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潮研究论文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潮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潮研究论文

仅供参考:摘 要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坚持什么样的文化前进方向,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互相交织、互相激荡的复杂局面,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势在必行。关键词:文化建设、社会主义、重要性。今年十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将加强文化建设列入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篇幅,充分说明: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至关重要。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也充分表明,没有先进的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本文也将浅谈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政治、经济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应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中国国民素质和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中国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来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科学概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理想建设。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我们的理想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它分为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两个层次。 我们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这是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也是全人类的最高理想。 我们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道德建设。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道德又可分为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两个层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共产主义道德建设则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公而忘私、勇于献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基本特征。(3)纪律建设。纪律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保证,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2、 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所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教育发达、科学昌明、文化繁荣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发展教育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教育作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不仅经济建设没有后劲,精神文明建设也不可能搞好。 科学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革命力量。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不仅是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而且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发展程度本身直接就是精神文明发展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大力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这种文化应该既是民族的,要继承我国各民族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同时又是面向世界的,要吸取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一切优秀的思想和文化成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 1、理论意义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坚持唯物历史观的重要表现。文化发展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形成新的生产力;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素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对社会制度建构的指导作用,实现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优化,从而产生新的生产力。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党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从党的建设来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条件之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并用之指导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保证党的指导思想的先进性,保证党在思想理论上永葆生机活力,永远站在时代社会的前列。 2、实践意义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奋斗目标。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且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当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赖于文化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力。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产物。一方面体现着人类自身的利益和要求,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方面又反映着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程度和精神成果,因而又具有普遍性,如科技文化等;任何文化都是由处于共同地域、具有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的群体创造的,因而文化又具有民族性。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少数西方国家凭借其掌握的经济、科技和军事优势,正在加紧建立和扩大文化霸权。面对这种形势,许多国家纷纷在维护本国文化安全和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旗帜下,加速发展本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有效地抵御外来的文化侵略,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全民族就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整个国家就会极大地削弱综合国力,最终不但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会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从而葬送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所以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四、如何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根本的是要文化创新。繁荣和发展文化,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但是只停留在继承和传承的基础上是远远不够的。最根本的是要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首先要培养文化创造者,培养“大师”。我们需要培养的是文化界的“乔布斯”,一个乔布斯先后领导和推出了风靡全球亿万人的电子产品,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讯、娱乐乃至生活的方式,而且鼓励了无数人致力于技术创新。而一个文化界的“乔布斯”不仅能够为我们带来丰富的文化产品,他带动的是一个文化创新的群体,这个群体会为我们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文化成果。应该重视“大师”的示范、带动效应,应该有意识地培育能够产生“大师”的土壤。要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应该致力于创造划时代的文化产品。 文化强国必须有强国文化。我认为,强国文化不仅是优秀的文化产品,还必须具有时代标志性和创新理念。我小时候认为动画片都是西方出的,有的小孩还认为“没到迪士尼,就不算去了香港”;还有现在美国“好莱坞大片”占据中国很大的电影市场,中国人认为只有美国拍出来的“大片”才叫大片;看偶像剧都是韩国的;漫画都是日本的;包括现在流行的欧美风和日韩风。从这些小点,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的影响力之巨大。一个迪士尼早已不单单从事影视制作,支撑迪士尼运作的有五大事业部:影视娱乐、媒体网络、互动媒体、相关消费品、主题乐园。迪斯尼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我认为,我们缺的正是这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文化和文化产业。要实现文化大繁荣和大发展,应该鼓励打造划时代的文化作品。划时代的文化作品从内容上来看,应该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结合,并且具有创造性;是中国儒、道、佛思想和基督教为主体的西方文化的结合,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寻找共通点;既保留了中华民族最有价值的文化,又符合世界文化的特点。这样才能发挥中国当代文化的创造力,使中国当代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并对世界文化有所贡献。从形式上来看,划时代的文化产品形态应该与高新技术相结合,这是我们所处的信息化时代的特点所要求的。文化产业只有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特别是要和现在的信息技术结合,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广泛需要。 如今,外国都很注重保留传统文化,并发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而中国随着快速的经济发展也摒弃了很多本属于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甚至很多文化被别国窃取并发扬,文化的侵袭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十分深远的,一个国家具有统一的文化,才能更有向心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提升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参考文献[1]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 [2] 鞠鹏,新华网, 2011年10月25日 [3] 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 朱慧芸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第7期-维普资讯网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牢牢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一)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有机体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居于最高层面,是指对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从根本上说,是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认同。马克思主义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认识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自身解放的锐利思想武器。我们必须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在这个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充分挖掘和鼓励大学生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更好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力量,齐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指对国家、民族追求的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价值认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只有同现阶段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才有其现实的价值。理想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繁荣富强的向导。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要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党在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大学生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三)精髓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思想品格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时代精神,是一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崇高精神,它以长期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基础和依托,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呼唤,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要求。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四)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荣或辱不仅是指人们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产生的自尊或自愧的心理体验,而且是指社会在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评价时形成的褒奖或贬斥。荣辱观是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社会评价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是个别的、零散的荣辱观念的理性升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有机体中,社会主义荣辱观居于重要地位,它指的是对公民思想行为选择标准的价值认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根本要求。它是对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应该养成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高度概括,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的概括达到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新性的新高度。

