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我国的经济发展论文

我国的经济发展论文

发布时间:

我国的经济发展论文

总体经济的波动是经济体内所有冲击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说,选择一种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其意义重大。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经济发展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情况的计量经济学分析

一、我国经济发展的两个特征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主要呈两个趋势特征:

第一,我国经济的外部环境正处于危机后持久的全球结构调整阶段。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全球如火如荼地展开。这是各国为了适应数字经济,迎接信息时代到来从而进行的一个战略性选择。整个全球调整重点是加快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重心由第二产业慢慢的向第三产业转移,着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服务业,从而来适应“新经济”时代的人们对知识型服务业的需要。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了一批相关产业,催生了一系列的边缘产业,改造了传统产业,促进了“新”“旧”产业的融合。信息产业将继续成为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起到关键作用,然而目前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以及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正在飞速增长,对未来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将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从现阶段各国的发展现状来看,美国在发展信息产业等高科技产业中遥遥领先,北欧、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和东亚地区紧随其后,另外欧盟与日本正从落后状态中奋起直追。21世纪初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将持续加快,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在目前全球经济结构处于调整期内,经济的增长肯定会放缓甚至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例如之前的欧债危机)。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

第二,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决定了未来的经济增速将逐渐趋缓。

我国在之前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经济体系,是以政府主导型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制。在这个经济体制中,一方面政府通过投资大量的资金来建设基础设施以此拉动经济增长,这就可能造成大量的产能过剩,浪费当前有限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资源价改革、工资成本上升等原因,使得我国的出口产业在竞争优势上已经明显减弱,再加上一直作为拉动我国经济的支柱之一的房地产也有走向泡沫化的趋势。所以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从过去高增长平台,逐步迈向相对趋缓增长的平台。

于此同时,我国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又是货币多、物价上涨等大量周期性矛盾和结构不顺的矛盾交错、重叠,是大量历史遗留问题积累的时期。例如在当前物价压力中,结构转型中存在贸易部门向非贸易部门转移,工资上升、资源价格等改革 措施 ,价格目前又处于温和上涨的大环境下,另外又恰遇美国两次宽松政策的影响,以及前两年我国自身货币过多投放的影响。因此,政府落实调控物价、货币稍紧,这样经济增速就会出现下滑的状态。

二、GDP的历史回顾研究

从我国目前GDP的季度同比增长率来看,2013年我国GDP增长率第一季度回落到了,之前社会上对我国GDP增长率第一季度的普遍预期值为或者。从2012年开始我国的GDP增长率一直处于回落状态,2012年四个季度的GDP增长率分别是:、、、。而2013年我国第一季度GDP增长率显示的这个数据已经是最近三年内我国GDP增长率的最低值了。同时也是近十年来少有的几次GDP增长率低于(包括),就目前的态势来看,我国的GDP增长率回落态势还会持续下去。接下来要我们来分析一下造成目前我国GDP增长率持续回落态势的原因。

基于我国年鉴统计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值均为名义GDP,早期的数据与现阶段数据对比已经不在同一个数量级,因此本文中我们采取了GDP的增长率来刻画我国GDP的变动情况,如图1所示。

观察图1可知,GDP增长率从建国以来经历了从一个大幅波动过度到逐渐平稳的高速发展过程,这也说明了我国经济建设工作目前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一直在一种高速增长的态势下运行着,同时快增长伴随着传统的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高通胀这“四高”问题,这给国民经济后期的发展埋下了隐患。这种不稳定的高速增长状态,一般都会破环经济正常运行所需要的各种均衡联系,然后在后期深入发展时导致经济增长速率大幅回落。因此,保持稳定的GDP增长尤为重要。

三、潜在GDP的增长

通过查阅资料对我国1992—2012年季度GDP的数据,再依据HP趋势滤波法,得到滤波后的趋势增长率,即潜在GDP增长率(见图2)。

由图2可知,潜在GDP增长率经历了稳定增长、趋于平稳再到现阶段的略有下降的过程。自我国2000年以来,滤波后的趋势增长率大致处于8%~10%区间,属于一个稳定高速的增长状态。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最合适的经济增长率底线应当为8%。如果经济增长率低于8%,企业生产问题和就业问题将会凸显出来,尤其是就业问题。由于经济增速放慢,导致企业生产受制约,社会的整体的就业需求就会降低,就业岗位减少,这样就会造成严重的就业问题。换句话说,就业问题如果被凸显出来,部分失业人员无法保证基本的饮食起居,就会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属于产能过剩的情况,经济增长率的降低将会影响整个生产,最严重的可能出现全国财政收入呈现负增长。

此外,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潜在GDP增长率曲线上端的波动会显著大于下端的变化。总体来看,经济受曾策影响向上波动冲出稳定范围的可能性更大。应更加注意宏观经济运行出现偏快或过热的状况而难以为继的可能,如表1所示。目前,在潜在经济增长率缓慢下移的过程中,有条件实现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平滑下移。

自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我国的宏观调控侧重点先后经历了四次调整。目前为了扭转经济下滑的趋势以及促进经济形势回升,其侧重点是以“保增长”为主。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我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且实施一系列的刺激经济回升的计划,直到2011年7月物价涨幅攀升到的峰值。这个期间,我国经济走势以一个“V”形回归正常良好的经济态势。

在此背景下,经过一系列稳定物价措施出台后,CPI指数逐月回落,到2011年12月回落至。与物价涨幅的回落相伴随,2011年经济增长率回落至,比上年低个百分点。进入2012年,物价涨幅继续回落,5月份回落至3%,这就为防止经济增速过度下滑、宏观调控实施适度宽松的微调留出了一定的空间。到2012年5月,当工业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以及进出口增长等经济指标出现明显下降之时,又提出宏观调控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由此,一系列相关措施出台,扩大内需,促进消费,鼓励投资,推进“十二五”规划项目的实施,结构性减税,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存贷款利率等。与2008—2010年的“一揽子”刺激计划相比,这次的刺激力度没有那么大。下半年经济增速进入小幅回升通道。

从年度经济增长率的波动看,2010年开始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第11轮周期)。到2013年年底,本轮周期已进行3年。2010年、2011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和,2012年预计为。本轮周期不会像第9轮周期那样走出一个“2+7”周期,即2年上升期加上7年平稳回落期;也不会像第10轮周期那样走出一个“8+2”周期。本轮周期有可能走出一个新的轨迹,即锯齿形的缓升缓降轨迹。

四、PMI分析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20多个国家建立了PMI的综合性经济指标检测体系,另外世界制造业PMI体系和服务业PMI体系也已经建立完成。PMI体系目前分为服务业PMI、建筑业PMI、制造业PMI,他是一套按月发布的综合性经济指标检测体系。

PMI往往被当成先行指标,用于预测宏观经济走势。通常情况下,PMI指数在以下的情况持续三个月,则被检测的经济体很可能步入下行的周期;PMI指数在以上的情况持续三个月,则被检测的经济体很可能步入上行的周期。由于PMI检测体系具有一定先行性,当其从萎缩状态进入扩张区间时,实体经济仍有可能惯性回落,当PMI指数稳定进入到明显扩张区间(>)时,经济体开始重回上行势态。根据以上理论界说,如图3所示,可以很直接观察到除2013年2月至4月PMI指数略有回升外,其余时段的PMI指数均在处于这个标准之下。验证了国内年度经济增速低迷。

观察图4,即成品与原材料的制造业PMI指数可知:从2005年至今,我国宏观经济经历了一个上升、回落再上升再次回落的波动过程。从2006—2007年间,原材料PMI位于产成品PMI之上,随之产成品存货的平均水平下降,则意味着经济回暖,在市场的需求增加的刺激下,上游采购企业原材料的库存增加,而产成品的库存减少。到2008年6月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经济形式低迷,原材料PMI显著下降,随之引起产成品库存PMI显著上升。经过4万亿的扩张性财政计划刺激经济回暖后,到2011年5月,经济形势再次掉头直下,材料库存PMI始终低于产成品库存PMI平均水平。由此可见,经济复苏还尚待时日,未来短期国民经济依然会处于一个缓慢回落的过程。

五、结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释放出了强烈的改革信号,目前已经入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充分借助市场力量推动金融市场改革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将是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主旋律。根据中央银行公布的《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下简称《意见》)充分反映了我国政府对金融市场化的重视程度。过去,银行系统通过吸纳存款、发放贷款在我国金融体系中扮演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银行系统一支独大的现象,金融监管机构控制银行就控制了中国宏观金融的整体风险。伴随互联网金融、资产证券化浪潮的涌现,银行在金融活动中的地位也在不断经受挑战。《意见》中支出将大力推动利率市场化,充分释放市场活动力。贷款利率的降低与存款利率上升所引起的利差下降会促进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低成本的融资获得从事相应的商业活动,相应的居民获得更多的存款利息可以避免通胀对自身财产购买力的吞噬,从而拉动内需,进一步促进宏观经济的稳步上升。

现阶段,受欧债危机与美国经济疲软的影响,全球的经济均处在一个高度不确定性的十字路口。各国正在调整自己的发展模式,以寻求新优势。发达国家由于金融体系受到重创,试图通过扩大投资和出口、重振制造业来恢复经济增长。

以我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在出口拉动型增长模式受阻后,在努力稳定外需市场的同时,试图通过扩大内需,开拓新的增长点来进一步发展经济。未来的十年内我中国经济将步入下一个经济短周期。短期来看,经济会缓慢下行,但长期走势应为锯齿形的缓升缓降轨迹。

参考文献:

[1]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课题组.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J]. 财经 界,2008(8):9-12.

[2]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 方法 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杨淑萍.基于ARCH模型的我国宏观经济系统内生性波动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15):103-105.

[4]李慧勇.2011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和展望[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1):49-57.

[5]白永秀,吴丰华.中国经济形势总体判断及其宏观走向[J].改革,2011(2):5-13.

[6]汪同三.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两难”问题分析[J].中国市场,2012(20):4-7.

[7]郭建宏.2008年中国经济形势与 热点 问题研讨会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8(3):4-11.

[8]张众.中国经济形势的历史回顾、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经济体制改革,2009(2):5-10.

[9]邢黎霞.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30年的 经验 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J].经济师,2010(1):96-97.

[10]张永军.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政策建议[J].中国市场,2013(7):31-34.

[11]刘树成.不可忽视GDP———当前中国经济走势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2(7):6-12.

[12]刘树成.当前和未来五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3(1):8-12.

[13]刘迎秋.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的逻辑与方法探讨[J].经济研究,2009(9):15-26+38.

浅谈雾霾下中国的经济发展

摘 要:雾霾天气频发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脚步。雾霾天气的频发给我们很大的警示,尤其是促使我们思考雾霾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我国经济飞速背后是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窘境,因此雾霾下中国经济的发展成为研究重点。本文分析了雾霾天气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几点雾霾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雾霾天气;中国经济发展

一、雾霾天气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雾霾天气的负面影响。

雾霾天气对各个行业经济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下面简单分析雾霾天气对经济发展的影响:①对旅游业影响,雾霾天气的出现就会造成城市旅游业陷入到窘境中,雾霾的出现会给旅游品质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影响了游客量;②实体工业行业,雾霾天气的发生促使政府加强对实体工业的监管,尤其是对化工行业进行停顿整改,这给化工企业造成了致命影响,甚至会造成化工企业的亏损破产;③对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雾霾天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的正常运行,甚至由于物价的增长造成市场的暂时性混乱。

(2)雾霾天气的正面影响。

雾霾天气的发生对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正面影响,例如雾霾天气促进环保型企业的发展,雾霾天气的发生使人们认识到传统能源的弊端,从而转向了对环保能源的关注,尤其是太阳能空调、电能汽车等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大,雾霾天气的频发促使国家提升油产品的质量标准,这就为电能、太阳能提供了市场空余份额,有助于其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再者是对医药行业的发展产生正面影响,雾霾天气刺激了口罩、空气净化器、监测设备的销量。

二、雾霾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策

雾霾天气治理要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上进行,要在经济发展不动摇的基础上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才是应对雾霾天气治理的上策。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逐步进行发展方式的转变,从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过程逐步转变成高效益、低能耗的发展道路上,同时不断降低第二产业的经济比重,提高第三产业的经济贡献量,从而在保持经济增速和经济总量不出现明显下滑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再者要控制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对于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进行关门整顿,并提高这类行业的生产方式转变,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此外要淘汰落后的“夕阳产业”,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维持地球天气的稳定性,减少自然原因导致的雾霾现象发生概率。

(2)坚持走新型工业化路线。

雾霾天气的治理首要的切入点是工业化生产,传统的工业化生产只注重于生产效益的提升,但是忽略了对环境的影响,这是传统工业化生产的局限性,也制约了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坚持走新型化工业化路线,做到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两手一起抓,对工业化生产中的污染环节进行技术革新和工艺优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企业应当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对工业技术进行改进,提升空气污染处理技术,建立完善的生产监控体系,对工业化生产的环保前景进行评估,保证工业化发展方式的转型。

(3)走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城市发展道路。

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就需要走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城市发展道路,全面完善生态环境建设机制,构建科学的发展理念和战略。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道路中存在着的问题有冬季能源消耗量大、工业化污染程度高、城市群建设集中等,这些都制约了新型城市的发展,在狭小的区域内形成了污染集中现象,从而形成了区域内的雾霾天气。因此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要结合生态环境建设和能源优化策略,以环境友好型城市作为建设的目的,在保证自身资源需求的基础上,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同时要以生态环境友好作为发展的关键,启动环境保护方案,加快实现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的控制,不能因为追求税收、财政而让雾霾天气放任自流。此外要进行科技创新、技术创新、提升城市的绿色消费理念,在区域内形成环境友好、人们安居乐业、经济蓬勃发展、资源合理利用的发展局面。

(4)发展低碳经济。

雾霾治理带来了经济转型、经济优化的发展契机,充分利用好雾霾治理的战略可以实现经济整体性的转型,并在全社会内形成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同时出台相关的环保法律,重视空气、水资源、土地资源的保护.英政府应当在协调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加强工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废气、废热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要建立完善的低碳经济推行机制,对一些达不到低碳生产、低碳排放的企业进行强制停业整顿。其次要大力推行低碳经济概念,增强人们的环保概念,加强对低碳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进行低碳产品的研发,例如鼓励居民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换用节能灯泡,并鼓励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三、结语

总而言之,雾霾天气影响经济发展,因此在雾霾治理中要做好环境和经济的平衡,积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探索新型的经济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王旭光.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探究[J].经济视角,2013(8).

[2] 张小曳,孙俊英.我国雾霾成因及其治理的思考[J].科学通报,2013,58(13).

