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连云港职业学院学报影响因子

连云港职业学院学报影响因子

发布时间:

连云港职业学院学报影响因子

发展规律有四条:商品价值规律、社会价值规律、柔性化运作规律、边际效用递增规律、超越性运作规律

简介: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由省政府领导和管理,实行省市共建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校。学校的前身是 1983年3月由教育部批准成立的连云港职业大学,1999年3月易名为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于2008年9月迁入占地1150亩、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功能设施更为齐全和现代化的新校区。现开设60多个专业,涵盖工业制造、农林、生化、土建、制造、电子信息、环保、轻纺食品、财经、旅游、公共事业、艺术、外语等12个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大类,初步形成了文、理、工、经、艺、农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办学格局。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10000多人,普通全日制专科学生8000多人,成教及中专生2000多人;学校有教职员工500多人,其中教授、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12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214人。学校图书馆藏书69万余册,各种期刊1200余种。目前已建成84个校内基础、专业实验室和实训中心,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0多个,学校自主建设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基地7个,并拥有多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锻炼,坚持走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之路,先后推进和深化了教育教学、人事制度、科研体制、产学研一体化、后勤社会化等一系列改革,并将产学研一体化作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建立健全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近年来,学校在招生、就业、对外合作办学方面都取得长足的发展。学校从2000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目前已面向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学校注重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与韩国木浦技能大学、汉拏大学、木浦工业高等学校、日本佐贺女子短期大学结为友好姊妹学校,每年互派留学生、进修生40多人;另与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也有着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学校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就业信息与服务网络,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达95%以上。就业去向多为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我校被连云港市政府列为首批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007年,获连云港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先进单位”、“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表彰。 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努力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现代化、多样化和国际化的要求,满足广大青年的教育需求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学校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成才愿望,为广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条件。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很好的高职类院校,不管从师资力量、专业开设、教育设施等方面表现的都很出色,具体为:

1、师资力量。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实施高层次人才、“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现有博士18人,硕士283人,正高32人,副高209人,硕士以上学位人数占比,副高以上职称人数占比。省、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等各类高层次人才50余人次。

2、专业开设。学校开设近50个专业。物流管理、药品生产技术为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建筑工程技术、药品生产技术、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等4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药品生产技术、建筑工程技术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群,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为省级重点专业,药品生产技术、建筑工程技术为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

3、教育设施。学校建有2个国家级实训基地、5个省级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平台、技术研发中心)、1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校内产教融合企业6家,总投入7000余万元。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连云港职业大学,1983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1999年3月,连云港职业大学与连云港市职教中心合并,更名为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

建校之初,学校与全国一百多所职业大学率先举起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旗帜,实现了“办起来”的历史性飞跃。2008年,学校搬入连云港市科教园区,建成了千亩美丽校园,办学条件和资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铸就了“大起来”的历史性跨越。

