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家蚕生物材料论文发表进展(共3篇)

发布时间:2023-12-06 02:24


 第1篇:家蚕生物材料研究进展


  1.用于骨组织再生的生物材料是整形外科研究的主要焦点之一。然而,由于未能解决诸如承载骨移植时的抗压强度等关键问题,现在可供利用的高分子材料很少。美国塔夫茨大学皿30如1等人开发出一种高抗压强度〔水合状态下约13皿?。的高分子骨骼复合材料,这种材料是基于丝蛋白卷白界面结合形成的。利用碱水解得到的微米级〔10~600^以)丝纤维加固致密的复合纤维材料后,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可调,表面粗糙,孔隙度与纤维长度相近。在体外生化条件下以及骨标记基因表达的基础上,表面粗糙、多孔的刚性支架有利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骨样组织。此外,体内低免疫反应表明应用于骨工程中的丝纤维加固复合材料具有组织相容性。
 
  2.摘要来源于家蚕茧的丝素蛋白是生物材料中使用和研究最广泛的蛋白质多聚物。丝素蛋白用于合成不同材料时具有极其卓越的机械性能,表现为具有生物相容性,降解速率可控制在数小时至几年,可以通过化学修饰改变表面性质或固定生长因子。多种水溶剂或有机溶剂加工处理方法可用于合成不同用途的蚕丝生物材料。美国塔夫茨大学^0^^003等人报道了利用从家蚕茧中提取的丝素蛋白制备水凝胶、导管、海棉、复合材料、纤维、微球体及薄膜等的方法。这些生物材料可直接用作填埋剂、组织工程支架、体外疾病模型以及用于药物输送。
      3
  题目通过丝素蛋白和壳聚糖修饰改善牛心包膜干燥与辐照后的细胞毒性及内皮细胞粘附性能摘要从20世纪60年代起,生物组织移植已被用来替代人工心脏。尽管戊二醛在生物体内可能会引起钙化,但现在对牛心包膜生物瓣进行加固处理大多还是采用与戊二醛交联的方法。以前的研究证明利用电子束辐照,在缺氧条件下可以促进冷冻干燥的牛心包膜与胶原纤维的交联。葡萄牙〔以3如大学^0也8等人将丝素蛋白与壳聚糖添加到牛心包膜中而不用戊二醛处理。对样品进行辐射,然后分析其细胞毒性及内皮细胞的粘附和生长能力。起初所有样品都表现出细胞毒性,但是经过几次清洗,去除了生物材料中可引起细胞毒性的残留醋酸和乙醇后,样品可用于生物功能测试。这种经丝素蛋白彳壳聚糖改性和电子束辐照后的样品有利于组织内皮细胞的粘附与生长。

  (刘园园整理〕

  4.题目用于记录生物电信号的复合蚕丝纤维束导电聚合物
   
  摘要记录心电图、脑电图、诱发电位数据等生物医学信号的电极材料,应该柔软并具有亲水及导电性以便将施加在生物组织上的应力降到最小,尤其是在长期检测中。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丁80匕也等人利用含蚕丝纤维束的导电聚合物开发出一种线状电极,在干、湿2种条件下对活的生物组织均具有生物相容性,而且不会产生应力。导电聚合电解质聚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与天然家蚕丝束通过电化学方法结合,得到的多聚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电导率为0.001178“以(相当于直流电阻率2.62皿0匕以“以)。添加甘油后?瓦00丁孑88丝束的电导率可提高到0,102^/唧⑵.6让0化,唧〕。?瓦00丁孑88的润湿度可由甘油控制,这可以提高它在水中及循环清洗中的持久性。甘油处理?^00丁^88丝束在干、湿态时抗拉强度均为1000。^。无需使用任何电解质、膏体或溶液,该丝束可直接从活体组织中收集电信号并通过金属电缆传输。将?^00丁^88丝束放置在实验动物皮肤上可以记录心电图、脑电图和感觉诱发电位信号。?^001^88蚕丝纤维甘油复合束为生物医学和健康促进提供了一类新的生物相容性电极,不会对受试者产生应力。

  (刘园园整理〕

  5.摘要美国塔夫茨大学匕〇等人对一种结构与形态特征可控的三维多孔丝素蛋白基质的水化及绿色工艺进行了报道。利用冻干法制备蚕丝支架。将明胶加入到丝素蛋白溶液中,通过调节丝素蛋白-月胶-水系统中的亲水作用来改变丝素蛋白的构象以及丝素蛋白与水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抑制材料中单一片状结构的形成以获得更均一化的结构。水冷退火处理被用于制备水不溶性的丝素蛋白^明胶支架系统,从而避免了使用甲醇等有机溶剂而使其被固定在^片层结构中。通过调节明胶和丝素蛋白的浓度可以控制支架的形态与功能。支架具有均匀的相互连接的孔洞,孔径大小100~600^以,这取决于加工过程中的丝素蛋白浓度。同时,随着明胶含量的增加,支架的形态从板层变为多孔结构。与盐滤水衍生支架和六氟异丙醇溶液衍生支架相比,这种冻干支架的^片层结构较少,从而具有更强的亲水性能。而大多数明胶包埋在丝素蛋白-月胶支架内,不会突然释放到?68溶液中。体外细胞培养试验显示,与盐滤丝素蛋白支架相比,丝素蛋白-月胶支架的细胞相容性更好。这种新的工艺提供了一种以丝素蛋白为基础可应用于组织工程的支架系统。此外,整个流程绿色环保,包括全部水成,常温常压,不使用有毒化学药品或溶剂,为在流程中装载生物活性药物或生长因子提供了新的方法。

