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指纹研究论文

指纹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指纹研究论文

留下邮箱,给你发过去。

一、追溯指纹识别技术的最早 (1)最早的指纹术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指纹术”发祥地,在指纹应用方面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追溯中华民族的指纹历史,可以上溯到6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在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就印有清晰可见的指纹图案。距今有5000年历史的红山文化遗址处(今天的内蒙赤峰市东效红山),考古发现的古陶罐上有3组几何曲线画,是3枚相同的、典型的箕形指纹画,每枚指纹画都有一条中心线和6条围线。在位于青海省乐都县柳湾墓地的马家窖文化,出土了距今5000年的人像指纹彩陶壶。其上绘有4幅原始螺旋形指纹画。嵴线的起点、终点的细节特征都很明显,在两组画之间绘制一个三角,一个中心花纹配左右两个三角纹,组成了一幅完整的斗形指纹画。 指纹学家确认,指纹曾是古人进行陶器纹样设计的模板。新石器时代陶器上被考古学家命名的几何装饰纹中,如波形纹、弧形纹、圆圈纹、曲线纹、旋涡纹、雷云纹等在指纹上应有尽有。这是在积累了丰富的指纹观察经验的基础上,准确生动的创作的指纹画。这种创作的成功,是深刻理解指纹特性基础上的再创作,是对指纹术认识的前奏曲。 中国古代第一个利用指纹的保密措施。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年~公元25年)盛行封泥制。当时的公私文书大都写在木简或木牍上,差发时用绳捆绑,在绳端或交叉处封以粘土,盖上印章或指纹,作为信验,以防私拆。这种泥封指纹,是作为个人标识,也表示真实和信义。还可防止伪造。这个保密措施可靠易行。 中国古代第一个印有指纹的契约文书。1959年新疆米兰古城出土了一份唐代藏文文书(借粟契)。这封契是用长厘米、宽厘米,棕色、较粗的纸写成的,藏文为黑色,落款处按有4个红色指印。其中一个能看到嵴线,可以肯定为指纹。 另外在我国宋代时期,判案就讲证据讲科学。指纹在那时已作为正式刑事判案的物证。《宋史-元绛传》中记载有元绛利用指纹判案的故事。 (2)指纹术的正式形成 指纹最早应用在中国,但指纹技术的形成却是西方人对世界的贡献。亨利?福尔茨博士是英国皇家内外科医师学会会员,1874-1886年在日本京筑地医院工作。1880年10月8日,他在第22期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手上的皮肤垄沟》论文。几乎同一时间,威廉?赫谢尔爵士——大英帝国派驻印度殖民地的内务官,他于1853-1878年在孟加拉胡格里地区民政部任职。1880年11月28日,第23期英国《自然》杂志也发表了他的文章——《手的皮肤垄沟》。比起亨利?福尔茨博士的论文来,他的论文仅迟了一期在同样的杂志上发表,但两篇论文的题目却惊人的相似。 亨利?福尔茨博士在日本讲授生物学的13年间,他看到日本许多文件和中国一样,都用手印来签署。亨利?福尔茨博士出于对生物学知识的敏感,对古代陶器的指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收集了大量的指纹进行研究,并经过大量的观察比对,认定人的指纹各不相同。从而成为第一个提出指纹第一大特性的人。为了了解指纹是否在人的生命周期内发生变化,他组织日本的学生和医生进行各种试验。用砂纸、酸碱试着去磨去或腐蚀指纹,但新长出来的指纹与原来一模一样。亨利?福尔茨博士凭着自己深厚的生物学知识功底,从一开始就利用生物学理论和方法规范自己的指纹研究,很快就得到了指纹各不相同的结论,并证实了由吉森大学讲师、人类学家奥尔克于1856年提出的指纹终身不变的理论。到了1921年,亨利?福尔茨又连续7期出版了《指纹学》双月期杂志,奠定了其在西方指纹学方面的主导地位。 威廉?赫谢尔爵士1853-1878年在印度任职时发现孟加拉的一些中国商人有时在契约上按大拇指印。他也就采用盖手印的方法让每一个士兵在领津贴的名单和收据上盖两个指纹,结果重领和冒领的情况戛然而止。后来,他又让犯人按右手中指和食指为质,制止了当时常有的罪犯雇人服刑、冒名顶替的现象。威廉?赫谢尔爵士在自己长达19年的指纹试验和实践中,收集了数千人的指纹档案。这些档案为进一步研究指纹技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1877年在他在印度写出了《手之纹线》一文。 1891年高尔顿用统计学和概率论的理论,整理出指纹的形态规律。他是达尔文的表弟,擅长统计学,他以指纹的三角数目的多少和有无为依据,将千奇百态的指纹合并为弓、箕、斗三大类型,再从其中细分出亚形,对各种形态编制数字代码,大大方便了指纹档案的管理。亨利?福尔茨的理论经高尔顿的系统整理,于1892年高尔顿出版了经典力作《指纹学》。此书标志着非经验意义上的、有着科学意义的现代指纹学的诞生。 威廉?赫谢尔爵士的继任者亨利,于1893年学习了高尔顿的《指纹学》,创造出指纹档案分类登记法,他把指纹分为5个种类:桡侧环(正箕)、尺侧环(反箕)、螺型、平拱和凸拱(见图26),并开始在印度使用。1901年英国政府采用了亨利指纹分类法,1903年德国、1904年美国、1914年法国也都相继使用了亨利指纹法。其它国家如瑞士、挪威、俄罗斯、意大利、埃及等国也在后来陆续采用了亨利的指纹分类法。从此亨利指纹分类法在世界上广泛使用,包括我国在内。 二、人工指纹识别技术成形 自亨利指纹法提出以来,世界各国都开始在自己的刑侦领域广泛使用这一分类方法。那时指纹的建档是通过指纹卡作为载体来存储指纹的。随着收集的指纹越来越多,指纹的亚类型越来越丰富,FBI和其它机构在经过多年实际应用的经验后,扩大了亨利指纹系统,增加了更多的判定数据作为辅助分类的依据。同时考虑到指纹卡存储、检索与管理的方便性,FBI开发了指纹卡的标准,包括卡片大小、墨水类型、指纹数量、应该收集的指纹名称(拇指等)、指纹按压位置、描述文字所在位置等。 当时环境下,指纹采集均采用指纹卡的形式。在刑侦现场,收集嫌疑人留下的指纹的方法,大多是采用化学显影等方法显现指纹,之后再通过拍照的方式取得现场指纹并保存下来,以备后续进行人工比对。显现指印的具体方法许多,主要归纳为物理附着作用显色、化学反应显色、荧光显现等几大类。但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到处可以适用的"万能方法"。必须因质、因时、因地做具体筛选,否则不会奏效,甚至破坏现场手印。 以下是一位多年从事刑侦工作的工作人员所提供的基本思路。 (一)先在自然光或人造光源下,通过调整光的强弱与角度检查,更加能观察清楚,即直接拍照。 (二)在普通光线下观察不清的,试用在各种色光、紫外和激光下,配用不同的滤光镜进行荧光检验。许多物质(包含汗液物质)在外界光能激发下,都会产生荧光。不同物质、在不同波长激发光的激发下,发出荧光的波长范围也不一样。而滤光片有若干种,当滤光片与指印物质的荧光波长匹配,我们即可透过滤光镜看到和拍摄到清晰的指印。 (三)使用特种胶薰显法,大部分指印可以显出。而且薰显出来的纹线粘附力增强,还可以继续用碘薰等其他方法增强薰显效果。 (四)薰显后,如效果不佳,可以放置挥发,继续用化学方法显色,一般采用喷雾方法。视不同客体,可用不同的试剂。 (五)对薰显后,不宜再采用化学方法的,可以适当用物理方法显现,再用真空镀膜法增强效果。 (六)最后,还可以用二次荧光技术进行检验。 人工指纹比对一般是由专业技术人员根据事先制定的指纹分类方法和指纹细节辨识方法,对从现场采集回来的指纹与指纹库中的指纹卡上的进行人工肉眼辨识。当时的人工比对主要是用于刑事侦破和法院判案,所以保证人工比对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 三、自动指纹识别应运而生 在20世纪60年代,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逐步兴起,为人们研究指纹识别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早在1961年的时候就有记载关于自动比较指纹的论文发表出来。1963年,著名的《自然》杂志也发表了关于指纹自动识别的论文。而指纹卡的应用,到1969年的时候,仅FBI收集的指纹就有超过1600万人的。当时,FBI已经发现存储和搜索指纹任务之繁重到了FBI职员不能承受的地步。于是向美国国家标准局提出要求帮助研究自动比较的技术。当时的法国、英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也开始了类似的研究。目前全球著名的自动指纹识别系统(AFIS)公司大多都是这一阶段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如SAGEM(Morpho System)、UltraScan、Printrak Motorola、NEC、Biolink、Idenicator、Cogent等。 在我国, “指纹识别”作为重要的证据之一,在以前的破案工作中,技术人员需要举着放大镜,把现场提取的指纹在几十万份指纹档案中一一核对,有时需要十几个人连着干两个月,才有可能找出相同的指纹。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刑科所)研制成功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符合我国刑侦部门实际需要的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彻底结束了这种繁重的体力劳动。 用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来做同样的工作,最多只要5分钟。警方从案发现场提取的指纹,不论模糊、残缺、变形甚至故意破坏的指纹,经扫描输入计算机后,可以几分钟内对比出同样的指纹以及这枚指纹的主人情况,或者告知用户在数据库中没有同样的指纹。在侦破鹿宪洲抢劫运钞车系列案等重大刑事案件过程中,这套系统立下了汗马功劳。 目前,这套系统已在全国公安机关中推广使用,并建立起庞大的前科指纹档案数据库,大部分已实现了远程比对。运用这一系统,北京市在1999年破获刑事案件117 起,今年截止到现在已破案近百起。这套系统在全国推广以来,已破案1万余起,挽回经济损失达亿元以上。 四、警用AFIS(指纹识别系统)到民用AFIS(指纹识别系统)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指纹识别技术基本上仅应用于刑侦领域,满足国家刑事侦察与法院身份鉴定的专项需要。警用AFIS系统由于指纹库庞大、图像信号处理的复杂程度高,以及对实时性要求高等原因,其硬件成本及对运行环境的要求均较高,使用与维护的成本也相对较高,不易大规模普及,因此主要应用于司法与刑侦领域。 指纹识别技术在民用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缓慢,其中最大的障碍是由于计算机系统过于庞大、价格昂贵以及指纹采集方式落后,使用困难。传统的采集方法是将手指按在纸上留下指纹捺印,再用扫描仪等装置将指纹捺印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速度慢而且很不方便,指纹图像的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常有重叠、粘连等现象,使识别准确率大大受到影响。 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理论及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发生了质的飞跃,体积缩小,速度提高,实现成本以及对运行环境的要求逐步降低,指纹采集的速度和方便性都得到提高。这些都使指纹认证技术的实用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大量应用于政府、银行、税务、社保、学校和公司机构等部门的文件保密、信息安全、门禁控制、考勤管理与证卡管理等各类需要计算机进行自动身份认证的场合。这个变化发生在自动识别的第二个阶段。 总体来说,警用AFIS的应用重点是把指纹当证据,把指纹识别当作一种有效的取证技术手段。民用AFIS的应用重点则是把指纹当成个人身份的识别标记,把指纹识别当成应用系统中行之有效的身份确认方法。 五、指纹识别技术的基础是指纹的两大特性 正所谓万变不离其中,指纹识别技术不管怎么发展,对它本身而言,“指纹”始终是最基本的构成元素,也是指纹识别的主体对象,任其技术如何发展最终都只能说是对“指纹”这个主体对象的技术识别。 因此,指纹的特性是指纹识别技术的基础。 指纹的两大特性分别是指(1)“每个人的指纹形状终身不变”;(2)“每个人的指纹均不相同”。 (1)其中“指纹终身不变”的理论,是由吉森大学讲师、人类学家奥克尔在1856年提出的。他对自己34岁和75岁时的指纹进行了对比,发现指纹的纹形类型和细节点特征没有变化,于是提出这一理论。“指纹终身不变”是指指纹的嵴线形状在一生之中不会改变。人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嵴线会变粗、纹形面积会增大。但到了成年之后,这些变化就不明显了。“指纹的终身不变”,还表现在它具有一定的复原性和难以毁灭性。复原性来源于真皮乳头的再生能力,只要不伤及真皮,即使表皮大面积剥脱也能慢慢恢复起来,而且保持与原来的完全同样的纹形和结构,以及全部特征点。 (2)指纹的另外一大特性是“各不相同”。它是由英国人亨利·福尔茨提出的,也就是第一位撰写《指纹学》的亨利。他是英国皇家内外科医师学会会员,教授生物学。他在日本传教期间,看到许多日本的文件和中国的文件一样,常常按捺手印,就开始大量收集指纹进行研究,并组织日本的学生和医生进行各种有关指纹的试验,从而证明了每个人的指纹各不相同。同时他还证明了奥克尔提出的“指纹终身不变”的理论。

