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NTRODUCTION Theory and Overviews· Baldwin, Richard E.; Forslid, Rikard; Martin, Philippe; Ottaviano, Gianmarco . and Robert-Nicoud, Frédéric (2003) Economic Geography and Public Polic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Fujita, Masahisa; Krugman, Paul and Venables, Anthony (1999) The Spatial Economy: Cities, 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MIT Press: Cambridge, MA.· Fujita, Masahisa and Thisse, Jacques-Fran?ois (2002) Agglomeration and Market Interaction, CEPR Discussion Paper No. 3362. · Henderson, J. Vernon and Thisse, Jacques-Fran?ois (2004) 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 Volume 4: Cities and Geography, Elsevier.· Markusen, James; Melvin, James; Kaempfer, William and Maskus, Keith (1995)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and Evidence, McGraw-Hill. · Neary, Peter (2001) "Of Hype and Hyperbolas: Introducing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 39, pp. 536-561. · Rossi-Hansberg, Esteban (2006) "A Spatial Theory of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5, pp. 1464-1491. · Sj?berg, ?rian and Sj?holm, Fredrik (2002) "Common Ground? Prospects for Integration the Economic Geographers of Geographers and Economist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vol. 34, pp. 467-486. Empirics: Overview · Brakman, S.; Garretsen, H.; Gorter, J.; van der Horst, A. and Schramm, M. (2005) "New Economic Geography, Empirics, and Regional Policy". Netherlands Bureau for Economic Policy Analysis working paper. · Head, Keith and Mayer, Thierry (2004) "The Empirics of Agglomeration and Trade". In: Henderson, V. and Thisse, . (eds.) 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Elsevier. (download pdf). · Helpman, Elhanan (1999) "Explaining 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 Where do We Stand?"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13, pp. 121-124. · Krugman, Paul (1994) "Empirical Evidence on the New Trade Theories: The Current State of Play". In: New Trade Theories, CEPR Conference Report, London. · Leamer, Edward E. (1994) "Testing Trade Theory". In: Greenaway, D. and Winters, . (ed.) Survey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Blackwell, Oxford. · Leamer, Edward E. and Levinsohn, James (1995)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The Evidence". In: Grossmann, G. and Rogoff, K. (eds.)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 3, Elsevier, New York. · Overman, Henry; Redding, Stephen and Venables, Anthony (2001) "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Trade, Production and Income: A Survey of Empirics". CEPR Discussion Paper No. 2978. · Feenstra, Robert C., Lipsey, Robert E. and Bowen, Harry P. (1997) "World Trade Flows, 1970-1992; With Production and Tariff Data", NBER Working Paper No. 59102. DESCRIPTIVES: SPECIALISATION AND TRADE VOLUMES Trade Structures · Balassa, Bela (1965) "Trade Liberalis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Manchester School, vol. 33, 99-123.· Bernhofen, . and Brown, . (2005)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Gains from Trade: Evidence from Japa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5, pp. 208-225. · Brülhart, Marius and Elliott, Robert (1998) "Adjustment to the European Single Market: Inferences from Intra-Industry Trade Patterns". 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 vol. 25., pp. 225-247. · Rice, Patricia; Stewart, Martin and Venables, Anthony J. (2002) “The Geography of Intra-Industry Trade: Empirics”. CEPR Discussion Paper No. 3368. Sectoral Specialisation /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 Arbia, Guiseppe (2000) "Empirics for Regional Convergence and Polarization: The Role of Spatial Dependence". Mimeo, University of Pescara. · Brülhart, Marius (1998) "Trading Places: Industrial Specialisat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 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 vol. 36, No. 3, pp. 319-346. · Brülhart, Marius (2001) "Evolving Geographical Specialisation of Europe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 vol. 137, pp. 215-243. · Brülhart, Marius (2001) "Growing Alike or Growing Apart? Industrial Specialisation of EU Countries". In: Charles Wyplosz (ed.) The Impact of EMU on Europe and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Brülhart, Marius (2006) "The Fading Attraction of Central Regions: An Empirical Note on Core-Periphery Gradients in Western Europe". Spatial Economic Analysis, vol. 1, pp. 227-235. · Brülhart, Marius and Traeger, Rolf (2005) "An Account of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Patterns in Europe".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vol. 35, pp. 597-624. · Desmet, Klaus and Fafchamps, Marcel (2005) "Changes in the Spatial Concentration of Employment across US Counties: a Sectoral Analysis".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vol. 5, pp. 261-284. · Desmet, Klaus and Fafchamps, Marcel (2006) "Employment Concentration across US Counties".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vol. 36, pp. 482-509.· Kim, Sukkoo (1995) "Expansion of Markets and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The Trends in . Regional Manufacturing Structure, 1860-1987".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10, pp. 881-908. · Kim, Sukkoo (1998)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Convergence: US Regions, 1840-1987".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 58, pp. 659-683. · Hallet, Martin (2000) "Regional Specialisation and Concentration in the EU". Economic Papers, European Commission Directorate-General for Economic and Financial Affairs, No. 141.· Redding, Stephen (2002) "Specialization Dynamic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 58, pp. 299-334. · Storper, Michael; Chen, Yun-chung and De Paolis, Fernando (2002) "Trade and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 in the OECD and European Union".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vol. 2, pp. 73-107. Geographical Clustering of Firms· Devereux, Michael P.; Griffith, Rachel and Simpson, Helen (1999)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Production Activity in the UK". 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 Working Paper, No. 99/26. · Dumais, Guy; Ellison, Glenn and Glaeser Edward L. (2002)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as a Dynamic Proces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 84, pp. 193-204. · Duranton, Gilles and Overman, Henry (2005) "Testing for Localisation Using Micro-Geographic Data".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 72, pp. 1077-1106. · Ellison, Glenn and Glaeser, Edward L. (1997)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 Dartboard Approac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105, pp. 889-927. · Henderson, J. Vernon (2003) "Marshall's Scale Economies".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vol. 53, pp. 1-28. · Lafourcade, Miren and Mion, Giordano (2007) "Concentration, Agglomeration and the Size of Plants".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vol. 37, pp. 46-68. · Marcon, Eric and Puech, Florence (2002) "Measures of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Industries: Improving Distance-Based Methods". Mimeo, University of Paris I. · Maurel, F. and Sédillot, B. (1999) "A Measure of 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French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vol. 29, pp. 575-604. The Gravity Model and Border Effects · Anderson, James A. and van Wincoop, Eric (2003) “Gravity with Gravitas: A Solution to the Border Puzzl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3, pp. 170-192.