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听上去是一门很高深的新兴学科,离开我们还很远。其实不然,它拥有深远的历史,还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化学物质和物理因素对有机体产生不良作用(副作用或有害作用)的学科。不良作用可以非常明显,比如死亡、癌症、疼痛、皮炎等等,也可以是一些细微的作用,比如正在发育的儿童大脑对于微量铅暴露极为敏感,会导致学习力和记忆力的衰退,而贻害终身。意识到这一点远比了解多大剂量的铅会导致儿童死亡更加重要。 毒理学定义中的化学物质可以是自然界存在的产物,也可以是人工合成的物质。这些东西可能是有一必须的,也可能是致命的毒药。而不同的使用剂量会使这些化学物质对人类产生不同的作用。比如,肉毒素既是最为致命的毒药,同时极微量的合理使用,也是医美用来祛除皱纹的利器。而物理因素常与职业健康问题有关。温度、噪声。睡眠不足,飞行时差的不良作用等,都会引起令人烦躁的工作效率低下。这些因素还会对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列入温度的变化会影响鱼类的生存和繁殖。 毒理学也可以放在环境健康的背景中去考量。我们一般所考虑的环境是家庭、学校、工作场所、户外、室内、海洋、空气等等。而我们将环境健康定义为“能保证所有生物体拥有保持或发挥全部遗传千里的最佳机会”。这个定义的价值可以从儿童身上得到最好的体现。这也是为什么相关儿童和孕妇的功效测试的伦理学评估很难通过的原因。例如前文提到的铅暴露,即便铅的剂量很低,也可导致儿童学习障碍。这些有害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儿童的一生,影响其保持和发挥全部遗传潜力的最佳机会。话说,生完娃的成年人的死活相对就没那么重要了么。。。 毒理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696年,中国中草药之父,神农氏尝遍365种中草药而闻名,据说死于药物剂量过大而引起的中毒。中世纪时期的黑死病(1347-1351)腺鼠疫和肺炎性鼠疫横扫欧洲,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之一。文艺复兴时期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在动物身上实验毒药的生物性积累。帕拉赛尔苏斯(1493-1541)医生、炼金术师,毒理学之父。曾试图将医学和炼金术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医疗化学。马修·瑞士科学家保罗奥菲啦(1787-1853)被誉为“现代毒理学之父”,1813年出版了《毒药学》,书中详细描述了中毒的症状。·赫尔曼·穆勒于1939年发现了DDT的杀虫功效,并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而DDT在1972年被禁止使用。直到最近的日本福岛2011年,核电站事故,造成了大规模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可见毒理学的相关事件贯穿了几乎我们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大家如果对于毒理学重要事件里程碑有兴趣的话,我可以另写一篇文章叙述。 了解一些合法或非法药品的毒理学特性对于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非常重要。在美国设立了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及环境保护局(EPA)来保护人与环境的健康与福利。1962年,一种名为反应停(沙利度胺)的抗妊娠反应的新药被发现存在导致婴儿出生缺陷的副作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海豚婴事件。此前这种新药在欧洲得到了广泛推广,导致了欧洲数万家庭的悲剧,而在美国FDA专家的极力阻止下,未能进入美国市场,使美国人逃过了这场噩梦。之后立法规定所有新药必须在动物和人体上进行充分的实验,才能获得FDA的使用批准。 蕾切尔·卡森在1962年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其中集采了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并表达了杀虫剂对人体健康存在的不良影响的担忧。其中DDT作为一种高效的杀虫剂,虽然不会直接导致动物死亡,不过会使鸟类蛋壳变薄,导致特别是食肉性鸟类的减少。而且这类杀虫剂会累积在动物的脂肪中,通过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哺乳期间DDT也会随乳汁进入婴儿体内。最终DDT与1972年被禁用。 类似的公共安全事件还有很多。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毒奶粉事件,毒大米事件,近年来的环境污染的加重,以及大众对于日常使用的化妆品中的风险成分的重视。 毒理学无法解决所有环境健康问题,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以批判性的眼光分析周围环境和那些影响本地甚至全球的事件,更好的判断化学物质和物理因素对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从而提出富有远见的问题,进而带动各行各业以及自身减少危害暴露的风险,促进人类“保持或发挥全部遗传潜力”。 更多的了解一些毒理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做出一些日常决定。在促进人体健康与改善环境质量时,也能根据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剂量-效应关系、个体易感性)才去行动。比如人们一旦意识到了婴儿与儿童的体重较轻,正在发育的神经系统特别敏感,他们比成人更易受到化学物质的影响,人们就会采取行动减少婴幼儿的暴露。了解毒理学的知识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判断化学物质与物理因素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提出有远见的见解,进而最终影响决策。 参考文献 Steven G. Gilbert, A small dose of toxicology - The health effects of common chemicals. 【译】生活中的毒理学
分类: 资源共享 问题描述: 本人欲写一篇关于"毒杀芬"的论文 现求资料 望有的帮一下忙 谢谢解析: 毒杀芬 1.物质的理化常数: 国标编号 61877 CAS号 8001-35-2 中文名称 毒杀芬 英文名称 Toxaphene ;Chlorinated camphene 别 名 氯化莰、氯化茨烯、八氯茨烯、氯代莰烯、3956、多氯莰烯 分子式 C10H10Cl8 外观与性状 乳白色或琥珀色蜡样固体(纯品为无色结晶)具有萜类气味 分子量 蒸汽压 ~×10-2kPa/25℃ 熔 点 65~90℃ 沸点:155℃/分解 溶解性 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密 度 (25℃) 稳定性 温度高于155℃逐渐分解,不易挥发,不可燃。受日光或受热后缓缓放出氯化氢,在碱性或铁化合物存在下分解快 危险标记 14(剧毒品) 主要用途 用作杀虫剂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本品有樟脑样的兴奋作用,是全身抽搐性毒物。对皮肤有 *** 作用,有因采隔天喷过本品的植物引起中毒的报告,另有儿童误服致死的报道。毒杀芬本身在常温下不挥发,多因食物污染或经皮肤侵入引起中毒,于数小时后突然出现间歇性强直性痉挛或休克,常以恶心、呕吐为先兆。严重者痉挛间歇逐渐缩短,终因窒息而死亡。恢复者常遗留神经衰弱及健忘证。皮肤接触时,可出现皮炎、局部红肿或生成脓疮。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中等毒类,急性毒性较DDT强二倍,为全身性抽搐毒物,具樟脑样兴奋作用,蓄积作用不明显。 急性毒性:毒杀芬可通过无损伤皮肤被吸入体内,侵害神经系统和实质性器官。如皮肤接触,可引起皮炎、红肿、水泡。40mg/kg,1次,人经口,发现的最低致死剂量;50mg/kg,1次,狗经口,最低致死量;175mg/kg,1次,豚鼠经口,最低致死量;938mg/kg,1次,小鼠经皮,最低致死量;2000mg/m3,2小时,小鼠吸入,最低致死浓度。LD5045mg/kg,1次,小鼠灌胃;LD5060mg/kg,1次,大鼠经口;LD501025mg/kg,1次,兔经皮。人口服5g,多数于8小时内死亡。 亚急性、慢性毒性:、,大鼠灌胃,12个月,白血球含量发生变化,末稍血液中的嗜伊红血球减少40~50%,盖克塞纳(一种麻醉剂)睡态延长,苯酰胺基醋酸的合成增加。 、,大鼠灌胃,7个月,发现半乳糖试验中血糖曲线的特征发生变化,血液中碱性磷酸酯酶活性增加,盖克塞纳睡态缩短。以12mg/kg的剂量给大鼠灌胃4个月,诱发各种(器官)叶部和部分腺体体质的极度浸润,间质组织增加和甲状腺中滤胞的增长。肾上腺出现皮质和髓质的浸润,实质的复合作用受阻,皮质层变薄。大鼠的肾、肝、心肌也表现出脂肪变性和伴随坏死性变化的粒状营养不良。 致畸:毒杀芬有致畸作用。35mg/kg,妊娠7至16天,小鼠经口,胎儿致畸;12mg/kg,妊娠大鼠灌胃,对胎儿的神经和形态有抑制效应。 水生生物毒性:,鲑鱼(王大麻哈鱼),96小时致死;,鲤鱼,致死;,鲫鱼,96小时致死; ,鲈鱼,96小时50%致死。 其它毒性:,1次,山鸡;LD50 71mg/kg,1次,鸟经口; ,1次,鸭 ; LD50 ,小鸡(1个月)。 近2至3年内有接触史的妇女,出现高发性眼粘膜肥大,视网膜血管直径改变。对长期(3年)工作在多次施用毒杀芬农田的人体调查来看,由于人体对土壤、空气和植物中残留毒杀芬的慢性接触,出现由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紊乱引起的心脏肾上腺激导效应增强的病征。对长期(10年)接触毒杀芬而引起中毒妇女普查表明,那些受到毒杀芬轻微中毒者中有中枢神经系统官能性动态变化,呆滞植物性综合症和植物性血官紧张异常。那些受到中度和深度中毒的人有明显的病理学症状,如脑神经炎、间脑综合症和脑血循环暂时性干扰。 代谢和降解:通常将毒杀芬归入高持久性农药之列,其生物代谢和环境降解速率较缓。 有文献报导,毒杀芬的光化学性不太稳定,在紫外线,碱介质及金属化合物作用下,毒杀芬可分解转化,生成脱氯产物。 残留与积蓄:毒杀芬在土壤和水环境中能够保持较长时间,并进入人和动物的食物链。 在实验条件下,土壤中毒杀芬含量,(按引起量的百分数计),处理后第1天是84%,第5天是55%,第10天是44%,第20天是37%,第30天是30%,第40天是29%。 