三七指纹图谱研究论文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 Ⅵ D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为流动相 A ,以水为流动相 B ,按下表的规定进行梯度洗脱;流速每分钟为 ;检测波长为 210nm 。三七皂苷 R 1 与邻近色谱峰的分离度应大于 , 人参皂苷 Rg 1 、三七皂苷 Re 色谱峰的分离度应大于 。时间(分)乙腈( % )水( % ) 0 ~ 5 15 85 5 ~ 43 1 5→ 25 8 5→ 75 43 ~ 55 2 5→ 35 75 → 65 55 ~ 60 3 5→ 40 65 → 60 60 ~ 62 4 0→ 15 6 0→ 85 参照物溶液的制备取人参皂苷 Rg 1 、人参皂苷 Re 和三七皂苷 R 1 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乙腈 - 水( ∶ )溶解并稀释成每 1ml 中含人参皂苷 Rg 1 、人参皂苷 和三七皂苷 R 1 的混合溶液,摇匀,即得。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 120 μ g ,精密称定,置 25ml 量瓶中,加入乙腈 - 水( ∶ )约 20ml 超声处理 30 分钟,放冷,用乙腈 - 水( ∶ )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 , 弃去初滤液,取续滤液 , 即得。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参照物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 20μl ,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按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供试品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经相似度计算,相似度应不得低于 。对照指纹图谱 5 个共有峰中峰 2 :三七皂苷 R 1 峰 3 :人参皂苷 Rg 1 ,峰 4 ( S ):人参皂苷 Re 积分参数以 Rg 1 峰面积的千分之五设置为最小峰面积值。

However , the function recognizes the radix prefixes 但是该函数可以识别基数前缀

A digit in the notation system with3as radix 以3为基数的记数法中的一个数位。

Radix sympathica gangpi submandibularis et subpnguaps 下颌下及舌下神经节交感根

The radix point in the decimal numeration system 在十进制数制中的小数点。

Essentials of pharmacokiic study on radix et rhizoma rhei 大黄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摄要

Optimization test on water extraction process for radix astragap 黄芪水煎工艺优选试验

Studies on the fingerprint of radix notoginseng 三七药材指纹图谱研究

The 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utipzation of radix platycodonis 桔梗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Quapty *** ysis on radix raeoniae alba of different producing areas 不同产地白芍的质量分析

Determination of curumin in radix curcumae by hplc 富硒长叶胡颓子根皮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Inhibitory effect of radix morindae officinaps on lens aldose reductase 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

Research progresses in pharmacology of radix astragap polysaccharide 黄芪多糖的药理研究进展

Of a fixed radix numeration system , having a radix of ten 以10为基数的固定基数记数表示系统。

Extraction of the active constituent shikonin from radices pthospermi 中药紫草有效成分的提取

Radix - independent floating - point arithmetic 与基数无关的浮点运算

Comparative study on contents of radix polygala and the prepared 远志蜜炙前后化学成分的对比研究

Examples of using radix aconiti lateraps preparata cpnically in summer 夏季临床应用淡附子举要

Determination of puerarin in puerariae radix dripping pills by hplc 法测定葛根滴丸中葛根素的含量

Hplc fingerprint of radix stephaniae tetrandrae 指纹图谱研究

Influence of as in the soil on as remnant in radix notoginseng 土壤砷污染对三七药材中砷残留量的影响

Root of hairy asiabell . , radix astragap , haw and pquorice etc 党参黄芪茯苓六神曲麦芽等八味。

Cpnical apppcation of bined use of radix bupleuri and radix paeoniae alba 白芍药配伍的古今应用

Pesticide residues determination by gc - nci - ms in the radix of panax ginseng 法测定人参中的农药残留

Changes of effective ponents of radix astragap by sopd fermentation 黄芪固态发酵中有效成分的变化

The radix to use for the conversion 要供转换使用的基数。

Radix sympathica gangpi pt rygopalatini 翼腭神经节交感根

Determination of total saponins in radix platycodon grandiflorum by colorimetry 桔梗中总皂苷的含量测定

Pertaining to a fixed radix numeration system , having a radix of elve 指以12为基数的固定基数记数制。

Biotherm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radix isatis by microcalorimetry 微量热法研究板蓝根的生物热力学特征

Development of multi - formula of radix peucedanni volatile oil glue repellent 复方前胡挥发油驱避剂的研制

Radices viscerales v . cav inferioris 下腔静脉脏腑根

Pertaining to a fixed radix numeration system , having a radix of elve 以10为基数的固定基数记数表示系统。

Radices parietales v . cav inferioris 下腔静脉壁根

Influence of radix aucklandiae on acute injury of gastric mucosa in rats 木香对大鼠实验性急性胃粘膜损伤的影响

Radix myelencephapca n . accessorii 副神经未脑根

Effects of decoction of radix morindae officinaps on hepa carcinoma in mice 巴戟天水提液对小鼠肝癌模型的作用

Radices sympathic gangpi ciparis 睫状节交感根

Cpnical apppcation of paired herba schizonepetae and radix saposhnikoviae in co *** etics 防风药对在美容中的应用

Determination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volatile oil from radix morindae officinaps 巴戟天挥发性成分研究

Comparison of quapty for 17 kinds of radix pulsatilpae from different habitats 十七种不同产地白头翁的质量考察

Influence of pb released by vehicles on pb remnant in radix notoginseng 公路铅污染对三七药材中铅残留量的影响研究

Mixed - radix numeration system 混合数基命数系统

Optimization of extraction process of radix ginseng by using orthogonal design 正交试验法优选人参总皂苷的提取工艺

Radix sympathica gangpi otici 耳神经节交感根

Argument radix for a number 数字的参数基数。

Study an extraction of active principle from radix platycodonis using supercritical co 2萃取桔梗有效成分的工艺研究

食品加工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是保障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符合质量标准的关键、是维护企业市场信誉的关键,是企业在现代激烈市场竞争中赢得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食品加工论文,供大家参考。

食品加工论文 范文 一:食品工业泡沫分离技术的应用

泡沫分离又称泡沫吸附分离技术,是以气泡为介质,以各组分之间的表面活性差为依据,从而达到分离或浓缩目的的一种分离 方法 [1].20世纪初,泡沫分离技术最早应用于矿物浮选,后来应用于回收工业废水中的表面活性剂.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将泡沫分离技术应用于蛋白质与酶的分离提取[2-3].目前,在食品工业中,泡沫分离技术已经应用于蛋白质与酶、糖及皂苷类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由于大部分食品料液都有起泡性,泡沫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1泡沫分离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泡沫分离技术的原理

泡沫分离技术是依据表面吸附原理,基于液相中溶质或颗粒之间的表面活性差异性.表面活性强的物质先吸附于分散相与连续相的界面处,通过鼓泡形成泡沫层,使泡沫层与液相主体分离,表面活性物质集中在泡沫层内,从而达到浓缩溶质或净化液相主体的目的.

泡沫分离技术的特点

优点

(1)与传统分离稀浓度产品的方法相比,泡沫分离技术设备简单、易于操作,更加适合于稀浓度产品的分离.(2)泡沫分离技术分辨率高,对于组分之间表面活性差异大的物质,采用泡沫分离技术分离可以得到较高的富集比.(3)泡沫分离技术无需大量有机溶剂洗脱液和提取液,成本低、环境污染小,利于工业化生产.

缺点

表面活性物质大多数是高分子化合物,消化量比较大,同时比较难回收.此外,溶液中的表面活性物质浓度不易控制,泡沫塔内的返混现象会影响到分离效果[4].

2泡沫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蛋白质的分离

在分离蛋白质的过程中,表面活性差异小的蛋白质,吸附效果受到气-液界面吸附结构的影响,因此蛋白质表面活性的强度是考察泡沫分离效果的主要指标.谭相伟等[5]研究了牛血清蛋白与酪蛋白在气-液界面的吸附,并发现酪蛋白对牛血清蛋白在气-液界面处的吸附有显著影响.此后,Hossain等[6]利用泡沫分离技术对β-乳球蛋白和牛血清蛋白进行分离富集,结果得到96%β-乳球蛋白和83%牛血清蛋白.Brown等[7]采用连续式泡沫分离技术从混合液中分离牛血清蛋白与酪蛋白,结果表明酪蛋白的回收率很高,而大部分的牛血清蛋白留在了溶液中.Saleh等[8]研究了利用泡沫分离法从乳铁传递蛋白、牛血清蛋白和α-乳白蛋白3种蛋白混合液中分离出乳铁传递蛋白,在牛血清蛋白和α-乳白蛋白的混合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乳铁传递蛋白,并不断改变气速,优化了最佳工艺条件.结果得出:在最佳工艺条件下,87%的乳铁传递蛋白留在溶液中,98%牛血清蛋白和91%α-乳白蛋白存在于泡沫夹带液中.由此可见,利用泡沫分离法可以有效地从3种蛋白质混合液中分离出乳铁传递蛋白.Chen等[9]利用泡沫分离技术从牛奶中提取免疫球蛋白.考察了初始pH值、初始免疫球蛋白浓度、氮流量、柱的高度及发泡时间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泡沫分离方法可以有效地从牛奶中分离出免疫球蛋白.Liu等[10]从工业大豆废水浓缩富集大豆蛋白,最佳工艺条件:温度为50℃,pH值为,空气流量为100mL?min-1,装载液体高度为400mm,得到大豆蛋白富集比为等[11]为了提高泡沫析水性,研发了一种新型的利用铁丝网进行整装填料的泡沫分离塔,利用铁丝网整体填料塔泡沫分离法对牛血清蛋白进行分离.通过研究填料对气泡大小、持液量、富集比和在不同条件下以牛血清蛋白水溶液作为一个参考物的有效收集率的影响,评价填料的作用.结果表明,填料可以加速气泡破裂、减少持液量、提高泡沫析水性和牛血清蛋白的富集比.研究表明,在积液量为490mL,空气流速为300mL?min-1,牛血清蛋白初始浓度为,填料床高度为300mm和初始pH值为的条件下,最佳的牛血清蛋白富集比为,是控制塔条件下富集比的倍.刘海彬等[12]以桑叶为原料,采用泡沫分离法对桑叶蛋白进行分离,并分析了影响分离效果的主要因素,结果测得桑叶蛋白回收率为、富集比为.由此可见,利用泡沫分离法对桑叶进行分离可得到含量较高的桑叶蛋白.与传统的叶蛋白分离方法如酸(碱)热法、有机溶剂法相比较[13-14],泡沫分离法分离效果好,避免了加热导致蛋白质变性以及减少有机溶剂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李轩领等[15]以亚麻蛋白浓度、NaCl浓度、原料液pH值以及装液量为主要考察因素,用响应面法优化了从未脱胶亚麻籽饼粕中泡沫分离亚麻蛋白的工艺条件.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的亚麻蛋白质,而多糖的损失率仅为.可见,采用泡沫分离技术可以从未脱胶亚麻籽饼粕中有效分离出亚麻蛋白.

