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人类史上最早的研究论文

人类史上最早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人类史上最早的研究论文

在这个美丽的地球上,孕育着千万的生命。

人,可以算是其中突出的一类物种。

人类的智慧是其他的动物无法比拟的。

在千万年的演变中,他们不断改变着自己,同时也改变整个世界。

然而,大自然却和人开了玩笑——人类到底源自哪里?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又令人琢磨不透,百思不得其解。

它是人类至今没有解开的枷锁……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追寻着自己的根。

然而,古代由于人类对于科学的无知,对自己的认识也只能停留在寄托于幻想。

古代中国在民间,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这样的故事一直流传着,人们认为自己只是神仙闷了用泥巴捏出玩偶。

他们供奉天神,认为人就源于此。

这个思想在神州沃土中埋藏了几千年……

古代西方,人们信上帝,上帝是无上的真神。

人们认为人是从上帝造亚当、夏娃起开始活跃在这大地上的。

直至今日,人们对上帝还怀着无比崇敬的心,认为上帝是人类的创造者。

这个思想也在西方生根发芽,今日仍枝繁叶茂。

这些就是所谓的“神创论”,是人类在懵懂的童年给自己下的一个定义。

它们更是给人类起源这个难题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人类渴望寻根的梦想更为迫切。

时光飞逝,渐渐地,随着人类掌握了科学知识,世界更是一下子成了人类主宰的天地。

但人类的追寻依然未停,也不会停止。

直至1860年达尔文提出的大胆理论才打破了人们从前的无知。

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类化石的出土,人类对自己的认识逐渐明朗,头上的雾水也渐渐散去,但又画上了一个更大的问号。

“古猿说”是人类最早确定的一种观点,即认为人类是从猿经过古猿,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直到智人一步步进化而成的。

一些化石为这一理论增添了可靠性。

然而,随着人们对人体更加深入地研究发现,更多的谜团笼罩在人们的头上,随之而来的“海猿说”,“外星人说”使人们对自己的研究更为多元化。

人们通过自己的钻研不断提出新的猜想。

至今,仍是众说纷纭,无法定论。

但人们依然把“古猿说”当作人类起源的根基理论,并以此不断探索。

虽然现在没有定论,但人们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自己的认识也会逐渐趋于合理。

人类到底是天上神仙的完美杰作,还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产物?人类起源的奥秘最终定会破解。

