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如何用社会研究方法去分析论文

如何用社会研究方法去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

如何用社会研究方法去分析论文

硕士论文的写作手法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是授予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硕士论文的写作有什么手法及问题呢?

由于大多采用在职学习、远程学习等方式,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很多课程往往通过互联网或“压缩饼干”式的在短期内面授完成,课程学习的内容和时间都不够充分。这样,毕业论文几乎成了衡量其培养质量最为关键的环节。而方法又是他们接受规范学术训练的重要科目,也是其完成毕业论文所必须掌握的基本工具与技术。但是,在近几年评阅、指导和答辩大量教育硕士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发现困扰教育硕士最多的问题是方法问题,送审论文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方法。那么,教育硕士毕业论文创作中在方法意识方面表现出哪些问题? 如何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方法意识、增强他们的方法运用能力? 本文试图结合自身教学和论文指导过程,对这一问题加以探讨。

一、硕士毕业论文创作方法

结合实际指导经验,笔者认为教育硕士毕业论文方法意识可以简单理解为在论文研究与写作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知识、技能等基本素养。所以,本文把针对教育硕士毕业论文的方法意识落脚在研究方法和写作方法两个方面。

( 一) 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语境中,方法通常指的就是“研究方法”,它是研究问题的一般准则与程序。按照社会研究方法的理论,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 1) 方法论,它是处于哲学层次指导开展研究的一般思想体系,主要包括基本的理论假设、研究原则等; ( 2) 研究方式,它是指贯穿于研究整个过程的基本程序与操作方式,包括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类型; ( 3) 具体方法与技术,它是指在研究的某一阶段所使用的具体方法、工具和手段,如问卷法、相关分析等[1]( P24 - 28) 。方法论、研究方法、具体方法与技术构成了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本文主要采用这种三层次框架来讨论教育硕士在研究方法方面的问题。

( 二) 写作方法。具体来说,写作方法就是毕业论文写作中思考问题与表达思想的基本逻辑、基本规范。由于缺少长时间、集中式的学术研究训练,教育硕士毕业论文在写作方法上表现出很多“硬伤”,甚至比研究方法运用不科学、不恰当更值得关注。

二、硕士毕业论文问题表现

针对研究方法和写作方法两方面的基本素养,目前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表现出以下问题:

( 一) 方法意识整体比较淡薄。这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缺乏基本的方法知识和论文写作规范。在研究方法方面,有的论文基本没有研究方法,或缺少研究方法的介绍或方法如何应用的交代,整个文章更像一篇工作总结或感性散文,难见逻辑性的理论分析和规范化论证; 有的论文不清楚其理论基础,存在同时引用两个相互矛盾的方法论,或者研究设计及具体方法应用严重错误等问题。在写作方法方面,很多论文缺乏基本的规范性。如有的学生基本不清楚如何综述文献或综述政策,直接抄袭其他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或在网上复制政策文本大有人在,“挖到篮子里就是菜”; 有的文后附录的调查问卷与正文对问卷的分析风马牛不相及,可以判定两部分内容几乎是从不同文章抄袭而来的; 更有甚者,有的连论文的后记都懒得认真去写,他们除简单修改后记里面的人名外,其他内容几乎完全抄袭。严重的抄袭导致一些论文连续两次都无法通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检测。此外,一些论文在资料引用方面也存在方法规范的问题。如有的论文在讨论“概念界定”时,往往直接拷贝互联网站的“百度百科”或“维基百科”上的解释,而基本不去查阅工具书或教科书,查阅后也是直接照搬上去,而不进行基本的概念分析; 有的论文对“客观材料极度断章取义或为了自己一家之言而百般曲解文本”[2]( P4) ,缺乏阐释文献的基本能力……可以说,整体方法意识的淡薄不仅体现出一些学生基本研究和写作能力的欠缺,更显示出其起码的科学研究态度和学术道德规范的不端正。

(二) 研究方法单一或研究方法成为摆设。一些论文的研究方法非常单一,如只包括文献法。我们知道,检索和引用文献是任何研究的起点和必经环节,所以在论文研究与写作的时候必须思考: 使用单一的文献法能否够用? 或者能否凸显论文在方法应用上的创新性与独特性? 很显然是不能的。恰恰相反,由于教育硕士毕业论文大多应注重对教育实践的研究和典型教育教学实验的研究,相对于纯理论思辨型论文来说,应用的方法应该更加丰富。不过,有的论文在导论或引言中虽然交代其应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但多数方法的应用成果在正文中却没有反映,结果导论中所交代的方法往往成为了一个空壳。例如,有的论文提到了问卷调查法,但是在正文中基本没有反映调查的数据,或者只是在正文中简单介绍了如何抽样、如何发放问卷、样本如何分布等,但多数关键题目的调查数据却没有反映出来; 有的论文在后面也没有附上调查问卷,使问卷调查法的应用很不充分。现在,许多教育硕士毕业论文从可行性出发,还喜欢以工作或实习单位为案例采用个案法进行研究。但是通看整个论文,不少对个案的背景、个案与理论基础的关系、个案的典型性、个案的代表性与推广价值等都没有进行详细的论证,这样使得个案研究往往成为其对单位的一个简单经验总结,缺少研究品位。

