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江苏省优秀学位论文评选

江苏省优秀学位论文评选

发布时间:

江苏省优秀学位论文评选

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目前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不含一级学科覆盖)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0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不含一级学科覆盖)2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9个。

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法律硕士,法律(非法学)社会工作硕士, 教育硕士,教育管理  学科教学(思政) 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数学) 学科教学(物理), 学科教学(化学),学科教学(生物),学科教学(英语) 学科教学(历史) 学科教学(音乐) 学科教学(体育)。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艺术硕士,艺术设计,广播电视,翻译硕士,英语笔译,翻译硕士,英语口译,新闻与传播硕士,出版硕士,文学院,文物与博物馆硕士  光学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建筑与土木工程等等。

学科已涉及除军事外12个门类。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4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3个。6个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A类,7个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

不难,只要按照江苏省论文的要求准备好材料,符合要求,就可以申请获得江苏省论文。首先,要提交论文的申请书,申请书中要写明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其价值,以及申请人的基本情况等。其次,要准备论文的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并按照江苏省论文的格式要求进行排版。最后,要提交论文的审稿意见,以及申请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学历证书复印件等。只要按照以上步骤准备好材料,就可以申请获得江苏省论文。

尊敬的您,获得江苏省论文并不是一件难事,但需要您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实践经验。以下是一些获得江苏省论文的建议:1. 精心选择论文题目:选择一个有价值、有创新性的论文题目,能够吸引评审人员的关注。2. 充分调研:在写论文前,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包括文献查阅和实地考察等,以确保论文的内容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3. 论文结构完整:论文要结构完整、逻辑清晰,注重论点的论证和数据的支撑。4. 论文语言规范:论文要使用规范的学术语言和格式,避免语法错误和排版混乱。5. 勤于修改:写完初稿后,要认真修改,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论文的质量,也能够让自己更加深入地了解论文的内容和结构。最后,获得江苏省论文需要耐心和毅力,持之以恒地投入到论文的写作中,相信您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获得江苏省论文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因为需要考虑到论文的内容和质量,以及创新性、原创性等方面。另外,申请人要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专业水平,还要有较强的科学研究精神。