以上内容参考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校简介

1.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

2.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3.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连云港职业大学,1983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1999年3月,连云港职业大学与连云港市职教中心合并,更名为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建院之初,学院与全国一百多所职业大学率先举起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旗帜,实现了“办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2008年,学院搬入连云港市科教园区,建成了千亩美丽校园,办学条件和资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铸就了“大起来”的历史性跨越。2017年学院召开第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区域知名、业界有名、特色鲜明高职院校”的奋斗目标,开启了“强起来”的历史新征程。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何志强,朱家德,税学丽. 规模、区位与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基于四川中小企业融资的比较分析[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3). [2]史娜.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创新研究[D]. 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2007. [3]王晨辉. 关系型贷款、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破解[D].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2006. [4]本报见习记者 田文会. 国务院专题研究 突破中小企业融资困局[N]. 财经时报,2005-01-17(T00). [5]许小平,杨晓艳. 中小企业融资与民营中小银行的优势[J]. 价值工程,2005,(5). [6]本报记者 杨红梅. 新思路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N]. 中国财经报,2009-05-26(008). [7]吴慎之. 强化融资租赁功能:中小企业融资的必然选择[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4). [8]孟琳. 中小企业融资和银企关系问题探讨[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3). [9]程未.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研究[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6. [10]左涛. 物流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理论分析[D].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2007. [11]记者 黄丽珠. 金融创新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有效途径[N]. 金融时报,2009-07-18(008). [12]本报记者 任丽梅.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没改观[N]. 中国改革报,2010-07-17(002). [13]记者 黄世钊. 我区出台十七项措施支持中小企业融资[N]. 法治快报,2009-05-01(003). [14]石文禹见习记者 孙自豪 通讯员 邹炜龙. 信用担保打破中小企业融资瓶颈[N]. 洛阳日报,2008-09-04(002). [15]管伟琪,胡瑜杰. 甘肃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分析[J]. 河北农业科学,2010,(12). [16]张代军. 辽宁、浙江两省中小企业融资比较与启示[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17]刘明娟.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J].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9,(1). [18]鲍小红,刘瑾.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J]. 企业技术开发,2006,(1). [19]王翔. 中小企业融资大环境体系的构建研究[J]. 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5). [20]张梅.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存在问题[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1). [21]王小霞. 中小企业融资与信用担保制度[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22]章颖薇. 资本结构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启示与思考[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3]李艺纹,白印坡,杨瑞. 信用文化建设与中小企业融资探析[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4,(11). [24]王小芳. 中小企业融资难及相关理论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2004. [25]本报记者 张瑶瑶. 集合票据带来中小企业融资新气象[N]. 中国会计报,2009-12-18(008). [26]罗思荣,宓明君. 地方债券与中小企业融资初探[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7]蓝裕平. 风险投资可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J]. 国际融资,2010,(9). [28]饶丹珍,詹文. 国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功经验[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29]王翔.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30]徐宇虹. 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9). [31]刘瑞. 中小企业融资探索——基于金融创新角度[J]. 价值工程,2007,(1). [32]唐志祥.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及对策建议[J].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33]李勇辉,吴朝霞. 积极启动民间资本 拓宽中小企业融资[J]. 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3). [34]顾慧琴. 浅议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其对策[J].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4,(2). [35]朱娟.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与对策[J].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36]谢朝斌. 中小企业融资:理论与实证分析[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4). [37]金林. 我国商业银行拓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对策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38]李瑞青. 西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39]杨春光. 投资性互助会与中小企业融资[D].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2006. [40]贺银娟. 西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41]杨艳玲. 基于金融物流集成产品的中小企业融资研究[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2007. [42]郑明明. 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2008. [43]谭健美. 中小企业融资中信用担保风险分担机制研究[D].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2009. [44]鲍洪安. 区域性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研究[D].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2009. [45]宋晓瑞.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思考[J]. 山西科技,2010,(2). [46]史文娟. 加强金融政策扶持促进中小企业融资[J]. 商业经济,2010,(6). [47]许立新. 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对策——以秦皇岛市为例[J]. 改革与战略,2010,(4). [48]张秋. 基于制度角度的河南省中小企业融资研究[J]. 区域金融研究,2010,(3). [49]肖高玉. 论中小企业融资[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50]邹鑫.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浅析[J]. 四川有色金属,2009,(2).