( 三) 研究方法应用不科学、不充分、不恰当。教育硕士毕业论文中,研究方法应用不科学、不充分、不恰当的情形是最为普遍的。翻阅一些论文,有时常可以看到对不同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研究技术的张冠李戴。例如,在方法论上,有的导言交代了以“现象学”方法论为指导,但在正文中却主要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第一手资料。事实上,质性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 和量化研究( quantitative research)是两种不同的研究类型,现象学主要为质性研究提供理论支撑,而问卷法主要应用于量化研究。因此,把现象学应用于指导问卷调查,是混淆了不同方法论对相应研究技术的指导范围。在研究方式上,有的论文把规范研究直接等同于采用问卷、访谈等方式进行的研究。其实,规范研究( normative research)是与实证研究( positive research) 相对应的,前者更多是做价值判断或价值评价,后者则是做事实描述和解释,所以问卷、访谈等方法更多属于实证研究的范畴。而在具体研究技术或手段方面,不充分、不恰当的情形更是常见。如果翻开一篇使用问卷调查法的论文,你很难看到论文对问卷编制维度、编制结构的深入思考和论证; 对于应用某种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也很难看到哪怕是按照最简单的“前测—后测”模式设计的一个完整实验方案; 在呈现的统计数据中,一些论文也通常把不同的置信水平搞错,例如把“p < 0. 5”的统计结果打上“**”、把“p< 0. 1”的结果打上“***”等,在这种基础上,一些结论的得出往往具有随意推导、牵强附会的特点,经不起深入推敲。

( 四) 写作方法不符合学术研究范式。“范式”( paradigm) 一词最早由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在解释科学发展进程时提出[3]( P9) 。从研究角度看,“范式”就是某一个历史时期被大部分学术共同体所广泛承认的模型、模式、过程或标准等。毕业论文的写作其实是一项严肃的学术研究过程,在这样的范式下更强调学理性,即在论文写作中应体现学术共同体所公认的一套概念体系、研究假设、研究逻辑和话语规则。但教育硕士毕业论文在这方面表现得相对较为薄弱。例如,有的论文几乎就是一篇政策报告或领导讲话,“口号性表达”和“上纲上线”的论述非常普遍,常常可以看到他们把一个非常微观的课程教学问题与攸关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竞争力联系起来,而且后者论述往往占了很大部分; 有的个案研究就是学校情况的简单介绍和经验总结,或者是一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该承认,教育硕士毕业论文更强调从实践选题、从问题出发开始研究,但论文不是工作总结、不是领导讲话,学理性要求它应是一种专业研究、是一种创造性反映[4]( P12) 。所以,学理研究应当与实践保持一定距离。保持距离不是说不关注现实,而是要用专业的学术语言提炼和表达现实问题,保持一种学理性的、客观的、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分析,从而体现从学术角度观察和解释教育问题的特点。在写作方法上,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形成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思维习惯。例如“文不对题”、“题不对文”的情形很普遍。而在论文表达的基本逻辑思路方面,类似以下问题: 章节如何安排才能一以贯之地体现中心脉络,论述如何组织才能紧扣主题,内容如何分类才能尽量做到周延、互斥和富有层次,有关段落为什么要放在这里而不是搁在其他章节,关键性的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是那么说,等等,在许多论文中都欠深入思考。有的论文完成后,仍基本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写、想写什么和写了哪些内容,单纯凑字数的痕迹很重。写作逻辑思路的不清晰,最后导致论文章节论述交叉重复、结构混乱的情形并不少见,更别谈如何应用思维和写作技巧凸显论文亮点了。

三、硕士毕业论文创作中方法意识的培养

目前,我国教育硕士培养规模每年成倍增长,而且也形成了在职人员攻读教育硕士、全日制教育硕士、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免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等多种培养模式。不同的培养模式尽管在入学资格、学制、招生方式和授予证书等方面有所差别,但是都非常注重这种专业学位教育的应用性、职业性等特点。这种取向体现在毕业论文上,普遍认为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体现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形式可以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多种形式,最终目的是要提高教育硕士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解决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过,毕业论文如果单纯追求与职业实践的紧密联系,忽略硕士阶段培养研究生基本研究能力和研究规范的目标,就会大大降低培养质量和规格。考虑到国际上一些高校在本科生刚入学时就对其进行学术道德、规范以及方法的`教育,笔者认为,在当前教育硕士规模大幅增长和培养模式多样化的背景下,关注教育硕士毕业论文方法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其质量保证,而且对其他类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来说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教育硕士研究方法和写作方法的基本素养或技能呢? 结合课堂教学和论文指导实践,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 一) 明确教育研究方法类课程教学的基本定位

长期以来,我国本科师范教育的大部分课程以理论性课程为主,而且对师范生的培养普遍强调“三笔字”、课堂教学技能而忽略了研究方法,因而导致本科师范生在四年学习期间其实并没有接受到严格、规范的学术科研训练。在职攻读的教育硕士生多为中小学教师,平时工作又比较繁忙、琐碎,公务、家务缠身,因而很难拥有静下心来使用严谨方法思考教研问题的机会。因此,当他们继续攻读或重回高校攻读教育硕士时,一些课程如“教育研究方法”又几乎集中在很短时间里完成。“先天体质不好,后天缺乏营养”,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下,教育硕士在方法意识方面比较淡薄、论文写作中正确合理应用方法比较困难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过,对教育硕士生来说,在论文开题之前,为他们提供一项课题、一篇论文规范的研究过程和翔实的研究方法却又只能通过类似“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来进行。所以,笔者认为,对教育硕士生的很多课程不能继续偏重理论,或者采用理论讨论的方式教学,特别是针对研究方法类的课程; 同样,由于适逢假期或通过远程学习,时间有限,也很难像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生那样采用课前大量查阅文献、课堂进行专题讲授、课后完成大量作业的方式进行教学; 或者在课堂上主张教育硕士生广泛阅读英文教材( 哪怕是英语学科教学方向) 。如果这样安排,事实证明不符合教育硕士生的实际,因为多数教育硕士生实际上没有课题研究的经验,对研究和论文写作方法尚不完整系统。

