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有关都江堰的论文参考文献

有关都江堰的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有关都江堰的论文参考文献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是二千多年前,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秦昭王时期,蜀郡守李冰于公元前227年创建的都江堰,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誉为世界奇观。2250多年来,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万亩。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的关键设施。渠首主要由鱼嘴分流堤、宝瓶口引流工程和飞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组成。 口、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李冰根据水流及地形特点,在坡度较缓处,凿开一道底宽17米的楔形口子。峡口枯水季节宽19米,洪水季节宽23米。据《永康军志》载“春耕之际,需之如金,号曰‘金灌口’”。因此宝瓶口古时又名金灌口。宝瓶口是内江进水咽喉,是内江能够“水旱从人”的关键水利设施。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桥是名播中外的古索桥,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长500米。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安澜索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

2000多年前,秦太守李冰修都江堰,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然而,都江堰并非一劳永逸的水利工程。它,也在历朝历代中,与洪流做斗争,从而变得越来越坚固,庇护着天府儿女。

一、洪水多次冲毁都江堰,吉当普铸万斤铁龟镇水

元朝的一次洪水来袭,再次让都江堰很受伤。为了治水,时任四川肃政廉访使吉当普把都江堰的堰体由竹笼结构改为铁石结构,对后世治堰产生巨大影响。那次改造都江堰,四川肃政廉访使吉当普用铁16000斤铸成铁龟,立于鱼嘴镇水。

二、特大洪灾致都江堰工程“水毁”,丁宝桢官品被降三级

1878年,清光绪四年的第5月,都江堰遭遇连日大雨,岷江洪水暴发。1876年10月,丁宝桢调任四川总督。次年,他组织了大修都江堰的工程。丁宝桢将都江堰分水鱼嘴、内江仰天窝鱼嘴、蒲柏河鱼嘴和人字堤全部改用条石修砌。条石之间用铁锭互相闩住,并用桐油、石灰、糯米汁嵌缝。

同时,还石砌堤岸一万二千余丈,修建白马槽、平水槽等导水、泻水工程,疏淘内、外江干流及江安河入口段等被淤塞河道,挖河方四十多万方,用竹笼一万九千余条,花费银一十二万九千四百四十余两。次年,都江堰遭遇了一场特大洪灾,他修的水利工程被汹涌的洪水冲毁,导致他连降三级。

三、叠溪地震海子溃坝,都江堰仅剩下“神仙墩”

1933年8月23日,茂汶县叠溪发生了级地震,叠溪镇全面下陷,附近山岩崩塌,岩石横断岷江及支流,形成了10个地震湖。其中,岷江干流4个。地震湖即为堰塞湖。在岷江被堵45天后,一个小海子大坝溃决。积水一涌而下,岷江河道哪里承受得了这么大的洪流,造成下游特大洪灾。

10月10日,洪水进入都江堰。据紫坪铺洪痕推算,相应洪峰流量约10200立方米每秒,是已知历史上都江堰最大的一次洪水。都江堰渠首水利工程在此浩劫之下荡然无存,唯索桥残留一个桥墩,人称“神仙墩”。

扩展资料: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都江堰

关于都江堰的历史解说如下:

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

庙内主殿分别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 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传说李冰治水时曾在这里降服恶龙,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

