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网络文学类期刊

网络文学类期刊

发布时间:

网络文学类期刊

推荐简书。我觉得简书是一个很好的平台,简书提供了一个相对平等的平台给大家。简书有手机版也有网页版,使用都很方便。写完文章后可以投稿到各个专题,只要你的文章写得足够好,甚至有上首页的机会,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人看到你的文章了。如果有人喜欢你的文章,可以给你的文章打赏,这也是表达喜欢的方式,也是一笔小收入。

《天涯》杂志,是一本中国文学思想类期刊。由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办,双月刊。《天涯》1979年创刊,以刊载中短篇小说为主,兼及诗歌、散文、文艺论谈等,是一本纯文学期刊。1995年,以韩少功、蒋子丹为首组建新编辑部,李少君等随后加入,1996年杂志进行全面改版。以追求道义感、人民性与创造力为办刊宗旨,以“大文学”、“泛文化”为办刊方向。特色栏目包括追踪思想探索前沿的“作家立场”、记录普通人文字创作的“民间语文”等,文学栏目注重推介新生作家,另外每年底记录中国诗歌创作风向的“新千年诗歌精选”也有很大影响。《天涯》所刊文学作品获得过诸多文学奖项,并入选内地及香港大、中、小学教材,不少文章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海外广为传播。2000年,《天涯》杂志与海南在线网站合作,建立“天涯之声”网站,其主体是天涯虚拟社区的天涯纵横板块,很快成为中文网络极具影响力的论坛之一,《天涯》杂志也积极参与网络热点讨论与网络文学新人的推介。2001年7月天涯纵横论坛因政治压力过大而关闭,杂志与网站的合作关系也同时结束。

大学期间,因为阅历有限,写诗歌、小说等严肃文学作品,投稿的成功率较低。不过,如果你执着于此,就去投《诗刊》《星星》《绿风》《当代》《小说月报》《收获》《青年文学》《花城》《上海文学》等。

《新语丝》。。绝对正确

信息网络安全期刊类别

楼上的回答很精确,国家级期刊

1.基于离线检测的SVM+NIDS模式研究 宋健豪;赵刚;宋君易 2.基于人脸检测和人眼跟踪的个人计算机安全保护系统 朱桂斌;江铁;连天3.基于人脸识别和双线性对的安全短信通信系统 李发鑫;罗玉川;王野;索楠4.网络入侵检测与防火墙联动平台设计 曹子建;赵宇峰;容晓峰5.远程端挂马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刘忆宁;杨阳;周永华6.基于贝叶斯算法和费舍尔算法的垃圾邮件过滤系统设计与实现 范仕伦;7.基于数据流的分域部署核查工具设计与实现 李艺夫;马增帮8.基于云计算的低冗余远程智能恢复系统的实现 陈石磊;宋志毅;蔡佳义9.微博舆情热点分析系统设计研究 张洋;何楚杰;段俊文;杨春程10.基于DHCP协议的网络准入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 张心健;李子平;尹鹏帅

期刊名称:信息网络安全,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主办单位:公安部第三研究所 中国计算机学会 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主编:,地址:上海岳阳路76号4号楼211室《信息网络安全》杂志社,邮政编码:200031,电话:,电子邮件:,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1-1122,国内统一刊号:CN 31-1859/TN,邮发代号:4-688,单价:12,定价:144,刊期:月刊,创刊日期:1900-01-01年创刊,开数:16开 看一下主办就知道是国家级期刊

《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是由 人民邮电出版社主办的信息安全领域的学术刊物。什么核心期刊 都不是,普通期刊罢了,但也算是 普通国家级期刊吧。

网络期刊和期刊

电子期刊和纸质期刊的区别:

先说说什么电子刊,电子刊,就是网络刊物,顾名思义,就是网络上流传和发行的刊物.网络刊物就是网络杂志.目前已经进入第三代 , 以flash为主要载体独立于网站存在。

电子刊是一种非常好的媒体表现形式,它兼具了平面与互联网两者的特点,且融入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游戏等相互动态结合来呈现给读。

