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云南环境保护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6-03-04 14:40

  云南多山、多河、多民族,且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多条大江大河的上游或源头,与多个国家毗邻。

 

  搞好云南的环境保护,不仅事关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区域性乃至国际性的意义。十一五期间,云南组织实施了《云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戈IJ》、《七彩云南保护行动计划》、《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环境保护丁作取得积极了进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二氧化硫、有机污染物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由此支撑了全省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虽然近年来云南环境保护取得很大成就,但是,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1云南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

 

  1.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

 

  云南处于多条国际和国内河流的上游,生物多样性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地位,是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保护的压力巨大。同时云南又是边疆、多民族省份,发展基础薄弱,发展任务繁重,自然资源开发仍是重要的经济增长方式。

 

  如果处理不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将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断流、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

 

  1.2污染减排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十二五时期,云南经济总量将快速发展,GDP增速预计将达10°%以上,火电和以有色金属为代表的高耗能行业等都将大幅增长。经济高速增长和城镇化的加快将在主要污染物新增量方面给污染物减排丁作带来空前的压力。十二五国家将氨氮、氮氧化物纳人总量控制目标「'云南将面临有机污染物、二氧化硫持续减排和氨氮、氮氧化物减排的双重任务,减排的压力不断加大。

 

  1.3污染转移的压力加大

 

  云南是承接中国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随着云南桥头堡建设的推进和扩大沿边开放,势必推动云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的地区为了加快引进外资的速度,就可能降低环境门槛,致使国内外一些高污染的产业、设备、技术及污染产品和废弃物转移至云南,客观上形成污染的转移。

 

  1.4跨境环境保护的问题增多

 

  云南地处亚洲大陆四大江河的上游地区,其生态环境的变化不仅影响到流域云南段,而且将直接影响到国外下游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活动。近年来围绕跨境河流污染等引发的环境摩擦上升,对中国的区域合作造成一些负面影响。随着桥头堡建设的推进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在跨境环境保护方面承受的压力将越来越大。

 

  2云南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1水环境污染依然严重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污染依然严重,从2009年监测结果看,5个湖泊水质达不到水环境功能要求,滇池、草海、外海、阳宗海、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水质类别劣于V类标准)。全省六大水系主要河流监测断面中,水环境功能不能达标的断面占31.1%,已遭受污染(IVV类标准)的断面占20.6%,污染严重(劣于V类标准)的断面占19.2%[4]。城市河流总体水质为重度污染。列人监测的15个主要城市的30条城市河流(水域)中,有45.5%的断面达不到水质功能要求,水质受到污染或严重污染的占50%。全省21个主要城市(所有州市府所在地和5个县级市)40个饮用水水源地中,有12.5%不能满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要求[4]

 

  2.2重金属污染危害日渐凸显

 

  云南有色金属矿产丰富,在带动有色金属采、选、冶丁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重金属污染。由于产业布局和结构不合理、资源无序开采、企业的治理水平低、环境监管能力不足、对重金属污染重视不够等原因,长期的矿产开采、加丁以及丁业化过程中,重金属特别是铅、汞、镉、铬、砷等5种高危险重金属在环境或生态系统中长时间存留、积累和迁移,造成一些有色金属矿区及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比较严重,并在部分蔬菜、茶叶、三七等农产品中出现重金属超标的问题[5-6]

 

  2.3农村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在云南污染物排放总量构成中,农业农村污染物排放量已占相当的比重,其中,总磷、总氮排放量分别占排放总量的63.4%55.6%,超过生活源的排放量;有机污染物和氨氮的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20%,有机污染物的排放量接近丁业污染的排放量,氨氮的排放量是丁业排放量的2.67[7]。而农村普遍缺乏污染治理设施,绝大部分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到周围环境中,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

 

  2.4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艰巨

 

  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主要集中在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等受保护地区,其他区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视不够,污染、生态破坏导致的生物多样性减少非常普遍'紫茎泽兰等外来人侵物种危害比较突出,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生物迁地、离体保护体系还不完善,生物物种资源与遗传资源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

 

  2.5环境监管能力亟待加强

 

  云南环境监管的能力还较薄弱,队伍建设滞后,与日益繁重的环境保护丁作不相适应。环境质量监测未能实现全指标覆盖,针对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的生态监测丁作刚刚起步或尚未开展,辐射环境监测网络难以全面反映全省情况,污染源在线监测的监督效果未能有效发挥,重点放射源监测依赖人丁。

