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文答辩

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文答辩

发布时间:

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文答辩

维特根斯坦姓名: 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出生: 1889年4月26日 (奥地利维也纳)逝世: 1951年4月29日 (英国剑桥)学派/流派: 分析哲学, 语言哲学主要领域: 形而上学, 认识论, 逻辑学, 语言哲学, 数学哲学著名思想: 语言的图象论, “不可说”, “意义即使用”, 语言游戏, 家族相似, “私人语言”论证, 生活形式受影响于: 祁克果, 叔本华, 弗雷格, 罗素, .摩尔, 魏宁格, 拉姆塞, 斯拉法施影响于: 罗素, 斯特劳森, 克里普克, 塞尔, 普特南, 戴维森, 达米特, 冯·赖特, 丹内特, 罗蒂, 安斯康姆, 拉姆塞, 莱特, 皮特·海克, 麦克道威尔, 奎因顿, 霍尔威奇, 麦克金, 戴蒙德, 柯南特, 列奥塔德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香港及台湾译作维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出生于奥地利,后入英国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语言哲学的奠基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生平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于1889年4月26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的维也纳,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欧洲钢铁工业巨头,母亲莱奥波迪内,哈耶克外祖父之姑表妹,是银行家的女儿。路德维希在八个子女中排行最小,有着¾的犹太血统,于纳粹吞并奥地利后转入英国籍。维特根斯坦与希特勒1903年于林茨的一所中学。按照当时惯例,拍照的位置根据成绩安排。成绩越好的学生越往前排坐在距老师越近的位置,成绩差的则反之。维特根斯坦与希特勒1903年于林茨的一所中学。按照当时惯例,拍照的位置根据成绩安排。成绩越好的学生越往前排坐在距老师越近的位置,成绩差的则反之。维特根斯坦自幼跟随兄姊在家里接受教育,然而家庭教育的结果却无法使其达到正规高中的接纳标准。直到1903年在通过入学考试后前往林茨的一所以技术著称的中学学习,与阿道夫·希特勒同学[2],不过尚未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这两位重要人物有过任何深入的交往。和一些伟大人物一样,维特根斯坦在中学的成绩并不好,大都处于中下水平[1],在度过了三年的不愉快后,更带着高考的落败离开了这里。少年路德维希爱好机械与技术,十岁时就制出过一台简单实用的缝纫机。其最初的志向在于物理学,曾经渴望师从著名物理学家玻尔茨曼,然而,后者于1906年自杀,使得维特根斯坦的希望毁于一旦。随后维特根斯坦又立志成为一名工程师。1906年,维特根斯坦前往柏林学习机械工程。1908年,进入英国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攻读航空工程空气动力学学位。期间,为了彻底搞清螺旋桨的原理,同时出于对数学基础的兴趣,维特根斯坦阅读了伯特兰·罗素与怀特海合写的《数学原理》以及戈特洛布·弗雷格的《算术基础》。在1911年夏天拜访了弗雷格后,维特根斯坦听从了这位逻辑学家的推荐,前往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问学于罗素门下,后成为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学生兼好友,罗素称这场相识是他一生中“最令人兴奋的智慧探险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本可免服兵役的维特根斯坦作为志愿兵积极入伍,在战场上完成了标志所谓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逻辑哲学论》(英文版:Tractatus Logico - Philosophicus;德文版:Logische - Philosophische Abhandlung)的初稿。《逻辑哲学论》后他认为所谓的哲学问题已被解决,于是怀着贵族式的热忱前往奥地利南部山区,投入格律克尔倡导的奥地利学校改革运动,成为一名小学教师。有着理想主义追求的维特根斯坦在这里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对学生也充满了热情,然而却被无法理解的家长们视为“疯狂的家伙”,他们拒绝了这个古怪家伙提出的收养其中一个或两个学生的要求。1926年,被证明总是与成年人格格不入的维特根斯坦离开了“粗俗愚蠢的南部农民”,结束了乡村教师的职位。作小学教师“失败”之后维特根斯坦先是在一个修道院里作过短时间的园丁助手,后来其姊玛格丽特由于担心他的精神状态而设法要求其协助设计并负责建造了自己的一处宅第。这个后来曾被用作保加利亚使馆的建筑物使维特根斯坦获得了建筑师的身份。1927年,维特根斯坦结识了奉《逻辑哲学论》为圭臬的“维也纳小组”成员并应邀参与一些活动,与石里克、魏斯曼等成员有过交往,然而维特根斯坦拒绝加入他们的圈子。1928年春在听了数学家布劳维尔在维也纳有关“数学、科学和语言”的一次讲演后,维特根斯坦重新萌发了强烈的哲学探索的兴趣。1929年,维特根斯坦重返剑桥,以《逻辑哲学论》作为论文通过了由罗素和.摩尔主持评审的博士答辩后,留在三一学院教授哲学,并于1939年接替摩尔成为哲学教授。1947年,坚信“哲学教授”是“一份荒唐的工作”的维特根斯坦从剑桥辞职,以专心思考、写作。1951年4月29日,身患前列腺癌的维特根斯坦在好友比万(Edward Bevan)医生家中与世长辞。去世后由弟子安斯康姆(Elizabeth Anscombe)和里斯(Rush Rhees)出版了被认为是引导了语言哲学新的走向的《哲学研究》(英文版: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德文版: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被罗素称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热情、深刻、认真、纯正、出类拔萃。[2]维特根斯坦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素养,对人类生存本质有着深刻的感知[3]。早年维特根斯坦家族有着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长期的艺术捐助商,勃拉姆斯、马勒等是这个被音乐充满的家庭里的常客。维特根斯坦家族成员中音乐天赋不算突出的路德维希其单簧管演奏也很有造诣,同样,被认为是有书面表达障碍的维特根斯坦的文笔却也十分精湛。另外维特根斯坦十分喜爱奥地利文艺评论家卡尔·克劳斯(Karl Kraus)的著作。然而“不幸”却很早就与这位哲学家如影随形,孤独和抑郁充满了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据其传记作者威廉·巴特利(William Warren Bartley)考证,维特根斯坦家族的兄弟五人里,包括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本人共有三名是同性恋者,这其中的两个兄长汉斯和鲁道夫早年分别自杀,此后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虽然放缓了对子女们的严厉,青年路德维希却仍然常常有令罗素担心的自杀倾向,据称其本人参加一战就是为了“体面地自杀”。他的另一个兄长库特·维特根斯坦在战场上被俘前自杀,在战争里幸存但致残的最后一位兄长,保罗·维特根斯坦,是著名的单臂钢琴家。[编辑] 哲学简介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学派(大约相当于分析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思想的最初源泉主要来自弗雷格的现代逻辑学成果、罗素与怀特海写的《数学原理》和.摩尔的《伦理学原理》。他的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他想揭示当人们交流时,表达自己的时候到发生了什么。他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他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哲学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他的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分别代表了横贯其一生的哲学道路的两个互为对比的阶段。前者主要是解构,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题,哲学必须直面语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4],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楚。后者又把哲学回归哲学,在解构之后是建构,创造一套严格的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这是哲学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解决,在“游戏”中理解游戏。维特根斯坦他的前后期思想转变很大[3],他在《哲学研究》序言中说明前期著作犯了严重的错误,当然,他也说过要把前后期著作对比,以前期著作作为背景来理解后期哲学。维特根斯坦思想转变来源于他自己的长期的独立思考以及他的老师或朋友的帮助。他的独立思考焦点在于如何成为一个“形而上学的自我”,一个可与世界进行不断信息交流的自我。他的老师或朋友,如经济学家皮耶罗·斯拉法[5]则使他接触到语言社会性的一面,他们的观点对于纯正安静的逻辑世界是一种冲击,因而也有助于维特根斯坦走出纯净的逻辑世界,面向喧闹的日常语言交流世界。著作* 逻辑哲学论(初作《名理论》),张申府 译,陈启伟 校* 哲学研究,陈嘉映 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 论确实性,张金言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化与价值* 蓝皮书和棕皮书* 关于数学基础的评论* 哲学评注* 哲学语法* 维特根斯坦剑桥讲演集* 蓝皮书* 一种哲学的考察* 论数学的基础* 心理学哲学评论* 杂评* 纸条集* 关于颜色的评论* 关于伦理学的讲演以及其他* 论色彩* 心理学哲学最后著作研究文献外文原著* 马尔康姆:《回忆维特根斯坦》(Norman Malcolm, Ludwig Wittgenstein: A Memoir),李步楼、贺绍甲 译,商务印书馆,1984* 范·皮尔森:《维特根斯坦哲学导论》( Pearson, Ludwig Wittgenstein: An Introduction to His philosophy),刘东、谢维和 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艾耶尔:《维特根斯坦》,陈永实、许毅力 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威廉·巴特利:《维特根斯坦传》,杜丽燕 译,东方出版中心,2000* 皮尔斯:《维特根斯坦》,王成兵 等译,昆仑出版社,2000中文原著* 《维特根斯坦哲学述评》,舒炜光 著, 三联书店,1982* 《寻找家园——多维视野中的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尚志英 著,人民出版社 1992* 《维特根斯坦哲学之路》,韩林合 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台湾,1994* 《维特根斯坦:一种后哲学的文化》,江怡 著,社科文献出版社,1996,1998,2002* 《维特根斯坦传》,江怡 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维特根斯坦》,江怡 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走出语言的迷宫: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概述》,王晓升 著,社科文献出版社,1999* 《〈逻辑哲学论〉研究》,韩林合 著,商务印书馆,2000* 《〈逻辑哲学论〉导读》,江怡 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维特根斯坦”,《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续编下卷),徐友渔 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哥白尼式”的革命》,徐友渔 著,上海三联书店,1994* 《维特根斯坦: 走出语言囚笼》,张学广 编著,根据Ray Monk 著 Ludwig Wittgenstein: The Duty of Genius,辽海出版社,1999* 《维特根施坦》,赵敦华 著,香港,1987* 《维特根斯坦哲学——他的前期哲学的诠释,批判和探索》,刘福增 著,台湾,1987* 《哲学分析的天才——维根斯坦》,陈荣波 著,台湾,1982* 《维根斯坦》,陈荣波 撰, 波尔森 原著,台湾,1982语录* 罗素:你到底在思考什么?逻辑,还是自己的罪?维特根斯坦:两者[6]。* 维特根斯坦在其博士论文答辩会上对罗素与摩尔说:别担心,我知道你们永远也懂不了我在说什么。* 维特根斯坦说:“你误解我的意思了,罗素。你总是误解我。”罗素说:“你混淆了问题,维特根斯坦,你总是把问题越搞越糊涂。”* 维特根斯坦举起拨火棍指向波普:“请你给出一个真正的道德问题?”波普反唇相讥:“请不要用拨火棍威胁一个受到邀请的客人!”罗素:“维特根斯坦,立刻放下拨火棍!”* 一个人与环境格格不入的时候,他的一切理智就失去了应有的正常,显出各种病态。只有让他回归本性,才会有良好的结果,使一切显出正常。* 哲学家处理一个问题如同治疗一个疾病。* 哲学是针对借助我们的语言来蛊惑我们的智性所做的斗争。[7]* 哲学的结果是我们发现了我们的理智在冲撞语言的界限时所留下的肿块和由此引起的直接了当的胡说。而正是这些肿块使我们看到了这种发现的价值。* 陷入哲学困境就像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人在房间里想要出去,却又不知道怎么办。想从窗跳户出去,可是窗户太小;试着从烟囱爬出去,可是烟囱太高。然而只要一转过身来,他就会发现,房门一直是开着的!* 什么是哲学?——就是给苍蝇指出逃出捕蝇瓶的道路。* 使我们感到迷茫的混乱,产生于语言像机器空闲的时候,而不是它正常工作的时候。* 真正的发现是,当我想搞哲学时使我能够停止这样做。* 哲学只是把一切摆在我们面前,它既不解释什么,也不推演什么。—因为一切都已公开地摆在那里了,没有什么要解释的。* 哲学的对象是对思想的逻辑阐明。哲学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活动* 不要想,而要看!* 凡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不能谈论的,就应该保持沉默。* 如果你们以为我是个老处男,那就错了![8]* 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9]参考与注释1. ↑ 韩林合2. ↑ Russell: He was perhaps the most perfect example I have ever known of genius as traditionally conceived, passionate, profound, intense and dominating3. ↑ 陈嘉映4. ↑ 英语:Whereof one cannot speak, thereof one must be silent./ What we cannot speak about we must pass over in silence. 德语:Wovon man nicht sprechen kann, darueber muss man schweigen5. ↑ Piero Sraffa6. ↑ Both7. ↑ Philosophie ist ein Kampf gegen die Verhexung unsres Verstandes durch die Mittel unserer . ↑ "If you think I'm an old spinster — think again!"9. ↑ "Tell them I've had a wonderful life."* 语言哲学* 《逻辑哲学论》* 《哲学研究》* 真值表* 伯特兰·罗素* 维也纳小组