2020江苏省优秀学位论文

无非就是金钱和名利,呵呵

南京大学占地面积3688150平方米,亩

博士论文是由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所撰写的学术论文。它要求作者在博士生导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能够把握和驾御的潜在的研究方向,开辟新的研究领域。由此可见,这就对作者提出了较高要求,它要求作者必须在本学科的专业领域具备大量的理论知识,并对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有相当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同时还要具有相当水平的独立科学研究能力,能够为在学科领域提出独创性的见解和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因而,较之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学科由我国著名植物营养学家史瑞和、裴保义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所开创,是我国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建有教育部资源节约型肥料工程与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长江中下游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固体废弃物资源化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及全国一流的江苏宜兴产学研基地。学科主持国家973项目(课题)、863课题、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948重大滚动项目等一大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先后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提名2篇、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4篇、优秀硕士论文4篇。近年来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和教学成果奖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40多项。拥有全国优秀教学团队和农业部及江苏省的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研究成果:近5年来本学科主持国家973项目(课题)4项、863课题3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项、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3项、农业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948重大滚动项目1项、国家和省部重大成果转化项目2项,每年申请有机(类)料肥和新基因专利5-10项,目前在研经费4000多万元。近几年获得成果:范晓荣和吴洪生的博士论文分别获得2008年和2010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此外还有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3篇、优秀硕士论文3篇。沈其荣等教授的专利“一种能防除连作作物枯萎病的拮抗菌及其微生物肥料” 获第六届江苏省专利奖金奖(2009年度);沈其荣等教授课题组“有机(类)肥料产品研发和推广”获第四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2009年);徐国华教授课题组“缺磷和菌根调控作物磷素吸收和转运的分子机制”获第四届中国土壤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9年度)等。产学研合作:本学科与20多家有机(类)肥料企业开展产学研紧密型合作,在江苏宜兴、江阴、常熟,海南乐东,贵州贵阳,内蒙蒙牛集团等建有研究生工作站,每年企业给本学科设立的奖学金高达90万元,用于研究生的学费和奖学金。国际合作:本学科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著名大学和研究所有良好的长期合作,每年派出5-8名博士生和青年教师赴国外相关单位开展合作研究,每年邀请3-5名国外知名教授来本学科工作半个月以上,学科国际化程度较高。论文论著:近几年,本学科在国际植物学、微生物学、土壤学和环境科学著名刊物(Current Opining in Plant Biology, The Plant Journal,Biotechnogy Advances, New Phytologist,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Annals of Botany, Chemosphere,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Plant and Soil, Plant Biology, 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 Biocontrol,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等)上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主要教材与学术论著有:(1)《农业化学(总论)》,副主编;(2)《植物营养学(下册)》,主编;(3)《土壤农化分析》,主编;(4)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土壤肥料学通论》,主编;(5)《作物高产施肥原理》,主编;(6)《中国覆盖旱作水稻理论与实践》,主编;(7)《滨海盐土农业》,主编;(8)《农业化学研究法》,参编;(9)《农业百科全书(农化卷》,参编;(10)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农学概论》,参编。主要研究方向:土壤微生物与生物肥料、植物营养分子生物学、植物营养生理与病害生理 本学科由我们著名土壤学家黄瑞采等老一辈科学家开创,是我国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1990年获得博士后招收授权,1998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被评为农业部重点学科,2002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与植物营养学科一起被评为国家一级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学科,建有江苏省低碳农业与温室气体减排重点实验室、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农业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及国际一流的农业应对气候变化野外观测平台(T-FACE)。学科主持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重大项目,“973”项目课题、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等一批国家级、部省级课题,并建立了与欧盟国家、美国权威科学家的密切合作关系,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多项以及一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技术专利。科研成果:近5年来本学科承担着国家公益性行业计划,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科学院重大项目等项目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土资源部重大项目等一批重点科研计划项目,目前在研经费达3500多万元,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多项。1人被选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委员,1人作为合作者参与IPCC第四次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评估报告编写,1人作为我国观察员出席UNFUCC(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协议)政府间讨论会,1人作为评审专家参与审核IPCC农业减缓气候变化评估报告,1人作为IPCC 2006国家温室气体清单2013附件第二章Organic Soils编写组的共同主席。