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革命文化教学实践论文

革命文化教学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

革命文化教学实践论文

江西是一片神奇的红色土地。在这块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安源,等等。这一个个红色经典的称号与地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已化作一颗颗与日月同辉的星辰,在红色中国气势磅礴的交响乐中,奏响雄浑激越的华彩乐章。江西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从安源工人运动到秋收起义,从八一南昌起义到井冈山斗争,从开创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到红军长征,从赣南三年游击战争到上饶集中营茅家岭,一系列重大革命活动都发生在江西。特别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指1927至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江西成为全国最为重要的革命中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先后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据地。其中著名的有赣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宁冈、永新、莲花3县和吉安、安福、遂川与湖南酃县的一部分)、湘赣革命根据地、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包括弋阳、横峰、贵溪、德兴、余江、万年、上饶、铅山等县,后发展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以及包括铜鼓、修水、万载、宜丰等县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当时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赣南和闽西地区有21县(包括江西的瑞金、安远、信丰、广昌、石城、黎川、宁都、兴国、于都、会昌、寻乌等11县),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此成立,临时中央政府设在瑞金,故瑞金有红都之称。据统计,1955年至I965年、被授军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籍将帅人物共325位,占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总数的20%。据统计,全省为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25万余人,约占全国烈士总数的六分之一。无名烈士更难以计数。江西人民前赴后继,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永不磨灭的贡献和极其光荣、伟大的牺牲。江西是毛泽东革命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活动场所。在毛泽东伟大的一生中,江西是他足迹所到最多的一个地方。从萍乡安源到井冈山,从新余罗坊到吉安东固,从广昌、宁都到瑞金、兴国、于都,从庐山到南昌,足迹几乎遍布全江西。许多地方他还不止一次到过,他曾十次赴萍乡,建国后二次上庐山。1921年秋,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后不到五个月,毛泽东就来到了江西。在萍乡的安源煤矿,他下矿井,办夜校,访贫问苦,宜传马列主义真理。次年,毛泽东再次来到安源,与李立三、刘少奇一起,发动和组织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从此掀开了中国工人运动史的光辉一页,1927年月,大革命失败,到处腥风血雨,全国被白色恐怖所笼罩。在这危难时刻,毛泽东奔走于湘赣边界,组织和发动了著名的秋收起义。他走铜鼓,下修水,跑萍乡,率领千人的秋收起义部队,沿着罗霄山脉,经莲花、永新、宁冈,于1927年的10月把红旗插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的一年多时间里,他缔造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战略。井冈山的星星之火,照耀了中国革命,点燃了亿万中国人民心中的希望。大井的故居、茨坪的田野、茅坪的八角楼……井冈山的名字永远是与毛泽东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1929年初开始,毛泽东把井冈山的革命烽火燃向赣南闽西的辽阔大地,在更大范围内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红色风暴。他率领红军“横扫千军如卷席”,战东固,打吉安;他发动农民打土豪,“分田分地真忙”;他在兴国、寻乌等地进行农村调查,写出了指导中国革命的不朽篇章。在那火热的岁月里,毛泽东儿乎走遍了赣南的山山水水。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38岁的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他率领中央苏区的军民,一次又一次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地共产党人的革命斗志。中华苏维埃是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是中国的希望。这期间,毛泽东曾受到“左”倾错误路线的排挤和打击,但他仍以大局为重,依靠军民,坚持斗争。瑞金沙洲坝的红井,是他永远与江西人民心连心的见证。1934年11月18日傍晚,他跨过于都贡江上的浮桥,和主力红军一起,开始了万里长征,从此北上抗日,一别江西多年,但正是在江西这块红上地上,毛泽东的革命军事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发展。毛泽东在江西的的革命实践,是真理的求索,是不懈的奋斗,他的伟大足迹正如他的诗篇所云“无限风光在险峰”。红色的江西,犹如一个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搏物馆,赣鄱大地,革命旧址、故居及纪念建筑物数量多、分布广,其中,井冈山革命旧址群、瑞金革命命旧址群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两处革命旧址。截止2005年7月,江西共有9个由中宣部命名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60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68个县、市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个革命纪念馆分布于全省各地。全省登记在册的革命旧居旧址有1500多处,已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达40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9处共40个点。属省级重点义物保护单位的有76处。江西红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因拥有举世闻名的八一南昌起义、中国“红色摇篮”井冈山、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始发地、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诞生地等众多中国革命之最,江西发展红色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做强做大红色旅游产业,江西于2001年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江西省红色旅游发展纲要》,提出了“弘扬井冈精神,兴我美好江西”的总体目标。在全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上,将按“一个龙头、四个基点、两个集散中心、六条精品线路”来布局,即以井冈山为龙头,以南昌、瑞金、萍乡、上L饶为基点,以南昌、赣州为集散中心,以南昌-井冈山-赣州-瑞金等六条精品线路为骨架(即:1、中国红色旅游概念线路“上海-嘉兴-南昌-井冈山-瑞金-长汀-高州-遵义-延安-西柏坡-北京”;2、江西红色文化旅游金牌线路“南昌-井冈山-赣州-瑞金”;3、赣湘红色义化旅游精品线路“南昌或井冈山-萍乡-韶山-长沙”;4、赣闽粤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赣州-瑞金-长汀-龙岩-梅州-广州”;5、赣浙沪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南昌-龙虎山-上饶-三清山-杭州-嘉兴-上海”;6、赣鄂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武汉-黄冈-九江(庐山)-共青城-南昌-井冈山”)。同时,打造一批成熟的红色旅游产品,如红色文化研习游、革命摇篮体验游、红色故都寻访游、长征之路觅踪游、人民军队寻根游、工人运动探源游、秋收起义访习游等。并重点加强包括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秋收起义纪念地、井冈山革命纪念地、中央苏区政府根据地、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陵园、方志敏纪念馆、永新三湾改编旧址等八大景区建设。“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内涵。江西是井冈山精神的发祥地,江西人民对于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具有自己特殊的使命。建国之初,毛泽东同志就为革命老区人民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1965年7月他重上井冈山时又谆谆教导我们:“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邓小平对江西这片红土地有着浓厚的情谊,他于1972年深秋来到井冈山,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井冈山精神是宝贵的,应当发扬。”改革开放一开始,他就郑重向全党提出恢复遭到“文化大革命”严重歪曲和破坏的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并要求“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文明的主要支柱”。1984年2月,邓小平同志又题写了“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江泽民同志十分重视和强调发扬井冈山的革命传统,1989年10月来江西视察时,挥笔题写了“继承和发扬光荣的井冈山革命传统”,并精辟地指出“中国革命离不开井冈山精神,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发扬井冈山精神”。江西是中国“红色旅游”的故乡。在国内,江西最先建立红色旅游区,最先提出红色旅游口号,最先举办“心连心”《红色之旅》节目。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2000年江西就开始打“红色旅游”牌;2001年建党80周年时正式提出“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口号;2004年10月20日起程,行程一万多公里的“2004中国红色之旅万里行”活动,成为我省旅游发展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国家旅游局领导评价说:“这不但是亲身实践和宣传推广红色旅游的一个创举,也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壮举。”红色,正成为江西旅游的主色调;红色旅游,正在被打造成江西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热线!2004年,江西“红色旅游”大步向前,全省红色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达1350余万人次,红色旅游总收入77亿元,占全省按待国内游客总数、旅游总收入的近三分之一,红色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2004年,革命圣地井冈山共接待游客万人次,增长;红都瑞金市共接待游客万人次,增长;而上饶集中营名胜区接待人数则同比增长60%以上。2005年2月21日,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国家旅游局等13家单位联合公布了《全国红色旅游条精品线路录》和《全国红色经典景区名录》。在全国红色旅游30条精品线路和123个经典景区名录中,江西“四线五景”榜上有名。四条精品线路分别是:1、南昌-吉安-井冈山线;2、赣州-瑞金-于都-会昌-长汀-上杭-古田线;3、井冈山-永新-茶陵-株洲线;4、黄山-婺源-上饶-弋阳-武夷山线。在全国红色旅游123个经典景区名录中,江西占5个,即:1、南昌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2、萍乡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3、井冈山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4、赣州市、吉安市、抚州市中央苏区政府根据地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5、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陵园。目前,中央正在大力建设的全国爱国注意教育基地的三个“一号工程”中,江西的井冈山就位列其中(另外两个为韶山、延安)。在红色旅游的交通条件方面,江西近年来有了很大改观,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开辟了更多的国际航线,井冈山军用机场改扩建为旅游机场,现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航线;经过瑞金的赣龙铁路已通车,吉井铁路也正在抓紧建设中;高速公路建设更是突飞猛进,三年增加1000公里,全省高速公路达1500多公里,使井冈山、南昌、瑞金、萍乡、上饶等红色旅游景区都有高速公路相通。发展红色旅游是“瞻仰一次圣地、净化一次灵魂”的政治工程;是“挖掘一种内涵、铸就一种精神”的文化工程;是“开发一方红,致富一方人民”的经济工程;是“三位一体”、利国利民的重大工程。从党中央、国务院到江西省委、省政府,对红色旅游都十分工视。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加快发展红色旅游做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4年12月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同月,《江西省红色旅游发展纲要》也出台实施。2004年10月21日,由江西省旅游局和大江网联合评选的江西“十大红色旅游景点”出炉。这十大红色景点分别是:井冈山黄洋界综合景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安源景区、瑞金叶坪综合景区、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永新三湾改编旧址、万载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旧址、于都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旧址、秋收起义修水策源地、景德镇新四军改编旧址。