电子杂志是纸质杂志的补充品,一般纸质杂志的电子版都是在纸质发布之后,只有少数专业的电子杂志刊物才会先期发布电子杂志。最大的区别我想肯定是媒体介质不同,电子杂志必须用电子杂志制作软件来制作,与传统纸质杂志的采集+编辑+制作+印刷,更新速度快。

网络期刊即网络型的电子期刊,可分为纯网络电子期刊和一般网络电子期刊。一般网络期刊是指与印刷型期刊同时出版并提供网上服务的数字化期刊。 纯网络电子期刊从投稿、审稿、编辑、出版、发行、订购和阅读乃至读者意见反馈的全过程都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由一部或多部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构成的中心站通过网络与用户终端或计算机连接构成一个投稿、审稿、编辑、出版及发行的通信网络,任何阶段都不需要用纸。纯网络期刊充分利用网络条件和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改变了期刊出版的流程与方式。电子杂志,则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由于计算机跨入多媒体世界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出版物。现在在互联网发展这么快的今天,产品的宣传推广,都在上面进行,而传统的宣传营销方式已经慢慢被淘汰,纸质的印刷成本较高,宣传方式单一,而电子杂志可以把传统的宣传方式搬到互联网上来,你宣传统的产品画册,宣传画册,通过电子杂志来实现,并且通过互联网来大力传播。

一、期刊的定义期刊,也称杂志,是指有固定名称、每期版式基本相同、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它的内容一般是围绕某一主题、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对象,由多位作者的多篇文章编辑而成,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出版. 期刊主要是从英文"magzine"、"periodical"、"journal"三个词翻译过来,periodical的含义比较广,通常包括报纸(newspaper)与杂志.它们都属于广义的连续出版物(serials),magzine一词来源于阿拉伯文"makhazin",原义为仓库. 二、杂志的定义“杂志”,又称期刊,是一种定期出版物,有固定名称,并用期号连续不断的形式,间隔地、不断的出版. “杂志”一词,源自法文,本意是仓库. “杂志”的形成于罢工、罢课或战争中的宣传小册子.这种类似于注重报纸的时效的手册,兼顾了更加详尽的评论.所以一种新的媒体随着这样特殊的原因就产生了. “杂志”这个词第一次被用以称为刊物,是1931年在伦敦出版的《绅士杂志》,后来就正式被沿用为杂志的通称.在最初,杂志和报纸的形式差不多,极易混淆.后来,报纸逐渐趋向于刊载有时间性的新闻,杂志则专刊小说、游记和娱乐性文章,在内容的区别上越来越明显.在形式上,报纸的版面越来越大,为三到五英尺,对折,而杂志则经装订,加封面,成了书的形式.此后,杂志和报纸在人们的观念中才具体地分开. 有固定刊名,以期、卷、号或年、月为序,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印刷读物.它根据一定的编辑方针,将众多作者的作品汇集成册出版.定期出版的又称期刊.世界上第1种杂志是1665年创刊于巴黎的《学者杂志》.最早的中文杂志是1815年在马六甲出版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马克思在《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出版启事中指出,与报纸相比,杂志的优点是“它能够更广泛地研究各种事件,只谈最主要的问题.杂志可以详细地科学地研究作为整个政治运动的基础的经济关系”.杂志的种类,按内容分,有专业性杂志和综合性杂志;按读者对象分,有老年、青年、妇女、儿童等杂志;按表现形式分,有以文字为主的文字杂志和以图片为主的图画杂志. 1,杂志的出版周期按出版周期的长短,杂志可分为有周刊 半月刊 旬刊 月刊 双月刊 半年刊年刊等. 2,杂志的出版号任何一种杂志以自己的“ISS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进行出版. 三、期刊与杂志的区别杂志属于期刊,期刊包含杂志,期刊的含义更大;杂志是生活方面的,杂志是杂记,期刊是学术方面的.比如前面提到的读者一般认为是杂志.