作为主笔参与《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农林业部分负责《中国气候与环境:2012》(秦大河院士主持)农业固碳减排部分编写。承担了国家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十二五”学科发展战略-土壤学报告编写工作,科技部“十二五”“863”农业生境领域-农业固碳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主持编写者,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基金委员会“1万个科学难题-土壤学难题编写组织者。本学科在土壤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领域居于国际先进水平,相关研究成果被Nature China和Nature News收录和报道。分别于2004年和 2010年主持召开第252次第380次香山会议。产学研合作:本学科与多家企业开展产学研紧密型合作,在江苏常熟建有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FACE观测平台,与商丘三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低碳农业研究基地,与安徽拜尔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生物质炭肥工程中心,与多家企业合作进行生物质炭土壤处理技术研发。国际合作:本学科与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国著名大学和研究所有良好的长期合作,每年派出2-3名博士生和青年教师赴国外相关单位开展合作研究,每年邀请3-5名国外知名教授来本学科工作半个月以上,学科国际化程度较高。近几年先后主办国际会议3次(2006年“农田土壤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前沿领域战略研讨会”,2008年“土壤固碳与温室气体农业减排国际研讨会会议报告”,2010年“Kick-Off meeting of the SAIN WG3 Mitigation Project”)。论文论著:近几年,本学科在国际土壤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著名刊物(Global Change Biology,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Biogeochemistry, Chemosphere,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Plant and Soil, Geoderma, Bioresource Technology, Soil Applied Ecology,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等)上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出版主要学术论著和教材11部。主要研究方向:土壤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土壤生态学、资源环境遥感与信息系统 本学科为跨学院共建的交叉学科,是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于2002年开始招生。学科以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作物生态研究室、土壤生态实验室、昆虫生态实验室等专业研究所(室)为依托,拥有从分子生态学到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先进仪器设备以及实验基地。科研成果:目前本学科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项目)课题、国家高技术发展项目(863项目)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其他部省级重点课题80多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0余项以及一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技术专利,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生态学教学团队获2010年度“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论文论著:近几年来,本学科共发表学术论文280多篇,其中在国际生态学、农业科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著名刊物(Global Change Biology, Journal of Ecology,Functional Ecology,Ecography, Oecologi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ioresource Technology, Field Crops Research,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Geoderma, Applied Soil Ecology,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等)上发表了SCI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和教材近10部。主要研究方向:信息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环境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分子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 本学科为海洋科学的二级学科,2005年获海洋生物学硕士授予权,2007年获应用海洋生物学博士授予权,同年获批江苏省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2010年获海洋科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拥有一支15人的教学与科研队伍,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6人、讲师3人;建立了海洋滩涂生物资源、海洋活性物质、海洋微藻生物技术与海洋分子生物学等7个实验室;拥有一流的仪器设备,总资产近1000万元;在江苏大丰、海南三亚、山东莱州、山东东营等不同气候带建有4个海洋生物综合性试验基地,可容纳30-50名研究生全天候开展研究工作。在近海滩涂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海洋微藻生物技术、近海环境生物技术、海洋活性物质及生物能源研发等研究方面已形成鲜明的特色。科学研究“十一五”期间承担国家支撑计划、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48、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国家海洋局908、江苏省重点等各类课题20余项,总经费1500余万元。目前本学科承担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盐土特质植物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创新”(2012-2014)、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东海区淤进型海涂高效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2011BAD13B09)、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效能源微藻育种和规模化培养关键技术”(2011BAD14B01)、十二五国家863计划“海洋特殊生物资源的研究与开发”(2012AA021706)、江苏支撑项目计划“耐盐碱能源作物—菊芋规模化种植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BE2010305)等各类科研项目15项,总经费近3000余万元。科研成果近5年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各类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其中“高效滨海盐土农业技术体系集成与推广应用”于2009年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近10项。