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适应关系论文(共4篇)
第1篇: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维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生命与健康的基本需求,没有水资源的星球,就没有生命的存在,没有发展和进化。其中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少之又少,海洋的咸水并不可以直接利用,在全部水资源中,97.47%是无法饮用的咸水。尽管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进步,水资源的净化和有效利用咸水的技术随之被发明,但实际的操作却是较为困难。因此,本文将针对目前人类可利用的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及社会环境的关系,作出简单分析。
一、水资源概念以及水资源与人口的现状分析
1.水资源一直是社会各界备受争议的话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经济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又对水源造成一定的浪费和污染,因此,淡水资源就显得尤为珍贵。另外,我国又是一个非常缺水的国家,除长江黄河之外,其他的淡水流量相对都较小。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相比全球的水资源只能占到6%左右,尽管如此,也能够名列世界第四位,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
2.根据相关数据表示,目前全世界的淡水資源仅占其总水量的2.5%,原本就稀缺的水资源,其中还有超过70%以上的水资源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另外就是难以利用甚至完全不可利用的高山冰川以及高原山脉上的永冻积雪,有86%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
3.尽管我国的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但是根据我国的人口测算,人均水资源量确非常少,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平均大概只有2300立方米左右,利用难度也较大,根据相关统计,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能占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口对水资源的影响非常之大,主要有以下两点:(1)人口数量激增。随着小康社会的到来,我国的人口数量大量增加,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就随之增多,以北京市为例,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的人均用水量还是供过于求,水资源较为丰富,但是步入七十年代以后,水资源几乎处于供求平衡的状态,到目前为止,人口数量的增加直接导致北京市的水资源供应紧张,供小于求。(2)人类经济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社会的发展靠经济,经济活动尽管不一定需要水资源,却会造成水体的严重污染。到目前为止,我国每年的废水排放量约为350-400亿吨,并且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业废水平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水体,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污染。
二、水资源与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现状分析
1.经济的发展是造成水质污染的一大重要原因。我们回首过去其他国家对水资源肆意破坏的例子,能够清楚的发现,工业的发展会大大影响水资源的质量,工厂污水的排放是造成水污染的重要原因,欧洲著名的莱茵河曾因工业污染使河中鱼类消失殆尽;伏尔加河沿岸有超过75%以上的工厂产生的工业废水以及其他未经处理的污染物直接排入河中;不仅如此,除废水对水资源会造成严重的污染之外,其他工业垃圾以及生活垃圾一样会对水资源造成难以挽回的破坏和污染。
2.人类在仅有的可使用的2.53%的淡水中,还有87%左右的淡水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而且分布不均。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一定会受到水资源的制约,水资源与人们的生命健康以及社会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水资源的未来利用趋势
1.中国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毫不夸张的说,要想人类社会能够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从根本上治理污染,治理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工厂以及相关的发展项目,只有确保水资源的干净和可利用,淡水可利用率才能得到缓解。与此同时,人口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本世纪以来,人口的急剧增加与工农业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耕地的大量减少,全球的淡水用量都在飞快的增长。
2.在很长的一段发展过程中,人们并不重视污染的治理,甚至全身心的投入到经济的发展中,只看经济的发展,不看经济迅速发展对环境以及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忽视了环境的可调节作用,放任污水横流。全世界目前每年排放污水约为4千多亿吨,造成5万5千亿立方米的水体受到污染,约占全球径流量的14%以上。因此对于污水的排放不是某一个国家的责任,全世界各国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3.此外,整治海上的石油污染是治理污染非常重要的方面,海上的石油泄漏,会对海洋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海洋面积非常大,污染的扩散也非常迅速。石油污染在海上扩散会形成海面油膜,影响海水复氧和海洋生物的生存,石油中所含的有毒成份又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危害不易忽视。因此,方方面面的数据和情况表示,要想维护水资源,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就必须治理水污染,给人们干净安全的水环境。
四、结语