下河里救人去。

影响当代中国的三大社会思潮房 宁编者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界出现的影响广泛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新左派”三大社会思潮,集中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矛盾与冲突,鲜明表达了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在急剧变动的时代的感受与愿望。自由主义立足于市场经济和私有产权之上,扮演着哺育新阶级的乳母和代言人的角色;民族主义则以挑战全球化内在逻辑的姿态,对自由主义给予中国未来选择发出强烈质疑;“新左派”承袭世界主流思潮的考问现代性的批判性话语风格,将反思传统社会主义与批评资本主义、西化潮流熔于一炉。每一种思潮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与学术背景,彼此间呈现出既有重大分歧又有密切关联的特质。本文通过岁三大思潮及其相互关系的评析,试图展现当代中国思想界沉浮分化、进退起伏的图景,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与变迁。改革开放的26年,是中国社会思想界空前活跃的26年。 1978年底,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在这四分之一的世纪里,中国发生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乃至政治体制都已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巨大的社会变迁自然也反映到中国人的精神领域,对中国人尤其是对年轻一代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界犹如“万花筒”,世界上所有的社会学说、思想流派几乎都能在中国找到其踪影。但改革开放以来,真正能在中国社会形成广泛影响、构成社会思潮的思想意识却并不很多,其中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新左派”最具影响,是值得人们关注的三大社会思潮。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是社会现实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反映,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精神表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新左派”等三大思潮突出而集中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反映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在一个急剧变动的社会中的感受、经验以及他们的愿望。关于社会思潮与社会生活的关联可以从三重意义上加以把握。思想生发于问题。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重大问题和矛盾是社会思想的原动力,问题与矛盾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人们去寻求解决方案,并最终导致了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立场决定观念。任何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从来都不是单一的,面对同样的社会现实,思想反映却一定是多种多样的。多种思想观念并存,反映了人们因立场和经验不同而产生的相互区别对立的意志和愿望。公众筛选思潮。面对社会的问题与矛盾,人群中会产生许多想法与观念,但最终能形成具有广泛性、流行性,称得上社会思潮的并不多。社会思潮是那些最能集中和鲜明地反映部分社会群体利益的思想观念。社会思潮以社会实践为宏大背景,广泛反映群众的社会心理,与人们的经验相契合,与之共鸣,为之接受。社会思潮总是在两个层面上存在和发展,首先是社会心理形态,即群众的社会意识中的共同心理倾向。这一层面的社会思潮只能通过社会调查统计加以了解把握,可称之为统计意义的社会思潮;社会思潮的第二个层面是观念形态的,主要通过具有一定观察、思考与概括能力的并掌握一定话语权知识分子,将群众意识进行概括和表达,他们是社会思潮的表述者。这一层面的社会思潮表现为形形色色的学说、理论,可称之为文献意义上的社会思潮。社会思潮中涌现出的思想家、理论家们的著述、学说,从一个侧面反映所代表的思潮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推动着思潮,但任何思想家、理论家的思想言论都不能等同于思潮本身。社会思潮有着自身的内在逻辑和外部边界。流行于当代中国的三大社会思潮都源自社会,具有现实的基础。同时,它们又反馈于社会实践,反作用于社会现实,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透视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社会的过去和现在;透视社会思潮,可以帮助人们预见中国社会的未来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论文题目

