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社科论文>科技论文

基于“科学+”品牌的科普模式创新初探_科技馆

发布时间:2015-10-28 11:45

论文摘要:科技馆是科普教育的前沿阵地,其主要的科普教育活动为展览和教育两大方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馆新馆效应的褪去,科技馆都会面临参观人流逐步降低的现象。仅依靠原有的常设展览方式,传统的科普活动形式难以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其中,也难以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科普知识的需求。创新科普活动,成为科技馆的面临的又一机遇和挑战。笔者将以现今从事的“科学+”品牌系列科普活动为例,在介绍分析 “科学+”品牌的基础上,尝试提出科技馆科普模式的创新方向,为创新科普活动形式提供借鉴和启示。
论文关键词:科学,品牌活动,创新方向,科技馆,探索
  一、“科学+”品牌介绍
  (一)“科学+”品牌的起源
  “科学+”是浙江省科协顺应新时期科学传播新形势,在整合原有“四科”品牌的基础上,联合浙报集团精心打造的面向公众的科普新平台、科学传播新品牌。活动由浙江省科协与浙报集团主办,浙江省科技馆、《浙江日报》和果壳网承办。
  自2008年以来,浙江省科协在抓好传统科普工作的基础上,大胆开拓,联合新闻媒体和国内外科技团体,成功打造了“科学会客厅”、“科技咖啡馆”、“中外科普连线”、“科学行走计划”等“四科”科普品牌,创办了“浙江科普微博方阵”等科学传播新形式,为我省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供了新平台、作出了新贡献。省委赵洪祝书记专门就“科学会客厅”作出重要批示。为顺应科学传播形式多元化、内容多样化、受众广泛化的新形势,省科协积极整合现有科普资源、提练拓展活动内涵、丰富提升活动形式,联合浙报集团精心策划并推出了具有先锋性和探索性的“科学+”科学传播新品牌。
  (二)“科学+”品牌的理念
  传统的科普活动以“自上而下”为主,“我说你听、我做你看”,是一种单向式的知识灌输,不了解受众的需求,现今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课程已不适应时代的需求。经过品牌创立小组的多次头脑风暴,科学传播新势力“科学+”品牌应运而生。
  作为国内科技馆机构首创的科普品牌,科学+立志打造不一样的科学传播品牌,倡导用流行的概念做科普活动。旗下各大活动更加强调互动科普,类型多样,老少皆宜,好玩又不失科学性。每期活动结合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精心策划、组织实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符合当地特色的活动,打造流行的科普形式。
  “科学+”不仅利用有趣资源开展丰富的科普教育活动,专家、院士、教授、政府官员、科学青年、新锐作家、普通百姓都成为活动的座上宾。不仅有利于科技馆科普活动多元化,也展现了科技馆展教文化的软实力。作为一个新兴品牌,科学+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科技文化需要。
  (三)“科学+”品牌的构成
  
  图1“科学+”logo
  
  图2“科学+”子品牌logo
  “科学+”品牌由六个子活动组成,分别是:科学+ASTalk、科学+会客厅、科学+EFTlink、科学+咖啡馆、科学+在现场、科学+百日谭。六大活动又各自不同的活动定位和科普内容。
  科学+ASTalk:新科学脱口秀。邀请新锐科学家登上舞台,展开关于科学前沿的奇思妙想,让公众在一个较为时尚的科普舞台下聆听科学家的演讲、进行互动。
  科学+会客厅:科学家面对面。他的前身是“科学会客厅”,截至目前已经举办35期,共有19位院士、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多位知名专家教授应邀做客会客厅。会客厅将邀请院士和知名科学家,与公众分享成就与光环背后的人生感悟,品味科学研究的冷热酸甜。
  科学+咖啡馆:跨界科学沙龙。他的前身是“科技咖啡馆”,已经举办29期。活动让公众在品尝咖啡的同时,跟科学家面对面探讨最新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自由学术聚会,也是一个讨论科学技术课题的论坛。
  科学+在现场:他的前身是科学行走计划,已举办25期。活动摒弃传统的以结论去说教的模式,让科学家带着公众走进科学现场,在工厂田野、科学场馆和实验室边走边看,零距离体验科学的真实质感,解答公众对科学的疑惑。
  科学+EFT-link:他的前身是中外科普连线,是浙江省科协最早推出的科普品牌,活动以远程视频连线世界各国科学现场和科学场馆的形式,通过连线把科学课程推送到校园和公众中间。
  科学+百日谭:学会科学日历。在世界性或全国性科学纪念日、专题日里,邀请相关省级学会专家,为公众解释相关领域的知识误区,用实验数据揭示真相。
  二、“科学+”品牌的运作机制
  科学+品牌系列活动由浙江省科协与浙报集团主办,浙江省科技馆、《浙江日报》和果壳网承办。由浙江省科协、浙报集团牵头,活动的策划、组织、宣传主要由浙江省科技馆、果壳网负责,《浙江日报》负责活动的报道推广。
  为做好科学+品牌,让活动进行良性运作。科协特别成立了科学+策划协调工作组,大家各司其职,各有分工,又紧密结合。每一项任务都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由工作组通力合作,组建科学+QQ群,定期召开科学+工作会议,通过讨论,群策群力,共同来完成主题选定、嘉宾邀请、活动现场搭建、工作人员安排、观众招募、物料准备、各类宣传等一系列工作。活动根据工作人员的特点、能力、专长,分派进不同的工作组进行分任务工作,如无特别说明则每次都按此安排表进行,任务明确、分工合理、科学高效。
  关于科学+活动嘉宾的邀请,主要通过科协层面用面谈、电话、短信、邮件、邀请函等方式进行邀请。浙江省“科学plus”科普专家报告团的组建工作也在进行中。迄今所邀请到的数十位专家来自各行各业,有两院院士、专家教授、部门领导、新锐青年等等,但无一例外的是,所邀专家都是一口答应参与“科学+”这种公益性的活动,并精心准备选题,提供全面提纲,十分支持和配合“科学+”的科普工作。

