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推荐优秀的林地保护利用论文范例欣赏(共6篇)

发布时间:2023-12-08 11:39

 

 第1篇:3S技术在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分析


  林地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有着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重要作用,也为许多产业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深入,对林地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加之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林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人为破坏,我国的林地资源已经出现了严重紧缺的情况,加强对3S技术的应用和处理,对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进行科学编制,改进传统的保护利用规划手段,实时更新和提供森林资源信息,对做好林地资源的发展战略性决策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3S技术的概况


  3S技术是一个集成三种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总称,具体包括,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RS遥感技术及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这三种技术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结合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现代化卫星定位技术、数据库处理技术、远程信息通讯和操控技术等一系列现代科技的重要技术成果,具有非常强大的功能性和应用性,在军事、航空、建筑建设、交通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许多方面都有着非常大的应用价值,其自身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2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指的是对现有的林地政策和執法边界进行改进和明确,健全完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机构,管理好林业保护资金的投向,扩展现有林业的发展空间,加强对林地资源的宏观调控和保护力度,提高林地的利用效率,促进和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和建设。


  通过加强林地的保护利用规划,可以明确在林地保护中的任务和目标,优化林地空间的结构和布置,协调和管理好林地保护利用体制机制,使林地资源能够可持续利用和发展,有效提高了对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的开展效率,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行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33S技术在实际保护利用规划过程中的运用


  3S技术主要包含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RS遥感技术及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IS是一种关于地理信息处理系统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并配有一般计算机所具备的功能;RS是通过对目标物信息的处理研究,从而确定对象所包含的属性和关系;GPS是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进行相对应的目标定位及跟踪。科学合理运用好3S技术,就可以对林地资源的空间和属性信息进行全天候动态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大大增加了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1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运用


  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利用计算机对应的处理软件对收集到的林地信息和数据进行计算整合,并辅以地理信息数据库里的数据内容,从而生成我们需要的地理信息模型或者三维数字地图。在规划区域内进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时,只需要收集好区域内的数据转换模型,然后与DOM地图进行分析对比,通过观察林地边界的精度即可发现不合理的状况,这种技术可以实现对林地面积的管理规划和精确控制,验证和检查所执行的林地规划方案是否合理。


  3.2RS遥感技术的运用


  利用RS遥感技术,以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Erdas平台对遥感图像进行波段组合和最佳波段提取、几何校正、图像拼接和裁剪等预处理,同时建立不同林地类型遥感影像解析标志,选用监督分类方法进行林地类型分类,得到林地类型分类结果并制作林地类型遥感影像专题图。以ArcGIS10.0为数据加工与分析平台,进行林地落界,即对林地小班界、村界和乡镇界进行矢量化数据采集,生成Shp格式小班图形数据,利用小班调查簿等纸质资料采集小班属性数据,将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根据统一字段建立链接,形成林地小班图形与属性数据库,即林地资源空间信息数据库,在林地落界成果基础上,对林地结构、林地保护等级、林地功能分区、林地质量等级以及林地保护利用方向进行了分析,为实现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科学经营管理提供依据。


  3.3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运用


  现实中在对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时,由于管理区域部分地势的起伏跌宕和地表植被的覆盖,会对常规的定位方式产生视线上的干扰,从而使定位数据偏离实际情况,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可以对地球的任意地点进行全天候定位,能够有效避开地形地势和地表植被的干扰,具有快速方便、可靠性高、实时跟踪、干扰小等优势。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定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有效控制和管理林地的退化及占用等问题,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满足了规划工作全天候作业的运作管理,对推进保护利用规划具有良好的实效性。


  4结语


  在3S技术的支持下,根据林地保护的质量评测指标和成果数据库的数据,能够按照相应的逻辑计算公式计算出林地保护等级和林地质量等级,同时可以便捷地生成各种立体美观的林地专题地图,为林地的保护利用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持和模块参考,对林地质量和结构的分析、林业的重点工程保护利用规划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为各个城市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保证了林地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确性,推动了我国林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施行。


  作者:王璐

  第2篇:宜昌市夷陵区林地保护利用现状及对策


  1林地保护利用现状


  1.1森林资源现状


  根据“2016年林地变更调查暨与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对接工作”调查成果,夷陵区土地总面积331705.91hm2,其中林地面积280657.36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4.61%;有林地面积190556.41hm2,占林地面积的67.90%。森林蓄积量1074.71万m3,森林覆盖率为73.81%。


  1.2林地保护利用成效


  1.2.1林业工程建设成效显著。通过上轮(夷陵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1—2015年)规划的实施,林地资源稳步增长,林业工程建设步伐加快。2011—2015年,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新造林3300hm2、低效林改造1300hm2;完成天然林保护工程人工造林933hm2、封山育林5600hm2;完成国家级重点公益林建设66647hm2,省级重点公益林建设22566hm2;完成长防林工程人工造林333.3hm2、封山育林800hm2;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人工造林391.2hm2、封山育林5844.6hm2。


  1.2.2林业生态建设高效推进。①绿化美化行动。夷陵区坚持“统一规划、分类实施、项目对接、资金捆绑”的工作思路,扎实开展“绿化美化大行动”,稳步推进“绿色示范乡村”建设,强力打造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生态绿圈,取得了显著成效[1]。全区累计完成人工造林6066.7hm2,兴建核桃、山胡椒、木本中药材等产业基地3000hm2;义务植树、四旁植树364.4万株,通道绿化1242.4km,公共绿地142.6万m2;新建村镇广场83个,新增、改造绿化面积312.7万m2。全区绿化美化累计总投资5.7亿元,有116个村基本达到“绿色示范乡村”创建标准,完成龙泉“森林城镇”,下堡坪、邓村2个“绿化模范乡镇”和雷家畈等10个“森林村庄”建设。②绿满荆楚行动。2015年以来,夷陵区按照省委、省政府“绿满荆楚行动”的统一部署,以“绿满夷陵”“清水绿山、亮城洁村”两大行动为抓手,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全区完成“绿满荆楚”行动造林绿化558.7hm2,其中:宜林地造林148.7hm2,无立木林地造林15hm2,通道绿化43.1hm2,村庄绿化352hm2。全区造林绿化总投资1.18亿元,有60个村基本达到“绿色示范乡村”创建标准。