在农田条件下,当每季施用8kg/ha毒杀芬时,经过3至4个月后,发现毒杀芬的含量是±,1年后,土壤中毒杀芬仍有初始水平的51%,且大部分残留于耕作层土壤中。 在实验条件下,水体中的毒杀芬经103天后,尚存95%。水中的毒杀芬易被鱼和底泥吸收和吸附。鱼对毒杀芬的富集系数为300。水生植物中的毒杀芬含量可超过水中毒杀芬含量的220倍,超过淤泥中毒杀芬含量的37倍。 在根和块茎作物(胡萝卜、甜菜、土豆等)中,毒杀芬主要富集于皮部。如胡萝卜皮含毒杀芬26mg/kg时,其浆中只含1~;土豆皮含毒杀芬时,浆中没有发现。 迁移转化:毒杀芬在农业中用作接触杀虫剂时进入环境,可随农田的地表污水及大气降水进入水体和地下水中。毒杀芬从土壤的迁移,当它在土壤中的含量水平是10mg/kg,在空气中为,在水中为,在植物中为7mg/kg。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4.实验室监测方法: 气相色谱法《水和废水标准检验法》第15版 气相色谱法《常见有毒化学品环境事故应急处置技术与监测方法》胡望钧主编 气相色谱法《固体废弃物试验分析评价手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译 5.环境标准: 前西德(1982) 职业环境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 (皮) 美国(1981) 饮用水中最高容许浓度 前苏联(1978) 渔业用水最高容许浓度 0mg/L 联合国规划署(1974) 保护水生生物淡水中农药的最大允许浓度 μg/L 美国(1977) 工业废水排放标准 前苏联(1978) 土壤标准 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用清洁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生产操作或农业使用时,建议佩戴防尘口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必要时戴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聚乙烯薄膜防毒服。 手防护:戴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彻底清洗。工作服不要带到非作业场所,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清水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给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有人研究了用亲核试剂将毒杀芬转化成毒性小的产物的过程,例如,用2-甲氧基乙醇钾转化成甲基溶纤剂(即乙二醇单甲醚),已经确定,在30至60分钟内即可产生解毒作用。 眼睛受侵时,宜用温水、生量盐水或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疼痛者可滴1%狄卡因溶液。 废水处理方法有活性炭吸附法、偻状活性炭净化法、絮凝法、过滤法、氯氧化法等。 防止沾污扩散:为防止沾污扩散,须加强保管工作,不得与食物或饲料一起存放。生产和使用时,须穿工作服,戴口罩及防护眼镜,避免接触皮肤。用毒杀芬处理过的土壤翻松应在处理后再过两星期才能进行耕作。大田作物收获期前21至25天内禁止施用。施药浓度要适量。土豆和甜菜在种植期的施药不允许多于3次。
食品安全文的参考文献可以参考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局发表的标准。
中国知网搜索相关主题的论文有很多,可以直接做参考文献食品营养与食品卫生监管并重应对食品安全“双重挑战”探讨 胡承康; 白玉成 浙江省平湖市卫生监督所 【期刊】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0-09-30 1 1042 基于Internet的食品营养评价系统的开发 于平 【期刊】食品工业 2001-12-20 1 663 关注食品营养 打造健康生活——记天津市食品营养与安全重点实验室 天津科技大学 【期刊】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6-07-30 0 1024 食品营养强化与营养增补 刘志皋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 【期刊】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3-02-15 6 2845 Food,Nutrition and Health 【会议】Abstracts of 14th World Congress of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2008-10-01 0 146 科学对待食品营养成分标示 杨蕾 【报纸】中国食品质量报 2010-12-23 0 127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发应用及“江苏省食品营养成分与有毒有害物质检测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胡义东; 姚义刚; 贾涛; 赵厚民; 周小平; 徐慧; 李新丽; 杨凤岩; 汤伟; 左红; 唐晶晶; 吴秋云; 杨艳红 【科技成果】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 江苏省理化测试中心 2006-12-20 08 食品营养与营养食品 陈义凤; 游海; 何金明; 邓泽元; 陶秉莹 【期刊】南昌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1994-06-30 6 2929 发展食品营养强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刘志皋 中国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工业协会营养强化剂及特种营养食品专业委员会 【会议】中国食品添加剂协会成立十周年暨第七届中国国际食品添加剂展览会学术论文集 2003-04-01 0 4210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保障体系研究 刘清珺; 张经华; 陈舜琮; 刘清; 夏敏; 范筱京; 王欣欣; 贾丽; 朗爽; 王覃 【科技成果】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 2008-07-22 0 311 帝斯曼:为企业提供食品营养强化方案——访帝斯曼营养产品部大中华区技术市场经理Kenny Koh PhD 房慧 【期刊】食品安全导刊 2009-03-15 0 3112 卫生部监督局关于公开征求《运动营养食品中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规定》意见的通知 卫生部监督局 【期刊】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8-07-31 0 4813 卫生部发布《运动营养食品中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规定》 卫生 【报纸】消费日报 2008-08-26 0 1014 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姜忠丽; 代岚; 王俊伟 沈阳师范大学 【期刊】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11-20 0 1915 Maillard反应与Strecker降解及其对食品风味与食品营养的影响 冯大炎; 周运友 安徽师大化学系 【期刊】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07-02 3 10816 解析: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强化剂扩大使用范围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名单新资源食品 张俭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期刊】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0-03-25 0 4317 2003:决战营养强化——食品营养强化工作座谈会侧记 东方竹 【期刊】中国食品工业 2003-03-30 0 2818 婴幼儿配方食品营养强化法规标准的研究 师朝霞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硕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0-04-01 0 3419 我国食品营养强化剂发明专利申请及技术发展分析 潘珂 【期刊】中国发明与专利 2011-02-16 0 3620 我国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农志荣; 覃海元; 黄卫萍; 杨昌鹏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南宁; 广西南宁 【期刊】高等农业教育 2008-06-15 3 221
大家好,我是 李枫医生 。
一谈到碳水化合物,相信许多人认为精米精面不利于 健康 ,通常推荐粗粮,全麦面包通常处于推荐之列。
为什么全麦面包值得推荐?无非就是全麦面包的膳食纤维。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全麦面包中的膳食纤维可以减肥、改善便秘等。
但事实不是这样,通过全麦面包补充膳食纤维,其实得不偿失。
01
吃全麦面包
尤其小心麦胚凝集素
1· 麸质
首先,我们知道,面包属于小麦制品,无论是精制面包还是全麦面包,都有一种物质——麸质。
这是一种小麦中的蛋白质,由50%麦醇溶蛋白和50%麦谷蛋白所组成,它包含了几百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对于部分麸质不耐受的人群来说,往往会导致腹部不适、肠道通透性增加、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
比起麸质带给人体的小麻烦,潜伏在小麦中更大的恶棍则是麦胚凝集素,对 健康 危害极大。
2· 麦胚凝集素
麦胚凝集素与麸质关系不大,主要存在于小麦的麸皮中,当我们摄入这些被认为是 健康 食品的全麦面包时,麦胚凝集素就会随后进入到我们的体内。
强调一下:白面包含麸质不含麦胚凝集素,全麦面包同时含有麸质和麦胚凝集素,麦胚凝集素对人体 健康 危害极大!
