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试论贵州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发布时间:2016-04-08 09:56

  城镇化是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都必须经过的道路。城镇化的优势在于能够在较小的区域内集聚众多的生产要素,而工业化则需要生产要素的集聚以降低工业生产成本。城镇化可以使当地经济建设投资更加集中,效益更加显著。当前是贵州城镇化建设的黄金时期,加快城镇化进程,对贵州走出经济洼地,实现后发赶超意义重大。


  一、贵州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或轻视规划


  城镇是一个综合体,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等各个领域。为了使各方面协调发展,就必须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城镇规划是为实现一定时期内城镇的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镇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土地,协调城镇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是城镇建设的基本依据。城镇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能有效防止城镇盲目无序的建设和发展,做到科学合理,相互协调,使城镇获得经济、社会、环境相统一的最佳综合效益。忽视规划或轻视规划的结果,必然是急功近利,率性而为,这样建设出来的县城和小城镇,既缺乏整体的统一、协调,也缺乏文化和个性,其内在的宜业宜居功能及外在的审美魅力也就不好评说,并且容易出现重复建设和形象工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说:“当下很多城市的规划,几乎成为行政权力的囊中之物。在一些地方,级别最高的首长就是首席规划师。碰上真有水平的,那个城市还算幸运。倘若赶上一个自认为最有水平的,那真能把城市搞得惨不忍睹。”[1]可见,忽视规划或轻视规划问题,不仅在贵州存在,在全国其他地方也存在;不仅在城镇化中存在,在城市化中也存在,它暴露出了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着毋庸讳言的质量问题。


  (二)忽视文化元素和个性化特色


  城镇文化包括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基本要素。“文化是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纽带,是推向未来的动力,是城镇发展的灵魂和生命”。没有自身文化内涵的城市,其实也就失去了个性化特色,而没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只具有躯壳却不拥有灵魂。


  以提出“竞争优势”理论而闻名于世的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说过,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贵州是一个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的山区省份,依山傍水,民族特色及文化底蕴丰厚,而且很多城镇本身就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果我们充分考虑到城镇各自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积淀所形成的独特文化资源,高起点科学规划,精心设计,贵州的城镇将各具特色,富含文化魅力。


  二、贵州城镇化的发展机遇


  (一)城镇化率低,发展空间大


  2012年,全国城镇化率达52.6%,贵州省城镇化率仅为36.5%,比全国平均值低了16个百分点,差距不可谓不大。但事物终归是辩证的,对待事物亦需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城镇化率低,一方面固然说明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在证明贵州发展空间广大,城镇化可以大有作为呢?


  (二)工业化如火如荼,为城镇化提供了引擎


  工业化不仅是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且在发展进程中,工业化和城镇化就像一对互相砥砺的孪生姊妹: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推进工业化。从2012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6261万农民工的庞大数字,我们足可看出工业化对转移农村劳动人口的巨大带动力。农民转移进入城镇成为城镇市民是需要前提的,这就是既要买得起房,又要谋得了业,如果没有“成家”、“立业”的发展空间和希望,农民不愿意也不会成为市民。当前,我省正在大刀阔斧地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各地的工业园区建设热火朝天,而贵州丰富的资源,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也越来越吸引东部客商踏上这方热土。


  (三)生态移民工程为城镇化提供机遇


  贵州作为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年年捷报频传,但按照2300元的国家新扶贫标准,仍尚有近千万农村贫困人口。赵克志书记在参加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黔西南州代表团讨论时说:“贵州贫穷,表现在农村,根子在城市,根本出路在城镇化。”当前,贵州贫困人口,特别是绝对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偏远深山,这里交通不便,缺地少水,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如果为其修路、引水引电,其成本之大超出想象,且无济于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正是击中贫困要害的良方:一来可以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发展;二来可以壮大城镇;三来可以更好地恢复生态,起到了一石三鸟之效,达到了脱贫和城镇化双臝“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争取用9年时间把散居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区难以就地实现脱贫的200万农村贫困人口逐步搬出大山,安置到城镇和产业园区,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省委书记赵克志在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决定》中提出了规划。