社会发展是指构成社会各种要素前进、上升变迁过程。这里社会是区别于自然环境和社会某构成部分来说。下面是我整理的经济社会发展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一、围绕地方支柱产业,重组专业教学结构

地方经济是靠支柱产业来带动和引领,也是地方发展主要税收来源和优秀人才聚集地,围绕地方经济支柱产业、塑造学校办学特色、建设精品专业是学校做强做大一个非常有效途径,是提高学校竞争力突破口。为了实现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学校应组织相关专业教师深入社会和企业调研,作为教学改革基础依据。首先要确定地方经济发展支柱产业,进而研究支撑这几大支柱产业相应专业群。这些调查包含了各类企业和用人机构对专业人才素质要求和岗位需求数量。据此,本文结合本校原有专业教学基础,对相关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笔者所在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为例,对这一作法进行说明。玉林市是世界最大日用陶瓷生产出口基地,世界牛仔裤之都,南方药材之都,中国最大内燃机生产基地,国家级建材生产出口基地和食品加工基地。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一直以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两个主要专业教学在当地颇有口碑。最近几年,学校又根据本市支柱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增设了汽车营销、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动漫设计、通讯设备维修等多个专业方向,这样专业配置,使学生知识结构更合理,以达到人才培养适销对路,实现供需两旺。同时,还强化原有拳头专业,不断更新和添置新教学设施设备,努力缩小中职学生技能与企业生产要求差距。

二、以岗位需求为依据,调整教学体系

中职学校应把地方经济主要行业、龙头企业、企业内主要工种和岗位,以及每一个岗位应具备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调查和分析,整理成册,作为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主要依据。理论学习并非中职学生强项,按照“够用、实用”原则,增加实践课程在整个学习时间上比重,在“做中学”而不是“坐中学”,强调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也可以将劳动人事部职业资格考试中,对知识和操作要求与专业教学考核要求相结合,构建基础宽、适应广专业课程模式,使学生既能学到实用专业技能,又能手握“双证”上岗就业。此外,实行工学交替,学生两年在校期间还可安排多种形式社会和企业实践活动,使知识与岗位结合更紧密,更牢固。

三、强化技能培训,突显职教功能

学生专业技能是人才质量关键,也是学生进入职校学习原动力。中职学校应建立长效机制,定期轮流安排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建设高水平“双师型”队伍。教师深入到企业生产一线,能够增强教师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教师对专业实践课内容把握准确度,制定各专业课程能力目标纲要,大胆改革和创新专业课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一批各具特色专业课教学模式。这样,既加快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也促进了职业教育改革与健康发展。近两年来,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该校采用“专家请进门———先进带后进”校本培训方式,重点推广和探索了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适合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方法。教师在培训中更新了教学理念,掌握了新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模式应用到一线教学工作中,效果显而易见,学生成了教学活动主体,主动性和求知欲得到了较大提高,改变了呆板课堂,将教学活动引入到工厂车间或模拟职业场所实情实境中,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获得验证书本知识机会,切实感受亲手实践难易,也点燃了学生克服困难争当操作能手斗志。

四、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双赢机制

中职学校应转变观念,积极发展与本地企业良性互动。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做到了以下几点:紧贴地方企业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多方宣传本地优秀企业,营造学生在本地就业氛围;优先地方企业用人,推荐优秀学生为本地企业服务。该校还经常邀请本地龙头企业管理和生产骨干人员到校交流讲座,加深双方了解与支持,还通过设立企业奖学金或企业赞助活动扩大企业品牌影响。在外部环境层面上,职业学校还应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政策支持,积极探究校企合作、优势互补有效途径和方法。笔者认为,推进校企合作,有几点是必须做好做实。一是将实习基地作为校企合作基础。校企利用这一平台进行教学计划改进、教师实践提高,实现人才培养交流互补,共同完成从学生到员工平稳过渡。二是将校企合作融合到教学各项工作中。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校园文化等方面贴近地方企业需求,使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质量评价标准能够体现当地企业用人标准。三是将科研作为校企合作提升。随着校企合作程度深入,校企双方可以在科研领域进行项目开发,就共同有益课题展开合作,在人员配备、资金保障、资料收集等多方面沟通互助,以提升双方在各自行业竞争力。中职学校唯有创新争优、与时俱进,为企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才能保持长期健康发展。以往实践也证明,加强学校与企业联系,实现优势互补,走开放合作道路是职业教育发展不二之选。中职学校要勇于探索新策略、新渠道,推进校企合作,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腾飞,提高办学效益,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新突破。

第二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一、我国煤炭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成就

(一)产量增加,效益提高

从我国煤炭经济发展态势来看,整体呈现高速发展状态。自2003年以来,我国煤炭行业一直呈盈利状态发展,并且煤炭企业规模不断增大,整体利润率都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在2008年,我国取得产煤量比之前同比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对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极大贡献。与此同时,政府对煤矿企业也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使我国煤炭企业一直保持着一个平稳上升状态,煤炭企业发展不仅满足了我国居民生活需求,以及社会化产业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优化结构、提高报酬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由于我国煤炭企业快速发展,很多煤炭企业都采用传统粗放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弊端在于对煤炭企业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破坏,不仅产生了大气污染,还产生了水污染和生态污染等。随着我国相关政策调整和新型管理方式出现,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都完成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提升了煤炭产品附加值,延长了煤炭企业产业链。

(三)科学投入、安全保障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煤炭企业机械化水平也在提高,在很大程度了提高了煤炭企业生产效率。除此之外,由于我国颁布了相关煤炭企业措施,严格取缔了达不到安全标准非法小煤矿,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煤炭企业生产条件。与以往相比,我国煤炭企业安全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二、我国煤炭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

(一)煤炭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虽然我国煤炭资源储备量大,且资源覆盖面积广,但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对煤炭资源需求与日俱增,煤炭资源终有一天会被开采殆尽,这就出现了煤炭后备资源不足问题。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很多地方出现了严重煤炭资源浪费情况,导致我国煤炭资源含有量急剧降低。另外,还有部分地方因为煤矿开采难度较大而出现随意丢弃煤矿现象,这些都会造成我国煤炭资源短缺现象。

(二)环境破坏严重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我国煤炭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采煤作业方式,但仍然存在着一些环境问题。由于煤炭开采,我国很多煤矿区在开采之后没有进行合理修复和复垦工作,致使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地面下沉现象,还有地方出现了严重水土流失情况,这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是巨大。

(三)煤炭价格机制短缺

煤炭价格机制短缺是制约煤炭经济发展关键原因,由于近年来我国煤炭资源出现供需矛盾,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进行改善,但受一定条件限制,政府政策并没有落到实处,煤炭价格机制短缺现象仍然存在。煤炭价格机制短缺现象主要表现在煤炭价格波动上,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煤炭价格差别很大。煤炭价格机制短缺现象扰乱了市场价格机制准确性,过低煤炭价格会挫伤煤炭工人生产积极性,进而降低了煤炭供应效率,最终导致煤炭利用率低下,增添了国家财政负担。

三、我国煤炭经济发展策略

(一)对煤炭行业进行有效地调整规划

要保证我国煤炭经济持续发展,就需要对我国煤炭行业进行有效调整规划,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对煤炭行业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要立足于当前实际市场需求,结合科学发展观念进行调整,优化我国煤炭行业产业结构,使其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进行转变,对于那些不符合安全标准小煤矿要进行严格取缔,确保我国煤炭经济安全健康发展。

(二)增强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煤炭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增强环保意识来促进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方面,煤炭企业要加强全体员工环保意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来调整和改善煤矿作业形式,使其朝环保作业方式发展。另一方面,在实施环保措施过程中要严格取缔粗放型经营煤炭企业,通过加大煤炭产品科技含量来增添煤炭产品附加值。此外,还要加强对煤矿工人作业过程监督,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煤矿开采工作。

(三)深化煤炭企业内部改革

要提高我国煤炭企业市场竞争力,就需要对深化我国煤炭企业内部改革,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来保证煤炭企业顺利发展。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上,要完善法人结构、建立有效管理决策机制,通过打破地域限制,改变分散格局不利影响来发挥大型煤矿企业特殊优势,从总体上增强煤炭产业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煤炭企业也要注意拓展融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企业又快又好发展。

四、结束语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煤炭经济始终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煤炭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明显问题。在煤炭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对待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成就,对于出现问题,要积采取对煤炭行业进行有效地调整规划,增强煤炭企业工作人员环保意识、促进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深化煤炭企业内部改革等措施进行解决,实现我国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1。及时准确地传播党中央声音,把握正确宣传导向。

我们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宣传要点,宣传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经济建设发展。我们还从全国发展实践中引用以不同发展观而导致不同发展结果事例,宣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

2。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宣传区委、区政府经济建设总体发展思路。

我们双阳广播电视站,一直坚持把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作为宣传重点,及时宣传报道区委、区政府重要会议,宣传领导讲话精神,让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及时了解区委、区政府经济建设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同时宣传区委、区政府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公仆观念,用双阳区集中供热、污水处理等几大民心工程,体现区委、区政府科学发展观,用发展高新技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例,宣传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使全区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共同建设双阳、发展双阳、富裕双阳。

3。全面宣传双阳硬环境和软环境,让区内外更多人了解双阳、投资双阳。

我们广播电视站坚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系统地宣传双阳经济发展建设情况,特别是利用电视这一大众喜闻乐见媒体,全面客观地宣传双阳经济建设硬环境和软环境。我们多次组织电视台记者全面拍摄录制双阳城市建设面貌和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同时对双阳良好投资软环境进行专题系统地宣传介绍。除在双阳电视台播放外,还精心录制成光盘,由招商引资人员带到区外,让更多国内外客人通过电视画面,更直观地了解双阳、关注双阳、投资双阳。

4。大张旗鼓地宣传双阳经济建设、招商引资成果,让人们从希望中振奋精神、增强信心。

我们除了在广播电视新闻中及时宣传报道双阳经济建设成果和招商引资情况外,还在电视台开辟专栏进行系列宣传,对重点名牌企业进行跟踪报道。我们曾多次录制播放了阳阳矿泉水、一心药业等企业生产情况,以引导外资投入。对水泥厂、啤酒厂等企业进行全面宣传报道,鼓励企业为双阳经济发展做贡献。

5。宣传双阳经济建设中先进模范人物,发挥其引导示范作用。

在双阳经济建设中,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公司,各行各业中艰苦创业先进人物,通过宣传报道这些先进模范人物,达到宣传企业、宣传经济建设目。我们《经营双阳》《双阳人》栏目中,先后几十次宣传报道了双阳区兄弟木业总经理刘岩、青年创业明星吉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法人李栋梁等企业先进人物,使人们从一个个创业者身上学到了企业精神,了解了企业知识。在区委、区政府倡导全民创业中,我们加大了对民营企业宣传报道,专题采访了“双阳现代物流中心”“双阳韩香食品有限公司”经理,对发展民营企业和民族食品进行了深层次报道,通过宣传双阳经济建设中先进模范人物,切实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

6。开辟专栏,讲授创业致富知识,为广大群众服务。

针对我区农业生产现状和产业化特点,在广播电台开辟了农业科技讲座专栏,先后邀请了双阳农业科学研究院等部门专家,专题讲解了春耕选种技术、旱田农作物管理、养蜂技术、黄瓜栽培技术、速成杨树栽培技术等创业致富专业技术,通过这种讲座形式,使更多人掌握了接掌技术知识,特别是农村听众,多次来信要求多办这样科学技术讲座。由此可见,用广播电视宣传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是群众喜闻乐见有效形式。

7。牢固树立新闻媒体为经济建设服务理念。

广播电视承担宣传教育职能、传播文化职能、休闲娱乐职能、服务经济建设职能。实践证明,服务经济建设职能还没有得到完全体现,这是由于受一种观念束缚,这是新闻媒体以把握正确宣传导向为首位,只要政治导向不出问题,就不会犯大错误观念,因而束缚了手脚。然而,随着党工作重心转移,抓好经济建设就是最大政治,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就是根本目标。因此,要放下包袱,丢掉顾虑,理直气壮地宣传经济建设。

8。宣传倡导科学发展,促进双阳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为广电部门,我们要通过广播电视这种新闻媒体,宣传倡导科学发展观,使人们逐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大力宣传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企业,通过典型作用,引导企业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加大曝光力度,对那些高投入、低产出、污染重、效益差企业,有选择地给予曝光,迫使他们进行技术改造,实现清洁生产、文明生产,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9。以新闻为主导,以专题、专栏为辅助,全面宣传双阳经济建设发展成果。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要盯住双阳经济建设发展变化情况,及时捕捉经济信息,把双阳经济建设最新消息告诉听众和观众,让市民在最短时间内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经济建设情况,电台、电视台都要继续办好经济建设方面专题和专栏,要系统地宣传区委、区政府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要以系列报道形式,宣传双阳经济建设成果,宣传新型工业化企业,报道在双阳经济建设中先进单位和个人事迹,以多种形式宣传双阳经济建设发展成果。还要继续办好“创业教室”,传播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实用致富专业技术,为繁荣双阳经济做出我们贡献。

10。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打造一支强有力新闻队伍建设。

抓好新闻队伍建设,是搞好新闻工作基础和前提,如果新闻队伍缺乏较强政治责任感,就可能出现宣传导向问题。同样道理,缺乏经济方面知识,也很难搞好经济建设宣传报道,特别是更难搞好经济建设中一些深层次报道。因此,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打造一支强有力新闻队伍,使这支队伍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懂经济、懂政策,真正发挥新闻媒体为经济建设服务功能。要采取多种渠道和途径,提高新闻队伍综合素质,尤其是加强经济建设和管理方面知识学习,使编辑、记者了解经济、熟悉经济,进而宣传报道好双阳经济建设,真正起到区委区政府喉舌作用。

第四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1、信息闭塞,增产不增收

市场经济下市场就是产品流动方向,市场对果品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果品生产经营在市场统一调配下可以获得健康稳定发展。果农生产果品都是以自己意愿来决定,果农认为什么样果品比较适合市场需求,他们就会去栽植什么样果树。而信息闭塞导致他们无法获得准确信息或者获得信息比较滞后,因此往往出现扎堆情况,大多数果农种植相同果树,尽管市场需求较大,也仍然出现饱和状态,因而造成增产不增收。果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沟通渠道过于狭小,农村信息工程建设落后,果农信息闭塞,致使果农果品经济效益很不稳定。果品有效运行离不开信息支持,应加快构筑多层次,多渠道,覆盖面广果品销售信息服务平台,使果品生产销售信息化。

2、果园老龄化严重,更新步伐慢

我国存在果园大部分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建立老果园,随着树龄增大,表现为树体腐烂病、轮纹病等发生严重,产量降低,品质下降,果实含糖量低,果小,农药超标果味变淡,着色差。这样水果很难进入国内外市场,特别是国外市场。即使进入终端市场,也会因为果实品质大打折扣,削弱其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严重影响果品经济效益。对这样老果园更新改造势在必行,如何改造,如何加快改造步伐是摆在广大果农和果树专家面前一项艰巨而又长远任务。因为果农对更新改造老果园认识不够,总认为会降低总产量,不敢加大力度,急需完善创新。

3、种植主体和经营体系需要改革

当前,我国果树生产基本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土地承包责任制。每个家庭承包土地有限。由于长期受自给自足传统观念影响,大多家庭在有限土地上种植着多种作物,仅有部分土地种果树,且分散经营,这种小规模果园不宜于专业化经营,更不利于集约化经营,管理粗放,效益不高,也不稳定。而且大多数果农难以承担气候、市场、自然灾害等带来风险。近几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年轻人外出打工,管理果园成为老年人、妇女儿童专利,而这些人群知识贫乏,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能力差。以家庭为主体经营模式需要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模式变革。果品经营体系面对是国内、国际2个市场,国内市场已趋于饱和,供过于求,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开拓国际市场,而当前我国果实品质差又很难走向国际市场,2者之间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促使我们必须对果品经营体系加以改革。

4、储藏加工业发展缓慢

果品生产季节性与市场需求连续性矛盾突出,淡季脱销,旺季滞销,成为果品生产、销售环节中难题。我国果品生产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已接近平衡,同时存在结构性短缺。因此发展果品贮藏加工业不仅是保证果树种植业迅速发展重要环节,而且对于果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果品贮藏加工业在国内外均具有潜在市场。中小型加工企业投资小、见效快,但贷款困难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现象;而大中型果品加工企业投资大、风险大,难以创办,造成贮藏加工业发展缓慢、技术落后,已成为果树生产发展制约性因素。因此,政府对较大果品贮藏加工企业应给予大力扶持和金融支持,维护果品经济发展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帮助加工企业开拓市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科学合理果品流通领域。

5、果农观念和管理水平有限

长期以来以粮为主是我国农业发展传统观念,果树生产处于从属地位,果农总是从农忙中抽出时间管理果园,不把果园放在首位。果树生产从栽植到贮运、加工都有其自身特殊规律。近年来,有部分果农通过长期生产实践和多方学习求教,逐步掌握了果园管理技术,但还有一部分果农基本素质和文化水平低,组织起来参观学习也不容易。所以遍提高果农科技水平仍是一项艰巨任务。因此,实现果园生产标准化和果品优质高效,提高果农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非常关键。

6、结束语

综上所述,果品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果品经济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于解决,这不仅是果农任务,更是社会任务。

第五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一、目前金融支持下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一)缺乏创新、无法满足发展需要

金融服务缺乏特色,产品单一,创新力度不足导致服务内容传统、老套,产品与县域经济二者之间无法有机融合。在快速增长经济环境中,创新多样化金融产品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重要因素。

(二)担保制度不完善

客户贷款不仅要由私立担保公司做担保,还要缴纳贷款总额度3%担保费和公证费。繁琐办理贷款程序和高额贷款费用严重制约了担保业务长久发展,加大企业贷款负担,阻碍了企业融资及其发展。