酶的分离

蛋白质属于生物表面活性剂,包含极性和非极性基团,在溶液中可选择性地吸附于气-液界面.因此,从低浓度溶液中可泡沫分离出酶和蛋白质等物质.Linke等[16]研究了从发酵液中泡沫分离胞外脂肪酶,考察了通气时间、pH值及气速等主要因素对回收率的影响,研究得出通气时间为50min、pH值为及气速为60mL/min时,酶蛋白回收率为95%.Mohan等[17]从啤酒中泡沫分离回收酵母和麦芽等,结果表明,分离酵母和麦芽所需的时间不同,而且低浓度时更加容易富集.Holmstr[18]从低浓度溶液中泡沫分离出淀粉酶,研究发现在等电点处鼓泡,泡沫夹带液中的淀粉酶活性是原溶液中的4倍.Lambert等[19]采用泡沫分离技术考察了β-葡糖苷酶的pH值与表面张力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纤维素二糖酶和纤维素酶的最佳起泡pH值分别为和6~等[7]利用泡沫分离技术对牛血清蛋白与溶菌酶以及酪蛋白与溶菌酶的混合体系分别进行了分离纯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溶菌酶不管与牛血清蛋白混合还是与酪蛋白混合,回收率都很低,但是由于溶菌酶可提高泡沫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牛血清蛋白与溶菌酶的回收率.Samita等[20]对牛血清蛋白与酪蛋白、牛血清蛋白与溶菌酶两种二元体系分别进行了研究,发现在牛血清蛋白与酪蛋白的蛋白质二元体系中酪蛋白在气-液界面处的吸附占了大部分的气-液界面,从而阻止了牛血清蛋白在气-液界面处的吸附.而在牛血清蛋白与溶菌酶的二元体系中,研究表明溶菌酶提高了牛血清蛋白的回收率,同时提高了泡沫的稳定性.针对这种现象,Noble等[21]也采用泡沫分离法分离牛血清蛋白与溶菌酶的二元体系,研究发现泡沫夹带液中存在少量的溶菌酶,提高了泡沫的稳定性,牛血清蛋白溶液在低浓度下本来不能产生稳定泡沫,溶菌酶的存在使得其也能产生稳定的泡沫.这些研究表明,泡沫分离技术可以在较低的浓度下分离具有表面活性的蛋白质,为泡沫分离技术在蛋白质分离中的应用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国内泡沫分离技术已应用在酶类物质分离中,范明等[22]设计了泡沫分离装置,利用泡沫分离技术分离脂肪酶模拟液和实际生产生物柴油的水相脂肪酶溶液,对水相脂肪酶进行回收并富集.考察了通气速度、进料酶浓度及水相脂肪酶溶液中pH值等主要因素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当通气速度为10L/(LH)、进料酶浓度为、pH值为时,蛋白和酶活回收率接近于100%,富集比为.研究表明,初始脂肪酶浓度对泡沫分离的富集比和蛋白回收率有显著影响,pH值对富集比、蛋白和酶活回收率无显著影响,而气速是影响蛋白回收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回收水相脂肪酶的过程中酶活性无损失.可见,泡沫分离是一个回收液体脂肪酶的有效方法[22].

糖的分离

糖一般存在于植物和微生物体内,可根据糖与蛋白质或者其他物质的表面活性差异性,利用泡沫分离技术对糖进行分离提取[23].Fu等[24]采用离心法从基隆产的甘薯块中分离提取可溶性糖和蛋白,得到的回收率分别为和;而采用泡沫分离法时,可溶性糖和蛋白的回收率分别为和等[25]采用泡沫分离法富集假单胞菌生产的鼠李糖脂,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鼠李糖脂97%,富集比为洲[26]利用间歇式泡沫分离法从美味牛肝菌水提物中分离牛肝菌多糖,考察了pH值、原料液浓度、空气流速、表面活性剂用量及浮选时间等主要因素对分离效果的影响,以回收率为指标评价分离的效果,并优化了分离牛肝菌多糖的工艺条件.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牛肝菌多糖回收率为.国内关于食用菌多糖的提取一般利用水提醇析法,但是该法需要消耗大量的乙醇,操作周期长,能耗大[27-28],而泡沫分离法具有快速分离、设备简单、操作连续、不需高温高压及适合分离低浓度组分等优势,因此间歇式泡沫分离法是提取食用菌多糖的一种有效方法.

皂苷类有效成分的分离

皂苷包含亲水性的糖体和疏水性的皂苷元,具有良好的起泡性,是一种优良的天然非离子型表面活性成分,因此可采用泡沫分离法从天然植物中分离皂苷[29].泡沫分离法已广泛用于大豆异黄酮苷元、人参皂苷、无患子皂苷、竹节参皂苷、文冠果果皮皂苷等有效成分的分离.

大豆异黄酮苷元的分离Liu等[10]

采用泡沫分离与酸解方法从大豆乳清废水中分离大豆异黄酮苷元,指出从工业大豆乳清废水中提取的异黄酮苷元主要以β-苷元的形式存在,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发现大豆异黄酮和大豆蛋白以复合物的形式存在.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泡沫分离技术可以从大豆乳清废水中有效地富集大豆异黄酮,分离出大豆异黄酮苷元和β-苷元.

无患子总皂苷的分离魏凤玉等[30]

分别采用间歇和连续泡沫分离法分离纯化无患子皂苷,利用正交试验,考察了原始料液浓度、气体流速、温度、pH值等因素对无患子皂苷回收率的影响,确定了泡沫分离最佳工艺条件.林清霞等[31]采用泡沫分离技术分离纯化无患子皂苷,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无患子皂苷含量,通过富集比、纯度及回收率判断分离纯化的效果.在进料浓度为、进料量为150mL、气速为32L/h、温度为30℃、pH值为时,得到富集比为,纯度与回收率分别为和.研究结果表明:无患子皂苷的回收率随着进料浓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气速、进料量的增大而增大;富集比随着进料浓度、气速及进料量的增大而减小,pH值对富集比的影响较小;纯度随着进料浓度、气速的增大而降低,进料量、pH值对纯度的影响较小.

竹节参总皂苷的分离

竹节参的主要成分皂苷是一种优良的天然表面活性剂,而竹节参中的竹节参多糖、无机盐及氨基酸等是非表面活性剂,因此可根据表面活性的差异,采用泡沫分离技术对竹节参皂苷进行分离纯化[32-34].张海滨等[35]考察了气泡大小、pH值、原料液温度及电解质物质的量浓度等主要因素对泡沫分离竹节参总皂苷的影响,以富集比、纯度比及回收率等为指标分析分离纯化的效果,得出最佳工艺条件:气泡直径为,pH值为,温度为65℃,电解质NaCl浓度为.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总皂苷富集比为,纯度比为,回收率为,能够得到较好的分离.张长城等[36]研究了利用泡沫分离技术对竹节参中皂苷进行分离纯化的方法与条件,指出泡沫分离技术分离纯化竹节参皂苷具有产品回收率高、工艺简单、能耗低及不使用有机溶剂等优点,为竹节参皂苷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文冠果果皮皂苷的分离

文冠果籽油是优质的食用油,含油率达35%~40%[37],同时可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料.文冠果果皮含有皂苷~.研究表明,文冠果果皮皂苷具有抗肿瘤、抗氧化及抗疲劳等功效[38].文冠果果皮皂苷的开发利用带来的附加价值可以有效地降低生物柴油的生产成本.在生产生物柴油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的果皮,因此需要寻求一种简单可行、成本低、收率高以及对环境污染小的皂苷分离方法.吴伟杰等[39]使用自制起泡装置,研究了泡沫分离技术分离文冠果果皮总皂苷的可行性及最佳反应条件.研究得出泡沫分离文冠果皂苷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气体流速为,初始浓度为2mg?mL-1,温度为20℃,pH值为5.与泡沫分离人参、三七等皂苷的气体流速相比较,文冠果果皮的气体流速较低,这样可以更大限度地降低能耗、节约成本.同时,泡沫分离文冠果果皮皂苷可在室温条件下进行,降低了加热所需的能耗.此外,由于文冠果果皮皂苷的水溶液pH值在5左右,泡沫分离时无需调节pH值.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富集比为,回收率为,纯度为.研究表明,泡沫分离文冠果果皮皂苷可以达到较高的富集比、回收率和纯度,对于大力开发利用生物能源、综合利用文冠果以及降低生物柴油的成本有着重要意义.

3展望

泡沫分离技术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新型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今后在天然产物及稀有物质的分离提取等方面有着更加广泛的应用.同时,泡沫分离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促进泡沫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发展,应该在以下方面进行深入研究:(1)对泡沫分离复杂物料实际分离过程的泡沫形成情况建立理论模型,对标准表面活性剂的分离提取建立标准数据库,对标准表面活性剂和非表面活性物质间的分离建立指纹图谱;(2)如何减少泡沫分离非表面活性物质时的表面活性剂消耗量;(3)如何解决泡沫分离高浓度产品时回收率低的问题;(4)目前泡沫分离设备存在局限性,应研究开发新型的适合食品工业分离的泡沫分离设备,提高泡沫分离的效果[40].

