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文版格式要求如下。1、论文篇幅不超过10000字(含正文,图,表,参考文献和摘要)中文文题不超过20字。2、文稿版式参照样文执行,样文可在本刊网站上查询过刊。3、论文内容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通信作者,文摘,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及与中文相应的英文部分。
1.自然科学版主要刊登林学、生物科学工程、土木工程、林业工程、机械、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态、园林、森林旅游、电气信息、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等方面的科研报告和学术论文。2.社会科学版 开设栏目主要有:旅游研究、农林经济管理、哲学、法学研究、公共管理、语言文学、教育研究、学术争鸣等。
截至2014年12月,该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开放性实验室,2个国家林业局工程研究中心,2个湖南省设计(研究)中心,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另外学校还建有生态研究所、昆虫资源研究所、应用生物技术研究所、生物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林产工业研究所、生物质材料研究所、物流与供应链研究所、工程技术研究所、物流与交通运输研究中心、汽车技术研究所、材料成形技术研究所,粮油加工机械研究所、家具企业产品策划研究所、陶艺与公共艺术工作室、住宅室内空间艺术研究所、现代家具工程技术研究所、流变力学与材料工程研究所、桥梁工程研究所、结构工程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工程管理研究所、风能机电与结构工程研究所、数理研究所、空间信息技术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土地资源利用与评估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国家工程实验室: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稻米及副产物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经济林培育与保护实验室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与研究中心:经济林育种与栽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生物乙醇研究中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经济林育种与栽培实验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城市森林生态实验室、粮油深加工与品质控制实验室、昆虫系统进化与综合管理实验室、土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实验室、亚热带森林生态实验室、林业生物技术实验室、生物质复合材料实验室湖南省工程(工业)研究(设计)中心:湖南省家具家饰工业设计中心、湖南省竹业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竹木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工程实验室:创新型企业风险管理与控制技术湖南省工程实验室湖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湖南省农林经济管理研究中心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林业信息技术”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2006年至2011年,该校共获得各类科研经费亿元,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0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项目92项、社会科学项目11项,立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22项。获得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24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300多篇,三大检索收录论文494余篇 。2010年至2013年5月,该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700余项,其中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948”计划、国家攻关重大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3项;省部级项目522项;其它项目11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25项;在各级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8000篇,正式出版专著和教材228部 。 馆藏资源 截至2014年2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图书馆馆藏有文献资源总量万册(件)。其中印刷型图书万册,电子图书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0余个,各种非印刷资料5100件。 学术刊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原名《中南林学院学报》,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主办的以林为特色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该刊1981年创刊,2010变更为月刊,月底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刊号为ISSN 1673-923X,国内刊号为CN43-1470/S。该刊是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全国优秀高校学报,湖南省一级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该刊入编了国内所有的期刊数据库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主办的社会科学学术理论期刊。将开设的栏目主要有:生态文明研究、生态旅游、农林经济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政治学研究、哲学研究、法学论坛、公共管理、金融与财务、国际贸易、语言文学、历史研究、新闻出版、图书馆管理、高教研究、学术争鸣等等。是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扩展版)、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期刊 。《经济林研究》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该刊于1983年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创刊。该刊是我国唯一的反映国内外经济林科学与技术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综合性科技期刊。该刊为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刊号为ISSN 1003-8981,国内刊号为CN 43-1117/S。主要刊登经济林、果树和观赏园艺等学科栽培、育种、育苗(包括常规育苗和快速繁殖育苗)、生物科学与技术、产品加工利用与贮藏、资源开发与利用、生产经营与管理、发展战略以及与经济林、果树和观赏园艺有关的土壤学、植物学、生态学、生理生化、昆虫学、病理学等方面的论文,设有综述、述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实用技术、发展战略等栏目 。
1、西南林业大学是一本吗 西南林业大学是一本大学,该校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独立设置、以林学学科为主,生态环境类学科为特色,理、工、农、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林业本科高校。 2、西南林业大学简介 学校办学起源于1938年的 云南大学 森林系,建校于1958年昆明农林学院。1973年昆明农林学院林学系与南迁昆明的北京林学院合并办学,成立学校的前身云南林业学院,1978年北京林学院迁回北京办学后,学校变更为云南林学院,直属国家林业部管理。1983年更名为西南林学院,为林业部直属的6所区域性林业本科院校之一。2000年学校由国家林业局直属高校调整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省为主管理。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南林业大学。 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学院架构,现设有林学院(亚太林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园林园艺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生态与环境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生物多样性保护学院、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机械与交通学院、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湿地学院、数理学院、化学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文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研究生院等23个教学单位。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9702人,硕士研究生1933人,博士研究生87人,留学生111人,高等继续教育学生12572人。有教职工1210人,特岗人员217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00人、副教授299人。研究生导师有73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86人,硕士生导师650人。有1人、*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层次专家1人、中科院“*”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云南省突出贡献专家5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云南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才34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5人。