废旧瓶罐、盒子、袋子等。教师可以借助这种非结构化材料来发展幼儿的想象,比如在课室里提供装有各种非结构化可操作性材料的“百宝箱”,这些废旧的饮料瓶、牛奶盒就会变成幼儿手中各种游戏时的替代物,成为他们认为好玩的玩具,极大地满足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低结构化材料是指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材料进行简单的设计,但不限定玩法的材料,比如积木、积塑。这一类材料由于目标非常隐蔽,对幼儿来说自主操作的空间仍然很大。
2.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投放
材料的投放应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幼儿爱模仿、形象直观,我们可投放一些成品或半成品的低结构材料;中班幼儿创新意识萌芽需要引导,我们可以多投放一些半成品的、低结构的材料;大班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较强,我们可投放更多的非结构材料。通过借助低结构化与非结构化开放性材料的组合丰富游戏的内容,锻炼幼儿的思维动手能力。
3.根据幼儿的兴趣点投放
幼儿的活动动机和积极性离不开兴趣,他们的活动和行为常受兴趣的支配。再好玩、再有趣的游戏材料,天天玩也会让幼儿感觉乏味。对于孩子而言,凡是新颖、形象生动、趣味性强的事物,往往都能引起他们的注意。这就需要老师的细心观察和发现,并针对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及时调整、更新游戏材料的投放。
二、“三自”策略,关注幼儿怎样自主地玩与学
(一)自由选择,玩出快乐
兴趣是幼儿学习最好的老师,适合儿童的游戏,是由儿童自己来选择做什么游戏。当幼儿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之中,游戏已成为幼儿学习的内容,成为自己表达自我的方式。只要“把游戏还给孩子”,我们会发现:孩子做“自己的游戏”比做“老师的游戏”更精彩。
(二)自发规划,玩出自信
我们尝试围绕某一个主题,让幼儿自发规划游戏。如“电影城”主题游戏,幼儿把全园各班级课室变成大大小小的影厅,每一个影厅上映不同的影片。大班的幼儿自发去规划安排售票人员,各影厅的.验票员等角色。中班幼儿则负责各影厅的场景布置,自发规划好电影的内容,围绕不同的影片设计海报、还结合该影片中的卡通人物特点用大型的纸箱、布料等简易材料,布置影厅的环境。影城开业后,幼儿又发现大影厅与小影厅的收费应该有所区别,然后计划在每个影厅内安排“VIP”的座位,幼儿为自己的小聪明而沾沾自喜。在活动中,幼儿合作、协商、体验不同的玩法,体验与同伴协商的成功与失败,体验意见相左时如何化解冲突……在尝试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感受自己的能力,从而对自己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领导力。
(三)自主创意,玩出智慧
“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幼儿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成人几乎不会想到的创意往往就出自幼儿的“天方夜谭”。
在传统的游戏中,老师总是以自己对游戏的理解去理解幼儿游戏,很少考虑游戏的主角——幼儿的感受。其实幼儿需要游戏,更需要自主游戏。当我们在自主游戏中给予幼儿以更多的自由、自主后,我们会看到幼儿淋漓尽致的游戏,不造作、不胆怯,还原幼儿真实生活,让幼儿真切地体验生活,自主地成长。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才是真正的“游戏专家”!
积极开展自主性游戏,发展幼儿自主性 幼儿园自主性游戏,是教育总目标下的重要组织形式,目前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游戏的开展不尽如人意,存在着导演与演员的问题或者是仅注重游戏的创设材料的提供,而忽视了孩子们游戏时的实际效果,还有一些甚至连游戏的材料都没有让孩子得到满足,何来游戏的效果,教师对游戏缺乏切实必要的指导。 那么我们有必要对游戏如何开展,如何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及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从而真正落实了从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的以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提高保教质量呢? 作为教师首先需要搞清什么是自主性。所谓自主性就是个体对自身行为的意识与调控的能力,个体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依据个人对事物的信心行事,主动去做该做的事情,通过自身活动获得发展,自主性涉及行为的目的意识,需掌握一定的知识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认识判断力,以及对行为的自我协调控制能力。 如何激发幼儿自主性?心理学和教育理论认为,活动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在活动中外界环境与教育要求才能成为幼儿心理反映的对象,而转化为主体发展的新需要,同时,幼儿在活动还能以自己的方式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因此,幼儿自主性的培养离不开游戏活动,而游戏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游戏因其适合幼儿年龄特点,能激发幼儿内在的活动时机,使幼儿积极参与活动过程,并与周围环境事物发生相互联系,所以能促使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区角活动的开展既让孩子游戏的领地,又给孩子创设自主性发展的舞台。 一、幼儿的自主发展 (一)有自主选择的机会和权利。 《规程》中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这就是要求我们应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对自主性游戏进行全面的设置,为幼儿进行自主选择的活动提供了保证。 首先,让幼儿有选择材料的自由。材料是开展游戏的前提,没有了材料的游戏正如“巧媳妇难煮无米之炊”一样是无论如何也开展不了的。在游戏前,老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和本班幼儿游戏的实际水平和特点,精心考虑供给幼儿什么样的材料,以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和促进幼儿游戏更好地开展。在游戏开始时,老师可千万不能实行一人一份的“配给制”,而应把材料展示在孩子面前,让他们看得到,拿得到,在老师的启发下,按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自由选择材料。 其次,让幼儿有确定主题的自由性。自主性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知识丰富,对周围事物接触面广,那么游戏的主题会层出不穷,内容则丰富充实。