二、提高金融支持对策建议

1。政府应组织中小企业开展融资座谈会、银企对接会等活动。

从实际出发,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及银行过于谨慎放贷问题发生;此外还应加强政策间融合,为企业提供融资平台,引导银行对企业融资行为加大支持力度;同时民间成立融资小组深入企业调查,建立企业资金信息系统解决融资问题;政府还应制定新激励政策,鼓励县域金融机构增加对企业贷款业务,同时给予做出贡献银行政策奖励;银行应该提高信贷审核受理效率,缩短上报和评估时间,及时获得优质客户主动权。

2。加强金融服务建设,营造良好金融环境。

首先,要巩固县域经济现有金融支持环境,建立良好监督体系;加强对企业信誉管理,大力打击不良贷款现象,引导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为企业积极增资加股,使其拥有更多融资资金及来源渠道。然后,合理地引导和监督民间借贷行为,避免金融纠纷发生。最后,加大政府执行力度,对一切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约束监督银行贷款行为且提供法律保障,简化担保各个程序步骤和环节,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还要降低担保手续费。

3。金融机构在职员工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县域经济发展。

所以说,提高员工文化修养、专业技能等是提高企业金融支持效率有效手段之一。首先,从在职员工年龄结构调整做起,在保留年龄大但业务熟练业务骨干,还须招聘更具年轻活力新生力量,有效控制金融在职人员中年龄老化尴尬局面。其次,要加固金融在职人员知识结构,加强内部培训、招贤纳士、吸收人才,充分开发银行内部人力资源,全方位地提高银行内部人员总体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最后建立考核制度,奖惩分明,有理有据。

4。提高储蓄转化率主要目是拓展融资渠道,为企业提供创新金融产品。

首先,银行积极创新自身金融产品,研发出特色鲜明、适合县域经济发展金融产品。政府应该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现代化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然后,为增加间接融资渠道研发新兴金融工具,建立县域经济上市企业认定小组,支持鼓励中小企业融资行为,为企业营造良好上市氛围。最后,政府要推出有力政策方针,加强金融机构和县域经济发展相辅相成,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对县域经济支持作用。

5。实体经济是物质精神产品和服务进行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

由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信贷资金外流情况严重,因此,政府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信贷资金流动控制。金融机构在贷前对企业(贷款额度、用途等)进行系统审查,贷后继续跟踪检查贷款资金流动方向及企业盈亏实况。此外,政府还应成立贷款调查小组,对企业资金定期跟踪和摸底调查,保证资金收回方向性和可回收性。加大力度打击违规、违法行为,惩罚分明,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促进作用。

三、小结

首先,本论文仅仅从金融支持方面分析研究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缺乏县域保险数据,忽略了县域保险市场对其经济发展形势。在此基础上,还需国内外学者对此继续深入探索研究。然后,我国经济学者给予在金融支持下县域经济发展过度关注,同时也注重在其实践发展中存在经济环境问题,但是对于信贷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效率重视度却远远不够。最后要说明是影响信贷支持效率原因是多种多样,具体到县域经济中时,要切合实际,提出具有针对性对策建议。深入金融机构体系是未来学者研究提高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方向。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又一个奇迹。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发展经济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及其转向

近年来,我国在新市场和新环境的双重刺激下,经济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对于如此高速的经济增长率,世界的目光纷纷投注到中国经济市场。中国增长率的持续走高,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质疑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及转变也开展了日趋激烈的讨论方式。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停留在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为主,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效率低下等位特点,当然形成此特点的根源在于我国还是片面地追求粗放型的经济方式,带来快速的经济增长率。纵观美国次贷危机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惨痛后果,中国经济应改变改变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将生产要素、经济技术以及社会环境合理地结合,改变以往的产业结构,缩短行业间的差距,实现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从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着手,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增长,逐渐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因此,本文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及转变进行了探讨,使探讨结果更具有实用性和社会意义。

一、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

经济增长是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累积的过程,经济增长可以直接反映出国家和社会经济增长的总结果以及生产动态。经济增长方式有着较为明显的特征,具体可阐述如下。

首先,要素投入占据了较大的经济增长比例。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GDP平均在9%的增长率,但是经济效益指标和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为低下。以“十五”期间为例,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及对经济增长的工效率逐渐下降。

其次,投资与消费不成正比。投资、出口增长率和消费之间的矛盾逐渐尚恒。我国国内投资率名列世界前茅,投资与GDP的增长关系的投资弹性系数逐渐升高。同时,出口也开始高速上升,但是,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另一大促进作用,消费率逐年下降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也就变得愈加缓慢。经济增长过度地依赖于投资,导致生产率的低下,消耗大量能源,污染环境,消费停滞不前。

还有,经济增长以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我国资源利用率普遍比发达国家低,消耗强度却逐年增加。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能源消耗10%左右,产值能耗逐年上升。当然,在能耗增长过快的基础上,势必会给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烟尘、二氧化硫、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多,导致水污染、大气污染情况严重。

二、经济增长方式选择的依据

经济增长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和特点,结合我国国情来看,经济环境的日新月异。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应随着大市场的变化而变革,摒弃传统的以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缩短投资驱动阶段,倡导以集约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如果正确地选择经济增长方式也是值得深究的课题。

(一)经济增长方式选择的原则。

1.遵循原则。遵循原则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首先,肯定技术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重视体制和科技创新,做好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工作,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其次,了解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内涵,充分调动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从根本上进行扩大再生产,当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当生产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扩大再生产不是简单的资本积累,而是从固定资本从分来开来,以其他形式保证效益最大化,因此,把握生产要素的数量及质量,深入研究环境及机遇所带来的巨大作用。中国现有的国情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具体方向,因此,改变一元化的经济定论,融入多种经济要素,促使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想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2.制度和科技原则。经济的发展与制度和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技术创新并不能作为经济的驱动性增长方式,也无法真正实现从粗放型生产到集约型生产的过度。

集约代表的是生产要素和技术两者之间投入和产出的效率,技术创新只能是集约型生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先决条件,由此,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还应该有完善的经济制度,在完善的制度下,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经济的转变,并通过转变途径用于各个领域中,从而促进我国的生产能力。

另外,规范的制度能够优化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式,转变当前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推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增长方式选择的客观依据

1.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关联。

经济增长方式如何选择,如何定位取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资本积累和资本对劳动比例的提高作为工业化早期经济增长方式之一,因资本密集型产业通过外延性扩大再生产的模式,促成资本结构的改变,导致了平均利润率和劳动就业率的下降。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后,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工业化时代已逐渐被服务业所长约,逐渐成重工业经济中脱离出来,转变成轻工业,重服务业的轻型化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由此开始了深远的改变。

2.与资源相关联

每一个国家由于地理位置、资源分配、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使得经济增长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资源禀赋能够影响一个国家选择怎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如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则是此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选择经济增长方式应该更多地遵循我国资源优势,根据赫克歇尔.俄林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理论,结合我国的比较优势来选择经济增长方式。

三、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虽然我国一直倡导以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作为经济增长方式的主体,但是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占据了重多比例,导致资金、能源、劳动力、科技成果的严重浪费,使得我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上缺乏竞争力。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处于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换的新进程,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拥有高科技、高创新产品是市场竞争的有力手段。粗放型经济已经无法适应市场需要,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导致竞争力的不足。人力、物理、财力的大量投入,虽然在知时间内拉动经济增长,但也不会是一条长久的发展之路。随着经济个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竞争成为了我国进入国际市场的必经之路,要想在国际竞争中获得卞动权,国家经济安个应该有效保证。因此,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以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重视投入产出效益,大规模地进行扩大再生产,将原有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纤,构等进行资源重组,充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增长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体制,通过良性竞争使得市场更加有序,进一步地进行资源配置,实现劳动者、资金、产品、结构等的优化。

(二)从物质型向知识型转变

传统工业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增长方式以依托自然资源为基础,物质经济占据卞导地位。在信息化程度如此之高的21世纪,知识经济己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物质经济以资金、设备、资源等形式为基础的经济形式,在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金越加C乏的条件卜,物质经济是不可行的。知识经济摒弃了传统工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产业,通过技术创新来推动经济增长。纵观各个发达国家,其经济增长的卞要来源于利技优势,利技进步一方I(II保证了生产要素的质量,另一方往往也提高了劳动力的素质,提高了智力劳动和知识劳动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知识型经济是知识自卞创新意识的转化,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应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步进行,以工业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手段,两者在经济增长之路上相互补充和推荐。中国在大力发展和推动利技创新的基础上,加快信息化进程,尽快缩知物质型向知识型转变过程,真正适应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增长,促使我国经济能够可持续化发展。

(三)转变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体制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体制和制度因素严重制约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利益机制引导人们的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无形地推动或者阻碍经济发展。另外,也影响着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我国政府作为社会投资的卞导性力量,政府、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仍然占据了我国经济卞体,导致了经济扩张伴随着投资满目扩张。从目前来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应卞要集中于对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国有企业进行资源重组,更好地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造和竹理,促使国有企业的良性发展;二是中央政府及其直属结构应对国有企业的投资和竹理负有重要的责仟;二是政府的投资应遵循市场规则,在市场经济环境卜对国有企业进行竹理。政府作为调控经济市场的主导力量,在支配社会资源时,应尽可能地将资源配置效益达到最大化。对于非国有企业,应与国有企业保持统一管理,淘汰高能耗、高武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使得经济平稳地增长总之,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这一特殊时期,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迫在眉睫。结合我国国情,了解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特征,以利技创新、体制创新、结构调整为手段,推动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浅析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 要:近年来,可持续性战略的提出,逐渐成为了我国各个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林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存在着的一定的矛盾。为了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文章对目前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解决办法。

关键词:林业经济发展;解决对策;主要问题

一、我国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协调各方面之间的关系

森林资源是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林业经济能否得到有效发展,与森林资源的分布、树木的类型、种植面积的大小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若将林业经济的发展视为一项产业,那么森林面积的大小反应出了林业产业的规模,而树木的类型则反应出林业产业所经营的产品种类,森林资源的分布情况则反映出林业产业的经营范围由此看来,林业经济的发展是一项多方面的发展,急需各方面之间相互协调,并加以解决。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我国在处理林业经济与森林资源上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开发森林资源时,对林业经济的投入较少,依旧以规模化的森林资源发展为主,严重阻碍了我国林业经济未来的发展。

其次,在开发森林资源时,过于重视森林资源的快速开发,却忽视了森林资源与林业经济之间的联系。

最后,在发展林业经济的过程中,盲目的追求林业经济利益,并没有明确制约林业经济发展的真正原因。从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若果能够良好的协调林业经济与森林资源之间的关系,必将加速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使其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林业政策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制约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林业资源除了被用于建筑行业以外,在生态建设方面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林业经济作为一项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扩宽自身业务的渠道。而现行的林业政策并不健全,其中涉及到许多问题与漏洞,严重制约着我国林业经济未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林业相关部门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林业资源个人承包的比例相当大,许多个人或经营单位对于国家的相关政策缺乏了解,在经营过程中,各类乱砍滥伐的情况及其普遍,大面积的过量砍伐也使得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林业管理部门缺乏明确且有效的管理方式所导致的。

其次,林业相关部门在资金方面存在的问题。生态环保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为了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林业相关部门的资金多数都用在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对林业经济发展投入的资金较少。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资金的投入十分重要,往往投入资金的多少就决定了最终产出的多少,而缺少了资金的来源,林业经济的发展可谓是举步维艰,及时拥有良好的经济发展策略也是无济于事。

林业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存在矛盾

如果将林业经济的发展视为一项产业,那么,为了获取林业产业最大化的利益,就应该在扩展产品销售渠道的同时,提高产品的销售量。然而,林业资源与其他的产品不同,林业资源属于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生产周期较长,无限制的砍伐树木,追求林业产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只会导致林业资源的数量锐减,严重影响了林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然而,如果严格按照可持续性发展的相关要求执行,严禁对林业资源的砍伐与破坏,而这样,又不利于林业产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发展。由此看来,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将是我国林业经济未来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关于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问题的解决办法

解决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少。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森林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目前林业经济的发展形式,已经无法适应人们的需求。因此,必须要从根本上对传统的林业经济发展体制进行改革,从而推动林业资源的建设与林业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林业经济发展投入不足的问题,在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大力开展配套运营产业的发展,使林业相关部门与投资者能够发现林业经济未来发展的潜力,加大对林业经济以及森林资源建设的投资力度,良好的调节林业资源、发展与经济这三方面的关系,从而有效的促进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关于林业经济发展政策的解决办法

从我国林业部门的现行政策上来看,不仅存在着许多的漏洞及问题,而且也无法符合现代林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无法充分的发挥我国林业经济中存在的潜力与创造力。相关部门在制定林业经济发展政策时,要遵循实事求是,努力创新的精神,以鼓励政策为主,培养林业经济良好的发展氛围,在政策制定好以后,要先审核,再使用。也可以通过部分地区试点的形式,来验证政策的科学性与严谨性,通过审核与实验地区反馈的信息,对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林业经济政策的出台并不完全是为了林业相关部门而服务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提高林业产业经营者的经济利益,提高其经营林业产业的兴趣,最终实现森林资源与林业经济的双重发展,促进林业相关部门与林业产业经营者的双赢局面。因此,要充分的发挥林业产业经营者的作用,不断充实林业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为此,政府可以不断加大宣传力度,采用招商引资的方式,尽可能的吸收社会资金用于林业经济发展建设。此外,国家也要加大对林业经济发展的投资力度,对森林资源的开发进行有效的控制。

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方法

在传统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可持续发展与林业经济的发展是相互矛盾的,林业经济为了快速发展,需要对森林资源进行大量的砍伐,而森林资源作为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一旦遭到大面积的砍伐,必定在未来造成无林可伐的局面,使林业经济无法得到长远的发展。因此,为了确保林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林业经济未来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规划,从而使我国的林业经济,逐渐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科学技术助力。目前,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迅速,为了实现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以强大的科学技术做支撑。科技力量的投入,使我国在林业经济的基础与应用方面的研究更加透彻。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依靠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有效的运用。所以,在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要高薪聘请高素质水平的科研人员对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并将研究出的理论结果用于实践进行检验,合格后便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面积的推广与使用。

其次,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以多元化发展为核心。若要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单一的林业产业结构显然无法满足,必须要对林业产业的结构进行优化。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强大的资金链为支撑,对林业产品进行深加工,拓展林业经济发展的渠道。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拥有健全的体制,良好的政策以及强大的资金做支撑,才有可能解决林业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林业经济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除了要注意上述的几个问题以外,还需要加大先进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逐渐拓展林业经济的产业结构,为林业经济的发展开启全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陈萍.林业经济发展思路及对策初探[J].农业与技术,2015,35 (14):83.

[2]侯美玲.浅析内蒙古林业经济问题及对策[J].中国林业产业,2016(05).