针对教育硕士生的研究方法类课程应当坚持理论够用、突出操作等工具价值,重点落在讲清教育研究和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及基本过程,讲清主要研究方法的每一步具体应用上。比如在选题方面,应重点探讨如何才能在实践中发现一个好问题,如何提炼问题,如何拟定题目; 在开题报告撰写上,要对如何进行问题提出、如何进行概念分析、如何做文献综述、如何进行研究设计以及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安排段落文字乃至用词造句等关涉开题报告的每一个小步骤、小问题,都应当详细讨论清楚; 在问卷调查方面,应对大到如何设计问卷结构,小到如何设计问题题干、答案,如何分析问卷、解释问卷结果等每一个细节都要做非常详细的分析等。总的来说,对教育硕士生,“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应不图在所有方法上全面开花,但涉及一种方法就尽量要将技术工具事无巨细地讲深讲透。我们采用此种思路讲授该课程的开题报告部分后,一些教育硕士生反映,从发现问题到开题报告的写作实在太困难了,何况创作毕业论文! “感觉写论文就是在不断用科学研究的逻辑来为难自己!”这些感受或反馈,让我们感觉到重新定位研究方法类课程教学收到了初步效果。

( 二) 采用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case teaching) 最初起源于医学,后来在商学、法学、教育学和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得到大力发展。案例教学法实际上就是“沙盘推演”或“模拟演习”,是联系学生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的重要桥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独立思考、主动求知和应变能力等。在职教育硕士有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农村教育硕士和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生也有较长的工作经验,全日制教育硕士不少也来自一线教师,因此教育硕士生的直接知识或实践经验很丰富。在实践中,案例教学也是许多学员普遍认可的教学方法之一。所以笔者认为,研究方法类课程或论文指导过程,其基本目标是帮助教育硕士生形成操作技能和经验知识,因此在教学和指导中应在讲清每种研究方法的概念、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之后,采用更加丰富的案例进行教学。

案例教学如何才能实施得当呢? 结合经验,笔者认为重点应考虑两点: 一是要注意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的独特性。对本科生或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来说,案例很多时候是作为概念、原理或理论教学的辅助资源。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由于他们有更多直接经验做支撑,更容易进入案例“角色”,因此案例教学可单独进行。但也要注意将案例和相关的经典理论、通用技能联系起来,而不是“就事论事”。例如,对于学科教学方向的教育硕士生来说,他们的研究对象可能有课程标准、教材教法、课堂、教师和学生,那么可以让他们就某方面提出现实问题或直接给出已有题目加以讨论。但这里必须结合研究设计中“分析单位”的知识来进行。哪些适合于做分析单位? 哪些不适合? 以及分析单位确定过程中如何避免“体系错误”和“简约化”[5]( P70 - 71) ? 这些问题似乎都应结合案例详细阐明。二是在案例使用方面,除正面案例之外,还应大量使用反面案例。那些伪研究问题,表达模糊或大而宽泛的论文题目,文不对题或题不对文,不科学、不恰当的研究方法应用,不规范的文献引用,大段落的抄袭,“强盗式”的逻辑推理和随意的数据解释等,都应当在反面案例讨论中占有一席之地。为此,特别需要任课教师留意收集、分类编排大量的教育硕士生的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以待留作教学案例。

(三) 建立“三位一体”的论文指导模式

在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目前提出了一种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笔者认为,这种模式同样可以应用于教育硕士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之中。

“专家引领”主要是发挥导师或导师组的核心导向作用。与传统导师“一对一”论文指导模式有所不同,笔者认为“三位一体”模式下的导师应转变角色。导师要从为每篇论文提供具体修改建议,转变到提供论文基本标准与规范、建构同伴群体、促进每名教育硕士生根据同伴经验增强自我反思能力上来。“同伴互助( peer coaching) ”的观点认为,论文指导不是导师一个人或导师组的“专利”,应该充分发挥论文写作能力较强或修改经验丰富学生的作用,让他们提供在硕士论文写作修改中的经验教训,达到“同伴互助”的效果。因为对教育硕士生来说,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尽管在研究方法类课程教学中反复强调,但他们按照论文标准反复“为难自己”的意识还不是很强烈,所以论文中通常还会出现很多“硬伤性问题”或“常识性错误”。而且大量教育硕士生写作论文时基本不在高校,指导教师无法进行面对面指导,很多问题无法充分沟通,实行同伴互助也有助于提高指导效率。从历史来看,“同伴互助”可追溯到陶行知提倡的“小先生制”。不过陶行知比较倾向于选拔那些优秀的学生做小先生,而对于论文指导来说,我们建议更多使用那些论文问题比较严重的“反面小先生”。笔者某年指导六名教育硕士生毕业,其中有两篇质量较差的教育硕士毕业论文至少修改了十遍以上。这两位学生所获得的“马拉松式”的论文写作教训和修改经验,通过与其他同学打电话、发邮件的“诉苦式”分享反而对其他学生避免常识性错误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自我反思”的真正用意是使教育硕士生在论文写作中不断“为难自己”,进而提升他们的方法意识或思维技巧。应该说,这是导师引领、同伴互助的最后落脚点。