都江堰修建的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是二千多年前,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秦昭王时期,蜀郡守李冰于公元前227年创建的都江堰,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誉为世界奇观。2250多年来,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万亩。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的关键设施。渠首主要由鱼嘴分流堤、宝瓶口引流工程和飞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组成。口、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李冰根据水流及地形特点,在坡度较缓处,凿开一道底宽17米的楔形口子。峡口枯水季节宽19米,洪水季节宽23米。据《永康军志》载“春耕之际,需之如金,号曰‘金灌口’”。因此宝瓶口古时又名金灌口。宝瓶口是内江进水咽喉,是内江能够“水旱从人”的关键水利设施。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桥是名播中外的古索桥,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长500米。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安澜索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1条追问追答查看全部3个回答都江堰房价,12月新出房源,今日更新。关注别墅楼盘的人也在看「居理新房-一站式购房平台」,都江堰房价,成都新房信息,全程0元一对一定制服务,都江堰房价,咨询师在线帮您解答买房问题,居理新房,新房新选择。北京居理科技有限公司广告 成都到都江堰动车时刻表_拼多多能买车票了!可领2张5元无门槛券关注过年回家的人也在看火车票_高铁车票已开售,领券购买,免费光速加速,返现,免单福利送不停!远行的朋友,买火车票官方有补贴,快上拼多多APP抢车票啦。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广告香草居园林专业私家庭院景观工程公司私家庭院,庭院景观,户外花园设计等一站式服务集设计 施工 材料 维护等保障572020-05-28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背景都江堰水利工程摘要: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在四川在全国甚至整个水利历史地位中到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它的整个设计遵从的是道家因势利导的哲学思想,采用科学的方法按照河流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成就了成都的天府之国的美誉。作为四川人又是水利专业的学生都很有必要对其工作机理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看见一些报道讲很多人去都江堰参观旅游因为没有专业人士的讲解不能感受到这项工程的意义价值在哪,觉得无趣,希望通过这次论文让自己成为一个比较内行的人,下次去都江堰旅游的时候不仅自己可以更好的领略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魅力也可以和其他人分享分享。关键词:都江堰;河流动力学;分流;排沙;一工程介绍注: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之前成都平原灌溉得不到满足,造成旱灾,而岷江河道汛期径流量过大发生洪灾,因此想出修建水利工程将岷江江水引到成都平原的办法,防洪减旱,乘势利导,自流灌溉。(一)第一期工程:宝瓶口注:修建宝瓶口的目的主要是想将岷江江水分流部分进入成都平原,防洪减旱。工程:以烧石开山为主的传统办法,把石头烧破裂以后,将碎石推入江中,形成水道,因而建成了宝瓶口。玉垒山向西伸进岷江的这一块山尾巴,用人工开凿岩石,给拦腰截断,形成一个向东的分水口,也就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部分宝瓶口,留在江心的那一块山体,就叫做“离堆”,有了宝瓶口,岷江一分为二,可以分一部分江水向东,灌溉成都平原了。分析:1、“热胀1 浏览2622020-03-15都江堰的建造历史背景都江堰的建造历史背景: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而且悬得十分厉害。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 而落差竟达273m。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扩展资料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为蜀郡守。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在李冰的组织带领下,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一历史工程——都江堰。6 浏览31322019-12-11都江堰历史背景是什么?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是二千多年前,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秦昭王时期,蜀郡守李冰于公元前227年创建的都江堰,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誉为世界奇观。2250多年来,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万亩。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的关键设施。渠首主要由鱼嘴分流堤、宝瓶口引流工程和飞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组成。 口、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李冰根据水流及地形特点,在坡度较缓处,凿开一道底宽17米的楔形口子。峡口枯水季节宽19米,洪水季节宽23米。据《永康军志》载“春耕之际,需之如金,号曰‘金灌口’”。因此宝瓶口古时又名金灌口。宝瓶口是内江进水咽喉,是内江能够“水旱从人”的关键水利设施。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桥是名播中外的古索桥,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长500米。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安澜索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4 浏览812019-10-02介绍都江堰,要介绍历史背景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如下: 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在四川都江堰市西北岷江中游。古时曾在都安县境内,称为都安堰,宋、元以后称今名。发源于岷山之南羊膊岭的岷江,水源旺盛,自山区转入成都平原,流速陡降,易游易决,在水利工程兴建以前,水灾特别严重。 战国初期,蜀相开明决玉垒山,分引岷江水以排除水患,于是郫县、成都一带,“民得陆处”(《蜀王本纪》)。 到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父子访察水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基本上完成了都江堰的排灌水利工程,于是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华阳国志》) 后代屡有扩建,主要设施是在岷江江心,以竹笼装卵石,堆砌成鱼嘴状的分水工程,下接金刚堤,使岷江在此分为外江及内江两股。 外江系岷江正流,在下游辟有许多灌溉渠道,兼具排洪作用;内江为人工渠道,凿玉垒山成宝瓶口,由此向下辟为走马河、蒲阳河及柏条河等,穿入成都平原,成为灌溉兼通航运的渠道。 在都江堰附近,还兴建了排水入外江的平水槽、飞沙堰等工程,使进入内江过多的洪水、泥沙自动泄归外江,以确保内江灌溉区的安全。都江堰附近的河底常易被沙砾卵石充填淤高,每年必须在外江、内江轮流用杩槎断流,以便进行淘挖。 后人制定了“深淘滩、低作堰”的岁修原则,以及“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治水方针。都江堰以下内、外两江灌溉总面积曾达三百余万亩,后工程失修,灌溉面积逐渐缩减至二百余万亩。 建国后,经整治扩建,现灌溉面积已扩大到八百多万亩。21 浏览29032019-谁能简介都江堰建造原因,和当时背景。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而且悬得十分厉害。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达273m。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37 浏览1495