打开这把枷锁的钥匙就在不远处等待着人类的到来……

人类起源之谜 欧洲,特别是西欧,曾一度被认为是人类的发祥地。 自从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后,多数人相信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现代人和现代猿有着共同的祖先。但人类这一支系是何时、何地从共同祖先这一总干上分离开来的?什么是他分离开的标志?原始人类又是何时、何地转化为真人的…… 对于这一系列的疑问,古人类学家一直在努力寻找正确的回答。多数古人类学家认为:真人是以制造工具为标志,真人出现以前的人类祖先,科学家们称之为“前人”。直立是前人从人猿共祖主干上分离的形态学标志,他从主干分离的地区可谓人类最早的摇篮。真人不断演化发展,最后成为现代人,同时形成现代不同的人种,这个进化过程完成的地区便是人类演化最后的摇篮。 在探索人类起源时首先要确立一个前提,即人类是一个生物物种,他只能有一个祖先,不可能是多个祖先。不能说黑人有一个祖先,而白人又有另一个祖先。因为不同的物种之间虽能婚配,却不能生育后代,只有同种能育。如果我们主张人类多祖论,就会在生物学上犯常识性的错误,现在已证实了人类多祖或多元论是违背科学常理的。 人类从人猿主干上分离,究竟发生在哪一地区?是在非洲,然后走进亚洲,还是在亚洲? 非洲是人类的摇篮首先是由达尔文提出来的。他在1871年出版的《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中作了大胆的推测。另一位进化论者海格尔则在1863年发表的《自然创造史》一书中主张人类起源于南亚,还绘图表示现今各人种由南亚中心向外迁移的途径。此外,还有中亚说、北亚说以及欧洲说。由于人类的摇篮随人类化石的不断出土,而摇摆于各洲。 欧洲,特别是西欧,曾一度被认为是人类的发祥地。从1823年到1925年就有116个个体,其中包括猿人阶段的海德堡人。而新石器时代的人骨发现得更多,有236起。因此,人们打开地图一看,欧洲布满了古人类的遗址。而当时除了爪哇猿人外,在亚洲其他的区和非洲还没有找到过古人类遗址。还有,最早发现的古猿化石也出土于欧洲,即1856年在法国发现的林猿化石。加上20世纪20年代“辟尔当人”的喧嚣一时(辟尔当人被有些学者看作是最早的人,甚至称他为“曙人”。最后被揭露,所谓“曙人”,原来是来将一个新石器时代的人头骨和一个现代猿类的下颌骨凑合起来的假品),所以当时许多人认为人类起源的中心是在西欧。但随着亚非两地更多人类化石的发现,人类摇篮欧洲说才逐渐退出了舞台。 “北京人”的发现不仅拯救了爪哇直立猿人,也使中亚起源说更加风靡一时。 1887年,荷兰解剖学家杜布哇,抱着寻找早期人类化石遗骸的热望,来到印尼的爪哇岛,居然找到了原始人的化石。1890年,在一个名叫垂尼尔的地方,先是找到下颌残片,次年又发现一具头盖骨,这就是著名的“爪哇人”第一号头盖骨。1892年,又在不远处找到一根大腿骨。杜布哇研究了这些材料后,认为它们属于同一个体,而且正是人们要寻找的人与猿之间的“缺环”。 爪哇直立猿人的发现使南亚说为之一振。然而杜布哇的发现却遭到许多人的反对,最强烈的反对来自教会。教会坚持说,人类的祖先应是亚当,怎么可能是猿人呢? 1911年,古生物学家马修在《气候和演化》一书中,列举种种理由鼓吹中亚高原是人类的摇篮。其理由,一是中亚因喜马拉雅山的崛起,致使自然环境变得不适宜生存,但对动物演化来说,受刺激产生的反应最有益处,所以这些外界刺激可以促进人类的形成;二是哺乳动物的迁徙规律常常是最不进步的类型被排斥到散布中心之外,而最强盛的类型则留在发源地附近继续发展,因此在离老家比较远的地区反而能发现最原始的人类。当时发现的早期人类化石如海德堡人和爪哇直立猿人,与这一假说正好吻合。 1927年,中国发现“北京人”化石,之后相继发现了“北京人”制作和使用的工具以及用火遗迹。 1930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刘易斯在印巴交界处的西瓦立克山到一块上颌碎块,该标本从形态上看有些接近人的特点,他便借用印度一个神的名字“拉玛”把它命名为“拉玛猿”。但由于当时他人言轻,这一看法未被首肯。到了60年代,古生物学家皮尔宾姆和西蒙斯对林猿类26个属50多个种作综合研究时,注意到拉玛猿形态上的似人特点,认为它可能是人类这一支系的祖先类型,并将它从猿科中转到人科中,人类起源南亚说再度兴起。然而随着非洲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的大量涌现,使人类起源非洲说重新崭露头角。 在达尔文推测人类起源于非洲时,当时少见化石证据。这种情况在20世纪20年代发生了改变。在南非盛产金钢石的小城金伯利附近,有一个名叫塔恩的地方,那里有许多采石场,在采石时经常发现哺乳动物化石。1924年曾发现一具幼年猿类头骨,后经解剖学教授达特的研究,认为它人形态介于人和猿之间,遂将其命名为“非洲南猿”。1936年,在德兰士瓦地区斯特克方丹采石场发现一个成年个体的南猿化石,次年又在一名叫克罗姆特莱伊采石场找到完整的南猿下颌骨和头骨碎片,南猿逐渐引起学术界的认同和重视。但就它是“最接近猿的人”还是“最接近人的猿”,学术界仍有争议。解决争议的关键是南猿能否制造工具。虽然人们曾在发现南猿化石的洞穴和裂隙中找到了石器,但同时还有进步类型的人化石伴生,因此南猿是否是工具的制造者很难取得一致意见。此外,由于南猿化石出土层位不清,故南猿确切的生存年代还一时无法搞清。 正当人们左右徘徊时,东非的化石发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从1931年起,英国考古学家路易斯·利基就在东非大裂谷一个名叫奥尔杜威峡谷的分支部分进行发掘,找到了不少非常原始的石器。它们是用河卵石或砾石简单打制成的,年代是更新世早期。谁是这些工具的主人呢?利基夫妇在这里搜索了20多年,终于在1959年7月的一天发现了一具南猿头骨。它比南非粗壮南猿还要粗壮,学名为“鲍氏南猿”,一般称其为“东非人”。通过种种理化测年法测得他的生存年代为距今170万年。 据目前所拥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类的发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别是东非地区。 “东非人”及“能人”的发现,不仅揭开了东非地区一系列重要发现的序幕,而且将作为“缺环”代表的南猿,由“最接近人的猿”,一下跃升为“最接近猿的人”或“人类的先驱者。”以利基夫妇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据此认为人类起源于非。 进入70年代,世界范围内古人类学的重要发现和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展。首先是在巴基斯坦波特瓦高原,之后又在匈牙利、土耳其、希腊、肯尼亚和我国发现了大量的古猿化石。虽然它们名称不一,但基本可分为大小两种类型,大的属西瓦猿型,小的为拉玛猿型,而且往往两者并存。经过各方专家的比较研究,发现它们并非不同的种属,而是雌雄个体而已。既然拉玛猿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种属,焉有人类祖先之说?人类的直系祖先曾一度因“拉玛猿”而明朗过,现在又迷茫了。 但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为人们了解自身起源的奥秘打开了一条新的途径。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分子人类学的发展,不仅从微观分子水平上展示了人与其他灵长动物,特别与大猿类密切的血缘关系,而且依据遗传物质的变异度,可以推算出它们分化的大致时间跨度。原先认为人和猿分离的时间大约为距今2000—2500万年间,而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的推算,只在距今400—500万年间! 鉴于此,新的人类演化概念产生了,由此也决定了探索人类的发祥地不能再依据旧说行事。由于非洲大量涌现的南猿和早期人属化石,人类早期阶段的复杂图景终于开始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自1924年找到首个幼年南猿头骨以来的70余年,在非洲有不下20个地点发现了最早阶段的人类化石。1974年,由美国古人类学家约翰逊领导的多国考察队,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地区发现了一具保存40%遗骸的被称为“露西少女”南猿骨架,其生存年代超过300万年,以后被订名为“阿法南猿”。在阿法地区还曾发现一处埋有13个阿法南猿个体的骨骸,它提供了早期人类群居的证据,为此有人将之称为人类的“第一家庭”。 90年代,非洲的古人类化石重要发现接连不断。1992年,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拉米斯发现距今440万年的南猿化石,最初被命名为“始祖南猿”,经过进一步发掘与研究,更名为“始祖地栖猿”。1996年,来自13个国家40多位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在阿法盆地的中阿瓦什地区,找到了距今250万年的南猿化石。由于它在形态上混杂着接近人和许多不同类型南猿的特点,被认为是连接阿法南猿和早期人属之间的一个新种代表,被订名为“惊奇南猿”。在肯尼亚图尔卡纳湖东岸的库比福拉地点,则相继发现了阿法南猿、鲍氏南猿,“能人”,以及曾被叫做“1470号人”的头骨化石。后者最后被订名为“卢道尔夫人”,距今年代为190万年,并被认为是人属中的最早成员;在湖西岸,1985年曾发现有一具距今250万年的头骨,被命名为“埃塞俄比亚南猿”,他是粗壮型南猿的祖先;1995年在西岸的卡那坡地点发现的距今410万年的原始类型南猿化石,被命名为“湖滨南猿”。令人瞩目的是,它们的下肢骨显示出直立行走的特点,而上肢骨却仍保留着上攀援的特点。这表明分子生物学所推测的距今500万年人与猿分道扬镳可能是对的。据目前所拥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类的发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别是东非地区。 大概在距今200万年至180万年左右,非洲的“能人”甚至“匠人”走出非洲进入亚洲和欧洲。 早在1907年发现的海德堡人,曾一度被视作欧洲的猿人或是向尼安德特人过渡的类型。1994—1996年,在西班牙北部阿塔普卡地区,发现了80多件人类化石,古地磁年代测定为距今78万年以上,被认为是海德堡人的祖先。而在之前的1991年9月,在格鲁吉亚东南边境一个名叫德玛尼西的地方,发现了一具保存完整齿列的下颌骨,形态呈直立人型。以后又发现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据古地磁年代测定为距今180万年,故德玛尼西人被认为是非洲以外已发现的年代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之一,也是迄今欧洲最早的人化石。 以色列出土的尼人类型的古人类化石也很著名,最近又以早期石制品引人注目。在以色列境内有一条约旦河谷,是东非大裂谷的北延部分。 1959年在这里发现乌贝蒂亚旧石器时代遗址。从该地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地层中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制器,据古地磁法测得距今年代约在150万至100万年间。有些学者认为这个遗址是非洲之外最早的直立人文化遗址之一,它的主人可能是刚从“能人”演化而来的早期直立人。 我国在近半个世纪也发现了大量有关人类演化的化石材料。自50年代在云南开远发现古猿以来,70年代和80年代在云南禄丰和元谋又相继发现古猿化石,可分大小两种类型。有些学者认为大型者可谓西瓦猿型,小型者属拉玛猿型。拉玛猿作为人类远祖的论点其时在我国正风行一时,所以有的学者认为人类远祖已在中国找到,便将小型古猿命名为“中国古猿”,以表达人类起源于中国的美好愿望。然而随着科学界对拉玛猿属性认识的变更,国内有些学者将云南不同地区的古猿归属到一个新属,即禄丰猿属之内。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它们只是云南西瓦猿中不同的亚种。 60年代,陕西兰田公主岭和云南元谋大那乌发现了直立人类型的兰田人和元谋人,他们距今年代超出100万年,后者甚至达到170万年,成为目前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人化石。但遗憾的是,元谋人化石目前仅限于2枚上内侧门齿,以及年代稍晚的一段胫骨,而在非洲发现的年代大致相同的却有完整的骨架。虽然曾经有人将湖北建始地区发现的几颗化石牙齿看作是与南猿类型接近的材料,但因材料太少未获得学术界的承认。 1989年在湖北郧县找到2具原始人头骨化石,一开始又将其归于南猿之列,修理后发现乃属直立人型。1980年在安徽和县及1993年在江苏南京也发现了直立人型头骨化石。虽然对于它们的年代说法很多,但均未超出50万年。 自1985年起,在四川巫山县龙骨坡出土了一批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含像人的1枚门齿和一段下颌残块,同时还宣称出土了有人工痕迹的石制品。一开始它们被部分学者鉴定为直立人型,后来国外学者介入,认为与直立人形态差异大,而与非洲的“能人”和“匠人”相近,并进一步测定了其年代为距今180万年以上,甚至超过200万年。 进入90年代,非洲出土大量早期人化石,并且这些化石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演化体系,而亚洲地区出土的化石很难与它相提并论。相较而言,非洲似更有条件作为人类的发祥地。古人类学的研究还表明:能人/卢道尔夫人具有较大的躯体和较重的脑量,故具有较强的体能和较高的智能,不仅已能制造工具,很可能还有较紧密的群体关系。加上新世时期古气候的变化,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哺乳动物的迁移,由此带动了古人类群的迁徙。这些研究成果在90年代后期汇成“走出非洲”的假说。部分学者提出:大概在距今200万年至180万年左右,非洲的“能人”,甚至“匠人”,走出非洲进入亚洲和欧洲。以色列的乌贝蒂亚、格鲁吉亚的德玛尼西、巴基斯坦的伯比山以及我国的“巫山人”诸遗址,均被看作是早期人类迁徙途中的遗迹。以后,非洲的能人/卢道尔夫人演化为匠人,而在亚洲则演化直立人。也有人构想出另一种过程,即非洲早期人类首先迁徙到亚洲,演化为直立人后,又返回到非洲,并迁徙到欧洲。不过“走出非洲”尚有另层意思,即现代类型的智人也是由非洲的智人迁移到各洲去的,时间大约在距今10多万年前,即所谓“夏娃说”。 发现早于2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固然重要,但要使我国距今150—200万年的古人类能站稳脚跟,更是当务之急。 20世纪80年代,我国有些学者在发掘和研究元谋西猿时,认为在元谋盆地小河地区豹子洞篝发现的古猿伴有石器。能制作石器,岂不是人?故将之订名为“东方人”,并将其生存年代定在距今250万年前。而在同一地区的蝴蝶梁子发现的一具幼年头骨,鉴定为拉玛猿型,认为是人类的祖先,后来宣称在地层中也找到了“石器”,将之更名为“蝴蝶人”,其生存年代定为距今400多万年前,并进而构筑了“开远拉玛猿”——“禄丰拉玛猿”——“蝴蝶拉玛猿”(或“蝴蝶人”)——“东方人”——元谋猿人——昭通人(智人的早期代表)——西畴人、丽江人(智人的晚期代表)等相当完整的系列。鉴于此,有人提出滇中高原及其邻区是人类起源的关键地区。但遗憾的是,早在70年代后期,学术界已抛弃拉玛猿是人类远祖的观点。后经研究,所谓“蝴蝶人”的“石器”原来是天然石块;而“东方人”的石器,后来被证明是地表上拣来的,而且时代甚晚。 1997年,我国启动了寻找200万年和更早时期人类的“攀登项目”,投入了不小力量,但迄今收获甚微。后来在安徽繁昌发现了距今200—240万年的石制品和骨器,发现物出自早更新世裂隙堆积中。但那到底是不是人工制品在学术界曾引起很大争议。此外,光有石器还远远不够,它只是间接证据,关键是找到人化石。 1999年在河北蔚县上新世地层中找到了一件距今300万年的石器,这远远超过了非洲发现的不超出260万年的界限,并认为这是对人类非洲起源论的一次挑战。但该标本发现于1990年,事隔9年后才公布于世令人费解。 中国学者要挑战非洲起源论,就必须找出更多的早期人类化石。发现早于2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固然重要,但要使我国距今150—200万年的古人类能站稳脚跟更是当务之急。就连目前所认定的我国最早的元谋人化石,国内外有些学者认为其距今只有60万年!我们必须找到更早时期的人类化石,而且这些化石能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使得非洲材料从属于这个体系才行。我国的古环境条件不算太差,既然已发现了丰富的中新世和上新世的古猿化石,这样的生存环境同样适合早期人类生存。我们并不完全排除人类起源亚洲的潜在可能性,但仅有设想和冲刺的良好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具有说服力的化石材料才最具科学性。 人类共同的祖先是共同的!(300百万年前的南方古猿) 不同的肤色是与居住地有关,居住在非洲的因为阳光强烈,肤色变黑;欧洲因为阳光较弱,肤色就白;亚洲居中,肤色也居中。 不同的语言是自然形成的,因为语言实际上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不是与生俱来的。 不同的习俗是因为自然环境的结果,某地的习俗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必然的联系。 关於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各民族都相当丰富,其中有些说法颇为相似,当然不同的也不少,在这些神话里头,很有趣的,我们可以发现有和进化论不谋而合之处。 归纳各种神话,人类的起源可以分为『呼唤而出』、『原本存在』、『植物变的』、『动物变的』和『泥土造的』五种,现就分别叙述。 《埃及神话》说人类是神呼唤而出的。自古以来,埃及一直是个神秘之地,她是所有古老国家中最自我封闭的,她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外在的文明很难对她发生影响,因此她的人类起源的说法也和别的民众不同。 埃及人认为远在埃及于世界上出现之前,全能的神就已存在,他创造了天地的一切,他呼唤『苏比』,就有了风;呼唤『泰富那』,就有了雨;呼唤『哈比』,尼罗河就流过埃及,他一次次呼唤,万物一件件出现,最后,他道出『男人和女人』,转眼间,埃及就住满许多人。 造物工作完成,努就将自己变成男人外形,成为第一位法老王,统治大地人类,开创安和繁荣景象。 人类原本就存在着的神话,散见於北美印第安人和纽西兰毛利人。印第安人神话中说到神创造天地,然后从地下带领人类上来,生活在大地上。毛利人的神话说『兰奇』和『巴巴』是天和地,是万物源头,当时天和地未分开,四下漆黑,其儿子渴望得到光明,便用力将天地推开,光明於是出现,一向藏在黑暗中的人类便被发现,原来他们也是天地所生。 认为人类是植物所变的为日耳曼神话,它说天神欧丁 (ODIN) 有一天和其他的神在海边散步,看到沙洲上长了两棵树,其中一棵姿态雄伟,另一棵姿态绰约,於是下令把两棵树砍下,分别造成男人和女人,欧丁首先赋予生命,其他的神分别赋予理智、语言、血液、肤色等,成为日耳曼的祖先。 人类是由动物变的之神话相当常见。在澳洲神话中说人是蜥蜴变的;美洲神话则说人是山犬、海狸、猿猴等变的;希腊神话也说某族人是天鹅变的,某族人是牛变的。 我们由这种『动物变人』的神话中,可以发现很接近进化论的说法,尤其是美洲神话中说人是猿猴变的,就完全与进化论相吻合,这种巧合,很耐人寻味。 我国神话论及人类起源的有数种,比较早的说法是《淮南子精神篇》:『有二神(阴、阳二神)混生,经天营地……类气为虫(混浊的气体变成虫鱼鸟兽),精气为人(清纯的气体变成人)。』这种说法并未受多大重视。 晚一点的说法则指盘古垂死化为万物之时,身上的寄生虫变为人类。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盘古)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人)。 』此种说法也没有流传开来。 另一种说法是指人类由黄帝所造,然后由其他的神上骈和桑林赋予四肢五官,见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这种说法很有趣,和日耳曼所述的很相似,可惜上骈和桑林是什麽样的神,在其他古籍中并无叙述,徒留一个谜