凡不可说的,必须保持沉默。

维特根斯坦 姓名: 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出生: 1889年4月26日 (奥地利维也纳)逝世: 1951年4月29日 (英国剑桥)学派/流派: 分析哲学, 语言哲学主要领域: 形而上学, 认识论, 逻辑学, 语言哲学, 数学哲学著名思想: 语言的图象论, “不可说”, “意义即使用”, 语言游戏, 家族相似, “私人语言”论证, 生活形式受影响于: 祁克果, 叔本华, 弗雷格, 罗素, .摩尔, 魏宁格, 拉姆塞, 斯拉法施影响于: 罗素, 斯特劳森, 克里普克, 塞尔, 普特南, 戴维森, 达米特, 冯·赖特, 丹内特, 罗蒂, 安斯康姆, 拉姆塞, 莱特, 皮特·海克, 麦克道威尔, 奎因顿, 霍尔威奇, 麦克金, 戴蒙德, 柯南特, 列奥塔德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香港及台湾译作维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出生于奥地利,后入英国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语言哲学的奠基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生平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于1889年4月26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的维也纳,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欧洲钢铁工业巨头,母亲莱奥波迪内,哈耶克外祖父之姑表妹,是银行家的女儿。路德维希在八个子女中排行最小,有着¾的犹太血统,于纳粹吞并奥地利后转入英国籍。维特根斯坦与希特勒1903年于林茨的一所中学。按照当时惯例,拍照的位置根据成绩安排。成绩越好的学生越往前排坐在距老师越近的位置,成绩差的则反之。维特根斯坦与希特勒1903年于林茨的一所中学。按照当时惯例,拍照的位置根据成绩安排。成绩越好的学生越往前排坐在距老师越近的位置,成绩差的则反之。维特根斯坦自幼跟随兄姊在家里接受教育,然而家庭教育的结果却无法使其达到正规高中的接纳标准。直到1903年在通过入学考试后前往林茨的一所以技术著称的中学学习,与阿道夫·希特勒同学[2],不过尚未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这两位重要人物有过任何深入的交往。和一些伟大人物一样,维特根斯坦在中学的成绩并不好,大都处于中下水平[1],在度过了三年的不愉快后,更带着高考的落败离开了这里。少年路德维希爱好机械与技术,十岁时就制出过一台简单实用的缝纫机。其最初的志向在于物理学,曾经渴望师从著名物理学家玻尔茨曼,然而,后者于1906年自杀,使得维特根斯坦的希望毁于一旦。随后维特根斯坦又立志成为一名工程师。1906年,维特根斯坦前往柏林学习机械工程。1908年,进入英国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攻读航空工程空气动力学学位。期间,为了彻底搞清螺旋桨的原理,同时出于对数学基础的兴趣,维特根斯坦阅读了伯特兰·罗素与怀特海合写的《数学原理》以及戈特洛布·弗雷格的《算术基础》。在1911年夏天拜访了弗雷格后,维特根斯坦听从了这位逻辑学家的推荐,前往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问学于罗素门下,后成为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学生兼好友,罗素称这场相识是他一生中“最令人兴奋的智慧探险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本可免服兵役的维特根斯坦作为志愿兵积极入伍,在战场上完成了标志所谓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逻辑哲学论》(英文版:Tractatus Logico - Philosophicus;德文版:Logische - Philosophische Abhandlung)的初稿。《逻辑哲学论》后他认为所谓的哲学问题已被解决,于是怀着贵族式的热忱前往奥地利南部山区,投入格律克尔倡导的奥地利学校改革运动,成为一名小学教师。有着理想主义追求的维特根斯坦在这里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对学生也充满了热情,然而却被无法理解的家长们视为“疯狂的家伙”,他们拒绝了这个古怪家伙提出的收养其中一个或两个学生的要求。1926年,被证明总是与成年人格格不入的维特根斯坦离开了“粗俗愚蠢的南部农民”,结束了乡村教师的职位。作小学教师“失败”之后维特根斯坦先是在一个修道院里作过短时间的园丁助手,后来其姊玛格丽特由于担心他的精神状态而设法要求其协助设计并负责建造了自己的一处宅第。这个后来曾被用作保加利亚使馆的建筑物使维特根斯坦获得了建筑师的身份。1927年,维特根斯坦结识了奉《逻辑哲学论》为圭臬的“维也纳小组”成员并应邀参与一些活动,与石里克、魏斯曼等成员有过交往,然而维特根斯坦拒绝加入他们的圈子。1928年春在听了数学家布劳维尔在维也纳有关“数学、科学和语言”的一次讲演后,维特根斯坦重新萌发了强烈的哲学探索的兴趣。1929年,维特根斯坦重返剑桥,以《逻辑哲学论》作为论文通过了由罗素和.摩尔主持评审的博士答辩后,留在三一学院教授哲学,并于1939年接替摩尔成为哲学教授。1947年,坚信“哲学教授”是“一份荒唐的工作”的维特根斯坦从剑桥辞职,以专心思考、写作。1951年4月29日,身患前列腺癌的维特根斯坦在好友比万(Edward Bevan)医生家中与世长辞。去世后由弟子安斯康姆(Elizabeth Anscombe)和里斯(Rush Rhees)出版了被认为是引导了语言哲学新的走向的《哲学研究》(英文版: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德文版: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被罗素称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热情、深刻、认真、纯正、出类拔萃。[2]维特根斯坦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素养,对人类生存本质有着深刻的感知[3]。早年维特根斯坦家族有着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长期的艺术捐助商,勃拉姆斯、马勒等是这个被音乐充满的家庭里的常客。维特根斯坦家族成员中音乐天赋不算突出的路德维希其单簧管演奏也很有造诣,同样,被认为是有书面表达障碍的维特根斯坦的文笔却也十分精湛。另外维特根斯坦十分喜爱奥地利文艺评论家卡尔·克劳斯(Karl Kraus)的著作。然而“不幸”却很早就与这位哲学家如影随形,孤独和抑郁充满了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据其传记作者威廉·巴特利(William Warren Bartley)考证,维特根斯坦家族的兄弟五人里,包括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本人共有三名是同性恋者,这其中的两个兄长汉斯和鲁道夫早年分别自杀,此后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虽然放缓了对子女们的严厉,青年路德维希却仍然常常有令罗素担心的自杀倾向,据称其本人参加一战就是为了“体面地自杀”。他的另一个兄长库特·维特根斯坦在战场上被俘前自杀,在战争里幸存但致残的最后一位兄长,保罗·维特根斯坦,是著名的单臂钢琴家。[编辑] 哲学简介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学派(大约相当于分析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思想的最初源泉主要来自弗雷格的现代逻辑学成果、罗素与怀特海写的《数学原理》和.摩尔的《伦理学原理》。他的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他想揭示当人们交流时,表达自己的时候到发生了什么。他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他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哲学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他的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分别代表了横贯其一生的哲学道路的两个互为对比的阶段。前者主要是解构,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题,哲学必须直面语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4],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楚。后者又把哲学回归哲学,在解构之后是建构,创造一套严格的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这是哲学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解决,在“游戏”中理解游戏。维特根斯坦他的前后期思想转变很大[3],他在《哲学研究》序言中说明前期著作犯了严重的错误,当然,他也说过要把前后期著作对比,以前期著作作为背景来理解后期哲学。维特根斯坦思想转变来源于他自己的长期的独立思考以及他的老师或朋友的帮助。他的独立思考焦点在于如何成为一个“形而上学的自我”,一个可与世界进行不断信息交流的自我。他的老师或朋友,如经济学家皮耶罗·斯拉法[5]则使他接触到语言社会性的一面,他们的观点对于纯正安静的逻辑世界是一种冲击,因而也有助于维特根斯坦走出纯净的逻辑世界,面向喧闹的日常语言交流世界。著作 * 逻辑哲学论(初作《名理论》),张申府 译,陈启伟 校 * 哲学研究,陈嘉映 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 * 论确实性,张金言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文化与价值 * 蓝皮书和棕皮书 * 关于数学基础的评论 * 哲学评注 * 哲学语法 * 维特根斯坦剑桥讲演集 * 蓝皮书 * 一种哲学的考察 * 论数学的基础 * 心理学哲学评论 * 杂评 * 纸条集 * 关于颜色的评论 * 关于伦理学的讲演以及其他 * 论色彩 * 心理学哲学最后著作研究文献外文原著 * 马尔康姆:《回忆维特根斯坦》(Norman Malcolm, Ludwig Wittgenstein: A Memoir),李步楼、贺绍甲 译,商务印书馆,1984 * 范·皮尔森:《维特根斯坦哲学导论》( Pearson, Ludwig Wittgenstein: An Introduction to His philosophy),刘东、谢维和 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 艾耶尔:《维特根斯坦》,陈永实、许毅力 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 威廉·巴特利:《维特根斯坦传》,杜丽燕 译,东方出版中心,2000 * 皮尔斯:《维特根斯坦》,王成兵 等译,昆仑出版社,2000中文原著 * 《维特根斯坦哲学述评》,舒炜光 著, 三联书店,1982 * 《寻找家园——多维视野中的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尚志英 著,人民出版社 1992 * 《维特根斯坦哲学之路》,韩林合 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台湾,1994 * 《维特根斯坦:一种后哲学的文化》,江怡 著,社科文献出版社,1996,1998,2002 * 《维特根斯坦传》,江怡 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 《维特根斯坦》,江怡 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 《走出语言的迷宫: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概述》,王晓升 著,社科文献出版社,1999 * 《〈逻辑哲学论〉研究》,韩林合 著,商务印书馆,2000 * 《〈逻辑哲学论〉导读》,江怡 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 “维特根斯坦”,《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续编下卷),徐友渔 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 《“哥白尼式”的革命》,徐友渔 著,上海三联书店,1994 * 《维特根斯坦: 走出语言囚笼》,张学广 编著,根据Ray Monk 著 Ludwig Wittgenstein: The Duty of Genius,辽海出版社,1999 * 《维特根施坦》,赵敦华 著,香港,1987 * 《维特根斯坦哲学——他的前期哲学的诠释,批判和探索》,刘福增 著,台湾,1987 * 《哲学分析的天才——维根斯坦》,陈荣波 著,台湾,1982 * 《维根斯坦》,陈荣波 撰, 波尔森 原著,台湾,1982语录 * 罗素:你到底在思考什么?逻辑,还是自己的罪? 维特根斯坦:两者[6]。 * 维特根斯坦在其博士论文答辩会上对罗素与摩尔说:别担心,我知道你们永远也懂不了我在说什么。 * 维特根斯坦说:“你误解我的意思了,罗素。你总是误解我。” 罗素说:“你混淆了问题,维特根斯坦,你总是把问题越搞越糊涂。” * 维特根斯坦举起拨火棍指向波普:“请你给出一个真正的道德问题?” 波普反唇相讥:“请不要用拨火棍威胁一个受到邀请的客人!” 罗素:“维特根斯坦,立刻放下拨火棍!” * 一个人与环境格格不入的时候,他的一切理智就失去了应有的正常,显出各种病态。只有让他回归本性,才会有良好的结果,使一切显出正常。 * 哲学家处理一个问题如同治疗一个疾病。 * 哲学是针对借助我们的语言来蛊惑我们的智性所做的斗争。[7] * 哲学的结果是我们发现了我们的理智在冲撞语言的界限时所留下的肿块和由此引起的直接了当的胡说。而正是这些肿块使我们看到了这种发现的价值。 * 陷入哲学困境就像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人在房间里想要出去,却又不知道怎么办。想从窗跳户出去,可是窗户太小;试着从烟囱爬出去,可是烟囱太高。然而只要一转过身来,他就会发现,房门一直是开着的! * 什么是哲学?——就是给苍蝇指出逃出捕蝇瓶的道路。 * 使我们感到迷茫的混乱,产生于语言像机器空闲的时候,而不是它正常工作的时候。 * 真正的发现是,当我想搞哲学时使我能够停止这样做。 * 哲学只是把一切摆在我们面前,它既不解释什么,也不推演什么。—因为一切都已公开地摆在那里了,没有什么要解释的。 * 哲学的对象是对思想的逻辑阐明。哲学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活动 * 不要想,而要看! * 凡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不能谈论的,就应该保持沉默。 * 如果你们以为我是个老处男,那就错了![8] * 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9]