  1.2.3林业生态效益明显提高。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实施以来,全区森林植被不断增加,林地面积不断扩大,林地生产率得以提高。即林地面积由前期的265007.92hm2增加到280657.36hm2,增加5.9%;单位面积蓄积量由前期的46.3m3增加到56.4m3,增加10.1m3。随着生态环境的好转,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不断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旱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明显减少,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环境日益改善。


  1.2.4林地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通过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将工程管理、工程监理、工程招投标等规范化的管理方法引入到工程建设中,林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组织实施和管理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高了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建立健全了林业行政执法、森林资源管护、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新体制、新机制,森林限额采伐和林产品市场规范有序,重点公益林保护全面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和森林病虫害得到了有效防控。乱砍滥伐、乱捕滥猎、违章运输木材等违法现象得到了明显治理。全区古树名木挂牌保护率达到100%,林业案件综合查处率在95%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下,森林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0.5‰以下,防治率和监测覆盖率均提高到90%以上。


  2存在的問题


  2.1林地保护与利用矛盾突出


  夷陵区在大力实施林业建设与保护工程,努力增加森林植被总量和林地面积的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建设项目用地需求量日益增大,占用林地面积不断增加。而夷陵区是山区县,有限的耕地资源使得林地需要承担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供地责任。因此,林地既要承担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任务,又要承担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的任务,林地保护与利用矛盾日益突出。在生态治理中,矿区生产活动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依然突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任务依然较重。


  2.2林地保护与管理任务繁重


  生态公益林建设、退耕还林工程后期巩固、天然林保护和管理等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尚未建立起符合生态建设和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公益林补偿标准低,林权所有者因禁止采伐林木而造成的损失得不到应有的补偿,给林地保护与管理带来了困难;利用林地资源进行产业开发,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破坏森林资源,造成管理难度较大;违法使用林地屡禁不止;虽然近几年来林业自身发展能力建设得到加强,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如林业科研、防火设施、林区道路、病虫害防治等还很不足。防火隔离带和防火林道等设施年久失修,功能发挥大大弱化。松毛虫和松材线虫等林业有害生物危害不断发生,危害面积不断扩大,在当前资金和技术条件相对不足的情况下,给林木病虫害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带来较大难度。


  2.3林业经营管理集约化程度不高


  近年来,夷陵区林业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林业经营管理还处于较低水平,重造轻管、抚育管护未得到有效落实等状况依然存在。科技应用率不高,科技转化率低,机制不活,集约化程度不高;政府部门对林业发展不够重视,缺乏完善的投入机制,林业专项资金投入少,林业建设投资标准低,难以满足林业生态建设的需求;部分乡镇林业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结构不合理,特色林业经营没有做到集约化。尤其是西部石灰岩地区,主导产业形成难,林业经济效益低。同时,林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辐射体系不成熟,在林业建设中带动能力尚无法体现。


  3林地保护利用对策


  3.1实行林地分类管理


  按林地类别划分,全区林地划分为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两大体系,其中公益林地为220270.55hm2,商品林地为60386.81hm2。①公益林地用途管制。不得擅自变更经批准的公益林体系建设规划,确需变更的,须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并报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征用占用公益林地,不得擅自变更、改变林地用途,确需征占用的,在征得原公益林批准机关同意的前提下,须按照等量置换的原则,实行公益林地面积的占补平衡;按规划要求对公益林区内的宜林荒山、荒地及荒滩限期造林绿化。补植、套种或更新改造现有的针叶纯林、郁闭度0.2以下的疏残林;依法处理违反公益林建设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2]。②商品林地经营管理。科学经营商品林地[3]。实行资产化与市场化管理,允许进行使用权流转;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经营商品林地。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要鼓励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和规模经营、企业化管理,引导并提倡全社会办林业;规范流转行为,加强流转管理。按照林业产业制度要求,坚持稳定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原则,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进自留山、承包山和集体统管山使用权的合理、规范流转[4]。


  3.2实行林地分级管理


  夷陵区林地面积280657.36hm2,其中:Ⅰ级保护林地13295.67hm2,Ⅱ级保护林地79587.74hm2,Ⅲ級保护林地149622.80hm2,Ⅳ级保护林地38151.15hm2。对Ⅰ级保护林地实行全面封禁保护,严格禁止开展除管护、观察、监测之外的一切人为活动;实行全面封育,使林地尽可能地保持其自然原生状态,排除任何外来的影响和干扰,不得转为建设用地;对Ⅱ级保护林地实施局部封禁管护,鼓励和引导抚育性管理,禁止商业性采伐。除必需的工程建设占用外,不得以其他任何方式改变林地用途;对Ⅲ级保护林地严格控制征占用森林,适度保障基础设施和城乡建设用地,从严控制商业性经营设施建设用地,限制勘查、开采矿藏和其他项目用地。重点商品林地实行集约经营、定向培育。生态公益林地在确保生态系统健康和活力不受威胁或损害下,允许适度经营和更新采伐[5-6];对Ⅳ级保护林地严格控制林地非法转用和逆转,限制采石取土等用地。推行集约经营、农林复合经营,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合理安排各类生产活动,最大限度地挖掘林地生产力。


  3.3实行林地分区管理


  依据夷陵区生态区位、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林地需求程度及夷陵区相关规划,将全区划分为以下三大主体功能区。①重点开发区。城镇化、工业化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鼓励建设高标准森林公园、郊野公园[7]。加强经济林、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提高区域森林覆盖率。②限制开发区。对区域内的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区,适度支持环境友好型的特色产业、服务业、公益性建设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中心城镇建设使用林地。通过实施生态退耕、修复治理生态脆弱区和退化生态系统、水土保持等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③禁止开发区。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区域的干扰[8-9];禁止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开展任何生产经营活动,确需开展的,需经有关部门批准;严格控制在区域内进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确因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和国防重点工程建设需要以及受自然条件限制,必须穿越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应报有关部门审批。


  作者:张晓琳等

  第3篇:滨海县林地保护利用现状及对策


  1引言


  滨海县地处苏北平原东北端,是黄河故道入海之地,苏北灌溉总渠从中穿插而过,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当地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海洋性、季风性的特点。全年平均光照时间1900h,年均降水量1009.3mm,年平均气温14.7℃。县境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霜期不长,气候温和湿润。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都非常适合发展林业产业。近些年随着一系列造林工程的完成,林业资源总量迅速增加,林业产业已成为农民致富和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林地是林业发展的基础,本文对滨海县林地保护和利用现状进行分析,以探求滨海县林地保护利用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2林地资源保护利用现状与评价