· Baldwin, Richard E. and Taglioni, Daria (2006) “Gravity for Dummies and Dummies for Gravity Equations”. NBER Working Paper, No. 12516. · Br?cker, Johannes (1984) “How Do International Trade Barriers Affect Interregional Trade?” In ?.E. Andersson, W. Isard, and T. Puu (eds) Regional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ories: Model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Amsterdam: North Holland.· Carrère, Céline (2006) “Revisiting the Effects of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on Trade Flows with Proper Specification of the Gravity Model”.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vol. 50, pp. 223-247. · Head, Keith (2000) "Gravity for Beginners". Mimeo,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Vancouver. · Head, Keith and Mayer, Thierry (2000) "Non-Europe: The Magnitude and Causes of Market Fragmentation in the EU". 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 vol. 136, pp. 285-314. · Head, Keith and Mayer, Thierry (2002) "Illusory Border Effects: Distance Mismeasurement Inflates Estimates of Home Bias in Trade". CEPII Working Paper, No. 2002-01, Paris. · Helliwell, John F. (1997) "National Borders, Trade and Migration". Pacific Economic Review, vol. 2, pp. 165-185.· McCallum, John (1995) "National Borders Matter: . Regional Trade Pattern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5, pp. 615-623. · Rose, Andrew K. (2000) "One Money, One Market: The Effect of Common Currencies on Trade". Economic Policy, vol. 30, pp. 9-45. · Rauch, James E. (1999) "Networks Versus Market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 47, pp. 317-345. · Santos Silva, . and Tenreyro, Silvana (2006) "The Log of Gravit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 88(4), pp. 641-658.· Wei, Shang-Jin (1996) "How Reluctant are Nations in Global Integration?" NBER Working Paper, No. 5531. (download pdf)· Wolf, Holger (2000) "Intra-National Home Bias in Trad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 82, pp. 555-563. (download pdf) Heterogeneous Firms, FDI and Vertical Specialisation· Antràs, Pol (2003) “Firms, Contracts and Trade Structur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18, pp. 1054-1073. (download pdf) · Baldwin, Richard E. (2005) “Heterogeneous Firms and Trade: Testable and Untestable Properties of the Melitz Model”. NBER Working Papers, No. 11471. (download pdf)3. ANALYTICAL EMPIRICS: TESTING THEORIES Regressing Specialisation on its Determinants · Amiti, Mary (1999) "Specialisation Patterns in Europe". 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 vol. 135, pp. 573-593. (download pdf) Testing Neoclassical Trade Theory: Leontief, Etc. · Bernstein, . and Weinstein, . (2002) "Do Endowments Predict the Location of Production? Evidence from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at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 56, pp. 55-76. (download pdf)· Bowen, H.; Leamer, E. and Sveikauskas, L. (1987) "Multicountry, Multifactor Tests of the Factor Abundance Theor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77, pp. 791-809. (download pdf)· Choi, . and Krishna, P. (2004) "The Factor Content of Bilateral Trade: An Empirical Tes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112, pp. 887-914.· Davis, Donald R. and Weinstein, David E. (2000) "International Trade as an 'Integrated Equilibrium': New Perspectiv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 vol. 90, pp. 150-154. (download pdf) · Davis, Donald R. and Weinstein, David E. (2001) "An Account of Global Factor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1, pp. 1423-1453. (download pdf) ·· Schott, Peter K. (2003) "One Size Fits All? Heckscher-Ohlin Specialization in Global Produc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3, pp. 686-708.· Trefler, Daniel (1995) "The Case of the Missing Trade and Other Myste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5, pp. 1029-1046. (download pdf) Testing the "New" Trade Theory: The Home-Market Effect, Etc. · Antweiler, Werner and Trefler, Daniel (2002) "Increasing Returns and All That: A View from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2, pp. 93-119. (download pdf) · Behrens, K.; Lamorgese, A.; Ottaviano, G. and Tabuchi, T. (2004) "Testing the Home-Market Effect in a Multi-Country World: The Theory". CEPR Working Paper, . (download pdf)· Brülhart, Marius and Trionfetti, Federico (2005) “A Test of Trade Theories When Expenditure Is Home Biased”. CEPR Discussion Paper, No. 5097. (download pdf)· Davis, Donald R. and Weinstein, David E. (1996) "Does Economic Geography Matter for International Specialisation?". NBER Working Paper, No. 5706. (download pdf) · Davis, Donald R. and Weinstein, David E. (1999) "Economic Geography and Regional Production Structur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vol. 43, pp. 379-407. (download pdf) · Davis, Donald R. and Weinstein, David E. (2001) “Bones, Bombs and Break Points: The Geography of Economic Activity”. NBER Working Paper, No. 8517. (download pdf)· Davis, Donald R. and Weinstein, David E. (2003) "Market Access, Economic Geography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 Empirical Tes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 59, pp. 1-23. (download pdf) · Debaere, Peter (2005)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Trade, Revisited: Testing the Model without Testing for Gravit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 66, pp. 249-266. (download pdf) · Feenstra, Robert C., Markusen, James A. and Rose, Andrew K. (2001) "Using the Gravity Equation to Differentiate Among Alternative Theories of Trad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32, pp. 430-447. (download pdf) · Hanson, Gordon and Xiang, Chong (2004) "The Home-Market Effect and Bilateral Trade Pattern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pp. 1108-1129. (download pdf)· Head, Keith; Mayer, Thierry and Ries, John (2002) "On the Pervasiveness of Home-Market Effects". Economica, vol. 69, pp. 371-90. (download pdf) · Head, Keith and Ries, John (2001) "Increasing Returns Versus National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s an Explanation of US-Canada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1, pp. 858-876. (download pdf) · Hummels, David and Klenow, Peter J. (2006) "The Variety and Quality of a Nation’s Expor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5, pp. 704-723. (download pdf) · Hummels, David and Levinsohn, James (1995)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Reconsidering the Eviden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10, pp. 799-836. (download pdf) · Redding, Stephen J. and Sturm, Daniel M. (2009) "The Costs of Remoteness: Evidence from German Division and Reunific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forthcoming. (download pdf)· Tybout, James (2003) "Plant- and Firm-Level Evidence on 'New' Trade Theories". In Kwan Choi, E. and James Harrigan (eds.),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xford: Basil-Blackwell. (download pdf)
基于经济学分析通货膨胀和房产问题.《商》.2013年10期.兰琳.
基于经济学分析通货膨胀和房产问题.《商》.2013年4期.兰琳.
用故事讲透生活经济学.《中国石油石化》.2014年1期.翟瑞龙.
姜姐的生活经济学.《走向世界》.2013年44期.王欣.
有经济学的生活读《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软件工程师》.2004年9期.禅影.
金融市场化与生活经济学.《大众理财顾问》.2006年5期.郭锐.
生活中的经济学.《祝您健康》.2013年7期.泡泡等.
地方文化、地方经济发展与经济学研究创新.《学术界》.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年7期.胡必亮.
白领·下流·经济学.《理财》.2010年1期.单士兵.
超市中如何排队.《中国统计》.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年8期.俞肖云.
