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社科论文>科技论文

江苏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探索与创新

发布时间:2016-05-16 16:48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推广已成为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环节,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科技素质、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推进江苏省农业现代化、满足多种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多样化技术需求,迫切要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在理念、方式、手段和管理等方面的全面创新。研究江苏省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与改革,探讨新形势下农技推广机制创新发展,对促进“三农”发展,推进江苏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江苏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江苏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14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3835.16亿元,居全国第三%主要农产品生产和农民收人实现稳中有增,2014年全年粮食总产达到3490.5万t,居全国第五,实现了“十一连增”,11a累计增产粮食1020万t;粮食单产6493.5kg/hm2, 位居全国稻麦两熟地区的第一,连续9a稳定在6000kg/hm2以上;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占比达到16.5%;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继续稳步攀升,2014年农林牧渔业每个劳动力创造的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突破5万元,达到5.0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58元,比上年增长10.6%。这些成就的取得,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这个比较健全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江苏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整体框架基本形成。它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传统的一元化的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到目前以公益性的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多种新型的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使得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断适应江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为推动江苏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江苏省共有县(市、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含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和农机推广机构)4565个,其中,乡镇农技推广机构3929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业务上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公益性职能明确。县乡两级拥有3.2万农业科技人员常年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2014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2%,居全国第一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百分点;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全省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到55%。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全国领先?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巳成为农技推广的生力军。近年来,江苏各地充分吸收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在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上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调动各类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主体参与农技推广的积极性,扶持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发展,逐步完善运行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初步形成了以公益性农业推广机构为主导、多元化涉农服务主体广泛参与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全省各级农技推广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主体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目前,江苏全省各类社会化涉农专业服务组织突破1万个,粮棉油专业化服务组织超过6000个,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服务组织达到4380个。培育并认定涉农类高新技术企业110家、农业科技型企业501家和省级以上龙头企业607家。


  2江苏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创新模式


  江苏各地结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许多符合江苏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的农技推广创新模式,为丰富农技推广形式,提升农技推广效能注入了强大活力,较好地满足了农民的科技需求,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分析总结当前江苏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主要创新模式,大致可归纳为四大类型10多种模式。


  2.1公益机构主导型


  即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由国家、省、地(市)、县、乡(镇)五级农业技术推广站组成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作为我国农技推广的主体,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为农技推广发挥了巨大作用'推广方式主要是自上而下统一选定重点推广的新技术、新成果,采用行政手段,统筹推广组织、人员、资金和项目,普及农业科技的运行机制。主要方式是组织开展实用农业技术培训,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组织农民观摩学习,发放技术资料或明白纸,进行媒体宣传,推广应用新型农业生产资料等。其特点是农技推广体系上下联动,推广力度大、普及面广、速度快,效果明显。其不足是市场作用发挥不大,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的积极性不高,农业科技服务与农民的技术需求脱节,农科教分离’产学研脱节,缺乏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其他经营主体的参与。


  2010年以来,江苏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原农技站、综合站(水产、林业、蚕桑)、农机站合并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业务和经费由县级农业部门统一管理,并建立了村级兽医防疫员制度。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和畜牧兽医站为公益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经费由县、乡镇财政予以保障。2011年起组织实施了“五有”(有先进的服务手段、有优良专业人员、有规模示范基地、有严格责任制度、有稳定财政保障)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当年省农委批复80个县(市、区)1041个乡镇实施“五有”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到2012年12月底共有80个县(市、区)的1015个乡镇完成建设任务。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现全覆盖,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工程,农技推广人员队伍素质和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十二五”以来,全省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重点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1800多项,主推品种、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0%以上;累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442.7万人、农民创业培训61.57万人、职业农民培训15.7万人,开展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11.5万人。到2013年,全省持有涉农专业学历证书或农业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例达19%。