  (1)按林地地类分别为:有林地20189.6hm2,占林地面积的77.58%;灌木林地131.42hm2,占林地面积的0.51%;未成林地235.72hm2,占林地面积的0.91%;苗圃地10.92hm2,占林地面积的0.04%;无立木林地115.57hm2,占林地面积的0.44%;宜林地5327.07hm2,占林地面积的20.47%。


  (2)按森林类别和林种分为:公益林地面积3892.76hm2,占林地面积的14.95%;商品林地面积22130.47hm2,占林地面积的85.05%。在公益林地中,防护林面积3396.24hm2,占公益林地面积的87.24%;其他林地面积284.85hm2,占12.76%。在商品林地中,重点商品林地面积21436.07hm2,占商品林地面积96.86%;一般商品林地面积694.4hm2,占3.14%。用材林面积16821.24hm2,占商品林地面积76%;经济林面积103.54hm2,占0.46%;其他林地面积5205.69hm2,占23.54%。


  (3)权属分别为:国有林地面积657.02hm2,占林地面积的2.52%;农户家庭承包经营面积25366.21hm2,占林地面积的97.48%。


  (4)按森林龄组结构分别为:有龄组林地面积20198.6hm2,其中幼龄林1491.72hm2,占7.37%,中龄林6546.2hm2,占32.32%;近熟林11639.1hm2,占57.47%;成熟林511.8hm2,占2.53%;过熟林63.3hm2,占0.31%。


  3林地保护利用特点分析


  3.1森林资源总量快速增长


  全县林业生态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森林资源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县林地面积从建国初期的0.2万hm2增加到2.02万hm2,人均林地面积增长近10倍[1]。绿色江苏建设8年间,全县植树造林1.1万hm2,造林面积超过之前30年的总和,活立木蓄积298万m3,是绿色滨海实施前的2倍,改革开放初期的5.6倍,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的双增长。2016年全县林木覆盖率达30.72%。


  3.2森林生态网络初步建成


  全县生态工程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绿色通道工程0.12万hm2,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全部合拢并逐步拓宽,1.36万hm2农田林网基本形成,宜林“三荒”绿化率95%,沟渠路绿化率96%,村庄绿化也取得较大进展。目前,以沿海生态防护林和平原地区用材林为主体,道路林网为骨架,农田林网为脉络,绿色村庄为嵌点的滨海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已初步建成。


  3.3林业产业水平不断提升


  木材及林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杨树板纸一体化、特色林产品综合利用、林木种苗花卉等3项重点产业工程保持较快发展的势头,木材年供应能力从2005年的4.67万m3提高到2016年的5.16万m3;人造板年产量从2002年的1.62万m3增加至现在的18.62万m3;全县林业产业年产值从2002年的2.2亿元提高到现在的22.39亿元。


  3.4资源保护能力不断加强


  全县林业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森林资源保护能力明显增强,2006年,国家级、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已经建立;林政执法队伍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保障能力日益提高;森林病虫害检疫防控体系和能力建设明显增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目前该县森林资源仍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的现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较为紧张,林地保护利用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4林地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4.1森林质量不高


  乔木林以杨树人工林为主,2005年单位面积蓄积量47.0m3/hm2,低于全国同期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2.8%。现有森林资源中,乔木纯林面积、蓄积分别占乔木林的87.8%和92.9%,结构单一的单层林面积占乔木林的99.6%,幼、中龄林面积占乔木林的88.0%、蓄积占84.3%,呈现出纯林多,混交林少;单层林多,复层林少;中幼林多,成熟林少的现象,森林资源总体质量不高。


  4.2资源分布不均


  江蘇省森林覆盖率近年来虽有较大幅度提高,但森林资源仍总量不足,全县森林面积和蓄积列全市首位,但人均森林面积仅0.02hm2,仍低于0.1hm2/人的全国平均水平。另外,从分布上看,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在灌溉总渠以北地区。灌溉总渠以北地区林地面积占全县的65%,活立木蓄积占55.4%,呈现出“北多、南少”的地域分布特点。


  4.3林地保护意识不强


  滨海县作为传统平原农业县,群众缺乏林地认识,依法规范的使用林地意识个意愿不强,对违规违法使用林地不能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违法占用林地现象时有发生。非法占有林地不仅具有隐蔽性强、缓慢蚕食等特点,并且在调查取证中也存在着证据少、取证阻力大等问题[2]。一些领导对林地保护的法律意识仍然较弱,在处理项目建设和林地保护利用问题上经常重建设,轻保护,给林地管理和调查处理非法占用造成了困难和障碍。


  4.4管理难度加大


  滨海属于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基本农田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90%,新增适宜造林绿化的空间有限,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项建设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工业园区、城镇、道路、电力、水利等建设项目用地将保持较大的需求,林地既要承担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任务,又要承担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的任务,使林地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趋突出,林地管理形势越来越严峻[3]。


  5林地保护利用的保障对策


  5.1深入宣传,提高思想认识


  要利用多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林地保护利用重要性的认识,使大家认识到保护森林和林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正确处理好保护林地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增强全民对林地的忧患意识、保护意识和监督意识,提高当地居民抵制违法、违章使用林地的自觉性,为顺利实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5.2统筹林地保护利用,优化区域结构布局


  围绕全县可持续发展战略,分区分类分级分等确定林地保护利用方向、重点、政策和主要措施,重点发展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等公益林,优化林地资源配置。根据不同区域林地现状实行有针对性的差别化保护利用政策,规范林地维护秩序,促进林地利用的区域协调,确保全县林地保护利用效益最大化。


  5.3创新投入机制,林地保护稳定投入机制


  逐步提高生态地位极为重要和生态极为脆弱地区重点公益林补偿标准。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用于补充森林及林地资源。确保林地确权定界、调查监测、档案管理以及林地执法等资金投入。完善公益林地使用补偿机制,逐步提高财政对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标准。同时建立多渠道投入补偿机制。创新使用林地价格调节机制,根据不同经济发展区域,建立林地分等评级体系,按照不同地类、不同林种等制定不同的林地林木补偿政策,实行优质优价、不同林地利用方向差别化调控制度。


  5.4引导节约用地


  通过行政、经济补偿、市场等手段引导建设项目节约使用林地,控制多占、浪费林地等行为。适度保障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使用林地,引导建设项目节约使用林地和配套绿化工程,增加林地面积。鼓励林业用地内影响林业生产和森林生态的其他用地调整到适宜的用地区,及时恢复林业生产条件造林绿化增加森林面积改善生态环境[4]。规范城乡建设使用林地,严格控制商业性经营使用林地。


