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小型独立发电系统仿真研究论文

小型独立发电系统仿真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小型独立发电系统仿真研究论文

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我整理了浅谈新能源技术论文,欢迎阅读!

论新能源发电技术

摘要:本文从全球能源的现状,介绍了中国能源发电技术的应用情况,发现中国新能源发电对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进一步介绍了风力发电系统和燃料电池发电系统两种新能源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是当今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中技术最成熟、最具有大规模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前景的发电方式,也是近期发展的重点。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装置,它能量转化效率高,几乎不排放氮的氧化物和硫的氧化物。

关键词:新能源;风能;燃料电池;发电技术

中图分类号: F206 文献标识码: A

能源紧缺已成为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开发先进安全的新能源使用技术、如何提高能源利用率也随之成为世界各国关心的课题。欧盟就首先提出了20-20-20计划:到2020 年,可再生能源占欧盟总能源消耗的20%。2007年12月,美国前总统布什也签署了《能源独立和安全法案》(EISA),从而大力推动新能源的使用和节能计划。另外,从环境的角度来看,为了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开发新能源也是必由之路。

一、我国能源和发电技术的现状

2011年,我国新能源发电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并网装机容量持续增长,发电量不断增加。截至2011年底,我国新能源安装容量达到7000万kW,居世界首位,并网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5409万kW,同比增长,约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其中,风电并网容量约占并网新能源装机总量的;并网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约占并网新能源装机总量的;生物质及其他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约占并网新能源装机总量的。

2011年,我国新能源发电量约为1016亿kW?h,同比增长,约占全部发电量的。其中,风电发电量约占新能源发电总量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约占;生物质及其他新能源发电约占。2011年我国新能源发电量按发电煤耗320g/(kW?h)计算,相当于节约3241万tce,减排二氧化碳9030万t。

电能是国民生活和生产的根基,无论是从能源角度,还是电力系统自身方面来看,研究新能源发电技术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都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二、风力发电技术

风能资源主要包括陆地资源与近海离岸资源两部分。风力发电是当今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中技术最成熟、最具有大规模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前景的发电方式,也是目前新能源发展的重点方向。

1.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风力发电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这与我国的风能资源丰富密不可分。据有关资料显示,陆地上离地面10米高度处,我国风能资源理论储量约为43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约为3亿千瓦,离地面50米,估计可能增大一倍;近海资源10米高经济可开发量约亿千瓦,50米高约15亿千瓦。从我国联网风电场总装机量来说,到2006 年底,我国已建成约91个风电场,装机总容量达到约260万千瓦,比2005年新增装机134万千瓦,增长率为105%。根据国家中长期规划,2015年风能发电要达到1500万千瓦,2020年要达到3000万千瓦。但是,与风电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发展规模还很小,发展速度也较缓慢。制约我国风电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技术和制度两个方面。技术方面,风电机组的制造水平较低,风电机组性能测试设备和技术也相对落后,并缺少相应的认证机构;制度方面,风电场的运行维护水平和制度与国外风电场及国内火电生产相比有明显差距,缺乏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故障的详细记录、分析。

2.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风力发电机是以风作为原动力,风的随机波动性和间歇性决定了风力发电机的电能输出也是波动和间歇的。所以,风电场的大规模接入将会带来波动功率,从而加重电网负担,影响电网供电质量和电网稳定性等。

(1)对电能质量的影响。空气气流运动导致的风速波动周期一般为几秒到几分钟,这种短周期的风速波动以及风电机组本身的运行特性可能影响电网的电能质量。首先会对频率产生影响:风力发电有功功率波动引起电磁功率的波动,由于发电机组转子惯性,调节系统很难跟上电磁功率的瞬时变化,造成功率不平衡,使发电机转速变化,系统频率也将改变。此外,风电还会对电压产生影响:并网风电机组输出功率的波动导致电压的波动,而其输出功率的频率范围正处于电压闪变的范围之内(25Hz),因此又会造成电压闪变,最后会产生谐波电压和谐波电流。

(2)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对较为薄弱的电网,风电功率波动将导致瞬间电压跌落以及风力发电机的频繁掉线。在故障清除之后,发电机的磁化和转差率的增加会消耗大量无功,导致电网电压恢复困难。

(3)对调频调峰能力的影响。气流长时间、季节性运动导致的风速波动周期一般为数小时,甚至数天、数月,这种长周期的风速波动会增加现有电网调频调峰的负担。负荷曲线的低谷期常常对应了风电出力的高峰期,风电场的并网发电使电网的等效负荷峰谷差增大,大大增加了电网调频调峰负担。

三、太阳能光伏电池发电技术

1. 1 太阳能光伏电池

太阳能光伏电池发电也简称为太阳能光伏发电,被认为是未来世界上发展最快和最有前途的一种可再生新能源技术。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半导体的“光生伏打效应”( 光伏效应) 将太阳的光能直接转换成电能。能利用光伏效应产生电能的物质,称为光伏材料。利用光伏效应将太阳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器件叫太阳能光伏电池或光伏电池。光伏电池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核心组件。