扩展资料
经济学专业学会
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于1930年成立,是全球经济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专业学会之一,聚集了全球范围内最顶尖的经济学家。
学会的主要活动包括出版Econometrica等顶尖学术期刊,以及在全球六大地区组织学术会议。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两岸三地学者与西方学者的学术交流,世界计量经济学会决定在中国定期召开年会,简称为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中国年会。
如果你想要经济的参考文献的话,那么你可以去京东或者是淘宝上面去搜索,一般的京东或者淘宝上面都有这类的,参考文献你也可以去选择的去购买。
中国经济发展的参考文献有以下几种。1、《中国对外贸易》2021年第004期,期刊论文《城市群和区域一体化发展为中国经济带来新机遇》。2、《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年第005期,期刊论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与就业问题研究》。3、《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21年第003期,期刊论文《当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的实证分析》。4、《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1年第002期,期刊论文《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回顾、逻辑与前瞻》。
你好,对于国内外的经济学学术期刊的排名如下:
国内经济学学术期刊排名为:1.《经济研究》2.《经济学季刊》3.《中国工业经济》4.《世界经济》5.《金融研究》6.《经济学动态》7.《统计研究》8.《财贸经济》。
《经济研究》期刊
国外的经济学学术期刊前十名如下:
(计量经济学) Journal of Economics (经济学季刊杂志) of Economic Literature (经济学文献杂志) Economic Review(美国经济评论) of Political Economy(政治经济学杂志)
Econometrica (计量经济学)期刊
of Economic Studies (经济研究评论) of Monetary Economics(货币经济学杂志) of Economic Theory (经济学理论杂志) and Economic Behavior (博弈与经济行为) of Economics Perspectives (经济学展望杂志)
经济类核心期刊:F 综合性经济科学1.经济研究 2.管理世界 3.经济学动态 4.改革 5.经济学家 6.世界经济 7. 财贸经济 8.财经研究 9.经济科学 10.宏观经济研究 11.财经问题研究 12.经济评论 13.当代财经 14.当代经济科学 15.经济管理 16.当代经济研究 17.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8.南开经济研究 19.经济问题 20.经济问题探索 21.现代财经 22.上海经济研究 23.财经科学 24.国际经济评论 25.外国经济与管理 26.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7.经济纵横 28.中国经济问题 29.经济与管理研究 30.中国经济史研究 31.经济经纬 32.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33.中南财经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34.生产力研究F11 世界经济1.世界经济 2.世界经济与政治 3.世界经济研究 4. 国际经济评论 5.外国经济与管理 6.国际贸易问题 7.国际贸易 8.当代亚太 9.亚太经济 10.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11.现代国际关系 12.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3.世界经济文汇F12,F2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1.改革 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上海经济研究 峰 4.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5.经济体制改革 6. 中国经济管理 7.特区经济 8.开放导报 9.南方经济 10.宏观经济调控 11.中国改革 12.中国劳动 13.城市发展研究 14.城市问题 15.国际经济合作 16.改革与战略 17.中国流通经济 18.中国物资流通(改名为:中国物流与采购)F23 会计1.会计研究 2.审计研究 3.财会月刊 4.财务与会计 5.财会通讯 6.审计与经济研究 7.中国审计 8.中国农业会计 9.广西会计 10.中国会计电算化 11.财会研究(兰州) 12.事业财会 13.财经理论与实践 14.会计之友F3 农业经济1.中国农村经济 2.农业经济问题 3.中国农村观察 4.农业现代化研究 5.农业技术经济 6.林业经济 7.中国土地科学 8.林业经济问题 9.生态经济 10.农业经济 11.调研世界 12.乡镇企业研究 13.中国农垦经济 14.农村经济 15.乡镇经济 16.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17.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改名为:农村经营管理) 18.世界农业 19.农村经济导刊F4/6工业经济(含F27)1.中国工业经济 2.管理世界 3.经济管理 4.经济研究 5.改革 6.外国经济与管理 7.经济问题探索 8.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9.企业管理 10.企业经济(南昌) 11.汽车与配件 12.中国建材 13.煤炭经济研究 14.中国电业 15.建筑经济 16.中国地质矿产经济(改名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17.企业活力 18.上海企业 19.集团经济研究 20.管理现代化 21.经营与管理 22.国有资产管理 23.企业家(改名为:财智文摘) 24.工业技术经济 25.电力需求侧管理 26.铁道经济研究 27.交通企业管理 28.旅游学刊 29.邮电企业管理(改名为:通信企业管理)F7 贸易经济1.国际贸易问题 2.商业研究 3.国际贸易 4.商业经济与管理 5.财贸经济 6.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消费经济 8.国际经贸探索 9.商业时代 10.国际经济合作 11.国际商务研究 12.价格理论与实践 13.中国商贸 14.商场现代化 15.江苏商论 16.销售与市场 17.商业经济文荟 18.中国物价 19.中国市场 20.财贸研究 21.价格月刊F81 财政.国家财政1.税务研究 2.财政研究 3.税务与经济 4.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5.财贸经济 6.中国财政 7.中国财经信息资料 8.财经问题研究 9.涉外税务 10.财经论丛 11.财经研究 12.中国税务 13.当代财经 14.财经科学 15.江西财税与会计 16.财会研究(兰州)F82/83/84货币/金融、银行/保险1.金融研究 2.国际金融研究 3.证券市场导报 4.投资研究 5.金融论坛 6.保险研究 7.金融理论与实践 8.上海金融 9.财经理论与实践 10.金融与经济 11.浙江金融 12.武汉金融 13.中国金融 14.西南金融 15.南方金融 16.现代金融 17.农村金融研究 18.国际金融 19.银行家
经济类核心期刊众多,对于作者来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经济类核心期刊,毕竟不同学校对核心期刊要求不同,具体通过率还要根据作者论文质量、期刊发文量等,期刊杂志社会根据择优录取。以下是我通过知网查询的最新经济核心期刊,为您分享部分经济核心期刊,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不明白可直接私信我。
经济类期刊其实有很多,其中核心类经济刊含金量比较高的,而且投稿难度也是很大的,所以大家在投稿之前一定要慎重考虑好这个问题,有些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也比较担心,其实建议大家去投经济与管理评论,或者是应用经济学区域经济等这些企业管理经验方面的文稿,这些通过率可能会更高一些。
现在有很多的在校大学生会在这期间给期刊投稿,但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怎样去投,而且有些期刊的通过率并没有这么容易,建议大家也可以选择财会月刊,因为这本是财会方面的期刊,也有经济方面的,它的优点就是审稿会比较快,而且见刊的速度也是很快的,一般审稿通过的话都会有稿费,作为大学生来说也可以赚取一点零用钱,其实现在很多的大学生都会在毕业期间通过投稿来赚取自己的零花钱,这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式。
如果不约稿的话经济核心还是有很多的,但是在投稿之前一定要慎重考虑自己所选择的是否能够通过审核,而且是否能够见刊,其实经济类核心刊一共有100多种,所以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每一种的利与弊或者是它的审核速度,如果不懂的话可以找经验丰富的学姐或者是学长,了解一下到底该如何去选择我觉得最重要就是选择自己擅长的来投稿,每一个人可能在一个区域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所以一定要懂得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在那片区域里面发光发热,其实中国现在有很多的大学生,有些大学生刚毕业就面临着失业,因为他们根本就找不到很好的工作,而且有些学生手高眼低,大公司一般不会要这种没有经验的学生小公司的工资又很低,所以他们刚毕业就面临着失业。
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1] 卢孔标,李亚培. 我国对外贸易对国内物价影响的实证分析[J].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年05期[2] 刘华,王仁祥. 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问题思考[J]. 特区经济. 2007年04期[3] 钱峻峰. 谨防进出口贸易引发通货膨胀[J]. 中国国情国力. 2007年03期[4] 张大路. 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的影响[J]. 商场现代化. 2006年22期[5] 曹伟. 中国经济增长、汇率变动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J]. 海南金融. 2005年09期[1] 林娟娟,王勋铭. 甘肃省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 消费导刊. 2007年08期[2] 张庆君. 辽宁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01期[3] 吴锦峰. 基于FTD的湖北GDP增长实证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 2007年03期[4] 戴德锋. 甘肃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01期[5] 陈淑芸,尉浩,马江波,王青志. 天津市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价格月刊. 2007年02期[6] 张冰,金戈. 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研究综述[J].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7年02期[7] 王正儒. 宁夏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04期[8] 张洪峰. 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 统计与咨询. 2006年05期[9] 张玉明,聂艳华. 对外贸易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牵动作用分析[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03期[10] 杨海水,赵大平,范方志. 进、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比较[J]. 统计与决策. 2006年12期[1] 唐海燕. 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作用机制与风险度量[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06期[2] 周帅,于淼,杨宜勇. 我国价格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J]. 中国物价. 2008年09期[3] 沈学桢,黄帅. 美国经济下行变动对我国港口(对美)净出口的影响[J]. 港口科技. 2008年07期[4] 陈丹丹,任保平. 需求冲击与通货膨胀——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J]. 当代财经. 2008年06期[5] 林剑平. 中国历次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启示——基于货币因素和体制因素的双向视角[J]. 世界经济情况. 2008年06期[6] 温浩. 论贸易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J]. 金融发展研究. 2008年05期[7] 周望军,葛建营,王小宁,侯守礼. 价格传导问题综述及量化分析[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02期[8] 薛迎春. 中国货币市场失衡与国际储备波动联系——基于1994年~2004年的实证分析[J]. 上海经济研究. 2007年10期[9] 程国平,方苏立. 关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的探讨[J]. 商业时代. 2007年26期[10] 魏杰. 探求流动性过剩的化解之道[J]. 中国金融. 2007年17期[11] 熊仁宇. 成本推动型通胀考验央行调控智慧[N].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8 (013)[1] 唐海燕著. 中国对外贸易创新论[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2] 吴莹等著. 中国进出口贸易预测与分析[M]. 科学出版社, 2005[3] (美)杰弗里·萨克斯(),(美)费利普·拉雷恩()著,费方域等译. 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M]. 上海三联书店, 2004[4] 范从来等著. 通货紧缩国际传导机制研究[M]. 人民出版社, 2003[5] 李杰等编著.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6] 程祖伟,韩玉军编著. 国际贸易结算与信贷[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7] 唐海燕编著. 国际贸易学[M].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1[8] 李晓西著. 现代通货膨胀理论比较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1] 乐平. 2008年中国汇率大观[J]. 中国自行车. 2008年04期[2] 党明灿. 人民币币值高估或低估的标准分析[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05期[3] 叶莉,郭继鸣. 利率平价的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关系的实证研究[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3年02期[4] 宋磊. 浅析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因素[J]. 硅谷. 2008年16期[5] 周义,李梦玄. 我国汇市和股市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 科技与管理. 2009年01期[6] 任兆璋,宁忠忠. 人民币汇率预期的ARCH效应分析[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12期[7] 王颖. 我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J].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2005年03期[8] 焦桂梅. 通货膨胀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J]. 硅谷. 2009年08期[9] 张根能,张栓兴,扈文秀. 人民币汇率对中国向美国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J].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2009年04期[10] 叶雪梅. 通货膨胀与我国的银行信贷管理[J]. 鹭江职业大学学报. 1995年Z1期[1] 毛海棠. 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模型分析[J]. 数学理论与应用. 2009年02期[2] 吴春明. 进出口贸易对我国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J]. 商场现代化. 2006年03期[3] 张大路. 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的影响[J]. 商场现代化. 2006年22期[4] 林德峰,闫波. 进出口贸易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及对策[J]. 山西科技. 2007年01期[5] 钱峻峰. 谨防进出口贸易引发通货膨胀[J]. 中国国情国力. 2007年03期[6] 刘华,卢孔标. 进出口贸易与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J]. 金融与经济. 2007年10期[7] 温浩. 论贸易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J]. 金融发展研究. 2008年05期[8] 吴昊明. 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年16期[9] 温浩,朱建勋. 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J].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8年08期