电子期刊的出版时间滞 后于同类纸质期刊2—6 个月,这主要是由期刊的出版技术 和一些人为因素决定的.从常理讲,网上数据库中的电子期 刊的出版时间应该早于同类纸质期刊,因为现代网络技术 的发展很快,网络传递速度远远快于邮局传递速度,网络版 期刊数据库的建库周期要比光盘制作周期快,但实际上网 上电子期刊的出版时间始终晚于同类纸质期刊.这就必然 影响信息的利用价值.高校图书馆如果缺乏纸质期刊,势必 影响广大读者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影响教学科 研顺利开展. 电子期刊与纸质期刊的管理差异

网络心理学期刊

根据你的要求,给你推荐期刊,详情找到我

心理学外文核心期刊排序总表来自: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但是他们从哪来的,不得而知,网络上到处是这个东西,没有找到真正出处。1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 美 2 Psychological bulletin心理学公报 美 3 Psychological review心理学评论 美 4 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s 行为与大脑科学 英 5 Psychological reports 心理学报告 美 6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咨询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杂志 美 7 Perceptual motor skills 感知与运动技能 英 8 Psychological medicine 心理医学 美 9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认知神经科学杂志 美 10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ognition 实验心理学杂志.学习、记忆和认识 美 11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变态心理学杂志 美 12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发展心理学 美 13 Psychosomatic medicine 身心医学 美 14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实验心理学杂志.人类知觉与行为 美 15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个性与个体差异 英 16 Psychophysiology 心理生理学 英 17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心理学年度评论 美 18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行为研究和治疗 英 19 Pharmacology, biochemistry and behavior 药理学、生物化学和行为 美 20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应用心理学杂志 美 21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记忆与语言杂志 美 22 Th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 allied disciplines儿童心理学、精神病学及相关学科杂志 英 23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情感紊乱杂志 荷兰 24 Cognitive psychology 认知心理学 美 25 Psychological science 心理科学 美 26 Cognition 认知 荷兰 27 Health psychology 健康心理学 美 28 Brain research 大脑研究 荷兰 29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知觉与心理学 美 30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个性与社会心理学公报 美 31 Vision research 视觉研究 英 32 Psychopharmacology bulletin 精神鞠理学公报 美 33 Journal of studies on alcohol 酒精研究杂志 美 34 Psychology and aging 心理学与衰老 美 35 Brain and language 大脑与语言 美 36 Memory and cognition 记忆与认知 美 37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身心研究杂志 美 38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实验心理学杂志.总论 美 3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 国际进食障碍杂志 美 40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教育心理学杂志 美 41 American psychologist 美国心理学家 美 42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专业专理学,研究及实践 美 43 Child abuse & neglect 虐待与忽视儿童研究 英 44 Neuropsychology 神经心理学 美 45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组织行为与人类决策过程 美 46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行为大脑研究 荷兰47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应用行为分析杂志 美 48 Perception 知觉 英 49 Behavior therapy 行为治疗 美 50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心理评价 美 51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变态儿童心理学杂志 美 52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咨询心理学杂志 美 53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个性评估杂志 美 54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创伤应激反应杂志 美 55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认知神经心理学 英 56 Ethology 行为学 德 57 Ergonomics 人机学 英 58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实验儿童心理学杂志 美 59 Law and human behavior 法律和人类行为 美60 Sex roles 性别作用 美 61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职业行为杂志 美 62 Journal of personality 个性杂志 美 63 Addictive behaviors 成瘾行为 英 64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 美65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 比较心理学杂志 美 66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国际心理分析杂志 英 67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认知治疗与研究 美68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临床心理学评论 英69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运动与训练心理学杂志 美 70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教育与心理测量 英 71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英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英 72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y Animal behavior processes 实验心理学杂志.动物行为过程 美 73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英国心理学杂志 英 74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instruments & computers 行为研究方法、仪器与计算机 英 75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社会心理学季刊 美 76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欧洲社会心理学杂志 英 77 Infant behavior & development 婴儿行为与发育 美 78 Neuropsychologia 神经心理学 英 79 Journal of pediatric psychology 儿科心理学杂志 英 80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行为神经科学 美 81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杂志 美 82 Cognitive science 认知科学 美 83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临床儿童心理学杂志 美 84 Biological psychology 生物心理学 荷兰 85 Psychobiology 心理生物学 美 86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美国心理学杂志 美 87 Brain and cognition 大脑与认知 美 88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语言与认知过程 英 89 Memory 记忆 英 90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斯堪的纳维亚心理学杂志 英 <此资料由积极心理学小组成员 young 提供>