有云南省“*”29人,其中科技领军人才1人、云岭学者1人、产业技术领军人才6人、教学名师4人、文化名家1人、青年拔尖人才16人。有云南省“”17人,其中高层次人才2人、高端外国专家5人、产业人才1人、青年人才7人、柔性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人才2人。 学校坚持“立足云南,服务西南,面向全国,辐射两亚”的服务面向定位,秉承“树木树人、至真至善”校训,弘扬“乐山乐水、无怨无悔”精神,培育“诚朴宽厚”校风,践行“教为不教、学为创造”教学理念,涵养“笃信好学、谨行善道”学风,致力于培养“品德、知识、技能、个性”为一体,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至今培养了11余万名各类人才。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工作,2004年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良好成绩,2016年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设有本科专业85个,其中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3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专业4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获批省部级质量工程项目470余项,获省部级实验室和基地19个,林学类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西南林业大学—楚雄市林业局紫金山林场理科实践教育基地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19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0门。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云南省优秀教学团队6个、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林业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8人、省级云岭教学名师4人、省高层次教学名师4人,教学名师13人、卓越青年教师9人,省级教学名师工作室9个,师德标兵5人。实施“双创十个一”工程,支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专业技能大赛和科技创新活动,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竞赛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校创业园被评为省级青年创业示范园,林科类校园创业平台被认定为省级校园创业平台,是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全省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云南省第一届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 学校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3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7年新增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普通高等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8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6个、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2个,省院省校合作咨询共建学科2个,A类高峰学科1个、B类高峰学科2个、B类高峰学科优势特色研究方向1个,A类高原学科2个。拥有省级培育建设学术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培育建设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培育建设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有林学、林业工程、风景园林学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获批有林业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生物质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西南山地森林资源保育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云南森林资源资产管理及林权制度研究基地。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长期科研基地1个、重点实验室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检验检测中心1个、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3个、创新联盟2个。有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级省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级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2个。有院士工作站4个、专家工作站2个。有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9个、工程研究中心4个、智库2个、昆明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自建竹藤研究院、石漠化研究院、天麻研究院、城市设计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院、森林城市研究院、森林食品研究院、筇竹研究院、园林园艺花卉研发中心、云南家具研发院、消防工程研究所等校级科研机构和平台。获批设立中国林学会国家公园分会、古树名木分会,设有云南省生态经济学会、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与发展促进会。有各级各类自然科学类创新团队18个、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3个。近2年,获批科研项目989项、科研经费万元,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220余次,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云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办有《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学校现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甲B级资质证书、木材与木竹制品质量检验检测计量认证资质证书、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乙级资格证书、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乙级资格证书、城乡规划编制丙级、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专项乙级、建筑行业建筑工程丙级资质、旅游规划设计乙级资质证书,发挥区域、行业和学科优势,主动参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森林培育、森林保护、竹藤研究、木质科学与技术、高原湿地等方面在国内有一定优势,一些领域居于国内同类研究前沿;在园林规划设计、生态旅游等领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在蚁类、鸟类、鱼类等方面研究取得突出成绩,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受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和云南省委、省政府多次表彰和奖励。 学校重视交流与合作,所有本科专业均面向国外和港澳台地区招收留学生。与泰国、越南、柬埔寨等21个国家和中国台湾6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建有马里巴马科人文大学孔子学院,马里孔子课堂获全球先进孔子课堂奖。获批有与俄罗斯南乌拉尔国立大学合作举办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UBC)林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在学校新建亚太林学院。与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普洱市等签订合作协议,获批亚太森林组织昆明中心,产学研深度合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西南林业大学教务处管理系统入口地址 西南林业大学教务处入口: 西南林业大学在哪里 西南林业大学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快递查询入口 西南林业大学教务处电话 西南林业大学有几个校区 西南林业大学专业排名,招生专业目录(10篇) 西南林业大学录取结果查询什么时候出来,附查询时间网址入口 西南林业大学招生办电话 西南林业大学有哪些专业 附特色重点专业名单 ;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是西南林学院主办的林业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以下方面的文章:
1、林学基础理论经、森林培育学与经营管理、森林资源与环境、森林生态与自然保护、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木材料工业与装饰工程、林产化学与工业、林业机械与土木工程、园林植物与风景园林、林业经济与管理、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科研报告;
2、刊登数、理、化等基础科学在上述专业方面的应用研究报告;