[1]王春晖. 商务英语缩略语的构成方式与翻译技巧[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3). \x0d\x0a[2]卫娜. 商务英语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技巧[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5). \x0d\x0a[3]崔卫. 商务英语合同的语言特色及翻译技巧[J]. 中国商贸,2010,(12). \x0d\x0a[4]黄欢.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2010,(10). \x0d\x0a[5]王琰. 商务英语翻译中定语从句的译法[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 \x0d\x0a[6]黄以平. 商务英语的用词特点及汉译技巧[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1). \x0d\x0a[7]刘连芳,王春晖. 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及对策[J]. 长沙大学学报,2010,(1). \x0d\x0a[8]刘艳芳. 商务英语被动句的汉译[J]. 科技信息,2010,(30). \x0d\x0a[9]谭美云. 商务英语定语从句的理解和翻译技巧[J]. 海外英语,2011,(7). \x0d\x0a[10]贾静. 商务英语翻译:翻译技巧与文化交流的综合体[D].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大学,2010. \x0d\x0a[11]洪碧芬. 浅谈商务英语的翻译技巧[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x0d\x0a[12]张丽丽. 浅谈商务英语的语言特征及翻译[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1,(2). \x0d\x0a[13]罗瑜珍,黄彩燕. 商务英语合同汉译技巧初探[J].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x0d\x0a[14]张志峰. 商务英语的翻译技巧[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7). \x0d\x0a[15]刘敏. 基于语言分析的商务英语翻译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2011,(12). \x0d\x0a[16]张翼飞. 商务英语合同的词汇特点及翻译技巧[J]. 中国商贸,2011,(21). \x0d\x0a[17]岑莉. 论国际商务英语中法律文献的翻译[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 \x0d\x0a[18]应林忠. 电子商务英语的翻译[D].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2007. \x0d\x0a[19]王欣. 商务英语中以谓语动词为中心的基本句型的翻译[J]. 辽宁财专学报,2003,(6). \x0d\x0a[20]余姿. 商务英语词语的汉译技巧[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 \x0d\x0a[21]余兰. 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技巧[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S2). \x0d\x0a[22]钟晓菁. 商务英语中的翻译策略[J]. 中国商贸,2010,(20). \x0d\x0a[23]王红云. 浅析商务英语的语言特色及其对译员的要求[J].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12). \x0d\x0a[24]吴静霓. 商务英语介词IN的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2000,(1). \x0d\x0a[25]彭漪,于鑫. 商务英语中条件关系的表达及其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2010,(2). \x0d\x0a[26]梁志坚. 商务英语中refer及其派生词的用法与翻译[J]. 莆田学院学报,2007,(3). \x0d\x0a[27]梁志坚. 商务英语Cover及其派生词的用法与汉译[J]. 中国科技翻译,2005,(3). \x0d\x0a[28]汤丹. 商务英语情态的功能特点及其翻译[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2). \x0d\x0a[29]顾维勇. 析几种商务英语翻译教材及其译例[J]. 上海翻译,2007,(1). \x0d\x0a[30]朱恺,黄建平. 浅析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和翻译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0). \x0d\x0a[31]夏泳. 试论国际贸易合同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技巧[J]. 企业经济,2010,(5). \x0d\x0a[32]段梦敏. 现代商务英语翻译策略[J]. 中国科技翻译,2005,(3). \x0d\x0a[33]李翔. 商务英语的翻译技巧[J]. 企业导报,2010,(10). \x0d\x0a[34]顾秀梅. 从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谈高职高专商务英语翻译技巧[J]. 广西轻工业,2009,(4). \x0d\x0a[35]赵维佳. 文化交流视野下的商务英语翻译[J].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x0d\x0a[36]刘波. 对外贸易中商务英语信函翻译技巧[J]. 山东纺织经济,2009,(5). \x0d\x0a[37]马峥. 商务英语函电的换序译法[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0). \x0d\x0a[38]张静. 论商务英语函电的特点与翻译[J]. 现代商贸工业,2010,(9). \x0d\x0a[39]刘南. 谈谈商务英语句子的汉译技巧[J]. 中国包装工业,2002,(6). \x0d\x0a[40]孙圣勇. 翻译的实用主义研究原型——以商务英语为例[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12). \x0d\x0a[41]姚兰. 浅论翻译技巧在商务英语中的运用[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8). \x0d\x0a[42]付小平,胡小刚. 商务英语函电的特点与翻译技巧[J]. 中国商贸,2010,(10). \x0d\x0a[43]陈青. 商务英语的翻译策略[J]. 商场现代化,2007,(12). \x0d\x0a[44]张晓明.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 科技资讯,2010,(13). \x0d\x0a[45]张文英,齐丹媛. 商务语篇英汉照应衔接手段的对比及翻译技巧[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6). \x0d\x0a[46]李新元. 商务英语合同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5). \x0d\x0a[47]刘东媛. 商务英语信函的特点及翻译[J]. 中国商贸,2009,(7). \x0d\x0a[48]熊国萍,杨玉芹. 论商务英语信函的用词特点及其翻译技巧[J]. 商场现代化,2009,(32). \x0d\x0a[49]刘文义. 商务谈判中翻译技巧的运用[J]. 黑龙江史志,2007,(5).