一说毛姆的《刀锋》中主人公拉里的原形即是维特根斯坦,但我以为较牵强。

维特根斯坦的论文答辩

《逻辑哲学论》这本书给了逻辑实证主义者们极大的启示,其作者是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 年)。本段文字对于他的概述篇幅之所以比大多数哲学家都长,因为他有着不同寻常的特质,即他激发了两个哲学运动——逻辑实证主义和后来以“日常语言哲学”之名为人所知的哲学。这两个运动都在 20 世纪主导了分析传统的发展。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后一个运动在很多方面都对前者进行了驳斥。 维特根斯坦出生于一个富裕的、有教养的维也纳家庭。他对物质财富不感兴趣,所以完全放弃了他的继承权。他于 1911 年到英国的曼彻斯特学习航空工程学。他在数学思维方面的天才很快便得到了承认,并且被推荐到剑桥跟随伯特兰·罗素学习。“一战”期间,维特根斯坦回到奥地利入伍当兵。有这样一个传说,他在背包中装了一沓稿纸,并带着它走进战壕。不久,他被意大利人俘虏了,作为战俘,他开始着手写作《逻辑哲学论》。(它和波爱修的《哲学的慰藉》、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一起被归入“狱中写成的伟大著作”之列。) 《逻辑哲学论》只有区区百余页,由一系列的七个一组的命题构成。每个命题之后是按次序编号的对该命题的评注,或是对评注的评注,或是对评注的评注的评注。例如,第一页是这样开始的: 1.世界是所发生的一切。 世界是事实的总体,而不是事物的总体。 世界为诸事实所规定,为其全部事实所规定。 因为事实总体规定那发生的事情,也规定所有未发生的事情。 在逻辑空间中的诸事实就是世界。 世界分解为诸事实。 每项事情可以发生或者不发生,而其余一切事物仍保持原样。 2.所发生的事情——一个事实——就是诸事态的存在。 维特根斯坦认为,因为关于世界我们可以说出真实的东西,所以语言的结构一定以某种方式反映了世界的结构。这就是他在命题“世界是事实的总体,而不是事物的总体”中所表达的那部分含义。那么,组成世界的事实是什么呢?用罗素的术语来说,它们是“原子事实”(atomic facts)。它们是能够被陈述的最简单的事实,其他一切更为复杂的真理都可以被分析为这些简单真理。在《逻辑哲学论》这本书里,维特根斯坦并没有确切地说出这些事实是什么,不过,这些事实正是实证主义者们试图建构基本句和证实句时所寻求的事实。 实证主义者们也喜欢《逻辑哲学论》的其他一些方面,并且特别赞同维特根斯坦所提出的哲学概念: 关于哲学问题所写的大多数命题和问题,不是假的,而是无意义的。因此我根本不能回答这类问题,而只能确定它们是无意义的。 哲学中正确的方法是:除了可说的东西,即自然科学的命题——也就是与哲学无关的某种东西之外,就不再说什么……这个方法将是唯一严格的正确方法。 这些段落似乎完整地表达了逻辑实证主义者中强硬派的意见。因而不足为奇,他们会把维特根斯坦视为自己中的一员。然而,《逻辑哲学论》中的某些令人费解的表述使维也纳学派的成员们深感焦虑。例如,维特根斯坦写道:“本书的全部意义可以概括为:凡是可以言说的东西都可以说清楚;对于不可言说的东西应该保持沉默。”所以,实证主义者们想把维特根斯坦的话解释为:“形而上学家们,闭嘴!”但维特根斯坦本人似乎对他所谓的“沉默”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并对此作出令人难以理解的暗示。在命题 中他写道: 我的命题应当以如下方式来起阐明作用:任何理解我的人,当他用这些命题为梯子而超越它们时,就会终于认识到它们是无意义的。(可以说,在登上高处之后他必须把梯子扔掉。)他必须超越这些命题,然后他就会正确地看世界。 在这里,维特根斯坦承认他自己的命题是无意义的,但看起来是某种特殊的更高级的无意义。这更高级的无意义是什么呢?维特根斯坦继续写道: 世界上的事物是怎样的,对于更高者来说是完全无关紧要的。上帝并不在世界中现身。 神秘的不是世界之中的事物是怎样的,而是世界存在着。 时空中的人生之谜的解答在时空之外。 维也纳学派渐渐在惊骇中明白了真相。维特根斯坦是个神秘主义者!他比形而上学家还要坏。 有一段时间,维特根斯坦对《逻辑哲学论》似乎是满意的。这本书回答了一切可能被合理提出的哲学问题。 正如他写的那样:“如果答案不可言说,那么问题也就不可言说。谜是不存在的。如果一个问题可以提出,那么它就可能得到回答。” 维特根斯坦脱离了哲学。他到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当起了小学老师。但他并未从这份新工作中获得快乐,他的思维也并没有停止。罗素带头行动,把维特根斯坦请回剑桥,并将《逻辑哲学论》作为维特根斯坦的博士学位论文通过答辩。维特根斯坦被授予摩尔退休后空出来的教授席位。此后,因为维特根斯坦重新回归哲学,哲学界发生了很多令人兴奋的事情。 然而,很快就有传言,维特根斯坦现在关于哲学所说的东西,并不是人们之前预期他会讲的东西。但人们很难确切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因为古怪的维特根斯坦对他的新观点深藏不露,并且他还坚持要他的学生也这么做。尽管如此,他讲座的学生笔记的一些油印复印件开始流传开来。他这个时期的工作直到他死后才以《哲学研究》之名出版。但在这部著作出版很久以前,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发生重大转变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了。无论这是好是坏,《逻辑哲学论》中的实证主义和神秘主义都不见了。可这两本书仍有共同之处,哲学仍被视为在本质上是与意义有关,并仍然属于语言学的转向。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曾写道:“我的语言的界限意谓我的世界的界限。”在《哲学研究》中,他仍然坚持这个观点,但与在《逻辑哲学论》中相比,语言本身的有限性似乎要弱很多。 我们先来看一下意义的问题,并由此进入对《哲学研究》的讨论。从柏拉图到《逻辑哲学论》这段哲学史,意义的主要模式是指称模式和命名模式。例如弗雷格、罗素以及《逻辑哲学论》的作者等哲学家,即便在他们对“指称”和“意义”作出了区分的地方,“指称”仍然被赋予了优先地位。维特根斯坦认为,历史上赋予命名以优先地位,以之为意义的主要方面,这产生出遍布整个西方思想的形而上学图景,然而它是错误的。柏拉图认为语词必须是永恒不变地存在着的事物的名称,而在可见世界中并没有这样的事物,所以他提出了超世俗的理型理论。亚里士多德认为,语词是对此世界中的不变事物的命名,即对实体的命名。在中世纪,唯名论者也认为语词是名称,但认为它们并不命名事物。所以他们的结论与埃科(Eco)的小说《玫瑰的名字》里最后一句话很相似,即“我们只有名称”。经验主义者坚持语词是对感觉材料的命名,任何不这么做的语词都是不可信的。实用主义者认为语词是对行动的命名。而实证主义者、罗素以及早期维特根斯坦则认为语词是对原子事实的命名。 后期维特根斯坦与这种传统彻底决裂,并宣称“一个词的意义是其在语言中的用法”。他写道: 想一下工具箱中的工具:有锤子、钳子、锯子、起子、尺子、胶锅、胶、钉子和螺钉。——词的功能就像这些东西的功能一样,是多种多样的。 (而两者之中又都有相似性。)……这就好像我们往机车的驾驶室里张望,看起来所有把手差不多都一样。(自然,因为所有的把手都是用来进行操作的。)但其中的一个是曲柄把手,可以连续地运动(它用来调节阀门的启闭);另一个是转换把手,只有两个有效位置,或开或关;第三个是制动把手,推得越猛,刹车刹得越紧;第四个是气泵把手,它只在往复运动时才有效。 像工具或火车头里的机械一样,语言也能起作用,而且其意义就在于其所起到的作用。设想有两个人正驾车飞快地驶向某个目的地,因为前灯撞坏了,所以他们拼命想赶在日落前抵达,司机说道:“唉,真倒霉!日头刚刚落下。”这时,如果那个乘客带着一脸的优越感说:“现在我们知道了太阳是不会‘落下’的,产生这种错觉是地球自转所导致的”,他说的话有任何意义吗?当然没有,因为在这个语境中,他的话并没有起作用。(如果在另一个语境中,同样的语句或许会有作用。)事实上,把这种科学事实应用到上述语境只能说是发了疯。下面的场景同样是疯狂的:如果这个乘客在汽车储物箱里发现一把锤子,他拿起锤子就敲打司机,同时还解释他的行为说:“锤子是用来敲打的。”是的,但不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无论什么东西都加以敲打。语言也是如此。 不过,一件工具能有好几种功用。在某些情境中,一把锤子既可以用作武器又可以用作镇纸。而语言呢?它只有如逻辑实证主义者所提出的两种用法(一种是表象的功能,一种是表征的功能)吗?维特根斯坦问道: 那么,一共有多少种语句呢?比如说,陈述句、疑问句和命令句?——有无数种:我们称之为“符号”、“语词”、“句子”的东西有无数不同的用法。而这种多样性并不是固定的,一旦给定就一成不变;我们可以说,新的语言类型,新的语言游戏,会产生出来,而另外一些则逐渐过时而被遗忘。 这个评论体现了维特根斯坦的意义理论的另一个方面,这个方面与其“意义是用法”的主张有关。他写道:“‘语词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就类似于‘象棋中的棋子是什么’……我们说棋子的意义就是它在游戏中的作用。”维特根斯坦把他的主张总结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一种“语言游戏”。让我们仔细考虑一下这个观点。所有的游戏都要遵守规则。游戏中一个棋子(或一个筹码,一张纸牌,一只棒球手套)的意义源于其根据规则所定的作用。什么是卒子?一个除了第一步可以走两格之外,只能向前走一格的棋子。它向两边走时,可以吃掉对方的棋子,当走到对方的底线时转变成皇后。语词、短语和表述也与此类似——都要遵守规则,它们被赋予的意义源于语言游戏规则。有很多种规则决定着语言的用法:语法规则、语义规则、句法规则以及一般被称为语境规则的规则。其中一些规则非常严格,一些非常灵活,还有一些则是可以协商的。在不同的游戏中,规则的这些差异确实存在(象棋的规则就比“丢手绢”要严格),甚至在同一个游戏中,也存在这些差异(规定卒子怎么走的规则比较严格,而对卒子的大小规定就是灵活的)。但即使是灵活的规则也是规则,如果违反了规则,就有相应的结果。当语言游戏的某些给定规则被以微妙的方式破坏时,像维特根斯坦说的,“语言休假去了”,产生的一个结果就是某种哲学(例如形而上学),另一个结果是某种疯狂(如《爱丽丝漫游仙境》)。这里提到《爱丽丝漫游仙境》是不无理由的。《爱丽丝漫游仙境》这类书是维特根斯坦最喜爱的书,这无疑是因为它们是语言玩笑手册,它们展示出语言的某些方面的作用被误解时所导致的疯狂。请思考以下情节,当白国王让爱丽丝往下看看路面并问她有没有看到人时,爱丽丝说:“我看到没有人在路上。”国王回复说:“我真希望我有这么一双眼睛,能在这个距离之外看到没有人!”这里有什么不对头吗?这个玩笑建立在被某些“日常语言哲学家”称为“范畴错误”的基础之上,这源于对某些语言事实的不当归类以及由此得出的荒唐结论。(根据“范畴错误”这个术语的发明者吉尔伯特·赖尔的看法,笛卡尔犯了这种归类错误,导致了身心二元论问题。笛卡尔把“心灵”归入和身体相似的范畴,使心灵成为“思维的事物”——幽灵般的精神性存在者,这便使心灵以某种方式与物质性存在者相同,但没人能明白这种方式到底是什么。) 或者考虑一下白王后这个例子,她许诺付给她的侍女们“每周两便士,以及隔天(every other day)一桶果酱”,但她后来却拒绝给果酱,因为今天永远不会是任何另外一天(other day)。可以肯定,在这种情景下,语言去休假了。 实证主义者们探索实在的最简单的成分,以便在其上建立科学大厦,他们的情况如何呢?维特根斯坦问道: 但是,组成实在的那些简单构成部分是什么东西呢?椅子的简单构成部分是什么呢?——是做椅子的一小块木料?还是分子或原子?——“简单”意味着不是组合的。这里的关键是:在何种意义上是“组合的”?谈论“椅子的简单部分”是根本没有意义的。 以上就是对于原子事实的探究。 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写道:“哲学家们的大多数命题和问题,都是因为我们不懂得我们语言的逻辑而产生的。”他在《哲学研究》中仍然或多或少坚持同样的观点,但到那时他对“我们语言的逻辑”的理解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哲学家的工作不再是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逻辑,而是揭示蕴含在日常语言之中的逻辑(由此有了“日常语言哲学”这个术语)。哲学家要表明无法掌握这种蕴含的逻辑会导致“用语言来蛊惑我们的理智”,并且表明,倘若无理由地干涉我们思考和谈论这个世界的日常方式,就会导致“语言的休假”,正是这个“语言的休假”产生出大量笑话,构成了我们大部分的哲学史。维特根斯坦说过,“(我的哲学旨在)给捕蝇瓶中的苍蝇指明出路”。当然,在维特根斯坦的故乡维也纳,我们很容易便能做出一个普通的捕蝇瓶,只需往醋瓶子里放些蜂蜜就行了。 在愉快的飞行途中,苍蝇会因闻到蜂蜜的味道而偏离它的路线,飞进瓶子。它要么在这黏黏的、甜甜的东西里淹死,要么嗡嗡叫着等死。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大多数哲学都像嗡嗡叫着等死的苍蝇。“给捕蝇瓶中的苍蝇指明出路”不是去解决哲学问题,而是去消解哲学问题,指明这些问题是由于背离日常语言才产生的。这个比喻说明了维特根斯坦思想中保守的一面。他认为:“哲学不应该以任何方式干涉语言的实际使用;它最终只能描述语言的实际使用。因为它也不能给语言的实际使用提供任何基础。它让一切如其所是。” 此处明显的自鸣得意让人联想起摩尔。但是对他们两人的这种比较,虽然在某些方面是好的,但某些方面却很糟糕。维特根斯坦的内心处于持续的骚动和困惑。他和他的思想中带有某种沉思的忧虑,这掩盖了上文所言的弗美尔式小市民的自我满足。

* 罗素:你到底在思考什么?逻辑,还是自己的罪?维特根斯坦:两者。* 维特根斯坦在其博士论文答辩会上对罗素与摩尔说:别担心,我知道你们永远也懂不了我在说什么。* 维特根斯坦说:“你误解我的意思了,罗素。你总是误解我。”罗素说:“你混淆了问题,维特根斯坦,你总是把问题越搞越糊涂。”* 维特根斯坦举起拨火棍指向波普:“请你给出一个真正的道德问题。”波普反唇相讥:“请不要用拨火棍威胁一个受到邀请的客人!”罗素:“维特根斯坦,立刻放下拨火棍!”* 一个人与环境格格不入的时候,他的一切理智就失去了应有的正常,显出各种病态。只有让他回归本性,才会有良好的结果,使一切显出正常。* 哲学家处理一个问题如同治疗一个疾病。* 哲学是针对借助我们的语言来蛊惑我们的智性所做的斗争。* 哲学的结果是我们发现了我们的理智在冲撞语言的界限时所留下的肿块和由此引起的直截了当的胡说。而正是这些肿块使我们看到了这种发现的价值。* 陷入哲学困境就像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人在房间里想要出去,却又不知道怎么办。想从窗跳户出去,可是窗户太小;试着从烟囱爬出去,可是烟囱太高。然而只要一转过身来,他就会发现,房门一直是开着的!* 什么是哲学?——就是给苍蝇指出逃出捕蝇瓶的道路。* 使我们感到迷茫的混乱,产生于语言像机器空闲的时候,而不是它正常工作的时候。* 真正的发现是,当我想搞哲学时使我能够停止这样做。* 哲学只是把一切摆在我们面前,它既不解释什么,也不推演什么。—因为一切都已公开地摆在那里了,没有什么要解释的。* 哲学的对象是对思想的逻辑阐明。哲学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活动。* 不要想,而要看!* 凡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不能谈论的,就应该保持沉默。* 如果你们以为我是个老处男,那就错了!* 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想要思考是一回事,有思考的才能则是另一回事。"

