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古茶树研究论文

古茶树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古茶树研究论文

中国的茶文化,我觉得应该是从唐朝就开始,唐朝的陆宇就有一个差生。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1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2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3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4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5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6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 唐代陆羽《茶经》称"茶之饮,发乎神农"。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中国是发现与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茶树原产于中国的西南部,云南等地至今仍生存着树龄达千年以上的野生大茶树。四川、湖北一带的古代巴蜀地区据历史的记载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从唐代、宋代至元、明、清时期,茶叶生产区域不断扩大,茶文化不断发展,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茶,这一古老的饮料,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茶的发现与利用 中国是茶的故乡。经过漫长的历史跋涉,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中扎下了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如以神农时代开始算起,在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原始母系代族社会,距今大约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 1、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与茶的发现 神农,也就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传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农时代。神农为了给人治病,经常到深山野岭去采集草药,他不仅要走很多路,而且还要对采集的草药亲口尝试,体会、鉴别草药的功能。 有一天,神农在采药中尝到了一种有毒的草,顿时感到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他赶紧找一棵大树背靠着坐下,闭目休息。这时,一阵风吹来,树上落下几片绿油油的带着清香的叶子,神农随后拣了两片放在嘴里咀嚼,没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顿时感觉舌底生津,精神振奋,刚才的不适一扫而空。他感到好奇怪,于是,再拾起几片叶子细细观察,他发现这种树叶的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的树木不同。神农便采集了一些带回去细细研究。后来,就把它命名为"茶"。 2、茶的文字及其演化传播 ⑴茶字的由来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 ⑵茶的各种称呼、字形及其传播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态纷呈,对同一物,有多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如:荈诧、瓜芦木、荈、皋芦、檟、荼、茗、茶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方言的原因,同样的茶字,在发音上也有差异。如: 福州发音为ta 厦门、汕头发音为:de 长江流域及华北各地发音为chai、zhou、cha等。 少数民族的发音差别较大,如:傣族发音为:a 贵州苗族发音为chu、a 世界各国对茶的称谓,大多是由中国茶叶输出地区人民的语音直译过去的。如日语的"チセ"和印度语对茶的读音都与"茶"的原音很接近。俄语的"чай"与我国北方茶叶的发音相近似。英文的"ea"、法文的"he"、德文的"thee"、拉丁文的"hea"都是照我国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的发音转译的。此外,如奥利亚语、印地语、乌尔都语等的茶字发音,也都是我国汉语茶字的音译。 从茶字的演变与确立,到世界各地的有关茶的读音,无不说明,茶出自中国,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原产地。 普洱茶是在云南大叶茶基础上培育出的一个新茶种。普洱茶亦称滇青茶,原运销集散地在普洱县,故此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用攸乐、萍登、倚帮等11个县的茶叶,在普洱县加工成而得名。 普洱茶的产区,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湿度较大,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茶树分为乔木或乔木形态的高大茶树,芽叶极其肥壮而茸毫茂密,具有良好的持嫩性,芽叶品质优异。采摘期从3月开始,可以连续采至11月。在生产习惯上,划分为春、夏、秋茶三期。采茶的标准为二三叶。其制作方法为亚发酵青茶制法,经杀青、初揉、初堆发酵、复揉、再堆发酵、初干、再揉、烘干8道工序。 普洱茶有散茶与型茶两种。在古代,普洱茶是作为药用的。其品质特点是:香气高锐持久,带有云南大叶茶种特性的独特香型,滋味浓强富于刺激性;耐泡,经五六次冲泡仍持有香味,汤橙黄浓厚,芽壮叶厚,叶色黄绿间有红斑红茎叶,条形粗壮结实,白毫密布. 茶叶产业是云南的重要传统优势产业。推进茶叶产业的发展,对提高云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发挥茶资源优势,加强茶文化研究,开展茶文化旅游,促进云南省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转变观念,发挥优势,把握旅游业发展新机遇 旅游是人类文明的一种现象,现代旅游既是经济消费,更是文化消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旅游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即由观光为主到集观光与休闲娱乐为—体文化的含量越来越高。这一深刻的变化,对旅游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旅游应运而生。人们开始重视文化旅游,研究文化旅游。 云南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有其显著的个性特征。多年来云南旅游业蓬勃发展,成为旅游人省,究其原因除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外,与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关系极大。当前,文化旅游的发展是云南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机遇。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令人回味无穷、悠长深厚的大众文化。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茶文化显现出灿烂夺目的光彩。以茶作诗、以茶作画,以茶歌舞,以茶会友,以茶健身、以茶休闲,已逐渐成为民众崇尚之风。茶中有道,道就是饮茶修身,品茶养性,达到人格上的完善,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和谐是茶文化的灵魂,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茶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以茶产地尤其是名茶产地的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茶文化的历史遗痕和艺文韵迹、以茶树和茶艺的地方特色、以茶制品的千姿百态为内容的旅游,构成了茶文化旅游。云南是茶树原产地,茶叶种植遍布全省15个州(市),ll0个县(市、区),面积300万亩,600万农业人口种茶,涉茶人数上千万,可谓“衣食百万户,惠及千万人”的产业。茶文化旅游的开展,作为茶文化的一种活动,将使茶文化逐渐成为一种新的产业,对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云南茶产业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形成茶文化旅游的新内容 云南是世界闻名的普洱茶产地,普洱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茶文化资源得天独厚、丰富多彩。根据云南茶文化资源的实际,发展茶文化旅游应该抓住重点,突出特色。 遗产文化。茶在云南分布极广,集中在滇西南,中心在澜沧江中下游。滇西南茶区以昆明为中心,怒山、无量山、哀牢山三大山脉和怒江、澜沧江、红河三大水系由北向南呈扇形展开,这里:土地肥沃、日照充足、山高雾大,适宜茶树生长。在这块沃土上,生长着几十万亩的千年野生古茶树、过渡型古茶树和栽培型古茶树、古茶园,还有几百万亩现代茶园,它们是大自然和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是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是茶树的基因库,是茶文化的“博物馆”。 中国茶文化的一个特点是名山名水多名茶,诸如庐山云雾茶、恒山石廪茶、武夷山大红袍、西湖龙井茶、黄山毛峰茶等。滇西南也不乏名山大川,也出好茶,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千家寨哀牢山上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凤庆县小湾香竹箐的千年古茶树,双江县勐库大雪山千年古茶树群落,澜沧拉枯族自治县邦崴、景迈山的千年古茶树、万亩古茶园,勐海南糯山的千年古茶树、古茶园,普洱茶圣地古六大茶山“山山有茶树,处处有茶农”的盛况。这些都是云南茶文化的物质形态,既是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也是天然的旅游景点。在这些地方开展茶文化旅游,游山玩水与晶茶休闲结合,既提升了云南山水的经济价值,又给人予独特的享受。 遗迹文化。云南茶文化底蕴深厚,茶文化遗迹异常丰富,保护和开发这些茶文化遗迹,可以让茶文化旅游充满历史文化的色彩。 一条从无量山脉的六大茶山起步,穿越滇、藏、川大三角地带的原野丛林,以传播普洱茶文化为特征的茶马大通道,古老而又神秘。这条上千年的古代茶马大通道,可作为人们探险求奇旅游的内容。 这条古代茶马大通道上分布着灿若繁星的古村镇,如易武,普洱、黑井、鲁史、巍山、腾冲、田江、丙中洛、香格里拉等上百个古村镇。这些古村镇,有的已列入世界遗产,有的已列为历史名城、名镇,而有的至今还原生态地躺在古道深山。遗留在古城中的大量石碑、牌匾、寺庙等艺文韵迹是茶文化研究的源泉,可成为开展茶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 饮茶文化。茶文化作为一种以物质为基础的社会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云南茶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加之纵横交错的江河,山脉的阻隔和分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原生态的茶文化。就茶饮文化来说,各民族异彩纷呈:布朗族饮用煮青竹茶,彝族、苗族喜欢饮用盐巴茶,哈尼族劳动、待客用火罐茶、土锅茶,拉祜族劳动时喜欢饮大锅茶、在家喜欢饮烤茶,佤族待客用铁板烧茶,傣族待客用竹简茶。即使是同一民族,不同的地域还有不同的饮茶习俗。开发各民族饮茶文化,观赏多姿多彩的民俗茶艺、民族服饰、茶歌茶舞,品尝各具特色的茶点、茶莱,会给游客无穷的乐趣,给旅游以强劲的生机。 工艺文化。云南茶山人民在千百年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普洱茶特有的传统生产工艺,至今仍有重要的技术和文化价值。 云南茶叶的生产加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1300多年。千百年来,尽管社会形态、经济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传统普洱茶的加工技术、生产工具,产品标准,甚至茶饮习俗,至今都还在延续。普洱茶这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制作工艺,千姿百态的产品,充满传奇色彩的茶饮,对游人充满诱惑力、吸引力。开发普洱茶的工艺文化旅游,让游客到古茶山采茶、用传统工艺制茶。在古茶序品茶、以各种民俗饮茶、会给予游客新鲜,休闲的愉悦。 信仰文化。根据有关专家考证,我国以茶祭祀始于两晋以后,这是一种信仰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相信人与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件有亲缘关系的信仰观和物崇拜,对茶信仰文化的出现产生过重要影响.人们对茶叶利益的追求导致对茶树的崇拜,又发展为对茶王树的崇拜,从而将崇拜推向新的高度和境界。茶崇拜、茶信仰文化是云南省茶文化的一大特色。 深化认识,统筹规划,积极发展茶文化旅游 茶文化旅游既是一种文化活动,又是一种经济现象。开展茶文化旅游,有利于弘扬中华文明,传播先进文化,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可使山区人民脱贫,使农村经济发展。茶文化旅游是建设民族文化、发展绿色经济的一个较好的结合点,是云南省茶产业和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全局性的工程。最近,省政府确定了加快茶叶发展的目标,提出把茶叶培育成继“云烟”、“云花”之后的又—个重要品牌,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晶牌。有关部门应当围绕这一目标,明确茶文化旅游发展思路,作出规划。 开展云南茶文化旅游,在内容上要突出特异性,做到“稀、奇、古、怪”。“稀”就是打好普洱茶这张稀有牌,把它作为云南茶文化旅游的大名片,围绕普洱茶、滇红茶和下关沱茶为主导的三大品牌来经营:“奇”就是宣传普洱茶奇特的口味、奇特的功效;“古”就是让游人观看古茶树、古茶镇、古茶道等古遗迹,体味古茶文化的无穷余韵:“怪”就是让游人参与到茶事中,做采茶人、当制茶工,享受云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乐趣。 茶文化旅游景观的建设可以按“点、线,面”的布局进行设计。“点”是以昆明为中心,沿昆曼和滇缅公路上的城市来布局茶馆文化景点。茶馆(茶楼、茶坊等)文化在我国已有上千年历史,茶馆既是茶文化的重要形式,又是经济、贸易洽谈的好去处,是具有特色的娱乐场所,也是茶文化旅游的重要景观。当前,昆明等城市茶馆很多,但内容单一,缺乏文化含量,缺乏有影响力的社团开展大型的茶事活动。为此,应在昆明建设一个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辐射广、带动力强,集文化、商贸、旅游为一体的“云南茶文化大观园”,其他城市也应布局茶馆文化景点,使我省的城市旅游与茶文化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旅游价值,使城市的形象增添文化色彩。“线”是以滇藏茶马古道和澜沧江为主线,开辟茶文化走廊,开展茶文化旅游。“面”是设4个旅游景区:即以古茶山、古茶镇、传统七子饼茶加工为内容的古六大茶山旅游景区:以古茶山、茶科所、勐海茶厂为内容的旅游景区;以滇红茶、古茶树、风庆茶厂为内容的旅游景区:以古茶树、现代万亩茶园、普洱茶厂为内容的旅游景区,在这些景区建设一批茶文化生态休闲景点。在茶文化旅游景点的建设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的统一,文化旅游和观光旅游的统一,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国茶文化历史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茶叶自古以来就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即现在的池上茶园),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到过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赠他“千光法师”称号。荣西掸师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南宋开庆年问,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带去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井将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和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 我国宋代时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兰商船首先从澳门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两方的大门。 我国关于茶馆的最早记载,要算唐代开元年间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了,其中有“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唐宋以后,不少地方都开设了以卖茶水为业的茶馆。到了清朝,民间曲艺进入茶馆,使茶馆成为文化娱乐和休息的场所。 