  2.2科技项目带动型


  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是国家、各级政府、部门或有关团体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农业实用技术,促进农业发展,出资并组织实施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以实施农业科技项目为载体,达到推广农业技术的目的。这类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主要包括农业科技入户、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综合展示基地、科技服务超市、科技特派员、三电合一、农民培训工程等。


  2.2.1农业科技人户农业部于2004年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构想,同年出台了《2005年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试点行动方案》,自2005年起在全国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江苏省从2006年起实施农业科技人户工程,经过不断深化完善’目前全省实现一村一名指导员,培育20万户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300万户,为每个村培育5个科技示范带头人。农业科技入户就是以培养农业科技示范户为核心,将其定位为进步农民,作为农技推广人员直接面对面服务的对象,其他农户不作为直接服务的对象,而由科技示范户去辐射影响或带动。这种模式在服务方式上突破了传统的单向技术传输,更强调了农技推广人员的人户指导和与农户的双向交流。在组织方式上,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整合农技服务资源为基础’以“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为路径,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M。这个模式符合江苏农技推广人手少、服务半径大、农户分散及服务要求高的特点,是现阶段农技推广模式与机制的创新。


  2.2.2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科技园区是由各级政府组织协调,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吸引科研院校、农业企业及社会资本投人,在农业科研力量较强、技术人才密集、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郊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划出一定区域,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集中投入、集中开发,并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其主要功能是产学研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孵化基地、促进农民增收的科技创业服务基地、培育现代农业企业的产业发展基地、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示范基地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综合创新示范基地。据最新统计,江苏省52家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已建立各级各类创新平台588个,公共服务平台181个。2013年全省52家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特色主导产业实现总产值达554.4亿元M。


  2.2.3三电合一模式它是现代农业技术信息化服务模式,即通过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借助电话、电脑、电视等现代信息载体,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涉及到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服务。2014年,江苏省重点加强各类农业网站、“12316”惠农短信、“三农”热线及各类新媒体等新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与推广应用。全省96.1%的县(市、区)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门户网站,发布农业政策、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信息;建立了84个“12316”惠农短信平台,短信用户达255万户,日均发送短信88万条次;《农家致富》手机报覆盖73个涉农县(市、区),读者20万人;84.4%的市、县(市、区)建立了农业热线服务,利用“12316”平台提供人工咨询服务或自动语音服务;76.4%的市、县(市、区)开设农业电视频道或栏目[12]。该模式手段新、领域广、运行成本低,农户易于理解和接受,较方便地获得农业技术指导和各类致富信息,为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提供了现代化的信息载体。2.2.4科技服务超市该模式是借鉴现代商品超市理念,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六有”(店面、队伍、网络、基地、成果、品牌)等为主要特征,建设集各类农业科技服务资源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通过农业科技计划项目支持科技分店、便利店超市建设,运用项目资金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地方政府和龙头企业建设科技超市,构建总店、分店、便利店三级网络体系,目前,已实现了13个地级市的全覆盖。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这一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新模式被写入2013年中央1号文件。2014年江苏科技超市总数达到220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对接及科技服务活动,全年累计组织新品种、新技术展示活动1400余场,转化示范新成果2169项,开展咨询培训活动3560多场次,直接培训农民11.74万人次,辐射带动农户数达41.80万户,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总额达48.72亿元。同时还探索开展了金融贷款、农产品种植保险、农产品出口质量检测、农资农机经营租赁服务等一系列新型农业科技服务。


  2.3市场引导型


  其作为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中的市场经营主体(如农业企业),是通过一定的利益连接,参与农技推广活动的一种类型。主要是农业企业一体化服务模式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模式。