维特根斯坦姓名: 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出生: 1889年4月26日 (奥地利维也纳)逝世: 1951年4月29日 (英国剑桥)学派/流派: 分析哲学, 语言哲学主要领域: 形而上学, 认识论, 逻辑学, 语言哲学, 数学哲学著名思想: 语言的图象论, “不可说”, “意义即使用”, 语言游戏, 家族相似, “私人语言”论证, 生活形式受影响于: 祁克果, 叔本华, 弗雷格, 罗素, .摩尔, 魏宁格, 拉姆塞, 斯拉法施影响于: 罗素, 斯特劳森, 克里普克, 塞尔, 普特南, 戴维森, 达米特, 冯·赖特, 丹内特, 罗蒂, 安斯康姆, 拉姆塞, 莱特, 皮特·海克, 麦克道威尔, 奎因顿, 霍尔威奇, 麦克金, 戴蒙德, 柯南特, 列奥塔德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香港及台湾译作维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出生于奥地利,后入英国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语言哲学的奠基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生平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于1889年4月26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的维也纳,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欧洲钢铁工业巨头,母亲莱奥波迪内,哈耶克外祖父之姑表妹,是银行家的女儿。路德维希在八个子女中排行最小,有着¾的犹太血统,于纳粹吞并奥地利后转入英国籍。维特根斯坦与希特勒1903年于林茨的一所中学。按照当时惯例,拍照的位置根据成绩安排。成绩越好的学生越往前排坐在距老师越近的位置,成绩差的则反之。维特根斯坦与希特勒1903年于林茨的一所中学。按照当时惯例,拍照的位置根据成绩安排。成绩越好的学生越往前排坐在距老师越近的位置,成绩差的则反之。维特根斯坦自幼跟随兄姊在家里接受教育,然而家庭教育的结果却无法使其达到正规高中的接纳标准。直到1903年在通过入学考试后前往林茨的一所以技术著称的中学学习,与阿道夫·希特勒同学[2],不过尚未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这两位重要人物有过任何深入的交往。和一些伟大人物一样,维特根斯坦在中学的成绩并不好,大都处于中下水平[1],在度过了三年的不愉快后,更带着高考的落败离开了这里。少年路德维希爱好机械与技术,十岁时就制出过一台简单实用的缝纫机。其最初的志向在于物理学,曾经渴望师从著名物理学家玻尔茨曼,然而,后者于1906年自杀,使得维特根斯坦的希望毁于一旦。随后维特根斯坦又立志成为一名工程师。1906年,维特根斯坦前往柏林学习机械工程。1908年,进入英国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攻读航空工程空气动力学学位。期间,为了彻底搞清螺旋桨的原理,同时出于对数学基础的兴趣,维特根斯坦阅读了伯特兰·罗素与怀特海合写的《数学原理》以及戈特洛布·弗雷格的《算术基础》。在1911年夏天拜访了弗雷格后,维特根斯坦听从了这位逻辑学家的推荐,前往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问学于罗素门下,后成为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学生兼好友,罗素称这场相识是他一生中“最令人兴奋的智慧探险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本可免服兵役的维特根斯坦作为志愿兵积极入伍,在战场上完成了标志所谓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逻辑哲学论》(英文版:Tractatus Logico - Philosophicus;德文版:Logische - Philosophische Abhandlung)的初稿。《逻辑哲学论》后他认为所谓的哲学问题已被解决,于是怀着贵族式的热忱前往奥地利南部山区,投入格律克尔倡导的奥地利学校改革运动,成为一名小学教师。有着理想主义追求的维特根斯坦在这里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对学生也充满了热情,然而却被无法理解的家长们视为“疯狂的家伙”,他们拒绝了这个古怪家伙提出的收养其中一个或两个学生的要求。1926年,被证明总是与成年人格格不入的维特根斯坦离开了“粗俗愚蠢的南部农民”,结束了乡村教师的职位。作小学教师“失败”之后维特根斯坦先是在一个修道院里作过短时间的园丁助手,后来其姊玛格丽特由于担心他的精神状态而设法要求其协助设计并负责建造了自己的一处宅第。这个后来曾被用作保加利亚使馆的建筑物使维特根斯坦获得了建筑师的身份。1927年,维特根斯坦结识了奉《逻辑哲学论》为圭臬的“维也纳小组”成员并应邀参与一些活动,与石里克、魏斯曼等成员有过交往,然而维特根斯坦拒绝加入他们的圈子。1928年春在听了数学家布劳维尔在维也纳有关“数学、科学和语言”的一次讲演后,维特根斯坦重新萌发了强烈的哲学探索的兴趣。1929年,维特根斯坦重返剑桥,以《逻辑哲学论》作为论文通过了由罗素和.摩尔主持评审的博士答辩后,留在三一学院教授哲学,并于1939年接替摩尔成为哲学教授。1947年,坚信“哲学教授”是“一份荒唐的工作”的维特根斯坦从剑桥辞职,以专心思考、写作。1951年4月29日,身患前列腺癌的维特根斯坦在好友比万(Edward Bevan)医生家中与世长辞。去世后由弟子安斯康姆(Elizabeth Anscombe)和里斯(Rush Rhees)出版了被认为是引导了语言哲学新的走向的《哲学研究》(英文版: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德文版: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被罗素称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热情、深刻、认真、纯正、出类拔萃。[2]维特根斯坦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素养,对人类生存本质有着深刻的感知[3]。早年维特根斯坦家族有着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长期的艺术捐助商,勃拉姆斯、马勒等是这个被音乐充满的家庭里的常客。维特根斯坦家族成员中音乐天赋不算突出的路德维希其单簧管演奏也很有造诣,同样,被认为是有书面表达障碍的维特根斯坦的文笔却也十分精湛。另外维特根斯坦十分喜爱奥地利文艺评论家卡尔·克劳斯(Karl Kraus)的著作。然而“不幸”却很早就与这位哲学家如影随形,孤独和抑郁充满了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据其传记作者威廉·巴特利(William Warren Bartley)考证,维特根斯坦家族的兄弟五人里,包括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本人共有三名是同性恋者,这其中的两个兄长汉斯和鲁道夫早年分别自杀,此后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虽然放缓了对子女们的严厉,青年路德维希却仍然常常有令罗素担心的自杀倾向,据称其本人参加一战就是为了“体面地自杀”。他的另一个兄长库特·维特根斯坦在战场上被俘前自杀,在战争里幸存但致残的最后一位兄长,保罗·维特根斯坦,是著名的单臂钢琴家。[编辑] 哲学简介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学派(大约相当于分析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思想的最初源泉主要来自弗雷格的现代逻辑学成果、罗素与怀特海写的《数学原理》和.摩尔的《伦理学原理》。他的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他想揭示当人们交流时,表达自己的时候到发生了什么。他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他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哲学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他的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分别代表了横贯其一生的哲学道路的两个互为对比的阶段。前者主要是解构,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题,哲学必须直面语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4],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楚。后者又把哲学回归哲学,在解构之后是建构,创造一套严格的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这是哲学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解决,在“游戏”中理解游戏。维特根斯坦他的前后期思想转变很大[3],他在《哲学研究》序言中说明前期著作犯了严重的错误,当然,他也说过要把前后期著作对比,以前期著作作为背景来理解后期哲学。维特根斯坦思想转变来源于他自己的长期的独立思考以及他的老师或朋友的帮助。他的独立思考焦点在于如何成为一个“形而上学的自我”,一个可与世界进行不断信息交流的自我。他的老师或朋友,如经济学家皮耶罗·斯拉法[5]则使他接触到语言社会性的一面,他们的观点对于纯正安静的逻辑世界是一种冲击,因而也有助于维特根斯坦走出纯净的逻辑世界,面向喧闹的日常语言交流世界。著作* 逻辑哲学论(初作《名理论》),张申府 译,陈启伟 校* 哲学研究,陈嘉映 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 论确实性,张金言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化与价值* 蓝皮书和棕皮书* 关于数学基础的评论* 哲学评注* 哲学语法* 维特根斯坦剑桥讲演集* 蓝皮书* 一种哲学的考察* 论数学的基础* 心理学哲学评论* 杂评* 纸条集* 关于颜色的评论* 关于伦理学的讲演以及其他* 论色彩* 心理学哲学最后著作研究文献外文原著* 马尔康姆:《回忆维特根斯坦》(Norman Malcolm, Ludwig Wittgenstein: A Memoir),李步楼、贺绍甲 译,商务印书馆,1984* 范·皮尔森:《维特根斯坦哲学导论》( Pearson, Ludwig Wittgenstein: An Introduction to His philosophy),刘东、谢维和 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艾耶尔:《维特根斯坦》,陈永实、许毅力 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威廉·巴特利:《维特根斯坦传》,杜丽燕 译,东方出版中心,2000* 皮尔斯:《维特根斯坦》,王成兵 等译,昆仑出版社,2000中文原著* 《维特根斯坦哲学述评》,舒炜光 著, 三联书店,1982* 《寻找家园——多维视野中的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尚志英 著,人民出版社 1992* 《维特根斯坦哲学之路》,韩林合 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台湾,1994* 《维特根斯坦:一种后哲学的文化》,江怡 著,社科文献出版社,1996,1998,2002* 《维特根斯坦传》,江怡 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维特根斯坦》,江怡 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走出语言的迷宫: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概述》,王晓升 著,社科文献出版社,1999* 《〈逻辑哲学论〉研究》,韩林合 著,商务印书馆,2000* 《〈逻辑哲学论〉导读》,江怡 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维特根斯坦”,《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续编下卷),徐友渔 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哥白尼式”的革命》,徐友渔 著,上海三联书店,1994* 《维特根斯坦: 走出语言囚笼》,张学广 编著,根据Ray Monk 著 Ludwig Wittgenstein: The Duty of Genius,辽海出版社,1999* 《维特根施坦》,赵敦华 著,香港,1987* 《维特根斯坦哲学——他的前期哲学的诠释,批判和探索》,刘福增 著,台湾,1987* 《哲学分析的天才——维根斯坦》,陈荣波 著,台湾,1982* 《维根斯坦》,陈荣波 撰, 波尔森 原著,台湾,1982语录* 罗素:你到底在思考什么?逻辑,还是自己的罪?维特根斯坦:两者[6]。* 维特根斯坦在其博士论文答辩会上对罗素与摩尔说:别担心,我知道你们永远也懂不了我在说什么。* 维特根斯坦说:“你误解我的意思了,罗素。你总是误解我。”罗素说:“你混淆了问题,维特根斯坦,你总是把问题越搞越糊涂。”* 维特根斯坦举起拨火棍指向波普:“请你给出一个真正的道德问题?”波普反唇相讥:“请不要用拨火棍威胁一个受到邀请的客人!”罗素:“维特根斯坦,立刻放下拨火棍!”* 一个人与环境格格不入的时候,他的一切理智就失去了应有的正常,显出各种病态。只有让他回归本性,才会有良好的结果,使一切显出正常。* 哲学家处理一个问题如同治疗一个疾病。* 哲学是针对借助我们的语言来蛊惑我们的智性所做的斗争。[7]* 哲学的结果是我们发现了我们的理智在冲撞语言的界限时所留下的肿块和由此引起的直接了当的胡说。而正是这些肿块使我们看到了这种发现的价值。* 陷入哲学困境就像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人在房间里想要出去,却又不知道怎么办。想从窗跳户出去,可是窗户太小;试着从烟囱爬出去,可是烟囱太高。然而只要一转过身来,他就会发现,房门一直是开着的!* 什么是哲学?——就是给苍蝇指出逃出捕蝇瓶的道路。* 使我们感到迷茫的混乱,产生于语言像机器空闲的时候,而不是它正常工作的时候。* 真正的发现是,当我想搞哲学时使我能够停止这样做。* 哲学只是把一切摆在我们面前,它既不解释什么,也不推演什么。—因为一切都已公开地摆在那里了,没有什么要解释的。* 哲学的对象是对思想的逻辑阐明。哲学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活动* 不要想,而要看!* 凡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不能谈论的,就应该保持沉默。* 如果你们以为我是个老处男,那就错了![8]* 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9]参考与注释1. ↑ 韩林合2. ↑ Russell: He was perhaps the most perfect example I have ever known of genius as traditionally conceived, passionate, profound, intense and dominating3. ↑ 陈嘉映4. ↑ 英语:Whereof one cannot speak, thereof one must be silent./ What we cannot speak about we must pass over in silence. 德语:Wovon man nicht sprechen kann, darueber muss man schweigen5. ↑ Piero Sraffa6. ↑ Both7. ↑ Philosophie ist ein Kampf gegen die Verhexung unsres Verstandes durch die Mittel unserer . ↑ "If you think I'm an old spinster — think again!"9. ↑ "Tell them I've had a wonderful life."* 语言哲学* 《逻辑哲学论》* 《哲学研究》* 真值表* 伯特兰·罗素* 维也纳小组