网络心理学

网络心理学是一个新兴的网络名词。那么什么是网络心理学呢?下面就随我一起去阅读网络心理学,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一、网络:作为心理与行为存在的“第三空间”

工具的使用对于人类进化的作用从来都是哲学家和进化研究者们在探讨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时最重要的主题。互联网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复杂前景最广阔的工具,它因而远远超越了作为人类工具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全面改变了个人的行为方式,而且深刻改变了人际互动和群体行为的组织方式。

互联网全面超越了人类传统的工具,表现在其共享性、智能性和渗透性。互联网的本质作用体现在个人思想和群体智慧的交流与共享;互联网对人类行为效能影响的根本基础在于其智能属性,它能部分替代人类完成甚为复杂的信息加工功能;互联网对人类行为之所以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在于其发挥作用的方式能够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无所不在地渗透。

法国当代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在其名著《技术与时间》中,从技术进化论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假说:“在物理学的无机物和生物学的有机物之间有第三类存在者,即属于技术物体一类的有机化的无机物。这些有机化的无机物贯穿着特有的动力,它既和物理动力相关又和生物动力相关,但不能被归结为二者的‘总和’或‘产物’。”。在我们看来,互联网正是这样一种“第三类存在者”。互联网首先依存于计算机和网络硬件,但是其支撑控制软件与信息内容的生成和运作又构成自成一体的系统,有其自身的动力演化机制。所谓的“网络空间”, 就是介于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之间的“第三空间”。

心理学深入互联网,正是要探索这个第三空间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存在方式和演变规律。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迅猛发展,网络心理学正处在迅速的孕育和形成过程中,并且必将成为心理科学发展的一个创意无限的重要领域。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网络空间从文本环境转变为多媒体环境,从人机互动转变为社会互动,使它成为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在第三空间这个新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中,一定会衍生出反映人类行为方式和内心经验的新的规律,包括相关的生理反应、行为表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手机、平板电脑等个人终端和网络覆盖的普及带来了时间和空间上的便利性,人们在深层的心理层面上很容易将网络空间看做是自己思想与人格的延伸。伴随着网络互动产生的放大效应,人们甚至会感到自己的思想与他人的思想可以轻易相通,甚至可以混合重构为一体。个人思想之间的界线模糊了,融合智慧正在成为人类思想史上新的存在和表现形式,也正在改写人类的思想史。从人类众多生产生活领域中发生的人的行为模式的改变也将会是持续不断的。从人类行为规律的层面探索这种改变及其效果,这样的研究问题就像网络本身一样令人兴奋和充满挑战。

二、网络空间的心理特性:行为重构的基点

对个体的心理活动来说,网络空间的心理特性体现为基本的空间特性、时间特性、人际特性和自我特性,分别对应的就是网络空间的跨越性、非同步性、匿名性和去抑制性。从人的行为的属性来说,这四个特性也是网络与人的结合带来的人的行为的新属性,是在传统的环境和空间中所不具备的。这些新的特性是在网络环境下重新审视和分析人的行为结构的基点。

跨越性

网络跨越性体现在空间距离的跨越,空间距离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力在网络空间被大大减弱。便利的多媒体在网络中的传递可以让人们跨越地理空间上的阻隔、物理的障碍进行互动和连接,包括信息分享和交换、商品交易和情感联结。这样的便利性一方面扩展了个体的生活广度,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之前不太可能获得的商品、信息或者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个体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定位,可以随时随地处理工作和生活相关事务让自我知觉的影响范围更大。因此,跨越性一方面使得个体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的分割,带来了极大的生活便利,另一方面也无形中扩大了个体的心理空间和行为范围。