  5.5加大林业科技投入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应对林业发展新要求,不仅要科学造林,更需要科學营林。加快林业技术的普及力度,提高林业的科技含量,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充分利用3S技术,建立林地信息管理系统,对林地利用进行动态监测,准确地掌握全县林地利用动态变化及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违反规划的行为。


  作者:梁炜等

  第4篇:松溪县林地保护利用调查研究


  林地是森林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是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载体,在保障林产品供给、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中具有核心地位。松溪县地处闽北山区,林业用地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1%,调查研究全县林地的保护利用情况对依法履行林地资源管理职责、提升林地管理水平、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区域概况


  松溪县地处福建省北部闽浙交界,系闽江支流建溪上游。境内以山地为主、中山多,四周环山、中央低陷,为层状的丘陵地貌特征。全县属亚热带海洋性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年平均降雨量1557~1743mm,相对湿度79%。境内水系发育,支流密布,地表、地下水质较好;主要溪流有松溪、七里溪、杉溪等;干流松溪河由东北向西南流贯松溪,在县境内流长约45km。林业土壤生产力评价一级占759%,二级占241%。境内植被资源丰富。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杉松针叶林、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毛竹林和灌丛草甸。县辖1个街道、2个镇、6个乡,总人口有16.46万人。出境有3个高速公路互通口和二级省道。县内通行政村公路705km,农村公路已实现全部硬化。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福建省松溪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松溪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2013年松溪县林地二类调查成果本底材料等纲领性文件为依据,走访了松溪县林业局林业资源站、林权办、营林股、竹业股和各乡镇林业站及县土地、建设、旅游、水利等管理部门。通过重点调查研究近几年来全县林地分类保护、林业生态建设、林业产业合理开发利用现状及特点,分析林地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按照全县生态布局林地功能划分如图1所示:北部竹林生产区、东部城市森林景观区、南部复合林业经济区、水源涵养及森林生态区以及西部用材林重点发展区5个区,实地调查研究区域生态特点、林地资源、保护利用方向与措施等。


  3调查结果


  3.1林地资源现状


  松溪县全县土地总面积105302hm2,林地总面积85595hm2。有林地69443hm2,占林地总面积81.13%,其中乔木林地为54942hm2,竹林地14518hm2;疏林地567hm2,灌木林地8838hm2,未成林造林地1903hm2,苗圃地8.6hm2;宜造林地面积2416hm2,占林地总面积2.82%[2]。


  3.2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用地情况


  3.2.1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项目


  (1)生态公益林地保护工程。全县现有生态公益林地17084hm2,其中,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公益林地分别为7505hm2和9576hm2,一般生态公益林地2.82hm2。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地主要分布在白马山自然保护区、钱桥水库以及松溪河两岸,以旧县乡和花桥乡较为集中。省级生态公益林地主要分布白马山自然保护区、湛卢山风景名胜区、来龙山森林公园,集中在郑墩镇、花桥乡、茶坪乡、渭田镇。一般生态公益林地主要为防护林,分布在渭田镇。全县生态公益林部局总体合理,总量稳定。尚需从长期封育管护、人工补植改造、区内外局部调整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稳定。


  (2)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重点加强濒危物种的保护、自然保护区交通干道、松溪流域一重山长廊、来龙山森林公园和园林式乡村的建设。现已建成:松溪白马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湛卢山省级风景名胜保护区、来龙山省级森林公园、各级自然保护小区50个、名木古树保护点30个,高速公路、省级公路沿线绿色长廊120km。正在建立完善园林式乡(镇)2个、省级园林式乡村9个。规划至2020年全县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面积达19333hm2。


  (3)森林灾害防治工程。重点在森林火灾易发、多发、高发区域,林田交界、景区周围、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道路两侧、村庄四周、坟墓周边以及山脊等地段建造生物防火林带,形成系统的生物防火阻隔网。目前已建成生物防火林带2000km、防火路1000km,基本建成林火阻隔网络体系。森林病虫害监测率、防治率均达92%,生物制剂防治面达50%,成灾率控制在0.4%以内。


  3.2.2重点林业产业工程项目


  (1)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工程。目前全县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面积3172hm2,主要布局在郑墩镇、花桥乡、河东乡等乡镇,以杉木、马尾松、枫香为主,品种单调。未来十年中要加快木材战略储备,维护木材生产安全,必须大力发展培育生长快、产量高、质量好、轮伐期较短的集约一般用材人工林;在全县范围内建设以杉木、马尾松、枫香、泡桐、拟赤杨、木荷为优势树种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同时,应加强现有速生丰产林经营管理,以提高林地单位面积蓄积量或林产品数量,增加经济效益。


  (2)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基地工程。全县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基地面积1346hm2,主要布局在渭田镇、旧县乡等。按照“山上提高质量,山下扩大规模”的要求,要进一步采取合理的施肥措施、适当的采伐方式和合理利用剩余物的处理方法。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需求,定向培育、基地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加快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


  (3)茶叶基地建设工程。全县茶叶基地面积1335hm2,主要分布在茶坪乡、郑墩镇。茶叶为全县特色产业,近年来茶叶产业发展迅速,产品金毛猴、松溪绿茶、正山小种、大红袍等已成为福建名牌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调查表明:继续做好低产茶园改造和品种调整,提高现有茶园的产量和质量;发展新茶区,加大对宜茶山地的标准化茶园建设,并利用边远山垅田发展大田茶园,努力扩大松溪县茶叶品种的生产规模,完善基地生产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以金毛猴、正山小种为主要特色品种,大红袍、松溪绿茶等四大名优茶共同发展的格局。对全县以生态立县,建立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意义重大。


  (4)丰产竹林基地工程。全县有丰产竹林基地6267hm2,主要布局在茶坪乡、渭田镇、溪东乡等乡镇。目前山上以培育笋竹两用丰产竹林为重点,加强护笋养竹,积极推广施肥技术,合理采伐,大力改造低产竹林,加快竹山机耕路和山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竹业科技服务,努力提高竹农自身素质,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山下笋竹加工业已初具规模,据2014年12月统计:全县现有笋竹加工厂37家,产值608119万元,实现利税78587万元。其中亚达、三信、永华、宏兴、凯盛板业、隆达、华韵7家企业年产值已在1000万元以上。