我国经济发展论文

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发展的首要任务仍然是经济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经济发展政治论文2500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

[摘 要]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发展的首要任务仍然是经济发展。但是,强调经济发展绝不能忽视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社会本身是人的生活和实践及其各种要素的有机统一整体。在这里,人是根本、主体、中心、出发点和目的,物则属于人,是为人的生存和发展而服务的;人为自身目的而从事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各种对象、关系、规范、制度则是人的活动赖以进行的条件、方式和形式;经济活动是人和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政治、 文化 、科教、国防等方面则为人所创造并为经济所决定,它反过来作用和制约着人和经济发展。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根本来看待和处理社会生活及其实践中的各种矛盾。

[关键词]发展理念;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B03;D6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1672-2426(2013)09-0004-05

实现中国人及其社会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当代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未来理想和根本目标,本身蕴含着并首先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它始终是当代中国发展所面临和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同时包含着如何处理和解决社会发展中人与物、理论与实践、生活与观念、基础与上层建筑等矛盾和问题,以及经济、政治、科技、 教育 、文化、国防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不言而喻,所有这些矛盾、问题和关系都需要也都应该得到正确处理与合理解决。问题在于: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这些矛盾关系的内在规律与客观要求是什么?在全球化背景下,什么样的处理方式和怎样的解决办法才是正确的与合理的?在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发展基础上,在中国经济总量已处于世界第二位情况下,我们应当确立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发展要求、发展原则和发展理念?本文拟立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现实及其未来发展要求,主要就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做一理论探讨。

一、中国发展的首要任务仍然是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在“二战”结束以后的一个时期内,经济发展曾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所追求的首选目标。然而,将“经济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所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及其严重后果,使其本身受到了新的发展实践的严峻挑战和新的发展理论的严厉批判。以至于今天人们谈到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往往还心存疑虑或心有余悸。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仍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深入 反思 的理论课题。

正如人的生存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一样,经济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不仅依赖于经济发展,而且最终取决于经济发展。没有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就失去了基本的前提和必要的基础,因而也就根本谈不到社会其他方面发展。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穿住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正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1]

正因为如此,当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时代课题时,许多政治家和经济学家都反复强调,发展的主题是经济发展。而在“二战”之后新独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也不约而同地将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增长)作为他们的主要目标。不可否认,这种做法和观念在后来的发展实践中显露出其本身的某些片面性和历史局限性。但是,我们不应该脱离历史实际简单地将其仅仅视为发展实践的失误,实际上它本身带有某种历史的必然性;它也不能仅仅被指责为发展理念上的简单化和片面化,其实它有其自身理论上的某种合理性;它更不能被视为缺乏根据的主观决策和长官意志,事实上它是面对各自现实需要所做出的一种现实抉择和理性选择。以我国发展为例,中国曾经是一个经济非常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旧中国遗留下“一穷二白”的旧家底,新中国领导人一开始就将经济恢复、生产力发展和国家的工业化作为自己的关注重点。但遗憾的是这一正确的决策由于后来指导思想上出现失误而未能坚持下去,以至于改革开放之前我们连起码的温饱问题甚至是生存问题也不能完全解决。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才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发展为首选目标和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由此,我们才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不仅在世纪之交顺利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提前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而且在2010年使“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2]这是了不起的历史性成就,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而这本身正是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巨大成果。

如果说经济发展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于任何国家和民族及其不同发展阶段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话,那么,它对于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社会发展来说,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基础地位和前提意义。其根据和理由,主要在于我国社会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复杂矛盾: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升,但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特别是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起来,但同时影响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改革开放使我国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生活水平不高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缩小城乡发展差别、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仍然艰巨;30多年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科技、教育、文化、国防、卫生、社会福利等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然相对落后,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也日益增多;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日益深化,中国开始走向世界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但与此同时各种复杂的国际矛盾也日益凸显,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和平崛起心存疑虑,甚至仍然采用冷战思维而对中国的发展进行围堵与遏制,这不仅使我们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且使我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矛盾和困难。不可否认,这些问题并不都是经济问题,它涉及我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但是,应当看到,解决所有这些问题的一个基本前提和根本基础,那就是经济发展。没有经济发展,当前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很难真正解决,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会缺乏基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也就难以如期实现。 不仅如此,把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的更深刻理由和根据还在于,我国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毫无疑问,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3]以此分析和判断为基础,显而易见,“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4]正因为如此,“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5]而对于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社会发展而言,不言而喻,经济发展仍然处于首要地位并具有决定意义。只要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还未建成,只要我国发展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还未完全达到,只要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还未真正实现,我们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必须把经济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就必须把经济发展作为重点任务来对待。这也许正是当年邓小平反复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6]的重大而深远意义,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强调“第一要务是发展”[7]的真实意义和实质内涵。

二、中国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发展

毫无疑问,任何发展都不能忽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根本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首选目标和首要任务。但是,强调经济发展并不排除社会其他方面发展。事实上,基本前提和根本基础本身就意味着,社会发展还要有其他领域和其他内容;首选目标和首要任务自身也表明,发展本身是一个具有多种目标和多重任务的复杂系统。我们必须从社会发展的总体性及其各方面的协调性来看待经济发展问题。否则,如果仅仅强调基本前提和根本基础而忽视其他领域和其他内容,只看到首选目标和首要任务而看不到其他目标和其他任务,那么,发展本身就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由此,将可能导致社会畸形发展,甚至会重蹈“二战”之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其他方面发展的覆辙,从而使自身陷入各种社会矛盾的困境而难以自拔。

这里,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不仅发展不等于经济发展,而且经济发展也不等于经济增长。通常把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发展速度的增长,而经济发展速度的增长又被视为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毋庸置疑,GDP的增长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是,经济发展绝不单纯等同于经济增长。由于社会发展的理论、观念和政策的不同,经济增长本身完全可能产生两种根本不同的结果。合理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观念,不仅注重经济发展,而且能自觉地将经济发展成果用于解决贫困、失业、生态、体制、教育、文化和不平等等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合理的社会发展理论和政策,仅仅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甚至为增长而发展,把经济增长视为发展的最终目的,其结果往往导致社会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贫困加剧、生态恶化、社会腐败等问题,导致社会的片面畸形发展。20世纪60-70年代,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等所谓“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起飞与社会安定同时并举,受到世人普遍肯定;而同期巴西、阿根廷、伊朗、巴基斯坦等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令人羡慕,但其产生的农民贫困、两极分化、社会动荡等严重社会问题[8]却也令人失望。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将社会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不仅会使各种社会矛盾长期累积和集中爆发,而且会导致人们陷入世界银行经济学家英德米特·吉尔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从而使社会发展甚至经济增长本身陷入长期停滞乃至出现倒退现象。

正因为如此,许多发展学家都反复强调:发展是一个全面范畴,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必须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例如,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所主任杜德利·西尔斯就指出:“调查一国发展情况应提出的问题是:贫困状况怎么样?失业状况怎么样?不平等现象又是怎么样?……一个没有包含减少贫困、失业和不平等现象诸目标的‘计划’,难以被认为是‘发展计划’”。[9]美国波士顿大学世界发展研究所所长保罗·P·斯特里登教授也指出:“发展必须重新下定义,应叫做向当今世界主要‘敌人’:营养不良、疾病、文盲、贫民窟、失业和不平等开战。”[10]西尔斯和斯特里登还明确区分了发展和增长的不同,并强调指出:“发展不纯粹是一个经济现象。从最终意义上说,发展不仅仅包括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经济方面,还包括其他更广的方面。因此,应当把发展看为包括整个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组和重整在内的多维过程。”“发展是集科技、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即社会生活一切方面的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11]此外,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谬尔·亨廷顿也强调指出:发展应当包括“增长”、“公平”、“民主”、“稳定”、“自主”五大目标。因为,“落后社会是贫穷的、不公平的、压制性的、粗暴的、依附于人的。发展就是从后者转变为前者的过程。”[12]所有这些都表明:发展不等于经济发展,更不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处于首要的、前提的和基础的地位,但社会发展必须是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制度、法律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发展才可能是合理的与健康的。

然而,当代社会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必须是协调的。这是因为,所谓社会,并非机械装置,也不是人口堆积,而是人的生活和实践及其各种要素的有机统一整体。它绝不是其本身各种构成要素的简单集合或机械拼凑,而是其人和物、存在和意识、实践和观念、经济和政治、科技和教育、生存和发展、生活与安全等各种矛盾及其相互关系有机统一所构成的系统整体。而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中的各要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系统中处于一定地位并发挥某种特定功能且与其他要素发生相互作用的系统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整体性及其各要素的相互关联,是系统本身的根本特征。因而,对于系统中的任何一种要素都要从它与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来理解,并要从它在系统整体中所处地位和所发挥功能来考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系统整体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社会系统也同样如此并且更为复杂。在这里,人是根本,物则是属于人的。因此,必须以人为根本来看待和处理社会生活及其实践中的各种矛盾。这意味着:人是主体、中心、出发点和目的,物则是为人的生存和发展而服务的;人为自身目的而从事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各种对象、关系、规范、制度则是人的活动赖以进行的条件、方式和形式;人们的生活和实践决定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而思想和观念则是人们生活和实践本身的内在构成要素;经济活动是人和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政治、文化、科教、国防等方面则为人所创造并经济所决定,它反过来作用和制约着人和经济发展;人创造社会生活并推动历史发展,社会生活和历史条件也制约着人的生存和发展。由此来看,没有各方面要素的彼此协调,也就根本不可能有社会的正常而健康的发展。 坚持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贯主张。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曾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经济与教育、科学、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13]党的十四大指出:“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14]党的十五大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15]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16]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7]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 面相 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18]所有这些论述,既是对世界各国发展 经验 教训的科学 总结 ,同时也是对我国社会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

然而,理论的自觉与观念的合理,并不能保证社会发展实践本身就没有矛盾和不出现问题,关键在于以自觉的理论与合理的观念为指导正确处理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事实上,在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之后,我国社会发展本身虽然解决了某些旧矛盾和旧问题,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矛盾和新问题。对此,党的 报告 指出:“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 安全生产 、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19]显而易见,这些新矛盾和新问题的实质,主要是社会各领域和各方面及其发展过程各环节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协调问题。如果这些矛盾和问题得不到正确处理和有效解决,中国社会发展就可能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而它本身则意味着,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社会发展的关注点和着力点将需要努力解决好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熏1995:78-79.

[2][3][5][19]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15,15,5.

[4][7][18]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14,15.

[6]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371.

[8]高清海等著:社会发展哲学——中国现代化的理性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83-184.

[9][12](美)塞缪尔·亨廷顿等著: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51,333.

[10](美)迈克尔·P·托达罗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50.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发展的新战略[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0:4.

[13]邓小平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9-250,367.

[14]江泽民文选(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4.

[15]江泽民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

[16]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

[17]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03-10-1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经济发展政治论文2500字

社会发展是指构成社会各种要素前进、上升变迁过程。这里社会是区别于自然环境和社会某构成部分来说。下面是我整理的经济社会发展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一、围绕地方支柱产业,重组专业教学结构

地方经济是靠支柱产业来带动和引领,也是地方发展主要税收来源和优秀人才聚集地,围绕地方经济支柱产业、塑造学校办学特色、建设精品专业是学校做强做大一个非常有效途径,是提高学校竞争力突破口。为了实现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学校应组织相关专业教师深入社会和企业调研,作为教学改革基础依据。首先要确定地方经济发展支柱产业,进而研究支撑这几大支柱产业相应专业群。这些调查包含了各类企业和用人机构对专业人才素质要求和岗位需求数量。据此,本文结合本校原有专业教学基础,对相关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笔者所在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为例,对这一作法进行说明。玉林市是世界最大日用陶瓷生产出口基地,世界牛仔裤之都,南方药材之都,中国最大内燃机生产基地,国家级建材生产出口基地和食品加工基地。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一直以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两个主要专业教学在当地颇有口碑。最近几年,学校又根据本市支柱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增设了汽车营销、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动漫设计、通讯设备维修等多个专业方向,这样专业配置,使学生知识结构更合理,以达到人才培养适销对路,实现供需两旺。同时,还强化原有拳头专业,不断更新和添置新教学设施设备,努力缩小中职学生技能与企业生产要求差距。

二、以岗位需求为依据,调整教学体系

中职学校应把地方经济主要行业、龙头企业、企业内主要工种和岗位,以及每一个岗位应具备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调查和分析,整理成册,作为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主要依据。理论学习并非中职学生强项,按照“够用、实用”原则,增加实践课程在整个学习时间上比重,在“做中学”而不是“坐中学”,强调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也可以将劳动人事部职业资格考试中,对知识和操作要求与专业教学考核要求相结合,构建基础宽、适应广专业课程模式,使学生既能学到实用专业技能,又能手握“双证”上岗就业。此外,实行工学交替,学生两年在校期间还可安排多种形式社会和企业实践活动,使知识与岗位结合更紧密,更牢固。

三、强化技能培训,突显职教功能

学生专业技能是人才质量关键,也是学生进入职校学习原动力。中职学校应建立长效机制,定期轮流安排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建设高水平“双师型”队伍。教师深入到企业生产一线,能够增强教师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教师对专业实践课内容把握准确度,制定各专业课程能力目标纲要,大胆改革和创新专业课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一批各具特色专业课教学模式。这样,既加快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也促进了职业教育改革与健康发展。近两年来,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该校采用“专家请进门———先进带后进”校本培训方式,重点推广和探索了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适合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方法。教师在培训中更新了教学理念,掌握了新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模式应用到一线教学工作中,效果显而易见,学生成了教学活动主体,主动性和求知欲得到了较大提高,改变了呆板课堂,将教学活动引入到工厂车间或模拟职业场所实情实境中,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获得验证书本知识机会,切实感受亲手实践难易,也点燃了学生克服困难争当操作能手斗志。

四、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双赢机制

中职学校应转变观念,积极发展与本地企业良性互动。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做到了以下几点:紧贴地方企业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多方宣传本地优秀企业,营造学生在本地就业氛围;优先地方企业用人,推荐优秀学生为本地企业服务。该校还经常邀请本地龙头企业管理和生产骨干人员到校交流讲座,加深双方了解与支持,还通过设立企业奖学金或企业赞助活动扩大企业品牌影响。在外部环境层面上,职业学校还应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政策支持,积极探究校企合作、优势互补有效途径和方法。笔者认为,推进校企合作,有几点是必须做好做实。一是将实习基地作为校企合作基础。校企利用这一平台进行教学计划改进、教师实践提高,实现人才培养交流互补,共同完成从学生到员工平稳过渡。二是将校企合作融合到教学各项工作中。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校园文化等方面贴近地方企业需求,使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质量评价标准能够体现当地企业用人标准。三是将科研作为校企合作提升。随着校企合作程度深入,校企双方可以在科研领域进行项目开发,就共同有益课题展开合作,在人员配备、资金保障、资料收集等多方面沟通互助,以提升双方在各自行业竞争力。中职学校唯有创新争优、与时俱进,为企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才能保持长期健康发展。以往实践也证明,加强学校与企业联系,实现优势互补,走开放合作道路是职业教育发展不二之选。中职学校要勇于探索新策略、新渠道,推进校企合作,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腾飞,提高办学效益,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新突破。

第二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一、我国煤炭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成就

(一)产量增加,效益提高

从我国煤炭经济发展态势来看,整体呈现高速发展状态。自2003年以来,我国煤炭行业一直呈盈利状态发展,并且煤炭企业规模不断增大,整体利润率都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在2008年,我国取得产煤量比之前同比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对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极大贡献。与此同时,政府对煤矿企业也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使我国煤炭企业一直保持着一个平稳上升状态,煤炭企业发展不仅满足了我国居民生活需求,以及社会化产业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优化结构、提高报酬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由于我国煤炭企业快速发展,很多煤炭企业都采用传统粗放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弊端在于对煤炭企业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破坏,不仅产生了大气污染,还产生了水污染和生态污染等。随着我国相关政策调整和新型管理方式出现,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都完成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提升了煤炭产品附加值,延长了煤炭企业产业链。

(三)科学投入、安全保障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煤炭企业机械化水平也在提高,在很大程度了提高了煤炭企业生产效率。除此之外,由于我国颁布了相关煤炭企业措施,严格取缔了达不到安全标准非法小煤矿,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煤炭企业生产条件。与以往相比,我国煤炭企业安全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二、我国煤炭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

(一)煤炭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虽然我国煤炭资源储备量大,且资源覆盖面积广,但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对煤炭资源需求与日俱增,煤炭资源终有一天会被开采殆尽,这就出现了煤炭后备资源不足问题。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很多地方出现了严重煤炭资源浪费情况,导致我国煤炭资源含有量急剧降低。另外,还有部分地方因为煤矿开采难度较大而出现随意丢弃煤矿现象,这些都会造成我国煤炭资源短缺现象。

(二)环境破坏严重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我国煤炭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采煤作业方式,但仍然存在着一些环境问题。由于煤炭开采,我国很多煤矿区在开采之后没有进行合理修复和复垦工作,致使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地面下沉现象,还有地方出现了严重水土流失情况,这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是巨大。

(三)煤炭价格机制短缺

煤炭价格机制短缺是制约煤炭经济发展关键原因,由于近年来我国煤炭资源出现供需矛盾,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进行改善,但受一定条件限制,政府政策并没有落到实处,煤炭价格机制短缺现象仍然存在。煤炭价格机制短缺现象主要表现在煤炭价格波动上,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煤炭价格差别很大。煤炭价格机制短缺现象扰乱了市场价格机制准确性,过低煤炭价格会挫伤煤炭工人生产积极性,进而降低了煤炭供应效率,最终导致煤炭利用率低下,增添了国家财政负担。