3、刊登国内外有关林业、森林工业各主要学科的研究进展、科研成果或学术探讨等文章。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创新发行方式,增强展示林业科技成果的窗口意识,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的社会功能。立足服务于西南林业的发展,及时捕捉、传播林业科学技术的新动态、新进展,推广交流林业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新发现。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在推动西南林业科研、教学和产业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因子不断提高,2017年影响因子位居云南省高校学报前列。
2012年度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非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西南林业大学学报》(双月刊)是由云南省教育厅主管、西南林学院主办的林业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森林生态、森林保护、森林经理、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生物学、园林植物与风景园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木材科学与技术及林产化学工业等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原始科研成果。如有一点点帮助,请及时采纳。
湖南科技大学是一本类高校。学校有38个国家、省部级自科类科技创新平台,12个省级社科类研究基地。“十二五”以来,承担“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计划项目700余项。
荣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55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等2246项,推广新技术125项。《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均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湖南科技大学其他情况简介。
湖南科技大学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本科招生第一批次覆盖全国。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9057人、研究生3270人,另有潇湘学院(独立学院)学生5709人。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省级教学团队。
学校拥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教育部“卓越计划”校外实践教育基地、79个省级实践教学平台,1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67门省级一流课程,74门省级优秀课程、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十二五”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8项。
以上内容参考 湖南科技大学——学校简介
应该排第九的样子,前面除了湖南三个985一个211以外,还有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南华大学。它是18年刚升的一本。
湖南科技大学是综合类的公立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肇始于解放前夕的湘北建设学院,2003年由湘潭工学院与湘潭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十三五”国家百所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
截至2020年4月,学校占地面积3000余亩,建筑面积110余万平方米;设有研究生院、19个专业学院和2个直属学院;开设94个本科专业。
扩展资料
截至2017年5月,学校与美国、英国、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几十所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和科学研究,已招收来自15个国家的留学生来校学习。选送学生赴国(境)外交流研修或攻读硕士学位,选派应届本科毕业生和教师赴美国、泰国、菲律宾、柬埔寨、韩国等国家开展对外汉语教学。
依托528个各类校企校地合作平台,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知名企业深度协同创新,服务地方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区域产业转移和军民融合,为我国海洋矿产资源探采装备、湘江流域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生态修复等重大民生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湖南科技大学-学校简介
混凝土路面板相似理论与损伤诊断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损伤诊断与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倒塌性能与综合抗灾设计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场地震作用下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钢筋混凝土平板结构抗倒塌性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混凝土结构健康监控与损伤机理研究,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现代结构拟动力地震模拟协同试验方法与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第二负责人) 冷拔低碳钢丝非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应用研究,1989年,湖南省科技进步四等奖;电液伺服结构试验系统闭环数控的研究与应用1992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设有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网状配筋砖墙结构性能研究,1993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冷轧带肋钢筋应用技术开发与推广,1996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1996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子结构技术及其在高层结构动力试验及分析中的应用,1996年,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效预应力混凝土叠合结构体系受力性能和推广研究,1997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斜拉桥小曲率半径环向预应力体系试验研究及应用,2001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张望喜,易伟建,王力力,黄亮雄,文双武,.连续梁桥拓展多跨双曲拱桥的分析与控制[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1).[2]刘霞,易伟建,.钢筋混凝土平面构件的配筋优化[J].计算力学学报,2010,(1).[3]尹犟,易伟建,胡其高,.结构整体抗震性能评估新方法[J].工程力学,2010,(3).[4]尹犟,易伟建,.基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随机地震动模型研究[J].工业建筑,2010,(2).[5]孟一,易伟建,.PVDF应力传感器的设计、标定及其在混凝土冲击试验中的应用[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6]易伟建,李浩,.基于贝叶斯网的结构延性需求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9,(11).[7]肖岩,易伟建,.结构实验学的发展[J].建筑结构学报,2009,(6).[8]农金龙,易伟建,黄政宇,.超微掺量水溶性高分子粉末在砂浆中的应用[J].工业建筑,2009,(10).[9]易伟建,尹犟,.基于位移及滞回耗能的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新方法[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10]谢献忠,易伟建,陈文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动力识别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9,(7).[11]农金龙,易伟建,黄政宇,彭勃,.聚合物乳液砂浆的粘结养护特性及其粘结性能[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7).[12]张海燕,易伟建,.概率地震需求分析的简化方法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9,(4).[13]张望喜,易伟建,肖岩,刘蒙,张胜军,.“5·12”汶川地震灾区典型教学楼框架与楼梯共同工作性能[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2).[14]易伟建,吕艳梅,.高强箍筋高强混凝土梁受剪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9,(4).[15]尹犟,易伟建,.考虑竖向地震效应的模态Pushover分析方法[J].工业建筑,2009,(5).[16]易伟建,周云,李浩,.基于贝叶斯统计推断的框架结构损伤诊断研究[J].工程力学,2009,(5).[17]农金龙,彭勃,黄政宇,易伟建,赵雷,.丁苯砂浆界面粘结及强度试验分析[J].建筑结构,2009,(4).[18]张颖,易伟建,谭平,周福霖,.大震下中间层隔震体系的随机动力可靠性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9]周云,易伟建,.基于遗传退火混合算法的弹性地基上框架结构参数识别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09,(1).[20]张海燕,易伟建,.基于位移的概率极限状态设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1).[21]易伟建,蒋蝶,.Pushover分析中抗力曲线的概率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1).[22]易伟建,周云,覃廖辉,.大底盘双塔楼高层建筑的随机振动测试及模型修正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9,(2).[23]任宜春,张杰峰,易伟建,.基于改进L-P小波的时变模态参数识别方法[J].振动与冲击,2009,(3).[24]余东,易伟建,.现浇混凝土空心板的优化设计[J].