  湖北林业科技第45卷第5期胡文兴:松溪县林地保护利用调查研究4林地保护利用存在问题及分析


  (1)历史遗留林权问题多,林业管理难度大。随着林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松溪县林业产权不断明晰,林农作为经营主体的地位越来越明确,并对山林资源越来越重视,买卖青山、自留山、山林权属纠纷等历史遗留问题逐步暴露出来,促使纠纷、矛盾逐步显现,致使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难度较大。同时,林区和国有林经营区的稳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配套政策及林业生产服务、管理体系的完善等问题都亟需认真研究解决。


  (2)森林经营粗放,林业经济效益不高。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的单位少,科技示范、优化树种、适地适树、肥水管理、抚育间伐等方面经营粗放,林分质量总体不高。荒山绿化、低产林改造力度不足,林业发展潜力有待充分发挥。


  (3)林业三种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林业产业化水平低。一产比重偏大、经营粗放,产品以出售原材料为主,经济效益低。二产比重偏小、林产品加工深度、广度、精度等方面水平偏低,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偏少,林业产业化水平和加工水平较低;缺乏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名牌产品,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三产虽初步形成,但高附加值的林产品品种偏少,质量不高,销售以本地、近地为主,远销省外、国外的产品很少。


  (4)林分质量不高,有的林业产品加工业难以维持。单位面积蓄积量尚处于较低水平,针阔叶比为8∶2,针叶化问题突出,阔叶林偏少,什木加工原料不足,竹木加工利用与资源培育供应之间脱节现象比较严重,什木、笋竹加工企业外购原料比重逐年提高。


  (5)防御森林自然灾害能力较薄弱,森林资源保护压力大。森林防火长效机制不完善,生物防火林带总量偏少,密度偏低,森林火险预警监测体系不完善,森林防火信息网络系统和信息指挥系统需要升级改造,森林消防专业队伍装备水平、快速反应与火灾扑救能力偏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预警监测、防治减灾、应急反应的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有害生物检疫、监测、防治专业技术人员少,缺少应对松材线虫病等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防范和除治能力。森林资源保护压力较大,盗砍滥伐林木和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现象时有发生,依法治林难度较大[2]。


  (6)占用征用林地管理不够完善。一是一些部门和领导在处理项目建设和林地管理问题上往往重建设轻保护,只顾发展地方经济,给依法管理林地和查处林地违法案件造成困难和障碍。二是有些用地单位和个人为追求经济利益,毁林开垦、改变林地用途等各种非法占用林地问题仍比较突出,尤其是在重点工程和地方招商引资项目中存在未批先占、边批边占、少批多占、不批也占等违法违规使用林地情况。三是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征占用林地项目审核需在建设项目完成项目选址、立项、可研、评估等之后,林业主管部门才介入办理林地审核审批手续。由于林业主管部门介入环节滞后,无法正确引导建设项目合理使用林地,存在被动审批的情形。四是对非法占用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制止不及时,打击不坚决,不彻底,在案件查处过程中往往存在避重就轻,以罚代法,以补办手续替代处罚的倾向。五是有的建设项目占用经济林,在未经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情况下,土地部门就办理了建设用地相关手续,林地主管部门与土地管理部门之间尚未理顺。六是按照省、市核定,松溪县征占用林地年审批定额为305hm2。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县征占用林地项目数量逐渐上升,审批定额无法满足用地需要,审批定额与建设用地需要矛盾突出[3]。


  5加强林地保护利用的措施


  5.1认真执行规划,突出区域重点管理


  按照《福建省松溪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要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将全县林地分为5个功能区[2]。①北部竹林生产功能区,包括溪东乡、渭田镇北部、祖墩乡北部、旧县乡北部。是以保护和发展乡土竹林资源为主,通过科学规划,保护、培育和引进相结合,适当引进外来竹种;全面发展竹材加工、精细竹编、竹笋精加工等多种经营模式,在资源培育、产品加工、创造特色方面全面提高水平。②东部城市森林景观功能区,包括松源街道中部、河东乡东部以及旧县乡东南部。以生态型江滨园林城市为目标,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城市绿地,完善具有山水城市特色的公共绿地系统,规划期内争取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③南部复合林业经济区,包括茶坪乡、河东乡南部、松源街道南部以及郑墩镇东南部。应加强南部重点商品林基地的建设,调节各个基地的动态平衡;优先保障重点商品林地基地用地,通过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科技示范,重点建立以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名特优茶叶、水果基地。④水源涵养及森林生态功能区,包括河东乡西北部、花桥乡东南部、旧县乡西南部、松源街道西北部以及郑墩镇西北部。应着重提高溪流源头森林的水涵养能力,增强水源、水库的调蓄功能,保持水土。在松溪饮水水源保护区水厂取水口下100m到上游4km及其沿岸外延2km范围的陆域,应严格保护重点区位生态公益林地,积极保护天然林资源,增加区域阔叶林面积,提高生物多样性,减少林地水土流失,保障区域用水安全。⑤西部用材林重点发展功能区,包括花桥乡西北部、旧县乡西北部、渭田镇西南部、祖墩乡大部。应根据该区的特点重点培育以杉木、马尾松为主的用材林,适度发展枫香、泡桐、拟赤杨、木荷为优势树种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同时,了解并主动适应市场供求变化,实现资源培育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5.2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松溪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应与各部门编制的城乡、交通、水利、能源、旅游、工业、农业、环保和生态建设等相关规划相衔接,符合林地保护利用的方向和要求,切实落实各项林地保护利用制度和政策。严禁擅自修改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确需对规划进行修改和完善的,在实施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报原批准机关批准后颁布实施;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实行专项检查与经常性检查相结合,及时发现、制止违反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行为,定期公布检查结果;加大执法力度,对擅自修改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行为要严肃查处,追究责任;对违反规划使用林地的行为,依法查处,限期整改。


  5.3健全林地管理制度


  深化改革林地保护利用管理机制。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政策,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强化服务,提高农民保护林地和发展森林的积极性;统筹开展国有林场改革,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落实国有林地保护责任,形成有利于林地保护利用管理的坚实基础。应加强林地林权管理,落实林地保护利用目标考核责任制,并完善林地调查和定期监测。


  5.4加强基础建设


  强化林地保护管理队伍建设。健全林地林权管理机构、基层林业工作站、林业行政执法机构等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培养一批能够正确运用法律法规、业务精通、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森林资源调查和林地管理人员。


