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的重要性
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党中央2004~2013年连续十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解决“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国“三农”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状况都有了明显改观。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农业目前总体上经营规模狭小、科技含量不高,绝大多数农户缺乏快速积累资金的能力,仅靠农民的力量难以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所以,解决“三农”问题仍然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能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素质,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城镇化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一、城镇化能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素质
(一)城镇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城镇化是打破传统农业社会里人们单纯依赖耕地的产业结构转换,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构筑产业支撑。有产业就有就业机会,尤其是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建筑、一般加工工业企业和商业,就业容量大,就业门槛也较低,以及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餐饮、物流和交通运输这些投资少见效快的服务业,极易吸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这必然会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从而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有效途径。一是转移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生产的农民,获得了耕地以外的收入,并且从事二三产业生产的收入一般都大大多于从事传统农业的收入;二是农民转移到城镇成为“市民”后,从原有农产品的供给者转化为需求者,扩大对农产品的有效需求,而且其消费方式还将发生质的变化,这就可以增加农副产品的需求量,有利于解决农副产品需求不旺,农副产品“卖出难”、“卖价低”等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农民转移到城镇成为“市民”后,给留在农村地区的农民创造了更好发展的机会,比较有利于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从而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增加农民收入。
(二)城镇化提高农民素质。城镇化不但使进城者的社会身份由“农民”转换为“市民”,由“农业劳动者”转变为“非农业就业者”,更重要的是能从文化上、素质上或者人的本质上将传统的农民转变为现代的市民。城镇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转变生活方式。农民进入城镇后实现了多年的城市梦,在观念上觉得自己不再是“乡里人”,而是已经转变为“城里人”,同时还受城市社会规范的约束和老市民的示范作用,生活方式很快改变为文明卫生的现代生活方式,许多进城农民还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下,争做文明的“城里人”,积极参与周边市政设施建设,美化生活环境;二是促进农民学习培训。城镇是一个竞争激烈与发展机会并存和法制更为严格的非农产业集聚地,在一个彼此竞争的环境里,一个人只有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学习法律和新知识技能,才能不被淘汰,才能在城镇立足。农民工进入这一环境自然会摒弃陈旧观念,转而培养适应就业所需要的能力。农民工为了生存不得不重视文化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素质;三是激发农民的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城镇是现代文明的载体,是新观念、新技术、新信息的辐射源。农民进入城镇后,会较多增加社会交往和接触,开阔自己的视野,生活的压力和就业的动机会促使农民工改变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观念,增强他们创业冲动、攀比意识、竞争观念和敢冒风险的意识。总之,城镇化有利于塑造具有丰富知识和先进技能、法制意识和市场理念、高尚情操和合作精神、身心健康的现代劳动者。
二、城镇化能有效促进农业现代化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必须相互协调、同步发展。农业现代化为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城镇化则为农业现代化创造规模化经营的条件,提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环境和为农业现代化的物质技术提供支持。
(一)城镇化为农业现代化创造规模化经营的条件。传统农业一般具有显着的分散性和粗放式生产经营的特征,这种生产经营模式通常规模小、投入高、产出低、成本高、效益低、信息不灵和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在无强大外力作用的情况下,长期陷入低水平经营循环陷阱而难以摆脱。城镇化吸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并且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采取 “三个集中”和落实 “三种模式”,扎实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土地的整合拆迁工作。“三个集中”保证集约用地:即引导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引导农民居住向中心村和镇区集中,引导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三种模式”确保不侵占耕地:即工业集中区集约用地模式、旧村改造模式和土地复垦模式。这些都会使人地关系得以改善,留在农村的农民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农村人口份额降低和人地关系改善后,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从而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跨越式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