相传我国最大的茶馆是四川当年的“华华茶厅”,内有三厅四院。成都茶馆设有大靠背椅,饮茶聊天或打盹都极为舒适。 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日本茶道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 饮茶 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浅析日本茶道 文化 论文,一起来看看。 浅析日本茶道文化论文1 浅谈日本茶道文化 摘要:中国茶道是日本茶道的祖先,但是日本茶道却拥有自己的特色。它拥有自己的的发展过程及独特内涵。日本茶道必须按照一整套规定程序来进行,它不只是一般的是社交手法,更是通过品茶和茶道来达到陶冶情操,抒发情感的目的。 本文从日本茶道的创立及形成入手,通过对日本茶道中茶具及茶室布置等方面的分析,来简单探讨日本茶道中所体现的日本人传统审美意识以及其蕴含的禅宗精神。 关键词:日本茶道、审美意识、茶具、茶室、和敬清寂 一、日本茶道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中国茶道是日本茶道的源头,茶道由中国传入日本后,经过发展、变化、融合形成了具备大和民族韵味的日本茶道。 唐代中期,派遣来中国的日本僧人最澄将中国的茶叶盒种子带回日本,并 种植 在大阪一带。茶叶刚刚出现在日本的时候属于贵族用品,只有权贵、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用茶叶。茶道被当作一种特殊的有品位的文化活动仅局限在权贵的身边。 但到了镰仓时代,受《吃茶养生记》的影响,茶道有权贵和僧侣发展到了平民中间。等到了室町时代,以种茶为生的茶农开始对茶叶进行品评和开办品茶会,逐渐的这样的集会变成了平民的娱乐活动,并由此发展成为了日本最早的茶道。 对于“茶道”这个名词,最早则是由和尚村田提出来的。他把对佛法中的领悟融汇到了茶道之中,它起源于“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并借由此发展成为了最具自然气息和朴素的茶风。 日本战国时代的千利休则把日本茶道进行改进并提高到了艺术层次。千利休把室内富丽堂皇的的装饰简化到了非常朴素的程度,让日本茶道脱离了物质因素的纠缠,让日本茶道更易于被大众所接受。与此同时千利休还特别要求“本心”的重要,并提出简化茶道的特殊动作,要随意的品茶并放弃外界的形式操纵,来达到用心体会茶道的高深意境。 二、传统日本茶道中的审美观念 在伊藤古鉴所著的《茶与禅》中,把日本的传统茶道分为了三个层次:品茶技巧、品茶礼仪、茶“道”。 日本人的审美观和品茶观完美的体现在其中。品茶技巧就是茶人怎么挑选合适的茶具、怎么放置屋内的盆景和装饰品、怎么点茶、怎么调配茶后甜点;品茶礼仪就是主人和宾客间的礼貌问题。主要方面就是主人对房屋的打扫和茶会上的表演节目;第三点茶道,就是品茶人在喝茶的过程中对人生的领悟、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下面我们就分别从这几个方面来深入的走进日本茶道文化,领悟其精髓,感受其文化。 (一) 茶具和装饰品 在日本的茶道文化当中,我们要深入的了解下其茶道文化的精髓,就要首先了解下其茶道文化中的重要的一个方面,即:茶具和装饰品。 日本茶道中的品茶工具、书画文字、盆景等饰物,体现了日本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从日本传统茶道的祖先村田珠光开始,日本人在查到中找到了寂静和质朴,来探索平淡生活中的点滴趣味。 在日本的名流中,也不乏在茶具和装饰品中有自己特有要求的,他们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是:茶道鼻祖村田珠光。村田珠光追求的是质朴,村田珠光自己就经常选择质朴的茶具,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节约简朴。他认为大和民族的黑色陶器颜色暗淡,但却拥有有 简谱 、寂静的美丽。使用这样的简约茶具,情真意切地待客,既有品茶的乐趣,对道德情操养成和锻炼也大有用处。 再挑选和物的基础上,应当多多选择用淡色系的朽叶色、淡青色茶具和适应寂静分为的茶具。茶道鼻祖村田珠光说‘正是这种以严峻、淡然、悠闲寂静为美的审美观点,才能让人把握到生活的乐趣,来达到灵魂上的追求。 自主独立的品茶地点、露天场所、石头灯笼等的设立都是千立休提出来的。品茶地点虽然简约淡然,喝茶的人却让茶具茶室干净整洁。只有喝茶周围的环境干净整洁才能“进入自悟之道的境界,和美、寂静有佛家的气氛才是最正宗的茶道。对于茶道的鉴赏千利休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也正好是日本人对传统审美观的具体表现。 (二) 茶室周围的布置 在布置品茶地点周围的环境方面,品茶的人所看重的就是喝茶时的虔诚心情,对周围大自然的美特殊的重视。插花对于日本茶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必须选用应季的花草树木,必须看重大自然之美,顺应花朵枝干的自然之势,不要求奢华,只需要简约自然,让人怦然心动,让他们所呈现的大自然的魅力,要和茶室中与季节、书画遥遥响应,真正意义上的靠近生命的本质。 从这里看出,这就是日本人传统的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理念。《茶之书》中也提到“花瓶滴落的清水其实并不需要加以抹去,因为它暗示着露水一般的纯净与清爽”。同样体现了日本茶道中的人当与自然相融合,在茶道环境的布置与高深技术中,重视大自然,轻慢人人之间的锁事,注重生命最本真的和谐。 (三)和敬清寂 17世纪前期,16世纪末期,千利休用“和敬清寂”四字囊括了日本传统茶道的精神理念,建立了日本最正统的茶道。“和敬”主要代表的是人人之间的和睦相处用心交流,万万不能妄自尊大;“清寂”指的是冷静严肃、淡然、悠闲的审美观点。 在举办品茶聚会之前,品茶人必须先打扫周围的环境,保持室内整洁,茶具的干净,茶叶必须经过精心的加工碾碎,茶具要反复清洗干净一尘不染,插花也要根据宾客的不同和季节的变换来选择。 茶人品茶时的动作符合规范迅速敏捷,“既要让人产生舞蹈时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精确规范”。因为这样宾客才能感觉到主人的重视和尊重,展现了主人待客的真诚。在茶会上,宾客们的穿着也非常重要,因为要与茶会的背景相互协调,身份再崇高的贵族都必须爬跪进入。入座之后也不能喧哗保持安静,并需要向着主人放置在王床间的画行礼致敬。这样才能体现出人与人交流的“和敬”气氛。 到了室町时代中期,伴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城市慢慢变的奢华和喧闹。很多人开始厌倦了这种喧闹的生活,把寂静、淡然、悠闲为美,他们期待着过上隐居的生活,来达到心灵上的安慰。茶道之茶称为“佗茶”,“佗”有是幽远寂静”、“闲适”的含义。一边喝茶一边和朋友谈天说地,不问世事,修养身心。“清寂”之美从这个时期得到广泛的流传。 (四)禅茶之缘 日本的传统茶道是必须按照一定的流程规范来完成的一种艺术。并且日本茶道的根本精神,正是包含在这些看似复杂繁多的程序中。而这些繁杂的工序 并不是要让品茶人的注意力从茶本身上移走,而是要茶客细心体会整个品茶的过程,从而把品茶人从世俗的喧嚣、和生活的琐碎中解脱出来。 茶道中禅的意义,就是通过繁琐的品茶程序和规则来锻炼人们的本心,当这些繁文缛节不再使品茶者苦恼,当饮茶人随意之间就能表现出茶道的礼仪规范,才算领悟了茶道本身的真谛。 茶道的最高境界就是把精神修养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茶会本身的形式,宾客和主人之间的相互配合,在寂静淡然的品茶环境中,以喝茶、欣赏茶具、宾主间天天说地的形式,以此来达到修身养心的目的、还能让我们洁身自好,拥有更加的完美意识和品质。这也就是禅宗里的“勿使染尘埃”和“本来无一物”的两个境界。 在整理中,我们发现:人们只有通过不停的反问自己的内心,才能最终令尘埃无可染之处。日本茶道,是用一种仪式来向人讲述禅的思想,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融佛教、道教、儒家学说为一体的一种精神文化。领悟了这些方面才能更好的领悟日本茶道文化的内涵。 三、结语 日本茶道其基本精神被日本学者概括为“和、敬、清、寂”四个字,主张通过在茶室中举行茶会的方式来了悟禅法,参透本心。日本茶道推崇朴素的“闲寂”茶风,“在不引人注目的外表之下暗含着无价的宝物,在贫困之中深藏着难以言尽的恬静的喜悦”,这种意境被日本茶人奉为美的极致。“闲寂”的美学理念不仅显现于茶具、茶室、茶仪等诸多外在形式之中,更深深渗入了茶人的内心世界,成为日本茶道艺术最为鲜明的个性特征之一,对整个日本民族的审美情趣构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以上所说的,日本茶道不仅仅是单纯的娱乐、和业余活动,它让人们在谨慎的品茶过程中养成认真、并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同时,其实茶道本身已经成为了大和民族对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并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参考文献 [1]村井康彦.茶道思想[J].日本研究,1990(1):79. [2]千宗室.茶道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日本的发展[J].日本学,1995(5):273. [3]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25-26. [4]钱朴.茶道渊源初探[J].农业考古,1995(38):51. [5]铃木大掘.禅与日本文化[M].北京:三联出版,1989. [6]铃木大拙.禅与艺术[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 [7]吴平.禅趣人生[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赵天相.〈茶禅一味〉寻踪有感[J].农业考古,2000(58):126. 浅析日本茶道文化论文2 浅谈日本茶道文化 摘要:日本茶道把日常生活和宗教、哲学以及伦理结合到一起,从而成为了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文化活动。它在乎的不但是物质上的享受,而且还可运用茶会来学习茶道礼仪,培养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道德观。日本茶礼是一套能够表现出佛教禅宗思想的重要程序,立足于欣赏茶道表演,可以从中找到日本茶道所具有的含义。本文论述了日本茶道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日本茶道知识,并阐述了日本茶道的文化含义。 关键词:日本;茶道;文化 中国茶文化为日本茶道之源头,被后世尊称为茶圣的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中日两国人民共同认可的经典性著作。我国古代的佛、道以及儒等思想都会对日本茶道观念以及世界观具有极为深刻之影响。所以说,日本茶道是在我国茶文化为基础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结合了哲学、宗教、文学、伦理、道德以及建筑等的一门综合性艺术形式。日本茶道并不注重于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是要运用茶会等方式,让大家学茶道增长见识,离开浮躁,提升审美能力与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当前,日本茶道已经走向全世界,为多个国家所认可与赞赏。通过研究日本茶道文化,能够让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日本茶道文化之精髓,推动中日茶道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一、日本茶道的发展历程 日本茶道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八百余年的历史,这是日本的一种 传统文化 。茶道也就是品茶之道,这就代表了茶艺操作当中追求与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风貌。日本和中国自古以来就一衣带水,两国一直具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长期联系,而茶文化则是两国文化交流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源自于我国的茶文化在往世界各地进行传播时,比较早地进入到了日本列岛。中日两国的茶文化交流可谓是源远流长,一千多年以来始终绵延不断。茶叶的故乡就在我国云南省和越、泰、缅等国的接壤处,那儿如今依然种有数棵千年古茶树,其中树龄最长的达到一千七百多年,可以称之为茶树之王。最开始人们所喝的是绿茶,后来中国发明了蒸制茶叶的手法,并在8世纪传到日本。当时日本的茶都是通过遣隋使或者遣唐使带回的,因而异常珍贵,主要是作为药用。到了平安时期,日本的永忠、空海等高僧把中国的茶种带回到日本进行播种,促进了日本茶文化的大发展。镰仓时期的日本大兴品茶之风。1191年,荣西禅师不仅自己种茶,而且还将茶种送于京都高僧明惠,明惠将茶种种于?衔采剑?日本著名的?衔膊栊?告诞生。此后,日本举国盛起了饮茶的新风尚。如今在日本大行其道的茶道是在十六世纪由千利休大师所创的。他主张在环境幽雅之处筑茶室,讲求茶具之美,推进品茶庭园创意化,产生了影响至今的日本千家流品茶法。 二、日本茶道知识介绍 日本茶道可以说是一种室内传统艺术,是在与人们日常生活全面隔绝的一种特殊场所之中和特定时间之中所开展的一种艺术性仪式,一定要通过十分复杂而且繁琐的手段,运用特定 方法 才能完成。除应用特殊方法之外,日本茶道还十分注重于人和人相互间的联系。比如,日本茶道中所之茶并非个人之茶,而是为集体所共有之茶。茶道的中心为茶的聚会。全部参加茶会的人士均可通过茶会来脱离现实社会之中的各类制约,让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心深处更加和谐。日本茶道涵盖了精神主义,也就是注重清、静、和、寂。在茶道历史之中,有大量重名的人为了求心之道而耗费了大量时间。茶道就是建立于与世隔绝前提之下的,因此其十分自然地追求精神境界视为自身的奋斗目标,也就是求道性。当然,茶道也有一定的趣味性,具备了游乐方面的性质,自然也不排除部分人士是因为娱乐目的而加入到茶道仪式之中的。事实上,茶道所具有的求道性和趣味性之间不是彼此矛盾的,其同时并存在茶道当中。茶会可以说是茶道之中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通常说来,一定要具有三个条件,茶会才能够举行。茶会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聚会,通过茶会来获得心境上的沟通。其次,茶会注重于搭配,主人和客人之间使用茶道用具的科学搭配,让自身处于轻松和谐的茶室空间当中。最后,茶道的礼法包括主人接客过程中娴熟的动作等,都会让茶会的兴趣能够达到新的高潮。依据茶道之规矩,一定要在吃过饭之后才能够喝浓茶,如此一来茶会变得更为美味。在正式茶会喝浓茶以前,一定要吃一顿被称为怀石餐的简单饭菜。 三、日本茶道的文化含义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特殊表现方式之一,一直为全球各国所称道。当前,日本茶道中的著名宗派之一里千家已经在各个国家设置了茶室并且传播与研究茶道。品茶这一艺术形式来源于我国,并从唐代起传入到日本。日本对此加以吸收与发展,而且在十六世纪时由千利休创立了具备日本民族特色的茶道。茶道集中了哲学、文化以及宗教等内容,牵涉到了陶瓷、 雕刻 、书画以及建筑等各个领域,可以说是日本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日本茶道具备了十分重要的文化含义。一是茶的品位。茶是草木当中有一人,也就是说在大自然当中的人,其心灵最为平和、自然。当人们放下闲事、杂念与贪欲,即可欣赏到大自然之中的柳绿花红,欣赏到无尽的珍贵宝藏。在中国文化之中,将饮酒视为醉乡,这就是一个令人沉醉的世界。将饮茶称为醒乡,也就是让人保持清醒的世界。从醉乡进入到醒乡之中,也就是从烦恼世界进入觉悟世界之中。二是茶的寿命。在日本茶道文化之中素来有喜寿、米寿以及茶寿之说。喜寿为77岁、米寿为80多岁、茶寿则是108岁。正所谓"茶人得茶寿。"爱饮茶之人即可得到茶寿。茶人能得茶寿和茶所具有的养生功能息息相关。茶具有三德,既可驱除瞌睡,让人保持清醒,也可帮助消化,还能不让欲望对外爆发。因为有以上三大功能,饮茶能够养生延年。三是茶的精神。我国唐代茶圣陆羽提出精、行、俭、德四字,日本千利休大师提出的是和、敬、清、寂四字。和为茶道思想之中心。就精神层面而言,就是让内心相互对立的观念实现调和与化解。僧团被称之为和合众,因而一直以有六和敬之准则。敬是指在茶道中对所有事物均保持恭敬之态度,以恭敬之心来做好工作。清在茶道当中主要是指外物与内心之清净与洁白的状态。六根清净既是禅道也属茶道。寂主要是指心中各种欲火被浇灭以后的宁静安祥之状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茶道在日本文化当中具有主导性的地位,从而成为了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日本文化之精华。茶道被称为日本民族文化之象征,在全球传统文化之中具有很大的影响。通过观察日本茶道之发展,自始至终对于促进日本传统文化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并且为日本的人文、礼仪以及饮食文化之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发挥出非常大的作用。日本茶道的发展已经从一种娱乐方式升华为艺术、哲学甚至是伦理道德。日本茶道倡导的朴素与纯净精神成为了日本传统文化之中的重要代表以及日本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鸿 宇. 说茶之日本茶道[M].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2]陈姗姗,卢永松. 日本茶道的文化内涵[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2). [3]李 薇. 日本茶道文化的渊源与流变[J]. 科技视界,2014(26). [4]杨月琴,王荣华. 从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看日本茶道文化特征研究[J]. 才智,2015(25). [5]黄 丹. 从日本茶道文化看日本民族精神[J]. 福建茶叶,2016(9).浅析日本茶道文化论文相关 文章 : 1. 浅谈日本茶道文化的历史 2. 关于日本茶道的论文2篇 3. 论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 4. 论中日茶文化的相关论文 5. 日本茶道精神文化