人为万物之灵,有智慧,有特别发达的大脑,能劳动,能制造工具等。但归根结蒂,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人仍旧是动物。在林奈的分类系统中,人、猿、猩猩等都属灵长目,人属灵长目的人种人类是由古猿进化来的,是从猿的系统中分化出来的独立的一支,其出现及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古人类学的研究表明, 在距今2 000—3 000万年前,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过着树栖生活。在距今约1500万年前后,地球上的热带森林地区出现了多种森林古猿,如槲猿、拉玛古猿、非洲南猿等等。人类是由哪一种古猿演变而来的呢?说法不一。目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森林古猿属中的几个种,如槲猿,是现代猿类的祖先;非洲南猿可能是进化中绝灭的旁支,也可能其中一支是人类的直接祖先;拉玛古猿是人类的早期祖先。拉玛古猿演化成2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人类。从古猿到人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一种观点认为,古猿在森林里过树栖生活,以果实为食。它们的体质结构与现代的黑猩猩、猩猩很相似,全身被毛,颌部发达,犬齿大而尖锐。后来,它们所栖息的地方发生了变化。喜马拉雅山地带上升,山北地区得不到海洋暖湿气流,气候变冷,森林逐渐减少,食物缺乏。一部分古猿被迫南迁,找到森林后,仍过树栖生活,身体结构变化不大,逐渐发展为现代类人猿;另一部分古猿仍留在原地,不得不由树栖转到地面上觅食。新的生活方式,终于引起了直立行走、前后肢分工、脑容量增加等一系列变化。经过千百万年,逐渐发展成为现代人类。在从古猿转变到人的过程中,劳动无疑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观点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对于下到地面上生活的古猿来说,由于劳动,促使其上下肢分工越来越明显,上肢逐渐解放出来,以至最后达到身体直立。直立姿势的产生,使手脚进一步分工,并使躯体进一步变化,终于形成了人所特有的体态。另外,在劳动中,人与人之间必然发生联系,促使了语言的形成。劳动和语言,又促进了脑的发展。而手、脑、语言的发展又提高了劳动效率,增进劳动的成果,加速了从古猿到人的转变。近年来,有另一种观点认为,在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凡是身体直立、前肢能灵活地使用和制造“工具”的古猿,也就是说凡是能够劳动的古猿,就能获取更多的食物,或更能有效地抵御敌害,获取更大的生存机会,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得以更好地存活下来,繁殖后代并继续进化。反之,就被自然选择淘汰。所以,在从古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劳动是一种选择因素而不是创造因素。人类的进化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早期猿人阶段:生活在距今约180万年的“能人”,便属于这个阶段,其外貌像猿,脑容量达680毫升,身体矮小,大约~米。这个时期的人类已具有人的基本特点,仍有许多原始性,他们能直立行走,能制造简单的工具。2.晚期猿人阶段:包括猿人和直立人的一切类型,大约生存于距今200或150万年到20~30万年前。这个时期的猿人化石,以我国北京市西南周口店的北京猿人遗址的材料最为丰富。北京猿人生活于50~60万年前,高约米,眉嵴粗壮,嘴部突出,类似于猿。他们过着群居生活,以采集植物性食物为主,以狩猎为辅。这个时期的人类,已经能制造较为进步的旧石器,并且已经开始用火。3.早期智人(古人)阶段:这个时期的人类已逐步脱离了猿的性质,与现代人很接近,生存于距今约10~20万年到5万年前。这个时期的人类化石,最早是在德国的尼安德特河谷发现的,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其脑量已和现代人差不多,能制造石器,还能人工取火。4.晚期智人(新人)阶段:这个时期的人类,出现于4~5万年前,直到现代的人类。山顶洞人化石,是1993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发现的,生活于距今18 000年前。他们已能加工石器、骨器,生产力也进一步提高,会用大兽皮修建简单的房屋,原始宗教已经产生。这个时期已进入母系氏族社会,有雕刻和绘画艺术。在晚期智人阶段,现代人种已经开始分化和形成,并分布到世界各地。人类进化的最近一个阶段,是包括现代人在内的智人阶段。可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早期智人生活在距今约25万~4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古人类。晚期智人在解剖结构上属于现代人,大约是在距今四五万年前开始出现的。在晚期智人阶段,人类的分布范围扩大了,从旧大陆到达了澳洲和美洲。这样,由现有发现的化石来追溯人类进化的各个阶段 ,已可以循着由近及远的序列,从晚期智人—早期智人—直立人—能人,一直追溯到南方古猿。比南方古猿更早、形态更原始的人类的早期代表,则还在探索之中人种人种(race)是根据体质上可遗传的性状而划分的人群。通常根据肤色、发形等体质特征把全世界的人划分为4个人种:蒙古利亚人(Mongoloid)或称黄种人,肤色黄、头发直、脸扁平、鼻扁、鼻孔宽大;高加索人(Caucasoid)或称白种人。皮肤白、鼻子高而狭,眼睛颜色和头发类型多种多样;尼格罗人(Negroid)或称黑种人,皮肤黑、嘴唇厚、鼻子宽、头发卷曲;澳大利亚人(Australoid)或你棕种人,皮肤棕色或巧克力色,头发棕黑色而卷曲,鼻宽,胡须及体毛发达。人种或种族是根据某些体质特征所作的生物学的划分,而不是文化上的分类,应该严格地将它同“民族”这样的概念区别开来。人种作为生物学概念,我们必须看到以下几点:首先,任何一个人种都没有某个或某些专有的基因,人种之间的差别仅仅是某种或某些基因的频率不同。例如,决定血型的IA等位基因在欧洲白种人中频率比较高,IB等位基因在亚洲黄种人中频率比较高。Ii等位基因在南美印第安人中比较高。但它们都有Ii、IA、IB3种等位基因。其次,由于各种中间类型的存在,各种族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例如,埃塞俄比亚人和南印度人的特征介于白种人和黑种人之间,南西伯利亚人和乌拉尔人的特征介于白种人和黄种人之间,而千岛人则具有白种、黄种、黑种3个主要人种的特征。我们还应看到,虽然在一定条件下,不同人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和文化隔离,但是这些并没有导致生殖隔离。种族在遗传上是“开放”的,不同种族之间可以通婚,都能产生生命力强的后裔。人类是迁徒能力很强的物种,各种各样的隔离都会由于迁徒而引起的相互作用所打破。由此可知,任何企图进行“纯”种族分类的想法都是错误的。人们通常按肤色、鼻形等体质特征来划分人种,这些特征主要是由于对气候的适应而产生的。造成肤色差异的主要因素即是血管的分布和一定皮肤区域中黑色素的数量。黑色素多的皮肤显黑色,中等的显黄色,很少的显浅色。黑色素有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的能力。生活在横跨赤道的非洲的黑种人和西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棕种人具有深色的皮肤,可使皮肤不至因过多的紫外线照射而受损害。紫外线可以刺激维生素D的产生,因而,深色的皮肤可以防止产生过多的维生素D,而导致维生素D中毒。相反,白种人原先生活在北欧,那里阳光不像赤道附近那么强烈,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会危害身体,而且能刺激必要的维生素D的形成,因而北欧白人皮肤里的色素极少。鼻形也是如此。生活在热带森林的人,鼻孔一般是宽阔的。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鼻子的温暖湿润空气的功能不很重要。而生活在高纬度的白人有较长而突的鼻子,可以帮助暖化和湿润进入肺部的空气。黄种人的眼褶可能与亚洲中部风沙地带的气候有关;扁平的脸型和半满的脂肪层能够保护脸部不受冻伤。这些种族特征大约是在化石智人阶段形成的。由于人类物质文化的进步,大多数种族特征早已失去适应上的意义。今天,一个黑人可以很好地生活在高纬度的北欧,他完全不需要靠阳光中的紫外光去产生维生素D,而可以从食物中获得必要的维生素D。白种人也可以借助衣服、帽子以及房屋等设施很好地生活在赤道附近。

国外最早研究摆渡人小说的论文

多年以前,在我家乡的小镇上,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 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持一把斧头砍杀了5个人,酿成血案。其实悲剧本可以避免,作案动机在外人看来实在是微乎其微。 小伙是个小偷,在集市上偷人钱包,被失主发现,扭送到派出所。警察同志对他进行了例行询问,做完笔录,可能也觉得不是什么大事,放松了警惕。用手铐把他拷在审讯室的管道上,出去吃饭。小伙恃机打开了手铐,逃出屋子,在门前台阶上发现炊事员劈柴遗留的斧头,顺手拎起。 第一个发现他的人是派出所所长的妻子,在她的呼喊下,所长、一名警察、炊事员、一名区政府干部迅速跑来,小伙突然急红了眼,见人就砍。很快,五个人全部倒在血泊中。 小伙被闻讯而来的群众制服。五个人,除了所长颅脑重度损伤,经过三天三夜抢救,勉强挽回生命外,其余四人全部不治身亡。但是所长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语言和行动功能障碍,余生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小伙最终被处以极刑。但是再怎么样 ,给5个家庭造成的毁灭性伤害已无法弥补。 事后,小镇上的人都说:“偷钱包,不过就是批评教育或者拘留几天,就算逃跑被抓,大不了坐几年牢,犯得着去杀人嘛。”是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人人都能拎得清轻重的问题,为什么在小伙子自己心中就变成了魔障呢?毁了自己不说,夺走了无辜者生命,犯下滔天大罪。 我 想,在他疯狂犯罪的那一刻,是失智的,他一定是被心中的黑暗紧紧攥住了良知,至于那些黑暗是什么,是恐惧是焦虑是无助还是别的,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精神进入了一种混沌错乱的状态,已经分不清利害轻重。如果,当时有一个人,可以把他从这种状态中引领出来,让他稍微清醒,是不是悲剧就能避免呢? 这个人该是什么角色,该怎么称谓?在多年思考中,我一直找不到确切的描述。 直到多年之后的今天,当我读到英国作家克莱尔·麦克福尔的小说《摆渡人3无境之爱》的时候,我蓦然发现,我要找的那个词语就是:“摆渡人”。这部小说,用虚构的故事,深刻表现了现实世界。 一、故事要素 在小说中,摆渡人是灵魂的引领者,负责一个生命从生到死之间一段路程的引导,看护工作。这段路程,在书中,被称作“荒原”,遍地布满恶鬼。 一个刚刚死去的人,必须穿越荒原,才能到达生死边界,真正“死去”,让灵魂安宁。否则,便会成为一直游荡、魂飞魄散的怪物。 “摆渡人”职责与中国民间故事中的“黑白无常”类似,不过,比起黑白无常的凶煞无情,摆渡人兼具情感和温度,他们有思想,懂感情,和摆渡的灵魂之间有着能量流动,他们互相影响,互相改变,互相拯救。 《无境之爱》是《摆渡人》系列第三部,在前两部中,女孩迪伦和灵魂摆渡人崔斯坦两次穿过荒原,经历了被审判者惩戒、与恶灵的斗争等惊心动魄的磨难,终于得以在人间生活下去。 与此同时,被扔进荒原的杰克和他的灵魂摆渡人苏珊娜也遭遇了非常严重的危机:杰克被恶灵拖到了黑暗黏湿的湖水之中,成为了它们中的一员… … 然而,一切并未结束。荒原的裂隙已经产生,无论是荒原还是人间,都发生了令人恐惧的变化——人间凭空消失的巴士、被白色雾气笼罩的荒原、竟然能够闯进安全屋的恶灵,似乎有什么东西使得荒原动荡不安起来,更大的恐慌开始蔓延…… 当直面生存与死亡时,无论是摆渡人还是被摆渡者,都表现出了巨大的勇气,用坚贞不渝的父母之爱,子女自爱,情侣之爱战胜了一起艰难险阻,完成了彼此救赎,赢得了相爱相守。 作为一部温暖治愈的情感小说,《摆渡人3无境之爱》将“爱”这个主题升华到了极致。但是,与其他情感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摆渡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贯穿故事始终的“爱”并不仅仅是感官享受,而是生命层次的飞越和新生。 二、荒原象征寓意 作为一片被黑暗笼罩,介乎于生与死之间的灰色地带,“荒原”在小说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现实世界中,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确实也有“荒原‘存在。 回到开篇我讲的那个血案里,那个小伙子在冲动癫狂中砍人时,也进入到了精神上的“荒原”,心中的恶占领了大脑,和小说中的恶鬼无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遭遇“荒原”。每个人的心中,都潜藏着一个天使,一个魔鬼。荒原便是放逐魔鬼,任由罪恶横行的地方。 有时候,是蓄意已久,有时候,只是一念之间,一个正常人偏离轨道,做出正常思维无法理解的事情,给自己或者他人造成伤害。 三、现实中的摆渡人 在小说中,崔斯坦是女孩迪伦的摆渡人,苏珊娜是男孩杰克的摆渡人。他们之间不仅产生了真挚的爱情,一次又一次互相救赎对方的生命与灵魂。 在现实中,也常常有引领我们走出黑暗的人,可以称之为“摆渡人”。 他们在你不想活的时候,可以让你打消死的念头;在你被仇恨贪婪蒙蔽双眼时,拉你回归清醒理智的状态;在你心生罪恶,胆大包天时,喝退你的鲁莽,摆脱“恶鬼”纠缠;在你陷入泥沼,苦苦挣扎时,拉你一把,给予你新生的勇气和力量;在你的生与死之间,摆渡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 一个人一生,能遇到摆渡人是幸运又幸福的。如果遇不到,很多时候便是毁灭,是从荒原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一个人的成长与成功,不过就是从被摆渡者成为摆渡人,从被救赎者成为救赎人,从弱小走向强大,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忐忑走向稳定。 《摆渡人3无境之爱》中的虚构故事,用感人至深的爱与勇气,直击人心最深处,让我们相信,生命真的可以创造奇迹,无论这个世界多么不堪,总有希望值得坚持,即使现实冰冷,总有一些温热是为你而来。