1839 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 ( Edmond Bec-qurel) 发现: 将两片金属浸入电解液中所构成的伏打电池,当接收到太阳光照射时电压升高,他在所发表的论文中把这种现象称为“光生伏打效应( PhotovohaicEffect) ”。“光生伏打效应”是不均匀半导体或半导体与金属混合材料在光照作用下,其内部可以传导电流的载流子分布状态和浓度发生变化,因而在不同部位之间产生电位差的现象。1941 年,奥尔在硅材料上发现了光伏效应,从而奠定了半导体硅在太阳能光伏发电中广泛应用的基础。1954 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恰宾( Darryl Chapin) 和皮尔松( Gerald Pearson) 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单晶硅光伏电池。同年,韦克尔发现砷化镓具有光伏效应,并在玻璃上沉积硫化镉薄膜,制成世界上第一块薄膜光伏电池。我国2010 年 12 月投入运行的大丰 20 MW 光伏电站,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薄膜光伏电站,年发电量2 300 万 kW·h。

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 1 所示。

在半导体中掺加杂质制成 PN 结,以形成在平衡状态时具有的内建电场,在该内建电场的作用下分离由外界激发而生成的过剩载流子,从而形成外部电压。在光照条件下,半导体中的电子吸收光子能量从价带跃入导带,形成电子———空穴对,成为载流子。生成载流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是半导体的禁带宽度 Eg,使用禁带宽度较小的材料制作的太阳能电池可以形成较大的电流。

基于单晶硅的第一代光伏电池是目前太阳能光伏电池市场的主流,其光电转换率已达 24. 7%; 基于薄膜技术的第二代光伏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已达到16. 5% ~ 18. 8% 。由于薄膜光伏电池大大减少了半导体材料的消耗,因此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应该指出,光伏电池在光电转换过程中,光伏材料既不发生任何化学变化,也不产生任何机械磨损,因此太阳能光伏电池是一种无噪音、无气味、无污染的理想清洁能源。2006 年,我国太阳能电池生产总量首次达到400 MW,从而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生产国,也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

1. 2 太阳能光伏电站

太阳能光伏电站是将若干个光伏转换器件即光伏电池封装成光伏电池组件,再根据需要将若干个组件组合成一定功率的光伏阵列,并与储能、测量、控制装置相配套,构成太阳能光伏电站。

太阳能光伏电池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仅可以用其建设零星规格的电站,而且可以组成应用于小型、分散电力用户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这种独立运行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称之为离网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由于受昼夜日照变化及天气的影响,离网型光伏发电系统通常需要和其他电源形式联合使用,比如柴油发电机组以及蓄电池组,从而增大了电站的投资和维护费用。离网型光伏发电系统往往建在距离电网较远的偏远山区及荒漠地带,向独立的区域用户供电。西藏措勒 20 kW 光伏电站是我国建设较早的离网型光伏电站,总投资 290 万元,1994 年 12 月正式投产发电。

离网型太阳能光伏电站系统如图 2 所示。

电站的发电系统由太阳能光伏电池方阵、蓄电池组、直流控制器、直流 - 交流逆变器、交流配电柜和备用电源系统( 包括柴油发电机组和整流充电柜) 等组成。其工作原理为太阳能光伏电池方阵经过直流控制柜向蓄电池组供电,并根据需要整定蓄电池组的上限和下限电压,由直流控制柜自动控制充电。蓄电池组通过直流控制柜向直流 - 交流逆变器供电,经逆变器将直流电变换成三相交流电,再通过交流配电柜以三相四线制向用户供电。当蓄电池组的电压下降到下限电压时,为不造成蓄电池组的过渡放电,直流控制柜将自动切除其输出电路,使直流 - 交流逆变器停止工作。柴油发电机组为电站的备用电源,必要时由备用电源通过整流充电柜向蓄电池组充电,或在光伏发电系统出现故障及停运时直接通过交流配电柜向用户供电。直流 - 交流逆变器和柴油发电机组不能同时向用户供电,为此必须在交流配电柜中设置互锁装置以保证供电电源的唯一性。

当太阳能光伏电站的容量达到一定规模时,还可与电网相联,即所谓的并网型光伏电站。这时,如果本地负荷不足,则可将多余的电能输送给电网。当本地太阳能发电量不足时,则由电网向用户提供电能。因此,并网型光伏电站可以不需要使用蓄能装置,减少系统投资和维护费用。同时由于与电网的互济,提高了发电设备的利用率和供电用电的安全可靠性,是大规模开发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必然趋势。我国第一座并网型光伏电站是 2006 年建成投运的西藏羊八井可再生能源基地 100 kW 高压并网光伏电站。2010 年底全国首个光伏并网发电项目敦煌 2 ×10 MW 光伏发电项目建成投产。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从全球和我国的能源现状出发,分析说明了新能源发电技术是当前迫切而有实际价值的研究课题,进而具体介绍了风力发电系统和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的特点以及我国在这两个方面的发展现状。新能源不仅仅指风能和燃料电池,还包括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和光伏电池等。我国乃至全世界的新能源发电技术发展的潜力都是巨大的。在人类明天的舞台上,新能源将取代化石燃料,扮演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徐德鸿 . 新能源电力电子导论 [D]. 杭州 : 浙江大学 ,2009.

[2] 郝伟, 舒隽, 张粒子. 新能源发电技术综述 [C].华北电力大学第五届研究生学术交流年会 ,2007.