食品加工论文范文二:食品工业废水处理节能研究

食品工业包括制糖、酿造、肉类、乳品加工等,食品工业的废水主要来源于原料的处理、洗涤、脱水、过滤、脱酸、脱臭和蒸煮过程中产生的,这些废水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蛋白质、有机酸和碳水化合物,具有很强的耗氧性,如果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从而造成水体缺氧,造成水生生物的死亡。食品工业废水油脂含量高,多伴随大量悬浮物随废水排出,其中动物性食品加工排出的废水还可能含有病菌,此外,这些废水还含有铜、锰、铬等金属离子。近年来,随着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每年由此产生的废水量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许多废水未经有效处理便被直接排放,给环境产生了十分严重的破坏。因此,探讨食品工业废水处理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食品工业废水处理工艺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于食品工业废水的处理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生物处理工艺,其中主要包括有好氧生物处理工艺、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以及由好氧生物处理工艺与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相结合的处理工艺。在好氧生物处理工艺方面,主要有活性污泥法(目前实际应用较为广泛的主要有SBR法)和生物膜法(具有代表性的是曝气生物滤池法)。由于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相较于好氧生物处理工艺无论在后期的运行管理费用还是前期的基建投资方面的费用都有较大优势,其中比较具有典型的处理工艺有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EGSB)工艺、第三代厌氧处理工艺———厌氧内循环反应器(IC)被广泛应用到了食品工业废水处理中。此外,厌氧生物处理工艺在处理食品工业废水方面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1]。

2各种工艺特点及应用效果分析

目前国内外,食品工业废水的处理以生物处理[2]为主。在实际中运用较广,技术较为成熟的主要有厌氧接触法、厌氧污泥床法、浅层曝气、延时曝气、曝气沉淀池法等等。

好氧生物处理工艺

好氧生物处理是在不断供氧的环境中,利用好氧微生物来氧化有机物。在好氧过程中,微生物对复杂的有机物进行分解,一部分被转化为稳定的无机物CO2、H2O和NH3,一部分则由微生物合成为新细胞,最后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

法,即间歇式活性污泥系统(又叫序批式间歇活性污泥法)。SBR法目前在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生物反应池中集中了生物降解过程、沉淀过程以及污泥回流功能为一体,这种工艺比较简单,它是在以前间歇式活性污泥工艺基础上发展来的一种新工艺,采用SBR法处理废水的运行过程一般包括了进水、充氧曝气、静止沉淀、排水和排泥五个步骤。与连续性活性污泥工艺相比,该工艺具有的有点主要有:曝气池兼具二沉池的功能,不设二沉池,也没有污泥回流设备,系统结构简单,易于管理;耐冲击负荷,一般无需设置调节池;反应推动力大,较为简便的得到优质出水水质;污泥沉淀性能好,SVI值较低,便于自控运行,后期维护管理也较为简便。居华[3]通过SBR法在酱油、酱菜食品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后得出,原废水CODcr在2000mg/L~4000mg/L范围内,经SBR法处理后出水水质得到了二级标准,去除率达96%以上,没有出现污泥膨胀现象,而且操作管理方便,占地面积小,运行的费用也低。

法,即曝气生物滤池法。这种工艺最早可以追溯上个世纪80年代,是由欧美等国家应用和发展起来的,大连马栏河污水处理厂是我国最早采用BAF工艺。该工艺是在生物接触工艺基础上,在滤池中填装陶粒、石英砂等粒状填料,以填料及其附着生产生物膜为介质,发挥生物的代谢功能,通过物理过滤功能,发挥膜和填料的截留吸附作用从而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处理。廖艳[4]等采用混凝—ABR与曝气生物滤池(BAF)联合处理工艺,对某市肉联厂高浓度废水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去除研究后发现,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去除效果从原水时的1500mg/L~4500mg/L、30mg/L~85mg/L,经处理后出水COD<100mg/L,氨氮<50mg/L,达到了国家一、二级排放标准,取得良好的环境和社会效益。

法,即膜生物反应器法。是上个世纪9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废水处理技术,该工艺是将膜组件替代传统的二沉池,实现固相和液相分离。其实质是把细菌和微生物以生物膜的方式附着在固体表面上,以污水中的有机物为营养物进行新陈代谢和生长繁殖,从而达到实现净化污水的效果。该工艺具有较强的抗冲击力,对水质和水量变化具有较强适应性;污泥产量较低且沉降性能优,易于固液分离;对于低浓度污水也可以进行处理,在正常运行时可以把原水中的BOD5由20mg/L~30mg/L降至5mg/L~10mg/L;运行费用也不高,管理方便。张亮平,王峰[5]以MBR在湖北某食品厂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为例进行研究后发现,采用MBR-活性炭-杀菌联合工艺,出水COD和BOD的去除率达到了99%以上,系统工艺能耗低,运行稳定。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

在食品废水处理过程中,厌氧处理法与好氧处理法相比由于产生的污泥少,动力流耗小,管理简便,既能节能又能降低成本,逐渐在高浓度有机废水行业———食品工业广泛推崇。

法,即升流式厌氧污泥床法。该种工艺是由高活性厌氧菌体构成的粒状污泥,在UASB装置内随上升的气流呈向上流动的状态。处理效率高、性能可靠、能耗低,也不需要填料和载体,运行成本低等优点,既可以处理高负荷废水,也不会产生堵塞等优点。也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高速反应器之一。王炜,何好启[6]研究发现,食品废水经由UASB+接触氧化法工艺处置后,CODcr、BOD5、SS和植物油由原水浓度的1170mg/L、570mg/L、600mg/L、150mg/L,处置后的效果为、、40mg/L和3mg/L,出水水质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标准,且工程的经济运行效益也良好,总运行费用约为元/m3,工艺占地小,处理成本低,运行方式灵活,值得推广。

反应器,即膨胀颗粒污泥床反应器。该工艺是在UASB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厌氧工艺,与UASB工艺相比,EGSB增加了出水的回流,提升了反应器中水流的速度,其速度可以达到5m/h~10m/h,比UASB的~高出近10倍。李克勋[7]等以天津某淀粉厂采用EGSB处理淀粉废水为例,EGSB的厌氧反应器对COD的去除率超过了85%,出水水质达到了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大量有机物被去除,后续单元的处理压力被减轻,此外,厌氧反应器的介入使用,可以产生沼气作为能源进行二次利用,降低运行费用(总运转费用为元/m3?d),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法,即厌氧序批式活性污泥法。ASBR厌氧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最早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是在SB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工艺的显著特点是以序批间歇运行,按次序分为进水、反应、沉淀和排水四个步骤,与连续流厌氧反应器相比,该工艺由于不需要大阻力的配水系统,因此极大地减少了系统的能耗,也不会产生断流和短流,运行灵活,抗击能力较强,实现厌氧功能,也同时兼有了SBR的优点。

3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优势分析

与好氧生物处理工艺相比,在食品工业废水处理方面,厌氧生物处理工艺具有很多优势:工艺运行时污泥的剩余量非常少,由于不需要附加氧源而降低运行管理费用;食品工业废水有机物浓度高,而厌氧生物处理工艺拥有良好的抗高浓度有机物的冲击负荷力优势,能够做到间接性排放;另外,厌氧生物处理工艺能够产生沼气,实现资源的二次利用,真正实现了 变废为宝 ,降低能耗,因此,厌氧处理工艺在食品工业废水处理中是一种节能型废水处理工艺。作为低能耗而且能够产生二次能源的厌氧生物处理工艺必将成为食品工业废水处理的主流方向[8]。

孔雀眼指纹的科学研究论文

难道这真会像传说中的那样吗?一般人有个就超神了,上天真是太眷顾我了。指纹之王——孔雀眼,该纹路结合了箕形纹选择性的魅力与斗形纹的洞察力,具有非常珍贵及很强创造力的讯号。出现的个数越多,准确率越高哦!具体特镇如下:1. 洞察力非常敏锐,富有精辟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富有批判精神,比较容易发现别人的不足,喜欢批评别人,在外人看来显得比较挑剔;2. 有逆思型倾向,有开阔的创意思维,思想新颖,经常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思考问题,有时候让人觉得有些另类;3. 不按常理出牌,常让人感到无法捉摸。不喜欢受束缚,渴望自由,希望能打破传统模式;4. 独具慧眼,领悟力高,鉴赏力强,先天在艺术领域具有独特的眼光、才华,喜欢用与众不同的方式表达工作;5. 应为比较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所以常常表现出沉稳严谨的特点,时刻注重自己举止和气度,对自己的形象和能力要求比较高;6. 表现突出者很可能成为追求完美的典范和代表,总是期望自己是最完美的一个,也正是因为这样,常常从完美的角度去要求自己,完善自己;7. 认为能够去改进事物,可以妥善地完成工作是一件富有意义的事情,能从中获得别人无法感受到的快乐。如果能对工作追根究底,即使是一些细节也不放过而达到尽善尽美,那就是一种享受;8. 会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超高标准,甚至是可以称得上渴求的态度去要求自己和别人。同时,批判自己的严厉程度更胜于批判别人。 我的右手食指和无名指有分别是孔雀斗,且食指的孔雀斗是反方向旋转,这就更说明是簸踑了。只有簸踑有正反两种,而我的那种是孔雀斗中的“战斗机”——反向孔雀斗。 皮纹分析师就采样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把报表给打印了出来:让人不吃惊的是:“指纹之王”美称的孔雀眼型斗型纹,此纹是具有非常珍贵及很强的创造力讯号。左脑分值偏高,说明喜欢人际互动,喜欢向大家表达想法,在视觉辨识上,得分最高,是一个观察力敏锐的人,喜欢通过视觉学习,擅长图像记忆。

孔雀眼是一部电影的名字。

《孔雀眼》是一部由北京红绿摇篮影视文化中心拍摄的数字电影,在沧源自治县拍摄。该片主要就是以佤族的婚姻、爱情、文化等为背景,讲述了60年代一位美术院的学生沐寒风到翁丁村体验生活时与当地的佤族少女叶那产生的一段情感故事。

根据最新的说法《孔雀眼》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真正的故事情节是最后男主人公还是见到了老年的叶娜,可以说老年的叶娜是一个与片中纯美佤族少女天壤之别的形象,男主人公几乎不敢相认,男主人当时似乎木呆了。

孔雀眼主要演员。

1、孙雅

2008年,在沧源自治县拍摄金舸执导的数字电影《孔雀眼》,在片中饰演佤族少女叶那,影片获得2010年大学生电影节最受关注影片。

2、廖亮

2008年,在沧源自治县拍摄金舸执导的数字电影《孔雀眼》,在片中饰演沐寒风(男一) ,影片获得2010年大学生电影节最受关注影片。

沐寒风的出现,拨动了叶那的心弦,艾芒自然要出来捍卫自己的爱情。艾芒为捍卫爱情提出的“决斗”,在当过兵的沐寒风面前没有占到上风。但艾芒捍卫爱情的精神,提醒了沐寒风:叶那不可能属于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雀眼

不是,孔雀眼指纹是手相学中一种不是太常见的指纹,拥有孔雀眼指纹的人骨子里便透着独特的个性,凡事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不会听风就是雨。他们的头脑十分灵活,常常会有许多新颖独特的点子浮现在脑海中,创新能力很强。

孔雀眼指纹

孔雀眼指纹顾名思义,孔雀眼追求完美典范的象征,一般拥有孔雀眼的人在某些方面会非常敏感挑剔,总是想要做到尽善尽美。这种纹型,中心好似一个孔雀的眼睛,每一圈的结尾是连成一条直线的,这种纹型是完美特质的外在表现,它坐落在不同的手指上,追求完美的点也会不同。