摘要:进入新的世纪,世界各国政府都在思考和部署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了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必须把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置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这是符合当代经济、科技发展规律的重大决策。目前,国内有许多人仍然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发展是弊大于利、挑战大于机遇。但中国数年的发展证明机遇与挑战同在,只要选择合适的模式,经济全球化是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机遇和挑战 国内外环境 经济全球化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整体分析 从国内来说发展的条件可以说愈加雄厚。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经济结构正在加快转型,市场需求的潜力非常大,目前的资金供给比较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有很大提高。基础设施也日益完善,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但是,国内也同样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难。比如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它需要大量的资源、能源,这些资源和能源不是单靠国内就能解决的,这方面的平均优势非常特殊。再如:要扩大内需,但是如何扩大内需?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不仅需要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加人民收入,而且还需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除人民的后顾之忧。再如,现在就业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大学生、进城农民工和部分城市居民就业的困难还很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从国际来说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对霸权主义构成制约。经过全球化深入发展,使世界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科技创新,孕育着新的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在牵制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速度还比较缓慢,尤其是围绕着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另外,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某些国家的一些做法,有可能会不断的对我们形成一些冲击,如:美国的宽容量化政策,就有可能引发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对我们的国内经济产生影响,所有这些都需要高度警惕。2 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有利条件 首先,从国内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有效供给能力不断提高,强化了加快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明显改善。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利于我国拓展发展空间,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具体来讲,国内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雄厚的物质基础将为较长时期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前提条件近年来我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工业的持续增长,使许多重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另外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不断提高的劳动力素质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据测算,我国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在2030年以前将持续上升,使我国未来发展有充足的劳动力保证。近几年,我国基础教育的高中阶段教育得到明显加强,大学的招生人数和入学率不断上升,这为人力资本的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积极推进的结构调整将为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消费结构升级,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市场条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显著改善、不断升级,已从温饱型进入小康型,消费正经历从百元、千元级到万元级的转变,食品、衣着和其他基本生活用品支出比重明显下降,住房、汽车、电脑、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消费支出比重迅速上升。另外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地区结构优化将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并为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奠定基础。近20多年来,我国各地区加快发挥比较优势,综合经济实力有较大增强。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特色经济,开始培育出有一定竞争力、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主导产业,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国家制定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政策措施,将有力地推进全国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共同繁荣。 不断优化的体制环境将为发展增添新的活力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对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将起到积极作用。所有制结构的不断优化,使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更加活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集体经济在改革重组中得到了新的发展。国有经济通过采取新的有效实现形式,控制力进一步增强。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明显,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各类生产要素市场获得显著发展。通过大力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开始形成。 宏观调控体系的逐步完善,也使宏观经济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其次,从国际环境看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也为我国形成世界制造业基地提供了契机。具体来讲,国际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广阔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它为我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较之拉美、南亚、中东欧和俄罗斯等地区,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社会比较稳定等方面的优势,更可能得益于新一轮世界产业转移浪潮,这是我国难得的重大发展机遇。因此,要适时、有选择地将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产业“接过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快产业转换与升级。 新科技革命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巨大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与经济的日益融合,推动了经济增长、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历史条件下,只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技术进步的力量将对我国经济的加快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3 我国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加剧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决定了我国未来几十年将处于资源、环境压力的上升阶段。因此,节约资源、增强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特别是重视对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石油、水、土地、重要矿产资源的储备和保护,成为我们今后要长期面对的战略性课题。 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基础薄弱、农村教育严重滞后、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等方面。 经济发展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目前,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强化,对我国未来出口的增长形成较大障碍。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增大。从制造业来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制造业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些差距都将使我们的企业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国家经济安全存在隐患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国内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求出现较大缺口,更多地依靠国际市场加以弥补。此外,我国的许多关键设备都要依赖进口。由于我国工业中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产业和产品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设备受制于人。一旦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必将影响国内经济发展,甚至对我国的经济安全造成严重威胁。4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今后一个时期,对我国的发展来讲,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机遇只是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机遇期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必然走向繁荣昌盛。历史上因丧失机遇而。导致落后、走向衰败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抓住历史机遇、实现经济腾飞的成功经验也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机遇稍纵即逝,抓住机遇,奋发图强,就能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反之,机遇临而不觉,面对机遇而无为,就会延缓发展,造成落后。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精心谋划,统筹安排,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经济发展的参考文献有以下几种。1、《中国对外贸易》2021年第004期,期刊论文《城市群和区域一体化发展为中国经济带来新机遇》。2、《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年第005期,期刊论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与就业问题研究》。3、《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21年第003期,期刊论文《当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的实证分析》。4、《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1年第002期,期刊论文《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回顾、逻辑与前瞻》。
有关经济的参考文献很多,你可以在以下数据库网站查找:一、Econlit经济学全文数据库二、锐思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三、ProQuest ABI/INFORM 经济管理期刊全文数据库四、wind金融终端五、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六、Elsevier Science / North-Holland的经济数据库七、美国经济协会AEA八、美国金融学会九、Altaplana国际经济学门户十、seek68文献馆综合各科领域的数据库文献。包括各个经济学数据库。十一、BVD——ORBIS Bank Focus全球银行与金融机构分析库十二、RePEc全球最大的在线经济学工作论文、期刊文献和软件收集的网站。十三、普林斯顿大学Pliny Fisk经济学和金融图书馆
区域经济学就概念的翻译为Regional Economics 中文定义: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英文定义: Regional science is a field of the social sciences concerned with analytical approaches to problems that are specifically urban, rural, or regional.