中外建筑,2008,(12).[25]易伟建,刘翔,.动力系统模型阶次的确定[J].振动与冲击,2008,(11).[26]田明革,易伟建,.施工期混凝土时间效应数值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5).[27]谢献忠,易伟建,王修勇,陈文新,.结构损伤诊断与系统时域辨识研究综述[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6).[28]黄靓,易伟建,汪优,.最优实验设计的改进随机进化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27).[29]田明革,易伟建,李云,.施工期混凝土结构逐层叠加分析法[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3).[30]田明革,易伟建,.施工期混凝土时间效应增量型数值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1]张海燕,易伟建,.强度需求谱与延性需求谱之比较[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8,(3).[32]易伟建,段素萍,.带裂缝钢筋混凝土梁的非线性振动特征识别[J].振动与冲击,2008,(3).[33]黄靓,易伟建,汪优,.岩土工程可靠度分析的改进响应面法研究[J].岩土力学,2008,(2).[34]易伟建,雷国强,.锈蚀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柱承载力试验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5]田明革,易伟建,.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收缩性能随龄期变化规律试验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1).[36]张海燕,易伟建,.等效成二自由度体系的规则梁式桥概率地震需求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08,(2).[37]任宜春,易伟建,.结构物理参数识别的多尺度参数卡尔曼滤波方法[J].工程力学,2008,(5).[38]尹华伟,易伟建,.模拟P波向无穷远域传播的一致边界[J].工程力学,2008,(2).[39]易伟建,李鹏,.纤维约束混凝土轴心受压方柱应力分布的有限元分析[J].工业建筑,2008,(3).[40]易伟建,周云,曹冰,.无粘结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的静动力实验研究及刚度识别[J].振动与冲击,2008,(1).[41]李鹏,易伟建,.钢套管加固钢筋混凝土柱的轴心受压试验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07,(1).[42]谢献忠,易伟建,王修勇,禹见达,.基于虚拟响应信号的结构参数时域辨识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07,(6).[43]张望喜,易伟建,陈友坤,谢小安,.双参数地基推力长桩的水平位移解析解[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4).[44]张望喜,易伟建,谢小安,陈友坤,.非均匀地基上自由梁的刚体模态分析[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7,(4).[45]张望喜,易伟建,.刚性路面接缝传力杆挠度解析计算[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1).[46]李鹏,易伟建,.多水准位移能力谱抗震设计方法[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0).[47]王力力,易伟建,何庆锋,.考虑剪切变形和转动惯量影响的梁的固有频率计算[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5).[48]易伟建,何庆锋,肖岩,.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倒塌性能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7,(5).[49]张望喜,舒浩华,易伟建,肖岩,陈友坤,谢小安,.某厂化学装置爆炸对设备房结构的损坏——调查与模拟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7,(4).[50]黄靓,易伟建,汪优,.计算机试验的分步优化设计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8).[51]易伟建,孙晓东,.锈蚀钢筋疲劳后静力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7,(9).[52]易伟建,李浩,.钢筋混凝土柱的“强剪弱弯”可靠性区间分析[J].工程力学,2007,(9).[53]易伟建,段素萍,.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7,(3).[54]任宜春,易伟建,谢献忠,.地震作用下结构时变物理参数识别[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4).[55]易伟建,蒋蝶,.一种基于滞回耗能的改进pushover分析方法[J].自然灾害学报,2007,(3).[56]赵新,易伟建,徐圣,.钢筋混凝土梁锈蚀损伤定位与识别[J].振动与冲击,2007,(8).[57]周云,易伟建,.用PolyMAX方法进行弹性地基板的实验模态分析[J].振动与冲击,2007,(7).[58]任宜春,易伟建,.结构物理参数的分频段加权辨识[J].工程力学,2007,(6).[59]易伟建,张冰,.近场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损伤机理[J].自然灾害学报,2007,(2).[60]李立峰,邵旭东,易伟建,张欣,.扁平钢箱梁局部稳定模型试验[J].中国公路学报,2007,(3).[61]赵锋军,李宇峙,易伟建,.桥面沥青铺装层间应力分析简化模型[J].土木工程学报,2007,(6).[62]周云,易伟建,.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框架结构的参数识别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7,(6).[63]易伟建,周云,张望喜,.弹性地基板模态试验及地基动参数识别[J].中国公路学报,2007,(2).[64]任宜春,易伟建,.非线性系统识别的小波方法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7,(3).[65]王力力,易伟建,.斜拉索的腐蚀案例与分析[J].中南公路工程,2007,(1).[66]任宜春,易伟建,谢献忠,.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识别[J].振动与冲击,2007,(2).[67]易伟建,孙晓东,.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疲劳性能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7,(3).[68]周云,易伟建,.带减振圈斜拉索的参数识别及损伤诊断研究[J].中外公路,2007,(1).[69]赵锋军,李宇峙,易伟建,.钢桥面铺装防水粘结层抗剪问题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7,(2).[70]易伟建,周云,.基于高阶局部模态的弹性地基上框架结构物理参数识别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1).[71]尹华伟,易伟建,.简化桩模型在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中的应用[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2]黄立葵,余进修,孔铭,易伟建,习宇,.路面结构极限承载能力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3]易伟建,向洪,.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工作应力的测试与分析[J].工业建筑,2007,(1).[74]易伟建,李鹏,.轴心受压砌体本构关系的试验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6,(2).[75]黄靓,易伟建,汪优,.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结构可靠度分析方法[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6,(4).[76]尹华伟,易伟建,刘艳,.有限元-界面元混合模型及其应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77]易伟建,吴高烈,徐丽,.模态参数不确定性分析的贝叶斯方法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06,(6).[78]金波,赵跃宇,冯锐,易伟建,.横撑对斜拉拱桥稳定性的影响[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79]易伟建,吴高烈,徐丽,.基于结构高阶局部模态的损伤诊断研究[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6,(4).[80]杨天春,易伟建,鲁光银,黄华林,.预应力T梁束孔管道压浆质量的无损检测试验研究[J].振动工程学报,2006,(3).[81]谢献忠,易伟建,刘锡军,禹见达,.非线性时域识别方程的不适定性与正则化方法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6,(5).[82]赵锋军,易伟建,李宇峙,.桥面沥青铺装设计新方法[J].土木工程学报,2006,(10).[83]周云,易伟建,.斜拉索截面信息未知时的刚度识别及索力计算[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84]刘霞,易伟建,沈蒲生,.钢筋混凝土深梁的拓扑优化模型[J].工程力学,2006,(9).[85]徐丽,易伟建,吴高烈,.混凝土框架模型结构参数的识别[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4).[86]徐丽,易伟建,.应变模态在框架结构节点损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振动、测试与诊断,2006,(2).[87]任宜春,易伟建,.钢筋混凝土梁的非线性振动识别研究[J].工程力学,2006,(8).[88]徐丽,易伟建,吴高烈,.结构局部损伤诊断的应变模态方法——分析与应用[J].自然灾害学报,2006,(3).[89]易伟建,张颖,.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弯矩增大系数[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2).[90]赵锋军,李宇峙,易伟建,邵腊庚,吴国平,.钢桥面铺装环氧防水粘结层材料与结构试验研究[J].公路,2006,(7).[91]尹华伟,易伟建,魏红卫,.