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棚轮作田菁对土壤降盐效果试验
发布时间:2015-07-07 11:26
摘要大棚轮作田菁对土壤降盐效果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大棚主栽作物草莓收获后,利用空闲季节种植田菁,并将成株后的田菁收割移至田外,可大大降低大棚内土壤的含盐量,使土壤含盐量最高下降36.23%,从而有效控制土壤次生盐渍化逐年加重的状况,确保主栽作物持续优质高产。
关键词大棚土壤;轮作;田菁;降盐;效果
随着大棚设施农业的大力发展,种植产量、产值和经济效益成倍提高,增产增收显著[1]。然而,大棚设施生产处于特殊的环境,土壤连续利用时间长,化肥用量增加,总量过剩,自然降雨淋洗减少,普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盐分积累,导致土壤理化性状的逆变,影响了大棚内作物的正常生长,产量降低,品质变差,严重威胁着大棚生产的效益和持续生产[2-6]。田菁是一年生灌木状的草本植物,耐盐性强,植株对盐分有较强的吸收功能。为有效减轻大棚土壤盐渍化的发生和危害,开展了大棚“草莓—田菁”轮种,用生物方式降低土壤含盐量的试验与研究。即在大棚主栽作物草莓收获结束后,及时播种田菁,在草莓苗栽植前收获田菁,并把田菁植株移至大棚外,带走所吸收的盐分,达到降盐的目的。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田菁种子。大棚主栽作物为红颊草莓品种,小青菜矮抗青。
1.2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慈溪市农业科技创新园大棚草莓地,已种植草莓2年,试验地肥力均匀,试验前土壤含盐量2.07‰。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播种田菁(a),栽种2茬小青菜矮抗青(b);以休闲地为空白对照(ck)。收获结束后将草莓苗移栽至大棚。5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6.7 m2。
1.4试验实施
在大棚主栽作物草莓5月收获后可实施试验,田菁于5月20日播种,每小区播种量50 g,小青菜第1茬5月20日、第2茬7月20日播种,每茬每小区播种量2.5 g。施肥总量(基肥+追肥)每小区兔粪2 t、复合肥10 kg、尿素10 kg,休闲地(ck)不施肥。其他管理条件按田菁、小青菜各自栽培技术要求进行。各处理草莓苗统一于9月23日移栽。
1.5测定内容与方法
在田菁、小青菜播种前及收获结束后分别测定土壤含盐量,记载大棚草莓生长发育性状,结果期测量植株高度,栽后1个月考查草莓苗成活率,草莓采收期分批记录各处理小区收获产量。
2结果与分析
2.1土壤含盐量变化情况
播种前测定各处理土壤含盐量为0.207% (表1),在田菁、小青菜收获后测定土壤含盐量,不同处理的土壤含盐量表现不同,处理a土壤含盐量为0.132%,比试验前下降36.23%,处理b土壤含盐量为0.177%,比试验前下降14.49%,而ck土壤含盐量为0.196%,比试验前下降5.31%。从中看出处理a降盐效果最好,比ck含盐量下降32.65%。
2.2对大棚草莓生长发育性状的影响
2.2.1生育期。处理a开花、结果、始收期均早于处理b、ck,其中处理a于12月5日开花,12月9日结果,1月9日始收,为各处理之间最早,分别比最迟的ck早6、7、8 d(表2)。
2.2.2经济性状及产量。处理a的株高、成株率、单果重、单株产量、小区产量等均最高,处理b次之,ck最低。种植田菁后,盐分含量下降,植株生长健壮、高度增加,栽后死苗少,成活率提高,单果重、单株产量增加。处理a结果期的植株高度为26.4 cm,植株成活率为98.2%,比ck分别高4.1 cm和3.7个百分点。处理a单果重14.4 g,与ck 的12.2 g相比,重2.2 g。处理a单株鲜果产量为296 g,与ck的247 g相比,增加49 g。小区平均产量处理a为19.6 kg,比ck 的16.8 kg,增加2.8 kg,差异显著(表3)。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大棚土壤在主栽作物草莓收获后,通过种植田菁,并利用田菁植株对盐分的吸收功能,把盐分带出大棚外,对降低大棚土壤含盐量具有明显的效果,对于综合治理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有较好的效果,使土壤含盐量最高下降36.23%。同时,可提高草莓品质和产量,单果重增加2.2 g,单株产量增加49 g。
4参考文献
[1] 巩惠芳,杜正顺,张四普,等.大棚草莓品种引种对比试验[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2):63-64,69.
[2] 姜伟,王建国,靳玉荣,等.设施土壤盐分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分析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0(2):200-205.
[3] 高伟,朱静华,高宝岩,等.天津市设施蔬菜不同种植年限土壤及地下水养分特征[j].华北农学报,2010(2):206-211.
[4] 李富山,陈振东.广西塑料大棚基质栽培次生盐渍化的发生与对策探讨[j].农技服务,2010(6):746-747,818.