[3] 施涛.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D].南京:东南大学,2007:5-6,63-6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浅谈新能源技术论文

电力系统自动化装置的原理大部分都是一样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的装置类型和型号也发生了很多的改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电力系统自动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电子自动化技术,不仅能够有效节省系统的成本投入,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还能够有效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能。在实际工作中,电力系统的工作人员要对电气自动化技术引起重视,对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进行清晰把握,从而为保证电力系统的良性运行做出贡献。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力系统;控制技术;仿真技术;智能技术;安全监控技术

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我国电力系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电力系统中,传统的应用模式伴随数字技术的发展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不适应性。而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电子自动化技术,不仅能够有效节省系统的成本投入,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还能够有效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能。本文将对电力系统控制技术的发展要求进行分析,探讨电子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情况,研究电子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希望为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提供帮助。

1电力系统对控制技术的要求

信息化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对于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对于电力系统来说,为了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同时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电力系统控制方面需要更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电力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控制平台。在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依托信息化的发展,在机器的自动化运行方面实现了非常重大的突破。可见良好的信息化技术和智能化水平对于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保证系统的运行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安全性要求

电力行业是我国支柱性产业,对国民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保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是促进我国各个行业良好发展的基础保障。而伴随目前社会各行业对于电力应用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如何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课题。为了满足电力系统对于安全性的要求,电力系统要能够具有较好的维护功能以及非常简便的操作性,同时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系统自身要能够对故障做出迅速的诊断。而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电力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电力系统对于安全性的要求,简化系统的操作难度,对系统产生的故障能够进行及时的诊断和处理,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性。

2电气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电力系统中应用电气自动化的技术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体来说,在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电气自动化中的仿真技术。电气自动化仿真技术对于电力系统的良性运行具有重要作用。仿真技术能够为电力系统管理大量的数据信息,并根据数据信息提供逼真数据模拟操作环境,同时仿真技术还能够通过多项控制技术来实现同时、同步操作。对电力系统中出现的故障,仿真技术能够通过有效的模拟来对故障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有效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目前,在新的电力系统中,仿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设备测试方面,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测试效果。

电气自动化中智能技术。智能技术是比较先进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具有较复杂关系的非线性系统进行控制时,智能系统具有非常好的控制效果。电力系统通过智能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系统的控制灵活度,同时通过网络信息化技术,能够实现数据信息的实时传递,从而有效提高了系统发现故障的速度,并能够及时地制定出解决方案。另外,智能技术还可以有效完善系统的漏洞,可见在电力系统中智能技术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电气自动化中的安全监控技术。安全监控技术是电气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重要表现形式。安全监控技术能够通过科学的监测手段对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监测,保证系统的良性运行。目前,安全监控技术主要通过对电磁暂态故障信息的实时收集,来达到对电力系统进行监测的目的。安全监控技术的应用主要以GPS技术和SCADA技术为依托,达到动态监控的目的。其中信息通信系统、中央数据处理系统、动态相量测量系统、同步系统是安全监控技术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随着电力系统中监测工作由稳态向着动态的转变,也标志着安全监控技术进入了动态监测的新纪元。动态安全监控技术对于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电气自动化中的柔性交流电系统技术。柔性电流技术也是电气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关键一环。具体来说,柔性电流技术指的是在电力供应系统中,通过对电力供应的关键环节进行科学的技术处理,采用具有较强独立性能的电子设备,从而实现对电力供应系统的参数进行有效调节的目的。柔性电流技术的应用对于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柔性交流技术的核心设备是ASVC装置。ASVC装置的技术结构比较简单,属于静止无功发生器。但由于ASVC装置通过和柔性交流电系统技术的有效结合,因此具有非常优良的应用效果。当系统发生故障的时候,ASVC装置能够进行快速的调整,从而在短时间内保证电压的稳定。另外,ASVC装置具有良好的电压调节范围和快速的反应速度,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很少出现延迟的情况。同时在噪音和惯性方面,ASVC装置也具有良好的效果,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中的多项集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通过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有效促进系统的统一管理。而实现统一管理功能的就是电气自动化中的多项集成技术。在传统的电力系统中,通常采用的是分开管理的模式,这种管理方式对于工作效率不能够保证,同时还增加了系统的运行成本。而多项集成技术能够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将电力系统中管理、安全保护几个环节进行统一,从而实现集中管理的目的。通过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不仅能够对电力系统的设计工作、施工工作、测试工作以及维护工作等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在保证了系统各个环节良性运行的同时,还有效地降低了系统运行产生的经济和人力成本。根据统计发现,采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电力系统,相比传统系统来说,能够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间接提高的经济效益能够达到30%左右。

电力系统中应用电气自动化的领域

变电站的自动化控制。在电力系统中,变电站的自动化控制是电气自动化应用的重要领域。在变电站中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变电站的运行效率。具体来说,在变电站中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主要通过程序化的设备来实现。技术人员将变电站中的传统的电磁设备转变成程序化设备,从而有效提高变电站的自动化程度,并可以实现对变电站工作过程的全方位监控,在提高变电站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了变电站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电网的自动化控制。电网的运行质量对于供电的稳定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通过科学的手段保证电网工作的可靠性一直是电力企业重点研究的问题。在电网工程领域中,通过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电网运行的自动化程度,从而为电网运行的稳定性提供保证。电气自动化技术通过强大的数据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对电网工程中的变电站、工作站、服务器等进行科学的调度工作,并通过控制部门和变电站的设备终端对电网的运行信息进行准确的采集,根据这些信息系统可以对电网的运行状态做出科学的判断。

3电气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的发展趋势

电气自动化对于电力系统的良性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电气自动化能够有效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提高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电气自动化具有以下三点发展趋势:

保护和控制一体化趋势保护和控制一体化趋势是电气自动化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目前,我国的电气化控制系统主要通过相对独立的方式对监控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工作。而将保护和控制工作进行统一结合,能够有效地降低系统重复配置的情况,增加技术的合理性,从而达到降低工作量的目的。在实际工作中,电力系统的测量、保护和控制等的数据信息都是从电力现场得到的,这些信息相对来说不够精确。而通过CPU总控单元进行控制,能够免除遥控输出和执行的步骤,从而有效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可见电力系统保护和控制的一体化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

国际化趋势国际化趋势是电气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主要的发展趋势。目前,国际通用的是IEC61850标准,该标准能够使不同型号和规格的IED设备实现信息之间的有效交流,从而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而我国也已经有效展开了适用国际标准的电气自动化研究工作,并将其作为未来电气自动化的主要发展方向。

信息化趋势信息化趋势也是电气自动化发展的主要趋势。随着以太网技术的发展,电气自动化在数据传输方面的速度要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可以预见,在未来的电力系统发展趋势中,以信息化技术作为发展基础,通过和工业生产的有效结合,能够形成以信息化技术为核心的现场总线技术。

4结语

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提升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实际工作中,电力系统的工作人员要对电气自动化技术引起重视,对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进行清晰把握,从而为保证电力系统的良性运行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爱民.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2,(27).

[2]刘猛.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解析[J].通讯世界,2014,(21).

[3]罗小明.电气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20).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电力的需求也在激增中。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对电力的使用需求,国家逐步投入建设自动化的配电网工程。这是一项需要周密规划,并投入巨大资金,应用复杂的技术要求,涉及方方面面的综合性工程。文章对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建设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力系统;配电网工程;自动化建议策略;电力需求;供电效率;电力质量

配电网实施自动化应用对于科学分配电力、合理应用科技成果促进电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自动化工程,不仅可以有力提高电网的供电效率、电力质量,还可以合理缓解电网压力,释放电网潜能,减少故障频率,并提高电网的服务能力。自动化工程可以帮助电网自我检查,缩短故障检修、处理时间,进一步提高电网安全性与稳定性。这对于极度依赖电力的现代化社会来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项改造工程。

1研究背景

配电网自动化工程的定义一般可以理解为,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依托各类自动化设备,通过计算机系统,保护电网,控制发电,检测问题,计量电力使用状况,并据此为供电事业单位提供各类信息,简化管理难度,提高供电效率与电力质量。通过自动化的配电,有助于了解用户的各类需求,并调整电网的供电量与价格,达到经济性、科学性、安全性并重的发展目标。当然这是一个系统的综合性工程,对于电力企业的管理模式、设备改造都是一个巨大的调整,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服务型电网。这一工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分段开关将本来是统一运行的线路改造为不同的几个供电区域。这样一来,即使某一供电部位出现问题,也可以迅速锁定区域关掉开关,将故障区域隔离出正常供电的电网中,使得正常运行的其他区域可以恢复供电,从而避免了因为某一个小的故障而使得一条线上的电路全部断掉,造成更大的影响范围与损失,极大地减少了影响区域,并使得供电的可靠性增强。

2基本要求

线路的形式应该采用环网型,而且为了保证供电稳定性,可以使用双电源甚至多电源供电系统。

干线的模式多使用分段式。分段式的好处是一旦某段线路出现故障,可以通过切断这段故障电路而保证其他线路仍然正常供电。一般对于分段式干线供电的建设原则是:合理利用投资,在充分考虑收益的情况下,实事求是地采用均等原则,或线长相等,或负荷相等,或用户量相等,以三千米干线为例,一般分为三段。

抛弃传统断路器自动化工程多采用负荷开关,既可以节约成本,减少投资规模,又可以在故障发生时,有效隔离故障区域,使之不影响非故障区域。

3设计要点

软件要具备可维护性

在配电网满足了硬件条件,比如可靠的电源,有完善的监测、控制设备,有齐备的线路设施后,自动化工程的一大重要内容就是是否配套了专业化的软件设备。只有软件硬件配套,才能保障配网自动、安全、稳定地运行。通常提到软件系统,多考虑其可维护性。一款合适的软件必须是可以被不断完善、更新的。基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性,对于电力的需求也在波动变化中,所以配电网的负荷也在变化中,如果配电网的自动化软件不能有效维护波动变化的电网,所谓的自动化就变得不切实际了,所以软件的可维护性成为了配电网自动化工程的最基本前提。其技术软件只有可以维护,才能有效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及正常运行,延长自动化工程的整体使用寿命。只有保证了电网的稳定性,才能使得供电企业在竞争愈发激烈的供电市场站稳脚跟,并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提高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

配电网的自动化改造,有一个重要诉求就是增强电网的稳定性,提高电网的容错率。所以,建设自动化的电网工程,一个重要的衡量因素就是当系统运行发生故障或者不可控意外时,系统是否能自我处理,保障整个系统的供电能力与供电质量。所以说,对于建设自动化配电网工程,是需要想办法提高其系统稳定性以及运行的可靠性。

进一步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移植性

提高电网自动化效率,一般是指是否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资源。可移植性,顾名思义是指将此系统整体移植到另一个软硬件环境时,系统可以稳定、高效地运行。可移植性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使得电力企业可以在固定成本投入下,满足不同供电环境的使用需求,并与其他相关单位有效兼容。