  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广泛吸引社会投资参与林地的保护和利用,积极争取财政资金用于保证林地确权、定界、调查、监测、档案管理以及林地执法、管护、用地审核等强化林地保护利用调节机制。不断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逐步提高财政对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标准。


  制订和完善林地保护利用规章和标准。严格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国家林业局《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福建省林业厅的有关规定,制订和完善林地保护利用有关制度,使林地保护与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6小结


  通过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松溪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比较完善。生态公益林地保护工程、生物多样性工程以及整体的森林植被能够满足松溪县及闽江源头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及生态环境的要求,尚需按照林地规划进一步调整完善。全县森林经营粗放,林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偏少,林业产业化水平和加工水平较低,缺乏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名牌产品,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林业发展潜力很大,有待充分发挥。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占用征用林地管理的长效机制不完善,非法占用林地、盗砍滥伐林木的现象时有发生,依法保护林地、林木难度较大。可以在深化改革林地保护利用管理机制,加强林地林权管理,落实林地保护利用目标考核责任制,完善林地调查和定期监测等方面健全林地管理制度;在加强林地保护利用管理队伍建设,建立稳定投入机制,制定和完善林地保护利用规章和标准等方面加强林地保护利用的基础建设。通过严格执行松溪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落实林地五个功能区的重点管理措施,充分调动全县干部、群众依法保护利用林地的积极性,使松溪县的林地保护利用成效更上一个台阶。


  作者:胡文兴

  第5篇:周口市川汇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目标与任务分析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统筹协调林地保护与利用,妥善处理好保护森林资源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优化林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加强森林经营,推进林地和蓄积“双增”,建立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川汇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


  2规划原则


  2.1依法依规、持续利用原则


  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等规定,按照国务院关于“要把林地与耕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林地保护”的要求进行编制。协调好“一要保护,二要建设”的关系,为川汇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努力实现需求与供给的平衡。


  2.2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原则


  《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与《河南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相衔接,与本区其他行业规划相协调。立足川汇区的林地实际,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分类管理,分级保护,促进林业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3严格保护、突出重点原则


  按照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严格保护现有林地资源,对生态区位重要的林地以及高效生产木材林地进行重点保护。


  2.4强化调控、科学用地原则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增强林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根据自然因素和区位条件,对林地实行科学的分类分区管理。


  2.5综合利用、提高效率原则


  《规划》与森林分类经营、林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相结合,在确保林业生态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发展多种商品林业,充分发挥林地生产力,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3规划目标


  3.1总体目标


  川汇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总目标是:根据现代林业建设的性质、定位和要求,突出森林分类经营主线,优化林地资源配置,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和效益,使林地的保护利用工作既能符合林业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又能为当地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从而顺利实现林业发展的战略性转变,更好地为实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3.2具体指标


  3.2.1林地保有量逐年增加。全区现有林地面积为1278.76hm2;中期结束(2015年)时,林地保有量达到1298.83hm2;规划到2020年,林地保有量达到1343.91hm2。


  3.2.2森林保有量稳步增长。全区现有森林面积为1233.77hm2;中期结束(2015年)时,森林保有量达到1298.51hm2;规划到2020年,全区森林保有量达到1340.00hm2,森林覆盖率达到8.6%以上,林木绿化率达到26%以上。


  3.2.3林种结构进一步优化。放开商品林地经营模式,保证面积稳中有增,至2015年预期达到1290.58hm2,较期初增加58.81hm2;至2020年达到1340.29hm2,较期中增加49.71hm2。


  3.2.4林地生产力明显提高。到2020年,全区林分林地生产率力争达到73m3/hm2;通过实施森林经营、控制消耗等措施,全区森林蓄积量达到9万m3,活立木总蓄积达到17万m2。


  3.2.5占用征收林地面积总额有效控制。2011~2020年期间,全区占用征收林地面积总额控制在36.17hm2以内,年均不超过3.62hm2。


  3.3规划期限


  规划基准年:2009年;中期:2010~2015年;远期:2015~2020年。


  3.4规划范围


  林地保护利用的规划范围为川汇区行政区域范围,总面积25443.55hm2。涉及:李埠口1个乡;城北、城南、城东、搬口4个办事处。


  4规划任务


  4.1总体任务


  根据川汇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生态区建设规划和其他相关行业规划,结合川汇区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条件,利用现有森林资源调查成果,科学分析林业资源特点,预测规划期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地的需求,综合分析林地可供给能力及资源动态变化趋势,制订全区林地保护利用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区林地保有量达到1343.91hm2,森林保有量面积达到1340.00hm2,分别比规划初期增加65.15hm2和106.23hm2;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6%,比规划初期增加3.75个百分点;通过推广新的林业技术提高林木质量和效益,蓄积量达到73m3/hm2,全区森林蓄积量达到9万m3,林业产值达到3.4亿元。


  4.2具体任务


  4.2.1林地面积增量及来源构成。全区现有林地面积1278.76hm2,规划至2020年林地保有面积1343.91hm2,净增65.15hm2,林地资源增长主要由控制林地的非法占用,有效地保护了林地,利用其它农用地、未利用地等非林地转为林地的方式实现。通过在滩涂,道路、沟渠两侧和村庄周围等四旁隙建设各项林业工程途径增加林地面积。各乡办林地面积增量如下(城东、城南2个办事处全部在建成区内不再新增林地):城北办现有林地291.3hm2,新增林地22.85hm2;搬口办现有林地204.06hm2,新增林地34.06hm2;李埠口乡现有林地629.49hm2,新增林地8.24hm2。


  4.2.2森林面积增量及来源构成。全区现有森林面积1233.77hm2,规划至2020年森林保有面积达到1340.00hm2,净增106.23hm2,森林资源增长主要由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获得。不断完善提高平原农区防护林体系,加大乔灌结合的林带比例,提高绿化标准,逐步建立稳固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提高综合防护功能,增加森林面积65.15hm2。


  4.2.3林地生产力增量及途经构成。影响川汇区现有林地生产力的因素分析有以下几种:一是前些年新造幼林密度过大,充分郁闭后,由于树木营养空间过小,造成高生长和粗生长接近停止,影响树木生长量;二是重栽植轻管理,中耕除草、浇水、施肥等抚育措施跟不上,林木生长缓慢;三是树种结构不合理,树种单一,造成病虫害经常发生,是造成林地生产力偏低的内在原因。