但如果老师要求幼儿按其意愿确立主题开展游戏,幼儿只能是进行机械的表演,如演木偶戏一样,变成是老师在游戏中的道具了。 (二)在相互交流中获得自主发展。 在同一区角活动的幼儿一般是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幼儿只有在与同伴自由交往中,学会共同生活,相互合作,学会生存。在交往中幼儿可以模仿同伴的优良行为从中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克制,每个孩子在为了能够被同伴接受,为了维持和同伴友好交往的关系,必须控制与调节自己而作出一定的努力,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个性、情感、行为习惯、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性都逐步的到发展。同时,在区角活动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面对全体幼儿进行说教的人,而应成为幼儿交流的伙伴。教师在和幼儿平等交流的基础上支持和引导幼儿的活动,对幼儿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进行指导。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这种相互交流,对提升区角活动的质量,促进幼儿独立、自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逐步学会自己制定游戏的规则 自主游戏中,游戏规则的建立不是外部强加的,也不能采取放任的方法。我们给幼儿提出两条总的原则:一、安全性;二、物归原处,要求幼儿在游戏中,针对出现的问题,自己制定、执行、调整游戏的规则,使他们既能玩地开心,又能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记得开展“水果店”游戏时,遇到这样一个难题:顾客买了一次又一次水果总是很快就卖完了,纷纷提出不满。这时服务生一个好主意:规定一段时间吃,敲响小铃后换另一批吃。就这样,新的规则从游戏的开展中产生了,由于这个规则是他们自己制定的,而且比较切合游戏的实际,所以他们都能认真地执行。游戏的评价,我们也把重点放在帮助幼儿形成、树立规则意识上,让幼儿交流各自的经验,分享自主性游戏所带来的喜悦。 二、教师的促进和培养 (一)丰富游戏材料促进自主性发展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教育目的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提供有新颖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材料,玩具物品等,以激发幼儿求知好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幼儿操作探索创造的心理需要。在游戏活动时提供幼儿半成品材料和废旧的材料,如:可乐罐、娃哈哈果奶瓶、纸盒子、火柴盒、木棒等等,让幼儿将这些材料结合游戏中所需的物品,制作成可爱的小动物和日常生活中的用具或玩具。如在小巧手活动区中,我们投入了大量的各种纸盒,有的孩子把纸盒做成了漂亮的纸盒娃娃,有的做成电视机、洗衣机什么的,还有的把几个盒子连起来装上轮子就成了一列火车。孩子们的探究、创造的欲望在运用开发性材料的过程中得到满足。 活动区材料要随着幼儿的兴趣变化而不断调整。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中发展的,那么在区角活动中,我们可以说幼儿是在与材料的“对话”中获得发展的。材料是幼儿进行活动的物质支持,是幼儿学习的工具。不同的材料会与幼儿进行不同的“对话”,体现其不同的教育价值。活动区材料的提供要满足幼儿当前的活动需要,适合幼儿活动的特点。如围绕“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这一主题,我们在区角中增添了一些能够发出声音的物品,如小铃、小鼓、玻璃瓶等,让幼儿通过操作实验来感受声音的来源。对“声音是物体振动引起的”这一原理形成初步的认识。也可让孩子亲自参与收集材料,有助于激发幼儿内在的操作欲望,在以往的教学就活动中,教师总是材料的提供者,而实践表明幼儿亲自收集材料能有效地激发其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更加喜欢操作材料,只要有机会,他们便将自己收集到收集到的材料投入区角,使区角的材料日趋丰富。 (二)积极鼓励自主探索和创新。 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最初的创造意识是幼儿进行自主探索和创新的重要途径,而要达到这一要求,提供给幼儿可持续探索的环境和材料以及进行个别辅导是十分重要的。幼儿初步的创造意识是在不断操作实物的活动中萌芽的,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是在不断操作实物的活动中发展的,持续不断的实践活动是幼儿初步创造活动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区角活动为促进幼儿惊醒持续不断的探索活动,促进幼儿创造意识的萌芽和初步创造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区角活动要求教师提供给幼儿的活动材料应不断引发幼儿思考“做什么”和“怎么做”,应不断促进幼儿从多个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也为幼儿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索活动,进而促进幼儿创造意识的萌芽和初步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总之,幼儿真正需要的是自己动手,自己操作,他们需要的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而是在活动过程中的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愉快的体验,对他来说才是最重要了的。而作为教师在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区域活动以后,就应该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和活动区相互作用,既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材料发现并解决活动中所产生的问题,让幼儿真正成为区域活动的主体。在幼儿与区域活动的相互作用中,他们不再满足于教师给予“是什么”,而更热衷于对“为什么”的探索,我们时常能看到幼儿变着花样地摆弄材料,所以教师不再是输出知识的教育者,而是提供舞台,指出方向,关键时刻给予指导的“导师”。只有教师成了幼儿活动的“导师”通过区域活动让幼儿自主发长的目标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一、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有些幼儿从小班读到大班,游戏的水平还很低,游戏时间不足是其主要原因。有些孩子的性格比较孤僻,不愿参加游戏活动,许多幼儿在游戏快结束时才来参加,游戏时间导致低水平游戏的出现,限制了小组表演、角色游戏和积木游戏的正常进行。