产学研合作学科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与实力雄厚的科技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多家企业在本学科设立研究生奖学金。在江苏大丰盐土大地农业有限公司建立了“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并合作建立了1个拥有300平方米实验室、1000平方米中试实验室、4000平方米智能温室、1000亩种植核心示范区、近万亩种植辐射区的永久性海洋试验基地。论文论著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如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Science, Plant Cell Physiology, 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及土壤学报、环境科学学报、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中国水产科学、海洋环境科学等本领域著名学术期利上发表了200余篇科研学术论文,其中SCI与IE收录论文90余篇。出版《海洋生化工程原理》等学术专著3部。主要研究方向本学科围绕近海滩涂生物资源与生态、海洋生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海洋生化工程等三个研究领域重点开展以下5个方面的研究。(1)沿海滩涂农业生物技术:着重研究海陆过渡带生物资源的利用、改良与整合,构建海陆过渡带高效特质耐盐植物现代种植业与滨海盐土农业技术体系。(2)海洋生物能源:着重研究海涂高密度能源植物、产油海洋微生物及海洋藻类资源。(3)海洋活性物质:开展海洋药物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尤其是海涂耐盐植物、海洋藻类活性物质的研发。(4)海洋生物修复技术:利用藻类、微生物等细胞表面基团对重金属、石油的吸附作用及其细胞内生物解毒与降解过程,筛选具有较强耐性和去除能力的菌株和藻类,重点开发海洋污染生物净化的应用技术。(5)海洋生物信息技术:着重在耐盐经济植物、海洋微藻、海洋大型藻类、海洋微生物以及其他相关高等经济植物等方面开展蛋白质组学、系统生物学研究。 本学科点是在原土壤农化专业环境保护方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南京农业大学的重点学科,授予理学硕士学位。目前本学科承担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课题、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项目)课题、国家高技术发展项目(86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其他部省级重点课题40多项,目前在研经费近1000万元。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以及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技术专利,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农田温室气体排放过程与模型研究”获得2008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科研成果:目前本学科承担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课题、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项目)课题、国家高技术发展项目(86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其他部省级重点课题40多项,目前在研经费近1000万元。本学科点在环境过程与全球变化、环境污染控制与生物修复、环境生态等研究方向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以及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技术专利,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农田温室气体排放过程与模型研究”获得2008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邹建文的博士学位论文“稻麦轮作生态系统温室气体(CO2、CH4和N2O)排放研究”获2007年度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国际合作:本学科与美国莱斯大学、英国雷丁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土地与水研究所等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所有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每年邀请3-5名国外知名教授来本学科讲学和指导研究生,学科国际化程度较高。论文论著:近几年来,本学科在国际环境科学、土壤学和生态学等领域著名刊物(Global Change Biology,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of Ecology, Functional Ecology, Atmopheric Environment, Oecologi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ioresource Technology, Chemosphere,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Plant and Soil,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等)上发表了SCI论文近100篇,出版学术专著共3部。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过程与全球变化、环境污染控制与生物修复、环境质量与食品安全、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生物与生态工程。 本学科是隶属于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199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学科下设固体废弃物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土壤有机污染控制与修复研究所等。依托本学科建设的环境工程本科专业2009 年通过全国环境工程专业认证。近5年本学科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国家发明专利近30项,建设有废水和固废处理工程项目20多个。科研成果:本学科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十一五水专项等国家级项目课题和省部级项目等各类科技项目50多项,目前在研科研经费1000多万元。5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如“以污泥高干度脱水和重金属去除为目标的生物沥浸处理技术”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近20项。产学研合作:本学科在水和废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土壤污染治理与控制等方向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与特色,承担地方政府和企业工程项目20多个,多位老师拥有注册环境工程师证和环评工程师证,1位教师入选全国勘察设计注册环境工程师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论文论著:近几年来,本学科在国际环境科学与工程和环境化学等领域著名刊物(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ter Research,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ioresource Technology, Chemosphere, Journal of Environment Quality,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Applied Geochemistry, Water Air & Soil Pollution,BMC Plant Biology等)上发表了SCI论文近70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5部。主要研究方向:固体废物处理工程、水和废水处理工程、环境微生物工程、土壤污染化学与污染控制、污染场地风险评估与修复、新型环境材料。