也有专家表示,感谢科学+这样一个新兴的公益科普活动,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工作的平台,致力公益活动,宣传科普知识。
  关于“科学+”活动的观众招募,主要采取报纸和网络招募的方式,报纸招募主要是为了照顾中老年观众群体,通过《钱江晚报》、《浙江日报》等发行量大、影响力广的报纸来吸引观众。微博、科技馆官网等新兴传播媒体则更好迎合了当下年轻人的诉求、口味,通过微博发布活动信息,用简短、活泼的微博体文字进行宣传,突出活动亮点和创意来吸引年轻人的参与。此外,针对活动的主题,也会招募团体性观众。如与医疗类主题相对应的医学院学生、医疗工作者,与食品安全主题相对应的食品专业学生、食品业从业人员等等。
  由于“科学+”活动涉及的活动涵盖天文、地理、医疗、宇宙、食品、卫生等等各个领域,可以吸引到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观众群,自开办以来每场活动都座无虚席,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更令人欣慰的是,目前科学+微博的粉丝在不断增长中,旗下各类活动也拥有了一批稳定的热心观众前来支持。
  三、对我国科普模式创新的启示
  “科学+”品牌的科普模式,在目前国内还属于首创,创办至今赢得了国内数十家媒体的报道百余篇报道,吸引了不计取数的观众,六大子品牌的展开也让“科学+”策划团队人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科学+活动在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给我国的科普活动创新提供了参考借鉴,笔者结合亲身经历和工作经验,总结了以下三点启示:
  (一)科学不仅是严谨的,也是好玩的。
  科学+每期活动的主题、海报、宣传文字、舞台设计都经过精心设计,尽量贴近生活,吸引眼球,激发读者好奇心,内容涵盖科学、人文、艺术。以安乐死为主题的科学辩论——我可以走了吗?,以食品为主题的——营养的烦恼,以航天主题的——对话北斗“牧星人”,每一期活动的标语都尽量设计的新鲜、有趣。嘉宾的讲演也不再是一味灌输式地宣讲,很多注重的是互动,现场的效果,不仅有与主持人的互动,与观众的互动,还有与微博粉丝的互动,在加上现场键盘手的即时音乐特效,其风格与《实话实说》栏目有些许类似,严谨又不失幽默,科学而不忘好玩。
  一直以来,科学+品牌秉承用新鲜好玩的方式做科普的指导理念,旗下活动一改以往多数科普活动以报告为主的沉闷气氛,让你接触到科学家不为人知的一面,用实验数据来辟谣,用亲身经历来粉碎流言,让观众在了解知识的同时结交朋友。让科学更亲民,更有趣,让形式更创新,这也是未来科普工作的发展趋势。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力量推广科普
  科普事业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巨大工程。对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仅依靠每次现场活动的举办,吸引的数百观众是远远不够的。要扩大科普活动的影响力、涉及面,就必须借助媒体的力量,让科学知识通过各类途径扩散开去,利用广播电视、电信媒体资源,把科普宣传工作日常化。
  尤其是现下时兴的微博,通过内容的互相转发,可以让受众呈几何式的增长.为配合科学+工作,工作组也特别成立了科普微博方阵,利用微博等目前大热的新媒体,对每期的活动进行宣传,在科普活动中,进行实时的活动播报,与微博粉丝互动。科普手段的创新,将是今后科普发展的关键所在。手段不创新,科普就会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科普阵地的萎缩而丧失,所以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力量,进行科普创新。
  (三)科普活动要注意后续的材料归档,不断总结、提高
  一场成功的科普活动不仅要重视现场观众的反应、效果,结束后各种活动材料的收集、归档和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不断的回顾总结,才能汲取经验,提高创新。根据工作要求,科学+活动运行迄今,所有活动相关的速记稿、音频、视频、图片照片、新闻稿、总结稿、海报等等都由专人进行入库存档回收,按期分主题归类,以便于时候查找。为满足一些不能来到现场的热心观众需求,每期的活动视频经过后期的剪辑、字幕制作,作为活动网络视频上传到科技馆官网,提供给广大网民观看,扩大科学+活动的影响力。
  在归档的同时,每期活动结束,科学+工作团队会召开相应的活动总结会,对本期活动的进程、效果进行回顾总结,对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并讨论相应解决方案,这样不仅能杜绝下次失误的发生,也锻炼了工作人员的应对能力。科学+品牌,也经过不断的回顾总结,逐渐形成一套只自有的、较为完善的运作体系。
  四、结束语
  现今,仅靠传统的展览、讲座形式已经难以满足观众日益增加的科技文化的需求,单一的宣传方式也难以引起大众的关注和兴趣。科学+品牌的推出,以其接地气、人为本的理念,迅速获得了观众的接受和认可,这种科普新模式无疑给科普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也给科普活动的创新提供了参考、借鉴和启示。我们只有不断创新科普工作新思路、新载体、新内容、新方式,才能不断深化科普工作内涵,更深层次的推进科普事业的和谐发展,科普工作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沙锦飞 .新媒体科普:3G时代的科普创新[C]. 2010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
2 .魏维 .浙江打造“科学+”科学传播新品牌.
3 浙江省科技馆官网

上一篇:静电电压特别高的奥秘

下一篇:铍青铜大规格棒材超声波探伤技术研究_超声探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