大学(高校)教师职称评定论文相关情况◆硕士研究生毕业(在职,学位)需要在核心刊物发表两篇论文。◆晋升中级职称(讲师、工程师)需要本专业或相近专业论文三篇,公开发表,省级刊物◆晋升高级职称(高讲、副教授、高工)需要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学术论文五篇,公开发表,三篇国家级刊物,两篇省级刊物,如果名额有限,需要核心刊物发表几篇。
经济类期刊排名:《理论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统计与精算》、《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农业经济导刊》、《民营经济与中小企业管理》、《旅游管理》、《工业经济》、《外贸经济、国际贸易》、《商贸经济》、《财政与税务》。
《金融与保险》、《投资与证券》、《经济史》、《世界经济导刊》、《生态环境与保护》。
《财贸经济491191》、 《经济研究461012》《经济学动态412023》、《当代财经401224》等等。
经济类的专业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财政学、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一门比较宽泛的课程,涉及的的知识很多,但都是泛泛的,不精通。如果英语不错的话,国贸的就业前景还是不错的,不过它和金融一样受经济周期的影响,经济形势不好的话,就业会受到很大影响。相关的呃职称有初级经济师,经济师,高级经济师。
一定要用中、英文吗?中文的环境类期刊在不在考虑考虑范文内
人力资源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分析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分析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在“人才强国”以及“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十分显著的发展成果。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各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人力资源战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提升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吸引更加优秀的人才投入到区域建设之中,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进步。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就完善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的作用越来越显著,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对人才的分布、人才的素质以及人才的储量等进行协调管理,进而可以充分发挥出人才的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可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人力资源管理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区域经济是指区域内所有人口通过智慧和劳动所创造出来的综合经济。而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为了提升区域内所有人口所创造的综合经济,而合理分配所有人的力量,集中所有人的智慧和劳动,创造更多的综合经济。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与区域经济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合理分配所有人口的力量和智慧,才能创造更多的综合经济,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通过提升知识存量,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创新企业的发展,需要注重加强对劳动力与资本的利用。而在综合实力强的企业中便可以实现人口质量的强化。
通常情况下,在人力资本丰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研究结果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结果会呈多样化的趋势,通过人力资本丰富可以使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递减效应降低。这会促进区域内的发展效率,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除此之外,储存人力智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知识生产效率,促进发展效益与研究效益的提升。所以,针对产业中的培训对象,应尽量针对文化程度高的员工进行培训,以便实现人力资本的储存,提升知识生产效率。
(二)人力资源结构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目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我国劳动力资源呈现出了劳动力多的情况。另外,由于我国义务教育开展相对较晚,因此,大部分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不高,尤其在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资源,普遍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这使得我国劳动力资源也会呈现出质量差的情况。这种质量差主要表现在知识储备上的不足,同时在科技水平层面上的差距则更加明显。
这种差距的存在,会影响到区域内部人力资源成本的积累量。人力资源差距越大,则区域内部人力资源成本积累量下滑的程度越明显,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这种情况充分证明了提升人力资源劳动力文化水平的重要性。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给予提升劳动力文化水平以更多的关注,不断优化人力资源整体结构,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与帮助。
(三)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拉动区域消费的增长
拉动内需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之一,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而言,拉动区域消费的增长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可以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创造出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可以带动区域的投资需求,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增加人们的消费能力,拉动区域消费的增长。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可以提升区域消费水平,而且还能推动区域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实现投资与消费的共同发展。人口消费能力的提升可以拉动消费增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发展,又可以提升区域人口的经济收入,增加区域人口的消费能力,进而会进一步的拉动消费需求。如此一来,便形成了良性循环,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进步。
二、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开发意识不强,人力资源开发措施不合理
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在此背景下,一些企业往往会错误的认为我国的人力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识不强,没有充分的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这种错误的观点和想法会严重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果,导致企业的人才队伍素质不高,并且长时间得不到提升,使员工的工作能力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无法高质量的完成岗位工作,这必将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除此之外,即使一些企业认识到了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并且积极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但是所采用的开发措施往往存在很多不合理因素,很多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得不到有效的落实,难以发挥出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导致人力资源开发效果不理想。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才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我国比较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会给经济建设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而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使得高校每年都能够为社会输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这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再加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降低,导致人才出现了饱和现象。很多高素质人才得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转而从事一些要求较低的工作,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浪费。除此之外,我国还面临着专业性人才不足的问题。很多高校毕业生在校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的工作岗位需求不符,并且在校期间实践经验不足,短时间内难以适合工作岗位的需求,这也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人才区域需求差异大
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再加之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良好,更能吸引高素质的人才,这使得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人才比较密集。而对于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缓慢的中西部地区而言,该地区的建设更加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支持,但是由于受到经济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导致该地区的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使得企业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才,导致高素质人才的流失。高素质人才的流失又会使该区域出现人才短缺问题,进而影响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如此一来,便会形成恶性循环,势必会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意识
企业招聘优秀的员工并不等同于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更加广泛。要想提升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管理人员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什么是人力资源开发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管理人员还应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挖掘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潜力,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方案,提升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企业需要在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加强对内部人员的培训,帮助员工提升综合素质,促进企业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企业的人才优势,使其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推动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企业得到健康发展,才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改善人才结构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针对目前我国人才趋于饱和的状态,企业应积极引进专业性人才,这样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尤其要注重对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给予更多的教育经费支持,大力培养经济管理人才,提升经济管理人才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使其能够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服务,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国家还应加大对职业院校的支持,加大力气培养技术型人才。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人才结构更加合理,才能提升人才的利用率,做到人尽其才,实现人才结构的优化。
(三)引导人才的合理流动
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此吸引了大批人才投入到该区域的建设之中。而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下,中西部地区的建设同样重要,并且中西部地区的建设同样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支持。因此需要引导人才的合理流动,使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入到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建设之中,促进中西部的发展。为此,国家应出台相应的优惠和鼓励政策,积极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就业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我国中西部地区建设之中,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并提升人才的利用率。
四、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二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需要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参考文献
[1]王雅洁,戴景新,高素英,张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特征与企业绩效-基于中国企业的经验数据[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04):163-168.