古树论文答辩

冬天的广州,细雨霏霏,寒意微微。12月12日,飞往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的国际航班飞机准时21时10分起飞。我坐在暖意融融的飞机上,心情分外舒畅。随着飞机升空,我感觉窗外的广州城霓虹妖娆、璀璨夺目的光亮一点一点缩少,飞机迅速飞上漆黑的夜空,飞向7300多公里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此时,我盼望参加女儿毕业典礼的热情随着飞机拉升而分外高涨,思潮起伏,浮想联翩。 这次到昆士兰大学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是为女儿毕业庆贺,为女儿即将踏上人生新征途祝福,我作为父亲感到无比幸福和高兴。 飞机平稳地航行,我的记忆闸门渐渐打开。6年前,女儿顺利地从江门市景贤中学考上江门市第一中学读高一时,我就萌生送她到澳大利亚留学念头。也许我爷爷、父亲都有在外国生活的经历,我姐姐、哥哥也曾在外国留学,并且我完全没有封建社会道德规范“父母在,不远游”的束缚,因此也想女儿有一段难忘的外国留学经历,等她老了那天能够回忆年轻时留学尝到的甜酸苦辣,回忆起她去过的那些国家,见到一些别人没有见过的新鲜事物,心底泛起丝丝的甜意,那是多么美妙、有趣的事情啊!当然,让她接受优良文化教育、开宽视野和增广见识,为她今后工作、生活提供方便是我的.主要心愿。 我想,我高中毕业那年还未满16岁就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满怀革命豪怀,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插队落户务农5年多,“晒黑皮肤,炼红心”,在广阔天地锻炼成长。现在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青年人求学途径多样化,我这工薪阶层的打工仔有经济能力送16岁女儿“洋插队”,为她创造接受优良文化教育环境,反映社会进步和平民百姓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反映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联、息息相关。 6年前的8月13号,我在江门逸豪酒店送女儿上车到香港,由她独自乘坐飞机到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留学。我们全家在逸豪酒店大堂内拍照留念,留住这一珍贵的时刻,再次嘱咐她注意安全、勤奋学习,不要辜负大家的期望;其它亲朋好友热情送行、话别。望着女儿已经长高到米,一下子变成了大姑娘,将要远离父母到异国他乡学习、生活,我心情十分复杂,难以言表,眼泪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女儿上车在窗口向大家挥手致意时,眼睛里流露出难以掩饰的不安神情。这一霎间,触动了我埋藏于内心已久的寄望和担忧。其实,我既寄望女儿学有所成、生活平安,又担忧女儿难以适应异国他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女儿毕竟还是一个孩子,很多事情要她自己去经历、去处理,比之我下乡当农民时有困难可找父母协助解决要艰难。 记得女儿只身一人首次抵达香港国际机场时,肩背沉甸甸的挎包,柔弱的手臂拖着装满80斤行李的大箱,面对较国内机场登机复杂的情况,一时找不到登机口,十分茫然,所幸有热心人士帮助,顺利登机。 女儿刚到布里斯班,寄居于一个由新西兰人和印尼人组成的5口之家。她首先要学会与外国人和谐相处生活,适应外国人的饮食习惯,从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转变为生活可以自理,且适当做一些家务的留学生。这些都涉及到她需要改变原有生活习惯和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是她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会融入社会和学会生存的必修课。在留学之前,女儿在家从没有自己做饭,更不要说为我们做饭了。寄居期间,女儿在屋女主人的指导下,学做芝士蛋牛角包、抹茶蛋糕、美味袋鼠肉、美极黑虎虾、披萨、烤羊腿和煎牛扒、羊扒等。在休假日子,屋主人一家驾车带女儿到黄金海岸游泳,在沙滩上晒阳光浴。他们之间逐步建立信任、和谐关系,最后融洽相处,显得其乐融融。 女儿在语言学校学习,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达到大部分留学生需要半年或一年时间学习才能达到的英语水平,然后接受布里斯班市教育部官员和重点高级中学老师的面试。面对众多考官,女儿用一口流利的英语讲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开平雕楼古村落的村民如何团结抵御强盗小故事,听得考官们津津有味、如痴如醉,完全忘记了面试限制的时间,让她继续讲下去。女儿优秀学习成绩及出色的面试表现,当场被布里斯班排名第一的公立中学(Brisbane State High School)录取,顺利衔接上该校8年级学习(即国内高二)。 读高中的学习之余,女儿到酒楼餐厅勤工俭学,学会做端盘送菜接待客人的服务生,学会与不同的食客打交道;在电脑公司卖电脑及配件,女儿学会与客人商谈业务,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在节假日,女儿接受屋主人的盛情邀请,参加其女儿就读学校举办的“亲子活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来历和习俗,传播中国悠久历史文化,获得学校师生的赞赏。 通过两年勤奋学习,女儿顺利高中毕业,并参加澳大利亚高考。2011年11月下旬,女儿陆续收到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和昆士兰大学入学录取信息。此刻,我为有一个懂事、聪明的女儿而骄傲,为她能进入综合排名世界前50强的大学学习而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昆士兰大学教学和作业注重与实际结合和团队合作精神。团队合作小组铺设小铁路,女儿与同学身穿工人统一服装,在郊外身临现场设计铁路路线和铺设道轨,同心协力完成团队协作拓展“工程”,强化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团队合作小组设计环保收集船模,女儿分工设计动力机件安装位置,学会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学会互帮互助,上图书馆、互联网查阅资料,成功完成团队合作任务。合作小组在船模团队比赛中获得较好名次,获得赞助商的奖励。女儿获得个人的“最佳创意奖”。 2015年9月23日,是女儿大学毕业论文答辩的重要日子。我通过微信视频,看到她站在演讲大厅上,在不断变换的投影图案、数据支持下,用一口流利英语论述观点,从容不迫作答,以高分通过论文答辩。此时,我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相信今夜无眠┄┄ 飞机经过8小时30分的飞行,安全降落在澳大利亚第三大城市布里斯班国际机场。布里斯班全年气候温暖,景色如春,没有冬天。女儿留学6年以来,我是第一次到布里斯班,感觉一切十分新奇,迫切地想参观女儿就读的昆士兰大学和参加女儿毕业典礼。 昆士兰大学建于1910年,坐落在布里斯班市中心的不远处,目前综合排名居世界前50位,是澳大利亚最大最有声望的大学之一。该校区占地面积1464公顷,校园建筑物棕黄色色调,主教学楼、图书馆古典高雅,各学院围绕在河边湖边建设,都处见到绿茵茵草坪上有和平鸽觅食,上百年苍翠的参天古树和开满姹紫嫣红的鲜花将校园装点得十分美丽。 昆士兰大学的晨曦格外绚烂,清新空气中传来一股花草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12月16日上午11时,参加昆士兰大学毕业典礼的有来自英国、美国、中东等世界各国的学生和家长,毕业典礼在学校大礼堂举行,会场内坐着不少学子亲友们,但寂静无声。毕业生们在愉快的音乐伴奏下,列队以获得博士、硕士、学士学位的顺序依次进入会场,毕业典礼由教务长主持,副校长致辞,然后是女博士毕业生代表讲话和已毕业多年有成就的学生讲话,最后主持人逐一念着毕业生的名字,毕业生们依次排队走上主席台接受校长的庆贺。当主持人宣读女儿的名字,女儿高兴地走上主席台接受校长亲切握手、祝贺,并接过紫罗兰色“纸筒”———象征毕业证书,拍摄合照留念。看到这一刻情景,我太激动了!那种激动的喜悦难于言表。是啊!在这6年漫长求学路途中,尽管遭遇各种各样的艰难,但女儿牢记父母叮嘱,明白“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盆难养万年松”“天道酬勤”和“不经过风雨,怎么能够见彩虹”的道理,用她青春年华去感知域外求学的艰辛,承受身边没有亲人的关怀、帮助,忍受着孤独和寂寞的生活,终于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自己的美好未来。每每想起这些,我心里不禁涌出几许酸楚,也感觉她学会了自强不息,看到了她成长的惊喜。现在她经过6年漫漫求学路顺利完成学业,取得两个工程专业本科文凭(荣誉学士学位),这是她成长过程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也是她人生的大事、喜事,我怎么不高兴、不激动呢? 如今女儿大学毕业了,即将踏上人生路上的新征程,载着金色的希望,开启新的梦想,追求下一个人生目标。未来人生道路也许不一定平坦,也许有曲折,也许梦想不容易实现,但我坚信她一定会继续努力向前、向前!作为父亲,我会在心里永远默默地为她成长鼓劲、祝福! 此时,我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里面的“杨家有女初长成”诗句,并将它衍化为:吾家有女初长成,来诠释心中的感慨,真是合适不过啊!