多年的实践观察表明:在短时间的游戏中,幼儿更多地表现为旁观行为、闲散行为、过渡性行为及一些实物游戏和模仿表演游戏,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很难发挥。因而影响了幼儿游戏的质量。因此,每天宜为幼儿提供60分钟以上的游戏时间。另外,室内游戏时间不能代替户外活动时间,这两种活动会促进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二、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自由游戏的机会游戏是孩子学习的好课堂,孩子可以玩很多东西,并通过游戏学习不少有关幼儿知识。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园内的户外场地为幼儿创设合理的游戏地,使幼儿的生活更加自然。如:户外大型积木是幼儿比较感兴趣的活动设施,利用率极高,因为这类游戏活动可使幼儿自由地操作,无拘无束地参与,更能启发他们的幻想力,搭建各种大型建筑,锻炼身体又有成就感。另外,还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攀爬架、平衡桥,使幼儿的游戏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的兴趣,又丰富了幼儿游戏的内容。三、要珍视、保护幼儿自主、自发的自由游戏活动幼儿园作为教育场所和集体活动场所,一日生活有着较为严格的秩序。各年龄段的幼儿都要按照一定的操作规范来进行活动。幼儿园应努力探索幼儿自主、自发性游戏的开展研究,教学计划及教育活动的安排应该增加弹性,为幼儿自发游戏开辟时间和空间。在游戏中,幼儿自主、自由,活动类型老师不做硬性安排,由幼儿自己选择,玩什么,怎样玩均由幼儿自己做主。幼儿在游戏中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尽情玩耍。老师只是作为游戏伙伴参加游戏,并以饱满情绪感染影响幼儿,对幼儿的活动表示支持、赞许。为幼儿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游戏氛围,让游戏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流露出幼儿的真实感受。当然在游戏中,教师并非完全放任,而应做到心中有数。并依平时对幼儿活动特点的观察和了解。进行相应的指导。
幼儿教育与游戏理论实践研究论文
一、游戏理论概况
游戏理论大致分为传统游戏理论和近现代游戏理论。传统游戏理论主要包括剩余精力理论、松弛理论、生活预备理论、生长理论、成熟理论;近现代理论主要有精神分析派的游戏理论、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学习理论、原苏联游戏理论。这些基于不同的出发点提出的游戏理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我国的幼儿游戏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幼儿游戏的意义与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提高,我国对于幼儿游戏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化,新时期我国的幼儿教育游戏理论,已经发展为“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现代幼儿教育理念。现代幼儿教育理念,将幼儿教育的目标定位于贴近生活,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实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幼儿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游戏理论指导下的幼儿教育实践现状
1.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认为游戏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提出一系列认可游戏的积极作用的主张。但是在实践中,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学本位主义教学观,长期以来占据我国幼儿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在这种教学观念指导下,幼儿仅仅是被动接收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的客体。教学方法是幼儿教师向幼儿的单向灌输。
长此以往,幼儿园就演变为应试教育的“预演”。游戏的设计与内容不仅是完全服务于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且游戏的实施与情节往往按照教师预先的设计与安排发展,这样的僵硬化、机械化的游戏设计难以发挥游戏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违背了将游戏理论引应用到幼儿教育领域的初衷。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达到使幼儿提前接受小学所学知识的效果,但是以扼杀和牺牲儿童的天性和长远发展为代价的,必须改变这种不足。
2.幼儿教育实践的有益探索
面对我国幼儿教育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发生深刻的变化。首先,在幼儿教育实践中,不再把幼儿视为被动接收知识的客体,而是肯定和越来越重视发展幼儿的主体地位,并认识到幼儿是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游戏是幼儿参与和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进而形成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媒介和载体。
教师应当提供和创造条件引导幼儿进行游戏。其次,重视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这种观点认为,个体差异广泛存在于幼儿之间,主张因材施教,反对“一刀切”的游戏方法,促进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四、结语总之,游戏在激发幼儿天性,培养和发展幼儿个性,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应当认识到游戏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和研究符合儿童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游戏理论,并将游戏理论应用到幼儿教育实践中,促进幼儿在快乐、愉悦的环境中实现全面发展。
幼儿园中班游戏教育,尊崇其自主自愿的原则进行游戏活动的开展,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幼儿的娱乐天性。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中班游戏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幼儿园中班自主游戏质量提升的对策》