当然,一个人在研究与写作论文过程中的方法意识和方法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在于从学理角度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和广泛的学术交流。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如何与中小学开展更深度的合作,为教育硕士搭建可持续发展平台,帮助他们在繁琐忙碌的常规教学中形成从学理角度思考、写作和交流的习惯,进而使他们成为融汇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优秀教师或教育家,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索的长远课题展示交流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正确认知、发展创新思维、培养综合能力的有效渠道。学习型展示不仅仅是把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更为重要的是,要把展示的过程建构成为一种互动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思维被真正激活,情感得到愉悦,能力得到培养,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与之相适宜的发展和提升,真正做到“在展示中学习,在展示中提升,在展示中成功”,这样的展示才是有效展示,才能成为有效教学。

第四章 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使社会展现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这一过程的内容、实质和规律,为我们具体研究社会历史现象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一、 人类社会是一个过程(一)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东西,最终都要在历史上消亡。一个过程的结束,就是另一个过程的开始。正是这种有限的、无始无终的、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人类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是历史的产物。人类社会“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那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人的认识也是一个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那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正如历史不具有最终的性质一样,人类的认识也不具有最终的性质。“真理是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向越来越高的阶段上升,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一样,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就再也无事可做了。”恩格斯说:“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这一论述,为正确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方法论指导。(二) 社会历史过程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即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社会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在量变阶段,社会面貌总的说是稳定的,表现出自身发展的连续性;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便引起质变、飞跃,新质代替旧质,渐进性过程“中断”,表现出发展的非连续性。发展史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只有不间断的量的积累,才有间断性的质的飞跃。坚持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对于我们正确把握历史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联系和区别,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阶段的社会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毛泽东说:“我们反对革命队伍中的顽固派,他们的思想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前进,在历史上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这些人看不出矛盾的斗争已将客观过程推向前进了,而他们的认识仍然停止在旧阶段。……我们也反对‘左’翼空谈主义。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三) 社会历史过程的前进行和曲折性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新事物否定旧事物,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有所抛弃、有所发扬,有所否定,有所肯定,即辩证的否定。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作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为新事物的组成部分。特别是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一个周期之后,第三阶段的食物击中了前两个阶段食物各自的积极因素,成为更高级、更完善的食物。因此,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然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矛盾双方斗争此消彼长或次长比的复杂性,由于人们认识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反复性,决定了事物的前进运动并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迂回的,表现为波浪式发展、螺旋式上升。列宁说,历史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不可能那样笔直又笔直。毛泽东说:“革命的道路,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活动的道路一样,总是曲折的,不是笔直的。”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历史观,既要反对历史循环论,又要反对历史直线论。坚持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历史辩证法,牢牢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同时在实践中自觉走曲折前进的道路。二、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一)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恩格斯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尽管历史活动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这是因为:第一,“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力量,都是以往活动的产物。人们拥有的生产能力决定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第二,历史是一个合力。历史“最终的结果总是从需索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于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二)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选择性自然界的发展是自发的、盲目的、无意识的;社会发展则是自觉地、有意识的。二者的区别,集中表现为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具有选择性。这种选择性包括选择“做什么”和“怎么做”,即包括选择实践目标、实践手段、实践方法等。主题选择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实践活动的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这种选择并非只有非此即彼的正确选择或错误选择,还包括最优选择、次优选择等。同样是正确选择,是最优的还是次优的,对于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三)社会历史过程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主体选择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就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人们只有把握客观规律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当人们没有认识必然性的时候,必然性是盲目的,外在于人的;当人们认识并把握了必然性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必然性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越来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统一性,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选择性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多样性。社会历史过程作为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科学的、辩证的决定论。三、研究社会历史过程的若干重要方法(一)历史主义的方法认识社会历史,离不开现代人的眼光。但是,后人在认识既往的社会历史时,必须从特定的历史时代、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出发,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加以认识。列宁说:“在社会科学问题上有一种最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能离开历史过程和历史条件,用个人的好恶、主观的模式等,去剪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我们要求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历史的真实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的真实,二是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的真实。我们要把这两种真实统一起来,离开了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的真实,无从发现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而仅仅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又远远不够,还必须透过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把握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做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坚持历史主义原则,既要反对否定一切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肯定一切的历史复古主义。对于历史遗产 要采取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二)科学预见的方法对未来的预测、关注和把握,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识活动的表现。研究社会过程、认识社会规律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来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历史课题,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过程和阶段,确立和设计未来社会发展的目标,宣召和选择实现目标的有效手段和路径,从而增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避免盲目性和被动型,做到在某一时间和过程发生之间未雨绸缪,掌握主动。科学预见之所以可能,在于社会历史过程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现,而大量偶然性中又存在着某种必然性。正如恩格斯所说:“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透过偶然认识必然,便可以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前程。(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马克思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研究社会历史过程必须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历史是人类社会自身的客观进程,逻辑则是对这一进程和历史顺序的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过程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社会历史进程在人类思维中的再现。因此,二者具有同一性。但是,由于“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如果必须处处跟随它,那就势必不仅会注意许多无关紧要的材料,而且也会常常打断思想进程”。因此,逻辑对历史的反应不是机械的、照镜子式的反映,而是在科学抽象基础上对历史进程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逻辑反映历史又高于历史,只有上升到逻辑的高度才能真正把握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因此,以科学抽象和逻辑的方式把我社会历史进程,就其实质来说,依然是历史的方式,它“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观点,既要反对把历史碎片化、否认历史发展规律的错误倾向,又要反对从逻辑出发剪裁历史、用逻辑统一历史的错误倾向。