如何对论文进行答辩如下:

1、对自己所写论文要十分熟悉。

2、针对答辩提出问题的方向,在答辩前做些准备。

论文答辩的流程如下:

1、在毕业论文答辩时,答辩老师首先要求你简要叙述你的毕业论文的内容。叙述中要表述清楚你写这篇论文的构思(提纲),论点、论据,论述方式(方法)。一般约5分钟左右。答辩老师通过你的叙述,了解你对所写论文的思考过程,考察你的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2、第二步,进行现场答辩。答辩老师向你提出2-3个问题后,做即兴答辩。其中一个问题一般针对你的论文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提出问题,考察学生对引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否准确。

第二个问题,一般针对你的论文中所涉及的某一方面的论点,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或专业实务进行讲(论)述。考察你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你实务(实际)工作的联系及帮助,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就是检查毕业生是否是认真独立完成的毕业论文,考察毕业生综合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专业方面的潜在能力。答辩老师结合毕业生现场答辩情况评定答辩成绩。重点在是提前做好准备。

毕业论文答辩是广大高校毕业生临近毕业前的最后一道难关,只有通过答辩才会顺利毕业。我相信大家在面对答辩委员会的专家时心里肯定会有些心虚和害怕的,其实这不仅是对自己大学学习成果的一种展示和考验,更是对答辩者心理承受能力的一种锻炼。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有效应对毕业论文答辩呢?我相信下面这几招一定对你有用。

一、首先,要懂得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答辩前的准备最重要的是懂得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毕竟各位评委老师们都是有着丰富阅历的人,所以能一眼看出前来答辩的同学的水平以及是否有认真准备过。不过他们都会保守自己的学术底线,看破不说破。再者作为一个四年本、三年硕、五年博都能熬过的学生们,如果卡在了最后关头,最痛苦的其实是他们自己。所以老师们都是理解的,是抱着放生的心态来听答辩的,不用过于紧张。

二、明确答辩的顺序

老师每天要听几个小时的辩护,难免会有摸鱼的时候,能不能记住你,能记住多少,都是有规律可循的。答辩的首尾一般听得不仔细,只要给老师留下比较好的印象,最后成绩都不会太差的。

三、注重个人形象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当你站在讲台上,老师首先看到的不是你的演讲,而是你的颜值和打扮。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评委老师,如果你遇到一个阳光的男生或者一个很文静又不失大气的女生,哪怕你讲的差点也不会有什么,但是如果你上台之后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不太好,成绩怎么可能好?所以穿得大方得体,这样才能有好的第一印象,给人第一眼就觉得我们是国家栋梁。

四、做好知识储备

1、在答辩之前我们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才能得到保证自己可以尽量不被老师问倒。

2. 做好你的PPT,但不要使用太多的文字。

3.一定要记得介绍自己和导师,说明自己师从何处总是比较好的。

论文答辩过程中还应注意随机应变,灵活一点,但是在此之前一定要记得论文查重,保证自己论文的原创性。

以上就是关于“论文查重--毕业答辩太难怎么办?”的全部内容,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论文查重知识,请继续关注PaperTime论文知识频道,小编将为您收集更多的论文知识。

1、要熟悉自己的论文,熟练掌握自己的观点思路,在答辩时能够胸有成竹

2、要保持礼貌,在进行答辩时要将正视委员会和会场上的同学,不要低头或者抬头,要和他们有目光交流

3、要讲答辩老师的问题听清楚,思考后再进行回答

4、与答辩老师意见观点相左时,表述自己观点要有理有据,注意言辞,反驳的时候要注意分寸,注意礼貌,对老师的说教要用求教的态度。

5、不要强答狡辩,对于老师提出来的问题,自己知道就要把知道的说出来;对于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要敢于承认

茶马古道及其旅游价值研究论文

摘 要:品牌标识是旅游目的地的品牌资产和核心要素,是旅游目的地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品牌标识能有效传播旅游目的地的有效信息,为旅游目的地树立良好的形象。云南临沧是世界茶文化资源的宝库,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及茶马古道的缘起地,这些宝贵的茶资源为临沧开发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提供了基础。为了更好地开发云南临沧茶文化旅游,通过分析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开发现状,提出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传承和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研究

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是茶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将目的地茶文化旅游品牌与其他地方的茶叶品牌区分开来的重要标志。云南临沧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临沧的茶文化旅游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能供旅游者识别的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较少,茶文化旅游品牌单一。面对未来的旅游发展,应加强对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研究,探索适合临沧茶文化旅游发展的道路。

一、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

(一)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含义与特点

品牌标识是带有商标图样的用于区别一个产品或服务与其他产品或服务的标记,主要由图形、文字或者其组合构成,是一个品牌最显著的特征,它能够将一个商品与其他商品区分开来。[1]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是旅游目的地品牌的重要标志,体现旅游目的地的属性和特点。它的主要作用是将旅游目的地的核心信息传达给旅游者,让旅游者容易识别,便于记忆,因此,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便于旅游者识别和判断。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设计应注意将旅游目的地的属性与茶文化结合,创新品牌标识,让旅游者能够把它和同类茶产品区分开来,界限清晰;其次,便于表达与旅游目的地的功能特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临沧的实际,深刻理解茶文化的历史,使茶叶品牌标识与临沧茶文化以及茶产品的功能特性相吻合;第三,能吸引广大旅游者的眼球,方便旅游者记忆。总之,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应考虑目的地的各个相关因素,结合旅游者的身份、社会地位、品味等要素,将临沧茶文化品牌的信息有效地传递给旅游者,激发旅游者的购买愿望。

(二)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研究的意义

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为各地的旅游业开发带来了新的契机,也使旅游市场的产品不断丰富化,多样化和个性化。但目前旅游者对茶叶品牌的认知度不是很高,旅游市场中的茶叶品牌鱼目混杂,影响了临沧茶文化的品牌形象,因此,研究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具有重要的意义。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研究能提高茶文化旅游消费者的品牌文化观念,促进旅游市场的有序健康的发展;有利于挖掘茶文化的历史,促进民族地区以及国内国际茶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拓宽市场销售渠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深旅游者对茶文化的了解,进一步从生态、健康、科学的角度对茶叶资源进行的深层次开发,在振兴茶叶经济的同时促进茶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临沧的茶文化旅游产品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旅游市场的竞争中,茶文化旅游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临沧的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整体有效的规划,茶文化旅游品牌的开发呈现零散性、自发性的特点,难以形成统一的茶企业品牌和具有竞争力的茶文化旅游品牌战略。精品西湖龙井的品牌标识以西湖龙井一圆为大背景,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而著称于世。安溪铁观音的标识主要由茶具和绿色的弧形图案组成,让人联想到绿色生态健康饮品,这对于临沧茶文化品牌标识的创新都是很好的借鉴。

1.临沧现有的知名茶文化品牌

临沧凤庆县被誉为“世界滇红之乡”。凤庆的红茶以其品质名扬四海,其中比较知名的有风牌红茶等红茶系列、经典1958系列礼茶、晒青茶清茶系列等。

滇红茶即云南红茶的统称,主要产于云南的南部及西南地区,可分为滇红功夫茶和滇红碎茶两大品种。滇红功夫茶于1939冯绍裘大师在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顺宁茶厂试制成功,其外形规格清楚,色泽调匀,冲泡后汤色红艳明亮,金圈突出,深受国际市场的欢迎,享有“祁门红茶之香气,印锡红茶之色泽”的美誉。“滇红特级功夫茶”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前来昆明访问的英国女王伊利莎白二世,因此被国家外交部指定为接待外宾的外事礼茶,成为云南省茶叶产品中受国内外公认的知名品牌[2];滇红碎茶于1958年试制成功,1964年开始批量生产,是颗粒型碎茶,形状不规则,汤色红浓,滋味强烈富有刺激性,是滇红系列茶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

茶文化的品牌标识是标注在茶的外壳包装上,用来和其他同类产品区分开来的获得法律认证的一种商品标记。以下主要从图像、视觉、文化等方面对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进行分析。

图像要素:图像要素决定了一个品牌能不能很快的被消费者接受,它能刺激消费者的眼球,为品牌走向市场打下基础,滇红茶的品牌标识的图像主要凸显了茶叶的产地、规格及等级,再加上多种色彩组合,在消费者的心里形成了上等绿色有机品牌的良好印象。

视觉要素:茶文化品牌标识承载了茶品牌企业的各种信息,表达了企业的经营理念。从视觉上看,滇红茶的品牌标识主要有文字、图像、颜色三部分构成,文字表明了茶叶的品牌及产地,图形以圆为主,代表了中国茶文化理念中和谐的因素,传承了中国的茶文化传统,颜色以红色和绿色为主要基调,红色表现了茶的色泽,绿色突出了茶是一种有机健康的绿色产品,为消费者留下了许多安全、健康、绿色食品的遐想空间。

文化内涵:滇红茶的文化理念可以用3H来解释:一是Healththorigin(生态产区),滇红茶原料依托于临沧高海拔原生态产区,无论是气候、土壤,还是光照、湿度都特别优越,适合 种植 优质茶种,原叶采自凤庆优质大叶种茶,抗病能力强,无污染,绿色安全。二是Healthtea(有机品牌),滇红茶一直遵循有机健康的理念,从选址到茶叶的种植、栽培、施肥、采摘、加工、成品,都才有传统的培植制茶工艺,选天然原叶,为广大茶叶品牌的消费者提供生态产品,让品茶者放心。三是Healthfunction(修身养性),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茶文化的消费需求在不同层次的人群中呈现不同的特征,但识茶、品茶、 饮茶 直至茶文化品牌旅游对广大茶文化旅游消费者颐养身心,修身养性的基本功效却一直存在,旅游者可以品茗休闲,放松身心。 三、影响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发展的制约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临沧旅游市场上出现了一些茶文化品牌,但难以形成一条品牌线,能供旅游者识别的品牌标识不多,品牌标识单一,很难刺激旅游者的消费。影响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临沧茶文化旅游开发尚处初级阶段,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单一。临沧的茶文化旅游品牌主要是红茶类,并且大多数是初级产品,很少经过深加工,间接的导致知名品牌少,并且多数茶文化旅游品牌的价位偏低,旅游者对其了解不多,难以形成知名的品牌战略;其次是已经开发的茶文化旅游品牌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茶文化旅游消费者对已经开发的茶文化旅游产品认知度不高,在市场上销量不高,主要还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够;再次是临沧茶文化旅游的社会环境不够理想,茶文化氛围不浓,当地居民缺乏开展茶文化旅游的意识,即使是在小范围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市场上,各种强买强卖的现象时有发生,茶文化旅游品牌市场混乱;总之,笔者认为,要有效的减少以上制约因素,政府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除前期知名品牌外,新开发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大多有私人或个体承包,品牌标识界限模糊,高仿产品在所难免,并且任意定价,旅游者很少愿意去了解,市场秩序混乱,要完善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市场,必须多方配合,加大管理力度。