【摘 要】中班幼儿中自主游戏的开发尊崇其自主自愿的原则进行活动的开展,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幼儿的娱乐天性。但是由于现存幼儿自主教学中教师能力的不统一,幼儿基本情况的差异性,在具体的实施上有较大的差异,甚至无法发挥自主游戏的效果。因此要从游戏环境创造、材料提供、角色和主题设计、沟通表达方面进行有效的综合构建,从而发挥最高的自主游戏效能。
【关键词】幼儿园;中班;自主游戏;质量
当下幼儿园教育工作开展中,游戏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性,充分尊重幼儿需求开展教学管理,有效的激发幼儿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也越来越多的开展自主游戏,这种游戏的开展主要是在幼儿的自愿自主的情况下进行游戏活动进行,让幼儿自主的提出其想法和选择所使用的素材,其方式具有灵活多样性,让幼儿具有更高的参与兴趣。
一、当下幼儿园自主游戏的问题
当下自主游戏中与其说是自主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属于伪自主游戏范畴。首先,自主游戏中教师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对幼儿进行指挥,对游戏开展有过多的要求,对于幼儿的操作过于急切,因此过多的进行干预,甚至中断幼儿的自主游戏开展,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幼儿的自主自愿特点。教师更多的通过成人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进行幼儿实际操作的干预,有时会手把手的进行替代性操作,有时会进行较为强势的命令方式让幼儿进行教师想法的操作。在具体的游戏环节中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自身的兴趣和意愿,游戏的素材、流程设计等都没有满足幼儿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和喜好进行规划,更多的是停留在自主游戏的表象,没有充分发挥自主游戏的实质。特别是中班幼儿自身经历了小班的幼儿教学,在基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上具备一定能力,有了自身自主性思维的形成,教师的强行干预会导致幼儿对教师产生较大的抵触情绪。
二、在游戏中运用适宜的介入指导方法,发挥中班幼儿的主体性
从中班幼儿游戏行为的生发;游戏内容的形成;到游戏材料的收集制作与投放,都是幼儿自主生成的。尤其是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与投放,完全掘弃了以往由教师引出并安排好的模式,让幼儿自主选择并收集制作游戏所需的材料。如:娃娃家游戏,孩子们根据生活经验,发现烧菜还可以用微波炉;天冷了娃娃洗澡要用暖气等,教师及时引导和支持孩子在成人的帮助下,按意愿去收集制作这些游戏玩具。并按自己的兴趣投放和互动。这一游戏过程,幼儿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其自主性意识得到了充分地张扬。
1.追随幼儿的关注热点,适时确立孩子自主游戏的主题
老师在整理玩具橱时,不小心掉出一个没有穿衣服的布娃娃,明明见状后,立即做了个打电话的姿势说:“请马上过来,这里有一个娃娃躺在地上生病了。”元元等几位幼儿听到后,嘴里边模仿着救护车的声音,边跑了过来。明明带头将布娃娃抱起后,放到了娃娃家的小床上。只见他将绳子的一头贴在耳朵边,另一头放在布娃娃的身上。给他看病。身边正在玩娃娃家的幼儿,也纷纷模仿起明明,给手中的娃娃看起病来。
2.细心观察幼儿游戏,及时介入引导
经一周的游戏观察记录发现,幼儿对娃娃家、小医院、餐厅、等游戏主题普遍感兴趣,可是对游戏洗衣房就显得无人问津。为什么同样是幼儿生成,但参与积极性却截然不同?经过分析与反思,觉得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有的对洗衣缺乏生活经验。因此老师以游戏的口吻和孩子商量,去参观洗衣店。让孩子亲自去店里看一看,学一学,体验一下为娃娃洗衣的乐趣,经过这样的参观活动,孩子们果然在游戏中积极争着要来试一试,学着为娃娃洗洗衣服。这个活动,使我们认识到,老师敏锐的捕捉孩子的游戏信息,给予及时而适当的引导,就会重新点燃孩子的兴趣,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并使之获得成功感。
三、自主游戏质量提升的对策
1.环境创造
充分利用教师环境和幼儿园公共环境空间资源,提供安全以及充分活动性的环境,同时为游戏的开展节约时间成本。但是要对环境进行有效的改造的,避免单一沉闷的氛围,从分将环境设计的更加的活跃性、生动性。在墙面、地面等平面设置上进行生动趣味的图画进行装饰表现,营造良好的游戏氛围,而不是沉闷的课堂氛围。让幼儿将幼儿园的空间视为一种游乐场,让其心理上具有愉悦感、轻松感。甚至可以建立特色的游戏空间,如相关情境的模拟空间等,如幼儿之家等游戏性的环境情境模拟,里面有儿童小家具,娱乐设施等,整个氛围温馨、趣味,有效的满足幼儿对娱乐环境的需求。或者借助一些道具对现有的空间环境进行改造,成为活动性的环境,便于幼儿园的资源管理,同时有效的变换不同的游戏环境情境模拟。
2.游戏角色
在游戏的角色选择中,要充分的征求幼儿自主选择。教师可以提供多种游戏角色,但是选择权要充分尊重幼儿自身喜好,不可强制性要求幼儿扮演自身不愿意的角色。如果幼儿在角色选择上没有明确性,可以通过教师的邀请来建议性的让幼儿进行参与。同时也要充分的对幼儿性格和喜好有了解,避免幼儿选择自身不能胜任或者无法有效完成的角色,减少因此而产生的挫败感。如果游戏反复性操作,也可以让幼儿进行不同游戏的轮流尝试,这样可以让幼儿有更多的体验感受。
3.游戏材料
自主游戏中可以选择的材料尽可能的多元化,最好能够有效地覆盖所有幼儿的喜好。材料尽可能的达到生动形象化,如果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也可以提供替代性材料。但是材料应该在性状、颜色上具有趣味性、鲜艳性,同时材料要具备安全性,不会对幼儿产生伤害。因此材料多采用海绵、泡沫等坚硬度较低的素材制作。材料如果不形象生动,可以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去模拟,同时也可以发挥幼儿自身的动手能力去对材料进行制作,即便制作的材料并不能满足成人对其效果的评判标准,但是也是幼儿自身对事物认识和体会的成长教育,不可以过多的去苛求,主要以鼓励与赞许为主,有效的提升幼儿的自信心。
4.主题选择
在游戏的主题上,要充分幼儿自身的选择,让幼儿自发的进行主题的设想与策划,做好幼儿的民意调查,充分满足幼儿的需求,减少教师个人成人判断的介入。除了游戏主题,具体的操作情境设计也可以充分满足与征求幼儿的意见,选择幼儿的兴趣点和实际情况特点开展。积极让幼儿进行主题游戏相关准备工作的参与,如材料的准备、制作、摆放,游戏规则与奖励的设置等。教师可以首先争取幼儿的想法,如果幼儿没有完整的思路,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式的引导,但不要强制性的干预。同时也充分的让幼儿体会如何策划有执行力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想象空间得到扩展的同时,也可以让幼儿将游戏更好的联系实际情况。所有环节的设计都要以幼儿启发式为主,不可以过多的去干预。当然如果在相关想象上有与道德规范想冲突的地方,也需要进行必要的引导纠正,不可以让幼儿有过多负面思维的出现。但是在纠正前要做好幼儿想法的全面了解,避免误会问题的产生。如果盲目的进行批评教育很可能导致幼儿在心理上受到压抑和创伤。