[2]廖慧.廊坊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与建议[A].河北省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京津冀协同发展(廊坊·北京副中心)论文集[C].河北省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2016:8.
[3]张亚琴.浅议政企合作开发人力资源的经济新模式[A].《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2年5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2:2.
[4]李宝生,傅永泉,章颖,邱静艺.依托产学合作提升高职专业建设水平-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04):44-48.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财税机制研究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财税机制研究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实质性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的宏观经济管理控制目标,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共同富裕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愿望。本文针对当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财税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立足于中央与地方两个层面,提出具体改进策略,以期为我国财税机制的优化提供有利参考。
关键词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财税机制;
充分利用区域天然优势,改革优化财税机制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快速发展与稳定发展的有效措施。区域优势存在差异是区域长时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也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失调的基础性原因。而财税制度作为外部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区域优势不明显地区产生有效的弥补作用,进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根据对欧美等发达地区相关资料的调查,发现创新与优化财税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可行性方式。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有关财税机制的问题解析
财税分配机制存在缺陷
财税分配机制涉及范围广阔,主要包括财税收入在地方政府、经济圈与中央之间的具体比例关系。财政收入大量税收项目中,主要支柱性税收占比近90%,这些支柱性税收也就是较为常见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以及营业税三个方面,其余非税收财政收入主要是对国有资产的有偿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费用。对上述现象进行合理分析,我们能够发现我国财税分配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区域产业税成果微弱。对2015年三种产业的税收供给量展开分析,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第三产业税收贡献率为,第二产业税收贡献了为,第一产业则为,产业结构相对而言比较合理。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财政收入的关键内容,具有极为明显的政策导向作用,有些地区过于依赖非税收作为财政收入来源,这将对税收宏观调控作用造成负面影响,征税结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
财税权限机制存在缺陷
我国现行的财税权限机制主要包括财政收入支配、财税政策拟定发布、财税执行管理等权限。将地方和中央财政支出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依照固定比例将财政支出具体分为三种类型,即地方主导型、中央主导型以及地方责任型。据统计显示,2015年全国23种财政支出项目当中,用于国防军事、国际外交、燃油物资储备等工程的财政支出占比,中央主导型财支的一半以上;用于公共设施、安全、设备运营等17种项目的财政支出占比地方主导型财支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见,地方财政支出支配权相对更大,但也同时肩负着更多的公共事业责任。这种财税权限机制存在比较严重的缺陷,主要问题体现在地方财政权限和公共事业责任匹配度不足。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之间的比例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在3:7的局面,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实行分税制以后,中央财政收入比重逐渐上升至55%。2006年以前,中央财政支出与地方财政支出比例同样是3:7,2013年到2016年地方财政支出一度超过80%,大幅高于总财政收入。当今,地方事权与中央事权在法律层面并没有具体界限,通过二者财政支出比例可知,中央将大量支出任务交付于地方,例如上述23种财政支出项目中,就有2种为地方责任型、17种为地方主导型。地方政府肩负大量本应由中央承担的教育、交通、农林、国土等公共事业的建设,引发地方和中央之间的公共事权偏移错位现象,使地方经济发展陷入窘境。
2、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机制策略
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必须对相关财税机制、政策加以优化和完善,放宽我国大量欠发达地区财税管理权利,为其供应接二连三的优惠措施,进而从国家层面对经济发展形成促进作用,提升公共事业和人民生活均衡水准,不断减小东北、西北等欠发达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进而良好完成协调稳定发展的根本目标[2]。
优化财税分配
优化财税分配机制应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优化共享税比例。在我国营改增战略事业的驱使下,地方政府能够在短时间保有地方财政实力,但就长远角度来讲,仍然不够完善。因此,应在完全取消营业税以后,重新构建增值税具体分享占有比例,使地方政府分配比例达到40%。同时,为加速我国大量欠发达地区经济进步,提高对此类地区的鼓励和支持力度,应对偏远山区、产业优势严重欠缺、资源干枯、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欠发达或困难地区进一步增加五到十个百分点的分成。此外,还应逐渐取消城建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款项目以企业、行业为基础进行税收分享的现行方式,应给予省级以下立法部门或地方政府自行规定增值税划分规则的权利。
第二,优化或重塑地方税收系统。国家应尽快推出资源税整改措施,例如将石油、天然气、水资源、森林资源等归纳为征税体系,以从量定额、从价定率的角度实现从价计税,从根本上提高自然资源负税能力。然而,对于欠发达地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传统资源城市应依照具体情况实施减免赋税的政策;优化个人所得税,根据具体行业和普适性计税方法,拓展综合所得税内容;深化房地产税收项目改革优化,使传统土地使用税与房产税合二为一,由地区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税率。
改革财税权限
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应对现行财税实施全方位改革。一方面,将地方和中央之间所应承担的责任进行具体划分,让其界限清晰。例如,中央应负责九年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事业,负责国家安全、外交、消防、警察等安全类事业支出,而地方政府应负责地方区域内城市中的公共交通、公共环境建设等事业的支出,将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大型交通运输事业,水利、电网建设等大型工程建设事业设定为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支出,并根据我国目前国情,明确比例;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中央占有、支配财政的权利相对较大,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可根据地方具体情况,适度放宽该区域政府的财权。例如,以科学、客观、合理的形式重新划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确定权、解释权、减免权等。
在分税制度背景下,地方和中央均有着不同程度的独立税收,应给予地方政府关于固定税收的管理权限,并且该权限必须以独立自主的模式存在,将非全国性征收的税收立法权、减免权交予地方,在中央制定全国性征收的个人房产税、资源税等地方主要税收法律的同时,给予地方适当的减免权和细微调整权,进而为地方财政实力增加和经济增长提供有力保障[3]。除此之外,我国还应对财税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合理完善。例如,明确协调发展标准,构建以国家为主体,省级、地方政府相互配合的绩效评价规则。其中,财税评价的主体机构应包括审计部门、立法部门、税务机关以及财政机构等,将责权制度应用于财税评价工作上,实现分工明确、责任明晰、制约合理的新局面,扩大评价的内容范围,将财政分配的整体过程全部划分到评价体系当中,加大力度对税收管理、财政收入等工作的绩效评价。
3、结语
综上所述,合理、科学、符合我国国情的财税制度是确保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就目前我国现行财税机制而言,在制度、权限等多个方面存在问题,对其进行优化和改革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路。中央和地方应立足于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以此为基础不断完善我国财政机制,进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奠定基础。
4、参考文献
[1]马万里.中国式财政分权经济增长导向型特征分析-兼论经济持续增长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体制约束[J].社会科学,2014(09):32-42.
[2]徐丽媛,王胜伟.借鉴“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创新生态补偿财税责任制度及其立法完善[J].兰州学刊,2014(08):136-142.
[3]陈厚义.后发地区财税制度改革的特征问题、动力体系与应对策略[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4,30(05):3-9.