 

  3云南环境问题的主要对策

 

  3.1强化产业环境调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强化生态功能区划和主体功能区划环境管理,制定主体功能区环境管理政策,将主体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作为关键约束,合理引导产业发展和布局调整,避免资源环境超载。全面推进规划环评,建立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联动机制,严格环境准人,推动产业聚集发展,促进重点行业的合理布局。加大炼钢、炼铁、铁合金、焦炭等行业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经济[10],强化对重点企业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将实施清洁生产作为环保验收、环保专项资金申请、污染减排的重要条件。3.2以饮用水源地和重点流域为重点,搞好水污染防治。

 

  以保障饮用水安全和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创新水环境管理思路,推进水污染防治丁作,让江河湖泊得以休养生息。

 

云南环境保护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3.2.1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保护

 

  实行严格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制度,将饮用水源地的环境保护作为优先领域,确保饮用水安全。按照水源保护区划实施分区管理与整治,一级保护区整治主要针对直接影响影响水质的污染源,采用清拆、关闭、搬迁等措施解决一级保护区内的环境问题,二级保护区主要通过关闭排污口、迁出和企业搬迁等措施控制点源及非点源污染。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监管,合理开采地下水,逐步关停地下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违法排污单位。

 

  3.2.2加大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

 

  加强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的综合防治,以削减人湖主要污染物为核心,深化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内源污染的治理,全面推进人湖河道环境综合整治,使河道景观、水质得到有效改善,开展环湖生态系统修复与生态建设,逐步恢复生态景观和生态功能。加强南盘江、红河、牛栏江等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制定并实施云南重点流域水体跨界断面水质监测方案。加强出境河流流域污染防治,加强跨境河流的监测和应急体系建设,确保跨境断面达到水质功能要求。

 

  3.2.3严格实施水污染物总量控制

 

  以有机污染物和氨氮的总量控制为重点,推进水污染物的减排工作。进一步提高城镇生活污染物处理能力,新建、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配套,将现有执行二级排放标准的污水处理厂在十二五期间提高到一级B标准。重视污泥安全处理处置,加大中水回用力度。加强农业污染源治理,重点推进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

 

  3.3以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的减排为重点,加强大气污染治理

 

  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中心,以总量控制为手段,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的控制为重点,全面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3.3.1强化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总量控制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从注重重点行业总量削减向全面减排转变,加大和强化淘汰产业结构调整及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关停、淘汰小火电机组及有色冶炼、钢铁落后产能;电力、钢铁、水泥、有色等行业重点抓脱硫设施建设与结构调整,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业锅炉主要抓结构升级,加大小锅炉淘汰力度,大吨位锅炉因地制宜采取脱硫减排措施[13]。氮氧化物总量控制要加强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的控制,形成以火电行业为核心的工业氮氧化物防治和机动车排放为核心的城市氮氧化物防治体系;电力行业全面实施低氮燃烧技术,新、改、扩建机组必须配套烟气脱硝设施;全面提升机动车污染控制水平,全面实施国家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并严格执行汽车报废标准,强制淘汰不合格车辆。

 

  3.3.2深化颗粒物污染控制

 

  全面加强工业烟尘、粉尘和城市扬尘的污染控制,颗粒物严重超标的区域实施颗粒物总量控制。

 

  电力行业要采用布袋除尘器、电袋复合除尘器等高效除尘设施,水泥厂、建材和工业锅炉等要安装高效除尘设施,同时减少无组织排放[14]。加快城市工业污染源调整搬迁,集中整治低矮排放污染源,取缔非法排污企业。改善城市的能源结构,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在城区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减少颗粒物排放,控制煤烟型污染。加强建筑施工和道路运输环境管理,有效抑制扬尘。

 

  3.3.3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建立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及排放量统计制度,探索建立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指标纳人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有序开发水能,推进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加清洁能源使用比重。发展节能环保型公交运输工具,在公交、公务、出租、环卫、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3.4以危险废物安全处置为重点,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3.4.1推进危废及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

 