需要什么要求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及变化规律。社会心理学在个体水平和社会群体水平上对人际关系进行探讨。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社会心理学论文题目选题最新推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社会心理学论文题目

[1]社会神经科学的起源与发展——脑电图对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探索

[2]建立儒家人文主义的学术传统:由 文化 “复建”到文化“复兴”

[3]心理测量视角中的科技风险研究述评

[4]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5]心理与认知神经科学实验中心建设与管理模式

[6]经济心理学影响力增强

[7]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探析

[8]三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智能时代的用户体验和创新设计 方法

[9]心理健康素养研究述评与展望

[10]城市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社区心理学与社区心理服务

[11]《态度与行为: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心理机制》简介

[12] 财经 素养的内涵与三元结构

[13]中国特色心理学问题的思考

[14]基于网络心理经济视角的农产品网售研究

[15]宽容与信任之社会心态的双向建构:“认同-渲染”模型构想

[16]城市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社区心理学与社区心理服务

[17]对潘菽心理学思想演变及其理论的研究

[18]舞动治疗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19]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的启示

[20]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2017年学术年会在福州大学成功举办

[21]物质主义与冲动性网络购物的关系:妒忌和个人相对剥夺感的中介作用

[22]自恋与发布自拍照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23]发布自拍照与女大学生自尊的关系:积极反馈与身体满意度的序列中介作用

[24]社会心理学在农民工心理健康方面的应用

[25]日本产业组织心理学会长细田聪一行访问西安科技大学并做客胡杨林大讲堂

[26]少年司法与心理学的整合:一个初步的探讨

[27]文化混搭心理研究与现实中国社会的发展

[28]基于家庭心理学的长子的心理状态比较研究

[29]不同类型网络昵称的印象评价研究

[30]从航空驾驶到工业设计:情境意识研究的拓展

[31]论“大数据”、“云计算”时代背景下的心理学研究变革

[32]伯科维茨:攻击、愤怒和助人行为研究的巨匠

[33]社会网络分析在大学新生人格核心词汇研究中的应用研究

[34]论人的心理对经济的影响

[35]“叙事心理学”译丛和《心理学质性方法导论》将于2016—2018年陆续出版

[36]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

[37]行为薄片撷取技术:心理学研究中的经典范式

[38]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 Engagement

[39]教师资格证“国考”下“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之思考——以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为例

[40]实践智慧: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的知识形态

[41]八周网络健康学习项目对大学生身体活动和果蔬摄入行为的干预研究

[42]经济心理学视野下“个体判断和决策”的研究进展及学术贡献

[43]泄密案例研究——泄密行为模型的建立

[44]俄罗斯社会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作用分析

[45]地方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46]90后大学生对法国人刻板印象实证研究

[47]害羞的心理学解析及调控

[48]王洁. 民国时期心理学课程发展研究

[49]中庸思维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心理弹性和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

[50]组织心理学研究的情境化及多层次理论

管理心理学论文题目

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管理心理学的组织作用研究

2、基于管理心理学下的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工作探析

3、浅析管理心理学在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4、基于管理心理学视角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探析

5、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管理层的领导艺术

6、管理心理学在服装生产管理中的运用与分析

7、谈管理心理学视角下中小学课堂管理

8、管理心理学在烟草商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分析

9、管理心理学在职校学生干部管理中的运用--以SGZ学生干部培养为例

10、新时期 教育 管理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探析

11、浅议腾讯公司的管理模式--基于管理心理学的视角

12、新时期教育管理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1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新生代应用分析

14、管理心理学视域下开放大学教师激励机制创新

15、1+x证书背景下的课证融合模式研究--以《管理心理学》为例

16、浅析管理心理学在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7、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下激励机制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改革的理论研究

18、基于转化式学习的 思维导图 教学法在管理心理学中的应用

19、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在事业单位的应用与探索

20、立足管理心理学 浅析高校学生组织建设与管理

21、激励与评价:管理心理学视野中的地方志管理

22、管理心理学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运用

23、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4、管理心理学应用性课程建设探究

25、管理心理学应用在部队全面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26、新时期教育管理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27、管理心理学在上市公司人力资源薪酬激励机制中的运用探究