总而言之,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水资源,水资源无论是从人类的社会生存方面,还是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方面,都是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当前社会的发展已经对水资源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人们可利用的水资源已经逐步减少,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没有水资源的养育,人类社会难以持续,人口、经济、社会与环境这个庞大而又负责的系统也会面临分裂,所以,合理利用水资源,珍视珍惜水资源,并且正确看待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及社会环境的关系,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有效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紧要措施。
作者:王涛
第2篇:罗富和:转型期人口发展要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11月26日,在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人口与发展高级资讯会(2016)——人口发展战略与全面两孩政策》研讨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针对我国转型期的人口发展战略问题时,强调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有关指示精神。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与优势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最大支撑。”谈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上述指示精神时,罗富和指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关系亿万家庭幸福。并从人口理论的发展,人口发展要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人口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核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五个方面阐述了我国的人口发展战略。
在人口理论的发展上,罗富和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哈佛大学教授大卫·布鲁姆()与杰佛瑞·威廉森(mson)1998年提出的人口红利和夏威夷大学安德鲁·梅森(AndrewMason)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口与经济学教授罗纳德·李(RonaldLee)合作于2006年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季刊Finacial&Development上发表的《两次人口红利》文章等,对人口理论的发展问题做了清晰的阐述。认为第二次人口红利具有两个特点:不像第一次人口红利那样有清晰的起始点,如果政策到位,它可能是无限期的;对于有效政策的依赖性更强,如果政策合适有效,它的红利规模常常远大于第一次人口红利。
“梅森的调研结果发现,在每一个经济体中,第二次人口红利的贡献率都大于第一次人口红利。在梅森和罗纳德·李看来,一个社会能够获得多少第二次人口红利,取决于这个社会是否能够更好地支持老人。”罗富和表示,上述四个比较有名的人口理论学家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他们不是研究一对夫妇生几个孩子好,不是研究一个家庭有多少个孩子好,不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生育多少人好,“他们都是经济学家,都是从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去考究人口的增长跟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是我想提出的”。
在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上,罗富和表示,人口发展要与资源、环境相适应。指出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耕地面积总量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人均的1/3;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世界人均的1/3,是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的58%,排名53位。特别是一些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如石油仅为15%。
在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上,罗富和明确表示,人口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他诠释:“我不是从这个理论的角度去说我们转型期当前的经济发展的特点,我只提出观察的一些现象,就是转型期的一些现象需要留意。”
“首先,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我国转移出去,转移到东南亚、非洲、南美。”罗富和列举,某公司原来第一个厂设在东莞,现在中国造鞋的老板到非洲开鞋厂,在埃塞俄比亚的一个工业园区。这个工业园区聚集了中国去那边落户的企业。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这个老板把造鞋带到了非洲,第一年请了几百个工人,现在已经是5000个工人的规模,发展得不错。
“不要说低端劳动密集型企业是外国老板在这里办的,包括香港老板、台湾老板,连我们自己的老板都把厂搬到外边去了,这是我们这个经济发展阶段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趋势。”罗富和继续举例说,看看服装业、小型机械加工,现在都是中国的老板、中国的师傅去带这些徒弟,落户在亚非拉当地,这个趋势是值得重视的,这意味着我们生孩子出来劳动密集型的就业机会是没剩多少了,“因为我们的劳动成本是不断提高的。而且不可能再有人去做这种比较初级的,靠出大力、流大汗或者不断重复生产线上的一些工作,这个趋势需要重视。连华为都在印度办厂了,组装这种类型往外转移的趋势要重视”。
其次,机器人的大量使用,生产线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是需要留意的第二个趋势。在深圳富士康的发明专利是排在华为之后的第二多,机器人就是他们的发明专利。机器人不是出大力、流大汗干活的机器人,是组装手机的机器人。富士康的老板说他要生產100万只机械手,安排在他的手机生产线上。他现在在国内雇佣了150万工人,如果他要生产100万只机械手,这意味着什么?在昆山的富士康工厂,已经装了几万只机械手,已经做到关灯,就是在全暗的环境下机器手代替人在做工作。日本的技术,所谓最精密的照相机,完全可以用机器手组装;美国生产特斯拉电动汽车的工厂生产线,整个工厂只有150个雇员……