  三、贵州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一)人的城镇化


  李克强总理2013年1月15日,在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考察调研时指出:“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


  城镇的核心是“人”而并非“楼”,因为只有人才具有创造性,可持续创造繁荣。城镇化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经济发展“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因而,城镇化必须谋划“人的城镇化”。中国有两亿多农村人口生活、工作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造成了城镇人口远大于户籍人口,而在不少农村地区却形成“空心村”,问题的关键正在于农民工只是农民工,他们在当地入不了户籍。贵州城镇化应以工业化为动力,以有序转移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为重点,稳步推进,使城镇规模壮大与城镇人口的增加同步。


  (二)城镇化应与新农村、“最美乡村”建设同举


  城镇化是迈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但决非是城镇化率要达100%才是现代化。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农业在任何时候都应占有一席之地,因而,我们所提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这“新四化”就包含了农业。贵州是欠发达地区,需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贵州又是一个喀斯特地貌典型的山区省份,凸凹不平的地形特征限制了贵州城镇的规模,因而,贵州城镇化更应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打造出利于经济发展又符合自己地域特征的贵州城镇化之路。笔者以为,实施城镇化与新农村、“最美乡村”建设同举,更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符合贵州实际。


  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但如何规划新农村建设却是一个重大课题,因为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转移进入城镇是可以肯定的,而另一方面,总有人要留在农村却也毋庸置疑。笔者以为,那些土地资源较多,生产条件较好,具有产业发展潜力、交通便捷、信息畅通的村可以考虑建设新农村;那些生产生活条件差、交通不畅、信息不通的村寨及具有地质灾害隐患的村寨应优先考虑生态移民进城镇,这样才能实现城乡双赢,协调发展。


  贵州的“最美乡村”主要有两类:一是山水型,如兴义万峰林畔的纳灰村;二是历史悠久的民族村寨,如雷山的西江苗寨。如果用城镇化方式把这些山村“化”掉了,或者是因为城镇化而使这些历史悠久的民族村寨变成“空壳村”,那实在是千古遗憾。但如果是因保护而使群众的生活质量得不到提高,那老百姓同样不答应。笔者以为用“就地城镇化”来描绘“最美乡村”的保护和开发较为恰切。山水型的“最美乡村”用新农村建设来打造,用旅游来发展,使之像仙境;悠久民族村寨,其民族建筑及风格便是无价之宝,因而,在保护建筑物的前提下,应给予整体规划和增加风格一致的公共服务设施,并对内部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同样以旅游业来促进发展,使之魅力四溢。


  (三)打造文化城镇、个性化城镇


  文化是城镇的永久魅力,是城镇最难能可贵的竞争优势。文化城镇与个性化城镇的内涵是一致的,有了文化内涵,城镇便有了灵魂;有了文化底蕴,城镇便有了个性。因为文化是“最难以替代和模仿的”。如果说规划使城镇具有统一性、协调性和审美愉悦性,那文化则使城镇具有生命和灵性。“人的城镇化”不仅要求城镇建设要科学规划,而且要赋予城镇文化内涵,二者融为一体,以增强人的归属感、幸福感及吸引力。贵州是一个山水秀丽的省份,也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族人民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贵州的不少城镇本身就具有悠久的历史,因而,打造文化城镇和个性化城镇具有得天独厚的丰富文化品牌。只要我们在城镇建设中充分重视历史文化,充分重视新时期人民创造的精神文化,充分重视民族文化,并对各种文化元素进行发掘、提炼,把它凝固在建筑上,把它融化在行为中,我们的城镇一定会充满活力,富于个性。


  总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的应有之义。风光旖旎、民族文化浓郁的贵州城镇化,不应只是千篇一律的高楼,更不应是废气和污水。依山傍水的文化城镇,如在画中的“最美乡村”、魅力四射的民族村寨,组成的才是贵州理想的城镇化画卷。


上一篇:典型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经验及启示

下一篇: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城镇建设的生态经济学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