与大多数分子较大的凝集素相比较,麦胚凝集素是一种分子特别小的蛋白质。因此,即使人体的肠粘膜屏障没有受到破坏,它也能够穿透肠壁进入身体中。
02
麦胚凝集素的危害
麦胚凝集素的危害如下:
麦胚凝集素会将葡萄糖导入脂肪细胞之中,其结果就是将葡萄糖更多的转变为脂肪,这带来体重增加,体脂增加;
麦胚凝集素会阻止糖进入肌肉细胞之中,这又增加了肌肉能量缺乏、增加胰岛素抵抗的风险;
麦胚凝集素会干扰人体蛋白质的消化,不消化的蛋白质增加过敏、肠漏、肠炎的风险;
麦胚凝集素通过释放自由基使得人体内的炎症加重,这会使得人体肠壁变薄;
麦胚凝集素与其他蛋白质发生交叉反应,进而生成可以触发自身免疫反应的抗体,这些抗体不同于麸质触发的反应;
麦胚凝集素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导致神经系统损害;麦胚凝集素会促使血小板聚集,增加动脉硬化风险;麦胚凝集素通过与粘膜内壁唾液酸结合,使得流感病毒和其它病毒从肠道进入体内。
当然,离开剂量谈危害就是耍流氓。但长期、连续摄入全麦面包,由于其丰富的麦胚凝集素含量,应该不是一个 健康 习惯。
假如将长期吃全麦面包的理念推荐给中、老年朋友,那就更加糟糕了!
研究表明,人到中年其胃酸分泌量仅仅是年轻时的1/3。本来胃酸就不足,再加上如此多的膳食纤维,人体所需要的矿物质如钙、锌、铁、镁等怎能满足人体的需求?
03
没必要靠全麦面包
补充膳食纤维
首先,膳食纤维已经被神话了。
事实上,实验的规模越大、越严格,得到的负面证据就越多。介绍一点相反研究:
一、1994年-2000年,由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牵头进行了两项关于膳食纤维的研究。一项包括47000名男性 健康 行业从业者,另一项包括89000名女性名为“护士 健康 研究”的研究。
看看他们的结论: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全谷物、全麦食物、蔬菜、水果等)对结肠癌没有任何改善,也没有预防心脏病、乳腺癌和减肥作用。
二、对涉及195名患者的5项回顾性的研究表明,膳食纤维尤其是非水溶性纤维(全麦面包中的麸皮就属于这种类型)对缓解便秘没有作用,有些患者甚至便秘加重。
事实上,膳食纤维是否就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也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以肉食为主,在1年的某些时间里几乎吃不到膳食纤维,但他们几乎没有肥胖、冠心病的情况发生。
当然,这不是完全否认膳食纤维对人体的好处。
通过蔬菜获取一定的膳食纤维应该对 健康 有益,但指望全麦面包进行补充大概是要交智商税的。
今日互动
你平时会吃全麦面包吗?
参考文献:
, J. (2012). Effect of dietary fiber on constipation: A meta analysi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18(48).
The End
本文 作者
据学术堂了解,论文文献资料是写好论文非常关键的步骤,论文不同于写日志之类的人生感悟,论文需要充分的证据来证明你的论文观点,让别人看了会信服,相信你说的话,那样才算一篇合格的论文。比较大的学术论文参考网站有谷歌学术、万方数据、ilib2、知网、MBA智库、scirus、microsoft academic、HighWire、GeNii学术综合、CiNii论文等网站。这些网站基本上就是写论文查资料常去的站点了,有的网站需要注册之类的。网站吗,都这样,可以说去这些网站查询医学论文文献 是再合适不过了。下面中文文献就“知网”给大家举例,如何查询论文文献:
第一步:在百度上搜索“中国知网”,一般“中国知网”官网出现在第一个,点击进入“中国知网”官网。
第二步:进入“中国知网”官网之后,在检索框前端,有一个选择按钮,下拉列表,里面有“主题、全文、篇名、作者、关键词等”,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一个,现在以“篇名”为例,在检索框输入“昆虫”,点击“检索”按钮。
第三步:在检索结果列表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文章,在文章标题右边有“下载”“阅读”按钮,如有需要,点击进入即可
毒理学听上去是一门很高深的新兴学科,离开我们还很远。其实不然,它拥有深远的历史,还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化学物质和物理因素对有机体产生不良作用(副作用或有害作用)的学科。不良作用可以非常明显,比如死亡、癌症、疼痛、皮炎等等,也可以是一些细微的作用,比如正在发育的儿童大脑对于微量铅暴露极为敏感,会导致学习力和记忆力的衰退,而贻害终身。意识到这一点远比了解多大剂量的铅会导致儿童死亡更加重要。 毒理学定义中的化学物质可以是自然界存在的产物,也可以是人工合成的物质。这些东西可能是有一必须的,也可能是致命的毒药。而不同的使用剂量会使这些化学物质对人类产生不同的作用。比如,肉毒素既是最为致命的毒药,同时极微量的合理使用,也是医美用来祛除皱纹的利器。而物理因素常与职业健康问题有关。温度、噪声。睡眠不足,飞行时差的不良作用等,都会引起令人烦躁的工作效率低下。这些因素还会对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列入温度的变化会影响鱼类的生存和繁殖。 毒理学也可以放在环境健康的背景中去考量。我们一般所考虑的环境是家庭、学校、工作场所、户外、室内、海洋、空气等等。而我们将环境健康定义为“能保证所有生物体拥有保持或发挥全部遗传千里的最佳机会”。这个定义的价值可以从儿童身上得到最好的体现。这也是为什么相关儿童和孕妇的功效测试的伦理学评估很难通过的原因。例如前文提到的铅暴露,即便铅的剂量很低,也可导致儿童学习障碍。这些有害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儿童的一生,影响其保持和发挥全部遗传潜力的最佳机会。话说,生完娃的成年人的死活相对就没那么重要了么。。。 毒理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696年,中国中草药之父,神农氏尝遍365种中草药而闻名,据说死于药物剂量过大而引起的中毒。中世纪时期的黑死病(1347-1351)腺鼠疫和肺炎性鼠疫横扫欧洲,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之一。文艺复兴时期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在动物身上实验毒药的生物性积累。帕拉赛尔苏斯(1493-1541)医生、炼金术师,毒理学之父。曾试图将医学和炼金术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医疗化学。马修·瑞士科学家保罗奥菲啦(1787-1853)被誉为“现代毒理学之父”,1813年出版了《毒药学》,书中详细描述了中毒的症状。·赫尔曼·穆勒于1939年发现了DDT的杀虫功效,并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而DDT在1972年被禁止使用。直到最近的日本福岛2011年,核电站事故,造成了大规模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可见毒理学的相关事件贯穿了几乎我们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大家如果对于毒理学重要事件里程碑有兴趣的话,我可以另写一篇文章叙述。 了解一些合法或非法药品的毒理学特性对于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非常重要。在美国设立了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及环境保护局(EPA)来保护人与环境的健康与福利。1962年,一种名为反应停(沙利度胺)的抗妊娠反应的新药被发现存在导致婴儿出生缺陷的副作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海豚婴事件。此前这种新药在欧洲得到了广泛推广,导致了欧洲数万家庭的悲剧,而在美国FDA专家的极力阻止下,未能进入美国市场,使美国人逃过了这场噩梦。之后立法规定所有新药必须在动物和人体上进行充分的实验,才能获得FDA的使用批准。 蕾切尔·卡森在1962年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其中集采了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并表达了杀虫剂对人体健康存在的不良影响的担忧。