林语堂说过一句话:读一本好书可以让人发现自己、检查自己、从而提升自己。《摆渡人》是英国著名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的著作,凭借此著作,她一举获得了五项世界文学大奖。故事发生在神话背景下,以穿越荒原为主线,展现了人物灵魂成长的踪迹。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命运要操控在自己手中,没有谁能摆渡谁。这也启发我们要做生活的主人,锐意进取、勇敢接受生活的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不能轻易言败,被现实击垮。恐惧和退缩并不能改变现状,未来是不可预知的。只有不断去尝试,并勇敢的坚持自己的理想,才能体会到探索未知的快乐和喜悦,人生才能蜕变和升华成自己预知的样子。同时,你也会发现自己经过磨练后变得更加坚强、勇敢和自信。 书中的主人公迪伦,是一个十五岁的妙龄少年。她家境优渥,由于父母的婚姻破裂,她整日郁郁寡欢,孤独而自卑。在一次探望父亲的途中,火车脱轨。她与另一个同龄男孩齐心协力度过难关。她没有恐慌,以平静的心态去接受眼前残酷的事实。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产生了爱情。男孩是迪伦的摆渡人,负责引渡她到生死轮回的地方。为了爱情,她冲破重重阻碍,不畏艰险对此返回去找男孩。迪伦和崔斯坦一路上经历了很多艰辛与磨难,迪伦因为崔斯坦的帮助变成了一个勇敢坚强的少女。迪伦到达圣地后不甘心和崔斯坦分离,冒着灵魂解体的风险重回荒原去寻找崔斯坦,他们最后相遇,一起重生。 这本书告诉我们:坚信自己的选择,永不放弃、打破陈规,趋避外界因素的影响,做自己的摆渡人。爱是相互的,需要我们用心去维系,想要去改变他人时,不认先从自身问题出发,做一些调整。当我们的内心发生变化时,我们也会发现事情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愿我们有一颗勇敢去爱的心,去温暖别人。 在我看来,小女孩一开始就很勇敢,能够为了见自己的父亲而毅然的坐上开往阿拉丁的列车。她是崔斯坦渡过的所有灵魂中唯一一个不自私还懂得为别人考虑的人,她在崔斯坦的一路庇护下到达圣地,殊不知那里并不是她向往的地方。所以,迪伦为了爱又勇敢了一次,不顾艰难险阻去找崔斯坦。因为爱的匮乏,她的心是一片无尽的荒原;穿越之后,因为爱的丰盛,她蜕变成一个勇敢坚强的摆渡人,将自己的爱人引领回家,脱离无形的控制。其实,她才是自己的摆渡人。 《摆渡人》不是流行的言情小说,而是一部关于心灵探索类的小说。身处的世界,其实是由自己所创造而来。摆渡人崔斯坦曾说过:荒原里之所以出现山坡、乌云,一切阻碍,全是因为你内心的担忧、恐惧。简单来说,所谓的黑暗,均是源自于内心。

(Continued) She thinks she’s the only survivor. She’s the only one who died. Once out of the tunnel, she finds Tristan-her ferryman, her guide through the wasteland towards the next part of the afterlife. On their journey together through the wasteland, a harsh environment filled with wraiths waiting to drag her down, Tristan and Dylan soon fall in love, and Dylan needs to decide what life she has to choose.

以下的内容严重剧透,慎点!!!!!!!!!摆渡人负责将死去的灵魂穿过荒原带到安全地带,摆渡人会依据灵魂的取向变成他们信任的外貌,荒原也会依据灵魂的心理状态呈现不同的样子。迪伦和男孩摆渡过的其他人很不同,在路途中,两人就这么相爱了,其中二人的心理变化就不详述了。但是!摆渡人的任务只是将灵魂带到安全地带,而自己却不能进入,于是在到达目的地的瞬间,他们就分开了,男孩继续摆渡下一人,但外貌竟然没有改变。迪伦想要回去找男孩,于是问了一个女人,女人告诉她可以回到荒原去,但很危险,之前有很多人都想穿过荒原回到自己的身体里,但因为内心的恐惧而放弃了。迪伦勇敢的进入了荒原,并遇到了男孩,二人一起逆穿过荒原,男孩一直不相信能回到现实世界,迪伦则满怀希望。最终,都回去了!典型的心灵治愈系纯爱小说,浪费了我宝贵的火车时间。要知道我是当作悬疑小说买来用来路上烧脑用的!但看过中文翻译版,建议还是买原版看吧,至少还能烧点脑。ps,男孩名字我看过就忘了。就这样。

早期人类对海洋的开发研究论文

近年来,各国科学家竞相进行太空探索。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人类在热衷研究其他星球的同时,对地球本身仍缺乏足够的认识。比如,对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上的海洋来说,正如一位美国海洋生物学家所说,“我们关于海底的知识还不如对火星的多”。星际探索短期内可能不会给人类带来实质性的好处,而深海中蕴藏的丰富资源却有望在不久的将来为人类造福。日本在海洋探索方面走在了各国的前列。比如“海沟”号无人驾驶深海探测器,曾在1995年潜入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潜深达到10911米。但不幸的是,“海沟”号最终却在日本沿海失踪了。“海沟”号的生命历程1986年,日本海洋科技中心开始研制“海沟”号无人驾驶潜艇,于1990年完成设计并开始制造。“海沟”号长3米,重吨,耗资1500万美元。它是缆控式水下机器人,上面装备有复杂的摄像机、声呐和一对采集海底样品的机械手,是世界上惟一下潜深度达到7000米的探测器。2003年5月29日,日本科学家利用“海沟”号在日本高知县东南大约130公里左右的海域进行海底调查作业,当时“海沟”号的下潜深度为4673米。由于当年的4号台风已经开始接近这一海域,操作人员当天下午1时29分提前结束调查作业。但是在回收“海沟”号时,工作人员发现不知何原因“海沟”号已无法回到母船的发射架中。1分钟后,海面控制船与“海沟”号的光缆通信和高达3000伏的电力供应突然中断,控制船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当天下午4时17分,控制船的卷扬机只回收到了“海沟”号的母船发射架,“海沟”号则因电缆断裂而不知去向。操作人员大吃一惊,连续用方位测定器向“海沟”号发射了3次信号,但控制船没有接收到“海沟”号的任何信号。“海沟”号上搭载的电波发射器可以连续工作240小时,而电波发射器的发射范围仅在4公里左右。当时由于台风已经接近该海域,控制船上的操作人员推测认为,“海沟”号没有反应,可能是它受海浪冲击与控制船距离已经超过了4公里的范围。此后,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决心找回“海沟”号,并进行了一个月的搜索,但一无所获。直至当年6月30日,日本方面才向外界公布了“海沟”号失踪的消息。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于当年7月4日开会研究后认为,在大片海域中即使动用声呐仪也不可能找到久已失去联系的“海沟”号,于是宣告搜索结束。“海沟”号失踪使不少科学家痛心不已。对日本的深海科研来说,这次的损失无法估量。一些科学家甚至将“海沟”号比作航天界的“哥伦比亚”号。他们认为,这个价值5000万美元的探测器是独一无二的,它的失踪对科学研究是一个重大损失。到深海去看看大海正以自己特有的魅力召唤着人类。“海沟”号的失踪并不能阻止人类进行深海探测,正像“哥伦比亚”号失事不能阻止人类的航天事业一样。今天的人类正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难题。随着各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消耗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多,陆地上的资源正日益减少。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必须寻找新的物质来源,海洋应当是首选。因此一些科学家认为,深海给人类带来的利益要比那些耗资庞大的太空计划实惠得多。此外,深海生物新物种的发现,在探索生命起源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深海探测中的技术问题在短期内,人类乘坐潜水器潜入深海还不太现实。因为在海洋中,每下潜100米就增加10个大气压,几毫米厚的钢板在1万米洋底就像大气中的鸡蛋壳一样易碎。为了克服这些障碍,从事深海探测的大部分科学家都已从有人驾驶潜水器转向机器人潜水器的研究。现在,称为“遥控潜水器”(ROV)的有绳潜水探测器和小型的计算机控制蓄电池驱动潜水器(AUV)可以由任何合适的船只操纵。此外,它们的造价也比较便宜,而且不会给操纵它的人带来任何危险。另一种可能解决的方案是开发出能取代适于海洋最深处压力的船壳。美国海军已成功试验过利用新型的陶瓷材料制成有浮力的深潜船壳,这类船壳具有人乘坐时所需的安全可靠性。目前这种陶瓷材料的数据资料已经解密,此举必然会促进其商用开发。而对于潜水器的浮力材料,不仅要求它能承受住巨大的压力,而且要求它的渗水率极低,以保证其密度不变,否则机器人就会沉入海底。在高压环境下,耐高水压的动态密封结构和技术也是水下机器人的一项关键技术。机器人上任何一个密封的电气设备、连接缆线和插件都不能有丝毫渗漏,否则会导致整个部件甚至整个电控系统的毁灭。由于无线电波在水中的衰减太快,所以在水中不能使用无线电通信、无线电导航及无线电定位系统。“海沟”号与控制船之间就是利用光缆进行通信的。由控制船发出的信号以及由“海沟”摄像机拍摄到的实时图像信号均可通过光缆传输,操作人员可观察监视器上的图像,在控制船上对“海沟”号进行操作。这些技术问题如能得到彻底的解决,海底这块最后未开发的“处女地”必将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届时,人类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也可有望迎刃而解。我们企盼着这一天的到来。(曲笑)大洋探秘从海洋中探索生命的奥秘记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 曲国斌海洋被称为地球上最后一个未开拓的疆域,她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而且还是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的绝好窗口。位于日本横须贺市海滨的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就是一所专门从事这一科研活动的规模最大的机构。从开发资源到进一步了解地球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成立于1971年,30年来它走过了3个发展阶段。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初设立这所科研机构的目的在于开发海洋大陆架资源。它通过实施“海洋计划”开发出了可在300米的深海的高水压、黑暗和低温等严峻条件下进行作业的技术以及潜水技术和潜水系统等。80年代,为展开对深海及海洋微生物的研究,它研制了有人潜水考察船“深海2000”号、海中作业实验船“海洋”号、3000米级无人潜水器“海豚3K”号等。到90年代,它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对海洋的全面考察和研究,为此建造了6500米级潜水考察船“深海6500”号、深海考察船“海岭”号、万米级无人潜水器“海沟”号、海洋地球考察船“未来”号、深海巡航探测器“浦岛”号,最新研制的工具是远程航行型自律无人潜水器“AUV”等。1998年,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制定了新的“海洋开发长期计划”,提出“进一步了解地球”的目标,并设定了五大研究领域:揭示海洋和气候的变化机制、调查海洋海底的动态、探索海洋生态系、解析地球系统及研究新的海洋开发技术等。其中提出,21世纪的重要研究目标之一就是“探索地球生命的起源”。为此,海洋科学技术中心还启动了“深海生态环境”和“深海地球钻探计划”两个研究项目。发现地下生物圈1977年,美国的“阿尔宾”号潜水考察船最早在太平洋上的加拉帕戈斯岛附近2500米深的海底发现了热水(温度高达90℃)喷出孔周围存在着“热水喷出孔生物群落”。以此为契机,1984年,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使用“深海2000”号在距东京不远的相模滩1200米海底深处也发现了热水喷出孔生物群落,其中有在壳质形成的栖管内生活的虫类以及蜗牛、贝纲、甲壳纲、多毛纲、海葵目等的多种生物。据研究,这些动物不依赖光合作用,而把从地球内部喷出的硫化氢和甲烷等还原性低分子化合物作为初级能源,依靠由以硫酸化细菌、甲烷化细菌等为主的化学合成细菌构成的食物网供应能源。不仅如此,在相模滩及日本列岛附近的日本海沟及南海海沟等处,还发现了“冷水涌出带生物群落”。它们同样是通过化学合成而诞生的生物群落。到目前为止,在日本列岛周围海底,已经发现了18处冷水涌出带生物群落和13处热水喷出孔生物群落。自从发现了存在于海底的热水喷出孔生物群落之后,各国科学家竞相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等海域寻找深海生物。结果发现,这种热水喷出孔生物大多生存在地质构造上是活动着的海岭的两侧。而且,它们之间还有某种共同之处。在考虑到海底扩大的不连贯性和海底扩大的历史过程等因素的基础上,科学家对热水喷出孔生物群落的生物地理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提出如下假说:“生活在大西洋的热水喷出孔生物群落里的生物是从东太平洋派生出来的,而最有可能的传播路线可能就是东南印度洋海岭和西南印度洋海岭。”1996年,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使用无人探测器“海沟”号又在世界最深的海域———马里亚纳海沟查林杰海渊深度约万米处采到了海底泥沙的标本,从中分离出来大约3000株微生物,并发现了新的微生物种类,如在1000个大气压下能够生存的超喜压性细菌、超好热性细菌、可制造有用酶的蛋白质分解酶及新的糖质分解酶的微生物等。2000年8月,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使用深海考察船“海岭”号又在印度洋的中央海岭、东南海岭和西南海岭的交接处(南纬25°19′10〃、东经70°2′24〃,水深2420米)发现了热水喷出孔生物群落,共有20多种生物,其中许多都是第一次发现。这表明,即使在深海海底那样的极限环境里,也存在着多样性的生物世界。科学家们设想:地球诞生初期的微生物有可能不受外界干扰而照原样生存下来;既然海底地壳下这样严酷的环境中还有生物生存,那么,在火星等星球上也会有生命存在;如果热水喷出孔生物是适应地球诞生初期高温环境的生物的话,那么,这就有可能使我们解开地球生命起源的奥秘。进一步探索地球生命的起源海底堆积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层,保存着有关地球的各种历史资料,由此也可以了解地球气候的变化过程。根据迄今为止的研究,80万年来,地球上曾经有过多次超过现在的高温(40℃)和寒冷(-40℃)的时代。而从1万年前开始到现在,地球在气温上处于“异常的稳定期”。更有意义的是,上述谈到的“地下生物圈”,正是探索生命起源的绝好场所。把它与地球外行星上的生命现象进行比较,将加深人类对生命、对自身的了解。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为此进行超临界水中的氨基酸聚合观察实验、微生物在超临界水中的溶解实验、压力生理学实验等。科学家们发现,色氨酸能够使酵母菌在高压环境(250个大气压~300个大气压)下安然无恙地生存、发育,高等生物细胞(HeLa细胞)在400个大气压下会大大改变其骨骼形态等。为了进一步探索地球生命的起源,日本将从2003年起,与美国联合实施“统一国际深海地球勘探计划(IODP)”。为此,日本建造了“地球”号地球深部勘探船,并于今年1月在三井造船公司冈山公司厂举行了“进水式”。这条船长210米,宽38米,高116米,深米,吃水米,排水量约6万吨,船员150名,能够从海底向下钻探达到5公里~7公里(这是地壳到地幔的最短距离)处的地幔。为了实施这一国际性研究活动,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设立了“深海生物风险中心”,开发了“深海微生物实验系统”,其中包括地壳岩芯标本的防止微生物污染技术、地壳岩芯及岩石标本的微生物解析法、微生物分离法和培养法等技术。人们对这个计划寄予了极大期望,期待着能够在揭开生命起源之谜等方面获得进展。