28、管理心理学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创业质量提升策略

29、管理心理学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探讨

30、管理心理学视角下激励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改进

31、管理心理学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应用

32、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33、浅谈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34、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35、管理心理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36、信息化下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路与创新研究--以学院网络开放课管理心理学为例

37、工程公司 企业管理 中防卫过当的解决方案

38、《管理心理学》有效翻转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39、从管理心理学角度浅谈民生公司的员工激励 措施

40、基于管理心理学探析消费维权档案的安全保障

41、翻转课堂在文科课程的实践与 反思 --以"管理心理学"课程为例

42、护士长服务型领导行为培训方案的构建

43、浅析管理心理学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

44、高校管理心理学研究型学习模式的构建

45、管理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档案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46、新时期教育管理心理学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尝试

47、管理心理学视阈下手术室"90后"护士的管理

48、基于管理心理学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探析

49、基于微模式的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效果提升策略研究

50、多元领域视角下的专业物质环境文化建设研究

最新心理学专业论文题目

1、景颇族初中生的民族社会化觉察及其特征

2、特征观点对购买意愿的影响:在线评论的情感分析方法

3、自爱与他爱:自恋、共情与内隐利他的关系

4、跨期选择单维占优模型的过程检验

5、社会公平感对不同阶层目标达成的影响及其过程

6、情绪概念加工与情绪面孔知觉的相互影响

7、网民对“人祸”事件的道德情绪特点——基于微博大数据研究

8、家庭环境对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阅读投入、阅读兴趣的中介作用

9、汉字的无线索回忆再认效应:重复学习和重复测验的作用

10、选择性注意对听觉内隐学习的影响

11、基于记忆的注意捕获和注意抑制效应:ERP证据

12、削弱效应是否存在:工作场所中内外动机的关系

13、团队断裂带对团队绩效的影响:团队交互记忆系统的作用

14、工作性通信工具使用与双职工夫妻的幸福感:基于溢出-交叉效应的分析

15、公司形象和产品属性超越的协同效应:基于刻板印象内容模型

16、情绪性注意瞬脱的认知机制:来自行为与ERP的证据

17、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强化敏感性基础

18、副中央凹中字N+2的预视对汉语阅读眼跳目标选择影响的眼动研究

19、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其分离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20、MAOA基因rs6323多态性与母亲支持性教养对青少年抑郁的交互作用

21、有关创造力测量的一些思考

22、形旁和声旁在形声字识别中的作用

23、多身份追踪中基于表情特征的分组效应

24、孤独让我爱上你:产品陈列对孤独个体产品偏好的影响

25、做会后悔还是不做会后悔?——自我调节模式对不作为惯性的影响

26、权力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机制及相关因素

27、情境对共情的影响

28、双语即时切换下非目 标语 言语音和语义的激活状态

29、暴食症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

30、公仆型领导:概念、测量、影响因素与实施效果

31、员工为什么乐于助人?多层次的领导–部属交换对帮助行为的影响

32、失眠的自助式认知行为治疗元分析:疗效、影响因素及证据评价

33、消费者触摸渴望的形成机制解析——基于认知体验视角

34、中学生学业羞愧:测量、生理唤醒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35、出声阅读和默读之间的差异

36、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角度看自我

37、从效应量应有的性质看中介效应量的合理性

38、 中国象棋 经验 棋手与新手的知觉差异:来自眼动的证据

39、祖辈共同养育背景下多重依恋关系及对幼儿社会-情绪性发展的影响

40、社会交往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

41、相对剥夺感: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及作用

42、时间分解效应及其对跨期决策的影响

43、冲动性对不同成瘾行为发展的调控及其神经机制

44、内隐序列学习意识的具身机制

45、经验取样法——一种收集“真实”数据的新方法

46、听障和听力正常人群空间主导性和空间参照框架的交互作用

47、粗暴养育的内涵、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48、片段再认任务在内隐序列学习研究中的有效性检验

49、认知重评对负性效价的抑制促进条件性恐惧消退

50、领导-成员交换与情绪枯竭:互惠信念和权力距离导向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论文题目选题推荐相关 文章 :

★ 2017年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题目选题

★ 社会心理学方面的论文

★ 有关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论文

★ 关于社会心理学学术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3000字(2)