  (刘园园整理〕

 
  6.题目具有潜在药物输送功能的家蚕丝素蛋白生物材料的制备和性能表征

  摘要家蚕脱胶丝素蛋白具有潜在输送药物的能力。加工处理方法对蚕丝蛋白特性,包括晶体结构和活性等的差异影响尚未见报道。第三军医大学全军免疫学研究所洗308等人用4种钙灌溶液处理脱胶蚕丝,并通过二级结构测定和酶活检测来区分再生丝素蛋白与脱胶丝素蛋白。凝胶电泳分析显示与氯化钙-乙醇处理相比,硝酸钙~甲醇、硝酸钙-乙醇和氯化钙~甲醇处理能产生更多小分子质量的丝素蛋白。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氯化钙-乙醇处理产生的晶体结构81仏I累旋、II型转角)较多,而其它处理产生的8仙I累旋、反向平行0折叠片层)更多。固相交叉极化与魔角旋转核磁共振测试表明,氯化钙-乙醇处理得到的再生丝素蛋白与脱胶丝素蛋白几乎完全相同,而其它处理产生的丝素蛋白的化学位移具有显著差异。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同其它方法得到的丝素蛋白相比,氯化钙-乙醇处理得到的丝素蛋白与化学治疗药物1-天冬酰胺酶结合时具有较高活性。研究结果显示,用氯化钙-乙醇处理方法产生的丝素蛋白因其具有的生物材料性能可用于药物输送。

  (刘园园整理〕

  7.摘要现已开发出一种通过调整丝蛋白浓度从而调节蚕丝水凝胶中水含量的新技术,这有助于研究高分子凝胶中水态对生物功能如细胞毒性等的影响。蚕丝水凝胶的胶凝作用是由乙醇诱导的,可通过流变测定分析其凝胶行为。日本羾研究所^0^3(3等人对用不同浓度丝蛋白溶液制备的蚕丝水凝胶的含水量、分子和网络结构、水态和力学性能及其对人间质干细胞的毒性等进行了测试。蚕丝水凝胶的网络结构与0片层和纤维结构不同。利用示差扫描量热法和细胞增殖试验验证了蚕丝水凝胶中水态对细胞毒性的影响,这表明结合水能促进细胞基质中的细胞粘附蛋白与蚕丝水凝胶表面相互作用。

  (刘园园整理〕

  8.摘要挑战小分子和蛋白质的稳定性已经引起人们很大的兴趣。化学修饰可使生物小分子的活性丧失,而蛋白质活性丧失可能是因为降解或结构变化造成的,如大分子构象改变或发生聚合。在这些情况下,稳定性是保证治疗效果和生物活性及安全性所必须的。除了在治疗中的应用外,这些维持小分子与蛋白质稳定性的策略也应用到工业、诊断以及食品和化妆品等消费产品中。在过去,治疗药物合成的重点是保证药品制备和存储过程中的稳定。然而,随着人们对包装、组织工程和控释给药系统兴趣的日益增长,对稳定性提出新的挑战:研究的化合物与蛋白质必须在蛋白质或小分子载体制备时,以及在存储设备中和在体内或体外药物释放过程中保持稳定。美国塔夫茨大学等人综述了生物材料(包括组织工程支架与药物输送系统)在制备、储存及植入生物体内过程中小分子和蛋白质复合降解的共同机制。此外,还综述了保持聚合物稳定的物理和化学方法,着重强调了丝素蛋白生物材料的稳定性。

  (刘园园整理〕

  9.题目用于正常和病变肾脏研究的体外三维组织工程模型

  摘要上皮细胞的形态发生关系到肾脏的形成和功能调节。因缺乏能够长时间模拟复杂肾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体外模型,限制了对上皮组织的形态发生和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等病变的理解。美国塔夫茨大学〜匕-瓜^30130等人建立了一种可以对正常和病变肾组织进行可持续培养的三维多孔丝素共培养支架模型。将细胞外基质分子接种到这种三维多孔丝素支架中,在其中培养小管细胞和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囊肿细胞,培养物随后延伸成为一种灌注式生物反应器。研究结果表明以胶原蛋白基质胶可以介导正常和病变细胞的形态学发生,并且可与成纤维母细胞共培养。类肾组织的结构和特征基于瓦4钙粘蛋白、^4钙粘蛋白,^3|4。入丁?酶离子泵和细胞摄取有机物6^羧基荧光素的分布而得以确认。由于这种体外三维共培养模型用于灌注式生物反应器时可维持较长时间,因而具有应用于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其它上皮组织系统和体外药物筛选等研究的潜力。

