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同志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探讨
〔摘要〕 我国进入转型期以来,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文化和思潮的涌入给我们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学习解读******同志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思想,从以人为本,尊重青年个体需要,发展这一基本视角入手,转换传统教育路线单向度的出发点,对受教育者深入了解;把个体的需要与发展作为新时期思政教育工作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其与社会的需要,国家的建设发展相契合,为青年政治认知的成熟,政治信仰的形成提供思想上的导向。
〔关键词〕 ******;思想政治;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1〕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同志长期从事团组织工作,历来重视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他强调:“切实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尽快形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大合力,积极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2〕深入研究******同志关于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的提高,对于青年大学生顺利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的政治信仰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 以人为本,实事求是
******同志把实事求是地解决青年现实问题,为青年服好务当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前提。他认为,共青团和青联作为最大的青年组织应充分发挥基础性服务功能: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扩大,青年的思想越来越活跃,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越来越多。“共青团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和青年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青年自觉地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当中。”〔3〕青年组织在工作时要体现既生动活泼,又脚踏实地的特点。“力戒形式主义和华而不实作风。要深入基层,密切联系青年群众,关心他们的疾苦,反映他们的呼声,要把服务基层,服务青年的成效作为检验和衡量共青团工作的一条重要标志。”〔4〕深入实际,全心全意为广大青年群众服务,要关心他们生活,体察他们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同志在担任青联主席时进一步强调要以青年为本,把工作落到实处。他说:“由于情况变化了,过去的有些东西确实不适用于今天,需要改进或摒弃。我们必须从工作的领域、对象、内容、形式等方面不断摸索和总结新经验。……青联组织应该深深植根于亿万青年,把工作浸透到青年的劳动、学习和生活中去。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好的工作作风,随时防止各种脱离实际、脱离青年的官僚主义和坐而论道、飘浮不实的习气。”〔5〕在担任团中央书记时******同志提出,广大的团委干部工作中更应旗帜鲜明,掌握主动权,身先示范。全国二十多万专职团干部都要主动走出办公室,走出机关,要深入到青年宿舍、家庭、班组去,善于抓住当前青年最关心、最敏感的问题与青年‘对话’,促膝谈心,解疑排难,要面对面地、平等地、民主地、讨论式地同青年交流情况,交流思想,交流感情。〔6〕他一再强调“只有为青年服务,才能吸引和团结青年,才能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7〕。2005年******同志总结性地提出思政工作的总原则“要紧紧抓住育人这个中心,坚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突出重点,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8〕。“三个贴近”的指导思想精辟地将以往形而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切实落实到了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使整个教育工作在实际操作层面有了行之有效的方针。避免了过去脱离生活的“假、大、空”式的口号激励,重新定位了新时期工作的出发点。这也再次印证了******同志提倡的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二、学习实践,全面发展
当今的绝大多数青年大学生已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基本生存的保障,此时便产生了对自身素质和能力进一步提高的诉求。******同志指出:“青少年有朝气,有热情,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在他们当中蕴藏着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9〕他们渴望自身能不断跨越、发展、创新,证明个人价值。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10〕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正是沿着这一方向,为青年的全面发展创造最有利的条件。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培养跨世纪的优秀人才是未来教育工作的重点,而提高青少年素质更是重中之重。共青团组织必须积极发挥推动作用。“共青团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大学校,要始终把提高青年一代的整体素质,造就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11〕
自有人类文明以来,只有学习才是人发展和进步的源泉。因此******同志进一步倡导:“建设学习型社会,在全社会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12〕,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学习培训,使每个人都不断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代前进步伐。不断鼓励青年大学生热爱学习,勤于实践。
大学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学习时期,青年大学生应抓紧时间,把握机会在“提高综合素质上狠下功夫,既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又积极陶冶文明素养,既努力增加知识积累,又积极加强品德修养,既努力锻炼强健体魄,又积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真正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13〕。
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学习与实践自古以来都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实践是促使人类不断进化演变,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唯一标准。知识能力的获得一部分来源于书本、听闻这样的间接途径。但把这份知识融会贯通,能熟练掌握最终是在实践中完成的。因而“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必须引导青年深入实际,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与实践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呼唤着人才,也造就着人才,为一代新人的成长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共青团要引导青年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改革和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吸取营养、增长才干、锻炼意志、培养品质,使他们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和道路,更好更快地成长”〔14〕。******同志还强调青年应“拓展世界眼光,广泛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自觉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在实践中汲取丰富营养、提高综合素质,真正成为既学识广博又能干实事的新一代建设人才”〔15〕。
三、个人本位,社会本位
个人本位及社会本位是各个时期的教育家们从其哲学观点和政治观点出发,提出的不同的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是从个人的发展需要出发,强调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性、本能所决定的。尊重人发展的需求,肯定个人价值,把人培养成为自由的个体。”〔16〕社会本位论则主张个人的培育应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两种出发点各异的提法,在当今看来皆显不足。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观有全面的把握,才能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为青年思想正确导向。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应合乎时代特征,在尊重社会需要国家发展的大前提下,充分考虑青年的个体需求,努力推进青年个体的成才发展,最终达到个人与社会,青年与国家共发展的和谐统一局面。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和帮助青年全面地、辩证地、发展地看待当前我国的经济和政治形势,站在正确立场上,分清主流和支流,本质和现象,全局和局部,根本利益和眼前利益,人民利益和个人利益……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在改革和开放中努力发挥青年的先锋作用”〔17〕。