四、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传承和创新对策

目前,临沧的茶文化旅游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临沧茶文化风情园。临沧茶文化风情园地处临沧北3公里的忙畔乡青龙山茶园,有2400亩优质高产的连片茶园开发为茶文化旅游区,是临沧建成的第一个以茶文化为背景的“临沧茶文化风情园”,展示了茗牌茗品、茶歌茶舞、茶礼茶俗、茶道茶艺等内容,并且提供了茶文化交流馆,于1998年被列为云南省25个旅游精品之一,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二是举行茶叶展销会。为促进临沧茶文化的发展和各地茶文化的交流,打开茶文化旅游市场,每年的阴历三月,临沧都会在凤庆举办为期15天得大型茶叶展销会,节日期间,进行各种茶艺表演,茶歌茶舞。展销会上云集了各种茶叶产品和其他的一些日用品,在当地有一定的规模,但由于人们对茶文化的认知度不高,大多数人的眼光都集中在日用品上,在促进茶文化的交流和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的销售方面有待提高。

可见,临沧的茶文化旅游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呈现出自发性,分散性的特点,尚未形成整体的开发格局,茶文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还有待提升。

(一)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创新途径

笔者认为,第一,应深入分析临沧现有的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将同类的产品进行归类,进行产品组合,创新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第二,应整合临沧的茶文化旅游资源,根据茶文化旅游市场的需求,研究开发新的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临沧的茶叶品牌标识大多以地域来命名,对茶品类型及内容的涉及很少,除红茶外,临沧还盛产其他的茶叶,要注重绿茶、花茶的研发和茶叶功效的开发,满足消费者的心理属性,激发其购买欲望;第三,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创新应走特色化道路,临沧茶文化底蕴深厚,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保留了一些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种茶、饮茶风格,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开发应该结合这些特色优势,开发出具有临沧民族风味的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最后,在图案、色彩等方面,应通过新颖的图形设计和醒目协调的色彩组合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

(二)加强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营销

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营销是通过茶叶市场的交换来满足现实或潜在的茶文化旅游消费者的需要的综合性经营销售的活动过程[3]。

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营销首先可以利用临沧当地的茶楼文化进行宣传。茶楼最初在唐代以茶馆的形式出现,宋代开始逐渐繁荣。现代的茶楼是人们娱乐休闲的重要场所,临沧应该抓住机遇,振兴临沧的茶馆文化;其次,应通过茶艺歌舞表演提高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知名度。通过茶艺表演带给旅游者精神的享受,让广大旅游者体会到临沧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导人们了解茶文化旅游品牌,引导消费者爱茶、品茶,宣传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再次,可以通过举办茶叶博览会、展销会,茶艺大赛等,巧借各种节会旅游提升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影响力。展示知名的茶叶科技成果、茶叶包装、茶叶的品牌标识、茶饮料等各类茶产品,展示茶叶旅游品牌开发取得的成果和茶区的新风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关注和参与茶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最后,应做好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的开发和归档工作,打造好进入茶文化旅游市场的第一张名片,让旅游者获得难忘的旅游或购买经历,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扩大茶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三)创新营销理念

一是利用 广告 扩大知名度。通过广告将茶叶品牌的核心价值传递给消费者,加深消费者对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标识的印象,提升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广告可以采取形象代言人的策略,利用有价值的媒体、报纸、杂志等加强宣传。

二是加强公关营销。公关主要是针对公众心目中的茶叶品牌形象进行管理,通过公共关系活动引起各大媒体的关注。在“滇红特级功夫”公关营销成功的基础上,还可以采取赞助、捐赠等策略,打造良好的临沧茶文化品牌形象,同时提升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企业的形象。

总之,临沧发展茶文化旅游品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临沧的茶文化旅游要获得长远发展,必须走品牌化道路,创新茶叶品牌标识,在茶文化旅游市场中谋求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光、李红主编;中外著名品牌标识释义词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1月,1--17

[2]临沧市茶叶发展概况[J];普洱经济日报;2010年第11期

[3]罗明义,21世纪云南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154--167

猜你喜欢:

1. 关于旅游文化的相关论文

2. 有关传统文化的论文

3. 关于云南旅游随笔

4. 云南旅游感想文章

5. 有关旅游政策的论文

6. 有关传统文化结业论文

茶马古道 (一)茶马古道简介 “茶马古道”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可以说是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茶马互市”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内容的贸易往来。宋代在四川名山等地还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政府机构“茶马司”。茶马贸易繁荣了古代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同时也造就了茶马古道这条传播的路径。 茶马古道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斯里兰卡、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的古代贸易通道。形成于汉藏民族“茶马互市”的贸易往来,积淀着唐代以来近2000年的历史。 一般所说的茶马古道有两条,一条是由云南普洱经大理、中甸、德钦等地到西藏,另一条线路是从成都经理塘、巴塘到西藏。一般的旅游者和考察者,目光多聚于此。实际上,还有一条线,就是走怒江大峡谷。这条世界上最美丽、最险峻、最跌宕起伏的道路是“驴友”们的滇藏探险新宠。 有人说,看完怒江大峡谷和沿线丰富的民族人文景观,其他的探险之旅就显得平淡了。 第三条茶马古道——怒江大峡谷,从大理、六库、福贡、丙中落、五里进藏,这里交通不便、人迹罕至,旅游者极少,民风淳朴,尤其是在蒙蒙的细雨中,一个人行走在怒江大峡谷边,远山青翠、怒江潺潺,偶尔你还可以看到国外真正的“生驴”(驴友的最高境界),一人骑着自行车或从马帮租来的马匹。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里程最长的古代商路。总行程在万里以上。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够走完全程。沿途的每站都可以作为终点或者是起点。而当时最大的贸易中转站便要属四川的康定了。 康定过去叫做“打箭炉”,西来的马帮到达康定,就要在这里转换运输工具或者就地进行茶马贸易。1696年康熙帝批准了在康定进行茶马互市贸易的请求,使康定成为了内地与西藏地区之间主要的商业中心。国内的丝绸、茶叶等商品经过康定运往西方,而南亚、欧洲、美洲的商品也从这里销往中国内地。 古代交通路线。茶马贸易,是以中原地区的“茶”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马”为载体所开展的贸易活动。作为内地汉族地区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往来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沟通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方面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国家旅游局魏小安司长曾就“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作过专题论述,指出:“茶马古道”是滇西北至藏东南历史上茶马互市所形成的一条驿道,在这条古道上,集中了中国最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经过适度开发,完全可以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绝品。茶马古道旅游开发也作为区域联动开发战略的内容之一写入了全国“十五”旅游发展规划中。 从遥远的、开放的唐代,直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修通,一直存在着一条鲜为人知的道路,它由中国大西南横断山脉东侧的云南和四川的茶叶产地出发,以人背马驮这种最原始的运载方式,穿越横断山脉以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砻江等大江大河向西延伸,蛛网般覆盖了中国最大的两个高原,最后通向喜马拉雅山南部的南亚次大陆。随着茶文化和藏传佛教的兴起和传播,随着茶马互市的开展,这条道路便成了名副其实的茶马古道。 1000多年来,茶马古道将云南、四川的茶叶输送到藏区,又将雪域的山货特产运到内地,抗日战争期间它更成为中国惟一的对外交通道路。就在民间运输的同时,这条遥远而无比艰险的道路更成为宗教文化以及沿途20多个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交流的走廊。它不仅是连接汉藏等多民族的经济文化纽带,也成了人类为生存所激发的非凡勇气和所作出的超常努力的象征。 (二)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 ★昌都地区蕴藏着三江并流、高山峡谷、神山圣水、地热温泉,野花遍地的牧场、炊烟袅袅的帐篷,以及古老的本教仪轨、藏传佛教寺庙塔林、年代久远的摩崖石刻、古色古香的巨型壁画,还有色彩斑斓的风土民情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茶马古道是昌都地区自然与人文旅游的一条重要线索,自然界奇观、人类文化遗产、古代民族风俗痕迹和数不清、道不尽的缠绵悱侧的故事大多流散在茶马古道上。它是历史的积淀,蕴藏着人们千百年来的活动痕迹和执着的向往。 ★茶马古道穿过川、滇、甘、青和西藏之间的民族走廊地带,是多民族生养藩息的地方,更是多民族演绎历史悲喜剧的大舞台,存在着永远发掘不尽的文化宝藏,值得人们追思和体味。 ★ 茶马古道上的旅游是口归自然之旅,是人和自然和谐之旅,是都市人精神之旅,也是探险和发现之旅。 ★茶马古道旅游开发是全方位的,首先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诸如交通和运输设施、满足食宿需要的宾馆饭店建设、用电用水和安全保障等,同时大力开发旅游产品,从而带动各项事业的发展,使昌都地方的经济活起来。(三)茶马古道的社会经济价值☆茶马古道——昌都地区最特殊的地域名称☆茶马古道——昌都地区的陆上交通大动脉☆茶马古道——昌都地区对外开放的金钥匙☆茶马古道——昌都地区大开发的重要基石☆茶马古道——昌都地区经济大繁荣的命脉☆茶马古道——昌都地区旅游发展的着力点(四)茶马古道旅游开发的机遇☆国内外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加入WTO为昌都旅游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会☆西部大开发为昌都旅游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五)现代茶马古道☆公里干线的修筑,替代了过去“茶马古道”的功能。☆“两横一纵”的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干”字形的现代“茶马古道”。 在专家学者眼中,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通过马帮的运输,川、滇的茶叶得以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它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第五条通道,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地位。 然而,在专家眼中与“丝绸之路”同等重要的茶马古道,却在时光的荏苒中沉寂过许多年。随着现代化交通手段的日益发达,茶马古道早已被214、317、318国道所代替。 “ 在丝绸之路受到世界关注,被学者、专家们争相研究,并引发旅游热潮的时候;在丝绸之路已名满天下时,茶马古道却倍受冷落,默默地在深山密林之中。”专门研究茶马古道的专家木霁弘说,茶马古道的沉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它的僻远艰险也是衰落的重要原因。虽然沉寂多年,但今日茶马古道“热”起来并不是没有它的理由。 “茶马古道是中华民族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对旅游爱好者有很大的吸引力。”木霁弘分析说,“古道本身的历史、文化韵味且不说,光是沿途村寨的地域、风光、民俗、文化差异,就能吸引不少人。” “以茶文化为主要特点,茶马古道成为了一道文化风景线。”北京大学学者陈保亚告诉记者,茶马古道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如伴随茶马古道而生的马帮文化、藏茶文化、商贸文化,因茶马古道得以相互交融的民族文化……“现在,茶马古道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六)滇藏道 从云南普洱茶的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下关(大理)、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迪庆、德钦,到西藏的芒康、昌都、波密、拉萨,而后再经藏南的泽当,后藏的江孜、亚东然后出境。 (七)滇藏道 它是由四川的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至拉萨,再经后藏日喀则出境到尼泊尔、缅甸、印度。

摘 要: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古道之一,它是我国古代因茶马贸易而兴起的商贸通道。

茶马古道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它是汉族和藏族长期友好互助的历史见证。

茶马古道上的茶马贸易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衰于清。

千百年来茶马古道推动着沿途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交融和发展,对中华文明的传播、弘扬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

关键词:茶马古道;方式;成因

一、茶马古道的含义

“茶马古道”又称“茶马贸易”和“茶马互市”它是我国古代汉、藏之间一种以茶易马为内容的贸易往来。

茶马古道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茶马古道是指起源于今天的云南、四川等传统茶叶产区,在传统的茶叶贸易中用马帮等载体运输茶叶到藏区和其他传统茶叶市场,以换取藏区的皮毛等产品的交通运输线。

它的范围不仅包括了云南、四川、 *** 三省,而且其范围还可进一步延伸到青海、甘肃等省区。

广义的茶马古道是以云南、四川为中心的中国西南云南、四川、 *** 、湖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及其与毗邻的甘肃、陕西、宁夏省市和缅甸、印度、老挝等东南亚、南亚国家之间的传统交通运输线路。