  (丁欢整理)

  10.从测序到编辑:家蚕基因组研究再获突破

  家蚕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文化载体和模式生物,其不但在蚕丝产业的发展和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播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蚕丝纤维新材料、生物反应器和模式生物中也逐渐凸显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对家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利用,西南大学夏庆友教授领衔的家蚕基因组研究团队率先开展了家蚕基因组研究,并于2004年和2009年先后在^^沈》杂志上公布了家蚕基因组图谱和家蚕遗传变异图谱。在该研究的推动下,该团队在功能基因组研究、家蚕转基因和家蚕生物反应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家蚕的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是,家蚕要成为全世界公认的生物反应器和模式生物,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定点敲除和敲入等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建立。

  近日,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马三垣在《?1〇8〇00》杂志上公布了该团队近年来在家蚕基因组编辑方面的部分研究结果。在该文中,作者利用近期发展起来的基因组编辑工具^核酸酶对家蚕油蚕突变基因5肌5^2进行了敲除,同时总结和分析了基因敲除过程中的多种规律,为家蚕乃至昆虫的基因组编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此外,常规的基于的基因敲除是通过在基因组的某个位点实现定点破坏实现的,这种破坏一般都是少数几个碱基的缺失、插入或突变。在遗传操作中,往往需要大片段基因组的变异以实现基因簇删除、多基因删除、调控区域删除、外源标记基因删除等特殊需求。为此,该文还探索了利用实现可遗传的大片段基因组删除并获得成功,这也是首次在个体水平利用人工核酸酶实现可遗传的大片段基因组删除。


  第2篇:家蚕生物材料研究进展


  1.题目丝素导管用于周围神经修复的细胞和功能评估

  摘要美国匹兹堡大学0^20^1等人将丝素导管设计成具有适当孔隙度的结构用于修复周围神经,并调查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动物的细胞炎症反应及功能修复。随机选取了45只有8以以伤口的匕6“8大鼠,用丝素导管、商品化胶原蛋白或自身移植物进行桥接修复。调查1、和8周后,巨噬细胞的聚集度、新形成胶原蛋白所占的百分比、有髓鞘的轴突数目以及腓肠肌质量等。研究表明,8周后通过自身移植物和丝素导管桥接修复模型大鼠的瓦01十细胞分别降到1周时的1%和17%。检测通过胶原蛋白桥接修复的大鼠指标在所有测试时间点均未发生变化,表明这是一个异物反应。与胶原蛋白相比,丝素导管桥接修复中有更多的近端突触和远端连接。8周后,用丝素导管或自身移植物桥接修复的模型大鼠腓肠肌质量降低了27%。除了降解率外,该项研究还证明了丝素导管在周围神经修复中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髓鞘再生能力。

  2.题目光致明胶"丝素互贯穿聚合物网络水凝胶的合成及特性

  摘要为有效修复或替换损伤的组织,设计结构可调及生物力学性能与宿主组织高度相仿的支架是必不可少的。美国哈佛医学院幻册等人合成了一种新型光致交联互贯穿聚合物网络(正⑴水凝胶,它是基于明胶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丝素…卩)有序互贯穿聚合形成的,具有结构可调性和生物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与明胶甲基丙烯酸甲酯单独交联形成的半光致明胶互贯穿水凝胶相比,这种由明胶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丝素分别自交联进而互贯穿形成的光致明胶聚合物网络水凝胶具有更低的膨胀率与降解率以及更高的抗压模量。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在水凝胶中存在结晶态丝素因而引起更高程度的交联所致。成纤维细胞见0-3丁3在水凝胶表面很容易附着、延伸与增殖,这种现象通过卩-肌动蛋白染色和线粒体活性实验(皿打)得到了验证。另外,通过光刻法结合冻干技术可将水凝胶制备成三维微模型和多孔微支架,用于各种微组织工程。这种坚固、结构可调节的光致交联聚合物网络水凝胶可用于各种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