非同步性

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和互动,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但是网络的一大特性正是提供非同步性的交流沟通,通过邮件、论坛、个人主页、博客甚至即时通讯工具来实现。非同步性交流虽然部分不够及时,但是却为个体提供了更多的可选择性和控制性。个体可以基于这一特性,随时终止或者开始沟通;同时,也给了个体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选择回应的方式,而不必担心可能因慌乱而出错,带来人际损害;非同步性允许个体同一时间内开展多重社交,在沟通中感受到更多的可控性和自主性。更重要的是,非同步性以网络存储技术作为基础,能以多种形式的大数据形成巨量的群体智慧。个体在心理上可以随时面对群体智慧的存在,提取信息或者贡献自己的创造。非同步性使得个体与人类智慧活动的关系得以改变,对于人类智慧的进化发展和文明活动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匿名性

匿名性是指个体在网络空间里可以隐匿自己的个人特征,包括性别和身份信息、外貌特征甚至人格倾向,体现了人际互动的一种新的行为方式特点。个体在网络空间中可以随意变换自己的个人特征,也可以控制何时及多大程度上表露自己的人格信息。网络的匿名性对于处于自我认同发展期的青少年尤其具有吸引力,使青少年能够利用网络来进行自我认同实验,有助于其自我认同的探索和获得。同时,这样的特性对于那些在现实中因外在特征受到限制的人可以有选择性地呈现,从而促进关系的建立。

去抑制性

根据Zimbardo的研究,抑制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受自我意识、对社会影响的察觉和对公众看法的担心所约束的行为。根据这个定义,去抑制可以被描述为这些因素的缺乏;或从相反的角度,去抑制可以被视为公共意识的减弱,这将导致降低对他人看法的关注。而网络环境中的匿名技术和行为方式就会带来“去抑制效应”。这种特性的影响可能表现为两种方向:一是人们可能会利用它表现令人不快的举动或情绪,通常是辱骂他人或者实施网络欺负等行为;另一种情况是它可能让人们诚实而开放地面对某些个人问题,而这些问题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是无法讨论的。由于去抑制性的影响,个体在网络中就可能发表一些较为奇怪和独特的言论、呈现出比较标新立异的装扮、分享独特见解或者经历,甚至分享自己的生活等。这种网络上的“晒”和“秀”的展示性已经成为网络行为的一个特点。

网络空间的上述四种心理特性,可以用作描述网络行为的基本维度。当一个行为置于这个属性体系之中,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网络中行为的特点和差异,更深入地理解网络中行为的相互联系。

三、网络心理与行为研究的类型:行为研究体系的重构

Gosling和 Mason将心理学中的互联网研究分为三类:(1)转换性研究,指将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应用到互联网上,如在线调查;(2)现象性研究,指由网络激发的行为或者基于网络的行为,如网络欺负;(3)新兴类研究,指使用新的方法来研究已有的主题,如谣言。这种分类可以清晰地看到互联网对心理学研究的价值,特别是方法价值。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互联网与心理学研究的关系,可以将网络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三种类型:基于网络的研究、源于网络的研究和融于网络的研究。这种分类其实是以互联网为依据对人的行为范畴的一种重构。“基于网络的研究”是指将网络作为研究人心理和行为的工具和方法,作为收集数据和测试模型的平台,如进行网上调查、网络测评等。

“源于网络的研究”是指将网络看做是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因素,是依据传统心理学的视角考察网络使用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网络是人类行为演化过程中全新的影响因素,能够全方位地影响人的行为,从基本的语词加工机制再到群体智慧的无限可能性,网络正在改变着人类行为进化的进程。源于网络的研究正是要探讨这种网络改变行为的机制。

“融于网络的研究”是指将网络看作是一个能够寄存和展示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独立空间,来探讨网络空间中个人和群体的独特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以及网络内外心理与行为的相互作用,这类研究内容包括社交网站中的人际关系、体现网络自我表露风格的“网络人格”等。