横向推力单桩的动力非线性分析[J].工程力学,2006,(7).[92]徐丽,易伟建,吴高烈,.混凝土框架柱刚度变化识别的应变模态方法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6,(3).[93]张海燕,易伟建,.结构随机延性需求谱的应用研究[J].工程力学,2006,(6).[94]易伟建,何庆锋,肖岩,.工程结构试验数据库模型设计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5]易伟建,张海燕,.结构随机延性需求谱的理论研究[J].工程力学,2006,(5).[96]陈周熠,易伟建,赵国藩,林立岩,黄晓晖,.以圆钢管为钢骨的劲性高强混凝土柱的弯矩-轴力相关曲线的数值分析[J].工业建筑,2006,(4).[97]易伟建,赵新,.持续荷载作用下钢筋锈蚀对混凝土梁工作性能的影响[J].土木工程学报,2006,(1).[98]杨天春,易伟建,.瑞利波泄漏模式及其“之”字形频散研究[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5,(4).[99]谢献忠,易伟建,刘锡军,.部分输入未知条件下结构动力复合反演的分解算法[J].计算力学学报,2005,(6).[100]易伟建,杨随新.软土地基上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2).[101]易伟建,赵新.工业厂房柱钢筋锈胀破坏模式及半电池法现场检测分析[J].工业建筑,2005,(12).[102]易伟建,李浩.基于贝叶斯网的钢筋混凝土耐久性损伤诊断专家系统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9).[103]杨天春,易伟建,何继善,吕绍林.求取道路结构型地层瑞利波频散曲线的方法[J].物探与化探,2005,(5).[104]谢献忠,易伟建.结构物理参数时域识别的子结构方法研究[J].工程力学,2005,(5).[105]陈周熠,赵国藩,易伟建,林立岩.带圆钢管劲性高强混凝土轴压短柱试验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5).[106]任宜春,易伟建.基于小波分析的梁裂缝识别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05,(4).[107]陈周熠,赵国藩,林立岩,易伟建.钢骨为圆钢管的高强混凝土柱斜截面承载力计算[J].建筑结构,2005,(9).[108]杨天春,易伟建,何继善,吕绍林,GiovanniCascante.瑞利波泄漏模式的模拟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09]陈周熠,易伟建,赵国藩,沙镇平,林立岩.带圆钢管的劲性高强混凝土轴压短柱的承载力及可靠度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10]李红雨,易伟建.宽扁梁楼盖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J].中外建筑,2005,(3).[111]张望喜,易伟建.纵横墙协同工作时砌体墙条形基础竖向荷载分析[J].建筑结构,2005,(7).[112]杨天春,易伟建,吴奇.瑞利波“之”字形频散的正演及实践对比[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5,(3).[13]肖岩,胡庆,郭玉荣,易伟建,朱平生.结构拟动力远程协同试验网络平台的开发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5,(3).[114]谢献忠,易伟建.混合遗传算法在结构动力反演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力学,2005,(3).[115]杨天春,吴燕清,易伟建.瑞利波泄漏模式与“之”字形正演模拟[J].煤炭学报,2005,(2).[116]易伟建,张海燕.弹塑性反应谱的比较及其应用[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17]冼巧玲,易伟建,丁洪涛.外贴碳纤维布钢筋混凝土偏压柱强度和延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工业建筑,2005,(5).[118]杨天春,易伟建,何继善.道路结构瑞利波频散曲线的快速求解研究[J].岩土工程技术,2005,(1).[119]谢献忠,易伟建.全量补偿复合反演算法的改进及其应用[J].工程力学,2005,(1).[120]杨天春,易伟建,吕绍林.探地雷达数据文件的分割[J].物探与化探,2005,(1).[121]易伟建,易志华.刚性路面板模型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4,(12).[122]杨天春,易伟建,何继善,吕绍林.瑞利波勘探中频散曲线的正演计算[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4,(6).[123]冼巧玲,易伟建,丁洪涛.粘贴碳纤维布(CFRP)钢筋混凝土偏压柱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4,(11).[124]尹华伟,易伟建.结构地震反应Pushover位移形状向量的选取[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125]谢献忠,易伟建.基于周期统计平均的结构动力复合反演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4,(3).[126]管德清,易伟建.焊接钢结构疲劳强度预测的应力场强模型研究[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27]易伟建,马文丽,刘光栋.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振型分解法[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28]易伟建,刘霞.遗传演化结构优化算法[J].工程力学,2004,(3).[129]谢献忠,易伟建.建模误差对结构损伤识别神经网络的输入向量的影响[J].振动与冲击,2004,(2).[130]赵跃宇,蒋丽忠,王连华,刘光栋,易伟建.索-梁组合结构的动力学建模理论及其内共振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4,(3).[131]钟华,易伟建,袁贤讯.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框架的地震层剪力[J].建筑结构,2004,(1).[132]李常青,易伟建,刘应龙.忽略填充墙刚度对框架结构的抗震安全性能的影响[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3,(6).[133]易伟建,易志华,孙晓立.非线性文克尔地基上的刚性板计算[J].中南公路工程,2003,(1).[134]颜东煌,李学文,刘光栋,易伟建.混凝土斜拉桥合理成桥状态确定的分步算法[J].中国公路学报,2003,(1).[135]易伟建,徐丽.钢筋混凝土板损伤诊断的动测法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3,(2).[136]唐昌辉,易伟建,沈蒲生,刘健行,李跃.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3,(1).[137]易伟建,刘霞.弹性地基梁损伤诊断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03,(4).[138]丁洪涛,易伟建,冼巧玲.碳纤维布(CFRP)加固压弯构件全过程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S1).[139]唐昌辉,易伟建,沈蒲生.混凝土轴心受压柱的可靠性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140]方志,张志田,易伟建.钢筋混凝土箱梁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中几种C_0型单元的探讨[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141]张望喜,易伟建.双参数地基上厚薄板通用元与地基参数识别的挠度反分析[J].工程力学,2003,(6).[142]田明革,易伟建.混凝土结构火灾后的检测方法[J].中外建筑,2002,(1).[143]程纬,刘光栋,易伟建.平稳地震动过程功率谱拟合及收敛性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2,(2).[144]易伟建,谭勇翔.钢筋混凝土小偏心受压构件失效概率及对施工质量缺陷的敏感性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02,(5).[145]易伟建,徐丽,郭国会.连续梁桥弹性支承识别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2,(4).[146]张望喜,易伟建,陈建阳,刘丽.斜拉桥索塔大吨位环向预应力束伸长量试验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02,(3).[147]易伟建,刘霞.混凝土板的裂缝诊断[J].振动工程学报,2002,(2).[148]程纬,刘光栋,易伟建.大跨度桥梁直接考虑拟静力位移影响的随机地震反应分析[J].计算力学学报,2002,(3).[149]张望喜,易伟建.砌体结构墙体抗侧中的剪切滞后问题[J].建筑结构,2002,(2).[150]仇一颗,易伟建,袁贤讯.钢筋混凝土框架柱计算长度设计方法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151]潘芹,易伟建.卡尔曼滤波在结构物理参数识别中的应用[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S1).[152]李佳,易伟建.钢管混凝土压弯构件滞回模型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S1).[153]张望喜,易伟建,陈建阳,刘丽.斜拉桥索塔锚固区大吨位小半径环向预应力束伸长量分析与研究[J].华东公路,2002,(2).[154]郭国会,易伟建.基于频率进行简支梁损伤评估的数值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2).[155]张望喜,易伟建,陈建阳,刘丽.武汉军山长江公路大桥索塔锚固区带锚块足尺节段模型试验研究[J].中南公路工程,2001,(4).[156]郭国会,易伟建.基于模态参数进行连续梁损伤诊断的数值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1,(1).[157]易伟建,刘霞.结构损伤诊断的遗传算法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5).[158]易伟建,刘霞.混凝土空心板动力损伤诊断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01,(4).[159]黄慧明,易伟建.粘贴碳纤维片材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试验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S1).[160]唐昌辉,易伟建,沈蒲生.无粘结筋对构件抗弯刚度的贡献分析与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5).