河南省优秀学位论文评选

河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省级的。河南省评选省级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是贯彻落实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南省财政厅《关于深化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是省级的活动,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鼓励创新和促进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举措。

不包括。

(A)优秀(90-100分):论文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

(B)良好(80-89分):论文基本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同意修改后参加论文答辩。

(C)合格(70-79分):建议修改后再送审,合格者方可参加论文答辩。

(D)不合格(70分以下):该论文未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不同意答辩。

学位论文根据所申请的学位不同,可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三种。

按照研究方法不同,学位论文可分理论型、实验型、描述型三类,理论型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是理论证明、理论分析、数学推理,用这些研究方法获得科研成果;实验型论文运用实验方法,进行实验研究获得科研成果;描述型论文运用描述、比较、说明方法,对新发现的事物或现象进行研究而获得科研成果。

按照研究领域不同,学位论文又可分人文科学学术论文、自然科学学术论文与工程技术学术论文三大类,这三类论文的文本结构具有共性,而且均具有长期使用和参考的价值。

闫福林,男,1957年出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药学院常务副院长。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重点学科“药物化学”学科带头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新乡市劳动模范、新乡医学院教学名师。1982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药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鉴定和天然药物的研发。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4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25篇,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主编教材和著作4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药学教育研究会理事,河南省保健品协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审评专家。白素平,女,1965年出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药学院副院长。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天然药物化学》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主要成员。河南省优秀教师。198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11-2012年,美国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博士后。主要从事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生物活性成分的发现、结构修饰、合成及构效关系、作用靶点及作用机理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河南省科技厅项目2项,河南省教育厅项目1项,新乡市科技局项目1项。通过河南省科技厅成果鉴定3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科研论文47篇,其中SCI收录22篇。新乡市红旗区政协委员、新乡医学院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刘巨源,男,1956年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文明教师,新乡医学院教学名师,新乡市劳动模范。先后获得校级优秀共产党员、三育人先进个人和育人楷模等荣誉。1983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从事药理学教学与科研工作30年。河南省重点学科“药理学”学科带头人、省级精品课程《药理学》课程负责人、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肺间质纤维化的病理生理及药物治疗研究。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副主编学术专著和教材10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先后获得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河南省教育厅教育教学应用技术成果5项。中国药理学会理事、中国药学教育研究会理事、河南省药理学会常务理事。孙祥德,男,1963年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药物分析学教研室主任。新乡医学院师德师风先进个人。1983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主讲本科生《药物分析》、《现代色谱分析》、《体内药物分析》和研究生《分离与色谱技术》等课程。研究方向为药物色谱分析和光谱分析。先后承担省、厅、校级科研课题10余项,目前承担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5部。房立真,男,1973年出生,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获得新乡医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1993年毕业于洛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化学专业;2003年,毕业于延边大学有机合成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天然药物化学》省级精品课程,“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主要成员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药物合成和构效关系。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计划课题1项, 2012年获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已发表学术论文23篇,其中SCI收录17篇。赵 营,女,1974年出生,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高校学术技术带头人。1997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临床专业专业,获硕士学位;-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McLean医院进行单胺转运体调控研究和PD发病机制研究。2011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专业,获药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神经精神临床药理学。多年来,从事膜转运蛋白研究,致力于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研究。掌握了遗传学、表观遗传学研究方法和转运体功能研究方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精神病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发表论文15篇,SCI收录12篇。吕洁丽,女,1980年出生,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优秀教师。2002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药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药物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天然产物的分离、结构鉴定及中草药的品质评价。曾参与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面上及青年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标准制定等项目的研究。研究方向为中药资源化学与质量分析。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1项;新乡医学院省级重点学科开放课题1项;参与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课题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贾岩龙,男,1977年出生,副教授,博士, 药理学教研室副主任。2001年毕业于郑州大学药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郑州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肿瘤学专业肿瘤生物工程方向,获医学博士学位。药理学省级重点学科肿瘤药理学方向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肿瘤与生物工程和肿瘤药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参加了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教育部“十五”、“ 211”工程重点学科“肿瘤与生物工程”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篇。获2010年河南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1年获得河南省首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河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委员,河南省药理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徐 萍,女,1979年出生,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获中药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获中药学博士学位。2009年9月至2010年7月在军事医学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参与国家科技部十二五计划“重大新药创制”项目1项;国家十一五重点支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十五重大科技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目前主持承担新乡医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课题1项、省教育厅课题1项。主要从事中药抗辐射新药研发的研究。获河南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4篇(IJRB 影响因子)。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2项。吴 娇,女,1978年出生,博士,讲师。2001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院植物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2011年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生物技术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2011年毕业于海南大学种质资源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药用植物资源化学与质量分析。主持完成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完成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和十一五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获国家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33篇,其中SCI收录14篇。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出版著作3部。刘 巍,男,1979年出生,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任药学院科研秘书。目前从事荧光化学探针方向的研究。赵 杰,女,1982年出生,博士,讲师。2006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讲本科生《天然药物化学》和研究生《高等有机化学》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和结构修饰。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它项目的研究,发表SCI论文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闫建伟,男,1979年出生,博士,讲师。2003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化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发展新颖的反应方法学构建结构多样性的类药性结构骨架,通过对化合物库的高通量筛选寻找新的先导化合物;活性天然产物骨架的结构修饰及构效关系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发表SCI论文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阎玺庆,男,1971年出生,博士后,讲师。1992年毕业于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学专业;200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特种功能材料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无机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复合材料纳米摩擦学性能研究;2006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现代药剂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纳米肝靶向制剂研究;同年,进入清华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从事多肽类药物微米制剂的研发.2009年3月至6月,在扬子江药业集团从事药品研发工作。完成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深圳市科信局基金项目1项。主要从事药用高分子材料修饰及脑靶向研究。目前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合作课题1项,新乡市科技局基金1项,学校教改课题1项。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1篇。黄 锋,男,1977年出生,博士后、讲师。2000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从汕头大学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主要从事药理学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肿瘤药理学、心血管药理学。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论著10余篇,被SCI收录6篇。参与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项。刘瑞丽,女,1975年出生,博士,讲师。1999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 2007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理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药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理学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神经药理学。曾参加国家杰出青年基金、“973计划”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获省级科研鉴定2项,成果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编著作2部。孙彭利,男,1972年出生,博士,讲师。1993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获药物化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药物分子的设计与合成。承担及参与课题4项,发表科研及教育论文10余篇,参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授权4项。宋 宇,男,1979年出生,博士,讲师。1999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2010年获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神经药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理学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神经药理学,主要从事胶质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病变中的作用及机制和.神经退行性病变中针对胶质细胞的新药筛选的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基金1项,发表论文12篇,其中SCI收录4篇。张来宾,男,1979年出生,博士,讲师。2002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药学院,获中药学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药学院,获生药学博士学位。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在浙江大学化学系作为访问学者从事研究,从事多糖化学及逆流色谱研究。承担《天然药物化学》、《中医药学概论》、《药用植物与生药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主要从事中药及天然药物生物活性成分和中药质量评价研究。参与国家自然基金1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7篇,发表在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Chromatographia等杂志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宋宏林,男,1977年出生,博士,讲师。2003年毕业于锦州医学院临床药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锦州医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剂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剂学教学科研工作。主讲本科生《工业药剂学》、《药剂学》、《生物制药工艺学》等课程从事药物新剂型的研究。研究方向:缓控释制剂和微粒制剂、注射给药系统、中药有效成分色谱分析及质量标准。标题: 关键字: 文章分类: 所有类型公告通知图片招生就业其他