爱因斯坦博士的毕业论文

1.爱因斯坦论测定分子大小的博士论文2.爱因斯坦论布朗运动3.爱因斯坦论相对论论文4 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论文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5.爱因斯坦关于量子假说的早期工作

我有中文版,需要请留邮箱都发过了

我也要。谢谢

1、烟雾探测器

由于镅的原子核不稳定,一旦裂开,质量似乎就消失了一些,因为碎片的质量比原来的原子核小。其实,镅原子的质量根本没有消失。这是爱因斯坦告诉我们的。

2、平坦的公路

在爱因斯坦的博士论文中探讨了在不同溶液中测量分子的新方法,这些方法后来成为胶体化学的基本方法。建材工程师在建造公路时,就是利用他的研究成果。

3、电脑显示器

在短促的瞬间,电子正从显像管的阴极发射出来,好像在飞驰过程中获得了能量,积聚在显示屏上———这正好符合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发明电脑显示器的工程师必须使显示器符合“相对论效应”,否则控制电子飞驰的磁铁就会在显示屏上产生模糊图像,使你无法工作,当然,精彩的电脑游戏也玩不起来了。

4、精准的激光

每一件商品条形码也得益于爱因斯坦的激光理论,只有激光才能准确读出条形码中的编码。

5、太阳能电池

光电池能够把太阳能转成电能,爱因斯坦在90年前发表的一篇论文里就首次正确地分析过这一转换原理。

他发现光子具有能量。某些光子携带的能量足以克服将电子集中于某种金属的“粘性”,这就是著名的光电效应。

6、数码相机

从镜头飞进来的光子会把半导体里的电子挤走,这同样利用了宝贵的光电效应。

7、药物

许多药物制造得益于爱因斯坦那篇有关布朗运动的论文。

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最先观察到,悬浮的液体中的微粒永远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爱因斯坦则利用布朗运动创立了将微观数量和宏观数量联系在一起的统计法。

8、全球定位系统

GPS(全球定位系统)能帮助你与搜索人员取得联系。100年前爱因斯坦发现,如果想把发生在不同地点的多个事件联系在一起考虑,那么传统的时间概念就不够充分。

毫不夸张地说,根据爱因斯坦创立的科学理论而衍生出的发明创造,几乎涵盖了现代文明的每一个角落。电脑游戏、公共汽车、数码照相机……我们衣食住行的每个细节都闪现着爱因斯坦的影子。

拓展资料: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王国乌尔姆市,毕业于苏黎世大学,犹太裔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均为犹太人),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1905年创立狭义相对论。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1955年4月18日去世,享年76岁。

爱因斯坦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纪元,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爱因斯坦的毕业论文