  3.题目用于腺苷酸持续释放的丝素蛋白粉末密封囊

  摘要丝素蛋白是一种生物来源的蛋白质聚合物,具有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强,在机体内可降解为无毒的物质。丝素蛋白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可作为一种生物可降解高分子运载工具,应用于密封囊中进行持续和定位输送抗惊厥腺苷的研究。美国塔夫茨大学等人在固体腺苷粉末囊表面涂抹丝素蛋白,对可完全降解移植物中腺苷的定点和持续释放的可控性进行研究。为了评价含丝素蛋白涂层生物学材料特性与密封囊中腺苷释放间的关系,研究了厚度、结晶度和形态学等材料特性。密封囊涂层厚度变化是通过控制丝素蛋白溶液的浓度和涂层数量来实现的。同时,通过蛋白水解酶类XIV释放模型研究含丝素蛋白涂层材料的降解效果。研究发现通过增加涂层厚度或结晶度可以延迟腺苷释放,降低日平均释放率,延长释放时间。在密封囊上涂抹8层80    的丝素蛋白溶液,观察到了线性释药行为,并且将腺苷酸的释放时间延长到了14^。通过控制丝素蛋白涂层实现了维持2周的腺苷恒定释放能力,表明这种密封囊可作为一种新型的腺苷转运系统。这种方法还可应用于其它植入物的研究及小分子药物治疗临床试验。

  4.题目用于骨再生的诱导型丝素-二氧化硅复合生物材料

  摘要丝素蛋白与二氧化硅颗粒交联制备的具有诱导和生物降解特性的复合生物材料可用于骨再生。美国塔夫茨大学^1632^^3^^等人通过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分化评估这种复合生物材料对骨生成的影响。研究发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丝素-二氧化硅膜上附着和增殖并向成骨系统分化。丝素膜中添加二氧化硅能影响基因表达,使得骨涎蛋白(丑^?)和成骨细胞标志物I型胶原⑴01I〕表达上调。有证据表明,在丝素-二氧化硅膜上形成的早期骨是以胶原纤维和磷灰石结节形式存在的。胶原纤维含量与磷灰石沉积密切相关,在含硅的样品中胶原蛋白的总含量更高。而且,小颗粒的二氧化硅粒子〔24〇以~2^以)具有更大的表面积,有助于二氧化硅在体外通过粒子溶解的形式发生生物降解,经过10周后二氧化硅的含量就降到起始时的一半。试验结果表明丝素-二氧化硅复合生物材料适合用于骨再生,而且还可以控制有机物和无机物的降解与重塑速率。

  题目丝素蛋白-羟丁基壳聚糖混纺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天然细胞外基质江匚皿)是通过纤维与黏多糖交联形成的多孔网状结构。丝素蛋白…卩)-羟丁基壳聚

  糖(册0混纺纳米纤维支架是将1,1,1,3,3,3-六氟丙醇(册正)和三氟乙酸^「人)作为溶剂,通过静电纺丝法制成的仿生天然细胞外基质。扫描电子显微镜…^皿)观察12%丝素与6%羟丁基壳聚糖以质量比50:

  5.混纺可以获得相对均匀的纳米纤维。


      丝素蛋白与羟丁基壳聚糖混纺制备的纳米纤维平均直径随着羟丁基壳聚糖含量的增加从20%提高到100%。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抝和5*******13匚核磁共振⑶皿抝测试显示丝素蛋白与羟丁基壳聚糖分子间存在氢键相互作用,但是羟丁基壳聚糖不会诱导丝素蛋白由无规卷曲向04斤叠结构转变。义~射线衍射(义&^)分析证实丝素蛋白-羟丁基壳聚糖混纺纳米纤维的结构与丝素蛋白和羟丁

  基壳聚糖均不相同。热重4微商热重(丁^-^⑴分析表明丝素蛋白4羟丁基壳聚糖(只丑⑴混纺纳米纤维支架的热稳定性有所提高。试验结果表明由于丝素蛋白与羟丁基壳聚糖分子之间强烈的氢键作用使得它们通过分子重排形成了一种新的结构。这种通过静电纺丝制备的丝素蛋白-羟丁基壳聚糖混纺纳米纤维可作为一种理想的组织工程支架和创伤敷料。

  
  6.题目用不同方法提取的丝胶蛋白对细胞生存和胶原蛋白生成的影响

  摘要丝胶蛋白可以促进细胞的增殖和附着。通过各种方法提取获得的丝胶蛋白呈现出不同的物理和生物学特性。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等人发现,通过不同方法提取的丝胶蛋白具有不同的分子质量、电动电势、粒子大小和氨基酸含量。线粒体活性试验(厘了”结果表明,通过不同方法提取的丝胶蛋白在浓度高达40网/^匕时孵育24匕后对小鼠成纤维细胞没有毒性,但是用一些方法提取的丝胶蛋白超过这个浓度就会产生毒性。热降解获得的丝胶蛋白对细胞的毒性最弱,胶原蛋白的产量最高,而用尿素提取的丝胶蛋白在浓度为100^8/^1时对细胞的毒性最强,细胞生存和胶原蛋白生成能力最弱。然而,即便是在高浓度对细胞产生毒性的情况下,所有方法提取获得的丝胶蛋白都能够通过浓度依赖的方式提高胶原蛋白的产量。