作者:Chloe链接: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这学期正好在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课,把笔记分享给题主好了。社会科学提出理论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为特定目的系统的收集、分析和总结信息(或数据)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把它叫做研究(research),它的一般程序是这样的:1.寻找问题,并论证研究问题的价值2.通过文献综述,找出当前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和缺失3.形成具体的研究问题、变量和假设4.设计程序来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5.报告数据分析的结果6.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结论和建议我想题主想问的可能是具体的研究方法吧?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分为定量和定性的两大类。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是内容分析、控制实验、问卷调查等等,定性的研究方法也叫做质化的研究方法,常用的就是深度访谈、焦点小组、民族志/田野调查之类的。呐,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这个东西呢,我学了一学期,可是到写学期论文的时候,我依然不知道要用哪种研究方法,所以,一两句话根本讲不清楚的。题主如果想系统的了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去看书,这种教材简直数不胜数,我们老师推荐的是艾尔·芭比的《社会研究方法》。如果题主想深入的了解各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请照目录把每种方法都来一遍,实践出真知。至于我们如何判断某个理论的正确与否,不好意思,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是判断不了的。没有专业的学科背景,我们就只能看它是否符合常识、是否以逻辑实证为基础、是否有大量的数据和事实做支撑。但是,作为一个门外汉,我真的不敢说某某领域的某某理论正确或者不正确。就酱。我继续搞我的传播理论论文选题去了。。。

对社会学四种研究方法的认识 社会学研究方法有四种: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分析、实地调查。

《社会研究方法》在作者三十余年的教学与研究经验基础上撰写,全书12章,章节安排遵循“教学过程和研究过程相一致”的原则,分别介绍了研究方法论、选题与研究设计、抽样方法、测量与量表、资料分析、论文写作等内容。本书紧密联系国内社会研究或方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真问题”和“问题意识”、如何提出问题等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结合实例分析了理论(研究范式)对经验研究的解释力,;针对国内滥用问卷倾向,对问卷设计的逻辑过程进行了仔细地梳理,厘清了问卷设计的基本思路;对于统计表制作、文献引用和注释等方面易犯的错误作了重要提示。

仇立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社会研究方法等。曾从事家庭社会学、老年社会学研究。曾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其中部分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如何分析论文研究方法

论文的研究方法阐述如下:

1、调查法:这类方式是最科学研究的方式,能够有目地,有方案,有系统化调研一些你愿意的信息内容一般是根据调查问卷开展的。

2、观查方式:这类方式是根据人眼或一些辅助软件观查自身的课题研究,获得自身愿意的信息内容的方式。

3、实验方法:这类方式是根据一系列的试验得到需要的数据信息,这类方式得到的数据信息一般全是精确的。

4、文献研究方式:这类方式是根据查找文献资料和分析参考文献来造成的数据信息,要解决,不然论文香重时非常容易被发觉。

5、定性分析法:这类方式是根据进一步明确地展现自个的课题研究。

6、案例研究法:这类方式是按照自身的课题研究剖析一些典型案例,进而造成自身愿意的数据资料的方式。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论文的分析方法有哪些如下: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研中最常见的方式 之一,这是有目地、有方案、有系统化收集相关科学研究目标现实情况或历史状况的原材料的方式 ,调查方法是科研中常见的基础研究法,它灵活运用历史时间法。

观察等方式 及其谈话内容、问卷调查、个案研究、测试等科学研究方法,对文化教育状况开展有方案的、缜密的和系统软件的掌握,并对调研收集到的很多材料开展解析、综合性、较为、梳理,进而为大家出示周期性的专业知识。

观察法

观察法就是指学术研究依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地、科学研究大纲或观查表,用自身的感观和辅助软件去立即观查被科学研究目标,进而得到材料的一种方式 ,科学研究的观查具备功利性和目的性、针对性和精确性,在科学试验和调查报告中,观察具备以下好多个层面的功效:

①扩张大家的'感性认识

②启迪大家的逻辑思维

③造成新的发觉

实验法

实验法是根据主支转型、操纵科学研究目标来发觉与确定事情间的因果关系联络的一种科学研究方式 。

其关键特性是:

第一、积极变革性观查与调研全是不在干涉科学研究目标的前提条件下来了解科学研究目标,发觉在其中的难题,而试验却规定积极控制试验标准,人为因素地更改目标的存有方法、转变全过程,使它听从于科学认识的必须。

第二、分区规划科学试验规定依据科学研究的必须,依靠各种各样方式 技术性,降低或清除各种各样将会危害科学研究的不相干要素的影响,在简单化、提纯的情况下了解科学研究目标。

第三、因果性试验以发觉、确定事情中间的因果关系联络的合理专用工具和必需方式。

社会研究方法分析论文

对社会学四种研究方法的认识 社会学研究方法有四种: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分析、实地调查。