温室气体排放过量,导至全球温度升高过度开采破坏生态,导致沙土化土地速度加快

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海洋文化以其独特性占有一定地位。那么所谓的文化生态是指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所处的人文环境,甚至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海洋文化论文篇1

关于海洋文化生态的几个问题

[摘要]海洋文化生态包括实现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

海洋文化生态具有整体性、动态性、主体性;海洋文化主体的生态意识、海洋文化生态的平稳度、海洋文化生态环境的作用是影响海洋文化生态的因素,文章认为,

提高海洋文化主体的生态意识、合理开发与配置海洋文化资源、完善海洋文化生态的管理与立法、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文化生态的不良影响、构建和谐海洋文化生态圈应成为维护海洋文化生态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海洋文化生态;特性;影响因素;路径选择

一、海洋文化生态的概念

(一)海洋文化生态概念

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Tansley)首创了生态系统(Ecosystem)概念。

他指出:我们所谓的生态系统,包括整个生物群落及其所在的环境物理化学因素(气候、土壤因素等),它是一个自然系统的整体。

那么所谓的文化生态是指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所处的人文环境,甚至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文化生态”也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广义的文化生态,首先是一种世界观,或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观,是一种文化的生态学,狭义的文化生态,主要是指精神文化与外部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以及精神文化内部各种价值体系之间的生态关系。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大陆文化,也创造了辉煌的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就是在人们对海洋的不断探索和发现的历程中诞生,因而,海洋文化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海洋文化只有“生态化”才能实现海洋文化的良好循环发展。

那么所谓的海洋文化生态就是海洋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在海洋文化所处的海洋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实现海洋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海洋文化是人类在所处的海洋环境中不断调整和更新的过程,这也就是海洋文化生态化过程。

一个良好的海洋文化生态系统才能真正地反映海洋文化所蕴含的重要作用和无限的活力。

(二)海洋文化生态的特性

生态系统的特性决定了海洋文化生态的基本特性。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海洋文化生态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主体性,

1整体性。

海洋文化生态作为一个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

整体而言,海洋文化生态是由海洋文化和文化所处的环境组成的整体,二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从而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

把握好海洋文化生态,应当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海洋文化生态;应当从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重视和发展海洋文化各种具体文化形式,特别是别具特色的海洋文化,优化文化生态的结构,优化具有特色的海洋文化发展模式。

2动态性。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事物不是静止不变的,都是发展变化着的,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海洋文化生态,其应该是一个动态开放型的稳定系统。

海洋文化生态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其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

海洋文化生态的动态性要求我们要以辩证法的运动变化的观点考察海洋文化生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揭示其运动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对海洋文化生态进行维护及完善。

3主体性。

主体性是海洋文化生态所具有的特性之一。

海洋文化生态的主体性特征是人在海洋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海洋文化生态与人息息相关,人是海洋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的主体,是海洋文化生态的维护者。

人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创造了文化的同时,文化也对人的塑造起了很大的作用,人在文化世界中的生存发展,彰显其主体性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主体性是文化生态系统最为明显甚至是根本的属性。

二、海洋文化生态的影响因素

海洋文化生态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浩瀚的大海、独特的海洋条件为海洋文化的诞生提供了必要条件,孕育了具有深厚底蕴的海洋文化,因此,每一种海洋文化的形成背景都与其存在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海洋文化生态的影响因素是研究海洋文化生态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海洋文化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

海洋文化属于区域文化的范畴。

其传统价值观念、思维习惯、情感模式和行为规范经过长期的积淀和流传,成为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不同的文化主体拥有不同的文化生态意识。

海洋文化主体是海洋文化的创造者、拥有者和传承者。

文化主体是地方文化特色构成要素中最为重要和不可分割的部分,对其重要性和地位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定位,这是保护海洋文化生态的首要条件,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海洋文化生态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的确立,是主体进行一切文化活动的前提。

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要考虑怎样将文化与生态整合,维护好海洋文化生态,怎样才能使优秀的海洋文化得以保护、发展和传承,仅仅依靠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海洋文化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对维护海洋文化生态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海洋文化生态的平衡度

“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输出与输入必须平衡才能保持它的稳态,因此,生态平衡是一种根本的价值,是人和其他生命生存的基础。

”从生态学的角度审视海洋文化生态,海洋文化生态是海洋文化与其所处的环境所形成的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

所谓海洋文化生态平衡,指的是海洋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各个子系统乃至各种因子和成分,以及海洋文化生态的各种内外环境因素,保持着动态的、和谐的比例关系。

海洋文化是海洋社会的文化,海洋文化生态是与其所处的环境中多种因素协同发展的结果,海洋文化的渗透与传播涉及海洋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海洋文化生态的建设具有综合的特征,

需要保持海洋文化和海洋环境之间相适应、协调并相互促进,也就是维持海洋文化生态的平衡度,从而防止海洋文化生态的失衡、淡化和被侵蚀的危险。

(三)海洋文化生态环境的作用

所谓的海洋文化生态环境指的是海洋文化的生存和发展赖以进行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各种条件。

海洋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是在一定时空中进行的,也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

所谓的时空条件也就是环境。

海洋文化生态环境的范围很广,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海洋社会环境。

但是海洋文化生态环境的好坏对海洋文化生态有一定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无论是海洋文化的创作、传播和弘扬,都是在一定的海洋环境下进行的。

海洋文化环境适应海洋文化的存在,文化生态环境就对海洋文化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但海洋文化生态环境如果不适应海洋文化存在、发展的状况和要求,它就会对海洋文化的存在和发展起到制约作用。

三、维护海洋文化生态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海洋文化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

主体性是海洋文化生态的必有特性,也是其所

具有的根本属性。

按照这一特性进行海洋文化建设,就必须在对海洋文化主体的培育上加大力度。

文化生态意识主要体现为文化可持续发展观。

人类进行文化艺术生产,需要通过对文化资源的适度的、有节制的开发,在满足文化需求的同时注重保持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为主体进行一切文化活动做好了思想准备。

提高海洋文化主体的海洋文化生态意识,是维护海洋文化生态的前提。

应发挥海洋文化主体在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开发方面的主导能力,将海洋文化价值观和海洋环境相结合,使独特的海洋文化得以进一步地发扬光大,并使海洋文化生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合理开发与配置海洋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是一个民族进步与发展赖以生存的源头活水,必须高度重视其合理的利用、保护和开发。

海洋文化资源就是指人们用来从事海洋生产和文化活动的必要条件,要实现海洋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持续性增长,必须充分认识海洋文化资源的特性,合理配置开发文化资源,尽可能做到与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相适应,实现海洋文化资源的边际效应最大化。