孔雀眼指纹虽然是一圈一圈的形状,但孔雀眼的指纹类型的回圈图样式如同眼泪形状一般带有尖端,看起来跟孔雀身上羽毛的眼睛图样很像。

孔雀眼:眼有波明暗黑光,青多白少恶凶强。素廉清洁兼和缓,始末兴隆姓字扬。

译文:孔雀眼,眼神明亮,黑眼珠多,白眼珠少,眼神逼人。这样的人性格强悍,行事强横。但是为官清正廉明而且隐忍,一生兴旺,闻名在外。

射频指纹研究现状及趋势论文

1. Lang Weimin, Yang Zongkai, Cheng Wenqing, Tan Yunmeng. An Improved Ring Signature Scheme based on Identity.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March 2005, 6 (2): 10~15(EI收录)2. Lang Weimin, Yang Zongkai, Cheng Wenqing, Tan Yunmeng. A new improved ID-based proxy ring signature scheme from bilinear pairings.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uly 2005, 9 (4): 37~40(EI收录)3. Lang Weimin, Yang Zongkai, Cheng Wenqing, Tan Yunmeng. A New ID-Based Proxy Blind Signature Scheme.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May 2005, 10(3): 345~349(EI收录)4. Lang Weimin, Cheng Wenqing, Yang Zongkai, Tan Yunmeng. An Efficient Authentication Scheme based on One-Way Key Chain for Sensor Network.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7, 11(4): 22~26(EI收录)5. Lang Weimin, Tan Yunmeng, Yang Zongkai, Peng Bing. A New Efficient Proxy Blind Signature Scheme. In: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EEE Symposium on Computers and Communications.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August 2004, 21~25(EI收录)6. Lang Weimin, Yang Zongkai, Cheng Wenqing, Tan Yunmeng. A New Efficient Micropayment Scheme against Overspending.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EEE Symposium on Computers and Communications.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4, 50~55(EI收录)8. Lang Wei-min, Zhong Jing-li, Li jian-jun, et al. Research on the Authentication Scheme of WiMAX.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ing and Mobile Computing (WiCOM2008).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8,889~892(EI收录)9. Lang Wei-min, Wu Run-sheng, Wang Jian-qiu. A Simple Key Management Scheme based on WiMAX. Proceedings of 2008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Computational Technology (ISCSCT2008) .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8,3~7(EI收录)10. Lang Weimin, Yang Zongkai, Peng Bing, Tan Yunmeng. An Improved Identity-Based Ring Scheme. Asia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4, 3(9): 752~75511. Lang Weimin, Yang Zongkai, Wu Shizhong, Tan Yunmeng. An ID-based Blind Signature Scheme from Bilinear Pairings. Asia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4, 3(10): 814~81712. Yang Zongkai, Lang Weimin, Tan Yunmeng. Fair Micropayment System based on Hash Chain.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une 2005, 10 (3): 328~333(EI收录)13. Fu Xiong, Lang Weimin, Yang Zongkai, Tan Yunmeng. A New Efficient Mobile Micropayment Scheme.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November 2004, 9(6): 935~939(EI收录)14. Yang Zongkai, Lang Weimin, Tan Yunmeng. A New Fair Micropayment System Based on Hash Chain. 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Technology, e-Commerce, and e-Service.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4,125~127(EI收录)15. Cheng Wenqing, Lang Weimin, Yang Zongkai, Tan Yunmeng. An Identity-based Blind Signature Scheme. In: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EEE Symposium on Computers and Communications,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4, 72~77(EI收录)16. Liu Gan, Lang Weimin, Ruan Youlin, et al. Qos-Guaranteed Call Admission Scheme for Broadband Multi-Services Mobile Wireless Network.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EEE Symposium on Computers and Communications.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4, 54~59(EI收录)17. Liu Gan, Lang Weimin, Ruan Youlin, et al. Optimal Stochastic Control for Multi-Services Call Admission in Mobile Wireless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IT'04).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4, 575~580(EI收录)18. Liu Gan, Lang Weimin, Ruan Youlin, et al. Precise bandwidth allocation scheme in broadband wireless multimedia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2004 IEEE 60th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VTC2004-Fall).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4, 1550~2252(EI收录)19. Liu Gan, Lang Weimin, Ruan Youlin, et al. Fair multi-services call admission in cellular networks using stochastic control. Proceedings of 2004 IEEE 60th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VTC2004-Fall). Washington: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4, 3354~3358(EI收录)20. 郎为民, 杨宗凯, 吴世忠, 谭运猛. 一种具有可恢复性的离线电子支付方案.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4, 25 (12): 2286~2288(EI收录)21. 朱广堂, 郎为民, 谭运猛. 一种基于概率投票的新型高效微支付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32 (5): 31~34(EI收录)22. 朱广堂, 郎为民, 谭运猛. 基于Merkle树的微支付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4, 32 (6): 27~32(EI收录)23. 谭运猛, 郎为民,付雄. 一种基于多PayWord链的新型高效微支付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32(5): 29~31(EI收录)24. 郎为民, 杨宗凯, 谭运猛. 一种可提升消费者匿名性的离线电子支付方案. 计算机工程, 2004, 30 (1): 30~3225. 郎为民, 杨宗凯, 吴世忠等. 一种基于ECC的可恢复性离线电子支付方案. 计算机科学,2004, 31 (10): 74~7626. 郎为民, 程文青, 杨宗凯, 谭运猛. 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研究. 计算机科学,32 (5): 92~9727. 郎为民, 程文青, 杨宗凯, 谭运猛. 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密钥管理方案。计算机科学,32 (4): 147~15428. 陈晴, 郎为民, 王建秋, 杨宗凯. ASON体系结构研究. 光通信研究, 2006, 12(3): 6~829. 杨少春, 郎为民, 谭珂科. 基于密钥预分配的传感器网络加密方案.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05, 6(4): 11~1430. 郎为民, 高俊伟, 杨宗凯. 一种高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认证方案.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06, 7(1): 14~1731. 郎为民, 雷承达, 彭芳. 射频识别(RFID)安全解决方案研究. 微计算机信息, 2006, 14(15): 14~2032. 程文青, 郎为民,杨宗凯, 谭运猛. 一种基于票据的新型微支付方案. 计算机科学, 2004, 31 (11): 135~13733. 郎为民, 程文青, 杨宗凯, 谭运猛. 一种基于PayWord的公平微支付系统. 计算机科学,2004, 31 (12): 86~8834. 郎为民. 基于身份和双线性对的代理盲签名方案. 军事通信技术, 2006, 27 (2): 16~1835.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 软交换的业务功能分析. 军事通信技术, 2005, 11 (4): 20~2636. 郎为民, 刘克中, 张碧军, 杨宗凯. ASON标准化进展.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12 (10): 12~1737. 郎为民, 杨少春, 靳焰, 杨宗凯. TISPAN IMS标准化进展.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5, 9(11): 32~3838.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 杨宗凯. 北电网络基于IMS的NGN解决方案.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5, 29(11): 9~1339. 郎为民, 杨宗凯, 付雄, 谭运猛, 熊志强. 基于GSM的移动微支付方案. 计算机科学, 32 (2): 105~10740.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 杨宗凯. 软交换业务体系研究. 数据通信, 2005, 21 (9): 26~3241.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 杨宗凯. 3GPP IMS研究. 信息通信, 2005, 7 (6): 11~1442. 郎为民, 高俊伟, 谢海涛, 杨宗凯. WCDMA标准化进展.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05, 22(1): 11~1443.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 杨宗凯. CDMA2000标准化进展.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05, 21(12): 25~3044. 郎为民, 高俊伟, 谢海涛, 杨宗凯. TD-SCDMA标准化进展.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05, 22(3): 29~3345. 郎为民, 靳焰. 浅谈构建军队安全信息网络保障体系的对策. 军事通信学术, 2004, 16 (2): 86~8746. 郎为民, 雷承达, 彭芳. EPON技术原理. 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 2006, 10(4): 72~7847. 李旭, 郎为民, 彭芳, 杨宗凯. TISPAN组织的IP多媒体子系统研究. 广东通信技术, 2005, 9(11): 30~3648. 杨少春, 郎为民. 基于身份和双线性对的代理环签名方案. 微计算机信息, 2006, 14(12): 79~8149.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 杨宗凯. ASON组网技术研究. 光电子技术与信息, 2006, 21(3): 12~1750. 郎为民, 陶少国, 杨宗凯. RFID标准体系结构研究. 物流技术, 2006, 18(6): 37~4151. 郎为民, 杨宗凯, 谭运猛. 基于双线性对的环签名方案. 计算机应用, 2005, 12 (7): 4~852. 郎为民, 刘克中, 张碧军, 杨宗凯.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 电信快报, 2006, 16(8): 21~2653. 郎为民, 靳焰, 付雄. 传感器网络及其在军事通信中的应用. 通信战士, 2004, 21 (11): 36~3754. 朱广堂, 郎为民, 谭运猛. 基于Merkle树的微支付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4, 32 (6): 27~32(EI收录)55. 杨宗凯, 付雄, 郎为民,程文青,谭运猛, 熊志强. 安全电子支付系统研究. 计算机科学, 32 (1): 108~11056. 谭运猛, 郎为民,付雄. 一种基于多PayWord链的新型高效微支付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32(5): 29~31(EI收录)57. 谭运猛, 汤浩, 郎为民, 付雄. 一种基于双线性对的高效环签名方案. 微计算机信息, 2006, 14(12): 5~758. 孙海成, 郎为民. “非接触战争”对我军通信系统的影响及对策. 军事通信学术, 2003, 15 (1): 8~959. 郎为民, 吕小红, 王建秋. 一种改进的代理环签名方案. 微计算机信息, 2006, 13(15): 10~1260. 彭冰, 郎为民, 杨宗凯. 移动微支付系统研究. 微计算机信息, 2006, 13(1): 52~5461. 郎为民, 李旭, 王建秋. WCDMA组网技术研究. 微计算机信息, 2006, 13(3): 69~7162. 郎为民, 王军, 王建秋. MSTP体系结构研究. 山西电子技术, 2006, 8(1): 3~563. 郎为民, 高俊伟, 杨宗凯. 一种高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认证方案.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06, 7(1): 14~1764. 郎为民, 王逢东, 靳焰, 杨宗凯. 3GPP组织的IP多媒体子系统研究. 世界电信, 2005, 18(12): 47~5165. 郎为民, 靳焰, 周明, 杨宗凯.GPON体系结构研究. 光学与光电技术, 2006, 4(1): 42~4566. 陈欣, 郎为民, 王建秋. 射频识别技术安全问题. 电子技术, 2006, 31(4): 37~4067. 郎为民, 王建秋. MSTP的功能模型研究. 微计算机信息, 2006, 12(22): 14~1768. 郎为民, 杨宗凯, 谭运猛. 