[161]易伟建,刘霞.基于遗传算法的结构损伤诊断研究[J].工程力学,2001,(2).[162]袁贤讯,易伟建.钢筋混凝土框架“强柱弱梁”及轴压比限值的概率分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3).[163]颜东煌,李学文,刘光栋,易伟建.用应力平衡法确定斜拉桥主梁的合理成桥状态[J].中国公路学报,2000,(3).[164]徐丽,易伟建.框架结构模型修正的理论与试验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S1).[165]罗小勇,易伟建,余志武.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6).[166]易伟建,刘霞.混凝土梁板类构件边界条件识别与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167]郭国会,易伟建,尹娟.南村黄河大桥空心薄壁高墩抗震分析[J].华东公路,2000,(3).[168]康光宗,易伟建.铺板楼盖开裂的原因及预防办法[J].工业建筑,2000,(5).[169]郭国会,易伟建,尹娟.南村黄河大桥空心薄壁高墩抗震分析[J].公路,2000,(7).[170]程纬,刘光栋,易伟建.平稳地震动过程具分段均布随机频率的谱拟合模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4).[171]罗小勇,余志武,易伟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极限承载力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0,(4).[172]康光宗,易伟建.装配式楼盖接缝处开裂的原因及其对策[J].住宅科技,1999,(5).[173]郭国会,易伟建.基于神经网络的框架结构破损评估[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9,(3).[174]颜东煌,文钰,刘光栋,易伟建.斜拉桥的施工最优控制[J].国外公路,1999,(3).[175]刘玉明,易伟建.一种识别结构系统边界条件的新方法[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S1).[176]姜海波,车惠民,易伟建.模糊推理方法简化铁路混凝土梁可靠性评估[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5).[177]程纬,刘光栋,易伟建.地震动相位谱与相位差谱分布特征的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178]郭国会,傅余萍,易伟建.基于Kohonen网络的钢筋砼简支梁振型识别实验研究[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1998,(4).[179]康光宗,易伟建,刘健行.钢筋混凝土水池裂缝宽度计算与控制研究[J].特种结构,1998,(2).[180]曾亚,易伟建,沈蒲生.混凝土路面板模型的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5).[181]易伟建,郭国会.神经网络在梁的边界条件识别中的应用[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4).[182]赵明华,易伟建.圆形和环形截面挡土桩的配筋计算[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183]郭国会,易伟建.基于神经网络的结构边界条件识别和损伤诊断[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184]程纬,易伟建,刘光栋.斜拉桥柔性索线型分析及快速迭代计算方法[J].公路,1998,(6).[185]康光宗,易伟建.钢筋混凝土板剪弯区段的裂缝宽度计算与控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4).[186]宋章树,沈蒲生,易伟建.钢筋混凝土柱破损检验与评估的理论及试验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1995,(4).[187]王长新,易伟建.带刚臂梁—柱特征值分析及损伤识别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1995,(4).[188]周先雁,沈蒲生,易伟建.混凝土平面杆系结构破损评估理论及试验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1995,(4).[189]易伟建,王长新,沈蒲生.混凝土工程结构振动测试实例及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1995,(4).[190]沈蒲生,易伟建,王长新.混凝土结构破损评估的动力学方法及应用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1995,(1).[191]王长新,沈蒲生,易伟建.剪力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1994,(6).[192]易伟建,.冷拔低碳钢丝混凝土双向板的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1988,(3).
乙酰氯保护氨基的条件是乙酰氯。乙酰氯保护氨基的条件是乙酰氯。乙酰氯保护氨基的条件是乙酰氯。
刊名: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671-5489CN:22-1340/O邮发代号:12-19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曾用刊名: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吉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55《吉林大学学报》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类学术期刊。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和长春邮电学院5 所院校新组建的吉林大学于 2000 年 6 月 12 日 成立,原各院校所属的自然科学学报(《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吉林工业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长春科技大学学报》《长春邮电学院学报》)经过整合,并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于 2002 年 1 月正式更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分 5 个版本出版 :《吉林大学学报 ( 理学版 ) 》 《吉林大学学报 ( 工学版 ) 》《吉林大学学报 ( 医学版 ) 》《吉林大学学报 ( 地球科学版 ) 》《吉林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版 ) 》。
氨基保护方法胺类化合物对氧化和取代等反应都很敏感,为了使分子其它部位进行反应时氨基保持不变,通常需要用易于脱去的基团对氨基进行保护。例如,在肽和蛋白质的合成中常用氨基甲酸酯法保护氨基,而在生物碱及核苷酸的合成中用酰胺法保护含氮碱基。化学家们在肽的合成领域内,对已知保护基的相对优劣进行了比较并在继续寻找更有效的新保护基。除了肽的合成外,这些保护基在其它方面也有很多重要应用.下面介绍保护氨基的一些主要方法和基团。1 形成酰胺法将胺变成取代酰胺是一个简便而应用非常广泛的氨基保护法。单酰基往往足以保护一级胺的氨基,使其在氧化、烷基化等反应中保持不变,但更完全的保护则是与二元酸形成的环状双酰化衍生物。常用的简单酰胺类化合物其稳定性大小顺序为甲酰基<乙酰基< 苯甲酰基.酰胺易于从胺和酰氯或酸酐制备,并且比较稳定,传统上是通过在强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加热来实现保护基的脱除.由于若干基质,包括肽类、核苷酸和氨基糖,对这类脱除条件不稳定,故又研究出了一些其他脱除方法,其中有甲酰衍生物的还原法,甲酰基以及对羟苯基丙酰基衍生物的氧化法,苯酰基和对羟苯基丙酰基衍生物的电解法,卤代酰基、乙酰代乙酰基以及邻硝基、氨基、偶氮基或苄基衍生物等“辅助脱除法”,等等。为了保护氨基,已经制备了很多N2酰基衍生物,上述的简单酰胺最常用,卤代乙酰基衍生物也常用。这些化合物对于温和的酸水解反应的活性随取代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乙酰基〈 氯代乙酰基〈 二氯乙酰基〈 三氯乙酰基< 三氟乙酰基。此外,在核苷酸合成的磷酸化反应中,胞嘧啶、腺嘌呤和鸟嘌呤中的氨基是分别由对甲氧苯酰基、苯酰基和异丁酰或甲基丁酰基予以保护的,这些保护基是通过氨解脱除的.另外,伯胺能以酰胺的形式加以保护,这就防止了活化的N2乙酰氨基酸经过内酯中间体发生外消旋化。111 甲酰衍生物胺类化合物很容易进行甲酰化反应,常常仅用胺和98 %的甲酸制备。甲酸乙酸酐也是一个有用的甲酰化试剂。对于某些容易发生消旋化的氨基酸可用甲酸和N ,N′2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 在0 ℃时进行甲酰化反应,也可用酯类进行氨解。甲酰胺类是相当稳定的化合物,因此广泛应用于肽的合成。甲酰基的脱除也有很多方法,氧化或还原法脱酰反应均可被采用。N2甲酰衍生物用15 %过氧化氢水溶液处理,可以顺利地进行氧化脱解。用氢化钠在二甲氧基乙烷中回流可以代替用酸或碱水解去除酰基。112 乙酰基及其衍生物胺类化合物的乙酰化或取代乙酰衍生物是用酰氯、酸酐进行酰化或在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 或焦亚磷酸四乙基酯存在下,直接与酸综合加以制备,有时也可用酯或硫酯氨解的方法;制备乙酰胺另一好的方法是用胺和乙烯酮〔15〕或异丙烯乙酸酯反应。如果用双烯酮〔17〕反应,则得到的是乙酰乙酰基衍生物。用乙酰基保护氨基比用其他保护基要多。由于它比甲酰基更稳定,因此,在进行亲电取代、硝化、卤代等反应时常选择乙酰基来保护芳香胺。乙酰胺丙二酸酯也可用于合成α2氨基酸,但在脱乙酰基时所需的酸或碱性条件,可使分子内其他部位受影响.在脱去氨基糖上的乙酰基时,也可用肼解反应代替碱性水溶液。近年来用卤代乙酰基尤其是三氟乙酰基保护N —H 键越来越得到重视,这个保护基可在温和的碱性条件下水解去掉,如用氨水、碱性离子交换树脂等,肽类上的三氯乙酰或三氟乙酰均可用硼氢化钠还原去掉。三氟乙酰基不仅用于肽的合成,而且也用于氨基糖类的保护。在甾体、苷类合成中也有一些应用三氟乙酰基的重要实例,它既可以保护甾体上的氨基,也可以保护糖上的氨基。113 苯甲酰基及有关衍生物胺的苯甲酰化和取代苯甲酰衍生物常用酰氨Schotten — Baumann 反应制备,用焦亚磷酸四乙基酯进行混合酸酐法也可得到非常好的结果。其它都是用酸或碱水解脱除。用苯甲酰类作保护基,一般不及用甲酰、乙酰保护方便,除非是苯甲酰类对水解稳定,而其某些优越之处在于核苷酸类保护基上的应用。114 环状酰亚胺衍生物环状酰亚胺衍生物非常稳定, 很宜用于保护一级胺和氨, 但非环状的酰亚胺已证明过分活泼而不宜用作保护基。在环状酰亚胺衍生物中, 琥珀酰胺衍生物的应用较有限, 仅用于青霉素的合成和芳香胺的硝化。现最受重视的还是邻苯二甲酰亚胺, 用邻苯二甲酰亚胺的钾盐进行烷基化以制备纯的一级胺, 是应用已久的著名的Gabriel 氏合成法, 不过, 现对此法已做了许多改进.