5.评判表达
在游戏的最终评判上,避免教师的垄断地位,让更多的评判话语权回归到幼儿中,让幼儿自主的对游戏情况的开展发表个人的想法和意见,充分的听取幼儿内心的感受,这样有利于对游戏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改善。同时,幼儿的表达也有效的训练了幼儿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甚至可以训练幼儿的胆量和自信,因此这种自主性的游戏作用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幼儿的讲评除了幼儿自身感受到表达,也可以由教师作为一定引导,让幼儿通过教师引导性的问题,对游戏参与情况进行有效的深入感受和提炼。但是教师不要过多的去干预和打断幼儿的表达,要多以鼓励为主。对于个别问题进行适当的纠正,但是也要采用先肯定鼓励,后纠正的方式展开。切忌在众人面前过于严厉的指责幼儿,这样会打击幼儿自信心,引发幼儿厌学等不良情绪。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中班游戏教育论文
通过阅读《如何有效实施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活动》一书,使我认识到主题性活动区空间是具有灵活性的,可以通过活动区空间灵活的转变,不断优化主题性区域活动区空间。教师空间观的转变,更有利于幼儿在游戏中的交往,因此,教师的空间观应转变:首先,是从室内走向室外。一般情况下,幼儿园活动区主要在活动室内,其实在幼儿园的过道、走廊或在室外空地开辟一个空间,都可以设置“邮局、银行、停车场、理发店、早点铺”等活动区,充分挖掘与利用幼儿园空间资源,使活动区空间实现拓展,从室内走向了室外。这种活动空间的拓展更加便于我们开展走班区域游戏活动,活动区活动可以挖掘和利用幼儿园过道、小厅、走廊、楼梯间、室外开辟的场地等幼儿园中所有的空间资源,整个幼儿园不同年龄段与班级的幼儿可以轮流到这些区域参加游戏活动,突破室内空间的局限。其次,是从封闭走向开放。是指打破不同活动区之间相互隔绝,主张与强调开放的空间观。这对我们开展走班互动区域游戏又是一个启发,我们在开展走班游戏中将各个游戏区域边界拆除,原来隔离、封闭的游戏空间对幼儿间的交流有一定的阻碍,拆除区域间的隔断物使区域相对开放,能够促进在各区域参加游戏的幼儿交流和交融,便于幼儿往来,容易产生新生事物,促进幼儿交往。再次,从独享走向共享。主张与强调活动区的空间不仅向本班幼儿开放,同时向其他班级甚至其他年龄段的幼儿开放,活动区空间的使用实现了被某班幼儿独享向被全园幼儿所共享的根本性转变。走班互动游戏正是与这一观点不谋而合,在幼儿开展走班互动区域游戏的实践过程中,有效促进了幼儿交往、合作等能力的发展。如同年龄段幼儿参加同一活动时会产生互相启发、互相竞争、学习与陌生幼儿结伴等;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参见同一活动,一部分幼儿的活动成果会成为其他幼儿活动的背景材料;同龄或混龄幼儿参加同一活动时会产生意料之外的互补、合作效果。游戏空间的共享,可以使每一位幼儿都能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也能邀请别人参加自己的活动。最后,是从静态走向动态。一般情况下,幼儿活动室中央被认为是集体活动的空间,活动室四周被认为是区域活动的空间,二者彼此互不影响。区域活动时四周的活动区空间紧张而活动室中央的集体活动空间闲置、浪费,或集体活动时活动室中央空间紧张而四周活动区空间又闲置、浪费,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空间的静态性。活动区域空间应根据需要灵活调整与动态变化,集体活动与区域活动时均可根据需要对不活动的空间进行压缩,活动区的空间也应根据幼儿参与人数的多少确定调整空间,甚至有些区域可以完全去掉。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活动的空间应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相应发生动态的变化。游戏活动区域空间的调整是有一定技巧的,教师要根据幼儿游戏实践不断调整游戏空间,为幼儿自主游戏、交流交往创设有利的游戏空间。
一、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有些幼儿从小班读到大班,游戏的水平还很低,游戏时间不足是其主要原因。有些孩子的性格比较孤僻,不愿参加游戏活动,许多幼儿在游戏快结束时才来参加,游戏时间导致低水平游戏的出现,限制了小组表演、角色游戏和积木游戏的正常进行。多年的实践观察表明:在短时间的游戏中,幼儿更多地表现为旁观行为、闲散行为、过渡性行为及一些实物游戏和模仿表演游戏,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很难发挥。因而影响了幼儿游戏的质量。因此,每天宜为幼儿提供60分钟以上的游戏时间。另外,室内游戏时间不能代替户外活动时间,这两种活动会促进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二、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自由游戏的机会游戏是孩子学习的好课堂,孩子可以玩很多东西,并通过游戏学习不少有关幼儿知识。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园内的户外场地为幼儿创设合理的游戏地,使幼儿的生活更加自然。如:户外大型积木是幼儿比较感兴趣的活动设施,利用率极高,因为这类游戏活动可使幼儿自由地操作,无拘无束地参与,更能启发他们的幻想力,搭建各种大型建筑,锻炼身体又有成就感。另外,还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攀爬架、平衡桥,使幼儿的游戏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的兴趣,又丰富了幼儿游戏的内容。三、要珍视、保护幼儿自主、自发的自由游戏活动幼儿园作为教育场所和集体活动场所,一日生活有着较为严格的秩序。各年龄段的幼儿都要按照一定的操作规范来进行活动。幼儿园应努力探索幼儿自主、自发性游戏的开展研究,教学计划及教育活动的安排应该增加弹性,为幼儿自发游戏开辟时间和空间。在游戏中,幼儿自主、自由,活动类型老师不做硬性安排,由幼儿自己选择,玩什么,怎样玩均由幼儿自己做主。幼儿在游戏中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尽情玩耍。老师只是作为游戏伙伴参加游戏,并以饱满情绪感染影响幼儿,对幼儿的活动表示支持、赞许。为幼儿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游戏氛围,让游戏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流露出幼儿的真实感受。当然在游戏中,教师并非完全放任,而应做到心中有数。并依平时对幼儿活动特点的观察和了解。进行相应的指导。
多长的篇幅,格式的要求方便了就告诉我