★ 关于社会心理学的论文

★ 社会心理学相关论文

★ 社会心理学选修课论文2000字

★ 社会心理学相关论文(2)

★ 社会心理学论文4000字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思潮层出不穷。这些社会思潮复杂多变,纷乱繁杂,对我国的社会和人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其主要存在以下七种社会思潮: 1.新自由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是一种以经济自由市场化为内核并拓展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社会思潮。其基本理论主张是经济自由化、市场化和私有化,强调作为个人主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自由与机会均等。 2.新左派。它生发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是新自由主义的直接对立面。新左派将阶级斗争理论与西方左翼理论包括依附性发展论、罗马娱乐部理论与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等糅合起来,从激进平等主义的立场来批判自由主义和中国的改革开放。 3.民主社会主义。它是21世纪初出现的一种国际性政治社会思潮,改革开放后逐渐传播到中国社会,在知识界具有广泛的影响。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传统的社会主义,而是一种社会公正、生活美好、自由与世界和平的制度。它反对暴力革命和阶级斗争,认为可以通过政策和法律的不断变革等改良方式,渐进地、和平实现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4.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史观的一种表现,是为国内外敌对势力服务的旨在否定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的一股政治思潮。 5.文化守成主义。文化守成主义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当代中国快速成长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文化守成主义的兴起是对过去几十年来全盘反传统主义思潮以致产生“文化大革命”式的“痞子文化”横扫精致性、教养性或文明性传统的政治主流文化的反思,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上快速增长需要文化的自信和传统价值的认同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安身立命之皈依的文化渴望,也是全球化过程中中国社会对西方全球化的浪潮冲击与压力造成的文化焦虑感和心理无根感”文化回应。 6.民主主义思潮。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发轫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成长于90年代中期到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出现激进化趋势。 7.“全球主义”思潮。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以及交通工具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特别是经济联系愈发紧密和频繁人们的活动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全球化思潮”正是在这种趋势下形成和兴起的一股强劲的思想潮流。当前,我国社会思潮层出不穷、复杂多变,特别是错误的、落后的、保守反动的社会思潮会给我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因此,要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国内矛盾以及纷繁缭乱的社会环境,就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就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体说来,就是必须对各种社会思潮区别对待,辩证扬弃,就必须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坚持改革发展的成果人民共享,就必须创新工作方法,探寻有效路径。

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好写的社会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合作模式下社区人民调解组织的社会化运作社会变迁中的农民合作与村庄秩序单位制变革与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不平等英国公共广播电视兴衰的原因分析超越传统:现代法国组织社会学研究碰撞与融合:信息技术嵌入政府部门运作的机制研究文化认同与社会网络:转型期民间艺术的发展路径农民工社会保障实践中的合作问题分析互动论视角下的我国当代城市社区建设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和社会支持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资产建设: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重要途径近代中国机器缫丝技术应用与社会结构变迁社会转型期城郊农民教育投入行为选择的研究劳动与姐妹分化:中国女性农民工个案研究

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论文

当代大学生的时尚追求调查研究

中国大学生的交往方式研究

当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

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意识研究

当代大学生的性道德意识研究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研究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的信用状况研究

助学贷款与个人信用制度建立研究

大学生诚信认知及行为的调查与思考

大学生考试诚信的社会学研究

走向信用时代——对影响大学生信用观的重要因素的研究

当代大学生阅读状况研究

大学生打工现状及其社会问题

大学生兼职状况调查研究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研究

高校贫困生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研究

大学生“英语热”现象的社会学研究

校园乡亲:大学中的老乡群体研究

大学生留学决策与社会阐释

大学考研决策与社会阐释

中西文化交流中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境况研究

大学中的社会分层现状研究

大学班级文化研究

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

大学生自主创业研究

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社会支持网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和家庭背景的相关研究

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

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研究

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

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传统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如何兼职

当代大学生毕业后关于考研

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下社科类的期刊~像(社会科学前沿)这样的期刊~看下里面的别人的论题是怎么样的~结合自己的写作主题去命名