传承红色精神,不仅仅是要求我们理解这种精神,明白近代以来无数的中国人为中华的崛起而不懈奋斗的艰苦历程;更重要的一层含义是,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将红色精神体现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去,尽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红色经典的文化生产看上去跟法兰克福学派所描述的“文化工业”的确有许多结构上 的相似,都具有大众性,都是大规模批量生产,都是由上而下地生产出来的。关键的区 别在于,一个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商业行为,以盈利为目的;另一个是社会主义制度 下的国家行为,以意识形态教育(或曰“洗脑”)为目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文化工业生产 出的大众文化产品也是要达到洗脑的目的,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不是文化工业赚钱 的目的,而是对大众的洗脑。此外,法兰克福学派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大众文化和 精英文化或经典是泾渭分明的。法兰克福学派大师如阿都尔诺,就寄希望于经典和精英 文化,希望从现代主义精英创作的经典中激发对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反抗。而中国的红 色经典完全打碎了精英与大众的界限,在批判传统经典、建立新经典的同时,对民间和 精英文化采纳了“古为今用”的实用主义策略。旅美学者张旭东从中国现代性发展线索 中看出某种“后现代性”,正是对中国现代性不同选择的文化发展的一种颇具后现代意 味的解读。(注:Xudong Zhang,“Postmodernism and PostsocialistSociety—Historicizing the Present,”in Arif Dirlik and Xudong Zhang eds,Postmodernism and University Press,2000.)把红色经典与文化 工业和后现代相提并论,看起来似乎有些牵强附会,不过我们借此可以提醒自己,对文 化现象的分析解读离不开当时的特殊语境,而且红色经典在当代的再造,也的确是处于 资本主义文化工业制造的后现代文化氛围之中。 二、话语体系与情感结构 在思考红色经典的当代再造之前,有必要重新回顾红色经典产生时的具体历史语境, 尤其是红色经典本身乃是当时那个语境的主要制造者。当时是革命文化霸权的语境,建 立一个革命的话语体系是当务之急。1949年建国后,中国人口中文盲的比例占五分之四 ,文字改革、消除文盲任务急迫。中国政(论文库)府在50年代初推出了简化字方案、汉语拼音方 案,对中国语言作出了重大的革新和改造。简化字和普通话的推广是新的文化和话语体 系建设的基础。在更进一步的语义学和意识形态层面,则主要依靠革命文学作品尤其是 红色经典长篇小说和革命回忆录等。革命题材的长篇小说随后衍生出一系列文化产品, 如改编成电影、戏剧、连环画等。加上媒体宣传、学校的语文教育和博物馆、画廊、报 刊杂志的广泛配合,使新的革命话语体系逐渐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和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 ,融入中国民众日常公共话语和个人话语的方方面面。红色经典通过语言建构的英雄人 物和负面人物以及他们的语言表述,如革命理想主义的豪言壮语、警句格言等等,成为 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象征符号。根据毛泽(论文库)东的不同选择的现代性方案,消除文盲和改造思 想、建设“社会主义一代新人”是其革命建国战略的核心目标。 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情感结构和生活习惯等跟社会主流话语体系有密切关联。据英 国学者雷蒙·威廉姆斯的研究,话语体系或广义的文化和语义上的符号体系跟公众的情 感结构相关。威廉姆斯认为,情感结构是生活体验在感情上的表述,是思想、意识形态 、价值观,以至政治立场等的表征,“不是感情与思想的对立,而是感情即思想,思想 即感情,是实践的意识。”(注:Raymond Williams,Marxism an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133.)他认为,情感结构由文艺作品的形式和 结构所展示,对文艺作品的形式和语义结构分析有助于了解社会的新的情感结构的形成 。中国红色经典作品在主题上大致分为革命战争、农村土改、城市暴动和地下工作等, 表现的是革命主体——农民、工人、革命党人(常常是知识分子形象,如《红岩》里的 江姐、《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杨晓冬等)——自身觉醒成长的过程。这种主体意识萌 发的形成脱胎于欧洲启蒙文化中出现的“个人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但在中国 被嫁接到社会革命的“集体成长”语境之中。 更重要的是对启蒙现代性的中国化或民族化的改造。中国学者近年来许多卓有成就的 研究,深入分析了红色经典对现代意识的民族化转换和改造。孟繁华指出,中国传统通 俗小说的传奇形式对《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等有深刻影响。陈思和、洪子诚等 也探讨了传统小说的模式在形式和价值取向上对革命小说的影响和制约。传统、民间的 形式在现代转换中对红色经典的影响举足轻重,但也成为红色经典如样板戏成功的主要 因素。(注:参见孟繁华《传媒与文化领导权——当代中国的文化生产与文化认同》,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又见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陈思和:《民间的沉浮:从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解释》,《上海文学》1994年第1 期;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中国五四以来的激进启 蒙主义者如胡风等强调民间民俗形式和审美意识与欧洲传来的现代启蒙意识的矛盾性, 并站在启蒙的立场上顽强地批判传统与民间形式的“落后”和反现代性。但是中国这个 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更倾向于选择毛泽(论文库)东式的民族化和接近农民审美和情感的民族形 式。就连自身为激进启蒙知识分子的瞿秋白,也很有预见地严厉批判中国都市启蒙主义 知识分子的欧化倾向,大力鼓吹民间文化和民间形式。

教学改革实践研究论文

电梯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 在电梯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中,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以项目驱动为主导,以企业岗位需求为载体,建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以行动领域为导向的一体化教学模块,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以电梯工程技术专业电梯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改革为例,阐述了该课程领域的开发思路与实施,课程整体设计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以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 电梯安装与调试;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改革

电梯安装与调试课程是电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考取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电梯作业人员)的必备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电梯安装与调试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首选课程。该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强,与电梯联系紧密。按照岗位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要求,以真实工作任务为依据,推行行动导向教学设计工程实例项目,将课程知识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地贯穿起来,建立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实践,使学生具备解决第一线实践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整体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教学项目的开发,是在分析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的基础上,提炼出职业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使得教学目标直接与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相一致。对于一门课的教学,对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从宏观整体和微观单元两个层面来展开。要从各单元联系的角度对课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和整体优化。以学生为主体,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该课程围绕电梯的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等工作过程,设置了10个教学情境,在资讯、分析、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的学习情境教学组织中,逐渐培养了学生作为工作者的态度、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六步实施法

1.资讯

教师通过世界大学城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根据导轨安装的任务,上网查找资料,也可以通过视频或者动画课件了解导轨安装全过程。让学生明白该项目在电梯企业中的实际安装方法,做这个项目有何意义,然后再认真阅读教师给学生的实训指导书中导轨安装的资料,这样,从很大程度上凝聚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析

根据项目相关的知识点,以课件讲授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掌握。讲解完成后,同样可以播放导轨安装的视频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安装的顺序。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也要参与进来。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讨论导轨安装的步骤。学生接受项目任务,并按照项目的控制要求自行分析思考安装方案,然后小组6人讨论各自的方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这个环节中,学生经历项目教学中的收集信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的过程。

3.决策

全班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人左右,每个小组自己推选一位队长。队长根据这个项目分配合适每位同学的具体任务。每个项目任务的时间由老师设置,预留汇报时间其余的时间由每个小组的队长支配。项目小组根据本部门的职责,结合项目教学的任务要求,制订项目完成的计划。包括项目任务的执行者、任务完成时间、完成任务的方法以及任务内容等。要求每个项目任务都要全员参与,小组的队长自己决定分工,如查找资料、整理资料、报告确认等。主要以学生设计,讨论为主,再加上老师的课件演示和现场模拟。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4.实施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始终要注意安全第一。教师先集中讲解一次安装步骤,尤其是让六个队长必须掌握导轨安装的顺序,然后分组实操安装导轨,队长根据每位成员的情况分配具体的任务,队长也是安全员,注意安全。开始实践操作,整个环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在具体的操作中探索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寻和互助学习的能力,同时可以直观地把所学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同学们,加深同学们的印象,教师在旁边指导与监督,改变了一味的填鸭式的教教学。学生和老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都充实和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行业知识,对学生以后的就业提供了便利。

5.检查

项目完成后,首先是小组自己检查,拿着卷尺、水平尺、磁力吊锤检查导轨安装的具体尺寸,检查导轨支架是否水平,用磁力吊锤检查导轨的垂直度。队长把检查的结果记录好,然后是两两交叉互相检查。检查方法和自己检查方法一样,队长也把结果记录下来,大家把检查的结果给老师。教师在六个小组中,挑选最典型的小组对结果再检查一次。

6.评价

强调规范操作,安全文明生产的重要性,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总评三个方面构成。这样学生自评就是根据要求对自己的工作过程进行打分,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也有成就感;小组互评,增加检查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让学生在其他小组中找差距;教师总评是项目完成后指导教师根据要求进行项目验收。这个环节体现项目教学中的实际操作和评价反馈,增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的信心,最后学生把实训操作的内容已经检查的结果写成实训报告发送到教师世界大学城上,让教师批阅。

三、小结

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电梯安装与调试设计与开发,让每位学生的潜能都得到了充分发挥。既能掌握应有的技能,又能进行挑战性的学习,体验了成功的快乐,把学生由厌学到乐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项目的课程教学模式,打破了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课程模式,这种教学方法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管理原则,符合高职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特点,也充分体现了“在做中学、在学中会、在会中懂”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课程对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观念运用做了有益的尝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彻底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开发方法是目前高职教育先进的课程设计方法之一,需要不断去努力探索。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思考与探讨,进行课程改革与内涵建设,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柴华伟.电气控制及PLC教学改革的探索与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

[2]滕云.PLC课程教学改革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6(12).

[3]李庆玲.以信息化手段促进PLC课程教学改革[J].时代教育,2016(9).

[4]韩亚荣.基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PLC课程改革[J].中国培训,2015(18).

[5]彭儒武,徐海花.高校实验室开放与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3(1).

[6]周书颖.可编程控制器在实验教学中的分层次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1).

[7]王兆明.电气控制与PLC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浅谈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育理论 管理手段 教学方法 课程体系

论文摘 要: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社会, 我国高校教育只有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人才,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文章针对我国高校的教育现状,提出了应从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系、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措施。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校的教育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怎样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出有创造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工作,也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教育理论及管理手段的改革

管理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21世纪的管理水平、理念、模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下根据高校的教育管理特点,分析教学管理应采取的策略。

(一)教育管理理论多元化

1、 校本管理论。“校本”就是学校本位,学校相对教育部门而言,回归学校本位,是管理学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开放性等,校本管理理论设计到了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教育行政体制和办学机制等问题。

2、 以人为本管理论。学校管理的主客体都是人,对即是管理主体又是管理客体的人进行管理,实现发展人、培养人的目标。

3、权变领导论。综合以上管理理论,可以现代管理理念是通过对人管理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使人活的'更有价值更有尊严。

(二)教育管理手段现代化

现在社会互联网络已经非常普及,融入我们到生活和生产中,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互联网中的学校,在虚拟的、现实的世界与作为人主体的人的世界互相融合交织,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校园存在形式,教育管理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学校管理在互联网时代要追求“实质管理”。学校管理要关注教师所想、所感、需求,引导和排除他们心中障碍,确保他们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

二、管理制度的改革

与传统教学管理制度相比现代教学管理制度更突出“人文性”特征,功能是:公正、激励、创新、发展、最终目的是“发展人”。

(一)高校管理要体现高校现代的发展要求。 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务管理、教学秩序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要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二)高校管理要处理好学生和高校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公正性,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努力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实现教与学的和谐。

三、 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未来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创新性人才必定是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教育创新势在必行。而课程体系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已刻不容缓。

(一)找出现存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是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现在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有:课程内容相对陈旧、过分分割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课程安排不合理、学生实践能力弱等。

(二)优化的课程体系应促使人才从以下几方面得以提高

1、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养成自学能力。高校课程改革必须关注学生自学能力。要给学生预留充分思考时间,这也是创新人才必备的一个条件。不仅在时间上留给学生自学时间,此外还应在物质上给予保障,例如学校实验室、图书馆的建设等。

3、注重塑造学生人格品质。大学生不仅要学好知识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课程改革中要注重塑造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

4、课程教学改革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5、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所以,高校课程改革具体可以做到如下几点。人文社会课程、科学课程、实践课程、现代信息课程等方面。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分析、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之后,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得当、有效,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培养、能力的开发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学方法改革对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一)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

传统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培养学生能力,这是其不利方面。在教学中应使用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革不利方面,保存正确合理成分,以此为基础,研究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不断更新变化的,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的更新而发展的,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方法,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坚持启发式教学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必须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深入研究学生学习方法和过程,摸清学生学习特点,不断改进、研究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教学要避免灌输式,采取指导启发式。启发式不是教学方式,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教学中不论使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必须要富有启发性。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育的对象确定,在教学中还可以把几种教学方法进行配合使用以达到更好教学效果。

(三)要讲求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在高校教学中,还存在着拖延教学时间、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来实现教学任务的情况。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需要教师在提前备课、认真研究教材、明确课堂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教学要求要切实把握。

总之,在当今的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中,如果我们把上面的各种改革方法及措施付诸实践,相信我国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这对于提高我国的整体国民素质,对于我国的快速发展,对于提高我国在世界各国中的竞争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袁旭东、论高校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2007,(05)