  综上原因,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增加林地生产力:一是有计划地对过密的用材林幼、中龄林进行透光伐和生长伐,对过密的防护林幼、中龄林进行定株抚育伐和生态疏伐,增加树木生长的有效空间,增加林地生产力;二是加强技术指导,转变粗放经营理念,提高林地生产力;三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改变树种、林种结构,推广泡桐、臭椿、苦楝等乡土树种的栽植比例,减少病虫害发生频度,提高林地生产力。川汇区现有林地生产力为66.3m3/hm2,规划至2020年提高到73.0m3/hm2,净增6.7m3/hm2,切实实现林农增收,环境增效。


  4.2.4商品林地。全区现有重点商品林地1278.76hm2,除城东办事处以外,其他各乡办均有分布,无一般商品林地。平原作为重要商品林基地,发展用材林、经济林是规划期内的重要任务,至2020年全区商品林地面积达到1343.91hm2,全部为重点商品林地,商品林地面积占有林地面积达到100%。


  4.2.5规划期内林地征占用总量控制。因城镇建设、工矿企业等建设征用占用林地面积控制在36.17hm2以内。其中周口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区300hm2征占用21.74hm2林地、周口川汇产业集聚区发展区140hm2征占用林地14.43hm2。


  作者:程浩杰等

  第6篇:基于ArcGIS空间分析的盈江县林地利用保护研究


  林地作为国家重要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础。加强林地保护利用管理,提升森林资源承载能力,是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现代林业、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1-3],也是实现《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森林云南的决定》中提出“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56%左右、活立木蓄积量达20亿m3以上”的战略发展目标的基础,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协调好林地保护与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森林发展空间以及为社会经济发展、项目建设提供空间[4]。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盈江县政府提出了“工业富县、农业强县、贸旅活县、环境立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的发展规划,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大盈江及其支流的水能开发、县乡公路及乡村公路建设、矿山开采和探矿区划等正在逐一实施[5]。由于这些工程对地形、岩土体扰动强烈,工程建设诱发滑坡、泥石流灾害难以避免,进而破坏地表植被,林地利用保护问题的妥善处理刻不容缓。笔者从地质灾害易发性等角度,分析盈江县林地资源分布现状,为林地资源分析提供新的视角,并为盈江县的林业规划、林地保护提供依据。


  1研究区概况


  盈江县隶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西部,位于97°31′~98°16′E、24°24′~25°20′N,东北面与腾冲县接壤,东南面与梁河县接壤,南面与陇川县接壤,西面、西北、西南面与缅甸为界,国境线长214.6km,是德宏最大的县。盈江县辖15个乡镇,即平原、太平、旧城、弄璋、昔马、那邦、卡场、盏西8个镇,铜壁关、油松岭、新城、芒章、支那、勐弄、苏典(傈僳族)7个乡,至2013年底盈江县总人口311083人。


  盈江县属喜马拉雅山延伸的横断山脉之西南端,高黎贡山南延支系—尖高山的西南余脉构成的山区地形。境内中,低山与宽谷盆地交错相间,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面中缅交界处大雪山为全县最高点,海拔3404.6m,西部中缅边界拉沙河与穆雷江交汇处为全县最低点,海拔210.0m,全县相对高差3194.6m。盈江县内含有大盈江、羯羊河、勐戛河和龙江4个流域区。


  盈江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热湿润,雨量充沛,日照长,霜期短,年均日照2599h,地貌组合多样,立体气候明显,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全县有高等植物318科1886属6032种,有陆生野生动物719种。在海拔1000m以下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6℃,年极端最高气温38.5℃,年极端最低气温2.0℃;年降雨量2829mm;年相对湿度82%,终年无霜。1000m以上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2℃,年极端最高气温28.9℃,年极端最低气温-7.7℃,年降雨量3710mm;年相对湿度82%,霜期30d。


  截至2014年,盈江县林地面积33.85万hm2,多为阔叶杂木林,以栎树、栲树、木荷、木莲、楠木、桦木、杞木、椿木为主。


  全县国土面积4312.29km2,山区占总面积的85.2%,坝区占14.8%。土壤类型有红壤、赤红壤、砖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亚高山灌丛草甸土、草甸土、水稻土9个土类。


  2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利用德宏州国土局提供的2014年盈江县土地调查变更数据库以及盈江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数据库,基于ArcGIS软件,由DEM数据生成坡度分布状况,并提取出盈江县的林地资源分布,结合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由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将林地资源、坡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融合。


  3林地分布现状


  3.1林地资源总量较大,有林地面积较广,但分布不均


  盈江县林地338510.24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达78.50%。其中有林地287766.79hm2,占全县林地面积的85.01%;灌木林地13776.66hm2,占全县林地面积的4.07%;其他林地36966.79hm2,占全县林地面积的10.92%(表1)。林地在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但分布不均,分布面积最大的是苏典乡,有41775.05hm2;其次是太平镇,面积为31066.01hm2;分布面积最少的是油松林乡,只有5354.61hm2。有林地主要分布在弄璋镇、盏西镇、卡场镇、太平镇、支那乡、苏典乡和铜壁关乡等乡镇。灌木林地主要分布在卡场镇、支那乡、勐弄乡等乡镇。其他林地以幼林和疏林地为主,主要分布在平原镇、太平镇、铜壁关乡、支那乡等乡镇(图1)。


  3.2林地主要分布在坡度较陡的山区


  通过盈江县等高线数据,由ArcGIS软件生成坡度图,再与盈江县林地分布图进行叠加分析,统计出盈江县各地类坡度分级的情况,结果表明,盈江县≤8°的林地有9376.54hm2,占全县林地面积的277%;坡度为8°~15°的林地面积为76641.50hm2,占全县林地面积的22.64%;坡度为15°~25°的林地有154445.86hm2,占全县林地面积的45.63%;坡度≥25°的林地有98046.34hm2,占全县林地面积的28.96%(表2)。全县大多数林地分布在坡度较陡的山区(图2)。


  3.3林地主要分布在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


  根据《云南省盈江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结合盈江县近2a来灾害点变化情况以及盈江县林地分布状况,将全县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等易发区、低易发区、非易发区等4个区,进而分析盈江县林地在各类地质灾害易发分区中的分布情况。


  将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与盈江县林地分布图叠加分析得出盈江县位于地质灾害非易发区的林地有4896.08hm2,占全县林地面积的1.45%;位于地质灾害低易发区的林地有58585.87hm2,占全县林地面积的17.31%;位于地质灾