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仅供参考:摘 要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坚持什么样的文化前进方向,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互相交织、互相激荡的复杂局面,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势在必行。关键词:文化建设、社会主义、重要性。今年十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将加强文化建设列入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篇幅,充分说明: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至关重要。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也充分表明,没有先进的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本文也将浅谈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政治、经济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应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中国国民素质和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中国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来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科学概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理想建设。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我们的理想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它分为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两个层次。 我们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这是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也是全人类的最高理想。 我们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道德建设。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道德又可分为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两个层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共产主义道德建设则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公而忘私、勇于献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基本特征。(3)纪律建设。纪律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保证,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2、 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所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教育发达、科学昌明、文化繁荣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发展教育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教育作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不仅经济建设没有后劲,精神文明建设也不可能搞好。 科学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革命力量。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不仅是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而且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发展程度本身直接就是精神文明发展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大力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这种文化应该既是民族的,要继承我国各民族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同时又是面向世界的,要吸取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一切优秀的思想和文化成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 1、理论意义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坚持唯物历史观的重要表现。文化发展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形成新的生产力;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素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对社会制度建构的指导作用,实现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优化,从而产生新的生产力。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党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从党的建设来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条件之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并用之指导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保证党的指导思想的先进性,保证党在思想理论上永葆生机活力,永远站在时代社会的前列。 2、实践意义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奋斗目标。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且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当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赖于文化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力。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产物。一方面体现着人类自身的利益和要求,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方面又反映着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程度和精神成果,因而又具有普遍性,如科技文化等;任何文化都是由处于共同地域、具有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的群体创造的,因而文化又具有民族性。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少数西方国家凭借其掌握的经济、科技和军事优势,正在加紧建立和扩大文化霸权。面对这种形势,许多国家纷纷在维护本国文化安全和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旗帜下,加速发展本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有效地抵御外来的文化侵略,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全民族就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整个国家就会极大地削弱综合国力,最终不但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会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从而葬送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所以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四、如何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根本的是要文化创新。繁荣和发展文化,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但是只停留在继承和传承的基础上是远远不够的。最根本的是要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首先要培养文化创造者,培养“大师”。我们需要培养的是文化界的“乔布斯”,一个乔布斯先后领导和推出了风靡全球亿万人的电子产品,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讯、娱乐乃至生活的方式,而且鼓励了无数人致力于技术创新。而一个文化界的“乔布斯”不仅能够为我们带来丰富的文化产品,他带动的是一个文化创新的群体,这个群体会为我们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文化成果。应该重视“大师”的示范、带动效应,应该有意识地培育能够产生“大师”的土壤。要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应该致力于创造划时代的文化产品。 文化强国必须有强国文化。我认为,强国文化不仅是优秀的文化产品,还必须具有时代标志性和创新理念。我小时候认为动画片都是西方出的,有的小孩还认为“没到迪士尼,就不算去了香港”;还有现在美国“好莱坞大片”占据中国很大的电影市场,中国人认为只有美国拍出来的“大片”才叫大片;看偶像剧都是韩国的;漫画都是日本的;包括现在流行的欧美风和日韩风。从这些小点,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的影响力之巨大。一个迪士尼早已不单单从事影视制作,支撑迪士尼运作的有五大事业部:影视娱乐、媒体网络、互动媒体、相关消费品、主题乐园。迪斯尼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我认为,我们缺的正是这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文化和文化产业。要实现文化大繁荣和大发展,应该鼓励打造划时代的文化作品。划时代的文化作品从内容上来看,应该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结合,并且具有创造性;是中国儒、道、佛思想和基督教为主体的西方文化的结合,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寻找共通点;既保留了中华民族最有价值的文化,又符合世界文化的特点。这样才能发挥中国当代文化的创造力,使中国当代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并对世界文化有所贡献。从形式上来看,划时代的文化产品形态应该与高新技术相结合,这是我们所处的信息化时代的特点所要求的。文化产业只有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特别是要和现在的信息技术结合,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广泛需要。 如今,外国都很注重保留传统文化,并发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而中国随着快速的经济发展也摒弃了很多本属于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甚至很多文化被别国窃取并发扬,文化的侵袭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十分深远的,一个国家具有统一的文化,才能更有向心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提升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参考文献[1]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 [2] 鞠鹏,新华网, 2011年10月25日 [3] 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 朱慧芸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第7期-维普资讯网