  2.3.1农业企业一体化服务模式农业企业从实现利润的角度,通过实行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优惠供应农资和吸弓I农户人股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即“公司+农户”模式。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为农民开展无偿的技术服务,以保证企业原料供应和产品质量。企业依托自身原料基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带动农户就业和增产增收。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强企业和农民的联系,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科技型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11\到2011年,全省94%的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拥有固定的生产基地,近2/3都自建了原料基地,累计向基地投入资金超过35亿元,用于基地基础建设,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带动838万农户增收致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农业企业通过向基地农户提供品种、技术、信息、农资等多种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的一系列难题。到2011年底,全省农业龙头企业拥有农业科技人员3.74万人,其中,农技推广人员2.52万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67.3%,企业采取异地研修、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加强农技推广人员培训,提高农技推广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并投人6.4亿元专门用于对基地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同时,各地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强化农业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2013年,全省501家农业科技型企业建成各级研发机构403个,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748项,获得授权专利910件。


  2.3.2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模式农业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按照自愿互利、民主协商的原则建立的一种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其成员主要有农技推广机构、生产基地农户、经营和加工专业户等。以自身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


  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其特征具有内部性和统一性,合作社根据其产业特点,聘请专家或推广人员,统一向社员樹胜产技术服务,严格规范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据统计,2013年全省297家农业科技型专业合作社共引进新品种545个,推广新品种457个,引进和推广新技术378项,拥有专利数196件,实施各级各类计划项目239项,合作社依靠科技带动促进自身发展、带动农民致富的能力显著增强。


  2.4产学研结合型


  这是一种农业科研院所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联合开展农技推广活动的一种创新模式。


  2.4.1挂县强农富民工程为了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江苏省从2009年起实施了“挂县强农富民工程”。依托江苏省内各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的资源,围绕所挂钩对接的县(市、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特色和科技需求,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推进科教单位与地方、科技与产业、驻村专家与示范户的“三个对接”:一是组织34家省级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与38个县(市、区)挂钩对接,帮助对接县解决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难题,为对接县主导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技术服务,并在对接县每个产业建立一个科技示范基地,提升对接县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水平,推进“一县一业”发展。二是科技专家与派驻村“一对一”的产业对接,每个科研教学推广单位选派5名相关产业专家,每名专家挂钩对接一个特色专业村,为每村培养4名村级农技员,将该村20%的农户培育成为农业科技示范户,推进“一村一品”特色村发展。三是驻村专家与示范户面对面、手把手指导服务,帮助示范户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2012年,34家省级农业科教单位向38个县(市、区)派出驻村专家300名、±音育科技示范户2.5万户,建成农业科技示范村或村级农技服务站250个,建立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124个,开展各类培训980多场次,培训农民11万多人,帮助项目实施县科技示范户户均增收3600元,工程实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2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2007年以来,为探索农业科技成果集中展示、集成创新和技术物化推广的新机制,江苏省在不同生态农区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到2013年,全省共建成现代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70个,其中,稻麦科技综合展示基地40个,园艺科技综合展示基地30个。全年共示范农业新品种200多个、新技术和新模式700多项次,创新了全省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筛选机制,提髙了农业科技集成创新水平,成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集中展示的“超市”、农业新技术组装集成的平台、农技人员培训的现场和农民“临摹”应用新成果的田间课堂。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它通过集中分类展示江苏各农业皖校、科研单位研发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让农业科研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在基地上同台竞技,比产量、比效益,共同切磋,共同提高,并以“技术超市”的形式,进行现场观摩并辅以相应技术培训,促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加快构建适应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平台。


  3制约江苏农技推广体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3.1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不够


  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方式完全是以行政命令为主、自上而下的推广方式,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部门是承担整个推广工作的主体,所有有关农业技术推广的政策方针都是沿着上下行政关系层层下达落实,基层部门的能动性比较低’而作为推广服务对象的农户只能被动地去接受上级传达的信息和新技术新产品,至于这些服务是否符合农业实际生产需要并不是农技推广部门所关注的,从而造成农业技术的供需脱节,农户也因为现实中缺乏反馈渠道而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随着农业现代化产业不断优化升级和农业功能的拓展,农技推广服务的内容、领域不断扩大,方式更加灵活,原有以政府行为的单向性、被动式服务为主的服务模式,明显存在机制不灵活、职能不清晰、观念不超前等问题。加之目前农技推广服务仍以政府公益性为主,各类涉农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滞后,农技推广服务创新的动力不足,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满足多种经营主体科技需求、承担更多服务职能、体制新、机制活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3.2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经费保陣不足