“有个最新的研究报告需要引起重视”,罗富和说,11月1日联合国原人口司司长发表在耶鲁全球化网站上的一篇文章,题目就是非洲人口增长有可能破坏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文章里最重要的一个图表分析了人口发展里程碑:1804年全球10亿人口,1927年20亿,1974年40亿,2023年80亿,现在是74亿。但是到2100年人口发展预测有5条不同的红线:如果全球都是以1.5个孩子总和生育率,到2100年是73亿,比现在的74亿略少;如果全世界都是二孩生育的话,到2100年是103亿;如果全球总和生育率是2.5个孩子,到2100年是112亿;如果全球总和生育率是3的话,2100年是166亿;假如世界各国都按现在各国的总和生育率不变的话,到2100年全球总人口260亿,将会是现在的3倍多。在非洲现在的总和生育率是5个孩子,这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
“据法国皮革业联合会统计,2015年法国进口鞋类产品4.971亿双,减少1160万双,由于平均价上涨,法国进口鞋类产品总额提高了11%,达到62亿欧元。其中,从中国进口鞋类产品数量同比下降9%,自越南、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和柬埔寨进口鞋类产品数量同比分别增长38%、20%、27%和39%。中国最大的女鞋生产基地华坚集团正在把一部分‘中国制造’变成‘非洲制造’……”谈到人口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问题,罗富和列举了中外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一些实例、数据变化来佐证这个问题的重要意义。
“一个大国、一个大地区需不需要考虑有个理想的人口总量?一个理想的人口结构?虽说永远达不到真正的理想化状态,但需要通过政策的引导导向一个比较合理的人口按龄组分布结构。”言及人口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第三个原因,罗富和如是表述,我们一直讨论很多的就是现在劳动力多了还是少了?“我计算,假如20岁以下都是受教育年龄段,20-60岁是工作年龄段,60岁以上是养老年龄段。如果总和生育率是2的话,理想结构是受教育年龄段1,劳动年龄段是2,养老段是1。依此计算,13亿到14亿中劳动力有7亿多,即总人口的一半是劳动年龄段,就可持续发展了。”
关于转型期人口发展战略需要关注的第四个问题,罗富和认为:转型期提高劳动生产率是需要高度重视的核心问题。
他把观察到的一些情况向与会者分享——
发表在联合国劳工组织网站上的一篇论文研究了全球15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从2000年—2010年十年的劳动生产率变化情况,以当年美国劳动生产率作为百分之百,世界各国跟它对比。可以看到,2000年的时候,中国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美国的8%左右;到2010年,经过10年的努力,中国达到了相当于18%;可是以2010年来算,金砖几个国家里,中国只比印度略好一点,比不上俄罗斯、比不上墨西哥、比不上南非。发达国家中,连韩国的劳动生产率都接近于美国的百分之六七十的水平,这是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
“转型期抓什么为重点?生孩子还是提高人的劳动生产率?这个问题已经非常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个人的认识,留给我们的同样是窗口期。这个调整的窗口期,在我的眼里只有5年到10年。如果我们不能完成这个转变,不能完成人口大国向人口资源强国的转变、从人的数量多到提高人的劳动生产率这个转变,就没办法支撑整个经济的转型期。这方面如果做好了,是对整个国家的最大支撑。”罗富和表示。
他又列举,最近国家统计局公开发表了一个说法,即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7.4%。2000年中国相当于美国的8%,2010年相当于美国的18%,到2015年,我们仅相当于美国的7.4%。“一不小心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是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要认真分析的一个问题。”罗富和表示,我们自己觉得在进步,可是美国的进步比我们大。美国的自动化程度在不断提高,而且它的资源、原材料在下降,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在下降。而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却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相对美国人而言反而低了。
“低素质的劳动力数量增加无法解决我们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所以,核心问题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要重视我们的制造业,包括现在讲的‘制造业2025’等计划的实施。”罗富和说。
在对人口发展理论,人口发展与资源、環境相适应,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转型期劳动生产率是需要高度重视的核心问题等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后,罗富和强调: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我国的人口发展战略。建议应完善奖励型的政策导向,坚持计划生育国策;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做实制造业;科学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多学科、官产学研结合,加强人口发展理论的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强关注。
作者:张春丽
第3篇:人口、资源、环境与信用环境的关系研究
在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最早同时提出可追溯到2000年,当年3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切实做好计划生育、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工作,对于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协调推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作为一个新兴的理论学科尚处于其孕育形成的阶段,就在这时,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市场经济发展遇到困难,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用体系缺失问题凸显,信用环境与人口资源环境都与经济相关,所以如何正确把握人口资源环境与信用环境之间的关系摆在政府、社会团体和公众面前的一个大课题。
一、人口、资源、环境与信用的概念化
从对象的多种属性选取一种属性,并将其分“类”就是抽象。理论就需要抽象。抽象的属性是依据主体的需要而定的,是理性层次的认识。我们在做理论工作时,总是必须经过抽象,否则不可能将认识推入事物的本质。当我们将人口、资源、环境与信用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时,因为人口、资源、环境和信用都不是简单的对象,所以首先要进行抽象。抽象的过程就是形成对象概念的过程。