哇塞,你要弄这个还是请教你的导师为好,免得耽误你的时。

自己动手吧,别靠他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中国 ***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理论自觉和实践信心,它的产生和形成有其特定的话语体系及其逻辑构建。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探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探析全文如下: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概括起来就是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属于群体自信。群体自信问题在主体、客体、状态、内涵等诸多方面要比个体自信问题复杂的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状态不是自信,也不是不自信,而是不够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实质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

自信,顾名思义,就是相信自己或相信自己的。具体表现为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在某件事情上认为自己是对的。无论是谁,拥有自信,就能客观评价自己的过去,清醒把握自己的现在,满怀希望地期待自己的未来。拥有自信,就能既不仰视别人,也不俯视别人,而是平视别人;拥有自信,就能笃信自己的思想,笃定自己的行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 *** 带领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开创的崭新的伟大事业。事业的开创首先从道路的摸索开始,然后把摸索的实践进行概括和提炼,从中抽象出理论,再“物化为社会存在意义上的制度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摸索好比“种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好比“开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好比“结果”,然后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下进行新一轮的道路探索、理论创新和制度完善,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2]概括起来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就是启迪我们中国人能够客观地评价我们中华民族的过去,清醒把握我们中华民族的现在,满怀信心地期待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都属于群体自信

自信通常是个体问题,指某个人能够清醒地理智地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明确自己优势和劣势,既不高估也不低估自己。高估自己是自负,低估自己是自卑。任何人在自负的状态下,往往盲目自满,孤芳自赏,敝帚自珍,极其容易俯视别人,而在自卑的状态下,往往妄自菲薄,自怨自艾,抑郁寡欢,非常容易仰视别人,只有在自信的状态下才能平视别人,个体积极进取,与人和谐相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显然不是个体自信问题,而是一个群体自信问题。个体自信主要关注个体自信的表现,而且增强个体自信的方法也心理学、人际交往中多有论述,相对简单。群体自信问题要比个体自信问题复杂的多。

首先,从主体的角度讲,个体自信的主体是某个人,而群体自信的主体是一众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而言,其主体是是一个人口众多的极其庞大的群体,是一个包含着民族、党派、阶层、地域、行业等众多差别的复杂群体。

其次,从客体的角度来讲,个体自信的客体就是某个人自己,而群体自信的客体可能是群体本身,也可能是归属于群体的东西,即是群体中的所有成员在共同的生活中形成或创造的便于群体更好地执行和发展的东西,如群体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制度规范等。具体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其客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这是全体中国人或整个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同创造的重大成果,是独立于单个中国人之外的。

再次,从自信的内涵来看,个体自信是指对自己的肯定性判断。而群体自信则是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发展历史的认同、对群体的价值观念的认可、对群体的行为规则和制度规范的遵从和捍卫、对群体发展前景的推动和期待,以及对群体发展历史的理性反思、对发展现状的理性审视和对发展前景的理性推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内涵就是全体中国人或整个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认可、坚持和捍卫。

最后,从自信的状态来看,尽管对每个人来讲,自信不自信是一种有起有伏的心境,但个体自信还是很容易判断出来的。而群体自信的状态则不容易把握。因为群体成员众多,差异很大,未必所有成员对群体 *** 同的东西都相信表现为认可、认同、遵守、捍卫和发展等,总会有一部分成员非常相信,深信不疑,也总会有一部分成员犹疑不定,还必然会有一部分成员持怀疑甚至反对态度。这就使判断群体自信不能以简单的自信和不自信来一言蔽之。如果群体中成员相信的占优势的话,则群体自信的倾向比较明显,而群体成员中犹疑尤其怀疑的较多,则群体不自信的倾向比较明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状态

一在群体上看,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不够自信”。

既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属于群体自信,那么我们中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自信呢?本人曾在讲课过程中,就是否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大学生做过调查,发现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非常相信,表现出很强的自信;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怀疑甚至反对态度,表现出不自信;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相信还是不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人也曾在其它人群中,做类似的调查,结果大致相同。因而概括地讲,我们中国人整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状态不能说是“自信”,也不能说是“不自信”,而应该说是“不够自信”。

二从程度上看,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不够清醒、不够明确、不够充分”。

1、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不够清醒”,具体表现在我们当中好多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徘徊在信与不信之间,搞不清是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信还是不信。从纵向来看,中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来,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富强繁荣发达,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给我们带来的福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自信;但横向来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各方面还显得相对落后,而且目前又处在“矛盾凸显期”,面临就业压力大、收入差距悬殊、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亟需解决而暂时不容易解决的难题,这让我们当中好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自信。