简介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1909年开始在大学任教,1914年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后被迫移居美国,1940年入美国国籍。十九世纪末期是物理学的变革时期,爱因斯坦从实验事实出发,从新考查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在理论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他的量子理论对天体物理学、特别是理论天体物理学都有很大的影响。理论天体物理学的第一个成熟的方面——恒星大气理论,就是在量子理论和辐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成功地揭示了能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恒星能源来源的难题。近年来发现越来越多的高能物理现象,狭义相对论已成为解释这种现象的一种最基本的理论工具。其广义相对论也解决了一个天文学上多年的不解之谜,并推断出后来被验证了的光线弯曲现象,还成为后来许多天文概念的理论基础。爱因斯坦对天文学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他的宇宙学理论。他创立了相对论宇宙学,建立了静态有限无边的自洽的动力学宇宙模型,并引进了宇宙学原理、弯曲空间等新概念,大大推动了现代天文学的发展。生平简述1879年3月14日出生于德国乌尔姆一个经营电器作坊的小业主家庭。一年后,随全家迁居慕尼黑。1894年,他的家迁到意大利米兰。1895年他转学到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1896年进苏黎世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学,1900年毕业。1901年取得瑞士国籍。1902年大学毕业后无法进入学术机构,只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找到一份做审查员的临时工作,被伯尔尼瑞士专利局录用为技术员,从事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鉴定工作。但在那里,爱因斯坦被正规教育扼杀的科学激情终于重新迸发出来,轻松的工作让爱因斯坦得以继续致力于科学研究。 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科学研究,在1905年,年近26岁的爱因斯坦连续发表了三篇论文(《光量子》、《布朗运动》和《狭义相对论》),在物理学三个不同领域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光量子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同年,以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苏黎世大学的博士学位。爱因斯坦1908年兼任伯尔尼大学的编外讲师。1909年离开专利局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德语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1912年任母校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教授。1914年,应马克斯·普朗克和瓦尔特·能斯脱的邀请,回德国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直到1933年。1920年应亨德里克·安东·洛伦兹和保耳·埃伦菲斯特的邀请,兼任荷兰莱顿大学特邀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投入公开和地下的反战活动。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他所作的光线经过太阳引力场要弯曲的预言,于1919年由英国天文学家亚瑟·斯坦利·爱丁顿的日全食观测结果所证实。1916年他预言的引力波在1978年也得到了证实。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在西方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词,同时也招来了德国和其他国家的沙文主义者、军国主义者和排犹主义者的恶毒攻击。 1917年爱因斯坦在《论辐射的量子性》一文中提出了受激辐射理论,成为激光的理论基础。 爱因斯坦因在光电效应方面的研究,被授予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33年1月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后,爱因斯坦是科学界首要的迫害对象,幸而当时他在美国讲学,未遭毒手。3月他回欧洲后避居比利时,9月9日发现有准备行刺他的盖世太保跟踪,星夜渡海到英国,10月转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担任新建的高级研究院的教授,直至1945年退休。1940年他取得美国国籍。 1939年他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在匈牙利物理学家利奥·西拉德推动下,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两个城市上空投掷原子弹,爱因斯坦对此强烈不满。战后,为开展反对核战争的和平运动和反对美国国内法西斯危险,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因主动脉瘤破裂逝世于普林斯顿。遵照他的遗嘱,不举行任何丧礼,不筑坟墓,不立纪念碑,骨灰撒在永远对人保密的地方,为的是不使任何地方成为圣地。爱因斯坦的后半生一直从事寻找大统一理论的工作,不过这项工作没有获得成功,现在大统一理论是理论物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1955年4月,弥留之际的爱因斯坦签署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呼吁人们团结起来,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和平主义者。他目睹了两次世界大战中对人类文明的摧残,认为和平是人类的首要问题。 1999年《时代》杂志将其评选为20世纪风云人物。原子和分子的客观存在,这使最坚决反对原子论的德国化学家、唯能论的创始人奥斯特瓦尔德于1908年主动宣布:“原子假说已经成为一种基础巩固的科学理论”。1905年6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开创物理学新纪元的长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完整的提出了狭义相对论。这是爱因斯坦十年酝酿和探索的结果,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末出现的古典物理学的危机,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揭露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是近代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 1905年9月,爱因斯坦写了一篇短文《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作为相对论的一个推论。质能相当性是原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也为20世纪40年代实现的核能的释放和利用开辟了道路。 在这短短的半年时间,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突破性成就,可以说是“石破天惊,前无古人”。即使他就此放弃物理学研究,即使他只完成了上述三方面成就的任何一方面,爱因斯坦都会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笔。爱因斯坦拨散了笼罩在“物理学晴空上的乌云”,迎来了物理学更加光辉灿烂的新纪元。成长履历1879年3月14日上午11时30分,爱因斯坦(Einstein)出生在德国乌尔姆市班霍夫街135号。父母都是犹太人。父名赫尔曼·爱因斯坦,母亲波林·科克。1884年,5岁,爱因斯坦对袖珍罗盘着迷。1885年,爱因斯坦开始学小提琴。1886年,爱因斯坦在慕尼黑公立学校(CouncilSchool)读书;在家里学习犹太教的教规。1888年,爱因斯坦入路易波尔德高级中学学习。在学校继续受宗教教育,接受受戒仪式。弗里德曼是指导老师。1889年,在医科大学生塔尔梅引导下,读通俗科学读物和哲学著作。1891年,自学欧几里德几何学(Euclidean geometry),感到狂热的喜爱,同时开始自学高等数学。1892年,开始读康德(ImmanuelKant)的著作。 1895年,自学完微积分(calculous)。1896年,获阿劳中学毕业证书。10月,进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1899年10月19日,爱因斯坦正式申请瑞士公民权。1900年8月爱因斯坦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12月完成论文《由毛细管现象得到的推论》,次年发表在莱比锡《物理学杂志》上。1901年,3月21日取得瑞士国籍。在这一年5-7月完成电势差的热力学理论的论文。1904年,9月由专利局的试用人员转为正式三级技术员。1905年3月发展量子论,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4月向苏黎世大学提出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博士学位。5月完成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独立而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性原理,开创物理学的新纪元。1906年4月晋升为专利局二级技术员。11月完成固体比热的论文,这是关于固体的量子论的第一篇论文。 1908年10月兼任伯尔尼大学编外讲师。1909年10月离开伯尔尼专利局,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0年10月完成关于临界乳光的论文。1912年提出“光化当量”定律。1913年 12月7日在柏林接受院士称号。1914年 4月6日,从苏黎世迁居柏林。1915年 11月提出广义相对论引力方程的完整形式,并且成功地解释了水星近日点运动。1916年 3月完成总结性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5月提出宇宙空间有限无界的假说。8月完成《关于辐射的量子理论》,总结量子论的发展,提出受激辐射理论。1919年 爱因斯坦的理论被视为“人类思想史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12月,接受德国唯一的名誉学位:罗斯托克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1921年 4月2日—5月30日,为了给耶路撒冷的希伯莱大学的创建筹集资金,同魏茨曼一起首次访问美国。1922年 1月完成关于统一场论的第一篇论文。7月受到被谋杀的威胁,暂离柏林。10月8日,爱因斯坦和艾尔莎在马赛乘轮船赴日本。沿途访问科伦坡、新加坡、香港和上海。11月9日,在去日本途中,爱因斯坦被授予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1月17日-12月29日,访问日本。1923年 7月,到哥德堡接受1921年度诺贝尔奖金。12月,第一次推测量子效应可能来自过度约束的广义相对论场方程。1924年 发现了“波色-爱因斯坦凝聚”。1926年 被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1928年 1月,被选为“德国人权同盟”(前身为德国“新祖国同盟”)理事。1929年 3月,50岁生日,躲到郊外以避免生日庆祝会。6月28日获“普朗克奖章”。1930年是年12月11日~1931年3月4日,爱因斯坦第二次到美国访问,在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讲学。1932年 7月,同弗洛伊德通信,讨论战争的心理问题;号召德国人民起来保卫魏玛共和国,全力反对法西斯。1933年 1月30日,纳粹上台。3月10日,在帕莎第纳发表不回德国的声明,次日启程回欧洲。3月20日,纳粹搜查他的房屋,他发表抗议。后他在德国的财产被没收,著作被焚。1935年 5月,在百慕大正式申请永远在美国居住。是年,为使诺贝尔奖金(和平奖)赠予被关在纳粹集中营中的奥西茨基,而四处奔走。 1937年 3月声援中国“七君子”。1938年 9月,给五千年后的子孙写信,对资本主义社会现状表示不满。1939年 8月2日,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美国抓紧原子能研究,防止德国抢先掌握原子弹。1940年 5月22日致电罗斯福,反对美国的中立政策。10月1日取得美国国籍。1943年 5月,作为科学顾问参与美国海军部工作。1944年 为支持反法西斯战争,以600万美元拍卖1905年狭义相对论论文手稿。1947年 继续发表大量关于世界政府的言论。1949年 1月,写《对批评的回答》,对哥本哈根学派在文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哲学家—科学家》中的批判进行反批判。