(二)城镇化提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环境。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的发展,也加快了农业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推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在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关键的一条是要建设好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龙头企业。城镇作为农村地区资金、技术、信息的聚集地,是龙头企业天然的载体和依托,成为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的载体。通过城镇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城镇的集聚效益,加强城镇连接大中城市和辐射农村的功能,使农民能够方便地获得农业生产技术和市场需求信息,克服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引导农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生产经营,促进各种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为龙头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孕育和培植大批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许多地区正是通过“城镇兴龙头,农村建基地”的方式,制定扶持城镇龙头企业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选择一批经营水平好、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城镇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引导城镇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参股、收购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支持城镇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提升产品研发、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与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以及学校、酒店、大企业等直接对接,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实施品牌化经营,充分发挥城镇在拓展农业产前产后发展空间方面的作用,实现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2002年创办的云霄县东夏镇佳洲岛的绿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抓住土地流转经营机会,引种了哈密瓜、紫色西红柿、黄瓜等市场热销的高优高效果蔬品种,与东北、上海等地果蔬经销公司合作,实行订单式生产,形成了现代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等一条龙的产业链,壮大成为了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绿州公司还组建合纵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了佳洲岛的2,000多农户加入现代农业“大潮”,仅2012年基地带动农户种了1,000亩的空心菜,助农户均增收2.3万元。目前,漳州市已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省级28家、市级151家,2012年产值突破400亿元,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城镇化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的两个“轮子”,其根本目的都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相互促进和互为支撑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提供有力支撑,城镇化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在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中带动新农村建设,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城镇化能加快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和村容整洁”的新农村。首先,城镇化具有聚合辐射功能,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将各种生产要素聚集起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促进二三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形成规模效益,推动乡镇企业集约化经营,营造良好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其次,城镇化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一方面直接吸纳农民转换身份,从事二三产业生产,使人口以及经济活动由农村向城镇集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和“转化器”;另一方面伴随着城镇基础设施、住宅、环保等建设,投资需求也会随之增长,有一部分转化为农民工资报酬性收入,直接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同时,城镇的发展能够带来农村人均占有资源的增加,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务农农民的收入有较快增长,加快实现新农村的“生活宽裕”。再次,城镇化是以城镇和中心社区建设为龙头,以产业培育和生产发展为支撑,促进人口向社区集中、居住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营造较多的“新村”,修建大量的公路,实施大量的环境工程,最终改善农村面貌,加快实现新农村的“村容整洁”。
(二)城镇化能促进“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按照“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打造城镇和中心社区,能发挥城镇和中心社区配套服务与市场辐射作用,带动城镇区域内的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城乡要素的有序流动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的一体化配置。建立和完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和商业服务等设施,将先进文化和思想不断传播到乡村,破除农村陋习,有利于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法制意识的提高,更好地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加快实现新农村的“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
福建省长泰县岩溪镇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配套水平,使其成为农村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的中心,以此辐射和带动乡镇区域内的社会事业发展。一是发展奎山公园、塔寨山公园、芦柑公园,挖掘“三公下水操”、追远堂等传统民俗文化,打造农村文化中心。二是不断改善办学环境,加强教育教学设施建设,启动长泰二中教学楼、宿舍楼及中心小学宿舍楼建设工程,巩固岩溪镇教育资源整合成果;抓好霞美、珪后两所完小综合楼建设,规划设计上蔡、甘寨等完小综合楼,分批实施。三是强化三农服务中心建设,整合涉农服务机构,优化人员配置,升级服务设施等,为农户开展定点技术支持。四是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完善两家医院防疫妇幼综合楼配套,引进CT、彩超等先进医疗器械;改扩建镇计生服务所,添置血液分析仪,医疗器械配备齐全,中心服务所被评为省一级优质服务所,并通过国家级服务所验收。五是以龙津溪山景、水景为依托,完成一片公共绿地建设和一条道路绿化提升改造的任务,建设3.5万平方米的江滨休闲公园,实施江滨路1.2公路沿线绿化,为群众提供了一个集观光、健身、娱乐的绿色生态休闲场所。因此,长泰县岩溪镇不仅在2011年12月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在2011~2012年度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工作考评中获得一等奖,而且该镇上蔡大学村还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作者:罗炳锦
上一篇:完善农村文化事业管理的可行性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