都江堰水利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分类: 资源共享 >> 文档/报告共享 解析: 效用都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另外也兼具水运和城市供水的功能。它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引一部分流向玉垒山的东侧,让成都平原的南半壁不再受水患的困扰,而北半壁又免于干旱之苦。几千年来,岷江在这里变害为利,造福农桑,将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并进而促进了整个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扩建和改造都江堰,将灌溉区域扩大到1000多万亩,范围扩展到龙泉山以东,使之成为目前世界上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同时,也重新规划了灌溉沟渠,用混凝土加固河岸,并兴建了多座节制闸和外江枢纽闸,还在岷江上游建设了紫坪铺等多座大型水电站控制来水。目前都江堰的运行方式与两千年前相比,已有着不小的差别。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奥妙之处,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形成无坝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况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解放后,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经济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都江堰水利事业工程针对岷江与成都平原的悬江特点与矛盾,充分发挥水体自调、避高就下、弯道环流特性,“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正确处理悬江岷江与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统一在一大工程体系中,变水害为水利。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260年而不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楼主给分

岷江发源于四川北部山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发洪灾,而当洪水退去后,留下沙石千里毁坏了良田。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率领蜀地人民(包括他的儿子)修建了庞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工程利用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利用岷江的水脉水势,实现了无坝引水、防沙泄洪、多级分流、自流灌溉,不仅消除了水患,而且变害为利,使川西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灌区,成就了著名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系统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上世纪末,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万公顷。都江堰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这三大主体工程构成,实现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飞沙堰)和自动控制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 鱼嘴:因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一分为二,成为内江和外江。外江是岷江主流,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作用是分洪减灾、分流灌溉。飞沙堰:位于内外江之间,其作用首先是自动泄洪,洪水期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上自行溢出,回归外江。另一作用是“飞沙”,飞沙堰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回流,旋动的水流将水底的泥沙扬起带过堰顶流入外江,故名飞沙堰。宝瓶口:开凿于玉垒山山脊上,因它形似瓶口而得名。其作用:一是引水。它是内江进水的咽喉;二是限流。由于瓶口口径限制,过量洪水不能一涌而入,在瓶口前产生壅水,使得洪水只能从飞沙堰上流回外江,而不会流进灌区造成水患;三是排沙。壅水现象使得大部泥沙通过飞沙堰排出,少部分泥沙停留在固定的一段河道内,便于枯水季节集中清除。都江堰的无坝引水“生态工程”,以不破坏自然资源为前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分洪减灾、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以其“历史跨度大、工程规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区范围大、社会经济效益大”的特点享誉中外,成为世界水资源利用的最佳典范。

在当时李冰治水时采用“深陶滩、低围堰”就是很好的治水方法值得借鉴。利用马槎将水分流就是现在的闸门分流。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历史意义

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

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

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

都江堰期刊论文查重

期刊论文,仅仅是发表在杂志和刊物上的论文,需要在杂志上刊登出来,这是期刊论文的定义。期刊论文必须在杂志社通过查重处理,重复率达标后才能进行刊载。很多朋友写好期刊论文之后,都会选择知网论文查重平台进行查重,知网查重的重复率标准和杂志社是非常接近的,达标率可以达到百分之百左右,那么期刊论文在知网如何查重呢?期刊论文查重方法在知网和其它论文查重方法都是一样的,都是先登录中国知网查重入口,然后我们按照平台的提示说明进行操作就行。在指望平台上查重,期刊类论文收费68元每篇,统一的价格,如果其他类型的论文,则是另外的计费方式方法。任何作为一种不同类型的论文在知网论文查重入口都可以查,长篇幅的两个小时左右出报告,短的半个小时数据可以通过出具检测技术方面的报告。既然是查重的系统,那么学生论文当中的重复率部分就都会给查重需求者标注出来,这个问题标注方法就是论文内容进行修改和降重处理的参考。有了这个参考依据,论文要怎么修改,怎么降重,才会有方向。知网查重,并不会对不同种类论文有区别对待,所有论文在这个平台都是一种操作方式,查重方只需要登录网站,然后提交论文,按照提示付款后,就可以马上进行论文查重。