[2]杨德传、关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之探索[j]、管理观察,2009,(02)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方向,结合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船舶电力拖动课程课堂教学现状,分析高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微观课堂的时效性。要求师生配合得当,教师做好课下准备,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课上主要解决理论向实践技能转化的问题,同时还要做好科学评价工作。

关键词: 高职院校;船舶电力拖动课程;微观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仍然起着核心作用,所以教学改革的根本是提高微观课堂的实效性。教师对微观课堂进行调控,即教师通过对学生感官在学习过程中的充分、合理的调动,具体是对学生的眼、耳、口、手等感官的充分调节和使用,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进入学习中,以求得在课堂上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出现在课堂当中,我们要利用这些新的教学手段为微观课堂服务,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理念,而不是只对传统内容的重新演绎。现代社会的知识更新换代很快,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不断更新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进行锻造。这就要求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微观课堂的教学改革中,教师和学生的功能发生根本变化,从教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到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建立辅助学生的教学资源库(比如微课、相关知识视频录制和练习题库),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不断增强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1当前高职院校微观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

学时安排不合理

现在高职院校普遍压缩了各种学科的课时,使得教师只能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没有时间进行知识的拓展,学生不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缺少讨论和案例分析等环节,影响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填鸭式”教学方式固化

以船舶电力拖动课程为例,大多数教师依然采取讲授的方式进行微观课堂教学,学生成了知识的被动学习者、记忆者,使得学生缺乏自我思考、自我加工、自我深化和自我创新的过程,限制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没有互动的教学过程,学生注意力很容易被现代的一些通信和娱乐手段吸引,造成注意力分散,严重影响了课堂效果。

课堂教学内容“一刀切”

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都不同,对船舶电力拖动课程的理解能力也不同,所以,采取“一刀切”式教学使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差的学生消化不良。

“专兼结合,双师结构”

目的尚未达到部分校内专职教师对实际工作岗位了解不足,理论联系实践环节欠缺;部分兼职教师的理论水平欠佳,造成照本宣科的局面,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严重下滑。

小班教学难以实现

1名教师面对40人左右的标准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难度可想而知。小班教学成为专职教师不可跨越的屏障。

2解决高职院校微观课堂问题的途径

为了解决微观课堂出现的问题,结合船舶电力拖动课程,对高职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实践性探索建议。

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高职院校必须清醒认识到微观课堂改革的重要性,为了使专业教师能够树立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解放思想,高职院校必须为教师发展营造积极、活跃的创新氛围,一切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目的,给足专业教师对微观课堂教学的自主权。为保证教师在专业上的可持续性发展,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运行机制,并与时俱进。

完善教师执教能力

微观课堂改革要想成功,必须完善教师执教能力,因为教师是微观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又是教练和裁判。教师不仅要考虑教授什么内容,还要考虑为什么教,要将所教内容与实际案例相连接,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高职微观课堂改革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执教能力,同时要求教师在专业思想、知识和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还要具有相应课程的开发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但是,在实践微观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受到教师自身教学思想的制约,教师在教改过程中思想不够开放,无法放开手脚充分行使在微观课堂中教师的自主权。

创新微观课堂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微观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的途径和手段。在微观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能够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灵活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完成“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教研室教师应集中研讨,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传统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兼顾数十个孩子的学习,只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忽视了个性化的教育。无法对个体学生的学习偏好或者学习习惯等进行教学行为的改变,但对现在的网络时代而言,允许课堂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呈现不同的教学资源,即要求教师针对同一问题设置不同的旁枝情节。比如,通过线上的基础测试,进行数据采集,充分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程度,可以通过相关的教学软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资源供给。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适应其各方面的需求,采取这种教学方法适合目标比较明确的课堂教学,教师容易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处理问题也相对简单,易于管理。同时,还可以通过研究学生容易被何种课件和资料吸引、能保持多久的.注意力、达到怎样的知识吸收水平及是否获得相应的创新能力等相关信息,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创新微观课堂的学习情景

根据现代高职教学理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起主体作用,教师起到引导和指导作用,即学生在“教、学、做”一体化中获取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转换观念从传统教学中的被动接受到自主学习,养成积极探索的好习惯,为以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以船舶电力拖动微观课堂教学为例,教学团队以项目教学为载体,设计了船舶电力拖动基本的控制线路分析、船舶甲板机械电力拖动控制分析、船舶机舱辅机系统的电力拖动控制分析、船舶辅机自动调节系统的电力拖动控制分析、船舶防污染系统的电力拖动控制分析5个学习情景,让学生5人一组,各司其职,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重点在于对学生习惯的养成,思维方式的训练,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创设“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综合考核体系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微观课堂最有效的模式,最能体现“教、学、做”一体化在实践中的全面实施,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考核的多元化。以船舶电力拖动微观课堂教学为例,考核分4部分:第一部分:教师布置任务,预习阶段。在此阶段学生分析教师给的具体项目实例任务,收集相关资料。第二部分:学生确立团队中每个成员的工作,比如总体负责人、分析员和汇报人等,在此期间教师到各个团队中了解实际情况,给出指导性的建议和意见。第三部分:学生撰写分析报告,进行成果展示。学生用PPT等现代化手段,展示自己分析研究的成果,并讲述在工作过程中的得与失和具体的心路历程,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第四部分: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技能的高低、创新精神的体现和团队的协作精神等方面,要求具有公平、公正性。实践证明,创设的综合考核体系极大程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对现代高职教育而言,这种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建设专业课程教学资源

将课堂的空间维度延伸到课前和课后,给学生提供课程相关的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打下良好基础。利用微课等现代教学手段生动诠释相关概念、原理等,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训项目、习题库等,并设置在线答疑环节,专业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网上与企业组织者和一线优秀工人的在线联系,让学生接触社会相关领域更多优秀的工作者,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学习经历,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作为微观课堂改革的重要保障,学校必须加以重视,并给予支持。

把控学习目标的进展

评价深入到课程进程的方方面面,从课前的知识预习情况(比如观看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PPT等记录),到课上的考勤评价、课堂表现、课堂知识评价、测评评价,到课后的作业评价、问卷分析等。这种综合性评价并不意味着教师增加测验、考试及作业数量,其目的是由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换,评价结果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有价值的反馈意见,便于进行教学分析,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关注学生能力的形成,把控学生学习目标的进展。

3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微观课堂改革充分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高职教学理念。专业教师要对课程进行充分的分析,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为具体项目式教学,使用恰当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节奏,因材施教,让学生充分感受主动学习的乐趣,为将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为社会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峰.高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10(1):15-17.

[2]汪鸿.谈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8):175-176.

[3]杜远阳.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职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高教论坛,2012(6):100-102.

[4]孟宪凯,李涛.中国微格教学20年[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3):62-65+74.

[5]周晓龙.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职差异教学[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60-63.

[6]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周晓龙.基于教学质量提升的高职微观课堂教学改革探析[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4):73-77.

高中化学教育教学实践论文

中学化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载体.主要阐述科学素质教育的内涵、中学化学教育中科学素质的基本内容以及中学化学教育中科学素质教育的培养策略。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学化学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从行为与价值的关系看,价值指向影响乃至决定着人的行为,而行为又或直接或曲折的体现着价值。观察与思考、表达与修辞、判断与选择与个人也与社会群体的价值观紧密关联。中学化学教育形成的化学素养也将影响着决定着人们对生活对社会的观察方法,这就是化学教育的观察价值。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育

一、价值的意义

价值的意义,在于满足人的需要,也就是说,凡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就是有价值的。而中学化学教育的价值是多维度的、综合的,不是线性的、单纯的。一般认为,有知识价值、技能价值、影视价值,另说有思维价值、科学素养价值、道德价值,还说有观察性价值、表达性价值、选择性价值等。知识价值。就是通过化学课程的教育,学生积累、掌握了一定层次的化学知识,对化学课的内容知道不少,也还记得一些,可以轻松自如的回答问题,应对考试。中学化学教育、课堂训练使得学生熟悉了化学语言,尤其是元素符号及其衍生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若将实验教学环节予以落实,学生能按照实验目标,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用品,控制实验条件,依规范按步骤顺利完成实验,有系统的详细的观察与记录,撰写实验报告,提出问题并思考与解决问题,这就达到了实验的教学价值———技能娴熟,验证化学知识及微小实践探究。其实,平常所说的达到教学目标,也就是教育教学的价值实现。应试价值。在学生的学习经历中,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以及教育传统的惰性与政策设计的失衡,在当下的中国社会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升学竞争是中国孩子面临的残酷现实,应试教育无奈而又必然地蔚为大观着。这样,中学化学教育对广大的学生而言,其价值必然体现为中考与高考中不可或缺的应试利器,正所谓“六减一等于零”。但这只能是转型中国特殊时期的畸变现象,中学化学课程也包括其他各门中学课程的应试价值,不可以被估得过重过高!当前基础教育的状况是如火如荼的应试场景,前述中学化学教育的知识价值、技能价值与应试价值,“轻做重来重亦轻,末当本时本似末”。化学教育的知识与技能靠的是融合一体的教学过程来落实体现,尤其实验技能是化学教育的核心价值。而应试虽必不可少,但只是检测与选拔环节而已。却因为社会的体制,让学生的考试分数表变成了教师、官员、学校乃至政府的绩效榜,这就忽悠了千千万万的学子,本来考试分数在教育的价值体系中不足百分之一的衡重,却疯癫成了百分之九十九的“干货”。又由于考试方式的限制(仅笔试形式),中学化学的实验技能这一核心价值被选择性丢弃!没有目标就没有过程,没有过程也没有目标。同时,即使是化学知识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过程而空洞死板,学生将学习化学视为畏途,无情趣,无勇气,学过即考,考过却忘!