广东省优秀学位论文评选

李扬,男,1966年4月出生,博士,教授,副院长。1988年7月毕业于原广东机械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1996年9月至1999年7月就读华南理工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2001年至2004年期间攻读广东工业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2004年7月获工学博士学位,并获2005年广东省30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11月晋升副教授并担任硕士生导师,2004年11月晋升教授。2011年7月至8月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CSU)参加高等教育高级研修班学习,2012年2月至3月在法国南特大学综合理工学院(Ecole Polytechnique,University of Nantes)访问,担任特邀教授。2003年至今担任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先后分管本科教学、研究生教育、实验室建设工作。主持建设广东省名牌专业和广东省特色专业各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信息工程专业)1个、教育部“广东工业大学-美的集团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主持申报并获得“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担任第八轮“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主持和参与国家基金、省基金、省教育部产学研合作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百项工程、广东省高新技术孵化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等30多项,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在“电子学报”、“机械工程学报”、“仪器仪表学报”等国家一级期刊发表论文10篇,EI收录论文14篇。曾获得1995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高教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9年佛山市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完成科研经费达300多万元。目前担任中国测试计量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研基金和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广东省生产工程与机械设计学会副理事长,广州市仪器仪表学会理事。 学科领域 科学学位: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精密仪器及机械仪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专业学位:电子与通信工程仪器仪表工程 教育背景 1984年9月至1988年7月,原广东机械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本科;1991年9月至1993年7月,广东省教育厅助教进修班学习获得机电工程研究生课程学习;1996年9月至1999年7月,华南理工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学习;2001年9月至2004年7月,广东工业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并获得2005年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7月至8月,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乐顿分校进行高等教育高级研修班学习。2012年2月至3月,法国南特大学综合理工学院(Ecole Polytechnique,University of Nantes)特邀教授。工作经历 1988年7月至1995年6月,在原广东机械学院机械工程系、机电工程系任教,1993年10月晋升讲师。1995年三校合并,在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二系任讲师,1999年11月晋升副教授。2000年起在信息工程学院任副教授,2004年12月晋升教授。1992年曾参加广东省委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在东莞市茶山镇工作半年。2003年12月起至今担任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分管本科教学、研究生、实验室建设等工作。学术兼职 中国测试计量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协会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生产工程与机械设计学会副理事长广州市仪器仪表学会理事主要荣誉 2005年,获得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995年,获高教厅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9年,获得佛山市科学技术三等奖。2004年、2005年、2010年获得广东工业大学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高天明教授1998年回国后,对脑缺血神经元死亡的机制及其保护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基金委-广东省政府联合资助基金重点项目、973计划等多项基金的资助,总金额500多万元。以通讯作者在Neuron, .等SCI国际著名刊物全文发表20余篇研究论文,影响因子总计90,据SCI统计发表的研究论文已被Nature、 Science、 Cell等多种国际权威杂志他人引证230余次。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2009年,一作),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2009年,一作),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2009年,一作),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0年,一作)。2000年当选总后科技新星,2004年获总后优秀教师称号,2007年获南粤优秀教师及丁颖科技奖,2009年获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赛诺菲-安万特优秀学者奖(1人/年)。主编编译参编著作共4部,主编教材1部、副主编教材4部。应邀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或专题报告20余次,应邀在国际和国内大学和研究所做学术报告10余次。担任《Neuroscience Bulletin》等6家杂志编委,《Stroke》《Eur J Neurosci》等10余家杂志的审稿人。在所指导的研究生中,1人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人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被评为全军首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获第九届复旦大学谈家桢基金九源奖学金二等奖,1人获德国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奖学金(全国25名),1人获美国神经科学学会2003年度优秀青年学者奖学金(全球24个名额),2人获国际脑研究组织青年学者奖学金(亚太地区20个名额)。