一种基于密钥预分配的传感器网络加密方案. 国家信息安全测评认证, 2006, 3(1): 40~4269. 郎为民, 王逢东, 靳焰, 杨宗凯. WCDMA系列标准研究.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5, 9(12): 11~1970.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杨宗凯. CDMA2000系列标准研究. 邮电设计技术, 2006, 30(1): 15~2171.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 杨宗凯. GPON技术研究. 电子与电脑, 2005, 10(12): 129~13472. 郎为民, 陶少国, 杨宗凯. 电子产品代码(EPC)标准化进展. 信息通信, 2006, 7(3): 8~1373. 郎为民. ISO/IEC的RFID标准化进展. 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6, 28(3): 24~2774. 郎为民. CDMA2000组网能力研究. 移动通信, 2006, 30(2): 52~5875.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 杨宗凯. 软交换互通能力的研究. 数据通信, 2006, 10(2) 22~2576. 李旭, 郎为民, 王逢东, 靳焰. TD-SCDMA系列标准研究. 电子科技, 2006, 17(5): 63~6877. 郎为民, 陶少国, 杨宗凯. EPCglobal组织的RFID标准化进展. 数据通信, 2006, 10(3) : 22~2578. 李建军, 刘建中, 郎为民. 射频识别技术在物流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电脑与信息技术, 2006, 14(6): 41~4579. 郎为民, 陶少国, 杨宗凯. RFID标准化体系研究. 电子元器件应用, 2006, 16(8): 6~1080. 郎为民, 陶少国, 杨宗凯. UID中心RFID标准化进展.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6, 10(6): 41~4681. 郎为民, 姚建永, 杨宗凯. RFID标准体系结构研究. 物流技术, 2006, 18(6): 37~4182. 郎为民, 陶少国, 杨宗凯. 射频识别技术在城市交通管理领域的应用. 中国交通信息产业, 2006, 14(6): 136~13783. 郎为民, 杨宗凯. 软交换体系结构分析. 信息通信增刊, 2006, 8(增): 440~44384. 郎为民, 杨宗凯. 爱立信基于IMS的NGN解决方案. 信息通信增刊, 2006, 8(增): 340~34285. 郎为民, 谭珂科, 靳焰. Ad Hoc网络在军事通信中的应用. 通信战士, 21(8): 37~3886. 郎为民, 刘克中, 张碧军. ASON标准化进展.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19(8): 37~4487. 郎为民, 刘克中, 张碧军. ASON系列标准研究. 世界电信, 2006, 19(6): 50~5688. 郎为民, 刘德敏, 李建军. RFID安全机制研究. 电子元器件, 2006, 21(5):32~3789. 郎为民, 刘德敏, 李建军. 泛在ID(UID)中心的RFID标准化进展. 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7, 28(1): 18~2190. 郎为民, 刘克中, 张碧军. 电子产品代码网络研究. 信息与电子工程, 2006, 12(6): 23~2791. 郎为民, 李建军, 胡东华. UMTS业务体系研究. 数据通信, 2007, 23(2): 18~2192. 郎为民, 王金泉. 射频识别技术在信息管理领域的应用. 电子与电脑, 2007, 12(5): 43~4693. 郎为民, 王金泉. HSDPA中的高速传输技术. 现代通信, 2007, 18(4): 52~5694. 郎为民, 李建军, 宋壮志. 全IP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研究. 数据通信, 2007, 23(3): 41~4395. 郎为民, 姚建勇, 王建秋. 表面组装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电子元器件, 2007, 22(3):51~5596. 郎为民, 姚建勇, 王建秋. RFID技术安全性研究. 微计算机信息, 2007, 14(9): 61~6597. 郎为民, 王建秋, 嵇英华. 移动IP安全性研究.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07, 6(5): 5~998. 郎为民, 李建军, 胡东华. 下一代网络标准化进展.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07, 24(6): 10~1499. 郎为民, 王金泉. HSDPA技术研究.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7, 11(5): 41~46100. 郎为民, 王金泉. RFID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 电子技术, 2007, 33(5): 37~40101. 郎为民, 王金泉. WCDMA系列标准研究. 中国科技发展精典文库, 2007, 7(5): 124~129102. 郎为民, 李建军, 宋壮志. UMTS体系结构研究. 数据通信, 2007, 23(4): 21~25103.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杨宗凯. 全IP网络体系结构研究. 邮电设计技术, 2007, 30(1): 10~14104. 郎为民, 王金泉. HSDPA信道编码研究. 数据通信, 2007, 23(5): 27~31105. Lang Weimin, Wang Jianqiu. Research on the Security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第四届通信学会学会106. 郎为民, 李建军, 宋壮志. ETS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7, 28(5): 23~26107. 郎为民, 靳焰, 王逢东. 麦德龙的未来超市项目简介. 湖南农机, 2008(9): 10~11108. 郎为民. UMTS业务生成环境(SCE)研究. 电子技术, 2008(3): 43~47109. 郎为民, 张昆, 宋壮志. 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研究.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07(6): 25~29110. 郎为民, 王金泉. MWIF核心体系结构研究. 数据通信, 2008(2): 51~56111. 郎为民, 吴帆, 胡东华. UMTS性能增强技术研究. 邮电设计技术, 2008(1): 22~24112. 郎为民, 陈波, 杨宗凯. 下一代网络话音编码标准研究. 信息通信, 2008(1): 3~7113. 郎为民, 焦巧, 王逢东. UMTS无线接口协议体系. 电信网技术, 2008(1): 25~27114. 郎为民, 焦巧, 刘建中. WiMAX标准化进展. 数据通信, 2008(3): 61~65115. 郎为民, 焦巧, 马同兵. IP多媒体子系统(IMS)部署方案研究. 邮电设计技术, 2008(3): 10~16116. 郎为民, 焦巧, 祁向宇, 张颀. WiMAX标准体系研究.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8(5): 42~47117. 郎为民, 焦巧, 祁向宇, 张颀. WiMAX认证方案研究. 信息网络安全, 2008(9): 16~22118. 郎为民, 焦巧, 王逢东. UMTS无线接口协议体系. 电信网技术, 2008(1): 33~37119. 郎为民, 靳焰. IEEE : 2007和IEEE : 2007标准研究.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08(11): 54~60120. 郎为民, 靳焰.PKMv2协议研究. 数据通信, 2008(4): 68~74121. 郎为民, 靳焰, 祁向宇. IEEE 标准研究.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8(9): 32~37122. 郎为民, 李建军. 通指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浅析. 通指装备技术保障资源节约理论与实践会议论文集, 2008(9): 391~394123. 郎为民, 李建军, 吴帆. 移动环境中的无线接入技术. 数据通信, 2008(6): 15~20124. 郎为民, 孙月光, 祁向宇, 宋姗姗. WiMAX密钥管理方案研究. 邮电设计技术, 2008(10):23~27125. 郎为民, 孙月光, 孙少兰, 刘军. PKMv1协议研究. 信息网络安全, 2008(10): 4~10126. 郎为民, 汪霖, 熊华, 宋壮志. IP多媒体子系统框架结构研究.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08(5): 1~6127. 郎为民, 王逢东, 谭运猛. WiMAX密钥管理方案浅析. 国家信息安全测评, 2008(3): 25~29128. 郎为民, 王金泉. RFID标准化组织介绍. 数字通信世界, 2008(8): 37~40129. 郎为民, 王金泉.射频识别技术大有可为. 数字通信世界, 2008(2): 19~23130. 郎为民, 武建华, 祁向宇, 刘军. WiMAX应用研究. 数据通信, 2008(3): 11~15131. 郎为民, 武建华, 祁向宇. WiMAX与3G、WLAN的融合趋势. 通信世界, 2008(26): 78~82132. 郎为民, 武建华, 祁向宇. UMTS承载业务体系结构研究. 数据通信, 2008(5): 66~71133. 郎为民, 武建华, 祁向宇. 无线宽带(WiBro)技术研究. 邮电设计技术, 2008(6): 89~92134. 郎为民, 武建华. WiMAX接入控制方案研究. 数据通信, 2008(5): 77~81135. 郎为民, 武建华. WiMAX加密方案研究. 信息通信, 2008(5): 45~50136. 郎为民, 李建军, 高泳洪. 宽带无线多媒体发展研究. 邮电设计技术, 2007(12): 12~16137. 郎为民, 孙月光, 孙少兰, 刘军. WiMAX系统部署研究. 现代电信科技, 2008(12): 41~46138. 胡东华, 郎为民, 孙月光, 孙少兰. 射频识别技术在动物识别领域的应用.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35): 54~57139. 郎为民. WiMAX技术概述. 中国新通信, 2009(1): 44~47140. 郎为民. WiMAX密钥管理方案浅析. 国家信息安全测评, 2008(6): 33~37141. 郎为民, 孙月光, 孙少兰, 刘军. 韩国WiBro技术分析. 现代电子技术, 2008(3): 14~18142. 郎为民, 叶志清. 小型无线设备的Web业务技术研究. 电子技术, 2008(4): 39~44143. 郎为民, 胡喜飞. 指纹识别技术研究. 商情, 2008(9): 22~24144. 郎为民, 周展. WiMAX技术演进与应用领域研究. 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信息化与社会发展学术讨论分会场论文集, 2008(12) : 114~118145. 郎为民, 孙月光, 孙少兰, 刘军. 3G组网技术研究. 现代电信科技, 2008(2): 21~24146. 郎为民, 胡喜飞. WCDMA蜂窝覆盖范围规划研究. 现代电信科技, 2008(2): 33~37147. 郎为民. WiMAX物理层简介. 中国新通信, 2009(2): 48~52148. 郎为民. WiMAX MAC层简介. 中国新通信, 2009(3): 55~60149. 郎为民. WiMAX网络架构简介. 中国新通信, 2008(4): 41~44150. 郎为民. WiMAX组网问题研究. 中国新通信, 2008(5): 66~72151. 郎为民. WiMAX应用问题研究. 中国新通信, 2008(6): 70~73152. 郎为民. WiMAX网络规划研究. 电信快报, 2008(12): 33~37153. 郎为民.一种基于软交换的NGN解决方案. 电信快报, 2009(4): 11~14154. 郎为民. 反台独应急作战通指装备准备问题研究. 提高我军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通信能力”论文集, 2008(12): 14~18155. 郎为民. 应急作战通指装备保障力量组织运用研究. 提高我军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通信能力”论文集, 2008(12): 18~21156. 郎为民. 军校立体化教材建设初探. 教材建设理论与实践论文集, 2008(12): 54~21157. 王金泉, 郎为民. 射频识别技术在商品储运领域的应用. 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7(4): 12~15158. 郎为民, 王金泉. 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研究. 中国新通信, 2007(8): 44~49159. 郎为民. 射频识别技术在信息管理领域的探讨. 商品储存与养护, 2007(6): 38~42160. 郎为民, 胡东华, 朱元诚, 张昆. ETC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商品储存与养护, 2007(5): 9~13161. 郎为民, 李建军, 吴帆. UMTS音频编码标准研究. 数据通信, 2007(5): 20~24162. 郎为民, 李建军, 吴帆. 射频识别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商品储存与养护, 2007(4): 33~37163. 郎为民, 李建军, 吴帆. 无线局域网(WLAN)安全问题研究. 电子技术, 2007(7): 18~23164. 姚建永, 郎为民. 表面组装技术的发展趋势. 电子元器件应用, 2007(9): 36~41165. 郎为民, 马同兵, 蔡理金. 美军联合全资可视化系统研究. 通信指挥学院学报, 2006(12): 12~14166. 郎为民, 孙月光, 孙少兰, 刘军. WiMAX网络规划研究. 数据通信, 2006(5): 20~25167. 郎为民, 马同兵, 蔡理金. WiMAX应用与发展. 数字通信世界, 2009(1): 46~49168. 郎为民, 孙月光, 孙少兰, 刘军. WiMAX关键技术研究. 数据通信, 2006(3): 55~60169. 郎为民, 王金泉, 邹乾友. WCDMA中的无线接入技术. 军事通信与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07(7): 42~47170. 郎为民, 王金泉, 万承贵. 音频编码标准研究. 军事通信与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07(7): 280~285171. 郎为民, 杨宗凯, 吴世忠, 谭运猛. 一种具有可恢复性的离线电子支付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第八届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3(10): 95~100172. 郎为民, 杨宗凯, 吴世忠, 谭运猛. 一种基于单向散列链的传感器高效认证方案. 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第九届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4(12): 95~100173. 郎为民, 杨宗凯. 下一代话音编码标准研究. 信息通信, 2009(1): 18~23174. 郎为民, 杨宗凯. 一种基于ECC的可恢复离线电子支付系统. 计算机科学, 2004, 31 (10): 74~76175. 郎为民, 杨宗凯. 北电网络公司的NGN解决方案. 邮电设计技术, 2005, 31 (11): 9~13176. 郎为民, 杨宗凯. MSTP组网技术研究. 通信管理与技术, 2006, 21(8): 18~23177. 郎为民, 杨宗凯. ASON组网能力研究. 量子电子学报, 2007(3): 92~95178. 郎为民, 杨宗凯. 软交换体系结构研究. 数字通信世界, 2007(2): 14~17179. 郎为民, 杨宗凯. 4G关键技术研究. 信息通信, 2007(3): 8~10180. 郎为民, 杨宗凯. UMTS性能增强方案介绍. 数字通信世界, 2008, 16(4): 10~13181. 郎为民. IP多媒体子系统部署方案研究. 邮电设计技术, 2008, 34 (3): 41~15182. 郎为民. WiMAX最新标准研究. 通信管理与技术, 2008, 12(4): 6~10183. 郎为民. 麦德龙的未来商店项目简介. 湖南农机, 2008, 23(9): 52~56184. 郎为民. UMTS环境中的无线接入技术. 数字通信世界, 2008, 16(12): 87~90185. 郎为民. IPTV的市场及优劣势分析. 邮电设计技术, 2008, 35 (1): 12~15186. 郎为民. IP多媒体子系统移动性管理研究. 数据通信, 2009, 16(1): 42~45187. 郎为民. 下一代网络的演进策略和路线. 现代电信科技, 2009(3): 21~25188. 郎为民. WiMAX网络频谱规划研究. 电信快报, 2009(2): 18~22189. 郎为民. WiMAX最新标准介绍. 信息通信, 2009, 12(1): 41~44190. 郎为民. 基于对称加密体制和散列链的新型公正微支付系统. 信息网络安全, 2009, 16(3): 14~18191. 郎为民. LTE系统IMS用户安全性研究. 数据通信, 2009, 16(2): 51~54192. 郎为民. PKMv1算法介绍. 国家信息安全测评认证, 2008, 8(5): 32~34193. 郎为民. 未来商店的构成. 数字通信世界, 2009 (4): 43~45