积极开展自主性游戏,发展幼儿自主性 幼儿园自主性游戏,是教育总目标下的重要组织形式,目前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游戏的开展不尽如人意,存在着导演与演员的问题或者是仅注重游戏的创设材料的提供,而忽视了孩子们游戏时的实际效果,还有一些甚至连游戏的材料都没有让孩子得到满足,何来游戏的效果,教师对游戏缺乏切实必要的指导。 那么我们有必要对游戏如何开展,如何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及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从而真正落实了从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的以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提高保教质量呢? 作为教师首先需要搞清什么是自主性。所谓自主性就是个体对自身行为的意识与调控的能力,个体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依据个人对事物的信心行事,主动去做该做的事情,通过自身活动获得发展,自主性涉及行为的目的意识,需掌握一定的知识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认识判断力,以及对行为的自我协调控制能力。 如何激发幼儿自主性?心理学和教育理论认为,活动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在活动中外界环境与教育要求才能成为幼儿心理反映的对象,而转化为主体发展的新需要,同时,幼儿在活动还能以自己的方式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因此,幼儿自主性的培养离不开游戏活动,而游戏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游戏因其适合幼儿年龄特点,能激发幼儿内在的活动时机,使幼儿积极参与活动过程,并与周围环境事物发生相互联系,所以能促使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区角活动的开展既让孩子游戏的领地,又给孩子创设自主性发展的舞台。 一、幼儿的自主发展 (一)有自主选择的机会和权利。 《规程》中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这就是要求我们应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对自主性游戏进行全面的设置,为幼儿进行自主选择的活动提供了保证。 首先,让幼儿有选择材料的自由。材料是开展游戏的前提,没有了材料的游戏正如“巧媳妇难煮无米之炊”一样是无论如何也开展不了的。在游戏前,老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和本班幼儿游戏的实际水平和特点,精心考虑供给幼儿什么样的材料,以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和促进幼儿游戏更好地开展。在游戏开始时,老师可千万不能实行一人一份的“配给制”,而应把材料展示在孩子面前,让他们看得到,拿得到,在老师的启发下,按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自由选择材料。 其次,让幼儿有确定主题的自由性。自主性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知识丰富,对周围事物接触面广,那么游戏的主题会层出不穷,内容则丰富充实。但如果老师要求幼儿按其意愿确立主题开展游戏,幼儿只能是进行机械的表演,如演木偶戏一样,变成是老师在游戏中的道具了。 (二)在相互交流中获得自主发展。 在同一区角活动的幼儿一般是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幼儿只有在与同伴自由交往中,学会共同生活,相互合作,学会生存。在交往中幼儿可以模仿同伴的优良行为从中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克制,每个孩子在为了能够被同伴接受,为了维持和同伴友好交往的关系,必须控制与调节自己而作出一定的努力,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个性、情感、行为习惯、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性都逐步的到发展。同时,在区角活动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面对全体幼儿进行说教的人,而应成为幼儿交流的伙伴。教师在和幼儿平等交流的基础上支持和引导幼儿的活动,对幼儿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进行指导。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这种相互交流,对提升区角活动的质量,促进幼儿独立、自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逐步学会自己制定游戏的规则 自主游戏中,游戏规则的建立不是外部强加的,也不能采取放任的方法。我们给幼儿提出两条总的原则:一、安全性;二、物归原处,要求幼儿在游戏中,针对出现的问题,自己制定、执行、调整游戏的规则,使他们既能玩地开心,又能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记得开展“水果店”游戏时,遇到这样一个难题:顾客买了一次又一次水果总是很快就卖完了,纷纷提出不满。这时服务生一个好主意:规定一段时间吃,敲响小铃后换另一批吃。就这样,新的规则从游戏的开展中产生了,由于这个规则是他们自己制定的,而且比较切合游戏的实际,所以他们都能认真地执行。游戏的评价,我们也把重点放在帮助幼儿形成、树立规则意识上,让幼儿交流各自的经验,分享自主性游戏所带来的喜悦。 二、教师的促进和培养 (一)丰富游戏材料促进自主性发展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教育目的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提供有新颖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材料,玩具物品等,以激发幼儿求知好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幼儿操作探索创造的心理需要。在游戏活动时提供幼儿半成品材料和废旧的材料,如:可乐罐、娃哈哈果奶瓶、纸盒子、火柴盒、木棒等等,让幼儿将这些材料结合游戏中所需的物品,制作成可爱的小动物和日常生活中的用具或玩具。如在小巧手活动区中,我们投入了大量的各种纸盒,有的孩子把纸盒做成了漂亮的纸盒娃娃,有的做成电视机、洗衣机什么的,还有的把几个盒子连起来装上轮子就成了一列火车。孩子们的探究、创造的欲望在运用开发性材料的过程中得到满足。 活动区材料要随着幼儿的兴趣变化而不断调整。幼儿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中发展的,那么在区角活动中,我们可以说幼儿是在与材料的“对话”中获得发展的。材料是幼儿进行活动的物质支持,是幼儿学习的工具。不同的材料会与幼儿进行不同的“对话”,体现其不同的教育价值。活动区材料的提供要满足幼儿当前的活动需要,适合幼儿活动的特点。如围绕“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这一主题,我们在区角中增添了一些能够发出声音的物品,如小铃、小鼓、玻璃瓶等,让幼儿通过操作实验来感受声音的来源。