三、我国煤炭经济发展策略

(一)对煤炭行业进行有效地调整规划

要保证我国煤炭经济持续发展,就需要对我国煤炭行业进行有效调整规划,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对煤炭行业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要立足于当前实际市场需求,结合科学发展观念进行调整,优化我国煤炭行业产业结构,使其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进行转变,对于那些不符合安全标准小煤矿要进行严格取缔,确保我国煤炭经济安全健康发展。

(二)增强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煤炭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增强环保意识来促进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方面,煤炭企业要加强全体员工环保意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来调整和改善煤矿作业形式,使其朝环保作业方式发展。另一方面,在实施环保措施过程中要严格取缔粗放型经营煤炭企业,通过加大煤炭产品科技含量来增添煤炭产品附加值。此外,还要加强对煤矿工人作业过程监督,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煤矿开采工作。

(三)深化煤炭企业内部改革

要提高我国煤炭企业市场竞争力,就需要对深化我国煤炭企业内部改革,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来保证煤炭企业顺利发展。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上,要完善法人结构、建立有效管理决策机制,通过打破地域限制,改变分散格局不利影响来发挥大型煤矿企业特殊优势,从总体上增强煤炭产业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煤炭企业也要注意拓展融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企业又快又好发展。

四、结束语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煤炭经济始终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煤炭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明显问题。在煤炭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对待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成就,对于出现问题,要积采取对煤炭行业进行有效地调整规划,增强煤炭企业工作人员环保意识、促进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深化煤炭企业内部改革等措施进行解决,实现我国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1。及时准确地传播党中央声音,把握正确宣传导向。

我们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宣传要点,宣传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经济建设发展。我们还从全国发展实践中引用以不同发展观而导致不同发展结果事例,宣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

2。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宣传区委、区政府经济建设总体发展思路。

我们双阳广播电视站,一直坚持把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作为宣传重点,及时宣传报道区委、区政府重要会议,宣传领导讲话精神,让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及时了解区委、区政府经济建设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同时宣传区委、区政府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公仆观念,用双阳区集中供热、污水处理等几大民心工程,体现区委、区政府科学发展观,用发展高新技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例,宣传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使全区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共同建设双阳、发展双阳、富裕双阳。

3。全面宣传双阳硬环境和软环境,让区内外更多人了解双阳、投资双阳。

我们广播电视站坚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系统地宣传双阳经济发展建设情况,特别是利用电视这一大众喜闻乐见媒体,全面客观地宣传双阳经济建设硬环境和软环境。我们多次组织电视台记者全面拍摄录制双阳城市建设面貌和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同时对双阳良好投资软环境进行专题系统地宣传介绍。除在双阳电视台播放外,还精心录制成光盘,由招商引资人员带到区外,让更多国内外客人通过电视画面,更直观地了解双阳、关注双阳、投资双阳。

4。大张旗鼓地宣传双阳经济建设、招商引资成果,让人们从希望中振奋精神、增强信心。

我们除了在广播电视新闻中及时宣传报道双阳经济建设成果和招商引资情况外,还在电视台开辟专栏进行系列宣传,对重点名牌企业进行跟踪报道。我们曾多次录制播放了阳阳矿泉水、一心药业等企业生产情况,以引导外资投入。对水泥厂、啤酒厂等企业进行全面宣传报道,鼓励企业为双阳经济发展做贡献。

5。宣传双阳经济建设中先进模范人物,发挥其引导示范作用。

在双阳经济建设中,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公司,各行各业中艰苦创业先进人物,通过宣传报道这些先进模范人物,达到宣传企业、宣传经济建设目。我们《经营双阳》《双阳人》栏目中,先后几十次宣传报道了双阳区兄弟木业总经理刘岩、青年创业明星吉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法人李栋梁等企业先进人物,使人们从一个个创业者身上学到了企业精神,了解了企业知识。在区委、区政府倡导全民创业中,我们加大了对民营企业宣传报道,专题采访了“双阳现代物流中心”“双阳韩香食品有限公司”经理,对发展民营企业和民族食品进行了深层次报道,通过宣传双阳经济建设中先进模范人物,切实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

6。开辟专栏,讲授创业致富知识,为广大群众服务。

针对我区农业生产现状和产业化特点,在广播电台开辟了农业科技讲座专栏,先后邀请了双阳农业科学研究院等部门专家,专题讲解了春耕选种技术、旱田农作物管理、养蜂技术、黄瓜栽培技术、速成杨树栽培技术等创业致富专业技术,通过这种讲座形式,使更多人掌握了接掌技术知识,特别是农村听众,多次来信要求多办这样科学技术讲座。由此可见,用广播电视宣传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是群众喜闻乐见有效形式。

7。牢固树立新闻媒体为经济建设服务理念。

广播电视承担宣传教育职能、传播文化职能、休闲娱乐职能、服务经济建设职能。实践证明,服务经济建设职能还没有得到完全体现,这是由于受一种观念束缚,这是新闻媒体以把握正确宣传导向为首位,只要政治导向不出问题,就不会犯大错误观念,因而束缚了手脚。然而,随着党工作重心转移,抓好经济建设就是最大政治,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就是根本目标。因此,要放下包袱,丢掉顾虑,理直气壮地宣传经济建设。

8。宣传倡导科学发展,促进双阳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为广电部门,我们要通过广播电视这种新闻媒体,宣传倡导科学发展观,使人们逐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大力宣传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企业,通过典型作用,引导企业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加大曝光力度,对那些高投入、低产出、污染重、效益差企业,有选择地给予曝光,迫使他们进行技术改造,实现清洁生产、文明生产,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9。以新闻为主导,以专题、专栏为辅助,全面宣传双阳经济建设发展成果。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要盯住双阳经济建设发展变化情况,及时捕捉经济信息,把双阳经济建设最新消息告诉听众和观众,让市民在最短时间内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经济建设情况,电台、电视台都要继续办好经济建设方面专题和专栏,要系统地宣传区委、区政府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要以系列报道形式,宣传双阳经济建设成果,宣传新型工业化企业,报道在双阳经济建设中先进单位和个人事迹,以多种形式宣传双阳经济建设发展成果。还要继续办好“创业教室”,传播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实用致富专业技术,为繁荣双阳经济做出我们贡献。

10。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打造一支强有力新闻队伍建设。

抓好新闻队伍建设,是搞好新闻工作基础和前提,如果新闻队伍缺乏较强政治责任感,就可能出现宣传导向问题。同样道理,缺乏经济方面知识,也很难搞好经济建设宣传报道,特别是更难搞好经济建设中一些深层次报道。因此,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打造一支强有力新闻队伍,使这支队伍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懂经济、懂政策,真正发挥新闻媒体为经济建设服务功能。要采取多种渠道和途径,提高新闻队伍综合素质,尤其是加强经济建设和管理方面知识学习,使编辑、记者了解经济、熟悉经济,进而宣传报道好双阳经济建设,真正起到区委区政府喉舌作用。

第四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1、信息闭塞,增产不增收

市场经济下市场就是产品流动方向,市场对果品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果品生产经营在市场统一调配下可以获得健康稳定发展。果农生产果品都是以自己意愿来决定,果农认为什么样果品比较适合市场需求,他们就会去栽植什么样果树。而信息闭塞导致他们无法获得准确信息或者获得信息比较滞后,因此往往出现扎堆情况,大多数果农种植相同果树,尽管市场需求较大,也仍然出现饱和状态,因而造成增产不增收。果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沟通渠道过于狭小,农村信息工程建设落后,果农信息闭塞,致使果农果品经济效益很不稳定。果品有效运行离不开信息支持,应加快构筑多层次,多渠道,覆盖面广果品销售信息服务平台,使果品生产销售信息化。

2、果园老龄化严重,更新步伐慢

我国存在果园大部分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建立老果园,随着树龄增大,表现为树体腐烂病、轮纹病等发生严重,产量降低,品质下降,果实含糖量低,果小,农药超标果味变淡,着色差。这样水果很难进入国内外市场,特别是国外市场。即使进入终端市场,也会因为果实品质大打折扣,削弱其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严重影响果品经济效益。对这样老果园更新改造势在必行,如何改造,如何加快改造步伐是摆在广大果农和果树专家面前一项艰巨而又长远任务。因为果农对更新改造老果园认识不够,总认为会降低总产量,不敢加大力度,急需完善创新。

3、种植主体和经营体系需要改革

当前,我国果树生产基本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土地承包责任制。每个家庭承包土地有限。由于长期受自给自足传统观念影响,大多家庭在有限土地上种植着多种作物,仅有部分土地种果树,且分散经营,这种小规模果园不宜于专业化经营,更不利于集约化经营,管理粗放,效益不高,也不稳定。而且大多数果农难以承担气候、市场、自然灾害等带来风险。近几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年轻人外出打工,管理果园成为老年人、妇女儿童专利,而这些人群知识贫乏,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能力差。以家庭为主体经营模式需要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模式变革。果品经营体系面对是国内、国际2个市场,国内市场已趋于饱和,供过于求,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开拓国际市场,而当前我国果实品质差又很难走向国际市场,2者之间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促使我们必须对果品经营体系加以改革。

4、储藏加工业发展缓慢

果品生产季节性与市场需求连续性矛盾突出,淡季脱销,旺季滞销,成为果品生产、销售环节中难题。我国果品生产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已接近平衡,同时存在结构性短缺。因此发展果品贮藏加工业不仅是保证果树种植业迅速发展重要环节,而且对于果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果品贮藏加工业在国内外均具有潜在市场。中小型加工企业投资小、见效快,但贷款困难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现象;而大中型果品加工企业投资大、风险大,难以创办,造成贮藏加工业发展缓慢、技术落后,已成为果树生产发展制约性因素。因此,政府对较大果品贮藏加工企业应给予大力扶持和金融支持,维护果品经济发展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帮助加工企业开拓市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科学合理果品流通领域。

5、果农观念和管理水平有限

长期以来以粮为主是我国农业发展传统观念,果树生产处于从属地位,果农总是从农忙中抽出时间管理果园,不把果园放在首位。果树生产从栽植到贮运、加工都有其自身特殊规律。近年来,有部分果农通过长期生产实践和多方学习求教,逐步掌握了果园管理技术,但还有一部分果农基本素质和文化水平低,组织起来参观学习也不容易。所以遍提高果农科技水平仍是一项艰巨任务。因此,实现果园生产标准化和果品优质高效,提高果农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非常关键。

6、结束语

综上所述,果品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果品经济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于解决,这不仅是果农任务,更是社会任务。

第五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一、目前金融支持下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一)缺乏创新、无法满足发展需要

金融服务缺乏特色,产品单一,创新力度不足导致服务内容传统、老套,产品与县域经济二者之间无法有机融合。在快速增长经济环境中,创新多样化金融产品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重要因素。

(二)担保制度不完善

客户贷款不仅要由私立担保公司做担保,还要缴纳贷款总额度3%担保费和公证费。繁琐办理贷款程序和高额贷款费用严重制约了担保业务长久发展,加大企业贷款负担,阻碍了企业融资及其发展。

二、提高金融支持对策建议

1。政府应组织中小企业开展融资座谈会、银企对接会等活动。

从实际出发,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及银行过于谨慎放贷问题发生;此外还应加强政策间融合,为企业提供融资平台,引导银行对企业融资行为加大支持力度;同时民间成立融资小组深入企业调查,建立企业资金信息系统解决融资问题;政府还应制定新激励政策,鼓励县域金融机构增加对企业贷款业务,同时给予做出贡献银行政策奖励;银行应该提高信贷审核受理效率,缩短上报和评估时间,及时获得优质客户主动权。

2。加强金融服务建设,营造良好金融环境。

首先,要巩固县域经济现有金融支持环境,建立良好监督体系;加强对企业信誉管理,大力打击不良贷款现象,引导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为企业积极增资加股,使其拥有更多融资资金及来源渠道。然后,合理地引导和监督民间借贷行为,避免金融纠纷发生。最后,加大政府执行力度,对一切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约束监督银行贷款行为且提供法律保障,简化担保各个程序步骤和环节,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还要降低担保手续费。

3。金融机构在职员工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县域经济发展。

所以说,提高员工文化修养、专业技能等是提高企业金融支持效率有效手段之一。首先,从在职员工年龄结构调整做起,在保留年龄大但业务熟练业务骨干,还须招聘更具年轻活力新生力量,有效控制金融在职人员中年龄老化尴尬局面。其次,要加固金融在职人员知识结构,加强内部培训、招贤纳士、吸收人才,充分开发银行内部人力资源,全方位地提高银行内部人员总体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最后建立考核制度,奖惩分明,有理有据。

4。提高储蓄转化率主要目是拓展融资渠道,为企业提供创新金融产品。

首先,银行积极创新自身金融产品,研发出特色鲜明、适合县域经济发展金融产品。政府应该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现代化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然后,为增加间接融资渠道研发新兴金融工具,建立县域经济上市企业认定小组,支持鼓励中小企业融资行为,为企业营造良好上市氛围。最后,政府要推出有力政策方针,加强金融机构和县域经济发展相辅相成,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对县域经济支持作用。

5。实体经济是物质精神产品和服务进行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

由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信贷资金外流情况严重,因此,政府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信贷资金流动控制。金融机构在贷前对企业(贷款额度、用途等)进行系统审查,贷后继续跟踪检查贷款资金流动方向及企业盈亏实况。此外,政府还应成立贷款调查小组,对企业资金定期跟踪和摸底调查,保证资金收回方向性和可回收性。加大力度打击违规、违法行为,惩罚分明,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促进作用。

三、小结

首先,本论文仅仅从金融支持方面分析研究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缺乏县域保险数据,忽略了县域保险市场对其经济发展形势。在此基础上,还需国内外学者对此继续深入探索研究。然后,我国经济学者给予在金融支持下县域经济发展过度关注,同时也注重在其实践发展中存在经济环境问题,但是对于信贷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效率重视度却远远不够。最后要说明是影响信贷支持效率原因是多种多样,具体到县域经济中时,要切合实际,提出具有针对性对策建议。深入金融机构体系是未来学者研究提高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方向。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又一个奇迹。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发展经济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及其转向

近年来,我国在新市场和新环境的双重刺激下,经济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对于如此高速的经济增长率,世界的目光纷纷投注到中国经济市场。中国增长率的持续走高,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质疑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及转变也开展了日趋激烈的讨论方式。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停留在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为主,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效率低下等位特点,当然形成此特点的根源在于我国还是片面地追求粗放型的经济方式,带来快速的经济增长率。纵观美国次贷危机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惨痛后果,中国经济应改变改变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将生产要素、经济技术以及社会环境合理地结合,改变以往的产业结构,缩短行业间的差距,实现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从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着手,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增长,逐渐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因此,本文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及转变进行了探讨,使探讨结果更具有实用性和社会意义。

一、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

经济增长是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累积的过程,经济增长可以直接反映出国家和社会经济增长的总结果以及生产动态。经济增长方式有着较为明显的特征,具体可阐述如下。

首先,要素投入占据了较大的经济增长比例。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GDP平均在9%的增长率,但是经济效益指标和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为低下。以“十五”期间为例,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及对经济增长的工效率逐渐下降。

其次,投资与消费不成正比。投资、出口增长率和消费之间的矛盾逐渐尚恒。我国国内投资率名列世界前茅,投资与GDP的增长关系的投资弹性系数逐渐升高。同时,出口也开始高速上升,但是,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另一大促进作用,消费率逐年下降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也就变得愈加缓慢。经济增长过度地依赖于投资,导致生产率的低下,消耗大量能源,污染环境,消费停滞不前。

还有,经济增长以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我国资源利用率普遍比发达国家低,消耗强度却逐年增加。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能源消耗10%左右,产值能耗逐年上升。当然,在能耗增长过快的基础上,势必会给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烟尘、二氧化硫、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多,导致水污染、大气污染情况严重。

二、经济增长方式选择的依据

经济增长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和特点,结合我国国情来看,经济环境的日新月异。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应随着大市场的变化而变革,摒弃传统的以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缩短投资驱动阶段,倡导以集约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如果正确地选择经济增长方式也是值得深究的课题。