[5] 曲善功,潘恩敬,李占河,等.大棚土壤盐渍化综合防治研究[j].
关键词大棚土壤;轮作;田菁;降盐;效果
随着大棚设施农业的大力发展,种植产量、产值和经济效益成倍提高,增产增收显著[1]。然而,大棚设施生产处于特殊的环境,土壤连续利用时间长,化肥用量增加,总量过剩,自然降雨淋洗减少,普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盐分积累,导致土壤理化性状的逆变,影响了大棚内作物的正常生长,产量降低,品质变差,严重威胁着大棚生产的效益和持续生产[2-6]。田菁是一年生灌木状的草本植物,耐盐性强,植株对盐分有较强的吸收功能。为有效减轻大棚土壤盐渍化的发生和危害,开展了大棚“草莓—田菁”轮种,用生物方式降低土壤含盐量的试验与研究。即在大棚主栽作物草莓收获结束后,及时播种田菁,在草莓苗栽植前收获田菁,并把田菁植株移至大棚外,带走所吸收的盐分,达到降盐的目的。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田菁种子。大棚主栽作物为红颊草莓品种,小青菜矮抗青。
1.2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慈溪市农业科技创新园大棚草莓地,已种植草莓2年,试验地肥力均匀,试验前土壤含盐量2.07‰。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播种田菁(a),栽种2茬小青菜矮抗青(b);以休闲地为空白对照(ck)。收获结束后将草莓苗移栽至大棚。5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6.7 m2。
1.4试验实施
在大棚主栽作物草莓5月收获后可实施试验,田菁于5月20日播种,每小区播种量50 g,小青菜第1茬5月20日、第2茬7月20日播种,每茬每小区播种量2.5 g。施肥总量(基肥+追肥)每小区兔粪2 t、复合肥10 kg、尿素10 kg,休闲地(ck)不施肥。其他管理条件按田菁、小青菜各自栽培技术要求进行。各处理草莓苗统一于9月23日移栽。
1.5测定内容与方法
在田菁、小青菜播种前及收获结束后分别测定土壤含盐量,记载大棚草莓生长发育性状,结果期测量植株高度,栽后1个月考查草莓苗成活率,草莓采收期分批记录各处理小区收获产量。
2结果与分析
2.1土壤含盐量变化情况
播种前测定各处理土壤含盐量为0.207% (表1),在田菁、小青菜收获后测定土壤含盐量,不同处理的土壤含盐量表现不同,处理a土壤含盐量为0.132%,比试验前下降36.23%,处理b土壤含盐量为0.177%,比试验前下降14.49%,而ck土壤含盐量为0.196%,比试验前下降5.31%。从中看出处理a降盐效果最好,比ck含盐量下降32.65%。
2.2对大棚草莓生长发育性状的影响
2.2.1生育期。处理a开花、结果、始收期均早于处理b、ck,其中处理a于12月5日开花,12月9日结果,1月9日始收,为各处理之间最早,分别比最迟的ck早6、7、8 d(表2)。
2.2.2经济性状及产量。处理a的株高、成株率、单果重、单株产量、小区产量等均最高,处理b次之,ck最低。种植田菁后,盐分含量下降,植株生长健壮、高度增加,栽后死苗少,成活率提高,单果重、单株产量增加。处理a结果期的植株高度为26.4 cm,植株成活率为98.2%,比ck分别高4.1 cm和3.7个百分点。处理a单果重14.4 g,与ck 的12.2 g相比,重2.2 g。处理a单株鲜果产量为296 g,与ck的247 g相比,增加49 g。小区平均产量处理a为19.6 kg,比ck 的16.8 kg,增加2.8 kg,差异显著(表3)。
试验结果表明,大棚土壤在主栽作物草莓收获后,通过种植田菁,并利用田菁植株对盐分的吸收功能,把盐分带出大棚外,对降低大棚土壤含盐量具有明显的效果,对于综合治理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有较好的效果,使土壤含盐量最高下降36.23%。同时,可提高草莓品质和产量,单果重增加2.2 g,单株产量增加49 g。
4参考文献
[1] 巩惠芳,杜正顺,张四普,等.大棚草莓品种引种对比试验[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2):63-64,69.
[2] 姜伟,王建国,靳玉荣,等.设施土壤盐分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分析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0(2):200-205.
[3] 高伟,朱静华,高宝岩,等.天津市设施蔬菜不同种植年限土壤及地下水养分特征[j].华北农学报,2010(2):206-211.
[4] 李富山,陈振东.广西塑料大棚基质栽培次生盐渍化的发生与对策探讨[j].农技服务,2010(6):746-747,818.
[5] 曲善功,潘恩敬,李占河,等.大棚土壤盐渍化综合防治研究[j].
上一篇:浅谈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研究动态
下一篇:许昌市农村雷电灾害发生的原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