其中DDT作为一种高效的杀虫剂,虽然不会直接导致动物死亡,不过会使鸟类蛋壳变薄,导致特别是食肉性鸟类的减少。而且这类杀虫剂会累积在动物的脂肪中,通过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哺乳期间DDT也会随乳汁进入婴儿体内。最终DDT与1972年被禁用。 类似的公共安全事件还有很多。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毒奶粉事件,毒大米事件,近年来的环境污染的加重,以及大众对于日常使用的化妆品中的风险成分的重视。 毒理学无法解决所有环境健康问题,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以批判性的眼光分析周围环境和那些影响本地甚至全球的事件,更好的判断化学物质和物理因素对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从而提出富有远见的问题,进而带动各行各业以及自身减少危害暴露的风险,促进人类“保持或发挥全部遗传潜力”。 更多的了解一些毒理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做出一些日常决定。在促进人体健康与改善环境质量时,也能根据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剂量-效应关系、个体易感性)才去行动。比如人们一旦意识到了婴儿与儿童的体重较轻,正在发育的神经系统特别敏感,他们比成人更易受到化学物质的影响,人们就会采取行动减少婴幼儿的暴露。了解毒理学的知识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判断化学物质与物理因素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提出有远见的见解,进而最终影响决策。 参考文献 Steven G. Gilbert, A small dose of toxicology - The health effects of common chemicals. 【译】生活中的毒理学
专业的医学网络数据库有: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美国化学文摘(CA)、国际药文摘(IPA)、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毒理学数据库(TOXLINE)。
常用的检索网络有: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万方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馆、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NST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中国药学文献、以及你所在大学的图书馆、google、soopat、uspto、道客巴巴、豆丁网、小木虫、读秀账号网、免费资源网、科学引文索引、Elsevier science、CDER、FDA、SFDA等,这些都是比较好用的网站,大部分都是免费的。
以Pubmed搜索为例:
1、打开电脑上的浏览器,然后再浏览器地址界面里输入百度主页的地址(当然,如果大家能够将Pubmed数据库的网址默写出来也可以直接将地址输入到浏览器地址框里),因为这里不允许贴地址,所以就不放地址出来,大家按照后面流程获取。
2、在百度搜索框里输入Pubmed关键词,然后点击搜索按钮进行搜索,这里就可以看见搜索结果的前几个网站就是Pubmed网站的地址。
3、选择一个网站进入,然后进入到Pubmed网站主页,点击搜索框下面的Advance按钮进入到高级搜索界面。
4、进入高级搜索界面之后,点击搜索界面的All filed选择搜索范围,可以选择各种各样的范围进行搜索。
5这里选择title和Date两个范围进行搜索,在title后面的输入框里输入想要搜索的文献的关键词,第二行选择文献发表的时间,如果需要更多的范围限制的话,可以点击第二行后面的+号按钮添加搜索范围限制。
6、在搜索框里填写关键词的同时,上面的搜索框里会将整个搜索表达式展示出来,这里显示的是:(IT[Title]) AND ("2014"[Date - Publication] : "3000"[Date - Publication])
7、完成上述步骤之后,然后点击下面的Search按钮展示出搜索结果,跳转到搜索结果界面,在搜索框里展示了刚刚出现的检索表达式,下面就是搜索出来的文献。
【关键词】 靶向给药;药剂学;药物载体0引言常规剂型的药物经静脉、口服或局部注射后,药物分布于全身,真正到达治疗靶区的药物量仅为给药量的小部分,而大部分药物在非靶区的分布不仅无治疗作用,还会带来毒副作用. 因此,药物新剂型的开发已成为现代药剂学发展的一个方向,其中靶向给药系统(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的研究已经成为药剂学研究热点〔1〕. TDDS指一类能使药物浓集定位于病变组织、器官、细胞或细胞内的新型给药系统. 靶向制剂具有疗效高、药物用量少. 毒副作用小等优点. 理想的TDDS应在靶器官或作用部位释药,同时全身摄取很少,这样,既可提高疗效,又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TDDS要求药物能到达靶器官、靶细胞,甚至细胞内的结构,并要求有一定浓度的药物停留相当长的时间,以便发挥药效. 成功的TDDS应具备3个要素:定位蓄积、控制释药、无毒可生物降解. 靶向制剂包括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和物理化学靶向制剂3大类. 目前,实现靶向给药的主要方法有载体介导、受体介导、前药、化学传递系统等. 现就靶向给药方法研究进展作一介绍.1载体介导的靶向给药常用的靶向给药载体是各种微粒. 微粒给药系统具有被动靶向的性能. 有机药物经微粒化可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及制剂的均匀性、分散性和吸收性,改变其体内分布. 微粒给药系统包括脂质体(LS),纳米粒(NP)或纳米囊(NC),微球(MS)或微囊(MC),细胞和乳剂等. 微粒靶向于各器官的机制在于网状内皮系统(RES)具有丰富的吞噬细胞,可将一定大小的微粒( μm)作为异物摄取于肝、脾;较大的微粒(7~30 μm)不能滤过毛细血管床,被机械截留于肺部;而小于50 nm的微粒可通过毛细血管末梢进入骨髓.肝癌、肝炎等肝脏疾病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但目前药物治疗效果很不理想,其原因除药物本身药理作用尚不够理想外,不能将药物有效地输送至肝脏的病变部位也是一重要原因. 将一些抗肿瘤、抗肝炎药物制备成微粒,给药后可增加药物的肝靶向性. 米托蒽醌白蛋白微球(DHAQ BSA MS)的体内分布研究发现,给药20 min时,DHAQ BSA MS和米托蒽醌(DHAQ)在小鼠体内分布有显著差异,DHAQ BSA MS约有80%的药物集中在肝脏,而以上的DHAQ存在于血液中〔2〕. 张莉等〔3〕考察去甲斑蝥素(NCTD)微乳的形态、粒径分布及生物安全性,研究NCTD微乳及其注射液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结果表明,NCTD微乳较NCTD注射液增强了药物的肝靶向性,降低了肾脏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药物在小鼠体内的循环时间. 纳米粒和纳米囊肝靶向制剂的研究报道较多,如氟尿嘧啶、阿霉素、羟基喜树碱、狼毒乙素、环孢素等抗癌药物都被制成了纳米靶向制剂〔4〕. 王剑红等〔5〕采用二步法制备米托蒽醌明胶微球,粒径在 μm范围的占总数,体外释药与原药相比延长了4倍. 经小鼠体内分布试验表明具有明显的肺靶向性,靶向效率增加了3~35倍,肺中药代动力学行为可用一室开放模型描述,平均滞留时间延长10 h. 在纳米粒表面上包封亲水性表面活性剂,或通过化学方法连接上聚乙二醇或其衍生物,可以减少与网状内皮细胞膜的亲和性,从而避免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提高毫微粒对脑组织的靶向性. Gulyaev等〔6〕以生物降解材料聚氰基丙烯酸丁酯为载体,以吐温80为包封材料制备了阿霉素毫微粒,研究结果表明脑中阿霉素浓度是对照组的60倍. 