指纹是灵长类手指末端指腹上由凹凸的皮肤所形成的纹路,也可指这些纹路在物体上印下的印痕。纹路的细节特征点有起点、终点、结合点和分叉点。由于每个人的指纹并不相同,同一人不同手指的指纹也不一样,指纹识别就是通过比较这些细节特征的区别来进行鉴别。指纹识别系统是一套包括指纹图像获取、处理、特征提取和比对等模块的模式识别系统。指纹由于具有个体差异性及稳定性,早在中国古代便用于身份确认,当时人们以指纹或手印画押。1684年,英国植物形态学家Grew发表了第一篇研究指纹的科学论文。1809年Bewick把自己的指纹作为商标。1823年解剖学家Purkije将指纹分为九类。1880年,Faulds在《自然》杂志提倡将指纹用于识别罪犯。1891年Galton提出著名的高尔顿分类系统。之后,英国、美国、德国等的警察部门先后采用指纹鉴别法作为身份鉴定的主要方法。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FBI和法国巴黎警察局于六十年代开始研究开发指纹自动识别系统(AFIS)用于刑事案件侦破。指纹自动识别系统。20世纪90年代,用于个人身份鉴定的自动指纹识别系统得到开发和应用。指纹识别优势:1.识别速度最快,应用最方便2.推广容易、应用最为广泛、适应能力强3.误判率和拒真率低4.稳定性和可靠性强5.易操作,无需特殊培训既可使用6.安全性强,系统扫描对身体无害7.指纹具备再生性8.可持续的发展性劣势:1.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对手指的湿度、清洁度等都很敏感,脏、油、水都会造成识别不了或影响到识别的结果;2.某些人或某些群体的指纹特征少,甚至无指纹,所以难以成像;3.对于脱皮、有伤痕等低质量指纹存在识别困难、识别率低的问题,对于一些手上老茧较多的体力劳动者等部分特殊人群的注册和识别困难较大;4.每一次使用指纹时都会在指纹采集头上留下用户的指纹印痕,而这些指纹痕迹存在被用来复制指纹的可能性;5.指纹识别时的操作规范要求较高。发展到今天,指纹识别技术从第一代的光学识别、第二代的电容式传感器发展到现在的第三代生物射频指纹识别技术,射频传感器技术是通过传感器本身发射出微量射频信号,穿透手指的表皮层去控测里层的纹路,来获得最佳的指纹图像。因此对干手指,汗手指来说,干手指等困难手指通过可高达99%,防伪指纹能力强,指纹敏感器的识别原理只对人的真皮皮肤有反应,从根本上杜绝了人造指纹的问题,宽温区:适合特别寒冷或特别酷热的地区。因为射频传感器产生高质量的图像,因此射频技术是最可靠,最有力有解决方案。

倒是听说有同学写这个,我帮你问问看能不能把论文传给你

指纹,由于其具有终身不变性、唯一性和方便性,已几乎成为生物特征识别的代名词。指纹是指人的手指末端正面皮肤上凸凹不平产生的纹线。纹线有规律的排列形成不同的纹型。纹线的起点、终点、结合点和分叉点,称为指纹的细节特征点(minutiae)。指纹识别即指通过比较不同指纹的细节特征点来进行鉴别。由于每个人的指纹不同,就是同一人的十指之间,指纹也有明显区别,因此指纹可用于身份鉴定。其实,我国古代早就利用指纹(手印)来签押。1684年,植物形态学家Grew发表了第一篇研究指纹的科学论文。1809年Bewick把自己的指纹作为商标。1823年解剖学家Purkije将指纹分为九类。 1880年,Faulds在《自然》杂志提倡将指纹用于识别罪犯。1891年Galton提出著名的高尔顿分类系统。之后,英国、美国、德国等的警察部门先后采用指纹鉴别法作为身份鉴定的主要方法。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FBI和法国巴黎警察局于六十年代开始研究开发指纹自动识别系统(AFIS)用于刑事案件侦破。目前,世界各地的警察局已经广泛采用了指纹自动识别系统。九十年代,用于个人身份鉴定的自动指纹识别系统得到开发和应用。 由于每次捺印的方位不完全一样,着力点不同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变形,又存在大量模糊指纹,如何正确提取特征和实现正确匹配,是指纹识别技术的关键。指纹识别技术涉及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数学形态学、小波分析等众多学科。 指纹识别系统是一个典型的模式识别系统,包括指纹图像获取、处理、特征提取和比对等模块。 指纹图像获取:通过专门的指纹采集仪可以采集活体指纹图像。目前,指纹采集仪主要有活体光学式、电容式和压感式。对于分辨率和采集面积等技术指标,公安行业已经形成了国际和国内标准,但其他还缺少统一标准。根据采集指纹面积大体可以分为滚动捺印指纹和平面捺印指纹,公安行业普遍采用滚动捺印指纹。另外,也可以通过扫描仪、数字相机等获取指纹图像。 指纹图像压缩:大容量的指纹数据库必须经过压缩后存储,以减少存储空间。主要方法包括JPEG、WSQ、EZW等。 指纹图像处理:包括指纹区域检测、图像质量判断、方向图和频率估计、图像增强、指纹图像二值化和细化等。 指纹分类:纹型是指纹的基本分类,是按中心花纹和三角的基本形态划分的。纹形从属于型,以中心线的形状定名。我国十指纹分析法将指纹分为三大类型,九种形态。一般,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将指纹分为弓形纹(弧形纹、帐形纹)、箕形纹(左箕、右箕)、斗形纹和杂形纹等。 指纹形态和细节特征提取:指纹形态特征包括中心(上、下)和三角点(左、右)等,指纹的细节特征点主要包括纹线的起点、终点、结合点和分叉点。 指纹比对:可以根据指纹的纹形进行粗匹配,进而利用指纹形态和细节特征进行精确匹配,给出两枚指纹的相似性得分。根据应用的不同,对指纹的相似性得分进行排序或给出是否为同一指纹的判决结果。 现在的计算机应用中,包括许多非常机密的文件保护,大都使用“用户ID+密码”的方法来进行用户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但是,如果一旦密码忘记,或被别人窃取,计算机系统以及文件的安全问题就受到了威胁。 随着科技的进步,指纹识别技术已经开始慢慢进入计算机世界中。目前许多公司和研究机构都在指纹识别技术领域取得了很大突破性进展,推出许多指纹识别与传统IT技术完美结合的应用产品,这些产品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认可。指纹识别技术多用于对安全性要求比较高的商务领域,而在商务移动办公领域颇具建树的富士通、三星及IBM等国际知名品牌都拥有技术与应用较为成熟的指纹识别系统,下面就对指纹识别系统在笔记本电脑中的应用进行简单介绍。 众所周知,在两年前就有部分品牌的笔记本采用指纹识别技术用于用户登录时的身份鉴定,但是,当时推出的指纹系统属于光学识别系统,按照现在的说法,应该属于第一代指纹识别技术。光学指纹识别系统由于光不能穿透皮肤表层(死性皮肤层),所以只能够扫描手指皮肤的表面,或者扫描到死性皮肤层,但不能深入真皮层。 在这种情况下,手指表面的干净程度,直接影响到识别的效果。如果,用户手指上粘了较多的灰尘,可能就会出现识别出错的情况。并且,如果人们按照手指,做一个指纹手模,也可能通过识别系统,对于用户而言,使用起来不是很安全和稳定。 因此出现了第二代电容式传感器,电容传感器技术是采用了交替命令的并排列和传感器电板,交替板的形式是两个电容板,以及指纹的山谷和山脊成为板之间的电介质。两者之间的恒量电介质的传感器检测变化来生成指纹图像。但是由于传感器表面是使用硅材料 容易损坏 导致使用寿命降低,还有它是通过指纹的山谷和山脊之间的凹凸来形成指纹图像的 所以对脏手指 湿手指等困难手指识别率低。 发展到今天,出现第三代生物射频指纹识别技术,射频传感器技术是通过传感器本身发射出微量射频信号,穿透手指的表皮层去控测里层的纹路,来获得最佳的指纹图像。因此对干手指,汉手指,干手指等困难手指通过可高达99@%,防伪指纹能力强,指纹敏感器的识别原理只对人的真皮皮肤有反应,从根本上杜绝了人造指纹的问题,宽温区:适合特别寒冷或特别酷热的地区。因为射频传感器产生高质量的图像,因此射频技术是最可靠,最有力有解决方案。除此之外,高质量图像还允许减小传感器,无需牺牲认证的可靠性,从而降低成本并使得射频传感器思想的应用到可移动和大小不受拘束的任何领域中。

指纹锁毕业论文

指纹锁相比于传统机械锁,确实更安全了一些,但是仍然有一些缺点,

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但纽约大学及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两枚指纹之间的局部特征普遍存在相似性,因此手机或其它设备上的那些基于指纹的安全系统,要比想象中的脆弱的多。

系统的漏洞在于,用于身份验证功能的指纹传感器并不会捕捉用户指纹的完整图形,相反,它扫描储存的只有指纹的部分区域,而且许多手机还允许用户在系统里录入多个手指的指纹。只要用户的指纹与系统里保存的区域指纹相匹配,手机就会解锁。据研究人员推测,不同人的指纹区域之间可能存在足够的相似性,足以用来制造出虚假的“超级指纹”,从而过手机的指纹传感器。

该研究的合著者,密歇根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Arun Ross表示,许多电子设备比如智能手机均开始将指纹传感器用于用户身份验证,但手机上的指纹传感器尺寸很小,扫描录入的只有一部分指纹。为了弥补这个不足,电子设备通常会在注册过程中,要求用户录入单个手指指纹的不同区域点,以确保其中至少有一个会在身份的识别过程中与获取到的指纹图像成功匹配。而正是这一点使得情况不妙。

“由于指纹传感器的尺寸变小,提高传感器的分辨率就显得十分必要,这样才能捕捉到额外的特征点,”Arun Ross说道,“如果不提高分辨率,那么将不可避免地损害到用户指纹的独特性。研究过程中的实证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