  虽然各级财政对农业方面的投人在逐年增加,但对农技推广服务方面的投人仍然不足,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仍存在“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现象。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经费的保障情况直接影响农技推广服务质量。由于地区财力差异带来了基层农技推广经费保障的不平衡,苏南、苏中经济发达地区乡镇财政状况较好,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人员工作经费尚能得到保障;苏中、苏北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财力不足,农技推广工作经费还未纳人年度财政预算,有的基层农技人员工资等正常生活待遇还未得到保障,只能依靠实体创收等经营性服务收入解决工资待遇,弥补推广经费不足。目前,江苏省通过“五有”建设标准的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和兽医站的办公用房、仪器设备有所改观,但后续配套经费仍然不够,导致部分基层推广机构现代化办公、检测设施成为摆设。


  3.3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力量不足


  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力量不足,特别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结构矛盾突出,配置不合理,主要存在年龄老化、技术职称较低、技术人员数量偏少等等问题。一是年龄老化。经济发达地区苏州市现有农技推广人员3151人,50岁以上的就有994人,占比达31.5%,35岁以下的只有452人,占比仅为14.3%。地处苏中地区的泰州市姜堰区乡镇在编农技人员307人,50岁以上的112人,占比达36.5%,30岁以下的只有3人,占比不到1%。二是专业技术职称偏低。江苏省现有农技推广人员专业技术职称普遍偏低,在全省3.9万名农技推广人员中,具有初级职称有2.43万人,占61.9%;中级职称1.11万人,占28.3%;具有高级职称农技人员0.39万人,仅占全省农技人员的9.8%'三是农技推广人员数量偏少。由于受编制及待遇的影响,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招聘农业院校毕业生困难,留住优秀人才更难。乡镇基层站所改革后,部分乡镇将农技人员抽调到其他岗位上工作,大多数乡镇真正从事农技推广的只剩2~3名老同志。加之乡镇撤并后农技服务范围扩大,造成农技人员数量相对减少,而村级以下几乎没有农技人员,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更难逾越。


  3.4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离


  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技推广服务仍然沿用传统的方式方法,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和推广方式。传统的农技推广习惯于开展单项的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将产业链各环节所需的各种技术集成后再进行推广的新模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诸如农业信息交流、农业科技普及、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产品网上营销、农民在线培训等方面的服务较少。二是应对频繁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和农业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有限,难以建立有效的应急预警机制,组织有力的救灾复产技术力量不足。三是传统农技推广体系服务的主体是基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分散农户,不能适应当前大量涌现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四是农民对农技服务质量、频度的期盼与农民的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不适应。受基层推广经费的限制,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不到位,农业试验研究难以开展,为农服务的设施装备不能得到及时更新和改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效果。同时由于农技推广服务的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劳动力中老龄化现象严重,文盲和半文盲仍占有一定比例,他们接受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有限,也增加了农技推广工作的难度。


  3.5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不规范


  近年来,社会化农技推广机构和服务组织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但整体缺乏统筹,没有形成应有的合力。盈利性农技推广服务的趋利性使得其在向农民提供服务时存在难以克服的制度缺陷,主要存在利用买卖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提供虚假信息,夸大自有产品效果等问题;一些地方假种子、假农资、虚假广告事件禁而不止等,就是由盈利性农技推广服务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多按自身需求开展农技推广活动,难免存在服务内容的片面性和服务范围的局限性。对于经营性的农技推广工作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和统一规范的管理,导致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技推广活动产生了抵触情绪和不信任感,破坏了农技推广服务的整体环境,增加了先进农业技术普及推广的难度,不利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长久发展和农技推广体系的完善。