马克思将人的本质定义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任何个人都只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联系之中。”〔18〕脱离了社会这一大前提,人将不成其为人。人的语言、思维、情感,人的需要,能力与智力,甚至身体构造、生理机能,都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和社会的关系如同月亮和地球,个人保持着独立性,但又始终围绕着社会;社会包容着个人,为个人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条件。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互为前提,相辅相成。即便二者在发展中交汇融通,但就每个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所给予的回报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当我们把自己置于社会群体发展的大循环中会发现,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利益与需要,制约个人利益与需要。换言之,个人的利益,个人的需要,与社会的利益和社会的需要是一致的。
大学生应“以天下为己任的赤诚,与全国人民一起投身民族振兴的伟业,形成了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今天,大力弘扬这一光荣传统,就是要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时刻心系民族命运、心系国家发展、心系人民福祉”〔19〕,是******同志对青年大学生提出的殷切希望。大学生在享受国家和社会所提供的福利和发展平台的同时,也应勇于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责任,服务社会,建设国家。“要教育青年顾全大局,服从全国人民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做坚定的、清醒的爱国者。”〔20〕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各方面的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而且这一社会形态将长期存在。要超越这一阶段不是靠十年二十年的建设和发展,而是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努力和奉献。
四、三观培育,信仰塑造
“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着青年的人生追求,人生道路,支配着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行为准则。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所有大学生都明白……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21〕。
大学生在经历由懵懂到成熟的转变过程时都会面临这样的思考:怎样才能使有限的生命更有意义,更具价值?衣食的富足,卓越的才能这种个人的满足成就,放在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大背景中尚显渺小。要达到个人意义的最大化,就要完成精神对物质的超越,社会对个人的超越,理性对非理性的超越。把个人的影响最大化地有益于集体,社会,国家。并把这一信念作为信仰加以巩固树立。要使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统领自己的整个精神生活,作为思想的寄托和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求。******同志认为,必须在培养时注重“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这个主题。青年正处在世界观形成时期,共青团要坚持不懈地用正确的东西去引导青年,教育青年,通过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2〕。一方面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另一方面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采取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育途径,回应青年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同志认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青年的爱国热情是青年教育的重要部分。使青年从祖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中,从四化建设的坚实步伐中,从祖国日益增长的国际地位中,激发了自豪感和自信力,增强了使命感和责任心。”〔23〕
就具体教育方式而言,青年组织应结合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不失时机地把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引向深入,尤其重视和发挥先进典型的引导示范效用。积极宣传既能体现优良传统,又具有时代精神的典型,以此来吸引青年,教育青年,感召青年。时代的发展对当代青年的理论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年大学生应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真正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个人生活的目的、价值和意义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同志说:“把学习理论与运用理论统一起来,把改造客观世界同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4〕培养和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作为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标的,不是任何理论体系都可以适合。尽管信仰都是理性与非理性的融合与对立消解,体现着主观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价值标准与价值选择的统一。但只有科学的信仰,如共产主义信仰才能正确地把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超越有限的人生,将能量最大化地投入到为民族、为社会历史的进步做贡献当中;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困难,去积极面对生活,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信仰是对中国化马列主义理论的终极认同;蕴含着对和谐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不懈追求;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状态的憧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不是超然于历史实践之外的遐想和玄想,它通过对终极存在的确认和终极解释的占有,来奠定我们的安生立命之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仰的树立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人生最高的理论支撑点,确保了大学生对未来自由选择的能力,有助于个性的形成和自由全面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2〕〔8〕〔21〕******.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R〕.光明日报,2005-01-19.
〔3〕〔4〕〔22〕******.把亿万青年的力量凝聚到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上来,努力培养和造就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同志在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R〕.,1993-12-08.
〔5〕******.在全国青联六届一次常务会上的讲话〔EB/OL〕 .[2010-4-18],1983-08-23.
〔6〕〔17〕******.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关于认真开展形势政策任务教育的意见〔EB/OL〕.[2010-4-18],1985-11-06.
〔7〕〔11〕******.全面加强团的建设,更好地带领亿万青年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建功成才——在共青团十三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摘要)〔R〕.,1994-11-26.
〔9〕〔20〕******.开风气之先 创时代业绩——******同志在共青团十三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A〕.戴舟主编.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C].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3121.
〔10〕〔12〕******.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J〕.求是,2007,(1).
〔13〕〔19〕******.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R〕 .人民日报,2008-05-04.
〔14〕〔24〕******.围绕党的十五大主题带领青年为推进我国跨世纪发展多作贡献〔A〕 .卢炳瑞主编.新时期共青团工作实务全书(三十)〔C〕.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200.
〔15〕******.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的讲话〔J〕 .求是,2008,(13).
〔16〕陶西平主编.教育工作博览〔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21.
〔18〕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编写.人生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36.
〔23〕******.在全国青联六届三次常委会上的讲话〔R〕.杭州法律图书馆,198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