当我们完成论文后,都想提前对个人的期刊论文查重一下,防止杂志社或者学报因为重复率过高退稿耽误时间,因为杂志社期刊在录用前都会进行查重检测⌄查期刊论文查重率可以选择知名度高的,比如万方检测,他提供的报告就很详细,参考起来很直观~

期刊查重率具体标准如下:

一、职称期刊论文

1、初级职称论文查重率﹤30%为合格;

2、中级/省级职称论文查重率﹤25%为合格;

3、高级/国家级职称论文查重率﹤20%为合格;

4、高级/核心期刊职称论文查重率﹤8%-15%为合格。

二、本科毕业论文

1、查重率≦30%,毕业论文合格,可以申请毕业论文答辩;

2、查重率﹤10%,可以申请评定校级优秀论文;

3、查重率﹤15%,可以申请评定院级优秀论文;

4、30%﹤查重率﹤50%,查重检测不合格,给予修改时间至少为一周,修改后查重率﹤30%为通过,可申请答辩,若仍未通过,则取消答辩资格;

5、查重率≧50%,查重检测不合格,由学校组织专家对论文进行学术不端行为的评定,若认定存在严重抄袭行为,则取消答辩资格。

三、硕士学位论文

1、查重率﹤10%~15%,学位论文合格,直接送审或答辩;

2、15%≦查重率≦30%,去导师处填写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重新检测申请表,申请进行论文修改,时间不超过两天,再检测合格后可参与答辩;

3、查重率﹥30%,学位评定小组将结合核心章节的重复率等因素来确定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类型和性质,必须认真修改论文并延期半年才能填写重新检测申请表,查重通过后申请答辩,严重的直接取消答辩资格。

四、博士学位论文

1、查重率﹤5%~10%,直接送审或答辩;

2、查重率﹥20%,由学位评定小组结合核心章节的重复率等处理意见,确定论文学术不端的类型和性质,延期半年至一年申请修改通过后才能答辩,情节严重者取消答辩资格。

需要发表期刊论文的人,都会问起期刊如何论文查重,也有部分人会问期刊论文查重吗。其实,与其关心查重的事情,不如关心下查重率多少合格,只要论文合格不管是否会查重它都是能通过的。因此,大家要认真对待,否则会被拒稿影响发表。那么,期刊如何论文查重?期刊论文查重吗?一、期刊如何论文查重首先,绝大多数审查机构采用知网期刊查重检测系统作为审计标准,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与其他论文检测系统相比,知网的数据库在容量和更新速度上都是无可比拟的,基本上产生了最新、最权威的学术期刊。因此,为了反映检测的难度和要求,大多数评审机构都会按照知网的要求来完成评审工作,而最终的期刊论文查重报告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二、期刊论文查重吗发表期刊论文对于需要评职称的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大家在进行投稿之后,杂志社会为对投稿的文章进行查重的检测。如果是达标了一般不会告诉其查重结果,而是直接通知文章被录用;反之,如果不达标,则会告知一个结果,但是并没有查重报告。值得一提的是,期刊论文对于其格式的设置,相对来说比较严格,因而大家在进行投稿之前,应该反复确认论文格式的设置是否正确。三、期刊论文查重率多少合格国内期刊的国内一般的刊物重复率标准都要求不高于30%,如果同学们自己在对论文进行检测时,所生成的查重率低于30%,那么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去投稿了。

从都江堰工程想到的毕业论文

古代先贤在建设都江堰工程时,遵循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个伟大工程给予了我们很多启示,这些照亮人类前行道路的生态智慧启示包括:天人合一、 师法自然、协同共生,等等。事实上,先秦的师法自然思想为李冰建设都江堰奠定了基础。都江堰的修筑及其运行管理,都遵循着自然运行的生态法则,都是本着人与自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的,是人与自然签订的一个长期契约。从当代生态学原理角度,体会隐含在伟大水利工程中的生态智慧,可以发现其生态学思想体现在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值得管理者、学术界和工程界反省和深思。要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任何工程的永久可持续,我们应该学习古代先哲的生态智慧,携手共创新的生态智慧时代