4技术实现时的注意事项

加强配网的建设和改造

对于供电企业来说,电力系统的平稳运行是首要任务,即使是改造电网为自动化工作,也是为了这一目标。所以说,实现自动化作业,必须要完善配电网络结构,并积极应用先进的前沿科技,还要改造老旧设备,提高智能化。在对配电网建设中,要强调计量装置的重要性,合理安置,全面整顿。

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硬件支持系统

现阶段电力企业对配网自动化工程的建设中,一般会在以下两方面开始:第一是市场预测。主要是利用科学的数据处理分析系统,对于供电网络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的不同电力使用量进行记录、分析、比较、预测。通过对接下来的电力使用情况进行预测,为企业发展规划提供可信的数据;第二是修复系统建设。当常态化的供电情况发生异常现象时,自动化系统必须要有及时自检的能力以及在确定故障后的警报能力,更进一步有初步的解决措施。一系列的修复系统可以最大化地降低事故发生率以及事故危害程度,保障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提高配电网的自我诊断能力

技术、新设备,满足系统的自我检查、自我检测、自我管理的功能性需求,从而保障系统的稳定性运行。

5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实用化模式

集中智能模式

集中智能模式是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的第一大模式,主要指整个系统的智能是依靠主站的。线路上的实时情况是通过线路上的分段开关上传的,通过主站的智能诊断对线路的故障进行定位,进而通过对每一段的电网结构隔断故障,寻求出合适的解决方案。这种模式的好处是适用性强,并且对于一些多故障情况进行处理比较容易,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智能模式。

分布智能模式

分布智能模式是指线路上的开关有自己的智能判断能力,在不需要上传实时状态,请求主站反馈的情况下,自我检测故障并判定哪一部分需要被隔离修复,主要是分段开关发挥作用。具体又分为电流计数型与电压时间型。这种智能模式的好处是在通信条件不完善的地区,网架结构简单的系统,可用性较强。

6未来技术发展

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是现阶段电力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而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在研究者的展望中浮出水面。发展趋势如下:其一是电能质量在大功率设备的应用下有效提高;其二是配电网系统保护能力更强,综合运用GIS平台管理电网自动化成为可行方案;其三是分布式小电流接地保护方案的可行性。这是基于其高灵敏度与大承载力而言的。

7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电网系统的自动化是一个明显的趋势,而对于这一技术的应用,可以切实促进供电的稳定性,并且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在我国电力企业谋求发展与创新的情形下,对于此类工程的探索是一个重要的方向,有助于解决电网中的运行故障,提高配电的科学性。因此,对于电力技术的研究以及自动化工程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裴文.浅探电力系统中配电自动化及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1).

[2]苏俊斌.城市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技术分析[J].广东科技,2011,(18).