区域开发,就是把带有区域特色的资源优势,通过集约经营,转化成商品优势,从而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经济优势;区域经济管理是指国家在地域空间领域的宏观调控。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论文篇1 浅谈地方政府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 【摘 要】我国以地方政府为主导而进行的是区域经济管理,由于地方利益矛盾的存在,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管理理念以及 措施 均存在一些严重问题,较大的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地方政府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的发挥区域经济管理职能,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关键词】地方政府管理;区域经济管理;理念与措施 1.区域经济管理的理论依据 西方国家在政府管理经济和自由市场的争论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古典经济理论主张完全的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政府尽可能不干预经济,上世纪初的大萧条证明了“市场失灵”。从此,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强化了在经济运行中国家和政府的作用,但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现的“滞胀”又证明了“政府无效”。新凯恩斯主义虽然支撑了政府干预理论,但其模式所推断的政策并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 在区域经济理论中,美国加州大学的城市社会学教授H·孔兹 总结 到:管理 方法 学派认为,管理是靠各种科学管理方法发挥管理的效能和作用;管理 经验 的学派和学者认为,管理更依赖于管理者经验的积累,经验愈多,管理的就越好;行为学派认为,如何激励管理人员和市民发挥潜力是成功的要素;社会学派认为,社区是整个人类社会组织的重要部分,管理应考虑与社会的关系;决策学派认为,决策的关键是管理;数量学派认为,管理可以用数学计算的方法,把管理资料作为最好的定量处理方法。 地方政府对一个行政区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实施影响,区域经济管理是政府机构实施经济职能的根本。区域经济管理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在不同区域的体现,既可以目标相同,也可以相互制约。区域内增长点或增长极的建设是区域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所以,人们认为,区域经济管理是指,把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作为根据,从而进行研究区域经济与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然后进行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与配合,使之实现区域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取得区域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程度。 2.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管理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保护主义,造成区域市场分割;二是,反宏观调控行为,造成权力经济。反对宏观调控行为是地方政府纵向对经济权限的分割和占据,具有经济与行政权力相结合的两个特征,在行政性关系与市场性关系的较量过程中,行政性关系的进一步强化。在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权力过大,导致了其中行为的不规范,市场经济扭曲成为权力经济,从而导致区域经济无法良性发展。 中央放权,地方政府又有越来越大的权力。在地区差距存在的情况下,不少地方政府为了发展本地区的经济而采取地方保护主义区域经济发展政策。近年来,地方保护主义的行为和现象出现的频率较高,这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对商品贸易的行政性和区际要素流动不合理干预方面,这又可以继续往下深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方政府不合理地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法律手段,不断限制外地产品流入本地市场或者限制资源商品、初级产品不断流出本地市场;运用经济政策倾斜、强化经济杠杆作用等各种手段,加大产品对当地市场的占有量,以此提高工业生产的快速增长,也能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等。由于这种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加剧了市场割据,从而影响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区域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3.地方政府区域经济管理理念与措施 打造学习型政府 管理活动的直接实施者是地方政府,其中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质量。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经济管理人员充满了官本位意识,削弱了服务能力,降低了服务质量,损坏了政府的形象。要加强学习,提高管理者素质,增强为纳税人服务和维护公共利益的意识, 学习总结 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不断进行管理创新。 树立经营区域观念 经营区域是指,利用市场手段,将区域可以用来经营的部分产存量资产和生产要素进一步推向市场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资源配置,从中获取一定得收益,再将这部分收入投入到基础建设的新项目中,走实现区域的滚动发展。这需要做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实行区域投资主体多元化,扩大区域建设资金的来源;二是,确定一个较为合理的区域建设和管理的投入比例,逐步增加城市区域的投入比例。区域规划、管理过程中,运用市场机制对区域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提高区域资源效率的利用。 建设电子政务 建设电子政务是指,建设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政府,推进政府信息上网以及政府网上办公等。地方政府运用地球信息系统、遥感、遥控、网络、多媒体、虚拟仿真等高科技技术,针对区域管理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自动采集、整合、储存、管理、交流和再现,对区域功能机制再进行动态监管测试,通过网络化和电子化等手段实现政务信息的共享与交流。这具有鲜明的智能化特征,提升了公共组织实施公共管理的知识高含量和技术的高标水准。 坚持区域统一规划 区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各别系统只有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监督下,各行业之间才能合理的布局,合理的投资进行建设。人为的不合理条块分割,割断了区域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造成重复建设。实现综合效益最优是统一规划的目标,即区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得到协调持续发展,从而取得最佳的综合效益。 做好区域调控主体 中央不可能具 体操 纵各个区域,只有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地方政府对本区域的社会经济情况比较熟悉,充分的发挥区域优势,有利于加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以便保持本区域经济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强调中央对全国市场的宏观调控时,也相应的赋予了地方政府一定的区域调控权,因此地方政府调控成为了介于中央宏观调控与以经济杠杆为手段所进行的间接调控之间的中间环节,构建成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宏观调控体系,使地方政府成为一个统一市场和区域经济的建设者和经济秩序的维护者。 【参考文献】 [1]周吉冈.公共管理视域下政府管理职能重建途径[J].青年与社会,2013(18):4-5. [2]苏勇耐,黎本寿.浅谈社会组织承担政府职能转移[J].社会管理工作研究,2013(7):40-41. [3]欧阳志伟.浅谈公共管理的特点及政府管理模式创新[J].经营管理,2012(2):35. [4]陈鹃.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管理.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4(2). [5]戴璇.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管理体制的变革及其深化[J].凉山大学学报,2003(2). 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论文篇2 试谈加强区域经济城镇化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摘 要 对于区域经济建设与管理面临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加强区域经济建设与管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作用和建议。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城镇化 市场 发展 当前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不断被拉大的现实,正确认识城镇化的核心理念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大课题,加强区域经济建设与管理,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不仅是一个经济学命题,更是一个涉及区域经济政策、社会民生等方方面面系统性、针对性的实践科学。 一、着力深化改革创新,突出增强社会发展活力 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做好行政审批事项“接、放、管”工作,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配合做好农业人口转移落户工作,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完善岗位设置;统筹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配置基层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资源。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正确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依法有序流转,积极发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增强“三农”活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化环境,完善和落实产业扶持政策,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道路、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的投资与经营,兴办 文化 、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加强和推进财政预算管理,做好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评价工作,把各镇及专户资金纳入城区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加强政府采购管理,着力完善采购项目评审机制;建立健全协税护税、税源监管和考核奖惩机制,推进依法治税。 二、围绕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加快实施“三旧”改造 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是当前建设必须以人居住为核心,能正确引导好人口增长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资源合理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密切结合,统筹推进实施环保工程,在对待严重浪费社会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企业,通过合理布局规划,以“城中村”、旧商业区、旧住宅区改造为重点,扎实做好城区主干道两侧楼宇亮化和小街小巷“穿衣戴帽”工作,不断美化市容市貌。