一些易于分解的多肽或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如达拉根、洛哌丁胺、筒箭毒碱)通过制成包有吐温80的生物降解毫微粒在动物身上已取得一定的靶向治疗效果〔7〕. 研究表明粒径是影响微粒进入骨髓的关键因素,粒径越小越容易进入骨髓. 彭应旭等〔8〕制得不同粒径的柔红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小鼠尾静脉给药,小粒径组(70±24) nm骨髓内柔红霉素浓度是大粒径组(425±75) nm的倍. 骨髓会因肿瘤浸润、化疗药物或严重感染受到抑制. 研究表明,多种生长因子,如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可促使骨髓细胞自我更新、分裂增殖,并提高其活性. 利用骨髓靶向载体可提高药物在骨髓内分布,并避免血象中的不良反应. Gibaud等〔9〕以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异己酯毫微粒为载体携带GCSF,提高了其在骨髓内的分布.基因治疗是一种专一性的靶向治疗. 基因治疗就是利用基因转移技术将外源重组基因或核酸导入人体靶细胞内,以纠正基因缺陷或其表达异常. 纳米颗粒作为基因载体具有一些显著的优点. 纳米颗粒能包裹、浓缩、保护核苷酸,使其免遭核酸酶的降解;比表面积大,具有生物亲和性,易于在其表面耦联特异性的靶向分子,实现基因治疗的特异性;在循环系统中的循环时间较普通颗粒明显延长,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像普通颗粒那样迅速地被吞噬细胞清除;让核苷酸缓慢释放,有效地延长作用时间,并维持有效的产物浓度,提高转染效率和转染产物的生物利用度;代谢产物少,副作用小,无免疫排斥反应等.2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利用细胞表面的受体设计靶向给药系统是最常见的主动靶向给药系统. 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它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肝实质细胞上. 其主要功能是去除唾液酸糖蛋白和凋亡细胞、清除脂蛋白. 研究发现,ASGPR能特异性地识别N乙酰氨基半乳糖、半乳糖和乳糖,利用这些特性可以将一些外源的功能性物质经过半乳糖等修饰后,定向地转入到肝细胞中发挥作用. Lee等合成了三分枝N乙酰氨基半乳糖糖簇YEE,它与肝细胞的结合能力为乙酰氨基半乳糖单糖的1万倍. 我们考察了半乳糖苷修饰的十六酸拉米夫定酯固体脂质纳米粒(LAPGSLN)的肝靶向性,其靶向效率为,比未修饰纳米粒的靶向效率高倍〔10〕. 药物通过与大分子载体连接,再对载体进行半乳糖化,可以产生较好的肝靶向效果. 若能使药物直接半乳糖化,则可以简化耦联环节,提高靶向效率. 这一思路对蛋白类药物而言,较易实现. 蛋白质或多肽(分子质量在一定范围)在连接上半乳糖后,都有可能成为受体结合的肝靶向性物质. 小分子物质经类似途径能否靶向于肝,取决于糖和药物密度、分子质量、摄取屏障等多方面因素. 小分子药物共价连接乳糖或半乳糖,初步揭示其靶向性并不好,有关机制和可行性尚待进一步探讨.半乳糖基化壳聚糖(GC)与质粒pEGFPN1混和制备成纳米微囊复合物,体外转染SMMC7721细胞. 将含1 mg质粒的纳米微囊经肝动脉和门静脉注射入犬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半乳糖基化壳聚糖在体外有较高的转染率,在犬体内有肝靶向性,可用作肝靶向基因治疗的载体〔11〕. 大多数肿瘤细胞表面的叶酸受体数目和活性明显高于正常细胞. 以叶酸作为导向淋巴系统或肿瘤细胞的放射性核素的载体,同时将叶酸作为靶向肿瘤细胞的抗肿瘤药物的载体已做了广泛的研究〔1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一种跨膜糖蛋白,由原癌基因cerbB1所编码,是erbB受体家族之一,在多种肿瘤中观察到EGFR高水平的表达,如神经胶质细胞瘤、前列腺癌、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卵巢癌和胸腺上皮癌等. 针对富集EGFR的恶性肿瘤,方华圣等〔13〕成功地建立了EGFR富集的恶性肿瘤的靶向基因治疗方法.3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mAb是药物良好的靶向性载体, 将其通过共价交联或吸附到药物载体(如脂质体、毫微粒、微球、磁性载体等)或药物具有自身抗体(如红细胞)或抗体与细胞毒分子形成结合物,避免其对正常组织毒性,选择性发挥抗肿瘤作用. 徐凤华等〔14〕利用己二酰肼制备腙键连接的聚谷氨酸表阿霉素,然后使其与单抗交联制得偶合物. 偶合物较好地保留了抗体活性,体外细胞毒性较游离药物略有下降,但表现出单抗介导的靶细胞选择性杀伤作用,为其进一步制备细胞靶向的肿瘤化疗药物奠定了基础.用于治疗白血病的CMA676是由一种人源化的mAb hp 与新型的抗肿瘤抗生素calicheamicin的N乙酰γ衍生物偶联而成的〔15〕,当CMA676与CD33抗原相结合,抗原抗体复合物迅速内在化,进入胞内后,calicheamicin衍生物被水解释放,通过序列特异性方式与DNA双螺旋的小沟结合,使脱氧核糖环中的氢原子发生转移,从而使DNA双链断裂,诱导细胞死亡〔16〕. EGFR mAb可直接作用于EGFR的细胞外配体结合区,阻滞配体的结合,如IMCC225, ABXEGFR和EMD55900等,能抑制细胞生长和存活率,诱导细胞凋亡和抑制血管生成,曲妥珠单抗(Trasruzumab)作用于erbB2的细胞外区域,该药已获美国FDA批准用于转移性的乳腺癌的治疗〔17〕. IMCC225具有增强细胞毒性药物和放射治疗效应的作用,IMCC225与拓扑特肯(TPT)的联合用于荷有人类结肠癌移植体的裸鼠,能提高其生存率〔18〕. 由第四军医大学和成都华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治疗肝癌新药碘〔13lI〕美妥昔单抗注射液,日前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生产文号,即将上市. 这是全球第一个专门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单抗导向同位素药物.4制成前体药物一些药物与适当的载体反应制备成前体药物,给药后药物就会在特定部位释放,达到靶向给药的目的. 脑是人高级神经活动的指挥中枢,也是神经系统最复杂的部分. 但由于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的存在,使得大部分治疗药物不能有效透过BBB. 含OH, NH2, COOH结构的脂溶性差的药物可通过酯化、酰胺化、氨甲基化、醚化、环化等化学反应制成脂溶性大的前体药物,进入CNS后,其亲脂性基团通过生物转化而释放出活性药物. 张志荣等〔19〕合成了3′, 5′二辛酰基氟苷,并制备了其药质体,给小鼠静脉注射后用HPLC法测定药物在体内各组织的分布,结果表明,氟苷酯化后的前体药物的药质体有良好的脑靶向性.结肠内有大量的细菌,能产生许多独特的酶系,许多高分子材料在结肠被这些酶所降解,而这些高分子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在胃、小肠由于相应酶的缺乏不能被降解,这就保证药物在胃和小肠不释放. 如多糖、果胶、瓜耳胶、偶氮类聚合物和α, β, γ环糊精均可成为结肠给药体系的载体材料. 常利用结肠内厌氧环境,使偶氮键还原的特点制成偶氮前体药物. 柳氮磺胺吡啶是由5氨基水杨酸(5ASA)与磺胺吡啶用偶氮键连接而成. 口服后在结肠释药,发挥5ASA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减少其胃肠吸收产生的全身不良反应. 5ASA也与非生理活性的高分子聚合物通过偶氮双键制成前体药物〔20〕. 糖皮质激素共价连接于多糖〔21〕,环糊精〔22〕制成的前药,口服后在结肠部位可释放出药物,可用于结肠炎的治疗. 我们〔23,24〕合成了果胶酮洛芬(PTKP)前药,进行了体内外评价. 结果表明,此前药在不同pH环境下结构稳定,只能被结肠果胶酶特异性降解,释放出KP,发挥治疗作用. 