二、化学教育思维价值

在较抽象的层面思考,中学化学教育的思维价值也就是具有化学学科特色的思维形式,如理性思维、实证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思维是能力的核心。思维范畴的更进一步展开讨论须依据心理科学与脑科学等,囿于水平,本文不做太多的延伸。今就化学教育的思维价值之形象思维提一点见解。第一,化学课程的大量学科用语———化学符号,如元素符号、电子式、分子式、结构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方程式等,它们反映着化学物质的微粒与整体的客观存在、运动及变化。一方面,我们要熟悉这些专业用语的含义与表达规范;另一方面其实更为重要的,如同“睹物思人”般的,对这些用语的看、念、写,大脑中就有化学物质及其运动的微宏观的、动静态的、离合貌的实体想象映射。第二,化学文本如课文、资料书、练习卷上的装置图,不仅能看懂能画出,更要与化学实验室(实验桌)的实际装置实际过程在思维(头脑)中发生映射,就如买票进影院做到“对号入座”。科学素养价值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中学开设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都承载着这一现时代极其重要的价值追求。中学化学教育的良好效果就是使广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价值均衡地增长,协同“理、生、地”等学科,合掌则鸣,双翼则飞。就化学的作用看,我们可以循例说法,随兴悟道。其一,化学实验培养我们科学的洗涤需要讲究针对性与洁净度。应用到日常生活,譬如茶杯,外口上部接触人的口唇,这是擦洗的重点,可许多人都只是用清水或开水晃晃杯的内部,这叫人如何放心?另,水冲不去杯壁的油污,务必用少许肥皂或液态洗洁净擦洗,干净的标志是杯壁不挂水珠只有均匀的水膜,可许多情况是洗后的杯子仍“梨花带雨”,这也是未洗干净的结果。还有,擦洗了唇污与油污的杯子要用流水冲洗,若静水至少换水三遍,每遍沥去脏水,这样,污物的残留就几乎没有了。这里不适用“眼见为净”(眼睛看不到污物就认为净?)的规则。其二,福建漳州前不久(4月6日)发生的古雷半岛PX(对二甲苯)工厂爆炸事件,相信有敏感神经的人,尤其有化学常识的人都会印象深刻。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居民外撤18公里,人心惶惶。据资料介绍,该工厂的建设项目曾“计划”落户厦门,拟投资108亿人民币,年产80万吨对二甲苯(注意,全球年产PX3000多万吨),年工业产值800亿元人民币,时为2007年。“旧”事重提,当年有105位政协委员联名反对,厦门市民以“散步”的方式在厦门市政府门前集体表达意见,最终由中央相关部委与福建省协调迁建彰州的古雷(此处实在不太明白)。这105位政协委员的领头羊是大名鼎鼎的中科院院士、厦大教授(也曾任清华教授)、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的生命有机磷化学领域的拓荒者赵玉芬女士。之所以这么不嫌麻烦地述说PX工厂、爆炸事件、80万吨、108亿与800亿、105位政协委员的联名、厦门市民的“散步”、赵玉芬院士(也称教授)、有机磷化学等名词与数据,就是试图唤起我们对化学教育的科学素养价值的关注,这种价值支持着我们作为公民的责任能力,科学素养是知识素养,也是理性素养,让我们面对问题能思考与判断。至于道德价值,本文所涉及的是中学化学教育促成的道德价值。泛义的道德体系,是指从道德情感开始,经由道德价值判断,落实为道德行动,最终体现为道德能力与道德责任,达到道德境界。接受良好的化学教育的人,具有丰富完整的化学素养,理解与评价生活的能力更专业更精准。譬如我们居住的村庄或城市在河流的上游,垃圾产生的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与农药及抗生素类的污染的危害会更严重更持久,如何消除或是减少扩散,既关涉经济利益考量也关乎道德价值情怀。废旧电池若没有专门的回收处理,与生活垃圾一起倾倒堆放,典型的就是重金属如镉、汞等的污染,镉污染导致骨痛病,汞污染损害人的神经。首先伤害到的植物、动物形成生态链的污染传递,最终“报应”到人类自身。上游的生活垃圾若是倾倒在下位河岸边,仅就重金属的污染也将危害下游的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活,无论是农业灌溉用水还是生活用水,这种危害是累积着“潜移默化”的。如果是一般公众要呼吁呐喊,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如果是决策的参与者更应慎审。农药与医药(抗生素的滥用)同样不可忽视,它们的性能越稳定越产生持久性的危害,尤其污染到地下水就是对千百年后的子孙后代的犯罪,因为这是“断子绝孙”的深重罪孽。无论是上游人的垃圾不规范倾倒,还是当代人的农药与抗生素滥用残留,危害着河流下游生活的人群,危害着我们自身与我们的一代代后人。如果我们坚守作为具备化学素养的人的理性的道德价值底线,我们就可以勇敢的去阻止或柔性的去减轻这些危害的发生,就可以去设计去引领新的人类生活方式,使之更健康更环保,人类文明的和声就有我们智慧与道德的音韵。

三、化学教育的观察价值

从行为与价值的关系看,价值指向影响乃至决定着人的行为,而行为又或直接或曲折的体现着价值。观察与思考、表达与修辞、判断与选择与个人也与社会群体的价值观紧密关联。中学化学教育形成的化学素养也将影响着决定着人们对生活对社会的观察方法,这就是化学教育的观察价值。对生活与社会问题做理性的、精准的、系统的观察,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我们就不会盲从,不会被忽悠被蒙蔽,我们是清醒的,当然有时是焦虑的、痛苦的,但我们是人不是驼鸟!中学化学教育培养的观察价值也即观察能力,是指具备科学的专业的观察视角。譬如中国人的清明上坟山祭祀先祖,当然“没有仪式就没有内容”(易中天语)。可是放鞭炮很热闹却污染空气,烧纸钱更是易引发山林火灾,现在已被政策严格禁止,轻则罚款,重则逮捕拘留。于是人们改用塑料花插在坟头碑前寄托哀思之情。依我们的观察,这也是违背生态文明理念的行为。因为塑料花极难腐烂,不能与草本泥土同化,逐年积累,既碍观瞻,又是白色污染(此处的白色污染泛指合成的有机高分子材料如塑料、合成纤维的丢弃物形成的污染,而不是白颜色的污染!)。所以,新的祭祖形式亟待设计引导,如购买或采摘真的鲜花、水果上祭,习俗接受,科学认同,政策许可,人心安定,环境友好。另外,人类在观察生活,也在彼此交流感受与思想,也在不断的判断中形成共识,并且影响着政策的立意与指向。观察、表达与选择,只是基于人心的文化价值与人类行为的交互作用,这三个概念(即中学化学教育的观察价值、表达价值、选择价值)的内涵重叠度高,只是应用的形式有所差别。故此不多赘述。

参考文献

1中学化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与课程教材改革吴俊明化学教育2002-06-28

2中学绿色化学教育实施策略探讨董昌耀,杨世忠化学教育2002-11-28

摘要:

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展望新时代下的中学化学教育,每一位教师都要有一种责任感,结合目前教育现状,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方针,提高中学化学教育的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让学生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化学;教育质量

一、注重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最重要的地方,教育质量的提高要从课堂教学入手,教师能否在课堂上讲出知识的精髓和重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上好课的关键。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与方法的灵活性,教师要做到自然地衔接各种不同的知识,树立和谐的教学气氛。教师上课时的教学内容要做到详略有序,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判断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要注意调动课堂学习的气氛,可以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通过设疑的方式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利用逻辑思维的力量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育工作中,富有哲理和情趣的轻松愉快的教育方式往往可以达到很好的授课效果。老师不经意间的幽默感可以深深地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幽默的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高雅的审美情趣,是教学中的“催化剂”,可以在不经意间使学生牢牢地将知识记住。幽默的教学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启迪学生科学思维的同时给人愉悦的享受。学生的积极性提上来了,教育的质量自然就上去了。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中学生爱动手,想象力丰富,学习的积极性多依赖于学习的兴趣,形象识记能力要优于抽象识记能力。教师有效的诱导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源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帮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对唤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至关重要。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从激发兴趣入手,让学生动手、动脑,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中学生对化学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好奇心,加之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千变万化,引入炫目的化学实验会引起学生很强的求知欲。教师可以在刚开始教学的时候利用化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使一时的好奇心变成孜孜不倦的求知欲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对于比较抽象的化学用语、元素符号等一些基本概念的学习,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丢掉原有的兴趣。这时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化学发展史知识的补充,结合书中的化学知识介绍科学家探索这部分化学奥妙的轶事,比如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苯的结构的确定等是科学家日思夜想后在梦中顿悟的等等,使学生意识到学好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意识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有利于学生解除对化学学习的畏惧心理,保持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坚定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信心。

三、重视实验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化学与其他课程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实验课程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在课堂上严谨规范地做好演示实验,这对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素养。化学这一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真正的课堂不应远离实验,实验才是学生学习最有效、收获最丰富的方式。实验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观察、分析、解决的能力,尤其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不仅可以在实验中学到化学知识,还可以学到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培养求实认真的科学态度。

四、小结

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展望新时代下的中学化学教育,每一位教师都要有一种责任感,结合目前教育现状,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方针,提高中学化学教育的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让学生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中学化学与大学化学教学内容衔接的思考刘士荣,朱裕贞大学化学1998-02-28

2、 化学发展的新方向——绿色化学——中学化学应进行绿色化学教育黄尚毅,段巨龙江西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1999-06-21

关于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践论文

一、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1.展示案例,阅读感知

案例展示可以作为教学前的引导出现,也可以作为教学中的事实举例出现。案例展示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给学生发放文字材料,还可以使用投影仪将案例投射在多媒体放映仪器上,可以播放音频材料,教师还可以讲案例编排为剧本,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等。例如教师在进行氯气的知识点教学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氯气的兴趣,并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寻氯气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可以选择一个小故事来进行举例。故事中小明在家使用次氯酸钠(NaClO)为主的高效消毒剂清洁厕所,但是小明觉得只用一种清洁剂洗不是很干净,所以又使用了洁厕灵,结果小明中毒被送往医院。教师在讲完小故事后,学生产生的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自然的过渡到氯气的教学点上了。

2.设疑问答,引发思考

在学生融入情境之中后,教师应该立即设疑问答,让学生能够自主分析,思考。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不宜一次性将问题全部问完,而是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来回答最后的问题。问题不宜过难,否则会让学生失去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次氯酸钠(NaClO)为主的高效消毒剂与洁厕灵不能混合起来使用呢?是不是因为洁厕灵中含有硫酸呢?接着,教师可以根据问题来进行探究性实验。首先在如下图所示的孔洞内分别放置干红纸、湿红纸、蓝色石蕊试纸、氢氧化钠溶液以及硝酸银溶液。并且在如下图所示的中间的大孔中滴入次氯酸钠(NaClO)为主的高效消毒剂与稀硫酸,马上将盖子盖上,然后观察盒子里面的现象。如通过教师提问回答,学生的学习思维被大大激发,认真的观察实验,并且详细记录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归纳其中的化学原理。

3.班级交流,归纳整合

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引导写全部同学积极参与的教学方式。班级交流的主要目的就是消除学生之间存在争议的问题。不仅仅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再次迸出火花,还能够出现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学生在班级交流中学生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例如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后可以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说出五个孔洞中出现的不同反应。干红纸没有出现明显反应,而湿红纸出现了褪色。蓝色试纸先变成红色,然后出现褪色;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物。

二、总结评价,提升认识

总结评价是案例教学法的最后阶段。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总价评价中提升到新的高度。总结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前述几个阶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教师评价主要以证明积极鼓励为主,对学生的发言与自主学习表示肯定,对学生所提出的独到见解要表示赞许。并且要就本次案例的化学性质与道理进行总结,让学生加深印象。在本次案例教学中,教师最后可以向学生展示次氯酸钠(NaClO)为主的.高效消毒剂的使用说明书,并且让学生回去向家长指出次氯酸钠(NaClO)为主的高效消毒剂的注意事项,同时说明化学道理。这样一来氯气的知识点就会牢牢的印在学生的脑海当中。案例教学法通过展示案例、设疑问答、班级交流、总结评价等环节有效的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合作交流、归纳概括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所选择的有针对性的案例能够扩展学生的化学知识面,帮助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法应用在高中化学教学课堂上是十分有效并且合理的,能够突出教师课堂主导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爱上化学,主动学习。