以上这三类研究从不同的出发点和行为层面对网络和行为进行了重构。这样一个行为重构的研究体系,能有助于更系统深入地探讨行为在网络时代中的不同属性和特征。

四、发展中的网络心理学:行为重构的领域实践

网络心理学,是指对互联网使用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心理学领域或心理学分支,从网络心理学诞生之初至如今的蓬勃发展,网络心理学对行为的界定和重构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

1984年,Sherry Turkle出版了Second Life:Computers and the Human Spirit,可以算是首次系统提出对计算机技术和人类关系进行探讨的学术著作。此后,Elwork 和Gutkin提出计算机时代的行为科学研究,一系列研究进一步探讨了相关的研究方法,研究领域也有所扩展,从教育心理、信息加工、到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领域,均有涉及。1985年,《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杂志创立,开始发表计算机、网络与人类行为相关的研究论文,这标志着学术界对网络心理学的重视和认可。

时至今日,已经有超过20种学术期刊发表网络心理与行为的.相关论文,年发表量数以千计,其影响力也在不断攀升。Yan 和Zheng用个体生命发展阶段来比喻网络心理学的发展,认为目前的网络心理学正处于“青少年”阶段。其原因为:一方面,这一领域在过去的二十多年“儿童期”期间,已经发展出了基本知识和方法论基础,具备了从儿童期过渡到青少年的基本能力;但另一方面在智力上还没有完全成熟,还没有被广泛认可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在未来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在所有网络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中,有些研究主题格外受到了研究者和社会大众的关注,其中包括(1)网络成瘾、网络欺负等因为网络的迅速普及而出现的新型问题行为,由于其在年青一代中的发生率较高、可能存在独特的发生机制而引起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和临床工作者的关注;(2)网络社交、网络游戏、网络交易、网络色情等受欢迎的网络功能使用行为,由于其庞大的使用群体、巨大的市场收益和产业链条以及潜在的高危成瘾倾向,是目前网络使用行为中最受关注的行为,从其行为特点到对个体的影响,均有涉及;(3)网络情境下的教与学,不但使传统的教学互动得以扩展,并且发展出多种新型的在线学习方式,那么网络中的教与学的过程存在哪些独特的特征、如何最大化实现网络教与学的效果、哪些因素可能会促进学习等问题均引起了研究者和教学实践者的兴趣;(4)利用网络平台积极拓展现有的心理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包括如何将传统的心理咨询借助于网络平台使更多人受惠、如何将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的效果最大化等问题均成为研究热点。

国内网络心理学的研究起步较晚。2011年,我国首个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华中师范大学通过筹建论证。中国心理学会已经正式筹建“网络心理学分会”。目前,网络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成为了我国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分支。

五、网络心理学的挑战与机遇

两方面的需要使得网络心理学研究充满了活力。一方面,已有的心理科学知识运用于网络环境时需要经过检验和改造,传统的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可以得到加强和改进;另一方面,人们的网络行为表现出一些不同于现实行为的新的现象,需要提出全新的心理学概念与理论来解释,形成新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网络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需要与传统心理学深度融合

网络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研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网络心理学研究的一大挑战。一方面,诸多传统心理学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范式都可以移植到网络心理学的研究之中,为网络心理学提供大量的研究课题和方法基础。另一方面,这些传统的研究主题在网络中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意义。相应研究变量的测量以及对个体发展和适应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以网络欺负为例,传统欺负存在明显的以强凌弱的特点,欺负者与被欺负者都存在于特定物理空间,比较明确。而网络欺负与被欺负者之间的强弱关系变得更加模糊,而且被欺负者可能并不知道欺负者是谁,一个被欺负者甚至可以受到成百上千的人欺负。同时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广泛传播性,网络欺负的影响可以在短时间内对被欺负者及其家庭造成重大影响。

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传统的研究主题和变量移植到网络之中,研究变量的测量、数据的收集、变量的特点和影响后效、网络中相应变量的独特意义和价值都值得认真探索和思考。根据现有网络心理学的研究主题、文献和方法,对于网络心理研究与传统心理学研究的关系问题,以下几个方面可能需要深入探讨。

首先,网络心理变量是否具有独特的“网络”属性和特点。其次,网络心理变量与传统心理相应变量有何关系。再次,网络心理主题和变量的测量是否可靠可信。最后,网络心理变量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在传统的心理变量和研究主题之外,是否能够进一步挖掘和发现网络中独特的研究主题?