要了解概念首先要看其内涵,关于人口发展的内涵学术界并没有给出特定的解释,因此根据研究需要可将其定义为人口发展各要素(如人口的数量、人口的质量、人口的结构、人口的分布和人口消费)的变动。资源则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物质,有三层含义:资源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包括地球;资源不以人们的利用程度为转移;资源本身是物质的,或者依附于物质存在”。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由水、土地、大气、海洋、矿藏、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自然环境和交通、基础设施等人工环境构成。“信用”这个词已经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它可能是人类认识中最为复杂、最难以捉摸的概念之一,是指依附在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和商品交易之间形成的一种互相信任、相互诚信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信誉最终构成了人和人之间、单位和单位之间、商品交易之间的双方自觉的、自愿的反复交往活动,甚至消费者愿意为这份信任付出更多的钱来延续这种关系。
之所以要将研究对象概念化是理论研究所必需的条件。否则,便不能确定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于是便很难展开理论上的演绎。例如:人口作为理论的研究对象,成为有关人口研究中最基本的范畴。所以,它的定义当然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在实际应用理论做具体问题研究时,我们还是要还原四个研究对象原本比较复杂的具体形态进行分析的。毕竟理论研究和实际研究在定义的抽象层次上不同。
二、人口资源环境与信用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经济作为桥梁
人口、资源与环境这个课题本身就属于较新的领域。信用虽然早在商代就有了雏形,但当代中国真正的信用体系建设才刚刚起步。所以,把人口资源环境与信用联系在一个理论框架中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不过,好在不论是人口资源环境还是信用都与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通过经济这座桥梁是可以探讨出他们之间的关系的。
在人口资源环境与信用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容易存在一种倾向,即直接将四个方面联系起来,然后得出四者之间没有什么关系的结论。这种倾向显然忽略了经济过程处于四者之间的作用。主要不足在于:第一,假如将经济过程排除到研究框架之外,那么我们就很难解释这四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显然理论分析也就很难深入下去。第二,再假设将经济过程排除到研究框架之外,这样的研究也将不再隶属于经济学科。
经济活动离不开人类的社会活动,人类是通过物质生活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的,而经济生活又反映在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生产和消费又是人类努力获得物质生活所必需进行的活动。人类的生产和消费又势必影响环境,消耗自然资源。在经济活动中信用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好的信用环境能推动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人类主要是经过生产和消费两大方面的物质生活而与资源、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也就是说,人口(作为人类群体的数量抽象)资源、环境与信用之间关系的研究不能脱离经济过程来抽象地谈。
综上所述,将经济过程排除于研究框架之外,人口、资源、环境与信用之间便难以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联系,也更不可能开展经济学的研究。同时,将经济过程排除于研究框架之外,还十分容易夸大人类生活消费对环境的影响,而忽视了经济过程中生产性消费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更加忽视信用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而降低信用对人口、资源、环境的反作用力。
将理论落实到实际,我们国家人口众多、人口压力大、人口素质低、人口结构不合理和城市化水平滞后等特点直接导致我国资源短缺,人均资源占有率不足,加上人口素质偏低,导致经济支撑难以实现知识密集型产业,利用资源多以粗放、综合利用率低为主,间接导致环境的破坏,我们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因为产能消耗高,资源野蛮开采而恶化,最终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到一定“瓶颈”,信用缺失凸显,又反作用于人口、资源与环境。
人口资源环境与信用经济学并不是直接研究新技术、新材料的技术科学,而是要研究处于人口资源环境与信用之间的经济过程,如何通过制度变化和经济关系的改变来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和信用各方面的经济外部性问题,克服当前“市场失效”的现实情况。通过全新意义上的社会资源最优配置,达到全社会的包括人口资源环境与信用环境目标在内的长期的、整体的效益最大化,那才是我们最终要研究的内容。
作者:郭云飞
第4篇: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
(一)人口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主要由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此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将面临着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流动人口四个高峰,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以及男女性别比例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凸显,如何更好的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人口就业难,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问题带来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资源供应等问题长期恶化,生态环境长期处于不良状态,得不到有效的缓解。人口的素质低下,人力资源投资少,导致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发挥不出,更严重的是这已经成为中国参与世界竞争的一个重大包袱。人口的迅速增长对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得不到有效的安置,新的劳动力又处于待业状态,数亿失业大军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人口的剧增也带来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2020年将步入老龄化严重阶段,到2040年达到峰值年份的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17%。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使得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二)资源问题