对“声音是物体振动引起的”这一原理形成初步的认识。也可让孩子亲自参与收集材料,有助于激发幼儿内在的操作欲望,在以往的教学就活动中,教师总是材料的提供者,而实践表明幼儿亲自收集材料能有效地激发其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更加喜欢操作材料,只要有机会,他们便将自己收集到收集到的材料投入区角,使区角的材料日趋丰富。 (二)积极鼓励自主探索和创新。 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最初的创造意识是幼儿进行自主探索和创新的重要途径,而要达到这一要求,提供给幼儿可持续探索的环境和材料以及进行个别辅导是十分重要的。幼儿初步的创造意识是在不断操作实物的活动中萌芽的,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是在不断操作实物的活动中发展的,持续不断的实践活动是幼儿初步创造活动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区角活动为促进幼儿惊醒持续不断的探索活动,促进幼儿创造意识的萌芽和初步创造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区角活动要求教师提供给幼儿的活动材料应不断引发幼儿思考“做什么”和“怎么做”,应不断促进幼儿从多个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也为幼儿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索活动,进而促进幼儿创造意识的萌芽和初步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总之,幼儿真正需要的是自己动手,自己操作,他们需要的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而是在活动过程中的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愉快的体验,对他来说才是最重要了的。而作为教师在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区域活动以后,就应该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和活动区相互作用,既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材料发现并解决活动中所产生的问题,让幼儿真正成为区域活动的主体。在幼儿与区域活动的相互作用中,他们不再满足于教师给予“是什么”,而更热衷于对“为什么”的探索,我们时常能看到幼儿变着花样地摆弄材料,所以教师不再是输出知识的教育者,而是提供舞台,指出方向,关键时刻给予指导的“导师”。只有教师成了幼儿活动的“导师”通过区域活动让幼儿自主发长的目标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浅谈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谈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指教师以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兴趣为依据,为幼儿开设活动区域,提供材料,幼儿可以自主地选择活动区域和内容,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教师之间的互动,来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种活动形式。通过区域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主动性、想象力,还可以使幼儿乐于与同伴交往。从开展形式上来看,区域活动的开展可以分为室内区域活动和户外区域活动两种。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幼儿园比较重视室内区域活动的创设与开展,而忽视了户外的区域活动。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提出幼儿园应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来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体质,提高环境适应力。国内外幼儿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也把幼儿园的户外区域活动作为评价幼儿园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人们对开展户外区域活动的意识相对薄弱,我国的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 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的活动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能够促进幼儿主动进行探究,也有利于幼儿间的交往。但是大多数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区域正是在这几个方面达不到要求,阻碍了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户外区域活动场地不足
随着建筑用地成本的增加,许多幼儿园通过缩小户外活动场地的面积来节约经费,所以大多数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地不能满足幼儿进行户外区域活动的需求。在这仅有的空间里,经常会造成人满为患的情况。有研究表明,在一定面积的游戏场地中,儿童数量的增加会导致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数量增加,所以狭小的活动场地对幼儿进行户外区域活动是非常不利的。
另一方面,因为场地有限,教师为了防止幼儿之间的攻击性行为,就会减少幼儿园内的集体活动,班级与班级之间的交流减少,幼儿之间的混龄交往会受到影响。而混龄交往对幼儿之间的交流合作非常重要,幼儿是通过同伴之间的信息交换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大年龄的幼儿会关心照顾小年龄的幼儿,有经验的会指导没经验的,这也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户外区域活动场地不足还会影响户外区域活动的开展,限制户外区域活动的类型,给户外区域活动造成阻碍。
户外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不合理
现在,大多数幼儿园都会引进组合滑梯等大型活动器械,颜色鲜艳,非常吸引家长和孩子的眼球。但是,大多数幼儿园的户外活动材料却仅限于这些大型活动器械,活动材料单一,孩子们没有其他的活动材料,便会聚集在一个地方,造成安全隐患。而且,大型活动器械固定难以移动和变化,更换频率较低,容易让幼儿失去新鲜感、失去兴趣,幼儿的参与度会降低,同时大型活动器械也难以满足幼儿的探索、建构的需要。