    7题目用于超薄生物集成电路的可溶性丝素膜

  摘要电路能够与柔软的曲面生物组织发生紧密、非攻击性的结合,这为诊断和治疗疾病以及改善脑―机械界面性能提供了可能。美国伊利诺香宾大学1〈1以等人将以生物可吸收的丝素蛋白为基质制成的超薄电极矩阵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学界面材料的战略思想。在生物组织中安装这种生物学界面材料,在生物-非生物界面的毛细作用力驱动下,通过蚕丝溶解和再吸收引发一个自发的、适形的包装过程。这种具有特殊网孔和带有超薄电子的生物学界面材料,使复杂的曲线曲面也能确保最低的组织应力和最高的同形覆盖,这在实验和理论研究中均得到了证实。猫科动物模型的体内神经映射为这类技术的使用提供了例证。这些概念提供了—种新型可植入医疗装置。

  8.题目通过控制水蒸汽退火温度调控丝素材料结构

  摘要美国塔夫茨大学90等人建立了一种简单有效通过控制水蒸汽退火温度精确调控蚕丝生物材料分子结构的方法。4丈可获得低结晶度(以〇螺旋为主的8此I结构)的丝素材料,100丈可以获得结晶度高达60%(以0片层为主的8仙0结构)的丝素材料。采用这种新的物理方法可以得到以前报道的蚕丝材料制造过程中所有结晶度范围内的丝素材料,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更简单、绿色化学、可重现的精确控制方法。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单轴拉伸与酶降解方法,研究和比较了不同温度处理得到的丝素膜的转变动力学、热学、机理及生物降解特性。结果表明这种新方法可精确控制材料结构,随之可对材料的机械性能、热稳定性、酶降解率以及人间充质干细胞的交互作用进行调控。这种调控是通过控制水蒸汽退火温度调节结晶度实现的。通过控制水蒸汽退火温度调控丝素生物材料结构,代表着在以丝素为基础的生物材料生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结构与性能的调控是调整材料性能的关键。这种新的控制结晶度的方法是一种全新的绿色方法,无需常规方法中使用的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或有机酸等。该方法将通用于其它结构蛋白和生物聚合物的研究,水控制的链式反应会影响这些材料的特性。

  9.题目用于体外分析和生物材料设计的丝素膜培养体系

  摘要丝素膜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蛋白质生物材料,可在实验室条件下实现高保真和低成本合成。丝素膜是非常理想的生物材料,其粒子大小和材料学性能可以调控,并具有生物相容性和促进细胞粘附的生物学性能,因此可以通过变换形态模式进行改性或用化学法进行表面修饰,还可以作为一种生物活性分子的储存载体应用于药物传递。而且,丝素膜定制设计相对简单,可以在体外或体内条件下进行特定设计,制成几分钟即可溶解或很多年才可降解的丝素膜。另外,丝素膜在自然条件下是透明的,因此非常适合成像应用。美国威尔康乃尔医学院匕玨界!'60^6等人建立了一种可快速评估细胞与丝素膜表面相互作用的方法。最令人感兴趣的是,可利用丝素膜表面模型研究细胞增殖的差异及排列时细胞的反应。在具有微结构和表面平整的丝素膜基质上培养细胞,然后通过定时相差图像、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代谢活性和核酸含量的生物学检测手段进行细胞增殖评估。总之,体外培养的丝素膜系统提供了一种可以在生物材料基质上研究细胞表面相互作用的可定制型实验装置,这种实验装置优化后可被转换成体内模型。这种通过体外培养实现观测的体系,目前的应用范围包括基础细胞相互作用到医疗装置设计,并且可被拓展到生物医学相关领域。

  (刘园园整理】

  10.家蚕暗化型突变研究取得新进展

  体色是昆虫最重要的性状表现,是其对环境适应的直观体现,在其生存和繁殖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那么在昆虫的发育过程中,色素物质与色素基因如何精确地调控昆虫的着色模式及其对其它生理现象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家蚕遗传资源研究小组以珍贵的家蚕黑化型体色突变一“暗化型”(“…为模式材料,系统地研究了昆虫黑色素代谢通路中的前体儿茶酣胺类物质与黑色素代谢相关基因的相互调控对家蚕不同发育阶段表皮着色和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论文“^0^180131-1616^^^16^^01^^106^61^^0118^00^1^^601&1100&0^^^^81^^1^^0^611168018^16101126^16^1008101^6811^^01^^^1&-018^^01^01”于2012年8月24日在线发表在《^050^瓦》杂志上。

  研究人员以形成昆虫体色的色素物质合成中最主要的黑色素代谢通路为切入点,首先细化分解野生型品系大造与暗化型突变的大造近等位基因系二者间不同发育阶段儿茶酣胺组成及黑色素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再统合组内(野生型)表型变化和组间(野生型与突变型)表型差异的分析结果,推导并呈现了儿茶酣胺与黑色素代谢相关基因相互调控影响家蚕不同发育阶段着色的动态模式。同时,暗化型突变体中黑色素前体的组成异常对家蚕外骨骼的结构及翅的机械性能也产生了极为明显的影响,并可能为鳞翅目昆虫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提供借鉴。