  4创新江苏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加强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总体要求,深化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明确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合理设置县、乡(区域)农技推广机构,加快构建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按照“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管理体制要求,合理划分县(市、区)农业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在管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中的职能,合理调整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布局,按乡镇或区域设置农技推广机构。推进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按照“五有”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建设标准,实现“五有”建设全覆盖。建立健全严格的公益性服务岗位农技推广责任制、考核评价制度,量化考核内容,实行动态管理。切实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待遇,实现在岗人员收人与基层事业单位平均水平相衔接。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聘用人员的工资与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挂钩,按岗定酬、以绩付酬。各级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要以科技示范园、农业试验基地等为基础,加快农业新技术示范体系建设,逐步形成村有科技示范场、乡有示范基地和县有示范园区的格局。建设和完善省、市、县级农民科技培训中心、乡镇农民远程科技培训站,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育体系。通过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强化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健全完善农业信息工作机构和基层服务站点等,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4.2培育多元化农技服务体系,推进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发展


  农技推广体系是农业公共技术服务的供给主体,应在加快构建体系健全、各具特色、覆盖全程、高效运行的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基础上,推进多种形式的社会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培育发展农资经营、种子种苗、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社会化、专业化农业服务组织,使之成为农技推广的重要补充要按市场化方式运作,鼓励涉农服务组织依法进人农技服务行业和领域,采取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基层经营性农技推广服务。积极探索公益性农技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对各类经营性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推广服务,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探索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参与重大农科推广项目、科技示范园建设、技物结合经营、技术承包与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的农技推广活动。规范引导经营性农技推广组织开展农技推广有偿服务,推广经费可采取一次性收取或按新增效益比例提取等方式。


    4.3完善筹资渠道,加大政府农技推广投入


  在全面落实中央和江苏省已经出台的对农技推广的投人和激励政策的基础上,一是要加强农技推广服务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经费财政预算额度,全额负担农技推广在编人员经费、业务经费、仪器设备经费和专项经费,切实解决农技人员后顾之忧,调动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建立农业科技推广助推基金,专门用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与推广;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开发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和重大农业开发项目,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三是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鼓励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加大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并在税收上给予适当优惠。采取财政资金扶持引导的方式,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技术协会等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与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速度。


  4.4完善机制,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


  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涉及的部门和学科比较多,要科学制订规划,强化部门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农业科研、推广、生产和教育部门的紧密合作,防止科研教育与生产实际相脱节;要建立按社会需求征题、生产部门命题、科研部门集成攻关、成果转化市场用户评价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机制;探索农技推广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采用招投标、政府认购、委托服务等方式,引导科研教学单位参与重大农技推广计划;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的对接,通过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会等平台,开展农业科技成果咨询、转让等活动,实现科技成果供需的有效衔接;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科研院所为依托的新型农业科研开发体系,扶持科技服务类涉农企业发展壮大,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和扶持农业科技人员采用成果转让、技术入股、合作研发、创办科技型农业企业、有偿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等方式,加快农业科技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5培养高素质的农技推广人员


  制定高层次农技推广人员培养计划,采取定向委培方式,探索由高校联合县(市、区)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免除学费等方式培养农技推广人才的模式。对于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采取吸弓I与培养并重的方法,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建立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终身教育机制,有计划地安排基层农技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定期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对攻读农业推广专业学位者给予报销学费及相关费用。建立和完善农技推广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吸引各类涉农专业高层次人才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以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项目为契机,以省内外农业院校和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基地,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特别是村以下兼职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等农村实用人才的教育培养,提高其科技文化素质和示范推广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杜华章,赵桂平,严桂珠

                                                      (泰州市姜堰区农业委员会,江苏泰州225500)

上一篇:同心聚力谋科技教育新发展

下一篇: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