系统仿真学报电话

合工大信管学科带头人是杨善林。09年竞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以下是他个人信息。个人资料 姓 名: 杨善林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48年10月 学 位: 硕士 职 称: 教授 导 师: 博士生导师 职 务: 所长 办公电话: 系 别: 信息管理系 电子邮件: 研 究 所: 计算机网络研究所 个人介绍: 杨善林,男,1948年10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1985年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7月-1987年10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开展合作研究,1988年9月-1989年12月在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CIMS中心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决策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仿真与控制系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 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合肥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首席博导,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负责人,安徽省信息处理技术与信息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全国百名优秀回国人员。 教育背景: 1985年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6年7月-1987年10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开展合作研究 1988年9月-1989年12月在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CIMS中心做访问学者。 教学成果: 教学方面,近5年来,主讲管理信息学、决策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高级人工智能等多门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课程,治学严谨,教学效果优良。致力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先后主持教育部项目“现代化教育手段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中的应用问题研究与实践”、中央财政专项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项目“教案的有效组织工具”、国家十五攻关项目“课件制作工具研究与开发”、安徽省计委项目“数字化校园研究与软件开发”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工作,规划整个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获安徽省社会科学二等奖(教材)、安徽省优秀教学软件二等奖各1项,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本(含今年秋季出版的企业管理学),参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本,主编其他教材1本,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近10篇。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决策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仿真与控制系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科研课题: [1]群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7-2010,主持 [2]可信软件测试和可信性评估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大研究计划),2008-2010,主持 [3]面向复杂决策任务基于agent组织的分布式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5-2007,主持 [4]集成定性推理理论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2-2004,主持 [5]基于知识发现的综合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0-2002,主持 [6]课件制作工具研究与开发,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科技部,2002-2004,主持 [7]面向复杂决策任务基于agent组织的决策机制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05-2007,主持 [8]基于关系模式的新型数据模型的研究,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1998-2001,主持 [9]现代化教育手段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中的应用问题研究与实践,教育部教学研究项目,2000-2002,主持 [10]工业管理体制国际比较及2020年远景规划研究,国家发改委项目,2008,主持 [11]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发展规划思路研究,国家发改委项目,2007,主持 [12]工业对国民经济支撑程度变化2020年远景规划的研究,国家发改委项目,2006,主持 [13]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国家发改委项目,2005-007,主持 [14]医院信息系统商品化软件的研究与开发,安徽省九五科技攻关/企业委托项目,1998-2000,主持 [15]汽车整车产品数字化工程设计资源优化与调度系统,省科技厅项目,2007-2008,主持 [16]汽车制造过程控制与质量跟踪系统,省科技厅项目,2006-2007,主持 [17]奇瑞信息化工程建设与管理制度设计项目,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委托项目,2006,主持 科研奖励: ◆创新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9, 排序第1 ◆轿车整车自主开发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工程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排序第2 ◆铸铁材质参数液态在线智能检测与质量控制系统,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排序第1 ◆第四届国家级教学名师,2008 ◆轿车整车开发系统平台、流程优化与工程管理系统,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7,排序第2 ◆面向企业的智能决策理论与方法,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8,排序第1 ◆信息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5,排序第1 ◆离散制造业生产优化与执行系统,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排序第1 ◆金属液综合性能在线智能检测系统,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排序第1 ◆安庆石油化工总厂计算机辅助管理及生产过程监测系统,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排序第1 ◆信息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与实践,安徽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05,排序第1 ◆基于知识发现与定性推理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安徽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安徽省科技厅,二等奖,2004,排序第1 ◆医院信息系统,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排序第1 ◆大型冷冻站制冷控制仿真系统,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6,排序第1 ◆电子商务概论,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奖著作二等奖,2001-2004,排序第1 ◆变配电所保护控制与管理计算机网络集成系统,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排序第3 ◆金属液综合性能在线智能检测系统,发明专利,2007,排序第1 ◆金属液综合性能在线检测用传感器,发明专利,2007,排序第1 论文专著: 一、学术论文 1. A new variable production scheduling strategy for deteriorating items with time-verying demand and partial lost sale,Computer & Operations Research (SCI,EI),2003 2. An optimal replenishment policy for items with inventory-level-dependent demand and fixed lifetime under the LIFO policy,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SCI,EI),2003 3.判断矩阵凸组合系数的优化原理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 4.两货栈库存模型:考虑时变需求和价格折扣,系统工程学报,2003 5.基于可变参数优化的相关证据合成方法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3 中判断矩阵的两种集结方法,计算机学报,2001 7.一种基于简化FUZZY ARTMAP 的声调识别规则获取方法,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01 8.大型冷冻站制冷控制仿真培训系统,系统仿真学报,1999 型商品的最优广告费用与订货策略的联合确定,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 10.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现状与挑战,系统工程学报,2002 11.基于NANDFlash控制结构服用的嵌入式存储系统研究,仪器仪表学报,2006 supply chain models:Considering duopolistic retailers' different competitive behaviors, Economics 103(2006)104-116 13.现代质量管理方法在IT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 to Weighted Geometric Evaluation Based on Projection Pursuit,Engineering Sciences,2006 15.融合知识和数据的贝叶斯网络构造,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06 16.基于案例和规则推理的贝叶斯网建模,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17.基于信息集成的协同交互式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6 and Decomposition of Complex Decision-Making Tasks in AOBDIDSS,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 19.基于赋值代数的BN概率推理的局部计算模型,中国科技大学学报 ,2005 20.环Z4上线性循环码的深度谱,电子与信息学报,2005 21.基于Rough Sets 理论的证据获取与合成方法,管理科学学报,2005 on Visualization of Spatial 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空间信息国际会议论文,2005 算法中的k值优化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 24.带有两货栈具有抛物型需求的变质性物品经济批量问题,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5 25.基于现代企业理论、法理等视角对内部人控制的分析,会计之友,2005 26.基于ns-2的SSM组播模型仿真,系统仿真学报,2005 27.股权分裂、隧道行为与公司治理,经济问题探索,2005 28.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研究,经济学动态,2005 two-warehousing inventory model for items with stock-level-dependent demand rate,internationnal journal of Prodection Economics,2005 based on rough set among multi-agents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ABDIDSS,the 11th world congress of international fuzzy systems association(IFSA2005) 31.基于现代企业理论、法理等视角的内部人控制的分析,会计之友,2005 32.公司治理与信息透明度问题研究,社会经济体制比较,2005 33.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中国软科学,2005 34.基于联合树的贝叶斯网推理结构与构造算法,系统仿真学报,2004 finite horizon lot-sizing problem with time-varying deterministic demand and waiting-time-dependent partial backlogg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4 models for deteriorating items with time-varying demand and partial backorder under inflation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2004 37.基于模糊理论的多Agent决策支持系统,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38.计算有限环Z4上码字深度的两种递归算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4 Adaptability Degree Based Decision Methods Selection,2004 Information Systems Adoption and Business Productivity Application of Spatial Domain Knowledge to Spatial Sata Mining and Knowledge,2004 Information Systems Adoption and Business Productivity 环境下信息agent系统任务规范的分解,系统工程学报,2004 42.基于遗传算法的贝叶斯网分解,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04 43.基于构件的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层次模型,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4 44.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经济学动态.2004 satisfying consistency of weighted geometric mean interval number judgement matrix in AHP,Proceeding of 15th Mini-Euro Conference of managing Uncentainty in Decision Support Models(MUDSM)2004 46.基于ActiveX的虚拟控制系统通用集成平台研究,系统仿真学报,2006 47.基于Q学习的自主Agent模型,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6 48.股权分置改革与股票市场价值相关性研究,会计研究,2006 49.一种软件开发资源的优化和再分配模型,系统仿真学报,2007 Method for Vehicle Dispatch Problem Emergency Centre,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Systems Management,2007 51.基于技术进步和信息不对称的证据合成研究,系统工程学报,2007 52.铸铁材质参数液态在线智能检测与质量控制系统,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 53.一种软件自动测试成本的估算控制模型,电子学报,2007 54.虚拟网络型产业的技术学习过程: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中国软科学,2008 55.面向主体的多源信息融合系统建模研究,信息系统学报,2007 56.基于证据理论的我国银行操作风险度量体系研究,中国软科学,2008 57.制度与创业风险投资产业的发展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8 58.中国运营企业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中国联通视角评价分析,电信科学,2008 59.基于焦元相似度的证据理论合成规则,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09 60.中国科学技术前言—决策科学与技术在企业中应用研究的新进展,高等教育出版社_中国工程院版 2008 61.一种基于效用和证据理论的可信软件评估方法,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9 62.考虑信息源相关的软件可信性评估模型,中国管理科学,2009 二、教材与论著 1.杨善林,倪志伟,机器学习与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科学出版社,2004 2.杨善林,刘业政,管理信息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项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杨善林,李兴国,信息管理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杨善林,李一军,李垣,胡祥培,付为忠,企业管理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杨善林,何建民,电子商务概论,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6.杨善林,智能决策方法与技术,科学出版社,2004 7.陈禹 杨善林,系统分析与设计,管理科学与工程核心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李姚矿 杨善林,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资本运营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9.杨善林 胡小建,复杂决策任务的建模与求解方法,科学出版社,2007 主要兼职: 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预测》杂志主编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系统工程分会副理事长 中国统筹法优选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安徽省行为学会理事长 国际信息系统学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 合工大信管很强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十一大重点之一。