(一)经济增长方式选择的原则。

1.遵循原则。遵循原则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首先,肯定技术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重视体制和科技创新,做好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工作,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其次,了解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内涵,充分调动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从根本上进行扩大再生产,当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当生产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扩大再生产不是简单的资本积累,而是从固定资本从分来开来,以其他形式保证效益最大化,因此,把握生产要素的数量及质量,深入研究环境及机遇所带来的巨大作用。中国现有的国情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具体方向,因此,改变一元化的经济定论,融入多种经济要素,促使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想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2.制度和科技原则。经济的发展与制度和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技术创新并不能作为经济的驱动性增长方式,也无法真正实现从粗放型生产到集约型生产的过度。

集约代表的是生产要素和技术两者之间投入和产出的效率,技术创新只能是集约型生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先决条件,由此,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还应该有完善的经济制度,在完善的制度下,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经济的转变,并通过转变途径用于各个领域中,从而促进我国的生产能力。

另外,规范的制度能够优化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式,转变当前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推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增长方式选择的客观依据

1.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关联。

经济增长方式如何选择,如何定位取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资本积累和资本对劳动比例的提高作为工业化早期经济增长方式之一,因资本密集型产业通过外延性扩大再生产的模式,促成资本结构的改变,导致了平均利润率和劳动就业率的下降。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后,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工业化时代已逐渐被服务业所长约,逐渐成重工业经济中脱离出来,转变成轻工业,重服务业的轻型化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由此开始了深远的改变。

2.与资源相关联

每一个国家由于地理位置、资源分配、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使得经济增长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资源禀赋能够影响一个国家选择怎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如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则是此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选择经济增长方式应该更多地遵循我国资源优势,根据赫克歇尔.俄林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理论,结合我国的比较优势来选择经济增长方式。

三、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虽然我国一直倡导以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作为经济增长方式的主体,但是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占据了重多比例,导致资金、能源、劳动力、科技成果的严重浪费,使得我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上缺乏竞争力。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处于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换的新进程,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拥有高科技、高创新产品是市场竞争的有力手段。粗放型经济已经无法适应市场需要,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导致竞争力的不足。人力、物理、财力的大量投入,虽然在知时间内拉动经济增长,但也不会是一条长久的发展之路。随着经济个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竞争成为了我国进入国际市场的必经之路,要想在国际竞争中获得卞动权,国家经济安个应该有效保证。因此,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以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重视投入产出效益,大规模地进行扩大再生产,将原有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纤,构等进行资源重组,充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增长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体制,通过良性竞争使得市场更加有序,进一步地进行资源配置,实现劳动者、资金、产品、结构等的优化。

(二)从物质型向知识型转变

传统工业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增长方式以依托自然资源为基础,物质经济占据卞导地位。在信息化程度如此之高的21世纪,知识经济己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物质经济以资金、设备、资源等形式为基础的经济形式,在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金越加C乏的条件卜,物质经济是不可行的。知识经济摒弃了传统工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产业,通过技术创新来推动经济增长。纵观各个发达国家,其经济增长的卞要来源于利技优势,利技进步一方I(II保证了生产要素的质量,另一方往往也提高了劳动力的素质,提高了智力劳动和知识劳动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知识型经济是知识自卞创新意识的转化,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应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步进行,以工业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手段,两者在经济增长之路上相互补充和推荐。中国在大力发展和推动利技创新的基础上,加快信息化进程,尽快缩知物质型向知识型转变过程,真正适应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增长,促使我国经济能够可持续化发展。

(三)转变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体制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体制和制度因素严重制约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利益机制引导人们的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无形地推动或者阻碍经济发展。另外,也影响着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我国政府作为社会投资的卞导性力量,政府、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仍然占据了我国经济卞体,导致了经济扩张伴随着投资满目扩张。从目前来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应卞要集中于对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国有企业进行资源重组,更好地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造和竹理,促使国有企业的良性发展;二是中央政府及其直属结构应对国有企业的投资和竹理负有重要的责仟;二是政府的投资应遵循市场规则,在市场经济环境卜对国有企业进行竹理。政府作为调控经济市场的主导力量,在支配社会资源时,应尽可能地将资源配置效益达到最大化。对于非国有企业,应与国有企业保持统一管理,淘汰高能耗、高武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使得经济平稳地增长总之,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这一特殊时期,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迫在眉睫。结合我国国情,了解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特征,以利技创新、体制创新、结构调整为手段,推动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浅析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 要:近年来,可持续性战略的提出,逐渐成为了我国各个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林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存在着的一定的矛盾。为了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文章对目前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解决办法。

关键词:林业经济发展;解决对策;主要问题

一、我国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协调各方面之间的关系

森林资源是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林业经济能否得到有效发展,与森林资源的分布、树木的类型、种植面积的大小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若将林业经济的发展视为一项产业,那么森林面积的大小反应出了林业产业的规模,而树木的类型则反应出林业产业所经营的产品种类,森林资源的分布情况则反映出林业产业的经营范围由此看来,林业经济的发展是一项多方面的发展,急需各方面之间相互协调,并加以解决。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我国在处理林业经济与森林资源上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开发森林资源时,对林业经济的投入较少,依旧以规模化的森林资源发展为主,严重阻碍了我国林业经济未来的发展。

其次,在开发森林资源时,过于重视森林资源的快速开发,却忽视了森林资源与林业经济之间的联系。

最后,在发展林业经济的过程中,盲目的追求林业经济利益,并没有明确制约林业经济发展的真正原因。从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若果能够良好的协调林业经济与森林资源之间的关系,必将加速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使其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林业政策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制约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林业资源除了被用于建筑行业以外,在生态建设方面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林业经济作为一项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扩宽自身业务的渠道。而现行的林业政策并不健全,其中涉及到许多问题与漏洞,严重制约着我国林业经济未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林业相关部门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林业资源个人承包的比例相当大,许多个人或经营单位对于国家的相关政策缺乏了解,在经营过程中,各类乱砍滥伐的情况及其普遍,大面积的过量砍伐也使得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林业管理部门缺乏明确且有效的管理方式所导致的。

其次,林业相关部门在资金方面存在的问题。生态环保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为了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林业相关部门的资金多数都用在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对林业经济发展投入的资金较少。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资金的投入十分重要,往往投入资金的多少就决定了最终产出的多少,而缺少了资金的来源,林业经济的发展可谓是举步维艰,及时拥有良好的经济发展策略也是无济于事。

林业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存在矛盾

如果将林业经济的发展视为一项产业,那么,为了获取林业产业最大化的利益,就应该在扩展产品销售渠道的同时,提高产品的销售量。然而,林业资源与其他的产品不同,林业资源属于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生产周期较长,无限制的砍伐树木,追求林业产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只会导致林业资源的数量锐减,严重影响了林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然而,如果严格按照可持续性发展的相关要求执行,严禁对林业资源的砍伐与破坏,而这样,又不利于林业产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发展。由此看来,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将是我国林业经济未来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关于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问题的解决办法

解决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少。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森林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目前林业经济的发展形式,已经无法适应人们的需求。因此,必须要从根本上对传统的林业经济发展体制进行改革,从而推动林业资源的建设与林业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林业经济发展投入不足的问题,在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大力开展配套运营产业的发展,使林业相关部门与投资者能够发现林业经济未来发展的潜力,加大对林业经济以及森林资源建设的投资力度,良好的调节林业资源、发展与经济这三方面的关系,从而有效的促进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关于林业经济发展政策的解决办法

从我国林业部门的现行政策上来看,不仅存在着许多的漏洞及问题,而且也无法符合现代林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无法充分的发挥我国林业经济中存在的潜力与创造力。相关部门在制定林业经济发展政策时,要遵循实事求是,努力创新的精神,以鼓励政策为主,培养林业经济良好的发展氛围,在政策制定好以后,要先审核,再使用。也可以通过部分地区试点的形式,来验证政策的科学性与严谨性,通过审核与实验地区反馈的信息,对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林业经济政策的出台并不完全是为了林业相关部门而服务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提高林业产业经营者的经济利益,提高其经营林业产业的兴趣,最终实现森林资源与林业经济的双重发展,促进林业相关部门与林业产业经营者的双赢局面。因此,要充分的发挥林业产业经营者的作用,不断充实林业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为此,政府可以不断加大宣传力度,采用招商引资的方式,尽可能的吸收社会资金用于林业经济发展建设。此外,国家也要加大对林业经济发展的投资力度,对森林资源的开发进行有效的控制。

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方法

在传统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可持续发展与林业经济的发展是相互矛盾的,林业经济为了快速发展,需要对森林资源进行大量的砍伐,而森林资源作为林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一旦遭到大面积的砍伐,必定在未来造成无林可伐的局面,使林业经济无法得到长远的发展。因此,为了确保林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林业经济未来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规划,从而使我国的林业经济,逐渐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科学技术助力。目前,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迅速,为了实现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以强大的科学技术做支撑。科技力量的投入,使我国在林业经济的基础与应用方面的研究更加透彻。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依靠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有效的运用。所以,在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要高薪聘请高素质水平的科研人员对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并将研究出的理论结果用于实践进行检验,合格后便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面积的推广与使用。

其次,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以多元化发展为核心。若要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单一的林业产业结构显然无法满足,必须要对林业产业的结构进行优化。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强大的资金链为支撑,对林业产品进行深加工,拓展林业经济发展的渠道。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拥有健全的体制,良好的政策以及强大的资金做支撑,才有可能解决林业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林业经济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除了要注意上述的几个问题以外,还需要加大先进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逐渐拓展林业经济的产业结构,为林业经济的发展开启全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陈萍.林业经济发展思路及对策初探[J].农业与技术,2015,35 (14):83.

[2]侯美玲.浅析内蒙古林业经济问题及对策[J].中国林业产业,2016(05).

我国的经济发展论文1500

今年上半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总体态势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要看到,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较为复杂,经济运行中仍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下半年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好的势头,为明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基础,就显得尤为紧要。一、我国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上半年我国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结构逐步优化、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我国经济增长已经基本恢复到了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的水平。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明显增强。二是从经济运行环境来看,物价总体上温和可控,基本稳定。三是就业形势较好。四是经济增长质量较高,四大收入基本保持较快增长。五是重点领域的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尽管国际上经济复苏比较缓慢,欧洲的债务危机仍在蔓延,国内也面临着自然灾害多发的重大挑战,但是中国经济总体上还是保持了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这样一个良好的发态势。据此,对当前经济形势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基本判断:一是今年整体经济走势将呈前高后低态势;二是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然很脆弱,不确定因素增多。三是我国经济正处于由政策刺激驱动向市场内生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二、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当前宏观调控主要面临五个方面的“两难”:一是保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之间存在着“两难”。二是政府投资和重化工业主导的经济恢复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之间存在着“两难”。三是房地产调控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两难”。四是经济刺激政策退出与避免经济复苏夭折甚至出现二次探底之间存在着“两难”。三、把握好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为:一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三上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四、继续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的落实随着政府一系列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出台,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总之,对房地产业,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支持房地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坚定不移地治理房地产市场混乱的现象。五、继续做好管理通胀预期各项工作今年宏观调控的主基调,就是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六、在进一步扩大内需上下功夫一是应在促进消费方面储备一些接续政策。二是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三是抓好促进民间投资政策的落实。四是正确处理地方融资平台的规范问题。此外,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社会发展是指构成社会各种要素前进、上升变迁过程。这里社会是区别于自然环境和社会某构成部分来说。下面是我整理的经济社会发展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一、围绕地方支柱产业,重组专业教学结构

地方经济是靠支柱产业来带动和引领,也是地方发展主要税收来源和优秀人才聚集地,围绕地方经济支柱产业、塑造学校办学特色、建设精品专业是学校做强做大一个非常有效途径,是提高学校竞争力突破口。为了实现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学校应组织相关专业教师深入社会和企业调研,作为教学改革基础依据。首先要确定地方经济发展支柱产业,进而研究支撑这几大支柱产业相应专业群。这些调查包含了各类企业和用人机构对专业人才素质要求和岗位需求数量。据此,本文结合本校原有专业教学基础,对相关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笔者所在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为例,对这一作法进行说明。玉林市是世界最大日用陶瓷生产出口基地,世界牛仔裤之都,南方药材之都,中国最大内燃机生产基地,国家级建材生产出口基地和食品加工基地。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一直以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两个主要专业教学在当地颇有口碑。最近几年,学校又根据本市支柱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增设了汽车营销、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动漫设计、通讯设备维修等多个专业方向,这样专业配置,使学生知识结构更合理,以达到人才培养适销对路,实现供需两旺。同时,还强化原有拳头专业,不断更新和添置新教学设施设备,努力缩小中职学生技能与企业生产要求差距。

二、以岗位需求为依据,调整教学体系

中职学校应把地方经济主要行业、龙头企业、企业内主要工种和岗位,以及每一个岗位应具备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调查和分析,整理成册,作为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主要依据。理论学习并非中职学生强项,按照“够用、实用”原则,增加实践课程在整个学习时间上比重,在“做中学”而不是“坐中学”,强调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也可以将劳动人事部职业资格考试中,对知识和操作要求与专业教学考核要求相结合,构建基础宽、适应广专业课程模式,使学生既能学到实用专业技能,又能手握“双证”上岗就业。此外,实行工学交替,学生两年在校期间还可安排多种形式社会和企业实践活动,使知识与岗位结合更紧密,更牢固。

三、强化技能培训,突显职教功能

学生专业技能是人才质量关键,也是学生进入职校学习原动力。中职学校应建立长效机制,定期轮流安排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建设高水平“双师型”队伍。教师深入到企业生产一线,能够增强教师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教师对专业实践课内容把握准确度,制定各专业课程能力目标纲要,大胆改革和创新专业课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一批各具特色专业课教学模式。这样,既加快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也促进了职业教育改革与健康发展。近两年来,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该校采用“专家请进门———先进带后进”校本培训方式,重点推广和探索了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适合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方法。教师在培训中更新了教学理念,掌握了新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模式应用到一线教学工作中,效果显而易见,学生成了教学活动主体,主动性和求知欲得到了较大提高,改变了呆板课堂,将教学活动引入到工厂车间或模拟职业场所实情实境中,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获得验证书本知识机会,切实感受亲手实践难易,也点燃了学生克服困难争当操作能手斗志。

四、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双赢机制

中职学校应转变观念,积极发展与本地企业良性互动。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做到了以下几点:紧贴地方企业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多方宣传本地优秀企业,营造学生在本地就业氛围;优先地方企业用人,推荐优秀学生为本地企业服务。该校还经常邀请本地龙头企业管理和生产骨干人员到校交流讲座,加深双方了解与支持,还通过设立企业奖学金或企业赞助活动扩大企业品牌影响。在外部环境层面上,职业学校还应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政策支持,积极探究校企合作、优势互补有效途径和方法。笔者认为,推进校企合作,有几点是必须做好做实。一是将实习基地作为校企合作基础。校企利用这一平台进行教学计划改进、教师实践提高,实现人才培养交流互补,共同完成从学生到员工平稳过渡。二是将校企合作融合到教学各项工作中。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校园文化等方面贴近地方企业需求,使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质量评价标准能够体现当地企业用人标准。三是将科研作为校企合作提升。随着校企合作程度深入,校企双方可以在科研领域进行项目开发,就共同有益课题展开合作,在人员配备、资金保障、资料收集等多方面沟通互助,以提升双方在各自行业竞争力。中职学校唯有创新争优、与时俱进,为企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才能保持长期健康发展。以往实践也证明,加强学校与企业联系,实现优势互补,走开放合作道路是职业教育发展不二之选。中职学校要勇于探索新策略、新渠道,推进校企合作,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腾飞,提高办学效益,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新突破。

第二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一、我国煤炭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成就

(一)产量增加,效益提高

从我国煤炭经济发展态势来看,整体呈现高速发展状态。自2003年以来,我国煤炭行业一直呈盈利状态发展,并且煤炭企业规模不断增大,整体利润率都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在2008年,我国取得产煤量比之前同比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对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极大贡献。与此同时,政府对煤矿企业也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使我国煤炭企业一直保持着一个平稳上升状态,煤炭企业发展不仅满足了我国居民生活需求,以及社会化产业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优化结构、提高报酬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由于我国煤炭企业快速发展,很多煤炭企业都采用传统粗放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弊端在于对煤炭企业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破坏,不仅产生了大气污染,还产生了水污染和生态污染等。随着我国相关政策调整和新型管理方式出现,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都完成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提升了煤炭产品附加值,延长了煤炭企业产业链。