发展规律有四条:商品价值规律、社会价值规律、柔性化运作规律、边际效用递增规律、超越性运作规律

1].直链多胺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对金属离子的识别[J].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 2011(04)[2].含萘酚直链多胺化合物的合成及对Cu~(2+)的识别[J].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2(08)[3].含二茂铁基大环多胺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催化性能[J]. 中国科技论文 2012(03)[4].新型手性大环多胺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J]. 化工时刊 2014(04)[5].含羟基手性大环多胺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质表征[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3(03)[6].新型有机多胺N,N,N’,N’-四(3-氨基丙基)乙二胺的合成工艺研究[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1)标签:多胺论文; 总胺值论文; 高氯酸冰乙酸滴定法论文;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影响因子

学报一共分为三种,出刊时间如下:一、专科学报。这种学报好发,审核周期短的一天,长的2周。比较好发的有《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等多个专科学报均可操作安排。版面费合理、出刊时间快。二、本科学报(非核心)。这种学报难度明显上升,基本靠质量取胜,而且本科生不能发,高职院校的老师非常难发。比较好操作的有《黑河学院学报》《北京印刷学院学报》等。本科学报在安徽算核心期刊。一般审核1 周到3个月,出刊时间要1年。三、本科学报(核心期刊)。即有一些本科学报是核心,例如《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等,这类学报,几乎国内很少有人操作。《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只能操作计算机相关的,并且是纯计算机的。这类学报一般审核时间要3-5个月,出刊时间1-2年。

审核1-3个月,见刊的话 要看具体安排在那一期,目前基本都是年底见刊,晚一点就是明年。

用稿网小编经过查询,这个杂志的名字还是《湖北函授大学学报》,简介如下: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是由湖北省教育厅主管、湖北开放职业学院主办,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省级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国内刊号:CN42-1453/G4,国际刊号:ISSN1671-5918。《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2017-2018)》评为“RCCSE中国高职高专成高院校学报类核心期刊”。

长期以来,学报工作,坚持“质量是绝对标准”,严格审稿,集体定稿的原则,保证用稿的质量。在选题上,积极反映职业教育与相关技术领域的学术研究状况,注重文章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关注社会重点,热点问题及前沿研究动向,保证所刊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辐射能力。在编辑用稿上,遵循“质量最先,先进先出,栏目侧重,整体优化”的基本原则,严格三审三校,精心编辑策划。在读者群和作者群建设上,密切跟踪各级各类专项研究课题和基金项目,注重渠道构建,抓好作者读者源,重视编读互动,培养作者队伍。自2005年以来,学报质量大幅提升,影响力越来越大。目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被《中国期刊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互联网出版平台》等收录。2006-2008年学报所刊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资料》全文转载5篇,索引收录168条。2004年《学报》被评定为首届CAJ优秀执行期刊,2005年《学报》影响因子为,综合排名由2004年的第78位跃升至第3位,并荣获全国高职高专优秀学报称号;2008年《学报》影响因子提升到,并被评为首届中国高职高专核心期刊。据“中国知网”统计,2007年,《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机构用户总计3563个,分布在22个国家和地区;国际个人读者分布于北美,西欧,亚洲,澳洲,中东,东南亚,非洲等23个国家和地区,用户包括北京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大英图书馆等世界著名学府和图书馆以及大量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与教育研究机构。另外,学报所刊文章的CNKI网络下载频次达59009,浏览数达72342,访问量达131351。

云南大学学报的影响因子

保险类核心期刊有:

1、保险研究

是中国保险学会会刊,是我国目前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的唯一一本保险理论刊物,是保险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金融保险类核心期刊。自1980年创刊以来,《保险研究》为繁荣学术研究、创新保险理论和促进我国保险事业。

《保险研究》近期特别关注的研究方向:保险公司2013年度信息披露质量评估研究、保险经纪公司价值的理论分析、我国银行保险战略联盟模式选择与并购财富效应影响——基于AHP与Event study分析法的实证研究。

2、社会保障研究

《社会保障研究》面向高校、研究机构、人力资源与社保部门、卫生部门、民政部门、财政部门、工会、残联、老龄工作部门、慈善组织、养老机构、医疗机构以及银行、基金、保险行业,关注社保基金、养老保险。

3、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主要刊登财政、税收、金融保险、财务、会计、济经管理、经济法等财经类理论研究和实践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课题研究成果、调研报告、会议综述等及有关国外财经方面的著文等。荣获2002年北京高等学校社科学报一等奖。

4、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的前身是《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开始更名为云南财经大学学报。《云南财经大学学报》是云南省重点高校云南财经大学主办的大型财经类学术理论期刊,主要刊载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学术水平的经济学科和管理类学术论文、述评和综述。

学报设立了宏观经济、企业管理、金融投资、金融保险、信息管理、财税与会计、统计与审计、区域经济、旅游经济、研究生园地、探索与思考、高教研究等栏目;经济研究、地方经济研究、高教研;究是学报的特色栏目。