也可以利用结肠pH差异和时滞效应设计结肠靶向给药系统〔25〕.5化学传递系统化学传递系统(chemical delivery system, CDS)是一种输送药物透过生理屏障到达靶部位,再经生物转化释放药物的药物传递系统. CDS通常是将含OH, NH2, COOH结构的药物共价连接于二氢吡啶载体(Q),药物(D)与靶向剂二氢吡啶结合为DQ结合物,建立了二氢吡啶―二氢吡啶钅翁盐氧化还原脑内定向转释递药系统. Chen等〔26〕设计了Tyr Lys的脑靶向CDS,并评价它的药效. Lys的C末端接亲脂性胆甾烯酯,N末端通过一种L氨基酸桥接靶向剂1,4二氢葫芦巴碱(含吡啶结构)制成Tyr Lys CDS,全身给药后,通过被动扩散机制透过BBB,且经酶催化1,4二氢葫芦巴碱变为季铵盐型使其存留于脑内. 通过小鼠甩尾间隔期实验证明,Tyr Lys CDS作用时间明显延长. Mahmoud等〔27〕将吸电子羧甲基连接到氮原子构建了一种新的二氢吡啶载体介导的脑定向转释系统(N羧甲基1,4二氢吡啶3,5二酰胺),该载体稳定,具有良好的脑定向转释能力.靶向给药的研究还面临许多实质性的挑战. 提高药物在靶组织的生物利用度;提高TDDS对靶组织、靶细胞作用的特异性;使生物大分子更有效地在作用靶点释放,并进入靶细胞内;体内代谢动力学模型;质量评价项目和标准,体内生理作用等问题都是研究的重点. 随着靶向给药系统研究的深入,新的靶向给药途径、新的载药方法将会不断出现,遇到的问题会逐步解决. 靶向给药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会产生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参考文献】〔1〕 Theresa MA, Pieter RC. Drug delivery systems: Entering the mainstream 〔J〕. Science, 2004;303(5665):1818-1822.〔2〕 张志荣,钱文. 肝靶向米托蒽醌白蛋白微球的研究〔J〕. 药学学报,1997;32(1): ZR, Qian WJ. Study on mitoxantrone albumin microspheres for liver targeting 〔J〕. Acta Pharm Sin, 1997;32(1):72-78.〔3〕 张莉,向东,洪诤,等. 肝靶向去甲斑蝥素微乳的研究〔J〕. 药学学报,2004;39(8): L, Xiang D, Hong Z, et al. Studies on the liver targeting of norcantharindin microemulsion 〔J〕. Acta Pharm Sin, 2004;39(8):650-655.〔4〕 韩勇,易以木. 纳米粒肝靶向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师,2002;5(12): Y, Yi YM. Studies on the liver targeting mechanism of nanoparticles 〔J〕. Chin Pharm, 2002;5(12):751-752.〔5〕 王剑红,陆彬,胥佩菱,等. 肺靶向米托蒽醌明胶微球的研究〔J〕. 药学学报,1995;30(7): JH, Lu B, Xu PL, et al. Studies on lung targeting gelatin microspheres of mitoxantrone 〔J〕. Acta Pharm Sin, 1995;30(7):549-555.〔6〕 Gulyaev AE, Gelperina SE, Skidan IN, et al. Significant transport of doxorubicin into the brain with polysorbate 8Ocoated nanoparticles 〔J〕. Pharm Res, 1999;16(10):1564-1569.〔7〕 Ramge P, Unger RE, Oltrogge JB, et al. Polysor bate 80coating enhances uptake of polybutylcyanoacrylate(PBCA)nanoparticles by human and bovine primary brain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s 〔J〕. Eur J Neurosci,2000;12(6):1931-1940.
福州市公安局召开第13次新闻发布会禁毒严打典型案例 1、破获重大贩毒案,缴获“麻古”500粒 2007年1月3日,连江县公安局破获一起重大贩运新型毒品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名,缴获“麻古”500粒、摇头丸300粒、K粉26克。 当日中午,有一福清人携带大量毒品乘坐大巴客车途经连江往山西太原。连江县公安局接报后,组织禁毒、交巡警和城关、琯头派出所的民警,分成两个行动小组在大巴客车必经路口设卡堵截,在琯头高速路收费站,截获大巴客车(牌号为晋A45625),当场抓获贩毒嫌疑人谢某,查获毒品。 2、摧毁吸贩毒团伙,抓获成员8名 禁毒支队在省公安厅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于2007年3月7日摧毁一特大吸贩毒团伙,抓获团伙成员8名,缴获冰毒300克、K粉250克。现有3人被刑拘,其他人被强制戒毒。 2月初,禁毒支队获悉有一伙人员长期从事吸贩毒活动,组织开展侦查布控,摸清以何某福为首的吸贩毒团伙常在宾馆、公寓包房进行吸贩毒的活动规律。3月6日晚,禁毒支队掌握这伙吸贩毒人员在五四路某大厦包房吸毒的情况后,组织精干警力果断收网,抓获8名吸贩毒嫌疑人员,当场缴获冰毒300克、K粉250克。 现查明,何某福从广东深圳购买毒品后,在福州贩卖给王某、陈某弟等5人。 3、破获特大贩毒案,缴获海洛因360余克 2007年4月14日,禁毒支队破获一起特大贩毒案,抓获四川、江西等籍犯罪嫌疑人4名,缴获海洛因360余克、毒资万元,现4人已被刑拘。 禁毒支队获悉有一伙以四川籍为主的贩毒团伙在福州市从事贩毒活动,成立专案组,开展缜密侦查。4月13日,专案民警掌握到犯罪嫌疑人余某国将于次日上午与从深圳乘坐大巴来榕的犯罪嫌疑人进行毒品交易的信息。于是,专案民警设伏守侯。14日中午12时许,在鼓楼区东水路口抓获犯罪嫌疑人凡某明、余某国,查获购买毒品的资金万元。随后,专案民警赶往凡某明住宿的某大厦,抓获其女友谭某,从住宿的卫生间天花板夹层中搜出海洛因203克。专案民警循线追踪,在火车站某大厦抓获犯罪嫌疑人唐某天,查获海洛因162克、用于掺假的底粉483克及模具、千斤顶等加工工具。 现查明,凡某明与唐某天长期合作,由凡某明从深圳购买毒品运到福州贩卖给余某国等贩毒人员。
禁毒,从我做起!每当眼前出现一幅幅美丽的罂粟花,总是令人寒颤。没想到,一朵朵美丽的罂粟花,竟是一年要夺走几万人的毒品主要材料。罂粟花的果实中其内含吗啡、可卡因等物质,过量食用后易致瘾,是多少人失去生命。我听说过一个例子,一个18岁的女孩,为了避免再吸毒,把自我的左手靠在铁床上,但是仅过了一天的时间,那个女孩就忍受不了毒品的折磨,用菜刀把自我的左手砍下,鲜血流了满地,可她那时已经顾不得自我身上的痛苦了,竟然不顾一切的跳下楼去,结果,这一跳,结束了她仅仅18岁的生命。这是一个悲惨的案例,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她们要吸毒呢?吸毒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轻的,就是家破人亡,要是是重的,可能就会丢掉生命,这两个后果都不好,可为什么总是有人要选取这条路呢?毒品给这个女孩带来的是痛苦,并没有快乐,她用菜刀把自我的手砍了,如果是平常人,也许会痛得晕倒,而那个女孩却一点感觉也没有,可见毒品的威力如此之大,竟会让一个人连砍下手都没感觉!可她还是一个女孩呀!才18岁!当时我们还正在读书时候呢!毒品夺走了她年轻的生命,要是她没有跳楼,还有可能戒掉毒品,是毒品让她走上了死亡的道路。毒品危害了多少人,可罪魁祸首还是买毒品的人哪!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些人要靠买毒品过日子?因为毒品能使一个人上瘾,这样,他就有很多很多的钱赚,可他们这样是会害人的呀!毒品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让我们去挑战他,战胜它!功夫不负有心人,果然,经过公安机关的无限努力,收获了一些“战利品”:在公安部的统一指挥下,山西、河南、天津、安徽、江苏等地联合行动,大打一场打击贩毒围歼战。安阳警方缴获毒品2。8吨,现金56麻袋,共计8000余万元,连同存款已达1亿多元;山西警方缴获毒品1吨多,现金4000多万元。两名犯罪嫌疑人躺在千万巨款上,夜不能寐。哈哈!那些毒贩也没从前那么嚣张了吧!那么多的毒品,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吸毒,哼!那些毒贩真就应得到严厉的惩罚!禁毒,从我做起!