作者:邵红安 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的确定要由教材内容、学情、教学资源及学校的教学设备而定。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学目标只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师生互动性不强,不能促进学习方式的转换,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可能提高教学的质量。笔者认为在化学教学中,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学情、教学资源,可尝试以下几种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一、动机化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是学习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内在学习化学的动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的效果就显而易见。常见的方法有:1.教师要抓住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实验现象明显和有趣的化学演示实验,能够很好地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产生学习兴趣。即演示实验法。目前,人们对教育教学的质量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就是努力工作,认真把握学情,专研技术,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高中化学无论是在教学强度上还是在教学难度上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普遍较高。有效课堂的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更需要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之中,为此,要想提升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需要在考虑学情的基础上整合多方面的因素。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一旦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没有求知欲,就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对化学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化学。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初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时期,要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诱导。要使学生深感化学无所不在,所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实际,从生活走进化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化学教学中,有些知识,单凭教师的讲解往往是不够的,如果能改变教法,辅之以生动的实验,创造直观的教学情景,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学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部分。演示实验生动、鲜明,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和深入思考问题,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化学实验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而且要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独立完成,探究知识的很好途径,教师必须要求学生严格操作。在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现象,教师必须要给予正确讲解,分析原因,切不可默然置之或加以批评、讽刺,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说学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生动有趣,那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二、利用学情,实现参与式教学要想提高化学课的教学质量不仅仅需要教师的努力,也需要学生的配合,也就是说,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为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参与式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的服从,而基础教育改革下的思想认为,新形势下,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应该是积极主动的,教师只是协调者和组织者,这样学生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潜能来理解和接受相关的知识。如在讲授《物质性质的探究》这一章节时,学生对物质的性质概念没有全方位的了解,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不转变方法那学生也会沦落到传统课堂的教学中去,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如果教师能找到学生兴趣的出发点,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的话,效果肯定会截然不同。为此,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化学实验,给学生演示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细心观察和总结,最后发现生成了不一样的物质,这就是在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接下来再讲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就简单易解了。三、考虑学情,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从生物学的角度来分析,学生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在能力基础、接受能力、认知水平等方面具有差异性,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学情,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层次,做到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就是把握学生的层次和知识的梯度,教师要把课堂知识做的具有开放性和梯度性。比如,面对灭火这样的情况,教师要设定不同梯度的问题,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假如在图书馆灭火的话,你会选择哪种灭火形式?它的原理是什么?这样才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优质的化学课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破,能自主解决问题,这些都需要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在常规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化学术语、化学公式、化学现象和化学原理,能通过问题的设疑,引导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比如,某种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大,很难溶于水,收集这种气体有哪些方法?请你画出收集的装置图。学生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后,会很快解答出来的。如果学生仅靠死记硬背,这样的问题是答不出的。四、紧密联系生活和社会实践,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高中化学开展生活化教学,使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有利于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化学课程与实际联系,做到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需要,它与我们的吃、穿、住、行、用无一不紧密联系,教学中要努力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化学,用化学,让学生了解化学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能够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学以致用,从而激励他们的学习动机,加深他们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这些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和学习兴趣是有很大作用的。因此,教师一定要紧密结合生活中的有关化学现象和事实,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讲解、介绍。教师不仅要进行化学知识的教育,还要进行环境意识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学会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的命运。学生掌握这门学科,应用它更好地造福于人类,更好地为将来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要想提升高中化学课的教学质量确实需要考虑到学情,做到从学情出发,同时,有效的化学教学还需要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精湛的教学技艺,需要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课前需要教师认真备课,课中需要教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做到“活教”、“教活”,课后做到及时的反思和修正,这样才能实现师生在课堂中的完美配合与写作,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会居高不下。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论文

浅谈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素质教育中,化学实验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作用是其他任何内容所无法取代的。实验具有直观性,符合中学生的认识特征,容易吸引学生。一个好的实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从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矛盾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物质的外部属性以及物质的变化产生的各种现象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将观察到的现象与已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经过分析、比较、综合,从而得出新的结论。有些演示实验,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设想,观察分析、归纳而形成理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如在讲授活泼金属与某些盐溶液反应时,先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并配合相应的尝试实验:铁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可观察到什么现象(铁片上有铜析出)?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是否有铜析出?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无铜析出)?为什么?经过分析、归纳使学生找出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特点,然后得出结论:活泼的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是金属先与盐溶液中水反应,生成相应的氢氧化物和氢气,并不符合“金属+盐——新金属+新盐”,从而使学生对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有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认识。以上说明,以实验观察获得感性材料为基础实现认识上的飞跃,达到理性认识的目的,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来完成的。在做实验时,不要让学生在简单的操作上机械重复,更不能让学生在实验室照方抓药,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来进行。实验过程中,从实验药品取用的多少,仪器的选择和安装、实验条件的控制,都离不开思维对操作的支配作用。所以说,实验过程中要进行思维,思维反过来又支配实验活动,注意到这一点,将有助于实验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知觉。观察能力只有通过观察本身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化学实验离不开观察,在观察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观察,观察什么,明确观察目标。例如在演示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有催化作用实验时:给二氧化锰加热,让学生观察有没有氧气产生;给氯酸钾加热,让学生观察加热到什么程度氯酸钾才能分解;重取氯酸钾加热并迅速加入少量二氧化锰,让学生观察,观察后学生自然地得出结论:二氧化锰本身不能分解产生氧气,但它可以使氯酸钾在低温下迅速分解产生氧气,起了催化的作用。通过这种有目的的观察引导,可以避免学生观察时的盲目性,并克服随意性,从而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得出科学而准确的结论。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的观察,比如怎样读取数据,怎样观察某反应颜色、状态的变化等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实验教学中,要经常地及时地表扬那些观察全面、耐心、仔细的同学,促使他们形成细致、全面观察的良好习惯,为将来从事某一领域的研究和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属于动作技能,它是由一系列的外部动作所构成,通过练习形成和巩固起来的一种合乎法则的随意行动。要掌握这种技能,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在头脑中建立操作表象和操作要领;二是把头脑中的操作表象和要领要付诸实践;三是学会至熟练,即经过一定次数的练习后,能够从靠意识控制到独立正确地完成操作,进而靠动作控制,自如地正确地完成操作。这种技能只有靠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规范地操作各种仪器,而且要说明这样操作的意义,这样就使得学生在操作时能规范地进行。操作时教师要亲自指导学生,纠正不对的操作步聚,讲授错误操作的后果。例如: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为什么应该先检验氢气的纯度,为什么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停止加热了为什么还要通氢气?通过学生积极思维后,再渗透到实验全过程中,有利于实验技能的形成和提高。另外,实验中不仅要强化中学教材中规定实验操作训练,还应注意一些基本的、带普遍性的实验练习,特别是在学生掌握了一般操作技能后,教师要设计一些要代表性的实验来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技能。比如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实验用品,让他们来证明氯酸钾中既有氧元素,又有氯元素。通过对这些实验的练习,一方面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基本技术上达到灵活、准确、快速、协调的目的;另一方面,还能将学生积极的思维渗透到实验技能的全过程中去、更有利于实验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本上有些化学实验,无论是淙实验也好,还是家庭小实验也好,仍有不足之外,如现象不明显、步骤复杂、装置不合理等。当教师做完实验后,可以启发并鼓励学生对所做过的实验提出更合理、更科学的见解。例如,做利用氢气吹肥皂泡这个实验时,教材上用尖嘴玻璃管来吹,吹的泡泡小而不连续,还容易破裂。而有的学生却用小孩子吹彩泡玩具的多孔塑料管代替玻璃管来吹,结果吹出的氢气泡连续且体积大,不易破裂,效果十分理想。遇到此类情况,要立即表扬他们。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培养学生化学能力是化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化学实验能力是化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学中我们每一位化学教师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中学化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载体.主要阐述科学素质教育的内涵、中学化学教育中科学素质的基本内容以及中学化学教育中科学素质教育的培养策略。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学化学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从行为与价值的关系看,价值指向影响乃至决定着人的行为,而行为又或直接或曲折的体现着价值。观察与思考、表达与修辞、判断与选择与个人也与社会群体的价值观紧密关联。中学化学教育形成的化学素养也将影响着决定着人们对生活对社会的观察方法,这就是化学教育的观察价值。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育

一、价值的意义

价值的意义,在于满足人的需要,也就是说,凡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就是有价值的。而中学化学教育的价值是多维度的、综合的,不是线性的、单纯的。一般认为,有知识价值、技能价值、影视价值,另说有思维价值、科学素养价值、道德价值,还说有观察性价值、表达性价值、选择性价值等。知识价值。就是通过化学课程的教育,学生积累、掌握了一定层次的化学知识,对化学课的内容知道不少,也还记得一些,可以轻松自如的回答问题,应对考试。中学化学教育、课堂训练使得学生熟悉了化学语言,尤其是元素符号及其衍生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若将实验教学环节予以落实,学生能按照实验目标,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用品,控制实验条件,依规范按步骤顺利完成实验,有系统的详细的观察与记录,撰写实验报告,提出问题并思考与解决问题,这就达到了实验的教学价值———技能娴熟,验证化学知识及微小实践探究。其实,平常所说的达到教学目标,也就是教育教学的价值实现。应试价值。在学生的学习经历中,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以及教育传统的惰性与政策设计的失衡,在当下的中国社会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升学竞争是中国孩子面临的残酷现实,应试教育无奈而又必然地蔚为大观着。这样,中学化学教育对广大的学生而言,其价值必然体现为中考与高考中不可或缺的应试利器,正所谓“六减一等于零”。但这只能是转型中国特殊时期的畸变现象,中学化学课程也包括其他各门中学课程的应试价值,不可以被估得过重过高!当前基础教育的状况是如火如荼的应试场景,前述中学化学教育的知识价值、技能价值与应试价值,“轻做重来重亦轻,末当本时本似末”。化学教育的知识与技能靠的是融合一体的教学过程来落实体现,尤其实验技能是化学教育的核心价值。而应试虽必不可少,但只是检测与选拔环节而已。却因为社会的体制,让学生的考试分数表变成了教师、官员、学校乃至政府的绩效榜,这就忽悠了千千万万的学子,本来考试分数在教育的价值体系中不足百分之一的衡重,却疯癫成了百分之九十九的“干货”。又由于考试方式的限制(仅笔试形式),中学化学的实验技能这一核心价值被选择性丢弃!没有目标就没有过程,没有过程也没有目标。同时,即使是化学知识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过程而空洞死板,学生将学习化学视为畏途,无情趣,无勇气,学过即考,考过却忘!