5、金融研究

《金融研究》中国金融学会主办,北大核心期刊,综合影响因子:。金融研究成为在中国金融理论研究和实践考察中占据重要地位,扎根金融改革和发展实践,引领学术前沿的理论性、政策性、实践性兼备的权威学术期刊。

《金融研究》主要反映金融市场动态及发展情况,宣传中国金融政策,介绍最新金融理论研究成果。读者对象为金融理论及政策研究人员、经济工作者及经济院校师生。

设有金融银行体制、方针政策及其阐述、银行制度与业务、金融商场、信贷与投资、保险理论、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金融银行理论等栏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融研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保险研究

1.现代法学

2.法医学

3.社会主义研究

4.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欢迎来到云南民族啤酒厂这是全国为数不多一定要签禁酒令的学校目前小区存在的还有教场校区,一二一大街校区,呈贡校区总体来说还是好玩的,首先可以体验不同的民族文化其次还可以锻炼你巴结老师或者考试作弊的能力哈哈,这个还真不知道了,我觉得大学要是好玩的话都差不多了就看你自己怎么玩了

上面的回答好官方呀,是我们学校老师吗。。。。好玩,不觉得,上大学又不是来玩的,咱学校学风不怎么行,学校比较小,还有学校禁酒的,以前学校晚上不断电的,现在除周五、六凌晨1点断电外都是12点断电的。还有,学校偏文科,妹子比较多,就这些,望采纳