没事做也不会写的

关于早餐的最新研究论文

【早餐的重要性】早餐对保障人体健康、维持体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至关重要。长期不吃早餐不仅影响学习和工作,同时也会引发一些疾病,如胆结石、胃炎、皮肤粗糙、低血压等症。 道理都懂,然而不吃早餐的人如今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究其原因,一是人们工作生活节奏变快,有的人顾不上吃早餐便赶时间上班;二是早餐品种单一,使得一些人常感没有胃口。 看来,为了能让人吃上早餐吃好早餐,重要的是能让早餐常变花样,变填饱肚子为享受美味、享受生活。吃早餐变成享受生活,事情就大大不一样了。【关于中国人早餐现状】现状一:20%中国人不吃早餐;现状二:不吃早餐多因忙、累;现状三:早餐结构不合理。【不吃早餐的坏处】1.不能减肥反增肥:不吃早餐还会使人在午饭时出现强烈的空腹感和饥饿感,不知不觉吃下过多的食物,多余的能量就会在体内转化为脂肪,时间长了脂肪在皮下堆积反而导致肥胖。2.损害女性容颜:对女性来说,不吃早餐只能动用体内储存的糖元和蛋白质,久而久之会导致皮肤干燥、起皱和贫血,加速衰老。3.消化道易生病:不吃早餐首先会精神不振,并影响胃酸分泌、胆汁排出,这会减弱消化系统功能,诱发胃炎、胆结石等消化系统疾病。4.抵抗力下降:因为不吃早餐引起的营养不良,还会导致机体抵抗功能下降,易患感冒、心血管疾病等各种不同疾病。5.导致营养和发育不良:不吃早餐的儿童,全天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某些矿物质,如钙、铁、维生素B2、维生素B12、维生素A、叶酸等的摄入低于吃早餐的儿童。早餐所提供的营养素很难从午餐或晚餐中得到补充,不吃早餐或早餐营养质量差,是引起全天能量和营养素摄入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下去,影响青少年的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6.影响学习能力和成绩:学习是一项繁重的脑力劳动,大脑惟一能够利用的能源是血中的葡萄糖,即血糖。不吃早餐或早餐营养质量差,血糖水平相对就低,不能及时为神经系统正常工作输送充足的能源物质,从而影响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根据对比实验,不吃早餐的青少年在图形识别的错误率、反应能力和数学测试方面的成绩都低于吃早餐的青少年。早餐营养质量好的青少年,标准考试的成绩、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身体耐力等明显较好,其它表现如迟到、缺课等现象也明显比营养质量差的青少年少。早餐距离前一晚餐的时间最长,一般在12小时以上,体内储存的糖原已经消耗殆尽,应及时补充,以免出现血糖过低。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会出现饥饿感,大脑的兴奋性随之降低,反应迟钝,注意力不能集中。所以,不吃早餐,或者早餐的质和量不够,容易引起能量和营养素的不足,降低上午工作、学习的效率。 研究表明,不吃早餐导致的能量和营养素摄入的不足,很难从午餐和晚餐中得到充分补充。所以,每天都应该吃早餐,并且要吃好早餐,以保证摄入充足的能量和营养素。

吃早餐对青春期学生的危害: 一、对大脑的危害。虽说脑组织的重量只占人体重的2-3%,但脑的血流量每分钟约为800毫升,耗氧量每分钟约为45毫升,耗糖量每小时约为5克。青少年的脑组织正处于发育期,血、氧、葡萄糖的需求量比成人还高。如血糖过低,脑意识活动就会出现障碍,长期如此,势必影响脑的重量和形态发育。 二、对消化系统的危害。正常情况下,头天晚上吃的食物经过六小左右就从胃里排空进入肠道。第二天若不好吃早餐,胃酸及胃内的各种消化酶就会去“消化”胃粘膜层。长此以往,细胞分泌粘液的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很容易造成胃溃疡及十二指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 三、造成动脉硬化且更易导致肥胖。有不少青少年学生是怕长胖而不吃早餐的。这种做法毫无科学道理。人体对热量的需求是有标准的,不吃早餐,势必加大中、晚餐的进食量。而晚餐后一般运动量较小,更容易造成脂肪积累而导致肥胖。另外,长期不吃早餐还会使胆固醇、脂蛋白沉积于血管内壁,导致血管硬化。 不吃早餐对上班族人群的危害: 1、让你反应迟钝:早饭是大脑活动的能量之源,如果没有进食早餐,体内无法供应足够血糖以供消耗,便会感到倦怠、疲劳、脑力无法集中、精神不振、反应迟钝。 2、慢性病可能“上”身:不吃早餐,饥肠辘辘地开始一天的工作,身体为了取得动力,会动用甲状腺、副甲状腺、脑下垂体之类的腺体,去燃烧组织,除了造成腺体亢进之外,更会使得体质变酸,患上慢性病。 3、肠胃可能要“造反”:不吃早餐,直到中午才进食,胃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会造成胃酸分泌过多,于是容易造成胃炎、胃溃疡。 4、便秘“出笼”:在三餐定时情况下,人体内会自然产生胃结肠反射现象,简单说就是促进排便;若不吃早餐成习惯,长期可能造成胃结肠反射作用失调,于是产生便秘。 5、会让你更靠近肥胖族:人体一旦意识到营养匮乏,首先消耗的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最后消耗的才是脂肪,所以不要以为不吃早饭会有助于脂肪的消耗。相反,不吃早饭,还会使午饭和晚饭吃得更多,瘦身不成反而更胖。 友情提醒:早餐不吃反误瘦身大计不要以为不吃早餐就可以少吸收热量而因此减肥,根据营养学家们的证实,早餐是每个人一天中最不容易转变成脂肪的一餐。如果每天不吃早餐只会让午餐吃得更多。日本的相扑选手,就是不吃早餐只吃午餐和晚餐,所以早餐很重要,早餐、午餐和晚餐的比例最好是3∶2∶1,这样子就能让你在一天内所吃的精华在体力最旺盛的时间内消耗掉。

早餐的学问: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变快,早餐本应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重视的事情来越被人们忽视,特别是在我们学生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合理、不健康的早餐现象。 根据营养学家的调查发现,目前还有很多人没有养成吃早餐的习惯或是吃早餐过于随意。营养学家指出,如何吃好早餐其实大有学问,以下是健康专家提出的健康早餐新概念,好好对照对照,看看你的早餐是否达标。 早餐最佳时间7至8点 一些人早晨起得早,早餐便也吃得早,其实这样并不好。早餐最好在早上7点后吃。医学专家指出,人在睡眠时,绝大部分器官都得到了充分休息,而消化器官却仍在消化吸收晚餐存留在胃肠道中的食物,到早晨才渐渐进入休息状态。一旦吃早餐太早,势必会干扰胃肠的休息,使消化系统长期处于疲劳应战的状态,扰乱肠胃的蠕动节奏。所以能在7点左右吃早餐最合适,因为这时人的食欲最旺盛。另外,早餐与午餐以间隔4至5小时左右为好,也就是说早餐7至8点之间为好,如果早餐过早,那么数量应该相应增加或者将午餐相应提前。 早餐吃冷食损健康 吃早餐应该吃热食,才能保护胃气。中医学说的胃气,其实是广义的,并不单纯指胃这个器官而已,其中包含了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后天的免疫力、肌肉的功能等。因为早晨的时候,夜间的阴气未除,大地温度尚未回升。体内的肌肉、神经及血管都还呈现收缩的状态,假如这时候你再吃喝冰冷的食物,必定使体内各个系统更加挛缩、血流更加不顺。也许刚开始吃喝冰冷食物的时候,你不觉得胃肠有什么不舒服,但日子一久或年龄渐长,你会发现怎么吸收不到食物精华,好像老是吃不结实,或是大便老是稀稀的;或是皮肤越来越差;或是喉咙老是隐隐有痰不清爽;时常感冒、小毛病不断,这就是长期的冷食伤了胃气,伤了身体的抵抗力。 牛奶鸡蛋并非完美早餐 很多上班族早晨起来,喝一大杯牛奶,煎一个鸡蛋,吃一些肉片,拿上一个水果便匆匆冲出了家门,感觉起来这样的早餐营养还不错。但营养专家指出,如此搭配,蛋白质、脂肪摄入量是够的,但却忽略了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营养学家指出,科学的早餐应该是结构均衡的早餐,其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量应该是一个合理的结构。而其中,碳水化合物是基础,这一点很多人都认识不到。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膳食结构中,合理的早餐营养结构三大产热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产热值的比例应该在12∶25-30∶60。由此可以看出,碳水化合物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而粮谷类食物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谷物早餐是最适合现代家庭中各年龄人群的理想营养早餐。相对于其他碳水化合物,谷物含有低脂肪、低胆固醇、能量持久释放等特点。 早餐酸碱平衡很重要 不少人早餐习惯吃馒头、油炸食品、豆浆。也有人吃些蛋类、肉类、奶类。虽然上述食品富含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脂肪,但均为酸性食物,酸性食物在饮食中超量,容易导致血液偏酸性,引起体内生理上酸碱平衡的失调,还会出现缺钙症。 营养学家建议,蔬菜水果含有碱性物质,所以只要吃点蔬菜、水果补充一下就能做到膳食酸碱以及各种营养素的平衡。 专家推荐的营养早餐 首先按照膳食金字塔的分类方法把食物分为谷类、蔬菜、水果、肉类和奶类,如果食用了两类或者少于两类就算早餐质量差,食用了其中3类则为早餐质量较好,如果能食用够这4类则为早餐营养充足。 营养专家依据这一方法为我们推荐了几个营养早餐方案:鸡蛋挂面可以配上一个桃子、一杯酸奶,这是一份高蛋白低脂肪的食谱,铁和维生素A、C也不缺乏。一份瘦肉炒米粉则需要加一杯牛奶和一根香蕉,这份食谱的优点是营养素供应全面。春卷、豆浆和西瓜搭配也能满足能量和营养的需求。如果是油条、酱豆腐、鸡蛋粥,这份早餐就少了维生素钙铁等营养而含盐量则过高,应该添加黄瓜一类的蔬菜。 营养专家特别建议,早餐有两类食物不宜多吃:一类是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食品,另一类是蛋黄、煎炸类高脂肪食物。因摄入淀粉、糖分、脂肪和胆固醇过多,消化时间长,易使血液过久地积于消化系统,造成脑部血流量减少,脑细胞缺氧,于是整个上午头脑昏昏沉沉,思维迟钝。