继续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积极引导农民在原地拆旧建新,节约农村住房建设用地,切实改善农村困难居住条件。加快实施伶俐镇渌口坡城乡风貌改造,统筹推进村屯规划,协调新城、旧城和镇的关系,努力创建地方民族特色的建筑,创造优美、和谐新型城镇环境。 三、加强城镇基础设施是主要内容 加强城镇化建设要深化推进改革,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创新。首先,要从落实好城镇户籍这一块制度改革开始,逐步完善政策基础措施,在保证城乡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的前提下,积极为城镇剩余的劳动资源合理流动奠定基础条件,维护好农民工在付出劳动成果时的利益。其次,要创新城镇化建设发展募集资金的 渠道 机制,摆脱对财政的依赖思想,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切实提高农民财产增收,城镇金融市场作用不可忽视,一方面要鼓励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成立村镇银行和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适时引入 保险 与证券机构走近农村;另一方面支持金融机构针对农民特殊的投资需求,创新适合农民的投资理财产品。此外,还要鼓励加大农民房屋改造力度,提高房屋增值潜力,鼓励农民购置农业机械增加租赁租金收入。运用城市经营理念,盘活城镇化公共资金,走一条便于资本操作的道路,在应有城镇土地流转升值中快速筹集好建设资金,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的改革,加快落实好城镇事业、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协调发展,培育出资本市场,便广泛地吸引社会大力投资,完善城镇财政关系管理体制,灵活制度上落实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步伐和稳定的资金渠道。 四、改革创新举措,不断完善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 第一,采取市场化运作投融资。一方面财政计划要安排定量资金投入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发挥商业银行贷款和融资功能,拓宽建设资金来源。创新举措,建立城建投资公司、合作基会等投融资主体,构建主体多元的投融资网络。向改革要资金,靠市场找出路,打破单一依赖财政投资的旧格局,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新体制。 第二,管好用好国家专项建设资金。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收取的基础设施配套费,应全额投入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城市维护建设税应主要用于城镇建设;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收入、土地增值税应大部分用于城镇建设。各方面的建设资金应管好用好,设立财政专户,财政专户资金实行定收定支,建设资金的使用与建设项目挂钩,实行专款专用。 第三,采取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激活投融资。组建城镇房地产开发公司,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实施城镇综合开发,采取建设用地开发、承包建设、统建、建设商品房出售、“以房带路,以路养房,路房结合,综合开发”等多种形式,多措并举,发挥土地资产价值,积累城镇建设资金。 五、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协调三产之间的发展 城镇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从H县的发展态势来看,当前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坚持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H县的根本选择。首先应在城镇区域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没有这两大产业的快速发展,城镇的快速发展就无从谈起。其次就是要按照建立一批中心城镇的规划,根据产业结构、行业等情况把分散在全县的企业加以适度的集中,充分利用城镇在基础设施、运输条件、技术储备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第三,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培养龙头企业和各种合作经济组织,为实现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创造条件,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能力。 六、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城镇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强调人既是建设者又是受益者。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可持续发展,消除制度和体制障碍,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不断提高城镇化的文明程度,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发展,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城镇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建设,推动城镇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个文明协调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情国力[J]. 2014(256). [2] 陆波.城镇规划与建设实际应用探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 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论文篇3 浅谈区域经济开发系统性 区域开发,就是把带有区域特色的资源优势,通过集约经营,转化成商品优势,从而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经济优势。 任何一个区域,皆可视为一个系统。一方面,大环境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小系统);另一方面,一个由社会、经济、生态、技术小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系统与环境间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资金、信息等交换。区域系统开发,就是通过优化系统内各组成要素间的网络结构,实现总体功能最佳,从而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区域生产力的形成是区域系统内社会、经济、生态、技术小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基本机制是生态系统的生态循环与经济系统的经济循环及其二者的交织作用。 社会系统对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干预,一方面,通过决策和技术系统这些快变量来实现;另一方面,通过文化、 教育 、科学、思想、意识、观念等慢变量来实现。为了满足不断提高的社会需求,提高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及技术系统的功能,社会系统也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的结构,而产生更高的功能。 区域系统的开发效果,取决于该区域系统中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系统、技术系统的协调。其最终的综合目标是把该区域建成科学管理下的以现代化农业为基础的具有开放型、多功能、高效益、结构优化的现代综合产业,科技先进、经济文化发达、城市化集镇、交通便捷、信息灵敏、富庶、的生活,文明的社会与良好的环境。 区域系统开发方案的优化。主要应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体现在把环境大系统(也就是国家)的要求与区域特点结合起来,建立一个能够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体现区域特色、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只有这种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资源,又最大限度地保护资源,使资源永续利用总不衰竭。为此,必须在生态规律指导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复式农业结构和按着经济规律,按着一定的量比关系建立种、养、加、供、产、销、运、建、服相结合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综合的网络式产业结构,进行资源的综合开发,以达到最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第二,应体现在商品经济及其运行中的自我积累机制上。因为区域开发,有如百炯急流、同样的风、同样的水,其上下高低就决定于商品经济及其滚雪球式的自我积累这样的原动力的大小。 第三,应体现在技术系统上。用于区域系统开发的技术,大体上有生物技术、化学技术、机械技术、工艺技术、工程技术等。要获得 种植 业、养殖业的发展,要用生物技术培育出适合区域生态环境的优良品种;要建设高产稳产农田要有水利工程技术,保证旱能灌涝能排;要把水力资源转化成电能,需要水力工程技术;要把自然资源转化成原料、转化成商品,要靠工艺技术;要减轻劳动消耗,提高生产平需妥机械技术。技术系统是生态系统中生态循环、经济系统中经济循环以及生态循环与经济循环交织作用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技术结构的合理性的重要标志就是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最大限度的良性发展而产生的最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第四,应体现在社会系统中以城市为中心的乡村城镇化的社区结构上。人类的经济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里进行的。其时间形式是生物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过程的延续,而空间形式就是社区分布了。不管人们是否承认,生产活动经济活动本身,总是产生一种向心力(或聚合力),把分散的生产活动聚合到一定的地点集中。随着区域系统的进一步开发,产业结构逐渐趋向合理,生产集约化、专业化的发展,必然要相对集中到一定的空间地域。在这里,可以节省能源、交通、仓储、供水、排污、公用与服务设施的投资,节省土地;而生产相对集中到一定的空间地域。在这里,可以节省能源、交通、仓储、供水、排污、公用与服务设施的投资,节省土地;而生产的相对集中,又必然导致人口的相对集中,饮食、住宅、市场、文化教育、卫生、金融、保险、劳务、修配、交通、通讯等一系列服务设施,也就相应而起。 第五,应体现在区域系统开发的阶段性上。区域系统开发的阶段性,是社会经济者生产过程延续的表现。这种延续性,决定了区域系统开发模式的阶段差异。一般地说,区域系统开发,大体上可分为起步-发展-腾飞三个阶段。阶段不同,当然模式也不该划一。其起步阶段,由于区域的现状、基础条件不同,应有不同的起步模式,如资源型、技术型、资金型等。不同的起步模式,创造了不同的条件,因此也就有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腾飞模式。由于系统的改造和更新需要时间和创造条件,在规划开始实施时,总要以原有状态惯性运行,再不断创造条件,使其转变为加速运行。从发展规律上看,是由初级到高级,即惯性运行、加速运行、变轨运行、新轨道上惯性运行、再加速、再变轨。其中变轨运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不同轨道上的运行,即是在不同总体功能级别上的运行。只有当系统的总体功能增加、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系统才会发生质变,产生飞跃,进到高一级别的运行。 猜你喜欢: 1. 区域经济的论文 2. 区域经济管理论文 3. 关于区域经济论文 4. 关于区域经济的论文 5.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