韶关学院学报影响因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旅游区域经济影响评价模型及比较研究(2005-20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城市旅游理论体系、结构功能及游憩商业区研究(2002-2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旅游开发的区域效应研究”,批准号:49271032,1993—1995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旅游地理学的若干理论和方法初步研究,批准号:48900004,1990—1991,已完成。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及其调控研究,批准号:00101,2001-2003。Australian Centre for Cooperative Research in Sustainable Tourism (CRC):An Analysis of the Outbound China Market to Australia,2000-2001。(与Trevor Sofield合作,主持广东部分)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Community Perceptions of Hong Kong Disneyland: Its Impacts on Tourism in the Pearl Delta Region. (与 John Ap合作,主持广东部分) 国家旅游局项目: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规划(2006-)国家旅游局项目:新疆喀斯特湖旅游发展规划(2005-)地方规划项目:湖南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6-)地方委托:黄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05,已完成地方委托:西双版纳在澜湄次区域旅游合作中的战略研究,2003-2004,已完成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国家计委、国家旅游局:西部旅游投资规划(西南片),2002-2003,已完成湖北省旅游局:湖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0-2001,已完成广东省旅游局:“广东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1997-1999,已完成地方委托:苏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0-2001,已完成地方委托:桂林市旅游发展战略研究,1999-2000,已完成。 · 保继刚等著:城市旅游——原理·案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保继刚等著:旅游区规划与策划案例,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 保继刚:走过三大洲,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 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保继刚等著:旅游规划案例,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 保继刚、钟新民、AlanLew主编:发展中国家旅游规划与管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保继刚等:湖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保继刚、钟新民等: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保继刚、潘兴连、GeoffreyWall主编:城市旅游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保继刚、彭华主编:韶关市旅游发展规划研究,广州:地图出版社,1996。· 保继刚、楚义芳、彭华:旅游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陈传康、保继刚:北京旅游地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 Stephen . Smith 著,吴必虎译,保继刚校:游憩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 Ⅰ 旅游理论、方法、综述· 保继刚:中国主题公园的发展反思及国际主题公园进入中国的透视,风景园林,2005年第2期,26-30。· 保继刚、甘萌雨:广州旧城城市游憩商业区比较研究,风景园林,2005年创刊号,80-83。· 宗晓莲、保继刚:解构纳西古乐神话——对一项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商品的人类学分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保继刚、刘雪梅:房地产开发主导下城市滨水区更新的反思——以广州滨江东为例,规划师,2005年05期。· 张朝枝、徐红罡、保继刚:世界遗产地内索道乘客的特征、满意度及其影响——武陵源案例研究,旅游学刊,2005年03期。· 保继刚:研究规范——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基本前提,旅游学刊,2005年03期。· 保继刚、龙江智:城市旅游驱动力的转化及其实践意义,地理研究,2005,24(2):274-282.· 龙江智.保继刚:城市旅游发展的动力: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01期。· 周常春、保继刚:肇庆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兼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分析框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2):78-83。· 刘雪梅、保继刚: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剖析国内外生态旅游实践的变形,生态学杂志,2005,24(3):348-353。· 李丽梅、保继刚:基于旅游者—目的地相互作用的人地关系研究——以广西阳朔为例,中国旅游研究(China Tourism Research),2005,1(1):4-16· 孙九霞、保继刚: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阳朔遇龙河案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1):85-92。· 朱竑,胡丽芳,保继刚:三峡旅游空间拓展影响下的湖北恩施旅游业发展研究.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版),2005,44(1):112-116.· 田美蓉著(保继刚点评):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评判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1):12-19· 保继刚、郑海燕:苏州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系统动态研究,规划师,2004,11期:13-16。· 保继刚、苏晓波: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地理学报,2004,59(3):427-436。· 保继刚、甘萌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旅游目的地地位变化及因素分析,地理科学,24(3):365-370。· 戴光全、保继刚: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方法,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3):13-16,21。· 戴光全、保继刚: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文献分析,世界地理研究,2003,12(4):78-83。戴光全、保继刚: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概念、内容、方法与启发(上),旅游学刊,2003,18(6):111-119。戴光全、保继刚: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概念、内容、方法与启发(上),旅游学刊,2003,18(5):26-34。· 保继刚、孙九霞:旅游规划的社区参与研究――以阳朔遇龙河风景旅游区为例,规划师,2003,7期:32-38。· 甘萌雨、保继刚: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初步,现代城市研究,2003,4期:22-25。· 保继刚、徐红罡、李丽梅:从桂林旅游规划看中国旅游规划的发展,载:发展中国家旅游规划与管理(保继刚、钟新民、刘德龄主编):21-35,2003,科学出版社。· 保继刚、陈勇、钟韵:桂林市城市旅游的空间结构,载:发展中国家旅游规划与管理(保继刚、钟新民、刘德龄主编):147-158,2003,科学出版社。· 保继刚:西部旅游开发的四大问题,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4(1):5-6。· 保继刚、古诗韵:广州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形成与发展,人文地理,2002,17(5):1-6。· 保继刚、徐红罡、戴光全:“告别三峡游”的影响及理论解释,地理研究,2002,21(5):608-616。· 朱竑、柳意云、保继刚:老工业城市的旅游规划探索,经济地理(增刊),252-257,2002。· 郑海燕、保继刚:桂林海外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经济地理(增刊),266-271,2002。