  加大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处置工程设施建设力度,建设云南省危险废物管理中心,全面监督和检查企业自行建设和管理的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立全过程的管理体系,规范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提升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工程设施的运营管理效率,推动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行业科学有序发展。实施危险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污染防治规划,积极探索社会源危险废物的规范化管理,从源头预防和减少危险废物的产生,全面控制危险废物环境风险。

 

  3.4.2强化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和安全处置

 

  加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过程监管,进一步提高固体废物收集处理、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水平,降低固废利用、处理、处置设施环境风险和环境影响。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从生产源头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强磷石膏、煤矸石、粉煤灰、冶炼废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各种建筑废弃物及桔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建立废旧电子电器的社会收集网络,继续实施电子废物等圈区管理,推动大型集中电子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设施建设。

  

   3.4.3提高生活垃圾处理水平

 

  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的配套建设,促进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置。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丁程建设,完善城市垃圾收运网络体系,全面开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稳步推进各县均建设垃圾处理厂的基本公共服务要求。加强对填埋丁艺安全性和渗滤液处理问题的研究,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丁艺改造,进一步提高城市垃圾处理设施的运营效率[15]。整治简易垃圾处理或堆放设施,落实渗滤液处理要求,搞好垃圾处理设施污染的地下水和土壤的修复丁作。

 

  3.5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建设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3.5.1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重点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与建设

 

  制定和实施州()级、县级生态功能区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完成全省性重要生态功能区与生态脆弱区、以及滇西北、东川等重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16]。加大重点区域生态保护的立法和执法建设,开展系统规划和治理,进行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探索实践适宜于各区的生态保护、恢复和治理技术与管理措施,建立完善生态功能区划管理信息系统。

 

  3.5.2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以滇西北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丁作,落实《丽江宣言》、《腾冲纲领》的精神,加快实施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纲要「'行动计划和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丁程规划。建立完善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专家评估机制。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监管,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护能力与规范建设水平,推动自然保护区建设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积极探索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补偿机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生态补偿试点。完善生物就地、迁地、离体保护体系,努力在重要物种、关键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可持续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积极防治外来人侵物种危害,加强生物安全监管。

 

  3.6以重金属污染控制为重点,提高环境风险的防范能力

 

  建立长效机制,把环境风险纳人环境管理,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质量标准制定、过程控制、竣丁验收等环节建立制度,实施风险评价。加强对重点企业、环境敏感地区和环境风险源的监管力度,建立企业特征污染物监测报告制度。重视南盘江、澜沧江、红河等重点流域、跨境出界河流的环境风险源管理,逐步建立环境风险的清单管理、实时监控、应急响应处置体系。

 

  推进《云南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防治规划》的实施。加强重金属污染风险防范,划定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域,加强环境敏感区域内的涉重金属企业的综合治理和环境监管,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重复利用。强化重点丁业企业的在线监测,试点建立重金属排放企业特征污染物日监测制度。开展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调查,排查影响健康的重金属污染源。建立和完善省级重金属环境与健康监测网络,系统掌握主要重金属的污染水平和人群健康影响状况与发展变化趋势。

 

  3.7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环境管理水平

 

  以监测、监察、信息能力建设为重点,集成监测预警体系、执法监督体系、管理支撑体系三大体系,统筹基础丁程、人才丁程、保障丁程三大丁程,稳步提高环境保护管理能力。加强环境监测队伍和标准化建设,改善环境监测基础条件,强化监督性监测。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增加人员编制,升级环境监察机构装备,建立应急监察体系。建设集数据传输、存储、管理、处理、分析、应用、表征、发布全过程于一体的环境监测数据平台

 

  3.8创新环境管理政策及机制,探索环境保护新途径

 

  3.8.1健全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建立环境与发展咨询制度,建立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环境与发展咨询机制,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规划实施以及重大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充分的研讨和咨询,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增加环境管理的透明度,加大社会舆论监督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拓宽和畅通群众举报投诉渠道。

 

  3.8.2创新环境经济政策

 

  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逐步建立环境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制度化、规范化、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排污总量指标的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21],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初始权有偿分配、排放权交易等制度,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体系,对节能环保产业和环境友好产品给予税收减免,引导企业和个人有效地使用能源,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消费结构的转变。探索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审计等绿色金融政策,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项目进行信贷控制。

上一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发展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下一篇:政府官员效用视角下的 地方政府环境保护动力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