当然,也有些幼儿园除了这些大型设备,也会设置其他活动区域,但是情况却不容乐观。有的区域投放的材料过于简单,没有层次性,造成幼儿反复僵化的练习,不能引发幼儿的联想和探索。有的区域的活动材料形同虚设,不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如自然区的植物缺少变化,可供观察性较弱;而在养殖区中,并没有饲养任何动物。
户外区域活动时间不充分
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幼儿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不得少于两小时。但是有很多幼儿园户外活动时间受到了束缚。第一,户外活动空间较小,会导致班级之间难以协调时间,就会因此限制幼儿的户外活动;第二,教师对户外区域活动缺乏认同感,她们认为户外的区域活动只对锻炼幼儿的大肌肉运动有帮助,而室内的区域活动不仅能促进大肌肉的发展,还能培养幼儿的建构、探索等能力的发展,室内区域活动不仅能涵盖户外区域活动达到的效果,甚至有户外区域活动达不到的效果;第三,大多数教师认为户外区域活动中幼儿活动分散,难以管理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2 办好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的对策
幼儿园的户外区域活动要求我们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丰富、开放的环境,使幼儿得到充分的活动和良好的发展。针对以上这些问题,为了给幼儿提供一个高效的户外区域活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保证户外区域活动空间并有效利用
首先,有条件的幼儿园应该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空间并能使这些空间得到充分的运用。一个完善的户外活动区域,应该像一幅已经设计好的地图,每一个场地的设置都要经过精心规划。需要考虑动静、封闭开放、独立与组合的结合,使幼儿户外活动区域既可以是一个个独立的区域,又是一个相邻区域之间可以产生互动的整体。
而对于一些相对较小的幼儿园,没有充足的户外活动场地,这就更需要老师能够发挥才智,充分利用现有的空间资源。例如教师可以协调好各班进行户外活动的时间,还可以为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设置共同的教育目标,将室内区域活动和户外区域活动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扩大幼儿活动的空间,还可以给幼儿提供多样的`选择,以便进行高效率的活动。
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
为幼儿提供多样的活动材料,可以促使幼儿在操作活动材料时进行思考,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适当的活动材料可以避免幼儿产生争抢,还能促进幼儿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活动材料的趣味性,因为趣味性是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前提,否则就会大大降低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相对于成品玩具,教师自制的玩具更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操作也更加多样化,更换频率也较快,并且家长也可以模仿教师制作玩具,方便幼儿回到家里以后进行活动。
活动材料要有层次性。被称为“跳一跳,摘个桃”的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告诉我们要对幼儿的现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解,为幼儿提供符合其发展水平的活动材料,同时教师也应该选择一些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的活动材料,而且这个难度应该是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的,适当的挑战有利于幼儿经验的提升,培养幼儿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但是如果提供的活动材料太简单就会造成幼儿机械的重复,太难就会挫伤幼儿学习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给予充分的活动时间
要保证户外区域活动的质量,户外区域活动的时间就不能太少,活动时间过少会打断幼儿的活动,不能尽兴;但是时间也不能过长,户外活动时间过长,幼儿就会失去参与的兴趣,活动效率就会较低,因此充裕的活动时间是必不可少的。充足而连续的户外活动时间,不仅可以使幼儿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接受阳光的沐浴,还可以培养幼儿的专注性。时间上的充分保障,可以让幼儿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活动、使幼儿得到个性的发展,为幼儿提供更多自由探索、自由学习的机会。幼儿园不能因为害怕幼儿发生意外,因噎废食,刻意缩短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
3 户外区域活动对教师的要求
我们始终提倡教师不应过多地干涉幼儿的活动,同样,在户外区域活动中也不例外。陈鹤琴曾经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天马行空的想法,允许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犯错,不应该为了尽快达到自己的教育目标而过多地干涉幼儿的行为。在安吉的幼儿园中有这样一句话:闭上嘴巴,管住双手,睁开眼睛,打开耳朵。这就是说教师要少说话、少干涉、要用心地倾听幼儿的想法、用科学的方法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用专业的眼光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进行户外区域活动时,教师就是孩子的看护者,要求教师时刻保证孩子的安全。这就要求教师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经常检查和维护幼儿活动的场地和活动的材料,加强幼儿的安全教育,帮助幼儿树立安全意识,不要互相推拉,不要追逐打闹,教师要为各个区域设置规则并经常提醒幼儿遵守区域活动的游戏规则,将危险扼杀在萌芽状态。同时,教师应该通过设置区域活动、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知识经验,学会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强室内和室外区域活动的联系,为幼儿提供一个自主轻松的活动环境,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其中就有解放儿童的空间,提出不要把儿童禁锢在狭小的教室里面,变成笼中的小鸟,失去自由、失去快乐,因此我们要尽最大努力给幼儿提供一个宽敞、丰富、有趣的户外区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