教授,博士g生导师 电气6与e自动化8工t程学院院长4,教育部光伏系统工j程研究中1心4主任。 长5期从3事电力f系统自动化3、新能源发电与b节能技术等领域的教学与a科研工d作。 主要研究方1向为7电力z系统可靠性与x安全防御、可再生能源与n分5布式发电系统、电力w市场与e电力y系统规划、电力n电子p技术在电力h系统中7应用等。 主持完成国家064项目子g课题、国家攀登B计2划项目子k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科学研究重大i项目、教育部骨干h教师项目、高校博士a点基金项目和其它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完成企业委托项目70余项。在国家级重点学术期刊8和国内3外学术会议上h发表论文2420余篇,被EI等收录60余篇,获安徽省自然科学2等奖2项、优秀教学成果二q等奖5项、优秀学术论文4奖0项。 兼任安徽省学位委员会委员、学科评议组成员,合肥工h业大k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电机工v程学会副理事长4、中0国电机工p程学会理事、高级会员,可靠性专w委会委员,中3国电力h行业可靠性管理委员会委员等。被授予3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安徽省学科拔尖人k才s等称号。 温阳东 教授,3183年0月6生 5242年4月0毕业于d合肥工c业大q学自动化7系并获工j学学士e学位; 1712年1月2毕业于m华中2工i学院(现华中7科技大y学)自动控制系,获工h学硕士b学位; 4446年晋升2为5讲师,0262年晋升1为1副教授,3371晋升0为7教授,现任合肥工m业大q学自动化8研究所所长4。 主要研究方0向和成果 自动控制、计5算机控制、现场总线技术应用、嵌入h式系统、电力a系统监控与q继电保护。多年来一q直从5事自动控制、计2算机控制、集散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和嵌入l式系统的教学、研究和开b发工l作。近年来致力n于p现场总线技术、嵌入w式系统技术的研究及f其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8系统中1的应用研究,取得了e一f定的成果。主持和参加包括省科技攻关课题在内8的20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610多篇,出版教材一k部。 52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2系统的开u发研究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t等奖; 51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1系统的开f发研究获阜阳市科技进步一r等奖; 合肥卷烟厂h4000Kg。h制丝线微机监控系统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m等奖; NSYN--语音置乱器获中8国人v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三x等奖。 孙 鸣 教授 现从7事电气0工h程及u其自动化2专k业本科教学、电力x系统及e其自动化8专f业科研、硕士h研究生教学以5及t指导硕士s研究生等工k作,兼任学院专i业实验中2心6主任。 主要研究方1向为8电力a系统继电保护与e调度自动化7、分2布式发电、用户0电力g技术。 近五w年在核心1期刊0发表论文320篇,其中6EI检索论文15篇。 完成中3华电力n教育基金会、安徽电网公8司、许继电气0公2司以2及q平圩发电厂v等单位的多项科研项目,项目总经费约00万c元s。 李生虎 李生虎,8650年0月4生,研究员,博士x,研究方3向为0电力c系统运行与w控制、柔性输电技术、电力c系统可靠性。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参加国家610计0划、攀登B计4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校博士s点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以3及j国家电网公0司、福建及h安徽电力g公7司等合作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相关期刊7包括中5国电机工t程学报、电工m技术学报、电力m系统自动化3、系统仿真学报、IEEE Trans PWDL、IET GTD、IJEEPS、IEEJ、KIEE等。2004年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二y等奖(个w人a排名第二r),2005年入s选安徽省高校优秀中0青年骨干q教师计2划。 张国荣 研究员,2647年2月8生,工r学博士p,硕士b生导师,能源研究所副所长8。 2436年7月0合肥工j业大z学计6算机应用专d业本科毕业 1530年2月0合肥工r业大m学计2算机应用专m业硕士y研究生毕业 2005年3月7合肥工j业大t学电力i电子c与l电力k传动专s业博士q研究生毕业 主要研究方2向光伏系统技术,电能质量控制技术,计0算机控制技术。 科研情况主持或主要参加国家及v省部级项目20余项,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10余篇。 获奖情况 “深井e光伏水8泵系统”安徽省科技进步一t等奖; “双8电源智能切2换装置”上f海铁路局科技进步一v等奖; 2002年度合肥工u业大a学优秀硕士b学位论文4指导教师; 2003年度安徽省优秀硕士y学位论文0指导教师。 吴红斌 吴红斌,研究员,3782年4月1生,工f学博士i,硕士g生导师。 研究方7向: 电力q系统及d其自动化6专r业方6向,目前主要从0事分3布式发电技术、电力w系统安全性分0析的研究和教学工b作。 科研项目: 主持了y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分6布式互3补能源微网系统的协调控制与p能量管理”和多项企业委托项目,参加了o包括国家“78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74”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k项目等多项纵向课题的科研工r作。共发表学术论文020余篇。 联系方8式: 通讯地址:合肥工o业大o学电气0与w自动化1工b程学院 200001 联系电话:转2027 E_mail: hfwuhongbin@553。。 陶维青 副教授,硕士a生导师 7702年04月1-6272年00月2 合肥工i业大c学工a业自动化1本科学习y 6175年06月2-6351年04月7 北京理工c大y学自动控制专u业研究生学习m 0774年04月6至今1 合肥工z业大b学从8事科研和教学工h作 主要研究方8向 工t业过程控制,电力c系统及f其自动化6相关软件和硬件的研究。软件方0向包括通用工q业控制软件(组态程序的开x发和研究),内2容涉及x实时数据库技术,Internet发布技术,以1及q配电网自动化7技术,调度自动化3主站技术等。硬件方3向包括基于k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FTU,RTU设计1以7及h现场总线技术。 先后参加十c余项科研开x发项目,获省部级三t等奖三t项,四等奖一i项。在国家级刊7物和学术会议上l发表学术论文620余篇, 主持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一u次(中1压电网在线监测与w故障定位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开l发研究), 主持横向科研项目多次。 齐先军 副教授,6040年2月3出生,电力x系统及n其自动化8专t业工b学博士b 主讲课程:《电力j工k程基础》、《电力b系统稳态分3析》、《电力u系统自动装置原理》 主要研究方8向:电力j系统可靠性、概率统计0方3法和人o工q智能在电力f系统的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0项、合肥工w业大g学科学研究发展基金8项 还有几w个o没找到。偶不d是他们院的,所以8不u给评价。 eé郄カj五eé郄カyvh】xΑΟ摹bj五i