1950年 2月13日发表电视演讲,反对美国制造氢弹。3月18日,在遗嘱上签字盖章。1951年 连续发表文章和信件,指出美国的扩军备战政策是世界和平的严重障碍。1952年 11月以色列第1任总统魏斯曼死后,以色列政府请他担任第2任总统,被拒绝。1954年 3月被美国参议员麦卡锡公开斥责为“美国的敌人”。1955年 4月18日1时25分在医院逝世。 漫长艰难的探索广义相对论建成后,爱因斯坦依然感到不满足,要把广义相对论再加以推广,使它不仅包括引力场,也包括电磁场。他认为这是相对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统一场论。1925年以后,爱因斯坦全力以赴去探索统一场论。开头几年他非常乐观,以为胜利在望;后来发现困难重重,他认为现有的数学工具不够用;1928年以后转入纯数学的探索。他尝试着用各种方法,但都没有取得具有真正物理意义的结果。1925年-1955年这30年中,除了关于量子力学的完备性问题、引力波以及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以外,爱因斯坦几乎把他全部的科学创造精力都用于统一场论的探索。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1909年开始在大学任教,1914年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后被迫移居美国,1940年入美国国籍。 十九世纪末期是物理学的变革时期,爱因斯坦从实验事实出发,从新考查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在理论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他的量子理论对天体物理学、特别是理论天体物理学都有很大的影响。理论天体物理学的第一个成熟的方面——恒星大气理论,就是在量子理论和辐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成功地揭示了能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恒星能源来源的难题。近年来发现越来越多的高能物理现象,狭义相对论已成为解释这种现象的一种最基本的理论工具。其广义相对论也解决了一个天文学上多年的不解之谜,并推断出后来被验证了的光线弯曲现象,还成为后来许多天文概念的理论基础。 爱因斯坦对天文学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他的宇宙学理论。他创立了相对论宇宙学,建立了静态有限无边的自洽的动力学宇宙模型,并引进了宇宙学原理、弯曲空间等新概念,大大推动了现代天文学的发展。

面对那么多成就卓越的人,也许你会自惭形秽地说:“我这么笨,怎么可能成才呢?”,“我太平凡了,根本不是成为伟大伟人的料!”下面我就给你讲述一个老师、校长都认为他很笨的人的成才 故事 。 这个人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个当年被校长认为“干什么都不会有作为”的笨学生,经过艰苦的努力,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成了现代最杰出的物理学家。 1879年3月14日,一个小生命降生在德国的一个叫乌尔姆的小城。父母为他起了一个很有希望的名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看着他那可爱的模样,父母对他寄托了全部的期冀。然而,没过多久,父母就开始失望了:人家的孩子都开始学说话了,已经三岁的爱因斯坦才“咿呀”学语。后来,爱因斯坦的妹妹,比他小两岁的玛伽已经能和邻居交谈了,爱因斯坦说起话来还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 看着举止迟钝的爱因斯坦,父母开始忧虑。他们担心他的智能是否会不及常人。直到10岁时,父母才把他送去上学。可是,在学校里,爱因斯坦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大家都称他为“笨家伙”。学校要求学生上下课都按军事口令进行,由于爱因斯坦的反应迟钝,经常被教师呵斥、罚站。有的老师甚至指着他的鼻子骂:“这鬼东西真笨,什么课程也跟不上!” 一次工艺课上,老师从学生的作品中挑出一张做得很不像样的木凳对大家说:“我想,世界上也许不会有比这更糟糕的凳子了!”在哄堂大笑中,爱因斯坦红着脸站起来说:“我想,这种凳子是有的!”说着,他从课桌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凳子,说:“这是我前两次做的,交给您的是第三次做的,虽然还不行,却比这两个强得多!”一口气讲了这么多话,爱因斯坦自己也感到吃惊。老师更是目瞪口呆,坐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 在讥讽和侮辱中,爱因斯坦慢慢地长大了,升入了慕尼黑的卢伊特波尔德中学。在中学里,他喜爱上了数学课,却对其余那些脱离实际和生活的课不感兴趣。孤独的他开始在书籍中寻找寄托,寻找精神力量。就这样,爱因斯坦在书中结识了阿基米德、牛顿、笛卡尔、歌德、莫扎特……书籍和知识为他开拓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视野开阔了,爱因斯坦头脑里思考的问题也就多了。 一天,他对经常辅导他数学的舅舅说:“如果我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一道向前跑,能不能看到空间里振动着的电磁波呢?”舅舅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他看了许久,目光中既有赞许,又有担忧。因为他知道,爱因斯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同一般,将会引起出人意料的震动。此后,爱因斯坦一直被这个问题苦苦折磨着。1895年秋天,爱因斯坦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报考瑞士苏黎士大学。可是,他却失败了,他的外文不及格。落榜后的他没有气馁,参加了中学补习。一年以后,他获得了中学补习合格证书,并且考入了苏黎士综合工业大学。这时的他,已经在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了。他把精力全部用在课外阅读和实验室里。教授们看见他读和学习无关书、做和考分无关的试验,非常不满和生气,认为他“不务正业”。 爱因斯坦大学毕业时,正赶上经济危机爆发,由于他是犹太人血统,又没有关系,没有钱,所以只好失业在家。为了生活,他只好到处张贴广告,靠讲授物理获得每小时3法郎的生活费。这段失业的时间,给了爱在斯坦很大的帮助。在授课过程中,他对传统物理学进行了反思,促成了他对传统学术观点的猛烈冲击。经过高度紧张兴奋的五个星期的奋斗,爱因斯坦写出了9000字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狭义相对论由此产生。可以说,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次决定性的、伟大的宣言,是物理学向前迈进的又一里程碑。 尽管还有许多人对此表示反对,甚至还有人在报上发表批评文章,但是,爱因斯坦毕竟还是得到了社会和学术界的重视。在短短的时间里,竟然有15所大学给他授予了博士证书,法国、德国、美国、波兰等许多国家的著名大学也想聘请他做教授。当年被人们称为“笨蛋”,“笨东西”,认为无法成才的爱因斯坦,终于成了全世界公认的、当代最杰出的聪明人物。由“丑小鹅”变为“白天鹅”,这说明了什么呢? 我想,爱因斯坦的话是最好的答案。当许多年轻人缠住他,要他说出成功的秘诀时,他信笔写下了一个公式:A=x+y+z,并解释道:“A表示成功,x表示勤奋,y表示正确的方法,那么z呢,则表示务必少说空话。”许多年来,爱因斯坦的这个神奇的成功等式一直被人们传颂着。从爱因斯坦的奋斗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勤奋、正确的方法和少说空话使爱因斯坦由笨头笨脑变为巨人的.。 可见,一个人不聪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先泄自己的气。只要你肯为你的目标付出艰辛的劳动,并配合正确的方法,就一定会得到成功女神的酬劳。许多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在童年时代、少年时代并不一定能显出锋芒毕露的优势,相反,他们却太平凡,甚至显出迟钝、愚笨的样子,常常要被周围的人嘲笑、讥讽。如果因为自己笨就灰心丧气,不再努力,那不是将自己潜在的才华、能力都扼杀在摇篮中了吗?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才能,每一个人在生命的长河中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星座。如果你觉得自己笨,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寻找到你自己的星座。正如爱因斯坦对别的事物迟钝,却对物理和数学特别喜爱一样,当你找到自己的星座时,你定会放射出与众不同的异彩。 试试看,尽快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出生 1879年3月14日 德国乌尔姆 逝世 1955年4月18日 美国普林斯顿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6�0,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 爱因斯坦生平事迹 爱因斯坦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热爱物理学,把毕生献给了物理学的理论研究。人们称他为20世纪的哥白尼、20世纪的牛顿。 爱因斯坦生长在物理学急剧变革的时期,通过以他为代表的一代物理学家的努力,物理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伽利略和牛顿建立的古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经历了将近200年的发展,到19世纪中叶,由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建立,特别是由于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在电磁学上的发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使得当时不少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领域中原则性的理论问题都已经解决了,留给后人的,只是在细节方面的补充和发展。可是,历史的进程恰恰相反,接踵而来的却是一系列古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新现象:以太漂移实验、元素的放射性、电子运动、黑体辐射、光电效应等等。在这个新形势面前,物理学家一般企图以在旧理论框架内部进行修补的办法来解决矛盾,但是,年轻的爱因斯坦则不为旧传统所束缚,在洛伦兹等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空间和时间这样一些基本概念作了本质上的变革。这一理论上的根本性突破,开辟了物理学的新纪元。 爱因斯坦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相对论。1905年他发表了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提出了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建立了狭义相对论。这一理论把牛顿力学作为低速运动理论的特殊情形包括在内。它揭示了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在本质上的统一性,深刻揭露了力学运动和电磁运动在运动学上的统一性,而且还进一步揭示了物质和运动的统一性(质量和能量的相当性),发展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原理,并且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1915年他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揭示了四维空时同物质的统一关系,指出空时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的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它并不是平坦的欧几里得空间,而是弯曲的黎曼空间。根据广义相对论的引力论,他推断光在引力场中不沿着直线而会沿着曲线传播。这一理论预见,在1919年由英国天文学家在日蚀观察中得到证实,当时全世界都为之轰动。1938年,他在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上取得重大进展,即从场方程推导出物体运动方程,由此更深一步地揭示了空时、物质、运动和引力之间的统一性。广义相对论和引力论的研究,60年代以来,由于实验技术和天文学的巨大发展受到重视。 另外,爱因斯坦对宇宙学、用引力和电磁的统一场论、量子论的研究都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正直的人。他先后生活在西方政治漩涡中心的德国和美国,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他深刻体会到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一个知识分子要对社会负怎样的责任