  这项研究是在家蚕暗化型(肌“)突变成因解析&000310031010扣31⑶6^8117,2010,285〔25〕:19553-19560〕的基础上,对乙酰基转移酶基因缺陷后所产生的一系列表型效应的深入剖析。研究内容基于候选基因序列改变和功能验证,延伸到代谢途径上基因调控和代谢产物变化对性状的影响,探讨其生物学意义,推进了家蚕资源生物学研究,也体现了家蚕特殊突变系统模式化的重要价值。鲁成教授和代方银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乔梁为本论文的第一作者。本研究由国家,73”计划家蚕项目等重点课题资助。

  (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供稿】


  第3篇:缩短科技期刊论文发表周期的思考和探索


  在已有《含能材料》论文发表周期数据的基础上,对影响期刊论文发表周期的几个因素进行剖析,并制定缩短论文发表周期的几个措施,包括量化编辑每日最低工作量,加大初审力度,把控审稿周期,提高编辑效率,增大载文量。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在期刊来稿数量增加的前提下,将论文发表周期由2013年(六期平均值〉的340天缩短至2014年(前四期平均值)的300天。

  编辑部收到作者投稿的日期和论文发表曰期之间的时间为论文发表周期10,它是衡量期刊时效性的一个主要因素,也是同类期刊竞争的一个指标。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信息和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载体,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有责任也有义务以最快的速度传播科研信息,缩短论文发表周期。对于作者来说,缩短论文发表周期可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尽可能快公布于众,同时满足其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等需求^;对读者来说,科技期刊尽快报道已有科研成果可使其第一时间获取到所需要的信息,为其知识的拓展或后期研究的进行提供必要的参考;而对期刊整体而言,缩短论文发表周期不仅有利于期刊被国内外检索机构收录,增加期刊所报道内容的被引率,还可以争取作者和读者,进而吸引更多的优秀稿件和关注,与期刊发展形成良性循环0。众所周知,如果一篇反映学术前沿的文章1年甚至2年后才见刊,那么其学术价值大打折扣的同时,也必将带来优秀作者的流失。早在2001年,就有研究指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瓶颈是发表周期过长0,2010年,赵俊等人指出,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一个问题即为发表周期长05;2014年,《高等化学学报》通过控制审稿和出版两方面提升期刊稿件出版速度63;2013年《声学技术》通过建立期刊网络平台,更改刊期,开通优秀论文快速发表通道等措施缩短论文发表周期,打造精品期刊《重庆医学》也于2013年对期刊2000-2011年的发表时滞调查分析,提出编辑部可加快送审速

  度,简化审稿流程,鼓励短稿等建议缩短论文发表时滞08。可见,缩短论文发表周期已是当前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当务之急。

  《含能材料》1993年创刊,双月刊,瓦1收录,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年刊稿量约为160篇,年收稿量约为400篇,共3名责任编辑,1名图文编辑。一直以来,期刊论文发表周期不理想的情况都严重制约了期刊的发展。本刊借鉴若干期刊缩短发表周期的方法,结合自身情况,思考并探索了缩短本刊论文发表周期的途径,本文对其进行了整理,以期交流。

  1影响论文发表周期的几个因素分析

  以《含能材料》统计中心提取的数据(表1〕为基础,分析影响论文发表周期的几个主要因素可能为论文来稿质量,审稿效率和编辑处理效率。

  由表1不难看出,期刊2011年以及2012年论文发表周期均稳定在10个月左右,2013年论文发表周期较2012年增加了11.8%,2014年开始探索缩短论文发表周期后,在来稿数量增加的情况下,发表周期反倒缩短。分析影响论文发表周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来稿数量和质量

  随着科研人员越来越重视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科研论文,同时,期刊2013年被瓦1数据库收录,2013年来稿数量增加约为2012年的30%,这使得期刊论文发表周期较长这一难题愈加凸显。

  来稿质量对稿件论文发表周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行文连贯,逻辑顺畅,符合期刊发表标准的论文在审稿,编辑处理阶段都相对较快,语言凌乱,上下文逻辑关系不明显,不符合期刊发表要求的文章,编辑处理时不但耗时耗力,且编辑对同一时期其他文章的处理也会相对延后,影响论文发表周期。1.2审稿周期和审稿质量