古代先贤在建设都江堰工程时,遵循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个伟大工程给予了我们很多启示,这些照亮人类前行道路的生态智慧启示包括:天人合一、 师法自然、协同共生,等等。事实上,先秦的师法自然思想为李冰建设都江堰奠定了基础。都江堰的修筑及其运行管理,都遵循着自然运行的生态法则,都是本着人与自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的,是人与自然签订的一个长期契约。从当代生态学原理角度,体会隐含在伟大水利工程中的生态智慧,可以发现其生态学思想体现在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值得管理者、学术界和工程界反省和深思。要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任何工程的永久可持续,我们应该学习古代先哲的生态智慧,携手共创新的生态智慧时代。

一是,做大事切忌急功近利,竭泽而渔,要有长远观点,追求可持续的目标。都江堰千年不毁的诀窍特别体现在六字秘诀的“低作堰”上。“低作堰”就是既要做堰,否则江水不会自流到宝瓶口中,但堰又不能做高了,否则洪水一来就会在堰前的河道中形成沙石的大量淤积,使工程前功尽弃。一定要既达到引水的目的,又要能让江水将大量沙石自动带走,这才是“低作堰”追求的目标。总之,任何追求“最大化”的做法,都不可持续,经营也好、做事也好,还是要追求适度、合理。这里,关键在克制人性的贪欲。二是,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借力给力。岷江河道绵延千里,为什么只有都江堰成就了千年不毁的伟大工程。就是因为利用岷江在都江堰的离堆这里拐了一个大弯,既对离堆的岩壁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大有破壁而出之势;又因为这一弯,对沙石形成巨大的裹挟力。天工造化,水流有此动力和功用,何不顺势而为,为我所用。三是要在相互冲突的矛盾和目标中,寻找兼顾矛盾双方优点和利益的共处之道,而不是采取非此即彼、Yes or No的抉择。比如都江堰,既要引水,又不建坝截水;既要把水引出来灌溉成都平原,根除水旱之患,又要维持岷江的自然奔流,把沙石带走。只有岷江的长流不淤,才有成都平原的生生不息。可见在Yes or No之间还有两个状态,即Non-Yes,和Non-No,即非是,非否。非是不等于否,非否不等于是,非此非彼,亦此亦彼,其中腾挪的空间巨大,这就是古人的智慧。四是,水可载舟,也可覆舟;面对汹涌的岷江,都江堰保持了充分的灵活性。都江堰千年不毁,除了“深淘滩,低作堰”外,古人在都江堰引水工程上,不筑永久性堤堰。像鱼嘴分水堤和飞沙堰,都是用竹笼装上卵石堆砌而成的,平常年可以用来分水和挡水,一旦大洪水到来可以被冲垮,恢复原状,从而起到自动调节水流的作用。这并非是古人没有钢筋水泥的无奈之举,而是蕴含着敬畏自然的智慧。现代人有了钢筋水泥,智慧的运用反而受限了。

建于公元前3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是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技术发展论文

分类: 资源共享 >> 文档/报告共享 解析: 效用都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另外也兼具水运和城市供水的功能。它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引一部分流向玉垒山的东侧,让成都平原的南半壁不再受水患的困扰,而北半壁又免于干旱之苦。几千年来,岷江在这里变害为利,造福农桑,将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并进而促进了整个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扩建和改造都江堰,将灌溉区域扩大到1000多万亩,范围扩展到龙泉山以东,使之成为目前世界上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同时,也重新规划了灌溉沟渠,用混凝土加固河岸,并兴建了多座节制闸和外江枢纽闸,还在岷江上游建设了紫坪铺等多座大型水电站控制来水。目前都江堰的运行方式与两千年前相比,已有着不小的差别。