就地理范围而言,它不仅覆盖了历史上的“蜀一身毒道”“旎牛道”“五尺道”“进桑糜冷道”“永昌道”“藏彝走廊”等,还包括了之前学者们提出的“西南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的一部分。”①

二、 茶马古道的成因及其贸易方式

(一) 、茶马古道的形成前提

茶马互市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其形成具备的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佛教传播路线的改变。

中亚 *** 教的兴起使得佛教改由西南传入中国内地,这是茶马古道得以延续的精神支柱;二是盐业的运输,古老的盐业造就了茶马古道的道路物质基础,之后茶叶在唐代进入藏区。

茶叶在 *** 的巨大需求为茶马互市绵延几千年的历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

(二)、茶马古道的成因

康藏地区属于高寒地带,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

在这极其寒冷生活环境下, *** 的饮食以含有大量热量的食品为主。

由于 *** 地区缺少蔬菜,所以这些高热量的食物很难消化。

茶传入 *** 后人们发现喝茶不但可以促进这些高热量食物的消化而且能够防止燥热,长而久之,茶成为了 *** 不可或缺的生活品,但藏区不产茶。

而在内地需要用内地需要的战马换来自己所需的茶叶。

饮茶之风在唐晚期盛行,随后传入 *** ,受到 *** 上层的欢迎。

“在唐朝初期,皇帝笃信佛法,致使禅宗兴盛。

随着吐蕃与唐王朝关系的密切,禅宗僧人也进入藏地传播佛法,自然会影响到吐蕃僧人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而“坐禅之僧,不体息,又不夕食,但可以饮茶。

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辗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由此构成吐蕃社会的王公贵人、普通百姓、僧人三个层面均离不开茶叶的局面,甚至嗜茶如命,一日无茶,社会为之不要。”③

自唐朝以来,各朝 *** 都面临着边疆少数民族的军事压力,面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中原政权组织了大量的骑兵,因而需要大批战马。

青 *** 北地区盛产马匹,且马种优良,体壮膘肥,适应高原气候环境,可谓战争佳品。

因此中原政权用丝绸,茶叶等同少数民族政权交换所需的战马。

由于中原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战争不断,战争需要大量军费开支,造成了国家的财政紧张,随着茶马贸易的不断发展,茶税的征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同时朝廷认识到可以将对茶叶的控制来制约周边的少数民族。

--!>

(三)、茶马古道的贸易方式

茶马交易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官方贸易,朝贡贸易和私茶贸易三种。

(1)、官方贸易

官方贸易就是以 *** 为主导进行茶马交易的贸易形式。

宋 *** 设茶马司在沿边各“地召募蕃商,广收良马”的贸易。

宋朝时在雅州设。

茶马司成立后统一管理榷茶买马事宜,并制定具体实施措施,有力的推动了茶马贸易的发展。

宋朝时 *** 通过茶马互市得到了大量来自甘、青和 *** 那曲等地方战马这些战马一部分良马供军队使用,另一部分普通马匹则充斥于良田,以务农桑,借以满足朝廷军用及民用之需。

*** 贸易的另一种形式是差发马制度,就是对藏区收取马税,同时配之以茶的制度。

差发马制度是明朝茶马贸易所特有的。

(2)、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是一种藏族头人朝贡的方式向中央王朝以贡马便获得茶叶、丝绸和较为珍贵的赏赐品的一种贸易方式。

朝贡贸易是以经济为纽带,是中央王朝对藏族地区进行有效政治统治的一种方式。

封建社会的中央 *** 往往采用厚往薄来的朝贡政策,通过给予经济上的好处来换取 *** 高层对封建中央王朝的归顺。

厚往薄来的政策吸引了大批 *** 高层同中央 *** 进行朝贡贸易。

“唃厮啰与北宋 *** 大规模的茶马贸易是以贡、赐的名义进行的。

(3)、私茶贸易

私茶贸易是一种民间进行的茶马贸易。

私茶贸易是由藏族商人同内地商人直接进行的一种贸易方式,双方互相交换得到自己所需的商品,藏族商人利用商品贸易中剪刀差,从中牟取利。

自唐朝以来 *** 就下令禁止私茶贸易。

唐朝 *** 设立了管理茶叶交易的专门机构,制定了禁止私茶交易的相关法律,由 *** 垄断了茶叶交易,但由于巨大的经济利益,私茶贸易仍然相当繁荣。”“虽然明朝制定了严格的法律禁止私茶贸易,但是明朝的私茶贸易却一直比较兴盛,特别是到后期差发马制度废除以后,私茶贸易更是如雨后的春笋一样发展起来。

正所谓“ 茶马互市,利之所在,人皆趋之,禁令越多,走私之风越盛。”

三、茶马古道的意义

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一条著名的古道,它是我国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见证。

茶马古道自唐朝到现在千百年来对促进汉藏经济的发展,促进文明文化和佛教的传播,巩固国防和促进民族团结具有不可没灭的贡献。

(一) 、促进经济的发展

茶马古道使这一地区的茶叶文明中外。

茶马古道推动茶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川、云南等传统产茶区的绿名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云南思茅的普洱茶风靡一时。

同时茶马古道有助推动茶叶外销,西南地区的名茶借茶马古道之名远销韩国、俄罗斯、欧洲各国。

茶马古道改变了 *** 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带动了 *** 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从根本上改变藏区经济相对落后的封闭现状,逐渐改变了 *** 输血型经济的状况。

(二)、促进民族团结

茶马古道我国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见证,千百年来汉藏两族通过茶马古道不仅实现了各自所需,同时还促进了民族团结,通过茶马古道汉族同西南少数民族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通过各民族的长期交往,汉族居民不断进入 *** 地区和藏族杂居在一起,汉藏两族和睦的生活在一起,一起生产,一起生活,既促进了当地社会的进步又促进了民族的团结。

茶马古道就一张巨大的网,把各西南少数民族同汉族紧紧的团结到了一起。

它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团结和个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动、发展和融合。

茶马古道对促进民族团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注解:

① 周重林.《茶马古道的范围与走向》[J],中国文化遗传,2010(04)。

② 罗世伟.《茶马古道历史线路与旅游开发现实意义》[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2003(03)。

③ 宋家乐.《论川藏边茶马古道上的城镇》[J],西 *** 族学院,2011(04)。

④ 陈光国.《青海藏族史》[M],青海民族出版社,1997 年,第 172 页。

⑤ 况腊生.《浅析宋代茶马贸易制度》[J],兰州学刊,2008(05)。

⑥ 张永国.《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历史与价值》[J], *** 大学学报,2006(02)。

⑦ 张永国.《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历史与价值》[J], *** 大学学报,2006(02)。

茶马古道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

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古道之一,是连接西藏与祖国内地的纽带,也是汉族和藏族以及其他民族相依相存、长期友好互助的历史见证。茶马古道是一个以川藏、滇藏、青藏三条干道组成的庞大交通网, 其中,川藏茶马古道是历史最古老、地位最重要的道路,有两千年的历史。茶马古道以前还有些马帮古道,尽管历史记录很少,但也已经相当发达。因而古道的兴起的原因值得探索。关键词:茶马古道 马帮 变迁在喜马拉雅山和滇藏川横断山深处,至今还行走着马帮,规模和出没频率在世界上其它马帮活动地带已经难以见到了。“茶马古道”概念系借用历史上唐宋以来实际存在的茶马互市的史实而命名,由于唐代以来这种贸易关系主要是以内地之茶与藏区之马进行交换的形式进行,故历史上称之为“茶马互市”,或“茶马贸易”。伴随这一贸易而开通的商道,因而被称为“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以滇藏川三角地带为中心,跨越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以人赶马(少数为牛、骡)运茶为主要特征,并伴随马、骡、皮毛、药材、盐、酒等商品交换的文化传播纽带,向北可深入新疆、青海、甘肃与北方丝绸之路会合,向东可延伸到广西、贵州、湖南等省区,向西可抵达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向南和东南可延伸到东南亚的缅甸、越南、老挝、泰国等国家,并波及南亚、西亚、东南亚的另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的民族文化背景及其至今犹存的活生生的形态,使茶马古道以其艰难险峻、强大的渗透力和顽强的生命力而不同于北方丝绸之路,并成为世界上文明古道和文化传播的一份独特的遗产。【1】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一条,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地跨川、滇、青、藏四区,外延达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各国。在这三条茶马古道中,川藏道是开通时间最早,运输量最大, 在后来的影响最大,最为知名,历史作用也最大的大道。。。。。。

这是我初一历史论文珍惜水资源“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保护每一滴水。”如果没有了水,地球就会干裂;如果没有了水,我们人类就可能渴死;如果没有了水,就没有了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我们要爱惜每一滴水,爱惜地球母亲每一滴眼泪。 只有节约用水,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好。水是生命之源,生命之本,人类的健康是先从水来的。人可以几天不进食,但不可以几天不喝水。而现在,全球有20亿人口正处于严重缺水状况!也就是说水是20亿人生命之所系。而全世界每年因喝了不干净的水而死亡的儿童就有5000万人!这数字是多么令人怵目惊心!水的危机,已经向人类敲响了警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现在的重中之重!水对于我们是多么的重要!如果人人都注意节约用水,不知会有多少人从中受益;反之,如果每个人都不在意地浪费水资源,那么就可能有很多人遭受饮水困难!现在,由于许多方面都在污染水资源,且污染得越来越严重,人类可以饮用的水就越来越少。然而没有水,人类就无法生活。这就意味着我们现在要积极行动起来,节约、保护水资源。侧耳倾听,淮河在呐喊,黄河在哭泣,长江在叹息……水污染像一种持久的顽疾折磨着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水库……水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水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保护水资源吧。这是我初二的论文:秦始皇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嬴姓,赵氏,名政,秦庄王之子。秦始皇是一个功大于过的皇帝。秦始皇吞并六国,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设郡县制,奠定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修驰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奠定了技术基础。但秦始皇修阿房宫,秦始皇陵等的规模极为庞大,滥用民力;焚书坑儒,抑制思想,摧残文化;法令严苛,赋税重,增大了人民的负担。我们不能仅仅把秦始皇修长城想作是滥用民力,统治残暴的体现。修长城是为了抵御外族入侵,事实上也是如此。文献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秦始皇只是急功近利,不计较手段,不考虑人民的生活。毛泽东曾这样评价,“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这种想法有道理,但并非说儒家不好。后世用“外儒内法”,是一种“外柔而内刚”的政策。以伦理道德束缚人们,更容易治理天下,也正是吸取了秦一味用法家最终被推翻的教训。所以说,我们要辩证的看待秦始皇。希望能给你帮助,两个文都是满分。