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不够明确”,具体表现在我们当中好多民众搞不明白信什么。尽管学术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进行多种视角的解读和分析,但笔者仍认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炼仍然不足,而且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俗阐释。由于研究的欠缺和宣传的薄弱,不少民众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不甚了解,而这种不甚了解必然让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不够明确”。

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不够充分”,具体表现在我们当中好多人搞不明白凭什么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一般来说,通常民众无论是通过主观感觉还是理性把握,认为好的东西,就是容易认可和信赖。可是好道路、好理论、好制度的标准是什么呢?尽管学术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正义性都展开了相应的论述,但对标准问题,尚未形成共识。只有 *** 曾提出了关于制度好坏的三条标准,即“如果我们能够在经济上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出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那才算是好的制度”[3]。可是目前还没有达到这三条标准。那么,普通民众凭什么来断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好制度呢?由于标准的缺失,加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现实中仍有一些不尽人意的状况,不少民众关于“凭什么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着诸多疑问和困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实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实质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民族自信是一个民族的肯定的、积极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包括对本民族发展程序及所取得成果的理性把握和进一步生存和发展能力以及光辉灿烂前景的确信。

众所周知,一向自信的中华民族由于近代屡战屡败和现代化建设屡遭挫折,民族自信严重受挫,直到今日之后“就一直没有真正的恢复过”[4]。鉴于此,中国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其实根源在于“受制于决定民族自信的社会存在,中国人的民族自信一直没有恢复强大”[5]。由于民族自信不够强大,我们中国人在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程序缺乏进行理性把握、对我们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缺乏积极认同、对我们民族发展的光明未来缺乏笃信。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作为中国 *** 和中国各族人民共同探索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民族发展程序中的重大成果,是保障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但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问题上却表现得“不够自信”。

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实质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因此,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自信,不能仅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上做文章,必须放到中华民族的历史程序和未来发展的大视野中去,在我国国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和“中国梦”的感召下,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根本上改变“由于文化、心理的滞后性而导致的民族自信没有与经济齐头并进” [6]的状况,从而来恢复中华民族民族自信,也只有在中华民族民族自信得以恢复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自信才能增强。

论文当代文学思潮

当代文学思潮对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从不同的方面入手,它们都影响着创作者的创作思路与方式。一方面,当代文学思潮给文学创作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和新的创作方法。很多文学家借助这些思想和创作方法,发掘出了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使文学作品更具有内涵和感染力。例如,当代文学思潮推动了文学作品从表象话语转变为抽象性话语,使作品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另一方面,当代文学思潮又给了文学创作一种更加具有个性的文体。当代文学思潮推动了文学作品从传统的抒情文体转变为更多元化的文体,如叙事文体、讽刺文体等,使作品更具有个性和活力。总之,当代文学思潮为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新的文体,不仅拓宽了文学创作的内涵,而且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形式,使文学创作更加生动有趣。

文学流派:谴责小说、鸳鸯蝴蝶派、学衡派、甲寅派、湖畔诗人、乡土派小说、浪漫派小说、现代评论派、语丝体、象征派、新月派、新感觉派、京派、论语派、现代诗派、七月派、战国策派、先锋派、九叶派诗歌、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台湾现代派和乡土派、白洋淀派、朦胧诗、第三代诗歌、知青小说、探索性戏剧、市井风俗派小说、社会剖析派、改革文学、新时期现代派、文化寻根派、新写实小说、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晚清“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裘廷梁的白话主张 王国维的文学与美学思想 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 文艺大众化 左翼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 京派作家的文艺思想 刘西渭印象主义文学批评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十七年关于现实主义的讨论 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的两结合 现实主义冲击波 网络文学的兴起等等 由于提的问题范围太广大了,只能挑选比较典型的回答了。

我不想说了 干嘛去讨论什么思潮呢 看书 看自己喜欢的书 要写书 就写自己喜欢的就好

60以后没有纯粹的文学

  • 索引序列
  •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潮研究论文
  •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论文题目
  • 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论文
  • 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 论文当代文学思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