二、化学教育思维价值

在较抽象的层面思考,中学化学教育的思维价值也就是具有化学学科特色的思维形式,如理性思维、实证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思维是能力的核心。思维范畴的更进一步展开讨论须依据心理科学与脑科学等,囿于水平,本文不做太多的延伸。今就化学教育的思维价值之形象思维提一点见解。第一,化学课程的大量学科用语———化学符号,如元素符号、电子式、分子式、结构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方程式等,它们反映着化学物质的微粒与整体的客观存在、运动及变化。一方面,我们要熟悉这些专业用语的含义与表达规范;另一方面其实更为重要的,如同“睹物思人”般的,对这些用语的看、念、写,大脑中就有化学物质及其运动的微宏观的、动静态的、离合貌的实体想象映射。第二,化学文本如课文、资料书、练习卷上的装置图,不仅能看懂能画出,更要与化学实验室(实验桌)的实际装置实际过程在思维(头脑)中发生映射,就如买票进影院做到“对号入座”。科学素养价值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中学开设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都承载着这一现时代极其重要的价值追求。中学化学教育的良好效果就是使广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价值均衡地增长,协同“理、生、地”等学科,合掌则鸣,双翼则飞。就化学的作用看,我们可以循例说法,随兴悟道。其一,化学实验培养我们科学的洗涤需要讲究针对性与洁净度。应用到日常生活,譬如茶杯,外口上部接触人的口唇,这是擦洗的重点,可许多人都只是用清水或开水晃晃杯的内部,这叫人如何放心?另,水冲不去杯壁的油污,务必用少许肥皂或液态洗洁净擦洗,干净的标志是杯壁不挂水珠只有均匀的水膜,可许多情况是洗后的杯子仍“梨花带雨”,这也是未洗干净的结果。还有,擦洗了唇污与油污的杯子要用流水冲洗,若静水至少换水三遍,每遍沥去脏水,这样,污物的残留就几乎没有了。这里不适用“眼见为净”(眼睛看不到污物就认为净?)的规则。其二,福建漳州前不久(4月6日)发生的古雷半岛PX(对二甲苯)工厂爆炸事件,相信有敏感神经的人,尤其有化学常识的人都会印象深刻。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居民外撤18公里,人心惶惶。据资料介绍,该工厂的建设项目曾“计划”落户厦门,拟投资108亿人民币,年产80万吨对二甲苯(注意,全球年产PX3000多万吨),年工业产值800亿元人民币,时为2007年。“旧”事重提,当年有105位政协委员联名反对,厦门市民以“散步”的方式在厦门市政府门前集体表达意见,最终由中央相关部委与福建省协调迁建彰州的古雷(此处实在不太明白)。这105位政协委员的领头羊是大名鼎鼎的中科院院士、厦大教授(也曾任清华教授)、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的生命有机磷化学领域的拓荒者赵玉芬女士。之所以这么不嫌麻烦地述说PX工厂、爆炸事件、80万吨、108亿与800亿、105位政协委员的联名、厦门市民的“散步”、赵玉芬院士(也称教授)、有机磷化学等名词与数据,就是试图唤起我们对化学教育的科学素养价值的关注,这种价值支持着我们作为公民的责任能力,科学素养是知识素养,也是理性素养,让我们面对问题能思考与判断。至于道德价值,本文所涉及的是中学化学教育促成的道德价值。泛义的道德体系,是指从道德情感开始,经由道德价值判断,落实为道德行动,最终体现为道德能力与道德责任,达到道德境界。接受良好的化学教育的人,具有丰富完整的化学素养,理解与评价生活的能力更专业更精准。譬如我们居住的村庄或城市在河流的上游,垃圾产生的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与农药及抗生素类的污染的危害会更严重更持久,如何消除或是减少扩散,既关涉经济利益考量也关乎道德价值情怀。废旧电池若没有专门的回收处理,与生活垃圾一起倾倒堆放,典型的就是重金属如镉、汞等的污染,镉污染导致骨痛病,汞污染损害人的神经。首先伤害到的植物、动物形成生态链的污染传递,最终“报应”到人类自身。上游的生活垃圾若是倾倒在下位河岸边,仅就重金属的污染也将危害下游的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活,无论是农业灌溉用水还是生活用水,这种危害是累积着“潜移默化”的。如果是一般公众要呼吁呐喊,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如果是决策的参与者更应慎审。农药与医药(抗生素的滥用)同样不可忽视,它们的性能越稳定越产生持久性的危害,尤其污染到地下水就是对千百年后的子孙后代的犯罪,因为这是“断子绝孙”的深重罪孽。无论是上游人的垃圾不规范倾倒,还是当代人的农药与抗生素滥用残留,危害着河流下游生活的人群,危害着我们自身与我们的一代代后人。如果我们坚守作为具备化学素养的人的理性的道德价值底线,我们就可以勇敢的去阻止或柔性的去减轻这些危害的发生,就可以去设计去引领新的人类生活方式,使之更健康更环保,人类文明的和声就有我们智慧与道德的音韵。

三、化学教育的观察价值

从行为与价值的关系看,价值指向影响乃至决定着人的行为,而行为又或直接或曲折的体现着价值。观察与思考、表达与修辞、判断与选择与个人也与社会群体的价值观紧密关联。中学化学教育形成的化学素养也将影响着决定着人们对生活对社会的观察方法,这就是化学教育的观察价值。对生活与社会问题做理性的、精准的、系统的观察,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我们就不会盲从,不会被忽悠被蒙蔽,我们是清醒的,当然有时是焦虑的、痛苦的,但我们是人不是驼鸟!中学化学教育培养的观察价值也即观察能力,是指具备科学的专业的观察视角。譬如中国人的清明上坟山祭祀先祖,当然“没有仪式就没有内容”(易中天语)。可是放鞭炮很热闹却污染空气,烧纸钱更是易引发山林火灾,现在已被政策严格禁止,轻则罚款,重则逮捕拘留。于是人们改用塑料花插在坟头碑前寄托哀思之情。依我们的观察,这也是违背生态文明理念的行为。因为塑料花极难腐烂,不能与草本泥土同化,逐年积累,既碍观瞻,又是白色污染(此处的白色污染泛指合成的有机高分子材料如塑料、合成纤维的丢弃物形成的污染,而不是白颜色的污染!)。所以,新的祭祖形式亟待设计引导,如购买或采摘真的鲜花、水果上祭,习俗接受,科学认同,政策许可,人心安定,环境友好。另外,人类在观察生活,也在彼此交流感受与思想,也在不断的判断中形成共识,并且影响着政策的立意与指向。观察、表达与选择,只是基于人心的文化价值与人类行为的交互作用,这三个概念(即中学化学教育的观察价值、表达价值、选择价值)的内涵重叠度高,只是应用的形式有所差别。故此不多赘述。

参考文献

1中学化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与课程教材改革吴俊明化学教育2002-06-28

2中学绿色化学教育实施策略探讨董昌耀,杨世忠化学教育2002-11-28

摘要:

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展望新时代下的中学化学教育,每一位教师都要有一种责任感,结合目前教育现状,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方针,提高中学化学教育的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让学生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化学;教育质量

一、注重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最重要的地方,教育质量的提高要从课堂教学入手,教师能否在课堂上讲出知识的精髓和重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上好课的关键。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与方法的灵活性,教师要做到自然地衔接各种不同的知识,树立和谐的教学气氛。教师上课时的教学内容要做到详略有序,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判断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要注意调动课堂学习的气氛,可以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通过设疑的方式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利用逻辑思维的力量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育工作中,富有哲理和情趣的轻松愉快的教育方式往往可以达到很好的授课效果。老师不经意间的幽默感可以深深地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幽默的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高雅的审美情趣,是教学中的“催化剂”,可以在不经意间使学生牢牢地将知识记住。幽默的教学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启迪学生科学思维的同时给人愉悦的享受。学生的积极性提上来了,教育的质量自然就上去了。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中学生爱动手,想象力丰富,学习的积极性多依赖于学习的兴趣,形象识记能力要优于抽象识记能力。教师有效的诱导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源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帮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对唤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至关重要。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从激发兴趣入手,让学生动手、动脑,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中学生对化学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好奇心,加之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千变万化,引入炫目的化学实验会引起学生很强的求知欲。教师可以在刚开始教学的时候利用化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使一时的好奇心变成孜孜不倦的求知欲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对于比较抽象的化学用语、元素符号等一些基本概念的学习,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丢掉原有的兴趣。这时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化学发展史知识的补充,结合书中的化学知识介绍科学家探索这部分化学奥妙的轶事,比如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苯的结构的确定等是科学家日思夜想后在梦中顿悟的等等,使学生意识到学好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意识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有利于学生解除对化学学习的畏惧心理,保持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坚定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信心。

三、重视实验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化学与其他课程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实验课程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在课堂上严谨规范地做好演示实验,这对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素养。化学这一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真正的课堂不应远离实验,实验才是学生学习最有效、收获最丰富的方式。实验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观察、分析、解决的能力,尤其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不仅可以在实验中学到化学知识,还可以学到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培养求实认真的科学态度。

四、小结

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展望新时代下的中学化学教育,每一位教师都要有一种责任感,结合目前教育现状,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方针,提高中学化学教育的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让学生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中学化学与大学化学教学内容衔接的思考刘士荣,朱裕贞大学化学1998-02-28

2、 化学发展的新方向——绿色化学——中学化学应进行绿色化学教育黄尚毅,段巨龙江西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1999-06-21

小学命题实践研究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参考题目

在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参考题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城区学生与农村学生的对比研究

2、传统教师评价的负面影响

3、传统作文教学的误区研究

4、词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5、大学生选择教育类专业的心理相关研究

6、大众媒体对小学生的影响分析

7、当代儿童对儿童文学的期待与要求

8、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

9、东西方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研究

10、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11、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2、儿童课外文学阅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13、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地位及意义

14、改革开放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多元现象研究

15、改进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16、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17、关于文学欣赏的研究

18、合格教师基本标准的探究

19、缓解教师心理问题的措施、途径的研究

20、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21、家庭对于小学生的才艺与兴趣活动的支出调查研究

22、家庭环境对学生个性养成与心理成熟的影响

23、家庭教育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

2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问题的研究

25、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

26、教师的科研能力研究

27、教师的素质研究

28、教师的学历水平研究

29、教师发展的教育需求思索

30、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因探究

31、教师发展对教学质量提升的相关研究

32、教师发展对于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的相关研究

33、教师发展对于学校课程改革的促进研究

34、教师发展过程中可用资源的梳理与归纳研究

35、教师发展进程中内在障碍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36、教师发展进程中外在困难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37、教师发展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作用

38、教师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关系研究

39、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关系研究

40、教师发展在专业化进程中的价值探索

41、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改革研究

42、教师能力发展内涵与途径的思考

43、教师期望在小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44、教师人格发展内涵与策略的研究

45、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职业生活研究

46、教师使用新教材出现问题的研究

47、教师思想发展内涵与途径的思考

48、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研究

49、教师知识发展内涵与途径的思考

50、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界定与标志的思考

51、教师职业生活规律的相关研究

52、教师智慧发展内涵与策略的思考

53、教师自我教育的途径与策略探究

54、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研究

55、教育类专业学生就职前的知识储备研究

56、教育类专业学生就职前的专业思想形成研究

57、教育类专业学生就职前角色转变过渡的相关研究

58、教育实习后的专业认同变化研究

59、课程改革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关系的研究

60、课改背景下的“好课”标准的研究

61、课改背景下的学生作业的研究

62、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程发展性教育评价研究

63、课堂教学改革困境的研究

64、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德问题研究

65、课堂教学新境界的研究

66、课堂教学中参与意识的培养

67、口语交际与小学语文教学

68、论活动课程评价的理论与实施

69、论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的艺术

70、论小学生爱家乡品质的培养

71、论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72、论小学生作业批改的艺术

73、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语文素质培养

74、论优秀班风的建设

75、某一位儿童作家或某一类儿童文学作品的研究

76、农村教师发展动因与城市教师发展动因的比较研究

77、培养创新型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78、拼音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地位研究

79、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思路、办学模式的研究

80、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难点及对策的研究

81、青春期教育研究

82、少年儿童社会化问题的研究

83、社会环境与教师发展关系的思考

84、识字教学的人文教育研究

85、试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

86、试论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87、试论小学生的合作学习

88、试论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89、试论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90、试论小学生自然课实践能力的培养

91、试论小学生综合性学习

92、试论学生中独生子女爱他人品质的培养

93、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研究

94、特级教师成长历程研究

95、现代教师教育智慧形成的相关研究

96、现代教师人格特征形成方式的探究

97、现代教师职业观内涵构成的思考

98、现代教师职业角色内涵的探究

99、乡村教师与城镇教师发展内涵异同的相关研究

100、乡村教师与城镇教师发展形态异同的相关研究

101、小学“活动导学”的研究与实验

102、小学班级管理的研究

103、小学德育的方法研究

104、小学德育的过程研究

105、小学德育的模式研究

106、小学德育的评价研究

107、小学德育目标、课程与实施途径的研究

108、小学高年级学生理财现状的调查分析

109、小学各学科教学现状与评价的研究

110、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研究

111、小学教学中的考试改革研究

112、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实施的研究

113、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研究

114、小学拼音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115、小学生常见的拼音错误调查分析

116、小学生出走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117、小学生辍学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118、小学生错别字情况调查及对策分析