· Jigang Bao, Chaozhi Zhang, Life Cycle Model in China 's Tourism Planning: A Case study of Danxia Mountain in Guangdong Province , Reg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 Durban , South Afica ,2002.· Jigang Bao, Tourism geography as the subject of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 China , 1989-2000. Tourism Geographies 4(2), 2002, 148-152.· 古诗韵、保继刚:广州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地理科学,2002,22(4):489-493。· 保继刚、郑海燕、戴光全: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地理学报,2002,57(1):96-106。· 保继刚、刘雪梅:广东城市海外旅游发展动力因子量化分析,旅游学刊,2002,17(1):44-48。· 保继刚、文彤:社区旅游发展研究述评,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3(4):13-18。· 郑海燕、保继刚:广东省居民潜在出游力的地区差异分析,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0(3):70-74。· 保继刚、徐红罡、李丽梅、JohnAp:香港迪斯尼乐园对珠江三角洲的影响,旅游学刊,2001,16(4):34-38。· Xu Honggang, Bao Jigang. A System Dynamics Study of Resort Development Project Management in Tourism Region: A Case Study of Guilin ,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Thinking in Management, 250-256, Australia , 2000. Editors: G. Altmann, J. Lamp, . Love, P. Mandal, R. Smith and M. Warren.· 丁健、保继刚:特类喀斯特洞穴旅游生命周期探讨——以云南建水燕子洞为例,中国岩溶,2000,19(3):284-289。· 李丽梅、保继刚:大学生旅游行为研究——以中山大学为例,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1(4):45-49,54。· 保继刚、朱竑、陈虹:基于双赢战略的澳门-珠海旅游互动发展,热带地理,1999,19(4):348-352。· 保继刚、吴必虎、陆林:中国旅游地理学20年(1978-1998),载《世纪之交的中国地理学》,吴传钧、刘昌明、吴履平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李贞、保继刚、覃朝峰:旅游开发对丹霞山植被的影响研究,地理学报,1998,53(6):554-561。· 古诗韵、保继刚:城市旅游研究进展,旅游学刊,1998,14(2):15-20。· 保继刚: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与旅游规划,建筑师,1998,6期,41-50。· 保继刚、古诗韵:城市RBD初步研究,规划师,1998,4期,59-65。· 保继刚:主题公园发展的影响因素系统分析,地理学报,1997,52(3):237-245。· 保继刚:科学认识旅游业及旅游规划,广东旅游,1997,第2-3期,16-17。· 保继刚、陈云梅:宗教旅游开发研究——以广东南华寺为例,热带地理,1996,16(1):89-96。· 戴凡、保继刚:旅游社会影响研究——以大理古城居民学英语态度为例,人文地理,1996,11(2):37-42。· Fan Dai, Jigang Bao. The Social Impacts of Tourism: A Case Study in Dali, Yunnan Province , China .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996 ,( 2 ):132 -144 。· 刘晓冰、保继刚: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进展,地理研究,1996,15(4):92-100。· 保继刚、彭华:旅游地拓展研究——以丹霞山阳元山景区为例,地理科学,1995,15(1):63-70。· 保继刚、蔡辉:旅游开发对南昆山的经济影响研究,人文地理,1995,10(2):18-24。· 李海东、保继刚:漂流专项旅游开发研究——以广东乐昌漂流为例,经济地理,1995,15(2):108-112。· 保继刚:喀斯特洞穴旅游开发,地理学报,1995,50(4):353-359。· 保继刚、彭华: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研究——以皖南三大名山为例,人文地理,1994,9(2):4-9。· 保继刚:大型主题公园布局初步研究,地理研究,1994,13(3):83-89。· 保继刚:喀斯特石林旅游开发的空间竞争研究,经济地理,1994,14(3):93-96。· 保继刚:论旅游地理的研究核心,人文地理,1992,7(2):11-18。· 保继刚:引力模型在游客预测中的应用,中山大学学报,1992,31(4):133-136。· 保继刚、梁飞勇:海滨沙滩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竞争分析——以茂名市沙滩开发为例,经济地理,1991,11(2):89-93。· 保继刚: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在宾馆选址中的意义初探,人文地理,1991,6(3):36-41。· 郭来喜、保继刚: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回顾与展望,地理研究,1990,9(1):78-87。· 保继刚:首都几个重要公园游客量预测,北京旅游发展战略,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185-194。· 保继刚、楚义芳:七篇旅游地理硕士论文评介,旅游学刊,1989,4(1):62-66。· 保继刚: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初探,干旱区地理,1988,11(3):57-60。· 保继刚、唐新民: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理论初探,云南社会科学,1988年5期,14-19。· 陈健昌、保继刚:旅游者行为研究及其实践意义,地理研究,1988,7(3):44-51。· 保继刚:颐和园旅游环境容量研究,中国环境科学,1987,7(2):32-38。· 保继刚:旅游者行为研究,社会科学家(桂林),1987(6):19-22;另载:人文地理研究(吴传钧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294-304。Ⅱ 旅游开发· 保继刚、古诗韵:珠海市RBD发展研究,城市旅游的理论与实践,,保继刚等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 徐颂军、保继刚:广东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条件和区域特征,经济地理,2001,21(3):371-375。· 保继刚、柳意云:武汉市主题公园发展探讨,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19(1):66-69。· 保继刚:珠江三角洲主题公园发展回顾,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1(2):15-19。· 保继刚、朱竑:珠海城市旅游发展,人文地理,1999,14(3):7-12。· 朱竑、保继刚:广东文化中的弊端对广州都市旅游的负面影响,岭南文史,1999年3期,59-61。· 保继刚、朱竑、刘晓冰:珠海市旅游发展模式及驱动机制研究,特区探索,1998,(5):19-21。· 保继刚:深圳市主题公园的发展、客源市场及旅游者行为研究.建筑师,1996,第70期,4-20,26。· Jigang Bao, 1996. Theme Parks Development in Southern China . Abstract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92nd Annual Meeting , Charlotte , North Carolina .· 刘舸、保继刚:都江堰市旅游区位分析与旅游业发展研究,经济地理,1994,14(2):86—88。· 保继刚:广东小坑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可行性研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4,10(2):51—55。· 保继刚:深圳、珠海大型主题公园布局研究,热带地理,1994,14(3):266-272。· 保继刚:云南省旅游区划及其分区开发研究,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3,5(增刊):40-48。· 保继刚、蔡静影:潮州旅游业:困境、机遇、发展,广东旅游,1993年12期,9-13。· Bao Jigang, 1992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Shenzhen, Technical Program Abstracts of the 27th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gress, Washington.· 保继刚:深圳市客源市场、宾馆酒店与旅游资源对应开发关系,深圳市旅游发展规划(陈传康等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36-59。· 保继刚、王云鹏:德宏旅游区位分析及其资源开发研究,德宏经济,1990年,1、2期合刊,36-44。· 史静一、保继刚:遵义旅游区开发研究,贵州社会科学,1989年9期,24-28,37。· 保继刚、戴金荣:黔东南旅游资源开发探讨,贵州社会科学,1988年1期,41-45。· 保继刚、周之穗、唐新民:试析滇中“三湖一山一市旅游区开发的层次结构,云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稿,1988年7期,16-22。· 保继刚、周之穗等:云南省旅游业开发,云南国土,1988年总第十三期,13-27 。

