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社科论文

浅论创新:中国改革开放之源动力

发布时间:2015-09-09 09:36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回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那就是创新。思想的解放,引领着理论的创新,理论的创新又指导着实践的创新即各种制度、机制的创新,而新的实践又激发着思想观念的再次创新。这样循环反复,以至无穷,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创新的关键和法宝是解放思想;核心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中心内容是体制的创新。
  〔关键词〕 创新;解放思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制创新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余年的历程,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全面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以其昂扬的生机和蓬勃的活力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回首这三十多年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那就是创新。思想的解放,引领着理论的创新,理论的创新又指导着实践的创新即各种制度、机制的创新,而新的实践又激发着思想观念的再次创新。这样循环反复,以至无穷,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关键和法宝:思想的解放和解放思想
   ******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同志把“继续解放思想”作为大会主题内容之一,明确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发展就其本身而言,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不可能从经典作家的书本中直接演绎出来,也不可能照搬照抄别人现成的模式和经验,而只能在社会实践中去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和法宝是解放思想。回顾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解放思想和思想的解放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和逻辑起点,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每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紧要关头,我们党总是以推动思想大解放为先锋,高举思想解放的旗帜,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
  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的中心议题是“真理标准”问题。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主要是破除“两个凡是”。当时,以“两个凡是”为主要标志的“左”的思想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头脑,导致了人们的思想处于僵化半僵化的状态。思想一僵化,迷信就盛行,唯上、唯书、“尊圣崇经”等等不一而足,如此下去,势必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即邓小平所担心并痛切指出的:“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2〕为此,邓小平在1978年理论务虚会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解放思想这一伟大任务。
  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的中心议题是“市场经济”问题。从1990年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开始酝酿,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标志。针对的主要焦点问题是当时阻挠改革开放的一个“左”倾观点:凡事都要“问一问姓‘资’姓‘社’”。通过这次思想大解放,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新观念、关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等新的观念、新的思想,迅速深入人心,从根本上冲破了改革开放姓“社”姓“资”的束缚,解放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思想,使我国的改革开放揭开了新篇章,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次思想大解放的中心议题是所有制结构姓“公”姓“私”的问题。随着姓“社”姓“资”问题争论的深入,争论的焦点集中到了关于所有制结构姓“公”姓“私”的问题。随着私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一些人对私有制经济发展的恐惧。有人认为股份制“是一个地道的私有化方案”,是要“培植和养肥一个新资产阶级”。新一轮思想解放运动应时而兴起。这场思想解放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明确写进党章,明确指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四次思想大解放的中心议题是“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次思想大解放是从2003年突发“非典”疫情而引发的关于发展的以人为本、全面持续可协调发展问题的思考。这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思想大解放讨论与持续三年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反思研讨是相并行的。其主要矛盾是针对非科学的传统发展观念、方式和全能政府政治模式的思想束缚与习惯势力。其理论成果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实践创新基础上的一系列理论创新。如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内容。
  第五次思想大解放的中心议题是“科学发展观”问题。它以党的十七大的召开为标志。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和造成的损失将进一步扩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将更加明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可能更加突出。为此,全党上下围绕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掀起了认真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高潮,展开了新一轮思想大学习、大讨论、大解放,目前正持续地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核心: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已经执政六十余年了,实践证明我们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党一以贯之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视理论的创新。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和国家实现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支撑,也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理论创新的理念,一直寓于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纵观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与时代共进互动、思想理论不断创新的历史。这是因为“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3〕。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除了我们必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善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结合点”,还必须发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发挥创造性思维,弘扬理论创新精神,激发理论思辨的勇气和智慧,冲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敢于把那些附着在“马克思主义名下”教条式的结论去掉;敢于思考“老祖宗”没有思考过或是没有思考好的理论问题;敢于说“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做我们前人没有做过或者没有做好的事情,敢于走我们的前辈没有走过或者没有完全成功的道路。世界政党兴衰更替的规律说明,一个政党是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否具有理论创新的勇气、胆识和智慧,是衡量一个政党是否有生命力的重要指针。纵观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我们党为什么能够由一个成立初只有五十余人,发展为今天近八千万党员的党;由一个没有掌握政权的党,变为领导全中国人民的执政党;由一个生长在“战争与革命”时代的党而变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执政的党。我们党和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能够经历各种“急风暴雨”、艰难曲折的考验,愈发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是一个勇于和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我们党善于根据时代主题的发展变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随时刷新我们的理论思维、思想观念,及时总结和提炼我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新经验,系统化为我们党的新理论,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指导我们的新实践。