(三)科学投入、安全保障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煤炭企业机械化水平也在提高,在很大程度了提高了煤炭企业生产效率。除此之外,由于我国颁布了相关煤炭企业措施,严格取缔了达不到安全标准非法小煤矿,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煤炭企业生产条件。与以往相比,我国煤炭企业安全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二、我国煤炭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

(一)煤炭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虽然我国煤炭资源储备量大,且资源覆盖面积广,但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对煤炭资源需求与日俱增,煤炭资源终有一天会被开采殆尽,这就出现了煤炭后备资源不足问题。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很多地方出现了严重煤炭资源浪费情况,导致我国煤炭资源含有量急剧降低。另外,还有部分地方因为煤矿开采难度较大而出现随意丢弃煤矿现象,这些都会造成我国煤炭资源短缺现象。

(二)环境破坏严重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我国煤炭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采煤作业方式,但仍然存在着一些环境问题。由于煤炭开采,我国很多煤矿区在开采之后没有进行合理修复和复垦工作,致使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地面下沉现象,还有地方出现了严重水土流失情况,这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是巨大。

(三)煤炭价格机制短缺

煤炭价格机制短缺是制约煤炭经济发展关键原因,由于近年来我国煤炭资源出现供需矛盾,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进行改善,但受一定条件限制,政府政策并没有落到实处,煤炭价格机制短缺现象仍然存在。煤炭价格机制短缺现象主要表现在煤炭价格波动上,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煤炭价格差别很大。煤炭价格机制短缺现象扰乱了市场价格机制准确性,过低煤炭价格会挫伤煤炭工人生产积极性,进而降低了煤炭供应效率,最终导致煤炭利用率低下,增添了国家财政负担。

三、我国煤炭经济发展策略

(一)对煤炭行业进行有效地调整规划

要保证我国煤炭经济持续发展,就需要对我国煤炭行业进行有效调整规划,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对煤炭行业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要立足于当前实际市场需求,结合科学发展观念进行调整,优化我国煤炭行业产业结构,使其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进行转变,对于那些不符合安全标准小煤矿要进行严格取缔,确保我国煤炭经济安全健康发展。

(二)增强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煤炭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增强环保意识来促进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方面,煤炭企业要加强全体员工环保意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来调整和改善煤矿作业形式,使其朝环保作业方式发展。另一方面,在实施环保措施过程中要严格取缔粗放型经营煤炭企业,通过加大煤炭产品科技含量来增添煤炭产品附加值。此外,还要加强对煤矿工人作业过程监督,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煤矿开采工作。

(三)深化煤炭企业内部改革

要提高我国煤炭企业市场竞争力,就需要对深化我国煤炭企业内部改革,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来保证煤炭企业顺利发展。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上,要完善法人结构、建立有效管理决策机制,通过打破地域限制,改变分散格局不利影响来发挥大型煤矿企业特殊优势,从总体上增强煤炭产业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煤炭企业也要注意拓展融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企业又快又好发展。

四、结束语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煤炭经济始终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煤炭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明显问题。在煤炭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对待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成就,对于出现问题,要积采取对煤炭行业进行有效地调整规划,增强煤炭企业工作人员环保意识、促进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深化煤炭企业内部改革等措施进行解决,实现我国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1。及时准确地传播党中央声音,把握正确宣传导向。

我们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宣传要点,宣传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经济建设发展。我们还从全国发展实践中引用以不同发展观而导致不同发展结果事例,宣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

2。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宣传区委、区政府经济建设总体发展思路。

我们双阳广播电视站,一直坚持把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作为宣传重点,及时宣传报道区委、区政府重要会议,宣传领导讲话精神,让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及时了解区委、区政府经济建设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同时宣传区委、区政府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公仆观念,用双阳区集中供热、污水处理等几大民心工程,体现区委、区政府科学发展观,用发展高新技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例,宣传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使全区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共同建设双阳、发展双阳、富裕双阳。

3。全面宣传双阳硬环境和软环境,让区内外更多人了解双阳、投资双阳。

我们广播电视站坚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系统地宣传双阳经济发展建设情况,特别是利用电视这一大众喜闻乐见媒体,全面客观地宣传双阳经济建设硬环境和软环境。我们多次组织电视台记者全面拍摄录制双阳城市建设面貌和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同时对双阳良好投资软环境进行专题系统地宣传介绍。除在双阳电视台播放外,还精心录制成光盘,由招商引资人员带到区外,让更多国内外客人通过电视画面,更直观地了解双阳、关注双阳、投资双阳。

4。大张旗鼓地宣传双阳经济建设、招商引资成果,让人们从希望中振奋精神、增强信心。

我们除了在广播电视新闻中及时宣传报道双阳经济建设成果和招商引资情况外,还在电视台开辟专栏进行系列宣传,对重点名牌企业进行跟踪报道。我们曾多次录制播放了阳阳矿泉水、一心药业等企业生产情况,以引导外资投入。对水泥厂、啤酒厂等企业进行全面宣传报道,鼓励企业为双阳经济发展做贡献。

5。宣传双阳经济建设中先进模范人物,发挥其引导示范作用。

在双阳经济建设中,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公司,各行各业中艰苦创业先进人物,通过宣传报道这些先进模范人物,达到宣传企业、宣传经济建设目。我们《经营双阳》《双阳人》栏目中,先后几十次宣传报道了双阳区兄弟木业总经理刘岩、青年创业明星吉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法人李栋梁等企业先进人物,使人们从一个个创业者身上学到了企业精神,了解了企业知识。在区委、区政府倡导全民创业中,我们加大了对民营企业宣传报道,专题采访了“双阳现代物流中心”“双阳韩香食品有限公司”经理,对发展民营企业和民族食品进行了深层次报道,通过宣传双阳经济建设中先进模范人物,切实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

6。开辟专栏,讲授创业致富知识,为广大群众服务。

针对我区农业生产现状和产业化特点,在广播电台开辟了农业科技讲座专栏,先后邀请了双阳农业科学研究院等部门专家,专题讲解了春耕选种技术、旱田农作物管理、养蜂技术、黄瓜栽培技术、速成杨树栽培技术等创业致富专业技术,通过这种讲座形式,使更多人掌握了接掌技术知识,特别是农村听众,多次来信要求多办这样科学技术讲座。由此可见,用广播电视宣传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是群众喜闻乐见有效形式。

7。牢固树立新闻媒体为经济建设服务理念。

广播电视承担宣传教育职能、传播文化职能、休闲娱乐职能、服务经济建设职能。实践证明,服务经济建设职能还没有得到完全体现,这是由于受一种观念束缚,这是新闻媒体以把握正确宣传导向为首位,只要政治导向不出问题,就不会犯大错误观念,因而束缚了手脚。然而,随着党工作重心转移,抓好经济建设就是最大政治,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就是根本目标。因此,要放下包袱,丢掉顾虑,理直气壮地宣传经济建设。

8。宣传倡导科学发展,促进双阳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为广电部门,我们要通过广播电视这种新闻媒体,宣传倡导科学发展观,使人们逐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大力宣传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企业,通过典型作用,引导企业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加大曝光力度,对那些高投入、低产出、污染重、效益差企业,有选择地给予曝光,迫使他们进行技术改造,实现清洁生产、文明生产,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9。以新闻为主导,以专题、专栏为辅助,全面宣传双阳经济建设发展成果。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要盯住双阳经济建设发展变化情况,及时捕捉经济信息,把双阳经济建设最新消息告诉听众和观众,让市民在最短时间内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经济建设情况,电台、电视台都要继续办好经济建设方面专题和专栏,要系统地宣传区委、区政府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要以系列报道形式,宣传双阳经济建设成果,宣传新型工业化企业,报道在双阳经济建设中先进单位和个人事迹,以多种形式宣传双阳经济建设发展成果。还要继续办好“创业教室”,传播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实用致富专业技术,为繁荣双阳经济做出我们贡献。

10。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打造一支强有力新闻队伍建设。

抓好新闻队伍建设,是搞好新闻工作基础和前提,如果新闻队伍缺乏较强政治责任感,就可能出现宣传导向问题。同样道理,缺乏经济方面知识,也很难搞好经济建设宣传报道,特别是更难搞好经济建设中一些深层次报道。因此,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打造一支强有力新闻队伍,使这支队伍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懂经济、懂政策,真正发挥新闻媒体为经济建设服务功能。要采取多种渠道和途径,提高新闻队伍综合素质,尤其是加强经济建设和管理方面知识学习,使编辑、记者了解经济、熟悉经济,进而宣传报道好双阳经济建设,真正起到区委区政府喉舌作用。

第四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1、信息闭塞,增产不增收

市场经济下市场就是产品流动方向,市场对果品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果品生产经营在市场统一调配下可以获得健康稳定发展。果农生产果品都是以自己意愿来决定,果农认为什么样果品比较适合市场需求,他们就会去栽植什么样果树。而信息闭塞导致他们无法获得准确信息或者获得信息比较滞后,因此往往出现扎堆情况,大多数果农种植相同果树,尽管市场需求较大,也仍然出现饱和状态,因而造成增产不增收。果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沟通渠道过于狭小,农村信息工程建设落后,果农信息闭塞,致使果农果品经济效益很不稳定。果品有效运行离不开信息支持,应加快构筑多层次,多渠道,覆盖面广果品销售信息服务平台,使果品生产销售信息化。

2、果园老龄化严重,更新步伐慢

我国存在果园大部分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建立老果园,随着树龄增大,表现为树体腐烂病、轮纹病等发生严重,产量降低,品质下降,果实含糖量低,果小,农药超标果味变淡,着色差。这样水果很难进入国内外市场,特别是国外市场。即使进入终端市场,也会因为果实品质大打折扣,削弱其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严重影响果品经济效益。对这样老果园更新改造势在必行,如何改造,如何加快改造步伐是摆在广大果农和果树专家面前一项艰巨而又长远任务。因为果农对更新改造老果园认识不够,总认为会降低总产量,不敢加大力度,急需完善创新。

3、种植主体和经营体系需要改革

当前,我国果树生产基本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土地承包责任制。每个家庭承包土地有限。由于长期受自给自足传统观念影响,大多家庭在有限土地上种植着多种作物,仅有部分土地种果树,且分散经营,这种小规模果园不宜于专业化经营,更不利于集约化经营,管理粗放,效益不高,也不稳定。而且大多数果农难以承担气候、市场、自然灾害等带来风险。近几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年轻人外出打工,管理果园成为老年人、妇女儿童专利,而这些人群知识贫乏,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能力差。以家庭为主体经营模式需要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模式变革。果品经营体系面对是国内、国际2个市场,国内市场已趋于饱和,供过于求,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开拓国际市场,而当前我国果实品质差又很难走向国际市场,2者之间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促使我们必须对果品经营体系加以改革。

4、储藏加工业发展缓慢

果品生产季节性与市场需求连续性矛盾突出,淡季脱销,旺季滞销,成为果品生产、销售环节中难题。我国果品生产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已接近平衡,同时存在结构性短缺。因此发展果品贮藏加工业不仅是保证果树种植业迅速发展重要环节,而且对于果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果品贮藏加工业在国内外均具有潜在市场。中小型加工企业投资小、见效快,但贷款困难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现象;而大中型果品加工企业投资大、风险大,难以创办,造成贮藏加工业发展缓慢、技术落后,已成为果树生产发展制约性因素。因此,政府对较大果品贮藏加工企业应给予大力扶持和金融支持,维护果品经济发展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帮助加工企业开拓市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科学合理果品流通领域。

5、果农观念和管理水平有限

长期以来以粮为主是我国农业发展传统观念,果树生产处于从属地位,果农总是从农忙中抽出时间管理果园,不把果园放在首位。果树生产从栽植到贮运、加工都有其自身特殊规律。近年来,有部分果农通过长期生产实践和多方学习求教,逐步掌握了果园管理技术,但还有一部分果农基本素质和文化水平低,组织起来参观学习也不容易。所以遍提高果农科技水平仍是一项艰巨任务。因此,实现果园生产标准化和果品优质高效,提高果农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非常关键。

6、结束语

综上所述,果品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果品经济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于解决,这不仅是果农任务,更是社会任务。

第五篇: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一、目前金融支持下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一)缺乏创新、无法满足发展需要

金融服务缺乏特色,产品单一,创新力度不足导致服务内容传统、老套,产品与县域经济二者之间无法有机融合。在快速增长经济环境中,创新多样化金融产品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重要因素。

(二)担保制度不完善

客户贷款不仅要由私立担保公司做担保,还要缴纳贷款总额度3%担保费和公证费。繁琐办理贷款程序和高额贷款费用严重制约了担保业务长久发展,加大企业贷款负担,阻碍了企业融资及其发展。

二、提高金融支持对策建议

1。政府应组织中小企业开展融资座谈会、银企对接会等活动。

从实际出发,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及银行过于谨慎放贷问题发生;此外还应加强政策间融合,为企业提供融资平台,引导银行对企业融资行为加大支持力度;同时民间成立融资小组深入企业调查,建立企业资金信息系统解决融资问题;政府还应制定新激励政策,鼓励县域金融机构增加对企业贷款业务,同时给予做出贡献银行政策奖励;银行应该提高信贷审核受理效率,缩短上报和评估时间,及时获得优质客户主动权。

2。加强金融服务建设,营造良好金融环境。

首先,要巩固县域经济现有金融支持环境,建立良好监督体系;加强对企业信誉管理,大力打击不良贷款现象,引导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为企业积极增资加股,使其拥有更多融资资金及来源渠道。然后,合理地引导和监督民间借贷行为,避免金融纠纷发生。最后,加大政府执行力度,对一切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约束监督银行贷款行为且提供法律保障,简化担保各个程序步骤和环节,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还要降低担保手续费。

3。金融机构在职员工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县域经济发展。

所以说,提高员工文化修养、专业技能等是提高企业金融支持效率有效手段之一。首先,从在职员工年龄结构调整做起,在保留年龄大但业务熟练业务骨干,还须招聘更具年轻活力新生力量,有效控制金融在职人员中年龄老化尴尬局面。其次,要加固金融在职人员知识结构,加强内部培训、招贤纳士、吸收人才,充分开发银行内部人力资源,全方位地提高银行内部人员总体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最后建立考核制度,奖惩分明,有理有据。

4。提高储蓄转化率主要目是拓展融资渠道,为企业提供创新金融产品。

首先,银行积极创新自身金融产品,研发出特色鲜明、适合县域经济发展金融产品。政府应该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现代化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然后,为增加间接融资渠道研发新兴金融工具,建立县域经济上市企业认定小组,支持鼓励中小企业融资行为,为企业营造良好上市氛围。最后,政府要推出有力政策方针,加强金融机构和县域经济发展相辅相成,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对县域经济支持作用。

5。实体经济是物质精神产品和服务进行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

由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信贷资金外流情况严重,因此,政府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信贷资金流动控制。金融机构在贷前对企业(贷款额度、用途等)进行系统审查,贷后继续跟踪检查贷款资金流动方向及企业盈亏实况。此外,政府还应成立贷款调查小组,对企业资金定期跟踪和摸底调查,保证资金收回方向性和可回收性。加大力度打击违规、违法行为,惩罚分明,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促进作用。

三、小结

首先,本论文仅仅从金融支持方面分析研究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缺乏县域保险数据,忽略了县域保险市场对其经济发展形势。在此基础上,还需国内外学者对此继续深入探索研究。然后,我国经济学者给予在金融支持下县域经济发展过度关注,同时也注重在其实践发展中存在经济环境问题,但是对于信贷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效率重视度却远远不够。最后要说明是影响信贷支持效率原因是多种多样,具体到县域经济中时,要切合实际,提出具有针对性对策建议。深入金融机构体系是未来学者研究提高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方向。