系统仿真论文

船舶航向自动舵控制系统仿真论文任务书用思维的观点去写。本课程设计利用Matlab环境中的Simulink仿真工具箱和友好的GUI界面,设计了船舶航向实验系统所需的航向控制器。本课程设计在设计仿真控制平台中涉及到航向控制器的设计,航向控制器是仿真平台的基础,在航向控制器的基础之上实现仿真平台上的相关功能。

不难的,仿真可以搬忙做。弄清论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1)以时空变化划分(2)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3)按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4)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来划分

系统仿真学报和计算机仿真

我所知道的有《软件导刊》《福建电脑》《信息与电脑》《电脑知识与技术》《数字技术与应用 》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这些国家级省级的都有。 可以向公务员之家具体了解一下。

《计算机仿真》《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微计算机信息》《计算机工程》这些都差不多,不过需要一定的水平才能发表,评职称一般要的、但也分不同的专业,看你主修的什么,相对应的发表。

是北大核心,同方向的北大核心还有:1.软件学报2.计算机学报3.计算机研究与发展4.系统仿真学报5.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6.自动化学报7.控制与决策8.中国图象图形学报9.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10.中文信息学报11.控制理论与应用12.计算机应用13.计算机应用研究14.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15.机器人16.计算机科学17.信息与控制18.微电子学与计算机19.国土资源遥感20.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1.计算机仿真22.传感技术学报23.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4.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5.遥感技术与应用26.控制工程27.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8.传感器与微系统29.计算机应用与软件30.测控技术

1、软件学报 2、计算机学报 3、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4、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5、自动化学报 6、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7、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8、系统仿真学报 9、计算机工程 10、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11、控制与决策 12、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13、控制理论与应用 14、计算机应用研究 15、机器人16、中文信息学报 17、计算机应用 18、信息与控制 19、计算机科学 20、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1、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22、计算机仿真 23、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4、遥感技术与应用 25、传感器技术(改名为:传感器与微系统) 26、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7、测控技术 28、传感技术学报 29、控制工程 30、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31、化工自动化及仪表电脑报不可以,微型计算机可以用于职称晋升。

系统仿真学报编辑部电话

系统仿真学报 [1004-731X] 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2009-2010)提示: CSCD核心库(C)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库(2013-2014)提示: CSCD核心库(C)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2011-2012)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0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0年版影响因子: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1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1年版影响因子: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3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3年版影响因子: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提示: 排序: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 第8位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提示: 排序: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类 - 第4位主题分类: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delling & Simulation工业技术: 自动化、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航空航天: 航空航天这是一本优秀的期刊,但是尚未被EI检索,谢谢。

《系统仿真学报》编辑部将向入选其技术专刊的论文作者收取刊物正常规定的版面费,此费用由作者承担,作者本人也有权选择是否在此技术专刊发表本人的论文。

  • 索引序列
  • 小型独立发电系统仿真研究论文
  • 系统仿真学报电话
  • 系统仿真论文
  • 系统仿真学报和计算机仿真
  • 系统仿真学报编辑部电话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