 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坚持倡导并践行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同志和******同志坚持高度重视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新时期党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第二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奠基理论,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这一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以来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则是它的最新成果。“这三个方面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共同面对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主题,又侧重于探索和解决新时期各个阶段所遇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三者是一个相互贯通、互相衔接的统一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时代性强、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有着长远指导意义而又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4〕
  三、中心内容:不断推进体制创新
   理论的创新必然会引领实践的创新。因为,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实践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必然是盲目的实践,盲目的实践是难于取得成功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沿着思想解放——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主要是制度、机制的创新)这一思路成功地走过来的。在我国,首先启动的是经济体制改革。“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采取渐进的方式, 以资源配置方式转变为核心, 以市场化目标为取向, 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对我国全面崛起起到重要支撑、保障作用。”〔5〕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79年到1984年由农村改革引发城市国企改革的阶段。这个阶段在体制创新方面主要有三件大事:一是农村土地联产承包, 这是农村改革的第一大举措, 打破了人民公社的旧体制, 在全国推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 激发了几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我们党用了短短四年时间, 解决了中国的吃饭问题。二是农村兴办乡镇企业, 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务工, 解决了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安置问题, 扩大了就业,走出了以工致富的一条新路。三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的出台, 揭开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 是农村的改革引发推动了城市的改革, 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引发了城市的国有企业改革。
  第二阶段是从1985年到1992年,这是探索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阶段。这个阶段我国的改革有三大举措, 办了三件大事。第一件事是金融体制改革实行拨改贷;第二件事是利改税的改革;第三件事是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第三阶段是从1993年到2002年, 是完善市场机制的阶段。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我们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努力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
  第四阶段是2002年到现在,是探索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相统一的阶段。我国正视国外东有拉美经济的警示, 西有颜色革命的冲击,“一方面大胆推进市场改革不动摇, 一方面要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和谐社会, 改革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和一个健康发展的轨道”〔6〕。
  我国经济体制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取得显着成就,主要有:第一,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第二,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国有经济竞争力不断提高。第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显着增强。第四,政府职能转变取得积极进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形成。第五,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以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第六,经济社会法制化程度明显提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第七,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7〕
  经过三十多年不断改革和创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也取得了显着成就,主要有:第一,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并且以经济体制改革的名义推进。第二,把发展民主与健全法制结合起来,强调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坚持依法治国。第三,把政治体制改革与尊重和保障****结合起来,依法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第四,把发展民主法制与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享受到直接的实惠。第五,把执政党依法执政与参政党依法参政结合起来,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第六,把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结合起来,以党内民主来带动人民民主。第七,把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与公民直接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了公民舆论监督和信访制度。第八,把选举票决民主与协商民主结合起来,完善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形式。〔8〕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未来前进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新问题和新挑战,我们始终会牢记只有不断去创新,去发展,才能克服困难,赢得胜利。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强调的那样:“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当代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9〕
  〔参考文献〕
  〔1〕******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7.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2.
  〔4〕宋继和,张正玉.伟大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2).
  〔5〕张占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J〕.理论视野,2007,(8).
  〔6〕陈永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研究导刊,2007,(5).
  〔7〕范恒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方向〔J〕.理论前沿,2006,(14).
  〔8〕李君如.李君如谈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成果及走势〔EB/OL〕.,2008-09-08.
  〔9〕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2.

上一篇:浅析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社会重大问题的思考

下一篇:浅谈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