  害中易发区的林地面积为134775.66hm2,占全县林地面积的3981%;位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的林地有140252.63hm2,


  占全县林地面积的41.43%(表3)。全县绝大多数林地分布在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图3)。


  3.4中高易发区多位于坡度较陡的区域,大部分分布在15°~25°


  将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盈江县林地分布图以及分析各坡度分级林地分布状况生成的坡度图,经过ArcGIS软件叠加分析,统计出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分区与坡度分级相结合的林地利用分布情况(表4),结果表明:高易发区坡度为15°~25°和≥25°的林地占该区林地的80.37%,以15°~25°区间的分布面积最大。中易发区坡度为15°~25°和≥25°的林地占该区林地的71.68%,以15°~25°区间的分布面积最大。低易发区


  坡度为15°~25°和≥25°的林地占该区


  林地的6725%,以15°~25°区间的分布面积最大。非易发区


  坡度为15°~25°和≥25°的林地占该区林地的76.93%,以15°~25°区间的分布面积最大。


  4林地利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4.1人口增长过快,建设占用与林地保护矛盾日益突出


  2013年末,盈江县总人口达31108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45‰,其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迅速,各项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工业、道路、旅游等建设项目用地需求日益增加,同时人口的过快增长,造成燃料、用材、粮食等生产生活物质不足,为了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不可避免地占用到林地。林地既要承担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又要承担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的任务,林地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截至2010年,全县已批建水电站106座,总装机容量268.393万kW,2011年已建成60座,装机186.000万kW[6],电站建设中造成了水土流失、河道断流、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环境问题,并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危害。


  4.2地质灾害对林地保护影响较大


  盈江县是云南省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泥石流,其次为少量地面塌陷。由于全县绝大多数林地分布在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和坡度较陡的坡地上,全县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林地遭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破坏。


  4.3林地资源保护、林地资源结构良好,但仍有不足


  盈江县全县有林地287766.79hm2,占全县林地面积的85.01%;在坡度分级中,有林地在≤8°、8°~15°、15°~25°、≥25°这4个坡度林地中所占比例分别为71.15%、80.59%、86.42%、87.56%;在地质灾害易发分区中,有林地在非易发区、低易发区、中易发区、高易发区林地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010%、83.31%、82.75%、87.71%。


  盈江县林地资源中以有林地为主要部分,林地资源保护、林地资源结构良好,但是在中高易发分区中,分布在15°~25°和≥25°的灌木林地和其他林地仍有27557.68hm2,占全县林地面积的8.14%。


  此外,全县现状林种结构以用材林为主,防护林和特用林相对较少。全县防护林面积32643.20hm2,占全县林地面积的9.64%,特种用途林面积68525.10hm2,用材林面积212695.20hm2,经济林面积8016.60hm2[7],林种结构还需进一步完善。


  5林地保护利用的对策


  5.1充分认识山体林地资源保护管理的重要意义


  林业既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又是社会的公益事业。要完成上述使命,林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是根本,如果林地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就无从实现。所以,各级政府必须认清林地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林地,依法合理地开发利用林地,积极支持林业部门开展工作,全力协调有关部门共同保护和开发林地资源,使有限的林地资源充分发挥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8]。


  5.2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林地,切实保护国家级公益林地


  必须占用或征用林地的建设项目,要依法办理审核手续,并严格实行林地面积占补平衡制度,即“占一补一”。要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对森林实施林地用途管制,坚决禁止毁林开垦以及其他非法改变林地用途的行为。加强对建设项目的跟踪监督,切实防止“少批多占”,禁止擅自改变国家级公益林。


  5.3加强林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建设


  高度重视位于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分区的林地,严禁开山采石采土、开荒种地、开坡建墓、开山采矿,同时改造提升灌木林地和其他林地,减少自然灾害损毁林地数量,对灾毁林地及时进行修复治理,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补植等措施尽快恢复森林植被。


  5.4科学经营林地,优化林种结构,继续提高林地生产力


  盈江县区位优势明显,地热条件适宜多种经济林木作物的生长。应鼓励各类营林资金投入发展集约高效林业,通过采取良种造林、低产低效林改造、加强中幼林抚育、加强森林火灾和灾害性病虫害防治等主要措施[9],正确处理本地树种、外来树种、原生植被的关系,摸索出科学的经济林、速丰林和原生林比例,从而实现林地生产率和生态、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


  5.5实施林地分级保护制度


  按照林地保护级别,分别制定相对应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措施。Ⅰ级保护管理措施:实行全面封禁保护,禁止生产性经营活动,禁止改变林地用途。Ⅱ级保护管理措施:实施局部封禁管护,鼓励和引导抚育性管理,改善林分质量和森林健康状况,禁止商业性采伐。除必需的国家级、省级基础工程建设占用外,不得以其他任何方式改变林地用途,严格控制建设工程占用征收林地。Ⅲ级保护管理措施:严格控制占用征收森林林地,适度保障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城乡建设用地,从严控制商业性经营设施建设用地,限制勘查、开采矿藏和其他项目用地;重点商品林地实行集约经营、定向培育;公益林地在确保生态系统健康和活力不受威胁或损害的前提下,允许适度经营和更新采伐。Ⅳ级保护管理措施:严格控制林地非法转用和逆转,限制采土等,推行集约经营和农林复合经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安排各类生产活动,最大限度地挖掘林地生产力[10-12]。


  5.6健全林政管理机构,加强森林资源林政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林业行政管理和林政执法工作,将林政管理经费列入乡镇财务预算,逐步改善工作条件[13]。林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强化林政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同时加强对林政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林政管理队伍综合素质,努力提高执法水平[14]。


  6结语


  林地是林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更是控制森林资源消耗、提高其生态防护效益、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措施,当地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要客观真实地分析当前林地保护利用存在的现实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既保证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又可以保证林地在占补方面的动态平衡,实现林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盈江县林地保护利用


  中存在的问题,要依法正确处理林地保护和建设占用的关系,根据林地保护级别对林地实施分级管护,完善和充实林地保护管理队伍,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加强林地的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建设,改善森林生态环境,大力促进天然林、人工林和经济林的科学有效培育,实现林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盈江县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陈维志

上一篇:林业政策发展作用协调与合作研究论文(共4篇)

下一篇:农村水资源污染问题保护对策及原因调查论文(共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