珍爱生命 拒绝毒品在人生中,我们会被各种各样的善与恶包围着,我们必须分清哪些是善,哪些是恶,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人。当坏人千方百计诱惑你时,不要被一时的假象蒙。“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们知道:吸毒是不好的,有些人也想戒毒,可沾染容易戒时难啊,大家都在电视里看过,只要毒瘾一来,如果没有在吸毒品,那种痛苦将生不如死,痛不欲生,多少意志坚强的人都忍受不了。我在各种禁毒宣传画上看到,甚至有的人用各种方法来分散注意力,有的用刀割自己,有的用头撞墙,还有的把牙刷往鼻孔里塞••••••难道他们不痛吗?他们也是没办法的,有的人就索性不去忍受,去向父母或亲戚钱。不到了就去偷、抢、去杀人。有些人吸毒不是故意的而是在毒品贩子的煽风点火下,或是在朋友的推荐下:“你就试一下而已,再说你意志力不是很强吗?没事的。”这样就会有人也这么想结果就去试一试。就是因为这么一试出大事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所以我们应该杜绝毒品。目前,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在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一是怕学生知道毒品。认为禁毒教育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冒险尝试;二是认为禁毒教育是公安部门的事,与学校无关。这些认识误区的一个前提,就是目前在校学生吸毒者罕见。事实上,毒品蔓延的速度相当快,若等到毒品在校园时再来教育,则为时已晚。由此可见加强禁毒教育,做好超前预防工作,是解决青少年吸毒问题的根本途径和出路。至于如何搞好学校禁毒教育,还有待于大家在具体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但有一点必须肯定,目前毒品虽尚未在学校出现,但“防患于未然”总比“亡羊补牢”为好。加强毒品预防教育仍然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方面,我提议,今后学校将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禁毒工作的实践探索: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开展预防毒品犯罪宣传教育工作。二.领导到位,加强对学校禁毒工作的组织领导,多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毒品预防教育活动。三.加强教育,增强青少年拒毒防毒能力。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毒品是会化了装出现的。据说,有些毒品换上了名为“减肥药”的外衣来迷惑爱美的少男少女,他们为了迷人的身材,大量吞食,却不知自己的生命正慢慢开始亮起红灯。毒品,是让人走向无底深渊的陷阱;毒品,是让人走向犯罪的道路。有人竟然为了买那些昂贵的毒品,去打劫、拐、无恶不作。值得吗?生命,因为短暂,所以显得是那么的珍贵;又因为美好,所以我们珍爱它.而毒品是吞食生命的罪魁祸首之一, 我们一定要时刻警惕,防止上当,远离毒品.我们要"珍爱生命,拒绝毒品!因为我们珍爱那美好的生命,所以要拒绝可恶的毒品!!!
1 溴系阻燃剂的毒理学研究进展2 爬行动物应用于毒理学研究的现状3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鱼类性别分化的影响4 污染场地中有机氯农药对土壤原生动物群的影响5 铀胁迫对两种蓝藻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6 人血淋巴细胞检测浊漳河地表水的遗传毒性7 水体Hg2+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和血淋巴酶活性的影响8 西维因对雄性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内分泌干扰效应的研究9 镉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其致动脉硬化的毒理学机制10 丁烯氟虫腈对家蚕(Bombyx mori)的急性毒性与风险评价11 山西工矿区土壤二氧化硫与多环芳烃复合污染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12 基质诱导硝化测定的土壤中锌的毒性阈值、主控因子及预测模型研究13 镉对不同生态型水稻的毒性及其在水稻体内迁移转运14 氯化镉和敌敌畏突发胁迫下斑马鱼的行为差异15 毒死蜱对雄性小鼠生殖毒性的影响
毒杀芬1.物质的理化常数:国标编号 61877CAS号 8001-35-2中文名称 毒杀芬英文名称 Toxaphene ;Chlorinated camphene别 名 氯化莰、氯化茨烯、八氯茨烯、氯代莰烯、3956、多氯莰烯分子式 C10H10Cl8 外观与性状 乳白色或琥珀色蜡样固体(纯品为无色结晶)具有萜类气味分子量 蒸汽压 ~×10-2kPa/25℃熔 点 65~90℃ 沸点:155℃/分解 溶解性 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密 度 (25℃) 稳定性 温度高于155℃逐渐分解,不易挥发,不可燃。受日光或受热后缓缓放出氯化氢,在碱性或铁化合物存在下分解快危险标记 14(剧毒品) 主要用途 用作杀虫剂2.对环境的影响:一、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健康危害:本品有樟脑样的兴奋作用,是全身抽搐性毒物。对皮肤有刺激作用,有因采隔天喷过本品的植物引起中毒的报告,另有儿童误服致死的报道。毒杀芬本身在常温下不挥发,多因食物污染或经皮肤侵入引起中毒,于数小时后突然出现间歇性强直性痉挛或休克,常以恶心、呕吐为先兆。严重者痉挛间歇逐渐缩短,终因窒息而死亡。恢复者常遗留神经衰弱及健忘证。皮肤接触时,可出现皮炎、局部红肿或生成脓疮。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毒性:中等毒类,急性毒性较DDT强二倍,为全身性抽搐毒物,具樟脑样兴奋作用,蓄积作用不明显。急性毒性:毒杀芬可通过无损伤皮肤被吸入体内,侵害神经系统和实质性器官。如皮肤接触,可引起皮炎、红肿、水泡。40mg/kg,1次,人经口,发现的最低致死剂量;50mg/kg,1次,狗经口,最低致死量;175mg/kg,1次,豚鼠经口,最低致死量;938mg/kg,1次,小鼠经皮,最低致死量;2000mg/m3,2小时,小鼠吸入,最低致死浓度。LD5045mg/kg,1次,小鼠灌胃;LD5060mg/kg,1次,大鼠经口;LD501025mg/kg,1次,兔经皮。人口服5g,多数于8小时内死亡。亚急性、慢性毒性:、,大鼠灌胃,12个月,白血球含量发生变化,末稍血液中的嗜伊红血球减少40~50%,盖克塞纳(一种麻醉剂)睡态延长,苯酰胺基醋酸的合成增加。、,大鼠灌胃,7个月,发现半乳糖试验中血糖曲线的特征发生变化,血液中碱性磷酸酯酶活性增加,盖克塞纳睡态缩短。以12mg/kg的剂量给大鼠灌胃4个月,诱发各种(器官)叶部和部分腺体体质的极度浸润,间质组织增加和甲状腺中滤胞的增长。肾上腺出现皮质和髓质的浸润,实质的复合作用受阻,皮质层变薄。大鼠的肾、肝、心肌也表现出脂肪变性和伴随坏死性变化的粒状营养不良。致畸:毒杀芬有致畸作用。35mg/kg,妊娠7至16天,小鼠经口,胎儿致畸;12mg/kg,妊娠大鼠灌胃,对胎儿的神经和形态有抑制效应。水生生物毒性:,鲑鱼(王大麻哈鱼),96小时致死;,鲤鱼,致死;,鲫鱼,96小时致死; ,鲈鱼,96小时50%致死。其它毒性:,1次,山鸡;LD50 71mg/kg,1次,鸟经口; ,1次,鸭 ; LD50 ,小鸡(1个月)。近2至3年内有接触史的妇女,出现高发性眼粘膜肥大,视网膜血管直径改变。对长期(3年)工作在多次施用毒杀芬农田的人体调查来看,由于人体对土壤、空气和植物中残留毒杀芬的慢性接触,出现由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紊乱引起的心脏肾上腺激导效应增强的病征。对长期(10年)接触毒杀芬而引起中毒妇女普查表明,那些受到毒杀芬轻微中毒者中有中枢神经系统官能性动态变化,呆滞植物性综合症和植物性血官紧张异常。那些受到中度和深度中毒的人有明显的病理学症状,如脑神经炎、间脑综合症和脑血循环暂时性干扰。代谢和降解:通常将毒杀芬归入高持久性农药之列,其生物代谢和环境降解速率较缓。有文献报导,毒杀芬的光化学性不太稳定,在紫外线,碱介质及金属化合物作用下,毒杀芬可分解转化,生成脱氯产物。残留与积蓄:毒杀芬在土壤和水环境中能够保持较长时间,并进入人和动物的食物链。在实验条件下,土壤中毒杀芬含量,(按引起量的百分数计),处理后第1天是84%,第5天是55%,第10天是44%,第20天是37%,第30天是30%,第40天是29%。在农田条件下,当每季施用8kg/ha毒杀芬时,经过3至4个月后,发现毒杀芬的含量是±,1年后,土壤中毒杀芬仍有初始水平的51%,且大部分残留于耕作层土壤中。