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也是一个资源小国,从资源总量上来说是一个资源大国,具体到平均人口就是一个资源小国。伴随着人口的增长,资源急剧短缺,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以及资源的浪费引发的资源结构性短缺。例如,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大多是一些对经济建设需求小的金属矿,劣质能源占的比例高,贫矿过多导致开采冶炼的成本提高。人口的持续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的持续减少,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虽然科学技术能缓解一部分压力,但是某些资源的衰竭是不可避免的。我国环境资源的主要生物资源承载能力已接近超负荷的状态。例如农业资源的日益紧张,人口增多,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紧缺,粮食需求迅速扩张,使中国将长期被严重的粮食紧张所困扰,严重威胁着中国人口的生存和发展。
(三)环境问题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污染迅速蔓延,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工业革命带来了经济的腾飞,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但是工业革命对环境的破坏是不可估量的。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必须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人口的发展史,从一定的角度来说就是人口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一方面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环境,环境质量对人口的数量、质量、分布等影响深刻;另一方面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变动直接作用于环境,尤其是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经危及到人们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我国正面临着最为严峻的环境考验,生存着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国家,环境承载力已经到达了临界点,但是人口还在持续的增长,这已经侵害到了子孙后代的生存条件。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一旦环境政策出现松动,将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可磨灭的后果。
二、可持续发展问题
经济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我们的后代需求产生危害的前提下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当代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日益问题突出,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情况下,要想发展国家经济都无法回避人口、资源、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国家发展中的功能及适应机制,进而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决策,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持续发展事实上与自然辩证法有共通之处,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讲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以我们又有了另一种说法,自然辩证法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和哲学基础。在唯物主义自然观下,我们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应该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平衡。
因而,想要做到可持续房展,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继续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高度重视劳动人口就业、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努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2.鼓励科技创新,优化资源合理配置,开发和使用新能源,保护国家稀缺资源,避免资源浪费。3.积极倡导并鼓励节约型消费方式,加强环保的宣传,建设生态文明4.减少工业“三废”排放,加强政府对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植树造林,保护濒危物种,逐步改善生态平衡。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节能减排的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人口方面,计划生育政策虽然遏制了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但其带来的负面效果诸如人口老龄化越来越明显,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虽然我们还处在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之中,但是事实证明我们已经找到了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途径——可持续发展。
作者: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