总之,应该在厘清网络心理主题和变量的核心内涵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出网络的独特魅力和潜在特点及其影响。

网络技术与行为主体的双重发展带来的行为复杂性和方法挑战

网络技术日新月异,而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和群体作为行为主体也在成长中表现出变化和差异。互联网在全面地改变了当代人的生活的同时,也作为一种环境空间在塑造或改变年青一代的成长。从出生时就在网络环境中并伴随着个体的成长一直使用网络的群体被称为“数字土著”,而成长到某一个阶段才开始使用网络的群体被称为“数字移民”。不同群体在这样的环境中的行为塑造程度和模式也会随之不同。因此,探讨随着网络的改变,网络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改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网络本身的进化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影响。在网络没有如此普及之前,个体可能会在网络这种新的“虚拟”平台去建构一个不一样的自我,而且个体线上和线下的社交圈的重合度不大,这也为个体的网络身份和人格的探索和提升提供了便利。但随着网络普及率的逐年提升,线上与线下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对大部分个体而言,线上交往可能只是其线下交往的扩展和延伸,个体可能不再寻求在网络中再建立和塑造与线下不同的人格和身份认同。因此,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个体的自我呈现和人格表达具有线上线下的统一性。

网络对数字土著和数字移民的影响或许存在差异,对“60”后到“00后”不同年代的网民的影响也不尽相同。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通过文化提供的工具实现的。不同朋辈受到各自年代的社会文化的影响,对于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的依赖和使用存在明显的差异。比如有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人们的网络社交圈子逐渐缩小,老年人社交网站上的朋友数量明显少于年轻人;同时老年人社交网站上绝大部分的人都是现实中的朋友,而年轻人社交网站中的朋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陌生人或者不那么熟悉的人。比较不同朋辈的网络使用的差异及其对他们发展和生活适应的影响是网络心理学领域一个亟待深入的主题。

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使用网络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一些早期(如十年前)的研究结论或许并不适合如今的研究状况,甚至可能与目前的研究结论截然相反。以社交网站的使用为例,早期的使用者可能用社交网站建立了很多新的人际关系,但总的来说,社交网站中的朋友并不算太多,个体并没有因为在社交网站中的投入而忽视线下的社会交往。因此,社交网站的使用可能降低了个体的孤独感,提升了其幸福感。但是随着社交网站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多人使用社交网站可能变得比较被动,并因为线上的社会交往忽视了线下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而社交网站的使用可能会降低个体的幸福感。因此,对于早期的研究结论并不能盲目迷信,对于现在的研究结论是否能够推广到几年之后也应保持谨慎。这是网络心理学所面临的知识生命周期的一大挑战。而对于网络心理学领域的一些矛盾的结论,或许也可以从网络技术本身发展的角度给予分析和解释。

网络心理学发展面临研究伦理的挑战

心理学研究大多以人为被试,研究的伦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也有颇多争议。而网络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更是本领域研究的一大挑战。一方面,网络平台的环境和实验控制更低、参与者身份更难确认等问题,带来了一系列的伦理难题。另一方面,网络空间逐渐成为维系国家和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设施,已成为陆地、海洋、天空、太空之外的第五维国家安全领域,针对网络空间的攻击、破坏、窃密、感知等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空间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在不影响网络网络文化安全和网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大规模的网络数据分析和研究也是网络心理学面临的伦理挑战。

