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社科论文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

发布时间:2015-09-09 09:36

  [摘要]任何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都有贯穿其中的基本问题。就二者关系来说,基本问题是把握理沦体系的主线,理沦体系是对基本问题的回答和展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进程的理论表现形态是包括邓小平理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个具有整体性逻辑结构的理沦体系,必然有贯穿其中的基本问题。******所总结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这四个问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从总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可以更好地从理沦上武装全党。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在一些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上,曾多次使用“基本”这一概念。例如,邓小平早在1979年3月的一次讲话中,将中国共产党一贯所强调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原则,科学地概括为“四项基本原则”;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首次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2009年9月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首次总结了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如此等等。正如******2008年12月18日《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先后召开6次全国代表大会、45次中央全会,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沦和实际问题。”这四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具有指导性,集中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科学回答这一问题,对于正确回答其他基本问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作为科学,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原理构成的理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努力掌握它的科学思想体系,以及构成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它的立场、观点、方法,而不能拘泥于它的个别词句和个别结论。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提供总的指导思想、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并没有直接提供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能违背,但是其实际运用因条件的不同而不同,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正确态度。这就是毛泽东早就指出的“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这也是邓小平所说的:“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十条“宝贵经验”时指出:“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既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它并没有成为只是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历史陈迹,原因就在于它是开放的、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决定了它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时代在发展,实践在变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进程不断在产生着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从而呈现出一个个阶段性特征。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一以贯之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尽管一段时期曾经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概括过这一理论体系最初创立时的成果,但邓小平理论并不是这一体系的全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与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是紧密相联的。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改革开放30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这14年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时期;二是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前。这10年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时期;三是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以来,这几年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时期。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开创与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这一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这三大理论成果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创新上的阶段性成果与科学性体系的内在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就是我们党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最好回答。

 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进程,是从社会主义理论形态到实践模式创新的思想解放进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中,“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具有纲领性,其他基本问题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 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一以贯之地抓住和体现这个主题。这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关键词。十七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一重大问题,并在党的“伟大旗帜”即指导思想、共同理想、前进道路和奋斗目标的问题上,第一次把新时期近30年来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的全部伟大成果集中起来,科学地揭示了党在旗帜问题上承前继往的深刻联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以来中围共产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创造,体现在实践上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理论上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政治上是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强调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此成为中共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词”。十三大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四大系统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明确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十六大科学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内涵,也将这一重大理论成果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阐述科学发展观,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三大规律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探索和遵循的客观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三大规律不断深化认识的理论成果。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着作和中共八大文献中,其中蕴含许多重要的规律性认识。这些认识启示我们不能一般地谈论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要探索在中国这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构想。邓小平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立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指导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根本任务,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有步骤地展开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体制改革,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共产党经历过多次严峻考验,面临过一系列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抉择:苏东剧变之后,中国怎么办?邓小平去世之后,中国向何处去?跨入新世纪,中国该采取何种战略?以******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勾画的现代化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跨入21世纪,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同时,创造性地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历史课题,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中共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确立科学发展观,规划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蓝图,提出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要的执政新理念,开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境界。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模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上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而形成的理论体系。

 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主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中,“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具有主导性。历史和现实表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群众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紧紧围绕在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在实践上和理论上进行积极探索,与时俱进地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实现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就必须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其给中国共产党带来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的问题,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围绕这个目标,邓小平对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一系列重要的新思想。
  以******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确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以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标志,从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方面,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以******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面对21世纪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走在时代前列、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十七大提出“反腐倡廉建设”这一科学概念,把反腐倡廉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并列,进一步丰富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内涵。围绕这个总体布局,十七大还提出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5’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贯彻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以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党的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历史高度。
  四、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到******一直关注中国的发展问题。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强调“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中,“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具有目标性,关系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好实践。
  科学发展观从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实际出发,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阐明发展目标、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等关于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自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作为发展观的最新认识成果。科学发展观吸取人类文明史上各种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而且以执政党指导思想的形态存在,直接提升了发展观的实践价值。
  科学发展观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科学地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的第一历史活动,生产力是社会历史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又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利益为发展目标,把经济建设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手段。
  科学发展观在促进经济增长转型的过程中,科学地回答了“靠谁发展”的问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经济增长各种要素的投入及其组合方式,人是其中最重要的要素。“以人为本”包含两层内涵,即最广大人民群众既是经济增长的享受主体,又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创造主体。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向纵深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科学发展观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要求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科学发展观强调又好又快的发展,科学地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快”是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争取较快的发展速度;“好”是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利益需要;协调发展是统筹兼顾,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使经济社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可持续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总之,科学发展观根据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对建立一种更为合理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新探索,创造性地回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全球性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上一篇:浅谈******同志舆论监督思想基本特征

下一篇:浅析******同志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