为了保护一级胺, 可将胺和丁二酸酐或邻苯二甲酸酐在150~200 ℃共热, 引进丁二酰基或邻苯二甲酰基, 在不太强烈的条件下形成非环的单酰胺(酰胺酸) , 用混合的脱水剂, 如乙酰氯或亚硫酰氯处理时, 通常可转化成环状酰胺.另外, 也可将胺与酸酐在苯或甲苯中与三乙胺回流, 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水用共沸蒸馏除去。21 形成氨基甲酸酯和尿素型化合物的保护法211 氨基甲酸酯型衍生物在肽合成中, 将氨基甲酸酯用作氨基酸的保护基, 从而将外消旋化抑制到最低限度。为最大限度抑制外消旋化, 可使用非极性溶剂, 此外使用尽量少的碱和低的反应温度以及使用氨基甲酸酯保护基(R = O2烷基和O2芳基) , 都是有效的措施.通常采用胺和氯代甲酸酯或重氮甲酸酯进行反应制备氨基甲酸酯.它们的稳定性有着很大的差异, 因此, 当需要选择性地脱去保护基时, 用此类基团对氨基进行保护很为适宜, 其中最有用的几种氨基甲酸酯有: 特丁酯(BOC) 容易通过酸性水解反应脱除; 苄酯(CBZ) 通过催化氢解反应脱除; 2 , 42二氯苄酯能在氨基甲酸苄酯和特丁酯的酸催化水解条件下保持稳定; 22 (联苯基) 异丙酯比氨基甲酸特丁酯更容易为稀醋酸所脱除; 92芴甲基酯在碱存在下经由β2消除反应裂解; 异烟基酯在醋酸中用锌还原裂解; 12金刚烷基酯易被三氟乙酸裂解; 22苯基异丙酯对酸性水解的稳定性比氨基甲酸特丁酯稍强。但应该注意, 叠氮甲酸特丁酯由于对热和振动敏感, 故有一定的危险性, 只要有可能, 叠氮甲酸酯应避免使用.氨基甲酸酯类物质很多, 还有其取代衍生物及其它类型的氨基甲酸酯都可作为氨基的保护基, 在合成反应上, 特别是在肽的合成中应用广泛, 这里不再一一举例了.212 尿素型化合物将胺做成尿素型化合物加以保护比将氨基做成氨基甲酸酯加以保护较为少见。在合成磺胺时, 用N , N′2二苯基尿素作为原料, 可代替苯胺的酰基衍生物。近年来常采用哌啶羰基保护组氨酸中咪唑环上的N2H 键。这个保护基的用途在于, 它可以提高含组氨酸的较大肽类的溶解度, 并对酸水解、氢解以及对合成肽类常用的其它试剂都比较稳定, 还可用N2氯甲酰哌啶在无水吡啶中于65 ℃时引进哌啶羰基, 并可经肼处理除去之。N′2对甲苯磺酰胺羰基衍生物(R1R2NCONHSO2C6H42P2CH3) 也是尿素型衍生物, 由氨基酸与异氰酸对甲苯磺酰酯制得, 收率20 %~80 % , 用醇类裂解(95 %EtOH 水溶液, n2PrOH 或n2BuOH , 100 ℃, 1h , 收率95 %) 。它对于稀碱、酸(HBr/ HOAc 或冷的CF3COOH) 以及肼都是稳定的 。3 形成N2烷基衍生物的保护法用烷基保护氨基主要是用苄基或三苯甲基, 这些基团特别是三苯甲基的空间位阻作用对氨基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并且很容易除去。311 苄基衍生物单和双苄基衍生物通常是用胺和苄氯在碱存在下进行制备。用选择性的催化加氢法可将双苄基变成单苄基衍生物, 一级胺的苄叉衍生物进行部分氢化反应是一个制备烷基苄基胺或芳香苄胺的常用方法。用苄胺进行亲核取代反应, 可引入一个氨基(保护形式) , 然后在反应后期去掉苄基.合成维生物H (生物素biotion) 中就是用上述类似方法制备了一个关键中间体.化学家们研究了各种取代的苄基和有关的基团在催化加氢时脱去的难易, 发现对位取代基更不容易进行氢解, 而二苯甲基、12和22萘甲基以及92芴基等均不如苄基稳定.312 三苯甲基衍生物三苯甲基衍生物如单苄基衍生物一样, 可用三苯甲基溴化物或氯代物在碱性存在下与胺进行反应制备, 也可用催化剂加氢还原脱掉; 三苯甲基与苄基不同在于, 它可以在温和的酸性条件下脱去, 这方面双2 (对甲氧基苯基) 2甲基有类似情况, 单2对甲氧基代三苯甲基则对酸更不稳定。在肽的合成和青霉素的合成中用三苯甲基保护α2氨基酸是很有价值的。由于其体积大, 不仅可保护氨基, 还可对氨基的α2位基团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13 烯丙基衍生物烯丙基胺用于保护咪唑环上的N2H 键。在K2CO3 存在下腺嘌呤和62羟基嘌呤与烯丙基溴在N , N2二甲基乙酰胺中可得92烯丙基衍生物, 而在碱性条件下, 可将保护基氧化除去。4 形成C = N 键保护氨基酮或醛与一级胺反应生成甲亚胺, 通称Schiff 碱。如果是芳香胺, 则有时称缩苯胺(Anil) 。由芳香醛、酮和脂肪酮形成的Schiff 碱是稳定的, 但脂肪醛与胺形成的Schiff 碱, 往往发生羟醛缩合反应而不适用于作保护基。由于芳亚甲基衍生物容易形成而且稳定, 因此是应用最广的保护方法。烷基化后可以生成不稳定的季铵盐, 由此可得到收率高的纯二级胺.α2氨基酸酯容易形成苯亚甲基衍生物, 但从游离酸形成的衍生物是不稳定的。当醛基的邻位有羟基存在时, 由于形成氢键而使衍生物更加稳定。芳香亚甲基可以在极其温和的酸性条件下进行水解脱去, 且在反应过程中不致发生消旋。可是, 由于在某些情况下偶合不成功, 致使该方法在应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L2赖氨酸中的α2氨基可生成稳定的单苯亚甲基衍生物,利用这一现象可以制备L2赖氨酸的α2苄氧羰基氨基衍生物。5 质子化反应和熬合反应对氨基的保护511 质子化反应从理论上讲, 对氨基最简单的保护方法是使氨基完全质子化, 即占据氮原子上的孤电子对, 以阻止取代反应的发生, 但实际上在使氨基完全质子化所需的酸性条件下, 可以进行的合成反应很少, 所以, 这种方法仅曾用于防止氨基的氧化.然而游离胺在浓硫酸中低温(约0 ℃) 进行硝化时, 则不必先酰化, 因其质子化作用已足以保护氨基不致被氧化。氨基质子化后使芳香环的活泼性减弱, 还改变取代反应的定位效应。例如2 , 22二氨基取代苯在硫酸中硝化时得到42硝基衍生物, 但是用二氨基的双酰化物(如丁酰胺) 进行硝化时, 却主要得到32和52位硝基取代物。也可用形成季铵盐的方法来保护氨基.季铵盐通常用于氧化反应中保护叔胺.上述反应条件能够在羟基或酚基的存在下, 由伯、仲、叔胺(包括氨基酸) 形成季铵盐 。512 螯合反应一个与质子化相似而有效的保护方法是, 利用氮原子上的孤电子对形成熬合物,例如α2和β2氨基酸可与过渡金属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应用络氨酸铜配合物, 苯乙酰化反应只在酚基上发生, 不在氨基上发生反应.二元氨基酸也可选择地只在一个氨基上进行酰化反应。复合物用硫化氢处理很容易得到酰化物。6 用含磷有机物保护氨基611 二烷基磷酰基作为氨基保护基[46] .在合成肽时, 用磷酰基作为氨基保护基, 对碱较稳定, 对酸则敏感易脱去, 可与苄氧羰基媲美。例如由O, O2二烷基2N2取代苯乙基磷酰胺3a~c 合成了N , N2二烷基磷酰基2N2取代苯乙基甘氨酸衍生物4a~e , 在Lewis 酸催化下成功地进行了Freidel2Crafts 反应得到相应的分子内环化产物苯并232氮杂环庚酮212衍生物, 并在温和条件下脱保护基。在合成苯并232氮杂环庚酮类(6a 、6b) 化合物时, 以二异丙基磷酰基作为氨基保护基, 具有易除去、不脱羰的优点, 这是磺酰基、烷氧羰基所不及的, 在一般有机合成中作为氨基保护基是大有潜力的。612 亚磷酸二乙酯作为α2氨基酸中α2氨基的保护基[48 ]目前在多肽合成中常用的α2氨基保护基大多属于烷氧羰基型(R2O2CO2) , 如BOC、Z、PMZ 等, 这些保护基对碱稳定对酸敏感, 易于在酸性条件下脱除, 但相应的试剂在制备时需使用剧毒的光气, 这无论对实验室制备或工业生产都会带来很多不便, 因此, 需要寻找能替代它们的价廉易得、稳定且低毒的新α2氨基保护试剂.以亚磷酸二乙酯为试剂, 由引入O , O’2二乙基磷酰基(DEPP) 作为α2氨基酸的α2氨基保护基, 采用相转移催化法不仅合成了N2 (DEPP) 2α2氨基酸甲酯衍生物, 还合成了含有游离羟基的N2 (DEPP) 2α2氨基酸, 并由叠氮法制得了两种模型二肽.对一些DEPP 保护的氨基酸衍生物作了在酸、碱及水合肼中稳定性的研究, 用4 mol/ L HCL及TFA 作了脱保护基条件的试验。在各项考察的基础上, 对亚磷酸二乙酯作为α2氨基酸的α2氨基保护试剂在肽合成上应用的可行性作评价。亚磷酸二乙酯制备简单、低廉、低毒且相当稳定, 试验表明, 用它作试剂在温和条件下不仅能与α2氨基酸酯类反应生成N2DEPP 衍生物, 而且还能使α2氨基酸四烷铵盐N2DEPP 化, 然后较易得到N2DEPP2α2氨基酸.这N2DEPP2衍生物在碱中稳定, 通常在弱酸性条件下也很稳定。虽然在2mol/ L NaOH 和85 %水合肼中观察到有微弱副反应发生, 但它不是保护基的脱除反应。用DEPP2氨基酸衍生物合成的两种模型二肽, 无论在氨基酸分析上, 还是在层析行为上都与标准二肽相同, 这说明以亚磷酸二乙酯为试剂引入DEPP 为α2氨基酸的α2氨基保护基是行之有效的, 可用于肽的合成。然而以DEPP 为α2氨基酸的α2氨基保护基虽然在试剂方面有其优越性, 但DEPP 保护基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 , 这项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总之, 氨基的保护方法和保护基都很多, 上面介绍的是比较重要而又实用的方法和基团。化学家们至今还在寻求有关更好的方法及更有效的保护基, 研究工作仍在继续.氨基保护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1 C B Reese。 Tetrahedron , 1978 , 34 : 31432 V Amarnath and A D Broom。 Chem Rev , 1977 , 77 : 1833 R S Goody and R T Walker. Tetrahedron Lett , 1967 , 2894 C B Reese. Tetrahedron , 1978 , 34 : 3143~31795 T O Thomas. Tetrahedron Letters , 1967 , 3356 KOkawa and S Hase。 Bull Chem Soc Japan , 1963 , 36 : 7547 J C Sheehan and D D H Yang。 J Am Chem Soc , 1985 , 80 : 11548 M Waki and TMeienhofer。 J Org Chem , 1977 , 42 : 20199 F M F Chen and N L Benoiton , Synthesis , 1979 , 70910 K Hofmann , E Stutz , G Spuhler , et al。 J Amer Chem Soc , 1960 , 82 : 372711 T S Meek. S Minkowitz , and M M Miller , J Org Chem , 1959 , 24 : 13912 A Galat. Ind and Eng Chem , 1944 , 36 : 19213 GLosse and W Zonnchen. Annalen , 1960 , 636 : 14014 A R Battersby and T P Edwards. J Chem Soc , 1960 , 121415 J Blodinger and GW Anderson. J Amer Chem Soc , 1952 , 74 : 55416 G Ruadbeck。 Amgew Chem , 1956 , 68 : 36917 H J Hagemeyer and D C Hull. Ind and Eng Chem , 1949 , 41 : 292018 F Dangeli , F Filira , and E Scoffone. Tetrahedron Lett , 1965 , 60519 L Kisfaludy , TMohacsi , MLow , et al. J Org Chem , 1979 , 44 : 65420 A GM Barrett and J C A Lana. J Chem Soc , Chem Commun , 1978 , 47121 A S Steinfeld , F Naider , and J M Becker。 