第一,茶马古道是青藏高原上一条异常古老的文明孔道。从茶马古道的路线看,我们不难发现,昌都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枢纽,它不仅是滇藏道和川藏道两条道路的必经之地,而且也是这两条道路的一个交汇点。事实上,茶马古道并非只是在唐宋时代汉、藏茶马贸易兴起以后才被开通和利用的,早在唐宋以前,这条起自卫藏,经林芝、昌都并以昌都为枢纽而分别通往今川、滇地区的道路就已经存在和繁荣,并成为连接和沟通今川、滇、藏三地古代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它不仅是卫藏与今川滇地区之间古代先民们迁移流动的一条重要通道,同时也是今川、滇、藏三地间古代文明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孔道。从考古文化遗迹看,远在4~5千年以前,昌都就出现了像卡若遗址这样大型且时间延续极长的古人类聚落遗址。这说明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昌都一带以卡若文化为代表的古文化已相当繁荣。昌都之所以能如此早的时代就产生如此发达的古代文化,其原因正在于昌都是位于今川、滇、藏三地之间古代文明交流与传播的一个重要孔道上。从卡若文化中,我们既可见到川西、滇西北地区原始文化的因素与特点,也可见到黄河上游地区马家窑等原始文化的某些影响,同时亦能发现其自身的特点,说明卡若文化具有浓厚的复合文化特点,它并不是一个孤立发展的原始文化,而是与周邻地区诸原始文化之间存在广泛的联系和交流。卡若文化的这一特点,正好说明当时的昌都一带不仅是卫藏与今川、滇西部地区原始文化发生交流联系的一个通道,同时也是各种原始文化因素传播和荟萃的一个重要枢纽地区。此外,在今川西高原的甘孜、阿坝自治州境内和滇西北横断山区一带,发现了大量的石棺墓葬,俗称“石棺葬”。这种石棺葬在岷江上游地区、雅砻江流域和金沙江流域地区均有较为密集的分布。川、滇西部地区的石棺葬虽存在某些地方性差异,但其主要特征和文化面貌在总体上趋于一致,其时代则是从商周一直延续到东汉。值得注意的是,石棺葬不但在昌都地区的芒康、贡觉、昌都有发现,而且在林芝都普,山南隆子、错那、乃东乃至喀则地区的仁布、萨迦等地也均有发现。学者们从石棺葬形制和出土器物上明显发现西藏石棺葬同川、滇西部地区石棺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特别是昌都和林芝一带的石棺葬,基本上与川滇西部地区的石棺葬属同一个文化系统。从分布上看,则更能说明问题。川滇西部是石棺葬最流行、最集中和发现数量最多的地区,而目前西藏所发现的石棺葬绝大多数集中分布在由川滇西部高原进入西藏的主要通道的沿线范围。我们知道,从川滇西部高原越过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经昌都一林芝一山南一日喀则,这是古往今来由川滇西部进入卫藏的一个主要通道,也是最便捷、最易行走和最重要的路线。一般说来,古人选择道路主要是沿河道而行。这条路线的绝大部分路段恰恰是河流所形成的天然通道。茶马古道(亦即今滇藏公路和川藏公路沿线)就正好是沿着这一通道行进的。所以,由石棺葬可以证明,以昌都为枢纽的茶马古道路线很早以来就是一条今藏、川、滇三地原始居民进行沟通往来的重要通道。这条通道被开通的历史,从考古发现看,至少可上溯到距今约4~5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或更早。第二,茶马古道是人类历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难度最大的高原文明古道。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被称作“世界屋脊”或“地球第三极”。所以,说茶马古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文明古道,是没有问题的。正因为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道路并且几乎横穿了整个青藏高原,所以其通行难度之大在世界上的各文明古道中当是首屈一指。说茶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难度最大的文明古道,主要表现在:其一,茶马古道所穿越的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地区是世界上地形最复杂和最独特的高山峡谷地区,故其崎岖险峻和通行之艰难亦为世所罕见。茶马古道沿途皆高峰耸云、大河排空、崇山峻岭、河流湍急。正如任乃强先生在《康藏史地大纲》中所言:“康藏高原,兀立亚洲中部,宛如砥石在地,四围悬绝。除正西之印度河流域,东北之黄河流域倾斜较缓外,其余六方,皆作峻壁陡落之状。尤以与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相结之部,峻坂之外,复以邃流绝峡窜乱其间,随处皆成断崖促壁,鸟道湍流。各项新式交通工具,在此概难展施。”据有人统计,经川藏茶道至拉萨,“全长约四千七百华里,所过驿站五十有六,渡主凡五十一次,渡绳桥十五,渡铁桥十,越山七十八处,越海拔九千尺以上之高山十一,越五千尺以上之高山二十又七,全程非三、四个月的时间不能到达。”清人对茶马古道之险峻崎岖有生动的描述,焦应旂的《藏程纪略》记:“坚冰滑雪,万仞崇岗,如银光一片。俯首下视,神昏心悸,毛骨悚然,令人欲死……是诚有生未历之境,未尝之苦也。”张其勤的《炉藏道里最新考》记,由打箭炉去拉萨,凡阅五月,“行路之艰苦,实为生平所未经。”杜昌丁等的《藏行纪程》记滇藏茶路说,“十二阑干为中甸要道,路止尺许,连折十二层而上,两骑相遇,则于山腰脊先避,俟过方行。高插天,俯视山,深沟万丈……绝险为生平未历。”茶道通行之艰难,可见一斑。其二,茶马古道沿线高寒地冻,氧气稀薄,气候变幻莫测。清人所记沿途“有瘴气”、“令人欲死”之现象,实乃严重缺氧所致之高山反应,古人因不明究竟而误为“瘴气”。茶马古道沿途气候更是所谓“一日有四季”,一日之中可同时经历大雪、冰雹、烈日和大风等,气温变化幅度极大。一年中气候变化则更为剧烈,民谚曰:“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腊,学狗爬。”其行路之艰难可想而知。千百年来,茶叶正是在这样人背畜驮历尽千辛万苦而运往藏区各地。藏区民众中有一种说法,称茶叶翻过的山越多就越珍贵,此说生动地反映藏区得茶之不易。《明史·食货志》载:“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斯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如此漫长艰险的高原之路,使茶马古道堪称世界上通行难度最大的道路。第三,茶马古道是汉、藏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的象征和纽带。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此,中国的历史很大程度上也是多民族逐渐聚合在一起的历史。茶马古道所见证的,正是汉、藏乃至西南其他民族怎样逐渐聚合的历史过程。我们知道,汉族文明的特点是农业和儒教;藏族文明的特点则是高原地域和藏传佛教,两者都有深厚的底蕴,但也有一些差异。那么,是什么因素使两者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藏族是一个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民族,藏族之所以成为中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虽然由多种原因所促成,但可以肯定,这条连接汉、藏之间的茶马古道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汉、藏之间在经济上的互补性和相互依存,是使其共同成为今天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茶马古道的意义显然并不仅止于历史上的茶、马交换,事实上它既是历史上汉、藏两大文明发生交流融合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促成汉、藏两个民族进行沟通联系并在情感、心理上彼此亲近和靠拢的主要纽带。恰如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中所言:“汉地的货物运到博(藏区),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不是的,不过是要把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了。”这是藏族民众对茶马古道和茶马贸易之本质的最透彻、最直白的理解。所以,无论从历史与现实看,茶马古道都是汉、藏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的象征与纽带。第四,茶马古道是迄今我国西部文化原生形态保留最好、最多姿多彩的一条民族文化走廊。马古道所穿越的川滇西部及藏东地区是我国典型的横断山脉地区,也是南亚板块与东亚板块挤压所形成的极典型的地球皱褶地区。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六条大江分别自北向南、自西向东地从这里穿过,形成了世界上最独特的高山峡谷地貌。由于高山深谷的阻隔和对外交往的不便,使该地区的民族文化呈现了两个突出特点:第一,文化的多元性特点异常突出。沿着茶马古道旅行,任何人都可深刻地感受到一个现象,即随着汽车的前行,沿途的民居样式、衣着服饰、民情风俗、所说语言乃至房前屋后宗教信仰标志始终像走马灯一样变化着,让你应接不暇。对这种现象,当地谚语有一个形象的概括,叫“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这种多元文化特点,使茶马古道成为一条极富魅力且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走廊。第二,积淀和保留着丰富的原生形态的民族文化。茶马古道所途经的河谷地区大多是古代民族迁移流动的通道,许多古代先民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踪迹,许多原生形态的古代文化因素至今仍积淀和保留在当地的文化、语言、宗教和习俗中,同时也有许多历史之谜和解开这些历史之谜的线索蕴藏其中。千百年来,不仅是汉、藏之间,藏族与西南其他少数民族乃至藏族内部各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均在这里默默地、不间断地进行着,这里既有民族文化的冲突与碰撞,也有各民族文化之间积极的互动、融合与同化。事实上,正是这条东西横跨数千里,穿越青藏高原众多不同民族(或不同族群面貌)、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地区的茶马古道,犹如一条彩带将他们有机地串连起来,使他们既保持自己的特点,又彼此沟通和联系并协同发展。所以,茶马古道既是民族多元文化荟萃的走廊,又是各种民族文化进行交流、互动并各自保留其固有特点的一个极具魅力的地区。诚如费孝通先生所言,该地区“沉积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遗留,应当是历史与语言科学的一个宝贝园地”。

树莓研究论文

树莓的营养价值

树莓?可能很多人看着这个生僻的名词都有一些脑袋大。什么才是树莓呢?树莓也称木莓、托盘、覆盆子,那么树莓的营养价值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树莓营养价值

树莓作为第三代水果,其营养丰富而齐全,含有多种易被人体吸收和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如维生素B2、钙、锌、镁等尤其是维生素C的含量是苹果的5倍,氨基酸及铁、锌磷等含量高于苹果和葡萄,糖的含量与苹果、梨、柑橘三大水果相似,含有比现有栽培水果及其他任何野果树都高的维生素E、SOD氨基丁酸等物质,特别是抗癌物质鞣花酸含量丰富,多结肠、宫颈、乳腺和胰腺预防和一定的疗效。临床实验证明,红莓的鞣花酸很容易被人体吸收,能引起癌细胞的调亡,食用红莓是抑制某些癌症发生的一种简单、有效的自然疗法,所以欧美称它为红宝石,癌症的克星。根据美国的最新研究表明,长期吃树莓果实,还能有效的保护心脏、预防心血管疾病。日本最新检测证明,树莓中含有的大量腹子铜,具有较好的减肥功能,其减肥效果是辣素的3倍且临床效果十分明显。

据《本草纲目》记载:其(树莓)根、茎、叶、果亦为药用,具有益肾固精,缩尿之功效,因此,它不仅是一种美味水果,而且在医药、化装、保健食品加工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这种具有特殊风味第三代小浆果会成为未来的保健食品,因此发展树莓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树莓中药用有效成分对人体的作用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维生素

树莓中植物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居各种水果之首维生素E的含量也很丰富、经常食用、可清除自由基、提高免疫力、美容、抗衰老。

树莓的天然抗癌物质“鞣花酸”含量超过蓝莓居各类可食物之首。鞣花酸是一种广泛在于植物中的天然多酚组分,它是没食子酸的二聚衍生物,是一种多酚内二 。它不仅以游离形式存在、而且更多是以聚合形式(鞣花单宁、苷等)存在于自然界。

树莓富含“人体清道夫”

树莓中的维生素E含量也居各类水果之首。天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维生素E是极好的人体清道夫,能够消除人体产生的大量有害代谢物质,提高人体免疫力,从根本上改善人体的内在环境,达到美容、养颜、延年益寿的目的。长期食用树莓,能有效保护心脏,防止高血压、血管壁粥样硬化、脑血管硬化破裂等心脑血管疾病。从树莓中提取的树莓酮能有效燃烧脂肪,其效果是辣椒素的3倍。以树莓酮为主要成分的减肥瘦身产品已成为国外市场的流行产品。美日科学家研究认为,每日摄入适量鲜树莓果或相应的果制品,对控制体重、保持体形具有很好的作用

树莓怎么吃

市场上常见的树莓有三种。红树莓果实为圆形,果大,深红色,颜色鲜艳,酸甜适口。黑树莓果实为紫黑色,有光泽,香味浓,味甜。黄树莓是红树莓的一个黄色变异类型,其果实为圆形,香气浓。质量好的树莓是坚实、饱满和新鲜的。软的'、淌果汁的糊状浆果,可能是熟过了或霉烂的。新鲜树莓在食用之前应稍加冲洗,但绝不能浸泡。

树莓的选购技巧

树莓是极易腐烂的水果,所以建议一般食用前一两天去购买。在购买的时候,尽量挑已经成熟但没有熟过头的树莓。要挑选色泽亮红、圆润饱满的,不要挑果肉软且熟透的树莓。如果是购买盒装的树莓,要确保包装盒并不是完全密封的,因为包装过紧很容易导致树莓腐烂。如果包装盒内没有水汽,很可能意味着树莓已经变质了。购买树莓的最佳时期是从盛夏到早秋。