《社会研究方法》在作者三十余年的教学与研究经验基础上撰写,全书12章,章节安排遵循“教学过程和研究过程相一致”的原则,分别介绍了研究方法论、选题与研究设计、抽样方法、测量与量表、资料分析、论文写作等内容。本书紧密联系国内社会研究或方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真问题”和“问题意识”、如何提出问题等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结合实例分析了理论(研究范式)对经验研究的解释力,;针对国内滥用问卷倾向,对问卷设计的逻辑过程进行了仔细地梳理,厘清了问卷设计的基本思路;对于统计表制作、文献引用和注释等方面易犯的错误作了重要提示。

仇立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社会研究方法等。曾从事家庭社会学、老年社会学研究。曾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其中部分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2、实验研究。3、实地研究。4、文献研究。研究方法论有两种:1、实证主义。2、人文主义。

首先,社会科学研究既有既有理论上的功用,也有实践上的功用。不单单前者主要是指通过理论性或基础性的社会研究,获得有关人类社会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后者主要是指针对某种社会实际问题而进行的具体研究,研究本身是为了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其次,社会科学研究跟自然科学研究一样,也具有描述、解释和预测的功能。

其它的描述就是对社会现象或事物的状况、过程和特征进行客观的说明,做出是什么的回答。而解释是指在对研究对象的过程、原因等做出分析。即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预测是对研究对象未来发展状态的预期。

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所使用的具体方法和技术。其中最主要的是如何搜集资料、如何进行观察、如何进行访谈、如何进行调查、如何汇集资料、如何分析资料、如何处理数据等等一系列想方设法来获得我们所需要的东西。

社会研究方法的四大研究方法: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分析、实地调查。

1、调查研究适用于社会生活状况调查、社会问题调查、市场调查、民意调查和学术性调查。

2、实验研究适用于探索两种现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实验的类型有实验室实验和实地实验、标准试验和准实验。

3、文献研究适用于研究那些无法接触的研究对象和纵观分析,类型有内容分析、二次分析和现存统计分析。

4、实地研究适用于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特征,它是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

《社会研究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是2009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风笑天。1、该书结合国内外社会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高等学校社会学研究方法教学的实际,对社会学经验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式进行了通俗简明的介绍。全书体系科学规范,内容取舍得当,语言简明,适合高等学校的教学需要,也适合实际研究部门的人员自学及参考。

社会研究方法分析一篇论文

对社会学四种研究方法的认识 社会学研究方法有四种: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分析、实地调查。

《社会研究方法》在作者三十余年的教学与研究经验基础上撰写,全书12章,章节安排遵循“教学过程和研究过程相一致”的原则,分别介绍了研究方法论、选题与研究设计、抽样方法、测量与量表、资料分析、论文写作等内容。本书紧密联系国内社会研究或方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真问题”和“问题意识”、如何提出问题等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结合实例分析了理论(研究范式)对经验研究的解释力,;针对国内滥用问卷倾向,对问卷设计的逻辑过程进行了仔细地梳理,厘清了问卷设计的基本思路;对于统计表制作、文献引用和注释等方面易犯的错误作了重要提示。

仇立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社会研究方法等。曾从事家庭社会学、老年社会学研究。曾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其中部分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素质教育视角下《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社会研究方法;教学改革;方法素养

论文摘要:《社会研究方法》是社会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能培养学生的方法素养,掌握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应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改革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完善实践练习成果,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社会研究方法》是社会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方法意识与方法素养,掌握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由于涉及各种具体的方法技术与操作过程,并需大量实例讲解与实践练习,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不佳。加之受到当今一些学术研究腐化现象的干扰,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学习这门课是不必要的,影响到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通过教学改革的探索发现,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改革传统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专业知识素质;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能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并发展协作精神与团队意识,提升人文素质修养;完善实践练习,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增加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方法素养,树立科学研究的精神。

一、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改革传统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社会研究方法包括调查方法、实验方法、实地方法和文献方法四种,每一种方法又包括具体的技术与操作过程,涉及内容庞杂且联系性较强,每一个知识点都关系到实际的操作,需详细讲解。传统教学方法的“满堂灌”既不能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限的课时限制下,要完成教学任务,可利用现代教学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其对教学空间的拓展和教学效率的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课堂艺术的优化等特点,证明其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1]。结合教学内容,采用情景教学,改变“一块黑板二支粉笔三寸不烂之舌”的落后教学手段,创设一种新颖、活泼的教学情境,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

具体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采用情景教学。比如,在讲调查方法时首先播放社会学大师费孝通《江村经济》写作背景的视频短片,使学生初步了解调查方法的大致过程与面临的困境,然后再结合短片讲具体内容;讲实验研究方法时播放心理学的“电击实验” 短片,让学生们思考实验研究的设计逻辑;讲实地方法时在课件里设计一些相关图片等。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多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拓展空间概念,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学生的认知难度,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