与此同时,大数据已经成为当下包括心理学在内的信息科学相关领域的热门词汇。正因为大数据与个体行为息息相关,这也使大数据发展到了与公民的隐私保护需求相抵触的阶段。在大数据与隐私的博弈中,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问题与经验而未雨绸缪,在大数据滥用成灾之前以权衡大数据发展与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有效监督与控制。作为科研工作者,虽然所得的数据仅用于研究,但是仅用于研究显然不是绿色通行证。网络大数据的庞杂给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挑战,哪些数据可以开放和共享,哪些数据不能用于研究都需要有明确的规定和管理的办法。

信息和网络技术带来的网络心理研究机遇

互联网应用敏感地反映了新兴的技术手段的变化,同时也在不断地形成心理与行为新的表现形式。大数据和智能手机正在成为影响未来网络心理学研究的两大工具。大数据的存在,使得心理学对实体样本数据的依赖得以减轻,并能够更加客观地呈现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甚至可以从一个更高层面对已有结果进行提取和组织。而智能手机的传感功能能够侦探周围的环境(噪音,光线,周围的其他人员),记录下个体在线以及离线时的行为,提供及时的自动调节。这能够平衡网络大数据的偏差,并实现评价的流动性的期望。在个体行为的连续性和群体行为的大规模属性研究方面,大数据和移动互联技术给心理学和整个社会科学带来了重大的机遇。

网络心理学的瓶颈与创新

纵观国内外,尤其是国内的网络心理研究,存在比较明显的瓶颈,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主题较为狭窄。在国际网络行为研究领域,Facebook Psychology几乎占据了网络心理学的“半壁江山”。对于国内来说,网络成瘾一直是网络心理领域最活跃、最多产的主题。对于这些领域的广泛关注部分说明了其本身的重要性和社会的关注程度,广泛深入的研究无可厚非,而且这两个领域仍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去拓展。但网络心理领域研究主题的多样性体现不够,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开拓。

其次,价值取向较为单一。大量研究者主要关注网络媒体对青少年发展的负面影响(如网络成瘾、网络欺负等),少有研究去探索网络的积极价值和意义。网络对人类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有利就有弊,有积极的影响就有消极的后效。研究者应该从更加客观的视角探索网络的两面性。

最后,网络心理学随着互联网和计算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技术的发展速度较快,但研究的更新节奏相对较慢,目前网络心理学的研究存在明显的滞后性。这虽然受到客观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同时也对网络心理学的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心理学的研究者一方面要关注当下的网络热点话题和主题,还要留意未来几年可能会变得更加突出的主题或媒体平台,尽量实现“意识和技术的共同进化”。当然,一个更高的要求是网络心理学的研究者可以尽可能地从互联网的发展中抽取出一些不变或少变的元素,探讨这些元素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互联网的本质作用体现在个体思想和群体智慧的交流与共享。互联网对人类行为效能影响的根本基础在于其智能属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都将得到巨大改造,网络将进一步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和领域。这些方面,都是网络心理学创新性研究的基础,也是未来努力的方向。集体智慧在网络中的形成机制、网络资源共享的心理动因、网络经济行为的数学模型、网络搜索关键词与人格表达、网络智能与人的智力发展等主题应该得到进一步关注。

神经网络类论文中文期刊

可以投《制造业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与软件》《计算机仿真》《计算机工程》《自动化与仪表》等等。审稿时间大多在2周左右,重复率控制在30%以内。如果找对正规的代理机构很快会有回复。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是一本关于人工智能的期刊,该期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包含这些领域:智能机器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系统仿真技术与应用、工业过程建模与智能控制、智能计算与机器博弈、人工智能理论、语音识别与合成、机器翻译、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计算机感知、计算机神经网络、知识发现与机器学习、建筑智能化技术与应用、人工智能其他学科等等。另外,这本期刊就是一本开源期刊,与传统期刊相比,采用了同行评审的方法审稿,具体开源期刊的特点可以百度了解更多;而且发表了的文章传播范围更广,受众更多,文章的影响力也更大。

知网什么的吧

  • 索引序列
  • 网络文学类期刊
  • 信息网络安全期刊类别
  • 网络期刊和期刊
  • 网络心理学期刊
  • 神经网络类论文中文期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