119、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小学阶段的美育

120、小学生放学后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121、小学生过激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122、小学生可支配零用钱的使用状况分析

123、小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分析

124、小学生文明用语调查分析

125、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126、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27、小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评价研究

128、小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研究

129、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130、小学生语文知识构成的研究

131、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132、小学生语文作业批改的艺术

133、小学生中小团体的调查与分析

134、小学识字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135、小学实施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36、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办法的研究

137、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研究

138、小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的研究

139、小学校园网络管理的研究

140、小学校园网络环境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的研究

141、小学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的研究

142、小学信息课程体系的研究

143、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及其实证研究

144、小学学科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研究

145、小学学生个性品质培养的研究与实验

146、小学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

147、小学学生学习困难问题的研究

148、小学应用教育技术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149、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研究

150、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研究

151、小学语文的合作学习研究

152、小学语文的研究性学习研究

153、小学语文教师的逻辑知识与小学生思维发展研究

154、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研究

155、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研究

156、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157、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研究

158、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研究

159、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考试改革研究

160、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的研究

161、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状况的研究

162、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的研究

16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64、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165、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研究

166、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67、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168、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训练途径的研究

169、小学语文学习方式的研究

170、小学阅读教学中涉及的汉语语法知识及其教学问题研究

171、小学作文常见病句类型成因及对策

172、小学作文评语的研究

173、小学作文训练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174、校本课程的研制与发展

175、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176、校长负责制实行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77、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研究

178、校园文化建设与小学审美教育的研究

179、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80、新课程改革与综合实践活动

181、新中国成立以后小学生作文的发展脉络研究

182、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183、学前教育与初等教育衔接问题研究

184、学生不良行为现状与对策分析

185、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研究

186、学校环境与教师发展关系的思考

187、延长义务教育年限问题研究

188、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目标、评价的研究

189、研究性学习与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

190、一个小学教师发展案例的'研究

191、应用信息技术改革小学教学模式、方法的研究

192、英国公立小学的课程设置研究

193、影响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因素的研究

194、优秀教师基本标准的探究

195、语感与小学语文教学

196、在开展班级活动中预防危险事件发生的理论与实践

197、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习落后学生积极性的研究

198、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或策略)研究

199、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00、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美育

201、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研究

202、中国古典诗歌艺术鉴赏的研究

203、中外学校教育管理的比较研究

204、中外优秀小学作文教学模式之比较研究

205、中小学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

206、中小学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验

207、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研究

208、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素质研究

209、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较研究

2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产生的背景研究

21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研究

212、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213、走向新课程的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

1、课堂提问的理论初探及其应用体系的建构

2、艺术有效地提问,共享对话的境界

3、漫谈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师的三个命题

4、浅谈初中生现代文阅读水平考察及其训练策略

5、让中学生“与鲁迅相遇”

6、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实现“减负增效”初探

7、新课程初中语文评价的思考与实践

8、解决学生问题不可太随意

9、浅谈语文本色回归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10、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11、从细微处透视语文教学的特征

12、阅读、悦读——略论初中生语文自主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13、因文采而精彩,为精彩而喝彩

14、返璞归真,探寻语文教学的本位

15、满眼生机争日新

16、炼就学生一双慧眼——浅谈作文教学中题材选用的做法

17、听课,迈开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步

18、如何引导名著阅读浅说

19、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交流

20、耐心融化坚冰——语文学习“特困生”的转化案例

21、准确切入、引爆课堂思维

22、将情感教育引入作文教学

23、文道统一,趣解经典

24、谈语文教学课堂讨论的策略

25、精心选择语文课外阅读材料

26、鼎力挖掘语文思想教育功能

27、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设计摭谈

28、阅读教学重在拨动审美之弦

29、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

30、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31、阅读反思——一种新的语文教学的视角

32、在阅读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3、阅读教学多元解读,塑造人文精神

34、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谈

35、上出有语文味的课需要具备几种意识

36、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化现象分析及对策

37、让孩子的心灵在阅读中飞扬

38、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孩子,你为什么自卑?

行于所当行 止于所当止

培养思维能力源之“将错就错”

我为红花表“整容”

新课程:作业怎么做

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美丽牧场”

数学日记:心灵和思维的“体操”

“换位”与“让位”

巧用联系卡 和谐你我他

浅谈小学生的数感特征及培养策略

作文回归生活三及跳

源何在!原何在?

教学立意,涵养语文教学的起点

评语:学生发展自己的“名片”

让真情与笔尖共舞

教育智慧:为心灵解码 给生成加油

“认识你脚下的土地”

“轻声”策略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芳林新叶催陈叶 流水前波让后波

沉甸甸的思考——浅谈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期望

作业批改中的“三言两语”

有多少语文教学行为经得起追问

小学生志向的调查研究

让考试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浅析叶圣陶教育思想与儒家教育思想的关系

不能搬家为哪般?——“愚公搬家”的理性思考

走出围城——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师德——临照学生心灵的永恒阳光

四十五分钟之后怎么办?——历史教学更要重视课外研究

如何避免学科损伤——谈初中物理双语教学

论数学日记的教育价值

研究性学习中问题解决的操作模式的实证研究

让学生成为思维的主体——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实践

走出“精英主义”,让每一位学生成功

关注班级沉默的大多数——浅谈中等生教育

文质之辩——关于课改实践和听课的几点思考

中学生空间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研究

开发“校园人文环境”课程的探索与思考

重视学生的听力 培养听知能力

低效管理:基于学校产权制度视野的分析和对策

让写作成为语文教师的份内工作

高考日记——对教育的几点反思

关于教师发表论文合法性的调查报告

“控制是为了飞得更高”——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语文课与经典的美丽约会——我与孩子们的“经典”情缘

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探究,让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

守望简约的语文教学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关于学习方式变革的冷思考

回归常态,让教学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聚集体验:生命意义的超越与升华

把迷路的心灵找回“家”

把握“参与时机”,提高阅读教学效能

互联网对中小学生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精彩缘于瞬间

端五节的鸡蛋“飞”起来了

参与,快乐并收获着——“让学生参与备课的案例分析探究”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产生问题的根源与相应教学手段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胆怯心理的个分析”研究报告

“我的礼物呢?”一个孩子的“控诉”

为小学生“流行文学”阅读导航

让学校成为“孩子们一生中到过的最好的地方”

合作日记--开在课外的一朵习作之花

用“人文”建构“和谐”

音乐是快乐的!

物质奖励“四忌”

“派送”快乐

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

和谐错位与校长前瞻视野

从做数学到说数学

语文“结课”的“布白”艺术初探

莫让“乱花”迷人眼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专题网站的制作

走向清静的彼岸净土--感悟“诗化语文”

在对话中生成--关于“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把作文的修改权让给学生

课堂教学要还权于学生

跳出“语文”教语文

小学语文教学之“生态环境”

让班集体成为孩子的精神乐园

种棵枝繁叶茂的快乐树--个性化教学摭谈

浅谈体态语艺术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课堂,万紫千红总是情

课改中,语文活动教学如何避免作秀

小学生语文家庭作业的设计研究报告

范读在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作用的调查报告

小学教育类的论文有很多可以选择的方向,我们 可以把相关主题分为几个类别,例如:

一、关于教育内容的论文题目

1、外语应该成为学校的必修课吗?

2、应该教学生打字而不是写字吗?

3、教师是否应该对民族英雄的负面性格、行为或习惯保持沉默?

二、关于国家教育政策的论文题目

1、家庭教育应该由国家控制吗?

2、是否应该定期测试教师的水平?

3、学校应该为学生的不良行为负责吗?

三、关于学校法律和政策的论文题目

1、是否应该对网络欺凌进行监管?

2、教师或保安人员应该带武器吗?

3、学校应该禁止公开祈祷或讨论宗教吗?