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正在从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走向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要坚持“以教师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简单的记忆,使学生能自主学习。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如果把讲课看成旅游,教师应是一个导游员。因为教师已经事先看过了,已经熟悉一些情况了,然后领着去,一路介绍,但是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前提是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高校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教育过程必须建立在每个受教育者主动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基础之上[2]。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仅仅将教材内容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传授给学生,忽略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其实,学生获得知识、提高素质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在乎的是学分,并不能真正内化所学知识。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和选择性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主体责任和主体力量,从而形成自觉、强烈的创新意向和动机,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手段。如讲到测量与操作化,给定抽象概念(如社会地位),让学生们自己找测量指标(包括职业、教育、收入等用来观察一个人社会地位高低的具体变量),然后集体讨论这些指标的优劣,学生们能主动思考并增强记忆,学习效果远胜过单纯的讲授。又如调查中的问卷设计方法,教师设置一个题目,提出有关该题目的具体假设,然后把学生分组,每组在课下都要准备一份设计问卷,课堂上派代表发言,阐述本组问卷的设计过程与结果,其他组成员进行点评,最终教师进行总结并点评。这一过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课下的准备工作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加强人文素质修养。教师虽只是一个引导员,但却起着关键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业务水平,要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善于挖掘蕴涵在教学内容中的人文精神资源,使自身的言传身教体现出强烈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以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完善实践练习,培养学生方法素养,树立科学研究理念

社会学研究的经验性特征使得从事社会学研究的人不仅仅是对具体方法技术的简单学习,而且要具备一定的方法素养。方法素养是将研究者的方法意识“内化”所形成的一种“本能”行为,将各种具体的、琐碎的研究技术和手段,有机地“整合”在处理研究问题时的思路、角度、方法和程序之中的能力[3]。这种素养能使研究者在思考所研究的现象和问题时,自觉地从探讨的可行性、设计的周密性、方法的合适性等角度来进行综合判断,是社会学研究做得更好的一种保证。但受到当今一些学术腐化现象的干扰,有些学生认为“天下文章一大抄,不抄白不抄”,认识不到学习《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不重视培养自己的方法素养,这对于知识的科学性是非常有害的。由此,培养学生的方法素养成为端正科学态度的当务之急,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问题。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练习,让学生参加到具体的调查工作中,同样以小组的形式布置任务,用设计好的问卷去实地收集资料,根据资料给出的信息去验证原来的假设是否成立。整个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进一步完善实践练习的结果,整理出一篇文章,该文章可用作最后结课的作业。在此基础上,鼓励并帮助学生发表该论文。论文的发表对学生是一种激励,正是这种激励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性。由于学生自己是遵循规范的方法做出的文章,以后他们也会以同样科学的精神去对待研究,并对目前不规范的学术论文具备审视与批判的态度。也许以他们现有的能力还不能做出较高水平的文章,最起码,他们知道什么是错的。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成果,应最终体现在大学生知识的提高、精神的培育和行为的塑造上[4]。教学过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学的发展总是在传统和变革中进行。对于高校教学改革而言,围绕素质教育的实施,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观显得尤为重要。学会学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倡导的学习观念[5]。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注重自己如何教、忽视学生如何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有主动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有效的学习不能离开教师的指导,但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则更加倡导教师的指导是建立在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之上。《社会研究方法》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方法素养,树立科学的研究精神,对于改变目前的学术腐化也大有裨益。所以,在素质教育的视角下,教学实践过程当中应注重改革,大胆探索,有益尝试,既要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也要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敏,杨孝春.“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多媒体教学优势分析[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09,(9).

[2]张静.素质教育理念下对《经济法概论》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9,(7).

[3]风笑天.社会学者的方法意识和方法素养[J].社会学研究,1999,(2).

[4]吴成福.论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三个层次[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5]吴晓红,周桂芳,陈峰. 素质教育对高校教学改革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07,(3).

相关论文查阅:大学生论文、工商财务论文、经济论文、教育论文热门毕业论文

首先对你的选题提几点建议哈!1、选题虽然比较新颖,但是可操作性不强,因为还是范围过大;2、研究方法是“问卷+个案”,这样自然提升了你操作的难度了,因为肯定存在抽样不科学的成分,如果你经费和时间不充足的话不推荐你用定量方法。然后提供几点思路和路径!1、你可以再把题目缩小一些,比如你提到生活压力,这里面就包括太多了,你可以选取其中一点来论述,比如就直接谈衣食住行压力的其中一方面,这样比较好操作;2、你好好地做一下文献综述,这是前提也是关键,推荐你好好看看风笑天那本社会研究方法后面的附录二,看看他是怎样论述的,和你的选题有些贴近;3、你的选题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更贴近,其实社会工作与管理也与这些专业接近,所以我各人认为申请学位没问题。最后,有种说法叫“论文是逼出来的”,有这种动力就好好去写和研究吧,相信你能成功的,因为从你选题和研究设计来看,你是很有想法的,努力吧!

论文中研究方法的应用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收集的论文中研究方法的应用,欢迎大家参考。

【摘要】:

硕士毕业论文是一个硕士研究生论文水平的重要表现,考察其论文的研究方法对于我们研究论文的研究方法有重要的帮助,本论文以华东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xx年和20xx年硕士毕业生硕士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的研究方法意识逐渐增强,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同时存在述而不用、理解不准确、运用不到位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研究方法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因此,应注重从增强研究生方法自觉、严格学位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不断提升学位论文研究方法运用水平。

【关键词】:

研究方法;硕士论文;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首要问题,贯穿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它上与认识论、方法论相连,下与理论性质、研究问题紧密相关,是保证研究成果科学性的前提和保障。

一、学位论文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学位申请者根据学位授予要求而撰写的研究论文。它是评判学位申请人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和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科研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也就是正确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研究事实所不可缺少的理论原则、程序、手段、方式和技巧。是保证观察可靠、判断、推理得以正确形成的原则、程序、手段、方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秦宗熙和穆怀中、谢圣明认为社会研究方法的体系由三个不同层次构成,即一般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和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