果树新品种选育第目的要求1,重点掌握草莓繁殖和栽培管理技术;2,一般掌握草莓的生物学特性和保护地栽培技术;3,基本了解草莓的生产概况,主要种类和品种.第一节 概述1,多年生草本,浆果,Vc含量较高.2,用途:鲜食,制酱,酒,果汁和罐头等.3,植株特性:适应性广,花芽分化容易,植株矮小,繁殖简单,结果早.4,栽培特点: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管理方便,容易栽培,宜间作,轮作和立体栽培.5,栽培现状:我国目前栽培3700公顷,产量约400万吨.6,存在问题:现代化程度不高,品种单一,成熟期过于集中,单产不高,连作严重,无病毒化程度差,普及不广,产供销严重脱节,加工业滞后等.7,发展方向:(1)重点发展中西部地区;(2)栽培方式多样化;(3)品种优良化;(4)种苗无毒化.第二节 主要品种类型一,按照生态特点,休眠期,需冷量分为四个品种群1,暖地型品种群:需冷150小时以内.2,寒地型品种群:需冷800小时以上.3,中间型品种群:需冷150-800小时之间.4,四季结果型品种群.生产上保护地栽培以暖地型品种群为主.二,适于不同栽培方式的主要品种1,适于促成栽培的品种:费杰利亚,丰香等.2,适于保护地栽培的品种:哈德拉等.3,适于南北方各种栽培方式的品种:鬼怒甘等.4,适于露地和保护地栽培的品种:宝交早生等.第三节 生长特性和结果习性一,形态特征与生长结果习性1,多年生草本常绿植物,呈半平卧丛状生长.2,须根系,多分布20cm土层中.3,茎有新茎,根状茎和匍匐茎.新茎的顶芽可形成混合花芽,基部可发生根状茎,腋芽萌发形成匍匐茎.根状茎多年生短缩,有明显的节和年轮,3年后逐步衰老死亡.4,花芽分化的条件:充足的营养,低温,短日照.5,聚伞花序的开放顺序:一级序的一朵中心花→二级序花→三级序花→四级序花.6,多数品种为完全花,能自花授粉结实,异花授粉可提高结实率.7,叶为基生三出复叶,光饱和点较低,较耐荫,适合于保护地栽培.8,果由花托膨大而成,果品学上称假果,栽培学上称浆果(聚合果);果生长成S曲线.二,生育周期1,开始生长期2,开花结果期3,旺盛生长期4,花芽分化期5,休眠期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温度2,水分3,光照4,土壤第四节 繁殖技术一,繁殖方法1,匍匐茎分株法(为主)2,新茎分株法3,组织培养法4,种子繁殖法二,育苗技术(一)草莓优质壮苗标准1,当年抽生的匍匐茎苗植株完整;2,无机械损伤与病虫害;3,具有五片以上正常展开叶;4,植株矮壮,新茎粗;5,出生根较多,有5条以上5-6cm长的根系;6,全株重量在30-40克左右;7,花芽分化良好.(二)技术要点1,秧苗假植10度左右低温,短日照10小时,假植1-2个月.2,整地作畦作宽,10-15cm高,埂宽25cm的畦.3,原种苗的选择与定植选经组织培养的脱毒苗;末/3—上中/4定植,400-500株/亩.4,苗圃地管理浇水1-2次,除草,松土,去老叶和摘花序,2-3次根外追肥,引蔓压土和摘心等.5,促进花芽分化的措施(1)短日照处理①遮光法;②利用山间谷地育苗.(2)低温处理①高山育苗②夜冷育苗 ③低温育苗第五节 露地栽培管理技术1,避免重茬,施足基肥,改良土壤.2,平整土地,作畦或打垄,覆盖塑料薄膜.3,选育优质种秧,秋季实施定植.4,栽植密度合理.通常每亩10000-14000株.5,栽植深度适宜.秧苗苗心基部与表土平齐.6,栽植方法适当.带土栽植或根系吸水后栽植可提高成活率;新茎弓背朝外有利于采收.7,定植后立即浇水.8,及时中耕除草.5-8次3-6cm深的中耕.9,及时进行土壤施肥和叶面喷肥.10,疏花疏果.去掉4级序以上果.11,摘除老叶,叶芽及匍匐茎.12,分期分批采收.13,注意防晚霜危害和防冻.14,注意防治主要病虫害.第六节 保护地栽培管理技术1,栽培设施类型地膜,小拱棚,中拱棚,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加温温室,无土栽培等.2,栽培方式(1)促成栽培不经过自然休眠阶段(初冬升温),使其连续生长发育,尽早促进果实成熟的栽培方式.(2)半促成栽培通过自然休眠而不经过被迫休眠(及早创造适宜生长条件),促进果实尽早成熟的栽培方式.3,促成栽培技术要点(1)选休需冷量小,花芽分化早,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的品种.(2)采用经过促进花芽分化处理过的假植优质壮苗.(3)合理密植.大垄双行定植,每亩8000-12000株.(4)适时定植.50%的假植苗达到花芽分化期时定植.山东半岛地区在9月上中旬.(5)适时扣棚保温.保温适期为第一腋花芽已分化至休眠前.一般在10月中旬.(6)严格控制各物候期的温湿度.(7)进行补光和赤霉素处理.4,半促成栽培:P165作业4一, 1,P156-157; 2,P158; 3,P165.二, 1,P158-160; 2,P160-161; 3,P161-162; 4,P164.第十一章 猕猴桃目的要求1,重点掌握栽培管理技术,架式与整形修剪;2,一般掌握生物学特性;3,基本了解生产概况,主要种类和品种.第一节 概述1,原产我国,近100多年来传入国外.2,多年生草本果树,又称羊桃,阳桃,毛犁.3,在我国分布广,发展迅速,是最大生产国.4,用途:鲜食,制果酱,果酒,果脯,果干,果汁,果晶和罐头等.第二节 主要种类,品种和砧木一,主要种类1,美味猕猴桃:果大,密被黄褐色硬毛.2,中华猕猴桃:果面柔软茸毛易脱.二,主要品种1,海沃德:新西兰选育,成熟晚.2,布鲁诺:新西兰选育,座果率高,丰产,适于加工.3,我国选育的新品种—秦美:早果,早丰产.4,各地表现较好的品种:徐香,华美2号,魁密,红阳,怡香等.三,主要砧木主要是本砧.第三节 生长特性和结果习性1,根为肉质根,有两个生长高峰.2,藤本落叶果树,需借助其它物体支撑生长.3,芽有主芽与副芽和叶芽与花芽(混合花芽)之分.主芽抽生新梢,副芽一般为潜伏芽.已开花结果部位的叶腋间成为盲芽.4,枝条分为营养枝和结果枝.结果枝分为徒长性(长150cm以上),长(50-150cm),中(30-50cm),短(10-30cm)和短缩(10cm以下)5种果枝.长势中等的营养枝是第二年较理想的结果母枝.5,生长旺盛的树易抽生副梢,二次副梢可发育成良好的结果母枝.结果母枝由强壮的发育枝,长势减缓的徒长枝和发育良好的结果枝转化而来.6,花为形态上的两性花,生理上的单性花.一般着生在结果枝的1-7节上,中心花座果率高.7,结果母枝中部的花芽抽生的结果枝最好.8,因为雌雄异株,栽培上必须配置授粉树.9,喜欢温湿,不耐旱,不抗寒,怕早晚霜危害.第四节 架式和整形修剪 一,主要架式 1,单臂篱架2,平顶棚架3,"T"形小棚架4,倾斜式小棚架二,整形修剪(一)整形1,多主蔓分层形2,少主蔓扇形3,棚架龙干形(二)修剪1,冬剪(1)当年生枝的修剪①结果枝疏除过密,衰弱,带病虫的结果枝,短截徒长性果枝和长,中果枝,不截或疏除短果枝及短缩果枝.原则:粗壮枝长留(留8-12个芽),细枝短留(留6-8个芽);棚架枝长留(10-12个芽),篱架枝短留(6-10个芽).②发育枝中华猕猴桃剪留8-10个芽,美味猕猴桃剪留10-12个芽;发育枝数量多可将部分枝留3-4芽短截作预备枝.③徒长枝大锯口下的去掉;多年生侧蔓后部背上的先回缩再留6-8芽短截;上年修剪过重形成的留8芽以上短截.(2)结果母枝的更新采取轮换更新保留一部分枝组结果的方法.(3)雄株修剪疏除细弱枯枝,扭曲缠绕枝,病虫枝,交叉重叠枝,萌蘖枝,位置不当的徒长枝;轻剪保留生长充实的各次枝;短截留作更新的徒长枝和发育枝;回缩多年生衰老枝.开花母枝冬剪留75-80cm,花后短截至,夏季修剪主要是抹芽,摘心,剪枝,疏枝,绑缚枝蔓.3,修剪应注意的问题(1)花期要注意对缠绕枝摘心和短截;(2)剪截时要在剪口下部留3-4cm活桩;(3)萌芽前后一个月左右伤流严重,修剪要避开;(4)早实性强,不宜重截重疏;(5)冬剪疏枝时,要留心鉴别枝蔓类型,做到去劣留优.第五节 栽培管理技术一,土肥水管理(一)土壤管理1,果园间作;2,地表覆盖;3,树盘中耕除草培土等.(二)果园施肥1,采果后及早(10-11月)施基肥;2,追施萌芽肥(N为主)和壮果促梢肥(配合);3,采取环状与条状沟施和穴施及全园撒施,叶面喷施等.(三)水分管理1,初果树适当控水,盛果树中/5充分灌水,夏季多次灌水.2,灌水以浸湿根系集中分布土壤层(40cm深)为佳.3,漫灌,沟灌,穴灌,喷滴灌等.4,注意排水.二,花果管理(一)辅助授粉采取人工授粉,放蜂和机械授粉等措施.(二)疏花疏果1,疏除结果枝基部和先端的花,视枝强弱留中间2-6朵.疏花量比预留果量多留30%.2,疏果:疏去畸形果,小果,病虫果,枝基部和先端果及过密果;留果量:长果枝4-5个,中果枝3-4个,短果枝1-2个.下/5-上/6进行.(三)应用生长调节剂和果实采收作业4一, 4,P171, 5,P172, 6,P172, 7,P176;二, 5,P173, 6,P174, 7,P175.第十二章 其它果树目的要求1,重点掌握栽培管理技术;2,一般掌握生物学特性;3,基本了解主要种类和品种.第一节 树莓1,多年生落叶小乔木,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都有分布.2,地上部有一至两年生枝,地下有根状茎和侧生不定根.3,芽分为叶芽和花芽,花芽为混合花芽.4,能自花授粉结实,花期可持续1个月左右.5,栽植第二年可开花结果,3-4年丰产,10年后衰老.6,通常采用分株,扦插和压条繁殖.7,架式主要有篱架和扇形架两种.8,一般一年修剪2-3次.9,喜光,比较耐寒,不耐旱,也不耐涝.严寒地区冬季需埋土防寒.第二节 沙棘1,多年生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在东北,华北和云贵一带分布,通常树高,芽分为叶芽和花芽(混合花芽).3,雌雄异株,栽植需配置授粉树(10:1).4,栽后三年结果,树龄通常十年左右.5,3-4月开花,8-9月成熟;成熟果不易脱落.6,可在春秋季实生,扦插和压条繁殖.7,幼树可行轻短截,结果后以疏剪为主.8,喜光,耐寒,抗旱,耐瘠薄,也耐盐碱.第三节 刺梨1,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多丛生,高左右.2,果实富含Vc,被誉为水果中"Vc之王".3,按树形分为匍匐形和直立形,按果实上刺的形态分无刺,有刺和硬刺三种类型.4,芽具早熟性,一年可形成2-3次分枝,生长健壮的一年生枝是刺梨的主要结果母枝.5,贵州中部地区上/5开花,下/9果实成熟.6,可采用实生和扦插,压条,嫁接繁殖.7,修剪时应注意选留健壮的一年生枝.8,一般在气候温和,湿润,光照良好,年平均温度15度左右地区栽培.第四节 醋栗1,多年生落叶小灌木,树高1米左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2,芽分为叶芽和花芽(混合花芽),当年发生基生枝上的芽皆为叶芽,基生枝上生长的一级侧生枝可形成花芽,结果后形成短果枝或短果枝群.3,春季混合花芽萌发后可长出1-3个花序,每个花序1-3朵花,花为两性花.4,多用压条和分株法繁殖.5,修剪时选留1-4年生基生枝共10-20个,每年更新其中1/4数量的基生枝,对选留的基生枝在1/4处短截,以促发侧枝和结果枝生长.6,冬季需要防寒;喜光,喜中性至微酸性土壤.7,用途多,除鲜食外,可加工制罐头,果酱,酿酒和用于观赏.

上图书馆找书

  • 索引序列
  • 古茶树研究论文
  • 古树论文答辩
  • 茶马古道及其旅游价值研究论文
  • 茶马古道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
  • 树莓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