  审稿不仅是关乎论文学术质量的关键环节,也和该论文的发表周期密切相关《含能材料》2011年至2013年的审稿周期一般为40山约占到整个论文发表周期的12%,个别稿件的审稿周期长达605天,这可能是由于编辑部送审稿件后一直未关注稿件的审回情况而导致的(表1〕。这对稿件的发表周期的影响极其恶劣。同时,审稿老师为期刊认真负责地审阅一篇论文确实需要付出诸多辛勤的劳动,占用审稿老师休息时间也不在少数,但是也不排除极少数审稿老师或许是由于工作太过繁忙的原因,对送审的稿件草草了事,给出的审稿结论模拟两可,这不但耽误作者的时间,也给编辑后续处理增加难度,甚至不得不再请另外的审稿老师查看,影响稿件的发表周期。

  1.3编辑处理效率

  科技期刊严格的编辑处理和排版校对流程,保证了稿件质量的同时也使得信息的传播有所滞后,编辑作为出版的主体,其对稿件的处理效率直接影响着论文的发表周期。编辑处理时间(编辑加工和排版校对,统称发表时差)约占稿件发表周期的一半(表1〕,如何在保证稿件质量的基础上缩短其发表周期是一个较难平衡的问题。

  2缩短论文发表周期的几个措施

  2.1预估来稿数量、确定编辑每日最低工作量来稿数量是和论文发表周期息息相关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如果一份科技期刊在业内的口碑

  较好,其来稿数量较多,则可用稿件储备较多。在信息容量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其论文发表周期必然延长《含能材料》作为一本“小众”期刊,年来稿量为300篇左右,自2013年被瓦1收录,来稿数量增多。因此出现了从表1较为反常的情况:虽然2013年编辑处理周期和审稿周期都有所优化,但是2013年的论文发表周期却较2011年、2012年长。其原因在于来稿数量的增大。基于此,为了加快稿件在编辑手中的处理速度,期刊编辑部在预估来稿数量和现有稿件处理流程的基础上,估算出了每个责任编辑每天必须完成的稿件数量:考虑稿件数量增长,假设年来稿量为500篇,一般情况下每篇稿件责任编辑需要修改的次数为:外审退修1次,作者修回再退修2次,编辑加工1次,互校稿件2次〃难度系数0^5^1次,稿件进入排版机构后至出版前共4次^难度系数0.3=1」次。编辑部共3位责任编辑,每年正常工作时间为260天左右。因此,每位编辑每天的工作量应为:500^6.2/260/3二3,97*4篇,次稿件。

  编辑属于自由度较高的职业,可以自行合理安排每天的工作,但是在有了定量的工作标准后,3名编辑均按照此标准按质按量处理稿件,在稿件处理任务完成后,再安排其他工作,如看书、写文章、完成领导交代的其他任务等。如遇出差、外出培训等情况,回到岗位后,应在短期内视出差情况适当增加每日稿件处理任务,直至恢复平衡。因此,2014年,在刊稿量增加的前提下,论文发表周期(表1〕较2013年有所缩短,且发表时差(表1〕也明显优化。2.2严把初审关、增加初审退修力度

  初审是三审制的第一环节,2014年以前《含能材料》对稿件的初审力度较薄弱,一是出于对稿件的“舍不得”心态,二是考虑到作者将科研成果转化成文章也是费了较大心血。但是通过编辑部内部交流讨论,大家意识到,越是“舍不得”的稿件,后期退修、编辑加工等程序越是反复,从而影响对其他文章的处理,同时,该篇文章的作者下次投稿可能还是保持原有的写作水平,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编辑部对现有投稿须知9进行了细化,对题名、摘要、中英文关键词的写法和要求,化学表征的表述、表格、图表、量和单位等的规范表达等,均给出了详细说明。同时,编辑部还出台了初审退稿与初审退修标准。制定出了严格的初审不合格标准,如摘要四要素不全,引言未写明研究的意义和创新点,参考文献格式完全和期刊要求不吻合,综述缺乏个人见解和相应的讨论,研究论文缺乏讨论和深度等的稿件,倘若达到不合格标准的6条及其以上,编辑部将做退稿处理,达到4条以上,初审退修。经过近半年的尝试,编辑部发现,严格把控初审标准,并未出现“得罪”作者的情况,反而让很多老作者经过了初审退修后对期刊的刊发文稿的标准有了更深的认识,作者队伍更优。随着来稿质量的提高,编辑的后续处理难度相对减小,缩短了发表时差,再次争取到了作者的优秀成果,形成良性循环。初审退稿中,编辑虽不是某些领域的专家,但是相比于审稿专家,编辑对于期刊的办刊宗旨、办刊方向,办刊要求的了解程度可能远超过审稿专家110,在初审时严格把关,退掉不符合刊物报道范围和严重低于刊物刊发标准的文章,既为作者争取了改投他刊或者修改的时间,也减轻了审稿老师的压力〔可使审稿老师将精力着眼于需要处理的稿件〕,缩短审稿周期,有利于论文发表周期的优化。