斯坦福学位论文

查询国外学位论文的途径可使用PQDD-B(UMI博硕士论文数据库):

可查询欧美1000余所大学1861年以来的160多万篇学位论文的信息,其中1997年以来的部分论文不但能看到文摘索引,还可以看到前24页的原文。

另外总结了几个查找国外文献的途径,与大家分享,如果您有更好的查找方法,欢迎补充。

一、x-mol

直接在百度搜索x-mol,这里可以查找到很多文献,好多都是可以直接下载,即使无法下载,也可以看到其doi,复制其doi去百度学术、谷歌搜索、sci-hub、web of science之类的网站搜索即可。基本思想就是找文献的doi,然后下载。

二、Already Have Keywords

假如你已经拥有了你想要寻找的文献关键词,那么你可以直接进入谷歌学术、sci-hub、ProQuest等的网站直接搜索。

三、Pay Attention to Foreign Universities

最后,我们还可以关注国外综合类大学的硕博士毕业论文,比如普林斯顿、耶鲁、麻省理工、斯坦福、(加州)伯克利等等。不过在翻译硕博士论文时,由于硕博士论文篇幅太长,大家一定要做好论文阅读攻略,否则可能会耗时很久翻译一篇文章,但结果却事与愿违。

每个读博的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如果按一般方法,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类:1、老板的课题2、老板指点的方向3、自己的兴趣4、热点问题5、长远打算下面分别谈一下本人粗浅的看法.对于第一类,当然是自己最省心的.即完成了老板的任务,又完成了学业.但可能存在的问题是,这个主题不是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仅仅是为完成任务而做,难以体现出真正的水平来.因为如果你的老板比较牛的话,通常不需要太多的计量实证方面的东西,然而,此类内容对体现你的科研能力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我老板办公室里有若干百本博士和硕士论文,都是他参加答辩后背回来的.说是给我们看看.有很多他都是这样说,要不是和那学生老板熟悉,这样的论文根本没有达到该有的水平的.我经常去看他要提问的地方,他都作了标注的,真是受益匪浅呵.后来“借”了近十本,没还给他.对于第二类,可称之为命题作文了.通常老板指点是比较好的.因为他可以做老板,那么这个学科应该掌握了一些前沿的东西.但这就要看你的兴趣爱好了.还有,通常老板给你题目,是想让人写出彩,以后可以合作申请课题.如果做不好,可能老板会有想法.3第三类是自己的兴趣.这是要靠自己平时多积累啦.象我一样,文章下了上千篇(一点都不夸张的),复印打印了几百篇(古人云:笨鸟先飞,象我这实在笨到家的,只好笨方法).先是四、五个大类,再到一个大类里的四、五个小类,然后你就会有一定的想法.主题明确后,以此为中心,再找两百到三百篇同主题文章,那么基本上这个领域你就已经掌握了.当然,牛人就那几个,最终还是他们的文章为主.现在你就可以动笔写点综述啊,实证的小文章啦什么的先发着.我当时就是把论文的后三章东西先写出来了,都是实证的东西.理论的比较好补,但想出彩也比较难.这样基本上就可以完成了.第三类作法应该是比较累的,要提前准备.我当时从动手到初稿,大概用了8个月时间,然后一个月修改.所以要根据自己预答辩时间好好安排.第四类当然也比较难抓.因为热点问题大家都在说,但很散,要想弄一个主题鲜明的大文章还是有一定难度,最好留给小文章.最后一类是有长远眼光的研究者.你要考虑以后是不是去高校或研究机构,那么你的研究主题的持续性就很重要.所以选题最好不要太偏,不要太热,就在这里.如果过几年热点一过,你发现你做的东西没有感兴趣,就不爽啦.咦,也唠唠叨叨好长,我也不喜欢看长岾的,就此打住啦.

Google.........

这次给大家推荐几款nice的论文网站,方便大家在撰写论文时能更快地获得相关资料,用于借鉴参考。① OALib 免费论文搜索引擎链接:是一个学术论文存储量超过420w篇的网站,其中涵盖数学、物理、化学、人文、工程、生物、材料、医学和人文科学等领域,而且所有文章均可免费下载。目前该网站也和国内外很多大学的图书馆有合作,例如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等。它的一大特色在于功能上支持页面快照,所有文章网站提供快照浏览,不出站就可直接浏览文章标题、作者、关键词以及摘要等基本信息,如需查看全文点击可跳转至原文地址下载,这样也大大缩短了我们的时间成本,是一个较为高效的论文查找网站。② HighWire 斯坦福学术文献电子期刊链接: Press号称是提供免费全文的、全球最大的学术文献出版商之一。该网站收录的期刊内容囊括了生命科学、医学、物理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具体收录电子期刊882种,文章总数已达282万篇,其中超过103万篇文章可免费获得全文,重点是这些数据仍在不断增加。③ Intute 学术资源搜索工具链接: 是一个专注于教学、研究方面且免费、专业、强劲的学术搜索工具,所以在论文质量上是绝对有保障的。该网站目前数据库信息已达12w余条。虽然Intute只涵盖了科学与技术、艺术与人文、社会科学、健康与生命科学这四个学科,但是各个领域下又包含诸多子学科。以科学与技术类为例,它还覆盖了天文、化学、物理、工程、计算、地理、数学、地球科学、环境以及交叉学科,并且可搜索到的信息达多条。Intute 在检索功能方面包含了基本检索、高级检索和分学科浏览三种方式,关键词输入可以是题名、关键词或领域描述。④ FindaRticles 文献论文站点链接:是一个在众多搜索引擎包括谷歌上价值很高的学术站点,拥有的文献总量达1100万篇。资料来源于杂志、定期刊物和报纸等等,其中提供涵盖艺术与娱乐、汽车、商业与经融、计算机与技术、健康与健身、新闻与社会等各个方面顶极刊物的海量内容。其中大部分为免费的文献资料,检索操作也很方便简单。⑤ Intechopen 免费科技文献链接: 是一个拥有200余本书籍和超过8000学术文章的学术平台。其中涵盖生物科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地球科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工程、材料科学、医学、技术等学科领域。该站点旨在给读者群和科学界提供一个可以阅读、分享和下载相关学术资料的平台。⑥ LolMyThesis 哈佛毕业论文分享网站链接:是个由哈佛学院学生创办的论文分享网站,该网站原来是一些本科生及研究生记录自己撰写论文时遇到的压力以及写论文中遇到的一些琐碎事情,但是随着越来越多人上传自己的论文,你已经能在这里查到不少有用的资料,而且所有的论文都支持在线阅读,免费使用。⑦万方数据库链接:万方是一个涵盖期刊、会议纪要、论文、学术成果、学术会议论文的大型网络数据库,其中万方期刊集纳了理、工、农、医、人文五大类70多个类目共7600种科技类全文,可谓与中国知网在国内学术文献领域齐头并进。当然,在知识付费时代也免不了将知识产权维护到底的铁律,所以它的部分文献需要读者付费后才能进行阅览。⑧ 全国图书馆论文搜索网链接:这是一个对于大学生来说比较方便实用的网站,无论你身处校内还是校外,都可以通过该网站的文献资料辅助你的论文编写。更为方便的是,只要你在该站点右边留下你的邮箱号,你所选取的论文就能直接发送到你的邮箱。关键词搜索根据书名或者作者来筛选排序,除了可以选择期刊外,还可以尝试选择图书、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标注、视频等内容。

  • 索引序列
  • 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文答辩
  • 维特根斯坦的论文答辩
  • 爱因斯坦博士的毕业论文
  • 爱因斯坦的毕业论文
  • 斯坦福学位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