贵刊1996年1—2期《营养与健康》栏目,刊发了一组介绍幼儿早餐的知识和姐妹园工作经验的文章,读后 受益不浅。现将我园的有些做法总结如下,以利广泛交流。 幼儿早餐吃什么,怎么吃,不仅是幼儿膳食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幼儿合理营养的重要环节。所 以,我园一贯重视幼儿早餐食谱的制订和早餐的制作,不仅注意一周甚至两周内早餐主、副食花样的变化,而 且做好早餐与午、晚两餐食物种类和营养的搭配。 制订早餐食谱所遵循的原则 1.谷类食物与动物性食品合理搭配,谷类为主,动物性食品为辅。谷类食物的数量,以其所含碳水化合物 提供幼儿一日总热能的30%为限。动物性食品选择畜禽瘦肉、奶、蛋、鱼四类。它们所含的蛋白质中“必需氨 基酸”比较齐全,且构成比例合适,素有“优质蛋白质”之称。只有如此搭配,才能满足幼儿上午脑、体活动 对热能的需要和生长发育对蛋白质的需要。 2.注意搭配含豆制品和坚果类食物的小菜。如用杏仁、豌豆和胡萝卜细丁,或用腐竹、花生米和芹菜分别 拌成的“三色”小菜等。大豆制品所含的蛋白质,是植物性食物中唯一属于优质蛋白质的食品;坚果类食物含 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属健脑食品。因此,我们在早餐主食中也适当添加此类食品,如蒸果仁包、烤果仁蛋 糕、熬玉米面芝麻粥等。 3.粗细粮合理搭配。这不仅有营养互补作用,更重要的是粗粮所含纤维素对健康有功效。纤维素能刺激肠 蠕动,减少慢性便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心血管病、糖尿病和结肠癌。在孩子饭食日益精美的今天,补充 纤维素尤为重要。 4.干稀、咸甜合理搭配,少甜食、少油炸食品。 早餐制作的体会和一些做法 1.早餐制作时间短,常常来不及变换花样,易使食品单调乏味。这是幼儿园早餐工作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普 遍的问题。对此,我们除了像姐妹园那样,通过分年龄班轮流变换花样加以弥补外,还从人员安排和提前准备 两方面入手,采取了增加两名早班人员和头天下午做好准备等措施,使这一矛盾得到较好解决。例如,早餐食 谱规定第二天吃小肉包或果仁包,头天下午便拌好肉馅存进冰箱,或把烤花生仁、核桃仁等压碎,和适量糖、 盐拌成果仁馅,第二天早晨再包好上屉。 2.引进方便食品的制作方法。如自制速冻馄饨,头天下午包好冻上,次日晨煮。 3.适当吸收西式快餐吃法。如自制汉堡包,自制水果、蔬菜沙拉等。 4.幼儿早餐面食不论是蒸的还是烤的坚持早晨现做。现蒸、现烤的主食,淡淡的面香,诱人的外观,松软 的口感,孩子们很爱吃。 我园两周的早餐食谱 第一周 星期一 两面果仁蛋糕,五香花生米,牛奶。 星期二 果酱包,五香鸡蛋,紫米粥,“三色”小菜。 星期三 汉堡包,牛奶。 星期四 千层饼,酱肝,玉米面芝麻粥,水果、蔬菜沙拉。 星期五 麻酱花卷,五香鸡蛋,绿豆米粥,“三丝”小菜。 第二周 星期一 豆沙包,鸡蛋炒虾皮,牛奶。 星期二 小肉包,二米粥,水果、蔬菜沙拉。 星期三 果仁包,馄饨。 星期四 两面什锦发糕,五香鸡蛋,牛奶,“三色”小菜。 星期五 麻酱花卷,酱牛肉,柳叶面片汤。 需要说明的有两点: 其一,因为我园幼儿的午点是豆浆和水果,所以早餐没再安排豆浆。 其二,是关于自制汉堡包的成功尝试。在贵刊家庭早餐营养食谱中介绍的“自制汉堡包、西红柿蛋汤”吃 法的启发下,我们从3 月中旬开始自制汉堡包。其做法是:头天下午买进“汉堡”面包、火腿肉、沙拉酱和生 菜,并将火腿肉存放于熟食冰箱,生菜消毒洗净控干。次日晨,将夹了火腿肉片的汉堡面包放进预热到160℃的 烤箱中烤四五分钟, 取出抹沙拉酱、夹生菜即成。孩子们吃着香喷喷的自制汉堡包,别提多高兴了!新的吃法 和口味,调动了幼儿旺盛的食欲和进餐情绪。厨师们看到此情此景,也忘记了一天来,特别是一大早的紧张和 劳累。为了增强营养和变换花样,此后,我们又自制了鸡蛋饼、黄瓜片、蕃茄沙司汉堡包,以及鱼排、生菜、 沙拉酱汉堡包等,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作者为北京市第五幼儿园副园长) 检举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13 21:09 身体在经过一夜睡眠休息后已作好充分准备迎接一天的工作、学习,这时实在需要摄取丰富的营养,来应付整日的消耗。如果不吃早餐将会带来什么危害呢? 第一,造成低血糖,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精神不振的现象,甚至休克。 第二,大脑能量不足严重影响记忆力。 第三,易患胃炎、溃疡病等慢性疾病。 第四,诱发胆结石。 所以不仅要吃早餐,而且还要高度重视早餐的质量。有人认为:“早餐是金,午餐是银,晚餐是铜”。每天坚持吃营养早餐,则是延年益寿的要素之一。 营养学家认为:营养质量好的早餐,应包括谷物、动物性食品、奶类及蔬菜水果四大部分。专家研究又发现,食用能量充足、配比均衡早餐的学生,在数字运用、创造想象力及身体耐力等方面,都强于食用早餐营养搭配不合理的学生。正常情况下,中学生每天早餐摄入的营养物质要达到下表所列出的成份及其量: 蛋白质 克脂肪 克碳水化物 克热量 千卡维生素A 微克胡萝卜素 毫克视黄醇当量 微克维生素B1 毫克维生素B2 毫克维生素C 毫克维生素E 毫克钙 毫克铁 毫克锌 毫克营养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营养物质必须符合平衡膳食宝塔。平衡膳食宝塔共分五层,包含我们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宝塔各层位置和面积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 第一层(底层):谷类。包括米、面、杂粮。主要提供碳水化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它们是膳食中能量的主要来源,多种谷类掺着吃比单吃一种好。每人每天要吃350~500克。 第二层:蔬菜和水果。主要提供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和胡萝卜素。蔬菜和水果各有特点,不能完全相互替代,不可只吃水果不吃蔬菜。一般来说红、绿、黄色较深的蔬菜和深黄色水果含营养素比较丰富,所以应多选用深色蔬菜和水果。每天应吃蔬菜400~500克,水果100~200克。 第三层:鱼、虾、肉、蛋(肉类包括畜肉、禽肉及内脏)类。主要提供优质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A和B族维生素。它们彼此间营养素含量有所区别。每天应吃150~200克。 检举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13 21:10 第三层:鱼、虾、肉、蛋(肉类包括畜肉、禽肉及内脏)类。主要提供优质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A和B族维生素。它们彼此间营养素含量有所区别。每天应吃150~200克。 第四层:奶类和豆类食物。奶类主要包括鲜牛奶、奶粉等。除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外,含钙量较高,且利用率也高,是天然钙质的极好来源。豆类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及维生素B1、B2等。每天应饮鲜奶250~500克,吃豆类及豆制品50~100克。 第五层(塔尖):油脂类。包括植不物油等。主要提供能量。植物油还可提供维生素E和必需脂肪酸。每天不超过25克。 少年朋友请注意: 1.在食物宝塔上,你看到了每日所需的五类食物。它们不能互相替代,要使身体健康,每一类食物你都需要。 2.在宝塔同一层中的各种食物所含营养成分大体相近,在膳食中应经常互相替换,以使膳食丰富多彩。而且吃的品种越多,摄入的营养素越全面。 3.日常生活中,不一定每天每种食物都照着"宝塔"推荐量吃。如不一定每天吃50克鱼,可改成每周吃2~3次鱼,每次150~200克,重要的是每日膳食要包括宝塔中的各类食物,经常遵循宝塔各层各类食物的大体比例。 二、我们如何吃早餐? 抛弃掉你不吃早餐或随便对付的恶习吧!一份营养丰富的早餐能使您全天都精力充沛! 理想的早餐应该掌握这样两个原则: 就餐时间:一般来说起床后20—30分钟再吃早餐最合适,因为这时人的食欲最旺盛。 检举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13 21:10 营养搭配:基本的原则是:主副相辅、干稀平衡、荤素搭配。以下的营养元素是你早上进餐时一定要注意的:A碳水化合物.人类的大脑及神经细胞的运动必须靠糖来产生能量。因此可进食一些淀粉类食物比如馒头、面包,粥等。早餐所供给的热量要占全天热量的 30%。主要就靠主食故早餐一定要吃好。B蛋白质食物.人体是否能维持充沛的精力主要依早餐所食用的蛋白质而定。因此,早餐还要有一定量的动物蛋白质如鸡蛋、肉松、豆制品等食物为佐餐。C维生素这一点最易被人所忽视。最好有些酸辣菜、拌小菜、 泡菜、蔬菜沙拉、水果沙拉等。早餐守则:热量计算 算出你一天需要多少卡路里以维持身体基本动力,将1/3的热量分配在早餐摄取,别担心过多卡路里造成脂肪堆积的问题,白天的代谢率高,营养易吸收,热能易消化。 早餐守则:复合性糖类 多摄取复合性糖类的热能,例如全麦面包等全谷类制品。这款淀粉易分解,迅速提供你所需能量及多种营养成份。 早餐守则:水份补充 水分补充在晨间也很重要。营养师建议,一天水份所需最好有1/3量在上午补充完毕,未进食前先来杯200cc开水活络肠胃,或者用餐后来杯助消化的优酪乳制品。 早餐守则:清淡 油脂含量过多的餐点,会使血液循环速率减缓,血液带氧量减少。 检举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13 21:12 早餐的食谱宜清淡为主,并且兼顾营养均衡,若真忍不住香酥美味,一个礼拜吃一两次也是可以。如果你希望每一天都在人群中精神焕发、活力四溢就从今天起,主食: 面包片2片副食方火腿小菜:红果酱汤羹:燕窝莲子羹1份营养成分:热量570. 2千卡,蛋白质19. 2g,脂肪9. 5g,碳水化合物101. 5g,维生素A 4. 24,微克维生素B1 0. 28mg,维生素B2 ,维生素C ,钙85. 09mg,铁4. 21mg,锌2. 26mg,铜0. 65mg. 三、向您推荐一周早餐食谱星期一、三、五为牛奶1袋,加营养谷物1袋,鲜肉包1-3个,香蕉一根; 星期二、四、六:白粥一碗(100 克),加煎蛋1个,烧麦包(菜包)1个,酸奶1瓶。 星期一主食:椰子吐司1一2片副食:熏肉2片小菜:水果沙拉1份(类似子肯德基的份量)汤羹:奶油百合汤1份营养成分:热量 685. 2千卡,蛋白质26. 9g,脂肪25. 2g,碳水化台物87. 5g,维生素C 11. 54微克,钙72. 59mg,铁5. 62mg,锌3. 00mg,铜1. 30mg。 星期二主食:杭州小笼包 50克(2 个)副食:五香茶蛋1个小菜:八宝菜1份(一小碟)汤羹:小馄饨50克营养成分:热量 5785千卡,蛋白质28. 0g,脂肪21. 9g,碳水化合物67. 2g,维生素A 138. 38微克,维生素B1 0. 50mg,维生素B20. 30mg,维生素C 0. 20mg,钙62. 84mg,铁7. 42mg,锌3. 29mg,铜0. 34mg。 星期三主食:巧克力蛋卷1一2片副食:辣鸡翅1—2个小菜:酸辣瓜条1份汤羹纯鲜牛奶 300ml营养成分:热量741. 7千卡蛋白质27. 6g脂肪32. 3g碳水化合物85. 0g维生素A 198. 77微克维生素B1 O. 19mg维生素B2 0. 53mg维生素C 9. 99mg钙333. 05mg铁4. 83mg锌3. 65mg铜 1. 36mg。 检举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13 21:12 星期四主食:奶皇包50克,副食:通脊肉(熟食)1—2片小菜:拌三丝(胡萝卜、尖椒、土豆)1份汤羹:黑米紫米仁粥50克营养成分:热量 581. 7千卡,蛋白质26. 2 g,脂肪16. 4g,碳水化合物81. 4g,维生素A ,微克维生素B1 0. 21mg,维生素B2 0. 20mg,维生素C 13. 54mg,钙43. 29mg,铁4. 76mg,锌4. 84mg,铜0. 37mg。 星期五主食:鲜虾肉汉堡1个副食:蔬菜沙拉1份历羹:豌豆泥奶油汤1份营养成分:热量7046. 千卡,蛋白质19. 6g,脂肪40. 1g,碳水化合物69. 3g,维生素 A 192. 27微克,维生素B1 013mg,维生素 B20. 15mg,维生素C 28. 44mg,钙153. 33mg,铁4. 52mg,锌2. 77mg,铜0. 5mg。 星期六主食:豆沙包50克副食:酱鸡肝2个小菜:拌雪里红豆1份汤羹:银耳桂圆薏米仁粥50克营养成分:热量 690. 2千卡,蛋白质27. 0g,脂肪15. 5g,碳水化合物110. 2g,

最早研究体育旅游的论文

揭示了体育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现存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丰富我国体育冰雪旅游产业的理论研究,并为体育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思路。[关键词]冰雪旅游产业...