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

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华为是一个奇迹,某种意义上说,是体现中华民族坚毅创新精神的一个标志性企业。多年前,在华为的内部会议上,总裁任正非能未雨绸缪,把2500年前的都江堰的“深淘滩,低作堰”列为公司发展的核心管理思想,为什么呢?不断成长,通过自我颠覆性创新不断形成自己成长的二次曲线,用普通的管理学知识已经很难去解释,但任总做到了。从华为的成功,让我们看到,成功者都是长期主义者,由此,有必要对都江堰做一个探究性的学习,深度学习背后的原理,从中获取人生的智慧。     再者,也对以前的学习方式做个反思:都江堰水利工程应该是从初中开始就已经学习过,中间听过类似的知识也有很多次,可是让自己说出来都江堰的妙处,还真是哑口无言,除了一个好或者妙,也就剩下糊里糊涂了,也问了身边的人,有些人还去过实地,也只能说出一些名词,不能说出治水有效的深层原因,这不是文化自信应该具备的素养。     说明我们的学习的态度和方式有很大的问题,过去学校的教学偏重于解题,而现在国家提出了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而核心素养是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素养,需要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今年高三数学试卷很多人说难,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求学生对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进行解决,很多学生不适应,但却是今后高考的方向。我们是时候优化我们自己学习的方式和提升我们的学习力了,就以探究都江堰为起点。    四川称为天府之国,成都平原是一个粮仓,可是以前却是一个旱涝之地,谁造就了它?     秦统一六国战略之用。     根据“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定”的统一六国的宏伟目标,需要把成都平原改造成粮仓,公元前272年,秦昭王令李冰父子开始治水,建成现在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一直至今在使用。     基于互联网信息的探究式学习模式    根治岷江水患,既要治水患,又要用水利。     夏季四川省北部的岷山洪暴发,岷江水患严重,泥沙俱下,淤塞河道,洪水便从灌县淹没成都平原,引发洪灾;     而平时由于玉垒山的阻隔又影响了正常用水,影响农作物灌溉,因此旱涝灾害循环不断。    这个问题如果放在现在,假设我们是李冰,如何解决呢?理论上此段调查研究需求是最关键的,因为这个情境中的问题不是熟知的问题,通过现代的刷题是无法解决的,没有经验可用,而这个问题的解决能力的培养就是我们现在需要培养的,调查研究,分析情况,提出假设,行动验证反馈,调整策略。    要想引水,必须凿穿玉垒山,形成引水灌溉水源。    问题1:当时无测量、无开挖机械、无火药爆破,怎么开山呢?     方案:李冰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先用火烧热,再用水泼,使山石崩裂疏松,容易开凿。    结果:八年时间凿成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山口,称为宝瓶口。     思考与感悟:由此,我们想成功者都是一个长期主义者,人生有多几个8年?这其间所遇艰难可想而知,可能这个工程放在现代,不算难事,但在当时不可想象。与我们现在很多人急功近利、总想走捷径的做法相比,汗颜不止。    问题2:江东地势较高,水流难以进入宝瓶口,怎么办?     方案:在岷江上游建造分水堰,形成内江和外江,四六分水。内江用于灌溉,流入成都平原,外江用于排洪。     实施:用大竹笼装满卵石堆放在江心,形成像鱼嘴一般的狭长小岛。内江河窄但深,枯水季节,六成水流入内江,保证了农田灌溉。夏秋时节,河流主线相对顺直,有六成江水排入外江(此段内容还不能完全理解,只是认为河宽,还需进一步学习),剩下四成流入内江,避免水患。    问题3:大量的上流的泥沙如何治理?     方案1:鱼嘴分沙。能四六分水,又能进行二八分沙    底层原理分析:应用弯道的水流规律,表层水流向凹岸,底层水留向凸岸(这个是知识盲区,同样的水流,你能看到水的长层与下层是不一样的?印象中,在洗浴过程中,水池中的上下水温是不一样的,上热下冷。     很好奇,李冰是如何了解水流底层规律的,足够神奇)    如果内江水流过大超过宝瓶口的过水容量时,则通过飞沙堰流入外江。     其次,得用江水直冲水底崖壁产生的漩流冲力,水流又能把内江的沙石中的大部分通过飞沙堰排出其中的15%,从而保证内江的流通顺畅。    至此,由宝瓶口、鱼嘴和飞沙堰组成的治水策略,实现分水、排沙和泄洪等重要功能。    余秋雨曾评价: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他的规模从表面上看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一个特点是顺应水流的自然流动规律加以引导,而不是人为地堆砌堤坝来改变水流的方向,因势利导的思想与教育上的因材施教异曲同工,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与众不同的一面,教育不能用一把评价的尺子,而需要多维评价。也与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思想吻合,同时有《道德经》中的“为无为”的思想底蕴。     学习需要有深度,不能只是浅学习或者伪学习。 (截图来自视频资源,来源于网络,感谢制作者,分享知识,收获快乐)

实际上在当时李冰治水时采用“深陶滩、低围堰”就是很好的治水方法值得借鉴。利用马槎将水分流就是现在的闸门分流。

  • 索引序列
  • 有关都江堰的论文参考文献
  • 都江堰水利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都江堰期刊论文查重
  • 从都江堰工程想到的毕业论文
  •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技术发展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