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增加了不确定性。我国由于对房地产的调控,引发经济的衰退,还有通货膨胀问题都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今年是国民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也是最复杂的一年,引起的欧盟债务危机,墨西哥湾的漏油事故.此外,在经济回升过程中避免出现所谓的“大起大落”和二次探底目前由于金融危机尚未完全消退,所以现在谈金融危机结束。国内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有三个隐忧。美国和欧洲的失业率又进一步回升。而失业率的提升,对于经济回暖的冲击还是非常大的。我国的经济一直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趋势,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不仅为世界的发展,也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社会事业也实现了大发展,开创了新局面。面对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等问题,我们要努力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抓住战略机遇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同时, 我们也必须看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需要高度关注的情况和问题,认真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积极应对。

中国经济新常态是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呈现的一种状态,主要有四大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四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我国发展数字经济论文

您好,《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引用文献的写法应该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著作权法》,以及《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本身的引用规则。首先,引用文献的格式应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著作权法》规定的格式,包括作者、出版年份、出版物名称、出版物类型、出版物出版者等信息,以便读者可以准确地获取引用文献的信息。其次,《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本身也有关于引用文献的规定,引用文献时应该注明出处,并且应该注明引用文献的页码。最后,引用文献时应该注意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著作权法》,确保引用文献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从字面上看,数字经济就是基于数字技术的经济,而数字技术的发展往往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难以分清,所以很多时候数字经济也常被称作互联网经济或网络经济。早在上世纪互联网发展初期,美国商人唐·塔普斯科特就在1995年出版了一本名为《数字经济》的著作,详细论述了互联网对经济的影响,他被认为是最早提出“数字经济”概念的人之一。随后数字经济常被理解为因为数据信息可通过网络流动而产生的经济活动,比如开一家网店,店家和消费者不用实际见面,就能传递商品信息并讨价还价。这样的经济活动显然具有便捷优势。同时,一些关于网络发展的理论被引入数字经济中,比如梅特卡夫法则,它指出网络的价值等于其所有网络终端数量的平方,换句话说就是用一个网络虚拟平台的人越多,这个虚拟平台对于每个用户的价值就越大。互联网企业家、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也是从这个角度理解数字经济。他作为演讲嘉宾出席本届汉诺威IT展开幕式时说,今年展会的主题为“数字经济”,与其说数字经济,不如说是数据经济。因为数据传输的缘故,各种数字经济活动皆有可能。此外,“数字经济”还包含数字技术与各项实际产业的结合。汉诺威IT展官方网站指出,从农业、工业到医学,各行各业都在经历数字技术的改造。

论文数字经济下国际货运代理行业或企业应该如何发展:要坚定不移的走数字化发展的道路,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坚定不移的走企业制度,不忘初心,立场坚定。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发展基础、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潜力和动能、体制和制度条件、发展战略、宏观政策、发展目标等共同决定的,是长期起作用的基本格局,不会因疫情冲击这种短期因素而改变。我国具有保持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的充足条件。

1、从发展基础看。

2019年我国经济总量近100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占全球经济的比重超过16%,对全球经济增量的贡献约占三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性地突破1万美元。我国已成为居世界第一的工业制造大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总里程均居世界第一,通信业实现赶超。对外经济跨越式发展,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成为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是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外汇储备连续14年居世界第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为巩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2、从宏观经济看。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宏观经济的显著特点是没有发生过经济衰退和危机,经济增长率除了1981年的、1989年的和1990年的,其余38年都是高速度和6%以上的中高速,而且多数年份实现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国际收支的良好组合。

以最近5年(2015年至2019年)为例,虽然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但每年城镇新增就业都在1300万人以上,经济增长率分别为、、、和,保持在合理区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和。经常项目顺差逐渐缩小,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消费和服务业的贡献率持续上升,城镇化快速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和机制,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为保持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创造了良好宏观经济环境。

3、从发展潜力和动能看。

我国正处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人均收入处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对发展的需求是全面、巨大和持久的。

同时,我国具备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有14亿人口,超过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仍在扩容,国内市场规模巨大且不断发展,潜力无限;国内储蓄率高,是少有的资本净输出国和债权国;人力资源丰富,有9亿劳动力,其中超过亿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有1亿多个市场主体,蕴藏着巨大的创业创新潜能。这是保持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的重要条件。

4、从体制和制度条件看。

我国有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市场经济活力结合在一起,并根据生产力发展要求通过深化改革开放不断优化这种组合,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的体制和制度保证。

5、从财政、金融体系看。

我国2016、2017年财政赤字率均为3%,2018、2019年分别为和,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近两年多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金融监管,遏制了宏观杠杆率2009年后连续多年持续攀升的势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重大成效,金融风险趋于收敛、总体可控。

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的信贷市场,世界第二大的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保险市场。我国财政、金融体系抗风险的韧性强,有足够的政策空间和工具应对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这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的有力支撑。

扩展资料

要求

一、题名

1、题名规范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

2、命题方式

3、撰写英文题名的注意事项

①英文题名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短语最常见,即题名基本上由一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短语型题名要确定好中心词,再进行前后修饰。各个词的顺序很重要,词序不当,会导致表达不准。

②一般不要用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且不够精炼和醒目。少数情况(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下可以用疑问句做题名,因为疑问句有探讨性语气,易引起读者兴趣。

③同一篇论文的英文题名与中文题名内容上应一致,但不等于说词语要一一对应。在许多情况下,个别非实质性的词可以省略或变动。

④国外科技期刊一般对题名字数有所限制,有的规定题名不超过2行,每行不超过42个印刷符号和空格;有的要求题名不超过14个词。这些规定可供我们参考。

⑤在论文的英文题名中。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词均不用。

二、作者

1、作者署名的规范作者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团体作者的执笔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位置。有时,作者姓名亦可标注于正文末尾。示例:王军1,张红2,刘力1,翻译作者及其单位名称的注意事项:

①翻译单位名称不要采取缩写,要由小到大写全,并附地址和邮政编码,确保联系方便。

②翻译单位名称要采用该单位统一的译法。

③作者姓名按汉语拼音拼写,采用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字,复姓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字,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姓氏与名均不缩写。

例如:

LIHua(李华),ZHANGXi-he(张锡和),ZHUGEYing(诸葛颖)

三、摘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因特网的迅猛发展,网上查询、检索和下载专业数据已成为当前科技信息情报检索的重要手段,对于网上各类全文数据库或文摘数据库,论文摘要的索引是读者检索文献的重要工具,为科技情报文献检索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提供方便。摘要是对论文综合的介绍,使人了解论文阐述的主要内容。

论文发表后,文摘杂志或各种数据库对摘要可以不作修改或稍作修改而直接利用,让读者尽快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以补充题名的不足,从而避免他人编写摘要可能产生的误解、欠缺甚至错误。所以论文摘要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被检索率和被引频次。

1、摘要的规范

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可以引用、推广。

2、撰写摘要注意事项

①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忌讳把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不要照搬论文正文中的小标题(目录)或论文结论部分的文字,也不要诠释论文内容。

②尽量采用文字叙述,不要将文中的数据罗列在摘要中;文字要简洁,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应删除无意义的或不必要的字眼;内容不宜展开论证说明,不要列举例证,不介绍研究过程;

③摘要的内容必须完整,不能把论文中所阐述的主要内容(或观点)遗漏,应写成一篇可以独立使用的短文。

④摘要一般不分段,切忌以条列式书写法。陈述要客观,对研究过程、方法和成果等不宜作主观评价,也不宜与别人的研究作对比说明。

3、撰写英文摘要注意事项

以上中文摘要编写的注意事项都适用于英文摘要,但英语有其自己的表达方式、语言习惯,在撰写英文摘要时应特别注意。

四、关键词

1、关键词规范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通常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编排在摘要下方。一般每篇可选3~8个,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按词条的外延(概念范围)层次从大到小排列。

关键词一般是名词性的词或词组,个别情况下也有动词性的词或词组。

应标注与中文关键词对应的英文关键词。编排上中文在前,外文在后。中文关键词前以“关键词:”或“[关键词]”作为标识;英文关键词前以“Keywords:”作为标识。

关键词应尽量从国家标准《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等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

2、选择关键词的方法

关键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从其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出现频率较高且比较关键的词)中选出来。

五、正文

1、正文规范

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层次。论文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五级。

六、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的规范及其作用

为了反映文章的科学依据、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

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七、致谢

一项科研成果或技术创新,往往不是独自一人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各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在许多论文的末尾都列有"致谢"。主要对论文完成期间得到的帮助表示感谢,这是学术界谦逊和有礼貌的一种表现。

2020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论文

浅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摘 要: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世界经济的发展对能源需求量的持续增加,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温室气体排放所带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将进一步加剧。而且我国能源紧张、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环境污染严重也使我国面临着较大的国际转移排放压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有利于现代能源服务的普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和加强能源安全。关键词:低碳经济;现状政策选择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理念,低碳经济的提法最早源于英国在2003年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从技术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在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利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各种低碳技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着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综上所述,广义的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标志的绿色生态经济模式。目标是控制碳排放,维持生物圈碳平衡;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价值观念、国家权益、生产生活方式的全球性革命。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定低碳经济政策,积极推动低碳绿色增长。尤其是为了应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一些国家更是把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重要动力。德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发展生态工业。德国的生态工业政策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制定各行业能源有效利用战略;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可持续利用生物智能;推出刺激汽车业改革创新措施以及实行环保教育、资格认证等方面的措施。为了实现从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轨,德国除了注重加强与欧盟工业政策的协调和国际合作之外,还计划增加政府对环保技术创新的投资,并通过各种政策措施,鼓励私人投资。德国政府希望通过筹集公共和私人资金,建立环保和创新基金,以此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法国的低碳经济政策重点是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2008年12月,法国环境部公布了一揽子旨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这一计划有50项措施,涵盖了生物能源、风能、地热能、太阳能以及水力发电等多个领域。除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之外,2009年,法国政府还投资4亿欧元,用于研发清洁能源汽车和“低碳汽车”。此外,核能一直是法国能源政策的支柱,也是法国低碳经济的一个重点。美国选择以开发新能源、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重新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动力。美国政府低碳经济政策可以进一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的开发是核心。2009年2月15 日,美国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投资总额达到7870亿美元,该法案将发展新能源列为重要内容,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等)。在节能方面最主要的是汽车节能。此外,为应对气候变暖,美国力求通过一系列节能环保措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在低碳经济的实践上,英国作为低碳经济的先行国,在2006年通过了全球第一个有关低碳经济的法案一《气候变化法草案》,制定了到2020年减少碳排放30% ,到2050年减少碳排放60%的目标。日本、丹麦和挪威等国的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也取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果。国内对低碳经济的实践则主要集中于碳交易和创建低碳城市。(1)碳交易。2006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总额达280亿美元,交易的二氧化碳量达到了13亿吨。目前全球有四个交易所专门从事碳金融的交易,包括欧盟的EU ETS、澳大利亚的New South Wales、美国的Chicago Climate Exchange和英国的UK Errs等。此外,还有很多知名金融机构活跃在这些市场上,包括荷兰银行(ABN AMRO)、巴克利(BarclaysCapita1)、高盛(Goldman Sachs)、Morgan Stanley和UBS等。美国的Chicago Climate Exchange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北美唯一自愿性参与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并对减排量承担法律约束力的组织和市场交易平台,它也是全球唯一同时开展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物、六氟化硫6种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的市场。在中国,2006年兴业银行基于品牌和市场价值与IFC合作签署了《能源效率融资项目(CHUEE)合作协议》(即《损失分担协议》),成为国内首家推出“能效贷款”产品的商业银行。根据该协议,IFC向兴业银行提供2亿元人民币的本金损失分担,以支持最高可达4.6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组合,兴业银行则以IFC认定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为基础发放贷款,IFC则为贷款项目提供相关的技术援助和业绩激励,而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则分别推出了“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2)低碳城市的创建。低碳城市是由新能源利用、清洁技术、绿色规划、绿色建筑和绿色消费等一系列要素构成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2008年,国家发改委与联合国自然基金会开始“低碳城市发展”的全面推广,上海和保定成为首批试点城市,由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科技部、环保总局、商务部等专家组成的项目技术顾问组也正式亮相。同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了《保定:全球可持续能源生产的“电谷”》,肯定了“保定模式”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做出的贡献。广东省珠海市也在2008年邀请专家研究低碳经济,欲申报国家低碳经济区。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然而,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发展经济、减少贫困和满足就业等仍是实现现代化的最大任务,向低碳经济转型还面临着许多现实条件的制约。为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适时适度地创新公共政策,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的新要求,创立一种具有积极价值的、适宜的政策安排。(一)、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倡导产业低碳化产业结构对碳排放会产生较大影响,同等规模或总量的经济,如果技术水平相同而产业结构不同,则会导致碳排放量相差较大。以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则是能源大户,需要大量消耗能源。我国正处在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第二产业在一定的时期内还会显示强劲的势头,这也是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根据国情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倡导产业低碳化,这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二)、增大陆海碳汇森林可以吸收大量CO2 .相当于减少了CO2 排放,是良好的碳汇。据研究,我国人工造林的固碳率为1.4吨碳/(公顷?年),相当于每公顷林地每年可平均吸收5.1吨CO2 。2005年.我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18.21%,为促进全球碳汇建设和温室气体减排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国家《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3% 按照我国国土面积约960万km (合96000万hm )计算,相当于2020年比2005年新增森林面积4600万公顷,每年可新增碳汇430.1万吨,相当于减排1578.4万吨CO22005.2020年间累计新增加碳汇5.2亿吨,相当于累计减排18.9亿吨CO2。另外,海洋也是重要的碳汇之一有研究表明,过去200年中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和制造水泥过程中释放的CO2 .被海洋吸收了近一半。我国在东海进行的大洋碳通量研究也表明,东海是CO2 的汇。因此,通过加大力度开展研究,尽早比较准确地确定我国邻近海域的碳汇结构和强度.有望进一步增大我国的碳汇规模。(三)、创新文化政策,倡导生态文化生态文明是党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紧要关头所形成的又一重要思想创新,并提出了文化“软实力” 的概念。文化是基础国民教育,它奠定国民的品味教养;文化是生活,它决定我们所见、所感、所思的整体环境的真善美或假恶丑;文化是经济,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不言而喻。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全民普遍共识的、绿色的生态文化的构建。生态文化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兴文化,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体系,是人们最优化的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的总和,体现在人类为解决所面临的种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与自然和谐相处,求得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种种措施和手段上。创新文化政策就是要形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在生活中坚决抵制铺张浪费的奢侈文化,生态的观念深入人心。五、结束语目前,我国正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进行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这与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从经济的角度讲,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化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依赖的是原始生产要素的高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工业化中级阶段,经济发展以投资和科技进步为主要带动力量;工业化高级阶段则以信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中国的经济转型摒弃了传统的“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的路子。公共政策的创新使我们主动融入到低碳经济的实践和世界发展的潮流中,获得更多的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和技术,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新模式。参考文献:[1]冯之浚,金涌,牛文元,徐锭明.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04—21.夏垫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 (7A):33—35.陈晓春,张喜辉.浅谈低碳经济下的消费引导[J].消费经济,2009 (4): 71—74.邹骥等,低碳道路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机制,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陈晓春,谭娟,陈文婕.论低碳消费方式[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04—21.

可以写一下自己的看法和现在发展现状,比如:

虽然近几年国际经济相对萧条,但是中国的经济仍然保持着较稳定的增长。但是这种经济增长主要是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股市,房地产泡沫等表面增长。

国家的一系列政策倾向于保持经济增长,取得GDP的稳定增长。在美国出现次贷危机,危及全球经济时中国推出四万亿的投资计划,在大量的政府支出的支撑下,中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实现了正增长,实现了保八的经济指标。

中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在经济,科技,教育,民生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中国的发展也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具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扩展资料

面对疫情冲击,我国经济重启取得积极成效,3月份以来各项经济指标正逐步好转,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这充分表明,我国经济经受住了疫情的严峻考验,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巨大潜能。

优势来自雄厚的物质基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日益强大的创新能力,是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法宝。下一步,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继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重点行业领域、基础工业领域培育一批全球供应链核心企业。

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助推我国制造业抢抓新机遇。今后,我们将加大新基建与制造企业应用场景深度融合的推进力度,云端、网端、终端齐发力,持续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先进制造企业。

我们是普通人,不懂国家大事,不知道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怎样的形势。

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增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 索引序列
  • 我国的经济发展论文
  • 我国经济发展论文
  • 我国的经济发展论文1500
  • 我国发展数字经济论文
  • 2020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