J Chem Res , Synop , 1979 , 12922 R A Olofson and R V Kendall. J Org Chem , 1970 , 35 : 224623 E E Schallenberg and M Calvin。 J Amer Chem Soc , 1955 , 77 : 277924 F Weygand and E Frauendorfer。 Chem Ber , 1970 , 103 : 243725 ML Wolfrom and H B Bhat。 J Org Chem , 1967 , 32 : 192126 R A Lugas , D F Dickel , R L Uziemian. et al. J Amer Chem Soc , 1960 , 82 : 568827 H Newman。 J Org Chem , 1965 , 30 : 128728 TJ Curphey. J Org Chem , 1979 , 44 : 280529 A GM Barrett and J C A Lana。 J Chem Soc , Chem Commun , 1978 , 47130 L horner and H Neumann。 Chem Ber , 1965 , 98 : 346231 E Whit。 Org Synth , Collect 1973 , Vol V: 33632 A GM Barrett and J C A Lana。 J Chem Soc , Chem Commun , 1978 , 47133 A Holy and M Soucek。 Tetrahedron Lett , 1971 , 18534 N Ishikawa and S Shin2Ya。 Chem Lett , 1976 , 67335 A S Steinfeld , F Naider , and J M Becker。 J Chem Res , Synop , 1979 , 12936 L F Fieser。 Org Experiments , D C Heath Boston , 1964 , 11737 T Sasaki , KMinamoto , and H Itok。 J Org Chem , 1978 , 43 : 2320第1期 高旭红等:有机合成中的氨基保护及应用(综述) 85©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38 D A Hoogwater , D N Reinhoudt , T S Lie , et al. Rell Trav Chim Pays2Bas , 1973 , 92 : 81939 G H L Nefkens , G I Tesser , and R T F Nivard。 Red Trav Chim Pays2Bas , 1960 , 79 : 68840 GJager , R Geiger , and W Siedel. Chem Ber , 1968 , 101 : 353741 B Weinstein , T N S Ho R T Fukura , and E C Angell。 Synth Commun , 1976 , 61742 M Gerecke , T P Zimmerman , and W Aschwanden。 Helv Chim Acta , 1970 , 53 : 99143 L Zervas and D M Theodoropoulos。 J Amer Chem Soc , 1956 , 78 : 135944 J A Montgomery and H J Thomas. J Org Chem , 1965 , 30 : 323545 B Bezas and L Zervas。 J Amer Chem Soc , 1961 , 83 : 71946 F C M Chen and N L Benoiton. Can J Chem , 1976 , 54 : 331047 赵玉芬, 奚士庚, 古改姣, 等1Acta Chimica sinica , 1984 , 42 (4) : 35848 P D Carpenter and MLennon. J Chem Soc , Chem Commun , 1973 , 66449 王宗睦, 李惟, 高光杰, 等1α2氨基酸α2氨基保护试剂亚磷酸二乙酯的研究. 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1989 , (3) : 85¥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立即获取氨基保护方法氨基保护方法胺类化合物对氧化和取代等反应都很敏感,为了使分子其它部位进行反应时氨基保持不变,通常需要用易于脱去的基团对氨基进行保护。例如,在肽和蛋白质的合成中常用氨基甲酸酯法保护氨基,而在生物碱及核苷酸的合成中用酰胺法保护含氮碱基。化学家们在肽的合成领域内,对已知保护基的相对优劣进行了比较并在继续寻找更有效的新保护基。除了肽的合成外,这些保护基在其它方面也有很多重要应用.下面介绍保护氨基的一些主要方法和基团。第 1 页1 形成酰胺法将胺变成取代酰胺是一个简便而应用非常广泛的氨基保护法。单酰基往往足以保护一级胺的氨基,使其在氧化、烷基化等反应中保持不变,但更完全的保护则是与二元酸形成的环状双酰化衍生物。常用的简单酰胺类化合物其稳定性大小顺序为甲酰基<乙酰基< 苯甲酰基.酰胺易于从胺和酰氯或酸酐制备,并且比较稳定,传统上是通过在强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加热来实现保护基的脱除.由于若干基质,包括肽类、核苷酸和氨基糖,对这类脱除条件不稳定,故又研究出了一些其他脱除方法,其中有甲酰衍生物的还原法,甲酰基以及对羟苯基丙酰基衍生物的氧化法,苯酰基和对羟苯基丙酰基衍生物的电解法,卤代酰基、乙酰代乙酰基以及邻硝基、氨基、偶氮基或苄基衍生物等“辅助脱除法”,等等。第 2 页为了保护氨基,已经制备了很多N2酰基衍生物,上述的简单酰胺最常用,卤代乙酰基衍生物也常用。这些化合物对于温和的酸水解反应的活性随取代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乙酰基〈 氯代乙酰基〈 二氯乙酰基〈 三氯乙酰基< 三氟乙酰基。此外,在核苷酸合成的磷酸化反应中,胞嘧啶、腺嘌呤和鸟嘌呤中的氨基是分别由对甲氧苯酰基、苯酰基和异丁酰或甲基丁酰基予以保护的,这些保护基是通过氨解脱除的.另外,伯胺能以酰胺的形式加以保护,这就防止了活化的N2乙酰氨基酸经过内酯中间体发生外消旋化。第 3 页111 甲酰衍生物胺类化合物很容易进行甲酰化反应,常常仅用胺和98 %的甲酸制备。甲酸乙酸酐也是一个有用的甲酰化试剂。对于某些容易发生消旋化的氨基酸可用甲酸和N ,N′2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 在0 ℃时进行甲酰化反应,也可用酯类进行氨解。甲酰胺类是相当稳定的化合物,因此广泛应用于肽的合成。甲酰基的脱除也有很多方法,氧化或还原法脱酰反应均可被采用。N2甲酰衍生物用15 %过氧化氢水溶液处理,可以顺利地进行氧化脱解。用氢化钠在二甲氧基乙烷中回流可以代替用酸或碱水解去除酰基。第 4 页112 乙酰基及其衍生物胺类化合物的乙酰化或取代乙酰衍生物是用酰氯、酸酐进行酰化或在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 或焦亚磷酸四乙基酯存在下,直接与酸综合加以制备,有时也可用酯或硫酯氨解的方法;制备乙酰胺另一好的方法是用胺和乙烯酮〔15〕或异丙烯乙酸酯反应。如果用双烯酮〔17〕反应,则得到的是乙酰乙酰基衍生物。用乙酰基保护氨基比用其他保护基要多。由于它比甲酰基更稳定,因此,在进行亲电取代、硝化、卤代等反应时常选择乙酰基来保护芳香胺。乙酰胺丙二酸酯也可用于合成α2氨基酸,但在脱乙酰基时所需的酸或碱性条件,可使分子内其他部位受影响.在脱去氨基糖上的乙酰基时,也可用肼解反应代替碱性水溶液。第 5 页近年来用卤代乙酰基尤其是三氟乙酰基保护N —H 键越来越得到重视,这个保护基可在温和的碱性条件下水解去掉,如用氨水、碱性离子交换树脂等,肽类上的三氯乙酰或三氟乙酰均可用硼氢化钠还原去掉。三氟乙酰基不仅用于肽的合成,而且也用于氨基糖类的保护。在甾体、苷类合成中也有一些应用三氟乙酰基的重要实例,它既可以保护甾体上的氨基,也可以保护糖上的氨基。
张卓奎和陈慧婵是夫妻没错的,张卓奎,陈慧婵,刘三阳.带状随机线性系统的估计问题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2,24(11):.张卓奎,陈慧婵,任晓红.两指标-域流的几个等价条件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科技类的核心期刊比较多,发一部分你看下。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1、科学通报 2、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4、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5、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6、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11、中国科学.E 辑 12、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3、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4、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1、中华医学杂志 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3、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5、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6、解放军医学杂志7、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8、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9、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10、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1、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12、复旦学报.医学版 13、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14、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15、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6、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由于华中科技大学是一所学校合并的,所以才有了这么多的版本。我查了一下《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是2004年度中文核心期刊而其他两个就不是了,具体请查阅中国知网,
收的。在投稿后论文后,文章确定被录用时,杂志社都会向作者发送版面费通知,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为例,很多人也关心期刊的发表费用问题。360平台也一直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保持长期,对期刊的投稿信息掌握的也比较清晰,所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刊物的发表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