  2.3适时催审或撤审、把控审稿周期

  《含能材料》拥有一批专业的,优秀的审稿老师队伍。他们大多是所在领域造诣深厚的专家或者年富力强有扎实科研背景的中年学者,也有一些审稿专家在科研到达一定程度后,开始开展行政工作。他们除了繁重的科研任务外,还有行政事务、指导研究生等工作,这也导致了他们在审稿过程中精力难以集中,审稿效率较低,个别稿件审稿周期极长。为此,编辑部制定了催审要求:审稿邀请发送一周后无回执的,编辑部需电话联系老师,确保其知道有审稿邀请一事,2周后无审稿结论的,采编系统自动发送电子邮件和短信的催审通知,3周后

  玻斯別气尤

  还是没有审稿结论的,编辑部同志再电话联系审稿老师,看其是否在审稿上有什么困难,4周没有结论的,编辑部撤审,重新选择审稿老师,同时,立即电话联系该老师,说明该稿件需加急审稿。随着催审工作的坚持开展,目前编辑部已经没有审稿‘‘老大难”稿件,审稿周期得到控制。期刊的审稿老师们对审稿时限有了明确认识,如有困难,编辑部也会接到审稿老师的通知。在打电话联系审稿老师的过程中,编辑部也会获悉诸如审稿老师电邮电话变更,审稿老师研究方向略微调整,审稿老师职务变更,后续审稿量需调整等信息。获知这些后,值班编辑对审稿老师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备注,在后续挑选审稿老师的过程中将更加有的放矢。

  当然,为编辑部审稿,老师们所得到酬劳极少,可以算是为学科建设的义务奉献,编辑部同志也深知此点。因此,编辑也利用参加专业学术研讨会的机会,与审稿老师多交流,并表示真诚的感谢。这种互动使审稿老师更加了解期刊的需求,也使我们也更加了解老师们的审稿方向与审稿承受能力。有了这种近距离沟通,在后续审稿中,老师们的义务奉献更加积极,审稿周期与审稿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

  2,4优化编校流程、提高编辑效率

  在完成编辑每日工作量,初审把关,确保审稿周期的前提下,提高编辑的工作效率也是不可忽视的〇《含能材料》2009年引进采编系统,全面实施网络在线投稿、审稿、编辑加工等相关工作〜,经过两年的探索《含能材料》采编系统应用已日趋完善,与审稿老师和作者的沟通也已经是完全电子化,因此,寻找较优的编校手段是提高编辑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编辑发现,利用好〇迅沈软件的各项功能,是大有裨益的。如在处理作者的修回稿件时,多采用批注的形式和作者交流问题是较好的沟通方式。作者能较易明白编辑所提出的问题,作者也可在相应的批注下进行相应的回复和解释,一来一回,编辑和作者对相应问题就可以达成共识。巧用“查找”和“替换”功能,也能较大的节约编辑的修改时间,同时确保不会有遗漏。对于清样校核、单位和公式等的修改,则在纸质版上完成,再交给排版是更好的方式。对于和作者和审稿人的沟通上,我们除了以电子邮件和电话为手段,还增设社交平台至期刊的运营中,提高编辑和作者,审稿人的沟通效率,进而提高编辑效率。

  2.5增大载文量、更改刊期

  当期刊原有的信息容量不能满足稿件数量的不断增加时,会积压稿件,延长论文发表周期。在期刊发展步入良性发展阶段后,通过对期刊稿源,财力,人力,作者群以及学科发展等因素的评估,在各方面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增大页码,或者申请更改刊期,都是缩短论文发表周期行之有效的方法4。《含能材料》编辑部在对期刊进行了综合评估后,2014年将期刊页码由原来120页提高到了168页,增大了载文量,对缩短论文发表周期(表1〉有一定帮助,但是目前期刊积压稿件仍有一定数量,因此,编辑部决定将期刊由双月刊更改为月刊,目前已向四川省新闻出版广电局递送申请,等待批复。以期从根本上缩短论文发表周期,第一时间报道优秀科研成果。

  3结语

  只有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才能找到更好的发展自己的方向。《含能材料》对期刊自身的情况加以分析,找出影响论文发表周期的因素,并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缩短期刊论文发表周期的几个措施:量化编辑每日稿件处理量;严把初审关,把控来稿质量;加强和审稿人沟通,把控论文发表周期;提高编辑工作效率;增大载文量,更改双月刊为月刊。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文稿的审稿周期、发表时差等都得到控制,有效缩短了论文发表周期。

  当然,为更好的搭建服务于科研人员的平台,践行更好的传播科研信息与弘扬文化的职责,期刊所能做的还有很多,如研究语言、语言等,实现一种发布,多种终端使用,结构化的解决传统排版中遇到字、版面、图表、数学公式等的问题,提升排版效率。探索有效的单篇出版、优先出版模式,使论文的发表完全不受期刊版面和刊期的制约,从根本上解决论文发表周期长的问题。

  

上一篇: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对城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

下一篇:城镇建设道团队桥中级论文(共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