关于日本《疲劳症状自评量表》(2002)张振祥1,张王景2(1.宁夏医学院预防医学系,宁夏银川 750004;2.广东韶关学院经管系,广东韶关 512000) 摘要:文章对日本《疲劳症状自评量表》(2002)进行了介绍,对该量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在我国的引进和研究工作进行了探讨。关键词:日本国;疲劳症状;量表中图分类号:R131; 文献标识码:C1 引言作业疲劳测定是人类工效学和劳动卫生学领域劳动负荷评价中不可缺的重要内容。对于疲劳性质和程度的判定,大多倾向于综合采用作业观察(时间调查法)、在不妨碍实际作业的条件下进行相关机能动态测定(生理・心理机能检查法)、疲劳自觉症状询问(问卷法)等手段,其中,疲劳自觉症状问卷调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2]。由日本产业卫生学会研制的《疲劳症状自评量表》,则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日本乃至许多国家广为采用的、较有影响的问卷之一。在我国也流传有其1954年版和1970年版的汉化本,采用了《疲劳自觉症状调查表》或《疲劳主观感觉症状调查表》的译名[2~4]。日本产业卫生学会产业疲劳研究会从1999年5月起,又对其1970年版进行了大幅修订,于2002年5月正式发表了2002年版[1]。笔者通过学术交流,及时从日本方面获得了有关资料。现对《疲劳症状自评量表》的版本变迁略作回顾,着重对其2002年版的特点、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作一简单介绍,以飨国内同仁。2 《疲劳症状自评量表》的版本变迁[1]《疲劳症状自评量表》的开发和应用有较长的历史。其雏形形成于1920年左右。1954年,当时的日本产业卫生学会产业疲劳委员会设立标准化委员会,以桐原氏1950年的《作业后症候调查(60项目)》为基础,制定了《(疲劳)自觉症状调查表》,即1954年版(日文名「自 症状调查表」(1954))。1954年版共含30个项目,分为身体性症状、精神性症状、神经感觉性症状等3个因子(项目群别),每个因子各含10个项目。1970年左右对1954年版再行调整,改名为《(疲劳)自觉症状调查》(日文名:「自 症状しらべ」(1970)),即通常所指的1970年版。该版本虽然仍旧维持了30项目,但具体内容有所改动,且将3个因子改为“困倦感、注意集中困难和身体局部不适”。1970年版本沿用达30年之久,深受好评。而近些年来,随着社会测定类型。(3)调查表由一般项目和症状项目构成。症状项目的遴选中,在充分参考包括1970年版30项、CFSI、JCQ、NIOSH职业紧张问卷以及视觉疲劳、颈肩腕综合征、腰痛等临床问诊表在内的多种资料的基础上,初定为42项,经反复筛选整合后,最后确定为25项。具体内容上,反映视觉负担、局部肌肉负荷和紧张症状等方面的项目明显增

  • 索引序列
  • 连云港职业学院学报影响因子
  •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影响因子
  • 云南大学学报的影响因子
  • 韶关学院学报影响因子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