合作——讨论式教学的成功标志 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今的时代是科技竞争的时代,而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在研究-讨论式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是研究-讨论式教学实验课题中的重要内容。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它是根据团体动力学的原理设计,旨在改变过去班级只是作为制约学生课堂行为的一种“静态的集体背景”,而使班级、小组等学生集体成为帮助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喜悦,它既能发掘个人内在的潜能,又能培养集体、团体的合作精神。 一、合理组建,增强合作学习效率 根据学生性格心理特征,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开端。组建学习小组时,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性格特征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通常以4~6人为妥,由1人任小组长。小组长一般是学习基础较好,乐于助人,且有一定的合作创新意识、口头表达及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求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组建后,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帮助、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以达到增强合作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让合作小组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心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相比,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充分发挥电教手段,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合作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激发他们合作学习的兴趣。如在“柱体的体积”复习教学中,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充分尊重、相信学生,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运用媒体、实物手段,出示一个“小博士”图象,并说明复习的方法,即看到一个图形可以就有关知识自问自答,你问我答或我问你答。接着逐个出示图形和长方体。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小组说出自己知道的知识,还可以接着提出一个问题给下一组的同学回答,依次进行。这样小组成员积极配合,圆满地复习学过的知识,为新课教学做好准备。 2.创设情境,提高效率 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创设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效应,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认知功能的情境,以提高同伴间合作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基本数量关系”时可设计班级活动奖品购买计划,让学生自己挑选喜欢的奖品,制定喜欢的购买计划,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在合作研究中掌握基本数量关系。在教学“旅游路线设计”时可以联系学生的旅游经历,说说旅游中的感想和体会,激发学生学习合理选择旅游路线的兴趣,掌握优化策略知识。 3.重视引导,合理组织 有效的引导和合理的组织是合作学习成功的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问题的不同类别,鼓励学生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对新问题进行独立探究、多向思索,如阅读、操作、尝试、迁移、类比、分类等。教师做好巡视指导,特别对有困难的学生作适当启发与辅导。有益于教学的全面进行。因此,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成功与教师的激励和指导是密不可分的。当学生对新知识疑惑不解,产生问题时,就要抓住时机释疑,解决问题。合作讨论这个环节,就是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调动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讲,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和信息交流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议,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但一节课40分钟有很多环节,最后还得保证学生练习的时间,而现在学生人数又多,让每个学生都来说一说是不可能的,于是合理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就非常重要。这些形式有同桌两人互相说说的,有4 人一组共同讨论的,有大组讨论的,也有师生共同讨论的,这样就使一些平时不大开口的学生都有了说话的机会。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他们怎样围绕中心,抓住重点来讨论。如讨论的时候,中等以下的学生,利用他们知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逐步展开,而中等以上的学生则在突破难点,运用知识的迁移,在概括新学的知识中尽量发挥作用,启发组内同学的理解。这样就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他们的思维开阔起来,发表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 比如,在讨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为何是(上底+下底)×高÷2时,大多数学生都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但也有一些学生把一个梯形通过割移论证,培养了思想的开阔性,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 又比如教学“梯形”一课,可设计了下面的小组学习题: (1)什么叫梯形?下面哪些图形是梯形?哪些不是?为什么? (2)什么叫做梯形的底?指出上面梯形的底? (3)什么叫做梯形的腰?指出上面梯形的腰? (4)什么叫做梯形的高?梯形中有几条高? (5)在预先发的一个梯形图中,分别标出它的上底,下底,腰,作出它的高? 一些数学题有一定的难度,要解决它则如让学生跨上高一级台阶。这类题,优生就象弹跳力好的学生原地就可一跃而上;对于中等生来说,也可退后数步,再借助跑力量腾越而上;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怎么办?我们利用小组学习题为其设置阶梯,降低坡度。经过小组学习,全体学生都能掌握学习。 小组间对探索结果进行交流。教师深入倾听或参与讨论。为全体学生,尤其是为学困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认识成果,培养了群体意识和活动能力。在新课教学时要注意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展开讨论,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尝试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特征”时,先出示实物模型长方体、正方体支架模型,让学生观察后在小组中合作探讨,看哪一小组的同学找到的特征最完整,并记录下来。这时学生热情很高,通过小组中的探讨合作,小组间的互相交流,很快得到了面、棱、顶点的各种特征。学习效果很好。使学生尝到了合作成功的快乐。 5、交流汇报,深入归纳 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想法,鼓励发散思维。这种汇报,一方面为较多学生创造了“代表集体”的机会,开展有竞争的合作;另一方面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能激发创新,拓展思维。 分组讨论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让各组派代表交流,论述本组的思路与观点,从而使学生能从具体到一般,从具体到本质,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找到解题的方法,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加以论述,得到一个科学的结论。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新的知识,解题方法有了初步的理解后,每组派代表发言,论述本小组对问题的分析,概括一个想法。起初,学生们的发言有表达不清、抓不住重点的现象,这时教师就应指导他们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可以从条件出发,逐步求出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来,寻求问题必须知道的条件。起初他们的论述都是用自己生活中的语言,后来逐步注意要利用数学语言,并注意了用词的准确,这样就使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有了提高。还有的学生不满足已学的知识和口头的论述,则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学写小论文,培养他们思维的创造力,如有个学生不满足于老师上课讲的“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方法,利用自己平时计算的经验写出了一篇学习小论文。在班上展示后大大增强了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小组中学生相互交流解题过程、结果、方法,分析错误原因,交流解题心得,能使学生从别人的错误和解题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发言,对全班已有的各种意见进行归纳小结。教师则营造适当氛围,让学生自觉、自由地展开争论,充分体现民主平等、自主创新的学习精神。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验证结论,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让合作小组准确开展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师生双方对学习过程、结果和态度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评价体验的主要任务在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带给学生许多表现的机会,而合理的评价则能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合作发现、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同时还可运用小组自评。学生在小组中回顾所学知识、技能,核对自定目标;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解题思路,从而提高学习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等元认知能力水平。 有时学生对来自同学的鼓励、帮助比来自于教师的更为有效。比如,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时自拟几个题目,让学生进行测试,然后让小组长按标准给每位同学打分,再按小组总分进行评比。成绩好的同学感到他们只为自己的学习是不够的,成绩差的同学感到影响了本组成绩而有了压力,这样就使压力变成集体和个人的动力。评比后,小组里的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每天都有同学督促和帮助,学习成绩就会有明显的提高。因次,适当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评比活动,有利于强化学生合作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后,不要忽略质疑提问重要性,在学习过程的最后引导学生引申、推广本课的数学问题,把问题的探索和解决的过程延续到课外和后继学习中去。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致力于满足学生全面的社会需要,致力于改变低效的学习模式,致力于改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真正发挥集体在学习中的作用,强化学生与环境的交互意识,有效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达到培养学生合作研究,探索实践的能力。是研究-讨论式教学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2.创设情境,提高效率 4. 客观次序 3.重视引导,合理组织 5、交流汇报,深入归纳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实践对数学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数学越来越成为人们进行交流的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人们更需要的是收集、分析和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面对变化的情况迅速做出判断的能力,将获得的资料、数据转换成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等。面对这样的社会需求,必须改变数学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重视数学与社会实际的联系,较好地满足社会的数学需求。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已有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所谓数学意识,是指能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 、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数感。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我感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养成主动地从数量上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习惯,认识到数学符号、公式、图表是表示、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的事物(树叶、蜻蜓、门窗等),分析它们的共同特征,让学生从熟悉的具体的事物中理解轴对称图形,形成轴对称概念。这样,可以使学生从抽象的概念教学中解脱出来,而且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记得牢。 二、加强动手操作,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和教材中,已经注意了渗透思想和数学方法。而《新大纲》要求要加强渗透的力度,有些思想和方法完全可以以某种方式让学生较早地体会或初步了解,使小学生能通过数学学习活动积累科学思想、方法的感性经验,逐步形成灵活而缜密、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通过图示和实际操作,先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叠在一起,然后以它们重合的一个顶点为中心,把上面的三角形旋转180度,再沿着一条边平移,直到与另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不仅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而且还使 学生直观地了解一些平移和旋转的含义,以及对图形位置变化的作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进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这时学生的问题就出来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储蓄哪种方式比较合理呢”……对于学生这些问题我微笑不答,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兴趣浓厚,气氛活跃,轻轻松松地学习了新的知识,从而找到了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学生培养了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四、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的应用题教学仍未摆脱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模式,所以仍然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还是导致学生分化的主要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就其内容而言,有的部分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就其能力训练的价值来看,侧重的是解习题的技能,而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视仍显不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展性、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之后,我设计这样一道题:“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买跳绳和毽子,所带的钱如果全部买跳绳可以买50根,如果全部买毽子可以买60只,现在先买了30根跳绳,剩下的钱,还能买多少只毽子?”这道题突破了常规“工程问题”的命题方式,由于问题来自于生活,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激起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课程改革对我们数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练习题,与现实背景相联系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喜欢数学。

论文题目1 浅谈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2 福建小学地方性课程中加入方言文化课的构想3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4 厦门市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5 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6 浅谈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7 美国小学教师教育的基本特点及启示8 小学习作评改的策略研究9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现状的分析及其启示10 中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及启示11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教师的审美素质1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和的问题与对策13 集美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14 试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发展特点及其培养15 当前语文课堂评价的误区与矫正16 不同家庭结构对儿童个性的影响17 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策略研究18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19 网络成瘾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20 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初探21 试论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22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23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个性形成的影响24 关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25 当前家庭教育的不足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26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27 新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误区初探28 浅析中国现代母亲教育29 关于课堂提问以学生为主体问题的思考30 传统个别化教学与网络个别化教学之比较31 福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班学生职业意识初探32 厦门市小学生课余培训调查研究33 研究型教师的成长策略34 浅谈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策略35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问题及对策36 台湾“感恩教育”教学范例阐析37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课堂教学38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39 浅析当前教师评价体制40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学的策略41 小学教师教学语言现状调查与分析42 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43 浅谈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44 论推广少儿经典教育的必要性和成败关键45 放飞语文课堂 开辟求知天地46 “任务驱动型”口语交际教学模式的构建47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造型之比较48 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49 中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与启示50 台湾电视节目对大陆中小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以厦门市翔安区为例51 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2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误区初探53 厦门市民办小学现状调查与研究54 新课程背景下讨论法的探索55 关于小学生视野中优秀教师的调查研究56 小学教师“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能力的研究57 感悟:词义教学的新策略58 中日生存教育的比较及思考59 小学科学教学中“有结构材料”的研究60 大学生团体心理咨询内容分类研究61 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的应用与设计62 农村小学开设科技活动课的初步研究——以福建省武夷山地区为例63 21世纪中小学健康教育新思考64 新时期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初探65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66 小学古诗教学要加强审美教育67 信息时代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68 浅谈小学科学课科学探究活动的现状和策略69 关于小学口算教学的几点思考70 台湾小学教师教育的优势及其启示71 小学数学生成性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72 小学生家庭作业布置的误区及改进策略的研究73 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74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75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76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77 试论当前小学的科普教育78 小学生课外阅读策略探究79 试论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情感教育80 试论金庸武侠小说对小学生的影响81 浅谈互联网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82 高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及其教育功能——高等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小学教师素质之见83 “概率统计思想”教育对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影响84 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探讨85 海峡两岸小学段“统计与概率”的比较研究86 生命教育呼唤对话教育87 关于小学校园安全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88 Authorware和PowerPoint的比较89 教师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角色浅析90 厦门市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调查研究91 电子档案袋在小学评价中的应用92 浅析小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培养9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研究94 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95 浅谈档案袋评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96 高等教育质量观述评97 学校管理中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研究98 初探新课改下的家庭教育与小学生厌学的关系99 小学语文教师“口语交际”课专业素养问题初探100 关于师范生教育观现状的调查研究101 学校情景下儿童肥胖症的综合防治模式研究102 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角色转变的思考103 新课程背景下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策略研究104 “先行组织者”与古诗教学词句疏通105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的整合106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识字教学107 学习风格的差异与教学研究108 浅析另类儿歌的思想倾向及形成原因109 浅析体态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110 小学英语快乐教学的误区及其原因探讨111 晏阳初的平民教学观及其当代价值112 中美两国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学方法之比较与思考113 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114 美国小学教育专业硕士课程方案的分析与思考115 从《卖火柴的小女孩》看小学童话教学的审美教育116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校长的用人艺术研究117 中小学科学教育人文化的思考118 小学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研究119 现代小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1 、创建个性化语文教育2 、新课程与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3 、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4 、浅谈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5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6 、课堂的问题与处理7 、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8 、在新课程下——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9 、新课改下新型师生关系的研究10 、浅谈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11 、计算机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12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13 、构建民主开放课堂14 、教师提问技巧探析15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16 、小学艺术教学与素质教育17 、新课程改革环境下教师权威的重新审视18 、小学生公德教育的几点体会19 、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一、小学语文教育(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标准研究1. 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内涵的几点解读2.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汉语教学研究3.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文学对话思想4. 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看传统语文教育弊病5.(二)小学语文教育的整体性研究1. 论小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2. 论小学语文教育的情感教育功能3. 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4. 小学语文教育中审美问题探讨5. 行走在“大语文”教育之路上——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再思考6. 论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7. 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与反思8. 让儿童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品质训练9.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10.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1. 小学阅读教学对话的可能:基于主体、文本分析2. 小学语文课外延伸阅读兴趣的培养3.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读的策略4.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平等对话”的实践和思考5.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小练笔的设计(四)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研究1. 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新课改背景下的作文教学2. 小学作文教学要“小”学化3. 论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十个辩证关系4. 从体验生活到描绘生活——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的感受5. 从对小学生心理调查看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五)小学语文考试与评价研究1. 小学语文考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2. 小学语文考试命题改革的现状与思考3. 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关于小学语文考试操作与评价研究的思考4. 人文性 基础性 生活性 综合性——小学语文考试命题的几点思考5. 小学语文考试评价改革的有效策略(六)小学语文教育其他方面的研究1. 小学语文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2. 对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教学误区的几点思考3. 小学语文教学牵手现代教育技术——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整合4. 当前语文教学中阅读与作文的不平衡成因分析5. 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以儿童诗为例规范标题举例:1.小学英语师资培训的探索与实践2.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3.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研究4.浅论语文教学与人格教育5.谈小学自然教学中的学习迁移6.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能力的培养7.试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8.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9.谈后进生转化的措施与体会10.论非权力性影响力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11.浅谈小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12.对教师课堂提问艺术的探讨13.试论制约自然教学的心理学因素14.谈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15.语文课堂教学美育探微16.对小学计算机教学的探索与思考17.关于我国电化教育的几个问题18.微格教学应用环境的设计与实施19.小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20.谈班主任的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职业道德素质学识素质能力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

  • 索引序列
  • 革命文化教学实践论文
  • 教学改革实践研究论文
  • 高中化学教育教学实践论文
  •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论文
  • 小学命题实践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