江苏省优秀毕业论文

南京晓庄学院有3个校区,分别为方山校区、莫愁校区、晓庄校区,方山校区地址为南京市江宁区弘景大道3601号、莫愁校区地址为南京市建邺区北圩路41号、晓庄校区地址为南京市江宁区知行路文鼎广场附近。

南京晓庄学院是南京市属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27年3月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原南京市师范专科学校、南京教育学院与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合并升格为全日制本科院校。2014年10月,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并入。

学校现有方山、莫愁两个校区和省级文保单位“行知园”(含陶行知纪念馆),校园面积近1500亩。学校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幼儿师范学院、文学院、商学院、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电子工程学院、食品科学学院、环境科学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等16个专业学院;设有56个本科专业,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全日制在籍本科学生18000余人。学校现有教职工126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460人,博士学位者276人;另有兼职教师200余人、境外教师近20人,柔性引进学科带头人10余人。

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坚持,按照《******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和《江苏省教师教育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精神,根据南京基础教育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师资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校坚持以生为本,实行以“分类招生,分流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招生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专业分流、转专业工作的制度建设;推行考核方式改革,建设学习指导与学业预警系统;建立产教融合和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打造“智慧教室”,推进实验室建设,全面提升教学设施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水平。学校注重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努力构建系统育人机制,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科技竞赛、创新创业、文化艺术和社会实践活动。近五年,学校学生省级及以上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数量共计375项,学科竞赛中取得省级以上奖励1367人次。近三年来,学校有23篇毕业论文获省优秀毕业论文;65名学生在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奖;7个项目在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

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方面,学校为江苏省2017-2023年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现有4个一级学科省重点建设学科、9个市一级重点建设学科,建有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络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各1个。近五年来,学校150余个科研项目获得“86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等基金立项;60余项科研成果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江苏省教育教学与研究成果奖等高层次奖励,师生发表(收录)在SCI、EI、SSCI、CSSCI上学术论文达1000余篇。未来五年,学校围绕“‘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和“第二次党代会”确立的“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落实“江苏省2017-2023年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及“申报教育硕士授权点”建设目标,着力实施“学科建设行动计划”“硕士点建设行动计划”,重点打造以“教师教育+”为结合方式的优势学科集群,新建以人工智能为主要对象的新兴工科研究集群,推进以聚力服务南京为目的的应用文科特色研究集群,通过大力开展应用科学研究、强化学科平台建设等途径,助推学科实力与科研水平显著提升。

张娟,女,1981年1月出生。至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原无锡轻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工学学士;至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发酵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硕博连读);至今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留校任教。曾获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科技创新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三等奖。

【免费定制个人学历提升方案和复习资料: 】南京晓庄学院是南京市属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学校注重学生发展与素质提升,努力构建系统育人机制,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科技竞赛、创新创业、文化艺术和社会实践活动。近五年,学校学生省级及以上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数量共计375项,学科竞赛中取得省级以上奖励1367人次。近三年来,学校有23篇毕业论文获省优秀毕业论文;65名学生在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奖;7个项目在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学校为江苏省2017-2023年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现有4个一级学科省重点建设学科、9个市一级重点建设学科,建有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络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各1个。本科院校下方免费学历提升方案介绍: 2017年04月自考00843日语阅读(一)真题试卷 格式:PDF大小: 2017年10月自考00997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真题试卷 格式:PDF大小:自考/成考考试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 索引序列
  • 江苏省优秀学位论文评选
  • 2020江苏省优秀学位论文
  • 河南省优秀学位论文评选
  • 广东省优秀学位论文评选
  • 江苏省优秀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