非常有市场,前景大大的。

一、体育旅游研究概况 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它不同于一般的观光旅游,也不同于单一的体育健身活动,是二者的有机结合。也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既有产业特征,也有拉动关联产业发展潜力的作用,又有集体育竞技与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特性。在业界,旅行社重视海外大型体育赛事观战市场的开拓;户外运动(旅游)俱乐部则注重本土区域性市场的开拓;近年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等团体,也组织了一些大型的国际体育赛事。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旅游局都先后推广体育旅游,致力将体育活动由精英运动向大众活动的方向转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致力于推广国内外体育旅游成功的案例研究,同时,不少民众将目光投向了奥运旅游。 二、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从旅游发达的国家看,体育旅游的兴盛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体育部门始终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发展竞技体育方面,而忽视了大众体育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大力推行“全民健身计划”。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广,我国体育产业明显呈快速扩展之势。1992年至1997年全国居民的文化体育消费指数年平均增长率达% ;1997年全国居民用于体育用品的支出位于13项常用基本生活消费之外重要消费支出的第6位,居于子女教育、电器、住房、书报、高档服装之后;仅以桂林市为例,目前,全市年均体育消费额已达亿元人民币。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良性增长推动了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各地因地制宜,开发了多种体育旅游产品,有较著名的青藏高原登山、黄河漂流、东北滑雪、湖北赛龙舟、郑州少林武术、内蒙古看那达慕大会等。国家旅游局将2001年定位“中国体育健身游”年,共推出60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体育健身旅游活动和11大类80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产品和线路,让国内外游客在其中充分感受中国体育旅游产品的魅力。 1.我国体育旅游的特点 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01年中国体育健身游活动方案》囊括了我国目前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体育旅游产品,可以看作我国体育旅游的一个缩影。根据上述《2001年中国体育健身游活动方案》我国体育旅游产品的地域分布特点如下:就专项旅游路线而言,西部地区显然占有绝对优势,以43项占了总计82条路线中的50%强;东、中部以%和22%远远落后西部。在体育旅游节庆活动的开展方面,东部地区则显然走在前面,在2001年共计有30项大型节庆祝活动入围,占全部64项活动的%;西部地区为%;中部地区以%位居第三。就这两类的整体数量而言,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品分布最广泛,以63项产品,占全国总数%的比例位居第一;其次为东部地区,51项产品,占全国总数的%;中部地区只有32项产品入围,仅占全国总数的%。总之,我国体育旅游产品在地域分布上已形成了分布广泛,东、中、西部地区都有分布;东部地区以节庆体育旅游产品为主,西部地区以专项线路体育旅游产品为主的格局。 2.体育旅游的特征 (1)参与性 旅游者可以参加一些有普遍意义的、集娱乐性和易学性于一身的体育活动项目,如登山、徒步旅游等,可以使旅游者在健身强体的同时,个人的需求欲望得到满足。 (2)观光性 观看奥运会、世界杯、NBA等大型赛事旅游以及欣赏各类体育表演,可使旅游者感到力与美的结合,感受到运动的激情,运动的快乐,从而陶冶情操。 (3)民族性 某些体育旅游项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中华民族的武术、传统养生保健术,还有少数民族的表演节目,这些可以使旅游者享受到地方性十足的体育旅游活动。 (4)技能性 对于一些技术性很强的体育旅游项目,如射箭、高尔夫球等,则需要旅游者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只有掌握了运动技能,才能真正体味到体育旅游的乐趣所在。

冰雪体育旅游成为我国北方冬季最为流行的旅游项目之一,不仅增进了国民的身心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还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吉林省是中国冰雪运动的主要基地,吉林省积极实施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业战略。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快培育和建设,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全省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特别是2007年长春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亚冬会,有力地推动吉林省冰雪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并带动了相关冰雪体育产业的发展。拉动了体育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吉林省地方经济的发展。 一、体育旅游及冰雪旅游 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健身方式。体育旅游从广义上可概括为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心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是指旅游者以参与或观赏体育活动为重要目的的旅游活动,是体育和旅游的结合。分为以探险、趣味、健身为主的参与性旅游和以观赏体育比赛、娱乐为主的观赏性旅游。冰雪旅游是指人们在冰雪环境中进行的综合旅游活动,是短期体验冰雪文化的一种休闲方式。主要是冰雪健身运动及欣赏、冰雪艺术欣赏、冰雪文化娱乐、冰雪民俗活动等。冰雪体育旅游已成为体育旅游的一个新亮点,是体育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吉林省冰雪体育旅游的开展现状及优势 吉林作为生态旅游名省、东北亚核心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带,积雪期长、雪质好、温度适宜,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其冰雪资源非常丰富,不仅适用于冰雪运动竞技,更适合冰雪体育旅游娱乐活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全国也是极少见的。更有着长白山、松花江、松花湖、雾凇等名胜及许多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是旅游度假的理想之地,每年各地举办的各种以冰雪娱乐为主题的冰雪节都接待大量国内外游客,特别是2007年吉林省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亚洲冬季运动,这期间吉林省接待旅游者人数超过600万人次。同比增长%:旅游收入达45亿元,同比增长25%,约占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的16%,冰雪旅游给吉林省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同时对吉林省的冰雪体育旅游发展、场馆设施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全面提升了吉林省冰雪旅游形象和冰雪旅游产业水平,提升了吉林省冰雪体育旅游的规模和档次。 目前,吉林省具有22个一定规模的滑雪场,集中分布在长春、吉林、延吉、通化这几个城市,其中有11个滑雪场集中在长春、吉林两地。这些滑雪场不仅供专业运动员训练使用。也对旅游观光的游人开放。吉林市北大湖滑雪场、松花湖滑雪场,长春净月潭滑雪场、长春莲花山滑雪场、吉林省滑冰馆、吉林省速滑馆、长春市五环体育馆等一批场馆是我国目前综合条件设施最好的冰雪运动场馆。长白山高山冰雪训练基地也是我国唯一的高山冰雪运动训练基地。此外吉林省还有一些以娱乐或培训项目为主的滑雪场,距离城市较近。有的就在市内,交通便利,功能完备。非常适宜发展滑雪旅游。而群众性的冰雪娱乐场地则遍布全省各地,以娱乐为主的冰雪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茶、丰富多彩。吉林省现在正在对现有的几个大型雪场进行投资扩建,建设高标准的配套实施,增强接待能力,一定会有力地促进吉林省的冰雪体育旅游发展。 三、吉林省冰雪体育旅游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冰雪旅游市场的发展变化,全国开展冰雪旅游的已有20多个城市,竞争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吉林省冰雪体育旅游的现状不容乐观,要深入研究,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吉林省冰雪体育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缺乏名牌战略意识,知名度较低 虽然吉林省冰雪体育旅游在国内外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市场并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缺乏塑造吉林冰雪旅游名牌的整体战略意识,没有树立吉林省冰雪旅游的整体形象,现有的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冰雪旅游项目显得单调。从人力、财力的投入和宣传力度上还不够,尽管吉林省自然环境优于黑龙江省,但冰雪旅游的知名度明显低于黑龙江省。还没有像哈尔滨的冰灯、冰雕这样在国内外游客中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 (二)尚未形成冰雪体育旅游产业链。基础设施不完善 目前,吉林省除2-3个大型滑雪场软硬件条件优良外,其它的雪场相配套的交通、住宿、饮食等基础设施相差甚远。成规模的冰雪娱乐公园也仅限于长春、吉林两市。很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冰雪体育旅游专业知识、服务质量工作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游客的需求,从而影响了吉林省冰雪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缺乏统一的科学管理 冰雪旅游近年已被吉林省列为重点发展支持的一个行业,并已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发展速度快。但还缺乏冰雪旅游从开发、建设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总体规划。特别是无序开发、私建小雪场,必要的基础配套设施也无法跟上,专业人才有相对较少,加上管理者在指导思想、经营意识和法制观念上还存在着不同和一些偏差,相互排挤、无序竞争,各自为政,仅仅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呈现出散乱的状态,损害了吉林冰雪旅游的整体形象。四、促进吉林省发展冰雪体育旅游的对策 (一)政府要加强对冰雪体育旅游的科学规划和管理 冰雪体育旅游的开发必须要以政府为主导,科学规划和规范管理开发与建设冰雪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以防因重复性建设而造成的对资源浪费和破坏。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财政上给予扶持,积极鼓励社会投资,也可以引入企业、外资的投资,多渠道融资开发冰雪体育旅游市场,加大冰雪旅游的建设投入,并在相关配套设施、相关产业方面进行宏观调控,逐步调整和改善产业结构,达到规模化、集团化,这样有利于形成冰雪体育旅游的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吉林省冰雪体育旅游的竞争力,实现吉林省冰雪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旅游企业应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针对广大游客对冰雪体育旅游的需求,做出可行性发展规划,促进企业自身的提高和发展。 (二)打造吉林冰雪体育旅游产业 吉林是我们国家生态试点省,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冰雪旅游促进了吉林省与国内、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合作,可以有效带动交通、通信、餐饮、服务、旅游产品等相关行业的开发。随着人们收入提高、生活需求多样化,必然会改善消费结构,发展旅游拉动内需,是拉动当前和长远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最具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 (三)加强宣传,打造名牌,提高知名度 吉林省的冰雪体育旅游的自然条件及硬件设施并不比黑龙江省差,但从冬季旅游人数、收入来看却远远比不上黑龙江省。主要就是宣传力度差,没有精品、名牌产品。导致在国内外的游客中的知名度较低。 1要加强宣传力度。吉林省各地每年都要举行一些冰雪节活动,像中国吉林国际雾凇冰雪旅游节、中国长春冰雪旅游节暨净月潭瓦萨国际滑雪节、中国,吉林查干湖冰雪捕鱼旅游节、中国长白山国际冰雪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是国内著名的大型冰雪活动,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2007年长春又成功举办了亚冬会,形成以竞技滑雪与旅游滑雪相辅相成的和谐体系。这些都是宣传吉林冰雪体育旅游的好机会,以此树立吉林省作为我国滑雪旅游胜地的形象,提升吉林省在全国冰雪旅游行业的地位。 2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精品。要利用中国四大景观之一的“吉林雾凇”、长白山等省内人文和自然名胜的效应,开发独具魅力的冰雪旅游精品热线、打造特色鲜明的冰雪旅游品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滑雪旅游者的需要。才能做大、做强吉林冰雪旅游市场,增强吸引力,真正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推动相关冰雪产业链建设,把吉林冰雪体育旅游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3开发冰雪旅游纪念品。开发富有吉林特色的冰雪旅游产品和新颖别致的纪念品不仅可以增加旅游收入,也是宣传吉林冰雪旅游的直接形象“广告”。 (四)加强冰雪体育旅游场馆的合理开发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统一规划。合理开发,整合现有资源,面对不同消费者,形成各自特色。达到人们冬季体育运动娱乐健身的目的,满足人们对冬季体育娱乐的高品位需求。 (五)提高管理水平,改善软硬件条件 随着冬季冰雪旅游的不断升温,吉林省冰雪场馆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和知名度的提高,在管理上、软硬件上还应再进一步提升。首先要改善经营管理水平,加强服务意识,提高综合服务水平。要不断引进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引导大众娱乐体育需求,扩大消费。其次,要以国外高水准的冰雪体育旅游地为标准,学习其先进经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场馆娱乐设施和服务标准,加强交通、食宿、通信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在冬季来吉林省旅游。

  • 索引序列
  • 人类史上最早的研究论文
  • 国外最早研究摆渡人小说的论文
  • 早期人类对海洋的开发研究论文
  • 关于早餐的最新研究论文
  • 最早研究体育旅游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