首先,一般方法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以及逻辑方法论。其次,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个案法、访问法、问卷法、观察法、实验法、抽样法、社会测量法、典型法等。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最后,研究程序包括四个阶段即选题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论文写作上采取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采取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统计分析法、问卷法、测验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使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分析

硕士学位论文是一个硕士研究生写作水平的展现,而方法的运用则体现了作者研究过程中方法原则程序是否科学合理,这也就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分析得出思政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以传统的理论思辨研究方法为主,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意识,缺少相应的实证与量化分析

(一)研究方法自陈状况分析

在抽样的华东师范大学2014、2015年30篇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中分析发现,从整体上而言,有的学位论文明确交代论文研究方法。能清晰单列“研究方法”部分并作“详细说明”和“简要说明”的学位论文的比例比较大,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论文的研究方法意识在已经比较高,研究的科学性从总体而言呈比较好的状态。当然,如果把自陈水平为详细说明和简要说明的论文判为“合格”的话,那么合格的比例仅仅有37%。

(二)研究方法的主要类别及其运用情况

总体分析后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学位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理论思辨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在30篇硕士学位论文中,以文献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占60%,排名第一;以思辨抽象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硕士论26%,排名第二;比较研究法为主占23%;其余还包括历史研究法、跨学科研究、调查研究等等占有一定比例。此外,100%的硕士论文的是融合两种方法以上的综合方法,融合的方式较为多样。

从以上可以看出,研究方法依然以经验研究和思辨研究等传统研究方法为主。文献研究法、思辨抽象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传统研究方法备受青睐,其中文献研究法的使用率100%。新的实证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访谈法等开始进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使得研究方法更为丰富和多样化。

三、结论

(一)优点。通过分析30篇抽样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方法意识逐渐增强,通过本研究的调查分析发现过去单一的研究方法有所下降,对研究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学科层面方法论和原则层面方法论急剧增加,这表明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出现了多元化趋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研究方法论趋向多元化意味着研究者对研究方法论认识更加深人,这也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同时,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种类多样性,尽管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的整体运用中占比例不大,但从调查结果可以说明研究生们已经意识到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定量与实证研究分析更能确定的各影响因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研究技术的`这一层次是研究方法结构体系中与研究成果联系最为密切的层面。一定的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式最终必然要通过具体方法与技术才能展现出来。

(二)存在的不足。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可以得出,虽然在毕业论文中很多人都陈述了研究方法,但是研究方法陈述不够明确,甚至对研究方法本身并不是非常清楚,部分论文对研究方法敷衍了事,有的研究生将实证研究、思辨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规范研究及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当作研究方法。事实上,从哲学和科学方法的角度看,实证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及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都是开展科学研究的一种指导思想,是方法论。如实证研究与之对应的有实验法、调查法等。

定性与思辩研究多,定量与实证研究少。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在研究科学性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定量和实证研究有所增加,但从总体上而言,定量和实证研究还是很少。通过案例、实验、非实验、实地研究,用事实情况及真实数据更能有力地证实研究者的观点的文章少。调查数据显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中以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这些以叙事性的定性研究为主导,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较多,说明定性研究仍是主要研究方法。虽然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对研究的科学性的重视,定量与实证的方法逐步受到重视,但比较而言,运用的仍然较少。调查结果显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最常用的定量与实证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最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是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差异检验及显著性分析等定量方法在论文中少有出现。

综合上述分析,在培养学生论文写作方法上,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方法意识,培养学生方法自觉,注重开设方法论课程的质量,提高研究质量,重视定量与实证研究,优化定性与思辨研究的结构,规范研究方法,树立科学研究意识,促进思想政教育学科理论发展。

如何分析一篇论文的研究方法

1、所报告的结果或理论具有普遍性一般学术探讨文章俗称“议论文”,是思辨性研究论文这类论文的文体结构灵活多变,它主要依据研究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和现成的文献资料就可写成,无须进行系统的专门的研究行动。思辨性论文以理论分析和逻辑证明为其基本特征,在内容上,注重观点创新、理论深度和学术研讨;在方法上,常用因果分析、矛盾分析、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结构功能分析、归纳与演绎。2、具有一个或多个具有理论意义的新结果。3、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可应用性。4、论文构思新异,或者以新方式说明老问题。5、研究结果的解释明确合理。6、论文以简明方式综合了新的研究数据。7、论文指出了先前所持的某种理论观点的问题或局限。8、研究有明确的研究图式、思路或者实验(或实践)操作。更多关于如何分析一篇论文,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在写论文的时候,我们可以借鉴和引用他人的优秀论文。但很多同学在拿到一篇论文的时候都很茫然,没有头绪,不知道该怎么做。其实我们要做的事是分析你拿到的论文。如何分析一篇论文,我们有哪些方法? 一、调查法 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是调查法。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方法: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二、观察法 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观察法: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三、实验法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有:第一、主动变革性;第二、控制性;第三,因果性。 四、实证研究法 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实证研究法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 五、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六、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

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功能分析法、模拟法(模型方法)、探索性研究法、信息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描述性研究法、数学方法、思维方法、系统科学方法

  • 索引序列
  • 如何用社会研究方法去分析论文
  • 如何分析论文研究方法
  • 社会研究方法分析论文
  • 社会研究方法分析一篇论文
  • 如何分析一篇论文的研究方法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