Ross表示,研究团队目前正致力于如何解决这个突出的漏洞。其中包括需要开发出有效的反电子欺技术;在用户注册时谨慎挑选指纹的数量和类型;提高小型传感器的分辨率以便于提取更多特征点;提高利用了节点与纹理的识别技术;以及设计更有效的综合方案,从而将用户的多个指纹区域结合起来。

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研究组组长Nasir Memon称,“超级指纹”有点类似于一个黑客,试图用1234这种通用密码来破解PIN码(手机SIM卡的个人识别码)。

Memon表示:“1234这个密码大约有40%的几率是正确的,据我们估计,这个正确率有点高。”

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研究人员对8200枚指纹进行分析试验。通过商业指纹验证软件,研究人员每批次抽取800枚指纹,结果显示平均有92枚具备成为“超级指纹”的潜在可能性。(他们将“超级指纹”设计为在随机抽取的每个批次中,至少能够匹配于其中4%的虚假指纹。)

相反地,在800份完整的试验样本中,研究人员只发现了一枚完整的可用作“超级指纹”的人造指纹。Memon表示,“这并不奇怪,匹配部分指纹的成功率要比匹配一整枚指纹的高得多,然而大部分设备用来匹配的都是部分指纹。

研究人员对取自真实指纹图像的“超级指纹”的特征进行分析,建立了一个算法用于创建合成“超级指纹”。实验表明,人造的合成指纹匹配的可能性更高,与某些真实的指纹相比反而更能过安全识别系统。而由真实指纹结合制成的“超级指纹”成功匹配了系统中26%-65%的用户指纹,其成功率取决于用户储存了多少指纹图像,并设定了每次最多尝试匹配5次的限制。

用户在手机里录入的指纹越多,安全系统就越脆弱。

研究人员强调他们的工作是在模拟环境下完成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人造指纹技术的发展以及将电子指纹转移到实体的技术,可能导致攻击生物识别设备的可能性提高,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由于“超级指纹”的高匹配度,设计值得信赖的基于指纹识别的身份认证系统正面临挑战,亟需加强方案的设计,从而利用多种因素进行身份验证,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研究人员认为,这项研究将会影响未来安全系统设计的方向。同时,Memon表示,目前使用密码解锁手机仍是安全的。

相关论文已发表在《IEEE信息鉴定和安全》期刊上。

蝌蚪五线谱编译自scienceblog,译者 狗格格,转载须授权

凡来源署名为“蝌蚪五线谱”的内容,版权归蝌蚪五线谱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相应法律责任。申请转载授权或合作请发送邮件至。本网发布的署名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如有侵权,文责自负。

作者:狗格格/编译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话题优秀作文400字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天,一颗圆圆的沙粒真诚的对伙伴们说:“我要变珍珠!”

“就凭你?我看你连块石头也不如!”伙伴们开始嘲笑圆圆的沙粒。

可是,圆圆的沙粒已经下定了决心,钻进了蚌壳。

对此,其它沙粒开始议论纷纷它,有的说:“它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呀!”还有的说:“它真是异想天开呀!”

圆圆的沙粒在蚌壳里听的清清楚楚,如果它要出来是很容易的事,因为蚌壳开着一条缝。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沙粒在蚌壳里顽强的生存着。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它会遇到许多诱惑。“美丽的阳光”“奇妙的海景”“滚滚的涛声”......伙伴们会从它的身边经过,敲着蚌壳请它出来玩耍;它是多想出来玩呀,可是,一想到自己要成为一颗珍珠,它忍着玩心,安然的在蚌壳里活动着。看着日出日落中大海美丽的景色,它是多想实现变成珍珠的愿望,必须学会放弃,于是它舍弃一切诱惑,没离开蚌壳一步。

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会遇到许多困难。

有一次,圆圆的沙粒所在的蚌壳被冲上了海岸,沙粒在蚌壳里很担心,正在它着急的时候又一阵海浪把它带回了大海,在海里完成它的愿望。

还有一次在海底,蚌壳差一点被其它动物吃掉了,还好蚌壳逃得快,吓的沙粒一身冷汗。

在沙粒变珍珠的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危险的事,但是沙粒却不怕这些危险和困难,勇敢的面对着,最后,圆圆的沙粒终于变成了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

窗外,下雨了,风吹动着树枝敲打着窗台上的玻璃,合上手中的书本,径直走到窗前,看那被风吹歪斜的树梢,心中想着自己不就是那棵树吗?无论怎样也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清晨,起雾了,一直都很喜欢雾,喜欢它神秘莫测的感觉,更喜欢透过雾看风景,或许是喜欢那种朦胧的美吧,于是我看到了被雾笼罩的那棵树,眼泪就那么毫无防备、毫无预兆涌了出来,触动了自己那颗早已麻木了的心,不知自己站了多久,忽然感觉眼前清楚了,雾似乎散去了,抬头,是太阳出来了。哦,原来一棵树也是一道风景,尤其是退去身上那层朦胧的雾时,显得更加真实、美丽。

“那些年错过的大雨,那些年错过的爱情。”胡适的歌声在房间中回旋着,也打断了我的思绪,是啊,那些年错过的`风景,也同意样让人感到叹息。

循着蜿蜒前进的羊肠小道,不知何时,曾经路边光秃秃的树现如今已长满了枝叶,不知何时,曾经荒草丛生的路旁,现如今已长出了野花,刚想驻足欣赏,潜意识却告诉自己放下杂念,不懈向前。这次,我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坐在大树下,背靠大树的枝干,嗅着花儿的清香,终点固然重要可这风景也同样迷人

无论是沿途的风景,还是心中的风景都可以给人美得感受,成功的激励。

记得今年的寒假,我和班上的几名同学一起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关爱空巢老人。早晨,迎着初升的朝阳,跟着柔软的白云,我们出发了。不知不觉,车子驶进了一个小小的村庄,那儿充满了农家的味道。下了车,我们迈着轻快而稳健的步伐,向着那位老人的家出发了。

那位老奶奶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手指和脚都不能动,不能走路,她坐在一把木椅上,旁边是一张木床,房间里还有一张木桌子。别看这座房子面积不小,里面的摆设却十分简陋,老奶奶无儿无女,只有一个弟弟照顾她。我们四个人分组给老奶奶捶背、按摩,老奶奶感到十分舒服。陈姝彦为老奶奶梳理头发,她那凌乱的头发变得整齐了,王馨晨为老奶奶倒了一杯温水,还用纸巾把她嘴边的唾液擦去。我为老奶奶削了一个橙子,里面包含了我的爱心,老奶奶吃后,感动的流下了眼泪。

离别之际,奶奶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啊!”“好!”我们坚定地回答道。

这一刻,我长大了,学会了关心他人,学会了帮助他人。这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体会到了农村人民生活的艰苦和患者生活的艰辛,对于这种先天性的不公平,他们要付出多少努力呀!这一天我懂得了许多,也学会了许多,并勇敢的迈出了成长的一步。

那天,我做完了作业,躺在床上,不一会我就睡着了,一睁开眼睛,来到了22世纪了,那时候我已经是以为大名鼎鼎的发明家了。我发明了很多东西,有多攻能的房子、有太阳能汽车、有神奇的钢笔、有智能垃圾桶……其中我最喜欢的作品是多功能房子。

你别小看多功能房子,进门的时候那里有个指纹锁主人把手指放上去,门就会打开如果是小偷,们会先劝他离开,他还是不走的话门会自动报警,保安会马上过来。客厅的沙发底下有一张香气板,香气板可以根据你的心情散发着不同的味道的香气,让你心旷神怡。

墙壁可以变色,春天变绿色,让人生机勃勃,夏天变蓝,让人在家里变得凉快起来,秋天变金黄色,让人有丰收的感觉,冬天变红色,让人感到温暖。

这种房子还可以防震,地震一来飞离地面一百米,你别担心没有氧气,因为每个房间都储存了充足的氧气。够你用一个星期了,地震过后,房子又会降落到安全的地方。

假如我是发明家,我会为人类发明更多更实用而又先进的东西。

大家好!我是一条小河,一条又脏又臭、又孤独又寂寞的小河。

记得我原本是一条美丽、快乐的小河,河面波光粼粼,太阳光照在我身上,我就会闪闪发光。河水清澈见底,连河底的鹅卵石都看得清清楚楚。小鱼在我的身体里游来游去,它们有的追逐嬉戏,有的不停地吐泡泡,有的聚在一起说悄悄话,还有地跳出水面,好奇地望着这个世界。蝴蝶在我上空翩翩起舞,青蛙趴在荷叶上“呱呱“地叫着。柳树姐姐把她那美丽的长发放到我身体里,我用甘甜的水给她洗头。小朋友一到夏天,就到我身体里游泳,妇女们天天用我身体里的水洗衣服、洗菜,农夫们挖了水渠,我将我身体里的水通过水渠输送给稻田,让水稻茁壮成长。

可是,好景不长,人类在我身旁建了几座工厂,这几座黑心的工厂天天把污水排到我的身体里,人们还把生活垃圾倒在我身上,我现在变得臭气熏天。不信你瞧:我身上漂满了生活垃圾,有五颜六色的塑料袋,有各种各样的瓶子,有大大小小的废纸……一到夏天,苍蝇、蚊子就围着我乱飞,小花、小草也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人们都不来游泳了,妇女们也不再用我身体里的水洗衣服、洗菜了,农民们也把水渠堵住了,鱼儿们也变得奄奄一息,有的甚至失去了生命。

现在,我天天在伤心、痛苦中度过,真是度日如年呀!

人类啊!快醒悟吧!快携起手来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让我们重展笑颜吧!

早在iPhone4时代,苹果应用商店就有指纹加密应用。只要把手指放在屏幕上,就可以加密、解密等。看起来像是把触摸屏变成了指纹传感器。他们大多数都是人的,但并非无理。本质上讲,手机上使用的指纹传感器也是一种电容屏。两者的工作原理几乎相同。但是,与触摸屏相比,指纹传感器的分辨率高出几个数量级,因此可以识别指纹特征。

不可否认,指纹识别器和手机系统之间的部分是相当安全的。从硬件到软件,各个厂商在这一环节都做了很大的努力。有加密专用硬件,专有传输协议,多重防破解保护。一个强大的加密网络将它们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这几乎是不可能破解的。

指纹识别是这样一种东西,用户以一种看似“独特”的方式保护自己,把能开锁的“钥匙”丢在身边,以为小偷找不到,但实际上,小偷认为不值得。所以问题是,为什么指纹可以被破解,但它很流行?因为指纹是最方便的加密方法。

手机最方便,但不加密就不安全,手机加密码最不方便,而指纹正好介于两者之间,在方便和安全之间找到了平衡,用户很容易接受。在手机产品中,即使有机会破解指纹,也不能保证秘密窃取的投资和收益是相等的。指纹识别增加了秘密窃取的成本和风险。

也就是说,指纹识别是通过增加成本,而不是安全性来驱赶秘密窃贼。但随着各种移动支付的兴起,指纹识别不仅被用来保护重要信息,而且直接关系到个人财产。指纹识别安全吗?只要值得,就会有人破解。不难想象,移动支付、指纹采集、破解等新应用兴起后,一定会形成产业链,所以如果真的相信指纹比密码更安全,就会损失惨重。

  • 索引序列
  • 指纹研究论文
  • 三七指纹图谱研究论文
  • 孔雀眼指纹的科学研究论文
  • 射频指纹研究现状及趋势论文
  • 指纹锁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