在实验条件下,水体中的毒杀芬经103天后,尚存95%。水中的毒杀芬易被鱼和底泥吸收和吸附。鱼对毒杀芬的富集系数为300。水生植物中的毒杀芬含量可超过水中毒杀芬含量的220倍,超过淤泥中毒杀芬含量的37倍。在根和块茎作物(胡萝卜、甜菜、土豆等)中,毒杀芬主要富集于皮部。如胡萝卜皮含毒杀芬26mg/kg时,其浆中只含1~;土豆皮含毒杀芬时,浆中没有发现。迁移转化:毒杀芬在农业中用作接触杀虫剂时进入环境,可随农田的地表污水及大气降水进入水体和地下水中。毒杀芬从土壤的迁移,当它在土壤中的含量水平是10mg/kg,在空气中为,在水中为,在植物中为7mg/kg。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4.实验室监测方法:气相色谱法《水和废水标准检验法》第15版气相色谱法《常见有毒化学品环境事故应急处置技术与监测方法》胡望钧主编气相色谱法《固体废弃物试验分析评价手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译5.环境标准:前西德(1982) 职业环境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 (皮)美国(1981) 饮用水中最高容许浓度 前苏联(1978) 渔业用水最高容许浓度 0mg/L联合国规划署(1974) 保护水生生物淡水中农药的最大允许浓度 μg/L美国(1977) 工业废水排放标准 前苏联(1978) 土壤标准 .应急处理处置方法:一、泄漏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用清洁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二、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生产操作或农业使用时,建议佩戴防尘口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自给式呼吸器。眼睛防护:必要时戴安全防护眼镜。防护服:穿聚乙烯薄膜防毒服。手防护:戴防护手套。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彻底清洗。工作服不要带到非作业场所,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三、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清水冲洗。就医。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就医。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误服者,给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灭火方法: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有人研究了用亲核试剂将毒杀芬转化成毒性小的产物的过程,例如,用2-甲氧基乙醇钾转化成甲基溶纤剂(即乙二醇单甲醚),已经确定,在30至60分钟内即可产生解毒作用。眼睛受侵时,宜用温水、生量盐水或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疼痛者可滴1%狄卡因溶液。废水处理方法有活性炭吸附法、偻状活性炭净化法、絮凝法、过滤法、氯氧化法等。防止沾污扩散:为防止沾污扩散,须加强保管工作,不得与食物或饲料一起存放。生产和使用时,须穿工作服,戴口罩及防护眼镜,避免接触皮肤。用毒杀芬处理过的土壤翻松应在处理后再过两星期才能进行耕作。大田作物收获期前21至25天内禁止施用。施药浓度要适量。土豆和甜菜在种植期的施药不允许多于3次。
控制建筑装饰工程室内环境甲醛污染【作者中文名】 宋广生; 【作者单位】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委员会; 【文献出处】 建设科技, 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24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摘要】 <正>据统计,2006年我国百姓用于住宅装饰装修的费用在7500- 8000亿元间,而且这一数据加还在持续增长。但与此同时,建筑、装饰装修和家具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虽然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室内环境方面的相关标准,但从目前调查情况看,城市装修家庭室内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存在,比较突出的是室内环境甲醛污染问题。 【DOI】 CNKI:SUN: 相似文献 [1] 新规定控制室内环境污染[J]. 建筑装饰材料世界, 2006,(10) [2] 室内环境污染十大典型案件[J]. 科学大观园, 2005,(15) [3] 宋广生. 控制建筑装饰工程室内环境甲醛污染[J]. 建设科技, 2007,(24) [4] 郭林 , 虎振洪. 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的危害及预防[J]. 河南科技, 2005,(11) [5] 王本明. 甲醛污染,防你没商量[J]. 安家, 2003,(Z2) [6] 李韵谱, 吴亚西, 徐东群, 宿燕兵, 任改英, 陈国平. 室内甲醛污染状况分析[J]. 环境化学, 2005,(02) [7] 杨虹, 李裕生, 黎智, 黄江平.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监测质量控制[J]. 中国公共卫生, 2005,(09) [8] 陈建安, 兰天水, 杨文芳. 旅店室内空气甲醛污染对从业人员健康影响的调查报告[J]. 现代预防医学, 1997,(04) [9] 易震伟, 王经华. 广州市东山区某会所装修后甲醛污染情况调查[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4,(01) [10] 来宝和. 旅店甲醛污染对从业人员健康影响的调查[J]. 环境与健康杂志, 1999,(01) 怎样防止室内环境甲醛的污染【文献出处】 中国质量万里行, , 编辑部邮箱 2005年 10期 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摘要】 1、在装饰和装修的设计上特别要注意室内环境因素,合理搭配装饰材料,充分考虑室内空间的承载量和通风量,提高室内空气质量。2、在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的选择上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选用合格的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目前国家已经制定了《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木家具有害物质限量》10项强制性标准,消费者进行装饰装修时一定要选择无污染或者少污染、有助于消费者健康的绿色产品。选用不含甲醛的粘胶刘,不含甲醛大芯板、贴面板等。3、新装修的房屋和新购买的家具,或当感觉室内空气质量不好时,最好可请具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检测。4、装修后不宜立即入住,应开窗、通风让室内污染空气散发,高温、高湿、负压会加快甲醛的散发力度,加强通风频率有利于甲醛的散发和排出。一般说装修数个月,室内甲醛浓度可降至以下,达到室内合格的标准。5、若室内环境中甲醛已超标应及时进行治理。可选用甲醛治理产品:①空气净化器... 【DOI】 cnki:ISSN: 【相似文献】 [1] 怎样防止室内环境甲醛的污染[J]. 中国质量万里行, 2005,(10) [2] 朱振华. 警惕甲醛对人体的侵害[J]. 中国检验检疫, 2002,(07) [3] 纺织品的甲醛问题及其对策[J]. 纺织信息周刊, 2002,(03) [4] 杨春贤. 甲醛市场走跌之浅见[J]. 人造板通讯, 2004,(11) [5] 泓水. 警惕身边甲醛污染[J]. 建材工业信息, 2004,(03) [6] 王向龙. 啤酒“甲醛”震荡波[J]. 中国质量与品牌, 2004,(06) [7] Graham lampard , 徐明骥. 甲醛——最后一根稻草?[J]. 西部皮革, 2002,(04) [8] 许树松. 甲醛的生产、消费及市场前景预测[J]. 江苏化工, 2000,(Z1) [9] 钱伯章. 世界甲醛需求和产能[J].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1996,(10) [10] 李颖. “甲醛风暴”袭击啤酒业[J]. 沪港经济, 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